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888186B -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88186B
CN109888186B CN201910167818.5A CN201910167818A CN109888186B CN 109888186 B CN109888186 B CN 109888186B CN 201910167818 A CN201910167818 A CN 201910167818A CN 109888186 B CN109888186 B CN 1098881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positive
pole piece
sided adhesive
bon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78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88186A (zh
Inventor
唐胜成
刘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FULLRIVER BATTERY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FULLRIVER BATTERY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FULLRIVER BATTERY NE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FULLRIVER BATTERY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6781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881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88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881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88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881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负极片的上端设有第一粘接部,正极片的上端设有第二粘接部,步骤包括在第一粘接部上设置第一双面粘接层,通过第一双面粘接层将隔膜粘附在负极片上;在第二粘接部上设置第二双面粘接层,通过第二双面粘接层将正极片粘附在隔膜上,第一、第二双面粘接层均延伸至隔膜和正负极片的外侧从而预置出用于粘附包覆层的位置,将包覆层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并通过第一、第二双面粘接层外露的部分定位在正负极片外侧,本发明还提供另外两种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利于生产制造。

Description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目前使用的磁卡、智能卡、身份识别卡、银行卡所存储的信息量日益增多,传统不带电源的电子卡由于其信息量小、保密性差等缺陷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为此人们将薄型锂离子电池应用在电子卡内以提高其信息存储量和保密性。
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一般采用铝塑膜作为电池的外壳材料,对于生产较厚的锂离子电池,其厚度一般大于2mm,为了便于正负极片的定位安装,人们会先在铝塑膜上冲出一个凹坑,利用该凹坑将极片固定,从而方便后续的作业;然而,对于薄型锂离子电池而言,其厚度一般小于1mm,由于厚度有限,因此难以在铝塑膜上冲出一个可以容纳以及固定极片的凹坑,从而加大极片定位的难度。
此外,传统工艺中中还可采用热熔极耳胶、以及在极片上涂满粘合剂来实现极片、隔膜和外壳的定位,由于热熔极耳胶会破坏极耳和隔膜的完整性,容易引起封口不良和短路的现象,而现有通常采用胶水为粘合剂,然而胶水则易溶于电解液,过量的胶水容易造成电解液变性从而导致电池性能异常,因此上述的两种方式都会对电池产生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因此,研发一种新型的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利于生产的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涉及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负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一粘接部,所述正极片对应的一边设有第二粘接部,所述装配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粘接部上设置第一双面粘接层,通过第一双面粘接层将隔膜粘附在负极片上;在第二粘接部上设置第二双面粘接层,将正极片叠置在隔膜上,通过第二双面粘接层将正极片粘附在隔膜上,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第二双面粘接层均延伸至隔膜和正负极片的外侧形成外露的粘附区域,从而预置出用于粘附包覆层的位置。
将包覆层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并且通过第一双面粘接层、第二双面粘接层外露的粘附区域定位在正负极片外侧,最后进行封边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在正负极片上分别设置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通过在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上设置双面粘接层,从而实现了正负极片与隔膜之间的连接,形成半成品电芯,并且利用双面粘接层延伸出正负极片和隔膜的部分形成的预置粘附区域,通过该粘附区域便可将半成品电芯固定在包覆层上,该种极片的定位方式不仅摈弃了传统技术中在包覆层上开设凹坑实现极片定位的方式,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且使极片、隔膜和包覆层相对牢固地固定在一起,避免了极片和隔膜在进行后续工作时出现偏位甚至脱落的风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设于第一粘接部位于负极片敷料的一侧,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设于第二粘接部位于正极片敷料的一侧,所述隔膜设于正负极片的敷料面之间,上述敷料的一侧是指极片涂覆活性物质的一侧,所述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分别设于活性物质的上侧。上述设置方式加强了隔膜与极片之间的连接,防止隔膜偏位、松脱等风险,并且可进一步地保护极片上的活性物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粘接部上设有负极耳,所述第二粘接部上设有正极耳,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的一端设于负极耳的内侧,另一端沿正极耳一侧延伸,其长度止于正极耳内侧;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设于正极耳的内侧,另一端沿负极耳一侧延伸,其长度止于负极耳内侧。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固性,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的长度为极耳间距的40%-50%,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的长度为极耳间距的40%-50%,优选的,为了有效地控制电池的厚度,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和第二双面粘接层的长度设置成两者互不重叠。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极耳间距是指正极耳和负极耳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和第二双面粘接层外露的粘附区域的高度至少为0.3-0.5mm,从而保证包覆层与极片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和第二双面粘接层为现有技术中的双面PI胶,所述PI胶为聚酰亚胺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包覆层为一片,其通过对折的方式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正负极片的定位顺序是可以调换的。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涉及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负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一粘接部,所述正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二粘接部,所述第一粘接部上设有负极耳,第一粘接部的宽度大于负极耳宽度,所述第二粘接部上设有正极耳,第二粘接部的宽度大于正极耳宽度,所述装配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包覆层的一侧设置一条双面粘接层,将第一粘接部粘附在双面粘接层上,其中,双面粘接层的长度大于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的宽度,通过双面粘接层将负极片定位在包覆层上,将隔膜叠置在负极片上并且将其粘附在双面粘接层上,使双面粘接层在隔膜外侧预留出用于粘附第二粘接部和包覆层的粘附区域,将正极片叠置于隔膜的上侧,并且将第二粘接部粘附在双面粘接层上,从而固定正极片,将包覆层包覆在正负极片外侧,通过双面粘接层外露的粘附区域将包覆层定位在正负极片外侧,最后进行封边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首先在包覆层上设置一条双面粘接层,并且利用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将正负极片固定,该种方式只利用了一条双面粘接层便完成了正负极片和隔膜的定位、以及包覆层的包覆,其工序简单快捷,材料成本低廉,不仅摈弃了传统技术中在包覆层上开设凹坑实现极片定位的方式,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且使极片、隔膜和包覆层相对牢固地固定在一起,避免了极片和隔膜在进行后续工作时出现偏位甚至脱落的风险。
进一步的,正负极片敷料面的一侧涂覆有活性物质,所述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分别设于活性物质的上侧,上述设置方式确保双面粘接层尽可能地不与活性物质接触,以免影响其化学性质。
进一步的,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的高度为3-5mm。
进一步的,双面粘接层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极片的长度,其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的高度。
进一步的,隔膜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正负极片长度和宽度1-2mm,从而避免隔膜太大影响正极片、包覆层的粘接。
进一步的,所述包覆层为一片,其通过对折的方式包覆在正极片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正负极片的定位顺序是可以调换的,如果先定位正极片,则包覆层对折后包覆在负极片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和第二双面粘接层为现有技术中的双面PI胶,所述PI胶为聚酰亚胺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涉及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负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一粘接部,所述正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二粘接部,所述装配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粘接部位于负极片敷料的一侧涂覆粘合剂,通过第一粘接部上的粘合剂将隔膜粘附在负极片上,在第二粘接部位于正极片敷料的一侧涂覆粘合剂,通过第二粘接部上的粘合剂将正极片粘附在隔膜上;分别在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相对敷料面的一侧涂覆粘合剂,并将包覆层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通过该侧的粘合剂定位在正负极片外侧,最后进行封边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在正负极片上分别设置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通过在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上设置粘合剂,从而实现了正负极片与隔膜之间的连接,形成半成品电芯,并且在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相对敷料面的一侧涂覆粘合剂,便可将半成品电芯固定在包覆层上,该种极片的定位方式不仅摈弃了传统技术中在包覆层上开设凹坑实现极片定位的方式,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且使极片、隔膜和包覆层相对牢固地固定在一起,避免了极片和隔膜在进行后续工作时出现偏位甚至脱落的风险。
进一步的,上述敷料的一侧是指极片涂覆活性物质的一侧,所述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分别设于活性物质的上侧。
进一步的,所述粘接部沿极片的长度方向设置,优选的,粘接部的长度与对应极片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粘接部每侧涂覆粘合剂的面积为第一粘接部该侧面积的50%-100%,所述第二粘接部每侧涂覆粘合剂的面积为第二粘接部该侧面积的50%-100%。
进一步的,所述包覆层为一片,通过对折的方式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粘合剂为PVA固定胶,所述PVA固定胶为聚乙烯醇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正负极片的定位顺序是可以调换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及其与隔膜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正极片、负极片与隔膜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包覆包覆层时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负极片正反两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正极片正反两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极片定位的过程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三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及其与隔膜的配合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三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三正极片、负极片与隔膜的配合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三包覆包覆层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涉及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3、正极片2、负极片1以及设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4,所述负极片1的上端设有第一粘接部11,所述正极片2的上端对应设有第二粘接部21,第一粘接部11的上侧连接有负极耳12,第二粘接部21的上侧连接有正极耳22,所述包覆层3优选为铝塑膜,所述装配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参见图1至图4,首先在第一粘接部11上设置一条第一双面粘接层51,通过第一双面粘接层51将隔膜4粘附在负极片1上,在第二粘接部21上设置一条第二双面粘接层52,将正极片2叠置在隔膜4上,通过第二双面粘接层52将正极片2粘附在隔膜4上,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51、第二双面粘接层52均延伸至隔膜4和正负极片的外侧形成外露的粘附区域50,从而预置出用于粘附包覆层3的位置。然后将包覆层3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并且通过第一双面粘接层51、第二双面粘接层52外露的粘附区域定位在正负极片外侧,最后进行封边处理。
所述包覆层3为一片,其通过对折的方式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当然,上述正负极片定位的顺序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换,上述第一双面粘接层51和第二双面粘接层52优选为现有技术中的双面PI胶,所述PI胶为聚酰亚胺材料。
参见图1和图2,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51设于第一粘接部11位于负极片1敷料的一侧,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52设于第二粘接部21位于正极片2敷料的一侧,所述隔膜4设于正负极片的敷料面之间。上述敷料的一侧是指极片涂覆活性物质100的一侧,所述第一粘接部11和第二粘接部21分别设于活性物质100的上侧。上述设置方式加强了隔膜4与极片之间的连接,防止隔膜4偏位、松脱等风险,并且可进一步地保护极片上的活性物质100。
参见图3,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51的一端设于负极耳12内侧,另一端沿正极耳22一侧延伸,其长度止于正极耳22内侧,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52设于正极耳22内侧,另一端沿负极耳12一侧延伸,其长度止于负极耳12内侧。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固性,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51的长度为极耳间距的40%-50%,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52的长度为极耳间距的40%-50%,优选的,为了有效地控制电池的厚度,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51和第二双面粘接层52的长度设置成两者互不重叠,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极耳间距是指正极耳22和负极耳12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51和第二双面粘接层52外露的粘附区域的高度至少为0.3-0.5mm,从而保证包覆层3与极片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在正负极片上分别设置第一粘接部11和第二粘接部21,通过在第一粘接部11和第二粘接部21上设置双面粘接层,从而实现了正负极片与隔膜4之间的连接,形成半成品电芯,并且利用双面粘接层延伸出正负极片和隔膜4的部分形成的预置粘附区域50,通过该粘附区域50便可将半成品电芯固定在包覆层3上,该种极片的定位方式不仅摈弃了传统技术中在包覆层3上开设凹坑实现极片定位的方式,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且使极片、隔膜4和包覆层3相对牢固地固定在一起,避免了极片和隔膜4在进行后续工作时出现偏位甚至脱落的风险,同时,由于双面粘接层设置在极片预设的粘接部上,而不是设置在极片的活性物质100上,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杂质破坏电芯的化学性质。
实施例二:
参见图5至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提供了另外一种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涉及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3、正极片2、负极片1以及设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4,所述负极片1的一边设有第一粘接部11,所述正极片2的一边设有第二粘接部21,所述第一粘接部11上设有负极耳12,第一粘接部11的宽度大于负极耳12的宽度,所述第二粘接部21上设有正极耳22,所述第二粘接部21的宽度大于正极耳22的宽度,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粘接部11比负极耳12宽1-3mm,第二粘接部21比正极耳22宽1-3mm,所述装配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参见图5至图7,首先在包覆层3的上侧设置一条双面粘接层54,将第一粘接部11粘附在双面粘接层54上,其中,双面粘接层54的长度大于第一粘接部11和第二粘接部21的宽度,通过双面粘接层54将负极片1定位在包覆层3上,将隔膜4叠置在负极片1上,并且将其粘附在双面粘接层54上,使双面粘接层54在隔膜4外侧预留出用于粘附第二粘接部21和包覆层3的粘附区域,将正极片2叠置于隔膜4的上侧,并且将第二粘接部21粘附在双面粘接层54上,从而固定正极片2,将包覆层3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通过双面粘接层54外露的粘附区域将包覆层3定位在正负极片(1,2)外侧,最后进行封边处理。
所述包覆层3为一片,其通过对折的方式包覆在正极片2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正负极片的定位顺序是可以调换的,如果先定位正极片2,则包覆层3对折后包覆在负极片1的外侧。上述第一双面粘接层5451和第二双面粘接层5452优选为现有技术中的双面PI胶,所述PI胶为聚酰亚胺材料。
参见图5和图6,正负极片敷料面的一侧涂覆有活性物质100,所述第一粘接部11和第二粘接部21分别设于活性物质100的上侧,上述设置方式确保双面粘接层54尽可能地不与活性物质100接触,以免影响其化学性质。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第一粘接部11、第二粘接部21的高度为3-5mm,双面粘接层54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极片的长度,其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粘接部11、第二粘接部21的高度;隔膜4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正负极片长度和宽度1-2mm,从而避免隔膜4太大而影响正极片2、包覆层3的粘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首先在包覆层3上设置一条双面粘接层54,并且利用第一粘接部11、第二粘接部12将正负极片固定,该种方式只利用了一条双面粘接层54便完成了正负极片和隔膜4的定位、以及包覆层3的包覆,其工序简单快捷,材料成本低廉,不仅摈弃了传统技术中在包覆层3上开设凹坑实现极片定位的方式,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且使极片、隔膜4和包覆层3相对牢固地固定在一起,避免了极片和隔膜4在进行后续工作时出现偏位甚至脱落的风险。
实施例三:
参见图8至图11,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相比,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涉及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3、正极片2、负极片1以及设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4,所述负极片1的上端设有第一粘接部11,所述正极片2的上端设有第二粘接部21,第一粘接部11的上侧连接有负极耳12,第二粘接部21的上侧连接有正极耳22,所述装配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参见图8至图11,首先在第一粘接部11位于负极片1敷料的一侧涂覆粘合剂53,通过第一粘接部11上的粘合剂53将隔膜4粘附在负极片1上,在第二粘接部21位于正极片2敷料的一侧涂覆粘合剂53,通过第二粘接部21上的粘合剂53将正极片2粘附在隔膜4上,分别在第一粘接部11、第二粘接部21相对敷料面的一侧涂覆粘合剂53,并将包覆层3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通过该侧的粘合剂53定位在正负极片的外侧,最后进行封边处理。
所述包覆层3为一片,通过对折的方式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正负极片的定位顺序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换的。上述粘合剂53优选为PVA固定胶,所述PVA固定胶为聚乙烯醇材料。
参见图8和图9,上述敷料的一侧是指极片涂覆活性物质100的一侧,所述第一粘接部11和第二粘接部21分别设于活性物质100的上侧。
参见图8和图9,所述粘接部沿极片的长度方向设置,优选的,粘接部的长度与对应极片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粘接部11每侧涂覆粘合剂53的面积为第一粘接部11该侧面积的50%-100%,所述第二粘接部21每侧涂覆粘合剂53的面积为第二粘接部21该侧面积的50%-100%,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连接稳固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在正负极片上分别设置第一粘接部11和第二粘接部21,通过在第一粘接部11和第二粘接部21上设置粘合剂53,从而实现了正负极片与隔膜4之间的连接,形成半成品电芯,并且在第一粘接部11、第二粘接部21相对敷料面的一侧涂覆粘合剂53,便可将半成品电芯固定在包覆层3上,该种极片的定位方式不仅摈弃了传统技术中在包覆层3上开设凹坑实现极片定位的方式,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且使极片、隔膜4和包覆层3相对牢固地固定在一起,避免了极片和隔膜4在进行后续工作时出现偏位甚至脱落的风险,同时,由于粘合剂53设置在极片预设的粘接部上,而不是设置在极片的活性物质100上,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杂质破坏电芯的化学性质。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3)

1.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一粘接部,所述正极片对应的一边设有第二粘接部,所述装配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粘接部上设置第一双面粘接层,通过第一双面粘接层将隔膜粘附在负极片上,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延伸至隔膜和负极片的外侧以形成外露的粘附区域;
在第二粘接部上设置第二双面粘接层,通过第二双面粘接层将正极片粘附在隔膜上,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延伸至隔膜和正极片的外侧形成外露的粘附区域;
将包覆层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并且通过第一双面粘接层、第二双面粘接层外露的粘附区域定位在正负极片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设于第一粘接部位于负极片敷料的一侧,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设于第二粘接部位于正极片敷料的一侧,所述隔膜设于正负极片的敷料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部上设有负极耳,所述第二粘接部上设有正极耳,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的一端设于负极耳的内侧,另一端沿正极耳一侧延伸,其长度止于正极耳内侧;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设于正极耳的内侧,另一端沿负极耳一侧延伸,其长度止于负极耳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的长度为极耳间距的40%-50%,所述第二双面粘接层的长度为极耳间距的40%-5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和第二双面粘接层的长度设置成两者互不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面粘接层和第二双面粘接层外露的粘附区域的高度至少为0.3-0.5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为一片,通过对折的方式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
8.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一粘接部,所述正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二粘接部,所述第一粘接部上设有负极耳,第一粘接部的宽度大于负极耳宽度,所述第二粘接部上设有正极耳,第二粘接部的宽度大于正极耳宽度,所述装配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包覆层的一侧设置一条双面粘接层,将第一粘接部粘附在双面粘接层上,双面粘接层的长度大于第一粘接部和第二粘接部的宽度,通过双面粘接层将负极片定位在包覆层上,
将隔膜粘附在双面粘接层上,使双面粘接层在隔膜外侧预留出用于粘附第二粘接部和包覆层的粘附区域;
将第二粘接部粘附在双面粘接层上;
将包覆层包覆在正负极片外侧,通过双面粘接层外露的粘附区域将包覆层定位在正负极片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的高度为3-5mm,双面粘接层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极片的长度,其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为一片,通过对折的方式包覆在正极片的外侧。
11.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包覆层、正极片、负极片以及设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一粘接部,所述正极片的一边设有第二粘接部,所述装配定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粘接部位于负极片敷料的一侧涂覆粘合剂,通过第一粘接部上的粘合剂将隔膜粘附在负极片上;
在第二粘接部位于正极片敷料的一侧涂覆粘合剂,通过第二粘接部上的粘合剂将正极片粘附在隔膜上;
分别在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相对敷料面的一侧涂覆粘合剂,将包覆层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通过该侧的粘合剂定位在正负极片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部每侧涂覆粘合剂的面积为第一粘接部该侧面积的50%-100%,所述第二粘接部每侧涂覆粘合剂的面积为第二粘接部该侧面积的50%-100%。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配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为一片,通过对折的方式包覆在正负极片的外侧。
CN201910167818.5A 2019-03-06 2019-03-06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Active CN1098881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7818.5A CN109888186B (zh) 2019-03-06 2019-03-06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67818.5A CN109888186B (zh) 2019-03-06 2019-03-06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8186A CN109888186A (zh) 2019-06-14
CN109888186B true CN109888186B (zh) 2020-09-11

Family

ID=66930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7818.5A Active CN109888186B (zh) 2019-03-06 2019-03-06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881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31885A (zh) * 2019-12-03 2020-03-27 广州丰江电池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电芯和电池
CN114552130A (zh) * 2021-09-13 2022-05-27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 一种改善锂离子电池热复合工艺浸润的极片结构
CN114864859A (zh) * 2022-05-12 2022-08-05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极片、电芯及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6260B2 (ja) * 1998-08-10 2008-1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薄型電池
FI20095728A0 (fi) * 2009-06-26 2009-06-26 Enfucell Ltd Menetelmä ohuiden paristojen valmistamiseksi
CN203850371U (zh) * 2014-04-03 2014-09-24 惠州市恒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聚合物锂离子方形电池
CN204614860U (zh) * 2015-05-13 2015-09-02 深圳市博亿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及超薄软包装电池
KR102265230B1 (ko) * 2017-04-18 2021-06-16 (주)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바인더 코팅층에 의해 열안전성이 개선된 전극조립체
CN208580814U (zh) * 2018-04-15 2019-03-05 郭玲玲 一种新型绝缘电池薄膜
CN208111561U (zh) * 2018-04-28 2018-11-16 广州丰江电池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型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88186A (zh) 2019-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8186B (zh)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极片装配定位方法
JP6788107B2 (ja) 電池セルのための電極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極ユニット
JP6019137B2 (ja) テープ付着自動化装置
WO2016197382A1 (zh) 二次电池电芯
US11024868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ell
US1034049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EP2985831B1 (en) Curved electrode stacked body and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same
US10879554B2 (en) Thin film battery
WO2022042303A1 (zh) 一种锂离子电芯
CN216213939U (zh) 一种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16581395A (zh) 卷绕式电芯
KR101438929B1 (ko) 2차전지 전극 연결용 접착테이프
CN105845885B (zh) 一种用于叠片电池的极片
CN110911761B (zh) 叠片电芯的制作方法和系统
CN107302110B (zh) 卷绕式电芯
WO2021195909A1 (zh) 电芯及应用所述电芯的电化学装置
CN204614860U (zh) 一种电池极片及超薄软包装电池
CN107302109B (zh) 卷绕式电芯
JP2015201373A (ja) 電池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ユニット
US10879016B2 (e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5398737B (zh) 极片、应用所述极片的电极组件和电池
CN114242937B (zh) 一种电芯及电池
KR20210127532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조 장치
CN110931885A (zh) 薄型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电芯和电池
CN202076377U (zh) 一种薄卡专用聚合物和软包装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