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00018B - 空气源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源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00018B CN109900018B CN201910095868.7A CN201910095868A CN109900018B CN 109900018 B CN109900018 B CN 109900018B CN 201910095868 A CN201910095868 A CN 201910095868A CN 109900018 B CN109900018 B CN 1099000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heat exchanger
- heat
- valve
- ent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四通换向阀、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储液器和换热器一,还包括换热器二;所述换热器二上设置有风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制冷方法和制热方法;本发明在相同空间内可以布置更多换热面积,空气流量显著增大而风阻增加很小,强化了换热,制冷时冷凝压力降低,制冷系数提高,制热时,可延缓结霜,蒸发温度升高,制热系数提高。由于循环系统的设计,除霜时不影响系统供热,不会降低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具采用室外换热系统和制冷系统的设计,可降低制冷工况冷凝压力,减缓制热工况时的结霜,有效提高空气源热泵制冷制热性能。
背景技术
热泵是一种逆循环工作的热机,它可以较小的高品位能量输入,从低温热源吸取数倍的热量后,向高温热源放出热量,是一种高效节能设备。空气源热泵是热泵的一种,已获得广泛应用,它通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蒸发、汽化从空气中吸热,产生的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机吸入后压缩为较高压力和温度气体,进入冷凝器冷凝放热后,气态制冷剂重变为液态,液态制冷剂再通过节流阀节流降压后,重新进入蒸发器从环境空气中吸热、蒸发。当系统反向循环时,可以用于制冷、空调。由于空气源热泵具有一机多用、运用维护方便、成本较低等优点,目前已获得广泛应用。
虽然空气源热泵已获得广泛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影响空气源热泵的性能。以暖通空调用空气源热泵来说,夏季制冷工况,压缩机压缩后产生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通过向空气散热而冷凝,由于空气的传热性能有限,且夏季空气温度较高,故冷凝压力较高,压缩机压比较高,能效较低;相对来说,水的传热性能远优于空气,采用水冷冷却的空调制冷用冷水机组,压缩机压缩后产生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通过向水散热而冷凝,其制冷性能要远高于空气冷却的热泵机组;冷凝器中吸热升温后的冷却水,可以在冷却塔中与空气接触,通过部分水的蒸发,温度降低后重新进入冷凝器;
当前空气源热泵存在的另一不足是冬季制热运行时,室外换热器(蒸发器)的结霜、除霜问题。由于空气中含有水蒸汽,当室外换热器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且低于零度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即会在换热器表面凝固,形成霜层。霜的存在不但增加了空气与换热器间的传热热阻,还堵塞空气流动通道,进一步恶化传热,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故除霜是空气热源泵制热运行必须要进行的操作。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除霜方法,采用逆循环除霜其中较常用的除霜方法是,这种方法采用反向循环即由制热循环变为制冷循环,通过制冷剂气体在室外换热器中的凝结放热使霜层受热融化,其缺点是降低了能效,影响室内舒适性,换向操作容易引起系统故障;为克服反向除霜的敝端,研究人员提出了热气旁通除霜,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反向循环除霜的不足,但是存在系统复杂、除霜时间较长的问题;此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超声波除霜的研究,通过超声元件使换热器元件振动,由于霜层的固有频率和换热管的固有频离不同,霜层被剥离换热表面,这种方法的不足是震动对换热器的机械强度存在不利影响。
为克服空气源热泵上述不足,国内外开展了热源塔热泵的研究,热泵室外换热器包括水冷冷凝器(蒸发器)和热源塔(冷却塔)两部分,制热时,向冷却水中添加防冻液成为不冻液,不冻液喷淋在热源塔内与填料表面,与空气进行热质交换,从环境空气吸收热量后的防冻液进入水源热泵蒸发器,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后,再回到热源塔,与空气进行热质交换;制冷时,排出系统中的不冻液,替换为自来水,水与热泵冷凝器换热吸收冷凝热后,进入热源塔,与环境空气进行热质交换,温度降低后,重新进入热泵冷凝器。热源塔热泵克服了常规空气源热泵的诸多敝端,有效提高了空气源热泵能效,但是也带来了系统复杂,成本上升,防冻液需要再生、随空气飘逸损失需要补充等问题。
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四通换向阀、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储液器和换热器一,还包括换热器二;所述换热器二上设置有风机。
作为对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改进:
所述风机包括风机一、风机二和风机三;
所述风机一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风机一呈矩形阵列均匀设置在换热器二正上方且正对着换热器二;
所述风机二和风机三的数量均为两个或者四个;数量为四个时,四个风机二和风机三均为呈矩形阵列均匀设置且正对着换热器二左右两侧;数量为两个时,两个风机二和风机三均为正对着换热器二左右两侧的下半部分。
作为对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换热器二为沿着竖直方向弯折设置;所述换热器二弯折形成的角为圆弧角。
作为对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改进:
空气源热泵系统还包括布液槽、集液槽和再生器;
所述布液槽位于换热器二的顶部,集液槽位于换热器二的底部,集液槽经过再生器后通过分液管伸入布液槽中。
作为对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再生器包括换热器、盘管和加热盘;
所述集液槽出口分为两路,一路经溶液泵与分液管连接;另一路经过溶液泵与换热器一侧进口连接;所述换热器一侧出口与盘管的底部入口连接,盘管的顶部出口与布液槽进口连接;
所述盘管正下方设置有集液槽;
所述布液槽正下方设置有集液槽,加热盘位于布液槽和集液槽之间;所述加热盘上部入口与热媒进口连接,加热盘下部出口与热媒出口连接;所述集液槽出口经过换热器另一侧之后经溶液泵与分液管连接;
所述盘管、加热盘、集液槽、集液槽和布液槽均设置在保温壳体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再生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防冻液从集液槽出口流出分为两路,一路经溶液泵进入分液管,由分液管分配到布液槽中;另一路经溶液泵进入换热器一侧,换热器另一侧中完成浓缩再生的防冻液换热;
2)、防冻液被预热后,进入盘管吸收保温壳体中的水蒸汽的冷凝热,被加热后,从盘管的顶部出口流出从而进入布液槽;
3)、防冻液从布液槽底部的布液孔流出,淋激在加热盘的外表面,防冻液从加热盘顶部流下被加热盘内热媒加热;
4)、部分防冻液加热后蒸发成水蒸汽被盘管内的低温防冻液冷却,汇集在集液槽后排出;另一部分防冻液作为完成浓缩再生的防冻液汇集到集液槽中,进入换热器中的一侧,与入换热器中的另一侧的防冻液换热后经过进入分液管。
作为对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四通换向阀的A口依次经过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后与四通换向阀的D口连接;
所述四通换向阀的C口分为两路,每路均经过两个并联设置的换热器二与分液器进口连接,两路的分液器出口均经过并联设置的膨胀阀一和单向阀六后汇集成一路接着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二和单向阀四,另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三;
两路汇集成一路后经过并联设置的单向阀五和膨胀阀二后与换热器一一侧进口连接,换热器一一侧出口与四通换向阀的B口连接;
所述储液器的进口与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三之间的管路连接,储液器的出口与干燥过滤器的进口连接,干燥过滤器的出口与单向阀二和单向阀四之间的管路连接。
作为对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四通换向阀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四通换向阀的A口均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压缩机的出口经过气液分离器后分别与两个四通换向阀的D口连接;
两个四通换向阀的C口均分为两路,两路均依次经过换热器二、分液器和膨胀阀一后汇集成一路,接着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二和单向阀四,另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三,两路汇集成一路后经过并联设置的单向阀五和膨胀阀二后与换热器一一侧进口连接;所述换热器一一侧出口与四通换向阀的B口连接;膨胀阀一并联设置有单向阀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制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经四通换向阀的A口和C口进入换热器二内,与管外空气换热,冷凝放热成液体;
2)、液体经分液器、单向阀六和单向阀一进入储液器,再由储液器流出,经干燥过滤器和单向阀四后经膨胀阀二节流降压,
3)、进入换热器一一侧蒸发吸热后,成为气体,经四通换向阀的B口和D口进入气液分离器,再由气液分离器流出被压缩机吸入,被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制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经四通换向阀的A口和B口进入换热器一一侧,冷凝放热成为液体;
2)、液体依次经单向阀、单向阀三进入储液器,再由储液器流出,经干燥过滤器和单向阀,再经膨胀阀一节流降压后,经分液器后进入换热器二的换热管内蒸发吸热,成为气体;
3)、气体经四通换向阀的C口和D口后进入气液分离器,再由气液分离器流出,经回气管被压缩机吸入,被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
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技术优势为:
本发明本设计的新型空气源热泵方案能有效解决空气源热泵夏季冷凝压力高、制冷系数低、冬季结霜影响制热性能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方案是,将所有换热器均竖直排列,并且除在换热器顶部布置向上引风的风机外,在机组侧面增设水平引风的风机,使流过换热器表面的风量显著增大,从而强化室外换热器传热性能,夏季制冷工况可降低冷凝压力,冬季制热工况可延缓结霜;同时将换热器适度弯曲,在相同的空间可容纳更多换热面积,并使空气流过换热器表面的风速降低,风阻减小,也使管内冷媒流动方向不断改变,有助于强化管内换热。
为进一步降低冷凝压力,解决结霜问题,在换热器顶部布置布液槽,冬季通过布液槽向换热器表面淋激防冻液除霜,夏季淋激淡水,通过水的蒸发增强冷却效果。为降低防冻液飘逸,换热器翅片加宽,并加工成波纹形,阻当液滴。
采用本发明的方案,在相同空间内可以布置更多换热面积,空气流量显著增大而风阻增加很小,强化了换热,制冷时冷凝压力降低,制冷系数提高,制热时,可延缓结霜,蒸发温度升高,制热系数提高。由于循环系统的设计,除霜时不影响系统供热,不会降低舒适性。
本发明的主要创新点为:
1.除常规机组顶部风机外,侧面增加布置风机,增大风量,强化传热,延缓结霜;
2.风侧换热器二适当弯折、竖直布置;
3.换热器顶部布置布液槽,制热时喷淋防冻液融霜,制冷时喷淋淡水蒸发冷却,降低冷凝压力;
4.防冻液再生器中,加热盘管两侧布置防冻液预热盘管,回收再生水蒸汽能量;防冻液预热后,从加热盘管顶部喷淋、向下流动,被加热盘管中的热媒加热、浓缩,产生的水蒸汽向两侧预热盘管表面流动、扩散,在预热盘管表面冷凝放热,加热预热盘管中的低温防冻液。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热能向大气中释放,回收了再生热量,提高了能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单压缩机空气源热泵系统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单压缩机双换向阀空气源热泵系统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双压缩机双换向阀空气源热泵系统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空气源热泵机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向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a为空气源热泵机组两侧各布置四台风机时的图4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b为空气源热泵机组两侧各布置两台风机时的图4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换热器二6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换热器二6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翅片62加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带布液槽空气源热泵机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再生器33的原理图;
图13为图12中盘管47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单压缩机空气源热泵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气液分离器22、换热器一19和换热器二6。
四通换向阀2的A口依次经过压缩机1和气液分离器22后与四通换向阀2的D口连接;
四通换向阀2的C口分为两路,每路均经过两个并联设置的换热器二6与分液器8进口连接,两路的分液器8出口均经过并联设置的膨胀阀一9和单向阀六10后汇集成一路接着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二12和单向阀四14,另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一11和单向阀三13,两路汇集成一路后经过并联设置的单向阀五17和膨胀阀二18后与换热器一19一侧进口连接,换热器一19一侧出口与四通换向阀2的B口连接。
储液器16的进口与单向阀一11和单向阀三13之间的管路连接,储液器16的出口与干燥过滤器15的进口连接,干燥过滤器15的出口与单向阀二12和单向阀四14之间的管路连接。
单压缩机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使用方法为:
制冷运行时,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经四通换向阀2的A口和C口进入换热器二6的换热管61内(换热器二6的换热方法可以使用图10和图11所示的装置进行),与管外空气换热,冷凝放热成液体后,经分液器8、单向阀六10和单向阀一11进入储液器16,再由储液器16流出,经干燥过滤器15和单向阀四14后经膨胀阀二18节流降压,进入换热器一19一侧蒸发吸热后,成为气体,经四通换向阀2的B口和D口进入气液分离器22,再由气液分离器22流出被压缩机1吸入,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
制热运行时,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经四通换向阀2的A口和B口进入换热器一19一侧,冷凝放热成为液体后,依次经单向阀17、单向阀三13进入储液器16,再由储液器16流出,经干燥过滤器15和单向阀12,再经膨胀阀一9节流降压后,经分液器8后进入换热器二6的换热管内蒸发吸热,成为气体,经四通换向阀2的C口和D口后进入气液分离器22,再由气液分离器22流出,经回气管23被压缩机1吸入,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
热泵机组中风机的布置方式如图4-6所示:风机包括风机一26、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风机一26布置在机组顶部,共四台,呈矩形阵列设置;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分别布置在热泵机组两侧,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的数量均可以选用两台或者四台。数量选用四台时,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为呈矩形阵列均匀设置在热泵机组两侧;数量选用两台时,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为布置在热泵机组两侧的中心偏下。换热器二6分左右两组,每组底部设置有封板66,可防止空气不流经换热器二6而短路。
风机一26、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可同时或部分开启,吸引环境空气流过换热器二6的表面,相比常规空气源热泵仅在顶部布置风机的设计,本发明增大了风量,有利于增强换热,降低冷凝压力,显著延缓结霜。
换热器二6的结构如图7-9所示;换热器二6为风侧换热器,换热器二6包括换热管61、翅片62和端板63;换热管61套在翅片62中并涨紧,换热管61的两端穿在一个端板63上,换热管61一端与分液器8连接,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2的C口连接。换热管61与翅片62完成胀管后,换热器二6(换热管61)可整体适度弯折(沿着竖直方向弯折设置),形成图7所示的结构,换热器二6的弯折角度ω(弯折角度ω即为换热器二6的弯折时形成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调整。换热器二6的结构能在相同长度空间内容纳更多换热面积、降低风阻,并强化管内传热;为降低换热管61内流动阻力,弯折避免锐角(弯折角度ω小于90°),并以圆弧为宜。换热器二6的弯折角度ω在120°时效果较佳,此时换热管61内流动阻力较小。需要的换热量较大时,可以多个换热器二6并联工作。
热泵系统中布液槽热泵机组,如图10和图11所示;包括布液槽28、集液槽30和再生器33。
为降低冷凝压力,延缓甚至消除结霜,在换热器二6的顶部布置布液槽28,共四组,每一组布液槽28对应一个换热器二6;在换热器二6的底部布置集液槽30,共两组集液槽30,每组集液槽30对应两个换热器二6和两个布液槽28。
需要除霜时,集液槽30中的防冻液(制热时)经过再生器33后从分液管29进入布液槽28中,防冻液从布液槽28的布液孔喷淋到换热器二6(换热管61、翅片62)的表面,霜层融化,与防冻液一同流入集液槽30中,由再生器33进行浓缩、再生。制冷时,用淡水替换防冻液,淡水淋激在换热器表面,与空气进行热质交换,水的蒸发强化冷却效果,有助于降低冷压力,提高制冷能效。
防冻液的再生使用再生器33进行,再生器33如图12和图13所示,包括换热器40。
集液槽30出口分为两路,一路经溶液泵37与分液管29连接;另一路经过溶液泵38与换热器40一侧进口连接,换热器40一侧出口分为两路,每路均与两个盘管47的底部入口连接,盘管47的顶部出口与布液槽46进口连接;每两个盘管47正下方设置有一个集液槽44;盘管47、加热盘49、集液槽44、集液槽45和布液槽46均设置在保温壳体51中。
布液槽46正下方设置有集液槽45,若干(图中为四组)加热盘49位于布液槽46和集液槽45之间,加热盘49上部入口与热媒进口连接,加热盘49下部出口与热媒出口连接;集液槽45出口经过换热器40另一侧之后经溶液泵37与分液管29连接。
再生器33的使用方法为:
防冻液从集液槽30出口流出分为两路,一路经溶液泵37进入分液管29,由分液管29分配到布液槽28中;另一路经溶液泵38进入换热器40一侧,换热器40另一侧中完成浓缩再生的防冻液换热,被预热后,进入盘管47吸收管外水蒸汽(即为保温壳体51中的水蒸汽)的冷凝热,被加热后,从盘管47的顶部出口流出从而进入布液槽46,防冻液从布液槽底部布液孔流出,淋激在加热盘49的外表面,防冻液从加热盘49顶部流下被加热盘49内热媒加热,部分防冻液加热后蒸发成水蒸汽被盘管47内的低温防冻液冷却,汇集在集液槽44后排出;另一部分防冻液作为完成浓缩再生的防冻液汇集到集液槽45中,进入换热器40中的一侧,与入换热器40中的另一侧的防冻液换热后经过37进入分液管29。
为了维持良好的蒸发、冷凝效果,保温壳体51还可以设置真空泵43,将保温壳体51内的不凝性气体抽出。由于不凝性气体的主要成份空气,密度大于水蒸汽,所以真空泵接口在下部。
图13.是再生器33的盘管47的一种结构方案示意图。
实施例2、单压缩机双换向阀空气源热泵系统,如图2所示;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实施例2系统中设两个四通换向阀2,可独立切换。
两个四通换向阀2的A口均与压缩机1的进口连接,压缩机1的出口经过气液分离器22后分别与两个四通换向阀2的D口连接;
两个四通换向阀2的C口均分为两路,两路均依次经过换热器二6、分液器8和膨胀阀一9后汇集成一路,接着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二12和单向阀四14,另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一11和单向阀三13,两路汇集成一路后经过并联设置的单向阀五17和膨胀阀二18后与换热器一19一侧进口连接,换热器一19一侧出口与四通换向阀2的B口连接。膨胀阀一9并联设置有单向阀六10。
储液器16的进口与单向阀一11和单向阀三13之间的管路连接,储液器16的出口与干燥过滤器15的进口连接,干燥过滤器15的出口与单向阀二12和单向阀四14之间的管路连接。
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实施例2单压缩机双换向阀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双压缩机双换向阀空气源热泵系统,如图3所示;
实施例3中系统中设两个四通换向阀2、两个压缩机1,形成两个完全独立的冷媒系统,可自由切换制冷制热运行模式。
实施例3等于两组实施例1共用同一个换热器一19。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实施例3双压缩机双换向阀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四通换向阀(2)、压缩机(1)、气液分离器(22)、储液器(16)和换热器一(1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器二(6);所述换热器二(6)上设置有风机;
所述风机包括风机一(26)、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
所述风机一(26)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风机一(26)呈矩形阵列均匀设置在换热器二(6)正上方且正对着换热器二(6);
所述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的数量均为两个或者四个;数量为四个时,四个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均为呈矩形阵列均匀设置且正对着换热器二(6)左右两侧;数量为两个时,两个风机二(25)和风机三(27)均为正对着换热器二(6)左右两侧的下半部分;
所述换热器二(6)为沿着竖直方向弯折设置;所述换热器二(6)弯折形成的角为圆弧角;
空气源热泵系统还包括布液槽(28)、集液槽(30)和再生器(33);
所述布液槽(28)位于换热器二(6)的顶部,集液槽(30)位于换热器二(6)的底部,集液槽(30)经过再生器(33)后通过分液管(29)伸入布液槽(28)中;
所述再生器(33)包括换热器(40)、盘管(47)和加热盘(49);
所述集液槽(30)出口分为两路,一路经溶液泵(37)与分液管(29)连接;另一路经过溶液泵(38)与换热器(40)一侧进口连接;所述换热器(40)一侧出口与盘管(47)的底部入口连接,盘管(47)的顶部出口与布液槽(46)进口连接;
所述盘管(47)正下方设置有集液槽(44);
所述布液槽(46)正下方设置有集液槽(45),加热盘(49)位于布液槽(46)和集液槽(45)之间;所述加热盘(49)上部入口与热媒进口连接,加热盘(49)下部出口与热媒出口连接;所述集液槽(45)出口经过换热器(40)另一侧之后经溶液泵(37)与分液管(29)连接;
所述盘管(47)、加热盘(49)、集液槽(44)、集液槽(45)和布液槽(46)均设置在保温壳体(5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再生器(33)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防冻液从集液槽(30)出口流出分为两路,一路经溶液泵(37)进入分液管(29),由分液管(29)分配到布液槽(28)中;另一路经溶液泵(38)进入换热器(40)一侧,换热器(40)另一侧中完成浓缩再生的防冻液换热;
2)、防冻液被预热后,进入盘管(47)吸收保温壳体(51)中的水蒸汽的冷凝热,被加热后,从盘管(47)的顶部出口流出从而进入布液槽(46);
3)、防冻液从布液槽(46)底部的布液孔流出,淋激在加热盘(49)的外表面,防冻液从加热盘(49)顶部流下被加热盘(49)内热媒加热;
4)、部分防冻液加热后蒸发成水蒸汽被盘管(47)内的低温防冻液冷却,汇集在集液槽(44)后排出;另一部分防冻液作为完成浓缩再生的防冻液汇集到集液槽(45)中,进入换热器(40)中的一侧,与入换热器(40)中的另一侧的防冻液换热后经过(37)进入分液管(2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A口依次经过压缩机(1)和气液分离器(22)后与四通换向阀(2)的D口连接;
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C口分为两路,每路均经过两个并联设置的换热器二(6)与分液器(8)进口连接,两路的分液器(8)出口均经过并联设置的膨胀阀一(9)和单向阀六(10)后汇集成一路接着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二(12)和单向阀四(14),另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一(11)和单向阀三(13);
两路汇集成一路后经过并联设置的单向阀五(17)和膨胀阀二(18)后与换热器一(19)一侧进口连接,换热器一(19)一侧出口与四通换向阀(2)的B口连接;
所述储液器(16)的进口与单向阀一(11)和单向阀三(13)之间的管路连接,储液器(16)的出口与干燥过滤器(15)的进口连接,干燥过滤器(15)的出口与单向阀二(12)和单向阀四(14)之间的管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四通换向阀(2)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四通换向阀(2)的A口均与压缩机(1)的进口连接,压缩机(1)的出口经过气液分离器(22)后分别与两个四通换向阀(2)的D口连接;
两个四通换向阀(2)的C口均分为两路,两路均依次经过换热器二(6)、分液器(8)和膨胀阀一(9)后汇集成一路,接着分成两路,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二(12)和单向阀四(14),另一路依次经过单向阀一(11)和单向阀三(13),两路汇集成一路后经过并联设置的单向阀五(17)和膨胀阀二(18)后与换热器一(19)一侧进口连接;所述换热器一(19)一侧出口与四通换向阀(2)的B口连接;膨胀阀一(9)并联设置有单向阀六(10)。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制冷运行包括以下步骤:
1)、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经四通换向阀(2)的A口和C口进入换热器二(6)内,与管外空气换热,冷凝放热成液体;
2)、液体经分液器(8)、单向阀六(10)和单向阀一(11)进入储液器(16),再由储液器(16)流出,经干燥过滤器(15)和单向阀四(14)后经膨胀阀二(18)节流降压,
3)、进入换热器一(19)一侧蒸发吸热后,成为气体,经四通换向阀(2)的B口和D口进入气液分离器(22),再由气液分离器(22)流出被压缩机(1)吸入,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制热运行包括以下步骤:
1)、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经四通换向阀(2)的A口和B口进入换热器一(19)一侧,冷凝放热成为液体;
2)、液体依次经单向阀(17)、单向阀三(13)进入储液器(16),再由储液器(16)流出,经干燥过滤器(15)和单向阀(12),再经膨胀阀一(9)节流降压后,经分液器(8)后进入换热器二(6)的换热管内蒸发吸热,成为气体;
3)、气体经四通换向阀(2)的C口和D口后进入气液分离器(22),再由气液分离器(22)流出,经回气管(23)被压缩机(1)吸入,被压缩机(1)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95868.7A CN109900018B (zh) | 2019-01-31 | 2019-01-31 | 空气源热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95868.7A CN109900018B (zh) | 2019-01-31 | 2019-01-31 | 空气源热泵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00018A CN109900018A (zh) | 2019-06-18 |
CN109900018B true CN109900018B (zh) | 2021-02-23 |
Family
ID=66944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95868.7A Active CN109900018B (zh) | 2019-01-31 | 2019-01-31 | 空气源热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90001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35141B (zh) * | 2022-07-14 | 2023-10-31 | 黄永年 | 高效化霜的热泵式小型空调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892437U (zh) * | 2010-11-24 | 2011-07-06 | 刘秋克 | 闭式集成防霜热源塔 |
CN202254506U (zh) * | 2011-08-24 | 2012-05-30 | 广州华凌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蒸发器翅片结构 |
CN103438613A (zh) * | 2013-09-02 | 2013-12-11 | 东南大学 | 复式一体化热源塔热泵装置 |
CN203823983U (zh) * | 2014-05-12 | 2014-09-10 | 刘秋克 | 四进风地源热泵补热塔 |
CN204786879U (zh) * | 2015-06-17 | 2015-11-18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KR101702178B1 (ko) * | 2014-08-22 | 2017-02-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칠러 시스템 |
-
2019
- 2019-01-31 CN CN201910095868.7A patent/CN10990001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892437U (zh) * | 2010-11-24 | 2011-07-06 | 刘秋克 | 闭式集成防霜热源塔 |
CN202254506U (zh) * | 2011-08-24 | 2012-05-30 | 广州华凌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蒸发器翅片结构 |
CN103438613A (zh) * | 2013-09-02 | 2013-12-11 | 东南大学 | 复式一体化热源塔热泵装置 |
CN203823983U (zh) * | 2014-05-12 | 2014-09-10 | 刘秋克 | 四进风地源热泵补热塔 |
KR101702178B1 (ko) * | 2014-08-22 | 2017-02-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칠러 시스템 |
CN204786879U (zh) * | 2015-06-17 | 2015-11-18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00018A (zh) | 2019-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61857U (zh) | 热回收式膜法溶液热泵系统 | |
US6442951B1 (en) | Heat exchanger, heat pump, dehumidifier, and dehumidifying method | |
CN106091187B (zh) | 一种低温热源吸收式耦合空调装置及调控方法 | |
CN103900289B (zh) | 固体除湿预防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结霜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0465569C (zh) |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 |
CN101846368B (zh) | 一种热泵驱动和蒸发冷却结合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 |
CN108826508B (zh) | 一种风路并联进风预冷立式除湿机 | |
CN103574967B (zh) | 一种带防冻溶液再生装置的空调热泵机组 | |
CN101846367A (zh) | 一种热泵驱动的内冷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 |
CN109163471B (zh) | 节能舒适型分体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6361856U (zh) | 热回收式膜法溶液空调 | |
CN110779081B (zh) | 一种具快速除湿结构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3900310A (zh) | 溶液除湿预防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结霜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7869812A (zh) | 一体式膜法溶液热泵系统 | |
CN110763004B (zh) | 一种翅片与导热平板正交设置的除湿烘干热泵机组 | |
CN107726660B (zh) | 回热式半解耦除湿热泵系统及方法 | |
CN101398234A (zh) | 低温风冷热泵机组 | |
CN202452608U (zh) | 带全热回收装置的溶液调湿全空气机组 | |
CN112944741A (zh) | 用于冷水机组的液滴蒸发装置及冷水机组 | |
CN109186119A (zh) | 膜蒸馏再生的无霜型空气源热泵系统装置及方法 | |
CN109724289B (zh) | 多效再生无霜热泵系统装置及方法 | |
CN109900018B (zh) | 空气源热泵系统 | |
CN108224636A (zh) | 一种热泵驱动的真空再生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 |
CN110030765A (zh) | 一种干燥供暖供冷复合系统 | |
CN100458292C (zh) | 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制冷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