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362C - 提供角度分集的方法,以及基站设备 - Google Patents
提供角度分集的方法,以及基站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362C CN1097362C CN96194111A CN96194111A CN1097362C CN 1097362 C CN1097362 C CN 1097362C CN 96194111 A CN96194111 A CN 96194111A CN 96194111 A CN96194111 A CN 96194111A CN 1097362 C CN1097362 C CN 109736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base station
- antenna
- received
- ang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962 time depend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在蜂窝无线系统基站中提供角度分集的一种基站设备和一种方法,该系统在每个小区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100),该基站与位于其区域内的移动台(102)保持通信,通过随时间变化的天线射束向移动台发送数据信号。为了得到良好的连接质量,每一连接上使用的天线射束方向角在给定方向角(580)上偏转(588a-588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蜂窝无线系统基站中提供角度分集的方法,前述系统在每个小区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该基站与位于其区域内的移动台保持通信,通过使用随时间变化的天线射速向移动台发送数据信号。
背景技术:
本发明可应用于采用任何多址接入方法的数据传输系统,尤其适用于采用码分多址的蜂窝系统。码分多址(CDMA)是一种多址接入方法,它基于扩频技术,并且近来已成为除现有FDMA和TDMA方法之外应用于蜂窝无线系统的又一种多址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CDMA具有若干优点,例如频谱利用率高和频率规划的简单性。已知CDMA系统的一个例子是宽带蜂窝无线标准EIA/TIA IS-95。
在CDMA方法中,用户的窄带数据信号乘上一个其频带远比该数据信号频带宽的扩频码。从而具有相当宽的频带。在已知试验系统中,已使用了诸如1.25MHZ,10MHZ和25MHZ的带宽。基于相乘,该数据信号扩展到了可用的整个频带。所有用户通过同时使用同一个频带来进行发送。在基站和移动台的每一连接上使用一个不同的扩频码,在接收机中可以基于每一用户的扩频码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
接收机中提供的匹配滤波器与所需信号同步,它们基于扩频码识别这些信号。在接收机中通过将数据信号再次乘上发送期间所用的同一个扩频码,将其恢复成原始频带。乘上其它扩频码的信号在理想情况下不相关,并不会恢复到窄带。因此,它们对所需信号而言以噪声形式出现。最好以相互正交的方式选择系统的扩频码,亦即使它们不会彼此相关。
在一般的移动电话环境中,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信号沿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若干路径传播。这种多径传播主要是因为信号在周围表面上的反射所引起的。沿不同路径传播的信号因其传输时延不同,在不同时刻到达接收机。在CDMA中,在信号的接收过程中以与分集相同的方式处理多径传播。在CDMA系统中通常使用的接收机是一种多分支接收机结构,其中每一分支与沿某一单独路径传播的信号分量同步。每一分支是一个独立的接收机元件,其功能是生成和解调一个接收信号分量。在传统的CDMA接收机中,相干或不相干地合并不同接收机元件信号是有利的,从而得到良好的信号质量。
CDMA系统也可以采用越区软切换,其中通过使用宏分集,移动台可以同时与若干基站通信。因此在越区切换期间移动台的连接保持较高质量,用户不会感觉到连接中的中断。
这样,其它连接在所需连接中引起的干扰在接收机中以均匀分布的噪声形式出现。当在角度域中根据接收机所检测的信号的进入方向考察信号时,这一点也成立。因此,在接收机中其它连接在所需连接中引起的干扰也在角度域中分布,即干扰相当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进入方向上。
CDMA的容量可以通过频谱利用率来测量,在CDMA中已通过扇区化得到进一步改进。将小区划分成所需大小的扇区,这些扇区由定向天线提供服务。这样在基站接收机中可以大幅度减少移动台引起的相互噪声值。这一点基于以下事实:一般干扰均匀分布在不同进入方向上,因而其数量可以通过扇区化减少。自然可以在传输的两个方向上都实现扇区化。扇区化所提供的容量收益正比于扇区的数量。
扇区化的小区还可以采用一种特殊形式的软越区切换,即更软越区切换,其中移动台通过同时与两个扇区通信来执行从其中一个扇区到另一个扇区的软越区切换。尽管软越区切换提高了连接质量,扇区化增加了系统容量,可是移动台的移动自然导致了这些移动台执行若干从一个扇区到另一个扇区的越区切换。这增加了基站控制器处理容量的负荷。若干软越区切换也产生了若干移动台同时与多于一个(通常是两个)扇区通信的情况,从而因为移动台的信号可在较宽扇区中收听而丧失了扇区化所增加的容量。
在CDMA系统中已利用不同有已知多址干扰消除(IC)方法和多用户检测(MUD)减少了多址接入干扰。这些方法最适合减少用户所在小区中产生的干扰,从而与不具有干扰消除功能的系统相比,系统的容量可以增加将近一倍。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改进基站的覆盖区域大小,即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并没有改变小区大小。并且IC/MUD技术的实现很复杂,因而它们主要应用于上行方向,而相反的传输方向则类似于传统的CDMA系统。
另一种已得到发展的方法是SDMA(空分多址)方法,其中基于用户的位置来区分用户。这通过根据移动台的位置将基站的接收器天线射束调整到所需方向来执行。为此,系统采用自适应天线阵列,即相控天线,并处理接收的信号,通过接收的信号来跟踪移动台。
对CDMA而言,使用SDMA提供了若干优于现有方法之处,比如扇区化。如果在扇区化过程中为增加频谱利用率而窄化扇区射束,则从一个扇区到另一个扇区需执行的越区切换数量也增加了。这相应地增加了基站控制器所需的计算容量的负荷。
有关SDMA的应用,其背景技术在A.F.Naguib,A.Paulraj、Performance of CDMA Cellular Network with Basestation AntennaArrags(苏黎士国际数字通信研讨会会议论文集,页码87-100,苏黎士,瑞士,1994年3月),此处列出以资参考。在SDMA中通过天线阵列接收信号,并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来整形所接收的信号,使天线的方向性模式适于接收机中整形之后的各阶段处理。在现有技术装置中,整形接收信号以最大化所需信号的信噪比。以下述方式对接收信号进行整形:天线阵列的方向性模式最小化所需信号中其它连接所引起的干扰。在根据前述参考资料的装置中,对每个检测出的信号分量进行单独的射束整形,即在整形前必须知道脉冲响应。
G.Xu,H.Liu,W.J.Vogei,H.P.Lin,S.S.Jeng和G.W.Tor-rence所著的Experimental Studies of Space-Division-Multiple-Access Schemes for Spectral Efficient Wireless Communicatiens(IEEE Int.Conf.On Comm.ICC 1994,New Orleans,USA,IEEE1994)一文中公开了一种应用SDMA的方法,其中对发射机天线的方向性模式的开关进行控制。此处将该文列出以资参考。但是,它所公开的方法仅适用于传输的两个方向位于同一个频率的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基站设备和一种控制发送天线的方法,与现有CDMA系统相比,通过该设备和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率,因而该设备的技术实现仍将是有利的,其中即使在无线电波传播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基站和移动台之间也能维持良好的连接质量。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一种新类型的多维搜索和移动台发送的连接质量信息,在CDMA环境中有效地应用SDMA。本发明的应用不需要传输的两个方向均位于同一个频率。
这通过前文中所描述的该类方法来实现,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上使用的天线射束的方向角在给定的方向角上被偏转。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接收并发送所需用户信号的基站设备,前述待接收的信号可以沿若干不同路径以若干不同时延到达该设备,该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由若干元件组成的天线阵列,一个或多个信道单元,该信道单元包括相控由天线阵列发送和接收的信号,使天线阵列增益在所需方向上最大的装置。根据本发明基站设备的特征在于,信道单元包括搜索接收信号分量进入方向和时延的装置,以及基于所述信息控制相控装置,使天线射束的最大增益角在所需方向上被偏转的装置。
与传统蜂窝系统,包括采用CDMA方法的系统相比,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提供了好得多的频谱利用率。该方法既将可用信道的数量增加了一个10到100的因子,又将基站覆盖面积的大小增加了一个5到10的因子。这基于以下事实:如果基站在从移动台接收信号分量的方向上的信号传输期间对信号进行有效地控制。则下行传输方向上对其它用户的干扰将大幅度减少。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所使用的天线射束方向在所需方向上偏转,从而可以大幅度减少衰落的发生,尤其是在移动台不移动的情况下效果更为明显。因为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可以使衰落统计随机化,所以通过信道编码和交织能更好地防止衰落的影响。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也可以利用移动台发送的连接质量信息。基于移动台发送的连接质量信息,可以对变化的传播条件作业快速反应,改变发送天线的射束和功率。因为在基带上可以数字化执行信号处理,所以根据本发明在多维信号域中对有利信号分量的搜索的实现在技术上是有利的,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该搜索包括在时空到达角上的搜索。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根据附图的例子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说明了信号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多径传播;
图2a说明了由信号多径传播所引起的在时域上的散射;
图2b说明了由信号多径传播所引起的在到达角域上的散射;
图3说明了控制基站天线射束方向,使之朝向移动台;
图4示出了一种自适应天线阵列的可能实现;
图5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角度分集;
图6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接收机的可能结构的框图;
图7是说明单个信道元件结构的例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以CDMA系统为例,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接收机,但是因为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它多址接入方法,基于下面的描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主述这一点是显然的,所以本发明的描述并不局限于CDMA系统。
图1说明了蜂窝系统中传送的信号的典型多径传播。该图示出了基站100和与该基站通信的移动用户设备102。蜂窝无线系统的一个特征属性在于,移动台被反射和散射无线电波的表面所包围。这些表面可以是,例如建筑物和自然形成的壁垒,如山脉和丘陵。移动台一般以全向天线模式发射。该图示出了由移动台发出的一些射束112,114,116。位于移动台附近的表面104,108反射所发射的信号,信号因而沿若干不同路径到达基站100的天线,但是不同信号分量之间的时延却相当小。位置较远的反射表面,即该图中的106,比如是较大的建筑物和山脉,产生的信号分量114到达基站100的时间更是在若干,甚至是几十微秒之后,地面上也可能存在障碍物110阻止了移动台和基站间的直接连接。
图2a说明了在时域上,基站接收机中信号多径传播所引起的信号分量瞬态时延的一个例子。该示意图的水平轴200表示时间,垂直轴202表示接收信号的功率。在图2a的例子中,基站接收机检测到三组信号分量204,206,208,这些信号分量在不同时刻到达接收机,其中分量208比其它分量的时延要大得多。
如图1的例子所示,不同信号分量不仅在不同时刻到达,而且从不同方向到达。因此可以认为信号不仅在时域中散射,而且在角度域中散射。这一点可以由该信号的到达角AoA)来描述。图2b将基站接收机中,由信号的多径传播引起的瞬态散射作为到达角的函数的例子予以说明。图2b的垂直轴202表示接收信号分量的功率,水平轴210则表示到达角。在图2b的例子中,信号分量212,214从两个方向到达。
在较大小区,即所谓的宏小区中基站天线位置较高,信号分量通常仅以少数不同的到达角到达天线,这些到达角通常在移动台和基站间的直达射线附近。在较小的微小区中,基站天线位置通常低于建筑物的顶部,因为与移动台相同,基站周围也经常环绕着若干反射表面,所以信号分量的到达角就会有较大的不同。
以上描述了上行传输方向上的多径传播。很自然地,在相反的下行方向上也会发生相应现象。因为散射和反射对频率的依赖不大,也可以认为多径路由在两个方向上基本对称。但是,应当注意到快速信号衰落在不同传输方向上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如果基站检测到某个信号分量从移动台以到达角α0到达,除非出现快速衰落,否则发送一个具有相同角度α0的信号将会将该信号导向该移动台的方向。
基于以上描述,可以认为蜂窝系统典型的多径传播环境将导致基站接收这样的信号,该信号在时域中分布成时延不同的若干分量,而在角度域中分布成从若干不同方向到达的分量。因为用户设备的移动,这两种分布轮廓随时间变化,但是其变化相当慢,即在数秒范围内,并且可以与这些轮廓同步并加以监视。
因此,接收信号分量的特征在于以上描述的多维性,上面以时间-角度域,即(α,τ)域对其进行说明,它可以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基站以改进对需要接收信号的检测。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在多维信号域中搜索接收信号的最佳信号分量,利用这些分量以下述方式控制接收机:最好能对检测到的分量进行合并和检测。信号质量的最简单的标准可以是接收功率值,但也可以是可用的其它标准,例如信噪比。
根据本发明的接收机采用自适应天线阵列,后者是由若干不同元件组成的天线阵列。图4说明了自适应天线阵列的一种可能实现,它可以应用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天线阵列包括L个天线元件400,402,404,这些元件可以例如是全向天线。每一天线元件连接到射频部件406,408,410,这些部件根据已知技术将接收信号转换成中频并将该信号采样成(I,Q)分量。得到的复样本随后在乘法器412,414,416中乘上相应的复加权系数Wi,其中i=1,…,L。已经过相乘处理的样本422,424,426通过一个加法器418应用于接收机中的其它部件。
复加权系数Wi根据一种通常自适应的算法选出,其方式应能实现所需形状的天线模式。这种整形接收信号的方式可以称为信号的数字相控,因为这针对基带上数字化的信号进行,但是基于这种整形可以使接收信号天线增益朝向所需方向。这样的天线阵列可以由定向或全向天线元件组成。调整从不同天线获得的信号相位并组合这些相控信号产生了所需方向上的虚天线射束。也可以对待发射的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实现所需的辐射图。
图3说明了天线阵列如何产生一个到达角为α的发向移动台308的强定向射束310,前述天线阵列由包含4个元件300,302,304,306的一个均匀间隔线性组组成。还形成了一组较小的旁瓣312到316。这种方向性可以由信号相控来实现,而不需要天线是定向的。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通过在角度域中定向的,并且由采用时间-角度分集的新类型接收机产生的天线射束来减少接收机的多址干扰。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从接收信号测得的到达角也可以用于发射方向,从而在两个传输方向上改进连接质量。
下面将首先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它涉及在CDMA系统中接收信号的数字相控。
在基站中使用的,采用时间-角度分集的接收机包括数字接收机装置,它可以在两维(α,τ)域中监控接收的信号分量并解调所需的信号分量。在解调之前,对接收的数字化信号样本进行相控,藉以使接收信号的天线增益朝向所需信号进入方向。在优选实施例中,相控所产生的天线射束是具有预定形状的射束,其形状由加权系数Wi和天线形状决定。如果天线射束的形状保持不变,那么可以容易地计算出每个最大增益角的这些系数。这样就可以迅速地调整相控,因为它仅依赖于一个参数,即到达角。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不需要应用已知的复杂技术,比如MUSIC以估算到达角,也不需要自适应算法,如LMS和DMI。尽管这些算法能够计算出待接收信号的优化射束形状,从而通过将天线模式的零点定向到干扰源,可以最大化所需信号的信噪比,但这在CDMA中并不是必需的,因为如上所述,在CDMA中干扰信号分布成不具有任何明显的干扰源方向的相似噪声。因此在干扰均匀分布的环境中,使具有预定形状的天线射束的最大增益角朝向接收最佳信号分量的方向就已足够。与现有技术相比,这使实现一种较简单的接收机成为可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接收机在(α,τ)域中搜索所需的信号分量。这通过使接收的扩频信号与所需的扩频码互相关,并比较得到的测量结果和给出的阈值来进行。这种搜索可以理解成天线射束扫描给定区域,同时进行信道脉冲响应测量和收集从每个方向上接收的终端设备的信号能量。这样接收机检测出接收最佳信号的方向和码相位,并分配所需数量的解调装置以与这些信号分量同步并接收这些信号分量。最好在接收机中合并接收的解调信号分量。对最佳信号分量的搜索不断进行,并且如果需要则改变解调装置的分配。
因此,接收机在任何时刻都知道接收来自移动台的最佳信号分量的方向。该信息也可以在下行方向上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基站设备。这可以例如以下述方式进行:发送机-接收机的控制器通知该发送机单元检测到有效信号分量的方向,发送机单元可以调整自适应天线阵列要发射的信号的相位,使天线射束最大增益角朝向所需方向。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发送射束,其数量也可以不同于接收机射束的数量。
本方法还在下行方向上消除了大量干扰。发射所使用的天线阵列可以与接收所用的天线阵列相同。它也可以是一个不同的天线阵列,信号相控的执行方式与接收期间相同,使用多个加权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可用于例如现有技术移动台,后者不断地根据从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对连接质量进行测量。该信息可以包括有关移动台接收的信号分量的数量、质量和相对时延的数据。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可以采用一种利用移动台所进行的连接质量测量的结果来控制下行方向上发送天线射束的方向的方法。
移动台将它所收集的测量结果发送给基站。基于从移动台接收的信息和它自己进行的测量结果,基站可以改变它用于向移动台发送信号的天线射束的数量、形状或方向。可以逐渐实现这些改变,以使移动台能跟随改变的信号。基站也可以使用它从移动台接收的连接质量信息以在测量结果表明前述步骤没有改善移动台中信号质量时,调整每一天线射束的发送功率。
以上描述的方法的优点之一在于,例如在一种衰落恶劣的情况下,移动台可以向基站发送一个请求以改变信号发送中所用的天线射束的参数,例如方向、形状和数量,从而可以迅速提高移动台所接收的信号质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用于发送信号的天线射束方向在测得的所需方向αi环境上偏转一个小角度Δαi。这产生了待发送信号中的角度分集,从而通过分集可以减小衰落的概率,尤其是在移动台没有移动时效果更为明显。
该方法在图5中说明,其中基站100通过两个射束580,582向移动台102发送信号,这两个射束在该图的例子中被地面上的障碍物584,586所反射。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基站使所需方向上的每一天线射束偏转特定角度Δαi和Δαj,因此天线射束各自沿不同路径588a到588b和590a到590b传播。以给定频率不断执行偏转,因而移动台所接收的信号中会发生所需变化,通过该变化减小了长衰落的概率。有了该变化就能够随机化衰落统计,从而通过信道编码和交织可以更好地防止衰落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可以相应地应用于移动台信号的接收上,其中信号接收中使用的天线射束方向角在测得的所需方向αi上偏转小角度Δαi。通过这种方式,在该传输方向上接收的信号中产生小的所需变化。因为实际上天线射束通常比使用的偏转角宽得多,所以进行的偏转不会影响接收信号的功率值。天线射束的宽度可以例如是10度角,而偏转角可以例如是1度。所用的天线射束的宽度和偏转角自然可以根据应用而有所变化。
现有技术CDMA系统在功率测量中采用导频信号以使移动台能进行相干接收,前述导频信号由每一基站发送并用于基站的识别。在已知系统中,导频信号是一个数据未调的扩频编码信号,将其发射到基站覆盖区的方式与实际业务量信道相同。
以根据本发明的方式实现的CDMA系统可以应用这样一种方法来发送导频信号,该方法在数据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中采用随时间变化的天线射束,然后就可以在不随时间变化的发送方向上发送第一导频信号,并在随时间变化的发送方向上发送第二导频信号,该方向可以对应于数据信号发送中所使用的发送方向。
因此,可以使用具有不随时间变化发送方向的导频信号来检测基站,并用于功率测量以检测是否需要越区切换。因为所用的天线方向性模式不同于数据信号模式,所以该信号不能用于相干检测的基准。为此可以使用一个导频信号,该信号以与每个数据信号相同的天线模式发送,因而沿与实际数据信号相同的路径传播,使移动台能够进行相干检测。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可以进一步采用相当窄的天线射束来发送导频信号,并可以以下述方式定向该天线射束最大增益角:使天线射束扫描小区区域。因此,包含导频信号的天线射束象灯塔一样扫描小区,从而避免了向整个小区区域发送连续导频信号。导频信号也可以通过若干扫描天线射束发送,控制这些射束的相位使其不重迭。基站在控制信道上通知移动台导频信号扫描每一区域的时刻。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机的结构。图6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接收机结构的框图。该接收机包括一个由L个单独的天线元件组成的天线阵列500。该天线阵列可以是线性的,平面的(二维的)或全向的。天线阵列500通过L个元件中的每一个从每个移动台接收在若干不同方向的不同路径上延迟的多径传播的信号,进行预放大,将该信号转换成中频,并数字化所有的L个信号。得到的L个数字复I,Q样本514提供给信道元件504,506,508的输入。
每个与基站通信的活跃移动台由一个信道元件提供服务,后者对接收信号和待发送的信号都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下面将更详细地予以描述。每一信道元件包括一个(α,τ)接收机和一个相应的发射机。信道元件在发送方向和接收方向上都通过信号相控实现天线射束的数字整形功能。
在接收方向上,信道元件在角度-空间域上滤波信号,解调接收的信号分量,并在分集合并器中将它们合并,最后解码从移动台接收到的,并已经合并的信号。得到的用户数据比特进一步输送给基带单元510,后者将它们前转给网络的其它部分。
在发送方向上,用户数据比特从网络的其它部分到达基带单元510,后者将它们前转到正确的信道元件504到508,它们在信道元件中编码,由扩频码进行调制,并经受待发送信号的相控,相控决定了待发送天线射束的方向。得到的L个信号输送给天线阵列502的L个元件的每一个。实际上接收和发送天线阵列500,502可以是不同的,也可以由同一个物理天线阵列实现,其中通过适当的双工滤波来分离发送方向和接收方向。
在发送天线阵列502中,从每一信道元件到达的信号和待发往每一天线元件的信号都转换成模拟形式,转移到射频并通过天线元件发送。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尽管以上描述为简单起见说明在每一组中有相同的数量的L个元件,但发送和接收天线阵列当然可以包含不同数量的天线元件。该图还示出了一个控制部件512,它控制设备不同单元的操作,比如根据来自基站控制器的消息分配信道单元给不同的连接。
图7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机中信道元件的结构的框图。信道元件包括一个或若干个数字接收机单元600,602,在该图中示出了其中两个,一个或多个搜索器单元604,在该图中示出了其中之一,一个分集合并器608,其输入包括一个来自接收机单元的信号,一个解码器610,在分集合并器608的输出中可见的一个信号连接到它的输入端,以及控制装置612,从天线阵列到达的L个数字复I,Q样本514输送给所有数字接收机单元600,602和搜索器单元604的输入端。如果在发送机-接收机中采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则根据本发明的发送机-接收机还包括一个编码器614和一个数字发送单元606。
首先结合图7考察数字搜索器单元604的操作。与传统瑞克接收机相同,搜索器单元的功能是在接收信号中搜索所需的信号分量。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一种新类型的搜索器单元不断在(α,τ)域中监控接收信号,搜寻有用信号分量并给出其参数,即到达角(AoA)和时延轮廓给控置装置612,后者相应地分配所需数量的接收机单元以解调最佳分量。根据本发明的接收机当然也可以以下述方式实现:信道元件不包括单独的控制装置612,而是由搜索器单元604将有关待监控的信号分量的信息直接前转给接收机分支600,602。
搜索器单元包括装置634以控制由天线阵列射频元件提供的信号的相位,以及装置636,用于检测从相控装置634输出中得到的信号是否包含一个以给定时延接收的信号分量,并用于测量该信号分量的质量。搜索器单元还包括装置638,用于以下述方式控制前述相控装置634和测量装置636:能够测量接收信号的进入方向和时延。
用于相控由天线阵列射频元件提供的信号的装置634,可以例如通过以上描述并在图4中示出的该类设备实现,该设备包括信号与复系数Wi(i=1,…,L)相乘,由此可以确定在相控装置输出信号中可见的放大信号的到达角。如上所述,系数的每一组合对应于天线射束的特定组合,相控装置(634)由装置638控制,因而可以检察信号的所有实际进入方向。
这样,相控装置的输出给出了一个信号,该信号对应于基于装置638的控制在给定方向上接收的信号。测量装置636以相控装置输出中可见的信号的不同时延进行测量,该测量的目的是检测出具有不同时延的信号分量。前述装置638设置每次要测量的时延。在该测量装置中,以该装置输入中的信号进行去扩频,复信号能量和例如信道相干时间上能量矩形的测量,并将所得的测量结果与给定阈值进行比较。将测得的强度超过给定阈值的信号分量参数,即到达角,时延和功率提供给信道元件的控制装置612。
因此,装置638控制相控装置634和测量装置的操作。装置638对应于传统瑞克接收机中搜索器支路所提供的同步环路,尽管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该装置以一种新的方式运行。在装置638的控制下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实现在(α,τ)域中对所需信号分量的搜索。如上所述,可以用对信号质量的某种其它形式的测量来代替信号功率的测量。
由天线阵列接收的数字化信号可以在相控装置634中逐步以最大增益方向角改变给定角度间隔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可能的进入方向上,可以选出一组代表性的到达角αj,它们相互间隔所需角度值,每一进入方向都以不同时延值进行若干能量测量,从而得到进入方向上的时延轮廓τk。
另一种方法是指示测量装置636首先测量例如具有非定向天线模式的接收信号的时延轮廓τk。这样就检测出了接收信号分量的可能时延。之后指示相控装置634以窄定向射束扫描不同的方向角,同时指示测量装置以第一测量中检测出的前述时延值进行测量。从而得到以不同时延到达的分量的进入方向αj。
这样,将检测到的信号分量的参数提供给信道元件的控制装置612。控制装置通过告知接收机元件最佳检测信号分量的进入方向和时延分配接收机元件600,602接收并解调最佳检测信号分量。如上所述,接收机元件也可以直接由搜索器单元604控制,而不需要单独的控制装置。
下面结合图7来考察数字接收机单元600,602的操作。与传统的瑞克接收机相同,接收机单元的功能是接收并解调给定的信号分量。假定信道元件控制装置612已分配了一个接收机单元,用以接收其参数为到达角αj、时延τk的特定信号分量。
接收机单元600,602包括监控装置624,632,信道元件的控制装置612将需要监控的信号分量的相位和进入方向的信息前转给这些监控装置。监控装置控制接收机单元的第一相控装置,后者的输入是从天线阵列得到的数字化信号。相控装置618,626具有与搜索器单元中提供的相控装置634类似的结构。基于有关到达角αj的信息和从控制单元接收的信息,监控装置设置复加权系数Wi(i=1,…,L),使从所要进入方向到达的信号在相控装置的输出中出现。这也可以理解成指向所需方向且具有预定形状的接收机天线射束。
接收机单元600,602还包括解调装置620,628,其输入包括从相控装置618,626得到的信号。监控装置624,632指令解调装置与以给定时τk到达的信号分量同步。在解调装置中,采用给定的τk作为码相位,根据已知技术对信号进行去扩频和解调。得到的码元与时延数据一起提供给信道元件的其它部件。
接收机单元600,602还包括第二相控装置622,630,其输入包括从天线阵列得到的数字化信号。第二相控装置的输出信号输送给监控装置624,632。监控装置通过用该装置来测量分配给接收机的信号分量的当前参数(αj,τk)环境,控制第二相控装置的操作,以检测接收信号分量的进入方向和时延的可能变化。为此,第二相控装置包含类似于第一相控装置的复系数用于调整信号相位,以及类似于搜索器单元中测量装置636的用于测量脉冲响应的装置。如果监控装置通过第二相控装置检测到所需信号分量进入方向αj或时延τk的变化,它们改变第一相控装置和解调装置中的对应数据。
现有技术中有若干方式可以在扩频系统中实现监控装置624,632,例如超前-滞后门可以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装置。这些电路通过以给定时差Δτ执行两次能量测量来估计码定时误差。Δτ一般是当前设定值τk环境中扩频码基片时间的几分之一。能量测量由第二相控装置622,630的测量装置执行,它提供标称设定τk在时延变化时所需的正确数据。
相应地,可以通过第二相控装置监控信号的到达角αj的变化。例如可以通过天线射束以给定时延τk执行两次或更多次能量测量,前述天线射束已通过相控而在两个方向上都偏离当前到达角αj角度Δα。所用的偏转角Δα一般是天线射束宽度的几分之一。
因此,监控装置624,632控制第二相控装置632,630所执行的能量测量,从而在任何时刻都能以最大可能能量接收信号。监控设备更新第一相控装置,解调装置以及信道元件控制装置612中被改变参数(αj,τk)的相关数据,因此如果需要,该数据可用于发送方向。
前述接收信号的最大化可以与传统系统中采用的接收机天线分集相比较,其中信号由两个或多个彼此相隔一定距离的天线接收,该间距是接收信号波长的若干倍。在根据本发明的接收机中,如果在深长衰落的情况下捕获以到达角αj接收的信号,通过将接收机射束角改变一个小角度Δα,大致能够消除该衰落。因此,不需要彼此相隔给定间距的两根单独天线。
信道元件的分集合并器608和解码器610的操作类似于现有技术分集接收机。合并器608通过下述方式合并从不同接收机元件到达的码元序列:考虑并补偿它们的不同时延τk,并可能根据其信噪比加权不同的码元序列以得到最大比率合并,这样得到的合并码元序列输送给解码器610,后者通常首先进行去交织,然后将这些码元解码成用户数据比特。CDMA应用通常采用强卷积编码,其最佳检测方法是提供软判决的维特比算法。
显然,上述信道元件也可以用于监控和接收接入信道。在接收方向上使用的天线射束具有较宽的天线模式,即它们可以是例如120宽度,这是因为发送呼叫建立消息的移动台的确切位置是未知的。
下面将结合图7考察数字发送单元606的操作。用户数据比特首先输送给编码器614,后者一般使用卷积码编码这些比特,并对编码比特进行交织。得到的交织码元输送到扩频调制器642,后者进行传统的调制。上述所有功能可以根据已知技术实现。
但是在本发明中,发送单元包括装置644,640,用于控制和数字相控响应于接收信号而发送的信号。在根据本发明的发送装置中,用于调整发送射束的装置644从信道元件控制装置612接收其输入中有关不同接收机单元600,602从移动台接收信号所用的进入方向的信息。控制装置612还报告搜索器单元604检测到的信号的其它进入方向,但是在信号接收中并不需要使用所有方向。
用于调整发送射束的发送单元装置644控制相控装置640,后者通过预定射束生成函数计算JXL个复加权系数Wij(i=1,…,L;j=1,…,J),它通过L个天线元件产生J个天线射束。除了为天线射束定向和计数之外,装置644通过指示每一射束使用的发送功率来控制相控装置640,前述发送功率由装置644从信道元件的控制装置612得到。
相控装置640的结构可以类似于前述在接收方向上的相控装置618,626,634。在相控装置中,调制装置642提供的带外信号数字化(I,Q)样本乘上L个复加权系数,其中L是天线元件的数量,其方式如下: 从而得到天线阵列的L个复样本序列。复数相乘也使用一个实定标因子gj(j=1,…,J),从调整装置644得到的gj可以用于每一天线射束的独立功率调整。调整装置644也指示了使用的频率,从而可以正确设置加权系数Wij。
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也可以使用特殊的射束控制比特,后者是移动台基于它接收的信号所产生的,并与它发向某站的信号相加。根据本发明的接收机包括装置616,用于对接收信号进行去复用并检测出这些射束控制比特。为了避免产生延时,应当在解码器610之前就已执行了这种检测。前述射束控制比特被前转给发送单元的调整装置644。
调整发送射束的装置644基于从信道元件控制装置得到的信息和移动台所发送的射束控制比特控制相控装置640。通过以不同方式修改参数αj和gj(j=1,…,J),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可以独立地调整某些天线射束所用的发送功率,或者可以将某些天线射束的方向角αj改变一个给定的角度Δα,或者可以改变所用的天线射束的数量。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补偿无线路径上发生的信号质量的恶化,例如衰落。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发送单元606的调整装置644可以在给定方向角αj的情况下将一个或若干使用的天线射束的方向偏移小角度Δα。有了这种偏移,可以减小移动台长时间处于深衰落的概率。因为天线射束方向角不断在标称方向角αj附近振荡,所以通过无线路径传播的信号不会连续使用同一个路由。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调整装置644可以控制相控装置640,使得通过适当地调整加权系数Wij(i=1,…,L;j=1,…,J)和因子gj(j=1,…,J),能够从天线阵列得到具有较宽天线射束的高功率信号。得到的天线模式可以是例如一个扇区模式或全向模式。因此可以以固定天线模式发送例如一个数据未调的导频信号。同一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控制信道的发送。
在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中,调整装置644还能够控制相控装置640,使得通过适当地调整加权系数Wij(i=1,…,L;j=1,…,J)和因子gj(j=1,…,J),可以从天线阵列得到具有相当窄的天线射束的一个或多个信号,信号的最大增益角不断扫描小区区域。得到的天线模式可以用于数据未调的导频信号的发送。
尽管以上结合根据附图的例子描述了本发明,但显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后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创新思想范围内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对其进行修改。
天线射束的标准例如可以同时用于垂直和水平方向,因而上述(α,τ)域可以理解成一个(α,β,τ)域,其中α是垂直角,β是水平角,而τ是时延。
在信道元件中可以使用相干,不相干或部分相干调制和解调方法。例如为了能够在移动台中进行相干解调,基站可以在每一天线射束中包括一个附加的数据未调的扩频编码信号作为相位基准。可选地,也可以使用已知的基准码元用于同一目的。
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包括将信道元件的数字相控装置618到634置于一个通用的相控装置部件中,后者为所有的信道元件提供服务。
Claims (16)
1.一种接收和发送所需用户信号的基站设备,该待接收的信号可以沿若干不同路径以若干不同时延到达该设备,该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由若干元件组成的天线阵列(500),一个或多个信道单元(504-508),该信道单元包括装置(600-606),用于相控待由天线阵列(500)发送和接收的信号,使天线阵列增益在所需方向上最大,其特征在于,信道单元(504-508)包括装置(604),用于搜索接收信号分量的进入方向和时延,以及装置(604),用于基于所述信息控制相控装置(600-606),使天线射束的最大增益角在所需方向上被偏转。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基站设备包括一组连接到天线阵列(500)的射频部件(500),一个或多个信道单元(504-508),其输入包括来自射频部件(500)的一个信号,并且该信道单元至少包括一个相控由天线阵列(500)接收的信号的装置(618),使从天线阵列得到的增益在所需方向上最大,以及至少一个解调所需接收信号分量的装置(620),解调装置的输入是相控装置(618)的输出信号,以及用于搜索接收信号分量的进入方向和时延的装置(624,638),和基于所述信息控制相控装置(618)和解调装置(620)的装置(624,638)。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信道单元(504)包括一个调整信道单元操作的控制单元(612),至少一个接收机部件(600-602)和至少一个搜索器部件(604),这些部件的输入包括来自射频部件(500)的信号,以及一个分集合并器(608),其输入包括来自接收机部件(600-602)的信号,和装置(610),用于解码所合并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搜索器部件(604)包括相控装置(634),其输入是来自射频部件(500)的信号,和装置(636),用于检测从特定进入方向接收的并从相控装置(634)得到的信号是否包含具有特定时延的所需信号分量,并用于检测所述信号分量的质量,以及装置(638),用于控制相控装置(634)和测量装置(636),使得对待接收信号的所需进入方向和时延的测量可以进行,以及装置(636),用于通知信道元件控制单元(612)每一检测到的信号分量的进入方向、时延和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3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发送机部件(606)包括调制装置(642),其输入是来自编码装置(614)的信号,相控装置(640),其输入是调制装置输出中出现的信号,以及装置(644),用于控制相控装置(640),使待发送信号的最大增益朝向所需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相控装置(618,622,634)包括装置(412-416),用于使每一天线元件所接收的信号分量乘上专为每一分量设置的复加权系数,该系数指示了所需方向上预定放大模式的最大增益角。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信道单元(504-508)包括装置(616),用于在从移动台接收的信息中识别出下行方向的连接质量信息,并且该设备包括装置(604),用于考虑所述连接质量信息控制相反传输方向的相控装置(606)。
8.一种在蜂窝无线系统的基站中提供角度分集的方法,该系统在每个小区中至少包括一个基站(100),该基站与位于其域内的移动台(102)保持通信,通过使用随时间变化的天线射束向移动台发送数据信号,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上使用的天线射束方向角在给定方向角(580)的环境中被偏转(588a-588b)。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通过由若干元件组成的天线阵列(500)接收移动台的信号,将信号转换成中频和数字形式,以及
在接收信号中搜索最佳信号分量的进入方向和时延,以及
基于所述测量和移动台所发送的下行方向连接质量信息控制相反传输方向上待发送信号的相控和放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移动台向基站发送有关该移动台所接收的信号分量的数量、质量和相对时延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移动台接收的信息用于调整天线射束方向角的偏转。
12.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待由每一天线元件(400-404)发送的信号乘上专为每一元件设置的复加权系数来进行待发送信号的相控。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专设的复加权系数的每一组合对应于信号传输中特定方向的加重。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改变复加权系数集的组合来偏转方向角。
15.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待发送信号的相控过程中,预定放大模式的最大增益角在所需方向上偏转。
16.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单独的搜索器单元(604)中进行对应于具有最强功率值的信号分量的进入方向和时延的搜索,该搜索器单元向控制单元(612)指示搜索结果,后者控制发送单元的相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I952533A FI105512B (fi) | 1995-05-24 | 1995-05-24 | Menetelmä kulmatoisteen aikaansaamiseksi sekä tukiasemalaitteisto |
FI952533 | 1995-05-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5249A CN1185249A (zh) | 1998-06-17 |
CN1097362C true CN1097362C (zh) | 2002-12-25 |
Family
ID=8543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61941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362C (zh) | 1995-05-24 | 1996-05-23 | 提供角度分集的方法,以及基站设备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212406B1 (zh) |
EP (1) | EP0872039B1 (zh) |
JP (1) | JPH11505972A (zh) |
CN (1) | CN1097362C (zh) |
AT (1) | ATE253789T1 (zh) |
AU (1) | AU710336B2 (zh) |
DE (1) | DE69630616T2 (zh) |
FI (1) | FI105512B (zh) |
NO (1) | NO975356D0 (zh) |
WO (1) | WO199603797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106668B (fi) * | 1995-05-24 | 2001-03-15 | Nokia Networks Oy | Tukiasemalaitteisto sekä menetelmä antennikeilan suuntaamiseksi |
GB2317786B (en) * | 1996-09-25 | 2001-05-30 | Motorola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 deamformed control channel and method of system control |
US6061336A (en) * | 1997-09-30 | 2000-05-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olarization enhanced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
SE513656C2 (sv) | 1997-11-21 | 2000-10-16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mottagning av radiosignaler med hjälp av antennlober |
GB2332122B (en) * | 1997-12-05 | 2002-11-20 | Motorola Ltd | Method of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apparatus |
FI980035L (fi) | 1998-01-09 | 1999-07-10 | Nokia Networks Oy | Menetelmä antennikeilan suuntaamiseksi ja lähetinvastaanotin |
JP3716398B2 (ja) | 1998-03-05 | 2005-11-1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アレーアンテナによる到来方向推定方法及び該方法を用いたds−cdma受信装置 |
US6370397B1 (en) * | 1998-05-01 | 2002-04-0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earch window delay tracking i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6564044B1 (en) * | 1998-11-16 | 2003-05-13 | Rilling Kenneth F | Simultaneous processing of multiple signals by an adaptive antenna |
US6320898B1 (en) * | 1998-11-30 | 2001-11-20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CDMA pseudo-smart antenna selection |
SE514624C2 (sv) * | 1998-12-22 | 2001-03-26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Förfarande och arrangemang för att upprätta en länk mellan två fasta noder i ett mobilradiosystem genom användning av adaptiva antenner och en reflekterande kropp |
US6501963B1 (en) * | 1999-03-19 | 2002-12-31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Design, fabrication and operation of antennas for diffusive environments |
AT407807B (de) | 1999-03-26 | 2001-06-25 | Nokia Networks Oy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strahlformung |
US7035238B1 (en) * | 1999-06-04 | 2006-04-25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Code assignment in a CDMA wireless system |
KR100316777B1 (ko) * | 1999-08-24 | 2001-12-12 | 윤종용 |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폐쇄 루프 전송 안테나 다이버시티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기지국 장치 및 이동국 장치 |
WO2001024399A1 (en) * | 1999-09-27 | 2001-04-05 | Metawav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 Methods of phase recovery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6782277B1 (en) * | 1999-09-30 | 2004-08-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ase station beam sweeping |
US6584302B1 (en) * | 1999-10-19 | 2003-06-24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forming a beam |
JP2001196975A (ja) * | 2000-01-17 | 2001-07-19 | Nec Corp | Cdma方式無線基地局用の同期捕捉回路 |
US6950678B1 (en) * | 2000-05-24 | 2005-09-2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Control technique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242964B1 (en) * | 2000-09-28 | 2007-07-10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haping of EM field for transmission to multiple terminals |
US7054292B2 (en) * | 2000-10-27 | 2006-05-30 | L-3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 Hybrid synchronous space/code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ing an adaptive antenna system |
US7327780B2 (en) | 2001-03-14 | 2008-02-05 | Mercury Computer Systems, Inc.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ple operating system multiple user detection |
US7376175B2 (en) | 2001-03-14 | 2008-05-20 | Mercury Computer Systems, Inc.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che enabled multiple processor based multiple user detection |
RU2197783C2 (ru) * | 2001-03-15 | 2003-01-27 | Аджалов Владимир Исфандеярович | Способ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доступа к сетям передачи пакетов данных |
US6961545B2 (en) * | 2001-04-09 | 2005-11-01 | Atheros Communication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antenna diversity |
US6512480B1 (en) * | 2001-08-20 | 2003-01-28 | Vectrad Networks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narrow beam antenna diversity in an RF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
US7095987B2 (en) * | 2001-11-15 | 2006-08-22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ed uplinked-signal based adaptive downlink diversity with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930637B2 (en) * | 2001-11-15 | 2005-08-16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esolution tracking via mono-pulse beam-form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327730C (zh) * | 2002-07-19 | 2007-07-18 | 国立新加坡大学 | 无线通信设备和方法 |
US6768459B2 (en) * | 2002-07-31 | 2004-07-27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sitioning mobile units based on angle measurements |
US6894993B2 (en) * | 2002-12-27 | 2005-05-17 | Arraycomm, Inc. |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channel swap in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
JP2004248162A (ja) * | 2003-02-17 | 2004-09-02 | Kyocera Corp | 基地局装置 |
US7277731B2 (en) * | 2003-12-23 | 2007-10-02 | Motorola, Inc. | Adaptive diversity antenna system |
WO2006017850A2 (en) * | 2004-08-12 | 2006-02-16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antenna correlation |
KR20060081194A (ko) * | 2005-01-07 | 2006-07-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섹터 구성 장치 및 방법 |
US7415288B1 (en) * | 2005-01-07 | 2008-08-19 | Zte (Usa) Inc. | Techniques for providing efficient transmit diversity and bandwidth segmen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606528B2 (en) * | 2006-11-10 | 2009-10-20 | 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 | Distributed conformal adaptive antenna array for SATCOM using decision direction |
US9130611B2 (en) * | 2012-08-17 | 2015-09-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using zoning map for beam searching, tracking and refinement |
US20140159958A1 (en) * | 2012-12-07 | 2014-06-12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Beam Forming Antenna Array |
FR3007587B1 (fr) * | 2013-06-24 | 2015-08-07 | Astrium Sas | Procede et systeme de surveillance d'une phase de transfert d'un satellite d'une orbite initiale vers une orbite de mission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690A (zh) * | 1988-07-28 | 1990-02-14 | 莫托罗拉公司 | 可克服多径干扰的高码率通信系统 |
US5127025A (en) * | 1989-05-02 | 1992-06-30 | Nec Corporation | Space diversity tdma receiv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249292A3 (en) | 1986-06-10 | 1989-11-15 | THORN EMI Electronics Limited | Radio direction-finding using time of arrival measurements |
US5303240A (en) | 1991-07-08 | 1994-04-12 | Motorola, Inc. |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directional antennas |
GB2257605A (en) | 1991-07-12 | 1993-01-13 | Paul Victor Brennan | Diversity antenna system |
US5515378A (en) | 1991-12-12 | 1996-05-07 | Arraycomm, Inc. | Spatial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SE514000C2 (sv) * | 1992-04-29 | 2000-12-11 | Telia Ab |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att minska fädningen mellan basstation och mobila enheter |
US5274844A (en) * | 1992-05-11 | 1993-12-28 | Motorola, Inc. | Beam pattern equalization method for an adaptive array |
US5260711A (en) | 1993-02-19 | 1993-11-09 | Mmtc, Inc. | Difference-in-time-of-arrival direction finders and signal sorters |
GB2281175B (en) * | 1993-08-12 | 1998-04-08 | Northern Telecom Ltd | Base station antenna arrangement |
US5351274A (en) | 1993-08-20 | 1994-09-27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Post detection selection combining diversity receivers for mobile and indoor radio channels |
US5771439A (en) * | 1996-05-20 | 1998-06-23 | Raytheon E-Systems, Inc. | Adaptive antenna system and method for cellular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5781845A (en) * | 1996-12-03 | 1998-07-14 |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 Adaptive transmitting antenna |
US5739788A (en) * | 1996-12-03 | 1998-04-14 |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 Adaptive receiving antenna for beam repositioning |
-
1995
- 1995-05-24 FI FI952533A patent/FI105512B/fi active
-
1996
- 1996-05-23 EP EP96915052A patent/EP087203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05-23 AT AT96915052T patent/ATE253789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6-05-23 CN CN96194111A patent/CN109736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05-23 WO PCT/FI1996/000290 patent/WO1996037975A1/en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96-05-23 DE DE69630616T patent/DE69630616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05-23 AU AU56961/96A patent/AU710336B2/en not_active Ceased
- 1996-05-23 US US08/971,220 patent/US6212406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05-23 JP JP8535160A patent/JPH11505972A/ja active Pending
-
1997
- 1997-11-21 NO NO975356A patent/NO975356D0/n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690A (zh) * | 1988-07-28 | 1990-02-14 | 莫托罗拉公司 | 可克服多径干扰的高码率通信系统 |
US5095535A (en) * | 1988-07-28 | 1992-03-10 | Motorola, Inc. | High bit rate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overcoming multipath |
US5127025A (en) * | 1989-05-02 | 1992-06-30 | Nec Corporation | Space diversity tdma receiv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NO975356L (no) | 1997-11-21 |
FI952533A0 (fi) | 1995-05-24 |
EP0872039A1 (en) | 1998-10-21 |
FI952533L (fi) | 1996-11-25 |
JPH11505972A (ja) | 1999-05-25 |
ATE253789T1 (de) | 2003-11-15 |
AU5696196A (en) | 1996-12-11 |
US6212406B1 (en) | 2001-04-03 |
EP0872039B1 (en) | 2003-11-05 |
DE69630616D1 (de) | 2003-12-11 |
DE69630616T2 (de) | 2004-08-12 |
AU710336B2 (en) | 1999-09-16 |
WO1996037975A1 (en) | 1996-11-28 |
FI105512B (fi) | 2000-08-31 |
NO975356D0 (no) | 1997-11-21 |
CN1185249A (zh) | 1998-06-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362C (zh) | 提供角度分集的方法,以及基站设备 | |
CN1152484C (zh) | 基站设备以及控制天线射束的方法 | |
CN1147061C (zh) | 基站设备以及控制天线射束方向的方法 | |
CN1185251A (zh) | 一种接收方法和一种接收机 | |
CN1092428C (zh) | 发送导频信号的方法以及该蜂窝无线系统 | |
CN1088947C (zh) | 发送导频信道的方法和蜂窝无线系统 | |
CN1080078C (zh) | 越区切换的方法和蜂窝无线系统 | |
US6956841B1 (en) | Receiver and method of receiving a desired signal | |
CN1246259A (zh) | 定向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
CN1413039A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路径搜索方法及其设备 | |
CN1210975C (zh) | 一种自适应控制天线波束的基站设备及方法 | |
CN1430822A (zh) | 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下行射束的形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