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910850B - 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10850B
CN109910850B CN201711332637.0A CN201711332637A CN109910850B CN 109910850 B CN109910850 B CN 109910850B CN 201711332637 A CN201711332637 A CN 201711332637A CN 109910850 B CN109910850 B CN 1099108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target wheel
cylinder pressure
brake
threshold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326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10850A (zh
Inventor
姚伟
王世友
陈双龙
秦凯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d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33263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1085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20594 priority patent/WO2019114752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910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108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10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108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55Brake regu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control the stability of the vehicle, e.g. taking into account yaw rate or transverse acceleration in a cur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6Brake regu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prevent excessive wheel slip during vehicle deceleration, e.g. ABS
    • B60T8/1761Brake regu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prevent excessive wheel slip during vehicle deceleration, e.g. ABS responsive to wheel or brake dynamics, e.g. wheel slip, wheel acceleration or rate of change of brake fluid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6Brake regu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prevent excessive wheel slip during vehicle deceleration, e.g. ABS
    • B60T8/1764Regulation during travel on surface with different coefficients of friction, e.g. between left and right sides, mu-split or between front and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3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0T8/34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e.g.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having a fluid pressure regulator responsive to a speed cond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该制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当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或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获取车辆的制动主缸压力,并实时判断制动主缸压力是否大于第一压力阈值,其中,第二滑移率阈值小于第一滑移率阈值;如果制动主缸压力大于第一压力阈值,则对制动主缸压力持续大于第一压力阈值的时间进行计时;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在计时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其中,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小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Description

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种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和道路行车密度的增大,对于汽车行驶安全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能够通过控制和调节车轮的制动力,防止车轮在制动时的滑转,提高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从而大大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当汽车在左右车轮轮胎特性不同或左右车轮所接触的路面附着系数不同时,该情况下的制动过程中因轮胎受力不均会产生横摆力矩,导致汽车紧急制动时常发生侧滑跑偏,造成车辆出现严重的横摆,增加了驾驶员的操作心理负担。因此,保持汽车紧急制动的方向稳定性对于行车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为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通过识别路面以确定上述情况并在确定出上述情况时采取相应措施。然而,在左右车轮所接触的路面附着系数不同的初期,路面识别功能识别不出时,上述相应措施对横摆力矩的限制效果不够,车辆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较差。并且,在左右车轮所接触的路面附着系数不同的初期,对于突变的行驶情况,驾驶员往往反应不够及时,不能及时采取打方向盘调整车辆方向等有效应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能够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和防抱死效果,并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当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或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获取所述车辆的制动主缸压力,并实时判断所述制动主缸压力是否大于第一压力阈值,其中,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小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如果所述制动主缸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则对所述制动主缸压力持续大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的时间进行计时;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在计时时间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在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通过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或过小,则在制动主缸压力较大时进行计时,并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较小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以及在计时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较大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由此,通过在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或过小时对其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能够使车轮的滑移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能够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和防抱死效果,通过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以较小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能提高对横摆力矩的限制效果,并能够在出现路面突变状况时给驾驶员一定的反应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执行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能够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和防抱死效果,并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获取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或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获取所述车辆的制动主缸压力,其中,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小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实时判断所述制动主缸压力是否大于第一压力阈值;计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制动主缸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时,对所述制动主缸压力持续大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的时间进行计时;控制模块,用于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并在计时时间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在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通过第一判断模块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或过小,则计时模块在第二判断模块判断制动主缸压力较大时进行计时,控制模块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较小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并在计时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较大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由此,通过在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或过小时对其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能够使车轮的滑移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能够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和防抱死效果,通过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以较小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能提高对横摆力矩的限制效果,并能够在出现路面突变状况时给驾驶员一定的反应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其包括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制动性能和防抱死效果较好,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较高。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对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的方框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方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为ABS(Antilock Brake System,制动防抱死系统)液压制动车辆,其包括制动主缸和对应每个车轮设置的制动轮缸。如图1所示,车辆的左前轮1fl、右前轮1fr、左后轮1rl和右后轮1rr处分别对应设置制动轮缸的阀体2fl、2fr、2rl和2rr,每个阀体还分别与阀体控制器3fl、3fr、3rl和3rr相连,每个阀体控制器均与车辆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相连。在ECU的发出制动控制指令时,阀体控制器可对对应的阀体进行控制以调节每个制动轮缸的压力,从而分别为每个车轮施加制动力。下述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可以ECU为主体执行。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对车辆的每个车轮进行制动控制,即车辆的每个车轮均为目标车轮。或者,可对车辆同轴两个车轮中择一地进行控制,即将每两个同轴车轮中的任一车轮作为目标车轮。其中,对每个车轮进行制动控制的控制效果最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辆还可包括对应每个车轮设置的轮速传感器4fl、4fr、4rl和4rr,以分别检测左前轮1fl、右前轮1fr、左后轮1rl和右后轮1rr的轮速。在ECU判断车辆进入制动状态后,可获取每个轮速传感器所检测的轮速,并根据目标车轮的轮速获取目标车轮的滑移率。
S2,当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或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获取车辆的制动主缸压力,并实时判断制动主缸压力是否大于第一压力阈值,其中,第二滑移率阈值小于第一滑移率阈值。
可预先设定第一滑移率阈值和第二滑移率阈值,以分别作为滑移率控制的上下门限值,当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或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即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高或过低时,执行后续控制流程,以便将目标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上下门限值之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可包括对应制动主缸设置的主缸压力传感器,以检测制动主缸内的液压压力,即制动主缸压力。
S3,如果制动主缸压力大于第一压力阈值,则对制动主缸压力持续大于第一压力阈值的时间进行计时。
其中,对于制动主缸压力的获取和判断均是实时进行的,当制动主缸压力持续大于第一压力阈值时,计时累加,而当制动主缸压力小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时,计时清零。
S4,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
S5,在计时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其中,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小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而当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可直接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包括:获取当前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计算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判断制动力差是否大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如果制动力差小于等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则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制动力差大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大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等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包括:获取当前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计算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判断制动力差是否大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如果制动力差小于等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制动力差大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大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等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包括:获取当前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计算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判断制动力差是否大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如果制动力差小于等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制动力差大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小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减小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等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时,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包括:获取当前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计算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判断制动力差是否大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如果制动力差小于等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制动力差大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小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减小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等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其中,如图1所示,车辆还可包括对应每个制动轮缸设置的轮缸压力传感器5fl、5fr、5rl和5rr,以分别检测左前轮1fl、右前轮1fr、左后轮1rl和右后轮1rr的制动轮缸内的液压压力,即制动轮缸压力。需要说明的是,制动轮缸压力与车轮的制动力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而二者的具体关系式还受液压制动系统一些参数的影响,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便进行具体制动力的换算,直接以制动轮缸压力表征车轮的制动力。
也就是说,如果制动主缸压力较大,则当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可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判断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是否过大;当计时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后,可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判断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是否过大。
而如果制动主缸压力较小,则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较小,一般不会达到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因此,可在制动主缸压力较小时直接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判断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是否过大。
进一步地,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小,制动性能不足,则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大、且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时,通过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抑制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继续增大,防止同轴两个车轮的制动力差增大;并且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小时,通过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适当增大目标车轮的滑移率;以及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大、且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时,通过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减小同轴两个车轮的制动力差,并适当增大目标车轮的滑移率。
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趋于抱死,则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大、且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时,通过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减小同轴两个车轮的制动力差;并且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小时,通过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适当减小目标车轮的滑移率;以及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大、且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时,通过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适当减小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并通过对应减小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防止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增大。优选地,通过以不同幅度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即较小幅度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较大幅度减小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还可减小同轴两个车轮的制动力差。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之前,还可判断当前是否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当前未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滑移率是否大于第三滑移率阈值;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三滑移率阈值,则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其中,第三滑移率阈值大于第二滑移率阈值且小于第一滑移率阈值。
而在当前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且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二滑移率阈值且小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时,可继续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也就是说,在未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的过程中,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达到了大于第三滑移率阈值的较佳状态,则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即可;在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的过程中,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处于第二滑移率阈值和第一滑移率阈值之间,不过大也不过小,则继续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由此,不仅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同轴两个车轮之间制动力差,限制车辆左右车轮之间的横摆力矩,还能够将滑移率调整至最优滑移率之内,提高制动控制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适用于各种工况,尤其在车辆的左右车轮附着系数不同的工况下,能够更显著地发挥出其上述优点。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以目标车轮为任一后轮为例,如图3所示,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判断车辆是否在制动。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2;如果否,则ECU结束当前控制周期,并执行下一个控制周期。
S102,判断当前是否在保持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03;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5。
S103,判断目标后轮的滑移率S是否大于A。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4;如果否,则ECU结束当前控制周期,并执行下一个控制周期。
S104,保持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在该步骤后进入下一个控制周期。
S105,判断目标后轮的滑移率S是否大于B。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16;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06。
S106,判断目标后轮的滑移率S是否小于C。其中,B>A>C,A、B、C分别对应上述实施例的第三滑移率阈值、第一滑移率阈值和第二滑移率阈值。应当理解,车轮的滑移率在一定范围,例如10%~30%内防抱死控制效果较好。因此,可依据该范围设定A、B、C的具体数值。其中,B、C分别为较好控制效果所对应的上下门限值,当车轮的滑移率大于B时,车轮区域抱死状态,当车轮的滑移率小于C时,车轮的制动性能不足。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7;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04。
S107,判断制动主缸压力CHP是否大于E。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08;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09。
S108,计时。
S109,计时清零。该步骤后执行步骤S111。
S110,判断计时时间t是否达到T。T是根据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是否过大的判断阈值的要求,而标定的最优时间。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12;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11。
S111,判断两个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差△P是否大于K。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13;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14。
S112,判断两个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差△P是否大于D。K<D,K是根据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是否过大的判断阈值的要求,而标定的制动力差阈值,即上述实施例的第一制动力差阈值,D为上述实施例的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13;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14。
S113,判断目标后轮是否为外车轮。其中,当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另一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且二者相差大于一预设值时,可判断目标后轮为外车轮。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15;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14。
S114,增大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S115,保持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由于目标后轮的滑移率小于C,制动性能不足,因此不宜再减小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仅可根据实际判断结果增大或保持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S116,判断制动主缸压力CHP是否大于E。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17;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18。
S117,计时。
S118,计时清零。该步骤后执行步骤S121。
S119,判断计时时间t是否达到T。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20;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21。
S120,判断两个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差△P是否大于D。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22;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23。
S121,判断两个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差△P是否大于K。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22;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23。
S122,判断目标后轮是否为内车轮。其中,当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另一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且二者相差大于一预设值时,可判断目标后轮为内车轮。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124;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123。
S123,减小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S124,减小两个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由于目标后轮的滑移率大于B,目标后轮趋于抱死状态,因此不宜再增大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仅可根据实际判断结果减小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而在目标后轮为内车轮,即制动轮缸压力小于另一后轮时,为避免两个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进一步增大,另一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也应随之减小,优选地,另一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的减小幅度大于目标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的减小幅度,从而能够减小两个后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差。
在步骤S114、S115、S123和S124之后,可进入下一个控制周期。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在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通过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或过小,则在制动主缸压力较大时进行计时,并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较小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以及在计时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较大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由此,通过在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或过小时对其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能够使车轮的滑移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能够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和防抱死效果,通过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以较小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能提高对横摆力矩的限制效果,并能够在出现路面突变状况时给驾驶员一定的反应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
对应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实施例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执行其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能够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和防抱死效果,并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
对应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包括第一判断模块10、获取模块20、第二判断模块30、计时模块40和控制模块50。
其中,第一判断模块10用于在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获取模块20用于当第一判断模块10判断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或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获取车辆的制动主缸压力,其中,第二滑移率阈值小于第一滑移率阈值;第二判断模块30用于实时判断制动主缸压力是否大于第一压力阈值;计时模块40用于在第二判断模块30判断制动主缸压力大于第一压力阈值时,对制动主缸压力持续大于第一压力阈值的时间进行计时;控制模块50用于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并在计时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其中,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小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控制模块50在第二判断模块30判断制动主缸压力小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时,可直接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对车辆的每个车轮进行制动控制,即车辆的每个车轮均为目标车轮。或者,可对车辆同轴两个车轮中择一地进行控制,即将每两个同轴车轮中的任一车轮作为目标车轮。其中,对每个车轮进行制动控制的控制效果最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辆还可包括对应每个车轮设置的轮速传感器4fl、4fr、4rl和4rr,以分别检测左前轮1fl、右前轮1fr、左后轮1rl和右后轮1rr的轮速。在判断车辆进入制动状态后,第一判断模块10可获取每个轮速传感器所检测的轮速,并根据目标车轮的轮速得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预先设定第一滑移率阈值和第二滑移率阈值,以分别作为滑移率控制的上下门限值,当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或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即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高或过低时,通过制动控制装置的控制将目标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上下门限值之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可包括对应制动主缸设置的主缸压力传感器,获取模块20通过主缸压力传感器获取制动主缸内的液压压力,即制动主缸压力。
其中,获取模块20对于制动主缸压力的获取、第二判断模块30对于制动主缸压力的判断均是实时进行的,当制动主缸压力持续大于第一压力阈值时,计时模块40如计时器计时累加,而当制动主缸压力小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时,计时模块40计时清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判断模块10判断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控制模块50可具体用于:获取当前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计算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判断制动力差是否大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如果制动力差小于等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则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制动力差大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大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等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判断模块10判断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控制模块50具体还用于:获取当前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计算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判断制动力差是否大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如果制动力差小于等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制动力差大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大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等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判断模块10判断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时,控制模块50可具体用于:获取当前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计算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判断制动力差是否大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如果制动力差小于等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制动力差大于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小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减小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等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判断模块10判断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时,控制模块50具体还用于:获取当前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计算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判断制动力差是否大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如果制动力差小于等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制动力差大于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小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减小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如果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等于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其中,如图1所示,车辆还可包括对应每个制动轮缸设置的轮缸压力传感器5fl、5fr、5rl和5rr,控制模块50可通过轮缸压力传感器5fl、5fr、5rl和5rr分别获取左前轮1fl、右前轮1fr、左后轮1rl和右后轮1rr的制动轮缸内的液压压力,即制动轮缸压力。需要说明的是,制动轮缸压力与车轮的制动力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而二者的具体关系式还受液压制动系统一些参数的影响,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便进行具体制动力的换算,直接以制动轮缸压力表征车轮的制动力。
也就是说,如果制动主缸压力较大,则当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可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判断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是否过大;当计时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后,可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判断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是否过大。
而如果制动主缸压力较小,则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较小,一般不会达到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因此,可在制动主缸压力较小时直接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判断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是否过大。
进一步地,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小,制动性能不足,则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大、且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时,通过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抑制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继续增大,防止同轴两个车轮的制动力差增大;并且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小时,通过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适当增大目标车轮的滑移率;以及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大、且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时,通过增大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减小同轴两个车轮的制动力差,并适当增大目标车轮的滑移率。
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趋于抱死,则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大、且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时,通过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减小同轴两个车轮的制动力差;并且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小时,通过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适当减小目标车轮的滑移率;以及在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过大、且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时,通过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适当减小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并通过对应减小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以防止同轴两个车轮之间的制动轮缸压力差增大。优选地,通过以不同幅度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即较小幅度减小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较大幅度减小其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还可减小同轴两个车轮的制动力差。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还可包括第三判断模块,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在第一判断模块10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之前,判断控制模块50当前是否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其中,如果第三判断模块判断当前未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第一判断模块10进一步判断目标车轮的滑移率是否大于第三滑移率阈值。控制模块50在第一判断模块10判断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三滑移率阈值时,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其中,第三滑移率阈值大于第二滑移率阈值且小于第一滑移率阈值。
而在控制模块50当前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且第一判断模块10判断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二滑移率阈值且小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时,控制模块50可继续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也就是说,在未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的过程中,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达到了大于第三滑移率阈值的较佳状态,则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即可;在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的过程中,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处于第二滑移率阈值和第一滑移率阈值之间,不过大也不过小,则继续保持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由此,不仅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同轴两个车轮之间制动力差,限制车辆左右车轮之间的横摆力矩,还能够将滑移率调整至最优滑移率之内,提高制动控制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适用于各种工况,尤其在车辆的左右车轮附着系数不同的工况下,能够更显著地发挥出其上述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在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通过第一判断模块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如果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或过小,则计时模块在第二判断模块判断制动主缸压力较大时进行计时,控制模块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较小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并在计时时间达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较大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由此,通过在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过大或过小时对其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能够使车轮的滑移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能够保证车辆的制动性能和防抱死效果,通过在第一预设时间内以较小的制动力差阈值对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能提高对横摆力矩的限制效果,并能够在出现路面突变状况时给驾驶员一定的反应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
对应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辆。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1000,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100,其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为避免冗余,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制动性能和防抱死效果较好,制动时的侧向稳定性较高。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
当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或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获取所述车辆的制动主缸压力,并实时判断所述制动主缸压力是否大于第一压力阈值,其中,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小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
如果所述制动主缸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则对所述制动主缸压力持续大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的时间进行计时;
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
在计时时间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制动主缸压力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时,直接根据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小于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包括:
获取当前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计算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
判断所述制动力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如果所述制动力差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增大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制动力差大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大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等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增大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包括:
获取当前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计算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
判断所述制动力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如果所述制动力差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减小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制动力差大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小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减小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等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之前,还包括:
判断当前是否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当前未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进一步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是否大于第三滑移率阈值,其中,所述第三滑移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
如果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所述第三滑移率阈值,则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时,继续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7.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方法。
8.一种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车辆进入制动状态时,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
获取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第一滑移率阈值或小于第二滑移率阈值时,获取所述车辆的制动主缸压力,其中,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小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实时判断所述制动主缸压力是否大于第一压力阈值;
计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制动主缸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时,对所述制动主缸压力持续大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的时间进行计时;
控制模块,用于在计时时间未达到第一预设时间时,根据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并在计时时间达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后,根据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小于所述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制动主缸压力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压力阈值时,直接根据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对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进行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小于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用于:
获取当前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计算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
判断所述制动力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如果所述制动力差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增大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制动力差大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大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等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增大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用于:
获取当前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和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计算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以得到制动力差;
判断所述制动力差是否大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
如果所述制动力差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减小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制动力差大于所述第一制动力差阈值/第二制动力差阈值,则进一步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是否小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小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并减小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如果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大于等于所述目标车轮的同轴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减小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对目标车轮的滑移率进行判断之前,判断所述控制模块当前是否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其中,
如果所述第三判断模块判断当前未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则所述第一判断模块进一步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是否大于第三滑移率阈值,所述控制模块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所述第三滑移率阈值时,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其中,所述第三滑移率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目标车轮的滑移率大于所述第二滑移率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一滑移率阈值时,所述控制模块继续保持所述目标车轮的制动轮缸压力。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
CN201711332637.0A 2017-12-13 2017-12-13 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99108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32637.0A CN109910850B (zh) 2017-12-13 2017-12-13 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PCT/CN2018/120594 WO2019114752A1 (zh) 2017-12-13 2018-12-12 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32637.0A CN109910850B (zh) 2017-12-13 2017-12-13 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10850A CN109910850A (zh) 2019-06-21
CN109910850B true CN109910850B (zh) 2020-06-19

Family

ID=66820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32637.0A Active CN109910850B (zh) 2017-12-13 2017-12-13 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10850B (zh)
WO (1) WO20191147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7263B (zh) * 2019-12-26 2022-11-18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制动稳定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298141B (zh) * 2020-02-26 2021-10-1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整车制动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2629738B (zh) * 2020-12-18 2024-12-10 舜泰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车制动力标定系统
CN113135191B (zh) * 2021-05-20 2022-11-18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路面分类与机器学习的履带车辆滑移率估计方法
CN113858963B (zh) * 2021-09-15 2023-04-07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基于电动车辆的制动方法、系统、介质及车载终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71076A (zh) * 2008-12-26 2011-08-3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牵引力控制装置
CN103826943A (zh) * 2011-09-29 2014-05-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制动控制设备和制动控制方法
CN104169140A (zh) * 2012-03-16 2014-11-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制动力控制装置
JP5978943B2 (ja) * 2012-11-20 2016-08-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制動制御装置
CN106314163A (zh) * 2016-08-26 2017-01-11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的制动控制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2081A (ja) * 2003-09-10 2005-03-31 Advics:Kk 車両用制動制御装置
JP4696950B2 (ja) * 2006-02-15 2011-06-08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車両用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JP4618169B2 (ja) * 2006-03-13 2011-01-26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車両用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CN102490707B (zh) * 2011-12-15 2015-06-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动控制方法
CN103661334B (zh) * 2013-12-20 2015-11-11 北京万得嘉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的控制方法
CN106218616B (zh) * 2016-08-02 2019-02-05 天津英创汇智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压力传感器的esc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71076A (zh) * 2008-12-26 2011-08-31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牵引力控制装置
CN103826943A (zh) * 2011-09-29 2014-05-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制动控制设备和制动控制方法
CN104169140A (zh) * 2012-03-16 2014-11-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制动力控制装置
JP5978943B2 (ja) * 2012-11-20 2016-08-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制動制御装置
CN106314163A (zh) * 2016-08-26 2017-01-11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的制动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10850A (zh) 2019-06-21
WO2019114752A1 (zh)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10850B (zh) 车辆及其制动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5667318B (zh) 车辆用制动力控制装置
US8108106B2 (en) Motion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EP1426258B1 (en) Behaviour control system for vehicle
JP2005271822A (ja) 車両の自動減速制御装置
CN108128306B (zh) 车辆及其转向失稳控制方法和系统
JP4534742B2 (ja) 車両用横転抑制制御装置
US8930111B2 (en) Braking force control apparatus and braking force control method for vehicle
EP2075144B1 (en) Wheel attitude control method and wheel attitude control device
JP4006573B2 (ja) 車輌制御装置
JP4927919B2 (ja) 車両制御装置
JP4005669B2 (ja) 制動力制御装置
AU778243B2 (en) Braking force control-type behavior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otor vehicle
US6928355B2 (en) Vehicular antiskid control apparatus and antiskid control method
KR101307851B1 (ko) 전자식 제동력 분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8116270B (zh) 车辆失稳控制方法、车辆失稳控制装置和车辆
JP5180934B2 (ja) 車両制動装置
CN112208500B (zh) 机动车稳定控制方法、电子控制单元和系统
JP2005521585A (ja) 自動車の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の機能不良を検知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2003089352A (ja) 車輌用制御装置
JP3729727B2 (ja) 路面の摩擦係数推定装置
JP3680928B2 (ja) 路面の摩擦係数推定装置
CN114919551B (zh) 制动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
JP4600217B2 (ja) 車両の制動制御装置
JP2018069913A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3

Address after: 518122 Room 301, complex building, 6531 Pingshan Avenue, Shatian community, Kengzi street,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udi Power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8 BYD Road,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3009

Patentee before: BYD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