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5160B - 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5160B CN109925160B CN201711364232.5A CN201711364232A CN109925160B CN 109925160 B CN109925160 B CN 109925160B CN 201711364232 A CN201711364232 A CN 201711364232A CN 109925160 B CN109925160 B CN 1099251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lenohumeral
- arm
- joint
- shoulder
- ro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上臂固定组件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连接,盂肱外展/内收关节与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连接,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与基座组件相连;盂肱前伸/后缩关节、盂肱内旋/外旋关节、盂肱外展/内收关节、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及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分别通过一个套索驱动单元控制,各套索驱动单元分别安装在基座组件上;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通过各套索驱动单元的驱动控制具有盂肱关节的前伸/后缩、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以及肩胛带的上提/下落和前伸/后缩五个自由度。本发明可有效避免人机肩部运动的奇异位形与运动干扰,提升肩部运动范围,复现人体肩部复合体运动功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体生物力学和医疗康复领域中的外骨骼机器人,具体地说是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
背景技术
我国中风发病率世界第一,随着生活节奏和人口老龄化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的中风偏瘫患者逐年增加,其中约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和功能运动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可塑性,对偏瘫患肢展开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中枢神经对肢体运动的支配与控制,增强肌肉力量,重塑患肢运动功能,并有效预防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传统临床方法主要以医生徒手康复训练为主,存在诸多局限,如康复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治疗效果受医生经验和水平影响较大,无法精确控制训练参数;无法对康复训练进行客观评价。
康复外骨骼系统是将机器人技术引入临床康复医学领域而产生的一种辅助或替代医生完成患者康复训练的机器人系统。上肢康复外骨骼可穿戴于患肢外侧,对其进行准确、持续、有效的上肢康复训练治疗,同时通过感知系统可对人机交互力信息、人体运动学和生理学数据实时记录,提高患者穿戴舒适性,实时定量评估康复训练效果,为改进和优化康复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康复外骨骼是典型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人—机关节运动轴线不匹配会造成关节疼痛、运动空间受限等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甚至造成患肢二次伤害,因此,康复外骨骼设计时要求尽可能实现人—机关节运动轴线相匹配。然而,目前的上肢康复外骨骼在肩部复合体康复训练方面仍存在较大缺陷。
人体肩部是由盂肱关节和肩胛带组成的肩部复合体,具有灵活性、高稳定性差的特点。盂肱关节为球窝关节,肩胛带是由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和肩胛胸壁关节组成的运动链,任意单个关节无法独立运动。当肱骨上抬时,锁骨相对胸骨绕胸锁关节转动,肩胛骨相对锁骨绕肩锁关节转动,同时也会在胸骨表面侧滑,从而带动盂肱关节窝向上倾斜,这个复杂协调运动过程使得盂肱关节转动中心出现漂移,实现肱骨大范围内运动。因此,肩部复合体运动中,肩胛带可为盂肱关节转动中心提供冠状面的前伸/后缩和水平面的上提/下落两个运动。而现有康复外骨骼通常采用三个轴线垂直相交的旋转关节等效人体肩部运动,该方案仅考虑盂肱关节运动,忽略肩胛带运动,导致在肱骨大范围运动时会造成人—机肩部运动奇异位形与干扰;同时,中风患者由于神经受损,无法自主产生肩胛带运动,只有依靠移动躯干来补偿肩胛带运动,大大降低康复训练效果,并极易产生其他并发症。另一方面,传统康复外骨骼驱动电机集成在关节处,使外骨骼执行机构具有较大质量和惯量,增加驱动性能要求,降低控制精度及稳定性,存在系统故障时患肢坠落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适用于中风、偏瘫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肩部复合体日常动作助力与康复训练。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作为安装基础的基座组件,该基座组件上部的两侧结构相同,每侧均包括上臂固定组件、盂肱关节运动组件及肩胛带运动组件,其中盂肱关节运动组件包括依次串联的盂肱前伸/后缩关节、盂肱内旋/外旋关节及盂肱外展/内收关节,所述肩胛带运动组件包括彼此串联的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及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所述上臂固定组件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连接,所述盂肱外展/内收关节与所述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连接,所述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与基座组件相连;所述盂肱前伸/后缩关节、盂肱内旋/外旋关节、盂肱外展/内收关节、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及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分别通过一个套索驱动单元控制,各所述套索驱动单元分别安装在基座组件上;所述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通过各套索驱动单元的驱动控制具有盂肱关节的前伸/后缩、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以及肩胛带的上提/下落和前伸/后缩五个自由度;
其中:所述上臂固定组件包括上臂保持架、软体束缚带、上臂支撑杆及多维力传感器,该上臂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臂保持架,两端的所述上臂保持架的一侧均安装在所述上臂支撑杆上开设的导向沟槽内、可在该导向沟槽内移动,并在间距调整好后与所述上臂支撑杆定位锁紧,两端的所述上臂保持架的另一侧内部附着有软体束缚带;在所述上臂支撑杆上安装有用于连接上臂支撑杆和盂肱关节运动组件的多维力传感器;
所述盂肱前伸/后缩关节的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轴中心线、盂肱内旋/外旋关节的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轴中心线及盂肱外展/内收关节的盂肱外展/内收旋转轴中心线非垂直相交于盂肱关节运动中心;所述盂肱前伸/后缩关节包括通过旋转装置转动连接的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和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该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与所述上臂固定组件相连,所述盂肱内旋/外旋关节包括通过旋转装置转动连接的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和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所述盂肱外展/内收关节包括通过旋转装置转动连接的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和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该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与所述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相连;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与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之间以及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与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之间相互连接;各所述旋转装置均与各自的套索驱动单元连接,由各自的所述套索驱动单元提供盂肱关节的前伸/后缩、内旋/外旋及外展/内收的驱动力矩;
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上分别均匀开设有多个螺栓孔,该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上均设有凹槽,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通过该凹槽分别与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插接、并可调整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与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之间以及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与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之间的间距,在调整好后通过螺栓插入螺栓孔中固定;
所述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中心线与人体矢状面垂直,所述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中心线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中心线之间的夹角朝向人体外侧,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中心线与人体冠状面之间的夹角朝向人体的后侧,所述盂肱外展/内收旋转中心线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中心线之间的夹角朝向人体外侧;
所述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包括肩胛带伸缩执行臂、肩胛带伸缩支撑臂、旋转装置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组件,该肩胛带伸缩执行臂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相对设置,并通过两组所述伸缩摆动臂组件相连,形成可伸缩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每组伸缩摆动臂组件均包括彼此可伸缩相连的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和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两组中的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和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中的任一个的一端通过所述旋转装置与肩胛带伸缩执行臂或肩胛带伸缩支撑臂转动连接,其余的伸缩摆动臂的一端与肩胛带伸缩执行臂或肩胛带伸缩支撑臂转动连接;所述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包括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及旋转装置,该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通过所述旋转装置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相连;所述旋转装置与各自的套索驱动单元连接,由各自的所述套索驱动单元提供肩胛带的前伸/后缩以及上提/下落的驱动力矩;
所述肩胛带伸缩执行臂上安装有导轨,该导轨上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上安装有沿导轨往复滑动的连接板;
所述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的另一端分别均匀开设有多个螺栓孔,该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或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的另一端上设有凹槽,所述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的另一端通过该凹槽插接、并可调整肩胛带伸缩执行臂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之间的间距,在调整好后通过螺栓插入螺栓孔中固定;
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套索驱动轮、空心轴、拉线及套索安装定位块A,该空心轴安装在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肩胛带伸缩执行臂、肩胛带伸缩支撑臂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上,所述套索驱动轮转动安装于空心轴上、并与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相连;在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肩胛带伸缩执行臂、肩胛带伸缩支撑臂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朝向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的一面、位于套索驱动轮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套索安装定位块A,每个所述套索安装定位块A内均穿入有拉线,该拉线由所述套索驱动轮上绕过,一端通过所述套索安装定位块A定位支撑锁紧,另一端与所述套索驱动单元相连;所述空心轴内侧连接有角度编码器,该空心轴内部容置有编码器延长套,所述编码器延长套的两端分别与角度编码器的转轴和套索驱动轮相连;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肩胛带伸缩执行臂、肩胛带伸缩支撑臂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朝向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的一面开设有限位弧形槽,所述套索驱动轮上开设有限位螺纹孔,通过限位装置插入该限位弧形槽及限位螺纹孔内进行限位;
所述套索驱动单元包括动力源、驱动安装架、套索主动轮、扭矩传感器、刹车豆、涨紧调整架、支撑板、导向板、调节螺栓及套索安装定位块B,该动力源安装在驱动安装架上,输出端连接有套索主动轮,所述套索主动轮上安装有两个刹车豆;所述涨紧调整架的一端开有涨紧导向孔,另一端安装有支撑板,该支撑板上设有调节螺栓,所述驱动安装架上延伸有导向板,该导向板由所述涨紧导向孔穿过,所述调节螺栓与导向板抵接;所述涨紧调整架上安装有两个套索安装定位块B,所述套索主动轮上缠绕有两根拉线,每根拉线的一端均固定在一个所述刹车豆上,另一端由一个所述套索安装定位块B穿过后与所述旋转装置连接;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安装有扭矩传感器;所述涨紧调整架呈“L”形,所述涨紧导向孔开设在该“L”形的一边,并在该边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套索安装定位块B的限位槽;所述支撑板固定在该“L”形另一边的端部,在该边上开有槽孔,通过旋拧所述调节螺栓使导向板与涨紧调整架相对移动,进而调整所述涨紧调整架与套索主动轮之间的距离;调整好后的所述导向板通过螺栓插入槽孔中锁紧固定。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创新性的采用回转机构和平行四边形机构组合方式设计肩胛带组件,将外骨骼肩胛带的前伸/后缩、上提/下落运动传递到以胸锁关节为中心的前伸/后缩、上提/下落运动,复现人体肩胛带运动功能,解决偏瘫患者肩胛带康复训练问题,同时有效避免人机肩部运动奇异位形,提高人机运动相容性。
2.本发明创新地采用串联式三轴线非垂直相交的旋转关节组件来等效人体盂肱关节,解决现有外骨骼无法实现肱骨大范围运动问题,有效避免人—机肩部运动干扰,提高人体肩部康复运动范围。
3.本发明通过角度编码器、扭矩传感器和多维力传感器等感知系统,可对康复训练过程中人机交互力信息、人体运动学和生理学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定量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多种康复训练模式,有效提升康复训练效果,减少并发症产生。
4.本发明采用套索驱动单元为外骨骼运动关节提供扭矩驱动,实现驱动与执行机构的分离,有效减小执行机构的质量和惯量,实现外骨骼轻量化设计,提高系统运动稳定性、安全性和穿戴舒适性。
5.本发明广泛适用于中风、偏瘫等患者肩部复合体的日常动作助力与康复训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上臂固定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盂肱关节运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旋转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肩胛带运动组件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图5中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的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套索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发明套索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图9、图10中涨紧调整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肩胛带运动组件另一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基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为上臂固定组件,200为盂肱关节运动组件,300为肩胛带运动组件,400为套索驱动单元,500为基座组件,600为座椅;
101为上臂保持架,102为软体束缚带,103为上臂支撑杆,104为多维力传感器;
210为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20为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30为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40为旋转装置,211为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2为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21为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2为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31为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2为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
2401套索驱动轮,2402为润滑轴承,2403为编码器延长套,2404为空心轴,2405为限位螺纹孔,2406为拉线,2407为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8为限位弧形槽,2409为角度编码器;
310为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20为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11为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2为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3为肩胛带伸缩润滑轴承,314为肩胛带转轴,315为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6为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7为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318为连接板,319为凹槽,321为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2为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3为螺栓孔;
411为驱动电机,412为减速机,413为导轨,414为驱动安装架,415为套索主动轮,416为扭矩传感器,417为刹车豆,418为涨紧调整架,419为支撑板,420为导向板,421为调节螺栓,422为槽孔,423为套索安装定位块B,424为涨紧导向孔,425为限位槽,426为滑块;
510为轮式移动座,511为滚轮,521为支撑杆,522为手柄,523为升降平台;
O为盂肱关节运动中心,J1为上臂保持架轴线,J2为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中心线,J3为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中心线,J4为盂肱外展/内收旋转轴中心线,J5为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旋转轴中心线,J6为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旋转轴中心线,K1为肩胛带伸缩执行臂等效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作为安装基础的基座组件500,该基座组件500上部的两侧结构相同,每侧均包括上臂固定组件100、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及肩胛带运动组件300。
如图2所示,上臂固定组件100包括上臂保持架101、软体束缚带102、上臂支撑杆103及多维力传感器104,该上臂支撑杆10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臂保持架101,上臂保持架101呈半圆形,内侧附着有软体束缚带102,软体束缚带102与人体上臂直接接触,可提升患肢穿戴舒适性。上臂保持架101具备所需的刚度,且上臂保持架轴线J1径向位置可调,保证其上臂保持架轴线J1在活动范围内与人体盂肱内旋/外旋关节运动轴线重合,并保持相对位置稳定。两端的上臂保持架101的一侧均安装在上臂支撑杆103上开设的导向沟槽内、可在该导向沟槽内移动,并在间距调整好后与上臂支撑杆103定位锁紧,以适应不同患者的臂长。在上臂支撑杆103上安装有用于连接上臂支撑杆103和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的多维力传感器104,可对康复训练过程中人—机交互力信息、人体运动学和生理学数据进行实时记录,用于患者病情定量评估与多模式康复训练的方案优化。
如图3所示,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包括依次串联的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及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的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2、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的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3及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的盂肱外展/内收旋转轴中心线J4非垂直相交于盂肱关节运动中心O,点O即为人体肩关节放置点。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2通过人体的盂肱关节运动中心O,并与人体矢状面垂直。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通过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连接,且相对距离可进行调整并锁紧;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3通过人体的盂肱关节运动中心O,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2之间成60°~80°可调夹角、该夹角朝向人体外侧,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3与人体冠状面成10°~30°可调夹角、该夹角朝向人体后侧。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通过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与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连接,且相对距离可进行调整并锁紧;盂肱外展/内收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4通过人体的盂肱关节运动中心O,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2成60°~80°可调夹角、该夹角朝向人体外侧。孟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与肩胛带运动组件300固定连接,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与上臂固定组件100中的多维力传感器104连接;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可与多维力传感器104的相对距离进行调整,并在调整好后进行锁紧。上述所述的夹角均可依据不同患者身体尺寸进行定制调整。
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包括通过旋转装置240转动连接的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和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包括通过旋转装置240转动连接的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和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包括通过旋转装置240转动连接的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和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该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与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相连。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与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之间以及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与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之间相互连接,各旋转装置240均与各自的套索驱动单元400连接,由各自的套索驱动单元400提供盂肱关节的前伸/后缩、内旋/外旋及外展/内收的驱动力矩。
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上分别均匀开设有多个螺栓孔,该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的一端上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的一端上均设有凹槽,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的另一端、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的另一端通过该凹槽分别与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的一端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的一端插接、并可调整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与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之间以及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与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之间的间距,在调整好后通过螺栓插入螺栓孔中固定,以适应不同人体盂肱关节尺寸要求。
如图4所示,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中的各旋转装置240结构相同,均包括套索驱动轮2401、润滑轴承2402、编码器延长套2403、空心轴2404、拉线2406、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及角度编码器2409,该空心轴2404安装在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或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上,套索驱动轮2401通过润滑轴承2402转动安装于空心轴2404上,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或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与套索驱动轮2401固定连接。在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或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朝向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或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的一面、位于套索驱动轮2401上方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每个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内均穿入有拉线2406,该拉线2406由套索驱动轮2401上绕过,一端通过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定位支撑锁紧,另一端与套索驱动单元400相连。空心轴2404内侧连接有角度编码器2409,该空心轴2404内部容置有编码器延长套2403,编码器延长套2403的两端分别与角度编码器2409的转轴和套索驱动轮2401相连,使角度编码器2409可实时检测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相对于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相对于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以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相对于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的旋转角度,保证患肢实时处于正确位姿。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或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朝向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或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的一面开设有限位弧形槽2408,套索驱动轮2401上开设有限位螺纹孔2405,通过限位装置插入该限位弧形槽2408及限位螺纹孔2405内进行限位。
如图5所示,肩胛带运动组件300包括彼此串联的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及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包括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旋转装置240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组件,该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相对设置,并通过两组所述伸缩摆动臂组件相连,形成可伸缩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每组伸缩摆动臂组件均包括彼此可伸缩相连的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和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两组中的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和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中的任一个的一端通过旋转装置240与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或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转动连接,其余的伸缩摆动臂的一端与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或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转动连接。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包括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及旋转装置240,该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通过旋转装置240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相连。肩胛带运动组件300中,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和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中的任一个的一端通过旋转装置240与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或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转动连接,该旋转装置240为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317;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通过旋转装置240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相连,该旋转装置240为肩胛带上提/下落模块化旋转装置。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模块化旋转装置旋转轴中心线J5与上提/下落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6垂直相交。
肩胛带运动组件300中的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7和肩胛带上提/下落模块化旋转装置分别与各自的套索驱动单元400连接,由各自的套索驱动单元400提供肩胛带的前伸/后缩以及上提/下落的驱动力矩。
如图5、图6所示,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和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一端均为圆环状,另一端为长方体。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另一端分别均匀开设有多个螺栓孔323,该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或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另一端上设有凹槽319,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另一端通过该凹槽319插接、并可调整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之间的间距,在调整好后通过螺栓插入螺栓孔323中固定,以适应不同人体肩胛带尺寸要求。本实施例中,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另一端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凹槽319,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的另一端插入该凹槽319中,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与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之间可相对伸缩,并在调整好距离后,用螺栓插入螺栓孔323中锁紧固定。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用于与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固定连接。
肩胛带伸缩执行臂等效线K1通过人体盂肱关节运动中心O,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旋转轴中心线J5位于人体胸锁关节正后方,利用平行四边形机构等效平移运动特性,将外骨骼肩胛带的前伸/后缩运动传递到以胸锁关节为中心的前伸/后缩运动,复现人体盂肱关节绕胸锁关节前伸/后缩的功能运动。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6通过人体胸锁关节运动中心,所述的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6与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旋转轴中心线J5垂直相交,肩胛带组件采用回转机构和平行四边形机构组合方式设计,将外骨骼肩胛带的前伸/后缩、上提/下落运动传递到以胸锁关节为中心的前伸/后缩、上提/下落运动。
如图6、图7所示,两个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的一端均通过肩胛带伸缩润滑轴承313与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上设置的两个肩胛带转轴314转动连接,其中一个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一端通过肩胛带伸缩润滑轴承313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上设置的肩胛带转轴314转动连接;另一个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一端通过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317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转动连接。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317结构与旋转装置240相同,包括套索驱动轮2401、润滑轴承2402、编码器延长套2403、空心轴2404、拉线2406、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及角度编码器2409,该空心轴2404安装在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或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上(本实施例是安装在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上),套索驱动轮2401通过润滑轴承2402转动安装于空心轴2404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或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本实施例为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与套索驱动轮2401固定连接。在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朝向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一面、位于套索驱动轮2401上方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每个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内均穿入有拉线2406,该拉线2406由套索驱动轮2401上绕过,一端通过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定位支撑锁紧,另一端与套索驱动单元400相连。空心轴2404内侧连接有角度编码器2409,该空心轴2404内部容置有编码器延长套2403,编码器延长套2403的两端分别与角度编码器2409的转轴和套索驱动轮2401相连。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朝向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一面开设有限位弧形槽2408,套索驱动轮2401上开设有限位螺纹孔2405,通过限位装置插入该限位弧形槽2408及限位螺纹孔2405内进行限位。
如图5、图8所示,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呈“L”形,该“L”形的一边用于与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连接,另一边为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1,该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1通过肩胛带上提/下落模块化旋转装置与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转动连接。肩胛带上提/下落模块化旋转装置与旋转装置240结构相同,包括套索驱动轮2401、润滑轴承2402、编码器延长套2403、空心轴2404、拉线2406、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及角度编码器2409,该空心轴2404安装在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上,套索驱动轮2401通过润滑轴承2402转动安装于空心轴2404上,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1与套索驱动轮2401固定连接。在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朝向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1的一面、位于套索驱动轮2401上方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每个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内均穿入有拉线2406,该拉线2406由套索驱动轮2401上绕过,一端通过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定位支撑锁紧,另一端与套索驱动单元400相连。空心轴2404内侧连接有角度编码器2409,该空心轴2404内部容置有编码器延长套2403,编码器延长套2403的两端分别与角度编码器2409的转轴和套索驱动轮2401相连。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朝向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1的一面开设有限位弧形槽2408,套索驱动轮2401上开设有限位螺纹孔2405,通过限位装置插入该限位弧形槽2408及限位螺纹孔2405内进行限位。
如图12所示,本发明还可在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上固定安装了两根相互平行的导轨413,该导轨413上滑动连接有滑块426,滑块426上安装有沿导轨413往复滑动的连接板318。连接板318可与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中的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固定连接,增加了一个平移自由度。
本发明各旋转装置240所连接的各个套索驱动单元400分别固定安装在基座组件500上,本发明的套索驱动单元为五个,分别通过拉线2406与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中的三个旋转装置240和肩胛带前伸/后缩模块化旋转装置7及肩胛带上提/下落模块化旋转装置连接,分别为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提供远距离驱动扭矩。如图9~11所示,套索驱动单元包括动力源、驱动安装架414、套索主动轮415、扭矩传感器416、刹车豆417、涨紧调整架418、支撑板419、导向板420、调节螺栓421及套索安装定位块B423,该动力源包括驱动电机411和减速机412,驱动电机411和减速机412,优选轻量型大扭矩伺服电机,以减轻系统能量密度,提高便携性。驱动安装架414可固定在基座组件500上,驱动电机411与减速机412连接后固定在驱动安装架414的一侧,套索主动轮415位于驱动安装架414的另一侧,并与减速机412的输出端相连,由驱动电机411和减速机412驱动旋转。套索主动轮415上安装有两个刹车豆417,用于套索主动轮415和拉线2406的固定连接。涨紧调整架418呈“L”形,该“L”形的一边开有涨紧导向孔424,另一边的端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板419,该支撑板419上设有调节螺栓421。驱动安装架414上延伸有导向板420,该导向板420由涨紧导向孔424穿过,调节螺栓421与导向板420抵接。在“L”形涨紧调整架418的一边上还开设有两个限位槽425,每个限位槽425内均安装一个套索安装定位块B423;套索主动轮415上缠绕有两根拉线2406,每根拉线2406的一端均固定在一个刹车豆417上,另一端由一个套索安装定位块B423穿过后分别与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上的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连接。在“L”形涨紧调整架418的另一边上开设有槽孔422,该槽孔422呈长条形;导向板420上开设有螺栓孔,通过螺栓穿过槽孔422后拧紧在螺栓孔内。旋拧调节螺栓421,使导向板420与涨紧调整架418相对移动,进而调整涨紧调整架418与套索主动轮415之间的距离。调整过程中,导向板420上的螺栓始终在槽孔422内移动、起到导向作用,确保涨紧调整架418沿直线调整;调整好后,拧紧螺栓固定导向板420。减速机412的输出轴上安装有扭矩传感器416。
套索驱动轮2401上及套索主动轮415上各沿圆周方向开设了两个沟槽,用于容置缠绕的两根拉线2406。
如图13所示,基座组件500包括轮式移动座510和升降组件,该轮式移动座510上安装有各个套索驱动单元400,底部的四角分别安装有滚轮511,便于整机移动,并在移动到位后进行锁定,方便用户移动、搬运康复训练外骨骼。升降组件与轮式移动座510固定连接,包括支撑杆521、手柄522和升降平台523,该支撑杆521的一端固定在轮式移动座510上,另一端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升降平台523,该升降平台523高度调整好后通过手柄522进行锁紧固定,用于安装整个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可采用手动升降方式或电动升降方式进行调节,优选电动自适应调节方式对整个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进行升降调整,以适应不同患者身高。每侧的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中的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均安装在升降平台523的一侧,升降平台523的每侧均开设有槽孔和导向键槽,用于安装整个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并对其进行升降调整和左右间距调整,以适应不同患者胸锁关节宽度。支撑杆521支撑升降平台523及升降调整导向。本发明的基座组件500可与座椅600合并为轮椅,将套索驱动单元400集成在轮椅底部,将升降组件集成在轮椅背部。
本发明的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通过各套索驱动单元400的驱动控制具有盂肱关节的前伸/后缩、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以及肩胛带的上提/下落和前伸/后缩五个自由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增加一平移自由度。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的前伸/后缩、内旋/外旋和外展/内收三个自由度。
控制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中的套索驱动单元400中,驱动电机411和减速机412驱动套索主动轮415正转或反转,通过两根拉线2406与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上的两个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连接,两根拉线2406带动套索驱动轮2401相对于空心轴2404转动,进而带动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相对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摆动,实现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的前伸/后缩自由度。通过旋拧调节螺栓421,使涨紧调整架418相对于导向板420移动,进而调整涨紧调整架418与套索主动轮415之间的距离,对两根拉线2406进行涨紧。
控制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中的套索驱动单元400中,驱动电机411和减速机412驱动套索主动轮415正转或反转,通过两根拉线2406与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上的两个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连接,两根拉线2406带动套索驱动轮2401相对于空心轴2404转动,进而带动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相对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摆动,实现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的内旋/外旋自由度。通过旋拧调节螺栓421,使涨紧调整架418相对于导向板420移动,进而调整涨紧调整架418与套索主动轮415之间的距离,对两根拉线2406进行涨紧。
控制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中的套索驱动单元400中,驱动电机411和减速机412驱动套索主动轮415正转或反转,通过两根拉线2406与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上的两个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连接,两根拉线2406带动套索驱动轮2401相对于空心轴2404转动,进而带动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相对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摆动,实现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的外展/内收自由度。通过旋拧调节螺栓421,使涨紧调整架418相对于导向板420移动,进而调整涨紧调整架418与套索主动轮415之间的距离,对两根拉线2406进行涨紧。
肩胛带运动组件300的前伸/后缩和上提/下落两个自由度。
控制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的套索驱动单元400中,驱动电机411和减速机412驱动套索主动轮415正转或反转,通过两根拉线2406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上的两个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连接,两根拉线2406带动套索驱动轮2401相对于空心轴2404转动,进而带动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相对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摆动,实现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的前伸/后缩自由度。通过旋拧调节螺栓421,使涨紧调整架418相对于导向板420移动,进而调整涨紧调整架418与套索主动轮415之间的距离,对两根拉线2406进行涨紧。
控制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的套索驱动单元400中,驱动电机411和减速机412驱动套索主动轮415正转或反转,通过两根拉线2406与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上的两个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连接,两根拉线2406带动套索驱动轮2401相对于空心轴2404转动,进而带动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1相对于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摆动,实现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的上提/下落自由度。通过旋拧调节螺栓421,使涨紧调整架418相对于导向板420移动,进而调整涨紧调整架418与套索主动轮415之间的距离,对两根拉线2406进行涨紧。
本发明可用于上肢偏瘫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肩部复合体助力/康复训练。
Claims (7)
1.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安装基础的基座组件(500),该基座组件(500)上部的两侧结构相同,每侧均包括上臂固定组件(100)、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及肩胛带运动组件(300),其中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包括依次串联的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及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所述肩胛带运动组件(300)包括彼此串联的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及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所述上臂固定组件(100)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连接,所述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与所述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连接,所述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与基座组件(500)相连;所述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及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分别通过一个套索驱动单元(400)控制,各所述套索驱动单元(400)分别安装在基座组件(500)上;所述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通过各套索驱动单元(400)的驱动控制具有盂肱关节的前伸/后缩、外展/内收、内旋/外旋以及肩胛带的上提/下落和前伸/后缩五个自由度;
所述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的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2)、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的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轴中心线(J3)及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的盂肱外展/内收旋转轴中心线(J4)非垂直相交于盂肱关节运动中心(O);所述盂肱前伸/后缩关节(210)包括通过旋转装置(240)转动连接的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和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该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与所述上臂固定组件(100)相连,所述盂肱内旋/外旋关节(220)包括通过旋转装置(240)转动连接的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和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所述盂肱外展/内收关节(230)包括通过旋转装置(240)转动连接的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和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该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与所述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相连;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与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之间以及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与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之间相互连接;各所述旋转装置(240)均与各自的套索驱动单元(400)连接,由各自的所述套索驱动单元(400)提供盂肱关节的前伸/后缩、内旋/外旋及外展/内收的驱动力矩;
所述旋转装置(240)包括套索驱动轮(2401)、空心轴(2404)、拉线(2406)及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该空心轴(2404)安装在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上,所述套索驱动轮(2401)转动安装于空心轴(2404)上、并与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1)相连;在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朝向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1)的一面、位于套索驱动轮(2401)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每个所述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内均穿入有拉线(2406),该拉线(2406)由所述套索驱动轮(2401)上绕过,一端通过所述套索安装定位块A(2407)定位支撑锁紧,另一端与所述套索驱动单元(400)相连;所述空心轴(2404)内侧连接有角度编码器(2409),该空心轴(2404)内部容置有编码器延长套(2403),所述编码器延长套(2403)的两端分别与角度编码器(2409)的转轴和套索驱动轮(2401)相连;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盂肱外展/内收支撑臂(232)、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朝向盂肱前伸/后缩执行臂(211)、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或肩胛带上提/下落执行臂(321)的一面开设有限位弧形槽(2408),所述套索驱动轮(2401)上开设有限位螺纹孔(2405),通过限位装置插入该限位弧形槽(2408)及限位螺纹孔(2405)内进行限位;
所述套索驱动单元(400)包括动力源、驱动安装架(414)、套索主动轮(415)、扭矩传感器(416)、刹车豆(417)、涨紧调整架(418)、支撑板(419)、导向板(420)、调节螺栓(421)及套索安装定位块B(423),该动力源安装在驱动安装架(414)上,输出端连接有套索主动轮(415),所述套索主动轮(415)上安装有两个刹车豆(417);所述涨紧调整架(418)的一端开有涨紧导向孔(424),另一端安装有支撑板(419),该支撑板(419)上设有调节螺栓(421),所述驱动安装架(414)上延伸有导向板(420),该导向板(420)由所述涨紧导向孔(424)穿过,所述调节螺栓(421)与导向板(420)抵接;所述涨紧调整架(418)上安装有两个套索安装定位块B(423),所述套索主动轮(415)上缠绕有两根拉线(2406),每根拉线(2406)的一端均固定在一个所述刹车豆(417)上,另一端由一个所述套索安装定位块B(423)穿过后与所述旋转装置(240)连接;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安装有扭矩传感器(416);所述涨紧调整架(418)呈“L”形,所述涨紧导向孔(424)开设在该“L”形的一边,并在该边上开设有用于固定套索安装定位块B(423)的限位槽(425);所述支撑板(419)固定在该“L”形另一边的端部,在该边上开有槽孔(422),通过旋拧所述调节螺栓(421)使导向板(420)与涨紧调整架(418)相对移动,进而调整所述涨紧调整架(418)与套索主动轮(415)之间的距离;调整好后的所述导向板(420)通过螺栓插入槽孔(422)中锁紧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臂固定组件(100)包括上臂保持架(101)、软体束缚带(102)、上臂支撑杆(103)及多维力传感器(104),该上臂支撑杆(10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臂保持架(101),两端的所述上臂保持架(101)的一侧均安装在所述上臂支撑杆(103)上开设的导向沟槽内、可在该导向沟槽内移动,并在间距调整好后与所述上臂支撑杆(103)定位锁紧,两端的所述上臂保持架(101)的另一侧内部附着有软体束缚带(102);在所述上臂支撑杆(103)上安装有用于连接上臂支撑杆(103)和盂肱关节运动组件(200)的多维力传感器(1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上分别均匀开设有多个螺栓孔,该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上均设有凹槽,所述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通过该凹槽分别与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及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插接、并可调整盂肱前伸/后缩支撑臂(212)与盂肱内旋/外旋执行臂(221)之间以及盂肱内旋/外旋支撑臂(222)与盂肱外展/内收执行臂(231)之间的间距,在调整好后通过螺栓插入螺栓孔中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中心线(J2)与人体矢状面垂直,所述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中心线(J3)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中心线(J2)之间的夹角朝向人体外侧,盂肱内旋/外旋关节旋转中心线(J3)与人体冠状面之间的夹角朝向人体的后侧,所述盂肱外展/内收旋转中心线(J4)与盂肱前伸/后缩关节旋转中心线(J2)之间的夹角朝向人体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肩胛带前伸/后缩关节(310)包括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旋转装置(240)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组件,该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相对设置,并通过两组所述伸缩摆动臂组件相连,形成可伸缩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每组伸缩摆动臂组件均包括彼此可伸缩相连的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和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两组中的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和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中的任一个的一端通过所述旋转装置(240)与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或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转动连接,其余的伸缩摆动臂的一端与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或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转动连接;所述肩胛带上提/下落关节(320)包括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及旋转装置(240),该肩胛带上提/下落支撑臂(322)通过所述旋转装置(240)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相连;所述旋转装置(240)与各自的套索驱动单元(400)连接,由各自的所述套索驱动单元(400)提供肩胛带的前伸/后缩以及上提/下落的驱动力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上安装有导轨(413),该导轨(413)上滑动连接有滑块(426),所述滑块(426)上安装有沿导轨(413)往复滑动的连接板(318)。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另一端分别均匀开设有多个螺栓孔(323),该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或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另一端上设有凹槽(319),所述肩胛带伸缩摆动臂A(312)及肩胛带伸缩摆动臂B(315)的另一端通过该凹槽(319)插接、并可调整肩胛带伸缩执行臂(311)与肩胛带伸缩支撑臂(316)之间的间距,在调整好后通过螺栓插入螺栓孔(323)中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364232.5A CN109925160B (zh) | 2017-12-18 | 2017-12-18 | 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364232.5A CN109925160B (zh) | 2017-12-18 | 2017-12-18 | 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5160A CN109925160A (zh) | 2019-06-25 |
CN109925160B true CN109925160B (zh) | 2023-05-30 |
Family
ID=66982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364232.5A Active CN109925160B (zh) | 2017-12-18 | 2017-12-18 | 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92516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244048B1 (ko) * | 2019-07-03 | 2021-04-22 | 주식회사 헥사휴먼케어 | 관절 운동장치 |
CN111067761B (zh) * | 2020-01-10 | 2021-06-29 | 燕山大学 | 一种广义肩关节康复训练装置 |
CN114683241A (zh) * | 2020-12-29 | 2022-07-01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一种肌腱传动力反馈肩肘外骨骼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79793A (zh) * | 2011-08-18 | 2012-03-21 | 付风生 |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
CN106175935A (zh) * | 2016-06-29 | 2016-12-07 | 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 | 机械臂及骨科机器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5324U1 (fi) * | 2001-10-25 | 2002-04-30 | Olecranon | Irrallinen tukijärjestely |
US8591441B2 (en) * | 2010-10-22 | 2013-11-26 | Peter M. Bonutti | Shoulder orthosis including flexion/extension device |
US20160039093A1 (en) * | 2014-08-08 | 2016-02-11 | Universite Laval | Low-impedance articula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isting a manual assembly task |
CN208626132U (zh) * | 2017-12-18 | 2019-03-22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 |
-
2017
- 2017-12-18 CN CN201711364232.5A patent/CN10992516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79793A (zh) * | 2011-08-18 | 2012-03-21 | 付风生 |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
CN106175935A (zh) * | 2016-06-29 | 2016-12-07 | 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 | 机械臂及骨科机器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5160A (zh) | 2019-06-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38175B (zh) | 一种用于上肢康复训练的关节复合运动机械臂 | |
US10722416B2 (en) | Multi-posture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 |
CN107088139B (zh) | 针对下肢运动障碍型患者的卧式康复机器人 | |
CN108245372B (zh) | 气动肌肉结合柔索驱动的三自由度脚踝康复机器人 | |
CN111110509A (zh) | 一种可互换且避奇异的七自由度上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 |
CN204293444U (zh) | 一种外骨骼式肩胛带与上肢协同康复机器人 | |
CN108852740B (zh) | 一种气动上肢康复机器人 | |
CN105520819B (zh) | 一种外骨骼式肩胛带与上肢协同康复机器人 | |
CN111067761B (zh) | 一种广义肩关节康复训练装置 | |
KR20120015704A (ko) | 뇌졸중 환자의 상지 재활을 위한 외골격 로봇 | |
CN107175652A (zh) | 一种用于上肢康复外骨骼的重力平衡机构 | |
CN109953867B (zh) | 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仿生柔性外骨骼式上肢助力机器人 | |
CN109925160B (zh) | 一种轻量型多自由度肩部复合体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 | |
CN107224385A (zh) | 主被动式双臂上肢康复机器人 | |
CN211356566U (zh) | 六自由度串并混联上肢康复机器人 | |
CN102641195A (zh) | 床式下肢康复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 |
CN109925161B (zh) | 一种盂肱关节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机构 | |
CN108245840A (zh) | 一种龙门式下肢训练康复设备 | |
CN107595548B (zh) | 用于人体康复训练中自动固定装置及康复训练方法 | |
CN105396262A (zh) | 多角度调节、上下肢协同训练康复机器人 | |
CN104287944A (zh) | 一种上肢康复机器人 | |
CN112057292B (zh) | 一种六自由度串并混联上肢康复机器人 | |
CN108836732A (zh) | 一种具有人-机运动相容性和无源重力平衡特性的上肢康复训练外骨骼机构 | |
CN110192964B (zh) | 一种踏板式步态康复机器人足部运动装置 | |
CN208626131U (zh) | 肩胛带仿生助力柔性外骨骼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