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49711A - 一种冷凝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凝剂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49711A CN109749711A CN201711059470.5A CN201711059470A CN109749711A CN 109749711 A CN109749711 A CN 109749711A CN 201711059470 A CN201711059470 A CN 201711059470A CN 109749711 A CN109749711 A CN 1097497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weight
- hydrocarbon
- condensing agent
- fluorine carb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冷凝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氟碳化物20~50重量份;碳氢化合物30~65重量份;外加剂10~15重量份;其中,氟碳化物包括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碳氢化合物包括正戊烷、异戊烷、不饱和烃中的一种或几种;外加剂包括抗氧剂。本发明使用在聚乙烯反应循环气中有强的撤热能力,挥发性较低易回收,单位消耗量低,成本较低反应器的产量较高,安全性好兼具抗氧化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凝剂,尤其涉及一种机械运转过程中所需的冷凝剂。
背景技术
乙烯聚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在气相法流化床反应器内乙烯聚合产生的巨大 热量由循环气带出,经过循环气冷却器形成动态的热量平衡。因此,若要提高 反应器的时空收率,必须首先考虑聚合反应热的移出能力,要提高反应器的产 量,就会相应的增加了聚合的热量,聚合产生的热量一当超过限度,将会导致 床层温度无法控制,为此有制造商采用了提高循环气体的温度撤热能力,将可 提高反应器的产量,冷凝工艺是通过在反应循环气中加入适当的惰性物质(诱 导冷凝剂)循环冷却器出口温度控制在循环气露点以下,使其夹带2%~20%液 体再返回反应器,即在反应器内汽化,使循环气撤热能力大幅提升,从而提高 时空产率30%~100%,诱导冷凝剂在反应循环气冷却器入口加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机械运转过程中能够高效快速机械热量的冷凝剂,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冷凝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氟碳化物 20~50重量份;
碳氢化合物 30~65重量份;
外加剂 10~15重量份;
其中,所述氟碳化物包括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碳氢化合物包括正戊烷、异戊烷、不饱和烃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外加剂包括抗氧剂。
进一步的,所述氟碳化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氢氟碳化物20~50份、六氟化硫30~50份、全氟碳化物10~30份。
进一步的,所述碳氢化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正戊烷30~60份、异戊烷20~40份、不饱和烃20~50份。
进一步的,所述不饱和烃包括:丁烯、戊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环戊二烯、苯。
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发明使用在聚乙烯反应循环气中有强的撤热能力,挥发 性较低易回收,单位消耗量低,成本较低反应器的产量较高,安全性好兼具抗氧化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解释说明,但应当理解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1
本发明中的一种冷凝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氟碳化物 20重量份;
碳氢化合物 30重量份;
外加剂 10重量份;
所述氟碳化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氢氟碳化物20份、六氟化硫30份、全氟碳化物10份。所述碳氢化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正戊烷30份、异戊烷40份、不饱和烃25份。所述不饱和烃包括:丁烯、戊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环戊二烯、苯。
实施例2
本发明中的一种冷凝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氟碳化物 25重量份;
碳氢化合物 40重量份;
外加剂 20重量份;
所述氟碳化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氢氟碳化物40份、六氟化硫35份、全氟碳化物20份。所述碳氢化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正戊烷50份、异戊烷30份、不饱和烃30份。所述不饱和烃为异戊二烯。
实施例3
本发明中的一种冷凝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氟碳化物 50重量份;
碳氢化合物 30重量份;
外加剂 15重量份;所述氟碳化物为六氟化硫;所述碳氢化合物为异戊烷。
Claims (4)
1.一种冷凝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氟碳化物 20~50重量份;
碳氢化合物 30~65重量份;
外加剂 10~15重量份;
其中,所述氟碳化物包括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碳氢化合物包括正戊烷、异戊烷、不饱和烃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外加剂包括抗氧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氟碳化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氢氟碳化物20~50份、六氟化硫30~50份、全氟碳化物10~3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氢化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正戊烷30~60份、异戊烷20~40份、不饱和烃20~5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饱和烃包括:丁烯、戊烯、丁二烯、异戊二烯、环戊二烯、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59470.5A CN109749711A (zh) | 2017-11-01 | 2017-11-01 | 一种冷凝剂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059470.5A CN109749711A (zh) | 2017-11-01 | 2017-11-01 | 一种冷凝剂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49711A true CN109749711A (zh) | 2019-05-14 |
Family
ID=66398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059470.5A Pending CN109749711A (zh) | 2017-11-01 | 2017-11-01 | 一种冷凝剂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749711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4970A (zh) * | 1993-02-05 | 1998-03-04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制冷方法 |
CN1302839A (zh) * | 1999-12-31 | 2001-07-11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用于蓄热或蓄冷系统的储热介质 |
CN1529625A (zh) * | 2001-06-01 | 2004-09-15 |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五氟丁烷类共沸组合物 |
CN1860200A (zh) * | 2000-09-27 | 2006-11-08 |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可溶解在润滑油中的含氟烃制冷剂组合物 |
CN102816555A (zh) * | 2012-08-31 | 2012-12-12 | 天津大学 | 含HFC-227ea的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混合工质 |
CN107603565A (zh) * | 2017-08-18 | 2018-01-19 | 成都毅诚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弱腐蚀性制冷剂 |
-
2017
- 2017-11-01 CN CN201711059470.5A patent/CN10974971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4970A (zh) * | 1993-02-05 | 1998-03-04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制冷方法 |
CN1302839A (zh) * | 1999-12-31 | 2001-07-11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用于蓄热或蓄冷系统的储热介质 |
CN1860200A (zh) * | 2000-09-27 | 2006-11-08 |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可溶解在润滑油中的含氟烃制冷剂组合物 |
CN1529625A (zh) * | 2001-06-01 | 2004-09-15 |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 五氟丁烷类共沸组合物 |
CN102816555A (zh) * | 2012-08-31 | 2012-12-12 | 天津大学 | 含HFC-227ea的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混合工质 |
CN107603565A (zh) * | 2017-08-18 | 2018-01-19 | 成都毅诚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弱腐蚀性制冷剂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刘云 等: "《石油产品与管理》", 31 January 1986,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93315B2 (ja) | 熱除去が改善された、線状アルファオレフィンの調製方法 | |
CN101821361B (zh) | 利用乙炔转化器从粗c4物流中分离1,3-丁二烯的方法 | |
US9284430B2 (en) | Component separations in polymerization | |
Stocklin et al. | Phase Dependence of Carbon-11 Recoil Products in Ethane and Propane; Evidence for Methylene Insertion | |
CN102641653A (zh) | 一种醋酸乙烯反应循环气脱除二氧化碳的工艺 | |
CN107473917A (zh) | 混合碳四生产二异丁烯的工艺 | |
WO2013154907A2 (en) | Component separations in polymerization | |
CN103553864A (zh) | 丁烯多级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方法 | |
MX2014012359A (es) | Recuperacion de etileno por absorcion. | |
CN101429088A (zh) | 用于分离含乙苯和苯乙烯物流的精馏方法 | |
CN109749711A (zh) | 一种冷凝剂 | |
CN102249842B (zh) | 一种苯乙烯的高效环保型阻聚剂 | |
CN107056570B (zh) | 一种异辛烷精制烷基化原料气的装置及工艺 | |
CN104788617B (zh) | 一种降低环戊二烯石油树脂色号的方法 | |
CN107937026A (zh) | 碳九原料油催化加氢制备高辛烷值汽油的方法 | |
CN103121905B (zh) | 富含炔烃的烃类燃料气的回收方法 | |
CN105197931A (zh) | 一种低消耗环保高效的光气合成工艺 | |
CN101096390B (zh) | 一种具有高堆积密度聚乙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061130B (zh) | 一种用于乙炔加氢制乙烯浆态床的液相溶剂 | |
CA2996532A1 (en) | Staged pressure for butadiene reactors to enhance energy recovery | |
CN105237326B (zh) | 利用变压吸附精制的高压聚乙烯尾气的乙苯制备工艺 | |
CN106631664A (zh) | 一种甲醇制烯烃反应气的分离方法 | |
GB701468A (en)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eroxy compound catalyzed 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 |
CA3001739C (en) | Use of c4 absorber for stripping aldehydes | |
CN102643155B (zh) | 一种利用微波和超声波从工业萘制备精萘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4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