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9621B - 模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模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89621B CN109789621B CN201780058346.9A CN201780058346A CN109789621B CN 109789621 B CN109789621 B CN 109789621B CN 201780058346 A CN201780058346 A CN 201780058346A CN 109789621 B CN109789621 B CN 1097896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ld
- ejector
- mold half
- molded article
- in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45/762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ejection or removal of moulded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45/80—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of relative position of mould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053—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a final operation, e.g. shaping
- B29C45/0055—Shaping
- B29C2045/0056—Shaping folding back undercut forming parts, e.g. tabs of clos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40—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2045/4078—Removing or ejecting moulded articles using stripp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494—Controlled parameter
- B29C2945/76595—Velocit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494—Controlled parameter
- B29C2945/76595—Velocity
- B29C2945/76598—Velocity linear mov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655—Location of control
- B29C2945/76719—Ejection unit
- B29C2945/76722—Ejection unit eje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655—Location of control
- B29C2945/76732—Moul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655—Location of control
- B29C2945/76732—Mould
- B29C2945/76735—Mould cavit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655—Location of control
- B29C2945/76769—Moulded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822—Phase or stage of control
- B29C2945/76896—Ej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081—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of objects with parts connected by a thin section, e.g. hinge, tear lin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56—Stoppers or lids for bottles, jars, or the like, e.g. closures
- B29L2031/565—Stoppers or lids for bottles, jars, or the like, e.g.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将模制物件(310、312)从注塑模具(100)顶出的方法(400)。方法(400)包括:在注塑模具(1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该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注塑模具(1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较晚发生:控制如下一个的速率:(i)可动模具半部(102、502)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104、504),(ii)顶出器(230)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502);以及(iii)链接于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iv)链接于脱模器套筒(116、516)的脱模器致动器;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310、312、506)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中顶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文公开的非限制实施例总地涉及一种模制设备,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模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模制是这样的工艺,借助该工艺,能通过使用模制系统从模制材料中形成模制物件。各种模制物件能通过使用诸如注塑模制工艺之类的模制工艺形成。能形成的模制物件的一个示例是用于诸如瓶子的容器的封盖。取决于封盖所要用于的容器的类型,能制造若干类型的封盖。取决于封盖预定要用于的容器的类型,在考虑特定的设计考虑因素下设计该封盖。例如,用于碳酸饮料的封盖在设计上不同于用于静水的封盖(至少在用于碳酸饮料的封盖的密封特征上)。
能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料形成的模制物件的另一示例是能够随后吹制为饮料容器(例如,瓶子等等)的预制件。作为说明,PET材料的注塑模制包含将模制材料(例如,PET丸粒等等)加热至均匀熔融状态,并且在压力下将如此熔融的PET材料注射到模制模腔中,该模制模腔至少部分地由分别安装在模具的模腔板和模芯板上的阴型模腔件和阳型模芯件所限定。将模腔板和模芯板推动到一起并通过夹持力使其保持在一起,该夹持力充分足够以抵抗所注射的PET材料的压力而将模腔件和模芯件保持在一起。模制模腔具有基本上对应于待模制的模制物件的最终冷却状态形状的形状。如此注射的PET材料然后冷却至足以使得如此形成的模制物件从模具中顶出的温度。当冷却时,模制物件在模制模腔内部收缩,且这样,当驱使模腔板和模芯板分开时,模制物件趋于保持与模芯件相关联。因此,通过促使模芯板远离模腔板,模制物件能脱模,即从模芯件顶出。顶出结构已知辅助从模芯半部移除模制物件。顶出结构的示例包括脱模板、顶针等等。
发明内容
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广泛方面,提供一种将模制物件从注塑模具中顶出的方法。该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模具半部和可动半部。可动模具半部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该模制部件用于在使用中限定模制物件的至少一部分,且该模制部件包括模芯插入件和能围绕模芯插入件定位的脱模器套筒。注塑模具构造成用在模制机器中,该模制机器具有控制器设备。该方法能由控制器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在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在可动模具半部通过模具行程远离固定模具半部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启动可动模具半部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打开注塑模具和移动顶出器沿着注塑模具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在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该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较晚发生: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速率:(i)可动模具半部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ii)顶出器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iii)链接于模芯插入件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iv)链接于脱模器套筒的脱模器致动器;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中顶出;第二部分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该预定部分是当模制物件处于与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时。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速率包括匹配(i)可动模具半部和(ii)顶出器的沿相反方向的速率。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i)启动可动模具半部的移动以及(ii)启动顶出器的移动期间,彼此独立地控制可动模具半部和顶出器的速率。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i)启动可动模具半部的移动以及(ii)启动顶出器的移动期间,控制可动模具半部和顶出器的速率,以使得在注塑模具的循环的模具打开部分期间的总体模具打开时间最短。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匹配(i)可动模具半部和(ii)顶出器的沿相反方向的速率仅仅在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执行,该第二部分基本上与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重合。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匹配速率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之前的第一预定时间段开始,并且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之后持续第二预定时间段。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匹配速率包括控制(i)可动模具半部的打开速度以及(ii)顶出器的速度的至少一个。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制物件是能在注塑模具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的一个,以及其中,匹配速率包括将(a)可动模具半部的速率和(b)顶出器的速率的至少一个与多个模制物件的平均分离速率相匹配。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制物件是能在注塑模具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的一个,以及其中,匹配速率包括将(a)可动模具半部的速率和(b)顶出器的速率的至少一个与多个模制物件的最慢一个的分离速率相匹配。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制物件是具有带螺纹部分的封盖,且其中,模制物件与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当模制部件的脱模器套筒部分离开带螺纹部分时发生。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制物件是具有防擅动带(TEB)的封盖,且其中,模制物件与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在模制部件仅仅接合封盖的TEB时发生。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进一步包括:从注塑模具的操作者接收预定顶出位置的指示,该预定顶出位置与可动模具半部在其模具行程期间以及顶出器在其顶出器行程期间的这样一个位置相关联,在该位置处,模制物件将要从模制部件分离,且其中,控制速率包括:
在预定顶出位置之前的预定顶出位置处开始执行控制速率。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始执行包括延迟启动顶出器轮廓执行。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制物件是能在模具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的一个,以及其中,执行控制速率,以使得最慢的模制物件的第一分离速率和最快的模制物件的第二分离速率之间的速率差最小,该第一分离速率和第二分离速率均沿着注塑模具的第一操作轴线。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执行控制速率,以使得多个模制物件基本上仅仅在基本上垂直于注塑模具的第一操作轴线的方向上从注塑模具顶出。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仅仅包括控制如下至少一个:链接于模芯插入件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链接于脱模器套筒的脱模器致动器。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包括:协调链接于模芯插入件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链接于脱模器套筒的脱模器致动器的致动,用于使得模芯插入件和脱模器套筒沿相反方向移动。
在该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模芯插入件包括内模芯和外模芯,且其中,仅仅控制链接于模芯插入件的顶出器致动器和链接于脱模器套筒的脱模器致动器的至少一个包括控制链接于内模芯的顶出器致动器。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广泛方面,提供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该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这些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执行时能致使模制机器的控制器设备执行将模制物件从注塑模具中顶出的方法。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模具半部和可动半部,该可动模具半部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该模制部件用于在使用中限定模制物件的至少一部分,且该模制部件包括模芯插入件和能围绕模芯插入件定位的脱模器套筒。该方法包括:在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在可动模具半部通过模具行程远离固定模具半部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启动可动模具半部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打开注塑模具和移动顶出器沿着注塑模具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在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该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较晚发生: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速率:(i)可动模具半部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ii)顶出器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iii)链接于模芯插入件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iv)链接于脱模器套筒的脱模器致动器;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中顶出;第二部分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该预定部分是当模制物件处于与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时。
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广泛方面,提供一种模制机器。该模制机器包括:注塑单元,用于塑化模制材料;夹持单元;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在使用中能定位在夹持单元中,且该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模具半部和可动半部,该可动模具半部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该模制部件用于在使用中使用模制材料限定模制物件的至少一部分,且该模制部件包括模芯插入件和能围绕模芯插入件定位的脱模器套筒。用于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控制器设备:可动半部、注塑单元以及夹持单元,该控制器设备构造成:在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在可动模具半部通过模具行程远离固定模具半部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启动可动模具半部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打开注塑模具和移动顶出器沿着注塑模具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在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该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较晚发生: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速率:(i)可动模具半部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ii)顶出器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iii)链接于模芯插入件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iv)链接于脱模器套筒的脱模器致动器;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中顶出;第二部分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该预定部分是当模制物件处于与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时。
在结合附图阅读了特定非限制实施例的以下描述后,这些和其他方面以及特征现在会变得对并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时,会更完整地理解说明性(非限制)实施例的详细描述,附图中:
图1示出通过注塑模具及其模具堆叠的非限制实施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该注塑模具适合于实施本技术的非限制实施例。
图2示出可动模具半部、固定模具半部以及与可动模具半部相关联的模制部件,在注塑循环的各个部分期间,上述部件均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的一部分。
图3A至3C示出在模制循环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的各个阶段期间的图1所示注塑模具。
图4示出用于顶出模制物件的方法的框图,该方法根据本技术的非限制实施例执行。
图5示出通过注塑模具的一部分的另一非限制实施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示出刚好在模制物件的模具内冷却循环已完成之后处于模具闭合构造中的图5所示注塑模具的第一堆叠部分和第二堆叠部分的剖视图。
图7示出在模具打开的初始阶段处的图6所示第一堆叠部分和第二堆叠部分。
图8示出在模具打开的另一阶段处的图6所示第一堆叠部分和第二堆叠部分。
图9示出在模具打开的最终阶段处第一堆叠部分和第二堆叠部分。
图10示出在模制物件的顶出阶段的初始部分处的第一堆叠部分和第二堆叠部分。
图11至图14示出在翻转顶部部分闭合过程期间的第一堆叠部分和第二堆叠部分,且盖子闭合装置用于闭合翻转顶部部分。
图15示出在模制物件从内模芯顶出的最终阶段处的第一堆叠部分和第二堆叠部分。
图16示出在模制物件已从内模芯顶出情形下的第一堆叠部分和第二堆叠部分。
这些附图并非必须是按比例的,且可由虚线、图解表示以及片断图来说明。在某些情形中,可省略对于理解实施例为不必要或使其他细节难以理解的细节。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地参照在模具的模制循环的一部分期间用于控制模具的操作的各种非限制实施方式,在该模制循环期间,生产模制物件。应理解的是,鉴于本文公开的非限制实施方式,其他非限制实施方式、修改和等同物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些变型应被视为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下文讨论的非限制实施方式的某些结构和操作细节可以被完全修改或省略(即,非必要的)。在其他情形中,并未详细地描述众所周知的方法、过程和部件。
应进一步明确地理解,注塑模具及其部件仅被示作本技术的说明性实施方式。因此,随后对其的描述仅仅旨在是对本技术的说明性示例的描述。该描述并不旨在限定范围或者阐述本技术的界限。在一些情形中,也可在下文阐述被认为是对注塑模具和/或其部件进行修改的有用示例的内容。这仅仅是为了帮助理解,并且同样不是为了限定范围或阐述本技术的界限。这些修改并未穷尽地列举,并且,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其他修改同样是可能的。此外,在没有这样做的情形下(即,不存在阐述修改的示例的情形下),不应该解释为不可能进行修改和/或所描述的是实施本技术的该要素的唯一方式。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此外,应理解的是,注塑模具和/或其部件可在某些情形中提供本技术的简单实施方式,且在此种情形下,他们以此方式呈现以助于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此外,在相对于离散的实施方式呈现不同实施方式的特定细节的情形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期望将一个离散实施方式的特定实施细节与另一个离散实施方式的特定实施细节相组合,即使这样的组合可能在本文中并未明确地在下文公开。
参照图1,示出通过注塑模具100的一部分的非限制实施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注塑模具100可在使用中定位在模制机器内,该模制机器在图1中以103示意地示出。模制机器103的构造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是众所周知的,且由此在这里不作任何描述。简单来说,模制机器103可包括夹持单元(未示出),该夹持单元可实施为基于系杆的组件、基于夹持柱的组件、肘节型夹具等等。模制机器103进一步包括注塑单元(未示出),用于使得模制材料塑化。注塑单元可具有单级注塑单元类型或者两级注塑单元类型,其具有射出缸(未示出)和台阶部,以形成模制物件。
模制机器103进一步包括控制器设备,该控制器设备在图1中以180示意地示出。控制器设备180能实施为通用或专用的计算设备。通常,控制器设备180具有人机界面(未示出),以使得操作者能与之交互。
控制器设备180构造成控制模制机器103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的操作,包括控制如下一些或所有:注塑模具100、夹持单元、注塑单元以及模制机器103的其他部件(例如,模制后冷却单元、辅助设备等等,所有这些并未示出)。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制机器103可具有多于单个控制器设备180,且这样,也可存在若干控制器设备180,示出其中一些以控制模制机器103的一个或多个特点部件。
为此,控制器设备180能存储(例如,在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或以其他方式访问机器可读介质,这些机器可读介质在执行时能致使控制器设备180执行本文在下文描述的各种例程(以及其他控制例程)。
注塑模具100包括可动模具半部102和固定模具半部104,该可动模具半部和固定模具半部在使用中与模制机器103的压板(未示出)相关联,用于将其重新定位在如图1中所示的模具闭合构造和模具打开构造之间。更确切的说,可动模具半部102附连于移动压板(未示出),用于如下文会描述的那样在模制循环的合适部分期间随着该移动压板移动,而固定模具半部104附连于固定压板(未示出)。固定模具半部104可进一步包括或者另外联接于例如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相当熟悉的热浇道(未示出)。
在模具闭合构造中,模制模腔101限定在与注塑模具100相关联的模具堆叠140中,模制物件(在图1中未示出)、例如一种用于罩住瓶子的类型的封盖能在该模制模腔内模制。即使将注塑模具100描述为使用构造成生产用于饮料容器的封盖的模制模腔101的示例,但应理解的是,本文提供的教示并不受此限制并且能适用于构造成用于生产其他类型的模制物件的模具。这样,本文在下文提供的注塑模具100的构造仅仅用作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示例。
在模具打开构造中,模具堆叠140的分别与可动模具半部102和固定模具半部104相关联的第一堆叠部分110和第二堆叠部分130分开,以打开模制模腔101,用于随后从中释放模制物件。
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非限制实施例广泛地包括第一模具靴部170,且第一堆叠部分110与该第一模具靴部相关联。更具体的说,第一模具靴部170设置成用于在使用中,将第一堆叠部分110联接于模制机器103的其中一个压板(未示出),以及用于将第一堆叠部分110的各构件重新定位在模制构造和顶出构造之间。
第一堆叠部分110广泛地包括内模芯112、外模芯114以及滑块对122,利用上述部件来限定模制模腔101的内部分和封装部分。第一堆叠部分110还包括脱模器套筒116,利用该脱模器套筒来打开滑块对122以及将模制物件106从外模芯114中脱模。
脱模器套筒116具有管状主体,该管状主体围绕外模芯114可滑动地设置,以适应他们之间沿着模具行程轴线(其也可被认为是注塑模具100的“操作轴线”)的相对移动,由此滑块对122可打开且模制物件106能从外模芯114脱模。在本文的非限制实施例中,脱模器套筒116并不限定模制模腔101的任何部分。也就是说,在未示出的另一非限制实施例中,脱模器套筒116可具有替代结构,其中,该替代结构也限定模制模腔101的一部分,以符合本领域的常见实践。
返回至本文的非限制实施例的描述,脱模器套筒116构造成接合模制物件的一部分,以致使在脱模器套筒116借助诸如顶出板之类的顶出器(未示出)而从脱模器套筒模制位置朝向脱模位置移动的情形下、该模制物件能从外模芯114脱模,该顶出器能同时地致动脱模器套筒116以及可能存在于注塑模具100的构造内的其他脱模器套筒116。顶出器能由已知的致动器(未示出)致动。顶出器在模制位置和脱模位置之间的路径通常称为从模制位置(如图1中所示)朝向顶出位置的顶出器行程。
为了简化起见,内模芯112和外模芯114能一起称为可动模具半部102的“模制部件”。
例如可能已意识到的是,滑块对122的第一滑块122A和第二滑块122B构造成,当分别设置在第一滑块模制位置和第二滑块模制位置中时与内模芯112和外模芯114协配地限定模制模腔101的封装部分(该封装部分在模制物件是封盖的情形中构造成模制螺纹区域、防擅动带区域等等)。第一滑块122A和第二滑块122B两者均由矩形材料条形成,以由此限定条主体。
在已描述了可动模具半部102的构造下,描述现应简单地着重于固定模具半部104。参照图1,可意识到的是,固定模具半部104广泛地包括第二模具靴部181,第二堆叠部分130与该第二模具靴部相关联。更具体的说,第二模具靴部181设置成在使用中将第二堆叠部分130联接于模制机器103的剩余一个压板(未示出)。第二堆叠部分130还限定热浇道容座(未标示),用于在使用中接纳热浇道喷嘴(未示出)。
第二模具靴部181包括模腔板172。模腔板172定结构成使得第二堆叠部分130安装于其。第二堆叠部分130通常构造成模制封盖的外部分。
应注意的是,出于简化起见,已大大地简化了注塑模具100的描述。可以预料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会能够实施注塑模具100的本文并未确切地描述的其他部件。
并不受限于控制器设备180的操作的前文描述的普遍性,控制器设备180能执行以下控制例程:
在可动模具半部102通过模具行程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而从模具闭合位置(在图1中示出)朝向模具打开位置(在图1的定向上,模具行程沿垂直方向)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100;
启动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
控制(i)可动模具半部102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104以及(ii)顶出器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的一个的速率。
因此,在已描述了注塑模具100的非限制实施例的结构的情形下,现应简要地回顾其操作。将从与注塑模具100相关联的注塑循环的角度来解释注塑模具100的操作。为了简化对下文所呈现内容的说明,参照图2,将使用以下简化说明。在图2中示出的是前述可动模具半部102、固定模具半部104以及与可动模具半部102相关联的模制部件202。可动模具半部102示意地示出模芯板220和顶出器230(例如顶出器板,例如其能例如实施为致动一个或多个脱模器套筒116的板)
图2示出在模制循环的模具打开部分的三个阶段(阶段1、阶段2和阶段3)中的可动模具半部102、固定模具半部104以及模制部件202。
包含注塑模具100的典型注塑模制循环以注塑模具100处于模具闭合构造(即,闭合和夹持)中开始。这是图1中示出的构造。
注塑循环的注射阶段
首先,使用已知的注塑单元(未示出)将模制材料注射到模制模腔101中。
注塑循环的冷却阶段
然后,使用已知的结构和步骤,在施加模具内冷却的情形下将模制物件至少部分地在模制模腔101中固化。模制物件在模制模腔101中冷却至安全移除温度,即预定温度,其中,模制物件能从模制模腔101内移除而基本上不会有结构缺陷。
模制循环的顶出阶段
接下来,在模制物件已充分地冷却以承受注塑模具100的打开以及从第一堆叠部分110(即从模制部件202)脱模而不会在其中引起缺陷(即,不期望的塑性变形)的情形下,利用可动模具半部102和固定模具半部104的相对分开移动将注塑模具100控制为模具打开构造。
更确切地说,控制器设备180致使可动模具半部102能开始通过模具行程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该方向例如沿图1描述的定向来观察是向下的,而例如在图2中所观察的那样是向左的。
此外,模具行程沿着注塑模具100的第一操作轴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轴线可以是基本上水平的。然而,该操作轴线也可以是垂直的。
如图2中所示,在模制循环的模具打开部分的阶段1期间,控制器设备180控制可动模具半部102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在模具打开循环的该部分期间,模芯板220和顶出器230一起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移动。
一旦注塑模具100已充分地朝向模具打开构造进展,就控制第一堆叠部分110以便将模制物件106从中顶出。这在模制循环的模具打开部分的阶段2处示出,其中,顶出器230向前(即,朝向固定模具半部104)移动,且更确切地说,脱模器套筒116朝向固定模具半部104致动,而模芯板220继续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移动。
在将脱模器套筒116朝向脱模位置移动第一距离并控制第一滑块122A和第二滑块122B的同时,将他们分别从第一和第二滑块模制位置移动到第一和第二滑块间隙位置。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图2中以210示出的预定顶出位置处执行模制物件的顶出。预定顶出位置210是可动模具半部102在其模具行程期间以及顶出器在其顶出器行程期间的这样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处,模制物件将要从模制部件202分离。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设备180可借助模制机器的操作者使用控制器设备180的人机界面(未示出)输入对预定顶出位置210的指示来获取对预定顶出位置210的指示。
操作者可执行迭代模制测试运行,以便当可动模具半部102已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移动了充足的距离时确定此种预定顶出位置210,从而允许安全的模制物件顶出过程。在图2中示出的模具打开循环的阶段3中,示出注塑模具100,其中已达到预定顶出位置210。
在注塑模具100的部件朝向预定顶出位置210移动时,脱模器套筒116朝向脱模位置致动更远的距离,且脱模器套筒116与模制物件的底部表面相接触。在此种阶段期间,外模芯114与脱模器套筒116串联地移动,其中,外模芯114相对于内模芯112移动,以将封装在他们之间的模制物件的一部分(例如,插塞密封件)释放。
该步骤进一步包含在外模芯114保持固定的情形下使得脱模器套筒116向脱模位置移动最终距离,由此,模制物件借助由脱模器套筒116从外模芯114推动而脱模来不与外模芯相接触。
一旦模制物件从外模芯114脱模,模制物件就通过已知的技术(例如,通过自由落体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技术)从注塑模具100内移除。然后,将注塑模具100控制为模具闭合构造,且重复注塑循环。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在注塑模具1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在可动模具半部102朝向预定位置移动时),控制器设备180执行以下控制例程:(i)在可动模具半部102通过模具行程而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100;(ii)启动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
类似于图2的说明,会参照图3A-3C更详细地描述此种控制例程,这些附图示意地示出行进通过模制循环的模具打开部分的注塑模具100。
图3A示出处于模具闭合构造中的注塑模具100,其中,在模制循环的冷却部分结束时,可动模具半部102和固定模具半部104仍夹持在一起。
图3B示出正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移动的可动模具半部102。还示出均与可动模具半部102相关联的第一模具部件202A和第二模具部件202B。第一模具部件202A在其上承载第一模制物件310,且第二模具部件202B在其上承载第二模制物件312。正如前文已提及的是,打开注塑模具100和移动顶出器230沿着注塑模具100的第一操作轴线但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更确切地说,可动模具半部102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移动,而顶出器230朝向固定模具半部104移动(以使得上述脱模器套筒116朝向固定模具半部104移动,用于辅助将模制物件310、312从模制部件202A、202B脱模)。
在可动模具半部102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移动时,模芯板220以可动模具半部速率Vm移动。顶出器230以顶出器速率Ve移动。第一模制物件310以第一模制物件速率V1移动,而第二模制物件312以第二模制物件速率V2移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模制物件速率V1基本上等于第二模制物件速率V2,且他们两者均基本上等于可动模具半部速率Vm。然而,由于第一模具部件202A和第二模具部件202B之间的实际堆叠间变化,第一模制物件速率V1和第二模制物件速率V2可以是不同的。
在图3B中示出的阶段内,可动模具半部速率Vm并非必须匹配顶出器速率Ve。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即当控制器设备180执行(i)启动可动模具半部102(并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的移动以及(ii)启动顶出器230的移动时,控制器设备180可彼此独立地控制模芯板220和顶出器230的速率。在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控制器设备180在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控制模芯板220和顶出器230的速率,以使得在注塑模具100的循环的模具打开部分期间的总体模具打开时间最短(即,在开始模具打开程序以及当模制物件310、312(以及使用注塑模具100生产的其他模制物件)已从注塑模具100内移除且注塑模具100能再次闭合以便执行下个模制循环时的时间之间经过的时间。
参照图3C,注塑模具100示作接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较晚发生)。在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控制器设备180构造成执行:控制(i)可动模具半部102(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104以及(ii)顶出器230相对于模芯板220的一个的速率,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310、312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202A、202B顶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部分的执行由控制器设备180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触发。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是模具打开循环的当模制物件310、312处于与模制部件202A、202B的最终接触点时的一部分。
在模制物件310、312是具有带螺纹部分的封盖的那些实施例中,模制物件310、312与模制部件202A、202B的最终接触点在脱模器套筒116离开封盖的带螺纹部分时发生。替代地,在封盖还具有防擅动带(TEB)的情形下,模制物件310、312与模制部件202A、202B的最终接触点在模制部件202A、202B仅仅接合封盖的TEB(不包括封盖的其他部分)时发生。自然,在模制物件310、312实施为不同的模制物件的那些实施例中,模制物件310、312与模制部件202A、202B的最终接触点能不同地限定。
现将更详细地解释控制器设备180如何执行对如下之一的速率的控制:(i)可动模具半部102(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104,以及(ii)顶出器230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
在注塑模具100构造成生产多个模制物件310、312的情形下,控制器设备180构造成执行控制速率,以使得多个模制物件310、312基本上仅仅沿基本上垂直于注塑模具100的第一操作轴线的方向从注塑模具100顶出。换言之,在第一操作轴线是水平轴线的情形下,目的是确保多个模制物件310、312基本上仅仅沿垂直方向从注塑模具100顶出,且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基本上接近零的速率。这进而具有这样的技术效果:多个模制物件310、312均不会在顶出程序期间撞击固定模具半部104。另一技术效果可包括相对较快的模制物件顶出过程。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匹配速率包括控制如下至少一个:(i)可动模具半部102(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的打开速度,以及(ii)顶出器230的速度。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设备180能进一步从模具的操作者接收预定顶出位置的(即,预定顶出位置210)的指示,该预定顶出位置与可动模具半部102在其模具行程期间以及顶出器230在其顶出器行程期间的这样一个位置相关联,在该位置处,在模制物件310、312将要从模制部件202A、202B分离,控制速率能借助如下执行:在预定顶出位置之前的预定位置处开始执行控制速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设备180能通过延迟开始顶出器轮廓执行来开始执行控制速率(顶出器轮廓由控制器设备180存储)。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模制物件310、312是能在注塑模具100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310、312之一的情形下,控制器设备180能通过将(a)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速率和(b)顶出器230的速率的至少一个与多个模制物件310、312的平均分离速率相匹配来执行匹配速率。多个模制物件310、312的平均分离速率能由注塑模具100的操作者凭经验来确定。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模制物件310、312是能在注塑模具100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310、312之一的情形下,控制器设备180能通过将(a)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速率和(b)顶出器230的速率的至少一个与多个模制物件310、312的最慢一个的分离速率相匹配来执行匹配速率。多个模制物件310、312的最慢一个能由注塑模具100的操作者凭经验来确定。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模制物件310、312是能在注塑模具100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310、312之一的情形下,控制器设备180能通过匹配(a)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速率和(b)顶出器230的速率的至少一个来执行匹配速率,以使得最慢的模制物件310、312的第一分离速率和最快的模制物件310、312的第二分离速率之间的速率差最小,该第一分离速率和第二分离速率均沿着注塑模具100的第一操作轴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设备180仅仅在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即,模具打开循环的模制物件310、312即将与模制部件202A、202B失去接触的部分)期间执行匹配速率。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设备180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之前的第一预定时间段执行匹配速率,并且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之后持续第二预定时间段。第一预定时间段和第二预定时间段两者均能由注塑模具100的操作者凭经验来确定。
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设备180能通过按下文而匹配如下至少一个来执行匹配速率:(a)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速率,以及(b)顶出器230的速率。首先,控制器设备180能计算模制物件310、312从模制区域掉出的时间。这能基于注塑模具100的高度来确定。
然后,控制器设备180基于来自先前模制循环的数据来确定顶出器230在部件脱模位置处(即,在预定顶出位置210处)的速度。
然后,控制器设备180优化模具打开运动分布,以在最短时间下在预定顶出位置210处打开注塑模具100,从而将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速度与顶出器230的速度匹配(以使得模制物件310、312相对于模制机器103的基部具有零分离速率)。然后,控制器设备180将注塑模具100打开至完全模具打开位置,并且之后在使得模制物件310、312刚好具有足够的时间来离开模制区域的时间间隔内将注塑模具100致动至预定顶出位置210。通过执行此种过程,控制器设备180获取与所建议的优化模具打开位置相关联的时间和能量。
然后,控制器设备180将注塑模具100闭合至完全闭合位置,以确定最短的可能时间。
因此,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顶出器230可称为是预定顶出位置210处的“主控”。模具行程可被称为是‘从属部’,且控制器设备180目的是在预定顶出位置210处匹配模具行程和顶出器230的速度。另一方面,模具行程可以是优化循环运动时间和行程能量的‘主控’。
参照图3C,示出在控制器设备180已完成控制如下之一的速率之后的时间点的注塑模具100:(i)可动模具半部102(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104,以及(ii)顶出器230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在此时间点,第一模制物件310和第二模制物件312已脱离相关联的模制部件202A、202B。
例如能在图3C中观察到的是,第一模制物件310具有第一分离速率V1,且第二模制物件312具有第二分离速率V2。由于堆叠间变化,第一分离速率V1和第二分离速率V2的数值且甚至方向均能改变。自然,第一分离速率V1和第二分离速率V2的数值且甚至方向可基本上是相同的。
然而,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于,第一分离速率V1和第二分离速率V2基本上沿注塑模具100的操作轴线接近于零分离速率。
因此,多个模制物件310、312基本上仅仅沿基本上垂直于注塑模具100的第一操作轴线的方向从注塑模具100顶出。换言之,在第一操作轴线是水平轴线的情形下,多个模制物件310、312基本上仅仅沿垂直方向从注塑模具100顶出,而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基本上接近零的速率。
应注意的是,这里描述的各种致动器可实施为基于机器的致动器或者基于模具的致动器。进一步应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致动器均需要以相同方式实施,一些致动器可以是基于机器的而其他可以是基于模具的。
鉴于上文描述的注塑模具100的体系结构,控制器设备180构造成执行将模制物件310、312从注塑模具100中顶出的方法,注塑模具100包括固定模具半部104和可动半部102,可动模具半部102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202A、202B,该模制部件用以在使用中限定模制物件310、312的至少一部分,且注塑模具100构造成用在模制机器103中,该模制机器103具有控制器设备180。参照图4,示出方法400的非限制实施例的流程图,方法400根据本技术的各实施例执行。方法400能由控制器设备180执行。
步骤402-在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在可动模具半部通过模具行程远离固定模具半部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启动可动模具半部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打开模具和移动顶出器沿着注塑模具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
方法400在步骤402开始,其中,控制器设备180在注塑模具1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在可动模具半部102朝向预定位置移动时)执行以下控制例程:(i)在可动模具半部102(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通过模具行程而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100;(ii)启动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
步骤402-在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该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较晚发生:控制如下一个的速率:(i)可动模具半部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以及(ii)顶出器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顶出;第二部分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该预定部分是当模制物件处于与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时。
接下来,在步骤402处,在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控制器设备180构造成执行:控制(i)可动模具半部102(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104以及(ii)顶出器230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且更确切地说,模芯板220)的一个的速率,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顶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部分的执行由控制器设备180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触发。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是模具打开循环的当模制物件310、312处于与模制部件202A、202B的最终接触点时的一部分。
能在注塑模具100的每个模制循环下重复方法400。
参照图5,示出通过注塑模具500的一部分的非限制实施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注塑模具500可在使用中定位在模制机器内,该模制机器在图1中以103示意地示出。
注塑模具500包括可动模具半部502和固定模具半部504,该可动模具半部和固定模具半部在使用中与模制机器103的压板(未示出)相关联,用于将其重新定位在如图5中所示的模具闭合构造和模具打开构造(未示出)之间。
更确切的说,可动模具半部502可附连于移动压板(未示出),用于如下文会描述的那样在模制循环的合适部分期间随着该移动压板移动,而固定模具半部504可附连于固定压板(未示出)。固定模具半部504可进一步包括或者另外联接于例如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相当熟悉的热浇道(未示出)。
在模具闭合构造(如图5中所示)中,模制模腔501限定在与注塑模具500相关联的模具堆叠540中,且模制物件506(例如在图6中标示)能在该模制模腔内模制。在图5的说明内,能如此模制的模制物件是翻转顶部封盖,其通常用于运动饮料、个人护理产品等等。典型的翻转顶部封盖包括基部部分、翻转顶部部分以及连接两者的铰链(均未在图5中标示出)。基部部分包括内螺纹,其用于与翻转顶部封盖所要用于的容器接合。例如本文在下文会更详细描述的是,翻转顶部封盖通常模制成“打开”构造,并且在从注塑模具500内顶出之前折叠到闭合构造中。
在模具打开构造中,模具堆叠540的分别与可动模具半部502和固定模具半部504相关联的第一堆叠部分510和第二堆叠部分530分开,以打开模制模腔501,用于随后从中释放模制物件。
可动模具半部502的非限制实施例广泛地包括第一模具靴部570,且第一堆叠部分510与该第一模具靴部相关联。更具体的说,第一模具靴部570设置成用于在使用中,将第一堆叠部分510联接于模制机器103的移动压板(未示出),以及用于将第一堆叠部分110的各构件重新定位在模制构造和顶出构造之间。
由于在模制模腔501中生产的模制物件是翻转顶部封盖,因而模具堆叠540与模具堆叠140不同地实施。由于翻转顶部封盖包括基部部分、翻转顶部部分以及连接两者的铰链(均未在图5中标示出),因而模具堆叠540定结构并且构造成模制翻转顶部部分的各个部分。
为此,第一堆叠部分510广泛地包括内模芯512和外模芯514。内模芯512和外模芯514协配,以限定模制物件506的内部分和封装部分。第一堆叠部分510还包括脱模器套筒516,该脱模器套筒辅助将模制物件506从外模芯514脱模。例如上文简要提及的是,应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图5中示出的一个实施例)中,脱模器套筒516可限定模制物件506的一部分(例如,模制物件506的插塞密封件的底部表面)。
例如上文描述的实施例那样,脱模器套筒516从脱模器套筒模制位置朝向脱模位置的移动通过使用诸如顶出器板的顶出器(未示出)来执行,该顶出器能同时地致动脱模器套筒516以及可能存在于注塑模具500的构造内的其他脱模器套筒516。顶出器板能由已知的致动器(未示出)致动。顶出器在模制位置和脱模位置之间的路径通常称为从模制位置(如图5中所示)朝向顶出位置的顶出器行程。
为了简化起见,内模芯512和外模芯514能一起称为可动模具半部502的“模制部件”。
脱模器套筒516具有管状主体,该管状主体围绕内模芯512可滑动地设置(且更确切地说,位于内模芯512和外模芯514之间),以适应他们之间沿着模具行程轴线(其也可被认为是注塑模具500的“操作轴线”)的相对移动,由此,模制物件506能通过脱模器套筒516和外模芯514/内模芯512的相对重新定位而从内模芯512脱模。
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内,可动模具半部502进一步包括副模腔插入件580,用于模制模制物件506的翻转顶部部分的外表面。
在已描述了可动模具半部502的构造下,描述现应简单地着重于固定模具半部504。参照图5,可意识到的是,固定模具半部504广泛地包括第二模具靴部581,第二堆叠部分530与该第二模具靴部相关联。更具体的说,第二模具靴部581设置成在使用中将第二堆叠部分530联接于模制机器503的剩余一个压板(未示出)。第二堆叠部分530还限定热浇道容座(未标示),用于在使用中接纳热浇道喷嘴(未示出)。
第二模具靴部581包括模腔板572。模腔板572定结构成使得第二堆叠部分530安装于其。在图5的所示出实施例中,第二堆叠部分530通常构造成模制模制物件506的外部分(翻转顶部封盖的基部部分的外部分)以及翻转顶部部分的内部分。
应注意的是,出于简化起见,已大大地简化了注塑模具500的描述。可以预料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会能够实施注塑模具500的本文并未确切地描述的其他部件。
参照图6-16(其示出注塑模具500的一部分通过模制循环的一系列阶段的横截面),现将更详细地描述在图5的注塑模具500的实施例的背景内的注塑次序。在图6-16中,示出第一模具靴部570的一部分与第一堆叠部分510的一部分,以及第二模具靴部581的一部分与第二堆叠部分530的一部分。
图6示出刚好在模制物件506的模具内冷却循环已完成之后处于模具闭合构造中的第一堆叠部分510和第二堆叠部分530。换言之,在模制物件506已达到安全顶出温度时的时间点处,模制物件506能脱模而不会在其上产生缺陷(即,不期望的塑性变形)。
图7示出在模具打开的初始阶段处的第一堆叠部分510和第二堆叠部分530,其中,第一模具靴部570远离第二模具靴部581致动,以促使第一堆叠部分510沿着注塑模具500的操作轴线远离第二堆叠部分530(移动方向在图7中以箭头示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辅助顶出器790使用气动致动器(未示出)等等致动,以促使模制物件506的翻转顶部部分保持以及与副模腔插入件580串联地移动,用于随之沿着注塑模具500的操作轴线行进。
图8示出在模具打开的另一阶段处的第一堆叠部分510和第二堆叠部分530,其中,第一模具靴部570继续远离第二模具靴部581致动,以促使第一堆叠部分510沿着注塑模具500的操作轴线进一步远离第二堆叠部分530(在图8中以箭头示出)。
图9示出在模具打开的最终阶段处的第一堆叠部分510和第二堆叠部分530,其中,第一模具靴部570已远离第二模具靴部581分开至完全模具打开位置。距完全模具打开位置的打开距离通过若干因素确定,并且能易于由操作模制机器103的那些选择。
图10示出在模制物件506的顶出阶段的初始部分处的第一堆叠部分510和第二堆叠部分530。外模芯514已相对于内模芯512和脱模器套筒516(沿远离第二堆叠部分530的方向)致动,从而离开模制物件506的基部部分的内部的底切部(例如,但不限于插塞密封件等等)。为此,外模芯514联接于顶出器致动器(未示出),用于将其从模制构造致动至顶出构造。
内模芯512和脱模器套筒516沿朝向第二堆叠部分530的方向致动,且模制物件506定位在其上(翻转顶部部分由于其经由铰链连接而随着模制物件506的剩余部分行进)。
图11示出翻转顶部部分闭合过程,其中,盖子闭合装置592沿向左方向(以箭头示出)致动,例如图11的定向中所观察到的是。盖子闭合装置592的构造在本领域是众所周知的并且例如能通过图11、图12、图13和图14的进展观察到,盖子闭合装置构造成将模制物件506的翻转顶部部分闭合到模制物件506的基部部分上,在这点处,沿向右方向将其取回(图14)。
图15示出在模制物件506从内模芯512顶出的最终阶段处的第一堆叠部分510和第二堆叠部分530。在模制物件506的顶出阶段的该部分期间,控制器设备180构造成执行:控制如下一个的速率:(a)内模芯512沿远离第二模具靴部581的方向(标为VE),以及脱模器套筒516沿朝向第二模具靴部581的速率(标为VS)。
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506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内模芯512顶出(作为模制部件的另一示例)。因此并且广泛地说,控制速率可包括在相反方向上协调链接于内模芯512的顶出器致动器与链接于脱模器套筒516的脱模器致动器。
即使在图1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在模制物件506从内模芯512顶出的最终阶段处执行控制(其中,可动模具半部502且更具体地说第一模具靴部570不再沿远离第二模具靴部581的方向移动),但也能在顶出阶段的较早阶段处执行控制,其中,第一模具靴部570仍沿远离第二模具靴部581的方向移动。
因此,可设想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可包括控制如下一个或多个的速率:(i)可动模具半部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以及(ii)顶出器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顶出,以及(iii)沿相反方向协调链接于内模芯以用于其移动的顶出器致动器与链接于脱模器套筒以用于其移动的脱模器致动器。
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506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内模芯512(作为模制部件的示例)顶出(在图16中示作V1=0,图16示出已从内模芯512顶出的模制物件506)。即使图16中的分离速率示作零,这并不需要在本技术的每个实施例中均如此。这样,分离速率能接近零,且这样,本技术的实施例设想控制分离速率,以使得模制物件506以受控速率脱离内模芯512(例如,受控速率可高于零并且足够接近零,以使得模制物件能离开内模芯512和其他内模芯,但同时并不“撞击”模具的固定半部)。
这样,本技术的实施例能概括为如下,且以编号条款构成。
条款1
一种将模制物件(310、312、506)从注塑模具(100)顶出的方法(400),注塑模具(100、500)包括固定模具半部(104、504)和可动半部(102、502),可动模具半部(102、502)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202A、202B),模制部件用于在使用中限定模制物件(310、312、506)的至少一部分,模制部件(202A、202B)包括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和脱模器套筒(116、516),脱模器套筒能围绕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定位,注塑模具(100、500)构造成用在模制机器(103)中,模制机器(103)具有控制器设备(180),方法(400)能由控制器设备(180)执行,方法(400)包括:
在注塑模具(100、5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
在可动模具半部(102、502)通过模具行程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504)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100、500);
启动可动模具半部(102、502)的顶出器(230)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502)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
打开注塑模具(100、500)和移动顶出器(230)沿着注塑模具(100、500)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
在注塑模具(100、5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该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注塑模具(100、5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较晚发生:
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速率:
(i)可动模具半部(102、502)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104、504),
(ii)顶出器(230)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502);以及
(iii)链接于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
(iv)链接于脱模器套筒(116、516)的脱模器致动器;
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310、312、506)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202A、202B)中顶出;
第二部分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该预定部分是当模制物件(310、312)处于与模制部件(202A、202B)的最终接触点时。
条款2
根据条款1所述的方法(400),其中,控制速率包括匹配(i)可动模具半部(102)与(ii)顶出器(230)以及(a)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与脱模器套筒(116、516)的一个的沿相反方向的速率。
条款3
根据条款1和2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0),其中,在(i)启动可动模具半部(102)的移动以及(ii)启动顶出器(230)的移动期间,彼此独立地控制可动模具半部(102)和顶出器(230)的速率。
条款4
根据条款1和3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0),其中,在(i)启动可动模具半部(102)的移动以及(ii)启动顶出器(230)的移动期间,控制可动模具半部(102)和顶出器(230)的速率,以使得在注塑模具(100)的循环的模具打开部分期间的总体模具打开时间最短。
条款5
根据条款2所述的方法(400),其中,匹配(i)可动模具半部(102)和(ii)顶出器(230)的沿相反方向的速率仅仅在注塑模具(2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执行,该第二部分基本上与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重合。
条款6
根据条款5所述的方法(400),其中,匹配速率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之前的第一预定时间段开始,并且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之后持续第二预定时间段。
条款7
根据条款2所述的方法(400),其中,匹配速率包括控制(i)可动模具半部(102)的打开速度以及(ii)顶出器(230)的速度的至少一个。
条款8
根据条款2所述的方法(400),其中,模制物件(310、312)是能在注塑模具(100)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310、312)的一个,以及其中,匹配速率包括将(a)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速率和(b)顶出器(230)的速率的至少一个与多个模制物件(310、312)的平均分离速率相匹配。
条款9
根据条款2所述的方法(400),其中,模制物件(310、312)是能在注塑模具(100)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310、312)的一个,以及其中,匹配速率包括将(a)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速率和(b)顶出器(230)的速率的至少一个与多个模制物件(310、312)的最慢一个的分离速率相匹配。
条款10
根据条款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0),其中,模制物件(310、312)是具有带螺纹部分的封盖(310、312),且其中,模制物件(310、312)与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当模制部件(202A、202B)的脱模器套筒(116)的部分离开带螺纹部分时发生。
条款11
根据条款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0),其中,模制物件(310、312)是具有防擅动带(TEB)的模制物件(310、312),且其中,模制物件(310、312)与模制部件(202A、202B)的最终接触点当模制部件(202A、202B)仅仅接合封盖(310、312)的TEB时发生。
条款12
根据条款1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0),进一步包括:从注塑模具(100)的操作者接收预定顶出位置(210)的指示,预定顶出位置(210)与可动模具半部(102)在其模具行程期间以及顶出器(230)在其顶出器行程期间的这样一个位置相关联,在该位置处,模制物件(310、312)将要从模制部件(202A、202B)分离,且其中,控制速率包括:
在预定顶出位置(210)之前的预定顶出位置(210)处开始执行控制速率。
条款13
根据条款12所述的方法(400),其中,开始执行包括延迟启动顶出器轮廓执行。
条款14
根据条款1至13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模制物件是能在模具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的一个,以及其中,执行控制速率,以使得最慢的模制物件的第一分离速率和最快的模制物件的第二分离速率之间的速率差最小,该第一分离速率和第二分离速率均沿着注塑模具(100)的第一操作轴线。
条款15
根据条款1至14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400),其中,执行控制速率,以使得多个模制物件(310、312)基本上仅仅在基本上垂直于注塑模具(100)的第一操作轴线的方向上从注塑模具(100)顶出。
条款16
根据条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包括仅仅控制如下至少一个:
链接于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
链接于脱模器套筒(116、516)的脱模器致动器。
条款17
根据条款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包括:协调链接于模芯插入件(512、514)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链接于脱模器套筒(516)的脱模器致动器的致动,用于使得模芯插入件和脱模器套筒沿相反方向移动。
条款18
根据条款17所述的方法,其中,模芯插入件包括内模芯(512)和外模芯(514),且其中,仅仅控制链接于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链接于脱模器套筒(116、516)的脱模器致动器的至少一个包括控制链接于内模芯的顶出器致动器。
条款19
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该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这些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执行时能致使模制机器(103)的控制器设备(180)执行将模制物件(310、312)从注塑模具(100)顶出的方法(400),注塑模具(100)包括固定模具半部(104)和可动半部(102),可动模具半部(102)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202A、202B),用于在使用中限定模制物件(310、312)的至少一部分,模制部件(202A、202B)包括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和脱模器套筒(116、516),该脱模器套筒能围绕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定位,且注塑模具(100、500)构造成用在模制机器(103)中,方法(400)包括:
在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
在可动模具半部(102)通过模具行程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100);
启动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顶出器(230)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
打开注塑模具(100)和移动顶出器(230)沿着注塑模具(100)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
在注塑模具(1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该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注塑模具(1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较晚发生:
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速率:
(i)可动模具半部(102、502)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104、504),
(ii)顶出器(230)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502);以及
链接于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
(iv)链接于脱模器套筒(116、516)的脱模器致动器;
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310、312、506)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202A、202B)中顶出;
第二部分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该预定部分是当模制物件(310、312)处于与模制部件(202A、202B)的最终接触点时。
条款20
一种模制机器(103),包括:
注塑单元,用于塑化模制材料;
夹持单元;
注塑模具(100),该注塑模具在使用中能定位在夹持单元中,注塑模具(100)包括固定模具半部(104)和可动半部(102),可动模具半部(102)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202A、202B),模制部件用于在使用中使用模制材料限定模制物件(310、312)的至少一部分,模制部件(202A、202B)包括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和脱模器套筒(116、516),脱模器套筒能围绕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定位,注塑模具(100、500)构造成用在模制机器(103)中;
控制器设备(180),该控制器设备用于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操作;可动半部(102)、注塑单元以及夹持单元,控制器设备(180)构造成:
在注塑模具(1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
在可动模具半部(102)通过模具行程远离固定模具半部(104)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注塑模具(100);
启动可动模具半部(102)的顶出器(230)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
打开注塑模具(100)和移动顶出器(230)沿着注塑模具(100)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
在注塑模具(1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该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注塑模具(100)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较晚发生:
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速率:
(i)可动模具半部(102、502)相对于固定模具半部(104、504),
(ii)顶出器(230)相对于可动模具半部(102、502);以及
链接于模芯插入件(112、114、512、514)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
(iv)链接于脱模器套筒(116、516)的脱模器致动器;
执行控制,以使得模制物件(310、312、506)沿着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模制部件(202A、202B)顶出;
第二部分在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该预定部分是当模制物件(310、312)处于与模制部件(202A、202B)的最终接触点时。
应注意的是,前文已概括了其中一些更相关的非限制实施例。这些非限制实施例可用于许多应用。因此,虽然描述针对特定的结构和方法做出,但这些非限制实施例的意图和概念也可适用于并且应用于其他结构和应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能实现对所公开的非限制实施例的修改。所描述的非限制实施例应被理解成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一些更相关特征和应用的说明。通过以不同方式应用这些非限制性实施例或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修改他们,可以实现其他有益结果。除非上文另有描述,这包括这里明确地设想各个非限制实施例之间的特征、元件和/或功能的混合和匹配。
Claims (20)
1.一种将模制物件从注塑模具中顶出的方法,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模具半部和可动模具半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所述模制部件用于在使用中限定所述模制物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模制部件包括模芯插入件和脱模器套筒,所述脱模器套筒能围绕所述模芯插入件定位,且所述注塑模具构造成用在模制机器中,所述模制机器具有控制器设备,所述方法能由所述控制器设备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
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通过模具行程远离所述固定模具半部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所述注塑模具;
启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所述可动模具半部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
打开所述注塑模具和移动所述顶出器沿着所述注塑模具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
在所述注塑模具的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所述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所述注塑模具的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所述第一部分较晚发生:
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速率:
(i)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模具半部,
(ii)所述顶出器相对于所述可动模具半部;以及
(iii)链接于所述模芯插入件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
(iv)链接于所述脱模器套筒的脱模器致动器;
执行控制,以使得所述模制物件沿着所述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所述模制部件(202A、202B)中顶出;
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所述预定部分是当所述模制物件处于与所述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时;
其中,所述控制器设备优化模具打开运动分布,以在最短时间下在预定顶出位置处打开注塑模具,从而将可动模具半部的速度与顶出器的速度匹配,使得顶出器为预定顶出位置处的“主控”,模具行程为“从属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控制速率包括匹配(i)所述可动模具半部与(ii)所述顶出器以及(a)所述模芯插入件与所述脱模器套筒的一个的沿相反方向的速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i)启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的移动以及(ii)启动所述顶出器的移动期间,彼此独立地控制所述可动模具半部和所述顶出器的速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i)启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的移动以及(ii)启动所述顶出器的移动期间,控制所述可动模具半部和所述顶出器的速率,以使得在所述注塑模具的循环的所述模具打开部分期间的总体模具打开时间最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匹配(i)所述可动模具半部和(ii)所述顶出器的沿相反方向的速率仅仅在所述注塑模具的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所述第二部分期间执行,所述第二部分基本上与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所述预定部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匹配速率在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所述预定部分之前的第一预定时间段开始,并且在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所述预定部分之后持续第二预定时间段。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匹配速率包括控制(i)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的打开速度以及(ii)所述顶出器的速度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模制物件是能在所述注塑模具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的一个,以及其中,匹配速率包括将(a)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的速率和(b)所述顶出器的速率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多个模制物件的平均分离速率相匹配。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模制物件是能在所述注塑模具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的一个,以及其中,匹配速率包括将(a)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的速率和(b)所述顶出器的速率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多个模制物件的最慢一个的分离速率相匹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模制物件是具有带螺纹部分的封盖,且其中,所述模制物件与所述模制部件的所述最终接触点当所述模制部件的脱模器套筒部分离开所述带螺纹部分时发生。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模制物件是具有防擅动带(TEB)的封盖,且其中,所述模制物件与所述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在所述模制部件仅仅接合所述封盖的TEB时发生。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从所述注塑模具的操作者接收预定顶出位置的指示,所述预定顶出位置与所述可动模具半部在其模具行程期间以及所述顶出器在其顶出器行程期间的这样一个位置相关联,在所述位置处,所述模制物件将要从所述模制部件分离,且其中,控制速率包括:
在所述预定顶出位置之前的预定顶出位置处开始执行控制速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开始执行包括延迟启动顶出器轮廓执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模制物件是能在所述模具中模制的多个模制物件的一个,以及其中,执行控制速率,以使得最慢的模制物件的第一分离速率和最快的模制物件的第二分离速率之间的速率差最小,所述第一分离速率和所述第二分离速率均沿着所述注塑模具的所述第一操作轴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执行控制速率,以使得多个所述模制物件基本上仅仅在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注塑模具的所述第一操作轴线的方向上从所述注塑模具顶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包括仅仅控制如下至少一个:
链接于所述模芯插入件的所述顶出器致动器;以及
链接于所述脱模器套筒的所述脱模器致动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控制包括:协调链接于所述模芯插入件的所述顶出器致动器以及链接于所述脱模器套筒的所述脱模器致动器的致动,用于使得所述模芯插入件和所述脱模器套筒沿相反方向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模芯插入件包括内模芯和外模芯,且其中,仅仅控制链接于所述模芯插入件的所述顶出器致动器,以及链接于所述脱模器套筒的所述脱模器致动器的至少一个包括控制链接于所述内模芯的所述顶出器致动器。
19.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执行时能致使模制机器的控制器设备执行将模制物件从注塑模具顶出的方法,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模具半部和可动模具半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所述模制部件用于在使用中限定所述模制物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模制部件包括模芯插入件和脱模器套筒,所述脱模器套筒能围绕所述模芯插入件定位,且所述注塑模具构造成用在模制机器中,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
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通过模具行程远离所述固定模具半部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所述注塑模具;
启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所述可动模具半部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
打开所述注塑模具和移动所述顶出器沿着所述注塑模具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
在所述注塑模具的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所述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所述注塑模具的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所述第一部分较晚发生:
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速率:
(i)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模具半部,
(ii)所述顶出器相对于所述可动模具半部;以及
(iii)链接于所述模芯插入件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
(iv)链接于所述脱模器套筒的脱模器致动器;
执行控制,以使得所述模制物件沿着所述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所述模制部件中顶出;
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所述预定部分是当所述模制物件处于与所述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时;
其中,所述控制器设备优化模具打开运动分布,以在最短时间下在预定顶出位置处打开注塑模具,从而将可动模具半部的速度与顶出器的速度匹配,使得顶出器为预定顶出位置处的“主控”,模具行程为“从属部”。
20.一种模制机器,包括:
注塑单元,用于塑化模制材料;
夹持单元;
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在使用中能定位在所述夹持单元中,且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模具半部和可动模具半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进一步包括模制部件,所述模制部件用于在使用中使用所述模制材料限定模制物件的至少一部分,且所述模制部件包括模芯插入件和能围绕所述模芯插入件定位的脱模器套筒,所述注塑模具构造成用在模制机器中;
控制器设备,所述控制器设备用于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操作:所述可动模具半部、所述注塑单元以及所述夹持单元,所述控制器设备构造成:
在所述注塑模具的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一部分期间:
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通过模具行程远离所述固定模具半部而从模具闭合位置朝向模具打开位置移动的情形下,启动打开所述注塑模具;
启动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的顶出器通过顶出器行程而相对于所述可动模具半部从模制位置朝向顶出位置的移动;
打开所述注塑模具和移动所述顶出器沿着所述注塑模具的第一操作轴线在相对相反的移动方向上进行;
在所述注塑模具的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第二部分期间,所述第二部分在时间上相对于所述注塑模具的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所述第一部分较晚发生:
控制如下至少一个的速率:
(i)所述可动模具半部相对于所述固定模具半部,
(ii)所述顶出器相对于所述可动模具半部;以及
(iii)链接于所述模芯插入件的顶出器致动器;以及
(iv)链接于所述脱模器套筒的脱模器致动器;
执行控制,以使得所述模制物件沿着所述第一操作轴线以基本上零分离速率从所述模制部件中顶出;
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模具打开循环的预定部分处启动,所述预定部分是当所述模制物件处于与所述模制部件的最终接触点时;
其中,所述控制器设备优化模具打开运动分布,以在最短时间下在预定顶出位置处打开注塑模具,从而将可动模具半部的速度与顶出器的速度匹配,使得顶出器为预定顶出位置处的“主控”,模具行程为“从属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662404248P | 2016-10-05 | 2016-10-05 | |
US62/404,248 | 2016-10-05 | ||
US201762450137P | 2017-01-25 | 2017-01-25 | |
US62/450,137 | 2017-01-25 | ||
PCT/CA2017/051040 WO2018064750A1 (en) | 2016-10-05 | 2017-09-05 | Mol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89621A CN109789621A (zh) | 2019-05-21 |
CN109789621B true CN109789621B (zh) | 2021-07-27 |
Family
ID=61830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58346.9A Active CN109789621B (zh) | 2016-10-05 | 2017-09-05 | 模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370156B2 (zh) |
EP (1) | EP3523110B8 (zh) |
CN (1) | CN109789621B (zh) |
CA (1) | CA3036277A1 (zh) |
HU (1) | HUE060071T2 (zh) |
WO (1) | WO201806475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77425A (zh) * | 2020-12-22 | 2021-04-20 | 青岛豪江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注塑模预顶机、组装装置及工艺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93644A (en) * | 1973-08-06 | 1975-07-08 | Herman J Drazick | Ejector accelerator for molding apparatus |
CN104185542A (zh) * | 2012-03-29 | 2014-12-03 | 赫斯基注塑系统有限公司 | 具有空气阀的模具堆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18168A (en) | 1977-05-02 | 1978-10-03 |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imited | Guidance system for shallow articles discharged from a mold cavity |
DE4003371A1 (de) | 1990-02-05 | 1991-08-08 | Richard Herbst | Verfahren zum entformen eines formteils sowie vorricht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
DE4016350A1 (de) * | 1990-05-21 | 1991-11-28 | Frank Schellenbac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ntformung eines garantiebands einer verschlusskappe |
JP3586483B2 (ja) * | 1994-10-26 | 2004-11-10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射出成形機のエジェクト装置 |
AT3576U1 (de) | 1999-05-28 | 2000-05-25 | Hefner Elastomere Verarbeitung | Form für spritzgiesswerkzeuge |
DE10115253A1 (de) * | 2001-03-28 | 2002-10-31 | Siemens Ag | Produktionsmaschine |
TW200508004A (en) | 2003-07-18 | 2005-03-01 |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 Molding method, mold for molding, molded product, and molding machine |
DE102004033690A1 (de) | 2004-07-09 | 2006-02-16 | Demag Ergotech Gmbh | Spritzgiessmaschine |
US7462319B2 (en) | 2004-12-13 | 2008-12-09 |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apparatus and method with moving platen injection and ejection actuation |
SG175224A1 (en) * | 2009-12-10 | 2011-11-28 |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 Molded article transfer device |
WO2012162786A1 (en) * | 2011-05-27 | 2012-12-06 |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
JP5882189B2 (ja) | 2012-03-21 | 2016-03-09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射出成形機 |
EP2877334B1 (en) | 2012-05-24 | 2017-07-26 |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 Method and controller for transferring a molded article |
JP6125405B2 (ja) | 2012-12-25 | 2017-05-10 |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 射出成形機 |
CN103737868B (zh) * | 2013-12-31 | 2016-05-11 | 南烽精密机械(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塑料瓶盖模具的脱模机构及其实现方法 |
-
2017
- 2017-09-05 CN CN201780058346.9A patent/CN109789621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05 US US16/335,403 patent/US11370156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9-05 HU HUE17857722A patent/HUE060071T2/hu unknown
- 2017-09-05 CA CA3036277A patent/CA3036277A1/en active Pending
- 2017-09-05 WO PCT/CA2017/051040 patent/WO2018064750A1/en unknown
- 2017-09-05 EP EP17857722.7A patent/EP3523110B8/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5-19 US US17/748,382 patent/US20220281149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93644A (en) * | 1973-08-06 | 1975-07-08 | Herman J Drazick | Ejector accelerator for molding apparatus |
CN104185542A (zh) * | 2012-03-29 | 2014-12-03 | 赫斯基注塑系统有限公司 | 具有空气阀的模具堆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3036277A1 (en) | 2018-04-12 |
EP3523110A4 (en) | 2020-06-24 |
EP3523110B1 (en) | 2022-07-20 |
CN109789621A (zh) | 2019-05-21 |
EP3523110A1 (en) | 2019-08-14 |
WO2018064750A1 (en) | 2018-04-12 |
US11370156B2 (en) | 2022-06-28 |
US20220281149A1 (en) | 2022-09-08 |
EP3523110B8 (en) | 2023-06-07 |
HUE060071T2 (hu) | 2023-01-28 |
US20200016812A1 (en) | 2020-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205686B1 (ko) | 예비 성형체용 몰드 스택 | |
US7128865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wo stage ejection of a molded preform from a mold | |
JP5723018B2 (ja) | プレフォーム用の金型スタック | |
US8535045B2 (en) | Method of producing a molded article using a deformable cavity insert and deformable cavity insert for a molding system | |
CN107530931A (zh) | 具有模具内盖子闭合装置的注塑模具 | |
US20220281149A1 (en) | Mol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 |
CN204398248U (zh) | 透明塑料折叠勺注塑模具 | |
KR102197381B1 (ko) | 런너 자동 분리형 용기입구측 사출금형 | |
CN204546945U (zh) | 用于出内外孔位的模具 | |
CN207120428U (zh) | 一种倒扣脱模机构 | |
CN103079792A (zh) | 具有补偿结构的成形装置 | |
CN103747936A (zh) | 一种脱模套 | |
CN108349136B (zh) | 注射成型方法 | |
JP5537228B2 (ja) | 割型による合成樹脂製品の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CN207172654U (zh) | 手动脱模机构 | |
CN112743770A (zh) | 一种多次分型开模结构拉环盖注塑模具 | |
CN108407228A (zh) | 一种行位上开设顶针结构注塑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