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54764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54764B CN109754764B CN201811277650.5A CN201811277650A CN109754764B CN 109754764 B CN109754764 B CN 109754764B CN 201811277650 A CN201811277650 A CN 201811277650A CN 109754764 B CN109754764 B CN 1097547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ing
- touch
- region
- display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05 input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05 SiNX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98 SiO 2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抑制发生断线。液晶显示装置具备:驱动器;阵列基板,其包括第1区域和相对于第1区域位于端侧并具有扩张外形部的第2区域;显示区域,其横跨第1区域和第2区域并显示图像;源极配线,其配置于显示区域,传送显示用信号;贯通触摸配线,其配置于第1区域;第2触摸电极,其配置于第2区域;源极引出配线,其连接到驱动器和源极配线的驱动器侧的端部;第1触摸引出配线,其连接到驱动器和贯通触摸配线的驱动器侧的端部;以及第2触摸引出配线,其连接到贯通触摸配线的与驱动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第2触摸电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将触摸面板功能实现了内嵌化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显示面板具备:信号配线,其连接到像素;以及传感器线,其连接到触摸传感器。包括:第1供电部,其在显示器驱动期间的期间内,对传感器线的一端供应共用电压,在触摸传感器驱动期间的期间内,对传感器线的一端供应触摸驱动信号;以及第2供电部,其在显示器驱动期间的期间内,将传感器线连接,使触摸传感器相互短路,对传感器线的另一端供应共用电压。第2供电部在触摸传感器驱动期间的期间内将传感器线分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5-2108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专利文献1,能得到对像素施加的共用电压变得均匀,触摸灵敏度和触摸识别精度提高的效果。该专利文献1公开了显示区域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形状的显示面板,但也存在显示区域的平面形状为非矩形形状的显示面板。例如,在具有随着离作为信号的供应源的驱动器的距离变大而宽度扩张的扩张外形部的显示面板中,存在如下倾向:在扩张外形部附近,用于将传感器线连接到驱动器的引出配线的延面距离变大。而且,在驱动器与扩张外形部之间除了配置有连接到上述的传感器线的引出配线以外,还配置有用于将数据线连接到驱动器的引出配线,因此配线密度变高。由此,连接到传感器线的引出配线的线宽往往会变窄,担心发生断线。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发生断线。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信号供应部,其供应信号;基板,其具有随着离上述信号供应部的距离变大而宽度扩张的扩张外形部,并且包括第1区域和相对于上述第1区域位于端侧并具有上述扩张外形部的第2区域;显示区域,其在上述基板中以横跨上述第1区域和上述第2区域的方式配置,显示图像;显示配线,其配置于上述显示区域,传送用于显示的信号;配线,其配置于上述第1区域,传送信号;信号被供应部,其配置于上述第2区域;显示引出配线,其连接到上述信号供应部和上述显示配线的上述信号供应部侧的端部;第1引出配线,其连接到上述信号供应部和上述配线的上述信号供应部侧的端部;以及第2引出配线,其连接到上述配线的与上述信号供应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上述信号被供应部。
这样,在显示区域中基于由显示配线传送的用于显示的信号来显示图像。在此,基板所包含的第2区域线对于第1区域位于端侧并具有扩张外形部,因此配置于第2区域的信号被供应部与配置于第1区域的信号被供应部相比,存在离信号供应部的距离变大的倾向。因此,若设置将信号被供应部直接连接到信号供应部的引出配线,则其延面距离有可能变得过大。而且,在从信号供应部到配置于第2区域的信号被供应部的区域中,配置有连接到配置于第2区域的显示配线的显示引出配线,因此若设置将上述的信号被供应部直接连接到信号供应部的引出配线,则往往会使配线密度变得过高,使该引出配线的线宽变窄。这样,将信号被供应部直接连接到信号供应部的引出配线存在延面距离变得过大且线宽变得过小的倾向,因此担心发生断线。
对此,由于经由配置于第1区域的配线、连接到该配线的信号供应部侧的端部的第1引出配线、以及连接到配线的与信号供应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引出配线对配置于第2区域的信号被供应部供应信号,因此无需将信号被供应部直接连接到信号供应部的引出配线。第2引出配线不会配置于从信号供应部到第2区域的区域,因此至少能其避免配线密度的过密化。由此,能将第2引出配线的线宽确保为足够宽,因而能抑制发生断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抑制发生断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阵列基板的像素排列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构成液晶面板的CF基板的像素排列的俯视图。
图4是液晶面板的TFT附近的截面图。
图5是将液晶面板的四个角的各角部附近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6是将液晶面板的第2区域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7是将液晶面板的第2区域的驱动器侧的角部附近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8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液晶面板的第2区域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0是将液晶面板的四个角的各角部附近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2是将液晶面板的第1区域和第2区域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液晶面板的立体图。
图15是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EX、211EX、311EX:扩张外形部;11FX、311FX:固定外形部;11SH:缩小外形部;12、112、212、312、512:驱动器(信号供应部);20、520:CF基板(相对基板);21、121、321、421、521:阵列基板(基板);24:像素电极;27:源极配线(显示配线);28:彩色滤光片;30:触摸电极(位置检测电极);30A:第1触摸电极(位置检测电极);30B、130B、230B、330B:第2触摸电极(位置检测电极);31A: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第1区域用配线);31B、131B、331B: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第2配线);31C、131C、231C:贯通触摸配线(配线);40、140:第1触摸引出配线(第1引出配线);41、141、241、341:第2触摸引出配线(第2引出配线);42、142: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第1区域用引出配线);43:源极引出配线(显示引出配线);44:第3触摸引出配线(第3引出配线);45:贯通栅极电路连接配线(配线);46:第1栅极电路引出配线(第1引出配线);47:第2栅极电路引出配线(第2引出配线);131B2:第2区域用第2触摸配线(第3配线);413:柔性基板(信号供应部);426:栅极配线(第2显示配线);AA:显示区域;A1:第1区域;A2:第2区域;CAX:弯曲轴;GDM:栅极电路部(显示电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通过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具备触摸面板功能(位置输入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X轴、Y轴以及Z轴,各轴方向被描述为在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以图4的上侧为表侧,以该图下侧为里侧。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至少具备: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其能显示图像;以及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其是对液晶面板11照射用于在显示中使用的光的外部光源。在本实施方式中,液晶面板11的屏幕尺寸设为例如12英寸左右(具体地为12.4英寸),并且分辨率设为“1920×720”。背光源装置相对于液晶面板11配置于里侧(背面侧),具有发出白色的光(白色光)的光源(例如LED等)、通过对来自光源的光赋予光学作用而将该光转换为面状光的光学构件等。此外,省略了背光源装置的图示。
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的俯视时的外形不是一般的方形,而是设为外形的一部分包含圆弧那样的曲线状部分的特有形状(非矩形)。液晶面板11整体上为纵长形状,具有:扩张外形部11EX,其随着离后述的驱动器12的距离变大而宽度扩张;以及缩小外形部11SH,其随着离驱动器12的距离变大而宽度缩小。更具体地,液晶面板11的除了图1所示的右端部分以外的大部分为俯视时呈纵长的方形形状的第1区域A1,而其图1所示的右端部分为俯视时呈弓形形状的第2区域A2。第1区域A1的外形均呈与X轴方向或Y轴方向平行的直线状,其不具有扩张外形部11EX和缩小外形部11SH。第2区域A2相对于第1区域A1在X轴方向上位于端侧,其外形的各一部分为俯视时呈圆弧状(曲线状)的扩张外形部11EX和缩小外形部11SH。第2区域A2的外形的长边部中的、在Y轴方向上的图1所示的下侧部分(离驱动器12近的部分)为扩张外形部11EX,而在Y轴方向上的图1所示的上侧部分(离驱动器12远的部分)为缩小外形部11SH。
如图1所示,液晶面板11的屏幕中的中央侧部分为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在图1中由单点划线包围的范围)AA,而屏幕中的包围显示区域AA的边缘状的外周侧部分为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域NAA。在液晶面板11中,显示区域AA以横跨上述的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的方式配置,其俯视时的形状为液晶面板11的外形的相似形状并且是特有形状。另外,在液晶面板11中,非显示区域NAA以横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的方式配置。液晶面板11是将一对基板20、21贴合而成的。一对基板20、21中的表侧(正面侧)为CF基板(相对基板)20,里侧(背面侧)为阵列基板(基板、有源矩阵基板)21。CF基板20和阵列基板21均是在玻璃基板的内面侧层叠形成各种膜而成的。两基板20、21分别包括上述的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此外,在两基板20、21的外表面侧分别贴附有未图示的偏振板。
如图1所示,CF基板20的长边尺寸比阵列基板21的长边尺寸短,而相对于阵列基板21以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对齐的形式被贴合。因而,阵列基板21在长边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相对于CF基板20向侧方突出。在该阵列基板21的突出部分(非显示区域NAA的短边部分)安装有用于供应后述的显示功能或触摸面板功能所涉及的各种信号的驱动器(信号供应部)12和柔性基板13。驱动器12包括在内部具有驱动电路的LSI芯片,以COG(ChipOn Glass:玻璃上芯片)方式安装于阵列基板21,处理由柔性基板13传送的各种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器12呈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细长的块状,在阵列基板21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安装有1个。柔性基板13设为在包括具有绝缘性和挠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系树脂等)的基材上形成有多个配线图案(未图示)的构成。柔性基板13的一端侧连接到液晶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NAA,另一端侧连接到未图示的控制基板(信号供应源)。从控制基板供应的各种信号经由柔性基板13传送到液晶面板11,在非显示区域NAA中经驱动器12处理后向显示区域AA输出。另外,阵列基板21的非显示区域NAA中的、与驱动器12和柔性基板13的安装区域相邻的长边部分,设置有栅极电路部(显示电路部)GDM。栅极电路部GDM利用设置于阵列基板21的各种膜而以单片设置,用于对后述的栅极配线26供应扫描信号(信号)。在阵列基板21的非显示区域NAA中设置有将栅极电路部GDM和柔性基板13中继连接的栅极电路连接配线39。栅极电路连接配线39包括:传送时钟信号的时钟配线、传送低电位信号的低电位配线、传送开始信号的开始信号配线等。
如图2所示,在构成液晶面板11的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至少设置有TFT(薄膜晶体管、开关元件)23和像素电极24。TFT23和像素电极24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空开间隔排列多个并按矩阵状(行列状)设置。在这些TFT23和像素电极24的周围配设有相互正交(交叉)的栅极配线(第2显示配线、扫描配线)26和源极配线(显示配线、信号配线)27。栅极配线26沿着X轴方向延伸,而源极配线27沿着Y轴方向延伸。例如配置有1920个栅极配线26,例如配置有2160个源极配线27。TFT23具有:栅极电极23A,其连接到栅极配线26;源极电极23B,其连接到源极配线27;漏极电极23C,其连接到像素电极24;以及沟道部23D,其连接到源极电极23B和漏极电极23C。并且,TFT23基于供应到栅极配线26的扫描信号而被驱动。于是,供应到源极配线27的图像信号的电位经由沟道部23D被供应到漏极电极23C,因而,像素电极24被充电到图像信号的电位。像素电极24的平面形状设为纵长的大致方形,是其短边方向与栅极配线26的延伸方向一致,其长边方向与源极配线27的延伸方向一致。另外,在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域AA中设置有后面详细说明的触摸配线(位置检测配线)31。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摸配线31以与源极配线27平行的形式延伸,设为在X轴方向上介于源极配线27与不将该源极配线27作为连接对象的像素电极24之间的配置。触摸配线31按与源极配线27相同的数量或比其少的数量配置。
如图3所示,在CF基板20的显示区域AA的内面侧,至少设置有彩色滤光片28和遮光部(黑矩阵)29。彩色滤光片28以呈现蓝色(B)、绿色(G)以及红色(R)这3个颜色的方式设置。相互呈现不同颜色的彩色滤光片28沿着栅极配线26(X轴方向)反复排列多个,并且它们沿着源极配线27(Y轴方向)延伸,从而彩色滤光片28整体上按条纹状排列。这些彩色滤光片28被设为与阵列基板21侧的各像素电极24在俯视时重叠的配置。遮光部29以将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彩色滤光片28之间(颜色边界)分隔开的方式设置,沿着彩色滤光片28和源极配线27延伸。在该液晶面板11中,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R、G、B的彩色滤光片28以及与各彩色滤光片28相对的3个像素电极24分别构成3个颜色的像素部PX。并且,在该液晶面板11中,由沿着X轴方向相邻的R、G、B这3个颜色的像素部PX构成能进行规定的灰度级的彩色显示的显示像素。像素部PX的在X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例如为50μm左右(具体地为51.25μm),在Y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例如为150μm左右(具体地为153.75μm)。
如图4所示,液晶面板11具有液晶层(介质层)22,液晶层22配置在一对基板20、21之间,包括作为光学特性随着电场的施加而发生变化的物质的液晶分子。液晶层22被介于两基板20、21之间的未图示的密封部包围,从而实现了密封。在阵列基板21的内面侧设置有位于比像素电极24靠上层侧的位置的共用电极25。共用电极25总是被供应大致固定的基准电位,在显示区域AA的大致整个区域内按大致满面状延伸,以与全部的像素电极24在俯视时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共用电极25中的与各像素电极24重叠的部分,开口形成有未图示的狭缝。当像素电极24被充电时,会在像素电极24与共用电极25之间产生电位差。于是,在共用电极25的狭缝的开口边缘与像素电极24之间,除了产生沿着阵列基板21的板面的成分以外,还产生包括相对于阵列基板21的板面的法线方向的成分的边缘电场(倾斜电场),因此能利用该边缘电场来控制液晶层22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即,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的动作模式为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此外,在两基板20、21中的与液晶层22接触的最内面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液晶层22所包含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膜(未图示)。
在此,说明在阵列基板21的内面侧层叠形成的各种膜。如图4所示,在阵列基板21上,从下层侧(玻璃基板侧)起按顺序层叠形成有第1金属膜32、栅极绝缘膜33、半导体膜34、第1透明电极膜(导电膜、透明电极膜)35、第2金属膜(导电膜、金属膜)36、层间绝缘膜(绝缘膜、透明电极膜间绝缘膜)37、第2透明电极膜38。第1金属膜32和第2金属膜36分别设为包括从铜、钛、铝、钼、钨等之中选择的1种金属材料的单层膜或包括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的层叠膜或合金,从而具有导电性和遮光性。第1金属膜32构成栅极配线26、TFT23的栅极电极23A等。第2金属膜36构成源极配线27和触摸配线31、TFT23的源极电极23B和漏极电极23C等。栅极绝缘膜33和层间绝缘膜37分别包括氮化硅(SiNx)、氧化硅(SiO2)等无机材料。栅极绝缘膜33将下层侧的第1金属膜32与上层侧的半导体膜34、第1透明电极膜35及第2金属膜36之间保持为绝缘状态。层间绝缘膜37将下层侧的半导体膜34、第1透明电极膜35及第2金属膜36与上层侧的第2透明电极膜38之间保持为绝缘状态。半导体膜34包括例如使用了氧化物半导体、非晶硅等作为材料的薄膜,构成TFT23的沟道部23D等。第1透明电极膜35和第2透明电极膜38包括透明电极材料(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或IZO(IndiumZinc Oxide:铟锌氧化物)等)。第1透明电极膜35构成像素电极24等。第2透明电极膜38构成共用电极25等。此外,在图4中,仅图示出像素电极24中的、与漏极电极23C接触的接触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1兼具显示图像的显示功能和检测使用者基于显示的图像输入的位置(输入位置)的触摸面板功能(位置输入功能),将用于发挥其中的触摸面板功能的触摸面板图案实现了一体化(内嵌化)。该触摸面板图案设为所谓的投影型静电电容方式,其检测方式设为自电容方式。如图5所示,触摸面板图案设置于一对基板20、21中的阵列基板21侧,包括按矩阵状排列配置于阵列基板21的板面内的多个触摸电极(位置检测电极)30。触摸电极30配置于阵列基板21的显示区域AA。因而,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与能检测输入位置的触摸区域(位置输入区域)大致一致,非显示区域NAA与不能检测输入位置的非触摸区域(非位置输入区域)大致一致。并且,在使用者想要基于看到的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AA的图像进行位置输入而使作为导电体的未图示的手指(位置输入体)接近液晶面板11的表面(显示面)时,会在该手指与触摸电极30之间形成静电电容。由此,由位于手指的附近的触摸电极30检测出的静电电容随着手指的接近而发生变化,变得不同于位于离手指远的位置的触摸电极30的静电电容,因此能基于此检测输入位置。
并且,如图5所示,该触摸电极30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21的共用电极25。共用电极25除了具有已述的狭缝以外,还具有将相邻的触摸电极30之间分隔开的分隔开口部(分隔狭缝)25A。分隔开口部25A包括沿着X轴方向横贯共用电极25的整个长度的部分和沿着Y轴方向纵贯共用电极25的整个长度的部分,整体上在俯视时呈大致格子状。共用电极25包括被分隔开口部25A在俯视时分割为棋盘格状且相互电独立的多个触摸电极30。将共用电极25通过分隔开口部25A分隔而成的触摸电极30在显示区域AA中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按矩阵状排列各配置有多个。触摸电极30俯视时呈大致方形形状,其一边的尺寸为数mm(例如约5mm)左右。因而,触摸电极30的俯视时的大小比像素部PX(像素电极24)大得多,配置于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各横跨多个(例如数十或数百个左右)像素部PX的范围内。多个触摸电极30选择性地连接着设置于阵列基板21的多个触摸配线(位置检测配线)31。触摸配线31与源极配线27为同一层且包括同一材料(第2金属膜36),并且触摸配线31以与源极配线27平行的形式沿着Y轴方向延伸,选择性地连接到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触摸电极30中的特定的触摸电极30。触摸配线31还与未图示的检测电路连接。检测电路既可以设置于驱动器12,也可以经由柔性基板13设置于液晶面板11的外部。触摸配线31将显示功能所涉及的基准电位信号(信号)和触摸功能所涉及的触摸信号(位置检测信号、信号)按不同的定时供应到触摸电极30。其中的基准电位信号按相同的定时传送到全部触摸配线31,由此,全部触摸电极30成为基准电位而作为共用电极25发挥功能。此外,图5至图7示意性地表示触摸电极30的排列,除了图示以外,还能适当地变更触摸电极30的具体的设置数量、配置、平面形状等。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根据液晶面板11的各区域A1、A2而不同的触摸电极30和触摸配线31的构成,同时还说明源极配线27。如图5所示,触摸电极30包括配置于第1区域A1的第1触摸电极(第1位置检测电极)30A和配置于第2区域A2的第2触摸电极(第2位置检测电极)30B。第1触摸电极30A在第1区域A1中按矩阵状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排列配置多个,并且无论在第1区域A1中的配置如何,其平面形状均设为方形。具体地说,第1触摸电极30A在第1区域A1中沿着X轴方向排列例如15个,沿着Y轴方向排列例如60个,总计排列例如900个。第2触摸电极30B在第2区域A2中按矩阵状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排列配置多个,并且其平面形状根据第2区域A2中的配置而变化。第2触摸电极30B中的、与第2区域A2的扩张外形部11EX和缩小外形部11SH接触的第2触摸电极30B(位于外端的第2触摸电极30B)具有仿照扩张外形部11EX和缩小外形部11SH的曲线状部分,平面形状为特有形状(非矩形)。另一方面,第2触摸电极30B中的、与第2区域A2的扩张外形部11EX和缩小外形部11SH不接触的第2触摸电极30B与第1触摸电极30A同样,平面形状为方形。特有形状的第2触摸电极30B与方形的第2触摸电极30B相比面积较小。在此,第2触摸电极30B所配置到的第2区域A2相对于第1区域A1在X轴方向上位于端侧并具有扩张外形部11EX,因此,第2触摸电极30B与配置于第1区域A1的第1触摸电极30A相比,存在离驱动器12的距离变大的倾向。另外,第2触摸电极30B在第2区域A2中沿着X轴方向最大按例如7个,最小按例如1个排列,沿着Y轴方向最大按例如60个,最小按例如23个排列,总共排列例如293个。
如图5所示,触摸配线31包括: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第1区域用配线)31A,其配置于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连接到第1触摸电极30A;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第2配线、第2区域用配线)31B,其配置于显示区域AA的第2区域A2,连接到第2触摸电极30B;以及贯通触摸配线(配线)31C,其配置于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与第1触摸电极30A不连接。均包括第2金属膜36的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31A和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经过在配置于其上层侧的层间绝缘膜37(参照图4)中开口形成的接触孔CH分别连接到包括第2透明电极膜38的第1触摸电极30A和第2触摸电极30B。此外,在图5至图7中,由黑圆点图示出接触孔CH。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31A在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中配置成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1触摸电极30A数量相同或者比其多。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在显示区域AA的第2区域A2中配置成比作为连接对象的第2触摸电极30B多。贯通触摸配线31C在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中配置成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数量相同。贯通触摸配线31C虽然在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中纵贯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全部第1触摸电极30A,但是与任何第1触摸电极30A均不连接,在贯通触摸配线31C与第1触摸电极30A之间隔着层间绝缘膜37(参照图4)。
并且,如图5所示,在阵列基板21的非显示区域NAA中设置有:第1触摸引出配线(第1引出配线)40,其连接驱动器12和贯通触摸配线31C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以及第2触摸引出配线(第2引出配线)41,其连接贯通触摸配线31C的与驱动器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的与驱动器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1触摸引出配线40以从驱动器12的安装区域向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按扇状扩展的形式引绕。第2触摸引出配线41从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向第2区域A2按折返状引绕,其布设路径与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的外形平行。可以说第2触摸引出配线41经由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连接到第2触摸电极30B。第1触摸引出配线40和第2触摸引出配线41以与作为连接对象的贯通触摸配线31C和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相同的数量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阵列基板21的非显示区域NAA中设置有连接驱动器12和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31A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的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第1区域用引出配线)42。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42以从驱动器12的安装区域向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按扇状扩展的形式引绕。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42与第1触摸引出配线40平行。从驱动器12输出的触摸信号或基准电位信号经由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42和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31A输入到配置于第1区域A1的第1触摸电极30A。由此,能使配置于第1区域A1的第1触摸电极30A发挥功能。
而且,如图7所示,在阵列基板21的非显示区域NAA中设置有连接驱动器12和源极配线27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的源极引出配线(显示引出配线)43。此外,在图7中,为了进行区分,用比第1触摸引出配线40和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42粗的实线图示出源极引出配线43。源极引出配线43以从驱动器12的安装区域向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按扇状扩展的形式引绕。源极引出配线43中的、连接到配置于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的源极配线27的源极引出配线43是与第1触摸引出配线40和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42平行的。源极引出配线43中的、连接到配置于显示区域AA的第2区域A2的源极配线27的源极引出配线43是与连接到配置于第1区域A1的源极配线27的源极引出配线43大致平行的。显示区域AA中的第2区域A2具有与扩张外形部11EX平行的外形并且相对于第1区域A1在X轴方向上位于端部,因此其与第1区域A1相比,离驱动器12的距离变大。因此,连接到配置于显示区域AA的第2区域A2的源极配线27的源极引出配线43与连接到配置于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的源极配线27的源极引出配线43相比,从驱动器12到源极配线27的延面距离变大。
在此,如图5至图7所示,上述的各引出配线40~43中的、第1触摸引出配线40、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42以及源极引出配线43相对于显示区域AA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驱动器12侧。而第2触摸引出配线41相对于显示区域AA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与驱动器12侧相反的一侧。详细地说,在显示区域AA的相对于第1区域A1而为驱动器12侧的区域中,虽然配置有第1触摸引出配线40、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42以及源极引出配线43,但是在显示区域AA的相对于第2区域A2而为驱动器12侧的区域中,仅配置有源极引出配线43,其配线密度低于第1触摸引出配线40、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42以及源极引出配线43的配线密度。并且,在显示区域AA的相对于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而为与驱动器12侧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中,仅配置有第2触摸引出配线41,其配线密度低于第1触摸引出配线40、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42以及源极引出配线43的配线密度。在此,在设置了连接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和驱动器12的引出配线的情况下,在显示区域AA的相对于第2区域A2而为驱动器12侧的区域中,除了会配置源极引出配线43以外,还会配置上述的引出配线,因此配线密度变高。而且,上述的引出配线的从驱动器12到第2区域A2的延面距离由于第2区域A2的扩张外形部11EX而往往会变长。这样,将连接到第2触摸电极30B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直接连接到驱动器12的引出配线存在延面距离变得过大且线宽变得过小的倾向,因此担心发生断线。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经由配置于第1区域A1的贯通触摸配线31C、连接到该贯通触摸配线31C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的第1触摸引出配线40、连接到贯通触摸配线31C的与驱动器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触摸引出配线41、以及配置于第2区域A2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对配置于第2区域A2的第2触摸电极30B供应触摸信号或基准电位信号,因此无需将已与第2触摸电极30B连接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直接连接到驱动器12的引出配线。第2触摸引出配线41不会配置于从驱动器12到第2区域A2的区域中,因此能避免其配线密度的过密化。由此,能将第2触摸引出配线41的线宽确保为足够宽,另外,也无需使配置于从柔性基板13到第2区域A2的区域的源极引出配线43的线宽过细,因而能抑制这些配线41、43发生断线。
如图6所示,配置于第2区域A2并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2触摸电极30B离驱动器12的距离越小,则其中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的连接数量越多。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2触摸电极30B根据其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被分为例如3个组。属于离驱动器12最远的组的第2触摸电极30B中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的连接数量为1个,属于离驱动器12第二远(近)的组的第2触摸电极30B中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的连接数量为2个,属于离驱动器12最近的组的第2触摸电极30B中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的连接数量为3个。在此是如下倾向:从驱动器12到配置于第2区域A2的第2触摸电极30B的距离越小,则经由第1触摸引出配线40、贯通触摸配线31C、第2触摸引出配线41以及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供应到配置于第2区域A2的第2触摸电极30B的各信号的供应路径长度越长,配线电阻越高。关于这一点,由于如上所述,在第2区域A2中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多个第2触摸电极30B中的、离驱动器12的距离越小的第2触摸电极30B,其中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的连接数量越多,因此即使各信号的供应路径长度变长,配线电阻也会降低。由此,不易在供应到第2触摸电极30B的信号中产生钝化。
另外,如图2所示,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31A和贯通触摸配线31C在第1区域A1中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延伸,相对于源极配线27和像素电极24的位置关系相互相同。这样,在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31A与配置于第1区域A1的源极配线27或像素电极24之间产生的寄生容量与在贯通触摸配线31C与配置于第1区域A1的源极配线27或像素电极24之间产生的寄生容量是同等的。由此,能抑制由寄生容量导致的位置检测灵敏度的下降和显示质量的下降。
另外,如图5所示,第2区域A2除了具有扩张外形部11EX以外,还具有随着离驱动器12的距离变大而宽度缩小的缩小外形部11SH。因此,与第2区域A2不具有缩小外形部11SH而扩张外形部11EX以外的部分的宽度是无论离驱动器12的距离如何都设为固定的情况相比,将贯通触摸配线31C和连接到第2触摸电极30B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连接的第2触摸引出配线41的延面距离变大。但是,由于第2触摸引出配线41不会配置于从驱动器12到第2区域A2的区域,因此能避免其配线密度过密化。由此,能将第2触摸引出配线41的线宽确保为足够宽,另外,也无需使配置于从柔性基板13到第2区域A2的区域的源极引出配线43的线宽过细,因而能抑制这些配线41、43发生断线。
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贯通触摸配线31C和源极配线27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延伸并配置于相同的层。这样,与将贯通触摸配线配置于与源极配线27不同的层的情况相比,在降低制造成本上是优选的。另外,由于贯通触摸配线31C与源极配线27平行,因此即使配置于相同的层,也能避免二者交叉,因而能防止发生短路。
另外,贯通触摸配线31C、第1触摸引出配线40以及第2触摸引出配线41均包括相同的第2金属膜36,彼此配置于相同的层。如果是将贯通触摸配线和这两种引出配线配置于不同的层,则需要在介于它们之间的绝缘膜中开口形成接触孔,但是像这样将它们配置于相同的层,就无需设置这种接触孔。由此,连接可靠性变高。
另外,源极配线27和源极引出配线43均包括相同的第2金属膜36,配置于相互相同的层。如果是将源极配线和源极引出配线配置于不同的层,则需要在介于它们之间的绝缘膜中开口形成接触孔,但是像这样将它们配置于相同的层,就无需设置这种接触孔。由此,连接可靠性变高。
如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具备:驱动器(信号供应部)12,其供应信号;阵列基板(基板)21,其具有随着离驱动器12的距离变大而宽度扩张的扩张外形部11EX,并且包括第1区域A1和相对于第1区域A1位于端侧且具有扩张外形部11EX的第2区域A2;显示区域AA,其在阵列基板21中以横跨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的方式配置,显示图像;源极配线(显示配线)27,其配置于显示区域AA,传送用于显示的的信号;贯通触摸配线(配线)31C,其配置于第1区域A1并传送信号;第2触摸电极(位置检测电极)30B,其是配置于第2区域A2的信号被供应部;源极引出配线(显示引出配线)43,其连接到驱动器12和源极配线27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第1触摸引出配线(第1引出配线)40,其连接到驱动器12和贯通触摸配线31C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以及第2触摸引出配线(第2引出配线)41,其连接到贯通触摸配线31C的与驱动器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作为信号被供应部的第2触摸电极30B。
这样,在显示区域AA中基于由源极配线27传送的用于显示的信号来显示图像。在此,阵列基板21所包含的第2区域A2相对于第1区域A1位于端侧并具有扩张外形部11EX,因此作为配置于第2区域A2的信号被供应部的第2触摸电极30B与配置于第1区域A1的信号被供应部的第2触摸电极30B相比,存在离驱动器12的距离变大的倾向。因此,若设置将作为信号被供应部的第2触摸电极30B直接连接到驱动器12的引出配线,则其延面距离有可能变得过大。而且,在从驱动器12到作为配置于第2区域A2的信号被供应部的第2触摸电极30B的区域中,配置有连接到配置于第2区域A2的源极配线27的源极引出配线43,因此若设置将作为上述的信号被供应部的第2触摸电极30B直接连接到驱动器12的引出配线,则往往会使配线密度变得过高,使该引出配线的线宽变窄。这样,将作为信号被供应部的第2触摸电极30B直接连接到驱动器12的引出配线存在延面距离变得过大且线宽变得过小的倾向,因此担心发生断线。
对此,由于经由配置于第1区域A1的贯通触摸配线31C、连接到该贯通触摸配线31C的驱动器12侧的端部的第1触摸引出配线40、连接到贯通触摸配线31C的与驱动器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触摸引出配线41对作为配置于第2区域A2的信号被供应部的第2触摸电极30B供应信号,因此无需将作为信号被供应部的第2触摸电极30B直接连接到驱动器12的引出配线。第2触摸引出配线41不会配置于从驱动器12到第2区域A2的区域,因此至少能避免其配线密度的过密化。由此,能将第2触摸引出配线41的线宽确保为足够宽,另外,也无需使配置于从柔性基板13到第2区域A2的区域的源极引出配线43的线宽过细,因而能抑制这些配线41、43发生断线。
<实施方式2>
通过图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131B的一部分中包括与第2触摸引出配线141不连接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131B的情况。此外,关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131B包括连接到第2触摸引出配线141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131B和不连接到第2触摸引出配线141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131B。以下,在区分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131B的情况下,将连接到第2触摸引出配线141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131B设为“第2区域用第1触摸配线”并对其附图标记附上后缀“1”,将不连接到第2触摸引出配线141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131B设为“第2区域用第2触摸配线”并对其附图标记附上后缀“2”,在不进行区分而统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附上后缀。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1B同样,第2区域用第1触摸配线131B1的与驱动器1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到第2触摸引出配线141。而第2区域用第2触摸配线(第3配线)131B2的驱动器112侧的端部连接到配置于阵列基板121的非显示区域NAA的第3触摸引出配线44。第3触摸引出配线44的一端侧连接到第2区域用第2触摸配线131B2,另一端侧连接到驱动器112。第3触摸引出配线44以与第1触摸引出配线140和第1区域用触摸引出配线142大致平行的形式引绕。这样,第2区域用第2触摸配线131B2的驱动器112侧的端部通过第3触摸引出配线44连接到驱动器112,因此经由第3触摸引出配线44而被供应来自驱动器112的各信号。由此,与配置于第2区域A2并连接到第2区域用第1触摸配线131B1的第2触摸电极130B相比,配置于第2区域A2并连接到第2区域用第2触摸配线131B2的第2触摸电极130B上被供应的各信号的供应路径长度较短,因而能实现配线电阻的减小。
在第2区域A2中沿着Y轴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第2触摸电极130B之中,配置于离驱动器112远的第2触摸电极130B连接到第2区域用第1触摸配线131B1,配置于离驱动器112近的第2触摸电极130B连接到第2区域用第2触摸配线131B2。即,连接到第2区域用第2触摸配线131B2的第2触摸电极130B与连接到第2区域用第1触摸配线131B1的第2触摸电极130B相比,配置为离驱动器112更近。在此,为如下倾向:从驱动器112到配置于第2区域A2的第2触摸电极130B的距离越小,则经由第1触摸引出配线140、贯通触摸配线131C、第2触摸引出配线141以及第2区域用第1触摸配线131B1供应到配置于第2区域A2的第2触摸电极130B的信号的供应路径长度越长,配线电阻越高。关于这一点,由于经由第2区域用第2触摸配线131B2和第3触摸引出配线44对在第2区域A2中比连接到第2区域用第1触摸配线131B1的第2触摸电极130B配置得离驱动器112更近的第2触摸电极130B供应信号,因此能更有效地实现配线电阻的减小。
<实施方式3>
通过图9或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变更了液晶面板211的外形的实施方式。此外,针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211设为第2区域A2虽然具有扩张外形部211EX但是不具有上述的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缩小外形部11SH(参照图1)的外形。具体地说,液晶面板211设为具有无论第2区域A2离驱动器212的距离如何宽度都固定的固定外形部11FX的外形。第2区域A2的外形的长边部中的、在Y轴方向上离驱动器212近的部分为扩张外形部211EX,而在Y轴方向上离驱动器212远的部分为固定外形部11FX。根据这种构成,与如上述的实施方式1那样,第2区域A2具有缩小外形部11SH的情况相比,如图10所示,连接贯通触摸配线231C和第2触摸电极230B的第2触摸引出配线241的延面距离变小。由此,能更适当地抑制发生断线。
<实施方式4>
通过图11或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3变更了第2区域A2的数量和外形的实施方式。此外,针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3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311及其阵列基板321包括第1区域A1和分别具有扩张外形部311EX的一对第2区域A2。一对第2区域A2配置成在X轴方向上夹着中央侧的第1区域A1而位于两端。对于一对第2区域A2而言,其外形的长边部中的、在Y轴方向上离驱动器312最远的部分和离驱动器312最近的部分分别为固定宽度外形部311FX,而被夹在两个固定宽度外形部311FX之间的部分为扩张外形部311EX。在各第2区域A2中,在Y轴方向上离驱动器312近的固定宽度外形部311FX与离驱动器312远的固定宽度外形部311FX相比宽度较窄。各第2区域A2中的扩张外形部311EX在中途弯曲,以该弯曲点为分界,离驱动器312远的部分为俯视时呈平缓的曲线状的曲线状部311EX1,而离驱动器312近的部分为俯视时呈直线状的直线状部311EX2。曲线状部311EX1的宽度的变化率随着远离驱动器312而逐渐降低。而另一方面,直线状部311EX2的宽度的变化率大致固定,高于曲线状部311EX1的宽度的变化率的最大値。栅极电路部GDM分别设于一对第2区域A2,在X轴方向上从两侧夹着显示区域AA。各栅极电路部GDM在Y轴方向上形成于横跨离驱动器312远的固定宽度外形部311FX和扩张外形部311EX的曲线状部311EX1的范围,以与固定宽度外形部311FX和曲线状部311EX1平行的形式延伸。即,栅极电路部GDM在其中的固定宽度外形部311FX与曲线状部311EX1的分界位置处弯曲。
如图12所示,在显示区域AA的一对第2区域A2中分别设置有多个第2触摸电极330B和多个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31B。配置于各第2区域A2的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31B的与驱动器3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所连接的各第2触摸引出配线341连接到配置于第1区域A1的各贯通触摸配线331C的与驱动器3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第1区域A1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侧的贯通触摸配线331C通过第2触摸引出配线341连接到与配置于各第2区域A2在X轴方向上的端侧的第2触摸电极330B连接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31B。而配置于第1区域A1在X轴方向上的两端侧的贯通触摸配线331C通过第2触摸引出配线341连接到与配置于各第2区域A2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第2触摸电极330B连接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331B。这样,第2触摸引出配线341以成为图12所示的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
<实施方式5>
通过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4变更了栅极电路部GDM的连接方式的实施方式。此外,针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4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421中,为了从柔性基板(信号供应部)413的安装区域对各栅极电路部(显示电路部)GDM供应信号,贯通栅极电路连接配线(配线)45、第1栅极电路引出配线(第1引出配线)46以及第2栅极电路引出配线(第2引出配线)47各设置有一对。与贯通配线(未图示)同样,贯通栅极电路连接配线45虽然在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中沿着Y轴方向延伸并纵贯全部的第1触摸电极(未图示),但是其不会与任何第1触摸电极连接。第1栅极电路引出配线46从柔性基板413的安装区域经由安装有驱动器412的区域引绕到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并连接到贯通栅极电路连接配线45的柔性基板413侧的端部。在此,优选第1栅极电路引出配线46从驱动器412的安装部分经过的部分是未形成有用于向源极引出配线(未图示)供应信号的端子部的区域。第2栅极电路引出配线47分别连接到贯通栅极电路连接配线45的与柔性基板4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栅极电路部GDM的与柔性基板413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可以说第2栅极电路引出配线47是直接连接到作为连接对象的栅极电路部GDM。第2栅极电路引出配线47从显示区域AA的第1区域A1向第2区域A2按折返状引绕,其布设路径是与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的外形平行的。
这样,从柔性基板413输出的信号经由第1栅极电路引出配线46、贯通栅极电路连接配线45以及第2栅极电路引出配线47供应到配置于第2区域A2的栅极电路部GDM,因此能从栅极电路部GDM对栅极配线(第2显示配线)426供应用于显示的扫描信号(信号)。因而,无需如上述的实施方式1那样将栅极电路部GDM直接连接到柔性基板413的栅极电路连接配线39(参照图1)。第2栅极电路引出配线47不会配置于从柔性基板413到第2区域A2的区域,因此能避免其配线密度的过密化。由此,能将第2栅极电路引出配线47的线宽确保为充分的宽,另外,也无需使配置于从柔性基板413到第2区域A2的区域的源极引出配线的线宽过细,因而能抑制这些配线47发生断线。
<实施方式6>
通过图14或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从上述的实施方式1使液晶面板511弯曲的实施方式。此外,针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511以自身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即贯通触摸配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向里侧凹陷,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向表侧鼓出的形式(以向内翘曲的形状)整体上弯曲成大致圆弧状。液晶面板511的弯曲轴CAX的轴线方向与X轴方向(与贯通触摸配线31C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一致。因而,液晶面板511的弯曲方向(板面的曲率变化的方向)与长边方向(Y轴方向、贯通触摸配线的延伸方向)一致。液晶面板511的弯曲轴CAX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作为与阵列基板521侧相反的一侧的CF基板520侧。即,CF基板520在Z轴方向上配置为比阵列基板521离弯曲轴CAX更近。因而,可以说构成液晶面板511的阵列基板521和CF基板520这两者的板面是绕与像素电极的短边方向(参照图2)平行的弯曲轴CAX弯曲的。若如上述这样阵列基板521和CF基板520绕弯曲轴CAX弯曲,则CF基板520侧的彩色滤光片与阵列基板521侧的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在弯曲方向上可能会有差别。关于这一点,由于阵列基板521和CF基板520是绕与像素电极的短边方向、即呈现不同的颜色的多个彩色滤光片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正交方向)平行的弯曲轴CAX弯曲的,所以,即使彩色滤光片与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随着弯曲而在弯曲方向上产生了差别,也会由于在弯曲方向上是单色的彩色滤光片延伸且呈现相同颜色的像素部排列多个,因而不易产生混色(参照图3)。而且,驱动器512以其长边方向与弯曲轴CAX(X轴方向、正交方向)并行的方式延伸,所以驱动器512不易由于阵列基板521和CF基板520的弯曲而变形,另外,随着液晶面板511的弯曲而作用于阵列基板521的应力不易受到驱动器512和柔性基板513的影响,在Y轴方向上易于实现均匀化。此外,关于彩色滤光片和像素电极等的构成,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2和图3等所记载的内容所示。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记述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1)除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地变更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的连接数量不同的第2触摸电极的组数。另外,还能适当地变更相对于1个第2触摸电极的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的连接数量。
(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2区域中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2触摸电极相比较多地具备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的构成,但也可以是在第2区域中以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2触摸电极相同的数量具备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的构成。
(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第1区域中以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1触摸电极相同的数量具备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的构成,但也可以是在第1区域中与作为连接对象的第1触摸电极相比较多地具备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优选将相对于离驱动器远的第1触摸电极的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的连接数量设为比相对于离驱动器近的第1触摸电极的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的连接数量多。
(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和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以到达成为连接对象的第1触摸电极和第2触摸电极的长度进行了图示,但也可以是第1区域用触摸配线和第2区域用触摸配线超过成为连接对象的第1触摸电极和第2触摸电极,而以纵贯显示区域的整个长度范围的长度形成。
(5)除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地变更液晶面板(阵列基板)的第2区域的扩张外形部或缩小外形部的具体的平面形状。
(6)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液晶面板(阵列基板)的第1区域的平面形状为方形的情况,但第1区域也可以是特有形状(非矩形)。例如,在液晶面板(阵列基板)的平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情况下,第1区域的外形局部地包含曲线状部分,而整体上成为特有形状。
(7)除了上述的(6)以外,液晶面板(阵列基板)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半圆形、半椭圆形、梯形、菱形、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等。
(8)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触摸配线配置于与源极配线相同的层的情况,但触摸配线也可以隔着绝缘膜而配置于与源极配线不同的层。例如,能将第3金属膜隔着层间绝缘膜配置于构成源极配线的第2金属膜的上层侧,由该第3金属膜构成触摸配线。
(9)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各触摸引出配线配置于与触摸配线相同的层的情况,但各触摸引出配线也可以隔着绝缘膜而配置于与触摸配线不同的层。例如,能由隔着栅极绝缘膜配置于构成触摸配线的第2金属膜的下层侧的第1金属膜构成各触摸引出配线。在该情况下,只要将触摸配线与各触摸引出配线经过在栅极绝缘膜中开口形成的接触孔连接即可。
(10)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源极引出配线配置于与源极配线相同的层的情况,但源极引出配线也可以隔着绝缘膜而配置于与源极配线不同的层。例如,能由隔着栅极绝缘膜配置于构成源极配线的第2金属膜的下层侧的第1金属膜构成源极引出配线。在该情况下,只要将源极配线和源极引出配线经过在栅极绝缘膜中开口形成的接触孔连接即可。
(1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阵列基板的柔性基板的安装区域向栅极电路部供应信号的构成,但也可以从驱动器向栅极电路部供应信号。
(1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3、6中,示出了第2区域和栅极电路部各具备1个的构成,但也可以是虽然具备1个第2区域但是具备一对栅极电路部的构成。
(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4、5中,示出了第2区域和栅极电路部各具备一对的情况,但也可以是虽然具备一对第2区域但是仅具备1个栅极电路部的构成。
(14)还能将上述的实施方式5所记载的构成应用于实施方式1~3、6所记载的构成中。
(15)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6的变形例,也可以是液晶面板的弯曲轴在Z轴方向上配置于阵列基板侧。即,阵列基板也可以设为在Z轴方向上比CF基板离弯曲轴更近的配置。
(16)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内置有触摸面板功能的内嵌类型的液晶面板,但是也可以是不具备触摸面板功能的液晶面板。在该情况下,例如只要如实施方式5所记载的那样,具备用于对栅极电路部供应信号的第1栅极电路引出配线、贯通栅极电路连接配线以及第2栅极电路引出配线即可。
(17)除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地变更液晶面板的具体的屏幕尺寸。另外,还能适当地变更液晶面板的像素部的具体的排列间距。
(18)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阵列基板上安装1个驱动器的情况,但也可以在阵列基板上安装多个驱动器。
(19)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阵列基板上设置有栅极电路部的情况,但也可以省略栅极电路部而在阵列基板上安装具有与栅极电路部同样的功能的栅极驱动器。
(20)除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外,也可以在阵列基板上设置有用于检查各配线的断线等的检查电路。检查电路既可以在阵列基板中配置于驱动器的安装区域,也可以是与驱动器不重叠的配置且配置于显示区域的附近。
(2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TFT的漏极电极和像素电极形成于栅极绝缘膜上,但是不限定其层叠顺序。TFT的漏极电极既可以是像素电极的上层侧,也可以是像素电极的下层侧。
(2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遮光部设于CF基板侧的情况,但是遮光部也可以设置于阵列基板侧。
(23)除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以外,构成TFT的沟道部的半导体膜也可以是多晶硅。在该情况下,优选将TFT设为底栅型。
(2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触摸面板图案为自电容方式的情况,但是触摸面板图案也可以是互电容方式。
(2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透射型液晶面板,但是在反射型液晶面板或半透射型液晶面板中也能应用本发明。
(26)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设为在一对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层的构成的液晶面板,但是在一对基板之间夹持有液晶材料以外的功能性有机分子的显示面板中也能应用本发明。
Claims (14)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信号供应部,其供应信号;
基板,其具有随着离上述信号供应部的距离变大而宽度扩张的扩张外形部,并且包括第1区域和相对于上述第1区域位于端侧并具有上述扩张外形部的第2区域;
显示区域,其在上述基板中以横跨上述第1区域和上述第2区域的方式配置,显示图像;
显示配线,其配置于上述显示区域,传送用于显示的信号;
配线,其配置于上述第1区域,传送信号;
信号被供应部,其配置于上述第2区域;
显示引出配线,其连接到上述信号供应部和上述显示配线的上述信号供应部侧的端部;
第1引出配线,其连接到上述信号供应部和上述配线的上述信号供应部侧的端部;以及
第2引出配线,其连接到上述配线的与上述信号供应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和上述信号被供应部,
并且上述显示装置具备:
位置检测电极,其配置于上述显示区域,与进行位置输入的位置输入体之间形成静电电容,检测上述位置输入体的输入位置;以及
第2配线,其配置于上述第2区域,连接到上述信号被供应部并且其中的与上述信号供应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到上述第2引出配线,
上述信号被供应部包括配置于上述第2区域的上述位置检测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具备:
第1区域用配线,其配置于上述第1区域,传送信号并连接到上述位置检测电极;以及
第1区域用引出配线,其连接到上述信号供应部和上述第1区域用配线的上述信号供应部侧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像素电极,上述像素电极配置于上述显示区域,连接到上述显示配线,
上述第1区域用配线和上述配线在上述第1区域中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延伸,相对于上述显示配线和上述像素电极的位置关系是相互相同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2配线配置有多个,
配置于上述第2区域的上述位置检测电极以离上述信号供应部的距离不同的方式排列配置有多个,其离上述信号供应部的距离越小,则其中的上述第2配线的连接数量越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具备:
第3配线,其配置于上述第2区域,连接到上述位置检测电极;以及
第3引出配线,其连接到上述信号供应部和上述第3配线的上述信号供应部侧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
配置于上述第2区域的上述位置检测电极以离上述信号供应部的距离不同的方式排列配置有多个,连接到上述第3配线的上述位置检测电极与连接到上述第2配线的上述位置检测电极相比,配置为离上述信号供应部更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具备:
第2显示配线,其配置于上述显示区域,以与上述显示配线交叉的形式延伸并传送用于显示的信号;以及
显示电路部,其在上述第2区域中配置于上述显示区域外,对上述第2显示配线供应信号,
上述信号被供应部包括上述显示电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2区域具有缩小外形部,上述缩小外形部随着离上述信号供应部的距离变大而宽度缩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第2区域具有固定外形部,上述固定外形部无论离上述信号供应部的距离如何,其宽度都设为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上述基板上设置有配置于上述显示区域并连接到上述显示配线的多个像素电极,
具备相对基板,上述相对基板以与上述基板之间空开间隔相对的形式配置,在上述相对基板上设置有以与多个上述像素电极分别重叠的形式配置并至少呈现蓝色、绿色以及红色的多个彩色滤光片,上述多个彩色滤光片以沿着与上述配线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排列的形式设置,
上述基板的板面和上述相对基板的板面绕与上述正交方向平行的弯曲轴弯曲。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信号供应部沿着上述正交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配线和上述显示配线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延伸,配置于相同的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配线、上述第1引出配线以及上述第2引出配线彼此配置于相同的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配线和上述显示引出配线彼此配置于相同的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12841 | 2017-11-02 | ||
JP2017212841A JP2019086575A (ja) | 2017-11-02 | 2017-11-02 | 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54764A CN109754764A (zh) | 2019-05-14 |
CN109754764B true CN109754764B (zh) | 2021-06-25 |
Family
ID=66243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77650.5A Active CN109754764B (zh) | 2017-11-02 | 2018-10-30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12887B2 (zh) |
JP (1) | JP2019086575A (zh) |
CN (1) | CN1097547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117315A (ja) * | 2017-12-27 | 2019-07-1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表示装置の検査方法。 |
CN113296624B (zh) * | 2020-02-21 | 2022-12-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
CN111665987B (zh) * | 2020-06-08 | 2023-10-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7637A (zh) * | 2002-03-25 | 2003-10-08 | 夏普公司 | 配线基板的连接结构及显示装置 |
US20160247478A1 (en) * | 2015-02-12 | 2016-08-25 | Japan Display Inc. | Display apparatus |
CN205621412U (zh) * | 2015-04-20 | 2016-10-05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显示装置 |
CN106415704A (zh) * | 2014-06-06 | 2017-02-15 | 夏普株式会社 | 有源矩阵基板及显示面板 |
CN103927047B (zh) * | 2013-01-10 | 2017-04-12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102824A1 (en) * | 2006-03-15 | 2009-04-2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US9024913B1 (en) | 2014-04-28 | 2015-05-05 | Lg Display Co., Ltd. | Touch sensing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MY181524A (en) * | 2015-02-27 | 2020-12-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CN105096804B (zh) * | 2015-08-28 | 2018-06-01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CN107305757A (zh) * | 2016-04-21 | 2017-10-31 |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5930012B (zh) * | 2016-05-26 | 2019-04-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屏、其触摸定位方法及显示装置 |
JP6651420B2 (ja) * | 2016-07-11 | 2020-02-19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カバー部材及び表示装置 |
CN108766994B (zh) * | 2018-06-20 | 2021-03-16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
2017
- 2017-11-02 JP JP2017212841A patent/JP2019086575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10-26 US US16/171,400 patent/US10712887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0-30 CN CN201811277650.5A patent/CN10975476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47637A (zh) * | 2002-03-25 | 2003-10-08 | 夏普公司 | 配线基板的连接结构及显示装置 |
CN103927047B (zh) * | 2013-01-10 | 2017-04-12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CN106415704A (zh) * | 2014-06-06 | 2017-02-15 | 夏普株式会社 | 有源矩阵基板及显示面板 |
US20160247478A1 (en) * | 2015-02-12 | 2016-08-25 | Japan Display Inc. | Display apparatus |
CN205621412U (zh) * | 2015-04-20 | 2016-10-05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712887B2 (en) | 2020-07-14 |
US20190129537A1 (en) | 2019-05-02 |
CN109754764A (zh) | 2019-05-14 |
JP2019086575A (ja) | 2019-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94197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10391253B (zh) |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 |
US9626027B2 (en) | Touch sensor integrated type display device | |
CN107037625B (zh) | 具有传感器的显示装置以及传感器装置 | |
CN104951123B (zh) |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及传感器装置 | |
US20240192812A1 (en) | Display device with position input function | |
CN110347281B (zh) |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 |
JP2019053117A (ja) | 位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 |
CN110376807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9491536B (zh) |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 |
CN109754764B (zh) | 显示装置 | |
CN110312963B (zh) |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 |
CN113341619B (zh) | 带有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 |
JPWO2019065967A1 (ja) | 指紋検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
US11366540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1500237B2 (en) |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1226694B2 (en) | Touch display substrate, touch display method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
CN112698534B (zh) | 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 |
US20200064667A1 (en) | Display device | |
WO2019031382A1 (ja) | 位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 |
CN115206252B (zh) |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 |
JP2019215726A (ja) | 表示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 |
CN116027598A (zh) | 有源矩阵基板和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