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7707B - 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97707B CN109797707B CN201910048603.1A CN201910048603A CN109797707B CN 109797707 B CN109797707 B CN 109797707B CN 201910048603 A CN201910048603 A CN 201910048603A CN 109797707 B CN109797707 B CN 1097977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ulder
- intersection
- river
- boulders
- sedi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3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941 influx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91 sco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定需要进行边滩漂石调沙的干支交汇处的干流河段作为目标河段,目标河段为陡缓衔接河段,陡缓衔接河段的上游河段的沟床比降大于下游河段的沟床比降,干支流交汇处的支流的沟床比降大于陡缓衔接河段的上游河段的沟床比降;(2)勘测目标河段在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位置;(3)在目标河段的上游河段的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上交错布置漂石,最上游的漂石位于干支流交汇口以及和目标河段的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上游。该方法可提高山区河流干支流交汇淤积段在支流强来沙条件下的泄洪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山区河流淤积河段防灾减灾领域,涉及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中国西南山区河流沟床聚集了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质,在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下,大量的松散堆积物质常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形式进入支沟,改变了干流河道的泥沙补给条件。干支河流受不同河段输沙能力的影响,导致局部河段发生淤积,降低了河流的泄洪输沙能力。山区河流河谷狭窄,泥沙淤积会造成河床抬高,水位急剧增加,严重威胁两岸防洪安全。以岷江支流龙溪河为例,在2010年8月13日,受强降雨过程影响,大量泥沙由麻柳沟汇入干流河道,致使龙池镇河段抬高3~8m,水位激增,龙池镇遭到严重破坏。若能有效缓解山区河流淤积河段泥沙淤积,进而避免因泥沙淤积造成的水位抬高致灾,对提高山区河流的防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针对山区河流淤积河段在汛期支流强沙量条件下造成的干支流交汇段淤堵引起的水位抬高致灾,目前尚未见经济有效的减灾措施的报道。因此,若能开发出能有效减小淤积河段的来沙量与来沙强度,调节河床淤积范围,降低山区河流的洪灾水位的防洪减灾方法,对于提高山区河流的泄洪能力和山区河流两岸的防洪能力将产生重要积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以提高山区河流干支流交汇淤积段在支流强来沙条件下的泄洪能力,为山区河流淤积河段的防灾减灾提供新的思路。
本发明提供的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需要进行边滩漂石调沙的干支交汇处的干流河段作为目标河段,目标河段为陡缓衔接河段,陡缓衔接河段的上游河段的沟床比降大于下游河段的沟床比降,干支流交汇处的支流的沟床比降大于陡缓衔接河段的上游河段的沟床比降;
(2)勘测目标河段在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位置;
(3)在目标河段的上游河段的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上交错布置漂石,将布置在最上游的漂石记作第一漂石,除第一漂石之外,将布置在左岸边滩的漂石记作第二漂石,将布置在右岸边滩的漂石记作第三漂石,第一漂石位于干支流交汇口以及目标河段的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上游。
上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的技术方案中,任意一个第二漂石和与该第二漂石相邻的两个第三漂石之间的距离均为该第二漂石所处位置河宽的1.5~3倍。
上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漂石的尺寸优选为第一漂石所处位置河宽的15%~30%,第二漂石的尺寸优选为各第二漂石所处位置河宽的15%~30%,第三漂石的尺寸优选为各第三漂石所处位置河宽的15%~30%。漂石的选择应避免采用形态扁平的漂石,漂石的尺寸是指漂石上相隔最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上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的技术方案中,在目标河段的上游河段布置的漂石至少为4个。
上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的技术方案的步骤(2)中所述目标河段在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是指在布置漂石之前本来就存在于干支流交汇区的泥沙淤积体。
上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漂石位于干支流交汇口以及目标河段的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上游,第二漂石和第三漂石均位于目标河段的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下游。优选地,第一漂石位于目标河段的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最上游的边缘处。
在实际应用中,漂石的选择和布置应尽量遵循天然河道的实际情况,在作为目标河段的天然河道的左岸或右岸边滩中已经存在漂石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利用已有漂石,在已有漂石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漂石来达到上述布置距离的要求,对于漂石尺寸选择而言,主要原则就是从就近区域选择尺寸符合要求的漂石。在作为目标河段的天然河道不存在漂石的情况下,从就近区域选择尺寸符合要求的漂石按照上述布置距离的要求进行布置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产生了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提供了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干支流交汇区的干流的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中布置漂石来调节泥沙向干流下游的输移过程,具体表现在:通过边滩漂石来延长干流下游河道的来沙时间、降低泥沙补给强度,通过边滩漂石来降低下游河道的来沙量,通过边滩漂石来改变干流中的泥沙的输移路径,使泥沙在向下游运动过程中主要从干流河道中心通过,以防止泥沙在河道干流两岸的淤堵。通过发挥边滩漂石上述的一种或多种作用,减少泥沙在干流河道下游落淤,进而避免因泥沙在干流河道、特别是在干流河道沟床比降更低的下游河段淤落并迅速溯源发展造成下游局部河段水位快速增加,起到对淤积河段的防洪减灾效果。
2.本发明的方法利用天然漂石来调节泥沙输移,起到对干支流交汇淤积河段的高水位致灾的防治作用,天然漂石在西南山区河流中广泛分布,取材方便,有利于降低防洪成本。
3.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使干流下游河道的来沙强度或/和沙量与有效度降低,进而使泥沙淤积范围得到有效控制,并降低河道水位,可以有效提高干流河道两岸的防洪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验证CFD-DEM耦合模型的适用性与准确性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图。
图2是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构建的模型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和对比例中采用的泥沙的粒径分布图。
图4是对比例1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不同时刻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冲淤变化情况,其中,(A)、(B)、(C)、(D)图分别代表第10s、15s、20s和25s时泥沙在干流和支流中的流速分布以及泥沙的速度分布情况。
图5是对比例1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 L/s的条件下,不同时刻泥沙向河道下游的运动情况,其中,(A)、(B)、(C)图分别代表第4s、8s和12s在干流和支流中的运动速度和位置分布情况。
图6是实施例1的两种漂石布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在支流来沙来量为2 kg的条件下,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不同时刻泥沙向河道下游的运动情况,其中,(A)、(B)、(C)图分别代表第4s、8s和12s在干流和支流中的运动速度和位置分布情况。
图8是在支流来沙量为1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和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通过平距3.5m和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9是在支流来沙量为1.5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和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通过平距3.5m和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10是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和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通过平距3.5m和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11是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2.1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和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通过平距3.5m和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12是在支流来沙量为1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和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13是在支流来沙量为1.5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和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14是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和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15是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2.1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和采用第一以及第二种漂石布置方式时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图16是在支流来沙量为1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无漂石来沙时的水面线、漂石间距为0.3m来沙时的水面线以及无来沙条件的水面线。
图17是在支流来沙量为1.5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无漂石来沙时的水面线、漂石间距为0.3m来沙时的水面线以及无来沙条件的水面线。
图18是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无漂石来沙时的水面线、漂石间距为0.3m来沙时的水面线以及无来沙条件的水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作进一步说明。有必要指出,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对本发明做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进行具体实施,仍属于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各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基于CFD-DEM耦合模型对山区河道中的滑坡堵江过程进行数值计算,重点分析和讨论边滩漂石对易淤河段泥沙输移量、泥沙运动路径以及沿程水位的影响。在计算之前要对CFD-DEM耦合模型的适用性与准确性进行验证。
参考Zhao T, Dai F, Xu N W. Coupled DEM-CFD investigation on theformation of landslides dams in narrow rivers. Landslides, 2017,14(1):189-201中的验证方法,以粒径为0.1m、密度为2650 kg/m3的泥沙颗粒在水中的沉降过程为例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单颗球形泥沙颗粒在水中的沉降过程可以用方程(Ⅰ)来描述:
方程(Ⅰ)中:r为泥沙颗粒的半径,ρs为泥沙颗粒的密度,ρf为流体的密度,Cd为拖曳力系数,Ur为泥沙颗粒与流体的相对速度。
数值计算结果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沉降过程中,泥沙颗粒受到的拖曳力逐渐增加,泥沙颗粒的加速度逐渐降低,泥沙颗粒的运动速度呈现出先增大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泥沙颗粒最终的稳定速度为3 m/s。对比图1中的数值计算与理论计算结果,发现二者吻合较好,说明通过CFD-DEM耦合模型来计算泥沙颗粒在水流中的运动问题是可行的。
以下对比例和实施例中,采用CFD-DEM耦合模型来计算泥沙颗粒在水流中的运动过程时采用的相关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
表1相关计算参数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中,考察在不布置漂石的情况下,从支流进入干流的泥沙在干流河道中的淤积情况。
考虑到山区河流具有大比降、陡缓交替的特点,因而采用沿程河床变坡衔接模拟。本对比例以某山区河流的干支流交汇区的实际河段为原型构建模型,该模型与实际河段的比尺为1:300,干流和支流均采用水槽搭建而成,干流由沟床比降不同的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衔接而成,上游河段的沟床比降为5%、长度为3.2m,下游河段的沟床比降为1%、长度为4.5m,构成干流的水槽的宽度为0.2m、深度为0.1m,支流的沟床比降为50%,支流的长度为0.56 m,构成支流的水槽的宽度为0.1m、深度为0.1m,该模型中,该模型中的干流在距离上游端平距为1.5 m处与支流衔接,支流与干流的交汇角为90°,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由于山区流域松散坡体组成一般为砾卵石宽级配泥沙,根据实际勘测情况,同时考虑到该模型与原型的比尺关系,本对比例采用非均匀松散泥沙模拟山区流域松散坡体,泥沙的级配情况如图3所示。
在支流来沙量为1kg、计算流量为1.6L/s,支流来沙量为1.5kg、计算流量为1.6L/s,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2.1L/s这四个条件下,采用CFD-DEM耦合模型模拟不同时刻泥沙在水流中的运动情况。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不同时刻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冲淤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图4的(A)、(B)、(C)、(D)图分别代表第10s、15s、20s和25s时泥沙在干流和支流中的流速分布以及泥沙的速度分布情况。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 L/s的条件下,不同时刻泥沙向河道下游的运动情况如图5所示,图5的(A)、(B)、(C)图分别代表第4s、8s和12s在干流和支流中的运动速度和位置分布情况。
由图4可知:在水流冲刷下,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靠近上游位置的泥沙率先起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泥沙在水流作用下开始向河道下游输移,颗粒的起动位置也从河道中心向河道边缘缓慢移动,当水流从干流的上游河段进入下游河段后,由于沟床比降减小,会发生水跃现象,在水跃的影响下,水流流速会显著降低,泥沙便会在干流河道的上游河段与下游河段的衔接位置(沟床比降发生变化的位置)附近发生落淤。在水流的持续冲刷下,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体积逐渐减小,输运到下游河段的泥沙质量逐渐增大,淤积会不断地向上游溯源发展。
由图5可知:在水流的冲刷下,泥沙的起动位置从河道中心向岸边逐渐发展,这导致了下游河道的泥沙补给条件空间分布不均匀。在泥沙运动的初始阶段,河道左侧的泥沙浓度远高于河道右侧,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会在输移的过程中不断调整,高浓度区的泥沙向低浓度区逐渐扩散,泥沙逐渐较均匀地向河道下游运动。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详细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
按照对比例1中的方法构建如图2所示的模型,并按照如图6的(A)图和(B)图的布置方式在干流的上游河段布置漂石。通过在干流上游河道的边滩布设漂石的方法来调节泥沙向下游输移,以减少泥沙在干流河道下游落淤。针对两种漂石布置方式,在支流来沙量为1kg、计算流量为1.6L/s,支流来沙量为1.5kg、计算流量为1.6L/s,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2.1L/s这四个条件下,分别采用CFD-DEM耦合模型模拟不同时刻泥沙在水流中的运动情况。
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在干流左岸边滩布置一个第一漂石,第一漂石位于干支流交汇口的上游且位于在无漂石情况下支流来沙在干支流交汇处形成的泥沙淤积体最上游的边缘处(淤积体的位置根据对比例1进行确定),在第一漂石的下游、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下游的左岸边滩布置两个第二漂石,在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下游的右岸边滩布置三个第三漂石;第二漂石和第三漂石的呈交错布置,即位于左岸边滩的任意一个第二漂石均处于位于右岸边滩的两个相邻第三漂石之间的干流河道中;第一漂石、第二漂石和第三漂石的尺寸均约为4cm,即约为干流河宽的20%;任意一个第二漂石和与该第二漂石相邻的两个第三漂石之间的距离均约为干流河宽的1.5倍,也就是任意一个第二漂石和与该漂石相邻的两个第三漂石之间的距离均约为0.3m。如图6的(A)图所示。
第二种漂石布置方式:在干流左岸边滩布置一个第一漂石,第一漂石位于干支流交汇口的上游且 位于在无漂石情况下支流来沙在干支流交汇处形成的泥沙淤积体最上游的边缘处(淤积体的位置根据对比例1进行确定),在第一漂石的下游、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下游的左岸边滩布置一个第二漂石,在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下游的右岸边滩布置两个第三漂石;第二漂石和第三漂石的呈交错布置,即位于左岸边滩的任意一个第二漂石均处于位于右岸边滩的两个相邻第三漂石之间的干流河道中;第一漂石、第二漂石和第三漂石的尺寸均约为4cm,即约为干流河宽的20%;任意一个第二漂石和与该第二漂石相邻的两个第三漂石之间的距离均约为干流河宽的3倍,也就是任意一个第二漂石和与该漂石相邻的两个第三漂石之间的距离均约为0.6m。如图6的(B)图所示。
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不同时刻泥沙向河道下游的运动情况如图7所示,图7的(A)、(B)、(C)图分别代表第4s、8s和12s在干流和支流中的运动速度和位置分布情况。
从图7可以看出干流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漂石的存在既降低了水流对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冲刷,又阻碍了泥沙向下游输移,这导致干流下游河道的来沙量明显降低。同时,对比图5可知,在干流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布置漂石后,对泥沙的输移路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泥沙在向下游运动过程中主要从干流河道中心通过,可有效防止泥沙在干流河道两岸的淤堵。
选取与干流上游端平距为3.5~5m的范围的干流河段作为保护河段,在支流来沙量为1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对比例1)和本实施例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通过平距3.5m和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在支流来沙量为1.5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对比例1)和本实施例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通过平距3.5m和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9所示。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对比例1)和本实施例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通过平距3.5m和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0所示。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2.1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对比例1)和本实施例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通过平距3.5m和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1所示。
从图9~图11中可以看出:当干流河道中未布置漂石时,通过平距3.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与平距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差异明显,且通过平距3.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要远大于通过平距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这说明未设置漂石时在保护河段区间有大量泥沙淤积。当在干流河道中布置漂石后,通过平距3.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的峰值明显降低,大幅度的延长了干流下游河道的来沙时间,从而有效降低了泥沙补给强度。在干流河道中布置漂石后,对比通过平距为3.5m典型断面和5m典型断面的泥沙质量可以发现二者的差异很小,这说明在干流河道中设置漂石后,在保护河段内落淤的泥沙量很少。
在支流来沙量为1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对比例1)和本实施例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2所示。在支流来沙量为1.5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对比例1)和本实施例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3所示。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对比例1)和本实施例采用第一种漂石布置方式时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4所示。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2.1L/s的条件下,未设置漂石(对比例1)和本实施例采用第一以及第二种漂石布置方式时干支流交汇处的堆积体的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5所示。
从图12可以看出:在支流来沙量为1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在干流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按照第一种方式布设漂石对于干流下游河道的来沙总量并无显著影响,但是布设漂石使得堆积体质量变化率明显降低。
对比图13和图14可知:在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支流来沙质量越大,漂石对于堆积体的固沙作用越显著。以沟道来沙量2kg为例,在设置间距为0.3m的漂石后,只有0.33kg的泥沙输移到了干流河道的下游,约占支流来沙量的16.5%。
对比图14和图15可知:由于流量的增加导致水流的挟沙能力大幅度的增大,尽管2kg的泥沙均被水流输送到了干流河道下游,但是漂石的布设延长了干流下游河道的来沙时间,进而降低了干流下游河道的来沙强度,且漂石间距越小,延长下游河道来沙时间的效果越好。
图16绘制了在支流来沙量为1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无漂石来沙时的水面线、漂石间距为0.3m来沙时的水面线以及无来沙条件的水面线。图17绘制了在支流来沙量为1.5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无漂石来沙时的水面线、漂石间距为0.3m来沙时的水面线以及无来沙条件的水面线。图18绘制了在支流来沙量为2kg、计算流量为1.6L/s的条件下无漂石来沙时的水面线、漂石间距为0.3m来沙时的水面线以及无来沙条件的水面线。由图16~18可知:当挟沙水流从沟床比降较大的干流上游河段进入沟床比降较小的下游河段后,由于沟床比降变化,水流的运动速度会显著降低,进而导致泥沙落淤。在上游泥沙的持续补给下,泥沙淤积会迅速的溯源发展,在局部水跃、河床升高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河流水位快速增加,严重时甚至出现漫滩。干流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漂石的存在可以通过调节干流下游河道的泥沙补给量、泥沙补给强度来降低下游河段的泥沙淤积范围,降低河床淤积厚度,进而降低下游河段的河道淤积水位。以图17为例,从图17可以看出在无漂石时,保护河段中的淤积最大水深约为无来沙清水条件水深的3倍,而在干流的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布置漂石后,保护河段的水面线与无来沙清水条件水面线并无较大差异,这也说明了在干流的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布设漂石对于淤积河段的防洪减灾具有突出效果。
Claims (6)
1.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需要进行边滩漂石调沙的干支交汇处的干流河段作为目标河段,目标河段为陡缓衔接河段,陡缓衔接河段的上游河段的沟床比降大于下游河段的沟床比降,干支流交汇处的支流的沟床比降大于陡缓衔接河段的上游河段的沟床比降;
(2)勘测目标河段在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位置;
(3)在目标河段的上游河段的左岸边滩和右岸边滩上交错布置漂石,将布置在最上游的漂石记作第一漂石,除第一漂石之外,将布置在左岸边滩的漂石记作第二漂石,将布置在右岸边滩的漂石记作第三漂石,第一漂石位于干支流交汇口以及目标河段的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上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第二漂石和与该第二漂石相邻的两个第三漂石之间的距离均为该第二漂石所处位置河宽的1.5~3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漂石的尺寸为第一漂石所处位置河宽的15%~30%,第二漂石的尺寸为各第二漂石所处位置河宽的15%~30%,第三漂石的尺寸为各第三漂石所处位置河宽的15%~30%;第一漂石的尺寸是指第一漂石上相隔最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第二漂石的尺寸是指第二漂石上相隔最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第三漂石的尺寸是指第三漂石上相隔最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目标河段的上游河段布置的漂石至少为4个。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漂石位于干支流交汇口以及目标河段的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上游,第二漂石和第三漂石均位于目标河段的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的下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漂石位于目标河段的干支流交汇处的泥沙淤积体最上游的边缘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48603.1A CN109797707B (zh) | 2019-01-18 | 2019-01-18 | 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48603.1A CN109797707B (zh) | 2019-01-18 | 2019-01-18 | 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97707A CN109797707A (zh) | 2019-05-24 |
CN109797707B true CN109797707B (zh) | 2020-09-11 |
Family
ID=66559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48603.1A Active CN109797707B (zh) | 2019-01-18 | 2019-01-18 | 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7977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53098B (zh) * | 2020-03-26 | 2023-06-02 | 山东大学 | 一种渗透破坏型突涌水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服务器及介质 |
CN118186979A (zh) * | 2023-02-24 | 2024-06-14 | 重庆交通大学 | 用于大落差大夹角运河支流治理的支流水位壅高拦沙结构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103622A (zh) * | 1987-05-14 | 1987-12-23 | 沈升日 | 用铁链网、锚和铁链等建水坝的方法 |
CN1076233A (zh) * | 1992-03-05 | 1993-09-15 | 焦德军 | 江河改道,河床清淤并砂土利用方法 |
JPH09296426A (ja) * | 1996-05-08 | 1997-11-18 | Nippon Kogyo Kk | 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及び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製水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30597B2 (en) * | 2009-04-09 | 2013-04-30 | Rapidblocs Limited | Reconfigurable obstacle system for a river channel |
-
2019
- 2019-01-18 CN CN201910048603.1A patent/CN1097977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103622A (zh) * | 1987-05-14 | 1987-12-23 | 沈升日 | 用铁链网、锚和铁链等建水坝的方法 |
CN1076233A (zh) * | 1992-03-05 | 1993-09-15 | 焦德军 | 江河改道,河床清淤并砂土利用方法 |
JPH09296426A (ja) * | 1996-05-08 | 1997-11-18 | Nippon Kogyo Kk | 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及び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製水制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岷江朱石滩航道整治工程方案计算与分析;倪志辉等;《水运工程》;20150925(第9期);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97707A (zh) | 2019-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Ouchi | Response of alluvial rivers to slow active tectonic movement | |
Andrews | Bank stability and channel width adjustment, East Fork River, Wyoming | |
Friedkin | A laboratory study of the meandering of alluvial rivers | |
Rinaldi et al. | Sediment mining in alluvial channels: physical effects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 |
CN102086635B (zh) | 一种主河输移控制型泥石流防治方法 | |
CN104088250B (zh) | 基于泥石流形成模式的泥石流防治方法 | |
CN109797707B (zh) | 利用边滩漂石调沙的支流强来沙条件下干支交汇淤积段高水位致灾防治方法 | |
CN102383394A (zh) | 河工动床实体模型耦合试验方法 | |
CN102154999A (zh) | 导流生态丁坝 | |
CN208717853U (zh) | 用于修复直线式渠化河道的自适应式平面蜿蜒形态构造 | |
CN109145457B (zh) | 一种基于纵向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的河型划分方法 | |
You et al. | The mechanism of barrier river reach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 |
CN108930247A (zh) | 一种直线式渠化河道的自适应性生态修复方法 | |
Atykbekova et al. | Operation damless intake of the Amudarya river (Central Asia) | |
Yongjun et al. | Deposition and erosion in the fluctuating backwater reach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after upstream reservoir adjustment | |
CN104912027B (zh) | 一种缓解山区河流干支流交汇区泥沙淤堵的方法 | |
CN100347377C (zh) | 一种模袋排帘及其江河崩岸防治方法 | |
CN203256678U (zh) | 一种适用于天然边滩形态的潜丁坝 | |
CN102828489B (zh) | 摆桩定河床主流的系统 | |
Lenar-Matyas et al. | Influence of extreme discharge on restoration works in mountain river–a case study of the Krzczonówka river (southern Poland) | |
JP7575047B2 (ja) | 洗掘防止構造 | |
CN108532537B (zh) | 治理山区河流冲刷性河段河床下切的漂石阶梯结构布置方法 | |
JP7212581B2 (ja) | 土石流堆積工 | |
CN106930242A (zh) | 桩基溢流坝与铅丝石笼护坦 | |
Bazarov et al. | Improvement of damless water intake metho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ydraulic and sediment regimes of the riv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