[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928613A - 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28613A
CN109928613A CN201811533467.7A CN201811533467A CN109928613A CN 109928613 A CN109928613 A CN 109928613A CN 201811533467 A CN201811533467 A CN 201811533467A CN 109928613 A CN109928613 A CN 109928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cooling
connecting portion
interconnecting piece
coo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334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28613B (zh
Inventor
田贺悠记
藤井达也
吉村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28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8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28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8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Treatment Of Glass Fiber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对连结的多段冷却管施加压曲应力,在长期间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气密性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具有:对开构造的多个冷却管,它们在光纤的行进轴方向排列;以及对开构造的连接部,其将多个冷却管中的相邻的冷却管彼此在行进轴方向进行连接,连接部是在相邻的冷却管的一方的冷却管的端部设置的对开构造的内侧连接部(21a、21b)和在另一方的冷却管的端部设置的对开构造的外侧连接部(31a、31b)在与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嵌合的构造,在内侧连接部和外侧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一气密部件(51a、51b),第一气密部件(51a、51b)在与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由此将内侧连接部和外侧连接部之间设为气密。

Description

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光纤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的光纤冷却装置中记载了下述内容,即,具有用于将多段冷却筒沿光纤进行移动而将它们相互地连结的连结单元。上述冷却筒由分别在与光纤的相对方向能够移动地分割为多个的多个分割片构成,还具有开闭单元,该开闭单元用于将这些多个分割片在与光纤的相对方向进行驱动。
在专利文献2的具有冷却装置的光纤的拉丝装置中记载了下述内容,即,多个冷却筒中的相邻的2个冷却筒通过连结筒而气密地连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590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86238号公报
例如如专利文献1、2所示,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为了提高冷却效率,有时将多段冷却管(冷却筒)连结而构成,以使得将进行冷却的范围在光纤的行进轴方向加长。为了确保冷却管彼此的连结部分的气密性,从多段的冷却管的上下方向(光纤的行进轴方向)通过气缸等将冷却管持续按压,因此有时对连结的多段冷却管施加压曲应力。因此,在长期间使用冷却装置的情况下,冷却管弯曲而分割构造无法完全闭合,有可能不能确保冷却管内的气密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其不对连结的多段冷却管施加压曲应力,在长期间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气密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该光纤的拉丝装置通过加热炉加热光纤用母材而进行拉丝,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对开构造的多个冷却管,它们在所述光纤的行进轴方向排列;
以及
对开构造的连接部,其将所述多个冷却管中的相邻的冷却管彼此在所述行进轴方向进行连接,
所述连接部是在相邻的冷却管的一方的冷却管的端部设置的对开构造的内侧连接部、和在另一方的冷却管的端部设置的对开构造的外侧连接部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嵌合的构造,
在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一气密部件,
所述第一气密部件通过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从而将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之间设为气密。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发明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不对连结的多段冷却管施加压曲应力,在长期间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气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冷却装置的连接部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冷却装置中的对开构造的内侧连接部的一方的斜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冷却装置中的对开构造的外侧连接部的一方的斜视图。
图5是图1的冷却装置中的内侧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6是图1的冷却装置中的外侧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变形例中的对开构造的连接部的对接方向的剖视图。
标号的说明
1:冷却装置
10(10A~10C):冷却管
13:光纤通路
14a:气体供给口
14b:气体排出口
20(20A、20B):连接部
21(21a、21b):内侧连接部
25a:上基台部
26a:下基台部
28、43:插入孔
31(31a、31b):外侧连接部
32a、32b:第一外侧连接部
33a、33b:第二外侧连接部
34a、34b:凹部
34a1、34b1:下侧凹部
34a2、34b2:上侧凹部
39a、39b:下基台部
40a、40b:上基台部
51a、51b:第一密封材料(第一气密部件的一个例子)
52a、52b:第二密封材料(第二气密部件的一个例子)
53a、53b:第三密封材料(第三气密部件的一个例子)
54a、54b:第四密封材料(第三气密部件的一个例子)
G1:玻璃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
(1)一种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该光纤的拉丝装置通过加热炉加热光纤用母材而进行拉丝,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对开构造的多个冷却管,它们在所述光纤的行进轴方向排列;以及
对开构造的连接部,其将所述多个冷却管中的相邻的冷却管彼此在所述行进轴方向进行连接,
所述连接部是在相邻的冷却管的一方的冷却管的端部设置的对开构造的内侧连接部、和在另一方的冷却管的端部设置的对开构造的外侧连接部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嵌合的构造,
在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一气密部件,
所述第一气密部件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从而将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之间设为气密。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气密部件在与光纤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由此能够确保冷却管彼此的连接部的气密性。无需为了确保冷却管彼此的连接部的气密而从光纤的行进轴方向(上下方向)通过气缸等将冷却管持续按压,因此不会对连结的多段冷却管施加压曲应力,在长期间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气密性。
(2)可以是在对开构造的所述内侧连接部彼此之间具有第二气密部件,
所述第二气密部件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从而将所述内侧连接部彼此之间设为气密。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内侧连接部彼此闭合时,第二气密部件被按压而变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冷却管彼此的连接部的气密性。
(3)可以是在对开构造的所述外侧连接部彼此之间具有第三气密部件,
所述第三气密部件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从而将所述外侧连接部彼此之间设为气密。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外侧连接部彼此闭合时,第三气密部件被按压而变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冷却管彼此的连接部的气密性。
(4)可以是所述内侧连接部及所述外侧连接部,分别具有与正交于所述行进轴方向的方向平行的相对面,
对开构造的一方的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在所述相对面中的第一相对面处相对,
对开构造的另一方的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在所述相对面中的第二相对面处相对,
在将对开构造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相对面和所述第二相对面在行进轴方向错开。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对开构造闭合的状态下,与正交于行进轴方向的方向平行的第一相对面和第二相对面在行进轴方向错开,因此在第一相对面和第二相对面之间产生台阶而相对面不共面。如上所述,由于相对面不共面,因此即使相邻的冷却管的一方的冷却管和另一方的冷却管的距离微小地隔出而成为槽状的间隙,由于槽状的间隙不是直线地相连,因此冷却管内的气体也不易泄漏。
(5)所述冷却装置可以具有用于在所述冷却管内使氦气气体流动而对所述光纤进行冷却的、所述氦气气体的供给口和排出口。
根据上述结构,确保冷却管彼此的连接部分的气密性,由此用于冷却的气体的泄漏少,因此即使使用比较高价的氦气气体,也能够抑制成本的上升。
(6)所述内侧连接部及所述外侧连接部中的嵌合面的剖面形状,可以是全部的内角小于180度的六边形的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内侧连接部和外侧连接部的剖面形状分别为梯形形状,内侧连接部及外侧连接部嵌合后的连接部整体的嵌合面的剖面形状成为六边形的形状。由此,在使内侧连接部与外侧连接部嵌合时,从内侧连接部的倾斜面施加与嵌合方向垂直的力和与嵌合方向平行的力的合力。通过该合力,内侧连接部在与第一气密部件相接的侧面全部进行密接,能够提高内侧连接部和外侧连接部之间的气密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内容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图1是表示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1配置于对光纤母材G进行加热的加热炉100的下游侧(图1中为下侧)。冷却装置1是用于对在加热炉100中被加热而从光纤母材G向下方拉伸得到的玻璃纤维G1强制性地进行冷却的装置。
加热炉100具有发热体101,该发热体101配置为将光纤母材G包围。在加热炉100内设置的光纤母材G,其下端侧被发热体101加热。通过加热而软化的光纤母材G,向下方被拉伸而细径化,形成玻璃纤维G1。细径化而形成的玻璃纤维G1,向在加热炉100的下游侧配置的冷却装置1的光纤通路13内送入。
冷却装置1具有:多个(在本例中为3根)冷却管10(10A~10C),它们在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排列;以及连接部20(20A、20B),其将相邻的冷却管彼此在上述行进轴方向进行连接。冷却管10及连接部20是能够开闭地构成的对开构造。在冷却管10及连接部20连接有例如由开闭气缸构成的驱动装置(省略图示)。该对开构造的冷却管10及连接部20构成为通过由驱动装置实现的驱动动作,向相互地接近的方向移动而对开构造成为闭合状态,或者相反地向相互背离的方向移动而对开构造成为打开状态。
冷却管10A具有:金属制的冷却筒11,其设置于中央部;以及隔热材料12,其设置为将冷却筒11的周围覆盖。另外,在冷却管10A的中心部分,供玻璃纤维G1插入贯穿的光纤通路13将冷却管10A贯通而设置。
光纤通路13是通过冷却管10A的对开构造成为闭合状态,由此在冷却管10A的中心部分形成的例如圆筒状的通路。在光纤通路13连接有用于将氦气等冷却气体向光纤通路13内供给的气体供给口14a、和用于将光纤通路13内的冷却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气体排出口14b。气体供给口14a及气体排出口14b构成为与气体循环装置(省略图示)连接,通过由气体循环装置进行的控制,冷却气体在光纤通路13内循环。
冷却筒11的对开构造成为闭合状态,由此形成上述光纤通路13的一部分。在冷却筒11中,以将光纤通路13的周围包围的方式,多根(例如合计4根)冷媒通路15沿光纤通路13设置。
冷媒通路15与用于将冷却水等向冷媒通路15内供给的冷媒供给路径16a和用于将冷媒通路15内的冷媒向外部排出的冷媒排出路径16b连接。冷媒供给路径16a及冷媒排出路径16b构成为与冷媒循环装置(省略图示)连接,通过由冷媒循环装置进行的控制,冷媒在冷媒通路15内循环。通过在冷媒通路15进行循环的冷媒,将光纤通路13内的冷却气体冷却,通过该冷却后的冷却气体,对在光纤通路13内经过的玻璃纤维G1进行冷却。
隔热材料12与上述冷却筒11同样地设为对开构造,与冷却筒11一起能够开闭地构成。隔热材料12是通过将对开构造成为闭合状态,由此形成上述光纤通路13的一部分。隔热材料12具有下述等功能,即,防止在冷却筒11的冷媒通路15内循环的冷媒的温度上升。此外,冷却管10B、10C具有与上述冷却管10A相同的结构。
连接部20A将冷却管10A和冷却管10B在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进行连接。另外,连接部20B将冷却管10B和冷却管10C在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进行连接。连接部20A和连接部20B具有相同的结构。
图2至图6是表示连接部20(20A、20B)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连接部20(20A、20B)具有内侧连接部21和外侧连接部31。连接部20A中的内侧连接部21和外侧连接部31,其任一方与冷却管10A的下端部连接,另一方与冷却管10B的上端部连接。连接部20B中的内侧连接部21和外侧连接部31,其任一方与冷却管10B的下端部连接,另一方与冷却管10C的上端部连接。内侧连接部21成为由21a和21b构成的对开构造,外侧连接部31成为由31a和31b构成的对开构造。内侧连接部21a和21b是相同的结构,外侧连接部31a和31b是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应的各部的标号是将字母“a”替换为“b”而表示,下面,主要对作为其一方的内侧连接部21a和外侧连接部31a进行说明。
内侧连接部21a如图2及图3所示,设置有用于将内侧连接部21a安装于冷却管10A的螺栓孔22a。在内侧连接部21a中,图2所示的那一侧的面是第一平面23a,图3所示的那一侧的面是上述第一平面23a的背面侧的第二平面24a。内侧连接部21a在使第一平面23a与冷却管10A的下端部的底面相对的状态下,经由螺栓孔22a与冷却管10A的下端部螺栓连接。第一平面23a及第二平面24a成为向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的平面。
外侧连接部31a如图2及图4所示,具有第一外侧连接部32a和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第一外侧连接部32a通过与在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内侧设置的凹部34a嵌合,从而如图2所示,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组合而形成外侧连接部31a。此外,在图2中,外侧连接部31b示出将第一外侧连接部32b和第二外侧连接部33b组合前的状态。
组合后的第一外侧连接部32a和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经由在各自的对应的位置连续地形成的螺栓孔,通过螺栓35a进行了固定。在本例中,使用2根螺栓35a进行了固定,但也可以使用更多根的螺栓。
在第一外侧连接部32a,设置有用于将外侧连接部31a安装于冷却管10B的螺栓孔36a(参照图4)。在第一外侧连接部32a中,图2所示的那一侧的面是第二平面38a,图4所示的那一侧的面是上述第二平面38a的背面侧的第一平面37a。外侧连接部31a在使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第一平面37a与冷却管10B的上端部的上表面相对的状态下,经由螺栓孔36a与冷却管10B的上端部螺栓连接。第一平面37a及第二平面38a成为向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的平面。
第一外侧连接部32a具有:下基台部39a,其形成为矩形形状;以及上基台部40a,其设置于下基台部39a的上侧,形成为梯形状。
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凹部34a具有:下侧凹部34a1,其能够将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下基台部39a嵌合;以及上侧凹部34a2,其能够将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上基台部40a嵌合。下侧凹部34a1以与下基台部39a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为矩形形状。上侧凹部34a2以与上基台部40a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为梯形状。
在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凹部34a,沿上侧凹部34a2的内周面,安装有第一密封材料51a(第一气密部件的一个例子)。作为密封材料,使用具有弹性及气密性的部件,例如,对硅海绵、硅橡胶、特氟龙(Teflon)(注册商标)等进行加工得到的密封件等。安装有第一密封材料51a的上侧凹部34a2的大小,以第一密封材料51a的厚度量变窄,成为比进行嵌合的上基台部40a的外形小的梯形状。
因此,通过在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凹部34a嵌合第一外侧连接部32a,从而上基台部40a与上侧凹部34a2的第一密封材料51a的一部分(下部)抵接。第一密封材料51a通过上基台部40a向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被压扁)。由此,嵌合的第一外侧连接部32a密接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凹部34a内。在该密接的状态下,第一外侧连接部32a和第二外侧连接部33a通过螺栓35a被固定。
内侧连接部21a如图2的箭头A所示,与外侧连接部31a(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凹部34a中的上侧凹部34a2嵌合。内侧连接部21a和外侧连接部31a,在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嵌合。内侧连接部21a以与上侧凹部34a2的形状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为梯形状。内侧连接部21a具有:梯形状的上基台部25a,其形成于与冷却管10A的下端部相对的侧(第一平面23a侧);以及梯形状的下基台部26a,其形成于上基台部25a的下侧(第二平面24a侧),比上基台部25a小一圈。下基台部26a的大小形成为与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上基台部40a的大小相同的大小。
因此,内侧连接部21a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凹部34a中的上侧凹部34a2嵌合,由此内侧连接部21a的下基台部26a与上侧凹部34a2的第一密封材料51a的一部分(上部)抵接。第一密封材料51a通过下基台部26a,向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被压扁)。由此,嵌合的内侧连接部21a密接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凹部34a内,确保内侧连接部21a和第二外侧连接部33a间的气密性。此外,此时,内侧连接部21a的上基台部25a的比下基台部26a大一圈的周缘部分覆盖于第一密封材料51a的上侧,由此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上侧凹部34a2嵌合。
图5是从第一平面23a、23b侧观察将对开构造的内侧连接部21a和内侧连接部21b对接后的状态的图。如图5所示,内侧连接部21a、21b具有彼此相对的对接面27a、27b,在其对接面27a、27b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半圆形状的槽部28a、28b。如果将内侧连接部21a、21b彼此对接,则通过这些槽部28a、28b形成圆形状的插入孔28。插入孔28配置为与冷却装置1的光纤通路13连续,构成供玻璃纤维G1插入贯穿的通路的一部分。
另外,在对接面27a、27b,在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凹部29a、29b。在凹部29a、29b分别安装有第二密封材料52a、52b(第二气密部件的一个例子)。第二密封材料52a、52b的厚度,形成得比凹部29a、29b的深度稍厚。因此,第二密封材料52a、52b从凹部29a、29b向前方(进行对接的另一方的内侧连接部侧)稍微凸出地设置(参照图2及图3)。并且,在对接面27a、27b,在与形成有上述凹部29a、29b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以与上述第二密封材料52a、52b相对的方式形成有凸起部30a、30b。凸起部30a、30b在对接面27a、27b的厚度方向(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连续地形成。
如图5所示,如果将内侧连接部21a、21b彼此对接,则通过相对的内侧连接部21a、21b的对接面,凸出的状态的第二密封材料52a、52b向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被压扁)。由此,内侧连接部21a、21b彼此密接,确保两者间的气密性。另外,如果将内侧连接部21a、21b彼此对接,则凸起部30a、30b分别埋入至相对的第二密封材料52a、52b内。由此,即使在对接面27a、27b略微发生畸变,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以玻璃纤维G1的光纤通路13为中心的冷却装置1内部的气密性。
另外,如图5所示,内侧连接部21形成为使梯形状的内侧连接部21a和梯形状的内侧连接部21b对接而成的六边形状。即,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33b的上侧凹部34a2、34b2嵌合的内侧连接部21a、21b的嵌合面的剖面N形成为六边形状。而且,形成为其六边形的全部的内角小于180度。
图6是从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的第二平面38a、38b侧观察将对开构造的外侧连接部31a和外侧连接部31b对接后的状态的图。如图6所示,外侧连接部31a、31b的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具有彼此相对的对接面41a、41b。另外,外侧连接部31a、31b的第二外侧连接部33a、33b,具有彼此相对的对接面42a(42a1、42a2)、42b(42b1、42b2)。
在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的对接面41a、41b,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半圆形状的槽部43a、43b。如果将外侧连接部31a、31b彼此对接,则通过这些槽部43a、43b形成圆形状的插入孔43。插入孔43配置为与冷却装置1的光纤通路13连续,与内侧连接部21的插入孔28一起构成供玻璃纤维G1插入贯穿的通路的一部分。
另外,在对接面41a、41b,在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凹部44a、44b。在凹部44a、44b安装有第三密封材料53a、53b(第三气密部件的一个例子)。第三密封材料53a、53b的厚度,形成得比凹部44a、44b的深度稍厚。因此,第三密封材料53a、53b从凹部44a、44b向前方(被对接的另一方的第一外侧连接部侧)稍微凸出地设置(参照图2)。并且,在对接面41a、41b,在与形成有上述凹部44a、44b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以与上述第三密封材料53a、53b相对的方式形成有凸起部45a、45b。凸起部45a、45b在对接面41a、41b的厚度方向(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连续地形成。
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对接面42a,形成为在对接面42a1和42a2处具有台阶。另外,第二外侧连接部33b的对接面42b,形成为在对接面42b1和42b2处具有台阶。在各较低侧的对接面(在本例中,对接面42a2、42b1),安装有第四密封材料54a、54b(第三气密部件的一个例子)。第四密封材料54a、54b的厚度形成得比上述对接面的台阶稍厚。因此,第四密封材料54a与对接面42a1相比向前方(被对接的另一方的第二外侧连接部侧)稍微凸出地设置。同样地,第四密封材料54b与对接面42b2相比向前方稍微凸出地设置。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对接面42a1,形成为与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对接面41a成为共面。另外,第二外侧连接部33b的对接面42b2,形成为与第一外侧连接部32b的对接面41b成为共面。
如图6所示,如果将外侧连接部31a、31b彼此对接,则通过相对的第一外侧连接部的对接面,凸出的状态的第三密封材料53a、53b向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被压扁)。由此,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彼此密接,确保两者间的气密性。另外,如果将外侧连接部31a、31b彼此对接,则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的凸起部45a、45b分别埋入至相对的第三密封材料53a、53b内。由此,即使在对接面41a、41b略微发生畸变,也能够提高以玻璃纤维G1的光纤通路13为中心的冷却装置1内部的气密性。
另外,如果将外侧连接部31a、31b彼此对接,则通过相对的第二外侧连接部的对接面,凸出的状态的第四密封材料54a、54b向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被压扁)。由此,第二外侧连接部33a、33b彼此密接,确保两者间的气密性。
另外,如上所述,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33b的上侧凹部34a2、34b2嵌合的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的上基台部40a、40b,形成为梯形状。因此,如图6所示,将梯形状的上基台部40a和梯形状的上基台部40b对接而成的面,形成为六边形状。即,与上侧凹部34a2、34b2嵌合的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的嵌合面的剖面M,形成为六边形状。而且,形成为其六边形的全部的内角小于180度。
接下来,对冷却装置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在构成为对开构造的冷却管10A的一方的冷却管的下端部将内侧连接部21a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在构成为对开构造的冷却管10B的一方的冷却管的上端部将第一外侧连接部32a通过螺栓进行固定。以上述固定的第一外侧连接部32a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凹部34a嵌合的方式,将第二外侧连接部33a与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组合,通过螺栓35a将两个连接部彼此进行固定。
接下来,使上述固定的内侧连接部21a和上述固定的第二外侧连接部33a向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对地移动,使内侧连接部21a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的凹部34a中的上侧凹部34a2嵌合。由此,对开构造的冷却管10A及冷却管10B的一方的冷却管彼此经由连接部20A的内侧连接部21a和外侧连接部31a而连结。
同样地,使用连接部20B的内侧连接部21a和外侧连接部31a将冷却管10B和冷却管10C的一方的冷却管彼此进行连结。由此,制作由多段冷却管构成的对开构造的冷却装置1的一方侧。另外,同样地,制作对开构造的冷却装置1的另一方侧。接下来,将制作出的对开构造的冷却装置彼此对接。由此,冷却装置1的组装完成。
此外,将上述的制作出的对开构造的冷却装置彼此对接的顺序,也可以不将全部对开构造的冷却管同时地对接,而从上方的冷却管起依次对接。也可以例如在将冷却管10A的冷却管彼此对接后,将冷却管10B的冷却管彼此对接,最后将冷却管10C的冷却管彼此对接,由此进行冷却装置1的组装。
根据如上述的结构的冷却装置1,例如,使在冷却管10A的下端部固定的内侧连接部21a和在冷却管10B的上端部固定的外侧连接部31a向与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对地移动而相互嵌合,由此能够使冷却管10A和10B连结。如上所述,在将多段冷却管10进行连结时,对冷却管10向与上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加按压力,由此能够确保冷却管10彼此的连接部20的气密性。无需为了确保冷却管10彼此的连接部20的气密而从上述行进轴方向(上下方向)通过气缸等将冷却管10持续按压,因此不会施加向上述行进轴方向的压曲应力。由此,即使在长期间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冷却管10发生弯曲等变形,能够确保气密性。
另外,在将对开构造的内侧连接部21a、21b彼此对接时,其外周形状成为六边形状。同样地,在将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彼此对接时,其内周形状成为六边形状。因此,例如,在使内侧连接部21a、21b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33b嵌合时,如图5所示,从内侧连接部21a、21b的倾斜面对第一密封材料51a、51b施加与嵌合方向垂直的力F1和与嵌合方向平行的力F2的合力F3。通过该合力F3,第一密封材料51a、51b发生变形。
如上述所示,第一密封材料51a、51b在内侧连接部21a、21b的倾斜面也发生变形,因此内侧连接部21a、21b在与第一密封材料51a、51b相接的侧面全部进行密接,能够提高内侧连接部21a、21b和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之间的气密性。此外,在使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与第二外侧连接部33a、33b嵌合时,也能够同样地提高气密性。
此外,例如,在将内侧连接部21a、21b彼此对接时的外周形状及将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彼此对接时的内周形状为矩形形状的结构的情况下(未图示),仅产生与其嵌合方向平行的力,不产生与嵌合方向垂直的力。因此,在上述矩形形状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密封材料51a、51b在与嵌合方向平行的方向发生变形,但在与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不发生变形。因此,在上述矩形形状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密封材料51a、51b与内侧连接部21a、21b的垂直于嵌合方向的方向上的侧面进行密接,但不与内侧连接部21a、21b的平行于嵌合方向的方向上的侧面密接。
另外,在将内侧连接部21a、21b彼此对接时,第二密封材料52a、52b被按压而变形,由此能够确保内侧连接部21a、21b彼此的气密性。
另外,在将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彼此对接时,第三密封材料53a、53b被按压而变形,由此第三密封材料53a、53b与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密接,能够确保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彼此的气密性。并且,在将第二外侧连接部33a、33b彼此对接时,第四密封材料54a、54b被按压而变形,由此第二外侧连接部33a、33b与第四密封材料54a、54b密接,能够确保第二外侧连接部33a、33b彼此的气密性。
如上所述,仅将对开构造的连接部20在与上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对接,就能够通过第一密封材料至第四密封材料确保内侧连接部21a、21b的插入孔28及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的插入孔43的周围的气密性。由此,能够防止冷却气体经过内侧连接部21a、21b的插入孔28及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的插入孔43而向外部泄漏。另外,例如,在内侧连接部21a、21b的第二平面24a、24b和第一外侧连接部32a、32b的第二平面38a、38b之间产生了间隙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能够防止冷却气体向外部的泄漏。
另外,通过确保连接部20A、20B的气密性,从而能够减少冷却气体的泄漏,因此即使使用比较高价的氦气气体,也能够抑制成本的上升。
此外,对开构造的连接部20并不是必须是内侧连接部21a的厚度和内侧连接部21b的厚度相同,也可以是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厚度和第一外侧连接部32b的厚度不相同。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变形例的图,是将连接部20在其长度方向切断的剖视图,即,在将对开构造的内侧连接部21a和21b对接的方向及将对开构造的外侧连接部31a和31b对接的方向切断的剖视图。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中,内侧连接部21a的厚度B1,形成为与内侧连接部21b的厚度B2不同的厚度。另外,外侧连接部31a的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厚度C1,形成为与外侧连接部31b的第一外侧连接部32b的厚度不同的厚度C2。而且,将内侧连接部21a的厚度B1和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厚度C1相加得到的厚度,形成为与将内侧连接部21b的厚度B2和第一外侧连接部32b的厚度C2相加得到的厚度相同的厚度。
因此,内侧连接部21a和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相对面(第一相对面)的位置、与内侧连接部21b和第一外侧连接部32b的相对面(第二相对面)的位置,在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错开。换言之,内侧连接部21a的第二平面24a与第一外侧连接部32a的第二平面38a相对的位置P1、和内侧连接部21b的第二平面24b与第一外侧连接部32b的第二平面38b相对的位置P2,在玻璃纤维G1的行进轴方向错开。
如果设为上述的变形例,则例如即使相邻的冷却管10A、10B的安装位置错开、在内侧连接部21a和第一外侧连接部32a之间及内侧连接部21b和第一外侧连接部32b之间产生槽状的间隙,这些槽状的间隙也不会直线地相连而是错开。因此,能够对经过间隙的气体的自由的流动进行抑制,能够使冷却管内的气体不易泄漏。
以上,详细且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更或修正。另外,上述说明的结构部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适于实施本发明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Claims (6)

1.一种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该光纤的拉丝装置通过加热炉加热光纤用母材而进行拉丝,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
对开构造的多个冷却管,它们在所述光纤的行进轴方向排列;以及
对开构造的连接部,其将所述多个冷却管中的相邻的冷却管彼此在所述行进轴方向进行连接,
所述连接部是在相邻的冷却管的一方的冷却管的端部设置的对开构造的内侧连接部、和在另一方的冷却管的端部设置的对开构造的外侧连接部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嵌合的构造,
在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一气密部件,
所述第一气密部件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从而将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之间设为气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其中,
在对开构造的所述内侧连接部彼此之间具有第二气密部件,
所述第二气密部件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从而将所述内侧连接部彼此之间设为气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其中,
在对开构造的所述外侧连接部彼此之间具有第三气密部件,
所述第三气密部件在与所述行进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按压而变形,从而将所述外侧连接部彼此之间设为气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连接部及所述外侧连接部,分别具有与正交于所述行进轴方向的方向平行的相对面,
对开构造的一方的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在所述相对面中的第一相对面处相对,
对开构造的另一方的所述内侧连接部和所述外侧连接部,在所述相对面中的第二相对面处相对,
在将对开构造闭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相对面和所述第二相对面在行进轴方向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用于在所述冷却管内使氦气气体流动而对所述光纤进行冷却的、所述氦气气体的供给口和排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连接部及所述外侧连接部中的嵌合面的剖面形状,是全部的内角小于180度的六边形的形状。
CN201811533467.7A 2017-12-15 2018-12-14 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 Active CN109928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0359A JP6904235B2 (ja) 2017-12-15 2017-12-15 光ファイバの線引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冷却装置
JP2017-240359 2017-1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8613A true CN109928613A (zh) 2019-06-25
CN109928613B CN109928613B (zh) 2022-06-07

Family

ID=66984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33467.7A Active CN109928613B (zh) 2017-12-15 2018-12-14 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04235B2 (zh)
CN (1) CN10992861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83434A (ja) * 1988-01-18 1989-07-2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ィバ線引き装置及び線引き方法
JPH05186238A (ja) * 1992-01-13 1993-07-27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の線引装置
CN101353224A (zh) * 2007-07-24 2009-01-28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加热炉
JP2010173895A (ja) * 2009-01-29 2010-08-12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の製造装置、光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
US20130298501A1 (en) * 2012-05-14 2013-11-14 Nextrom Oy Apparatus
JP2014141373A (ja) * 2013-01-24 2014-08-0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用線引炉のシール構造、光ファイバの線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21136A (ja) * 1989-02-20 1990-09-04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線引装置
JP3377164B2 (ja) * 1997-03-21 2003-02-1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冷却装置
FR2920887B1 (fr) * 2007-09-07 2009-11-20 Legris Sa Dispositif de raccordement d'extremites de tubes de guidage et de protection d'un cable
JP5131973B2 (ja) * 2008-01-23 2013-01-30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管継手の製造方法及び治具
JP5664420B2 (ja) * 2011-04-06 2015-02-04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線引き炉および線引き方法
JP5910278B2 (ja) * 2012-04-19 2016-04-2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
JP6340941B2 (ja) * 2014-06-18 2018-06-1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用冷却装置及び光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83434A (ja) * 1988-01-18 1989-07-2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ィバ線引き装置及び線引き方法
JPH05186238A (ja) * 1992-01-13 1993-07-27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の線引装置
CN101353224A (zh) * 2007-07-24 2009-01-28 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加热炉
JP2010173895A (ja) * 2009-01-29 2010-08-12 Fujikura Ltd 光ファイバの製造装置、光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
US20130298501A1 (en) * 2012-05-14 2013-11-14 Nextrom Oy Apparatus
CN103423459A (zh) * 2012-05-14 2013-12-04 耐斯隆公开公司 带有密封装置的设备
JP2014141373A (ja) * 2013-01-24 2014-08-0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用線引炉のシール構造、光ファイバの線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04235B2 (ja) 2021-07-14
JP2019108232A (ja) 2019-07-04
CN109928613B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57598B (zh) 用于高温真空工艺的红外辐射器装置
JP2015513126A5 (zh)
JP2017514087A5 (zh)
TW201831815A (zh) 接續部封密構造及封密元件
RU2537453C2 (ru) Аппарат для нагрева стеклянной заготовки
CN109928613B (zh) 在光纤的拉丝装置中使用的冷却装置
JP6445168B2 (ja) 熱交換器と、流路内の溝の内壁との間の隙間をシールするためのシール
KR101842398B1 (ko) 패킹을 포함하는 덕트 커넥터
CN104514930A (zh) 管道连接系统
CN108397642A (zh) 减压绝热配管构造
ITTO980970A1 (it) Sistema di connessione flangia soffietto per compensatori didilatazione a soffietto metallico ondulato.
JP4392724B2 (ja) サセプタ
CN105293889B (zh) 光纤用冷却装置以及光纤的制造方法
WO2016138797A1 (zh) 一种用于冷却和加热的圆筒构件
CN202675973U (zh) 具有无管式密封结构的薄形化热传导装置
CN206558483U (zh) 压力平衡的热制程设备
CN221762881U (zh) 一种连接排放机构及通风装置
KR100807366B1 (ko) 엠앤에프용 스파이럴 와운딩 가스켓
JPH065393A (ja) 粒子加速器における冷却水路部の連結構造
IT202100001517A1 (it) “procedimento di produzione di un condotto di aerazione o simile, e condotto di aerazione così prodotto”
RU90476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тыковки вентиляционных воздуховодов внутри рамы окна
RU2724225C2 (ru) Фальцевое соединение плоской и фасонной деталей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KR102594632B1 (ko) 접합품의 제조 방법 및 접합품
CN215327767U (zh) 一种真空玻璃封口装置
CN222082888U (zh) 内炉管组件以及反应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