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2440B -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42440B CN109842440B CN201711206454.4A CN201711206454A CN109842440B CN 109842440 B CN109842440 B CN 109842440B CN 201711206454 A CN201711206454 A CN 201711206454A CN 109842440 B CN109842440 B CN 1098424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cessing
- information
- control layer
- rlc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07—Relay station based processing for cell extension or control of coverag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3—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8—Information format or content conversion, e.g. adaptation by the network of the transmitted or received inform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wireless delivery to users or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示出了一种中继通信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中继通信的端到端时延,并能保障中继通信端到端数据传输可靠性。该方法流程包括:中继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接收来自于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在该中继节点中,对该数据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其中,该第一部分处理可以是: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可以是: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该中继节点将经由该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后的数据,发给第三网络节点。该中继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第三网络节点处在同一中继通信系统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定义了无线接入网的中继传输方案,根据3GPP的Release 10(R10)的定义,如图1所示出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100包括: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中继节点(relay node,RN),宿主基站(Donor eNodeB,DeNB)以及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其中,UE具有协议栈包括:物理层(physicallayer,PHY),媒体接入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MAC),无线链路控制层(radio link control layer,RLC),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层(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 layer,PDCP),英特网协议层(internet protocol layer,IP)以及传输控制协议层(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用户数据报协议层(user datagram protocollayer,UDP),以支持上层应用程序(Application)所需的数据传输;在该系统100中,RN几乎具备完整的基站能力,在RN与DeNB之间的接口上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MAC,RLC,PDCP,IP,UDP以及GPRS隧道协议用户面部分(GPRS tunneling protocol-user plane,GTP-U),在RN与UE之间的接口上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MAC,RLC以及PDCP;在系统100中,DeNB是为RN提供服务的基站,在S1和X2接口为RN提供相关功能的代理(S1/X2 proxy),DeNB在与RN之间的接口上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MAC,RLC,PDCP,IP,UDP以及GTP-U,在DeNB的与核心网网关SGW/PGW之间的接口配置的协议栈包括:L1,L2,IP,UDP以及GTP-U,其中L2为链路层,L1为物理层;SGW/PGW具有与DeNB相对等的协议栈,包括:L1,L2,IP,UDP,GTP-U,以及与UE相对等的IP层。在系统100中,UE和RN通过Uu接口进行通信交互,RN和DeNB通过Un接口进行通信交互,DeNB与SGW/PGW通过S1接口进行通信交互,具体的,UE通过Uu口接入RN,该UE与PGW之间建立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承载,对应于该EPS承载,在DeNB与SGW/PGW之间的S1接口相应的建立一个GTP隧道,且在RN和DeNB之间的Un接口也建有一个GTP隧道,该Un接口建立的GTP隧道与S1接口建立的GTP隧道具有对应关系,由此,在各个传输区段可以通过数据包的承载标识和/或隧道标识找到正确的下一跳节点。3GPP R10定义的系统100目前仅支持单跳中继的场景,下行数据包从DeNB向RN发送时,需经过DeNB和RN之间的Un接口的协议栈解封装(参与处理的协议栈子层包括:PHY,MAC,RLC,PDCP,IP,UDP以及GTP-U),再重新经过Uu接口的空口协议栈各层处理和封装(参与处理的协议栈子层包括:PHY,MAC,RLC以及PDCP),再由RN发送给UE,这种中继传输方式如果应用到多跳中继场景,将导致数据包端到端传输时延较大。
发明内容
在新一代通信系统中,如果沿用3GPP R10的中继通信系统架构,数据包需要在中继节点上耗费较多的处理时间,难以满足新一代通信系统对低时延的严格要求,另,在现有的RN节点MAC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机制(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已经能保障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有鉴于此,本申请设计了一种新的中继传输方案,简化RN节点对数据包的处理,降低数据包在中间节点的处理时延,并可以提供提供接入网侧的端到端传输保障。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可适用于中继通信系统,示例性的,以下主要从中继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的视角进行描述,该方法包括:第一网络节点接收来自于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在该第一网络节点中,接收到的该数据被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网络节点将被所述处理后的数据,发向第三网络节点;该第一部分处理为如下中至少一种: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如下中至少一种: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simplified RLC,S-RLC)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该第一网络节点为中继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通过实施该方案,可简化中继节点对数据的处理,减少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进而降低在包含有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以及该第三网络节点的通信网络中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选设计包括:该第二网络节点为第二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来自于该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为下行数据,该第三网络节点为终端设备;该下行数据在该第二网络节点被依次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部分处理为: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简化了在中继节点对下行数据的处理,减少了下行传输的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进而降低了在包含有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以及该第三网络节点的通信网络中下行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该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下行数据或者该第一网络节点处理后发向该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中,分别可以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服务质量流(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服务所述终端设备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选设计包括: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的数据是来自于第二网络节点的下行数据,该第二网络节点为第三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该第三网络节点为第四中继节点,该下行数据经由第三网络节点发向终端设备;在该第一网络节点,下行数据被依次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部分处理为: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该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下行数据或者该第一网络节点处理后发向下一节点的下行数据中,可分别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该第四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该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服务所述终端设备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选设计和/或第二种可选设计,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和/或该第四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可被用于该下行数据传输的路由选择,以便于传输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为需要传输的下行数据获得正确的下一跳节点。本申请实施例所称的传输路径,可以理解为数据包的传输路径,比如数据包经由DgNB-RN2-RN1-UE这条链路进行传输时,传输路径可以是该链路中的任意两个端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途径。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选设计及第二种可选设计,适配功能有关信息中的QoS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中的每一种,都可被用于在传输过程中为下行数据所属的业务提供所需的QoS保障。比如,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可以与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具有对应关系,而无线承载一般具有相应粒度的QoS保障,那么当下行数据中携带了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标识的信息或与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下行数据所属业务相应的Qos要求;不同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通常有不同的无线承载和Qos flow,基于不同的无线承载,同理,不同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也分别具有相应的Qos要求。和无线承载类似,QoS flow一般具有表示数据传输过程中某种粒度的QoS保障的功能,当下行数据中携带了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下行数据所属业务的Qos要求,从而使得传输节点可以按照该Qos flow ID对应的Qos要求对这个数据包进行传输。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选设计包括,该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的来自于该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为上行传输方向数据,该第二网络节点为终端设备,该第三网络节点为第五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该上行数据在中继节点被依次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部分处理为:物理层功能处理和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可以简化中继节点对上行数据的处理,减少上行传输的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进而降低在包含有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以及该第三网络节点的通信网络中上行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可选的,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的上行数据或者经过该第一网络节点处理后发出的上行数据中,分别可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五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选设计包括,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来自于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为上行数据,该第二网络节点为第六中继节点,该第三网络节点为第七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该上行数据在该第一网络节点被依次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部分处理为: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该第一网络节点为中继节点(仅为行文方便,编号为“第一中继节点”)。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可以简化中继节点对上行数据的处理,减少上行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从而进一步降低在包含有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以及该第三网络节点的通信网络中上行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该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中或者该第一网络处理后获得的上行数据,可分别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七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选设计及第四种可选设计,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五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七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可被用于上行数据传输中的路由选择过程,便于传输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为需要传输的上行数据获得正确的下一跳节点。
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选设计及第四种可选设计,该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该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中的每一种均可用于在传输过程中为数据传输提供所需的QoS保障。比如,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可以与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具有对应关系,而无线承载一般具有相应粒度的QoS保障,那么当上行数据中携带了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标识的信息或与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上行数据所属业务相应的Qos要求;不同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通常有不同的无线承载和Qos flow,基于不同的无线承载,同理,不同的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也分别具有相应的Qos要求。和无线承载类似,QoS flow一般具有表示数据传输过程中某种粒度的QoS保障的功能,当上行数据中携带了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下行数据所属业务的Qos要求,从而使得传输节点可以按照该Qosflow ID对应的Qos要求对这个数据包进行传输。
参考或结合前述任一设计,根据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选设计包括,在中继节点进行的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执行分段,获得的分段对应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这样,中继节点具有对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进行分段的功能,使得中继节点可以灵活的执行上下行数据传输,提高系统传输的效率和灵活性。
参考或结合前述任一设计,根据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选设计包括,第一网络节点为第一中继节点,在该中继节点进行的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执行如下中至少一种或任意几种:对未被正确发送出去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执行重传;对未正确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反馈接收状态;将收到的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传输状态的报告向数据发送端发送,该中继节点不解析该传输状态的报告的内容,此处所称的传输状态,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某个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比如,可以是RLC业务数据单元SDU或者RLC SDU的分段)未被正确接收到,或者某个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未正确发送出;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中继节点在和相邻网络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在其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的处理中不需要对传输的数据执行自动重传请求机制(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或者不执行类似于ARQ的重传机制,使得在中继节点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更高,减少了数据在该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从而降低了通信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可选的,在中继节点的简化的RLC层功能处理中,不对接收到的RL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RLC PDU)对应的分段进行重组和/或重排序,此处所称的对分段进行重组,可以理解为,当RLC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RLCSDU)进行分段后,每一个分段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不需要将前述形成的多个RLC PDU还原成完整的RLC SDU;此处所称的重排序,可以理解为,在RN的RLC层处理,对收到的上述RLC PDU,并不按照其所属的SDU的序号进行排序后按序递交给上层或按序递交给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而是对收到的上述RLC PDU就递交给中继节点的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这样,进一步简化了在中继节点的数据处理,从而进一步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
参考或结合前述任一设计,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选设计包括,经由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包括: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及所述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通过本设计,经过适配功能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报文可以认为是在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比如,可以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增加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从而使得上下行数据能够携带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从而保障数据传输所需的路由信息和/或数据所需的传输Qos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适用于中继通信系统,该方法主要从中继通信系统中宿主基站的视角进行描述,包括:宿主基站对下行数据执行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后,宿主基站将处理后得到的下行数据经由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发向终端设备;发向所述终端设备的该下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根据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选设计包括,在该宿主基站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对未被正确发送给该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通过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向该终端设备重新发送该未被正确发送到终端设备的RLC PDU,宿主基站向终端设备重新发送该RLC PDU的过程中,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可以不识别该RLC SDU是初传的RLC SDU还是重传的RLC SDU;和/或,通过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向该终端设备发送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报告,比如,宿主基站确定一个或多个来自于终端设备的RLC PDU未被接收到,则该宿主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关于未被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报告,在发送接收状态的报告的过程中,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可不解析该接收状态的报告的内容,具体的,比如,RN通过RLC PDU的头信息中的数据控制(data/control,D/C)域和/或控制PDU类型(control PDU type,CPT)域获知该RLC PDU的类型是控制PDU,则RN确定该RLCPDU携带了状态报告,然后根据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中的路由信息向数据的发送端发送该控制PDU,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也可以携带在该RLC PDU中。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宿主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类似ARQ机制的数据重传机制,保证了中继通信系统中端到端的通信传输质量保障,而宿主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中继节点在参与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在其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的处理中不需要对传输的数据执行类似ARQ的机制,和/或,也不需要产生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减少了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降低了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从而在保障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Qos以及降低系统端到端通信时延这两者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根据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选设计包括,在宿主基站,经由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报文包括: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及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经过宿主基站中的适配功能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报文可以认为是在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比如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增加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使得宿主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中能够携带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从而保障提供下行数据传输所需的路由信息和/或数据传输所需的Qos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适用于中继通信系统,该方法主要从中继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比如终端设备为UE)的视角进行描述,包括:在终端设备对上行数据执行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后,终端设备将上行数据经由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发向宿主基站;发向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上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根据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选设计包括,在该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对未被正确发送给该宿主基站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终端设备通过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向该宿主基站重新发送;和/或,该终端设备通过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向该宿主基站发送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在该报告的发送过程中,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可不解析该接收状态的报告。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和前述第二方面相类似,中继节点在和相邻网络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在其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的处理中不需要对其接收或者发送的RLC PDU执行ARQ或者类似ARQ的自动重传请求机制,从而减少了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降低了通信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但终端设备和宿主基站之间需要执行类似ARQ机制的数据重传机制,以保障中继通信系统端到端的通信传输质量。
根据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选设计包括,经由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包括: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及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通过适配功能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报文可以认为是在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从而使得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能够携带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保障提供上行数据传输所需的路由信息和/或数据传输所需的Qos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各个方面中的每一种设计,可以和其所在方面的其他设计结合适用,比如,可以任择一种其他设计或者任择多种其他设计合并实施以解决不同的技术问题。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节点,该通信节点中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用于该通信节点与其他通信节点之间进行通信交互,该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使得该通信节点实现如前述任一方面及其中任一可选设计中如下任一种设备的功能: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该第三网络节点,该终端设备,该中继节点以及该宿主基站。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系统芯片,该系统芯片中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用于该系统芯片与外部进行通信交互,该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使得实现如前述任一方面及其中任一可选设计中如下任一种设备的操作: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该第三网络节点,该终端设备,该中继节点以及该宿主基站。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当该程序指令被执行时,以使得执行前述任一方面及其中任一可选设计,比如,该程序被执行时,可以使得前述任一方面及其中任一可选设计中如下任一种设备的操作得以进行: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该第三网络节点,该终端设备,该中继节点以及该宿主基站。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200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300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400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500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600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700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800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900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1000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节点1100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下一代中继通信系统的应用,一方面,考虑到高频载波频率资源丰富,在热点区域,为满足5G超高容量需求,利用高频小站组网愈发流行。高频载波传播特性较差,受遮挡衰减严重,覆盖范围不广,故而需要大量密集部署小站,相应地,为这些大量密集部署的小站提供光纤回传的代价很高,施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经济便捷的回传方案;另一方面,从广覆盖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一些偏远地区提供网络覆盖,光纤的部署难度大,成本高,也需要设计灵活便利的接入和回传方案。无线中继技术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提供了选择:其接入链路(access link)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皆采用无线传输方案。
相较于3GPP R10定义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新一代通信系统对网络各项性能指标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以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5G)为例,提出了网络容量指标提升1000倍,更广的覆盖需求,以及超高可靠性超低时延等要求。
面向5G的无线中继通信组网场景中,需要支持多跳无线中继和多连接场景。相应地,如图2所示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200中,在考虑多跳无线中继通信组网场景下,无线接入网侧的网络拓扑可视为树状拓扑(tree based topology),即,中继节点和为中继节点服务的宿主基站(donor gNodeB,DgNB)有明确的层级关系,每一个中继节点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视为唯一的父节点,如图2中所示出的系统200-A,该系统包括UE,RN2,RN1,以及DgNB,其中,RN 2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RN 1视为其父节点,RN 2所服务的UE的上行和下行数据的传输都经过RN 2的唯一父节点RN 1。在树状拓扑结构的网络系统中,对于UE的上行数据,每个中继节点可以按照从属关系依次将数据递交给自己的父节点,最终上行数据会路由至DgNB,再经由DgNB和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隧道递交到核心网;对于该RN 2所服务的UE的下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由DgNB通过RN 1和RN 2依次发送给UE。若考虑多跳及多连接无线中继组网的场景,无线接入网侧的网络拓扑可以被视为网状拓扑(meshtopology),如图2所示出的系统200-B,该系统中RN3到DgNB之间存在两条链路,一条链路为RN3-RN2-DgNB,另一条链路为RN3-RN1-DgNB,RN 3将为其分别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RN 2和RN1都视为父节点。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所称宿主基站或中继节点,可以是具有全部或者部分标准基站的功能以及针对中继通信的增强特性的无线接入网设备,而对于标准基站,在大部分场景中,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其实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TR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节点B(Node B,NB)、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 B,或Home Node B,HNB)、下一代基站(new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该下一代基站可以是如下中至少一种:gNB,NG eNB,具有分离形态的中心单元(central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的gNB,CU以及DU,或者,处理通信数据的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等,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接入设备等非3GPP系统的无线接入网设备。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相类似的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基站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中继节点,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具有中继功能的终端设备来实现,中继节点的具体实现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本申请所称终端设备,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各种类型的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家庭网关(residential gateway,RG)设备、无线数据卡、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TC)的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终端设备、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终端设备、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终端设备、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终端设备、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终端设备、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终端设备、智能家居(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家居设备,如冰箱、电视、洗衣机或者家具等),以及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等等。本申请所称的终端设备,还可以被设置成固定位置,具有和前述终端设备相类似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相类似无线通信功能的终端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仅为描述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具有无线收发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终端设备。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对象,“第一”、“第二”并不对其修饰的对象的实际顺序或功能进行限定。例如,“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中的“第一”、“第二”,仅仅是为了区分这两者是不同的网络节点,并不对其实际先后顺序或者功能进行限定。本申请中出现的“示例性的”,“示例”,“例如”,“可选的设计”或者“一种设计”等表述,仅用于表示举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示例”,“例如”,“可选的设计”或者“一种设计”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都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这些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示例性的,本申请中出现的术语“上行”和“下行”,用于在特定场景描述数据/信息传输的方向,比如,“上行”方向一般是指数据/信息从终端设备向宿主基站传输的方向,“下行”方向一般是指数据/信息从宿主基站向终端设备传输的方向,可以理解,“上行”和“下行”仅用于描述数据/信息的传输方向,该数据/信息传输的具体起止的设备都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出现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表示对象间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如无特别说明,则一般表示前后对象之间是一种“或”的关系。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出现的字符“-”,一般用来表示该字符前后的对象两者之间具有逻辑上协作/关联/映射关系。例如,对于存在多跳多连接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如果RN1,RN2和DgNB等节点形成了其中的一条通信链路,则,该链路可表示为RN1-RN2-DgNB。在本申请中可能出现的对各种消息/信息/设备/网元/系统/装置/动作/操作/流程/概念等各类客体进行了赋名,可以理解的是,这些具体的名称并不构成对相关客体的限定,所赋名称可随着场景,语境或者使用习惯等因素而变更,对本申请中技术术语的技术含义的理解,应主要从其在技术方案中所体现/执行的功能和技术效果来确定。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出现的类似于“项目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A,B,以及C”表述的含义,如无特别说明,通常是指该项目可以为如下中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A和A;A,A和A;A,A和B;A,A和C,A,B和B;A,C和C;B和B,B,B和B,B,B和C,C和C;C,C和C,以及其他A,B和C的组合。以上是以A,B和C共3个元素进行举例来说明该项目的可选用条目,当表达为“项目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A,B,……,以及X”时,即表达中具有更多元素时,那么该项目可以适用的条目也可以按照前述规则获得。
示例性的,本申请中出现的类似于“某项目的标识的信息”,通常是指“某项目”的标识,比如该项目的具体名称,具体序号,或者具体识别信息直接标识该“某项目”的信息,也可以是和“直接标识该“某项目”的信息”具有对应关系的间接的信息,本文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本申请出现的描述如:“物理层功能处理”和“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可以理解为分别对应于实现现有技术中定义的物理层(PHY)的基本功能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层的基本功能,比如3GPP中定义的PHY和MAC层的功能。本申请出现的描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可以理解为实现的是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定义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的基本功能,其具体含义和特征,可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来确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出现的描述“适配功能处理”,可以理解为实现一种单独的适配功能,也可以理解为,该适配功能作为物理层功能的一部分或者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的一部分,此时,物理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层由于具有了适配功能的处理,从而和现有技术中定义的物理层的基本功能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基本功能不同,其具体含义和特征,可分别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来确定,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中继通信系统300,该系统300中包含第一网络节点,第二网络节点,以及第三网络节点,该第一网络节点和该第二网络节点通过两者之间的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上下行传输,该第一网络节点和该第三网络节点通过两者之间的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上下行传输。对于数据的下行传输场景,比如,数据依次经由第二网络节点,第一网络节点,以及第三网络节点进行传输时,该第一网络节点为RN,该第二网络节点为宿主基站或一个与该第一网络节点通信的RN,该第三网络节点为终端设备或者另一个与该第一网络节点通信的RN。对于数据的上行传输场景,比如,数据依次经由第三网络节点,第一网络节点,以及第二网络节点进行传输时,该第三网络节点为终端设备或一个与该第一网络节点通信的RN,该第一网络节点为RN,该第二网络节点为另一个与该第一网络节点通信的RN或宿主基站。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据需要对图3所示的中继通信系统300进一步扩展,比如在该第三网络节点和该第一网络节点两者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中继节点,和/或,在该第一网络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两者之间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中继节点,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组成单链多跳中继通信系统或者多链多跳中继通信系统。
参考图3所示例的系统300,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通信方法300,该方法以第一网络节点的角度对各种可行设计进行描述,该方法300包括:第一网络节点接收来自于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在该第一网络节点中,接收到的数据被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网络节点将被该第一部分处理和该第二部分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发向第三网络节点;该第一部分处理为如下中至少一种: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如下中至少一种: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该通信方法300可应用于中继通信系统,该第一网络节点为中继通信系统中的中继节点。相比较而言,现有技术中的中继节点几乎具备完整的基站能力,在现有的RN上,其与DeNB之间的接口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IP层,UDP层以及GTP-U,而本系统及方法300所提出的中继节点的处理,相比于现有技术,大大简化了协议栈设置,简化了在中继节点对数据的处理,减少了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进而降低在包含有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以及该第三网络节点的中继通信系统中的端到端通信时延。
根据该方法300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来自于该第二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为下行数据,该第二网络节点为第二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该第三网络节点为终端设备;该下行数据被依次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部分处理为: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通过实施本设计,中继节点对下行数据的处理相比于现有技术得到了较大的简化,减少了下行传输的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进而降低了在包含有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以及该第三网络节点的通信网络中下行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第一网络节点接收到的下行数据中或者在经过第一网络节点处理后获得的下行数据,分别可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所述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根据该方法300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的来自于该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为下行数据,该第二网络节点为与该第一网络节点相通信的一个中继节点(比如,第三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该第三网络节点为与该第一网络节点通信的一个中继节点(比如,第四中继节点),此处和前一种可选设计的一个区别在于,在前述可选设计中,第一网络节点在向下行发送数据时,和该第一网络节点直接通信的下行方向的节点是终端设备,而在本设计中,和该第一网络节点直接通信的下行方向的节点是另外一个RN,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该下行数据经由第三网络节点发向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节点,对其收到的下行数据依次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部分处理为: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作为可选设计,该第一网络节点收到的下行数据中或者经过该第一网络节点处理后发送的下行数据中,均可分别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下行传输所涉及的网络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比如,该第一网络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第四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种),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所称的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中继节点,可以是终端设备接入的服务小区所属的中继节点。
在前述方法300中的关于数据下行传输的各可选设计中,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和/或,传输途径中涉及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比如,该第四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和/或,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可用于下行数据传输中的路由选择,便于传输路径中的节点为需要传输的下行数据获得正确的下一跳节点,以保障传输过程高效。
在前述方法300中的关于数据下行传输的各可选设计中,下行数据中携带的QoS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可用于在传输过程中为该下行数据所属的业务提供所需的QoS保障。一般的,无线承载和Qos flow可分别用于体现基础的传输Qos要求,Qosflow和无线承载可以具有映射关系。不同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通常对应于不同的无线承载,比如,针对一个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在空口可以建立至少一个无线承载与之对应,该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中可以承载不同的Qos flow,每个Qos flow可以有不同Qos要求,这样,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也可以基于其对应的无线承载或其承载的QoS flow而具有相应的Qos要求;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与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通常也具有对应关系,那么当下行数据中携带了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和/或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下行数据具有的相应的下行传输Qos要求,从而便于传输路径中的节点根据该Qos要求执行传输;当然,当下行数据中携带了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时,由于QoS flow体现基本的传输QoS要求,那么也明确表明了该下行数据传输所需的Qos要求。
根据该方法300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该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的来自于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为上行数据,该第二网络节点为终端设备,该第三网络节点为与该第一网络节点相通信的其他中继节点(比如,第五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在第一网络节点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依次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部分处理为:物理层功能处理和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通过实施本设计,相比于现有技术,显著简化了在第一网络节点(即中继节点)对上行传输的数据的处理,减少了上行传输的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进而降低了在包含有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以及该第三网络节点的通信网络中上行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在该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的上行数据中或经过该第一网络节点处理后发送的上行数据中,均可以分别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上行传输涉及的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比如,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一网络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五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和该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种),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上行数据中携带终端设备的标识和/或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可用于宿主基站将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该上行数据通过与该终端设备的该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对应的隧道(比如,N3tunnel)发送至网关设备,比如该网关设备是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function,UPF)。
根据该方法300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该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的来自于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为上行数据,该第二网络节点为与该第一网络节点相通信的其他中继节点(比如,第六中继节点),该第三网络节点为与该第一网络节点相通信的其他中继节点(比如,第七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该第一网络节点对接收的上行数据依次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该第一部分处理为: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该第二部分处理为: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该第一网络节点将经过该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发向第三网络节点。此处与前一可选设计的一个区别在于,前述可选设计中,在上行方向,与该第一网络节点相通信的第二网络节点为终端设备,而本设计中,在上行方向与该第一网络节点相通信的第二网络节点为另一个中继节点。通过实施本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中继节点对上行数据的处理,减少了上行传输的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进而降低了在包含有该第一网络节点,该第二网络节点以及该第三网络节点的中继通信系统中上行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作为可选设计,该第一网络节点接收的上行数据中或者该第一网络节点处理后向第三网络节点发送的上行数据中,可分别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上行传输路径涉及的网络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比如,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一网络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第六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七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在前述方法300中关于数据上行传输的各可选设计中,上行传输路径中涉及的网络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比如,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一网络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五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第六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该第七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或任一个,可用于上行数据传输中的路由选择,便于传输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为需要传输的上行数据获得正确的下一跳节点。进一步可选的,在传输路径的中间节点,可以根据上行发送端,比如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来确定上行数据的下一跳节点,可以通过为终端设备预设传输路径等间接的方式确定下一跳路由节点。这时,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也可以作为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携带在上行传输的数据包中。
在前述方法300中关于数据上行传输的各可选设计中,上行数据中携带的QoS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可用于在传输过程中为该上行数据所属的业务提供所需的QoS保障。无线承载和Qos flow可分别用于体现基础的传输Qos要求,Qos flow和无线承载可以具有映射关系。不同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通常对应于不同的无线承载,可以理解,针对一个PDU session,空口可以建立至少一个无线承载与之对应;一个协议数据单元会话还可以承载不同的Qos flow,每个Qos flow可以有不同Qos要求,这样,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可基于其对应的无线承载或者其承载的Qos flow而具有相应的Qos要求;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与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通常也具有对应关系,那么当上行数据中携带了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和/或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上行数据所具有的相应的Qos要求,从而便于传输路径中的节点根据该Qos要求执行传输,当上行数据中携带了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时,由于QoS flow一般用于表示基本的传输QoS要求,那么也明确表明了该上行数据在传输中所需要的Qos要求。
根据该方法300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针对上行数据传输或者下行数据传输,在该第一网络节点(以中继节点为例)进行的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中,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执行分段,获得的分段对应形成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这样,中继节点具有对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进行分段的功能,使得中继节点可以灵活的执行上下行数据传输,提高系统传输的效率和灵活性。
根据该方法300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针对上行数据传输或者下行数据传输,在该第一网络节点(以中继节点为例)进行的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中,该第一网络节点对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执行如下中至少一种:
操作一:对于未被该第一网络节点正确发送出去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该第一网络节点不执行重传,比如,第一网络节点给另一个中继节点发送的RLC PDU,如果该RLC PDU发送失败,或者对端未正确接收到该RLC PDU,则该第一网络节点不会重新再将该RLC PDU发送给所述的另一个中继节点;
操作二:对与未被该第一网络节点正确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该第一网络节点不向数据发送端反馈接收状态,比如,另一个中继节点向该第一网络节点发送的RLC PDU,如果发送失败或者该第一网络节点未正确接收到,则该第一网络节点不会将该RLC PDU未正确接收到的情况反馈给给所述的另一个中继节点;
操作三:该第一网络节点将收到的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向数据发送端发送,该第一网络节点不对该接收状态的报告进行解析,可选的,也可以理解为该第一网络节点只是为该接收状态的报告提供传输通道,并不获知该接收状态的报告的内容,此处所称的接收状态,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比如,可以是RLC业务数据单元SDU或者RLC SDU的分段)未被正确接收到的信息;
操作四:该第一网络节点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进行分段重组,具体的,示例如:一般而言,在发送端或发送端与第一网络节点之间的任一节点对RLCSDU进行分段后,每一个分段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在该第一网络节点的RLC层的处理中,不对每一个分段对应的RLC PDU进行重组,不需要将前述形成的多个RLC PDU拼接还原成完整的原始RLC SDU;
操作五:该第一网络节点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进行重排序,具体的,示例如:对收到的RLC PDU,并不按照其所属的SDU的序号进行排序后按序递交给上层或按序递交给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而是对收到的RLC PDU将其直接交给中继节点的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而现有技术中需要对收到的RLC PDU按序递交下一步处理,从而需要较多的处理时延。
通过实施本设计,该第一网络节点在和相邻网络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在其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的处理中不需要对其接收或者发送的数据执行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repeat request,ARQ)机制,或者不执行类似于ARQ的重传机制,和/或,不需要对接收到的RLC PDU执行分段重组和/或重排序,从而使得在该第一网络节点(中继节点)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更高,进一步减少了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进一步降低了通信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
根据该方法300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针对上行数据传输或者下行数据传输,在该第一网络节点,经由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包括: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及该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作为示例性的理解,经由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是在RLC PDU的基础上增加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获得,比如,可以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添加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又比如,还可以将RLC PDU数据包作为净荷封装形成相对独立的适配协议层数据包,前述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可以包含在该适配协议层数据包的头信息中。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经过适配功能处理后,得到的数据报文可以认为是在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从而使得上下行数据中能够包含路由和/或传输QoS保障所必须的信息,保障上下行数据传输可靠高效。
参考图3所示的系统30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300-2,该方法主要从中继通信系统中宿主基站的视角进行描述,包括:宿主基站对下行数据执行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宿主基站将处理后得到的下行数据经由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发向终端设备,其中,宿主基站发向该终端设备的该下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下行传输路径所涉及的网络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比如,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以及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根据该方法300-2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在该宿主基站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对未被所述终端设备正确接收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通过至少一个中继节点重传给所述终端设备,可选的,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无需识别在其传输的RLC SDU是初次传输的RLC SDU还是重传的RLC SDU;和/或,通过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向该终端设备发送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报告,比如,如果宿主基站确定某一个或多个RLC SDU(或RLC SDU的部分分段)未被接收到,则该宿主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关于该RLC SDU(或其部分分段)未被正确接收的反馈,该接收状态的报告在发送过程中,不被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解析。通过实施本设计,宿主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数据重传机制,这样,即使中继节点和相邻网络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传输不具有数据重传机制和或数据传输状态反馈机制,也能较好的保障中继通信系统中端到端的通信传输质量,使得在降低通信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和保障传输质量这两者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
根据该方法300-2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在宿主基站,经由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包括: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及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作为示例性的一种理解,在宿主基站经由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可以是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添加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后获得,也可以是通过将RLC PDU数据包作为净荷封装形成相对独立的适配协议层数据包获得,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可以包含在该适配协议层数据包的头信息中。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在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从而使得下行数据中能够包含路由和/或传输QoS保障所必须的信息,保障下行数据传输可靠高效。
参考图3所示的系统30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300-3,该方法主要从终端设备(比如UE)的视角进行描述,包括:在终端设备对数据执行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终端设备将处理后的数据经由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发向宿主基站;发向该宿主基站的该上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上行传输路径中涉及的网络节点的标识(比如,该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该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该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根据该方法300-3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在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对未被宿主基站正确接收的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通过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将该未被正确发送的RLC SDU重传给该宿主基站,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可不识别在其传输的RLC SDU是初次传输的RLC SDU还是重传的RLC SDU;和/或,终端设备通过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向该宿主基站发送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报告,比如,终端设备确定没有接收到某一个或多个RLC SDU(或RLC SDU的部分分段)时,终端设备向该宿主基站反馈关于这些RLC SDU(或其部分分段)的未接收到的状态的报告,在通过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向宿主基站发送该状态报告的过程中,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可不解析该接收状态的报告。通过实施本设计,终端设备和宿主基站之间执行数据重传机制,这样,即使中继节点和相邻网络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传输不具备数据重传机制和或传输状态反馈机制,中继通信系统中端到端的通信传输质量也能得到较好的保障,使得在降低中继通信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和保障传输质量这两者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
根据该方法300-3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在终端设备,经由所述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包括: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及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作为示例性的一种理解,在终端设备经由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可以是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添加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后获得,也可以是通过将RLC PDU数据包作为净荷封装形成相对独立的适配协议层数据包获得,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可以包含在该适配协议层数据包的头信息中。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可以在RLC PDU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从而使得上行数据中能够包含路由和/或传输QoS保障所必须的信息,保障上行数据传输可靠高效。
根据该方法300或300-2或300-3的一种可选设计包括,在中继通信系统的数据接收端,比如在宿主基站或终端设备的RLC层,可以对接收到的数据包做重排序,按序递交给上层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300,通信方法300-2,以及300-3中的任一种可选设计,均可以和其他可选设计结合适用,比如,可以任择一种其他设计或者任择多种其他设计合并实施以解决不同的技术问题。若无特别说明,本申请后续实施例中出现的可选设计,可按照同样原则和其他可选设计相结合适用,结合的方式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参考图3所示的通信系统300的设计,图4示出了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400,该系统400以数据的下行传输和用户面协议栈为视角进行说明。该系统400包括: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DgNB,RN 1,以及UE,其中,UE和RN1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该接口可以为Uu口,或者NR接口,此处接口名称不做限定),RN1和DgNB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该接口可以为Un接口,此处名称不做限定),DgNB和UPF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该接口可以为N3接口,此处名称不做限定);UE和DgNB之间逻辑上可以通过对等的通信协议栈功能进行通信交互,比如通过两者分别具有的对等的RLC层协议栈,PDCP层协议栈,以及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协议栈进行通信交互;UE和UPF逻辑上也可以通过两者分别具有的对等的IP层协议栈进行通信交互。系统400可应用于无线单跳中继场景,在典型的无线单跳中继场景中,中继通信系统中具有UE,RN以及DgNB这三个网络节点并可进行上下行通信交互,从用户面协议栈配置的角度,系统400中,UE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SDAP层,以及IP层;在RN1的下行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以及S-RLC;在RN1的下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RN1还具有适配(adaptation)功能,该适配功能可以独立存在,比如作为独立的适配层或RN1中的相对独立的适配功能实体,也可以作为RN1的下行接收侧MAC层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RN1的下行发送侧S-RLC层的一部分;在DgNB的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适配功能,RLC层,PDCP层,以及SDAP层,其中,适配功能可以在DgNB独立存在,比如作为独立的适配层或RN1中的相对独立的适配功能实体,也可以作为DgNB下行发送侧的MAC层功能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DgNB的下行发送侧RLC层的一部分;在DgNB的下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层1(L1)和层2(L2)协议栈,IP层,UDP层,以及GTP层;对应的,在UPF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L1和L2协议栈,IP层,UDP层,GTP层,以及IP层。此处DgNB和UPF所配置的L1和L2通常是指有线通信的协议层,视DgNB和UPF之间具体采用的连接技术而定,比如L1可以为物理层,L2可以为数据链路层,L2可以进一步包括:MAC层,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al link control layer,LLC),点对点协议层(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以及以太网(Ethernet)技术的链路层中的至少一种。对L1和L2包含的具体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予限定。
参考系统300以及系统400的设计,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通信系统500,该系统500以控制面协议栈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可以理解的是,该系统500所示出的控制面协议栈,仅作为示例性的内容,具体控制面的协议栈设计此处不做限定。该系统500中包括: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实体,DgNB,RN 1以及UE。其中,UE和RN1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该接口可以为Uu接口等,此处接口的名称不做限定),RN1和DgNB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该接口可以为Un接口,此处接口的名称不做限定),DgNB和AMF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该接口可以为N2接口,具体接口的名称此处不做限定);UE和DgNB之间逻辑上也可以通过其分别具有的对等的协议栈进行通信交互,比如通过两者分别具有的对等的RLC层协议,PDCP层协议,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协议进行控制面通信交互;UE和AMF逻辑上也可以通过两者分别具有的对等的NAS层协议进行通信交互。系统500中,在UE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RRC层以及非接入层(non-accessstratum,NAS);在RN1的下行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以及S-RLC层;在RN1的下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栈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RN1还具有适配功能,该适配功能可以在RN1中独立存在,比如在RN1的下行接收侧部分作为独立的适配层或在RN1中作为相对独立的适配功能实体,也可以作为RN1中下行发送侧的S-RLC层功能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RN1的下行接收侧的MAC层的一部分;在DgNB的下行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适配(adapatiion)功能,RLC层,PDCP层,以及RRC层,其中,该适配功能可以在DgNB中独立存在,比如作为DgNB的下行发送侧中独立的适配层协议或DgNB中的相对独立的适配功能实体,也可以作为DgNB下行发送侧的MAC层功能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DgNB的下行发送侧RLC层的一部分;在DgNB的下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L1和L2,IP层,流传输控制协议层(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SCTP),以及NG接口应用协议(NG application protocol,NG-AP)层,其中,NG是5G系统RAN和核心网之间的接口,功能上可类似于LTE中的S1接口。与此对应的,在AMF配置的协议栈包括:L1和L2,IP层,SCTP层,NG-AP层,以及NAS层。此处所称的L1和L2通常是指有线通信的协议层,比如L1可以为物理层,L2可以为数据链路层,L2可以进一步包括:MAC层,逻辑链接链路控制层(logical link control layer,LLC),点对点协议层(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以太网(Ethernet)技术的链路层中的至少一种。对L1和L2包含的具体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予限定。
在图4所示的无线中继通信系统400的基础上,针对无线多跳中继场景,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600,以数据的下行传输和用户面协议栈为视角对该系统600进行描述,该系统600包括:UPF,DgNB,RN 2,RN1以及UE。其中,UE和RN1通过两者之间具有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该接口可以为Uu口,或者NR接口,此处接口名称不做限定),RN1和RN2通过两者之间的RN-RN接口进行通信交互(此处所称“RN-RN接口”表示该通信接口是两个中继节点之间的接口,具体名称不做限定),RN2和DgNB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该接口可以为Un接口,此处接口名称不做限定),DgNB和UPF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比如,该接口可以为N3接口);UE和DgNB之间逻辑上也可以通过分别具有的对等的协议栈进行通信交互,比如通过两者分别具有的对等的RLC层协议,PDCP层协议,以及SDAP层协议进行通信交互;UE和UPF逻辑上也可以通过两者分别具有的对等的IP层协议进行通信交互。根据系统600所示出的,在UE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SDAP层以及IP层;在中继节点RN1的下行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以及S-RLC层;在中继节点RN1的下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栈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以及MAC层,RN1还具有适配(adaptation)功能,该适配功能可以在RN1中独立存在,比如在RN1的下行接收侧部分作为独立的适配层协议或在RN1中作为相对独立的适配功能实体,也可以作为RN1中下行发送侧的S-RLC层功能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RN1的下行接收侧的MAC层的一部分;在中继节点RN2的下行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适配(adaptation)功能,以及S-RLC层,其中该适配功能可以作为RN2中下行发送侧的S-RLC层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RN1的下行发送侧的MAC层的一部分;在中继节点RN2的下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处理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以及适配(adaptation)功能,该适配功能可以作为RN2接收侧部分的独立的协议层,也可以作为RN2接收侧部分MAC层的一部分,还可以作为RN2的独立的适配功能实体;在DgNB的下行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如下至少一种:PHY层,MAC层,适配(adapatation)功能,RLC层,PDCP层,以及SDAP层,其中,适配功能可以作为独立的协议层,也可以作为DgNB中MAC或RLC层的功能的一部分;在DgNB的下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L1和L2,IP层,UDP层,以及GTP层,与此对应的,UPF配置的协议栈包括:L1和L2,IP层,UDP层,GTP以及IP层。此处所称的L1和L2通常是指有线通信的协议层,比如L1可以为物理层,L2可以为数据链路层,L2可以进一步包括:MAC层,逻辑链接链路控制层(logical link control layer,LLC),点对点协议层(point to pointprotocol,PPP),以太网(Ethernet)技术的链路层中的至少一种。对L1和L2包含的具体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予限定。
从前述图4,图5以及图6所分别示出的系统协议栈架构可以看出,对于其中的中继节点RN1而言,示例性的,其协议栈配置在下行发送侧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以及S-RLC层,在RN1的下行接收侧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以及适配功能,因此,RN1可以认为具有层2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示例性的,对于其中的中继节点RN2而言,示例性的,其协议栈配置在下行发送侧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适配功能,以及S-RLC层,在下行接收侧的协议栈配置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以及适配功能层,因此,RN2可以认为具有层2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可以看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中RN1和RN2的协议栈设置和对数据的处理得到简化,使得下行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得以减少,从而降低了通信系统中端到端数据传输的时延。
为便于描述和行文,对RN的处理功能配置进行说明时分别“发送侧”,“接收侧”来描述,但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RN节点上配置的S-RLC和适配功能,两者中任一的具体部署,既可以在RN的“发送侧”,也可以在RN的“接收侧”,或者部署的时候作为独立的处理功能实体,并不强调是在“发送侧”还是“接收侧”的范围。
参考前述系统300,400,500,以及600中至少一种系统的设计,如图7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700,该系统700包括:无线接入网中的发送端,中继节点,以及终端设备,具体的,无线接入网发送端可以是宿主基站DgNB,中继节点可以是RN,终端设备可以是UE,其中,DgNB和RN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比如该接口可以是Un口,具体名称此处不作限定),RN和UE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该接口可以是Uu接口或者NR接口,具体名称不作限定)。以下从中继通信系统中涉及节点的功能和对下行数据的处理流程来说明该系统700的构成和运行。该系统700可以按照如下示例的机制运行:
实例1
在无线接入网络中下行数据传输的发送端的角度(以DgNB为例),对来自于核心网的用户面数据包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操作:
操作1a:在DgNB执行的SDAP层功能的处理。此处的处理可以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1)对下行数据包执行Qos flow到UE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的映射(mapping of QoS flow to DRB)。
(2)通过对来自于核心网的下行数据包中添加服务质量流标识(QoS flow ID)的信息,对下行数据包标记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
此处所称的Qos flow具有表示某种粒度的QoS保障的功能,通过在数据包中添加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那么传输节点可以获知该数据包对应的Qos要求,从而使得传输节点可以按照该Qos flow ID对应的Qos要求对这个数据包进行传输。
操作1b:在DgNB执行的PDCP层功能的处理。此处的处理可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1)对数据包进行编号(sequence numbering),此处所称数据包可以是PDCP SDU,使得每个PDCP PDU携带其自身的PDCP层的序号。(2)执行头压缩操作。(3)执行完整性保护操作。(4)执行安全性相关保护(ciphering)操作。(5)执行数据包路由或者数据包复制(packet routing or duplication)的操作。(6)执行PDCP SDU的重传。(7)执行用户数据传输。
操作1c:在DgNB执行的RLC层功能的处理。此处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1)对收到的PDCP PDU或者对RLC SDU进行编号(sequence numbering),这样,每一个RLC SDU具有自己的序号。
(2)在DgNB侧的RLC层执行第一次数据包分段(1st segmentation)或对重传的RLCSDU进行再分段(re-segmentation)。例如,一个RLC SDU可以被分成至少两段,得到的每一个分段均可以对应一个新的RLC PDU,经过分段后得到的每一个RLC PDU具有的序号与被分段的原始RLC SDU具有的序号相同,或者经过分段后得到的每一个RLC PDU具有的序号与被分段的原始RLC SDU的序号具有对应关系。在某些情况,比如空口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不对RLC SDU进行分段,则下行传输的数据包为RLC SDU。具体是否执行分段需要视实际情况决定,此处不做限定。
(3)执行数据包重传。此处的重传可以是基于自动重传请求机制进行的,重传的数据包可以是RLC SDU或者RLC SDU的分段。在某些情况,比如,空口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未对RLC SDU进行分段,则下行传输的数据包为RLC SDU,那么重传的数据包也为相应的RLCSDU,又比如,当MAC层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对需要进行重传的RLC SDU进行分段后再重传,或者当接收端反馈的RLC状态报告中显示某些RLC SDU的部分分段没有被正确接收时,可以重传所述未被正确接收的分段。具体重传的数据包是RLC SDU或者是对RLC SDU分段后得到的RLC PDU,需要视实际情况决定,此处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在宿主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的RLC层数据重传机制,包括:若DgNB收到来自于UE的RLC状态报告(如UE关于RLC SDU接收状态的报告),则DgNB将未被正确发送给UE的RLC SDU(也可以是RLC SDU的分段),通过至少一个RN向该UE重新发送,DgNB向UE重新发送该RLC SDU的过程中,该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可不识别该RLC SDU是初传的RLC SDU还是重传的RLC SDU;和/或,DgNB通过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向UE发送关于RLC SDU的接收状态的报告,比如,若DgNB确定一个或多个来自于UE的RLC SDU未被接收到或者未被正确接收到,则DgNB向UE发送关于未被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在向UE发送该接收状态的报告的过程中,RN可不解析该状态报告的内容,RN可以通过RLC PDU的头信息中的D/C域和/或CPT域获知该RLC PDU的类型是控制PDU,则RN确定该RLC PDU是RLC状态报告,然后根据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中的路由信息向数据的发送端发送该控制RLC PDU,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也可以携带在该RLC PDU中。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宿主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执行数据重传机制,较好的保证了中继通信系统中端到端的通信传输质量。
在一种可选设计中,经过宿主基站的RLC层功能处理后得到的RLC PDU满足如下所示的“报文结构一”:
报文结构一:
D/C | P | SI | R | SN | SO | Data |
具体的,在该“报文结构一”中包括如下至少一种:D/C域,P域,SI域,R域,SN域,SO域,以及Data域。其中:
(1)D/C用于表示数据/控制(data/control)域,D/C域中携带的信息用于表明该RLC PDU是一个RLC层的数据PDU,即该RLC PDU可理解为携带的是用户数据,或者,D/C域中携带的信息表明该RLC PDU是一个RLC层的控制PDU,即该RLC PDU可理解为携带的是控制信息。当RLC PDU为控制PDU时,上述报文结构中还可以包括控制PDU类型(control PDU type,CPT)域,通过CPT域中的值可以表明该RLC控制PDU携带的控制信息可以是关于RLC SDU接收状态的报告,或者是其他系统所需的控制信息,其中,对于控制RLC PDU中的CPT域,一种可选设计中,如CPT域取值为“000”则表示该RLC PDU为包含数据包接收状态的控制RLC PDU。
该D/C域的功能可适用于具有确认(acknowledged mode,AM)模式的RLC PDU传输机制。
(2)P用于表示轮询(polling)域,在该“报文结构一”中,该域中可包含轮询比特,用于向传输对端的AM RLC功能实体请求关于RLC SDU接收状态的报告。该AM RLC功能实体可以是RLC层功能的一部分。
该轮询比特的功能可适用于具有AM模式的RLC PDU传输机制。
(3)SI用于表示分段信息(segmentation infomation)域,该域携带的信息用于表明该RLC PDU包含的是一个完整的RLC SDU,或者该域携带的信息用于表明该RLC PDU是对应于一个RLC SDU的一个分段,比如该分段是所述RLC SDU的首个分段,或者,该分段是所述RLC SDU的中间分段,或者,该分段是所述RLC SDU的最后一个分段。
(4)SN用于表示序号(sequence number)域,该SN域用于表示与该RLC PDU对应的RLC SDU的序号。
在AM模式下,同一个RLC SDU的不同分段分别对应的RLC PDU都具有相同的SN;在非确认(acknowledged mode,UM)模式下,当RLC PDU中的数据是RLC SDU的一个分段时,该RLC PDU具有SN域,同一个RLC SDU的多个分段分别对应的RLC PDU中的SN取值按序递增,比如SN的取值依次逐个加1。
(5)R用于表示保留(reserved)比特:该域为可选。比如,若该RLC PDU中的SN域具有特定长度,则设置该保留比特,或者,为了节省系统开销,则该RLC PDU也可以不设置保留比特。可选的,保留比特也可以用来表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称的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这样,适配功能可以作为RLC层功能的一部分,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比如路由和Qos有关的信息包含在RLC PDU报文中。
(6)SO用于表示(segment offset)分段偏置域,该域用于表明与该RLC PDU对应的RLC SDU分段在原始的RLC SDU中的相对位置。当该RLC PDU中的数据是RLC SDU的一个分段且不是首个分段时,则该RLC PDU中设置该SO域;当该RLC PDU中的数据是RLC SDU的一个分段但又是首个分段时,则该RLC PDU中可以不设置该SO域。
(7)Data用于表示数据域。Data域的内容可以是原始RLC SDU(可适用于未对原始RLC SDU进行分段的情况),或者,Data域的内容可以是原始RLC SDU的分段(可适用于对原始RLC SDU进行过分段的情况)。
操作1d:在DgNB执行的适配功能处理。此处的处理包括:在RLC PDU基础上,增加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比如添加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其中,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下行传输路径涉及的网络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比如UE的标识的信息,为UE提供服务的RN的标识的信息,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以及DgNB的标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DgNB和RN之间接口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DgNB和RN之间接口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此处,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N,可以是终端设备接入的服务小区所属的RN。通过在下行数据包中携带这些信息,便于传输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为需要传输的下行数据获得正确的下一跳节点。
一种可选设计中,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中可以不需要包含DgNB和RN之间的承载的标识的信息,和/或,可以不需要包含DgNB和RN之间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可以理解的是,RN可以获取到数据包中携带的适配功能有关的上述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在RN处理后发出的下行数据包中添加所需的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满足下行数据传输的路由和Qos保障的需求。
可选的,适配功能中还可以包括QoS映射的处理,比如可以从QoS flow或UE的DRB到下一跳的承载或逻辑信道的映射,例如,在单跳中继系统中,可以直接根据UE DRB ID确定RN到UE的承载);又比如,还可以从上一跳的承载/逻辑信道到下一跳的承载/逻辑信道的映射。
作为示例性的理解,在DgNB经由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报文可以认为是在RLC PDU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而获得,比如通过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的保留比特或者新增比特来表示该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
此处所称适配功能,可以作为DgNB中独立的一个协议层去实现,比如在DgNB的协议栈中设置单独的适配功能协议层,该适配功能协议层逻辑上可以介于DgNB的RLC层和MAC层之间,或者可以作为DgNB中的一个独立的适配功能实体;该适配功能也可以作为DgNB中RLC层的逻辑功能的一部分,此时的RLC层的功能由于包含了前述的适配层功能,故和传统RLC层的功能存在不同,比如,在“报文结构一”的基础上使用已有保留比特或者新增域,以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此时使用的报文结构和“报文结构一”有所不同。该适配功能还可以作为DgNB中MAC层的逻辑功能的一部分,此时的MAC层的功能由于包含了前述的适配层功能,故和传统MAC层的功能存在不同。综上,适配功能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操作1e:在DgNB执行的MAC层功能和PHY层功能的处理。此处MAC层的处理可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调度(scheduling or priority handling)处理,复用(multiplexing)处理,基于HARQ机制的重传(retransmission)处理;下行数据经过MAC层功能的处理后,再经过PHY层的处理,然后通过DgNB和UE之间的接口,发送给RN。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行文,对以上操作进行了顺序编号,但可以理解,这并不意味着方法流程的执行顺序必须按照编号顺序进行,以及,具体哪些步骤需要被执行,需要根据所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来确定,对步骤进行顺序编号,并不意味着这些步骤中的每一个都需要被执行。
根据系统700,以下从中继节点RN的角度进一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从DgNB发来的下行数据在RN的处理可以包括两种情况,对于第一种情况,处理下行数据的RN和UE具有直接的通信交互,可适用于单跳中继或者多跳中继的场景;对于第二种情况,处理下行数据的RN,需要通过另一个RN和UE进行通信交互,可适用于多跳中继的场景,分别介绍如下:
实例2
以单跳中继场景为例,该场景中继通信链路上只有一个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位于终端设备和宿主基站之间,该中继节点直接与该终端设备进行通信交互,该中继节点直接与宿主基站进行通信交互,在该中继节点RN对下行数据的处理,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操作:
操作2a:RN的接收侧对接收到的下行数据执行PHY层功能和MAC层功能的处理。此处PHY层功能和MAC层功能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通过HARQ机制,对下行数据的接收进行纠错(比如,通过HARQ机制进行的纠错),以及解复用等。
操作2b:RN对下行数据执行如下中至少一项适配功能有关的处理:
(1)RN从收到的下行数据包中获知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比如用于数据包路由的信息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其中,用于数据包路由的信息和/或QoS映射的信息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UE的标识的信息,为UE提供服务的RN的标识的信息,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DgNB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PDU session的标识的信息,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此处,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N,可以是终端设备接入的服务小区所属的中继节点。通过在下行数据包中携带这些信息,以便于传输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为需要传输的下行数据获得正确的下一跳节点。
(2)确定下一跳路由。例如,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UE的标识的信息,RN可以获知该数据包传输的下一跳节点是该UE。
(3)RN确定发送下行数据包所需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比如,可选的,根据网络侧(例如核心网网元或DgNB给RN的配置,或者RN本地配置)配置的QoS参数和/或QoS映射规则,和/或接收的该下行数据所对应的RN的逻辑信道或无线承载,确定在RN和UE之间接口发送该下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或者,可选的,根据网络侧(例如核心网网元或DgNB给RN的配置,或者RN本地配置)配置的QoS参数和/或QoS映射规则,和/或接收的该下行数据包中携带的QoS flow标识,确定在RN和UE之间接口发送该下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或者,可选的,RN由数据包中携带的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或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确定在RN和UE之间接口发送该下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与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一般具有对应关系,而无线承载一般具有相应粒度的QoS要求保障,那么当下行数据中携带了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或与该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下行数据所属业务相应的Qos要求;不同PDU session通常对应于不同的无线承载,针对一个PDU session,空口可以建立至少一个无线承载与之对应;一个PDU session中还可以承载不同的Qos flow,每个Qos flow可以有不同Qos要求,这样,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可基于其对应的无线承载或者其承载的Qos flow而具有相应的Qos要求。当然,如果下行数据中携带了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下行数据所属业务的Qos要求。
(4)执行移除下行数据包中的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比如移除适配信息报文头(remove adaptation header)。
此处RN的适配功能处理(比如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的识别,删除,或增加),可以在RN侧的下行接收侧部分实现,比如,可以作为RN的下行接收侧部分中设置在MAC层之上的独立的一个功能模块(比如逻辑功能协议层)去实现;也可以作为RN的下行接收侧部分中已有协议层的功能的一部分,比如下行接收侧的MAC层功能实体的一部分,此时,MAC层的功能由于包含了前述的适配层功能,故和传统MAC层的功能存在不同。如果RN的下行接收侧配置了RLC层,则该适配功能也可以做为下行接收侧的RLC层的逻辑功能的一部分。该适配功能处理还可以在RN侧的下行发送侧部分实现,比如,可以作为RN的下行发送侧部分中独立的一个功能模块(比如逻辑功能协议层)去实现;也可以作为RN的下行发送侧部分中已有协议层的功能的一部分,比如下行发送侧的RLC功能实体的一部分。
该适配功能涉及的相关的处理,还可以分开部署,比如:适配功能处理中有一部分处理作为独立的功能实体部署,该适配功能中有一部分作为RLC协议层功能的一部分,或者,该适配功能的另外一部分可以作为MAC层功能的一部分。示例性的,适配功能处理中涉及的路由信息的处理,可以作为单独的部分进行上述任一种部署,或者,适配功能处理中涉及的Qos信息的处理,可以作为单独的部分进行上述任一种部署,具体该适配功能中的子功能的划分和部署,此处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该适配功能处理(比如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的识别,删除,或增加),如通过新增独立的协议层来实现该适配功能,则对应可称为适配层协议,但具体名称此处不做限定。
如该适配功能是在RN节点中的RLC层功能中实现,则可选的,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可以包含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比如,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用新增的比特来表示该信息,或者使用RLC PDU头信息中的保留比特来表示该信息。
如该适配功能是在RN节点中的MAC层功能中实现,则可选的,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可以包含在MAC SDU的头信息中。
可选的,该适配处理功能还可以在RN中的公共处理模块中实现,以支持RN中接收侧和发送侧功能的实现。
综上,适配功能在RN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操作2c:RN对下行数据执行RLC层的处理。此处RLC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1、在RN的发送侧,对RLC PDU进行分段(如,对RLC PDU中包含的RLC SDU或RLC SDU的分段),如果接收到的RLC PDU是已经是对RLC SDU经过分段后获得的RLC PDU,则此处的分段可以称为再分段(re-segmentation),这里所述的第二次分段,可以是相对在DgNB已经做过分段的情况而言的。RN的发送侧对接收到的RLC PDU进行分段,即对接收到的RLC PDU中data域包含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进行分段处理,RN将得到的新分段添加RLC层头部信息后,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例如,一个RLC PDU可以分成至少两段,其中的每一个分段均可以对应一个新的RLC PDU。对于再分段的情况,获得的新的RLC PDU中均包含原RLC PDU中具有的序号(SN),原RLC PDU中具有的序号,与初始RLC SDU序号相同或者具有对应关系。RN节点的发送侧对下行数据包进行分段处理后,得到的RLC PDU满足前述“报文结构一”。可选的,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中,可以不对RLC状态报告PDU进行再分段的操作。
2、在RN节点对RLC PDU的报文执行“修改一”,该“修改一”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处理:
2.1:RLC PDU的序号SN保持不变。
2.2:RLC PDU的D/C域字段保持不变。
2.3:SI域或者帧信息(frame innfo,FI)域中携带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来表示该RLC PDU是完整的包(比如其中的data域为未经分段分段的原始RLC SDU),和/或,该指示信息用来表示该RLC PDU对应的基于原始RLC SDU产生的分段(也即,RN进行分段处理后获得的新的RLC PDU)。比如,该FI/SI域取值集合为{00,01,10,11},该取值集合范围对应的含义为:{完整的包/SDU,第一个分段,末尾分段,中间分段}(此处的“{}”表示取值集合范围,下同)。对于FI/SI域的取值,可以有以下情况:
2.3.1:若RN对收到的RLC PDU不做分段,则RLC PDU中FI/SI域的信息可保持不变。
2.3.2:若RN收到的RLC PDU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比如其中的data域对应于未经分段的原始RLC SDU,RN对该数据包分段,则分段后的得到的RLC PDU中的FI/SI域和分段前的RLC PDU中的FI/SI域不同,FI/SI域的取值范围从00变为{01,10,11}。
2.3.3:若RN收到的RLC PDU的FI/SI域取值为01,对该数据包进行分段,则此处分段后得到的第一段对应的RLC PDU中的FI/SI域取值为01,其余分段对应的RLC PDU的FI/SI域取值为11。
2.3.4:若RN收到的RLC PDU的FI/SI是11,RN对该数据包分段,则此处分段后得到的新的分段对应的RLC PDU的FI/SI域的取值都为11。
2.3.5:若RN收到的RLC PDU的FI/SI是10,RN对该数据包分段,则此处分段后得到的最后一段对应的新的RLC PDU中的FI/SI域取值为10,其余段FI/SI皆为11。
2.4:分段偏置SO域的处理。SO域用于指示分段在原始RLC SDU中的位置。对于SO域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2.4.1:若RN对收到的RLC PDU不做分段,若该RLC PDU有SO域,则该SO域的内容保持不变。
2.4.2:若RN收到的RLC PDU的FI/SI域的取值是00或01,即该RN节点收到的RLCPDU中的data域为完整的RLC SDU,或是原始RLC SDU的第一个分段,若RN对该RLC PDU进行分段,则分段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段对应的新的RLC PDU中可以不带SO,分段后得到的其余各分段对应的新RLC PDU的SO域的值,可以参考其余各个新RLC PDU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分段的首字节在原始RLC SDU中的位置进行设置,例如一种可能的方式为:将其余各个新RLC PDU的SO域的值,设置为各个新RLC PDU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分段的首字节在该RN接收到的RLC PDU数据包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或RLC SDU第一个分段中的位置。
2.4.3:若RN节点收到RLC PDU的FI/SI域的取值是11或10,则该RN节点收到的RLCPDU为中间分段,或者为末尾分段,RN节点对该收到的RLC PDU数据包进行分段,则分段后得到的第一分段对应的新的RLC PDU的SO域和该RN节点收到的RLC PDU数据包的SO域一致,分段后得到的其余分段分别对应的新RLC PDU的SO域的值,可参考其余各个新RLC PDU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分段的首字节在原始RLC SDU中的位置进行设置,例如一种可能的方式为:将其余各个新RLC PDU的SO域的值,设置为所述RN接收到的RLC PDU数据包的SO域的值加上,各个新RLC PDU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分段的首字节在所述RN接收到的RLC PDU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分段中的位置。
对于SO域的处理,具体举例如:一个长度是100bytes的数据包(该数据包可以是原始的RLC SDU)被分成了三段,第一分段长度是20bytes,第二分段长度是30bytes,第三分段长度是50bytes,那么第一分段对应的RLC PDU中的SO值是0,第二分段对应的RLC PDU中的SO值是20,第三分段对应的RLC PDU中的SO值是50,如果对该第三分段再分段为长度分别为40byte和10byte的两段,那么该第三分段的第一子段对应的RLC PDU中的SO值为50,该第三分段的第二子段对应的RLC PDU中的SO值是90。
3、在RN的RLC层不执行数据重传机制。具体的,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对于该RN发送出去的RLC PDU,如果数据接收端没有正确接收到;或者,如果数据接收端反馈该RLC PDU没有被正确接收到;或者,如果数据接收端反馈该RLC PDU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没有被正确接收到,或者不考虑数据接收端是否接收到,对于这几种情况中的任一种,RN都不执行该RLC PDU的重传。
RN对未正确接收到的RLC PDU/SDU/SDU分段,不向数据发送端反馈接收状态;RN将收到的关于RLC SDU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向数据发送端发送,但可不解析该接收状态的报告的内容,比如,RN通过RLC PDU的头信息中的D/C域和/或CPT域获知该RLC PDU的类型是控制PDU,则RN确定该RLC PDU携带了状态报告,然后根据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中的路由信息向数据的发送端发送该控制PDU,该接收状态的报告可以是来自于UE,也可以来自于DgNB,此处所称的接收状态,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RLC SDU或者RLC SDU的分段未被正确接收到的情况。
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RN在和相邻网络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在其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的处理中不需要对其未接收到预期的数据的情况向数据发送端反馈状态,也不需要对RN发出去但未被接收端正确接收的数据进行重传,使得在中继节点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更高,减少了数据在该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从而降低了通信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由于RN的RLC层的功能不产生关于数据接收状态的报告,也不会根据UE发送的数据接收的状态报告重传下行的RLC PDU,那么RN就不需要设置RLC层的用于重传的缓存(retransmitbuffer),从而节省了系统资源开销。
可选的,在RN的RLC层功能处理中,也可以不对接收到的RLC PDU对应的分段进行重组和/或重排序,此处所称的不对分段进行重组,可以理解为,当RLC SDU被分段后,得到的每一个分段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不需要将前述形成的多个RLCPDU还原成完整的RLC SDU;不进行重排序,可以理解为,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中,对RN收到的上述RLC PDU,并不按照其所属的SDU的序号进行排序后按序递交给上层或按序递交给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而是对收到的上述RLC PDU递交给RN的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这样,进一步简化了在中继节点的数据处理,从而进一步了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
可选的,RN的发送侧对下行数据包进行RLC层的处理,也可以引入基于ARQ的重传机制,以增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前述简化的RLC层功能中引入ARQ机制,比如执行在前述设计中未被要求执行的部分,可能会增加处理时延。因此,在RN的RLC功能具备ARQ机制以提升传输Qos和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此处所称的RLC层的处理功能,可以部署在RN节点的下行接收侧,可以部署在RN节点的下行发送侧,也可以部署在RN节点中公共处理模块中。
进一步可选的,对于已经过RN的RLC层处理后的下行数据包,可引入适配功能对其处理,比如在RN的下行发送侧,在下行数据包中添加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所述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UE的标识的信息,中继传输链路中的为UE提供服务的RN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为UE提供服务的DgNB的标识的信息,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PDU session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比如,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可以包含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比如,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用新增的域来表示该信息,或者使用头信息中的保留比特来表示该信息。此处,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N,可以是终端设备接入的服务小区所属的RN。
操作2d:RN对下行数据包执行MAC层和PHY层的处理。
比如,RN的发送侧将RLC PDU交由MAC层和PHY层依次处理后,向接收端UE发送。
可选的,RN的接收侧的MAC层和/或RN的发送侧的MAC层,可以保留基于HARQ的数据重传机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执行HARQ重传机制中的反馈和重传等操作,以进一步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行文,对以上操作进行了顺序编号,但可以理解,这并不意味着方法流程的执行顺序必须按照编号顺序进行,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编号的操作都必须得到执行。
实例3
对于第二种情况,即对于多跳中继场景,中继通信系统中存在多个RN节点,其中的一个RN节点接收来自DgNB的下行数据,对该下行数据进行处理后发向下一个RN(该下一个RN在系统700中未示出)。当RN节点的下一跳是UE时,在该RN节点的数据处理,可参考实例2,当RN节点的下一跳是另一个RN时,在该RN节点的数据处理,可参考本实例3。根据实例3。在RN节点的数据处理,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操作:
操作3a:RN的接收侧对接收到的下行数据执行PHY层和MAC层的处理。此处3a的处理可参考2a的方式。
操作3b:RN对下行数据执行如下中至少一项适配功能的处理:
(1)RN从收到的下行数据包中获知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比如用于数据包路由的信息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其中,用于数据包路由的信息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UE的标识的信息,为UE提供服务的RN的标识的信息,下一跳RN的标识的信息,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DgNB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PDU session的标识的信息,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RN和上一跳节点(比如DgNB或其他RN)之间接口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RN和上一跳节点之间接口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此处,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N,可以是指终端设备接入的服务小区所属的RN。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用于数据包路由或者QoS映射的信息不做限定,可以是任何其他可用于路由或传输Qos的参数或者信息。
(2)RN确定路由。通过在下行数据包中携带路由相关信息,以使得传输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为需要传输的下行数据获得正确的下一跳节点。例如,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UE的标识的信息或下一跳RN的标识的信息或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或为UE提供服务的RN的标识的信息,RN可以获知该数据包传输的下一跳节点。可选的,此处涉及的路由策略,可以是网络侧配置例如DgNB配置,也可以由RN本地配置。
(3)RN确定发送下行数据包所需的无线承载或者逻辑信道。可选的,根据网络侧(例如核心网网元或DgNB给RN的配置,或者RN本地配置)配置的QoS参数和/或QoS映射规则,和/或接收的该下行数据所对应的RN的逻辑信道或无线承载,来确定在RN和下一跳节点(如其他RN或者UE)之间接口发送该下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或者,可选的,根据网络侧(例如核心网网元或DgNB给RN的配置,或者RN本地配置)配置的QoS参数和/或QoS映射规则,和/或接收的该下行数据包中携带的QoS flow标识,来确定在RN和下一跳节点(如其他RN或者UE)之间接口发送该下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或者,RN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或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来确定在RN和下一跳节点(如其他RN或者UE)之间接口发送该下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
可以理解的是,无线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一般具有对应关系,而无线承载一般具有相应粒度的QoS要求保障,那么当下行数据中携带了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或与该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下行数据所属业务相应的Qos要求。不同PDU session通常对应于不同的无线承载,针对一个PDU session,空口可以建立至少一个无线承载与之对应;一个PDU session中还可以承载不同的Qos flow,每个Qos flow可以有不同Qos要求,这样,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可基于其对应的无线承载或者其承载的Qos flow而具有相应的Qos要求。当然,如果下行数据中携带了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下行数据所属业务的Qos要求。
(4)执行移除下行数据包中的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比如移除适配信息报文头。
此处RN的适配功能处理(比如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的识别,删除,或增加),可以在RN侧的下行接收侧部分实现,比如,可以作为RN的下行接收侧部分中设置在MAC层之上的独立的一个功能模块(比如逻辑功能协议层)去实现;也可以作为RN的下行接收侧部分中已有协议层的功能的一部分,比如下行接收侧的MAC层功能实体的一部分,此时,MAC层的功能由于包含了前述的适配层功能,故和传统MAC层的功能存在不同。如果RN的下行接收侧配置了RLC层,则该适配功能也可以做为下行接收侧的RLC层的逻辑功能的一部分。该适配功能处理还可以在RN侧的下行发送侧部分实现,比如,可以作为RN的下行发送侧部分中独立的一个功能模块(比如逻辑功能协议层)去实现;也可以作为RN的下行发送侧部分中已有协议层的功能的一部分,比如下行发送侧配置的RLC功能实体的一部分。
该适配功能涉及的相关的处理功能,还可以分开部署,示例性的,适配功能处理中有一部分处理作为独立的功能实体部署,该适配功能中有一部分作为RLC协议层功能的一部分,或者,该适配功能的另外一部分可以作为MAC层功能的一部分。示例性的,适配功能处理中涉及的路由信息的处理,可以作为单独的部分进行上述任一种部署,或者,适配功能处理中涉及的Qos信息的处理,可以作为单独的部分进行上述任一种部署,具体该适配功能中的子功能的划分和部署,此处不作限定。
一种可选设计中,如该适配功能是在RN节点中的RLC层功能中实现,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可以包含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比如,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用新增的比特来表示该信息,或者使用RLC PDU头信息中的保留比特来表示该信息。
一种可选设计中,如该适配功能是在RN节点中的MAC层功能中实现,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可以包含在MAC SDU的头信息中。
可以理解,该适配功能处理(比如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的识别,删除,或增加),如通过新增独立的协议层来实现该适配功能,则对应可称为适配层协议,但具体名称此处不做限定。前述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可以包含在适配层PDU的头信息中。
一种可选设计中,该适配处理功能还可以在RN中的公共处理模块中实现,以支持RN中接收侧和发送侧功能的实现。
综上,适配功能在RN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操作3c:RN对下行数据执行RLC层功能的处理。此处RLC的处理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1、在RN的发送侧,对RLC PDU进行分段,如果接收到的RLC PDU是已经经过分段后获得的RLC PDU,则此处的分段可以称为再分段或二次分段(2nd segmentation),这里所述的再分段或二次分段,可以是相对在DgNB或上一跳RN对RLC PDU或RLC SDU已经做过分段的情况而言的。RN的发送侧对接收到的RLC PDU进行分段,即对接收到的RLC PDU中data域包含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进行分段处理,RN将得到的新分段添加RLC层头部信息后,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例如,一个RLC PDU可以分成至少两段,其中的每一个分段均可以对应一个新的RLC PDU。对于再分段的情况,获得的新的RLC PDU中均包含原RLC PDU中具有的序号(SN),原RLC PDU中具有的序号,与初始RLC SDU序号相同或者具有对应关系。可选的,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中,可以不对RLC状态报告PDU进行再分段的操作。
RN节点的发送侧对下行数据包进行分段处理后,得到的RLC PDU满足前述“报文结构一”。
2、在RN节点对RLC PDU的报文执行前述“修改一”。
3、在RN的RLC层不执行数据重传机制。具体的,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对于该RN发送出去的RLC PDU,如果数据接收端没有正确接收到;或者,如果数据接收端反馈该RLC PDU没有被正确接收到;或者,如果数据接收端反馈该RLC PDU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没有被正确接收到;或者不考虑数据接收端是否接收到,对于这几种情况中的任一种,RN都不执行该RLC PDU的重传。
RN对未正确接收到的RLC PDU,不向数据发送端反馈接收状态;RN将收到的关于RLC SDU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向数据发送端发送,但可不解析该接收状态的报告的内容,比如,RN通过RLC PDU的头信息中的D/C域和/或CPT域获知该RLC PDU的类型是控制PDU,则RN确定该RLC PDU携带了状态报告,然后根据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中的路由信息向数据的发送端发送该控制PDU,该接收状态的报告可以是来自于UE,也可以来自于DgNB,此处所称的接收状态,可以是一个或多个RLC SDU未被正确接收到的情况。
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RN在和相邻网络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在其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的处理中不需要对其未接收到预期的数据的情况向数据发送端反馈状态,也不需要对RN发出去但未被接收端正确接收的数据进行重传,不执行类似于ARQ的重传机制,使得在中继节点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更高,减少了数据在该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从而降低了通信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由于RN的RLC层的功能不设置ARQ机制,RN即不产生关于数据接收状态的报告,也不会根据UE发送的数据接收的状态报告重传下行的RLC PDU,那么RN就不需要设置RLC层的用于重传的缓存(retransmit buffer),从而节省了系统资源开销。
可选的,在RN的简化的RLC层功能处理中,也可以不对接收到的RLC PDU对应的分段进行重组和/或重排序,此处所称的对分段进行重组,可以理解为,当RLC SDU被分段后,得到的每一个分段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不需要将前述形成的多个RLC PDU还原成完整的RLC SDU;此处所称的重排序,可以理解为,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中,对RN收到的上述RLC PDU,并不按照其所属的SDU的序号进行排序后按序递交给上层或按序交由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而是对收到的上述RLC PDU递交给RN的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这样,进一步简化了在中继节点的数据处理,从而进一步了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
可选的,RN的发送侧对下行数据包进行RLC层的处理,也可以引入基于ARQ的重传机制,以增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前述简化的RLC层功能中引入ARQ机制,比如执行在前述设计中未被要求执行的部分,可能会增加处理时延。因此,在RN的RLC功能具备ARQ机制以提升传输Qos和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此处所称的RLC层的处理功能,可以部署在RN节点的下行接收侧,可以部署在RN节点的下行发送侧,也可以部署在RN节点中公共处理模块中。
操作3d:RN执行对下行数据的适配功能的处理。
示例性的,对于已经过RN的RLC层处理后获得的下行数据包,可引入适配功能处理,比如在RN的发送侧,在所述下行数据包中添加前述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所述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或者任几种:UE的标识的信息,DgNB的标识的信息,中继链路中涉及的至少一个RN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PDU session的标识的信息,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此处适配功能在RN的实现,可以参考3b中关于适配功能的设计,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操作3e:RN发送侧执行MAC层和PHY层的处理。比如可以包括:调度,复用,以及重传等处理。RN发送侧将经过MAC层和PHY层处理的下行数据发送至下一跳RN节点。
可选的,RN的接收侧的MAC层和/或RN的发送侧的MAC层,可以保留基于HARQ的数据重传机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执行HARQ重传机制中的反馈和重传等操作,以进一步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行文,对以上操作进行了顺序编号,但可以理解,这并不意味着方法流程的执行顺序必须按照编号顺序进行,以及,具体哪些步骤需要被执行,需要根据所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来确定,对步骤进行顺序编号,并不意味着这些步骤中的每一个都需要被执行。
实例4
参考系统700,从下行数据接收端的角度对下行数据的接收进行描述,此处接收端可以是终端设备,如UE。在接收端的数据处理过程,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操作:
操作4a:UE对从RN接收的下行数据执行PHY层和MAC层处理。此处的处理可包括在MAC层进行的基于HARQ机制的纠错处理,以及解复用(demultiplexing)处理等。
操作4b:UE执行RLC层的处理。通过对上述下行数据进行PHY层和MAC层的处理后,获得对应的RLC PDU,若RLC PDU中的data域包含的是RLC SDU分段,即RLC SDU经过了发送端DgNB的分段和/或中间节点RN的分段处理,则接收端UE的RLC层可以按照该RLC PDU携带的信息对收到的RLC PDU进行重组(reassemble)处理,具体的,UE可以通过收到的RLC PDU报文中携带的指示信息,移除RLC报文头,对其中的RLC SDU分段进行重组,并将重组后获得的完整RLC SDU进行重排序后按序向PDCP层递交。
可选的,UE执行RLC层处理之前,UE执行适配功能的处理,包括读取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和/或,如果适配功能为独立协议层则去掉适配层头部。若适配功能为RLC层的一部分,则可以在UE的RLC层功能中完成这些操作。
UE在RLC层的处理,可以执行基于ARQ机制的数据传输纠错机制,使得未接收到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能够得到重传。若出现部分RLC PDU丢失或未正确接收的情况,致使接收端UE无法获得这些RLC PDU对应的完整RLC SDU,则接收端UE通过发送RLC接收情况的报告,比如RLC状态报告,通过中继节点发送,向发送端DgNB指示未正确接收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以便发送端DgNB进行重传。
操作4c:UE对下行数据执行PDCP层以及SDAP层的处理。此处PDCP层的处理可以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解密(deciphering),完整性校验(integrity verification),重排序和重复检测(reordering&duplicate detection),以及头部解压缩(headerdecompression);此处SDAP层的处理可以包括读取QoS flow ID信息,移除SDAP头部等处理。
以上为参考系统700在下行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分别从宿主基站,中继节点,以及终端设备的角度,对系统700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示例性说明,其中,实例1,实例2,实例3以及实例4所分别示出的宿主基站,第一种类型中继节点(示例:该RN与UE直接通信交互),第二种类型中继节点(示例:该RN通过另一个RN与UE进行通信交互),以及终端设备(及其分别涉及的处理流程),分别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施方法或者单网元系统,作为无线中继系统700的组成部分。本系统700涉及的实施例,对于中继节点RN而言,由于其协议栈的设计相比于现有技术大为简化,从而降低了数据包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延,有助于提升端到端的传输保障和效率。
从系统700的运行机制可以看出,系统的端到端传输运行在确认模式,例如,UE和DgNB之间RLC层具有数据接收状态反馈和重传机制;而在RN节点的RLC层可以不配置数据接收状态反馈和重传机制。通过提高中间节点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降低了系统端到端传输时延。
以上主要从下行数据传输和处理的角度对无线中继通信系统中涉及的各个网络节点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描述。可以理解,对于无线通信系统来说,数据从终端设备向网络侧传输的方向为上行,数据从网络侧向终端设备传输的方向为下行,为便于理解和行文,本文对中继通信系统的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进行了分开描述。以下,从上行数据传输和处理的角度对本申请涉及的无线中继通信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描述。
参考前述系统300-700中任一系统的设计,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800,该系统800以数据的上行传输和用户面协议栈为例进行说明,包括:UE,RN1,DgNB,以及UPF,其中,UE和RN1通过两者之间的通信接口进行通信交互(比如该接口为Uu接口,但此处名称不做限定),RN1和DgNB通过两者之间的通信接口进行通信交互(比如该接口为Un接口,此处名称不做限定),DgNB和UPF通过两者之间的通信接口进行通信交互(比如该接口为N3接口,此处名称不做限定);UE和DgNB之间逻辑上也可以通过对等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交互,比如通过两者分别具有的对等的RLC层协议,PDCP层协议,以及SDAP层协议进行通信交互;UE和UPF逻辑上也可以通过两者分别具有的对等的IP层协议进行通信交互。系统800可应用于无线单跳中继场景,即该中继通信系统中UE和DgNB之间只有一个RN。其中,UE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SDAP层,以及IP层;在RN1的上行接收侧的协议栈配置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和MAC;在RN1的上行发送侧的协议栈配置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适配(daptation)层,以及S-RLC层;在DgNB的上行接收侧配置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适配功能,RLC层,PDCP层,以及SDAP层,在DgNB的上行发送侧的协议栈配置包括:L1和L2,IP层,UDP层,以及GTP层;对应的,在UPF侧的协议栈配置包括:L1和L2,IP层,UDP层,GTP层,以及IP层。此处所称的L1和L2通常是指有线通信的协议层,比如L1可以为物理层,L2可以为数据链路层,L2可以进一步包括:MAC层,逻辑链接链路控制层(logical link control layer,LLC),点对点协议层(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以太网(Ethernet)技术的链路层中的至少一种,对L1和L2包含的具体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予限定。
参考图8所示的无线中继通信系统800,针对UE和DgNB之间具有多个RN的场景,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900,该系统900包括:UE,RN1,RN2,以及DgNB。其中,UE和RN1通过两者之间的通信接口进行通信交互(比如该接口为Uu口,但此处名称不做限定),RN1和RN2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RN2和DgNB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图9中示出的“RN-RN接口”表示该通信接口是两个中继节点之间的通信接口;UE和DgNB之间逻辑上也可以通过对等的协议栈进行通信交互,比如通过两者分别具有的对等的RLC层协议,PDCP层协议,以及SDAP层协议进行通信交互。系统900中,在UE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PDCP层,SDAP层以及IP层;在中继节点RN1的上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栈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和MAC;在中继节点RN1的上行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为如下至少一种:PHY层,MAC层,适配(adapatation)功能,以及S-RLC层;在中继节点RN2的上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栈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MAC,以及适配功能;在中继节点RN2的上行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为如下中至少一种:PHY层,MAC层,适配(adapatation)功能以及S-RLC;在DgNB的上行接收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适配(adapatation)功能,RLC层,PDCP层,以及SDAP层;在DgNB的上行发送侧配置的协议栈包括:L1和L2,IP层,UDP层,以及GTP层。此处L1和L2通常是指有线通信的协议层,比如L1可以为物理层,L2可以为数据链路层,L2可以进一步包括:MAC层,逻辑链接链路控制层(logical link control layer,LLC),点对点协议层(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以太网(Ethernet)技术的链路层中的至少一种,对L1和L2包含的具体协议层,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予限定。
从前述图8和图9所分别示出的系统协议栈架构可以看出,对于中继节点RN1而言,示例性的,其协议栈配置在上行接收侧为PHY层和MAC层,在上行发送侧为PHY,MAC,适配功能,以及S-RLC层;对于中继节点RN2而言,示例性的,其协议栈配置在上行接收侧为PHY,MAC,以及适配功能;在上行发送侧为PHY,MAC,适配功能,以及S-RLC层。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中RN1和RN2的协议栈设置和对数据的处理得到简化,使得上行数据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得以减少,从而降低了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端到端时延。
参考前述系统800和/或系统900的设计,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中继通信系统1000,该系统1000包括:发送端,中继节点,以及无线接入网中的接收端,具体的,发送端可以是UE,中继节点可以是RN,接收端可以是无线接入系统中的DgNB,其中,UE和RN通过两者之间的通信接口进行通信交互(比如,该接口为Uu接口,此处名称不作限定),RN和DgNB通过两者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交互(比如该接口可以为Un接口,此处名称不做限定)。以下从中继通信系统中各个节点的功能和对上行数据的处理流程来说明该系统1000的构成和运行。该系统1000可以按照如下示例的机制运行:
实例5
本实例以上行发送端为UE进行说明,对于UE产生的用户面数据包,在UE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操作:
操作5a:在UE执行的SDAP层功能的处理。可选的,此处SDAP层功能的处理可参考现有技术。
操作5b:在UE执行的PDCP层功能的处理。可选的,此处PDCP层功能的处理可参考现有技术。
操作5c:在UE执行的RLC层功能的处理。此处RLC层功能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1)对RLC SDU进行编号(sequence numbering),使得每一个RLC SDU具有自己在RLC层的序号。
(2)在RLC层对RLC SDU执行第一次数据包分段(1st segmentation)。例如,一个RLCSDU可以被分成至少两段,得到的每一个分段均可以对应一个新的RLC PDU,经过分段后得到的每一个RLC PDU具有的序号与被分段的原始RLC SDU具有的序号相同,或者经过分段后得到的每一个RLC PDU具有的序号与被分段的原始RLC SDU的序号具有对应关系。在某些情况,比如空口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不对RLC SDU进行分段,则对应传输的RLC PDU中将携带完整的RLC SDU。具体是否执行分段需要视实际情况决定,此处不做限定。
(3)执行数据包重传。此处的重传可以是基于自动重传请求机制进行的,重传的数据包可以是RLC SDU或者RLC SDU的分段。在某些情况,比如,空口资源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未对RLC SDU进行分段,则上行传输的数据包为RLC SDU,那么重传的数据包也为相应的RLCSDU,又比如,当MAC层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对需要进行重传的RLC SDU需要进行分段后再重传,或者当接收端反馈的RLC状态报告中显示某些RLC SDU的部分分段没有被正确接收时,可以重传所述未被正确接收的分段。具体重传的数据包是RLC SDU或者是对RLC SDU分段后得到的RLC PDU,需要视实际情况决定,此处不做限定。
示例性的,在终端设备和宿主基站之间执行的RLC层数据重传机制,包括:若UE收到来自于DgNB的RLC状态报告(即DgNB关于RLC SDU接收状态的报告),UE将未被正确发送给DgNB的RLC SDU(或者RLC SDU的分段),通过至少一个RN向该DgNB重新发送,UE向DgNB重新发送该RLC PDU的过程中,该至少一个RN可不识别该RLC PDU是初传的RLC PDU还是重传的RLC PDU;和/或,UE通过至少一个RN向DgNB发送关于RLC SDU的接收状态的报告,比如,若UE确定一个或多个来自于DgNB的RLC PDU未被接收到或者未被正确接收到,则UE向DgNB发送关于未被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在向DgNB发送该接收状态的报告的过程中,RN可不解析该状态报告的内容,RN可以通过RLC PDU的头信息中的D/C域和/或CPT域获知该RLC PDU的类型是控制PDU,则RN确定该RLC PDU是RLC状态报告,然后根据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中的路由信息向DgNB发送该控制PDU,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也可以携带在该RLC PDU中。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UE和DgNB之间执行数据重传机制,较好的保证了中继通信系统中端到端的通信传输质量。
在一种可选设计中,经过UE的RLC层功能处理后得到的RLC PDU满足前述“报文结构一”。
操作5d:在UE执行的MAC层功能和PHY层功能的处理。此处MAC层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调度(scheduling or priority handling)处理,复用(multiplexing)处理,基于HARQ机制的重传处理(retransmission);经过MAC的处理后,上行数据再经过PHY层的处理,然后通过UE和RN的之间的通信接口发送给RN。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行文,对以上操作进行了顺序编号,但可以理解,这并不意味着方法流程的执行顺序必须按照编号顺序进行,以及,具体哪些步骤需要被执行,需要根据所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来确定,对步骤进行顺序编号,并不意味着这些步骤中的每一个都需要被执行。
根据系统1000,以下从RN的角度对本发明实例进行描述,对从UE发来的上行数据在RN的处理可以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处理上行数据的RN与UE具有直接通信,这种情况可适用于单跳中继或者多跳中继的场景;第二种情况为处理上行数据的RN需要通过另一个RN与UE进行通信,这种情况可适用于多跳中继的场景。
实例6
对于第一种情况,在该RN对上行数据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操作:
操作6a:RN的上行接收侧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执行PHY层功能和MAC层功能的处理。此处MAC层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通过HARQ机制,对上行数据的接收情况进行纠错,以及解复用(demultiplexing)。
操作6b:RN对上行数据执行如下中与适配功能有关的至少一项的处理:
1、RN确定发送上行数据包所需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可选的,根据网络侧(例如核心网网元或DgNB给RN的配置,或者RN本地配置)配置的QoS参数和/或QoS映射规则,和/或接收的该上行数据所对应的RN的逻辑信道或无线承载,确定在RN和下一跳节点(如其他RN或DgNB)之间接口发送该上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或者,可选的,根据网络侧(例如核心网网元或DgNB给RN的配置,或者RN本地配置)配置的QoS参数和/或QoS映射规则,和/或接收的该上行数据包中携带的QoS flow标识,确定在RN和下一跳节点(如其他RN或DgNB)之间接口发送该上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或者,可选的,RN由数据包中携带的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或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确定在RN和下一跳节点(如其他RN或DgNB)之间接口发送该上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
2、RN确定上行数据包需发送至哪一个节点,具体的,RN可以根据配置的路由策略,选择下一跳节点,例如,下一跳节点可以是DgNB,或者是另一个RN。所述路由策略可以由网络侧例如DgNB配置,也可由RN本地配置。
操作6c:RN对上行数据执行RLC层的处理。此处RLC的处理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1、对RLC PDU进行分段,比如,如果RN接收到的RLC PDU是已经经过分段后获得的RLC PDU,则此处的分段可以称为再分段或二次分段,这里所称的再分段或二次分段,可以是相对在UE已经做过分段的情况而言的。RN对RLC PDU进行分段,即对接收到的RLC PDU中data域包含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进行分段处理,RN将得到的分段添加RLC层头部信息后,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例如,一个RLC PDU可以分成至少两段,其中的每一个分段均可以对应一个新的RLC PDU。对于再分段的情况,获得的新的RLC PDU中均包含原RLC PDU中具有的序号(SN),原RLC PDU中具有的序号,与初始RLC SDU序号相同或者具有对应关系。可选的,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中,可以不对RLC状态报告PDU进行再分段的操作。
RN节点的发送侧对上行数据包进行分段处理后,得到的RLC PDU满足前述“报文结构一”。
2、在RN节点对RLC PDU的报文执行前述“修改一”。
3、在RN的RLC层不执行数据重传机制。具体的,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对于该RN发送出去的RLC PDU,如果数据接收端没有正确接收到;或者,如果数据接收端反馈该RLC PDU没有被正确接收到;或者,如果数据接收端反馈该RLC PDU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没有被正确接收到;或者不考虑数据接收端是否接收到,对于这几种情况中的任一种,RN都不执行该RLC PDU的重传。
RN对未正确接收到的RLC PDU,不向数据发送端反馈接收状态;RN将收到的关于上行RLC SDU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向数据发送端发送,但可不解析该接收状态的报告的内容,比如,RN通过RLC PDU的头信息中的D/C域和/或CPT域获知RLC PDU的类型是控制PDU,则RN确定该RLC PDU携带了状态报告,然后根据路由信息向数据的发送端发送该控制PDU,该接收状态的报告可以是来自于UE,也可以来自于DgNB,此处所称的接收状态,可以是一个或多个RLC SDU未被正确接收到的情况。
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RN在和相邻网络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在其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的处理中不需要对其未接收到预期的数据的情况向数据发送端反馈状态,也不需要对RN发出去但未被接收端正确接收的数据进行重传,使得在RN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更高,减少了数据在该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从而降低了通信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由于RN的RLC层的功能不产生关于数据接收状态的报告,也不会根据数据接收的状态报告重传RLC PDU,那么RN就不需要设置RLC层的用于重传的缓存(retransmit buffer),从而节省了系统资源开销。
可选的,在RN的RLC层功能处理中,也可以不对接收到的RLC PDU对应的分段进行重组和/或重排序,对分段不进行重组,可以理解为,当RLC SDU被分段后,得到的每一个分段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不需要将前述形成的多个RLC PDU还原成完整的RLC SDU;不进行重排序,可以理解为,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中,对RN收到的上述RLCPDU,并不按照其所属的SDU的序号进行排序后按序递交给上层或按序交由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而是对收到的上述RLC PDU递交给RN的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这样,进一步简化了在中继节点的数据处理,从而进一步了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
可选的,RN的发送侧对上行数据包进行RLC层的处理,也可以引入基于ARQ的重传机制,以增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比如执行在前述设计中在RN RLC功能实体中不被要求执行的部分,可能会增加处理时延。因此,在RN的RLC功能具备ARQ机制以提升传输Qos和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此处所称的RLC层的处理功能,可以部署在RN节点的上行接收侧,可以部署在RN节点的上行发送侧,也可以部署在RN节点中公共处理模块中。
进一步可选的,对于已经过RN的RLC层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包,可引入适配功能对其处理,比如在RN的上行发送侧,在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所述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UE的标识的信息,中继传输链路中的为UE提供服务的RN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为UE提供服务的DgNB的标识的信息,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PDU session的标识的信息,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比如,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可以包含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比如,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用新增的比特来表示该信息,或者使用头信息中的保留比特来表示该信息。此处关于适配功能在RN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3b中关于适配功能的设计,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此处,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N,可以是指终端设备接入的服务小区所属的RN。
操作6d:RN的发送侧对上行数据执行MAC层功能和PHY层功能的处理。
上行数据包经由RN上行发送侧的MAC层和PHY层处理后,发送至下一跳节点,具体的,对于单跳中继场景,则此处所言的下一跳节点是DgNB,对于多跳中继的场景,此处的下一跳节点是另一个RN。
可选的,RN的接收侧的MAC层和/或RN的发送侧的MAC层,可以保留基于HARQ的数据重传机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执行HARQ重传机制中的反馈和重传等操作,以进一步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行文,对以上操作进行了顺序编号,但可以理解,这并不意味着方法流程的执行顺序必须按照编号顺序进行,以及,具体哪些步骤需要被执行,需要根据所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来确定,对步骤进行顺序编号,并不意味着这些步骤中的每一个都需要被执行。
实例7
对于第二种情况,RN节点接收来自另一个RN(系统1000中未示出)的上行数据,对该上行数据进行处理后发向下一个中继节点或者宿主基站。对于该RN(示例性的,该RN的其协议栈配置可参考图9所示系统900中的RN2)对上行数据的处理过程,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操作:
操作7a:RN的接收侧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执行PHY层和MAC层的处理。此处MAC层的处理包括:通过HARQ机制,对上行行数据的接收进行纠错,以及解复用(demultiplexing)等。
操作7b:RN对上行数据执行适配层处理。此处所称适配层处理,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1)RN从收到的上行数据包中获知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比如用于数据包路由的信息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其中,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UE的标识的信息,为UE提供服务的RN的标识的信息,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DgNB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PDU session的标识的信息,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此处,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N,可以是指终端设备接入的服务小区所属的RN。通过在上行数据包中携带的这些信息,便于传输路径中的中间节点为需要传输的上行数据获得正确的下一跳节点。
(2)确定下一跳路由。例如,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UE的标识的信息或为UE提供服务的RN的标识的信息或者DgNB的标识的信息或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RN可以获知该数据包上行传输的下一跳节点是其他RN或者DgNB。此处所应用的路由策略可以是网络侧核心网网元或DgNB配置或者该RN本地配置。
(3)RN确定发送上行数据包所需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可选的,根据网络侧(例如核心网网元或DgNB给RN的配置,或者RN本地配置)配置的QoS参数和/或QoS映射规则,和/或接收的该上行数据所对应的RN的逻辑信道或无线承载,确定在RN和下一跳节点(如其他RN或DgNB)之间接口发送该上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或者,可选的,根据网络侧(例如核心网网元或DgNB给RN的配置,或者RN本地配置)配置的QoS参数和/或QoS映射规则,和/或接收的该上行数据包中携带的QoS flow标识,确定在RN和下一跳节点(如其他RN或DgNB)之间接口发送该上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或者,RN由数据包中携带的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或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确定在RN和下一跳节点(如其他RN或DgNB)之间接口发送该上行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可以理解的是,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与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一般具有对应关系,而无线承载一般具有相应粒度的QoS要求保障,那么当上行数据中携带了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或与该逻辑信道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上行数据所属业务相应的Qos要求。不同PDU session通常对应于不同的无线承载,针对一个PDU session,空口可以建立至少一个无线承载与之对应;一个PDU session中还可以承载不同的Qos flow,每个Qos flow可以有不同Qos要求,这样,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可基于其对应的无线承载或者其承载的Qos flow而具有相应的Qos要求。当然,如果上行数据中携带了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时,也表明了该上行数据所属业务的Qos要求。
(4)执行移除上行数据包中的适配功能相关的信息,比如移除适配信息报文头。
此处RN的适配功能处理(比如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的识别,删除,或增加),可以在RN侧的上行接收侧部分实现,比如,可以作为RN的上行接收侧部分中设置在MAC层之上的独立的一个功能模块(比如逻辑功能协议层)去实现;也可以作为RN的上行接收侧部分中已有协议层的功能的一部分,比如上行接收侧的MAC层功能实体的一部分,此时,MAC层的功能由于包含了前述的适配层功能,故和传统MAC层的功能存在不同。如果RN的上行接收侧配置了RLC层,则该适配功能也可以做为上行接收侧的RLC层的逻辑功能的一部分。该适配功能处理还可以在RN侧的上行发送侧部分实现,比如,可以作为RN的上行发送侧部分中独立的一个功能模块(比如逻辑功能协议层)去实现;也可以作为RN的上行发送侧部分中已有协议层的功能的一部分,比如RN的上行发送侧的RLC功能实体的一部分。
该适配功能涉及的相关的处理,还可以分开部署,比如:适配功能处理中有一部分处理作为独立的功能实体部署,该适配功能中有一部分作为RLC协议层功能的一部分,或者,该适配功能的另外一部分可以作为MAC层功能的一部分。示例性的,适配功能处理中涉及的路由信息的处理,可以作为单独的部分进行上述任一种部署,或者,适配功能处理中涉及的Qos信息的处理,可以作为单独的部分进行上述任一种部署,具体该适配功能中的子功能的划分和部署,此处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该适配功能处理(比如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的识别,删除,或增加),如通过新增独立的协议层来实现该适配功能,则对应可称为适配层协议,但具体名称此处不做限定。
如该适配功能是在RN节点中的RLC层功能中实现,则可选的,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可以包含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比如,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用新增的比特来表示该信息,或者使用RLC PDU头信息中的保留比特来表示该信息。
如该适配功能是在RN节点中的MAC层功能中实现,则可选的,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可以包含在MAC SDU的头信息中。可选的,该适配处理功能还可以在RN中的公共处理模块中实现,以支持RN中接收侧和发送侧功能的实现。
综上,适配功能在RN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操作7c:RN对上行数据执行RLC层的处理。此处RLC的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1、对RLC PDU进行分段,比如,在RN的发送侧,如果接收到的RLC PDU是已经经过分段后获得的RLC PDU,则此处的分段可以称为再分段或第二次分段。RN对接收到的RLC PDU进行分段,即对接收到的RLC PDU中data域包含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进行分段处理,RN将得到的新分段添加RLC层头部信息后,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例如,一个RLC PDU可以分成至少两段,其中的每一个分段均可以对应一个新的RLC PDU。对于再分段的情况,获得的新的RLC PDU中均包含原RLC PDU中具有的序号(SN),原RLC PDU中具有的序号,与初始RLCSDU序号相同或者具有对应关系。RN节点的发送侧对上行数据包进行分段处理后,得到的RLC PDU满足前述“报文结构一”。可选的,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中,可以不对RLC状态报告进行再分段的操作。
2、在RN节点对RLC PDU的报文执行前述“修改一”。
3、在RN的RLC层不执行数据重传机制。具体的,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
对于该RN发送出去的RLC PDU,如果数据接收端没有正确接收到;或者,如果数据接收端反馈该RLC PDU没有被正确接收到;或者,如果数据接收端反馈该RLC PDU中data域对应的RLC SDU或RLC SDU分段没有被正确接收到,或者不考虑数据接收端是否接收到,对于这几种情况中的任一种,RN都不执行该RLC PDU的重传。
RN对未正确接收到的RLC PDU,不向数据发送端(例如UE)反馈接收状态;RN将收到的关于上行RLC SDU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向数据发送端发送,但可不解析该接收状态的报告的内容,比如,RN通过RLC PDU的头信息中的D/C域和/或CPT域获知RLC PDU的类型是控制PDU,则RN确定该RLC PDU携带了状态报告,然后根据路由信息向数据的发送端发送该控制PDU,该接收状态的报告可以是来自于UE,也可以来自于DgNB,此处所称的接收状态,可以是一个或多个RLC SDU未被正确接收到的情况。
通过实施本设计方案,使得在RN的数据处理简化,减少了数据在该中继节点的处理时间,从而降低了通信系统端到端数据传输时延。由于RN的RLC层的功能不产生关于数据接收状态的报告,也不会根据数据接收的状态报告重传上行的RLC PDU,那么RN就不需要设置RLC层的用于重传的缓存(retransmit buffer),从而节省了系统资源开销。
可选的,在RN的RLC层功能处理中,也可以不对接收到的RLC PDU对应的分段进行重组和/或重排序,对分段不进行重组,可以理解为,当RLC SDU被分段后,得到的每一个分段对应形成新的RLC PDU,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不需要将前述形成的多个RLC PDU还原成完整的RLC SDU;不进行重排序,可以理解为,在RN的RLC层的处理中,对RN收到的上述RLCPDU,并不按照其所属的SDU的序号进行排序后按序递交给上层或按序交由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而是对收到的上述RLC PDU递交给RN的发送侧进行下一步处理,这样,进一步简化了在中继节点的数据处理,从而进一步了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
可选的,RN的发送侧对上行数据包进行RLC层的处理,也可以引入基于ARQ的重传机制,以增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比如执行在前述设计中在RN RLC功能实体中不被要求执行的部分,可能会增加处理时延。因此,在RN的RLC功能具备ARQ机制以提升传输Qos和降低端到端通信时延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此处所称的RLC层的处理功能,可以部署在RN节点的上行接收侧,可以部署在RN节点的上行发送侧,也可以部署在RN节点中公共处理模块中。
操作7d:RN的发送侧对上行数据执行适配层处理,此处适配层的处理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可选的,对于已经过RN的RLC层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包,可引入适配功能对其处理,比如在RN的上行发送侧,在上行数据包中添加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所述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包括如下至少一种:UE的标识的信息,为UE提供服务的RN节点的标识的信息,为UE提供服务的DgNB的标识的信息,传输路径的标识的信息,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PDU session的标识的信息,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UE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比如,用于数据包路由和/或用于QoS映射的信息可以包含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比如,在RLC PDU的头信息中用新增的比特来表示该信息,或者使用头信息中的保留比特来表示该信息。此处关于适配功能在RN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3b中关于适配功能的设计,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此处,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RN,可以是指终端设备接入的服务小区所属的RN。
操作7e:RN发送侧对上行数据执行MAC层功能和PHY层功能的处理。比如可以包括:调度,复用,以及重传等处理。
RN发送侧将经过MAC层和PHY层处理的上行数据发送至下一跳RN节点或者DgNB。
可选的,RN的接收侧的MAC层和/或RN的发送侧的MAC层,可以保留基于HARQ的数据重传机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执行HARQ重传机制中的反馈和重传等操作,以进一步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行文,对以上操作进行了顺序编号,但可以理解,这并不意味着方法流程的执行顺序必须按照编号顺序进行,以及,具体哪些步骤需要被执行,需要根据所解决的具体技术问题来确定,对步骤进行顺序编号,并不意味着这些步骤中的每一个都需要被执行。
实例8
根据系统1000,从上行数据接收端的角度对上行数据的接收进行描述,此处接收端以宿主基站DgNB为例。在DgNB的数据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操作:
操作8a:DgNB对收到的上行数据执行PHY层和MAC层处理,比如可包括:在MAC层进行的基于HARQ机制的纠错处理,以及解复用(demultiplexing)处理等。
操作8b:DgNB执行RLC层功能的处理。
可选的,在DgNB执行RLC层功能处理之前,DgNB可以执行适配功能处理,包括读取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例如UE的标识,UE的承载标识,PDU sesion标识等),和/或,如果适配功能为独立协议层则去掉适配层头部。若适配功能被配置为RLC层功能的一部分,则可以在DgNB的RLC层功能中完成这些操作。
若DgNB收到的RLC PDU中的data域包含的是RLC SDU分段,即RLC SDU经过了发送端UE的分段和/或中间节点RN的分段处理,则DgNB的RLC层可以按照收到的RLC PDU报文头中的信息指示,移除RLC PDU头,并按照该RLC PDU头中携带的信息对收到的对RLC SDU分段进行重组(reassemble)处理,并将重组后获得的完整RLC SDU进行重排序后按序向PDCP层递交。
DgNB在RLC层可以执行基于ARQ机制的数据传输纠错机制,使得未接收到的RLCSDU或RLC SDU分段能够得到重传。若出现部分RLC SDU丢失或未正确接收的情况,致使接收端UE无法获得这些RLC PDU对应的完整RLC SDU,则接收端DgNB通过发送RLC接收情况的报告,比如RLC状态报告,通过中继节点发送,向发送端UE指示未正确接收的RLC SDU或RLCSDU分段,以便发送端UE进行重传。
操作8c:接收端DgNB对上行数据执行PDCP层以及SDAP层的处理。
以上为参考系统1000在上行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分别从终端设备,中继节点,以及宿主基站的角度,对系统1000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示例性说明,其中,实例5,实例6,实例7以及实例8所分别示出的终端设备,第一种类型中继节点(示例:该RN与UE直接通信交互),第二种类型中继节点(示例:该RN通过其他RN与UE进行通信交互),以及宿主基站(及其分别涉及的处理流程),分别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施方法或者单网元系统,作为无线中继系统1000的组成部分。本系统1000涉及的实施例,对于中继节点而言,由于其协议栈的设计相比于现有技术大为简化,从而降低了数据包在中继节点的处理时延,有助于提升端到端的传输保障和效率。
以上所示出的任一种设计,可以理解为针对特定场景或者特定技术问题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但并不能理解为实施本申请所记载技术内容所必须,其中的任一种设计可根据需要和其他设计相结合实施,以更有针对性的解决特定的客观技术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前述实施例所涉及的中继节点,宿主基站,以及终端设备,可通过具有处理器和通信接口的硬件平台执行程序指令来分别实现其在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中任一技术方案中涉及的功能,基于此,如图11所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节点1100的示意性框图,所述通信节点1100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以及通信接口1102,该通信接口用于支持该通信设备1100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交互,比如,可以通过该通信接口交互RLC层的控制PDU,RLC的数据PDU,或者本申请中涉及的任一种上下行传输的数据/信令。当程序指令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中执行时,本申请前述实施例任一方案中在如下任一设备上操作的功能得以实现:中继节点,终端设备以及该宿主基站。可选的,该通信节点1100还可以包含存储器1103,以存储实现上述设备功能所必须的程序指令或者程序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过程数据。可选的,该通信设备1100还可以包含内部的互联线路,以实现该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1102通信接口以及1103存储器之间的通信交互。该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可以考虑通过专用处理芯片、处理电路、处理器或者通用芯片实现。例如,对于实施例中涉及的PHY功能的全部或者部分的处理,可以考虑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中设置专用电路/芯片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该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中设置的通用处理器执行具有PHY功能相关的程序指令来实现;又例如,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设备中的MAC层,适配功能,RLC层,PDCP层,以及SDAP层相关功能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该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可以包含通用处理芯片,通过调用MAC层,适配功能,RLC层,PDCP层,以及SDAP层的相关功能的程序指令来实现。可以理解的是,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设计的方法,流程或者数据传输步骤,能够一一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比如,考虑通用性好成本低软硬件解耦等方面,可以采纳执行程序指令的方式来实现,又比如,考虑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可以采纳使用专用电路来实现。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此处不做限定。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该通信接口1102,通常具有为两个通信对端之间执行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对于通信对端之间执行的是有线形式的信息交互的情况,通信接口可以设计成接口电路,或者包含该接口电路的硬件模块,以支持通信对端之间进行的有线形式的通信交互;对于通信对端之间执行的是无线形式的信息交互的情况,通信接口可以是具有射频收发功能的接口电路,或者是包含该具有射频收发功能的接口电路的硬件系统,比如在UE和RN,或者,RN和RN,或者,RN和DgNB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时,那么通信接口可以采纳这种设计。
对于RN而言,接收侧和发送侧两部分可以设计成独立的实体硬件实现,每一个部分均可具备如上所述的硬件架构:至少一个处理器加通信接口。其中,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参考前述该至少一个处理器1101设计实现,通信接口可以参考前述该通信接口1102设计实现。接收侧和发送侧也可以分别由芯片系统来实现,该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能够实现本实施例任一设计中的RN中接收侧或者发送侧相应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具有程序指令,当该程序指令被直接或者间接执行时,比如,在前述实施例中的通信节点1100中被执行时,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任一设计中在如下任一设备的功能得以实现:中继节点,宿主基站,以及终端设备。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程序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程序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程序指令被执行时,考虑到具体的网络设备中一般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和或中间层,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往往经过多层软件的调用和执行,因此该程序指令在硬件设备(通用处理电路或者专用处理电路)可以是一种间接的执行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该计算机程序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直接或者间接执行时,比如,在前述实施例中的通信节点1100中被执行时,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任一设计中在如下任一设备的功能得以实现:中继节点,宿主基站,以及终端设备。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所述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设备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所述芯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当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时,使得本申请实施例任一设计中在如下任一设备的功能得以实现:中继节点,宿主基站,以及终端设备。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网络节点接收来自于第二网络节点的数据;
在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中,所述数据被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将被所述处理后的数据,发向第三网络节点;
所述第一部分处理为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所述第二部分处理为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
所述第一网络节点为第一中继节点;
其中,在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中,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执行分段,获得的分段对应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或者
在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中,执行如下中至少一种或任意几种: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进行分段重组,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进行重排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来自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为下行数据,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第二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所述第三网络节点为终端设备;
所述下行数据被依次执行所述第一部分处理和所述第二部分处理;
所述第一部分处理为:所述物理层功能处理,所述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所述适配功能处理;所述第二部分处理为: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所述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所述物理层功能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来自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为下行数据,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第三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所述第三网络节点为第四中继节点,所述下行数据经由第三网络节点发向终端设备;
所述下行数据被依次执行所述第一部分处理和所述第二部分处理;
所述第一部分处理为:所述物理层功能处理,所述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所述适配功能处理;
所述第二部分处理为: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所述适配功能处理,所述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所述物理层功能处理。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与所述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服务质量流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服务所述终端设备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与所述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所述第四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服务质量流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服务所述终端设备的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来自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为上行数据,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终端设备,所述第三网络节点为第五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
所述上行数据被依次执行所述第一部分处理和所述第二部分处理;
所述第一部分处理为:所述物理层功能处理和所述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
所述第二部分处理为: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所述适配功能处理,所述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所述物理层功能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来自于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的所述数据为上行数据,所述第二网络节点为第六中继节点,所述第三网络节点为第七中继节点或宿主基站;
所述上行数据被依次执行所述第一部分处理和所述第二部分处理;
所述第一部分处理为:所述物理层功能处理,所述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所述适配功能处理;
所述第二部分处理为: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所述适配功能处理,所述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所述物理层功能处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与所述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第五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所述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服务质量流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上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与所述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第七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所述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服务质量流QoS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中,还执行如下中至少一种或任意几种:对未被正确发送出去的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不执行重传,对未正确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不反馈接收状态,将收到的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报告向数据发送端发送。
11.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包括:所述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及所述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
12.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执行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后,宿主基站将下行数据经由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发向终端设备,其中,所述下行数据在中继节点被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所述第一部分处理为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所述第二部分处理为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其中,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执行分段,获得的分段对应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或者,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或任意几种: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进行分段重组,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进行重排序;
发向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下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的至少一种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服务质量流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宿主基站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
对未被正确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和/或,
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报告,所述接收状态的报告不被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解析。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包括:所述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及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
15.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执行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后,终端设备将上行数据经由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发向宿主基站,其中,所述上行数据在中继节点被执行第一部分处理和第二部分处理,所述第一部分处理为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物理层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适配功能处理;所述第二部分处理为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适配功能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功能处理,以及物理层功能处理,其中,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执行分段,获得的分段对应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或者,所述简化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如下中至少一种或任意几种: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进行分段重组,对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不进行重排序;
发向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上行数据中包含如下中至少一种与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所述宿主基站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标识的信息,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的标识的信息,服务质量流QoS flow的标识的信息,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标识的信息,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的信息,以及所述终端设备的逻辑信道的标识的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处理,包括:
对未被正确发送给所述宿主基站的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发送给所述宿主基站;和/或,
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发送给所述宿主基站关于无线链路控制层业务数据单元的接收状态的报告,所述接收状态的报告不被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节点解析。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适配功能处理后获得的数据包,包括:所述适配功能有关的信息以及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
18.一种通信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所述通信节点与其他通信节点之间进行通信交互,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使得所述通信节点实现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中如下任一种设备的功能: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所述第三网络节点。
19.一种系统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所述系统芯片与外部进行通信交互,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使得实现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中如下任一种设备的操作: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所述第三网络节点。
2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执行时,以使得进行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06454.4A CN109842440B (zh) | 2017-11-27 | 2017-11-27 |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
EP18881593.0A EP3706328A4 (en) | 2017-11-27 | 2018-11-27 | COMMUNICAT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YSTEM |
PCT/CN2018/117607 WO2019101211A1 (zh) | 2017-11-27 | 2018-11-27 |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
US16/883,176 US11483058B2 (en) | 2017-11-27 | 2020-05-26 |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node, and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06454.4A CN109842440B (zh) | 2017-11-27 | 2017-11-27 |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42440A CN109842440A (zh) | 2019-06-04 |
CN109842440B true CN109842440B (zh) | 2021-08-27 |
Family
ID=66631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206454.4A Active CN109842440B (zh) | 2017-11-27 | 2017-11-27 |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83058B2 (zh) |
EP (1) | EP3706328A4 (zh) |
CN (1) | CN109842440B (zh) |
WO (1) | WO201910121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66206A (zh) * | 2018-03-26 | 2019-10-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
US11082329B2 (en) * | 2018-05-31 | 2021-08-03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Lossless data delivery at route changes in wireless radio networks |
CN110636570B (zh) * | 2018-06-25 | 2022-08-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Iab网络中iab节点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US11700565B2 (en) * | 2018-09-18 | 2023-07-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anagement of radio link failure in wireless backhaul |
EP3912387A4 (en) * | 2019-01-17 | 2022-07-27 | ZTE Corporation |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data map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CN111490857A (zh) * | 2019-01-25 | 2020-08-04 | 夏普株式会社 | 适配实体和rlc实体的无线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
GB2583521B (en) * | 2019-05-02 | 2022-01-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elay network routing |
US11540274B2 (en) * | 2019-05-03 | 2022-12-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signaling of resource pattern in integrated-access and backhaul (IAB) networks |
CN112235877B (zh) * | 2019-07-15 | 2023-05-09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回传链路重映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584428B (zh) * | 2019-09-27 | 2023-01-13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4430933B (zh) * | 2019-10-04 | 2023-11-03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在端对端多跳副链路无线电通信中执行数据分组的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WO2021097801A1 (en) * | 2019-11-22 | 2021-05-27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packet routing for sidelink relay |
CN113826364B (zh) * | 2019-11-26 | 2024-04-16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用于侧链路的协作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
CN111200816A (zh) * | 2020-01-21 | 2020-05-26 | 南通大学 |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
US11825330B2 (en) | 2020-03-13 | 2023-11-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
US11689957B2 (en) * | 2020-03-13 | 2023-06-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Quality of service support for sidelink relay service |
CN113709904B (zh) * | 2020-05-22 | 2024-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连接建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WO2025058542A1 (en) * | 2023-09-11 | 2025-03-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rchitecture of a multi-hop relay network |
CN117033267B (zh) * | 2023-10-07 | 2024-01-26 | 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混合存储主控制器及混合存储器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84020A (zh) * | 2007-09-05 | 2009-03-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
CN101848489A (zh) * | 2009-03-25 | 2010-09-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Pdu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 |
CN102098725A (zh) * | 2009-12-15 | 2011-06-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服务网关与中继终端间传输数据的系统及方法 |
CN102369784A (zh) * | 2009-03-12 | 2012-03-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提高中继网络系统性能的方法、通信系统及协议实体 |
CN102448053A (zh) * | 2010-09-30 | 2012-05-09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在回程链路上执行多个mac pdu传递的方法和中继节点 |
CN102449944A (zh) * | 2009-08-17 | 2012-05-09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多跳中继通信系统中对下行数据传输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763346A (zh) * | 2011-06-22 | 2012-10-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继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切换方法、基站、中继节点及通讯系统 |
WO2014128690A2 (en) * | 2013-02-22 | 2014-08-28 | Doron Shalev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CN104125652A (zh) * | 2013-04-25 | 2014-10-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继链路的建立方法、站点和系统 |
CN104717717A (zh) * | 2013-12-16 | 2015-06-17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中继承载处理方法和装置 |
CN106664516A (zh) * | 2014-07-07 | 2017-05-10 | 康维达无线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基于机器类型通信组的服务的协调分组 |
CN107295459A (zh) * | 2016-03-30 | 2017-10-24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用于d2d通信的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基站及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62286B1 (ko) * | 2000-11-30 | 2007-01-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링크 제어 계층에서의 프로토콜 데이터 유닛 송신 방법 및 무선 링크 제어 계층을 갖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
KR101214132B1 (ko) * | 2005-03-29 | 2012-12-20 | 코닌클리케 필립스 일렉트로닉스 엔.브이. | 채널 상에서 데이터 유닛을 수신하기 위한 수신기 장치 및방법 |
EP2267929B1 (en) * | 2005-08-16 | 2012-10-2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es for activation of Hybrid Automatic Request (HARQ) processes |
US8259637B2 (en) * | 2009-01-06 | 2012-09-04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In-band backhaul for wireless relays in wireless networks |
WO2010121416A1 (zh) * | 2009-04-21 | 2010-10-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继链路中处理数据的方法、中继节点和系统 |
CN102056226B (zh) * | 2009-11-10 | 2016-03-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Pdcp状态报告的获取方法和pdcp实体 |
US9999020B2 (en) * | 2014-01-13 | 2018-06-12 | Lg Electronics Inc. | Downlink data transfer method and location update procedure execution method |
CN113038528B (zh) * | 2015-04-10 | 2024-02-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数据分组路由到用户设备的基站 |
US11277814B2 (en) * | 2017-06-20 | 2022-03-15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aging a remote unit with a direct mobile connection |
CN109756925B (zh) * | 2017-08-26 | 2022-04-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
-
2017
- 2017-11-27 CN CN201711206454.4A patent/CN109842440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1-27 WO PCT/CN2018/117607 patent/WO2019101211A1/zh unknown
- 2018-11-27 EP EP18881593.0A patent/EP370632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5-26 US US16/883,176 patent/US1148305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84020A (zh) * | 2007-09-05 | 2009-03-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
CN102369784A (zh) * | 2009-03-12 | 2012-03-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提高中继网络系统性能的方法、通信系统及协议实体 |
CN101848489A (zh) * | 2009-03-25 | 2010-09-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Pdu的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 |
CN102449944A (zh) * | 2009-08-17 | 2012-05-09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多跳中继通信系统中对下行数据传输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098725A (zh) * | 2009-12-15 | 2011-06-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服务网关与中继终端间传输数据的系统及方法 |
CN102448053A (zh) * | 2010-09-30 | 2012-05-09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在回程链路上执行多个mac pdu传递的方法和中继节点 |
CN102763346A (zh) * | 2011-06-22 | 2012-10-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继网络中的工作模式切换方法、基站、中继节点及通讯系统 |
WO2014128690A2 (en) * | 2013-02-22 | 2014-08-28 | Doron Shalev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CN104125652A (zh) * | 2013-04-25 | 2014-10-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继链路的建立方法、站点和系统 |
CN104717717A (zh) * | 2013-12-16 | 2015-06-17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中继承载处理方法和装置 |
CN106664516A (zh) * | 2014-07-07 | 2017-05-10 | 康维达无线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基于机器类型通信组的服务的协调分组 |
CN107295459A (zh) * | 2016-03-30 | 2017-10-24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用于d2d通信的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基站及其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New Radio (NR) Access Technology;Kazuaki TAKEDA;《3GPP TSG RAN meeting #77》;20170914;全文 * |
基于中继和D2D技术的LTE_A蜂窝小区通信性能研究;张爽;《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20170215;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287615A1 (en) | 2020-09-10 |
EP3706328A4 (en) | 2021-03-24 |
CN109842440A (zh) | 2019-06-04 |
US11483058B2 (en) | 2022-10-25 |
WO2019101211A1 (zh) | 2019-05-31 |
EP3706328A1 (en) | 2020-09-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42440B (zh) |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 |
CN110475267B (zh) | 一种配置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US11917452B2 (en)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US1096612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loss of data packets | |
CN110958642B (zh) | 用于无线回传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10603803A (zh) | 用于云局域网环境中网络实体之间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1148163B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EP2517524A1 (en) |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relay nodes | |
CN110365609B (zh) | 一种数据包分段方法、及装置 | |
WO2019242755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以及终端设备 | |
US8687591B2 (en) | Relay node user plane support | |
CN111585938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4503651A (zh) | 通信控制方法和中继设备 | |
CN116671250A (zh) | 用于通过用户设备(ue)协作的中继通信的端到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 |
US8711756B2 (en) | Efficient relay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cedure i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 | |
CN111106908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EP4068844B1 (en) | User equipment layer 2 buffer operation in iab networks | |
JPWO2020178918A1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受信方法、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制御回路および制御方法 | |
WO2022140959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6097740A (zh) | 在层2中继中的移动性期间的数据传送 | |
US20240205984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packe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7575604B2 (ja) | 通信制御方法 | |
CN114390561A (zh) | 一种数据包传输机制及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