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91179B - 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91179B CN109691179B CN201780056433.0A CN201780056433A CN109691179B CN 109691179 B CN109691179 B CN 109691179B CN 201780056433 A CN201780056433 A CN 201780056433A CN 109691179 B CN109691179 B CN 1096911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twork element
- plane network
- session
- user plane
- terminal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6—Hand-off prepa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d-to-end data ses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a plurality of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end-to-end data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04W76/34—Selective release of ongoing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及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既能够保证在源用户面网元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后,下行数据无丢包,又能够降低核心网资源的浪费和信令的传输。该方法包括:源用户面网元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若源用户面网元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源用户面网元保留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第一通知消息用于触发控制面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其中,第一会话为源用户面网元与终端设备之间已建立的会话,第二会话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例如,窄带物联网(Narrowband-Internet of Thing,NB-IoT)系统。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可以为小数据(small data),传输小数据的业务通常称为小包业务。小包业务对时延的要求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要求均比较低,因此,终端设备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会话无需一直保持连续。
现有技术中,对于某一终端设备而言,若该终端设备与核心网设备的控制面网元、核心网设备的源用户面网元之间已经建立第一会话,则该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经由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无线接入网设备、源用户面网元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若源用户面网元根据其负载情况或者当前数据的传输路径,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则源用户面网元向控制面网元发送通知消息,通知控制面网元释放第一会话。控制面网元可能立刻释放第一会话,并指示该终端设备重新向该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这样,控制面网元可为该终端设备重新选择用户面网元,重新选择的用户面网元称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以建立该终端设备与控制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之间的第二会话,从而使得该终端设备可通过目标用户面网元传输该终端设备的数据。
但是,上述方法中的第一会话在第二会话建立之前就已经被释放,因此,对于待发送至该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可能会出现丢包现象。此外,在第一会话被释放之后,建立了第二会话,如果该终端设备并未根据第二会话传输数据,则会导致核心网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信令传输。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及设备,既能够保证在源用户面网元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后,下行数据无丢包,又能够降低核心网资源的浪费和信令的传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会话迁移方法,源用户面网元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若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源用户面网元保留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该第一通知消息用于触发控制面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第一会话为源用户面网元与终端设备之间已建立的会话,第二会话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
由于源用户面网元在第二会话建立之前,保留了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因此,即使有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也能够准确的发送到终端设备,保证了下行数据无丢包。又由于第二会话是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后触发建立的,因此,不会出现未传输数据却建立了第二会话的情况,降低了核心网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信令传输。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源用户面网元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源用户面网元还从控制面网元接收第二通知消息。这样,源用户面网元在收到第二通知消息后,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源用户面网元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控制面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第二会话建立后,控制面网元向源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二通知消息,便于源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二通知消息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减少源用户面网元的资源浪费。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源用户面网元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方法为:源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一条件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该第一条件包括源用户面网元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户面网元,该用户面网元为上述源用户面网元。该用户面网元包括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单元模块所实现的功能具体如下:
上述处理单元,用于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以及用于若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保留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其中,第一会话为源用户面网元与终端设备之间已建立的会话;上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第一通知消息用于触发控制面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第二会话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户面网元还包括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用于在上述发送单元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之后,从控制面网元接收第二通知消息;上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接收单元收到第二通知消息后,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条件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其中,第一条件包括源用户面网元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户面网元,该用户面网元为上述源用户面网元。该用户面网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通信接口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用户面网元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使用户面网元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会话迁移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当第三方面中的用户面网元的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代码时,会话管理功能实体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会话迁移方法。
第五方面,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用户面网元上运行时,使得用户面网元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会话迁移方法。
在本申请中,上述用户面网元的名字对设备或功能模块本身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设备或功能模块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设备或功能模块的功能和本申请类似,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本申请中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第一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并且,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中的有益效果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会话迁移方法,终端设备与源用户面网元之间建立第一会话;终端设备获取指示信息,并根据指示信息,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第二会话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指示信息,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的方法为:终端设备根据指示信息,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后,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
第二会话是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建立的,因此,不会出现未传输数据却建立了第二会话的情况,降低了核心网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信令传输。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还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上行注册报文,上行注册报文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通知应用服务器更新下行传输路径,下行传输路径为用于传输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路径。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单元、获取单元和发送单元。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单元模块所实现的功能具体如下:
上述处理单元,用于与源用户面网元之间建立第一会话;上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指示信息;上述发送单元,用于根据上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指示信息,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第二会话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指示信息,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后,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上行注册报文,上行注册报文用于指示目标用户面网元通知应用服务器更新下行传输路径,下行传输路径为用于传输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路径。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通信接口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终端设备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使终端设备执行如上述第六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会话迁移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当第八方面中的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代码时,终端设备执行如上述第六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会话迁移方法。
第十方面,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如上述第六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会话迁移方法。
在本申请中,上述终端设备的名字对设备或功能模块本身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设备或功能模块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设备或功能模块的功能和本申请类似,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本申请中第七方面、第八方面、第九方面、第十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第六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并且,第七方面、第八方面、第九方面、第十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第六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中的有益效果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会话迁移方法,控制面网元在从源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一通知消息之后,确定指示信息,并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第二会话为终端设备与目标用户面网元之间的会话。
由于控制面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建立第二会话,因此,本申请中的第二会话均是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建立的,因此,不会出现未传输数据却建立了第二会话的情况,降低了核心网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信令传输。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会话建立后,控制面网元还向源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二通知消息,第二通知消息用于指示源用户面网元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其中,第一会话为终端设备在第二会话建立前与源用户面网元建立的会话。
控制面网元向源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二通知消息,便于源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二通知消息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减少源用户面网元的资源浪费。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控制面网元,该控制面网元包括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单元模块所实现的功能具体如下:
上述接收单元,用于从源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一通知消息;上述处理单元,用于在上述接收单元收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确定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第二会话为终端设备与目标用户面网元之间的会话;上述发送单元,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处理单元确定出的指示信息。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第二会话建立后,向源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二通知消息,第二通知消息用于指示源用户面网元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其中,第一会话为终端设备在第二会话建立前与源用户面网元建立的会话。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控制面网元,该控制面网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通信接口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控制面网元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使控制面网元执行如上述第十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当第十三方面中的控制面网元的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代码时,控制面网元执行如上述第十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
第十五方面,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控制面网元上运行时,使得控制面网元执行如上述第十一方面及其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会话迁移方法。
在本申请中,上述控制面网元的名字对设备或功能模块本身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设备或功能模块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设备或功能模块的功能和本申请类似,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本申请中第十二方面、第十三方面、第十四方面、第十五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第十一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并且,第十二方面、第十三方面、第十四方面、第十五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第十一方面及其各种实现方式中的有益效果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网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网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网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网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例如,NB-IoT系统。NB-IoT系统主要应用于智能环境监测、智能城市、智能抄表、物体追踪、智能农场、智能工业、智能家庭等物联网场景。为了满足海量碎片化、低成本、低速率、低功耗的NB-IoT物联网应用,NB-IoT系统中的核心网设备使用小数据包(简称为:小包)完成业务传输。
传输小数据的业务通常称为小包业务,小包业务的特点为:终端设备的发包频率低、传输数据小、对时延的要求和QoS的要求均比较低,核心网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无需一直保持连续。
与常见的通信系统类似,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设备、核心网设备与位于外部数据网络(Data Network)的应用服务器连接。如图1所示,现有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10、无线接入网设备11、核心网设备12以及应用服务器13。终端设备10与无线接入网设备11连接、无线接入网设备11还与核心网设备12连接,核心网设备12与应用服务器13连接。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多个设备之间的连接为无线连接,为了方便直观地表示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图1中采用实线示意。
上述核心网设备12的控制面功能和用户面功能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集成在同一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控制面网元120表示能够实现上述核心网设备12的控制面功能的设备,采用用户面网元121表示能够实现上述核心网设备12的用户面功能的设备。相应的,控制面网元120和用户面网元121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集成在同一设备。在控制面网元120和用户面网元121独立设置的场景中,应用服务器13与用户面网元121连接。
控制面网元120具备终端设备的移动管理功能、会话管理功能、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功能以及生成网关用户面的转发规则功能等。该控制面网元120可以为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也可以为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实体,还可以为集成了MME的功能、PCRF的功能以及其他网关的功能的设备。
控制面网元120可以包括移动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MM)功能实体120a和会话管理(session management,SM)功能实体120b。移动管理功能实体120a和会话管理功能实体120b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集成在同一设备。
其中,移动管理功能实体120a负责终端设备的附着、移动性管理、跟踪区(Tracking Area,TA)的更新、为终端设备分配临时身份标识(Identification,ID)、对终端设备认证和授权等。会话管理功能实体120b负责为终端设备选择用户面网元121、用户面网元121的迁移、IP地址分配等。
此外,图1所示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还包括用户数据管理(User DataManagement,UDM)设备14。UDM设备14与移动管理功能实体120a和会话管理功能实体120b均连接。其中,移动管理功能实体120a可以从UDM设备14获取终端设备10的移动管理签约数据,会话管理功能实体120b可以从UDM设备14获取终端设备10的会话管理签约数据。
在图1所示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当终端设备10与核心网设备12之间的数据传输业务为小包业务时,无线接入网设备11与核心网设备12之间的接口处于无连接状态,无线接入网设备未保存终端设备10的上下文,核心网设备12保存有终端设备10的上下文,这里,终端设备10的上下文包括终端设备10的移动管理上下文和终端设备10的会话管理上下文。在核心网设备12中的控制面网元120与用户面网元121独立设置的应用场景中,终端设备10的上行数据可以沿着终端设备10→无线接入网设备11→用户面网元121→应用服务器13传输,对于待发送至终端设备10的下行数据而言,该下行数据可以沿着应用服务器13→用户面网元121→无线接入网设备11→终端设备10传输。也就是说,终端设备10的数据可以基于核心网设备12的用户面网元121传输。
现有技术中,在终端设备与控制面网元、源用户面网元之间已经建立第一会话的场景中,当终端设备发生移动,导致用于传输该终端设备的数据的传输路径的跳数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或者当源用户面网元的负载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源用户面网元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源用户面网元向控制面网元发送通知消息,通知控制面网元释放第一会话。控制面网元可能立刻释放第一会话,并指示该终端设备重新向该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这样,控制面网元可为该终端设备重新选择用户面网元,重新选择的用户面网元称为目标用户网元,以建立该终端设备与控制面网元、目标用户面网元之间的第二会话,从而使得该终端设备可通过目标用户面网元传输该终端设备的数据。
上述方法中的终端设备是在接收到控制面网元发送的指示后,建立了该终端设备与目标用户面网元之间的第二会话,但是,控制面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时,就是释放了第一会话,因此,对于待发送至该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而言,有可能不存在数据传输链路用以传输该下行数据,导致该下行数据可能出现丢包现象。此外,在第一会话被释放之后,就建立了第二会话,如果该终端设备并未根据第二会话传输数据,则会导致核心网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信令传输。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在该会话迁移方法中,若源用户面网元与某一终端设备之间已经建立第一会话,则在该源用户面网元确定不再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时,该源用户面网元保留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用于触发控制面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建立第二会话,该第二会话为终端设备与目标用户面网元之间的会话。由于在第二会话建立之前,源用户面网元保留了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因此,即使有待发送至该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也能够准确的发送至该终端设备,保证了下行数据无丢包。又由于第二会话是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建立的,因此,在无需传输终端设备的数据的场景中,无需建立第二会话,这样,降低了核心网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信令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适用于存在小包业务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为上述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以无线通信系统为图1所示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10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也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接入设备11可以为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也可以为演进式基站(英文:evolved Node Base Station,简称:eNB),还可以为NR gNB,NR gNB表示第五代通信技术(the 5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网络中的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从上述描述可知,控制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集成在同一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以控制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独立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将无线接入网设备用基站表示,将源用户面网元用用户面网元1表示,将目标用户面网元用用户面网元2表示。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会话迁移方法可以应用在图1所示的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
参见图2,该会话迁移方法包括:
S201、在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之间建立有第一会话的场景中,用户面网元1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之间建立有第一会话相当于终端设备与控制面网元、用户面网元1之间建立有第一会话,控制面网元和用户面网元1均存储有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之间建立有第一会话,则说明控制面网元已经从UDM设备获取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根据签约数据对该终端设备认证和授权、为该终端设备分配了临时ID(本申请实施例将该临时ID用临时ID 1表示)、为该终端设备选择了用户面网元1、为该终端设备分配了用于标识第一会话的用户面网元无连接标识(User Plane GatewayConnectionLess Session ID,UCL SI)(本申请实施例将该UCL SI用UCL SI 1表示)、并为该终端设备分配了IP地址。
结合前面描述可知,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之间建立有第一会话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可沿着终端设备→基站→用户面网元1→应用服务器传输,对于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而言,该下行数据可以沿着应用服务器→用户面网元1→无线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用户面网元1根据第一条件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可选的,第一条件包括用户面网元1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这里,用户面网元1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上行数据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也可以包括已经与该用户面网元1建立会话的其他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
S202、若用户面网元1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用户面网元1保留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
其中,第一通知消息携带第一信息、临时ID 1和UCL SI 1,第一信息用于表示用户面网元1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可选的,第一通知消息还携带频率信息,该频率信息用于表示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频率。
S203、控制面网元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后,确定指示信息,并向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
若第一通知消息未携带频率信息,则控制面网元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后,根据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确定指示信息。
若第一通知消息还携带频率信息,则控制面网元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后,根据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和频率信息确定指示信息。
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
S204、终端设备根据指示信息,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建立第二会话。
S205、在第二会话建立后,控制面网元向用户面网元1发送第二通知消息。
S206、用户面网元1收到第二通知消息后,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户面网元1在第二会话建立之前,保留了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因此,即使有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也能够准确的发送到终端设备,保证了下行数据无丢包。又由于第二会话是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后,触发建立的,因此,不会出现未传输数据却建立了第二会话的情况,降低了核心网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信令传输。
从上面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户面网元1根据第一条件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这里,第一条件包括用户面网元1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相当于上行数据触发用户面网元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或者,第一条件也可以包括用户面网元1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相当于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触发用户面网元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适用于以下两种应用场景:
(1)、上行数据触发用户面网元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2)、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触发用户面网元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为了更加清楚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每种应用场景进行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本申请实施例以MM功能实体和SM功能实体独立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图3中示出了在上述第一种应用场景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的流程。
参见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包括:
S301、在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之间建立有第一会话的场景中,用户面网元1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通过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之间建立第一会话的过程,SM功能实体和用户面网元1均存储有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在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之间建立第一会话的过程中,终端设备向MM功能实体发送会话建立请求。MM功能实体从UDM设备获取终端设备的移动管理签约数据,根据终端设备的移动管理签约数据对该终端设备认证和授权、为该终端设备分配了临时ID 1、为该终端设备选择了SM功能实体。MM功能实体选择出的SM功能实体从UDM设备获取终端设备的会话管理签约数据,为该终端设备选择了用户面网元1、为该终端设备分配了UCL SI 1、并为该终端设备分配了IP地址。
如图3所示,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建立第一会话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沿着终端设备→基站→用户面网元1传输。相应的,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沿着用户面网元1→基站→终端设备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包括第一会话中终端设备的IP地址、用户面网元1的地址信息、UCL SI 1以及控制面网元的地址信息等等。
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用户面网元1判断当前用于传输该终端设备的数据的数据传输路径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该预设条件可以为数据传输路径的跳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跳数),以确定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或者,用户面网元1判断该用户面网元1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以便于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这里预设时间段是指时间长度为预设长度的任一时间段。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1确定当前用于传输该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路径的跳数大于或等于预设跳数,则该用户面网元1确定不再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反之,该用户面网元1确定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1确定该用户面网元1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该用户面网元1确定不再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反之,该用户面网元1确定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S302、若用户面网元1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用户面网元1保留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并向SM功能实体发送第一通知消息。
其中,第一通知消息携带第一信息、临时ID 1和UCL SI 1,第一信息用于表示用户面网元1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可选的,第一通知消息还携带频率信息。
S303、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后,确定指示信息。
若第一通知消息未携带频率信息,则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后,根据终端设备的会话管理签约数据确定指示信息。
若第一通知消息还携带频率信息,则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后,根据终端设备的会话管理签约数据和频率信息确定指示信息。
在第一通知消息还携带频率信息的场景中,若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频率大于或等于预设频率,则SM功能实体确定出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获取到指示信息后,立刻向MM功能实体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
容易理解的是,SM功能实体在获取到第一通知消息时,用户面网元1已经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在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频率大于或等于预设频率的情况下,如果不立刻为该终端设备建立第二会话,终端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可能会出现丢包现象。因此,在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频率大于或等于预设频率的情况下,需要立刻建立第二会话,用以根据第二会话传输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
相反的,在第一通知消息还携带频率信息的场景中,若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频率小于预设频率,则SM功能实体确定出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向MM功能实体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
容易理解的是,SM功能实体在获取到第一通知消息时,用户面网元1已经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在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频率小于预设频率的情况下,可等待至终端设备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再建立第二会话,这样,可以减少核心网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不必要的信令传输。因此,在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频率小于预设频率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向MM功能实体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
S304、SM功能实体向MM功能实体发送携带指示信息和UCL SI 1的第三通知消息。
M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第三通知消息后,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三通知消息。可选的,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适用于存在小包业务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中数据的传输频率较低,因此,终端设备可能处于空闲状态,也可能处于连接状态。若该终端设备处于空闲状态,则在S304之后,执行S305-S306,并在S306之后,执行S307;若该终端设备处于连接状态,则在S304之后,执行S307。由于S305-S306是可选的,图3中用虚线表示。
S305、MM功能实体向终端设备发送寻呼消息。
S306、终端设备向MM功能实体发送寻呼响应。
S307、MM功能实体向基站转发S304中的第三通知消息。
S308、基站向终端设备转发S307中的第三通知消息。
终端设备可根据第三通知消息中的指示信息获知什么时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并根据第三通知消息中的UCL SI 1获知具体是迁移哪一会话。
具体的,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获取到指示信息后,立刻向MM功能实体发送会话建立请求,则在S308之后执行S309a,S309a之后执行S310。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向MM功能实体发送会话建立请求,则在S308之后执行S309b,S309b之后执行S310。
S309a、终端设备根据其在S308中接收到的第三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指示信息,向基站发送携带加密算法信息的会话建立请求。
加密算法信息用于表示该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加密算法。可选的,终端设备可支持多种加密算法。
S309b、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终端设备的数据后,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携带加密算法信息的会话建立请求。
S310、基站向MM功能实体转发其接收到的会话建立请求。
可以理解的是,若S308之后执行的是S309a,则在S310中基站向MM功能实体转发S309a中的会话建立请求。若S308之后执行的是S309b,则在S310中基站向MM功能实体转发S309b中的会话建立请求。
S311、MM功能实体向SM功能实体转发会话建立请求。
S312、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会话建立请求后,为该终端设备选择用户面网元2,并为该终端设备分配UCL SI 2。
其中,用户面网元2也支持多种加密算法,用户面网元2所支持的加密算法与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加密算法存在交集。
S313、SM功能实体向用户面网元2发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为第二会话分配用户面资源。
请求消息携带加密算法信息和基站的标识。
S314、用户面网元2向SM功能实体发送携带目标加密算法信息的响应消息。
目标加密算法信息用于表示第二会话采用的加密算法。
用户面网元2在接收到请求消息后,从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种加密算法与该用户面网元2所支持的所中加密算法的交集中选择其中一种加密算法,并将选择的加密算法作为目标加密算法。
S315、SM功能实体向MM功能实体发送携带目标加密算法信息和UCL SI 2的会话建立响应,MM功能实体向基站转发该会话建立响应,基站向终端设备转发该会话建立响应。
终端设备接收到上述会话建立响应后,第二会话的建立过程结束。这样,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沿着终端设备→基站→用户面网元2传输。相应的,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沿着用户面网元2→基站→终端设备传输。
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以上行报文的形式体现,具体的,在S315之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的传输过程为:
S316、终端设备根据会话建立响应中的目标加密算法信息,计算安全密钥信息。
S317、终端设备在待传输的上行报文的报文头中添加UCL SI 2以及用于完整性保护的签名,并将该待传输的上行报文加密。
S318、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加密后的上行报文。
S319、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应答消息。
S320、基站向用户面网元2发送加密后的上行报文。
可选的,基站在接收到加密的上行报文之后,若该基站可识别UCL SI 2,则该基站根据UCL SI2所标识的用户面网元信息选择对应的用户面网元2,并向用户面网元2发送加密后的上行报文。
可选的,基站在接收到加密后的上行报文之后,若该基站无法识别UCL SI 2所标识的用户面网元信息,则该基站向SM功能实体发送携带UCL SI 2的用户面网元请求,相应的,SM功能实体发送与UCL SI 2对应的用户面网元2的标识并转发至基站,这样,基站可根据用户面网元2的标识向用户面网元2发送加密后的上行报文。
S321、用户面网元2根据UCL SI 2,获取第二会话的上下文。
UCL SI 2用于标识第二会话。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2没有存储第二会话上下文,则该用户面网元2向SM功能实体请求获取第二会话的上下文。这里,第二的会话上下文包括安全上下文,安全上下文包括会话的加密算法信息或解密算法信息等。
S322、用户面网元2根据密钥信息,对其接收到的报文进行完整性认证,并解密上行报文。
S323、用户面网元2根据解密后的上行报文的目标地址信息,转发解密后的上行报文。
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用户面网元2发送的携带目标加密算法信息的响应消息之后,SM功能实体还可向用户面网元1发送第二通知消息,用以指示用户面网元1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减少用户面网元1的资源浪费。
如图3所示,在S314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还包括S324和S325。
S324、SM功能实体向用户面网元1发送第二通知消息,以指示用户面网元1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可选的,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S314中的响应消息之后,立刻向用户面网元1发送第二通知消息。
可选的,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S314中的响应消息之后,启动其内部的定时器,并在定时器超过预设时间时,向用户面网元1发送第二通知消息。
S325、用户面网元1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可选的,用户面网元1保留的第一会话的上下文也可以自动老化删除。
从上面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还存在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触发用户面网元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在图4中示出了该应用场景的流程。
参见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包括:
S401、在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之间建立有第一会话的场景中,用户面网元1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如图4所示,终端设备与用户面网元1建立第一会话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沿着终端设备→基站→用户面网元1传输。相应的,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沿着用户面网元1→基站→终端设备传输。
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用户面网元1判断当前用于传输该终端设备的数据的数据传输路径是否满足预设条件(该预设条件可以为数据传输路径的跳数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跳数),以确定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或者,用户面网元1判断该用户面网元1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以便于根据判断结果确定是否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这里预设时间段是指时间长度为预设长度的任一时间段。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1确定当前用于传输该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路径的跳数大于或等于预设跳数,则该用户面网元1确定不再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反之,该用户面网元1确定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1确定该用户面网元1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则该用户面网元1确定不再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反之,该用户面网元1确定继续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S402、若用户面网元1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用户面网元1保留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并向SM功能实体发送第一通知消息。
其中,第一通知消息携带第一信息、临时ID 1和UCL SI 1,第一信息用于表示用户面网元1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S403、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后,确定指示信息。
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后,根据终端设备的会话管理签约数据确定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获取到指示信息后,立刻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
容易理解的是,用户面网元1是在某一时间段内,其接收到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前提下,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而且SM功能实体在获取到第一通知消息时,用户面网元1已经确定不再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在这种场景中,需要立刻建立第二会话,用以根据第二会话传输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
S404、SM功能实体向MM功能实体发送携带指示信息和UCL SI 1的第三通知消息。
M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第三通知消息后,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三通知消息。可选的,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适用于存在小包业务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中数据的传输频率较低,因此,终端设备可能处于空闲状态,也可能处于连接状态。若该终端设备处于空闲状态,则在S404之后,执行S405-S406,并在S406之后,执行S407;若该终端设备处于连接状态,则在S404之后,执行S407。由于S405-S406是可选的,图4中用虚线表示。
S405、MM功能实体向终端设备发送寻呼消息。
S406、终端设备向MM功能实体发送寻呼响应。
S407、MM功能实体向基站转发S404中的第三通知消息。
S408、基站向终端设备转发S407中的第三通知消息。
终端设备可根据第三通知消息中的指示信息获知什么时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并根据第三通知消息中的UCL SI 1获知具体是迁移哪一会话。
S409、终端设备根据其在S408中接收到的第三通知消息中携带的指示信息,向基站发送携带加密算法信息的会话建立请求。
S410、基站向MM功能实体转发S409中的会话建立请求。
S411、MM功能实体向SM功能实体转发会话建立请求。
S412、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会话建立请求后,为该终端设备选择用户面网元2,并为该终端设备分配UCL SI 2。
S413、SM功能实体向用户面网元2发送请求消息,用于请求为第二会话分配用户面资源。
请求消息携带加密算法信息和基站的标识。
S414、用户面网元2向SM功能实体发送携带目标加密算法信息的响应消息。
目标加密算法信息用于表示第二会话采用的加密算法。
S415、SM功能实体向MM功能实体发送携带目标加密算法信息和UCL SI 2的会话建立响应,MM功能实体向基站转发该会话建立响应,基站向终端设备转发该会话建立响应。
终端设备接收到上述会话建立响应后,第二会话的建立过程结束。这样,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沿着终端设备→基站→用户面网元2传输。相应的,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沿着用户面网元2→基站→终端设备传输。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施例中的会话迁移过程是由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引发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S415之后,终端设备还向用户面网元2发送上行注册报文,该上行注册报文用于指示用户面网元2通知应用服务器更新下行传输路径,该下行传输路径为用于传输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路径。
如图4所示,S415之后,还包括:
S416、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上行注册报文,基站向用户面网元2转发该上行注册报文,用户面网元2向应用服务器转发该上行注册报文。
S417、应用服务器接收到上行注册报文后,更新其存储的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转发路径。
进一步地,在第二会话建立结束后,终端设备的数据可以根据第二会话传输。图4所示的实施例以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为例进行说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以上行报文的形式体现,具体的,在S415之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的传输过程为:
S418、终端设备根据S415中的会话建立响应中的目标加密算法信息,计算安全密钥信息。
S419、终端设备在待传输的上行报文的报文头中添加UCL SI 2以及用于完整性保护的签名,并将该待传输的上行报文加密。
S420、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加密后的上行报文。
S421、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应答消息。
S422、基站向用户面网元2发送加密后的数据报文。
可选的,基站在接收到加密的上行报文之后,若该基站可识别UCL SI 2,则该基站根据UCL SI2所标识的用户面网元信息选择对应的用户面网元2,并向用户面网元2发送加密后的上行报文。
可选的,基站在接收到加密后的上行报文之后,若该基站无法识别UCL SI 2所标识的用户面网元信息,则该基站向SM功能实体发送携带UCL SI 2的用户面网元请求,相应的,SM功能实体发送与UCL SI 2对应的用户面网元2的标识,这样,基站可根据用户面网元2的标识向用户面网元2发送加密后的上行报文。
S423、用户面网元2根据UCL SI 2,获取第二会话的上下文。
UCL SI 2用于标识第二会话。
可选的,若用户面网元2没有存储第二会话上下文,则该用户面网元2向SM功能实体请求获取第二会话的上下文。这里,第二的会话上下文包括安全上下文,安全上下文包括会话的加密算法信息或解密算法信息等。
S424、用户面网元2根据密钥信息,对其接收到的报文进行完整性认证,并解密上行报文。
S425、用户面网元2根据解密后的上行报文的目标地址信息,转发解密后的上行报文。
S418-S425可参考图3中的S316-S323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用户面网元2发送的携带目标加密算法信息的响应消息之后,SM功能实体还可向用户面网元1发送第二通知消息,用以指示用户面网元1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减少用户面网元1的资源浪费。
如图4所示,在S414之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还包括S426和S427。
S426、SM功能实体向用户面网元1发送第二通知消息,以指示用户面网元1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可选的,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S414中的响应消息之后,立刻向用户面网元1发送第二通知消息。
可选的,SM功能实体在接收到S414中的响应消息之后,启动其内部的定时器,并在定时器超过预设时间时,向用户面网元1发送第二通知消息。
S427、用户面网元1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可选的,用户面网元1保留的第一会话的上下文也可以自动老化删除。
S426-S427可参考图3中的S324-S325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4所示的实施例的流程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流程基本类似,不同的是,图4所示的实施例是由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触发用户面网元1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而图3所示的实施例是由上行数据触发用户面网元1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从上面描述可知,MM功能实体和SM功能实体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集成在同一设备。上述图3或图4所示的实施例均是以MM功能实体和SM功能实体独立设置为例进行说明的。对于MM功能实体和SM功能实体集成在同一设备的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会话迁移方法可以参考上述图3或图4所示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进行详细赘述。与图3或图4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MM功能实体和SM功能实体集成在同一设备的场景中,不存在MM功能实体与SM功能实体之间的通信,SM功能实体与用户面网元(用户面网元1或用户面网元2)之间的通信为控制面网元与用户面网元之间的通信。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户面网元1在第二会话建立之前,保留了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因此,即使有待发送至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也能够准确的发送到终端设备,保证了下行数据无丢包。又由于第二会话是在终端设备有传输数据的需求时触发建立的,因此,不会出现未传输数据却建立了第二会话的情况,降低了核心网资源的浪费,也减少了不必要的信令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面网元,该用户面网元用于执行以上会话迁移方法中的源用户面网元所执行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网元可以包括相应步骤所对应的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用户面网元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5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用户面网元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用户面网元500包括处理单元50、发送单元51和接收单元52。处理单元50用于支持该用户面网元5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S201、S202、S206、S301、S302、S325、S401、S402、S427等,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发送单元51用于支持该用户面网元5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S202、S302、S402等,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接收单元52用于支持该用户面网元5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S205、S324、S426等,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网元50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模块,例如用户面网元5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53。存储单元53可以用于存储第一会话的上下文,也可以用于存储该用户面网元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单元50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单元50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发送单元51和接收单元52可以集成在一个通信单元中实现,该通信单元可以是通信接口。存储单元53可以是存储器。
当上述处理单元为处理器,存储单元为存储器,通信单元为通信接口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用户面网元500可以为图6所示的用户面网元600。如图6所示,用户面网元600包括:处理器61、存储器62和通信接口63。其中,处理器61、存储器62和通信接口63通过总线64相互连接。
其中,总线64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等。上述总线6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6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示例性的,用户面网元6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61,即用户面网元600可以包括多核处理器。
当用户面网元600运行时,该用户面网元600执行如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的会话迁移方法。具体的会话迁移方法可参见上述如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该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当用户面网元600中的处理器61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该用户面网元600执行如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会话迁移方法。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用户面网元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用户面网元实施执行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会话迁移方法中的源用户面网元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用于执行以上会话迁移方法中的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相应步骤所对应的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终端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7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终端设备700包括处理单元70、获取单元71和发送单元72。处理单元70用于支持该终端设备700与用户面网元建立有第一会话,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获取单元71用于支持该终端设备16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S203、S305、S308、S315、S319、S405、S408、S415、S421等,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发送单元72用于支持该终端设备16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S204、S306、S309a、S309b、S318、S406、S409、S416、S420等,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70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模块,例如终端设备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73。存储单元73可以用于存储该终端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单元70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DSP。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单元70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获取单元71和发送单元72可以集成在一个通信单元中实现,该通信单元可以是通信接口。存储单元73可以是存储器。
当上述处理单元为处理器,存储单元为存储器,通信单元为通信接口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终端设备700可以为图8所示的终端设备800。如图8所示,终端设备800包括:处理器81、存储器82和通信接口83。其中,处理器81、存储器82和通信接口83通过总线84相互连接。
其中,总线84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上述总线8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8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8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1,即终端设备800可以包括多核处理器。
当终端设备800运行时,该终端设备800执行如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的会话迁移方法。具体的会话迁移方法可参见上述如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该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当终端设备800中的处理器81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该终端设备800执行如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会话迁移方法。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终端设备实施执行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会话迁移方法中的终端设备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面网元,该控制面网元用于执行以上会话迁移方法中的目标控制面网元所执行的步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网元可以包括相应步骤所对应的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控制面网元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9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控制面网元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控制面网元900包括接收单元90、处理单元91和发送单元92。接收单元90用于支持该控制面网元9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S202、S204、S302、S306、S310、S314、S402、S406、S410、S414等,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处理单元91用于支持该控制面网元9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S203、S303、S312、S403、S412等,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发送单元92用于支持该控制面网元900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S205、S305、S313、S315、S324、S405、S413、S415、S424等,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网元90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模块,例如控制面网元9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93。存储单元93可以用于存储该控制面网元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单元9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CPU,DSP。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单元9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获取单元91和发送单元92可以集成在一个通信单元中实现,该通信单元可以是通信接口。存储单元93可以是存储器。
当上述处理单元为处理器,存储单元为存储器,通信单元为通信接口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控制面网元900可以为图10所示的控制面网元1000。如图10所示,控制面网元1000包括:处理器101、存储器102和通信接口103。其中,处理器101、存储器102和通信接口103通过总线104相互连接。
其中,总线104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上述总线10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0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示例性的,控制面网元10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1,即控制面网元1000可以包括多核处理器。
当控制面网元1000运行时,该控制面网元1000执行如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的会话迁移方法。具体的会话迁移方法可参见上述如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该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当控制面网元1000中的处理器101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该控制面网元1000执行如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会话迁移方法。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控制面网元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控制面网元实施执行图2-图4中任一附图所示的会话迁移方法中的控制面网元的步骤。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快闪存储器、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源用户面网元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若所述源用户面网元确定不再继续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所述源用户面网元保留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于触发所述控制面网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
其中,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源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已建立的会话,所述第二会话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会话迁移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源用户面网元向所述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所述源用户面网元从所述控制面网元接收第二通知消息;
所述源用户面网元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消息后,释放所述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用户面网元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包括:
所述源用户面网元根据第一条件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
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所述源用户面网元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4.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与源用户面网元之间建立第一会话;
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指示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指示信息,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所述第二会话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指示信息,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具体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后,向所述控制面网元发送所述会话建立请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会话迁移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上行注册报文,所述上行注册报文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通知应用服务器更新下行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路径为用于传输待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路径。
6.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面网元从源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一通知消息;
所述控制面网元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确定指示信息,并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终端设备与目标用户面网元之间的会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会话迁移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会话建立后,所述控制面网元向所述源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源用户面网元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其中,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会话建立前与所述源用户面网元建立的会话。
8.一种用户面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源用户面网元,所述用户面网元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以及用于若确定不再继续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保留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其中,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源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已建立的会话;
发送单元,用于向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于触发所述控制面网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所述第二会话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面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网元还包括接收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控制面网元发送第一通知消息之后,从所述控制面网元接收第二通知消息;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收到所述第二通知消息后,释放所述第一会话的上下文。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用户面网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条件判断是否继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其中,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所述源用户面网元在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
1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与源用户面网元之间建立第一会话;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指示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到的所述指示信息,向控制面网元发送会话建立请求,以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所述第二会话为目标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会话;
其中,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指示信息,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后,向所述控制面网元发送所述会话建立请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发送上行注册报文,所述上行注册报文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用户面网元通知应用服务器更新下行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路径为用于传输待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的下行数据的路径。
13.一种控制面网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从源用户面网元接收第一通知消息;
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确定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在等待至获得待发送的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之后触发第二会话的建立,所述第二会话为所述终端设备与目标用户面网元之间的会话;
发送单元,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处理单元确定出的所述指示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面网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二会话建立后,向所述源用户面网元发送第二通知消息,所述第二通知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源用户面网元释放第一会话的上下文,其中,所述第一会话为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会话建立前与所述源用户面网元建立的会话。
15.一种用户面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面网元为源用户面网元,所述用户面网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所述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所述用户面网元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指令,以使所述用户面网元执行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当用户面网元的处理器在执行所述程序代码时,所述用户面网元执行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
17.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所述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所述终端设备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指令,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4或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当终端设备的处理器在执行所述程序代码时,所述终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4或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
19.一种控制面网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面网元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指令,所述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所述控制面网元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指令,以使所述控制面网元执行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代码,当控制面网元的处理器在执行所述程序代码时,所述控制面网元执行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会话迁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7/077740 WO2018170798A1 (zh) | 2017-03-22 | 2017-03-22 | 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及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91179A CN109691179A (zh) | 2019-04-26 |
CN109691179B true CN109691179B (zh) | 2021-01-29 |
Family
ID=63584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56433.0A Active CN109691179B (zh) | 2017-03-22 | 2017-03-22 | 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及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89520B2 (zh) |
EP (1) | EP3592100B1 (zh) |
CN (1) | CN109691179B (zh) |
WO (1) | WO201817079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616934B2 (en) * | 2017-12-08 | 2020-04-07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User plane function selection for isolated network slice |
CN114884612A (zh) | 2019-06-24 | 2022-08-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传输业务报文的方法和装置 |
CN112135320B (zh) * | 2019-06-24 | 2022-02-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传输业务报文的方法和装置 |
CN114126091B (zh) * | 2020-08-26 | 2024-05-31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上行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介质 |
CN114157708B (zh) * | 2020-09-08 | 2024-05-10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会话迁移的控制方法、装置和vBRAS |
CN114827907B (zh) * | 2021-01-19 | 2023-07-1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触发非单播业务操作的方法、装置及网络功能实体 |
CN114884875A (zh) * | 2021-01-21 | 2022-08-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5002836A (zh) * | 2021-03-01 | 2022-09-0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负荷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4615708B (zh) * | 2022-05-11 | 2022-08-19 | 广州世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将终端均衡接入集中单元用户面的方法及装置 |
CN115499484A (zh) * | 2022-09-16 | 2022-12-20 | 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N115567536B (zh) * | 2022-09-22 | 2024-04-16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算力网络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6319949B (zh) * | 2022-12-19 | 2023-11-14 | 北京开科唯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会话迁移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6390184A (zh) * | 2023-05-31 | 2023-07-04 |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 用户面功能网元在线更换方法、网元设备和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37619A (zh) * | 2012-09-28 | 2015-06-24 | 英特尔公司 | 用于在lte系统中的小数据传输的永久在线的承载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0271A (zh) * | 2008-02-01 | 2009-08-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核心网设备负载均衡的方法和设备 |
CN101534495B (zh) * | 2008-03-10 | 2011-01-26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户设备的业务承载建立方法及装置 |
CN102892210B (zh) * | 2011-07-21 | 2018-12-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承载处理方法及装置 |
JP6150791B2 (ja) * | 2011-09-22 | 2017-06-21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ローカル・アクセスの移動端末接続制御及び管理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HUE044875T2 (hu) | 2012-09-28 | 2019-11-28 | Intel Corp | Vak-dekódolás feljesztett fizikai letöltés irányú kapcsolati vezérlõcsatornához (EPDCCH) |
EP3039916B1 (en) * | 2013-09-11 | 2019-12-18 | Son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
US10306519B2 (en) * | 2014-12-22 | 2019-05-2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application service in a cellular network |
EP3332575B1 (en) * | 2015-08-05 | 2020-05-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istributed management of network slices using a gossip protocol |
WO2017089872A1 (en) * | 2015-11-27 | 2017-06-01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Handover with postponed path switch |
WO2017192143A1 (en) * | 2016-05-05 | 2017-11-0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ecurity context escrowing |
TW202408277A (zh) * | 2016-08-10 | 2024-02-16 | 美商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 光連接性及自律行動性 |
CN109644382B (zh) * | 2016-09-21 | 2021-07-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
WO2018093875A1 (en) * | 2016-11-15 | 2018-05-24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Hybrid release for processing user equipment transaction |
US10624150B2 (en) * | 2017-01-30 | 2020-04-14 |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nection resume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8142207A1 (en) * | 2017-02-03 | 2018-08-0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esume without context fetch |
US10779345B2 (en) * | 2017-03-20 | 2020-09-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ser plane relocation techniq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2017
- 2017-03-22 CN CN201780056433.0A patent/CN109691179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22 WO PCT/CN2017/077740 patent/WO2018170798A1/zh unknown
- 2017-03-22 EP EP17901651.4A patent/EP3592100B1/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9-20 US US16/577,518 patent/US1108952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37619A (zh) * | 2012-09-28 | 2015-06-24 | 英特尔公司 | 用于在lte系统中的小数据传输的永久在线的承载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92100A4 (en) | 2020-01-08 |
US20200015127A1 (en) | 2020-01-09 |
CN109691179A (zh) | 2019-04-26 |
EP3592100A1 (en) | 2020-01-08 |
US11089520B2 (en) | 2021-08-10 |
WO2018170798A1 (zh) | 2018-09-27 |
EP3592100B1 (en) | 2020-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91179B (zh) | 一种会话迁移方法及设备 | |
JP7522165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間移動方法、デバイス及びシステム | |
US20190182718A1 (en) |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handover | |
EP3860090A1 (en) |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JP7389225B2 (ja) | セキュリティ保護モードを決定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09155910B (zh) | 一种下载签约信息的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 |
US11528607B2 (en) | Techniques in evolved packet core for restricted local operator services access | |
US2012020249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abling identification of a rejecting network in connection with registration area updating | |
CN104365159A (zh) | 用于触发机器型通信(mtc)设备附接至无线通信网络的方法、mtc设备和通信系统 | |
WO2015055028A1 (zh) | 消息处理方法、选择mme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9788507B (zh)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
EP3731545B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s | |
CN111225344A (zh)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20240080340A1 (en) | Security for Groupcast Message in D2D Communication | |
KR102014758B1 (ko) | 탐색 정보 송신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통신 시스템 | |
CN104270743B (zh) | 一种获取终端的参数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9768868B (zh) | 以太广播帧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10830994A (zh) | 会话迁移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3613244B (zh) | 一种节点切换方法和装置 | |
CN110710249B (zh)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RU2796658C2 (ru) | Способ,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истема межсистемного перемещения | |
CN116132915A (zh) | 导游信息的下发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16183773A1 (zh) | 一种用户设备间的发现方法、装置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