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7213A - 胎面模具及其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胎面模具及其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7213A CN109927213A CN201811441883.4A CN201811441883A CN109927213A CN 109927213 A CN109927213 A CN 109927213A CN 201811441883 A CN201811441883 A CN 201811441883A CN 109927213 A CN109927213 A CN 1099272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ead mold
- tread
- mold
- tire
- ji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29D30/0629—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with radially movable se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29D2030/06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moul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62—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D2030/0663—Mould maintenance, e.g. cleaning, washing, repai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为了在胎面模具内部形成出用于在合模状态时对轮胎进行成型的封闭空间,胎面模具沿着轮胎周向以环状而排列,且其内周部与轮胎的胎面部接触,其中,胎面模具在外周部具备:固定部,其被固定于加工机的夹具;以及定位面,为了在外周部相对于夹具而对胎面模具进行定位,该定位面与夹具的基准面进行面接触,为了相对于夹具而在轮胎周向上对胎面模具进行定位,定位面配置为朝向轮胎周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合模状态时内周部与轮胎的胎面部接触的胎面模具及其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轮胎模具,已知:在合模状态时内周部与轮胎的胎面部接触的胎面模具(例如专利文献1)。而且,由于胎面模具在合模状态时与其他模具接合,因此,反复经历合模状态和开模状态而逐渐磨损。
而且,随着磨损的发展,为了使胎面模具恢复为初始状态,需要利用加工机对胎面模具进行加工。然而,在胎面模具相对于加工机的夹具而未被固定于适当的位置的情况下,无法使胎面模具精确地恢复为初始形状。
例如,胎面模具的轮胎周向上的尺寸根据每个胎面模具而各不相同,另外,例如,因胎面模具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出现磨损,而使得胎面模具的轮胎周向上的尺寸发生变化。由此,有时难以在轮胎周向上相对于通用的夹具而对多个胎面模具进行定位。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14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相对于加工机的夹具而被固定于适当的位置的胎面模具及其修复方法。
胎面模具为了在内部形成出用于在合模状态时对轮胎进行成型的封闭空间,而沿着轮胎周向以环状进行排列,且其内周部与轮胎的胎面部接触,所述胎面模具在外周部具备:固定部,其被固定于加工机的夹具;以及定位面,为了在所述外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夹具而对所述胎面模具进行定位,该定位面与所述夹具的基准面进行面接触,为了相对于所述夹具而在轮胎周向上对所述胎面模具进行定位,所述定位面配置为朝向轮胎周向。
另外,胎面模具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外周部具备凹部,所述定位面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
另外,胎面模具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具备从所述内周部的开口延伸至所述外周部的开口的多个通气孔,所有所述外周部的开口都配置为与所述定位面分离。
另外,胎面模具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具备从所述内周部的开口延伸至所述外周部的开口的多个通气孔,所有所述外周部的开口都配置为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表面分离。
另外,胎面模具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定位面的表面粗糙度小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表面中的、除了所述定位面以外的面的表面粗糙度。
另外,胎面模具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定位面为平面。
另外,胎面模具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在轮胎周向上的各端部具备在合模状态时与相邻的胎面模具接触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分别为凹凸面。
另外,胎面模具的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准备出在轮胎周向上的各端部具备在合模状态时与相邻的胎面模具接触的接合部的所述胎面模具的步骤、将金属堆焊于所述胎面模具的所述接合部的步骤、以使得所述胎面模具的所述定位面与夹具的基准面接触的方式而将所述胎面模具固定于所述夹具的步骤、以及基于所述胎面模具的初始形状的数据而对所述胎面模具的所述接合部进行加工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的轮胎模具装置进行成型而成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面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是示出了具备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的轮胎模具装置的开模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具备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的轮胎模具装置的开模状态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4是示出了图3的状态的轮胎子午面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示出了具备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的轮胎模具装置的合模状态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6是示出了图5的状态的轮胎子午面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的整体立体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的整体俯视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的整体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对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进行固定的夹具的整体主视图。
图12是对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进行固定的夹具的整体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固定于夹具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固定于夹具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的整体俯视图。
图18是另一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的整体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模具装置、2…侧板、3…扇形件、4…胎面模具、4a…内周部、4b…外周部、5…模具基体、5a…固定件、8…夹具、10…充气轮胎、11…胎圈部、12…胎侧部、13…胎面部、21…胎侧模具、22…胎圈模具、41…第一接合部、42…第二接合部、43…非接合部、43a…宽度方向端面、43b…外周面、43c…周向端面、44…固定部、45…通气孔、45a…开口、45b…开口、46…突出部、46a…(宽度方向)端面、46b…(宽度方向)端面、46c…(径向)端面、47…凹部、47a…定位面、81…保持部、81a…支承面、81b…槽部、81c…凸部、81d…基准面、81e…底面、81f…侧面、81g…侧面、81h…贯通孔、82…基体部、83…夹具固定件、83a…螺纹部、83b…头部、D1…轮胎宽度方向、D2…轮胎径向、D3…轮胎周向、S1…轮胎赤道面、X1…轮胎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6,对胎面模具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图17及图18也一样)中,附图的尺寸比与实际的尺寸比未必一致,另外,各附图之间的尺寸比也未必一致。
首先,在对胎面模具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前,参照图1,对利用具备胎面模具的轮胎模具装置进行成型而成的充气轮胎(以下,也简称为“轮胎”)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轮胎10具备:具有胎圈的一对胎圈部11、从各胎圈部11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延伸的胎侧部12、以及与一对胎侧部12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部连接的胎面部13。而且,胎面部13在轮胎径向D2上的外侧面具备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
此外,在各图中,第一方向D1是:与作为轮胎10的旋转中心的轮胎旋转轴X1平行的轮胎宽度方向D1,第二方向D2是:作为轮胎10的直径方向的轮胎径向D2,第三方向D3是:作为环绕轮胎旋转轴X1的方向的轮胎周向D3。另外,轮胎赤道面S1是:与轮胎旋转轴X1正交的面、且是位于轮胎10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中心的面,轮胎子午面是:包含轮胎旋转轴X1在内的面、且是与轮胎赤道面S1正交的面。
接下来,参照图2~图6,对具备胎面模具的轮胎模具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对于轮胎模具装置的方向D1~D3,使用针对利用轮胎模具装置1进行成型而成的轮胎10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D1、轮胎径向D2、轮胎周向D3)。
如图2~图6所示,轮胎模具装置1具备: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分离的一对侧板2、以及沿着轮胎周向D3排列的多个扇形件3。轮胎模具装置1是对未硫化轮胎进行硫化而成型为硫化轮胎的轮胎硫化装置。
侧板2具备: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部与轮胎10的胎侧部12接触的胎侧模具21。另外,侧板2具备:供轮胎10的胎圈部11嵌合的胎圈模具22。
扇形件3具备:胎面模具4,其内周部4a(轮胎径向D2上的内侧部)与轮胎10的胎面部13接触;以及模具基体5,胎面模具4装配于该模具基体5的轮胎径向D2的内侧,该模具基体5与胎面模具4形成为一体而沿着轮胎径向D2移动。此外,胎面模具4通过固定件5a而被固定于模具基体5。
一对胎侧模具21、21配置为:能够相对于安装在轮胎模具装置1内部的轮胎10而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分离。另外,多个胎面模具4配置于:一对胎侧模具21、21的轮胎径向D2的外侧,并且相对于安装在轮胎模具装置1内部的轮胎10而沿着轮胎周向D3排列成环状。
而且,一个胎侧模具21能够相对于另一个胎侧模具21而沿着轮胎宽度方向D1移动,另外,多个胎面模具4能够相对于胎侧模具21而沿着轮胎径向D2移动。由此,在图2~图4所示的开模状态、与图5及图6所示的合模状态之间,对轮胎模具装置1进行切换。
在开模状态时,轮胎模具装置1的胎侧模具21和胎面模具4分离,因此,能够使得轮胎10进出。另外,在合模状态时,轮胎模具装置1的胎侧模具21和胎面模具4被加压而接触,因此,在内部形成出用于对轮胎10进行成型的封闭空间(型腔)。
胎面模具4具备:第一接合部41,在合模状态时,该第一接合部41在轮胎周向D3上的各个端部分别与相邻的胎面模具4接触;以及第二接合部42,在合模状态时,该第二接合部42在内周部4a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各个端部分别与胎侧模具21接触。另外,胎面模具4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各端部分别具备非接合部43,该非接合部43从开模状态时至合模状态时始终与其他模具21、22、4分离。
如图7~图10所示,非接合部43具备:平面状的宽度方向端面43a,其配置于胎面模具4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各个端部;曲面状(具体而言为凸状的弯曲状)的外周面43b,其配置于胎面模具4的轮胎径向D2上的端部;以及平面状的周向端面43c,其配置于胎面模具4的轮胎周向D3上的各个端部。此外,周向端面43c配置为:与第一接合部41之间形成出阶梯部。
胎面模具4在外周部4b具备固定于固定件5a(参照图3~图6)的固定部44。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件5a为外螺纹部件(例如螺栓),固定部44为内螺纹部。此外,固定部44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在固定件5a为外螺纹部件以外的部件的情况下,只要采用与固定件5a对应的结构即可。
胎面模具4为了将内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而具备:从内周部4a的开口45a延伸至外周部4b的开口45b的多个通气孔45。在图7~图10中,仅示出了一个通气孔45,但实际上具备多个(例如100个以上)。另外,通气孔45延伸的方向例如为:轮胎径向D2、或者相对于胎面模具4的内周面的法线方向。
胎面模具4在外周部4b具备:从外周面43b突出、且沿着轮胎周向D3延伸的突出部46。而且,通过突出部46的面向轮胎宽度方向D1的端面(以下也称为“宽度方向端面”)46a、46b被模具基体5夹持,从而胎面模具4的相对于模具基体5而被定位、固定。
此外,突出部46的宽度方向端面46a、46b形成为平面。另外,突出部46的面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的端面(以下也称为“径向端面”)46c由曲面(具体而言为凸状的弯曲面)形成。
另外,胎面模具4在外周部4b具备凹部47。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7配置于:突出部46的轮胎周向D3上的中途部。此外,当利用固定件5a将胎面模具4固定于模具基体5时,凹部47的内表面并未与模具基体5接触,而是与模具基体5分离。
接下来,对于在利用加工机对胎面模具4进行加工时将胎面模具4进行固定的夹具8,参照图11~图14进行说明。
如图11~图14所示,夹具8具备:保持部81,其对胎面模具4(参照图7~图10)的外周部4b进行保持;以及基体部82,其将保持部81固定于加工机。另外,夹具8具备:将胎面模具4固定于保持部81的夹具固定件83。
保持部81具备:与胎面模具4的外周部4b(具体而言为外周面43b)对应地以凹状而弯曲的支承面81a。而且,保持部81具备:从支承面81a凹陷的槽部81b,以便供胎面模具4的突出部46插入于该槽部81b。此外,保持部81在槽部81b具备:插入于胎面模具4的凹部47的凸部81c,凸部81c的侧面为:位于夹具8的中心的基准面81d。而且,基准面81d为平面。
胎面模具4的突出部46的径向端面46c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面,与此对应地,槽部81b具备:形成为凹状的弯曲面的底面81e。另外,胎面模具4的突出部46的宽度方向端面46a、46b形成为平面,与此对应地,槽部81b具备:形成为平面的侧面81f、81g。
夹具固定件83为:具有螺纹部83a的外螺纹部件(例如螺栓),保持部81具备:供夹具固定件83的螺纹部83a插通的贯通孔81h。而且,夹具固定件83与胎面模具4的固定部44螺合而将胎面模具4固定于保持部81。此外,贯通孔81h比夹具固定件83的螺纹部83a大,且比夹具固定件83的头部83b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作为内螺纹部的固定部44对应地夹具固定件83采用了外螺纹部件,但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总之,只要夹具固定件83采用与胎面模具4的固定部44对应的部件即可。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相对于夹具8而被固定于适当的位置的原理进行说明。
例如,胎侧模具21由钢铁、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胎面模具4由比胎侧模具21软的铝等金属形成。而且,在合模状态时,胎面模具4在第一接合部41与相邻的胎面模具4接合,且在第二接合部42与胎侧模具21接合。这样,接合部41、42因反复经历合模状态和开模状态而逐渐被磨损。
对于经历了接合部41、42磨损后的胎面模具4,例如在通过焊接而将金属补充(堆焊)至接合部41、42之后,加工机(例如激光加工机、切削机)基于初始形状的数据而对接合部41、42进行加工,从而使其恢复为初始形状。然而,在胎面模具4相对于加工机的夹具8并未被固定于适当的位置的情况下,胎面模具4无法精确地恢复为初始形状。
因此,首先,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例如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各个端部配置有:未磨损的非接合部43的宽度方向端面43a、43a,另外,例如,突出部46的宽度方向端面46a、46b也是未磨损的部分。而且,宽度方向端面43a、宽度方向端面46a、46b在各胎面模具4中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且处于相同的位置。
因此,通过将宽度方向端面43a、宽度方向端面46a、46b作为基准,能够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将胎面模具4相对于夹具8进行定位。由此,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即使在磨损前后也能够实现相同位置的确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使突出部46的一个宽度方向端面46b与夹具8的槽部81b的一个侧面81f进行面接触,由此相对于夹具8而对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此外,也可以使突出部46的另一个宽度方向端面46a、或宽度方向端面43a与夹具8接触,由此相对于夹具8而对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
另外,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径向D2上,第二接合部42配置于内周部4a(轮胎径向D2的内侧部),另一方面,例如,未磨损的非接合部43的外周面43b存在于外周部4b(即,轮胎径向D2的外侧部),另外,例如,突出部46的径向端面46c也是未磨损的部分。而且,外周面43b、径向端面46c在各胎面模具4中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且处于相同的位置。
因此,通过将外周面43b、径向端面46c作为基准,能够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径向D2上相对于夹具8而对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由此,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径向D2上,即使在磨损前后也能够实现相同位置的确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及图16所示,使外周面43b与夹具8的支承面81a进行面接触,由此相对于夹具8而对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此外,也可以使突出部46的径向端面46c与夹具8接触,由此相对于夹具8对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
但是,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周向D3上,第一接合部41配置于轮胎周向D3上的各个端部,另一方面,未磨损的非接合部43的周向端面43c被配置于胎面模具4的轮胎周向D3上的端部。然而,胎面模具4的轮胎周向D3上的尺寸各不相同,因此,周向端面43c的位置在各胎面模具4中有所不同。
由此,针对通用的夹具8,无法通过以周向端面43c作为基准,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周向D3上相对于夹具8而对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因此,因各第一接合部41出现磨损而无法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周向D3上,在磨损前后实现相同位置的确定。
因此,如图16所示,突出部46的凹部47在内表面具备:与夹具8的基准面81d进行面接触的定位面47a。而且,由于胎面模具4的定位面47a与夹具8的基准面81d进行面接触,因此,与夹具8的基准面81d形成为平面对应地,胎面模具4的定位面47a也形成为平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面47a在轮胎周向D3上被配置于:一对固定部44、44之间的中心。
而且,定位面47a配置为朝向轮胎周向D3。由此,当利用夹具固定件83将胎面模具4固定于夹具8时,使胎面模具4的定位面47a与夹具8的基准面81d进行面接触,由此相对于夹具8而在轮胎周向D3上对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因此,在胎面模具4的轮胎周向D3上,能够在磨损前后实现相同位置的确定。
这样,以无论在方向D1~D3的任何方向上都能够在磨损前后实现相同位置的确定的方式而相对于夹具8对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因此,由于胎面模具4相对于夹具8而被固定于适当的位置,因此,在将金属补充至接合部41、42之后,加工机基于初始形状的数据而对接合部41、42进行加工,由此使得胎面模具4以较高的再现性而恢复为初始形状。
此外,定位面47a的表面粗糙度为:例如小于凹部47的除了定位面47a以外的其他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由此,胎面模具4的定位面47a能够高精度地与夹具8的基准面81d进行面接触,因此,能够提高胎面模具4相对于夹具8的定位精度。此外,表面粗糙度是基于JISB0601中规定的方法测定所得的值。
但是,若定位面47a的形状发生变化,则定位面47a无法与夹具8的基准面81d进行面接触,从而无法相对于夹具8对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因此,需要抑制定位面47a的形状发生变化。
因此,将定位面47a配置于凹部47的内表面。由此,例如,当对胎面模具4进行保养、检查、修补、搬运时,能够抑制其他物体(例如轮胎模具装置1的其他部件、工具等)与定位面47a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定位面47a的形状发生变化。
另外,当对胎面模具4进行保养及检查时,例如进行将附着于通气孔45的开口45a、45b的橡胶除去的清扫作业。因此,将所有通气孔45的外周部4b的开口45b都配置为:与定位面47a分离。即,在定位面47a没有配置通气孔45的开口45b。
由此,能够防止:通过对通气孔45的清扫作业而对定位面47a施加的作业,因此,能够抑制定位面47a的形状发生变化。此外,通气孔45的开口45b也可以配置于凹部47的除了定位面47a以外的内表面,但为了抑制不慎与定位面47a接触,优选配置为与凹部47的内表面分离。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构成为,为了在内部形成出用于在合模状态时对轮胎10进行成型的封闭空间,而沿着轮胎周向D3以环状排列,且使得内周部4a与轮胎10的胎面部13接触,其在外周部4b具备:固定部44,其用于被固定于加工机的夹具8;以及定位面47a,为了在所述外周部4b相对于所述夹具8而对所述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该定位面47a与所述夹具8的基准面81d进行面接触,为了相对于所述夹具8在轮胎周向D3上对所述胎面模具4进行定位,所述定位面47a配置为朝向轮胎周向D3。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外周部4b的固定部44固定于加工机的夹具8时,外周部4b的定位面47a与夹具8的基准面81d进行面接触。而且,由于定位面47a配置为朝向轮胎周向D3,因此,胎面模具4在轮胎周向D3上相对于夹具8而被定位。因此,胎面模具4相对于加工机的夹具8而被固定于适当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外周部4b具备凹部47,所述定位面47a配置于所述凹部47的内表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胎面模具4的外周部4b具备凹部47,定位面47a配置于凹部47的内表面。由此,例如能够抑制其他物体与定位面47a接触。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形成为如下结构:具备从所述内周部4a的开口45a延伸至所述外周部4b的开口45b的多个通气孔45,所有所述外周部4b的开口45b都配置为:与所述定位面47a分离。
根据这样的结构,多个通气孔45从胎面模具4的内周部4a的开口45a延伸至外周部4b的开口45b。而且,当对胎面模具4进行保养及检查时,例如进行将附着于开口45a、45b的橡胶除去的清扫作业。因此,由于所有外周部4b的开口45b都配置为与定位面47a分离,因此,能够防止:针对定位面47a进行该作业。
此外,胎面模具4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并不限定于上述作用效果。另外,在未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对胎面模具4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对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结构、方法等,当然可以选择采用下述各种变更例所涉及的结构、方法等的任一种或多种。
(1)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定位面47a配置于凹部47的内表面。然而,胎面模具4虽然优选这样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定位面47a配置于形成为凸状的面。
(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中,形成为如下结构:所有外周部4b的开口45b都配置为与定位面47a分离。然而,胎面模具4虽然优选这样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外周部4b的开口45b的至少一个配置于定位面47a。
(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定位面47a是:与作为平面的基准面81d对应的平面。然而,胎面模具4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定位面47a是与夹具8的、作为凸状的弯曲面的基准面81d对应的凹状的弯曲面。
(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中,形成为如下结构:轮胎周向D3上的端部具备:磨损的第一接合部41以及未磨损的非接合部43的周向端面43c。然而,胎面模具4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如图17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结构:胎面模具4的轮胎周向D3上的端部仅包括磨损的第一接合部41。
在这样的胎面模具4中,当第一接合部41磨损时,无法确定轮胎周向D3上的位置。因此,具备与夹具8的基准面81d进行面接触的定位面47a的这种结构,对于轮胎周向D3上的端部仅包括有第一接合部41的胎面模具4来说是非常有效的。
(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中,形成为如下结构:第一接合部41为平面。然而,胎面模具4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如图18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第一接合部41是与相邻的胎面模具4的第一接合部41嵌合的凹凸面。
特别地,对于第一接合部41为凹凸面的胎面模具4而言,即使在第一接合部41未磨损的初始状态下,有时也难以确定轮胎周向D3上的位置。而且,在这样的胎面模具4中,当第一接合部41磨损时,无法进一步确定轮胎周向D3上的位置。
因此,具备与夹具8的基准面81d进行面接触的定位面47a的这种结构,对于第一接合部41为凹凸面的胎面模具4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此外,图18所涉及的胎面模具4中形成为如下结构:轮胎周向D3上的端部仅包括有第一接合部41,但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如下结构:轮胎周向D3上的端部具备磨损的第一接合部41、以及未磨损的非接合部43的周向端面43c。
Claims (8)
1.一种胎面模具,为了在内部形成出用于在合模状态时对轮胎进行成型的封闭空间,所述胎面模具沿着轮胎周向以环状而排列,且其内周部与轮胎的胎面部接触,其中,
所述胎面模具在外周部而具备:固定部,其被固定于加工机的夹具;以及定位面,为了在所述外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夹具而对所述胎面模具进行定位,该定位面与所述夹具的基准面进行面接触,
为了相对于所述夹具而在轮胎周向上对所述胎面模具进行定位,所述定位面配置为:朝向轮胎周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面模具,其中,
在所述外周部具备凹部,
所述定位面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胎面模具,其中,
所述胎面模具具备:从所述内周部的开口延伸至所述外周部的开口的多个通气孔,
所有所述外周部的开口都配置为:与所述定位面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胎面模具,其中,
所述胎面模具具备:从所述内周部的开口延伸至所述外周部的开口的多个通气孔,
所有所述外周部的开口都配置为: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表面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胎面模具,其中,
所述定位面的表面粗糙度小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表面中的、除了所述定位面以外的面的表面粗糙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胎面模具,其中,
所述定位面为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胎面模具,其中,
所述胎面模具在轮胎周向上的各个端部具备:在合模状态时与相邻的胎面模具接触的接合部,
所述接合部分别为凹凸面。
8.一种胎面模具的修复方法,其中,
所述胎面模具的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出在轮胎周向上的各个端部具备在合模状态时与相邻的胎面模具接触的接合部的、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胎面模具;
将金属堆焊于所述胎面模具的所述接合部;
以使得所述胎面模具的所述定位面与夹具的基准面接触的方式而将所述胎面模具固定于所述夹具;以及
基于所述胎面模具的初始形状的数据而对所述胎面模具的所述接合部进行加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0919A JP7094696B2 (ja) | 2017-12-15 | 2017-12-15 | トレッドモールド |
JP2017-240919 | 2017-12-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7213A true CN109927213A (zh) | 2019-06-25 |
CN109927213B CN109927213B (zh) | 2021-05-07 |
Family
ID=66815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41883.4A Active CN109927213B (zh) | 2017-12-15 | 2018-11-29 | 胎面模具及其修复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03857B2 (zh) |
JP (1) | JP7094696B2 (zh) |
CN (1) | CN10992721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52667B2 (en) | 2021-12-03 | 2023-09-12 | Jeanette Dobbins | Tire mold maintenance and repair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41696A (en) * | 1971-06-01 | 1973-06-26 | Goodyear Tire & Rubber | Segmented tire mold |
US3901632A (en) * | 1972-11-07 | 1975-08-26 | Meccanica Marangoni S P A | Vulcanizing mould for pneumatic tyres and the like |
JPH07314459A (ja) * | 1994-03-31 | 1995-12-05 | Ngk Insulators Ltd | タイヤ成形用金型 |
WO2001039963A1 (en) * | 1999-12-01 | 2001-06-07 | Pirelli Pneumatici S.P.A. | Plant for producing tyres of different types simultaneously |
CN101249698A (zh) * | 2008-03-25 | 2008-08-27 | 武汉优科表面工程有限公司 | 热喷涂纳米复合陶瓷涂层塑料模具及其生产方法 |
CN101314249A (zh) * | 2007-05-29 | 2008-12-03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胎面加硫模具 |
CN104511984A (zh) * | 2013-09-26 | 2015-04-15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用模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1240295B (it) * | 1990-04-13 | 1993-12-07 | Pirelli | Stampo e metodo per la vulcanizzazione di pneumatici e metodo per fabbricare stampi |
JPH04341806A (ja) * | 1991-05-17 | 1992-11-27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及びその製作方法 |
JPH05177644A (ja) * | 1991-12-26 | 1993-07-20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用金型 |
US5585064A (en) * | 1994-07-20 | 1996-12-17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Ventless segmented tire mold and method therefore |
ES2224551T3 (es) * | 1998-04-17 | 2005-03-01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Aparato para vulcanizar cubiertas neumaticas con moldes segmentados. |
US6592807B2 (en) * | 2001-05-24 | 2003-07-15 | The Goodyear Tire And Rubber Company | Method of making a porous tire tread mold |
JP2007290202A (ja) * | 2006-04-24 | 2007-11-08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タイヤ成型用金型及びそれにより成型され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1093212A (ja) | 2009-10-30 | 2011-05-12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の製造方法 |
US20130099419A1 (en) * | 2011-10-25 | 2013-04-25 | Neal G. Sehm | Convertible two piece sideplate |
JP5631904B2 (ja) * | 2012-01-16 | 2014-11-26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用モールド |
JP2014136318A (ja) | 2013-01-15 | 2014-07-28 | Nakamura Yoshinobu | タイヤ成形用金型とその補修方法 |
FR3009231B1 (fr) * | 2013-08-05 | 2016-01-01 | Michelin & Cie | Moule pour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e coquille avec parties amovibles |
JP6194230B2 (ja) | 2013-11-07 | 2017-09-06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成型金型用測定治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2017
- 2017-12-15 JP JP2017240919A patent/JP70946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1-29 CN CN201811441883.4A patent/CN109927213B/zh active Active
- 2018-12-04 US US16/209,424 patent/US1060385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41696A (en) * | 1971-06-01 | 1973-06-26 | Goodyear Tire & Rubber | Segmented tire mold |
US3901632A (en) * | 1972-11-07 | 1975-08-26 | Meccanica Marangoni S P A | Vulcanizing mould for pneumatic tyres and the like |
JPH07314459A (ja) * | 1994-03-31 | 1995-12-05 | Ngk Insulators Ltd | タイヤ成形用金型 |
WO2001039963A1 (en) * | 1999-12-01 | 2001-06-07 | Pirelli Pneumatici S.P.A. | Plant for producing tyres of different types simultaneously |
CN101314249A (zh) * | 2007-05-29 | 2008-12-03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胎面加硫模具 |
CN101249698A (zh) * | 2008-03-25 | 2008-08-27 | 武汉优科表面工程有限公司 | 热喷涂纳米复合陶瓷涂层塑料模具及其生产方法 |
CN104511984A (zh) * | 2013-09-26 | 2015-04-15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用模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7213B (zh) | 2021-05-07 |
US10603857B2 (en) | 2020-03-31 |
US20190184661A1 (en) | 2019-06-20 |
JP2019107802A (ja) | 2019-07-04 |
JP7094696B2 (ja) | 2022-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265148B2 (ja) | タイヤ用モールドの製造方法 | |
CN109927213A (zh) | 胎面模具及其修复方法 | |
EP3077189A1 (fr) | Procédé de découpe de secteurs pour moules de pneumatiques et élément semi-fini pour fournir des secteurs d'un moule pour moulage pour pneumatiques | |
JP4690382B2 (ja) | タイヤ用モールドの製造方法 | |
JP5698397B2 (ja) | セクター金型におけるパタンブロックの加工用冶具 | |
JP709934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WO2014115731A1 (ja) | セクター金型、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パターンブロックの加工用冶具 | |
CA2836674A1 (en) | Locating ring and method for positioning parts | |
JP6701350B2 (ja) | タイヤ加硫金型、タイヤ加硫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US3121947A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old | |
JP7614519B2 (ja) | スタッドタイヤ用モール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モールド並びにスタッド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 |
JP2006150603A (ja) | タイヤ成形金型、タイヤ成形金型用のプラグ、及びこのタイヤ成形金型を用いて製造したタイヤ | |
JP4330755B2 (ja) | タイヤ加硫機のブラダー姿勢保持装置 | |
CN101925447A (zh) | 模具加工方法、注射成型用模具及光学元件 | |
JP4017954B2 (ja) | タイヤ加硫装置 | |
JP2007062270A (ja) |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と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1777921B1 (ko) | 그린케이스 이송장치용 로더 슈 | |
JP2018108706A (ja) | モール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治具 | |
JP2006335031A (ja) | 更生タイヤ用金型、更生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更生タイヤ | |
JP2007290150A (ja) | セクショナル型タイヤ加硫成形用金型のセット方法 | |
JP5152961B2 (ja) |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鋳造用のマスターモデルの製作方法及びその製作装置 | |
JP2021062590A (ja) | タイヤ製造装置及びビードリング | |
JPH0722321Y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24009629A (ja) | タイヤ加硫金型 | |
JP2020062826A (ja) | スパイクタイヤ用セグ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