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64045B - 渔线轮座 - Google Patents
渔线轮座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64045B CN109864045B CN201810156793.4A CN201810156793A CN109864045B CN 109864045 B CN109864045 B CN 109864045B CN 201810156793 A CN201810156793 A CN 201810156793A CN 109864045 B CN109864045 B CN 1098640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ved surface
- reel seat
- seat
- reel
-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7
- 241000276420 Lophius piscatori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10000004932 little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24 fore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73 pai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渔线轮座,能够使钓鱼者更容易抓握且更确实地固持。该渔线轮座具有经氨基甲酸酯涂敷的树脂制轮座主体。轮座主体具有供载置钓鱼用渔线轮的脚的轮座面。在轮座面的前方设置着固定罩及前侧部位。第1曲面隔着轮座面而在两侧延伸设置到轮座主体的背侧。在第1曲面的前侧设置着第2曲面。第2曲面隔着前侧部位而配置在两侧,延伸设置到轮座主体的背侧。在第1曲面及第2曲面的边界形成着棱线,两者不连续。在第1曲面及第2曲面形成着多个凸条。各凸条以特定的间距并排设置,向后方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卸自如地保持钓鱼用渔线轮的渔线轮座的构造。
背景技术
除所谓长竿以外,钓竿一般具备用来安装钓鱼用渔线轮的渔线轮座。渔线轮座兼作用来供钓鱼者握持钓竿的握把。钓鱼者通过握持渔线轮座来操作钓竿,而进行钓钩组件的抛投、线的调整、上钩的鱼的取得等。为了让钓鱼者按照意愿来操作钓竿,要求兼作握把的渔线轮座能够确实地固持。因此,一直以来对渔线轮座施加有各种改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非专利文献1)。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164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3-46584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2017禧玛诺钓具目录p91~p9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所述各专利文献等所例示,以往对渔线轮座施加的改良,是通过研究渔线轮座的外形形状而变得容易抓握,以及通过研究渔线轮座的表面性状而进行防滑。但是,即使基于以往的改良,也仍未完成理想的渔线轮座,期望进一步的改良。
本发明是基于该背景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渔线轮座,其对于钓鱼者来说能够容易抓握且确实地固持。
解决问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渔线轮座具有供竿坯件在轴向上插通的筒状轮座主体,在该轮座主体的周面的特定部位形成供载置钓鱼用渔线轮的轮座面,并且在该轮座面的所述轴向一侧,以覆盖该轮座面的端部的方式一体地隆起形成着固定罩。该渔线轮座具备:一对第1曲面,以延续于所述轮座面沿所述轴向的一对侧缘而转入至所述轮座主体的周面中所述特定部位的径向相反侧的方式延伸设置;一对第2曲面,以如下方式延伸设置,也就是说,延续于所述轮座主体从所述固定罩延伸至所述轴向一端的部位的一对侧缘,转入至所述轮座主体的周面中所述特定部位的径向相反侧,并且在与所述第1曲面的边界形成从所述固定罩朝所述轴向另一方向且所述特定部位的径向相反侧延伸的棱线;以及多个凸条或凹条,分别在所述第1曲面及第2曲面上以相对于所述轴向另一方向呈锐角交叉的方式并排设置。
根据该构成,所述轮座面在轮座主体的周面的特定部位(以下,在本说明书中称为“轮座正面部”)载置并固定钓鱼用渔线轮的脚。在该状态下,钓鱼者用手握持轮座主体。钓鱼者手部的鱼际抵接在与轮座正面部为径向相反侧的面(以下,在本说明书中称为“轮座背面部”)。钓鱼者的食指或中指从第2曲面的一侧转入轮座正面部而到达第2曲面的另一侧。钓鱼者的中指或无名指及小指从第1曲面的一侧转入轮座正面部而到达第1曲面的另一侧。因为在该第1曲面与第2曲面的边界形成着棱线,所以第1曲面及第2曲面以棱线为界而不连续。因此,第1曲面及第2曲面与钓鱼者的各手指(五指)的配置吻合,钓鱼者能够使各手指无不适感地抵接在第1曲面及第2曲面。
在所述第1曲面或第2曲面形成着多个凸条或凹条。例如在实钓中,钓鱼者在打开钓鱼用渔线轮的导环的状态下待机时,有用拇指及食指夹持轮座主体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拇指及食指按压至第2曲面,各手指与所述凸条或凹条接触。该凸条或凹条相对于所述轴向的另一方向呈锐角交叉,因此对钓鱼者的手发挥有效的防滑效果。
(2)形成在所述第2曲面的凸条或凹条优选沿所述棱线并排设置。
在该构成中,更有效地防止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打滑。在所述凸条或凹条沿着所述棱线的情况下发挥高防滑效果的原因虽不明确,但人的手是肉体的一部分,就物性来说极其柔软,因此当钓鱼者握持轮座主体时,手或手指的表面会没入凸条或凹条中。在该情况下,认为只要所述凸条或凹条以沿着所述棱线的方式延伸,就会变得更不易打滑。
(3)所述凸条或凹条的宽度及间距优选分别为0.1mm~0.5mm、0.5mm~5.0mm。
如果凸条或凹条为这种尺寸,那么当钓鱼者握持轮座主体时,手或手指的表面会更确实地没入凸条或凹条中。
(4)所述轮座主体的周面中与所述特定部位为径向相反侧的面优选朝径向外侧鼓出的曲面。
在该构成中,轮座背面部隆起。因此,钓鱼者手部的鱼际更确实地抵接并稳定地支撑在轮座背面部。也就是说,对于钓鱼者来说,更容易抓握轮座主体。
(5)优选在朝所述径向外侧鼓出的曲面与所述第2曲面的边界形成着从所述轴向一端向另一端曲线延伸的槽。
在该构成中,钓鱼者握持轮座主体时,所谓的手掌没入所述槽中,而发挥出更高的防滑效果。
(6)所述轮座主体优选经氨基甲酸酯涂料涂布。
在该构成中,维持所述防滑效果并且对于钓鱼者来说抓握的舒适感提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以轮座背面部为基准分别对称地配置着一对第1曲面及第2曲面,钓鱼者能够无不适感地简单且确实地抓握轮座主体。并且,形成在第1曲面或第2曲面的凸条或凹条发挥有效的防滑效果,因此在实钓中钓鱼者握住钓竿的手不会轻易打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渔线轮座10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座主体12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座主体12的放大立体图。
图4A、图4B、图4C、图4D分别是表示轮座主体12的侧面、背面、侧面、正面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紧固螺母16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可动罩15的放大立体图。
图7A、图7B分别是图6中的A箭视图和B箭视图。
图8是图6中的VIII-VIII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渔线轮座
11:竿坯件
12:轮座主体
13:固定环
14:固定罩
15:可动罩
16:紧固螺母
17:轮座面
18:第1曲面
19:第2曲面
20:轴向
21:中心轴
24:握持筒
25:螺合筒
26:轮座正面部
27:轮座背面部
28:侧缘
29:侧缘
30:前侧部位
31:棱线
32:凸条
33:圆筒部
36:公螺纹
37:侧缘
38:槽
39:槽
40:槽
41:槽
44:开口
45: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渔线轮座的一形态,当然也可在不变更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变更实施形态。
1.概略及要点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渔线轮座10的外观立体图。该图表示渔线轮座10安装在构成钓竿的竿坯件11的状态。
该渔线轮座10安装在所述竿坯件11,固定钓鱼用渔线轮的脚。渔线轮座10具有轮座主体12及固定环13,是所谓螺旋轮座型。固定环13具有紧固螺母16及可动罩15。紧固螺母16螺合在轮座主体12,通过旋转而在轴向20(沿竿坯件11的中心轴21的方向)上滑动。可动罩15及紧固螺母16沿轴向20并排设置。可动罩15以轴向20为中心而旋动自如地连结在紧固螺母16,且经由未图示的止转构造而与轮座主体12卡合。因此,如果对紧固螺母16进行旋转操作,那么可动罩15会被限制随紧固螺母16一起旋转,并且在轴向20上滑动。
在轮座主体12设置着固定罩14。固定罩14与可动罩15对向。如果操作紧固螺母16,那么可动罩15会在轴向20上滑动,相对于固定罩14而相对地接触分离。钓鱼用渔线轮的脚在抵接于轮座面17的状态下由固定罩14及可动罩15夹持。
钓鱼者在实钓中握持安装着钓鱼用渔线轮的渔线轮座10,操作钓竿。此时,钓鱼者的手指以缠绕在轮座主体12的周面的方式抵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渔线轮座10的特征之处在于如下方面,也就是如该图所示,在轮座主体12的第1曲面18及第2曲面19并排设置着多个凸条32。通过设置该凸条32,在实钓时的各种场面中,钓鱼者的手毫无不适感地适应渔线轮座10且发挥高防滑效果。
2.轮座主体
图2及图3是轮座主体12的放大立体图。图3表示在图2中轮座主体12以中心轴21为中心旋转180°(度)的状态。图4A、图4B、图4C、图4D分别是表示轮座主体12的侧面、背面、侧面、正面的图。
轮座主体12整体上呈筒状,在中心贯通形成着圆形的孔22。也就是说,虽然轮座主体12的外周面形状如下所述般复杂,但内周面23的形状是与竿坯件11的外径对应的圆形。轮座主体12具有握持筒24及螺合筒25,这些是利用树脂(除聚酰胺(PA:尼龙)以外,经碳纤维强化的树脂)一体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座主体12的表面实施有氨基甲酸酯涂敷。涂敷所使用的涂料为所谓氨基甲酸酯系涂料即可。握持筒24配置在竿坯件11的前侧4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轴向一侧”),螺合筒25配置在后侧。
在握持筒24的周面配置着轮座正面部2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轮座主体的周面的特定部位”)。轮座正面部26在图2中位于上侧。在该轮座正面部26形成着所述轮座面17。该轮座面17为平坦面,稳定地载置钓鱼用渔线轮的脚。如图3所示,在所述轮座正面部26的相反侧(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轮座主体的周面中所述特定部位的径向相反侧”)设置着轮座背面部27。该轮座背面部27具有朝轮座主体12的径向外侧(在该图中为上方)鼓起的曲面。因此,握持筒24的截面形状呈所谓椭圆形。
如图2所示,在轮座正面部26的前侧4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轴向一侧”)设置着所述固定罩14。固定罩14与轮座正面部26一体地形成,在该图中向上方隆起。固定罩14形成为覆盖轮座正面部26的端部(前端部)的袋状,收容并保持所述钓鱼用渔线轮的脚的一侧。
所述第1曲面18延续于所述轮座面17。具体来说,延续于该轮座面17的侧缘28、29(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轮座面沿所述轴向的一对侧缘”)而形成。各第1曲面18分别从所述侧缘28、29向所述轮座背面部27侧展开,相对于所述中心轴21而在径向上对称地配置。如图4A、图4D所示,第1曲面18以从轮座背面部27朝向轮座正面部26缩小范围的方式(以轮座主体12的径向尺寸逐渐缩小的方式)形成。
所述第2曲面19延续于轮座主体12的前侧部位3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从所述固定罩延伸至所述轴向一端的部位”)。如图2所示,该前侧部位30是延续于固定罩14而到达轮座主体12的前端31的区域,从隆起的固定罩14的顶部朝向所述前端31平滑地倾斜,且以在圆周方向上描绘平缓的弧的方式弯曲。
在该前侧部位30的一对侧缘37(本实施方式中为假想侧缘)延续着一对第2曲面19。各第2曲面19向轮座背面部27侧展开。一对第2曲面19与所述第1曲面18同样地,相对于所述中心轴21而在径向上对称地配置。如图4C、图4B所示,第2曲面19以从轮座背面部27朝向轮座正面部26描绘朝径向凸起的弧的方式弯曲。
如上所述,所述第1曲面18以从轮座背面部27朝向轮座正面部26缩小范围的方式形成,相对于此,所述第2曲面19以从轮座背面部27朝向轮座正面部26描绘朝径向凸起的弧的方式弯曲。因此,在两曲面18、19相接的部位形成棱线31,以该棱线31为界,第1曲面18相对于第2曲面19成为弯折的状态(不连续)。该棱线31以从固定罩14朝轴向20的后方向(与箭头43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轴向另一方向”)延伸且转入至轮座背面部27的方式延伸。
在第1曲面18及第2曲面19形成着凸条32。在第1曲面18设置着15根凸条32,在第2曲面19设置着16根凸条32。各凸条32规则地整齐排列,沿所述棱线31相互平行地且相对于中心轴21倾斜地延伸。具体来说,设置在第1曲面18的凸条32的宽度尺寸设定为0.3mm,间隔(间距)设定为1.0mm左右。各凸条32的长度尺寸设定为10mm~50mm,各凸条32的长度方向与中心轴21所成的角度设定为5°(度)~25°。设置在第1曲面18的凸条32从侧缘28、29朝轴向20的后方向延伸,与中心轴21呈锐角交叉。同样地,设置在第2曲面19的凸条32也朝轴向20的后方向延伸,与中心轴21呈锐角交叉。各凸条32的宽度尺寸并不限定于所述尺寸,设定为0.1mm~0.5mm的范围,所述间距设定为0.5mm~5.0mm的范围。
关于所述凸条32的外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其截面形状成为梯形的方式形成。但是,凸条32的截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为三角形等多边形。通过设置该凸条32所产生的作用效果在下文叙述。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曲面18及第2曲面19形成着凸条32,但也可设置凹条代替凸条32。
如图3所示,在构成轮座背面部27的曲面与第2曲面19的边界形成着一对槽41。各槽41以中心轴21为中心而对称地配置。槽41从握持筒24的前端朝向后端曲线延伸。该槽41的宽度尺寸设定为2.0mm~4.0mm,深度尺寸设定为1.0mm左右。
螺合筒25呈筒状,延续于握持筒24的后端侧而设置。螺合筒25具备圆筒部33及连结部34,连结部34将圆筒部33与握持筒24的后端连结。如图3所示,连结部34具有从握持筒24呈大致梯形状突出的部位35,通过该部位35,可动罩15能够确实地嵌合至握持筒24(参照图1)。
在圆筒部33的外周面形成着公螺纹36。紧固螺母16(参照图1)与该公螺纹36螺合。该公螺纹36的螺纹在圆筒部33的圆周方向的3个部位缺损。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在圆筒部33的上侧部分(在轴向20的后方向上与所述轮座面17邻接的部分)及侧方部(在轴向20的后方向上与所述第1曲面18邻接的部分),螺纹缺损。由此,在该部分形成着槽38、39、4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圆筒部33的3个部位设置着槽38~40,也可设置在该3个部位以上,也可仅设置槽39、40。
各槽38~40沿圆筒部33的轴向20延伸。槽38的宽度尺寸W1设定为5.0mm,槽39、40的宽度尺寸W2设定为7.0mm(参照图4A至图4D)。各槽38~40的宽度尺寸W1、W2并不限定于所述尺寸,槽38的宽度尺寸W1可设定为3.0mm~6.0mm,槽39、40的宽度尺寸W2可设定为5.0mm~10.0mm。如上所述,该槽38~40是通过去掉公螺纹36的螺纹而形成,因此,槽38~40的底面呈圆弧状。因此,圆筒部33的壁厚在圆周方向上固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槽39、40的宽度尺寸相同(W2),各槽39、40的宽度尺寸也可不同。
3.紧固螺母
图5是紧固螺母16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固定环13具有可动罩15及紧固螺母16。两者在连结部位42沿中心轴21的轴向连结。可动罩15相对于紧固螺母16而以中心轴21为中心旋转自如。两者的连结构造已知,例如可采用如下构造:在以环绕紧固螺母16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的滑动槽中,卡合设置在可动罩15的突起(朝径向突出的爪等)。紧固螺母16可含有铝合金等金属。虽未图示,但在紧固螺母16的内周面形成着母螺纹,该母螺纹与所述轮座主体12的公螺纹36(参照图2)螺合。
可动罩15含有树脂或金属。可动罩15优选含有与构成轮座主体12的树脂相同的材料。可动罩15也与轮座主体12同样地被实施氨基甲酸酯涂敷。在可动罩15的前端形成着收容部50。在该收容部50收容并保持钓鱼用渔线轮的脚。
图6是可动罩15的放大立体图。图7A、图7B分别是图6中的A箭视图及B箭视图,分别以图7A、图7B表示。图8是图6中的VIII-VIII截面图。
可动罩15整体上呈筒状,在前侧43形成着椭圆形的开口44(图6、图7A),在后侧形成着圆形的开口45(图7B)。可动罩15的后端的外径(形成有开口45的端部的外径)与紧固螺母16的外径对应(参照图5)。因此,在所述连结部位42没有阶差,固定罩15与紧固螺母16以沿轴向20平滑地延续的方式连结。
另一方面,可动罩15的开口44的外形形状与轮座主体12的握持筒24的后端46(参照图3)的外形形状对应。因此,如图6及图7A、图7B所示,可动罩15的后端侧部位的外形形状呈圆筒状,纵向47(与所述轮座正面部26及轮座背面部27正交的方向:图2、图3中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朝向前侧43而逐渐扩大。另外,横向48(与所述一对第1曲面18正交的方向:参照图2、图3)的尺寸从可动罩15的后端侧部位朝向前侧43而逐渐缩小。
也就是说,可动罩15的外形形状是从后端侧部位朝向前侧43而在纵向47上扩大,并且在横向48上以被缩小范围的方式缩小。这样,通过可动罩15在纵向47上扩大,钓鱼者握住渔线轮座10时,轮座背面部27及可动罩15的纵向47的下表面49以适应鱼际及手掌的方式抵接,并且手指以适应第1曲面18的方式缠绕(参照图1)。另外,可动罩15的纵向47的上表面51朝向上方鼓出。由此,形成所述收容部50。
如图7A、图7B及图8所示,在可动罩15的内壁面55的3个部位设置着壁厚部52~54。这些壁厚部52~54以所述内壁面55朝内侧隆起的方式形成。壁厚部52以及壁厚部53、54分别在该图中设置在纵向47的上侧以及横向48的左右侧。也就是说,壁厚部52与所述螺合筒25的槽38的位置吻合,壁厚部53、54分别与所述螺合筒25的槽40、39的位置吻合(参照图2)。
如图7A、图7B及图8所示,壁厚部52具有一对角部,该角部的跨距与槽38的宽度尺寸W1对应。因此,壁厚部52的角部抵接在槽38的隅角部56(参照图2)。如图6所示,壁厚部53呈沿轴向20延伸的矩形。壁厚部53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尺寸L1与所述螺合筒25的槽40的宽度尺寸W2(参照图4A至图4D)对应。壁厚部53的内表面57为圆弧状曲面。该内表面57的曲率半径与所述螺合筒25的槽40的底面的曲率半径对应(参照图2)。因此,槽40的底面与壁厚部53的内表面57进行面接触。壁厚部54的形状与壁厚部53相同。因此,壁厚部54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尺寸L1与所述螺合筒25的槽39的宽度尺寸W2(参照图4A至图4D)对应,槽39的底面与壁厚部54的内表面58进行面接触。
此外,如上所述,在槽39、40的宽度尺寸不同的情况下,所述长度尺寸L1也与之对应地被变更。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内表面57、58并非圆弧状的曲面,不与槽40、39的底面进行面接触。进而,所述长度尺寸L1及壁厚部52的角部的跨距以这些的合计相对于可动罩15的后端部的内周长成为1/4的方式设计。
如图6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壁厚部53、54的角部59实施倒角加工。该倒角加工典型的是C面加工。当然,也可省略该倒角加工。
4.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实钓中,在钓鱼者握住渔线轮座10的情况下,钓鱼者手部的鱼际抵接在轮座背面部27,食指或中指以缠绕在一对第2曲面19的方式配置,且中指或无名指及小指以缠绕在一对第1曲面18的方式配置。在第1曲面18与第2曲面19的边界形成棱线31,相邻的两曲面18、19以棱线31为界而不连续。因此,钓鱼者的各手指适应第1曲面18及第2曲面19,钓鱼者能够无不适感地握持轮座主体12。因此,当鱼上钩而钓鱼者操作钓竿时,发挥各手指的防滑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曲面18及第2曲面19这两个曲面形成着凸条32,但也可仅在第1曲面18及第2曲面19中的任一个曲面上形成凸条32。
例如在实钓中,当钓鱼者在使钓鱼用渔线轮为打开钩环的状态下待机时,有用拇指及食指夹持轮座主体12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拇指及食指按压至第2曲面19,各手指与凸条32接触。该凸条32以相对于轴向20的后方向而呈锐角交叉的方式延伸,因此对钓鱼者的手发挥有效的防滑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所述第2曲面19的凸条沿所述棱线31并排设置,因此发挥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更高的防滑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条32的宽度为0.1mm~0.5mm,间距为0.5mm~3.0mm,因此当钓鱼者握持轮座主体12时,手或手指的表面确实地没入凸条中,发挥更高的防滑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座背面部27朝外侧鼓出,因此钓鱼者手部的鱼际更确实地抵接并稳定地支撑在轮座背面部27。也就是说,对于钓鱼者来说,更容易抓握轮座主体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座背面部27与第2曲面19的边界形成着槽41,因此在钓鱼者握持轮座主体12时,所谓的手掌没入槽41中。由此,发挥更进一步高的防滑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轮座主体12涂布着氨基甲酸酯涂料,所以对于钓鱼者来说,抓握的舒适感提升。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钓鱼用渔线轮的脚载置在轮座面17,由固定罩14及固定环13夹持。因为可动罩15的壁厚部52、53、54嵌合到设置在轮座主体12的槽38、39、40,所以在操作固定环13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紧固螺母16旋转的情况下),防止可动罩15随紧固螺母16的旋转一起旋转。也就是说,利用壁厚部52、53、54及槽38、39、40,构成所述止转构造。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槽38、39、40是将公螺纹36的螺纹的一部分去掉,因此不存在为了防止可动罩15的旋转而扩大轮座主体12的外径的情况。也就是说,例如在为了防止可动罩15的旋转而在轮座主体12形成键槽的情况下,为了形成该键槽,必须过度地确保圆筒部33的壁厚,轮座主体12的外径也变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会产生这种问题。
通过抑制轮座主体12的扩径,可动罩15的横向48的外形尺寸也得到抑制。进而,因为壁厚部53、54沿横向48配置,所以轮座主体12的外径以及可动罩15的横向的外形尺寸得到抑制,并且可动罩15的横向48的壁厚尺寸变大。这样,因为可动罩15的横向48的尺寸得到抑制,所以设计出对于钓鱼者来说容易抓握的渔线轮座10。并且,因为可动罩15的横向48的壁厚变大,所以确保可动罩15的刚性,确实地保持钓鱼用渔线轮的脚。
在本实施方式中,壁厚部52、53、54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即壁厚部53、54的长度尺寸L1及壁厚部52的角部的跨距的合计长度相对于可动罩15的后端部的内周长为1/4,能够适当进行设计变更。因此,能确保可动罩15必要且充分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壁厚部53、54的内表面57、58与槽40、39的底面进行面接触,因此不会在轮座主体12与可动罩15之间产生晃动,渔线轮座10的刚性提高,实现可动罩15的顺利的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对壁厚部53、54的角部实施有倒角加工,所以例如即使在实钓中鱼上钩而对渔线轮座10作用有弯曲力矩的情况下,可动罩15也不会固定在轮座主体12,而能够顺利地滑动。
Claims (11)
1.一种渔线轮座,其具有供竿坯件在轴向上插通的筒状轮座主体,在该轮座主体的周面的特定部位形成供载置钓鱼用渔线轮的轮座面,并且在该轮座面的轴向一侧,以覆盖该轮座面的端部的方式一体地隆起形成着固定罩,且具备:
一对第1曲面,以延续于所述轮座面沿所述轴向的一对侧缘而转入至所述轮座主体的周面中所述特定部位的径向相反侧的方式延伸设置;
一对第2曲面,以如下方式延伸设置,也就是说,延续于所述轮座主体从所述固定罩延伸至所述轴向一端的部位的一对侧缘,转入至所述轮座主体的周面中所述特定部位的径向相反侧,并且在与所述第1曲面的边界形成从所述固定罩朝所述轴向另一方向且所述特定部位的径向相反侧延伸的棱线;以及
多个凸条或凹条,分别在所述第1曲面及第2曲面上,以相对于所述轴向另一方向呈锐角交叉的方式并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形成在所述第2曲面的凸条或凹条沿所述棱线并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所述凸条或凹条的宽度及间距分别为0.1mm~0.5mm、0.5mm~5.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所述凸条或凹条的宽度及间距分别为0.1mm~0.5mm、0.5mm~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所述轮座主体的周面中与所述特定部位为径向相反侧的面是朝径向外侧鼓出的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所述轮座主体的周面中与所述特定部位为径向相反侧的面是朝径向外侧鼓出的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所述轮座主体的周面中与所述特定部位为径向相反侧的面是朝径向外侧鼓出的曲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所述轮座主体的周面中与所述特定部位为径向相反侧的面是朝径向外侧鼓出的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在朝所述径向外侧鼓出的曲面与所述第2曲面的边界形成着从所述轴向一端向另一端曲线延伸的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所述轮座主体经氨基甲酸酯涂料涂布。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渔线轮座,其中所述轮座主体经氨基甲酸酯涂料涂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32185 | 2017-12-01 | ||
JP2017232185A JP7037925B2 (ja) | 2017-12-01 | 2017-12-01 | リールシー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64045A CN109864045A (zh) | 2019-06-11 |
CN109864045B true CN109864045B (zh) | 2021-11-26 |
Family
ID=66915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56793.4A Active CN109864045B (zh) | 2017-12-01 | 2018-02-24 | 渔线轮座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37925B2 (zh) |
CN (1) | CN1098640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457618B2 (en) * | 2018-12-15 | 2022-10-04 | Karl B. WEBBER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fishing reel to fishing rod and selectively positioning the reel along the axis of the fishing rod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11712A (zh) * | 2001-10-09 | 2003-04-23 | 株式会社岛野 | 渔线轮座以及使用该渔线轮座的钓竿 |
CN1879476A (zh) * | 2005-06-17 | 2006-12-20 | 株式会社岛野 | 渔线轮座及具有该渔线轮座的钓竿 |
CN101530070A (zh) * | 2008-03-14 | 2009-09-16 | 株式会社岛野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CN101543200A (zh) * | 2008-03-27 | 2009-09-30 | 株式会社岛野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CN101779614A (zh) * | 2009-01-14 | 2010-07-21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竿 |
CN101897324A (zh) * | 2009-05-27 | 2010-12-01 | 株式会社岛野 | 渔线轮座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48354B2 (ja) * | 1999-12-27 | 2006-02-22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竿 |
JP4831766B2 (ja) * | 2007-04-26 | 2011-12-07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釣り具 |
JP3152060U (ja) * | 2009-05-01 | 2009-07-16 | 親和工業株式会社 | 板おもり |
JP6210740B2 (ja) * | 2013-06-06 | 2017-10-11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
JP1519405S (zh) * | 2014-07-24 | 2015-03-16 |
-
2017
- 2017-12-01 JP JP2017232185A patent/JP703792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24 CN CN201810156793.4A patent/CN1098640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11712A (zh) * | 2001-10-09 | 2003-04-23 | 株式会社岛野 | 渔线轮座以及使用该渔线轮座的钓竿 |
CN1879476A (zh) * | 2005-06-17 | 2006-12-20 | 株式会社岛野 | 渔线轮座及具有该渔线轮座的钓竿 |
CN101530070A (zh) * | 2008-03-14 | 2009-09-16 | 株式会社岛野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CN101543200A (zh) * | 2008-03-27 | 2009-09-30 | 株式会社岛野 | 筒状渔线轮座以及钓竿 |
CN101779614A (zh) * | 2009-01-14 | 2010-07-21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竿 |
CN101897324A (zh) * | 2009-05-27 | 2010-12-01 | 株式会社岛野 | 渔线轮座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037925B2 (ja) | 2022-03-17 |
CN109864045A (zh) | 2019-06-11 |
JP2019097481A (ja) | 2019-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17359B2 (en) | Reel seat for fishing rod, fishing rod, and movable hood for reel | |
US20150224657A1 (en) | Extender and method for holding a razor | |
US9807990B2 (en) | Double bearing reel | |
KR100230638B1 (ko) | 낚싯대용 릴시트 | |
CN109864045B (zh) | 渔线轮座 | |
JP5455316B2 (ja) |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 |
JP5496467B2 (ja) |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 |
US20080289582A1 (en) | Aquarium net assembly | |
JP6734217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 | |
TW201041502A (en) | Tubular reel seat | |
AU9522901A (en) | Reel seat for fishing rod and fishing rod | |
JP7115870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 | |
JP5376556B2 (ja) |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 |
CN112806333A (zh) | 钓竿 | |
CN211657212U (zh) | 卷线器固定装置 | |
JP7154753B2 (ja) | リールシート | |
JP5118536B2 (ja) | 釣竿 | |
JP5084037B2 (ja) |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 |
JP6608230B2 (ja) | 魚釣用リールシート及び当該魚釣用リールシートを備える釣竿 | |
US3229403A (en) | Fishing line guiding finger protecting shield | |
JP5219193B2 (ja) |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り竿 | |
JP2009028009A (ja) |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リールシート付き釣り竿 | |
JP7067986B2 (ja) | サポートグリップ | |
JP2004024162A (ja) | 釣竿 | |
JP3003101U (ja) | 振出式釣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