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0509B - 部品投放机构和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品投放机构和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50509B CN109850509B CN201811593452.XA CN201811593452A CN109850509B CN 109850509 B CN109850509 B CN 109850509B CN 201811593452 A CN201811593452 A CN 201811593452A CN 109850509 B CN109850509 B CN 1098505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yor belt
- input
- recovery
- line changing
- stac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部品投放机构和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属于生产装配线上的物料供给领域。该部品投放机构包括架体,还包括设于所述架体上的投入层、回收层和取料装置,投入层包括投入传送带、投入换线装置和取料缓冲传送带,回收层包括叠放装置、回收换线装置和回收传送带,叠放装置包括叠放传送带和叠放框架;取料装置包括取料移动架和设于取料移动架上的过渡传送带;投入该部品投放机构的部品可自动投送至作业岗位,投入该部品投放机构的部品可自动投送至作业岗位;该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工作效率高,可有效节省劳动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装配线上的物料供给领域,尤其涉及部品投放机构和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等工业产品的装配生产线上,常常需要通过运输装置将部品从第一工位将货品传输至第二工位,以满足第二工位上的装配需求;如需要通过运输台车将座椅骨架运输至装配区,工作人员取出座椅骨架,以完成装配工序。现有技术中,待装配部品(如座椅骨架),一般置放于可移动台车上,由台车传输至装配区,作业者作业时,需要搬取部品至作业台上。
但是,现有技术以下缺陷:
(1)当部品的较重时(1脚座椅骨架重约10kg左右),作业者搬取部品到作业台上的劳动强度较大;
(2)当用于传输部品的台车是通过设置多层放置空间时,作业者需要弯腰搬取位于较低高度放置空间内的部品,操作麻烦;
(3)当部品放置于托盘或其他置物容器内以实现传输时,且台车为了提高装载运输量仅设置了单层托盘回收层时,作业者搬取完部品后,需要人工将托盘堆叠放置回台车,操作麻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将部品传送至作业台、可对托盘进行叠放回收的部品投放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可工作效率高的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部品投放机构,包括架体,还包括设于所述架体上的投入层、回收层和取料装置;
所述投入层包括投入传送带、投入换线装置和取料缓冲传送带;所述投入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投入传送带与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通过所述投入换线装置传送配合,所述投入换线装置用于将传送方向由第一方向转化为第二方向;
所述回收层包括叠放装置、回收换线装置和回收传送带;所述叠放装置包括叠放传送带和叠放框架,所述叠放框架与所述叠放传送带之间可发生竖向相对位移;所述叠放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回收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为第四方向,所述叠放传送带与所述回收传送带通过所述回收换线装置传送配合,所述回收换线装置用于将传送方向由第三方向转化成第四方向;
所述取料装置包括取料移动架和与设于所述取料移动架上的过渡传送带,所述过渡传送带具有与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配合的接料位置和与所述叠放框架配合的回收位置;所述取料移动架用于带动所述过渡传送带在所述接料位置和所述回收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投入传送带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投入传送区,所述投入换线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投入换线区;
所述回收传送带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回收传送区,所述回收换线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四方向依次排列的回收换线区。
进一步地,所述投入层还包括设于所述架体的第一缓冲遮挡件和第一投入升降架;所述投入传送带设于所述第一投入升降架上;
所述投入传送带具有传送位置和待位位置,所述投入传送带位于所述传送位置时,所述投入传送带与所述投入换线装置配合传送;所述投入传送带位于所述待位位置时,所述第一缓冲遮挡件遮挡于所述投入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上;
所述第一投入升降架可带动所述投入传送带在所述传送位置和所述待位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投入换线装置包括连接传送带和第二投入升降架,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设有若干投入换线辊筒,所述连接传送带与所述投入传送带配合传送;
所述连接传送带具有投入换线间隙,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具有接物位置和送物位置;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位于所述接物位置时,所述投入换线辊筒位于所述投入换线间隙内与所述连接传送带配合,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位于所述送物位置时,所述投入换线辊筒凸出所述投入换线间隙与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配合;所述投入升降装置相对于所述架体上下移动时,在所述接物位置和所述送物位置之间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还设有第二缓冲遮挡件,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位于所述送物位置时,所述第二缓冲遮挡件遮挡于所述连接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上。
进一步地,所述回收层还包括第三缓冲遮挡装置,所述第三缓冲遮挡装置具有遮挡位置,所述第三缓冲遮挡装置位于所述遮挡位置时,所述叠放传送带与所述回收换线装置配合传送,所述第三缓冲遮挡装置脱离所述遮挡位置时,所述第三缓冲遮挡装置阻挡于所述叠放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上。
进一步地,所述回收换线装置包括回收升降装置和若干回收换线辊筒,所述回收升降装置设有回收换线传送带,所述回收换线传送带具有回收换线间隙,所述回收升降装置具有接物位置和送物位置;
所述回收升降装置位于所述接物位置时,所述回收换线传送带与所述叠放传送带配合;所述回收升降装置位于所述送物位置时,所述回收换线辊筒位于所述回收换线间隙内,所述回收换线传送带与所述回收换线辊筒配合;
所述回收升降装置相对所述架体上下移动时,在所述接物位置和所述送物位置之间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回收层还设有第四缓冲遮挡装置,所述第四缓冲遮挡装置可由所述回收换线传送带中部凸出;所述回收层还设有第五缓冲遮挡装置,所述第五缓冲遮挡装置可由所述回收传送带中部凸出。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包括:
投入步骤:座椅骨架放置于托盘上组成待传送体,将至少2组待传送体同时由投入口投入部品投放机构;
投入传送步骤:所述待传送体由投入传送带沿第一方向传送至投入换线装置,经过所述投入换线装置后的所述待传送体依次排列,沿第二方向传送至取料缓冲传送带,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依次地将所述待传送体传送至取料装置的过渡传送带;
取料步骤:座椅骨架由所述过渡传送带送至作业台;
托盘抬升步骤:取料装置的取料移动架移动至回收入口处,过渡传送带将空托盘沿第三方向传送至叠放装置的叠放框架上,叠放框架上移;
托盘叠放步骤:所述过渡传送带将托盘传送至叠放传送带上,所述叠放框架下移,位于所述叠放框架上的托盘与位于所述过渡传送带上的托盘叠搭,完成一组托盘的叠放;
托盘回收步骤:叠放的托盘由所述过渡传送带沿第三方向传送至回收换线装置,所述回收换线装置将叠放的托盘沿第四方向传送至回收传送带,所述回收传送带将叠放的托盘传送至所述部品投放机构的回收口。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投入该部品投放机构的部品可自动投送至作业岗位;
(2)该部品投放机构可将置放容器进行叠放回收;
(3)该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工作效率高,可有效节省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部品投放机构的整体示意图之一(图中包含外部托盘);
图2为本发明的部品投放机构的整体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部品投放机构的整体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的部品投放机构的回收层和取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架体;20、投入层;21、第一投入升降架;211、投入传送带;22、投入换线装置;221、连接传送带;222、第二投入升降架;2221、投入换线辊筒;2222、第二缓冲遮挡件;23、取料缓冲传送带;24、第一缓冲遮挡件;30、回收层;311、叠放传送带;312、叠放框架;32、回收换线装置;321、回收升降装置;3211、回收换线传送带;322、回收换线辊筒;33、回收传送带;34、第三缓冲遮挡装置;35、第四缓冲遮挡装置;40、取料装置;41、取料移动架;42、过渡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部品投放机构,包括架体10,还包括设于架体10上的投入层20、回收层30和取料装置40;该部品投放机构在使用时,用于与外部的部品传输装置(如台车)配合,以实现部品传输装置可以单次投入多件部品(如座椅骨架),多件部品单次由投入层20的投入口后多件部品可依次排列流向取料装置40;取料装置40用于将部品依次传送至工作台;回收层30用于将用于承装部品的容器(如托盘)叠放,叠放后将容器传送至回收层30的回收口,以将叠放的容器传送回部品传输装置上,实现容器的回收。
具体地,投入层20包括投入传送带211、投入换线装置22和取料缓冲传送带23;投入传送带211的传送方向为第一方向,取料缓冲传送带23的传送方向为第二方向,投入传送带211与取料缓冲传送带23通过投入换线装置22传送配合,投入换线装置22用于将传送方向由第一方向转化为第二方向;回收层30包括叠放装置、回收换线装置32和回收传送带33;叠放装置包括叠放传送带311和叠放框架312,叠放框架312与叠放传送带311之间可发生竖向相对位移;叠放传送带311的传送方向为第三方向,回收传送带33的传送方向为第四方向,叠放传送带311与回收传送带33通过回收换线装置32传送配合,回收换线装置32用于将传送方向由第三方向转化成第四方向;取料装置40包括取料移动架41和与设于取料移动架41上的过渡传送带42,过渡传送带42具有与取料缓冲传送带23配合的接料位置和与叠放框架312配合的回收位置;取料移动架41用于带动过渡传送带42在接料位置和回收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具体地,该部品投放机构通过取料装置40的设置,且通过取料装置40与投入层20、回收层30的配合,使得部品投入步骤和部品盛装容器的回收步骤有效衔接配合,部品被投放至工作台后,空的盛装容器可以通过取料装置40传送至回收层30,而回收层30内的叠放装置可以将至少两个空的承装容器叠放成组,回收换线装置32可以将沿第三方向依次进入的一组或多组叠搭的承装容器,并列地沿第四方向传送至回收传送带33,以由回收传送带33的回收口传送出部品投放机构,通过叠放装置、回收换线装置32和回收传送带33的配合,可以实现盛装容器的叠放,有效提高盛装容器的回收效率,且可以将不同叠组的盛装容器进行排列以传送回收,便于节省台车的回收空间,有效提高盛装容器的回收效率。
优选地,为了提高部品的投送效率,使得用于将部品由前一工位传输至部品投放机构旁的台车可一次并列投入多件部品,且使得回收层30的投入口可一次并列投出多件盛装容器,投入传送带211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投入传送区,投入换线装置22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投入换线区;回收传送带33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回收传送区,回收换线装置32包括至少两个沿第四方向依次排列的回收换线区。
优选地,为了提高部品的投送效率,使得当台车单次投入多件部品,且部品呈矩阵排列(至少为2×2矩阵排列)时,投入层20可有序地将呈矩阵排列的部品进行重排,以将部品依次传送至工作台(即成单列排列传送出投入层20);投入层20还包括设于架体10的第一缓冲遮挡件24和第一投入升降架21;投入传送带211设于第一投入升降架21上;投入传送带211具有传送位置和待位位置,投入传送带211位于传送位置时,投入传送带211与投入换线装置22配合传送;投入传送带211位于待位位置时,第一缓冲遮挡件24遮挡于投入传送带211的传送方向上;第一投入升降架21可带动投入传送带211在传送位置和待位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具体地,架体10上设有用于实现第一投入升降架21升降的气缸;第一缓冲遮挡件24为挡板,该挡板设置于投入换线装置22下方,第一投入升降架21下降时,移动至待位位置,使得部品往第一方向上的传送运动被阻挡。
具体地,通过第一投入升降架21和气缸的配合,实现投入传送带211与第一缓冲遮挡件24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换,既可以实现部品的待位以成组传送部品,且当投入传送带211位于传送位置时,第一缓冲遮挡件24不能影响部品的正常传送。
优选地,为了便于实现部品的重排,以重构部品的传送路线,以使得该部品传送机构在面对投入口投入并列排列的部品或矩阵排列的部品时,可依次单件将部品传送至工作台,保证工作台的工作有序,投入换线装置22包括连接传送带221和第二投入升降架222,第二投入升降架222设有若干投入换线辊筒2221,连接传送带221与投入传送带211配合传送;连接传送带221具有投入换线间隙,第二投入升降架222具有接物位置和送物位置;第二投入升降架222位于接物位置时,投入换线辊筒2221位于投入换线间隙内与连接传送带221配合,第二投入升降架222位于送物位置时,投入换线辊筒2221凸出投入换线间隙与取料缓冲传送带23配合;第二投入升降架222相对于架体10上下移动时,在接物位置和送物位置之间移动;连接传送带221的传送方向为第一方向,换线辊筒的传送方向为第二方向。通过连接传送带221上设有投入换线间隙,通过连接传送带221和换线辊筒的配合,可实现部品传送阵形的重组。
具体地,架体10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二投入升降架222升降的气缸。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驱动装置实现升降。
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实现投入换线装置22的换线功能,如:投入换线装置22包括若干条连接传送带221、转向装置和一条传出传送带,多件部品分别进入不同的连接传送带221,连接传送带221的传送方向为第一方向,通过控制器控制不同连接传送带221依次向转向装置传送部品,转向装置往第二方向传送部品至传出传送带,传出传送带往第二方向传送部品。
优选地,为了便于进一步控制部品有序重排,投入升降装置还设有第二缓冲遮挡件2222,投入升降架位于送物位置时,第二缓冲遮挡件2222遮挡于连接传送带221的传送方向上。
优选地,为了提高部品换线排列的有序性,回收层30还包括第三缓冲遮挡装置34,第三缓冲遮挡装置34具有遮挡位置,第三缓冲遮挡装置34位于遮挡位置时,叠放传送带311与回收换线装置32配合传送,第三缓冲遮挡装置34脱离遮挡位置时,第三缓冲遮挡装置34阻挡于叠放传送带311的传送方向上。
优选地,为了便于实现盛装容器组(每组包括至少两件叠放的盛装容器)的重排,以重构其传送路线,以使得成列依次传送的盛装容器组,经过回收换线装置32后可成排同时传送,以提高回收效率;回收换线装置32包括回收升降装置321和若干回收换线辊筒322,回收升降装置321设有回收换线传送带3211,回收换线传送带3211具有回收换线间隙,回收升降装置321具有接物位置和送物位置;回收升降装置321位于接物位置时,回收换线传送带3211与叠放传送带311配合;回收升降装置321位于送物位置时,回收换线辊筒322位于回收换线间隙内,回收换线传送带3211与回收换线辊筒322配合;回收升降装置321相对架体10上下移动时,在接物位置和送物位置之间移动。
具体地,架体10上设有用于驱动回收升降装置321升降的气缸。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驱动装置实现升降。
具体地,由于盛装容器为空的,容器内没有重量较大的部品,为了节约驱动动力,换线传送带倾斜设置,使得进入换线传送带的盛装容器组可以靠自重滑动到位。
优选地,为了使得回收层30可有序地回收多组盛装容器组,回收层30还设有第四缓冲遮挡装置35,第四缓冲遮挡装置35可由回收换线传送带3211中部凸出;回收层30还设有第五缓冲遮挡装置,第五缓冲遮挡装置可由回收传送带33中部凸出。通过第四缓冲遮挡装置35和第五缓冲遮挡装置的设置,有利于实现缓冲,使得盛装容器组成排地、逐次地、有序地传送至回收层30的回收口。
优选地,为了节约驱动动力,回收传送带33为倾斜设置,使得进入回收传送带33的盛装容器组可以靠自重滑动到位。
具体地,第三遮挡装置和第四遮挡装置均通过气缸实现上下升降,以实现遮挡。
本实施例中的部品投放机构的工作原理为:
用于与该部品投放机构配合的部品传输装置为台车,台车具有三层,上两层用于放置座椅骨架(座椅骨架放置在托盘上),第三层用于放置空的回收的托盘,每层的面积相同;上两层每层可放置4脚座椅骨架,且4脚座椅骨架两两并列排列成矩形。
本实施例中的部品投放机构为了能与上述部品传输装置配合,以将座椅骨架由台车传送至工作台,并将空托盘叠放回收至部品传输装置的其中一层。
本实施例的投入传送带211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轨道,每组轨道包括两条导轨,每条导轨上设有滚轮,滚轮可受驱动电机驱动实现滚动,当上述台车移动至部品投放机构旁时,台车上层的4脚座椅骨架两两并列(2×2),从投入口流入到投入传送带211,投入口传送带上的滚轮滚动,4脚座椅骨架沿第一方向被传送至投入换线装置22,此时换线辊筒不凸出于投入换线间隙,前2脚座椅骨架经过连接传送带221,并位于换线辊筒上方,后2脚座椅骨架位于连接传送带221接近投入传送带211的一侧;台车上层座椅骨架排入后,第一投入升降架21人工下降到台车第二层的高度,台车第二层的4脚座椅骨架流入投入传送带211,第一投入升降架21将座椅骨架生气进行流转投送。
第二投入升降架222上升至送物位置,使得投入换线辊筒2221凸出投入换线间隙,使得座椅骨架位于若干换线辊筒上,换线辊筒带动前2脚座椅骨架往取料缓冲带移动,将前2脚座椅骨架传送至取料缓冲传送带23,而当第二投入升降架222上升至送物位置时,第二缓冲遮挡件2222阻挡后2脚座椅往投入换线辊筒2221方向流动。
过渡传送带42上流入1脚座椅骨架,后1脚座椅骨架被阻挡流入,取料移动架41自动下降到作业太高度,作业者可以直接拿取骨架进行组装作业。
座椅骨架去除后,托盘流入到回收层30的回收口,取料移动架41升起继续流入下1脚座椅骨架进行投送;叠放框架312上伸出4个可转动的活动拖脚,前1脚座椅骨架流向叠放框架312并被4个活动拖脚抬起,叠放框架312上升,叠放上升架4个活动拖脚抬起托盘,当下一托盘流入到叠放装置位置时,叠放框架312下降,活动拖脚被位于叠放传送带311上的托盘抵推,往上转动,使得受活动拖脚托起的托盘落下,两个托盘实现叠放。
叠好成组的托盘流入到回收换线装置32的回收换线传送带3211上,当回收换线传送带3211上流入有2组两两叠放的托盘,回收换线装置32升降移动,使得回收换线辊筒322穿过回收换线间隙,使得位于回收换线传送带3211上的托盘转移至回收换线辊筒322上,托盘自重下滑至回收口,托盘流走后,回收换线装置32复位至接物位置。
当回收层30的回收口共流入4个两两叠放的托盘,即可回收到台车上。
本实施例中的各个部件的升降移动,均使用气缸实现。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该方法包括:
投入步骤:座椅骨架放置于托盘上组成待传送体,将至少2组待传送体同时由投入口投入部品投放机构;
投入传送步骤:待传送体由投入传送带211沿第一方向传送至投入换线装置22,经过投入换线装置22后的待传送体依次排列,沿第二方向传送至取料缓冲传送带23,取料缓冲传送带23依次地将待传送体传送至取料装置40的过渡传送带42;
取料步骤:座椅骨架由过渡传送带42送至作业台;
托盘抬升步骤:取料装置40的取料移动架41移动至回收入口处,过渡传送带42将空托盘沿第三方向传送至叠放装置的叠放框架312上,叠放框架312上移;
托盘叠放步骤:过渡传送带42将托盘传送至叠放传送带311上,叠放框架312下移,位于叠放框架312上的托盘与位于过渡传送带42上的托盘叠搭,完成一组托盘的叠放;
托盘回收步骤:叠放的托盘由过渡传送带42沿第三方向传送至回收换线装置32,回收换线装置32将叠放的托盘沿第四方向传送至回收传送带33,回收传送带33将叠放的托盘传送至部品投放机构的回收口。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6)
1.部品投放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架体,还包括设于所述架体上的投入层、回收层和取料装置;
所述投入层包括投入传送带、投入换线装置和取料缓冲传送带;所述投入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投入传送带与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通过所述投入换线装置传送配合,所述投入换线装置用于将传送方向由第一方向转化为第二方向;
所述回收层包括叠放装置、回收换线装置和回收传送带;所述叠放装置包括叠放传送带和叠放框架,所述叠放框架与所述叠放传送带之间可发生竖向相对位移;所述叠放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回收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为第四方向,所述叠放传送带与所述回收传送带通过所述回收换线装置传送配合,所述回收换线装置用于将传送方向由第三方向转化成第四方向;
所述取料装置包括取料移动架和与设于所述取料移动架上的过渡传送带,所述过渡传送带具有与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配合的接料位置和与所述叠放框架配合的回收位置;所述取料移动架用于带动所述过渡传送带在所述接料位置和所述回收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投入传送带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投入传送区,所述投入换线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投入换线区;
所述回收传送带包括至少两个平行的回收传送区,所述回收换线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四方向依次排列的回收换线区;
所述投入层还包括设于所述架体的第一缓冲遮挡件和第一投入升降架;所述投入传送带设于所述第一投入升降架上;
所述投入传送带具有传送位置和待位位置,所述投入传送带位于所述传送位置时,所述投入传送带与所述投入换线装置配合传送;所述投入传送带位于所述待位位置时,所述第一缓冲遮挡件遮挡于所述投入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上;
所述第一投入升降架可带动所述投入传送带在所述传送位置和所述待位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投入换线装置包括连接传送带和第二投入升降架,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设有若干投入换线辊筒,所述连接传送带与所述投入传送带配合传送;
所述连接传送带具有投入换线间隙,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具有接物位置和送物位置;
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位于所述接物位置时,所述投入换线辊筒位于所述投入换线间隙内与所述连接传送带配合,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位于所述送物位置时,所述投入换线辊筒凸出所述投入换线间隙与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配合;所述投入升降装置相对于所述架体上下移动时,在所述接物位置和所述送物位置之间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品投放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还设有第二缓冲遮挡件,所述第二投入升降架位于所述送物位置时,所述第二缓冲遮挡件遮挡于所述连接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品投放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层还包括第三缓冲遮挡装置,所述第三缓冲遮挡装置具有遮挡位置,所述第三缓冲遮挡装置位于所述遮挡位置时,所述叠放传送带与所述回收换线装置配合传送,所述第三缓冲遮挡装置脱离所述遮挡位置时,所述第三缓冲遮挡装置阻挡于所述叠放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上。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部品投放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换线装置包括回收升降装置和若干回收换线辊筒,所述回收升降装置设有回收换线传送带,所述回收换线传送带具有回收换线间隙,所述回收升降装置具有接物位置和送物位置;
所述回收升降装置位于所述接物位置时,所述回收换线传送带与所述叠放传送带配合;所述回收升降装置位于所述送物位置时,所述回收换线辊筒位于所述回收换线间隙内,所述回收换线传送带与所述回收换线辊筒配合;
所述回收升降装置相对所述架体上下移动时,在所述接物位置和所述送物位置之间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部品投放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层还设有第四缓冲遮挡装置,所述第四缓冲遮挡装置可由所述回收换线传送带中部凸出;所述回收层还设有第五缓冲遮挡装置,所述第五缓冲遮挡装置可由所述回收传送带中部凸出。
6.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部品投放机构,其特征在于:
投入步骤:座椅骨架放置于托盘上组成待传送体,将至少2组待传送体同时由投入口投入部品投放机构;
投入传送步骤:所述待传送体由投入传送带沿第一方向传送至投入换线装置,经过所述投入换线装置后的所述待传送体依次排列,沿第二方向传送至取料缓冲传送带,所述取料缓冲传送带依次地将所述待传送体传送至取料装置的过渡传送带;
取料步骤:座椅骨架由所述过渡传送带送至作业台;
托盘抬升步骤:取料装置的取料移动架移动至回收入口处,过渡传送带将空托盘沿第三方向传送至叠放装置的叠放框架上,叠放框架上移;
托盘叠放步骤:所述过渡传送带将托盘传送至叠放传送带上,所述叠放框架下移,位于所述叠放框架上的托盘与位于所述叠放传送带上的托盘叠搭,完成一组托盘的叠放;
托盘回收步骤:叠放的托盘由所述叠放传送带沿第三方向传送至回收换线装置,所述回收换线装置将叠放的托盘沿第四方向传送至回收传送带,所述回收传送带将叠放的托盘传送至所述部品投放机构的回收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93452.XA CN109850509B (zh) | 2018-12-25 | 2018-12-25 | 部品投放机构和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93452.XA CN109850509B (zh) | 2018-12-25 | 2018-12-25 | 部品投放机构和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50509A CN109850509A (zh) | 2019-06-07 |
CN109850509B true CN109850509B (zh) | 2024-10-22 |
Family
ID=66892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93452.XA Active CN109850509B (zh) | 2018-12-25 | 2018-12-25 | 部品投放机构和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85050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86863B (zh) * | 2019-12-05 | 2021-08-03 | 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货物升降传送系统 |
CN113086475B (zh) * | 2021-04-02 | 2024-08-20 | 汪李键 | 一种亚克力板材的入料自动管理立体库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0012254U (zh) * | 2018-12-25 | 2020-02-04 | 广州樱泰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 部品投放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08296B2 (ja) * | 1996-02-27 | 2007-04-25 | 株式会社平和 | 遊技機製造用空パレット回収装置 |
CA2715455C (en) * | 2009-09-25 | 2015-04-28 | Johnsen Machine Company Ltd. | Palletizing system and method |
CN103723504B (zh) * | 2013-12-26 | 2016-03-16 | 山东莱茵科技设备有限公司 | 自动回收物料运输叠盘系统 |
CN203699397U (zh) * | 2013-12-26 | 2014-07-09 | 山东莱茵科技设备有限公司 | 自动叠盘装置 |
CN107098169A (zh) * | 2017-06-27 | 2017-08-29 | 耒阳市亚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料盘回收堆垛装置 |
-
2018
- 2018-12-25 CN CN201811593452.XA patent/CN10985050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0012254U (zh) * | 2018-12-25 | 2020-02-04 | 广州樱泰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 部品投放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50509A (zh) | 2019-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55030B (zh) | 物流派送系统以及派送方法 | |
CN212831342U (zh) | 下料装置 | |
CN104876025A (zh) | 一种板式家具构件的自动分拣方法及设备 | |
CN110683269A (zh) | 仓储系统 | |
CN206955130U (zh) | 一种用于电梯门板生产线的卸料装置 | |
CN210504790U (zh) | 一种智能装货装置 | |
CN104176456B (zh) | 伸缩输送机构和码垛机 | |
CN201614018U (zh) | 可控数量码垛填充机 | |
CN109850509B (zh) | 部品投放机构和可回收托盘的座椅骨架投放方法 | |
CN106742284A (zh) | 新型条烟独立码垛及快速装箱方法 | |
CN115966394B (zh) | 一种高速自动叠片机 | |
WO2024011794A1 (zh) | 一种码垛机落差堆跺方法 | |
CN203865616U (zh) | 货物装车自动码垛机构 | |
CN210504425U (zh) | 物流派送系统 | |
CN112722740A (zh) | 一种无人车间智能检测包装线 | |
CN103171901A (zh) | 集装箱鹅颈槽正反相叠出料系统 | |
CN211768039U (zh) | 仓储系统 | |
CN114148656B (zh) | 托盘集装单元去托盘及分层并叠层方法、系统 | |
CN210012254U (zh) | 部品投放机构 | |
CN107499627B (zh) | 电梯导轨半自动打包生产线 | |
KR200445621Y1 (ko) | 화물 적재장치 | |
CN218370098U (zh) | 一种辊筒线搬运系统 | |
CN218641943U (zh) | 拆垛理料系统及装车流水线 | |
CN113716123B (zh) | 一种料片自动装箱装置、生产线及其应用 | |
CN214297874U (zh) | 一种无人车间智能检测包装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