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74153A - 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74153A CN109874153A CN201711252183.6A CN201711252183A CN109874153A CN 109874153 A CN109874153 A CN 109874153A CN 201711252183 A CN201711252183 A CN 201711252183A CN 109874153 A CN109874153 A CN 1098741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lay node
- data
- information
- message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该方法包括:第一中继节点根据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第一映射关系,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可以支持R10 Relay中多跳场景,从而满足未来网络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
背景技术
第10版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Release 10,LTE R10)中引入了中继(Relay)技术,由于Relay节点具备无线自回传,节省传统基站部署有线回传链路时的挖沟埋线成本,同时增加了部署的灵活性,尤其适用于5G及演进的通信系统的网络初期铺展。
但是,现有R10Relay仅能支持比较简单的部署场景,如单跳单宿主基站(donorbase station),为了能提供更好的性能,满足未来网络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如何在R10Relay中支持多跳场景,以满足未来网络更加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可以支持R10Relay中多跳场景,从而满足未来网络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中继节点根据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第一映射关系,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二无线接口接收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所述第一中继节点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第一数据所属节点的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PHY协议层,MAC协议层,RLC协议层和PDCP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连接的终端设备的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数据还经过自适应功能处理,添加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标识用于第一中继节点获取数据的属性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中继节点接收时无需解析GTP-U数据,发送时无需进行GTP-U封装,有助于简化中继节点的行为,节省处理处理开销,加快数据转发的速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PHY协议层,MAC协议层,RLC协议层,PDCP协议层和GTP-U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GTP-U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连接的终端设备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中继节点无需针对不同的用户面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沿用现有的机制,对标准工作改动较少,中继节点可以获知每一个终端设备的用户面数据的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为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时,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PHY协议层,MAC协议层,RLC协议层和PDCP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为与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数据还经过自适应功能处理,添加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标识用于第一中继节点获取数据的属性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通过自适应层的功能来代替GTP-U封装,有助于节省中继节点进行数据封装以及解封装的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NGAP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NGAP协议层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通过NGAP层的处理,可以获取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有助于简化中继节点的行为,节省处理处理开销,加快数据转发的速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RRC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RRC协议层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用RRC层代替NGAP层进行,减少了中继节点解析和重组NGAP消息的过程,将NGAP消息承载在SRB上传输,有助于区分控制面数据类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三无线接口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通信的无线接口;所述第一中继节点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所述第三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二用户面数据时,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GTP-U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中继节点同时为终端设备和多条中继节点服务,可以区分两种数据类型,针对每一种数据类型,进行更加适当的处理。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二控制面数据时,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NGAP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二控制面数据为与所述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映射关系由第一中继节点确定;或者,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由所述网络设备或运营和管理实体OAM配置;或者,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携带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的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中继节点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中继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第二映射关系,通过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二数据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经过与网络设备对等的GTP-U协议层,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中继节点无需解析GTP-U数据,有助于简化中继节点的行为,节省处理处理开销,加快数据转发的速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经过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GTP-U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通过GTP-U协议层携带相关信息,有助于中继节点进行数据转发。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经过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数据还经过自适应功能处理,添加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标识用于第一中继节点获取数据的属性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中继节点不进行GTP-U封装,而是用自适应层标识携带,有助于节省中继节点对数据处理的过程。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中继节点生成第一控制面数据;第二中继节点使用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所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时,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经过与网络设备对等的NGAP协议层,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为与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
结合第二和第三方面,在第二和第三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由第二中继节点确定;或者,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由所述网络设备或运营和管理实体OAM配置;或者,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由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配置;或者所述第二中继节点获取所述第二数据携带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网络设备为宿主基站或者第三中继节点,其中,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直接或者间接相连。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节点,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节点,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中继节点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节点,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中继节点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七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收发器、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该收发器、该存储器和该处理器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接收器接收信号,并控制发送器发送信号,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收发器、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该收发器、该存储器和该处理器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接收器接收信号,并控制发送器发送信号,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收发器、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该收发器、该存储器和该处理器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接收器接收信号,并控制发送器发送信号,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中继节点以及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中继节点;或者
该系统包括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中继节点以及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中继节点;或者
该系统包括上述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中继节点以及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中继节点;或者
该系统包括上述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中继节点以及第九方面或第九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中继节点。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计算机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计算机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计算机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应用于中继节点中,该芯片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负责所述芯片系统与外界的信息交互,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接口电路和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以进行上述各个方面的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的操作。
第十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应用于中继节点中,该芯片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负责所述芯片系统与外界的信息交互,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接口电路和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以进行上述各个方面的所述的方法中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LTE R10 Relay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
图2是LTE R10 Relay的用户面协议栈架构。
图3是LTE R10 Relay中中继节点入网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两跳RN入网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2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三跳RN入网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A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A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2的另一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B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B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A的另一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A的另一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2的再一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B的另一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B的另一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的另一示意性流程图。
图2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二跳RN/终端设备通过控制面进行会话建立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2示出了一种三跳RN/终端设备通过控制面进行会话建立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控制面协议栈1-A-B和1-B-B介绍三跳RN/终端设备通过控制面进行会话建立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的一示意图。
图25是一种Un1无线接口的数据传输过程的示意图。
图26是一种数据传输过程中RN1映射过程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2的一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A的一示意图。
图29是一种Un1无线接口的数据传输过程的示意图。
图30是一种数据传输过程中RN1映射过程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2的另一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B的另一示意图。
图33是一种数据传输过程中RN1映射过程的示意图。
图3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协议栈组合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RN2的UE2的控制面消息的流向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RN2的UE2的用户面数据的流向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RN1的UE1的控制面消息的流向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RN1的UE1的用户面消息的流向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的示意性框图。
图4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的再一示意性框图。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的再一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第10版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Release 10,LTE R10)中引入了中继(Relay)技术,图1示出了LTE R10Relay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控制面中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中继节点(Relay Node,RN)、宿主基站(DeNB)和为UE服务的移动管理模块(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图中记为MME-UE),UE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层(Physical,PHY)层;RN与UE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与宿主基站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S1应用协议(S1Application Protocol,简称S1-AP)层、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SCTP)层、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宿主基站与RN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S1-AP层、SCTP层、I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与MME-UE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S1-AP层、SCTP层、IP层、数据链路层(也可以称为L2层)和物理层(也可以称为L1层);MME-UE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NAS、S1-AP层、SCTP层、IP层、L2层和L1层。R10Relay控制面有完整的协议栈,UE的RRC消息终结在RN,同时RN为UE提供S1/X2消息的代理(proxy),其中,S1接口为宿主基站和CN控制面实体之间的接口,X2接口可以为宿主基站和RN(或者RN和RN)之间的接口。
图2示出了LTE R10Relay的用户面协议栈架构。用户面中包括UE、RN、宿主基站和为UE服务的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公用数据网网关(Public Data NetworkGateway,PGW)(图中记为SGW-UE/PGW-UE),其中,UE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I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RN与UE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与宿主基站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用户面(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User Plane,GTP-U)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层、I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宿主基站与RN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GTP-U层、UDP层、I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与SGW-UE/PGW-UE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GTP-U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SGW-UE/PGW-UE中从上至下包括IP层、GTP-U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R10Relay用户面也有完整的协议栈,能够为UE提供无线接口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传输服务,并且可以将多个UE的数据进行汇聚,通过回传链路一并转发给宿主基站。
图3示出了LTE R10Relay中中继节点入网方法1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100包括:
S110,中继节点(RN)开启UE模式接入宿主基站(DeNB),建立控制面和数据面连接,目的是从运营和管理实体(Operation And Management,OAM)获取DeNB小区列表;
S120,RN从DeNB小区列表中选择一个DeNB小区以Relay模式接入,OAM配置RN小区的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小区全局标识符(Evolved UMTS TerrestrialRadio Access Network Cell Global Identifier,ECGI),RN与DeNB建立回传链路的S1/X2连接。
由于Relay节点具备无线自回传,节省部署传统基站时铺设有线回传链路的挖沟埋线的成本,同时增加了部署的灵活性,尤其适用于5G及演进的通信系统的网络初期铺展。但是R10Relay仅能支持比较简单的部署场景,如单跳单宿主基站,为了能提供更好的性能,满足未来网络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需要研究支持多跳场景的Relay。本申请实施例即提供基本的协议栈架构,基于各种协议栈架构同时介绍多跳Relay的入网流程,UE的入网流程,以及用户面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映射机制和配置方法。
在多跳RN场景下,与R10Relay的区别是UE的数据包要经过多个RN节点,各节点的行为需要明确,可以从控制面和用户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控制面的问题是消息的生成和传递。一般来说无线接口控制面连接,是指直接相连的两个节点之间用于传输控制面消息的无线接口连接,例如UE与该UE接入的RN之间的无线接口控制面连接。由于在4G系统中,无线接口控制面连接称为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本文为了便于描述,仅以RRC连接作为无线接口控制面连接的一种示例,对无线接口控制面连接的建立和消息传递的过程进行描述,但是上述过程并不限于4G系统,也不限于RRC连接的建立和管理,可以应用于5G及以后的演进网络中。与无线接口控制面连接类似的,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RAN)与核心网(Core Network,简称CN)之间的接口的控制面连接是指直接相连的RAN节点与CN节点之间传输控制面消息的接口。在5G系统中,RAN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称为NG接口,其上承载NG应用层协议(Application Protocol,简称AP),通过传输NGAP消息来进行接口的管理和接入网络的UE的管理。本文为了便于描述,仅以NG接口和NGAP消息作为RAN与CN之间接口和接口消息的一种示例,对RAN与CN之间接口的建立和消息传递的过程进行描述,但是上述过程并不限于5G系统(接口消息的名称仅为示例,也可以代表具有不同名称但是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消息),也不限于NG接口的管理和NGAP消息的传递,可以应用于5G以后的演进网络中。无线接口RRC连接建立完成后,接入网通过NGAP消息中的Initial UE message来通知核心网一个新的UE已经接入,进而核心网和接入网为该UE进行认证和/或安全激活,以及后续为该UE配置上下文和数据传输资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L3多跳RN,下一跳RN/UE与RN建立初始RRC连接之后,该RN如何通知Donor有新的RN/UE接入网络,可以通过RRC消息/或者NGAP的Initial UE message两种方式,若通过NGAP消息的方式,则该消息可以承载在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中或者承载在该RN的数据无线承载(DRB)中,后者与现有的R10Relay类似。
用户面的问题是中间节点如何进行数据包的转发,例如,对于上行,是否需要区分是RN的数据还是UE的数据进行不同的转发行为,如何决定数据承载的无线接口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又例如,对于下行,RN如何区分是自己的数据还是下一条RN的数据。涉及到数据包的转发策略,包括数据包的标识,以按需区分数据包的来源/目的地;以及一个整体的QoS映射框架。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两跳RN入网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200包括:
S201,第二中继节点获取接入信息,该接入信息用于第二中继节点获取接入第一中继节点所需的信息,例如随机接入资源等。可选地,该接入辅助信息中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允许接入指示,跳数信息,以及RN专用随机接入资源。其中,允许接入指示用于第二中继节点确定是否可以接入该第一中继节点;跳数信息用于第二中继节点确定接入该第一中继节点后自身的跳数;RN专用随机接入资源用于指示第一中继节点提供的RN专用的随机接入资源,所述RN专用随机接入资源是指仅供RN进行随机接入时使用,普通UE不能使用该RN专用随机接入资源。。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向第二中继节点发送广播消息,其中携带该接入辅助信息。可选地,该广播消息为系统信息(System Information)。
S202,第二中继节点建立第二无线接口的控制面连接。其中,第二无线接口为第二中继节点与第一中继节点进行通信的无线接口。可选地,该控制面连接为RRC连接。
示例性的,该控制面连接建立过程包括以下S2021-S2023。
S2021,该第二中继节点向该第一中继节点发送随机接入请求消息,该第一中继节点向该第二中继节点发送随机接入请求响应。
S2022,该第二中继节点向该第一中继节点发送连接建立请求消息,该第一中继节点向该第二中继节点发送连接建立响应消息。
可选地,该连接建立请求消息可以为RRC连接建立请求消息(RRC ConnectionSetup Request),该连接建立消息可以为RRC连接建立消息(RRC Connection Setup)。
S2023,该第二中继节点向该第一中继节点发送连接建立完成消息。
可选地,该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可以为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RRC ConnectionSetup Complete)。
S2024,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个上行NAS消息(第一NAS消息)。
可选地,该第一NAS消息用于表示第二中继节点向核心网的注册请求。
可选地,该第一NAS消息可以携带在上述控制面连接建立完成的消息中,例如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
S203,该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是第一无线接口上上行第一个与该第二中继节点相关的消息(RN2associated message),可选地,该第一消息携带该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一个上行NAS消息。该第一无线接口为该第一中继节点与该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无线接口。
可选地,该第一消息需要携带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一标识,用于第一中继节点和宿主基站在该第一无线接口上识别第二中继节点。可选地,第一标识可以通过自适应功能添加(例如,第一标识存在于自适应层包头中)。
可选地,该第一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RN1 RN/UENGAP ID-Un1(第一中继节点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在第一无线接口上承载的NG连接分配的ID),第二标识(其他形式的ID,可以用于识别该标识对应的设备),SRB标识/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分配的标识,以及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分配的标识。
可选地,上述第一标识可能不区分是UE还是RN,即RN与UE使用相同的标识格式;或者,上述标识区分UE和RN,当设备为UE时,采用UE的标识格式,当设备为RN时,采用RN的标识格式;另外,如果套用现有的NGAP中UE ID,则RN1 RN/UE NGAP ID-Un1等同于RAN UE NGAPID。示例性的,上述第二标识可以为以下标识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该标识对应的设备接入小区标识信息(例如为物理小区标识PCI,或者全局小区标识ECGI),该标识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例如小区级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RNTI),该标识对应的设备接入的RN的标识信息(可选地,其中携带RN标识,用于指示被接入的基站为RN),该标识对应的设备接入的RN的跳数信息,核心网控制面节点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分配的标识(例如S-TMSI,GUTI),核心网控制面节点标识(例如AMF ID,AMF pointer,AMF group ID,AMF全局标识)。可以理解,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上述第二标识可能不区分UE和RN,即RN使用与UE相同的ID格式;另一种情况是,上述标识区分UE和RN,当设备为UE时,采用UE的标识格式,当设备为RN时,采用RN的标识格式。
需要说明的是,宿主基站为该网络设备的一种示例,为了方便描述,下面用宿主基站代替网络设备来进行实施方式的描述。
可选地,该第一消息可以为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上传输的NG接口应用层协议(NGapplication protocol,NGAP)的消息,例如初始UE消息(Initial UE message)。
可选地,上述NGAP消息可以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DRB上,或者SRB上传输。
可选地,该第一消息可以为RRC消息。
可选地,该第一消息中携带该第二中继节点向核心网发送的第一个上行NAS消息,宿主基站将该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一个上行NAS消息发送给为中继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节点。
可选地,宿主基站基于第一消息中的第一标识,识别出第二中继节点,并为第二中继节点分配NG-C接口上的第一终端标识,例如RAN UE NGAP ID。
可选地,宿主基站保存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一标识与第一终端标识的对应关系。其中,第一终端标识用于宿主基站和/或核心网控制面节点在NG-C接口上识别中继节点。
示例性的,若第一消息为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中传输的NGAP消息,且其中携带的RN1 RN NGAP ID-Un1为第一中继节点内唯一的标识,宿主基站收到第一消息后,需要将其中的RN1 RN NGAP ID-Un1替换为宿主基站为第二中继节点分配的在NG-C接口上能够识别该第二中继节点的标识,例如RAN RN NGAP ID。宿主基站保存第二中继节点的上述RN1 RNNGAP ID-Un1与RAN RN NGAP ID的映射关系。
宿主基站接收该核心网控制面节点的响应消息。
示例性的,该步骤具体包括步骤S206-208。
S204,宿主基站收到第一消息后,获知第二中继节点通过第一中继节点接入网络,宿主基站根据第一消息生成第一NGAP消息发送给为中继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节点(CN CP_RN,例如AMF)。
可选地,该第一NGAP消息携带上述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一个上行NAS消息。示例性的,该NGAP消息为初始UE消息。
S205,核心网对该第二中继节点进行认证和安全,成功后允许该第二中继节点注册,失败则拒绝该第二中继节点在网络中注册。
S206,该核心网节点向宿主基站发送第二NGAP消息。可选地,该第二NGAP消息携带核心网对上述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一个上行NAS消息的响应消息。
可选地,该NAS响应消息为表示注册成功或拒绝的NAS消息。可选地该NGAP消息为初始上下文配置请求。
可选地,该NGAP消息中包含核心网节点为RN2分配的用于在NG-C上识别RN2的标识,例如AMF RN NGAP ID。宿主基站收到上述NGAP消息,基于其中包含的RAN RN NGAP ID识别出RN2,并保存AMF RN NGAP ID与该RN2的对应关系。
S207,宿主基站在该第一无线接口,向该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消息。可选地,该第二消息携带上述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一个上行NAS响应消息。可选地,该第二消息包括初始上下文配置请求中的至少部分。
可选地,由于宿主基站在NG-C上收到的响应消息中包含核心网控制面节点为第二中继节点分配的第二终端标识,例如AMF RN NGAP ID,当宿主基站基于该响应消息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发送第二消息时,需要在第二消息中携带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三标识,用于第一中继节点识别第二中继节点。
可选地,该第三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Donor RN/UE NGAP ID(宿主基站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在第一无线接口上承载的NG连接分配的ID),第二标识(其他形式的ID,可以用于识别该标识对应的设备),SRB标识/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分配的标识,以及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分配的标识。
可选地,上述第三标识可能不区分是UE还是RN,即RN与UE使用相同的标识格式;或者,上述标识区分UE和RN,当设备为UE时,采用UE的标识格式,当设备为RN时,采用RN的标识格式;另外,如果套用现有的NGAP中UE ID,则Donor RN/UE NGAP ID等同于AMF UE NGAPID。可以理解,第三标识可以与第一标识是同一个标识。
可选地,宿主基站将上述第二终端标识替换为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三标识。
可选地,第二消息中还携带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一标识。
可选地,宿主基站保存上述第二终端标识与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三标识和/或第一标识的映射关系。其中,第二终端标识用于宿主基站和/或核心网控制面节点在NG-C接口上识别中继节点。
可选地,该第二消息可以为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传输的NGAP消息,例如初始上下文配置请求(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或者为RRC消息。
进一步可选地,上述NGAP消息可以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DRB上,或者SRB上传输。
可选地,该第二消息可以为RRC消息。
S208,该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向该第二中继节点发送RRC重配置消息。
可选地,该第一中继节点向该第二中继节点发送其他RRC消息(例如为RN定义的RRC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第二中继节点的初始接入过程,第一中继节点还可以向宿主基站发送其他与第二中继节点相关的控制面消息,反方向亦然。与S205、S20z和S209中对第一消息的处理类似的,第一中继节点需要在第一无线接口向宿主基站发送与第二中继节点相关的控制面消息时,该消息的格式与上述第一消息类似,即示例性的,可以为NGAP消息或者RRC消息;宿主基站收到上述控制面消息后可以进一步进行处理后生成NGAP消息通过NG-C接口发送给核心网。
可选地,宿主基站基于第一无线接口上接收到的消息中的第一标识,识别出RN,并在对应的在NG-C接口上发送的NGAP消息中添加与该RN对应的RAN UE NGAP ID。宿主基站在NG-C接口接收上述NGAP消息的响应消息,生成对上述控制面消息的响应消息在第一无线接口发送给第一中继节点,该响应消息的格式与上述第二消息类似,即示例性的,可以为NGAP消息或者RRC消息。
可选地,宿主基站基于NG-C接口上接收到的响应消息中的AMF UE NGAP ID和/或RAN UE NGAP ID,识别出RN,并在对应的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发送的响应消息添加与该RN对应的第一标识。
类似的,核心网向宿主基站发送与第二中继节点相关的NGAP消息,触发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发送与第二中继节点相关的控制面消息的格式与第二消息类似。
可选地,宿主基站基于NG-C接口上接收到的NGAP消息中的AMF UE NGAP ID和/或RAN UE NGAP ID,识别出RN,并在对应的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发送的控制面消息中添加与该RN对应的第三标识。相应的,若第二中继节点需要对上述控制面消息进行响应,则上述响应消息的格式与第一消息类似;宿主基站基于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的控制面响应消息生成NG-C接口上的NGAP消息。
可选地,宿主基站基于第一无线接口上接收到的消息中的第一标识,识别出RN,并在对应的在NG-C接口上发送的NGAP消息中添加与该RN对应的RAN UE NGAP ID。
以上结合图4对两跳RN的入网流程进行了说明,下面将结合该第二中继节点、第一中继节点、网络设备以及核心网节点的控制面架构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将该第二中继节点记为RN2,该第一中继节点记为RN1,该网络设备记为宿主基站(Donor),该核心网节点记为CN CP_RN。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的示意图。该L3协议栈控制面包括该第二中继节点(RN2)、该第一中继节点(RN1)、宿主基站(Donor)以及核心网节点(CN-CP_RN,为RN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其中,RN2为2跳RN,RN1为1跳RN。RN2与RN1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2,RN1与宿主基站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1,宿主基站与CN-CP_RN通信的地面接口记为NG-C。
(1)RN2的处理
Un2口:RN2与RN1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此外在RRC层之上还有NAS层,该NAS层负责与核心网协商的相应流程,因此NAS消息通过RAN各跳节点(例如RN1和宿主基站)透传给CN-CP_RN,由CN-CP_RN进行解析和处理。PDCP层的功能包括传输用户数据/RRC消息、加密与解密、按序递交等。RLC层的功能包括传输上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RLC重建、RLC SDU的级联/分段和重组(这个功能LTE有,但是未来演进的RAT可能取消该功能,或者把该功能移至其他协议层)等。MAC层的功能包括数据调度(例如不同UE的数据的优先级处理和调度、或者同一个UE不同逻辑信道(Logic Channel,LC)的优先级处理和数据的调度)、属于一个或多个LC的MAC SDU的复用/解复用等。PHY负责将上层数据通过无线资源传输出去。RRC消息承载在无线接口的SRB上,每个SRB有专属的PDCP实体、RLC实体、以及对应的MAC层逻辑信道。
(2)RN1的处理
Un2口:RN1与RN2通信的协议栈与RN2的协议栈对等,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各层功能与RN1类似。
可选地,对于上行UL,RN1解读在Un2口收到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读取RRC信息内容)后,可能会触发生成相应NGAP消息,承载在Un1口的DRB发送给宿主基站。若Un2口收到的RRC消息中包含NAS PDU,RN2将该NAS PDU封装在NGAP消息中,通过Un1口发送宿主基站。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1生成发送给RN2的RRC消息,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2口发送给RN2,若在Un1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包含NAS消息,则通过Un2口的RRC消息发送给RN2。
Un1口:RN1与宿主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NGAP层、SCT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业务数据自适应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
可选地,对于上行UL,生成的NGAP消息(可能包含NAS消息),可选地,进一步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可选地),承载在DRB的数据包中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1在Un1口上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数据包,,获取数据包中携带的NGAP消息,传递给上层NGAP协议层处理(可选地,其中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经过Un1口的NGAP协议层处理后,将处理后的NGAP消息内容(可能包含NAS消息)发送给Un2口的协议层。示例性的,将在Un1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携带的NAS消息发送给Un2口的RRC层。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在Un1口上的RN1的DRB可能承载以下几种数据中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RN1的数据,RN1服务的UE的数据,RN2的数据,RN2服务的UE的数据,其他RN的数据,其他RN服务的UE的数据,RN1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RN1为其服务的UE封装的GTP-U数据包,RN2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RN2为其服务的UE封装的GTP-U数据包(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封装的GTP-U数据包(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RN1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RN2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以及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封装的GTP-U数据包(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RN1/宿主基站在Un1上接收上述不同类型的数据后可能需要进行区分处理,因此需要能够识别上述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来实现:
(a)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分配不同的DRB,通过DRB标识则可以区分数据类型;
(b)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分配不同的逻辑信道LC,通过LC标识即可区分数据类型;
(c)在数据包上添加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区分Un1口上DRB中的数据类型。可选地,该第一自适应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二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2),第二UE标识(用于识别RN2服务的UE),一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1),第一UE标识(用于识别RN1服务的UE),三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通过RN2和RN1传递数据的三跳、四跳乃至n跳的RN),第三UE标识(用于识别多跳RN服务的UE),NGAP消息类型,XnAP消息类型,GTP-U消息类型(属于NG-U或Xn-U),以及用户面数据包类型。
示例性的,为上行数据包添加自适应标识以及对下行数据包解析数据包标识的过程称为自适应功能。具体的,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NG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
(3)宿主基站的处理
Un1口:宿主基站与RN1通信的协议栈与RN1对等,由上至下包括NGAP层、SCT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RN1与宿主基站用于在Un1口上通信的协议栈对等,因此,若需要呈现自适应功能,则呈现方式相同,参考RN1的描述。
可选地,对于上行UL,宿主基站在Un1口接收RN1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处理(例如通过自适应层功能获取数据包对应的DRB标识,或者LC标识,或者以下标识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RN2标识,NGAP消息类型,以及RN2的跳数信息等。)后,获取其中的NGAP消息,传递给上层NGAP协议层处理(可选地,其中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将处理后的NGAP消息内容发送给NG-C接口的NGAP层。若Un1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包含NAS PDU,宿主基站将将该NAS PDU封装在NGAP消息中,通过NG-C接口发送给CN-CP_RN。
可选地,对于下行DL,宿主基站将发送给RN2的NGAP消息,进一步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可选地),经过自适应层处理(例如增加RN2标识、增加NGAP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等),携带在DRB数据包中,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1口发送给RN1。
需要说明的是,在宿主基站内部可能需要在NG-C接口上收到的核心网发送的与RN2相关的NGAP消息(RN2associated NGAP message)转换为在Un1无线接口上发送给RN1的NGAP消息;类似的,宿主基站将在Un1无线接口上收到的与RN2相关的NGAP消息转换为NG-C上的NGAP消息后发送给核心网。其中,宿主基站的处理可能和R10Relay技术类似。
可选地,将NGAP消息的内容保持不变,将NGAP消息中识别该RN2的NGAP ID进行替换。示例性的,在Un1口上,RAN RN NGAP ID为RN1分配的,AMF UE NGAP ID为宿主基站分配的,当宿主基站在NG-C口上发送与该NGAP消息对应的消息时,将RAN UE NGAP ID替换为宿主基站为RN2分配的在NG-C接口上的NGAP标识,将AMF UE NGAP ID替换为AMF为该RN2在NG-C接口上分配的NGAP标识;类似的,宿主基站在NG-C口上接收到核心网发送的与该RN2对应的NGAP消息后,将其在Un1口上发送给RN1时,将AMF UE NGAP ID替换为宿主基站在Un1口上为该RN2分配的NGAP标识,将RAN UE NGAP ID替换为RN1在Un1口上为该RN2分配的NGAP标识。若Un1口的协议栈也包含SCTP层和IP层,则宿主基站也可以对IP地址,端口号等IP包头/SCTP包头上携带的内容进行替换处理。
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RN1可以生成与RN2相关的XnAP消息(RN2associatedXnAP message),RN1在Un1口上向宿主基站发送或者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XnAP消息,宿主基站在Xn-C接口上向其他基站发送或接收该与RN2相关的XnAP消息,或者宿主基站在其他无线接口上向其他RN发送或者接收其他RN发送的与该RN2相关的XnAP消息。宿主基站对该与RN2相关的XnAP消息的处理与对NGAP消息的处理类似,例如对UE XnAP ID的替换,以及可能的对IP地址,端口号等IP包头/SCTP包头上携带的内容进行替换处理。
应理解,在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下,Un1口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的形式是NGAP消息,该NGAP消息携带于承载在DRB上的数据包中。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的示意图。该L3协议栈控制面包括该第二中继节点(RN2)、该第一中继节点(RN1)、宿主基站(Donor)以及核心网节点(CN-CP_RN,为RN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其中,RN2为2跳RN,RN1为1跳RN。RN2与RN1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2,RN1与Donor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1,Donor与CN-CP_RN通信的地面接口记为NG,其控制面记为NG-C。
(1)RN2的处理
Un2口:RN2与RN1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此外在RRC层之上还有NAS层,该NAS层负责与核心网协商的相应流程,因此NAS消息通过RAN各跳节点(例如RN1和宿主基站)透传给核心网节点CN-CP_RN,由CN-CP_RN解析和处理。
(2)RN1的处理
Un2口:RN1与RN2通信的协议栈与RN2的协议栈对等,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各层功能与RN1类似。
可选地,对于上行UL,RN1的RRC层解读在Un2口收到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读取RRC信息内容)后,可能会触发生成相应NGAP消息,承载在Un1口的SRB发送给宿主基站。若Un2口收到的RRC消息中包含NAS PDU,RN2将该NAS PDU封装在NGAP消息中,通过Un1口发送宿主基站。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1生成发送给RN2的RRC消息,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2口发送给RN2,若在Un1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包含NAS消息,则通过Un2口的RRC消息发送给RN2。
Un1口:RN1与宿主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NGAP层、SCT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其中,RRC层可能具有自适应功能;或者,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部署在一个独立的协议层,该协议层的位置可以再RRC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在PDCP与RLC层之间,或者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在MAC层与PHY层之间。由于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是RAN控制面与用户面共有的协议层,因此,若自适应功能部署在这些协议层中,为控制面与用户面采用统一的自适应功能方案提供了可能。
可选地,对于上行UL,生成的NGAP消息(可能包含NAS消息),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可选地),承载在RRC消息中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1在Un1口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RRC消息,进行处理后,获取其中的NGAP消息部分,传递给上层NGAP协议层处理(可选地,其中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经过Un1口的NGAP协议层处理后,将处理后的NGAP消息内容(可能包含NAS消息)发送给Un2口的NGAP层。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在Un1口上的RN1的SRB可能承载以下几种信息/消息中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RN1的RRC消息,RN1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RN2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RN1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RN2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以及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RN1/宿主基站在Un1上接收上述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后可能需要进行区分处理,因此需要能够识别上述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来实现:
(a)为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分配不同的SRB,通过SRB标识则可以区分消息类型;
(b)为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分配不同的逻辑信道LC,通过LC标识即可区分消息类型;
(c)在RRC消息上添加第二自适应标识,用于区分Un1口上SRB中的消息类型。
可选地,该第二自适应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二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2),第二UE标识(用于识别RN2服务的UE),一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1),第一UE标识(用于识别RN1服务的UE),三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通过RN2和RN1传递数据的三跳、四跳乃至n跳的RN),第三UE标识(用于识别三跳RN服务的UE),NGAP消息类型,XnAP消息类型,以及RRC消息类型。
示例性的,为上行RRC消息添加自适应标识以及对下行RRC消息解析标识的过程称为自适应功能。具体的,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NGAP层与RR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RC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
(3)宿主基站的处理
Un1口:宿主基站与RN1通信的协议栈与RN1对等,由上至下包括NGAP层、SCT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RN1与宿主基站用于在Un1口上通信的协议栈对等,因此,若需要呈现自适应功能,则呈现方式相同,参考RN1的描述。
可选地,对于上行UL,宿主基站在Un1口接收RN1发送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2标识、获取RRC消息类型、获取SRB标识,或获取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解封装等)后,获取其中的NGAP消息部分,传递给上层NGAP协议层处理(可选地,其中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将处理后的NGAP消息内容发送给NG-C接口的NGAP层。若Un1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包含NAS PDU,宿主基站将该NAS PDU封装在NGAP消息中,通过NG-C接口发送给CN-CP_RN。
可选地,对于下行DL,宿主基站将发送给RN2的NGAP消息,进一步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可选地),携带在RRC消息经过RRC层处理(例如增加RN2标识、增加SRB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等),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1口发送给RN1。
需要说明的是,在宿主基站内部可能需要在NG-C/Xn-C接口上收到的与RN2相关的NGAP/XnAP消息(RN2associated NGAP/XnAP message)转换为在Un1无线接口上发送给RN1的NGAP/XnAP消息,宿主基站的处理与1-A架构下的处理类似,参考1-A架构的描述。
应理解,在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下,Un1口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的形式是携带在RRC消息中的NGAP消息。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2的示意图。该L3协议栈控制面包括该第二中继节点(RN2)、该第一中继节点(RN1)、宿主基站(Donor)以及核心网节点(CN-CP_RN,为RN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其中,RN2为2跳RN,RN1为1跳RN。RN2与RN1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2,RN1与Donor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1,Donor与CN-CP_RN通信的地面接口记为NG-C。
(1)RN2的处理
Un2口:RN2与RN1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此外在RRC层之上还有NAS层,该NAS层负责与核心网协商的相应流程,因此NAS消息通过RAN各跳节点(例如RN1和宿主基站)透传给为RN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节点CN-CP_RN,由CN-CP_RN解析和处理。RRC层的功能包括RRC连接控制、接收系统消息、移动性管理、NAS消息传输等。
(2)RN1的处理
Un2口:RN1与RN2通信的协议栈与RN2的协议栈对等,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各层功能与RN1类似。
可选地,对于上行UL,RN1的RRC层解读在Un2口收到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提取出某些信息、或增加某些信息内容、或进一步封装)后传递给Un1口的协议栈处理。若Un2口收到的RRC消息中包含NAS PDU,RN1将该NAS PDU透传给RN2在Un1口的RRC层协议栈,由RN2在Un1口将该NAS PDU透传给宿主基站。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1基于在Un1口接收的与RN2相关的(RN2associatedmessage)RRC消息,生成发送给RN2的RRC消息,发送给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2口发送给RN2。
Un1口:RN1与宿主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其中,RRC层可能具有自适应层功能;或者,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部署在一个独立的协议层,该协议层的位置可以再RRC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在PDCP与RLC层之间,或者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在MAC层与PHY层之间。由于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是RAN控制面与用户面共有的协议层,因此,若自适应功能部署在这些协议层中,为控制面与用户面采用统一的自适应功能方案提供了可能。
可选地,对于上行UL,Un1口的RRC层协议栈接收Un2口协议栈传递来的RRC信息,进行处理(例如增加RN2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增加SRB标识,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等)后传递给下层协议栈。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1在Un1口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2标识、获取RRC消息类型、获取SRB标识,或获取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解封装等)后,传递给RN1在Un2口的协议栈。需要说明的是,RRC层的自适应层功能,可能包括增加/获取RN2标识、增加/获取RRC消息类型、增加/获取SRB标识,或增加/获取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解封装等。上述自适应层功能也可以通过定义一个独立于RRC层的单独的自适应层来实现。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在Un1口上的RN1的SRB可能承载以下几种信息中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RN1的RRC消息,RN1服务的UE相关的RRC消息(RN1生成),RN2相关的RRC消息(RN1生成),RN2服务的UE相关的RRC消息(RN2生成,可能经过RN1的改动)数据,其他RN相关的RRC消息(RN1生成),以及其他RN服务的UE相关的RRC消息(其他RN生成,可能经过RN1的改动)。RN1/宿主基站在Un1上接收上述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后可能需要进行区分处理,因此需要能够识别上述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来实现:
(a)为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分配不同的SRB,通过SRB标识则可以区分消息类型;
(b)为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分配不同的逻辑信道LC,通过LC标识即可区分消息类型;
(c)在RRC消息上添加第三自适应标识,用于区分Un1口RRC消息。
可选地,该第三自适应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二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2),第一UE标识(用于识别RN2服务的UE),一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1),第二UE标识(用于识别RN1服务的UE),多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通过RN2和RN1传递数据的三跳、四条以及n跳的RN),第三UE标识(用于识别多跳RN服务的UE),以及RRC消息类型。示例性的,为上行RRC消息添加标识以及对下行RRC消息解析标识的过程称为自适应功能。具体的,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RRC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
(3)宿主基站的处理
Un1口:宿主基站与RN1通信的协议栈与RN1对等,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RN1与宿主基站用于在Un1口上通信的协议栈对等,因此,若需要呈现自适应功能,则呈现方式相同,参考RN1的描述。
可选地,对于上行UL,宿主基站的RRC层协议栈接收RN1发来的RRC信息,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2标识、获取RRC消息类型、获取SRB标识,或获取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解封装等)后,可能触发生成相应的NGAP消息,通过NG-C接口发送给CN-CP_RN。若Un1口收到的RRC消息中包含NAS PDU,宿主基站将将该NAS PDU封装在NGAP消息中,通过NG-C接口发送给CN-CP_RN。
例如,对于下行DL,宿主基站将发送给RN2的RRC消息经过RRC层处理(例如增加RN2标识、增加SRB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等),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1口发送给RN1。
应理解,在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2下,Un1口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的形式是RRC消息。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三跳RN入网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300包括:
S301,第三中继节点获取接入辅助信息,该接入辅助信息用于第三中继节点获取接入第二中继节点所需的信息,例如随机接入资源等。具体的,该接入辅助信息的内容参考S201中的描述。
S302,第三中继节点建立第三无线接口的控制面连接。其中,第三无线接口为第三中继节点与第二中继节点进行通信的无线接口。可选地,该控制面连接为RRC连接。具体的,该步骤与S202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S3021,可选地,第三中继节点向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个上行NAS消息(第二NAS消息)。
可选地,该第二NAS消息用于表示第三中继节点向核心网的注册请求。
可选地,该第二NAS消息可以携带在上述控制面连接建立的最后一条上行消息中,例如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
S303,该第二中继节点向该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是第二无线接口上上行第一个与该第三中继节点相关的消息(RN3associated message)。该第三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三中继节点接入网络。可选地,该第三消息携带该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一个上行NAS消息。
可选地,该第三消息需要携带第三中继节点的第四标识,用于第二中继节点和/或第一中继节点在该第二无线接口上识别第三中继节点。
可选地,第四标识可以通过自适应功能添加(例如,第四标识存在于自适应层包头中)。
可选地,该第四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RN2 RN/UENGAP ID-Un2(第二中继节点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在第二无线接口上承载的NG连接分配的ID),第二标识(其他形式的ID,可以用于识别该标识对应的设备),SRB标识/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分配的标识),以及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分配的标识。第二标识的内容参见S205中的描述。
可选地,上述第四标识可能不区分是UE还是RN,即RN与UE使用相同的标识格式;或者,上述标识区分UE和RN,当设备为UE时,采用UE的标识格式,当设备为RN时,采用RN的标识格式;另外,如果套用现有的NGAP中UE ID,则RN2 RN/UE NGAP ID-Un2等同于RAN UE NGAPID。
可选地,该第三消息可以为RRC消息,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该第二中继节点)的SRB上。
可选地,该第三消息可以为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上传输的NGAP消息,例如初始UE消息Initial UE message。可选地,上述NGAP消息可以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DRB上,或者SRB上传输。
S304,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收到第三消息后,一种可能的处理是:解析第三消息的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获知第三中继节点(即一个新的RN)通过第二中继节点接入网络,该第一中继节点根据该第三消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四消息,该第四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三中继节点接入网络;另一种可能的处理时:不解析第三消息,将第三消息作为第四消息透传给网络设备,简称为透传情况。
可选地,该第四消息携带该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一个上行NAS消息。
可选地,该第四消息需要携带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一标识,用于第一中继节点和/或宿主基站在该第一无线接口上识别第三中继节点。
可选地,第一标识可以通过自适应功能添加(例如,第一标识存在于自适应层包头中)。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基于第三消息中的第四标识,识别第三中继节点,并为第三中继节点分配在第一无线接口上用于识别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一标识。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保存第三中继节点的第四标识与第一标识的对应关系。第一标识的相关描述参见S205,在此不再赘述。示例性的,若第三消息为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中传输的NGAP消息,且其中携带的RN2 RN/UE NGAP ID-Un2为第二中继节点内唯一的标识,第一中继节点收到第三消息后,需要将其中的RN2 RN/UE NGAP ID-Un2替换为第一中继节点为第三中继节点分配的在第一无线接口上能够识别该第三中继节点的标识,例如RN1RN/UE NGAP ID-Un1。第一中继节点保存第三中继节点的上述RN2 RN/UE NGAP ID-Un2与RN1RN/UE NGAP ID-Un1的映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第一标识携带的信息不能区分该标识对应的RN的跳数信息,宿主基站基于第一标识无法获知接入网络的中继节点是2跳RN(例如第二中继节点),3跳RN(例如第三中继节点),或者跳数大于3的RN,因此,如果宿主基站需要获知网络的拓扑情况(例如第三中继节点接入第二中继节点,进而通过第一中继节点传输信令和/或数据),则需要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四消息的同时,进一步提示该第四消息也与第二中继节点有关。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在第四消息中进一步携带第二中继节点的第一标识;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第一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传输与第二中继节点有关的信息时,使用第二中继节点专用资源(例如专门为第二中继节点配置的第一无线接口的SRB/DRB和/或逻辑信道),当宿主基站在该专用资源上收到第四消息,即可获知该第四消息指示接入的RN是通过第二中继节点接入的,而不是通过第一中继节点直接接入的。可选地,上述专用资源在第二中继节点接入第一中继节点后,由宿主基站配置给第一中继节点。
可选地,该第四消息为RRC消息,承载在该第一无线接口上(该第一中继节点)的的SRB上。
可选地,该第四消息为NGAP消息,例如,初始UE消息(Initial UE message)。
S305,宿主基站收到第四消息后,获知第三中继节点通过第二中继节点和/或第一中继节点接入网络,并生成相应的第三NGAP消息发送给为中继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节点。
可选地,该第四消息中携带第三中继节点向核心网发送的第一个上行NAS消息,宿主基站将该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一个上行NAS消息发送给为中继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节点。
可选地,宿主基站基于第四消息中的第一标识/第三标识(透传情况,第四消息中不包含第一标识,包含第四标识),识别第三中继节点,为第三中继节点分配NG-C接口上的第一终端标识,例如RAN UE NGAP ID。
可选地,宿主基站保存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一标识/第四标识与第一终端标识的对应关系。
示例性的,该NGAP消息为该第三中继节点的初始UE消息(Initial UE message)。
示例性的,若第四消息为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中传输的NGAP消息,且携带的RN1RN/UE NGAP ID-Un1(透传情况下,第四消息不包含RN1 RN/UE NGAP ID-Un1,包含RN2RN/UE NGAP ID-Un2),宿主基站收到第四消息后,需要将其中的RN1 RN/UE NGAP ID-Un1/RN2 RN/UE NGAP ID-Un2替换为宿主基站为第三中继节点分配的在NG-C接口上能够识别该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一终端标识,例如RAN RN NGAP ID。可选地,宿主基站保存第三中继节点的上述RN1 RN/UE NGAP ID-Un1/RN2 RN/UE NGAP ID-Un2与RAN RN/UE NGAP ID的映射关系。
宿主基站接收该核心网控制面节点的响应消息。
示例性的,该步骤具体包括步骤S3051-3052。
可选地S3051,核心网为该第三中继节点进行认证和安全配置。
S3052,若核心网通过该第三中继节点的注册,则需要通过第四NGAP消息回复该第三中继节点注册成功。
可选地,该第四NGAP消息可以为Attach Accept消息。
核心网通过该第四NGAP消息通知该网络设备为该第三中继节点建立必要的上下文。可选地,该第四NGAP消息中携带上述NAS消息。
示例性的,该第四NGAP消息为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
可选地,该第四NGAP消息中包含核心网控制面实体(例如AMF)为该第三中继节点分配的第二终端设备标识信息,例如AMF UE/RN NGAP ID,该第二终端设备标识信息用于在NG-C接口上识别该第三中继节点。
S306,该网络设备接收到来自核心网的该第四NGAP消息,并根据该第四NGAP消息生成第五消息发送给该第一中继节点。可选地,该第五消息中包括指示该第三中继节点注册成功的NAS信息。
可选地,该第五消息为RRC消息,承载在该第一无线接口上(该第一中继节点)的SRB上。
可选地,该第五消息为NGAP消息,例如初始上下文建立消息(Initial ContextSetup)。
可选地,上述第五消息(NGAP消息)可以承载在DRB或者SRB上发送。
可选地,由于网络设备在NG-C上收到的响应消息中包含核心网控制面节点为第三中继节点分配的第二终端标识,例如AMF UE NGAP ID,当网络设备基于该响应消息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发送第五消息时,网络设备在第五消息中携带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三标识,用于网络设备在第一无线接口识别第三中继节点。
可选地,一种可能的处理是:第五消息中还携带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一标识,用于第一中继节点识别第三中继节点;另一种可能的处理是:与S303中的透传情况相对应的,第一中继节点不解析该第五消息,将第五消息作为第六消息透传给网络设备,此时第五消息中还携带第三中继节点的第四标识,用于第二中继节点识别第三中继节点。各种标识的相关内容参加前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网络设备基于上述NGAP消息生成第五消息时,将上述NGAP消息中的第二终端标识替换为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三标识。
可选地,该网络设备保存第三中继节点的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两种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二终端标识,第一终端标识,第三标识,第四标识,以及第一标识。。例如AMF UE NGAPID、RAN UE NGAP ID、Donor RN/UE NGAP ID-Un1、RN1 RN/UE NGAP ID-Un1或RN2RN/UENGAP ID-Un2对应同一个中继节点(RN3)。
S307,该第一中继节点根据该第五消息,生成第六消息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发送给该第二中继节点。一种可能的处理是:第一中继节点解析第五消息的部分信息或全部信息;另一种可能的处理时:不解析第五消息,将第五消息作为第六消息透传给第二中继节点,即透传情况。可选地,该第六消息包括核心网通知UE注册成功的NAS消息。
可选地,该第六消息为RRC消息,承载在该第二无线接口(Un2口)的SRB上。
可选地,该第六消息为NGAP消息,例如,In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消息。可选地,该第六消息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Un2口)上该第二中继节点的SRB/DRB上,例如与第一消息采用相同的SRB/DRB。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上收到的第五消息中包含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三标识,例如Donor UE/RN NGAP ID-Un1,宿主基站基于该第五消息生成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发送的第六消息时,需要在第六消息中携带第三中继节点的第五标识,用于在第二无线接口上识别该第三中继节点。
可选地,第五标识可以通过自适应功能添加(例如,第五标识存在于自适应层包头中)。
可选地,该第五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RN1 RN/UENGAP ID-Un2(第一中继节点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在第二无线接口上承载的NG连接分配的ID),第二标识(其他形式的ID,可以用于识别该标识对应的设备),SRB标识/DRB标识,逻辑信道标识,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分配的标识),以及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为该标识对应的设备分配的标识。
可选地,上述第四标识可能不区分是UE还是RN,即RN与UE使用相同的标识格式;或者,上述标识区分UE和RN,当设备为UE时,采用UE的标识格式,当设备为RN时,采用RN的标识格式;另外,如果套用现有的NGAP中UE ID,则RN1 RN/UE NGAP ID-Un2等同于AMF UE NGAPID。
可以理解,第五标识可以与第四标识是同一个标识。此时,可选地,第六消息还携带第三中继节点的第四标识。
可选地,该第一中继节点存储第三中继节点的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两种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一标识、第三标识、第四标识,以及第五标识。例如,Donor RN/UE NGAP ID-Un1、RN1RN/UE NGAP ID-Un1、RN1 RN/UE NGAP ID-Un2、RN2 RN/UE NGAP ID-Un2对应同一个中继节点(RN3)。
S308,该第二中继节点接收该第六消息,该第六消息包括第三NAS消息。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将第六消息中携带的第二NAS消息发送给该第三中继节点,该第三NAS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三中继节点在核心网注册结果。
可选地,上述第三NAS消息携带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发送。
可选地,该第二中继节点存储第三中继几点的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两种之间的关联关系:第五标识,第四标识,以及该第二中继节点为该第三中继节点在第三接口分配的标识信息(例如C-RNTI-Un3口)。例如RN1 RN/UE NGAP ID-Un2、RN2 RN/UE NGAP ID-Un2、C-RNTI-Un3对应同一个中继节点(RN3)。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第三中继节点的初始接入过程,第二中继节点还可以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其他与第三中继节点相关的控制面消息,反方向亦然。与本实施例中对第三消息的处理类似的,第二中继节点需要在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与第三中继节点相关的控制面消息时,该消息的格式与上述第三消息类似,即示例性的,可以为NGAP消息或者RRC消息;第一中继节点收到上述控制面消息后可以进一步进行处理后生成第一无线接口的控制面消息,该消息的格式与上述第四消息类似,即示例性的,可以为NGAP消息或者RRC消息,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发送给网络设备。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基于第二无线接口上接收到的消息中的第四标识,识别出RN,并在对应的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发送的控制面消息中添加与该RN对应的第一标识。类似的,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与第三中继节点相关的控制面消息,该消息的格式与第五消息类似,从而触发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二中继节点发送与第三中继节点相关的控制面消息,该消息的格式与第六消息类似。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基于在第一无线接口上接收到的控制面消息中的第三标识,识别出RN,并在对应的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发送的控制面消息中添加与该RN对应的第五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宿主基站为该网络设备的一种示例,为了方便描述,下面用宿主基站代替网络设备来进行实施方式的描述。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A的示意图。该L3协议栈控制面包括该第三中继节点(RN3)、该第二中继节点(RN2)、该第一中继节点(RN1)、宿主基站(Donor)以及核心网节点(CN-CP_RN,为RN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其中,RN3为3跳RN,RN2为2跳RN,RN1为1跳RN。RN3与RN2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3,RN2与RN1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2,RN1与Donor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1,Donor与CN-CP_RN通信的地面接口记为NG-C。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A的示意图。该L3协议栈控制面包括该第三中继节点(RN3)、该第二中继节点(RN2)、该第一中继节点(RN1)、宿主基站(Donor)以及核心网节点(CN-CP_RN,为RN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其中,RN3为3跳RN,RN2为2跳RN,RN1为1跳RN。RN3与RN2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3,RN2与RN1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2,RN1与Donor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1,Donor与CN-CP_RN通信的地面接口记为NG-C。
下面以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为例描述各个节点的行为。应理解,图9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RN2的动作与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RN2的动作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RN2与RN1在Un2口上通信的协议栈包含RRC层,即在Un2口上NGAP消息承载在SRB中;图9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RN2与RN1在Un2口上通信的协议栈不包含RRC层,即在Un2口的NGAP消息承载在DRB中。两种协议栈架构中,RN1都需要有NGAP层,在NGAP层对收到的NGAP消息进行解析,再将新生成的NGAP消息通过Un1口发送出去。
(1)RN3的处理
在Un3口,RN3与RN2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此外在RRC层之上还有NAS层,该NAS层负责与核心网协商的相应流程,因此NAS消息通过RAN各跳节点(例如RN2、RN1和宿主基站)透传给核心网节点CN-CP_RN,由CN-CP_RN解析和处理。
(2)RN2的处理
Un3口:RN2与RN3通信的协议栈与RN3的协议栈对等,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
可选地,对于上行UL,RN2解读在Un3口收到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读取RRC信息内容)后,可能会触发生成相应NGAP消息,承载在Un2口的SRB发送给宿主基站,即将NGAP消息作为RRC消息的内容或内容的一部分。若Un3口收到的RRC消息中包含NAS PDU,RN2将该NAS PDU封装在NGAP消息中,通过Un2口发送给RN1。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2生成发送给RN3的RRC消息,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3口发送给RN3,若在Un2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包含NAS消息,则通过Un3口的RRC消息发送给RN3。
Un2口:RN2与RN1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NGAP层、SCT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RRC层(可选地,当不存在RRC层时,则协议栈1-B-A与1-A-A相同)、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
可选地,对于上行UL,生成的NGAP消息(可能包含NAS消息),进一步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可选地),后承载在RRC消息(当不存在RRC层时,则承载在DRB数据包)中通过Un2口发送给RN1。可选地,上述NGAP消息经过自适应功能的处理,例如包括增加RN3标识、增加RN2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增加SRB标识、增加NGAP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等后传递给下层协议栈。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2在Un2口上接收RN1发送的RRC消息(当不存在RRC层时,则接收DRB数据包),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2标识、获取RN3标识、获取RRC消息类型、获取NGAP消息类型、获取SRB标识,或获取其他信息内容等)后,获取其中的NGAP消息部分,传递给上层NGAP协议层处理(可选地,其中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经过Un2口的NGAP协议层处理后,将处理后的NGAP消息内容(可能包含NAS消息)发送给Un3口的协议层。示例性的,将在Un2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携带的NAS消息发送给Un3口的RRC层。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在Un2口上的RN2的SRB可能承载以下几种信息/消息中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RN2的RRC消息,RN2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RN3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2的改动和/或替换),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2的改动和/或替换),RN2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RN3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2的改动和/或替换),以及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1的改动和/或替换)。RN2/RN1在Un2上接收上述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后可能需要进行区分处理,因此需要能够识别上述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来实现:
(a)为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分配不同的SRB,通过SRB标识则可以区分消息类型;
(b)为不同类型的RRC消息分配不同的逻辑信道LC,通过LC标识即可区分消息类型;
(c)在RRC消息上添加第四自适应标识,用于区分Un2口上SRB中的消息类型。可选地,该第四自适应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三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3),第三UE标识(用于识别RN3服务的UE),二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2),第二UE标识(用于识别RN2服务的UE),多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通过RN3和RN2传递数据的四跳乃至n跳的RN),第四UE标识(用于识别四跳乃至n跳RN服务的UE),NGAP消息类型,XnAP消息类型,以及RRC消息类型。
示例性的,为上行RRC消息添加自适应标识以及对下行RRC消息解析标识的过程称为自适应功能。具体的,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NGAP层与RR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RC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
当不存在RRC层协议栈时,一种可能的情况是:
在Un2口上的RN2的DRB可能承载以下几种数据中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RN2的数据,RN2服务的UE的数据,RN3的数据,RN3服务的UE的数据,其他RN的数据,其他RN服务的UE的数据,RN2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RN2为其服务的UE封装的GTP-U数据包,RN3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2的改动和/或替换),RN3为其服务的UE封装的GTP-U数据包(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2的改动和/或替换),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NG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2的改动和/或替换),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封装的GTP-U数据包(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2的改动和/或替换),RN2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RN3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3的改动和/或替换),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生成的XnAP消息(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3的改动和/或替换),以及其他RN为其服务的UE封装的GTP-U数据包(该消息的部分内容可以经过RN3的改动和/或替换)。RN2/RN1在Un2上接收上述不同类型的数据后可能需要进行区分处理,因此需要能够识别上述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几种的组合来实现:
(a)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分配不同的DRB,通过DRB标识则可以区分数据类型;
(b)为不同类型的数据包分配不同的逻辑信道LC,通过LC标识即可区分数据类型;
(c)在数据包上添加第五自适应标识,用于区分Un2口DRB中的数据类型。可选地,该第五自适应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三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3),第三UE标识(用于识别RN3服务的UE),二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2),第二UE标识(用于识别RN2服务的UE),多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通过RN3和RN2传递数据的四跳乃至n跳的RN),第四UE标识(用于识别多跳RN服务的UE),NGAP消息类型,XnAP消息类型,GTP-U消息类型(属于NG-U或Xn-U),以及用户面数据包类型。
示例性的,为上行数据包添加自适应标识以及对下行数据包解析数据包标识的过程称为自适应功能。具体的,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NG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
(3)RN1的处理
Un2口:RN1与RN2通信的协议栈与RN2的协议栈对等,由上至下包括NGAP、SCTP(可选地)、IP(可选地)、RRC层(可选地)、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各层功能与RN2类似。
可选地,对于上行UL,RN1的RRC层解读在Un2口收到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读取RRC信息内容,获取RN3标识、获取消息类型)后,将其中的NGAP消息提取出来,发送给上层NGAP层,进而生成Un1口的NGAP消息。
可选地,对于下行DL,基于Un1口收到的NGAP消息,生成在Un2口上发送给RN2的NGAP消息(例如将Un1口的RN3的NGAP ID映射为Un2口的RN3的NGAP ID),经过RRC层处理后(例如包括增加RN3、增加RN2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增加SRB标识、增加NGAP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等),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2口的SRB发送给RN2。
Un1口:RN1与宿主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NGAP、SCTP(可选地)、IP(可选地)、RRC层(可选地)、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需要说明的是,RRC层为可选地含义为:如果有RRC层,则NGAP消息承载在Un1口的SRB上,此时与协议栈1-B中的Un1口相同;如果没有RRC层,则NGAP消息承载在Un1口的DRB上,此时与协议栈1-A中的Un1口相同。RN1的行为与协议栈1-B或协议栈1-A中Un1口上RN1的行为类似,例如在Un1口上对各种数据类型进行区分的方法,以及自适应功能的部署方式等,参考上述两种协议栈中对RN1行为的描述。此处仅描述简单的数据包处理流程。
可选地,对于上行UL,将Un2口收到的NGAP消息(可能包含NAS消息),经过处理后生成NGAP消息(例如将Un2口的RN3的NGAP ID映射为Un1口的RN3的NGAP ID),进一步送到下层协议栈,可选地经过处理后(例如包括增加RN3、增加RN2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增加SRB标识、增加NGAP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等)后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1在Un1口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承载的NGAP消息,经过处理(例如获取RN1标识、获取RN2标识、获取RN3标识、获取RRC消息类型、获取NGAP消息类型、获取SRB标识,或获取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解封装等)后,获取其中的NGAP消息部分,传递给上层的NGAP层,经过处理(例如将Un1口的RN3的NGAP ID映射为Un2口的RN3的NGAPID),生成在Un2口发送的NGAP消息。
(4)宿主基站的处理
在Un1口,宿主基站的协议栈与RN1对等,由上至下包括NGAP层、SCT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RRC层(可选地)、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与RN1对应的,宿主基站的详细的行为参考1-A和1-B中的描述,此处仅简单描述数据包的处理过程。
可选地,对于上行UL,宿主基站在Un1口接收RN1发送的RRC消息或DRB数据包,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2标识、获取RN3标识、获取RRC消息类型、获取SRB标识,获取NGAP消息类型、或获取其他信息内容等)后,获取其中的NGAP消息部分,传递给上层NGAP协议层处理(可选地,其中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将处理后的NGAP消息内容发送给NG-C接口的NGAP层(例如将Un1口的RN3的NGAP ID映射为NG-C口的RN3的NGAP ID)。若Un1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包含NAS PDU,宿主基站将将该NAS PDU封装在NGAP消息中,通过NG-C接口发送给CN-CP_RN。
可选地,对于下行DL,宿主基站将发送给RN3的NGAP消息,进一步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可选地),经过处理后携带在RRC消息或DRB数据包中(例如增加RN2标识、增加RN3标识、增加NGAP消息类型、增加SRB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等),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1口发送给RN1。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2的另一示意图。该L3协议栈控制面包括该第三中继节点(RN3)、该第二中继节点(RN2)、该第一中继节点(RN1)、宿主基站(Donor)以及核心网节点(CN-CP_RN,为RN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其中,RN3为3跳RN,RN2为2跳RN,RN1为1跳RN。RN3与RN2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3,RN2与RN1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2,RN1与Donor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1,Donor与CN-CP_RN通信的地面接口记为NG-C。
应理解,图11中RN2的动作与图7中协议栈架构2中RN1的动作类似,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B的示意图。该L3协议栈控制面包括该第三中继节点(RN3)、该第二中继节点(RN2)、该第一中继节点(RN1)、宿主基站(Donor)以及核心网节点(CN-CP_RN,为RN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其中,RN3为3跳RN,RN2为2跳RN,RN1为1跳RN。RN3与RN2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3,RN2与RN1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2,RN1与Donor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1,Donor与CN-CP_RN通信的地面接口记为NG-C。
应理解,该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B中RN1不解析RN2发送的NGAP消息内容,即不区分承载该NGAP消息的DRB中的数据类型,将Un2口的RN2的该DRB的PDCP SDU承载在Un1口上RN1的DRB上发送给宿主基站。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B的示意图。该L3协议栈控制面包括该第三中继节点(RN3)、该第二中继节点(RN2)、该第一中继节点(RN1)、宿主基站(Donor)以及核心网节点(CN-CP_RN,为RN服务的核心网控制面功能)。其中,RN3为3跳RN,RN2为2跳RN,RN1为1跳RN。RN3与RN2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3,RN2与RN1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2,RN1与Donor通信的无线接口记为Un1,Donor与CN-CP_RN通信的地面接口记为NG-C。
应理解,该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B中,RN2的RRC消息与RN2生成的NGAP消息承载在不同的SRB/LC上,RN1不解析RN2发送的NGAP消息,将承载该NGAP消息的SRB/LC上的RRC消息内容承载在Un1口上的RN1的SRB或者DRB上发送给宿主基站。
(1)RN3的处理
Un3口:RN3与RN2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此外在RRC层之上还有NAS层,该NAS层负责与核心网协商的相应流程,因此NAS消息通过RAN各跳节点(例如RN2、RN1和宿主基站)透传给核心网节点CN-CP_RN,由CN-CP_RN解析和处理。
(2)RN2的处理
Un3口:RN2与RN3通信的协议栈与RN3的协议栈对等,由上至下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各层功能与RN3类似。
可选地,对于上行UL,RN2解读在Un3口收到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读取RRC信息内容)后,可能会触发生成相应NGAP消息,承载在Un2口的SRB发送给宿主基站,即将NGAP消息作为RRC消息的内容或内容的一部分。若Un3口收到的RRC消息中包含NAS PDU,RN2将该NAS PDU封装在NGAP消息中,通过Un2口发送给RN1。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2生成发送给RN3的RRC消息,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3口发送给RN3,若在Un2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包含NAS消息,则通过Un3口的RRC消息发送给RN3。
Un2口:RN2与RN1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RRC层(可选地,当不存在RRC层时,则协议栈1-B-B与1-A-B相同)、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协议层与RN1是对等的,在这些协议层之上,还有与宿主基站对等的NGAP层、SCT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RN2在Un2口的行为与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RN2在Un2口的行为类似,参考图10中的具体描述,例如在Un2口上进行数据类型的区分的方法和自适应功能的部署方式,此处仅对简单的数据包处理流程进行描述。
可选地,对于上行UL,生成的NGAP消息(可能包含NAS消息),进一步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可选地),后承载在RRC消息(当不存在RRC层时,则承载在DRB数据包)中通过Un2口发送给RN1。可选地,上述NGAP消息经过自适应功能的处理,例如包括增加RN3标识、增加RN2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增加SRB标识、增加NGAP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等后传递给下层协议栈。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2在Un2口接收RN1发送的RRC消息(当不存在RRC层时,则接收DRB数据包),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2标识、获取RN3标识、获取RRC消息类型、获取NGAP消息类型、获取SRB标识,或获取其他信息内容等)后,获取其中的NGAP消息部分,传递给上层NGAP协议层处理(可选地,其中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经过Un2口的NGAP协议层处理后,将处理后的NGAP消息内容(可能包含NAS消息)发送给Un3口的协议层。示例性的,将在Un2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携带的NAS消息发送给Un3口的RRC层。
(3)RN1的处理:无需解析NGAP消息内容,直接将NGAP消息转发给上一节点或者下一节点。
Un2口:RN1与RN2通信的协议栈从RRC开始与RN2的协议栈对等,由上至下包括RRC层(可选地)、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各层功能与RN2类似。
可选地,对于上行UL,
对于存在RRC层的协议栈架构,RN1接收承载在Un2口上的SRB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3标识、获取消息类型)后,将其中的NGAP消息提取出来,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
可选地,RN1通过上述RRC消息所在的SRB标识或者逻辑信道标识区分上述RRC消息是否为RN2的RRC消息。若是则递交给Un2口上的RRC层进行解析;若否则不递交给Un2口的RRC层,直接转发给Un1口的协议栈。
可选地,上述NGAP消息可以承载在Un1口的SRB或者DRB上发送给宿主基站。
对于不存在RRC层的协议栈架构,RN1接收承载在Un2口的DRB数据包,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3标识、获取消息类型)后,将其中的NGAP消息提取出来,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
可选地,RN1通过上述数据包所在的DRB标识或者逻辑信道标识区分上述数据包为RN2为RN3生成的NGAP消息,将数据包的PDCP SDU直接转发给Un1口的协议栈。
可选地,上述NGAP消息可以承载在Un1口的SRB或者DRB上发送给宿主基站。
可选地,对于向DL,基于Un1口收到的RRC消息/DRB数据包,生成发送给RN2的RRC消息/DRB数据包,经过处理后(例如包括增加RN3、增加RN2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增加SRB标识、增加NGAP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等),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2口发送给RN2。
Un1口:RN1与宿主通信的协议栈由上至下包括RRC层(可选地)、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需要说明的是,RRC层为可选地含义为:如果有RRC层,则NGAP消息承载在Un1口的SRB上,此时与协议栈1-B中的Un1口相同;如果没有RRC层,则NGAP消息承载在Un1口的DRB上,此时与协议栈1-A中的Un1口相同。RN1的行为与协议栈1-B或协议栈1-A中Un1口上RN1的行为类似,例如在Un1口上对各种数据类型进行区分的方法,以及自适应功能的部署方式等,参考上述两种协议栈中对RN1行为的描述,与上述两种协议栈不同的是,RN1无需解读。此处仅描述简单的数据包处理流程。
可选地,对于上行UL,将Un2口收到的NGAP消息(可能包含NAS消息),经过RRC层处理后(例如包括增加RN3、增加RN2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增加SRB标识、增加NGAP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等)后承载在RRC消息中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
可选地,对于下行DL,RN1在Un1口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1标识、获取RN2标识、获取RN3标识、获取RRC消息类型、获取NGAP消息类型、获取SRB标识,或获取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解封装等)后,获取其中的NGAP消息部分,传递给Un2口的RRC层处理。
(4)宿主基站的处理
在Un1口,宿主基站RRC层以下的协议栈与RN1对等,RRC层以上的NGAP层与RN2对等,由上至下包括NGAP层、SCT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其中,RRC层可能具有自适应层功能。
例如,对于UL,宿主基站在Un1口接收RN1发送的RRC消息,进行处理(例如获取RN2标识、获取RN3标识、获取RRC消息类型、获取SRB标识,获取NGAP消息类型、或获取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解封装等)后,获取其中的NGAP消息部分,传递给上层NGAP协议层处理(可选地,其中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将处理后的NGAP消息内容发送给NG-C接口的NGAP层。若Un1口收到的NGAP消息中包含NAS PDU,宿主基站将将该NAS PDU封装在NGAP消息中,通过NG-C接口发送给CN-CP_RN。
例如,对于下行DL,宿主基站将发送给RN3的NGAP消息,进一步经过SCTP层处理和/或IP层处理(可选地),携带在RRC消息经过RRC层处理(例如增加RN2标识、增加RN3标识、增加NGAP消息类型、增加SRB标识、增加RRC消息类型,或增加其他信息内容、以及进一步封装等),经过下层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1口发送给RN1。
终端设备通过两跳RN入网方法与方法300类似,不同点在于:
(1)终端设备与该第二中继节点通信的第三接口为Uu口,该第三中继节点与该第二中继节点通信的是Un3口。Uu口和Un3口的无线接口机制可能不同。
应理解,所述不同的无线接口机制是指物理层传输技术不同或者部分不同;或者,物理层传输技术相同但是物理层以上协议栈不同;或者,协议栈结构和协议层功能大部分相同,使用的无线传输资源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见,Uu与Un3协议栈相同,物理层传输技术以及使用的无线传输资源可能不同;
(2)需要在各节点的自适应层增加UE标识,用于网络设备能够识别出这是一个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消息,从而为该终端设备发送NGAP消息给核心网节点时,将该NGAP消息路由至为该终端设备服务的核心网节点(CN-CP for UE)。
图1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A的另一示意图,应理解,图14对应于图9,不同之处在于,UE通过两跳RN入网,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A的另一示意图,应理解,图15对应于图10,不同之处在于,UE通过两跳RN入网,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2的再一示意图,应理解,图16对应于图11,不同之处在于,UE通过两跳RN入网,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A-B的另一示意图,应理解,图17对应于图12,不同之处在于,UE通过两跳RN入网,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1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控制面架构1-B-B的另一示意图,应理解,图18对应于图13,不同之处在于,UE通过两跳RN入网,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图3至图18,介绍了两跳和三跳RN或者终端设备的入网流程以及控制面协议栈架构,下面结合图19至图30,介绍用户面的数据传输过程以及数据面的协议栈架构。
图1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4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9所示,该方法400包括:
S410,第一中继节点确定第一映射关系,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用于确定第一数据包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一无线接口与网络设备通信;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二无线接口与第一设备通信。其中,示例性的,网络设备可以为宿主基站或者RN;第一设备可以为UE或者RN(例如第二中继节点)。
可选地,当第一设备为第二中继节点时,该第一数据包是属于某个第二中继节点服务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此时,终端设备的信息可以包含该终端设备的标识;或者该第一数据包属于某个多跳RN服务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包,此时终端设备的信息可以包含该终端设备的标识,以及每一个终端设备与第二中继节点之间为该终端设备转发数据包的多跳RN的标识信息。
可选地,该第一数据包的属性信息可能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第一设备的信息,终端设备的信息,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该第一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该第一数据包在第一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该第一数据包在第一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其中,终端设备的信息用于识别该第一数据包所属的第二中继节点服务的终端设备。示例性的,会话连接为协议数据单元会话或分包数据单元会话(protocal/packet data unit session,PDU session)或PDU sessionresource。示例性的,数据流为服务质量流(quality of service flow,QoS flow)。可理解,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包含了该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在传输的无线接口上所属的节点的信息,即通过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可以在传输的无线接口上识别其所属的节点。示例性地,无线承载包含数据无线承载和信令无线承载,无线承载的信息包含无线承载的标识。
可选地,第一映射关系包括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和/或第一下行映射关系。
其中,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可以为以下方式的任意一种:
(1)第一数据包的会话连接信息和/或数据流信息,与在第一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2)在第二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与在第一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3)在第二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一数据包所属的第一设备和/或终端设备的信息,与在第一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方式(1)的粒度最细,可以为一个UE/RN的一个PDU session内的QFI到DRB的映射;方式2的粒度最粗,为第二无线接口的DRB到第一无线接口的DRB的映射;方式(3)为前两种方式的折中,在方式(2)的基础上增加了UE/RN的维度,即第二无线接口的DRB中属于某个UE/RN的数据到第一无线接口的DRB的映射。
第一下行映射关系的候选方式与上行类似,可以为以下方式的任意一种:
(1)第一数据包的会话连接信息和/或数据流信息,与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2)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与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3)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一数据包所属的第一设备和/或终端设备的信息,与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获取上述第一映射关系的方式可以为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1)从宿主基站发送的配置信息中获取;
(2)从OAM发送的配置信息中获取;
(3)从第一数据包中携带的信息中获取;
(4)通过第一数据包的下行发送方式获取第一上行映射关系;
(5)第一中继节点自行决定;
(6)从网络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中获取。
其中,可选地,方式(3)中,从第一数据包中携带的信息中获取,具体包括获取第一下行映射关系。示例性的,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第一数据包,获取第一数据包中携带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第一设备的信息,以及终端设备的信息;从而获取第一下行映射关系。可选地,方式(3)中还包括获取第一上行映射关系。示例性的,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接收第一数据包,获取第一数据包中携带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在第一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第一设备的信息,以及终端设备的信息;从而获取第一上行映射关系。
可选地,方式(4)中,通过第一数据包的下行发送方式获取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具体包括,第一中继节点获取第一数据包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在第一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一数据包所属的第一设备和/或终端设备的信息;从而获取以下映射关系中的任一种,作为第一上行映射关系:会话连接信息和/或数据流信息与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的对应关系,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与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的对应关系,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一设备和/或终端设备的信息与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方式(5)中,第一中继节点自行决定,还包括第一中继节点获取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者任意多种:第一数据包的会话连接的QoS信息,第一数据包的数据流的QoS信息,在第一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QoS信息,以及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一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QoS信息。其中QoS信息可以包括QoS参数,或者调度要求(例如逻辑信道的调度优先级等),或者QoS分类等级(QCI)等。第一中继节点基于上述QoS相关信息,决定第一映射关系。
S420,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S430,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属性信息。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包的属性信息的方式可以为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1)通过该第一数据包中携带的自适应标识获取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设备的信息,终端设备的信息,会话连接信息,以及数据流信息。
(2)通过接收该第一数据包所使用的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逻辑信道,确定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
(3)通过该第一数据包携带的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数据流信息(例如GTP数据包中携带的QFI)获取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设备的信息,终端设备的信息,会话连接信息,以及数据流信息。
S440,所述第一中继节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的属性信息和所述第一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包,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图2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5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20所示,该方法500包括:
S510,第二中继节点确定第二映射关系,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第二数据包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中继节点通过第二无线接口与第一中继节点通信;第二中继节点通过第三无线接口与第一设备通信。其中,示例性的,第一设备可以为UE或者RN(例如第三中继节点)。
可选地,该第二数据包的属性信息可能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第二设备的信息,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三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该第二数据包在第三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该第二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该第二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示例性的,会话连接为PDU session或PDU session resource。示例性的,数据流为QoS flow。
可选地,第二映射关系包括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和/或第二下行映射关系。
其中,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可以为以下方式的任意一种:
(1)第二数据包的会话连接信息和/或数据流信息,与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2)在第三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与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3)在第三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二数据包所属的第二设备的信息,与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方式(1)的粒度最细,可以为一个UE/RN的一个PDU session内的QFI到DRB的映射;方式(2)的粒度最粗,为第三无线接口的DRB到第二无线接口的DRB的映射;方式3为前两种方式的折中,在方式(2)的基础上增加了UE/RN的维度,即第三无线接口的DRB中属于某个UE/RN的数据到第二无线接口的DRB的映射。
第二下行映射关系的候选方式与上行类似,可以为以下方式的任意一种:
(1)第二数据包的会话连接信息和/或数据流信息,与在第三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2)在第二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与在第三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3)在第二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二数据包所属的第二设备的信息,与在第三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获取上述第二映射关系的方式可以为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1)从宿主基站发送的配置信息中获取;
(2)从OAM发送的配置信息中获取;
(3)从第一数据包中携带的信息中获取;
(4)通过第一数据包的下行发送方式获取第一上行映射关系;
(5)第二中继节点自行决定;
(6)从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的配置信息中获取。
其中,可选地,方式(3)中,从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信息中获取,具体包括获取第二下行映射关系。示例性的,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接收第二数据包,获取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在第三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二设备的信息;从而获取第二下行映射关系。可选地,方式3中还包括获取第二上行映射关系。示例性的,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接收第二数据包,获取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二设备的信息;从而获取第二上行映射关系。
可选地,方式(4)中,通过第二数据包的下行发送方式获取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具体包括,第二中继节点获取第二数据包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在第三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二设备的信息;从而获取以下映射关系中的任一种,作为第一上行映射关系:会话连接信息和/或数据流信息与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的对应关系,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与第三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的对应关系,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以及第二设备的信息与第三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方式(5)中,第二中继节点自行决定,还包括第二中继节点获取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者任意多种:第二数据包的会话连接的QoS信息,第二数据包的数据流的QoS信息,在第二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QoS信息,以及在第三无线接口发送该第二数据包使用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和/或逻辑信道的QoS信息。其中QoS信息可以包括QoS参数,或者调度要求(例如逻辑信道的调度优先级等),或者QoS分类等级(QCI)等。第二中继节点基于上述QoS相关信息,决定第一映射关系。
S520,所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三无线接口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包;
S530,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属性信息;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属性信息的方式可以为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1)通过该第二数据包中携带的自适应标识获取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二设备的信息,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
(2)通过接收该第二数据包所使用的第三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逻辑信道,确定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的信息。
(3)通过该第二数据包携带的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数据流信息(例如GTP数据包中携带的QFI)获取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二设备的信息,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
S540,所述第二中继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包的属性信息和所述第二映射关系,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包
图2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二跳RN/终端设备通过控制面进行会话建立的方法600的示意性流程图。其中,宿主基站为第一中继节点配置第一映射关系。如图21所示,该方法600包括:
S601,第一设备通过第二无线接口接入第一中继节点,进而通过第一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第一无线接口与核心网传输信令和数据。
可选地,第一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RN,例如第二中继节点。
示例性的,第一无线接口为Un1口;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时,第二无线接口为Uu口;第一设备为RN时,第二无线接口为Un2口。
S602,核心网控制面节点(例如AMF)通过NG接口向宿主基站发送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宿主基站通过NG接口接收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宿主基站为该第一设备分配会话连接的资源。
可选地,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包含与第一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终端标识,第二终端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一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会话连接的QoS参数,数据流标识信息,数据流的QoS参数,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消息。其中,第一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NG-U隧道建立信息,例如,包含核心网用户面节点的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上行数据传输。其中,第一终端标识和/或第二终端标识用于识别该第一设备;切片相关信息用于中继节点识别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切片类型等信息,可用于进行不同切片的差异化调度等操作。
示例性的,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为NGAP消息,例如PDU SESSION RESOURCESETUP REQUEST,或者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 REQUEST,或者INITIAL CONTEXTSETUP REQUEST。示例性的,会话连接为PDU session或PDU session resource。示例性的,数据流为QoS flow。示例性的,切片相关信息为切片类型或S-NSSAI。
S603,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该宿主基站发送的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中继节点为第一设备的会话连接分配资源。
可选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包含第一设备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标识,第三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二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会话连接的QoS参数,数据流标识信息,数据流的QoS参数,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消息。其中,第二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区分不同GTP隧道的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上行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传输层信息可以与第一传输层信息相同,即宿主基站不改变该信息直接发送给第一中继节点;或者第二传输层信息与第一传输层信息不同,即宿主基站为该会话连接分配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作为第二传输层信息,替换第一传输层信息,发送给第一中继节点。
可选地,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用于增加,修改和释放第一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中继节点标识信息,无线承载标识信息,SDAP的配置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RLC的配置信息,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第一设备的标识信息,会话连接标识信息,以及数据流标识信息。其中,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可以为DRB标识。
可选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上的第一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消息),与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分别发送;或者该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RRC container)包含与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中;或者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NGAP消息容器)与上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一起,包含与同一个RRC消息(例如RRC重配值消息)中。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可以基于上述容器与消息/信息的包含关系,识别第一中继节点的无线承载与第一设备的会话连接(以及数据流)的关联关系。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可以通过上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的该第一设备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与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控制面协议栈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在不同的协议栈架构下,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的格式和信息内容也各不相同。示例性的,在控制面协议栈架构1-A情况下,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为NGAP消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中继节点的DRB中传输,该消息中携带第一标识和/或第三标识,用于识别第一设备;在控制面协议栈架构1-B情况下,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为NGAP消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中继节点的SRB中传输,该消息中携带第一标识和/或第三标识,用于识别第一设备;在控制面协议栈架构2情况下,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为RRC消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中继节点的SRB中传输,该消息中携带第一标识和/或第三标识,用于识别第一设备,此时第一标识/第三标识不为NGAP ID。
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基于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第一设备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与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由于用户面协议栈有多种候选方式,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发送第一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具体流程也略有不同。示例性的,第一无线接口上第一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具有GTP-U协议层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收到第一设备的上行数据包;基于与其对应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生成GTP-U数据包(按照第二传输层信息在GTP-U数据包包头添加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可选地,在GTP-U数据包中添加数据流标识信息;依据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将上述GTP-U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DRB上传输。
示例性的,第一无线接口上第一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不具有GTP-U协议层的情况下,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收到第一设备的上行数据包;基于与其对应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增加自适应标识,用于在第一无线接口标识该第一设备以及该第一设备对应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生成在第一无线接口数据包;依据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将上述第一无线接口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DRB上传输。可以理解,若第一中继节点未建立与上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指示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对应的无线承载,则第一中继节点基于上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和配置该无线承载。
可选地S604,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该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用于增加,修改和释放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设备标识信息,无线承载标识信息,SDAP的配置信息,会话连接标识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RLC的配置信息,以及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其中,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可以为DRB标识。
可选地,第一设备通过上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的该第一设备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与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示例性的,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收到该第一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根据承载该数据包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则可获知该上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将第一设备的NAS消息发送给第一设备,并接收NAS响应消息。
S605,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向宿主基站发送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用于响应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
可选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包含与第一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标识,第三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三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响应消息。其中,第三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区分不同GTP隧道的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下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第三传输层信息为第一中继节点分配的。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一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用于表示对第一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完成配置。
可选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上的第一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完成消息),与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分别发送,发送先后顺序不限;或者该第一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RRC container)包含与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中;或者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NGAP消息容器)与上述第一承载配置完成信息一起,包含与同一个RRC消息(例如RRC重配值完成消息)中。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的格式和信息内容与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S606,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上接收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宿主基站通过NG接口向核心网控制面节点(例如AMF)发送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用于响应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
可选地,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包含与第一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终端标识,第二终端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四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响应消息。其中,第四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NG-U隧道建立信息,例如,宿主基站的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下行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传输层信息可能与第三传输层信息不同,即宿主基站为该会话连接分配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作为第四传输层信息,替换第三传输层信息,发送给核心网控制面节点。示例性的,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为NGAP消息,例如PDU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SPONSE,或者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 RESPONSE,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
可选地,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上传输该第一设备的会话连接的下行数据时,基于第三传输信息生成GTP-U数据包,例如,在GTP-U数据包中添加第三传输层信息中包含的GTP TEID。
图22示出了一种三跳RN/终端设备通过控制面进行会话建立的方法700的示意性流程图。其中,宿主基站为第一中继节点配置第一映射关系。第一中继节点为第二中继节点配置第二映射关系。如图22所示,该方法700包括:
S701,第二设备通过第三无线接口接入第二中继节点,进而通过第二中继节点与第一中继节点之间的第二无线接口和第一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第一无线接口,与核心网传输信令和数据。可选地,第二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RN,例如第三中继节点。示例性的,第一无线接口为Un1口;第二无线接口为Un2口;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第三无线接口为Uu口;第二设备为RN时,第三无线接口为Un3口。
S702,核心网控制面节点(例如AMF)通过NG接口向宿主基站发送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该宿主基站通过NG接口接收该核心网控制面节点发送的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宿主基站为该第二设备分配会话连接的资源。
可选地,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包含与第二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终端标识,第二终端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一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会话连接的QoS参数,数据流标识信息,数据流的QoS参数,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消息。其中,第一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NG-U隧道建立信息,例如,包含核心网用户面节点的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上行数据传输。其中,第一终端标识和/或第二终端标识用于识别该第二设备。示例性的,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为NGAP消息,例如PDU 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QUEST,或者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REQUEST,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示例性的,会话连接为PDU session或PDUsession resource。示例性的,数据流为QoS flow。示例性的,切片相关信息为切片类型或S-NSSAI。
S703,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该宿主基站发送的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中继节点为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分配资源。
可选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包含第二设备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标识,第三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二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会话连接的QoS参数,数据流标识信息,数据流的QoS参数,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消息。其中,第二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区分不同GTP隧道的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上行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传输层信息可以与第一传输层信息相同,即宿主基站不改变该信息直接发送给第一中继节点;或者第二传输层信息与第一传输层信息不同,即宿主基站为该会话连接分配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作为第二传输层信息,替换第一传输层信息,发送给第一中继节点。
可选地,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用于增加,修改和释放第一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中继节点标识信息,无线承载标识信息,SDAP的配置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RLC的配置信息,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会话连接标识信息,以及数据流标识信息。其中,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可以为DRB标识。
可选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上的第一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消息),与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分别发送;或者该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RRC container)包含与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中;或者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NGAP消息容器)与上述第一承载配置信息一起,包含于同一个RRC消息(例如RRC重配值消息)中。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可以基于上述容器与消息/信息的包含关系,识别第一中继节点的无线承载与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以及数据流)的关联关系。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可以通过上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的该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与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控制面协议栈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在不同的协议栈架构下,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的格式和信息内容也各不相同。示例性的,在控制面协议栈架构1-A情况下,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为NGAP消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中继节点的DRB中传输,该消息中携带第一标识和/或第三标识,用于识别第二设备;在控制面协议栈架构1-B情况下,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为NGAP消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中继节点的SRB中传输,该消息中携带第一标识和/或第三标识,用于识别第二设备;在控制面协议栈架构2情况下,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为RRC消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第一中继节点的SRB中传输,该消息中携带第一标识和/或第三标识,用于识别第二设备,此时第一标识/第三标识不为NGAP ID。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基于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与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由于用户面协议栈有多种候选方式,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发送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具体流程也略有不同。示例性的,第一无线接口上第一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具有GTP-U协议层的情况下,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收到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基于与其对应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生成GTP-U数据包(按照第二传输层信息在GTP-U数据包包头添加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可选地,在GTP-U数据包中添加数据流标识信息;依据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将上述GTP-U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DRB上传输。示例性的,第一无线接口上第一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不具有GTP-U协议层的情况下,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收到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基于与其对应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增加自适应标识,用于在第一无线接口标识该第二设备以及该第二设备对应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生成在第一无线接口数据包;依据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将上述第一无线接口数据包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的DRB上传输。可以理解,若第一中继节点未建立与上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指示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对应的无线承载,则第一中继节点基于上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和配置该无线承载。
S704,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二中继节点在该第二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的该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二中继节点为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分配资源。
可选地,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包含第二设备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四标识,第五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五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会话连接的QoS参数,数据流标识信息,数据流的QoS参数,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消息。其中,第四标识和/或第五标识用于在第二无线接口上识别第二设备;第五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区分不同GTP隧道的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上行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第五传输层信息可以与第二传输层信息相同,即第一中继节点不改变该信息直接发送给第二中继节点;或者第五传输层信息与第二传输层信息不同,即第一中继节点为该会话连接分配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作为第五传输层信息,替换第二传输层信息,发送给第二中继节点。
可选地,该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中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切片相关信息,会话连接的QoS参数,数据流标识信息,数据流的QoS参数,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消息与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中的内容相同。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用于增加,修改和释放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二中继节点标识信息,无线承载标识信息,SDAP的配置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RLC的配置信息,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会话连接标识信息,以及数据流标识信息。其中,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可以为DRB标识。
可选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上的第二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消息),与上述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分别发送;或者该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RRC container)包含与上述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中;或者上述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NGAP消息容器)与上述第二承载配置信息一起,包含与同一个RRC消息(例如RRC重配值消息)中。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可以基于上述容器与消息/信息的包含关系,识别第二中继节点的无线承载与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以及数据流)的关联关系。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可以通过上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的该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与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控制面协议栈具有多种可选方式,在不同的协议栈架构下,上述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的格式和信息内容也各不相同。示例性的,在控制面协议栈架构1-A-A和1-B-A情况下,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为NGAP消息,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中继节点的DRB中传输;在另一种控制面协议栈架构下,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为NGAP消息,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中继节点的SRB中传输;在控制面协议栈架构2情况下,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为RRC消息,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第二中继节点的SRB中传输,此时第四标识/第五标识不为NGAP ID。
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接收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基于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与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由于用户面协议栈有多种候选方式,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发送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具体流程也略有不同。示例性的,第二无线接口上第二中继节点与第一中继节点具有对等的GTP-U协议层的情况下,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收到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基于与其对应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生成GTP-U数据包(按照第五传输层信息在GTP-U数据包包头添加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可选地,在GTP-U数据包中添加数据流标识信息;依据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将上述GTP-U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DRB上传输。示例性的,第二无线接口上第二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不具有GTP-U协议层的情况下,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收到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基于与其对应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增加自适应标识,用于在第二无线接口标识该第二设备以及该第二设备对应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生成在第二无线接口数据包;依据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将上述第二无线接口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DRB上传输。可以理解,若第二中继节点未建立与上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指示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对应的无线承载,则第二中继节点基于上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和配置该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用于增加,修改和释放第三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三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二设备标识信息,无线承载标识信息,SDAP的配置信息,会话连接标识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RLC的配置信息,以及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其中,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可以为DRB标识。
可选地,第二设备通过上述第三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的该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与第三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示例性的,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收到该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根据承载该数据包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则可获知该上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将第二设备的NAS消息发送给第二设备,并接收NAS响应消息。
S706,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三控制面响应消息,该第一中继节点在该第二无线接口上接收该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该第三控制面响应消息,该第三控制面响应消息用于响应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
可选地,第三控制面响应消息包含与第二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四标识,第五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六传输层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响应消息。其中,第六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区分不同GTP隧道的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下行数据传输。可选地,第六传输层信息为第二中继节点分配的。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用于表示对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完成配置。
可选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上的第二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完成消息),与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分别发送,发送先后顺序不限;或者该第二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RRC container)包含与上述第三控制面响应消息中;或者上述第三控制面响应消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NGAP消息容器)与上述第二承载配置完成信息一起,包含与同一个RRC消息(例如RRC重配值完成消息)中。上述第三控制面响应消息的格式和信息内容与第三控制面请求消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接收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三控制面响应消息。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向宿主基站发送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用于响应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
可选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包含与第二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标识,第三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三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响应消息。其中,第三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区分不同GTP隧道的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下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第三传输层信息与第六传输层信息不同,即第一中继节点为该会话连接分配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作为第三传输层信息,替换第六传输层信息,发送给宿主基站节点。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一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用于表示对第一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完成配置。
可选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上的第一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完成消息),与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分别发送,发送先后顺序不限;或者该第一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RRC container)包含与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中;或者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作为一个容器(例如NGAP消息容器)与上述第一承载配置完成信息一起,包含与同一个RRC消息(例如RRC重配值完成消息)中。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的格式和信息内容与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S707,该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向该宿主基站发送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该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上接收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该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用于响应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
S708,宿主基站通过NG接口向核心网控制面节点(例如AMF)发送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该核心网控制面节点在该过NG接口接收该宿主基站发送的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用于响应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
可选地,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包含与第二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终端标识,第二终端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四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响应消息。其中,第四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NG-U隧道建立信息,例如,宿主基站的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下行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传输层信息可能与第三传输层信息不同,即宿主基站为该会话连接分配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作为第四传输层信息,替换第三传输层信息,发送给核心网控制面节点。示例性的,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为NGAP消息,例如PDU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SPONSE,或者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 RESPONSE,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
可选地,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上传输该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的下行数据时,基于第三传输信息生成GTP-U数据包,例如,在GTP-U数据包中添加第三传输层信息中包含的GTP TEID。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传输该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的下行数据时,基于第六传输信息生成GTP-U数据包,例如,在GTP-U数据包中添加第六传输层信息中包含的GTP TEID。
图2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控制面协议栈1-A-B和1-B-B介绍三跳RN/终端设备通过控制面进行会话建立的方法800的示意性流程图。其中宿主基站为第一中继节点配置第一映射关系,宿主基站为第二中继节点配置第二映射关系,但是该第二映射关系的配置信息由第一中继节点传输给第二中继节点(可以为透传或者第一中继节点处理后发送给第二中继节点两种可选方式)。如图23所示,该方法800包括:
S801,第二设备通过第三无线接口接入第二中继节点,进而通过第二中继节点与第一中继节点之间的第二无线接口和第一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第一无线接口,与核心网传输信令和数据。
选地,第二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RN,例如第三中继节点。示例性的,第一无线接口为Un1口;第二无线接口为Un2口;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第三无线接口为Uu口;第二设备为RN时,第三无线接口为Un3口。
S802,核心网控制面节点(例如AMF)通过NG接口发送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宿主基站通过NG接口接收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宿主基站为该第二设备分配会话连接的资源。
可选地,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包含与第二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终端标识,第二终端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一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会话连接的QoS参数,数据流标识信息,数据流的QoS参数,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消息。其中,第一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NG-U隧道建立信息,例如,包含核心网用户面节点的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上行数据传输。其中,第一终端标识和/或第二终端标识用于识别该第二设备。示例性的,该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为NGAP消息,例如PDU 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QUEST,或者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REQUEST,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示例性的,会话连接为PDU session或PDUsession resource。示例性的,数据流为QoS flow。示例性的,切片相关信息为切片类型或S-NSSAI。
S803,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该第一中继节点在该第一无线接口接收该宿主基站发送的该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
可选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包含第二设备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四标识,第三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二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会话连接的QoS参数,数据流标识信息,数据流的QoS参数,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消息。其中,第二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在第一无线接口上区分不同GTP隧道的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上行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传输层信息可以与第一传输层信息相同,即宿主基站不改变该信息直接发送给第一中继节点;或者第二传输层信息与第一传输层信息不同,即宿主基站为该会话连接分配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作为第二传输层信息,替换第一传输层信息,发送给第一中继节点。
可选地,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用于增加,修改和释放第一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中继节点标识信息,无线承载标识信息,SDAP的配置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RLC的配置信息,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会话连接标识信息,会话连接的QoS参数,数据流标识信息,数据流的QoS参数,以及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其中,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可以为DRB标识。
可选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上的第一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消息),与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分别发送。
S803,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不进行解析,直接通过第二无线接口转发给第二中继节点,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接收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
可选地,若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包含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则第一中继节点获取其在第一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与该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用于上行和/或下行数据包的发送。示例性的,将承载在该第一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的下行数据通过该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发送;或者将承载在该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的上行数据通过该第一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发送。可以理解,若第一中继节点未建立与上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指示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对应的无线承载,则第一中继节点基于上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和配置该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用于增加,修改和释放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二中继节点标识信息,无线承载标识信息,SDAP的配置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RLC的配置信息,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第二设备的标识信息,会话连接标识信息,以及数据流标识信息。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第二中继节点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与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以及数据流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进而携带在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
可选地,上述第二中继节点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与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以及数据流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一个容器携带在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第一中继节点无需解析,直接透传给第二中继节点。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携带的会话连接的QoS参数和/或数据流的QoS参数,进而为第二中继节点进行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协议栈配置,例如逻辑信道配置信息(例如调度优先级等)。
可选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上的第二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消息),与上述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分别发送。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基于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与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的DRB的映射关系。由于用户面协议栈有多种候选方式,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发送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的具体流程也略有不同。示例性的,第二无线接口上第二中继节点与第一中继节点具有对等的GTP-U协议层的情况下,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收到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基于与其对应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生成GTP-U数据包(按照第二传输层信息在GTP-U数据包包头添加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可选地,在GTP-U数据包中添加数据流标识信息;依据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将上述GTP-U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DRB上传输。示例性的,第二无线接口上第二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不具有GTP-U协议层的情况下,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收到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基于与其对应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增加自适应标识,用于在第二无线接口标识该第二设备以及该第二设备对应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生成在第二无线接口数据包;依据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将上述第二无线接口数据包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的DRB上传输。可以理解,若第二中继节点未建立与上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指示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对应的无线承载,则第二中继节点基于上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建立和配置该无线承载。
S804,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三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该第二设备在该第三无线接口接收该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该第三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该第三无线承载配置信息用于增加,修改和释放第三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第三无线承载配置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二设备标识信息,无线承载标识信息,SDAP的配置信息,会话连接标识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PDCP的配置信息,RLC的配置信息,以及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其中,无线承载标识信息可以为DRB标识。
可选地,第二设备通过上述第三无线承载配置信息获取上行的该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标识信息和/或数据流标识信息与第三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标识信息的对应关系。示例性的,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收到该第二设备的上行数据包,根据承载该数据包的无线承载和/或逻辑信道则可获知该上行数据包所属的会话连接和/或数据流。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三无线接口将第二设备的NAS消息发送给第二设备,并接收NAS响应消息。
S805,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用于响应第二控制面请求消息。可选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包含与第二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四标识,第三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六传输层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响应消息。其中,第六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在第二无线接口上区分不同GTP隧道的信息,例如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下行数据传输。
可选地,第六传输层信息为第二中继节点分配的。
可选地,第二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二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用于表示对第二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完成配置。
可选地,第二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承载在第二无线接口上的第二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完成消息),与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分别发送,发送先后顺序不限。
S805,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二无线接口上接收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不进行解析,直接转发给宿主基站,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上接收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第一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用于表示对第一无线接口上的无线承载完成配置。
可选地,第一无线承载配置完成信息承载在第一无线接口上的第一中继节点的RRC消息中(例如RRC重配值完成消息),与上述第二控制面响应消息分别发送,发送先后顺序不限。
S806,宿主基站通过NG接口向核心网控制面节点(例如AMF)发送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该核心网控制面节点在该NG接口接收该宿主基站发送的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用于响应第一控制面请求消息。
可选地,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包含与第二设备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第一终端标识,第二终端标识,会话连接标识信息,第四传输层信息,切片相关信息,数据流标识信息,以及与会话连接建立相关的NAS响应消息。其中,第四传输层信息为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NG-U隧道建立信息,例如,宿主基站的GTP TEID和/或传输层地址,用于下行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传输层信息可能与第六传输层信息不同,即宿主基站为该会话连接分配传输层信息(例如GTP TEID),作为第四传输层信息,替换第六传输层信息,发送给核心网控制面节点。示例性的,该第一控制面响应消息为NGAP消息,例如PDUSESSION RESOURCE SETUP RESPONSE,或者PDU SESSION RESOURCE MODIFY RESPONSE,或者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
可选地,宿主基站在第一无线接口上传输该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的下行数据时,基于第六传输信息生成GTP-U数据包,例如,在GTP-U数据包中添加第六传输层信息中包含的GTP TEID。
可选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上接收该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的下行数据,并基于在第一无线承载配置信息中获取的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与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映射关系,在第二无线接口上传输该第二设备的会话连接的下行数据。
具体地,通过结合一下协议栈架构来介绍上述方法400和500。
图24和图2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两种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的示意图,RN2/UE通过RN1接入后,建立与RN1之间第二无线接口(即Un2或Uu口)的DRB,承载RN2/UE自身(以及RN2服务的UE)的数据传输;这部分数据的上行需要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即Un1),由RN1转发给Donor,从而通过Donor转发给相应的核心网节点,这部分数据的下行由核心网发送给Donor,经由RN1发送给RN2/UE,因此需要确定RN1转发上行和/或下行数据时使用的DRB,以及第一无线接口数据转发的方式(例如GTP数据包、或者SDAP SDU数据包)。
图2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的一示意图,其中Un1口的协议栈包含GTP-U协议层,GTP数据包承载在Un1DRB中传输。
(1)NG-U口
宿主基站与为RN服务的核心网用户面节点的协议栈对等,具体的协议栈组成与现有技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RN2/UE接入RN1后,通过控制面流程请求建立会话连接(例如PDU session)和/或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数据流(例如QoS flow),核心网为该RN2/UE配置NG-U接口上的数据传输隧道,并将该隧道建立信息通过NG-C的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
示例性的,上述控制面流程中涉及如下信息交互:在NG-C接口,核心网将该RN2/UE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通过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会话连接的标识信息,数据流的标识信息,QoS参数,NG-U隧道建立信息。其中NG-U隧道建立信息可能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GTP-U TEID,IP地址,以及端口号等信息。
(2)Un1无线接口:传输GTP-U数据包
协议栈:在Un1口,宿主基站与RN1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GTP-U层,UD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上述GTP-U层(还可以结合UDP层和/或IP层)可以用于区分承载在Un1口上同一个DRB中的数据,例如一个GTP隧道(可选地,通过一对TEID识别,分别对应上行和下行)对应一个UE/RN的会话连接。
可选地,该Un1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一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GTP-U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在Un1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第一自适应标识的相关描述参见1-A协议栈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下行,宿主基站将在NG-U接收的GTP隧道映射为Un1口的GTP隧道。示例性的,宿主基站为对应的会话连接分配NG-U上的GTP TEID,通过NG-C的NGAP消息告知核心网,核心网传输该会话连接的数据时,采用该GTP TEID进行标识,可选地,在GTP-U数据包上携带QoS flow的标识。
可选地,将该Un1口的GTP隧道承载在为RN1在Un1口建立的DRB上传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
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GTP-U隧道的QoS流使用相同的GTPTEID,用于令RN1识别和汇聚上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并发送到Un2/Uu口与该GTP隧道对应的会话连接的SDAP实体上。
方式三: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在Un1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
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1口上的GTP数据包上(例如用DSCP代表QCI)。
可以理解,上述GTP隧道对应一个UE/RN的一个会话连接,对于多个UE/RN的GTP隧道的数据,可以映射到不同的DRB,或者相同的DRB中。若为不同的DRB,则该DRB仅承载一个UE/RN的数据;若为相同的DRB,则该DRB中可能承载着多个UE/RN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具有类似的QoS需求。类似的,对于一个UE/RN的多个GTP隧道的数据可以映射到不同的DRB,或者相同的DRB中。若为不同的DRB,则该DRB仅承载该UE的一个会话连接的数据;若为相同的DRB,则该DRB中可能承载着该UE/RN的多个会话连接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具有类似的QoS需求。
对于上行,RN1基于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将在Un2/Uu口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处理(例如,进行GTP-U封装)后,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
可选地,RN1在Un1口上发送的数据包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宿主基站区分Un1口上的数据。
一种可选方式是,RN1将在Un2上接收的数据包,按照GTP隧道进行汇聚,生成在Un1口发送的GTP数据包。
可选地,RN1处理在Un2口接收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PDU session和QoSflow,进而生成对应的GTP数据包,其中携带GTP TEID和QFI。随后RN1按照与下行类似的方式将该Un2口的GTP数据包承载在RN1的Un1口的DRB上传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GTP-U隧道的QoS流使用相同的GTP TEID,用于令宿主基站识别和汇聚上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并发送给核心网。
方式三: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1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1口上的GTP数据包上(例如用DSCP代表QCI)。可选地,RN1基于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1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1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25示出了一种Un1无线接口的数据传输过程的示意图。一个会话连接中的不同数据流可以映射到不同的Un1口DRB中;不同UE/RN的数据流可以映射到同一个Un1口DRB。对应上述方式二(上下行类似)。
图26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过程中RN1内部的数据包映射过程的示意图。
RN1的基站部分在Un2口接收上述上行数据,基于承载上行数据的DRB信息和数据包上的QFI信息,获知上述上行数据对应的PDU session,从而生成GTP数据包,该GTP数据包上携带GTP TEID和QFI。一种可选的方式是,RN1基于分类映射关系关系在上述数据包上打上类型标识(可选地,类型标识可以携带在IP层,例如用DSCP标识体现,即类型标识与DSCP之间具有对应关系);RN1的UE部分读取类型标识,基于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将上述GTP数据包承载在Un1口发送。另一种可选的方式是,RN1基于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在上述数据包上打上DRB标识(可选的,DRB标识可以携带在IP层,例如用DSCP标识体现,即DRB标识与DSCP标识之间具有对应关系),RN1的UE部分读取DRB标识,将上述GTP数据包承载在Un1口的对应的DRB上发送。
可选地,上述类型标识/DRB标识与DSCP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为RN1内部定义,用于RN1的基站部分和UE部分进行对应与解读。
(3)Un2/Uu无线接口
协议栈:在Un2/Uu口,RN1与RN2/UE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
可选地,该Un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二自适应标识。该第二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SDAP层之上,或者SD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在Un2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第二自适应标识的相关描述参见之前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对于自适应功能,若RN2没有开启基站模块为UE提供服务,此时该功能可以不启用,即无需进行额外标识。
对于下行,RN1通过控制面RRC消息为RN2/UE配置无线接口的DRB,同时将上行各个PDU session里的QoS flow与DRB的映射关系告诉RN2/UE。
对于上行,RN2/UE基于PDU session(以及QoS flow)与DRB的对应关系,将QoSflow放在对应DRB中发送给RN1。
图2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2的一示意图,其中,Un1口的协议栈不包含GTP-U协议层,通过自适应标识区分承载在Un1口的属于不同节点的数据。
(1)NG-U口
宿主基站与为RN服务的核心网用户面节点的协议栈对等,具体的协议栈组成与现有技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RN2/UE接入RN1后,通过控制面流程请求建立会话连接(例如PDU session)和/或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数据流(例如QoS flow),核心网为该RN配置NG-U接口上的数据传输隧道,并将该隧道建立信息通过NG-C的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
示例性的,上述控制面流程中涉及如下信息交互:在NG-C接口,核心网将该RN2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通过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会话连接的标识信息,数据流的标识信息,QoS参数,NG-U隧道建立信息。其中NG-U隧道建立信息可能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GTP-U TEID,IP地址,以及端口号等信息。
(2)Un1无线接口:无GTP-U封装(数据直接作为Adap./SDAP的SDU)
协议栈:在Un1口,宿主基站与RN1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该Un1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一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SDAP层之上,或者部署在SD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如之前实施例中介绍,第一自适应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二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2),第二UE标识(用于识别RN2服务的UE),一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1),第一UE标识(用于识别RN1服务的UE),三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通过RN2和RN1传递数据的三跳、四跳乃至n跳的RN),第三UE标识(用于识别多跳RN服务的UE),NGAP消息类型,XnAP消息类型,GTP-U消息类型(属于NG-U或Xn-U),用户面数据包类型,以及用户面数据包信息。其中,用户面数据包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分类标识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一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一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三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以及该数据包在第三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
对于下行,宿主基站将在NG-U接收的GTP隧道中的数据映射到为RN1在Un1口建立的DRB传输。
可选地,将该NG-U口的GTP隧道的数据包处理(例如经过Un1口和Un2口的协议栈处理)后,承载在为RN1在Un1口建立的DRB上传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GTP-U隧道的QoS流的数据需要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令RN1识别和汇聚上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并发送到Un2口与该GTP隧道对应的会话连接的SDAP实体上。
方式三: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2上传输该数据包时,在第一自适应标识中包含该类别标识。
对于上行,RN1基于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将在Un2口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处理后,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可选地,RN1在Un1口上发送的数据包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宿主基站区分Un1口上的数据。
一种可选方式是,RN1在Un2上接收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PDU session和QoS flow,进而生成对应的在Un1口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随后RN1按照与下行类似的方式将该Un2口的数据包承载在RN1的Un1口的DRB上传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PDU session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PDU session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包上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令宿主基站识别和汇聚上述PDU session的数据包,通过同一个NG-U上的GTP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方式三:为该PDU session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1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包含与第一自适应标识中。可选地,RN1基于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1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1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3)Un2/Uu无线接口
协议栈:在Un2/Uu口,RN1与RN2/UE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可选地,该Un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二自适应标识。该第二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SDAP层之上,或者SD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在Un2/Uu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第二自适应标识的相关描述参见之前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对于自适应功能,若RN2没有开启基站模块为UE提供服务,此时该功能可以不启用,即无需进行额外标识。
对于下行,RN1通过控制面RRC消息为RN2/UE配置无线接口的DRB,同时将上行各个PDU session里的QoS flow与DRB的映射关系告诉RN2/UE。
对于上行,RN2/UE基于PDU session(以及QoS flow)与DRB的对应关系,将QoSflow放在对应DRB中发送给RN1。
图28、图31和图3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3种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的示意图,RN3/UE通过RN2接入后,建立与RN2之间第三无线接口(即Un3或Uu口)的DRB,承载RN3/UE自身(以及RN3服务的UE)的数据传输;这部分数据的上行需要通过第二无线接口(即Un2),由RN2转发给RN1;再经由第一无线接口(即Un1),由RN1转发给Donor,从而通过Donor转发给相应的核心网节点,这部分数据的下行由核心网发送给Donor,经由RN1发送给RN2,再经由RN2发送给RN3/UE。因此需要确定RN1和RN2转发上行和/或下行数据时使用的DRB,以及第一无线接口、第二无线接口的数据转发的方式,例如是否经过GTP-U层处理。
图2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A的一示意图。
(1)NG-U口,与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中处理类似
宿主基站与为RN服务的核心网用户面节点的协议栈对等,具体的协议栈组成与现有技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RN3/UE接入RN2后,通过控制面流程请求建立会话连接(例如PDU session)和/或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数据流(例如QoS flow),核心网为该RN3/UE配置NG-U接口上的数据传输隧道,并将该隧道建立信息通过NG-C的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
示例性的,上述控制面流程中涉及如下信息交互:在NG-C接口,核心网将该RN3/UE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通过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会话连接的标识信息,数据流的标识信息,QoS参数,NG-U隧道建立信息。其中NG-U隧道建立信息可能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GTP-U TEID,IP地址,以及端口号等信息。
(2)Un1无线接口:传输GTP-U数据包,与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中处理类似
协议栈:在Un1口,宿主基站与RN1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GTP-U层,UD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上述GTP-U层(还可以结合UDP层和/或IP层)可以用于区分承载在Un1口上同一个DRB中的数据,例如一个GTP隧道(可选地,通过一对TEID识别,分别对应上行和下行)对应一个UE的会话连接。可选地,该Un1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一自适应标识。自适应层的部署方式、在Un1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第一自适应标识的用途与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中处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下行,宿主基站将在NG-U接收的GTP隧道映射为Un1口的GTP隧道。示例性的,宿主基站为对应的会话连接分配NG-U上的GTP TEID,通过NG-C的NGAP消息告知核心网,核心网传输该会话连接的下行数据时,采用该GTP TEID进行标识,可选地,在GTP-U数据包上携带QoS flow的标识。可选地,将该Un1口的GTP隧道承载在为RN1在Un1口建立的DRB上传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GTP-U隧道的QoS流使用相同的GTP TEID,用于令RN1识别和汇聚上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并关联到该会话连接对应的Un2口的GTP隧道。
方式三: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在Un1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1口上的GTP数据包上(例如用DSCP代表QCI)。可选地,在Un2/Uu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2/Uu口上的GTP数据包上(例如用DSCP代表QCI)。
对于上行,RN1基于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将在Un2/Uu口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处理(例如,进行GTP-U封装)后,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可选地,RN1在Un1口上发送的数据包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宿主基站区分Un1口上的数据。
一种可选方式是,RN1将在Un2上接收的数据包,按照GTP隧道进行汇聚,生成在Un1口发送的GTP数据包。可选地,RN1处理在Un2口接收的数据包,基于GTP包上携带的信息(例如TEID和QFI),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PDU session和QoS flow,进而生成对应的GTP数据包,其中携带QFI和Un1口的GTP TEID。另一种可选的方式是:不进行GTP隧道的聚类,直接基于Un2上收到的GTP数据包携带的信息,生成GTP数据包,找到对应的Un1口DRB。随后RN1按照与下行类似的方式将该Un2口的GTP数据包承载在RN1的Un1口的DRB上传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GTP-U隧道的QoS流使用相同的GTP TEID,用于令宿主基站识别和汇聚上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并发送给核心网。
方式三:基于数据流的分类标识映射到对应的DRB中传输。一种可能的方式是: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1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1口上的GTP数据包上(例如用DSCP代表QCI)。可选地,RN1基于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1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1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在Un2口接收到的GTP数据包上携带分类标识,直接基于分类映射关系,将上述数据包承载在对应DRB上传输。
(3)Un2无线接口:传输GTP-U数据包
协议栈:在Un2口,RN1与RN2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GTP-U层,UD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上述GTP-U层(还可以结合UDP层和/或IP层)可以用于区分承载在Un2口上同一个DRB中的数据,例如一个GTP隧道(可选地,通过一对TEID识别,分别对应上行和下行)对应一个UE/RN的会话连接。
可选地,该Un2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二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GTP-U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在Un2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第二自适应标识的相关描述参见控制面协议栈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下行,一种可选的方式是RN1将在Un1接收的GTP隧道映射为Un2口的GTP隧道。示例性的,RN1在Un1口接收GTP数据包,并基于GTP数据包携带的信息(例如TEID),将属于同一个会话连接的数据包聚合,并关联到Un2口的GTP隧道,进而承载在Un2口的DRB上传输。另一种可选的方式是:RN1不进行GTP隧道的聚类,直接基于Un1上收到的GTP数据包携带的信息,生成GTP数据包,找到对应的Un2口DRB,进而承载在Un2口的DRB上传输。
可选地,在GTP-U数据包上携带QoS flow的标识。可选地,将该Un2口的GTP隧道承载在为RN2在Un2口建立的DRB上传输的方式与Un1口的处理类似,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GTP-U隧道的QoS流使用相同的GTP TEID,用于令RN2识别和汇聚上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并发送到Un3/Uu口与该GTP隧道对应的会话连接的SDAP实体上。
方式三:基于数据流的分类标识映射到对应的DRB中传输。一种可能的方式是: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2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2口上的GTP数据包上(例如用DSCP代表QCI)。可选地,RN1基于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2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1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在Un1口接收到的GTP数据包上携带分类标识,直接基于分类映射关系,将上述数据包承载在Un2口对应DRB上传输。
对于上行,RN2基于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将在Un3/Uu口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处理(例如,进行GTP-U封装)后,通过Un2口发送给RN1。可选地,RN2在Un2口上发送的数据包携带第二自适应标识,用于RN1区分Un2口上的数据。
一种可选方式是,RN2在Un3/Uu口上接收数据包,将属于一个PDU session/SDAP实体的数据包,经过Un2口的GTP-U层处理,生成在Un2口发送的GTP数据包。可选地,RN2处理在Un3/Uu口接收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PDU session和QoS flow,进而生成对应的GTP数据包,其中携带GTP TEID和QFI。随后RN2按照与下行类似的方式将该Un2口的GTP数据包承载在RN2的Un2口的DRB上传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GTP-U隧道的QoS流使用相同的GTP TEID,用于令RN1识别和汇聚上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并发送给核心网。
方式三: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2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2口上的GTP数据包上(例如用DSCP代表QCI)。可选地,RN2基于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2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2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同一会话连接的Un1的GTP隧道与Un2的GTP隧道可能具有不同的TEID和/或IP地址,RN1将在其中一个无线接口收到的GTP数据包在另一个无线接口进行转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收到的GTP数据包进行处理后生成在另一个无线接口发送的GTP数据包。示例性的,处理过程包括更改GTP TEID和/或IP地址等。例如,对于一个PDU session,Un1口的下行TEID和/或IP地址由宿主基站分配,并告知给RN1,Un1口的上行TEID和/或IP地址由RN1分配的,并告知宿主基站;Un2的下行TEID和/或IP地址由RN1分配的,并告知给RN2,Un2的上行TEID和/或IP地址由RN2分配的,并告知给RN1;从而RN1获知了该PDU session的Un1口和Un2口的上下行TEID和/或IP地址。
图29示出了一种Un1无线接口和Un2无线接口的数据传输过程的示意图,一个会话连接中的不同数据流可以映射到不同的Un1口DRB中;不同UE/RN的数据流可以映射到同一个Un1口DRB。对应Un1口的方式二(上下行类似)。类似的,一个会话连接中的不同数据流可以映射到不同的Un2口DRB中;不同UE/RN的数据流可以映射到同一个Un2口DRB。上述数据流到无线接口DRB的映射关系无需相同,上行可以分别由RN1和RN2进行。
图30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过程中RN2内部以及RN1内部的数据包映射过程的示意图。
RN2的基站部分在Un3口接收上述上行数据,基于承载上行数据的DRB信息和数据包上的QFI信息,获知上述上行数据对应的PDU session,从而生成GTP数据包,该GTP数据包上携带GTP TEID和QFI。一种可选的方式是,RN2基于分类映射关系关系在上述数据包上打上类型标识(可选地,类型标识可以携带在IP层,例如用DSCP标识体现,即类型标识与DSCP之间具有对应关系);RN2的UE部分读取类型标识,基于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将上述GTP数据包承载在Un2口发送。另一种可选的方式是,RN2基于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在上述数据包上打上DRB标识(可选地,DRB标识可以携带在IP层,例如用DSCP标识体现,即DRB标识与DSCP标识之间具有对应关系),RN2的UE部分读取DRB标识,将上述GTP数据包承载在Un2口的对应的DRB上发送。可选地,上述类型标识/DRB标识与DSCP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为RN2内部定义,用于RN2的基站部分和UE部分进行对应与解读。可选地,上述类型标识/DRB标识可以继续携带在Un2发送的上行数据包中,用于RN1决定将在Un2收到的数据,通过Un1口的那个DRB发送给宿主基站,例如将上述标识做为第一映射关系的输入信息。可选地,上述类型标识/DRB标识可以继续携带在IP层(例如一DSCP的形式,此时上述标识与DSCP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RN1也需要获知。RN1获知的方法可以为宿主基站配置,OAM配置,或者通过协议规定,RN1默认使用协议规定的对应关系。可选地,RN2获知方式类似,即为宿主基站配置,OAM配置,RN1配置,或者通过协议规定,RN2默认使用协议规定的对应关系)。
RN1在Un2口收到上行数据包后在Un1口发送的动作与图26中类似。不同之处在于,RN1还可以直接基于在Un2口上收到的上行数据包中的信息按照第一映射关系,将上述上行数据包中的数据承载在Un1口的DRB中发送。示例性的,RN1在Un2口上收到GTP数据包,对其处理(例如更改其中的GTP TEID和/或IP地址等)后生成在Un1口发送的GTP数据包。按照在Un2口上收到的数据包上携带的类型标识/DRB标识,将上述GTP数据包在Un1口的对应的DRB上传输。例如,基于类型标识和第一上行映射关系,确定Un1口的DRB;或者基于DRB标识和第一上行映射关系,确定Un1口的DRB。(4)Un3/Uu无线接口
协议栈:在Un3/Uu口,RN2与RN3/UE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
可选地,该Un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SDAP层之上,或者SD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在Un3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自适应标识的相关描述参见之前的Un2口和第二自适应标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对于自适应功能,若RN3没有开启基站模块为UE提供服务,此时该功能可以不启用,即无需进行额外标识。
对于下行,RN2将在Un2口收到的属于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包汇聚,通过Un3/Uu口对应的SDAP层处理后,承载在Un3/Uu的DRB上发送个RN3/UE。
RN2通过控制面RRC消息为RN3/UE配置无线接口的DRB,同时将上行各个PDUsession里的QoS flow与DRB的映射关系告诉RN3/UE。
对于上行,RN3/UE基于PDU session(以及QoS flow)与DRB的对应关系,将QoSflow放在对应DRB中发送给RN2。RN2将在Un3/Uu口通过一个SDAP实体收到的属于一个PDUsession的数据包,经过处理后,转换为在Un2口发送的GTP数据包,通过Un2口发送给RN1。
图3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2的另一示意图。其中,Un1口和Un2口的协议栈不包含GTP-U协议层,通过自适应标识区分承载在Un1口/Un2口的属于不同节点的数据。
(1)NG-U接口
宿主基站与为RN服务的核心网用户面节点的协议栈对等,具体的协议栈组成与现有技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RN3/UE接入RN2后,通过控制面流程请求建立会话连接(例如PDU session)和/或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数据流(例如QoS flow),核心网为该RN3/UE配置NG-U接口上的数据传输隧道,并将该隧道建立信息通过NG-C的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
示例性的,上述控制面流程中涉及如下信息交互:在NG-C接口,核心网将该RN3/UE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通过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会话连接的标识信息,数据流的标识信息,QoS参数,NG-U隧道建立信息。其中NG-U隧道建立信息可能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GTP-U TEID,IP地址,以及端口号等信息。
(2)Un1无线接口:无GTP-U封装,与图24所示的实施例类似
协议栈:在Un1口,宿主基站与RN1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该Un1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一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SDAP层之上,或者部署在SD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如之前实施例中介绍,第一自适应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二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2),第二UE标识(用于识别RN2服务的UE),一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1),第一UE标识(用于识别RN1服务的UE),三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3),第三UE标识(用于识别多跳RN服务的UE),NGAP消息类型,XnAP消息类型,GTP-U消息类型(属于NG-U或Xn-U),用户面数据包类型,以及用户面数据包信息。其中,用户面数据包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分类标识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一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一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
对于下行,宿主基站将在NG-U接收的GTP隧道中的数据映射到为RN1在Un1口建立的DRB传输。
可选地,将该NG-U口的GTP隧道的数据包处理(例如经过Un1口和Un2口的协议栈处理)后,承载在为RN1在Un1口建立的DRB上传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GTP-U隧道的QoS流的数据需要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令RN1识别和汇聚上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并发送到Un2口与该GTP隧道对应的会话连接的SDAP实体上。
方式三: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2上传输该数据包时,在第一自适应标识中包含该类别标识。
对于上行,RN1基于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将在Un2口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处理后,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可选地,RN1在Un2口上发送的数据包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宿主基站区分Un1口上的数据。
一种可选方式是,RN1在Un2上接收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PDU session和QoS flow,进而生成对应的在Un1口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随后RN1按照与下行类似的方式将该Un2口的数据包承载在RN1的Un1口的DRB上传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PDU session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PDU session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包上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令宿主基站识别和汇聚上述PDU session的数据包,通过同一个NG-U上的GTP隧道发送给核心网。
方式三:为该PDU session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1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包含与第一自适应标识中。可选地,RN1基于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1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1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3)Un2无线接口:无GTP-U封装(数据直接作为Adap./SDAP的SDU)
协议栈:在Un2口,RN1与RN2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该Un2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二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SDAP层之上,或者部署在SD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如之前实施例中介绍,该第二自适应标识可以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二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2),第二UE标识(用于识别RN2服务的UE),一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1),第一UE标识(用于识别RN1服务的UE),三跳RN标识和/或跳数信息(用于识别RN3),第三UE标识(用于识别三跳RN服务的UE),NGAP消息类型,XnAP消息类型,RRC消息类型,用户面数据包类型,以及用户面数据包信息。其中,用户面数据包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分类标识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三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三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二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一无线接口传输时所在的无线承载的信息,该数据包在第一无线接口传输时所用的逻辑信道的信息。
对于下行,RN1将在Un1口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处理后,通过Un2口发送给RN2。可选地,RN1在Un2口上发送的数据包携带第二自适应标识,用于RN2区分Un2口上的数据。
一种可选方式是,RN1在Un1上接收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PDU session和QoS flow,进而生成对应的在Un2口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携带第二自适应标识。随后RN1将该Un1口的数据包承载在RN2的Un2口的DRB上传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PDU session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PDU session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包上携带第二自适应标识,用于令RN2识别和汇聚上述PDU session的数据包,经过该PDUsession对应的SDAP处理后在Un3/Uu口发送给RN3/UE。
方式三:基于数据流的分类标识映射到对应的DRB中传输。一种可能的方式是:为该PDU session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2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2口上的第二自适应标识中。可选地,RN1基于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2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1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在Un1口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第一自适应标识中携带分类标识,直接基于分类映射关系,将上述数据包承载在对应DRB上传输。可选地,在Un2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包含与第二自适应标识中。可选地,RN1基于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2口的DRB的对应关系(例如基于第一下行映射关系获知),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1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于上行,RN2基于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将在Un3/Uu口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处理后,通过Un2口发送给RN1。可选地,RN2在Un2口上发送的数据包携带第二自适应标识,用于RN1区分Un2口上的数据。
一种可选方式是,RN2在Un/3Uu上接收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PDUsession和QoS flow,进而生成对应的在Un2口发送的数据包,其中携带第二自适应标识。随后RN2按照与下行类似的方式将该Un3/Uu口的数据包承载在RN2的Un2口的DRB上传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PDU session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PDU session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包上携带第二自适应标识,用于令RN1识别和汇聚上述PDU session的数据包,通过该PDUsession对应的SDAP层处理后发送给核心网。
方式三:为该PDU session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2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包含与第二自适应标识中。可选地,RN2基于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2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2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RN1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2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4)Un3/Uu无线接口
协议栈:在Un3/Uu口,RN2与RN3/UE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可选地,该Un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SDAP层之上,或者SD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在Un3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自适应标识的相关描述参见之前的Un2口和第二自适应标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对于自适应功能,若RN3没有开启基站模块为UE提供服务,此时该功能可以不启用,即无需进行额外标识。
对于下行,RN2将在Un2口收到的属于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包汇聚,通过Un3/Uu口对应的SDAP层处理后,承载在Un3/Uu的DRB上发送个RN3/UE。
RN2通过控制面RRC消息为RN3/UE配置无线接口的DRB,同时将上行各个PDUsession里的QoS flow与DRB的映射关系告诉RN3/UE。
对于上行,RN3/UE基于PDU session(以及QoS flow)与DRB的对应关系,将QoSflow放在对应DRB中发送给RN2。RN2将在Un3/Uu口通过一个SDAP实体收到的属于一个PDUsession的数据包,经过处理后,转换为在Un2口发送的数据包,通过Un2口发送给RN1。
图3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B的另一示意图。
(1)NG-U接口,与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B中处理类似
宿主基站与为RN服务的核心网用户面节点的协议栈对等,具体的协议栈组成与现有技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RN3/UE接入RN2后,通过控制面流程请求建立会话连接(例如PDU session)和/或与该会话连接对应的数据流(例如QoS flow),核心网为该RN3/UE配置NG-U接口上的数据传输隧道,并将该隧道建立信息通过NG-C的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
示例性的,上述控制面流程中涉及如下信息交互:在NG-C接口,核心网将该RN3/UE相关的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通过NGAP消息发送给宿主基站:会话连接的标识信息,数据流的标识信息,QoS参数,NG-U隧道建立信息。其中NG-U隧道建立信息可能包含以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GTP-U TEID,IP地址,以及端口号等信息。
(2)Un1无线接口:传输GTP-U数据包(数据进行GTP-U封装后作为Adap./SDAP的SDU),RN1不解读GTP-U数据包
协议栈:在Un1口,宿主基站具有以下协议层:GTP-U层,UD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其中,GTP-U层,UD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与RN2对等;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与RN1对等。上述GTP-U层(还可以结合UDP层和/或IP层)可以用于区分承载在Un1口(上行)或Un2口(下行)上同一个DRB中的数据,例如一个GTP隧道(可选地,通过一对TEID识别,分别对应上行和下行)对应一个UE的会话连接。可选地,该Un1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一自适应标识。自适应层的部署方式、在Un1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第一自适应标识的用途与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A中处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下行,宿主基站将在NG-U接收的GTP隧道映射为在Un1口发送的GTP隧道。示例性的,宿主基站为对应的会话连接分配NG-U上的GTP TEID,通过NG-C的NGAP消息告知核心网,核心网传输该会话连接的下行数据时,采用该GTP TEID进行标识,可选地,在GTP-U数据包上携带QoS flow的标识。可选地,将该Un1口的GTP隧道承载在为RN1在Un1口建立的DRB上传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可选地,上述映射到多个DRB上属于同一个GTP-U隧道的QoS流使用相同的GTP TEID,用于令RN2识别和汇聚上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并关联到该会话连接对应的Un3/Uu口的PDU session/SDAP实体。
方式三: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在Un1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1口上的GTP数据包上(例如用DSCP代表QCI);或者携带在第一自适应标识中。
对于上行,RN1基于第一上行映射关系将在Un2口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处理(例如,经过Un2口协议栈和Un1口协议栈处理)后,通过Un1口发送给宿主基站。可选地,RN1在Un1口上发送的数据包携带第一自适应标识,用于宿主基站区分Un1口上的数据。
一种可选方式是,RN1将在Un2上接收的数据包,按照PDU session进行汇聚,生成在Un1口发送的数据包。可选地,RN1处理在Un2口接收的数据包,基于数据包上携带的信息(例如第二自适应标识),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PDU session和QoS flow,进而生成对应的Un1口数据包。另一种可选的方式是:不进行PDU session的汇聚,直接基于Un2上收到的数据包携带的信息,找到对应的Un1口DRB。随后RN1按照与下行类似的方式将生成的数据包承载在RN1的Un1口的DRB上传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PDU session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PDU session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
方式三:基于数据流的分类标识映射到对应的DRB中传输。一种可能的方式是:为该PDU session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1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第一自适应标识中。可选地,RN1基于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1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1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在Un2口接收到的数据包上携带分类标识(例如第二自适应标识),直接基于分类映射关系,将上述数据包承载在对应DRB上传输。
(3)Un2无线接口:传输GTP-U数据包(下行数据RN1透传宿主基站封装的GTP数据包,上行数据由RN2进行GTP-U封装后作为Adap./SDAP的SDU)
协议栈:在Un2口,RN2具有以下协议层:GTP-U层,UD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SDAP层(可选地,即可以配置为透传),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其中,GTP-U层,UDP层(可选地),IP层(可选地)与宿主基站对等;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与RN1对等。上述GTP-U层(还可以结合UDP层和/或IP层)可以用于区分承载在Un1口(上行)或Un2口(下行)上同一个DRB中的数据,例如一个GTP隧道(可选地,通过一对TEID识别,分别对应上行和下行)对应一个UE的会话连接。可选地,该Un2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第二自适应标识。自适应层的部署方式、在Un2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第二自适应标识的用途与L3协议栈用户面架构1-A中处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下行,一种可选的方式是RN1将在Un1接收的数据进行汇聚,重新映射(例如基于第二下行映射关系)到Un2口的DRB。示例性的,RN1在Un1口接收数据包,并基于数据包携带的信息(例如第一自适应标识),将属于同一个会话连接的数据包聚合,进而承载在Un2口的DRB上传输。另一种方式是,基于Un1口DRB与Un2口DRB的对应关系(例如第二下行映射关系),将Un2口的数据包承载在DRB中发送。
可选地,在Un2口数据包上携带第二自适应标识。
可选地,将该Un2口的数据包承载在为RN2在Un2口建立的DRB上传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PDU session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PDU session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
方式三:基于数据流的分类标识映射到对应的DRB中传输。一种可能的方式是:为该PDU session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2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2口上第二自适应标识中。可选地,RN1基于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2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1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1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在Un1口接收到的数据包上携带分类标识,直接基于分类映射关系,将上述数据包承载在Un2口对应DRB上传输。
对于上行,RN2基于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将在Un3/Uu口上收到的数据包经过处理(例如,进行GTP-U封装)后,通过Un2口发送给RN1。可选地,RN2在Un2口上发送的数据包携带第二自适应标识,用于RN1区分Un2口上的数据。
一种可选方式是,RN2在Un3/Uu口上接收数据包,将属于一个PDU session/SDAP实体的数据包,经过Un2口的GTP-U层处理,生成在Un2口发送的GTP数据包。可选地,RN2处理在Un3/Uu口接收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对应的PDU session和QoS flow,进而生成对应的GTP数据包,其中携带GTP TEID和QFI。随后RN2按照与下行类似的方式将该Un2口的GTP数据包承载在RN2的Un2口的DRB上传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任一种或任意多种的组合:
方式一:把一个GTP隧道的数据映射到同一个DRB中传输;
方式二:将该GTP隧道中数据包按照数据流的QoS要求映射到多个DRB上。具体的,将该GTP-U中的一个或多个QoS flow映射到一个DRB上,上述一个或多个QoS flow的QoS要求与该DRB相匹配的。
方式三:为该GTP隧道中的数据流分配一个类别标识(例如按照QoS要求映射到一个QCI,此时类别标识即为QCI),多个数据流可以分配相同的类别标识,一个或多个类别标识映射到一个DRB上。可选地,在Un2口上传输该数据包时,携带该类别标识。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2口上的GTP数据包上(例如用DSCP代表QCI),用于宿主基站读取。可选地,该类别标识携带在Un2口的第二自适应标识中,用于RN1读取。可选地,RN2基于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简称为分类映射关系,可选地,该对应关系可能是与一个RN/UE对应的),获知数据包对应的分类标识,从而基于分类标识与Un2口的DRB的对应关系,将该数据包承载在该DRB中传输。可选地,RN2获取分类映射关系的方式为:宿主基站配置,RN1配置,或QAM配置,或获得在Un2口接收的数据包的PDU session(或GTP TEID)和/或QFI与分类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33示出了一种数据传输过程中RN2内部以及RN1内部的数据包映射过程的示意图。
RN2的基站部分在Un3/Uu口接收上述上行数据,基于承载上行数据的DRB信息和数据包上的QFI信息,获知上述上行数据对应的PDU session,从而生成GTP数据包,该GTP数据包上携带GTP TEID和QFI。一种可选的方式是,RN2基于分类映射关系关系在上述数据包上打上类型标识(可选地,类型标识可以携带在IP层,例如用DSCP标识体现,即类型标识与DSCP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和/或该类型标识可以携带在第二自适应标识中);RN2的UE部分读取类型标识,基于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将上述GTP数据包承载在Un2口发送。另一种可选的方式是,RN2基于第二上行映射关系在上述数据包上打上DRB标识(可选地,DRB标识可以携带在IP层,例如用DSCP标识体现,即DRB标识与DSCP标识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和/或该DRB标识可以携带在第二自适应标识中),RN2的UE部分读取DRB标识,将上述GTP数据包承载在Un2口的对应的DRB上发送。可选地,上述类型标识/DRB标识与DSCP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为RN2内部定义,用于RN2的基站部分和UE部分进行对应与解读。可选地,上述类型标识/DRB标识可以继续携带在Un2发送的上行数据包中,用于RN1决定将在Un2收到的数据,通过Un1口的那个DRB发送给宿主基站,例如将上述标识做为第一映射关系的输入信息。可选地,上述类型标识/DRB标识可以继续携带Un1口,例如携带在第一自适应标识中。
RN1在Un2口收到上行数据包后在Un1口发送的动作与图23中类似。不同之处在于,RN1不会将上述GTP数据包递交给GTP-U协议层解析,因此不能使用GTP包头的信息确定Un1口DRB。因此,RN1可以基于第二自适应标识的信息决定Un1口的DRB(基于第二上行映射关系),或者基于Un2口的DRB与Un1口的DRB的映射关系决定Un1口的DRB(基于第二上行映射关系)。
(4)Un3/Uu无线接口
协议栈:在Un3/Uu口,RN2与RN3/UE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具体包含: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以及PHY层。
可选地,该Un口的协议栈还包含自适应层功能,用于添加和/或解析自适应标识。该自适应功能可以包含于现有的协议层,例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或者自适应功能可以单独部署在一个协议层中,例如称为自适应(Adaptation,简称Adapt)层。
可选地,自适应层可以部署在SDAP层之上,或者SDAP层与PDCP层之间,或者部署在PDCP层与RL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RLC层与MAC层之间,或者部署在MAC与PHY层之间。在Un3口区分数据类型的方法以及自适应标识的相关描述参见之前的Un2口和第二自适应标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对于自适应功能,若RN3没有开启基站模块为UE提供服务,此时该功能可以不启用,即无需进行额外标识。
对于下行,RN2将在Un2口收到的属于一个PDU session的数据包汇聚,通过Un3/Uu口对应的SDAP层处理后,承载在Un3/Uu的DRB上发送个RN3/UE。
RN2通过控制面RRC消息为RN3/UE配置无线接口的DRB,同时将上行各个PDUsession里的QoS flow与DRB的映射关系告诉RN3/UE。
对于上行,RN3/UE基于PDU session(以及QoS flow)与DRB的对应关系,将QoSflow放在对应DRB中发送给RN2。RN2将在Un3/Uu口通过一个SDAP实体收到的属于一个PDUsession的数据包,经过处理后,转换为在Un2口发送的GTP数据包,通过Un2口发送给RN1。
各种协议栈的一种组合方式
图3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协议栈组合的示意图。
如图34所示,在一个无线网络中:RN1接入宿主基站,建立与宿主基站之间的Un1口;RN2接入RN1,建立与RN1之间的Un2口;UE1接入RN1,建立与RN1的Uu1口;UE2接入RN2,建立与RN2的Uu2口。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有三跳RN接入RN2,UE接入三跳RN等情况,可以参考RN2和RN1的行为,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Un1,Un2,Uu1,以及Uu2接口控制面/用户面的协议栈均可分别采用上述各种控制面/用户面协议栈候选方式介绍的某种方式,RN1和RN2对数据包进行转发时可以基于数据包的类型(控制面或用户面)/属性信息确定使用的映射关系。
示例性的,图3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RN2的UE2的控制面消息的流向示意图。对于UE2的控制面消息采用控制面协议栈1-A-B,即上行,RN2为UE2生成NGAP消息,并承载在Un2口的DRB(可选的,也可以为SRB上)上,发送给RN1,RN1不解析NGAP消息,将其承载在Un1口的DRB上发送,由宿主基站解析该NGAP消息。下行,采用对应的方式,即宿主基站为该UE2生成NGAP消息,并在Un1口的DRB发送给RN1,RN1不解析,仅做转发,由RN2在Un2口上接收后解析。
示例性的,图3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RN2的UE2的用户面数据的流向示意图。对于UE2的用户面数据,采用用户面协议栈1-B,即上行,RN2为UE2的数据进行GTP封装,并承载在Un2的DRB上,发送给RN1,RN1不解析GTP数据包,并将GTP数据包承载在Un1口的DRB上发送给宿主基站,由宿主基站解析GTP数据包。下行采用对应的方式,即宿主基站为该UE2的数据进行GTP封装,并承载在Un1的DRB上,发送给RN1,RN1不解析GTP数据包,将其承载在Un2的DRB上发送给RN2,由RN2解析该GTP数据包,进一步处理后发送给UE2。
示例性的,图3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RN1的UE1的控制面消息的流向示意图。对于UE1的控制面消息,采用控制面协议栈1-A,即上行,RN1为UE1生成NGAP消息,并承载在Un1口的DRB(可选的,也可以为SRB上,即协议栈1-B)上,发送给宿主基站。下行,采用对应的方式,即宿主基站为该UE1生成NGAP消息,并在Un1口发送给RN1。
示例性的,图3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RN1的UE1的用户面消息的流向示意图。对于UE1的用户面数据,采用用户面协议栈1,即上行,RN1为UE的数据进行GTP封装,并承载在Un1的DRB上,发送给宿主基站。下行采用对应的方式,即宿主基站为该UE1的数据进行GTP封装,并承载在Un1的DRB上,发送给RN1,RN1进一步处理后发送给UE。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图4-7,9-18,24,27-28,31-32,34-38中所示的各个协议层均可以视为组成中继设备、网络设备的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可以是纯硬件实现、纯软件实现,或者软硬件组合的方式实现。
以上结合图1至图38,详细得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方法,下面结合图39至图42,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
图3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9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39所示,该中继节点900包括:
处理模块910,用于生成第一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还91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第一映射关系,控制收发模块920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第二无线接口接收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第一数据所属节点的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PHY协议层,MAC协议层,RLC协议层和PDCP协议层处理;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连接的终端设备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PHY协议层,MAC协议层,RLC协议层,PDCP协议层和GTP-U协议层处理;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GTP-U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连接的终端设备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为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时,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PHY协议层,MAC协议层,RLC协议层和PDCP协议层处理;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为与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
可选地,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NGAP协议层处理;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NGAP协议层处理。
可选地,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RRC协议层处理;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RRC协议层处理。
可选地,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第三无线接口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通信的无线接口;
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所述第三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二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GTP-U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二控制面数据时,
所述收发模块920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处理模块9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NGAP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所述第二控制面数据为与所述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
可选地,第一映射关系由第一中继节点确定;或者,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由所述网络设备或运营和管理实体OAM配置;或者,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携带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的信息。
图4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中继节点10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40所示,该中继节点1000包括:
收发模块1010,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
处理模块1020,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第二映射关系,通过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二数据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收发模块1010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处理模块1020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经过与网络设备对等的GTP-U协议层,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第二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收发模块1010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处理模块1020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经过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GTP-U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第二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收发模块1010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处理模块1020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经过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处理模块1020还用于生成第一控制面数据;
所述收发模块1010还用于使用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所述收发模块1010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时,所述处理模块102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经过与网络设备对等的NGAP协议层,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为与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由第二中继节点确定;或者,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由所述网络设备或运营和管理实体OAM配置;或者,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由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配置;或者
所述第二中继节点获取所述第二数据携带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为宿主基站或者第三中继节点,其中,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直接或者间接相连。
图4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节点1100的示意性框图。该中继节点1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10、存储器1120和通信接口1130;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10、所述存储器1120和所述通信接口1130均通过内部通路连接;
所述存储器1120,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10,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1120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中继节点1100可以通过所述通信接口1130与其他装置进行数据交互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
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10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生成第一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第一映射关系,控制通信接口1130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应理解,中继节点11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中继节点900,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中继节点900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图4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节点1200的示意性框图。该中继节点12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10、存储器1220和通信接口1230;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10、所述存储器1220和所述通信接口1230均通过内部通路连接;
所述存储器1220,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10,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1220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中继节点1200可以通过所述通信接口1230与其他装置进行数据交互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
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10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1230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第二映射关系,通过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二数据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
应理解,中继节点12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中继节点1000,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中继节点1000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负责所述芯片系统与外界的信息交互,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接口电路和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通过线路互联,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以使得所述第一中继节点或第二中继节点可以执行对应于上述方法的第一中继节点或第二中继节点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中继节点,和/或,第二中继节点;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节点为上述各个方面所述的第一中继节点,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为上述各个方面所述的第二中继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应用于第一中继节点或第二中继节点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系列指令,当所述指令被运行时,以使得所述网络设备、服务器或终端设备可以执行对应于上述方法的第一中继节点或第二中继节点的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上述的方法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处理器中,或者由处理器实现。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盘)、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中继节点根据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第一映射关系,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一数据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二无线接口接收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所述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第一数据所属节点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PHY协议层,MAC协议层,RLC协议层和PDCP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连接的终端设备的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PHY协议层,MAC协议层,RLC协议层,PDCP协议层和GTP-U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GTP-U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连接的终端设备的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为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时,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PHY协议层,MAC协议层,RLC协议层和PDCP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为与接入所述第二中继节点的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NGAP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NGAP协议层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接收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第二中继节点对等的RRC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还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RRC协议层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第三无线接口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三无线接口为第一中继节点与所述终端设备通信的无线接口;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获取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所述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所述第三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二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GTP-U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二控制面数据时,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经过与所述网络设备对等的NGAP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二控制面数据为与所述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映射关系由第一中继节点确定;或者,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由所述网络设备或运营和管理实体OAM配置;或者,
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在第一无线接口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时,所述第一数据携带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的信息。
12.一种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中继节点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
所述第二中继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和第二映射关系,通过第二无线接口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与发送所述第二数据使用的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述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包含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会话连接信息、数据流信息、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的信息、消息类型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经过与网络设备对等的GTP-U协议层,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经过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GTP-U协议层,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的消息类型为第一用户面数据时,
所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经过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
16.一种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中继节点生成第一控制面数据;
第二中继节点使用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承载向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为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和第二中继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无线接口;
所述第二中继节点通过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向所述第一中继节点发送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时,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经过与网络设备对等的NGAP协议层,与第一中继节点对等的PDCP协议层,RLC协议层,MAC协议层和PHY协议层处理;
所述第一控制面数据为与终端设备相关的控制面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映射关系由第二中继节点确定;或者,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由所述网络设备或运营和管理实体OAM配置;或者,
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由所述第一中继节点配置;或者
所述第二中继节点获取所述第二数据携带的所述第一映射关系。
18.根据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为宿主基站或者第三中继节点,其中,所述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节点直接或者间接相连。
1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电路和存储电路,所述存储电路中存储指令,所述指令被调用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指令代码,所述指令代码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52183.6A CN109874153A (zh) | 2017-12-01 | 2017-12-01 | 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 |
PCT/CN2018/118925 WO2019105483A1 (zh) | 2017-12-01 | 2018-12-03 | 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52183.6A CN109874153A (zh) | 2017-12-01 | 2017-12-01 | 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74153A true CN109874153A (zh) | 2019-06-11 |
Family
ID=66664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252183.6A Pending CN109874153A (zh) | 2017-12-01 | 2017-12-01 | 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874153A (zh) |
WO (1) | WO2019105483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51871A (zh) * | 2020-12-30 | 2021-05-04 |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4365540A (zh) * | 2019-12-31 | 2022-04-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
WO2023060435A1 (zh) * | 2021-10-12 | 2023-04-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WO2025055627A1 (zh) * | 2023-09-15 | 2025-03-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239898B1 (en) * | 2019-11-19 | 2022-02-01 | T-Mobile Innovations Llc | Relaying data to multiple access points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84125A (zh) * | 2009-01-19 | 2010-07-21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tdd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EP2306665A1 (en) * | 2009-10-02 | 2011-04-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elay backhaul uplink HARQ protocol |
CN102036306A (zh) * | 2009-09-29 | 2011-04-27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网络中网元数据的传输方法及通信系统 |
CN102349319A (zh) * | 2009-03-11 | 2012-02-08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中继节点的设置和配置 |
CN103797859A (zh) * | 2011-09-06 | 2014-05-14 | 阿尔卡特朗讯 | 在移动通信网络上提供通信的方法 |
CN106034314A (zh) * | 2015-03-10 | 2016-10-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2017
- 2017-12-01 CN CN201711252183.6A patent/CN109874153A/zh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12-03 WO PCT/CN2018/118925 patent/WO201910548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84125A (zh) * | 2009-01-19 | 2010-07-21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tdd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2349319A (zh) * | 2009-03-11 | 2012-02-08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中继节点的设置和配置 |
CN102036306A (zh) * | 2009-09-29 | 2011-04-27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网络中网元数据的传输方法及通信系统 |
EP2306665A1 (en) * | 2009-10-02 | 2011-04-0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Relay backhaul uplink HARQ protocol |
CN103797859A (zh) * | 2011-09-06 | 2014-05-14 | 阿尔卡特朗讯 | 在移动通信网络上提供通信的方法 |
CN106034314A (zh) * | 2015-03-10 | 2016-10-1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3GPP: "3GPP TS 38.300 V1.0.0", 《3GPP TSG_RAN WG3_97BITS DCOS R3-173639》 * |
HUAWEI: "Multi-hop Relay support", 《3GPP TSG_RAN WG3_65 DCOS R3-091779》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365540A (zh) * | 2019-12-31 | 2022-04-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4365540B (zh) * | 2019-12-31 | 2023-11-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12751871A (zh) * | 2020-12-30 | 2021-05-04 |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
WO2023060435A1 (zh) * | 2021-10-12 | 2023-04-2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WO2025055627A1 (zh) * | 2023-09-15 | 2025-03-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05483A1 (zh) | 2019-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510131B2 (en) |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10475368B (zh) |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9729566B (zh)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设备 | |
KR102305715B1 (ko) | 중계 통신 방법과 중계 통신 장치 및 시스템 | |
CN111526559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11647561B2 (en) | Nod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US9077430B2 (en)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relay data | |
CN109756925B (zh) |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 |
WO2019105483A1 (zh) | 一种传输方法和中继节点 | |
CN110418427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08307536A (zh) | 一种路由方法和设备 | |
JP2023531787A (ja) | Iabネットワーク通信方法及び関連デバイス | |
CN110475351A (zh) | 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1959314A (zh) | 基站及其附接方法 | |
JP2011521530A (ja) | Lteにおけるセルフバックホーリング | |
CN103188681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9005562A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WO2013144714A2 (en) | Method of managing data bearers in a wireless access device and ues | |
CN111836338B (zh) |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中继节点 | |
WO2017118191A1 (zh) | 一种控制面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21062803A1 (zh)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22056708A1 (zh) | 通信设备、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2262544A1 (zh) | 一种通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4631394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7897989A (zh) | 基于ip的ue聚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