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79140B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79140B CN109579140B CN201811327570.6A CN201811327570A CN109579140B CN 109579140 B CN109579140 B CN 109579140B CN 201811327570 A CN201811327570 A CN 201811327570A CN 109579140 B CN109579140 B CN 1095791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oor
- indoor unit
- heat exchanger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2 fibre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为提高换热效果而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组包括室内机箱,室内机箱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一气流隔断结构,第一气流隔断结构设置在室内机箱内,以将室内机箱内区域隔断成多组相隔离的风道;第二气流隔断结构,第二气流隔断结构设置在风道内,以将风道隔断成相隔离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的两端分别与室内机箱上的相对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且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内均安装有室内风机和室内换热器。本发明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能够对待换热设备进行一对一换热,换热效果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机房传输设备容量的提升,其功率密度也越来越大,因此解决传输设备散热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高功率密度传输设备在旧机房部署后,局部过热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输设备机柜同侧进出风,气流组织紊乱,并且旧通信机房的空调器无法提供局部大循环风量进行换热,加剧过热问题的产生。
解决传输设备局部过热问题的传统方法有三种,一是调低整个通信机房的温度,以避免传输设备局部温度过高的现象;二是局部新增固定式空调定向送风制冷;三是改造传输设备机柜并新增冷热气流隔离组件及列间空调。
上述三种解决办法所产生的技术问题分别是:第一种方法的问题是对整个通信机房冷却,容易出现局部过度冷却的现象,造成能耗的浪费;第二种方法的问题是新增空调在安装后无法重新部署,一旦该位置通信设备类型变更后无高功率散热需求,将造成该空调闲置;第三种方法的问题是只能应用在现有机房空间充足、高功率密度传输设备机柜集中放置的情况,不适用于只有少量几台高功率密度传输机柜的中小机房,因此该方法需要传输设备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需要一种能够针对需要降温的传输设备一对一进行制冷,通用性强的空调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主要目的是对待换热机组中待换热设备一对一进行换热,且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相隔离,避免冷热气流紊乱影响换热效果的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包括:
室内机箱,所述室内机箱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第一气流隔断结构,所述第一气流隔断结构设置在所述室内机箱内,以将所述室内机箱内区域隔断成多组互不连通的风道;
第二气流隔断结构,所述第二气流隔断结构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以将所述风道隔断成不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室内机箱上的相对应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且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内均安装有室内风机和室内换热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组,通过设置多个互不连通的风道,可以对待换热机组中的多个待换热设备进行一对一换热,互相不会干涉,这样就能够实现对待换热机组进行局部换热,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较高的现象;同时,任一个风道又被隔离成不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在具体换热时,进风风道与待换热设备的进风口相连通,出风风道与待换热设备的出风口相连通,这样就可将进入待换热设备的冷气流与从待换热设备流出的热气流分离,避免出现气流紊乱,影响换热效果的现象,有效提高每一个待换热设备的制冷效果。
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室外机组,所述室外机组包括:室外机箱、安装在所述室外机箱内的室外风机、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增压泵,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冷媒增压泵依次相连通;
室内机组,所述室内机组为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组,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管路上安装有节流装置;其中,所述空调室内机组中任一组所述风道、安装在所述进风风道内的室内风机和室内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出风风道内的室内风机和室内换热器成为一个子室内机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由于具有上述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组,在满足能够对多个待换热设备进行一对一换热的基础上,对流入待换热设备的气流和待换热设备导出的气流进行隔离,有效提高了每一个待换热设备的换热效果;且通过室外机组提供的冷媒增压泵,解决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连接管线过长导致液态冷媒压降以及闪发的问题。
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制冷方法,包括:
启动空调器:开启所述空调器,控制所有所述室内风机中至少部分室内风机以固定转速F0初始运行;
确定制冷子室内机组:根据制冷预设条件,确定需启动制冷模式的子室内机组,令需启动制冷模式的子室内机组为制冷子室内机组;再开启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媒增压泵和所述制冷子室内机组中相对应的节流装置,且所述压缩机以固定转速Sc、所述冷媒增压泵以固定转速Sp初始运行;
控制冷媒增压泵转速:采集所述冷媒增压泵的冷媒进口压力Pc和所述制冷子室内机组的冷媒进口压力Pi,计算冷媒压力差P△=Pc-Pi,以冷媒压力差预设值P△s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所述冷媒增压泵的第一转速值;采集所述制冷子室内机组的冷媒进口温度Tli,通过所述冷媒进口压力Pi计算冷媒进口饱和温度Tl,再计算冷媒进口过冷度Tuc=Tl-Tli,以过冷度设定值Tuc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所述冷媒增压泵的第二转速值;确定所述第一转速值与所述第二转速值中的最大者为目标转速值,以所述目标转速值控制所述冷媒增压泵的转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在开启待换热设备相对应的制冷子室内机组运行时,通过对冷媒增压泵按照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的连接管路的压力损失和进入制冷子室内机组的冷媒进口过冷度的方法进行转速调节,保障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管路长度如论多长,制冷子室内机组仍然能够提供具有目标过冷度、流量充足的液体冷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与待换热机组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向视图;
图4为图2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B向视图;
图7为图5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外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去掉室外风机后的俯视图;
图10为图8提供的室外机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空调器制冷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参照图1至图7,空调器室内机组1包括:室内机箱101、第一气流隔断结构102和第二气流隔断结构103;室内机箱101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一气流隔断结构102设置在室内机箱101内,以将室内机箱101内区域隔断成多组互不连通的风道;第二气流隔断结构103设置在风道内,以将风道隔断成不连通的进风风道In和出风风道Out,进风风道In和出风风道Out的两端分别与室内机箱101上的相对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且进风风道In和出风风道Out内均安装有室内风机104和室内换热器105。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组可以对待换热机组进行换热,其中,待换热机组可以包括多个待换热设备,且多个待换热设备可以安装在机柜内,如图2所示,待换热机组3包括两个待换热设备,分别为待换热设备301和待换热设备302,如图5所示,待换热机组3包括三个待换热设备,分别为待换热设备301、待换热设备302和待换热设备303。
由于空调器室内机组1具有多个风道,且多个风道互不连通,采用任一个风道、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就可对一个待换热设备进行换热,所以,采用该空调器室内机组可以对多个待换热设备同时进行一对一换热,也可以对其中的一个进行换热。这样就可对局部温度较高的待换热设备进行针对性的制冷,避免整个空调器室内机组开启,造成能量浪费的现象。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组中,在风道内设置第二气流隔断结构103,以将风道隔离成不连通的进风风道In和出风风道Out,具体换热时,进风风道In与待换热设备的进风口连通,出风风道Out与待换热设备的出风口连通,进而使待换热设备导出的气流与进入待换热设备的气流隔离开,防止热气流个冷气流混合,造成气流紊乱现象,降低换热效果。所以,通过设置相隔离的进风风道In和出风风道Out,能够提高每一个待换热设备的换热效果,提高换热效率。如图2所示,待换热设备包括待换热设备301和待换热设备302,所以进风风道In和出风风道Out分别也具有两个,其中一个进风风道In与待换热设备301的进气口连通,另一个进风风道In与待换热设备302的进气口连通,相对应的,其中一个出风风道Out与待换热设备301的出气口连通,另一个出风风道Out与待换热设备302的出气口连通,互不干涉的风道,分别保障了待换热设备301与待换热设备302的换热效果。
在进风风道In和出风风道Out内分别安装室内换热器105和室内风机104,这样能够通过室内换热器105和室内风机104分别对进风风道In和出风风道Out内的气流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隔断结构102和第二气流隔断结构103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简化整个空调器室内机组的结构,第一气流隔断结构102和第二气流隔断结构103均包括刚性隔离结构(1021、1031)和与刚性隔离结构(1021、1031)对接且可延伸至室内机箱101外部的柔性隔离结构(1022、1032),或者仅包括可延伸至室内机箱101外部的柔性隔离结构(1022、1032)。示例的,刚性隔离结构(1021、1031)可以为金属隔离板,也可以为塑料隔离板;示例的,柔性隔离结构(1022、1032)可以采用不透风的帆布或者玻璃纤维涂覆硅胶材质制成的柔性布。
为了使待换热设备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完全隔离,以分别与相对应的进风风道In和出风风道Out对接,参照图2和图5,空调器室内机组1还包括:第二吸合件106,第二吸合件106安装在第二气流隔断结构103的柔性隔离结构上,第二吸合件106用于与待换热设备吸合,以利用柔性隔离结构将待换热设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相隔离。采用柔性隔离结构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为:一方面,柔性隔离结构便于被拉伸至待换热设备上,可以根据机柜、待换热设备与空调器室内机组的距离进行拉伸或者压缩柔性隔离结构以实现最佳连接效果,通过第二吸合件106与待换热设备吸合连接;另一方面,实际中,每一个待换热设备的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间距不会是固定值,采用柔性隔离结构自身的柔性,就可根据不同规格的待换热设备调整第二吸合件106的吸合位置,提高了整个空调室内机组的通用性。
采用第二吸合件106能够便于将空调室内机组与待换热设备连接,连接拆卸方便;示例的,第二吸合件106为磁吸、电磁吸盘或其他吸合结构。
当需要对多个待换热设备进行换热时,且相邻两个待换热设备中其中一个待换热设备的进风口紧邻另一个待换热设备的出风口,为了避免气流紊乱现象,参照图2和图5,空调器室内机组1还包括:第一吸合件107,第一吸合件107安装在第一气流隔断结构102的柔性隔离结构上,且第一吸合件107用于与待换热机组连接,以将待换热机组中相邻两个待换热设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相隔离。如图5所示,待换热设备302的出风口相邻于待换热设备301的进风口,待换热设备302的进风口相邻于待换热设备303的出风口,通过第一吸合件107吸合在待换热设备301与待换热设备302之间,另一个第一吸合件107吸合在待换热设备302与待换热设备303之间,这样就将待换热设备302的出风口与待换热设备301的进风口相隔离,待换热设备302的进风口与待换热设备303的出风口相隔离,防止气流混流,以提高相邻两个待换热设备的换热效果。
示例的,第一吸合件107可以与第二吸合件106结构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吸合件107也可以选自磁吸、电磁吸盘或其他吸合结构。
为了提高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内气流的流动速度,室内换热器105与室内风机104相对布设;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参照图2和图5,进风风道In内的室内换热器105安装在靠近室内机箱101的进风口处,则进风风道In内的室内风机104背离室内机箱101的进风口处;出风风道Out内的室内风机104安装在靠近室内机箱101的出风口处。在进风风道内,可通过室内风机104快速的将室内换热器换热的气流吹送至待换热设备内,在出风风道内,可通过室内风机104快速的将待换热设备排出的气流吹送至室内换热器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组风道中进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105和出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105相串联。参照图4和图7,在每组气流循环中,热气流先经一个室内换热器预冷之后,再次流经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被冷却,然后变成冷气流重新被送入待换热设备。
参照图1,室内机箱101包括:门架1011和门框1012,门架1011和门框1012转动连接,示例的,门架1011和门框1012通过转轴1013连接。具体的,室内风机104和室内换热器105均安装在门架1011内,刚性隔离结构固定在门架1011内,刚性隔离结构可以沿着门架1011的高度方向布设,形成也可以沿着门架1011的宽度方向布设,在此对刚性隔离结构的布设方向不做限定,且刚性隔离结构的布设方法可以根据实际待换热组件中待换热设备的具体布设位置决定。柔性隔离结构的一端固定在门框1012内,另一端悬空。为了保证刚性隔离结构与柔性隔离结构对接后的密封性,在刚性隔离结构与柔性隔离结构之间设置毛刷条或其他结构的密封条。
为了保障进风风道或出风风道的进、出风均匀,在进风风道和/或出风风道内安装多个室内风机104,参照图3和图6,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内分别并列安装有三个室内风机。
为了实现室内空调机组的自动控制,该空调室内机组1还包括:室内控制器119、安装在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内的温度传感器108、安装在室内换热器105出口管路上的室内换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13和室内换热器出口压力传感器114、冷媒进口压力传感器115和冷媒进口温度传感器116;其中,温度传感器108、室内换热器出口温度传感器113、室内换热器出口压力传感器114、冷媒进口压力传感器115和冷媒进口温度传感器116分别与室内控制器119的输入端连接,室内控制器119的输出端与显示屏118连接。室内控制器119和显示屏118安装在室内机箱101的正面,且与室内风机104的安装面为同一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门框1012的远离门架1011的一侧安装有第三气流隔离结构110,第三气流隔断结构110设置在门框1012上,且用于与待换热机组连接,以将待换热机组与室内机箱相连通,第三气流隔离结构110上安装有第三吸合件111。优选的,第三隔离结构110为柔性隔离结构,例如,可以采用柔性布。第三吸合件111可以是磁吸、电磁吸盘或其他吸合结构。采用第三吸合件111就可将整个空调室内机组吸合在待换热组件上。
为了便于移动该空调室内机组,便于对该空调室内机组根据实际需求重新部署,参照图1,室内机箱101底部安装有带动室内机箱101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109,示例的,第一移动机构109可以是脚轮,优选的,脚轮具有锁定功能。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组的具体使用过程为:采用第一移动机构109将整个空调器室内机组移动至所需要制冷的待换热机组旁;将第三吸合件111吸合在待换热机组的机柜上,通过柔性的第三气流隔断结构110将室内机箱与待换热机组相连通,也就是在室内机箱与机柜之间形成了柔性风道;再将第一吸合件107吸合在待换热机组上,以将相邻两个待换热设备相隔离,在相邻两个待换热设备之间也形成了柔性风道;再将第二吸合件106与待换热设备吸合,以将待换热设备的出风口和进风口相隔离,且在进风口处和出风口处分别形成柔性风道;开启空调器室内机组,对待换热设备进行一对的制冷。通过设置柔性风道、吸合件、第一移动机构,可以对机房内任意位置的一台机柜进行对接,实现机房局部一对一换热,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较高的现象;同时,柔性风道内又被隔离成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在具体换热时,进风风道与待换热设备的进风口相连通,出风风道与待换热设备的出风口相连通,这样就可将进入待换热设备的冷气流与从待换热设备流出的热气流分离,避免出现气流紊乱,待换热设备也被一对一换热,有效提高每一个待换热设备的制冷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参照图11,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机组2和与室外机组2连通的室内机组,且室内机组为上述所描述的空调室内机组1。参照图8、图9和图10,室外机组2包括:室外机箱201、安装在室外机箱201上的室外风机205、安装在室外机箱201内的压缩机202、室外换热器204和冷媒增压泵206,压缩机202、室外换热器204和冷媒增压泵206依次相连通。
示例的,室外换热器204为U形结构,压缩机202和冷媒增压泵206就可安装在U形结构所包围的空间内,采用U形结构的室外换热器204可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同时,还可节省冷媒增压泵206和压缩机202所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202为变频压缩机、冷媒增压泵206为变频冷媒增压泵,则室外机组2还包括:与变频压缩机连接的压缩机变频器和与变频冷媒增压泵连接的泵变频器。压缩机变频器和泵变频器也可以安装在U形结构所包围的空间内;室外风机205为无极调速功能。
示例的,该室外机组2还包括:室外换热器压力传感器208和室外控制器209,室外换热器压力传感器208安装在室外换热器204与冷媒增压泵206连通的管路上,室外换热器压力传感器208与室外控制器209的输入端连接。
空调室内机组1和室外机组2之间连接的管路通过快速接头210连接。
当空调室内机组1具有第一移动机构109时,为了匹配空调室内机组1位置的移动,参照图8,室外机箱201底部安装有带动室外机箱201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211,其中,室外换热器204与室内换热器105通过柔性连接管相连通,柔性连接管包括柔性连接液管4和柔性连接气管5。同时,室外换热器204与室内换热器105通过信号线6连接。示例的,第二移动机构211也可以是脚轮,优选的,脚轮具有锁定功能。
空调器还包括:节流装置112,节流装置112安装在室外换热器204与室内换热器105连通的管路上。这样便于对不同室内换热器105进行控制。示例的,节流装置112为电子膨胀阀。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室内机组1中任一组风道、安装在进风风道内的室内风机和室内换热器、安装在出风风道内的室内风机和室内换热器成为一个子室内机组,这样空调室内机组1就由多个相并联的子室内机组组成。下述所描述的子室内机组就为此处所描述的子室内机组。
参照图4和图6,室外换热器204与子室内机组中位于进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然后进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又与出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相连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冷媒的流向为:先经进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进入出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换热;气流的流向为:被换热的气流先经出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再进入进风风道,这样冷媒的流向与气流的流向形成逆流,增大了换热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的制冷控制方法,参照图12,该制冷控制方法包括如下:
S101:启动空调器:开启空调器,控制所有室内风机中至少部分室内风机以固定转速F0初始运行。也就是,在空调器启动后,可以使全部室内风机运行,也可以是部分室内风机运行,且在运行初始阶段,室内风机以固定转速F0运行,固定转速F0的具体值根据实际换热需求决定,例如,若换热量大,则固定转速F0值较大,若换热量小,则固定转速F0值较小,在此对固定转速F0具体值不做限定。
室内风机以固定转速F0初始运行的好处是:在空调器初始开机阶段由于还未确定实际换热需求,因此固定为中档转速进行初始运行,待换热需求检测计算明确后再向目标转速进行调节,以中档转速无论向高转速或是低转速调节,均能较快响应。进一步的,使用空调器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该固定转速调整为其他值,或大或小,以使室内风机能在开机后较短时间内到达实际需求转速为最佳。
S102:确定制冷子室内机组:空调器开启后,根据制冷预设条件,确定需启动制冷模式的子室内机组(上述已经对子室内机组进行具体限定),令需启动制冷模式的子室内机组为制冷子室内机组;再开启压缩机、冷媒增压泵和制冷子室内机组中相对应的室内换热器,且压缩机以固定转速Sc、冷媒增压泵以固定转速Sp初始运行。
制冷预设条件有两个条件,至少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时,就可确定为制冷子室内机组;具体的,第一个制冷预设条件为确定送风制冷需求:采集子室内机组中进风风道内的送风温度值To,将送风温度值To与送风温度预设值Tos进行比较,如果To高于Tos且差值在送风温度预设差值△To范围之外,则判定有送风制冷需求;第二个制冷预设条件为确定出风制冷需求:采集所述子室内机组中所述出风风道内的出风温度值Ti,将出风温度值Ti与出风温度预设值Tis进行比较,如果Ti高于Tis且差值在出风温度预设差值△Ti范围之外,则判定有出风制冷需求。若满足上述两个制冷预设条件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同时满足,则该子室内机组为制冷子室内机组。采用To高于Tos且差值在送风温度预设差值△To范围之外,以及Ti高于Tis且差值在出风温度预设差值△Ti范围之外判定制冷需求,这个意思是说实际温度大于设定温度不会立即认为有制冷需求,而是要达到一定的预设差值后才认为有制冷需求,这样不会因为实际温度在设定温度值小范围内波动时一会有制冷需求一会又没制冷需求,造成控制不稳定。
具体采集送风温度值To和出风温度值Ti时,可采用安装在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内的温度传感器108获得。
当确定制冷子室内机组后,压缩机以固定转速Sc、冷媒增压泵以固定转速Sp初始运行,空调器刚开机时还未明确实际散热需求,因此压缩机、冷媒增压泵会先以一个合适的转速初始运行,在初始运行的时间段内,制冷量与发热量开始匹配,通过检测各个温度值进行实际散热需求计算,从而可以开始对转速动态调节。
在启动空调器后,运行30秒到5分钟之后,需要控制室内风机转速,其中,S103:控制室内风机转速:以制冷子室内机组中出风温度预设值Tis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室内风机的第一转速值;采集制冷子室内机组中进风风道内的送风温度值To和出风风道内的出风温度值Ti,计算送出风温度差值T△=Ti-To,以送出风温差设定值T△s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所述室内风机的第二转速值;确定室内风机的第一转速值与第二转速值的最大者为室内风机的目标转速值,以室内风机的目标转速值控制室内风机的转速。以送出风温差为控制目标准确匹配待换热设备的发热量变化,同时也实时测算回风温度,以防止因意外因素导致回风温度过高,避免影响设备可靠运行。在运行预设时间之后,所述预设时间一般为5~10分钟,需要控制冷媒增压泵转速、控制压缩机转速、控制制冷子室内机组相对应的节流装置的开度。下述对各部件的控制详细描述:
S1041:控制冷媒增压泵转速,控制冷媒增压泵转速包括:采集冷媒增压泵的冷媒进口压力Pc和制冷子室内机组的冷媒进口压力Pi,计算冷媒压力差P△=Pc-Pi,以冷媒压力差预设值P△s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冷媒增压泵的第一转速值,例如,当k时刻得到一个冷媒压力差P△k时,将P△k代入如下PID算法公式中得到k时刻的第一转速值u(k),
u(k)即为k时刻的第一转速值,P为比例常数,Ti为积分常数,Td微分常数,T为采样周期,PΔ(k-1)为k-1时刻的冷媒压差值;采集制冷子室内机组的冷媒进口温度Tli,通过冷媒进口压力Pi计算冷媒进口饱和温度Tl,再计算冷媒进口过冷度Tu=Tl-Tli,以冷媒过冷度设定值Tuc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冷媒增压泵的第二转速值;确定第一转速值与第二转速值中的最大者为目标转速值,以所述目标转速值控制所述冷媒增压泵的转速。按照上述控制冷媒压力差和冷媒过冷度的方法进行冷媒增压泵转速的控制,保障了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匹配任何长度的连接管路,室内换热器仍然具有目标过冷度、流量充足的液体冷媒。
S1042:控制压缩机转速:采集所述制冷子室内机组中所述进风风道内的送风温度值,以制冷子室内机组中送风温度预设值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控制压缩机的转速。这样保障了无论风量、回风温度如何变化,送风温度都能控制在预设值。对于没有制冷的子室内机组中的节流装置则处于关闭状态。
S1043:对于制冷子室内机组中的节流装置的开度的控制为:采集所述制冷子室内机组中室内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过热度,节流装置以冷媒出口过热度设定值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
当采集到所有送风风道内的送风温度值低于送风温度预设值,并且差值大于预设值后,即关闭压缩机和冷媒增压泵,但是所有室内风机仍然以上述室内风机转速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示例的,参照图13,以一个具体的空调器的制冷过程为例进行说明,具体步骤可以包括:
S201:开启空调器电源键;
S202:空调室内机内所有的室内风机开始运行,且以固定转速F0初始运行。采用室内风机吹送待换热设备进口处和出口处的气流;
S203:采集每一个子室内机组的送风温度和出风温度;其中,通过采集进风风道内的温度得到该子室内机组的送风温度,通过采集出风风道内的温度得到该子室内机组的出风温度;
S204:确定是否为制冷子室内机组;通过将所得到的送风温度与出风温度与制冷预设条件相对比,确定是否为制冷子室内机组,上述已经对确定制冷子室内机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描述;当确定有制冷子室内机组时,执行步骤S206,当确定没有制冷子室内机组时,执行步骤S205;
S205:控制室内风机转速;上述已经对制冷子室内机组中室内风机转速控制方法进行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步骤S205在步骤S204之后就开始运行;
S206:开启压缩机和冷媒增压泵;压缩机以固定转速Sc、冷媒增压泵以固定转速Sp初始运行,当运行5分钟之后,开始对压缩机、冷媒增压泵、制冷子室内机组内的室内风机的转速分别进行控制,以及对控制该制冷室内机组的节流装置的开度进行调节;
S2071:控制冷媒增压泵转速;上述已经对冷媒增压泵转速控制方法进行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2072:控制压缩机转速;上述已经对压缩机转速控制方法进行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2073:控制节流装置开度;上述已经对控制该制冷子室内机组的节流装置开度控制方法进行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2071、步骤S2072和步骤S2073没有顺序,可以同时进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
室外机组,所述室外机组包括:室外机箱、安装在所述室外机箱内的室外风机、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增压泵,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冷媒增压泵依次相连通;
室内机组,所述室内机组包括:室内机箱,所述室内机箱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一气流隔断结构,所述第一气流隔断结构设置在所述室内机箱内,以将所述室内机箱内区域隔断成多组互不连通的风道;
第二气流隔断结构,所述第二气流隔断结构设置在所述风道内,以将所述风道隔断成不连通的进风风道和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室内机箱上的相对应的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且所述进风风道和所述出风风道内均安装有室内风机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管路上安装有节流装置;其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组中任一组所述风道、安装在所述进风风道内的室内风机和室内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出风风道内的室内风机和室内换热器成为一个子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控制方法包括:
启动空调器:开启所述空调器,控制所有所述室内风机中至少部分室内风机以固定转速F0初始运行;
确定制冷子室内机组:根据制冷预设条件,确定需启动制冷模式的子室内机组,令需启动制冷模式的子室内机组为制冷子室内机组;再开启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媒增压泵和所述制冷子室内机组中相对应的节流装置,且所述压缩机以固定转速Sc、所述冷媒增压泵以固定转速Sp初始运行;
控制冷媒增压泵转速:采集所述冷媒增压泵的冷媒进口压力Pc和所述制冷子室内机组的冷媒进口压力Pi,计算冷媒压力差P△=Pc-Pi,以冷媒压力差预设值P△s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所述冷媒增压泵的第一转速值;采集所述制冷子室内机组的冷媒进口温度Tli,通过所述冷媒进口压力Pi计算冷媒进口饱和温度Tl,再计算冷媒进口过冷度Tu=Tl-Tli,以冷媒过冷度设定值Tuc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所述冷媒增压泵的第二转速值;确定所述第一转速值与所述第二转速值中的最大者为目标转速值,以所述目标转速值控制所述冷媒增压泵的转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流隔断结构和所述第二气流隔断结构均包括可延伸至所述室内机箱外部的柔性隔离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组还包括:第一吸合件,所述第一吸合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气流隔断结构的所述柔性隔离结构上,且用于与待换热机组连接,以将所述待换热机组中相邻两个待换热设备相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组还包括:第二吸合件,所述第二吸合件安装在所述第二气流隔断结构的所述柔性隔离结构上,且用于与待换热设备连接,以将所述待换热设备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相隔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箱底部安装有带动所述室内机箱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组所述风道中所述进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和所述出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相串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安装在靠近所述室内机箱的所述进风口处,所述出风风道内的室内风机安装在靠近所述室内机箱的所述出风口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箱包括转动连接的门框和门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组还包括:第三气流隔断结构,所述第三气流隔断结构设置在所述室内机箱的外缘,且用于与待换热机组连接,以将所述待换热机组与所述室内机箱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流隔断结构包括柔性隔离结构,所述柔性隔离结构上安装有用于与待换热机组连接的第三吸合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子室内机组中位于所述进风风道内的室内换热器相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箱底部安装有带动所述室外机箱移动的第二移动机构,其中,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通过柔性连接管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制冷子室内机组后还包括:
控制压缩机转速:采集所述制冷子室内机组中所述进风风道内的送风温度值,以送风温度预设值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控制所述压缩机的转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启动空调器后还包括:
控制室内风机转速:采集所述子室内机组中所述出风风道内的出风温度值Ti,以出风温度预设值Tis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所述室内风机的第一转速值;采集所述子室内机组中所述进风风道内的送风温度值To和所述出风风道内的出风温度值Ti,计算送出风温度差值T△=Ti-To,以送出风温差设定值T△s为目标,按照PID控制方法确定所述室内风机的第二转速值;确定所述室内风机的第一转速值与所述第二转速值的最大者为所述室内风机的目标转速值,以所述室内风机的目标转速值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转速。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制冷子室内机组包括:
确定送风制冷需求:采集所述子室内机组中所述进风风道内的送风温度值To,将送风温度值To与送风温度预设值Tos进行比较,如果To高于Tos且差值在送风温度预设差值△To范围之外,则判定有送风制冷需求;
确定出风制冷需求:采集所述子室内机组中所述出风风道内的出风温度值Ti,将出风温度值Ti与出风温度预设值Tis进行比较,如果Ti高于Tis且差值在出风温度预设差值△Ti范围之外,则判定有出风制冷需求;
其中,以上两种制冷需求至少满足其中一种,所述子室内机组就确定为制冷子室内机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27570.6A CN109579140B (zh) | 2018-11-08 | 2018-11-08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27570.6A CN109579140B (zh) | 2018-11-08 | 2018-11-08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79140A CN109579140A (zh) | 2019-04-05 |
CN109579140B true CN109579140B (zh) | 2021-07-13 |
Family
ID=65921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327570.6A Active CN109579140B (zh) | 2018-11-08 | 2018-11-08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57914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78250B (zh) * | 2020-06-22 | 2021-07-23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一种空调控温系统及其控温方法 |
CN113983667A (zh) * | 2021-10-14 | 2022-01-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蒸发器的换热控制系统、方法及空调器 |
CN116801524A (zh) * | 2022-03-16 | 2023-09-22 | 重庆宗申通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 储能电源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73542A (zh) * | 2016-01-14 | 2017-07-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柜及通讯系统 |
CN107809889A (zh) * | 2017-11-17 | 2018-03-16 | 盛立兴 | 一种机柜用自动温控双冷源风机盘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84276B2 (ja) * | 2000-06-30 | 2004-11-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空調システム |
CN1699856A (zh) * | 2005-04-26 | 2005-11-23 | 黑龙江省电信电源维护中心 | 通信机房用带有空气换热装置的节能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CN100563412C (zh) * | 2006-02-24 | 2009-11-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机柜温控装置、处理装置、系统及方法 |
CN101516166B (zh) * | 2008-02-22 | 2010-1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横插框及通信机柜 |
CN104251581B (zh) * | 2013-06-28 | 2017-02-22 |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泵的启动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一种制冷系统 |
CN204513577U (zh) * | 2015-01-08 | 2015-07-29 | 北京创和世纪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机柜式列间空调末端装置 |
-
2018
- 2018-11-08 CN CN201811327570.6A patent/CN1095791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73542A (zh) * | 2016-01-14 | 2017-07-2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导风柜及通讯系统 |
CN107809889A (zh) * | 2017-11-17 | 2018-03-16 | 盛立兴 | 一种机柜用自动温控双冷源风机盘管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79140A (zh) | 2019-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124483B (zh) |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 |
CN110360618B (zh) | 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 |
WO2020063812A1 (zh) | 厨房空调系统 | |
CN109579140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组、空调器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 |
WO2020025044A1 (zh) | 一种厨房空调系统 | |
CN106091264A (zh) | 空调器出风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EP1632730A2 (en) | Ventilator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 |
CN107327929B (zh) |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11895772B (zh) | 一种高效热泵烘干系统 | |
CN113339891A (zh) |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
KR20130112335A (ko) | 실외기 없는 냉,난방 공조시스템 | |
CN102401437A (zh) | 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双冷源空调系统 | |
KR101844581B1 (ko) | 열원 일체형 시스템 공기조화장치 | |
CN105135552A (zh) | 空调系统 | |
CN107781919A (zh) |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US11054170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irflows across a heat exchanger | |
CN105115063A (zh) | 空调系统 | |
CN211372658U (zh) | 空气调节系统 | |
CN109028666B (zh) | 一种调控精准的粮库内环路控温管道装置 | |
CN204853608U (zh) | 油烟机及其调温送风系统 | |
CN22270340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3124460B (zh) |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 |
CN213955499U (zh) | 一种直膨式风管空气换热设备 | |
US20240053030A1 (en) | Coil assembly plate with compensator accommodation | |
KR100520702B1 (ko) | 덕트분기식 공기조화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