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05694B - 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以及检测装置和合模机 - Google Patents
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以及检测装置和合模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05694B CN109605694B CN201811567800.6A CN201811567800A CN109605694B CN 109605694 B CN109605694 B CN 109605694B CN 201811567800 A CN201811567800 A CN 201811567800A CN 109605694 B CN109605694 B CN 10960569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ld
- fixing device
- die
- clamping
-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23 transport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49 vacuum dega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64—Mould opening, closing or clamping devices
- B29C45/641—Clamping devices using means for straddling or interconnecting the mould halves, e.g. jaws, straps, latch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45/80—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of relative position of mould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2945/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 B29C2945/76—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29C2945/76344—Phase or stage of measurement
- B29C2945/76387—Mould clos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11/00—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prisms
- B29L2011/0016—Len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yeglasse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包括夹持测中心的坐标的步骤:输送机构分别夹持A模和B模周面后,第一检测装置对A模的中心的坐标进行检测,第二检测装置对B模的中心的坐标进行检测;吸附步骤:输送机构进入到合模装置的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相向运动,上固定装置吸住A模,下固定装置吸住B模,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与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背向运动后让出空间,输送机构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并返回重复夹持测中心坐持的步骤;合模步骤: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和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相向运动,通过胶带对A模和B模的周面进行缠绕使A模和B模合模。本发明具有合模所需时间短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镜片模具合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以及检测装置和合模机。
背景技术
树脂镜片生产过程中,首先将镜片模具清洗,再将清洗合格的两片镜片模具组合,然后装载用于形成镜片的单体,即:将树脂按一定配方经过预聚合达到一定粘度,并经过真空脱气之后的得到用于形成镜片的单体注入到已经装配好的镜片模具腔体中,将填充好的模具放入烘箱,经过热循环后,用于形成镜片的单体被固化,再经过开模出半成品镜片,半成品镜片经过后续加工成为镜片成品。
镜片模具由A模A1和B模B1组成,A模A1和B模B1通过缠绕在它们周面上的胶带C连接成一体(如图1),浇注树脂时,将胶带C的头部沿着模具的周面撕开,露出浇注口C1。
对于成型同一度数的模具来说,A模A1和B模B1的曲面度间距是固定的,不同镜片模具的曲面度则不相同,因此,如果错组,则会导致生产的镜片报废。所述的错组为:在镜片生产厂中,存放着很多模具,例如用于生产200度的镜片模具和用于生产300度的镜片模具,如果操作人员在组成200度镜片模具时,错将300度镜片模具中的B模B1与200度镜片模具的A模A1组合,由于200度镜片模具与300度镜片模具的曲面度不相同,使得成型后的镜片的曲面度发生变化(与原本200度的镜片的曲面度不一致)。由于镜片是批量生产的,例如,一次浇注了1000个200度的镜片模具并加热固化得到200度的镜片,其中的一个为错组的模具,在生产数量庞大的情况下很难发现生产的镜片是报废的。
造成上述错组的主要因素为:在镜片生产厂中,操作人员通常根据习惯,将同一副模具中的A模A1和B模B1放在指定位置,在合模时直接将A模A1和B模B1进行组合。但由于有时操作人员疏忽,将不同的模具相互混合,从而导致了错组的发生,最终造成生产的镜片报废。
另外,CN103264461A公开了一种镜片全自动防偏心胶带合模机,如图4所示,该合模机的合模过程如下:
步骤一,中心平行夹块系统将A模和B模送入到主体检测合模系统300进行合模时,中心平行夹块系统使A模和B模位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上固定装置向下移并吸住A模,下固定装置向上移吸住B模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第一次相向运动),为了让中心平行夹块系统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向上移动,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向下移动(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第一次背向运动),让位足够的空间。
步骤二,中心平行夹块系统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后,检测气缸301驱动主体检测头302移动到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向下移动,使A模与主体检测头302的一端贴合,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向上移动,使B模与主体检测头302的另一端贴合,主体检测头302对A模和B模的位置进行检测(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第二次相向运动),主体检测头302将检测的信息反馈给控制器。
步骤三,主体检测头302检测完A模和B模的位置后,为了使主体检测头302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再次向上移动,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再次向下移动(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第二次背向运动),以让出足够的空间。
步骤四,主体检测头302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后,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向下移动,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向上移动(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第三次相向运动),采用胶带将A模和B模的周面进行缠绕形成合模,该步骤中A模和B模移动的尺寸根据控制器的计算来决定。
对于上述的合模机,对A模和B模的测量以及缠绕胶带的两个过程是串行的,在完成一个模具的合模时,需要使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三次相向运动以及两次背向运动,由此可见,每完成一次合模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现有的合模机的合模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提高镜片模具合模效率的合模方法以及检测装置和合模机。
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夹持测中心的坐标的步骤:输送机构分别夹持A模和B模周面后,输送机构使A模的中心与第一检测装置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输送机构使B模的中心与第二检测装置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检测装置对A模的中心的坐标进行检测,第二检测装置对B模的中心的坐标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中心的坐标反馈到控制器;
吸附步骤:输送机构进入到合模装置的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相向运动,上固定装置吸住A模,下固定装置吸住B模,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与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背向运动后让出空间,输送机构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并返回重复夹持测中心坐持的步骤;
合模步骤: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和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相向运动,通过胶带对A模和B模的周面进行缠绕使A模和B模合模,该步骤中,控制器根据夹持测中心的坐标的步骤获得的坐标并计算得到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合模时移动的尺寸。
镜片模具的检测装置,检测装置位于合模装置的一侧,该检测装置包括:
对A模和B模进行夹持的输送机构;
检测A模中心的坐标的第一检测装置;
检测B模中心的坐标的第二检测装置;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第二夹持组件、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安装板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与第一驱动器连接,第一驱动器安装在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与第二驱动器连接,第二驱动器安装在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在安装板上,第二支撑架活动安装在安装板上,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分别与驱动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架相对第一支撑架移动,使得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的位置对应或错位。
一种镜片合模机,包括合模装置,还包括如权利要求3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所述合模装置对检测装置送来A模和B模进行合模。
当输送机构将A模和B模送入到合模装置的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A模和B模分别被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吸住后,输送机构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并返回重复夹持测中心坐持的步骤,这样,输送机构返回夹持镜片模具与合模装置对吸住的镜片模具合模处于同步进行的状态,因此,一边对一对镜片模具的合模与另一边对另一对镜片模具的夹持检测并行工作的,从而使得合模的时间得到缩短。并且上述合模过程还使得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只需进行二次相向运动和一次背向运动,比背景技术中的合模机分别节省了一次相向运动和一次背向运动的时间,使得合模的时间进一步得到缩短。由此可见,本发明对镜片模具的合模效率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合模后的镜片模具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第一镜片模具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第二镜片模具的示意图;
图4为背景技术中的镜片全自动防偏心胶带合模机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合模机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的上料装置与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第二输送机构和推送机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检测装置与合模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在图8的基础上隐藏了一部分机构的示意图;
图10为检测装置中的第一种用于镜片模具上的标记检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在图10的基础上隐藏了输送机构后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1的正视图;
图13为本发明中的第一光源组件或第二光源组件的剖视图;
图14为镜片模具进行标记检测后使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位于同一直线上的示意图;
图16为检测装置中的第二种用于镜片模具上的标记检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检测装置中的第三种用于镜片模具上的标记检测的结构示意图;
A1为A模,B1为B模,C为胶带,C1为浇注口,D1为第一光源组件,D2为第二光源组件,E为投放区,F为合模装置,G为第一升降吸附机构,H为第二升降吸附机构,I为第一旋转驱动机构,J为第二旋转驱动机构,K为胶带粘贴机构,L为第一检测装置,M为第二检测装置;
1为直线位移传感器,2为驱动机构,3为支撑板,4为导向块,5为导轨,6为安装座,7为第一送料装置,8为第二输送机构,9为推送机构,9a为推料块,9b为第一推料驱动机构,9c为支撑架,9d为第二推料驱动机构,10为第一支架,20为第一支撑部件,21为第二支撑部件,30为点光源,31为筒体,32为透镜,33为通孔,34为连接部,41为第一投影板,42为第二投影板,51为第一影像采集器,52为第二影像采集器,60为第一夹持组件,61为第二夹持组件,62为第一驱动器,63为第二驱动器,64为第一支撑架,65为第二支撑架,66为安装板,67为第一滑轨组件,68为第二滑轨组件,69为第一直线驱动器,70为第二直线驱动器,80为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镜片模具的检测装置,检测装置位于合模装置F的一侧,检测装置包括:对A模和B模进行夹持的输送机构、检测A模中心的坐标的第一检测装置L、检测B模中心的坐标的第二检测装置M,下面分别对各部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图8和图10所示,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60、第二夹持组件61、第一驱动器62、第二驱动器63、第一支撑架64、第二支撑架65、安装板66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60与第一驱动器62连接,第一驱动器62和第二驱动器63优先采用手指气缸,手指气缸上设有两个滑动的夹臂,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为夹块,每个夹块与手指气缸上的夹臂连接,夹臂移动带动夹块移动,从而夹住被检测的镜片模具。第一驱动器62安装在第一支撑架64上;所述第二夹持组件60与第二驱动器63连接,第二驱动器63安装在第二支撑架65上;所述第一支撑架64固定在安装板66上,第二支撑架65活动安装在安装板66上,第一支撑架64和第二支撑架65分别与驱动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架65相对第一支撑架64移动,使得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的位置对应或错位。
如图5、图8和图10所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轨组件67、第二滑轨组件68、第一直线驱动器69、第二直线驱动器70,所述第一支撑架64与安装板66连接;所述安装板66与第一滑轨组件67连接;第二滑轨组件68与安装板66连接,第二支撑架65与第二滑轨组件68配合;第一直线驱动器69与第二支撑架65连接;安装板66与第二直线驱动器70连接,第二直线驱动器70驱动安装板66移动,从而使得输送机构在检测装置和合模装置F之间往复运动。第一直线驱动器69优先采用气缸,第二直线驱动器70优先采用直线模组。
如图5、图8和图10所示,当通过第一检测装置L和第二检测装置M对A模和B模进行检测时,驱动组件驱使第二支撑架65相对第一支撑架64移动,使得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的位置错位,这样,无需将第一检测装置L和第二检测装置M于A模和B模之间进行检测,因此,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对镜片模具进行夹持并处于坐标检测位置时,输送机构的结构在进行坐标检测时无需让A模和B模的位置发生变化。当A模A1和B模B1需要在合模装置F的合模区进行合模时,通过驱动组件驱使第二支撑架65相对第一支撑架64移动,使得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的位置对应,该对应关系为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从而使得A模A1和B模B1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本发明的输送机构,既满足了检测时结构紧凑的要求,又满足了合模时无需使合模装置F的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第二次背向运动,从而有利于缩短合模的时间。上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升降吸附机构G和第一旋转驱动机构I,下固定装置包括第二升降吸附机构H和第二旋转驱动机构J组成。
如图5所示,被输送机构夹持的A模的中心与第一检测装置L的检测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被输送机构夹持的B模的中心与第二检测装置M的检测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由于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的位置可以错开,因此,第一检测装置L的检测中心与第二检测装置M的检测中心优先设置成不在同一直线上,即第一检测装置L和第二检测装置M的位置是错开的。第一检测装置L和第二检测装置M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检测装置L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检测装置L包括直线位移传感器1、第一驱动器,直线位移传感器1与第一驱动器连接,直线位移传感器1优先采用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LVDT),驱动器包括驱动机构2、支撑板3、导向块4、导轨5、安装座6,支撑板3固定在安装座6上,驱动机构2与支撑板3连接,导轨5与安装座6连接,导向块4与导轨5滑动配合,直线位移传感器1与支撑板3连接。
如图5至图7所示,还包括送料装置,该送料装置包括第一送料装置7、第二送料装置,由于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的位置可以错开,因此第二送料装置由第二输送机构8和推送机构9组成,送料装置中的第一送料装置7和第二输送机构8的结构与CN103264461A中记载的输送定位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此不在赘述,而对于推送机构9属于新增的部分,下面对推送机构9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至图7所示,推送机构9包括推料块9a、第一推料驱动机构9b、支撑架9c、第二推料驱动机构9d,第一推料驱动机构9b与第二输送机构8连接,第一推料驱动机构9b与推料块9a连接,第一推料驱动机构9b驱动推料块9a沿第二输送机构8一侧运动,支撑架9c位于第二输送机构8的一侧,支撑架9c与第二输送机构8固定,第二推料驱动机构9d与支撑架9c固定。
如图5至图7所示,上料过程为:第一送料装置7对A模A1进行传输并送到第二夹持组件61夹持的位置,第二夹持组件61将A模A1进行夹持。B模B1在第二输送机构8上进行输送后,B模B1到达推送机构9后,第一推料驱动机构9b工作带动推料块9a将B模B1推送到支撑架9c上,第二推料驱动机构9d再将位于支撑架9c上的B模B1推送到第一夹持组件60夹持的位置,第一夹持组件60将B模B1进行夹持。本发明中,设置推送机构9是为了满足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的位置错开后能够上料的需求。
将上述的检测装置应用于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中,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5至图7所示,夹持测中心的坐标的步骤:输送机构分别夹持A模A1和B模B1周面后,输送机构使A模A1的中心与第一检测装置L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输送机构使B模B1的中心与第二检测装置M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检测装置L对A模A1的中心的坐标进行检测,第二检测装置M对B模的中心的坐标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中心的坐标反馈到控制器(控制器在图中未示出)。
如图5至图7所示,吸附步骤:输送机构进入到合模装置F的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相向运动(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第一次相向运动),上固定装置吸住A模,下固定装置吸住B模,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与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背向运动(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第一次背向运动)后让出空间,输送机构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并返回重复夹持测中心坐持的步骤。
如图5至图7所示,合模步骤: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和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相向运动(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进行第二次相向运动),通过胶带对A模和B模的周面进行缠绕使A模和B模合模,该步骤中,控制器根据夹持测中心的坐标的步骤获得的坐标并计算得到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合模时移动的尺寸。
通过上述的合模过程可知,对于本发明的方法,当输送机构将A模A1和B模B1送入到合模装置F的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A模A1和B模B1分别被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吸住后,输送机构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并返回重复夹持测中心坐持的步骤,这样,输送机构返回夹持镜片模具与合模装置F对吸住的镜片模具合模处于同步进行的状态,因此,一边对一对镜片模具的合模与另一边对另一对镜片模具的夹持检测并行工作的,从而使得合模的时间得到缩短。并且上述合模过程还使得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只需进行二次相向运动和一次背向运动,比背景技术中的合模机分别节省了一次相向运动和一次背向运动的时间,使得合模的时间进一步得到缩短。由此可见,本发明对镜片模具的合模效率得到了提高。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本发明的检测装置还包括:光源组件、投影板、影像采集器、控制器,用于镜片模具上的标记检测,以判断合模的A模和B模是否为同一副模具,下面对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穿过被检测的镜片模具;光源组件优先安装在第一支架10上,在第一支架10的第一侧壁面上固定有第一支撑部件20,光源组件安装在第一支撑部件20上,第一支撑部件20上设有通孔,所述光源组件的一端穿过第一支撑部件20上的通孔。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组件D1和第二光源组件D2,每个光源组件优先采用平行光光源。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所述平行光光源包括发出光线的点光源30、筒体31、透镜32,点光源30安装在筒体31的一端,所述筒体31的一端设有通孔33,所述点光源30位于该通通33内。所在筒体31的一端的轴向端面上设有环绕在通孔周围的连接部34,所述连接部34穿过和一支撑板20上的通孔。透镜32安装在筒体31的另一端,透镜32使点光源30发出的光线汇聚成光束,透镜32优先采用凸透镜。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投影板的一端安装在第一支架10上,投影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投影板与光源组件之间形成镜片模具的投放区E,将镜片模具送至投放区E,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穿过镜片模具后投射到投影板上,在该投影板上形成镜片模具的影像。投影板优先选用使制成的投影板的透明度达到50%—70%材料,这样,当光束投射到投影板的一端时,在投影板的另一端能看到镜片模具的影像。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板包括第一投影板41和第二投影板42;所述第一光源组件D1与第一投影板41对应,即第一光源组件D1发出的光束穿过被测的A模A1后投射到第一投影板41上,在第一投影板41上显示A模A1的投影。所述第二光源组件D2与第二投影板42对应,即第二光源组件D2发出的光束穿过被测的B模B1后投射到第二投影板42上,在第二投影板42上显示B模B1的投影。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所述第一投影板41与第二投影板42错位布置,沿着第一支架10的高度(图中所在的方向)方向,第一投影板41与第二投影板42不在第一支架10的同一高度位置,优选地,从高度位置来说,第一投影板41所在的位置比第二投影板42所在的位置要高。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在第一支架10的第一侧壁面上固定有第二支撑部件21,影像采集器安装在第二支撑部件21上,投影板位于影像采集器和光源组件之间,因此,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穿过镜片模具后投射到投影板的一端,通过光束的穿透能力,在投影板的另一端能看到镜片模具的影像,从而影像采集器可对投影板上的镜片模具的影像进行采集。影像采集器将投影板上的镜片模具的影像采集后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影像采集器优先采用相机,而相机优先选用工业相机。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影像采集器包括第一影像采集器51和第二影像采集器52,所述第一投影板41与第一影像采集器51对应,即第一投影板41上显示A模A1的投影被第一影像采集器51所采集。所述第二投影板42与第二影像采集器52对应,第二投影板42上显示B模B1的投影被第二影像采集器52所采集。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所述第一影像采集器51和第二影像采集器52错位布置,沿着第一支架10的高度(图中所在的方向)方向,第一影像采集器51和第二影像采集器52不在第一支架10的同一高度位置,优选地,从高度位置来说,第一影像采集器51和第二影像采集器52所在的位置要高。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接收影像采集器输出的电信号,控制器将获得的多个信号进行比对,判断被测的多个镜片模具上的标记是否相同。优选地方式是,第一影像采集器51和第二影像采集器52将采集的图像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控制器优先采用具有可编程控制的控制器,控制器优先采用单片机,控制器接收到第一影像采集器51和第二影像采集器52的数字信号后,将数字信号进行比较,如果是不是同一副模具,则发出报警信号,提示检测人员。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例如,其中一个镜片模具上具有的标记是:A0000,12345,其中标记A0000表即A模A1(即A模),12345表示制备镜片的度数为200度;另一个镜片模具上具有的标记是:B0000,12345,其中标记B0000表示B模B1(即B模),12345表示制备镜片的度数为200度。控制器接收到数字信号后,分别得出标记A0000、12345以及标记B0000、12345,因此,控制器分析的结论是:被测的两个镜片模具是A模A1和B模B1,并且A模A1和B模B1的合模后用于制备200度的镜片,因此它们属于同一副模具。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如果其中一个镜片模具上具有的标记是:A0000,12345,其中标记A0000表即A模A1(即A模),12345表示制备镜片的度数为200度;另一个镜片模具上具有的标记是:B0000,23456,其中标记B0000表示B模B1(即B模),23456表示制备镜片的度数为300度。控制器接收到数字信号后,分别得出标记A0000、12345和标记B0000、23456,因此,控制器比较的结论是:被测的两个镜片模具是A模A1和B模B1,但A模A1和B模B1不属于合模后制备同一度数的镜片,这时,控制器输出报警信号,通过扬声器或警示灯显示该报警信号,提示工作人员被测两个镜片模具不属于同一副模具。
如图8至图10所示,为了便于将被测镜片模具移动到投放区E内,并且对需要穿过镜片模具的光束不产生干扰,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输送机构夹持待检测的镜片模具的周面,输送机构将夹持的镜片模具送至所述投放区E中,通过输送机构的作用,使镜片模具悬置在所述投放区E中,即镜片模具即不会与光源组件接触,也不会与投影板接触。
如图5、图8至图15所示,第一驱动器62驱动第一夹持组件60夹持B模B1后,由于第一支撑架64和第二支撑架65原始状态是错位的,因此,当第二直线驱动器70驱动安装板66移动后,使得A模A1移动到第一光源组件D1和第一投影板41之间的投放区,B模B1移动到第二光源组件D2和第二投影板42之间的投放区。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架65相对第一支撑架64移动,使得第一夹持组件60和第二夹持组件61的位置对应或错位,当第二直线驱动器70驱动安装板66移动后,可以直接使A模A1移动到第一光源组件D1和第一投影板41之间的投放区,B模B1移动到第二光源组件D2和第二投影板42之间的投放区,由于采用两个影像采集器分别采集A模A1和B模B1的投影,因此,本发明的输送机构与检测镜片模具上的标记的机构进行配合,有助于加快镜片模具是否为同一副模具的检测。
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检测装置对镜片模具上的标记进行检测的过程(该过程位于上述夹持测中心的坐标的步骤和吸附步骤之间)为:
步骤1,如图2至图3所示,在各个被检测的镜片模具的模具的非工作面上设置标记;例如,在A模A1上设置标记(A模和B模合模后的非相对表面即为模具的非工作面):A0000,12345,其中标记A0000表即A模A1(即A模),12345表示制备镜片的度数为200度;另一个镜片模具上具有的标记是:B0000,12345,其中标记B0000表示B模B1(即B模),12345表示制备镜片的度数为200度。
步骤2,如图8至图10所示,将镜片模具送至投影板与光源组件之间形成的镜片模具的投放区,由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投影板和光源组件的数量均为两个,因此,将A模A1移动到第一光源组件D1和第一投影板41之间的投放区,B模B1移动到第二光源组件D2和第二投影板42之间的投放区。
如图8至图10所示,上述移动镜片模片的过程为:第二驱动器63驱动第二夹持组件61夹持A模A1,第一驱动器62驱动第一夹持组件60夹持B模B1后,由于第一支撑架64和第二支撑架65原始状态是错位的(人工调节使两者错位),因此,当第二直线驱动器70驱动安装板66移动后,使得A模A1移动到第一光源组件D1和第一投影板41之间的投放区,B模B1移动到第二光源组件D2和第二投影板42之间的投放区。
步骤3,如图8至图10所示,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穿过被检测的镜片模具后投射到投影板上,在投影板上形成镜片模具的影像。根据上述步骤2,第一光源组件D1发出的光束穿过被检测的A模A1后投射到第一投影板41上,在第一投影板41形成第一影像。第二光源组件D2发出的光束穿过被检测的B模B1后投射到第二投影板42上,在第二投影板42形成第二影像。
步骤4,如图8至图10所示,影像采集器将投影板上的镜片模具的影像采集后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由于影像采集器为两个,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第一影像采集器51将第一投影板41上的A模A1的第一影像采集后转换为电信号输出,而第二影像采集器52将第二投影板42上的B模B1的第二影像采集后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步骤5,控制器接收第一影像采集器51和第二影像采集器52输出的电信号;
步骤6,如图8至图10所示,控制器将获得的多个信号进行比对,判断被测的多个镜片模具上的标记是否相同。控制器接收到数字信号后,得出第一影像内的标记为A0000、12345,第二影像内的标记B0000、12345,因此,控制器分析的结论是:被测的两个镜片模具是A模A1和B模B1,并且A模A1和B模B1的合模后用于制备200度的镜片,因此它们属于同一副模具。
检测完毕后,如图14、图15以及图5和图8所示,第一直线驱动器69驱动第二支撑架65移动,使得第二支撑架65与第一支撑架64沿第一支架10纵向(即从图示的前后方向看)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二直线驱动器70驱动安装板66向合模装置F所在位置移动,从而使A模A1位于合模装置F的第一升降吸附机构G的下方,而B模B1位于合模装置F的第二升降吸附机构H的下方,第一升降吸附机构G下降将A模A1吸附,第二升降吸附机构H上升将B模B1吸附后,第一升降吸附机构G带动A模A1下降,第二升降吸附机构H带动B模B1上升,从而使A模A1和B模B1合模,合模机构上的胶带粘贴机构K工作,将胶带贴在A模A1和B模B1的周面,随着第一旋转驱动机构I驱动第一升降吸附机构G旋转,第二旋转驱动机构J驱动第二升降吸附机构H旋转,即使得A模A1和B模B1同步旋转,从而使胶带C沿着A模A1和B模B1的周面粘贴,完成合模。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例方式,例如:
(a)如图16所示,当光源组件只有第一光源组件D1,可以有第二夹持组件61和第一夹持组件60,当控制器获得到B模B1的投影后,通过第一直线驱动器69和第二直线驱动器70的作用,使B模B1移动到投放区E外部,使A模A1移动到投放区E内,进行投影,然后通过控制器获得到A模A1的投影,最后控制器将两个投影进行比较。
(b)如图17所示,当光源组件只有第一光源组件D1时,可以有第二夹持组件61和第一夹持组件60,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支架10上安装滑轨,将第一影像采集器51安装在滑轨80上,并设置直线驱动器(图中未示出)与第一影像采集器51连接。当第一影像采集器51获得到第一投影板41上的A模A1并输出到控制器后,通过直线驱动器驱动第一影像采集器51移动到第二投影板42上方,获取第二投影板42上的B模B1的投影并输出到控制器,然后通过控制器获得到两个投影进行比较。
如图5所示,合模装置F对检测装置送来A模和B模进行合模,因此,上述的检测装置与合模装置F构成了一台镜片合模机。
另外,第一检测装置L和第二检测装置M还可以采用非接触式三坐标测量仪,非接触式三坐标测量仪优先采用北京欧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非接触式坐标测量仪。
Claims (8)
1.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夹持测中心的坐标的步骤:输送机构分别夹持A模和B模周面后,输送机构使A模的中心与第一检测装置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输送机构使B模的中心与第二检测装置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检测装置对A模的中心的坐标进行检测,第二检测装置对B模的中心的坐标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中心的坐标反馈到控制器;
吸附步骤:输送机构进入到合模装置的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相向运动,上固定装置吸住A模,下固定装置吸住B模,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与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背向运动后让出空间,输送机构从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之间退出并返回重复夹持测中心坐持的步骤;
合模步骤:吸住A模的上固定装置和吸住B模的下固定装置相向运动,通过胶带对A模和B模的周面进行缠绕使A模和B模合模,该步骤中,控制器根据夹持测中心的坐标的步骤获得的坐标并计算得到上固定装置和下固定装置合模时移动的尺寸;
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包括送料装置,该送料装置包括第一送料装置、第二送料装置,第二送料装置由第二输送机构和推送机构组成,推送机构包括推料块、第一推料驱动机构、支撑架、第二推料驱动机构,第一推料驱动机构与第二输送机构连接,第一推料驱动机构与推料块连接,第一推料驱动机构驱动推料块沿第二输送机构一侧运动,支撑架位于第二输送机构的一侧,支撑架与第二输送机构固定,第二推料驱动机构与支撑架固定;
还包括检测A模和B模表面标记的步骤,该步骤位于夹持测中心的坐标的步骤和吸附步骤之间,该步骤包括:步骤1,输送机构将A模和/或B模送至投影板与光源组件之间形成的镜片模具的投放区;
步骤2,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穿过A模和/或B模后投射到投影板上,在投影板上形成A模和/或B模的影像;
步骤3,影像采集器将投影板上的A模和/或B模的影像采集后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步骤4,控制器接收影像采集器输出的电信号并反馈到控制器;
步骤5,控制器将获得的多个信号进行比对,判断被测A模和B模上的标记是否相同。
2.镜片模具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检测装置位于合模装置的一侧,该检测装置包括:
对A模和B模进行夹持的输送机构;
检测A模中心的坐标的第一检测装置;
检测B模中心的坐标的第二检测装置;
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第二夹持组件、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安装板以及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与第一驱动器连接,第一驱动器安装在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与第二驱动器连接,第二驱动器安装在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在安装板上,第二支撑架活动安装在安装板上,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分别与驱动组件连接,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架相对第一支撑架移动,使得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的位置对应或错位;
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包括送料装置,该送料装置包括第一送料装置、第二送料装置,第二送料装置由第二输送机构和推送机构组成,推送机构包括推料块、第一推料驱动机构、支撑架、第二推料驱动机构,第一推料驱动机构与第二输送机构连接,第一推料驱动机构与推料块连接,第一推料驱动机构驱动推料块沿第二输送机构一侧运动,支撑架位于第二输送机构的一侧,支撑架与第二输送机构固定,第二推料驱动机构与支撑架固定;
还包括:
光源组件,该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穿过被检测的镜片模具;
投影板,该投影板与光源组件之间形成镜片模具的投放区,光束穿过镜片模具后投射到投影板上,在该投影板上形成镜片模具的影像;
影像采集器,影像采集器将投影板上的镜片模具的影像采集后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影像采集器输出的电信号,控制器将获得的多个信号进行比对,判断被测的多个镜片模具上的标记是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第一滑轨组件,第一滑轨组件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第二滑轨组件,该第二滑轨组件与安装板连接,第二支撑架与第二滑轨组件配合;
第一直线驱动器,该直线驱动器与第二支撑架连接;
第二直线驱动器,所述安装板与第二直线驱动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
所述投影板包括第一投影板和第二投影板;
所述影像采集器包括第一影像采集器和第二影像采集器;
所述第一光源组件与第一投影板对应,所述第一投影板与第一影像采集器对应;
所述第二光源组件与第二投影板对应,所述第二投影板与第二影像采集器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投影板与第二投影板错位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为平行光光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光光源包括:
发出光线的点光源;
筒体,点光源安装在筒体的一端;
安装在筒体另一端的透镜,该透镜使点光源发出的光线汇聚成光束。
8.一种镜片合模机,包括合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2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所述合模装置对检测装置送来A模和B模进行合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67800.6A CN109605694B (zh) | 2018-12-21 | 2018-12-21 | 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以及检测装置和合模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67800.6A CN109605694B (zh) | 2018-12-21 | 2018-12-21 | 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以及检测装置和合模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05694A CN109605694A (zh) | 2019-04-12 |
CN109605694B true CN109605694B (zh) | 2020-10-30 |
Family
ID=66010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67800.6A Active CN109605694B (zh) | 2018-12-21 | 2018-12-21 | 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以及检测装置和合模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605694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77882A2 (fr) * | 1994-12-12 | 2002-02-06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 Procédé pour la réalisation d'une lentille optique en matière synthétique polymérisable |
JP2002079558A (ja) * | 2000-09-05 | 2002-03-19 | Meiki Co Ltd | 金型回転機構を備えた型締装置 |
EP1810817B1 (en) * | 2006-01-20 | 2009-11-1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old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plastic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205767350U (zh) * | 2016-05-27 | 2016-12-07 | 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注塑机合模机构装配用位置检测机构 |
CN107127914A (zh) * | 2017-06-30 | 2017-09-05 | 杭州奥普特光学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合模装置及胶带合模装置 |
CN207495886U (zh) * | 2017-11-18 | 2018-06-15 | 临海市劳尔机械有限公司 | 全自动合模充填一体机 |
CN109352886A (zh) * | 2018-11-22 | 2019-02-19 | 丹阳市雷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镜片模具检测装置及方法 |
CN209126055U (zh) * | 2018-11-22 | 2019-07-19 | 丹阳市雷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镜片模具检测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025910B2 (en) * | 2001-02-20 | 2006-04-11 | Q2100, Inc | Method of entering prescription information |
-
2018
- 2018-12-21 CN CN201811567800.6A patent/CN10960569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77882A2 (fr) * | 1994-12-12 | 2002-02-06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 Procédé pour la réalisation d'une lentille optique en matière synthétique polymérisable |
JP2002079558A (ja) * | 2000-09-05 | 2002-03-19 | Meiki Co Ltd | 金型回転機構を備えた型締装置 |
EP1810817B1 (en) * | 2006-01-20 | 2009-11-1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old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plastic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CN205767350U (zh) * | 2016-05-27 | 2016-12-07 | 宁波海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注塑机合模机构装配用位置检测机构 |
CN107127914A (zh) * | 2017-06-30 | 2017-09-05 | 杭州奥普特光学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合模装置及胶带合模装置 |
CN207495886U (zh) * | 2017-11-18 | 2018-06-15 | 临海市劳尔机械有限公司 | 全自动合模充填一体机 |
CN109352886A (zh) * | 2018-11-22 | 2019-02-19 | 丹阳市雷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镜片模具检测装置及方法 |
CN209126055U (zh) * | 2018-11-22 | 2019-07-19 | 丹阳市雷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镜片模具检测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05694A (zh) | 2019-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45465A (zh) | 一种透镜耦合系统及方法 | |
CN105530509B (zh) | 四工位摄像头模组多点参数自动检测设备 | |
CN114798465B (zh) | 一种ptc加热器芯片自动上料检测设备 | |
CN113275867B (zh) | 一种留置针穿刺件与软管组件固化组装装置 | |
KR101700130B1 (ko) | 서스펜션 베어링의 이중 사출 성형 방법 | |
CN109605694B (zh) | 镜片模具的合模方法以及检测装置和合模机 | |
CN112008298A (zh) | 全自动精准对位的管座管帽封装装置及对位封装方法 | |
CN113376156B (zh) | 模具全自动检测装置 | |
CN109352886B (zh) | 镜片模具检测装置及方法 | |
CN212646976U (zh) | 车载激光雷达自动耦合设备 | |
CN113441351A (zh) | 一种激光雷达反射镜校准装配设备 | |
CN209126055U (zh) | 镜片模具检测装置 | |
CN215390466U (zh) | 一种激光雷达接收器校准装配设备 | |
CN213969828U (zh) | 汽车尾箱控制器螺母压装装置 | |
KR20160138773A (ko) | 이중 사출 시스템 | |
CN210803314U (zh) | 一种电芯边缘外观检测装置 | |
CN208358654U (zh) | 管柱总成装配工装 | |
CN113203880A (zh) | 一种交替式多模测试对位装置 | |
CN112672516A (zh) | 一种电芯fpc自动纠偏折弯装置 | |
CN219092788U (zh) | 一种盘形绝缘子芯盘表面偏差自动检测装置 | |
CN215878569U (zh) | 一种y式留置针装配检测、点胶、固化的自动装置 | |
CN219563715U (zh) | 一种陶瓷片挤压定型装置 | |
CN216804202U (zh) | 一种自动化供料注塑机器人系统 | |
CN216057293U (zh) | 一种调焦终检一体机 | |
CN111251581B (zh) | 一种真空吸塑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