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6777B - 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66777B CN109566777B CN201811567835.XA CN201811567835A CN109566777B CN 109566777 B CN109566777 B CN 109566777B CN 201811567835 A CN201811567835 A CN 201811567835A CN 109566777 B CN109566777 B CN 10956677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
- frying
- storage device
- pneumatic
- p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3/00—Weighing apparatus with automatic feed or discharge for weighing-out batches of material
- G01G13/24—Weighing mechanism 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 feed or discharge
- G01G13/242—Twin weighing apparatus; weighing apparatus using single load carrier and a plurality of weigh pans coupled alternately with the load carrier; weighing apparatus with two or more alternatively used weigh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PLC控制单元、初炒单元、摊凉单元以及复炒单元,通过在初炒单元、复炒单元设置立式提升机、称重输送机、分料机构、振动式输送机实现自动加料,卸料,自动并锅复炒,实现珠茶生产的连续化做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珠茶品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初炒供料环节、初炒环节、摊凉环节、复炒供料环节以及复炒环节的控制过程,该控制方法使得上述做形系统自动化程度更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珠茶,是绿茶中炒青绿茶圆炒青的一个品种。珠茶炒制主要是依靠双锅曲毫机来完成,此种机械主要依靠摆动的炒板对锅中的茶叶进行翻炒,从而使茶叶逐步卷曲成形,最终形成球状。目前此类机械是单机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无法自动称重上料,加工过程中需要人工上料,上料的重量主要依靠经验估计,给料重量精度不够;出料时需要停机后人工卸料,机器不能实现自动出料;在并锅复炒环节,也是人工进行的,无法实现自动并锅。这不仅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人工投料误差大,不能对多台双锅曲毫机定量投放相等质量的茶叶。茶叶分配的不均匀性严重影响了茶叶品质和生产的效率。以上问题阻碍了此类机械在茶叶生产线的应用,造成珠茶做形工序无法实现连续化及自动化生产。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间断性供料、精确定量给料的生产线来满足珠茶生产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具有可自动称重加料,定量分料,自动卸料,自动并锅复炒,实现珠茶生产的连续化做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珠茶品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包括PLC控制单元、对茶叶依次进行加工的初炒单元、摊凉单元以及复炒单元;
所述初炒单元包括第一立式提升机、第一称重输送机、第一分料机构、第一振动式输送机以及多台双锅曲毫机;所述双锅曲毫机的各个炒锅上方分别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气动储料装置;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出料落在第一称重输送机上,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出料落在第一分料机构上,所述第一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气动储料装置中,所述双锅曲毫机出料落在第一振动式输送机上;
所述摊凉单元包括茶叶摊凉机以及将第一振动式输送机出料输送至茶叶摊凉机上的第二立式提升机,所述茶叶摊凉机包括多个上下交错布置的水平输送带机构,所述茶叶摊凉机中上方水平输送带机构出料落在下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上且上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与下方水平输送带机构的运行方向相反,所述茶叶摊凉机中上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与下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交错重叠长度为400~500mm;
所述复炒单元包括第三立式提升机、第二称重输送机、第二分料机构、第二振动式输送机以及至少一台双锅曲毫机,所述复炒单元中双锅曲毫机的炒锅上方也分别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气动储料装置;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将茶叶摊凉机出料输送至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上,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出料落在第二分料机构上,所述第二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复炒单元的气动储料装置中,所述复炒单元的双锅曲毫机出料落在第二振动式输送机上;
所述初炒单元双锅曲毫机的台数是复炒单元双锅曲毫机台数的多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初炒单元中双锅曲毫机有两台且分别为第一双锅曲毫机与第二双锅曲毫机;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的炒锅上方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第一气动储料装置与第二气动储料装置,所述第二双锅曲毫机的炒锅上方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第三气动储料装置与第四气动储料装置;所述第一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第二气动储料装置、第三气动储料装置以及第四气动储料装置中;
所述复炒单元包括第三双锅曲毫机,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的炒锅上方分别设有向炒锅内投料的第五气动储料装置与第六气动储料装置;所述第二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与第六气动储料装置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分料机构由从上向下呈台阶状布置且运行方向平行的第一水平输送机、第二水平输送机以及第三水平输送机构成;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输送带右端与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输送带左端重叠,重叠长度为150mm,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输送带右端与第三水平输送机输送带左端重叠,重叠长度为150mm;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一气动储料装置内,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二水平输送机上;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二气动储料装置内,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三水平输送机上;所述第三水平输送机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三气动储料装置内,所述第三水平输送机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四气动储料装置内;
所述第二分料机构由第四水平输送机构成,所述第四水平输送机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五气动储料装置内,所述第四水平输送机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六气动储料装置内;
所述茶叶摊凉机包括摊凉机架、摊凉电机、摊凉输送带、摊凉输送带转动轴、摊凉出料口,所述摊凉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摊凉输送带转动轴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第二双锅曲毫机以及第三双锅曲毫机各自包括炒茶组件、出茶组件以及热风组件;
所述炒茶组件包括炒锅一、炒锅二、炒茶电机以及炒板支撑曲轴,所述炒锅一、炒锅二的底部分别设加热底座,所述炒茶电机驱动轴上安装有炒茶偏心轮,所述炒板支撑曲轴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炒茶用的炒板以及与炒板支撑曲轴垂直的炒茶摇杆,所述炒茶偏心轮与炒茶摇杆之间通过炒茶连杆连接,所述炒茶电机驱动炒茶偏心轮转动并通过炒茶连杆、炒茶摇杆带动炒板支撑曲轴往复摆动以使得炒板实施翻炒动作;
所述出茶组件包括双锅机架、出茶安装座以及出茶气缸,所述炒锅一、炒锅二固定安装在出茶安装座上,炒锅一、炒锅二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40°,所述炒锅一、炒锅二前方设有安装在双锅机架上的出茶主动轴,所述炒锅一、炒锅二后方设有安装在双锅机架上且与出茶主动轴平行布置的出茶从动轴,所述出茶安装座固定安装在出茶从动轴上,所述出茶主动轴上垂直固定有出茶主动杆以及出茶主动摇杆;所述出茶安装座上固定有出茶从动摇杆,所述出茶从动摇杆上固定有与所述出茶从动轴平行的出茶联动轴;所述出茶主动摇杆与所述出茶联动轴之间通过出茶连杆连接;所述出茶主动摇杆、出茶连杆、出茶从动摇杆与双锅机架组成双摇杆机构;所述出茶连杆轴端加工有螺纹段,所述出茶联动轴轴端设有供所述螺纹段通过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出茶连杆且与所述螺纹段螺纹配合的螺母;所述出茶气缸上的出茶活塞杆与所述出茶主动杆驱动连接,所述出茶活塞杆回缩则驱动出茶主动杆转动并带动与出茶从动摇杆固定连接的出茶主动轴转动,并通过所述双摇杆机构实现出茶安装座上的炒锅一、炒锅二转动60~70°以实施出茶过程;
所述热风组件包括沿风路依次安装的通风机、加热管以及将加热后的热风通入炒锅一和炒锅二内的通风管,所述炒锅一和炒锅二上方安装有环形锅圈,所述通风管沿所述锅圈内壁布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炒茶组件还包括霍尔元件,所述炒茶偏心轮上设有与所述霍尔元件配合用于检测所述炒茶偏心轮是否停止转动且炒板是否处于复位状态的铁磁性部件;所述炒板为弧形炒板,所述炒板底部边缘为与炒锅锅底曲率半径一致的弧形边,所述炒板板面对应的圆心角为85°,所述炒板板面的曲率半径为425mm,所述弧形边对应的圆心角为180°;所述炒板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0.5-1.5mm,当所述炒板板面位于铅垂位置时,所述炒板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0.5mm;当所述炒板在两个摆动极限位置时,所述炒板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1.5mm;
所述出茶组件还包括安装在双锅机架上且用于检测炒锅一、炒锅二出茶后是否复位的出茶行程开关,当所述炒锅一、炒锅二复位时,所述出茶安装座与所述出茶行程开关触点接触;
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第二气动储料装置、第三气动储料装置、第四气动储料装置、第五气动储料装置以及第六气动储料装置各自包括储料斗、储料气缸以及用于控制储料气缸内储料活塞杆是否动作的储料气动电磁阀,所述储料斗出口处设有储料隔板;所述储料活塞杆实施伸缩动作以带动储料隔板动作以打开储料斗出口或关闭储料斗出口,所述储料斗中还设有用于检测对应储料斗中是否装有茶叶的光电开关。
一种所述的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初炒供料环节、初炒环节、摊凉环节、复炒供料环节以及复炒环节控制过程,定义水平输送机输送带向右运行时为正向;
初炒供料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A1、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运行,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运行、第一水平输送机反向运行,使得茶叶全部落入到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内;
步骤A2、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运行、第一水平输送机正向运行、第二水平输送机反向运行,以使得茶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第二水平输送机全部落入到所述第二气动储料装置内;
步骤A3、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运行、第一水平输送机正向运行、第二水平输送机正向运行、第三水平输送机反向运行,以使得茶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第二水平输送机、第三水平输送机全部落入到所述第三气动储料装置内;
步骤A4、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运行、第一水平输送机、第二水平输送机以及第三水平输送机正向运行,以使得茶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第二水平输送机、第三水平输送机全部落入到所述第四气动储料装置内;
步骤A5、所述光电开关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被茶叶遮挡并输出第一气动储料装置、第二气动储料装置、第三气动储料装置以及第四气动储料装置内分别有料的信号,至此初炒供料环节结束;
初炒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B1、当所述PLC控制单元接收到由所述光电开关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第二气动储料装置、第三气动储料装置、第四气动储料装置内有料的信号、由所述霍尔元件检测到的所述炒茶偏心轮停止转动且第一双锅曲毫机和第二双锅曲毫机的炒板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以及由所述出茶行程开关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和第二双锅曲毫机的炒锅一、炒锅二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第二气动储料装置、第三气动储料装置、第四气动储料装置的出料口打开分别向其下方的炒锅投料;
步骤B2、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第二气动储料装置、第三气动储料装置、第四气动储料装置持续开启的时间达到设定的投料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上述四个出料口关闭,所述光电开关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无遮挡,输出无料信号,为下次初炒供料环节作准备;启动第一双锅曲毫机和第二双锅曲毫机的炒茶电机实施炒茶,同时重复上述步骤A1~A5以实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第二气动储料装置、第三气动储料装置、第四气动储料装置的储料;
步骤B3、当达到设定的炒茶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和第二双锅曲毫机的出茶活塞杆回缩以实施四个炒锅同时出茶,待出茶结束,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和第二双锅曲毫机的出茶活塞杆伸出以实施四个炒锅复位动作,至此初炒环节结束;
摊凉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C1、初炒后的珠茶在制品由位于炒锅下方的第一振动式输送机输送到第二立式提升机,茶叶依次经过茶叶摊凉机内上下交错布置的水平输送带机构,茶叶在水平输送带机构上的停留时间由PLC控制单元设定,至此摊凉环节结束;
复炒供料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D1、所述摊凉后的珠茶在制品由茶叶摊凉机的出料口落到到第三立式提升机上,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运行,当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停止运行、第二称重输送机运行、第四水平输送机反向运行,使得茶叶全部落入到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内;
步骤D2、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停止运行、第二称重输送机运行、第四水平输送机正向运行,使得茶叶全部落入到所述第六气动储料装置内;
步骤D3、所述光电开关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被茶叶遮挡并输出第五气动储料装置以及第六气动储料装置内分别有料的信号,至此复炒供料环节结束;
复炒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E1、当所述PLC控制单元接收到由所述光电开关检测到的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第六气动储料装置内有料的信号、由所述霍尔元件检测到的所述炒茶偏心轮停止转动且第三双锅曲毫机的炒板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以及由所述出茶行程开关检测到的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的炒锅一、炒锅二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第六气动储料装置的出料口打开分别向其下方的炒锅投料;
步骤E2、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第六气动储料装置持续开启的时间达到设定的投料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两个出料口关闭,光电开关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无遮挡,输出无料信号,为下次复炒供料环节作准备;启动第三双锅曲毫机的炒茶电机实施炒茶,同时重复上述步骤D1~D3以实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第六气动储料装置的储料;
步骤E3、当达到设定的炒茶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的出茶活塞杆回缩以实施两个炒锅同时出茶,待出茶结束,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的出茶活塞杆伸出以实施两个炒锅复位动作,至此复炒环节结束,复炒后的珠茶在制品由位于炒锅下方的第二振动式输送机输送到下一工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系统分为初炒单元和复炒单元,所述初炒单元和复炒单元不但可以精确控制初炒和复炒环节的进料多少,可以在多锅初炒后,自动并锅复炒,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珠茶的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让珠茶生产实现连续化做形,利于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间断性供料、精确定量给料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及珠茶品质。
(2)本发明通过立式提升机自动供料,节约了大量人力;通过称重输送机定量供料,减小了投料的误差;通过水平输送机,均匀分配供料,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3)本发明所述气动储料装置具有储料功能,气动储料装置内设置有光电开关,可以检测到储料斗内是否有茶叶。当储料斗内有茶叶时,则会停止供料,避免不必要的机械浪费;当储料斗内没有茶叶时,利用炒茶时间给没有茶叶的储料斗供料,节约了单独给储料斗供料的时间;间歇性自动供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本发明所述的双锅曲毫机设置有炒茶组件和出茶组件:通过PLC控制单元控制双锅曲毫机的炒茶电机自动通电和断电,实现自动炒茶过程,减少了人工操作时间,提高了炒茶的工作效率;炒茶过程中,通风机经过加热管在炒锅上方给茶叶通风,防止只有锅底加热,茶叶受热不均匀,影响茶叶色泽,干燥不均匀,容易碎茶;另外通过PLC控制单元控制出茶气缸内的出茶活塞杆动作以实现炒锅的自动出茶和复位功能,避免停机人工卸料,节约了大量时间和人力,实现了连续化生产,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
(5)所述炒板为弧形炒板,其底部边缘为弧形边,曲率半径与炒锅锅底曲率半径一致,所述炒板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0.5~1.5mm,间隙过小,容易出现卡滞现象,间隙过大,容易出现漏茶、碎茶现象,影响茶叶做形效果;炒锅一、炒锅二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40°,且炒板处于复位状态(上止点位置),投料时茶叶落于炒板上方位置,防止炒茶过程中茶叶被抛出。
(6)本发明所述茶叶摊凉机设置有多层水平输送带机构,每一层水平输送带机构的转动轴通过弹性联轴器与摊凉电机直接相连,省去了链条传动,减少了油污;多层水平输送带机构摊凉,让茶叶细胞内的水分充分渗出,使茶叶回软,有利于并锅复炒环节的茶叶做形,实现了珠茶的连续化做形。
附图说明
图1、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初炒单元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复炒单元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茶叶摊凉机结构图;
图6、7为本发明双锅曲毫机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双锅曲毫机炒茶状态结构图(去掉双锅机架);
图9为本发明双锅曲毫机出茶状态结构图;
图10为本发明炒板曲率半径和圆心角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炒板与炒锅间隙位置图(铅垂位置);
图12为本发明炒板与炒锅间隙位置图(下止点位置);
图13为本发明炒板与炒锅间隙位置图(上止点位置);
图14、15为本发明气动储料装置结构图;
附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
110-第一立式提升机;120-第二立式提升机;130-第三立式提升机;210-第一称重输送机;220-第二称重输送机;310-第一机架平台;320-第二机架平台;410-第一水平输送机;420-第二水平输送机;430-第三水平输送机;440-第四水平输送机;510-第一双锅曲毫机;511-炒锅一;512-炒锅二;513-炒茶电机;514-炒茶偏心轮;515-炒茶连杆;516-炒茶摇杆;517-炒茶支撑曲轴;518-炒板;519-霍尔元件;520-加热底座;521-出茶行程开关;522-出茶气缸;523-出茶活塞杆;524-出茶主动杆;525-出茶主动轴;526-出茶支撑杆;527-出茶侧板;528-出茶安装板;529-出茶主动摇杆;530-出茶连杆;531-出茶联动轴;532-出茶从动轴;533-出茶挡板一;534-出茶挡板二;535-出茶气动电磁阀;536-通风机;537-加热管;538-通风管;539-双锅机架;540-第二双锅曲毫机;541-出茶从动摇杆;570-第三双锅曲毫机;610-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20-第二振动式输送机;700-茶叶摊凉机;701-摊凉机架;702-摊凉电机;703-摊凉输送带;704-摊凉出料口;810-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1-储料斗;812-储料气动电磁阀;813-气动安装座;814-储料气缸;815-储料活塞杆;816-储料隔板;817-储料挡板;818-光电开关;82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3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4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50-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60-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70-空气压缩机一;880-空气压缩机二;r1-炒板弧形边曲率半径;α-炒板弧形边对应的圆心角;r2-炒板板面曲率半径;β-炒板板面对应的圆心角;A1-炒锅间隙1(炒板位于铅垂位置);A2-炒锅间隙2(炒板位于下止点位置);A3-炒锅间隙3(炒板位于上止点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更为具体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包括PLC控制单元、对茶叶依次进行加工的初炒单元、摊凉单元以及复炒单元;
所述初炒单元包括第一立式提升机110、第一称重输送机210、第一分料机构、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10以及多台双锅曲毫机;所述双锅曲毫机的各个炒锅上方分别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气动储料装置;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出料落在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出料落在第一分料机构上,所述第一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气动储料装置中,所述双锅曲毫机出料落在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10上;
所述摊凉单元包括茶叶摊凉机700以及将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10出料输送至茶叶摊凉机700上的第二立式提升机120,所述茶叶摊凉机700包括多个上下交错布置的水平输送带机构,所述茶叶摊凉机700中上方水平输送带机构出料落在下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上且上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与下方水平输送带机构的运行方向相反,各层输送带长度相同,但上下层输送带交错排列,安装时下层输送带与对应的上层输送带交错重叠长度为400~500mm;
所述复炒单元包括第三立式提升机130、第二称重输送机220、第二分料机构、第二振动式输送机620以及至少一台双锅曲毫机,该双锅曲毫机的炒锅上方也分别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气动储料装置;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将茶叶摊凉机700出料输送至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220上,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220出料落在第二分料机构上,所述第二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复炒单元的气动储料装置中,所述复炒单元的双锅曲毫机出料落在第二振动式输送机620上,所述第二振动式输送机620出料进入到下一个工序;
所述初炒单元双锅曲毫机的台数是复炒单元双锅曲毫机台数的多倍。
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第二立式提升机120、第三立式提升机130的电机均为三相异步电机,其额定功率为0.55kW,额定转速为1400rpm。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第二称重输送机220的电机均为三相异步电机,其额定功率为0.37kW,额定转速为1400rpm。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第三水平输送机430、第四水平输送机430的电机均为三相异步电机,其额定功率为0.37kW,额定转速为1000rpm。所述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10、第二振动式输送机620的电机均为三相异步电机,其额定功率为0.55kW,额定转速为860rpm。
如图3所示:所述初炒单元中双锅曲毫机有两台且分别为第一双锅曲毫机510与第二双锅曲毫机540;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的炒锅上方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与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所述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炒锅上方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与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所述第一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以及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中。
如图4所示:所述复炒单元包括第三双锅曲毫机570,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炒锅上方分别设有向炒锅内投料的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与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所述第二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与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中。
如图1、2、3、4所示:所述第一分料机构由从上向下呈台阶状布置且运行方向平行的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以及第三水平输送机430构成;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输送带右端与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420输送带左端重叠,重叠长度为150mm,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420输送带右端与第三水平输送机430输送带左端重叠,重叠长度为150mm;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内,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二水平输送机420上;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420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内,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420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三水平输送机430上;所述第三水平输送机430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内,所述第三水平输送机430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内。
所述第二分料机构由第四水平输送机440构成,所述第四水平输送机440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内,所述第四水平输送机440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内。
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以及第三水平输送机430以及第四水平输送机440运行方向的切换通过控制电机的正反转来实现。
如图5所示:所述茶叶摊凉机700包括摊凉机架701、摊凉电机702、摊凉输送带703、摊凉输送带转动轴、摊凉出料口704,所述摊凉电机702通过联轴器与摊凉输送带转动轴连接。
所述摊凉输送带703共有五层,且每一层输送带都配有一个摊凉电机702;所述摊凉电机702为变频减速电机,其额定功率为0.20kW,通过变频调节,摊凉输送带703的线速度为0.005~0.01m/s,摊凉时长为0.5~1h。
如图6、7、8、9所示: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第二双锅曲毫机540以及第三双锅曲毫机570各自包括炒茶组件、出茶组件以及热风组件;
所述炒茶组件包括炒锅一511、炒锅二512、炒茶电机513以及炒板支撑曲轴517,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的底部分别设加热底座520,所述炒茶电机513驱动轴上安装有炒茶偏心轮514,所述炒板支撑曲轴517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炒茶用的炒板518以及与炒板支撑曲轴517垂直的炒茶摇杆516,所述炒茶偏心轮514与炒茶摇杆516之间通过炒茶连杆515连接,所述炒茶电机513驱动炒茶偏心轮514转动并通过炒茶连杆515、炒茶摇杆516带动炒板支撑曲轴517往复摆动以使得炒板518实施翻炒动作。所述炒茶电机均为三相异步电动机,额定功率为1kW。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的锅口直径为600mm,投叶量均为3.5kg。所述加热底座520内装有加热盘,功率为4kW。
所述炒茶组件还包括霍尔元件519,所述炒茶偏心轮514上设有与所述霍尔元件519配合用于检测所述炒茶偏心轮514是否停止转动且炒板518是否处于复位状态的铁磁性部件;
如图10、11、12、13所示:所述炒板518有两个摆动极限位置(即上下止点位置),分别对应炒茶摇杆516的两个极限位置,所述炒板518复位状态即炒板518处于上止点位置,当所述炒茶偏心轮514停止转动时,对应炒板518就处于复位状态,此时所述霍尔元件519就可以检测到铁磁性部件,从而获得炒板518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所述炒板518为弧形炒板,所述炒板518底部边缘为与炒锅锅底曲率半径一致的弧形边,所述炒板518板面对应的圆心角为85°,所述炒板518板面的曲率半径为425mm,所述弧形边对应的圆心角为180°;所述炒板518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0.5-1.5mm,当所述炒板518板面位于铅垂位置时,所述炒板518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0.5mm;当所述炒板518在两个摆动极限位置时,所述炒板518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1.5mm。以上间隙是在炒板518装配时保证。
所述出茶组件包括双锅机架539、出茶安装座以及出茶气缸522,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固定安装在出茶安装座上,炒锅一511、炒锅二512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40°,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前方设有安装在双锅机架539上的出茶主动轴525,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后方设有安装在双锅机架539上且与出茶主动轴525平行布置的出茶从动轴532,所述出茶安装座固定安装在出茶从动轴532上,由用于安装炒锅一511、炒锅二512的出茶安装板528以及位于所述出茶安装板528两侧且与出茶安装板528垂直固定的的出茶侧板527组成;所述出茶主动轴525上垂直固定有出茶主动杆524以及出茶主动摇杆529;所述出茶安装座上固定有出茶从动摇杆541,所述出茶从动摇杆541上固定有与所述出茶从动轴532平行的出茶联动轴531;所述出茶主动摇杆529与所述出茶联动轴531之间通过出茶连杆530连接;所述出茶主动摇杆529、出茶连杆530、出茶从动摇杆541与双锅机架539组成双摇杆机构;所述出茶连杆530轴端加工有螺纹段,所述出茶联动轴531轴端设有供所述螺纹段通过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出茶连杆530且与所述螺纹段螺纹配合的螺母,转动所述螺母,可对出茶连杆530的实际长度进行微调,以确保出茶过程炒锅转动角度60~70°可调;所述出茶气缸522上的出茶活塞杆523与所述出茶主动杆524驱动连接,所述出茶活塞杆523回缩则驱动出茶主动杆524转动并带动与出茶从动摇杆541固定连接的出茶主动轴525转动,并通过所述双摇杆机构实现出茶安装座上的炒锅一511、炒锅二512转动60~70°(可调)以实施出茶过程。当达到设定的炒茶时间,所述PLC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出茶气动电磁阀535得电或失电来对出茶气缸522上的出茶活塞杆523的伸缩动作进行控制以实现出茶。
所述出茶组件还包括安装在双锅机架539上且用于检测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出茶后是否复位的出茶行程开关521,当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复位时,所述出茶安装座与所述出茶行程开关521触点接触。
所述热风组件包括沿风路依次安装的通风机536、加热管537以及将加热后的热风通入炒锅一511和炒锅二512内的通风管538,所述炒锅一511和炒锅二512上方安装有环形锅圈,所述通风管538沿所述锅圈内壁布置。所述通风机536为高效节能低噪音外转子离心式通风机,额定功率为0.12kW,风量为3.6m3/h,转速为2600rpm。所述加热管537加热功率为1kW。
如图14、15所示: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以及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各自包括储料斗811、储料气缸814以及用于控制储料气缸814内储料活塞杆815是否动作的储料气动电磁阀812,所述储料斗811出口处设有储料隔板816;所述储料活塞杆815实施伸缩动作以带动储料隔板816动作以打开储料斗811出口或关闭储料斗811出口,所述储料斗811中还设有用于检测对应储料斗中是否装有茶叶的光电开关818。
一种所述的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初炒供料环节、初炒环节、摊凉环节、复炒供料环节以及复炒环节控制过程,定义水平输送机输送带向右运行时为正向;
初炒供料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A1、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运行,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210运行5s、第一水平输送机410反向运行5s,使得茶叶落入到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内,以上时间为不特定时间,由PLC控制单元程序设定,以确保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全部送入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内;
步骤A2、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210运行10s、第一水平输送机410正向运行10s、第二水平输送机420反向运行10s,以使得茶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落入到所述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内,以上时间为不特定时间,由PLC控制单元程序设定,以确保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全部送入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内;
步骤A3、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210运行15s、第一水平输送机410正向运行15s、第二水平输送机420正向运行15s、第三水平输送机430反向运行15s,以使得茶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第三水平输送机430落入到所述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内,以上时间为不特定时间,由PLC控制单元程序设定,以确保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全部送入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内;
步骤A4、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210运行20s、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以及第三水平输送机430正向运行20s,以使得茶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第三水平输送机430落入到所述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内,以上时间为不特定时间,由PLC控制单元程序设定,以确保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全部送入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内;
步骤A5、所述光电开关818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被茶叶遮挡并输出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以及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内分别有料的信号,至此初炒供料环节结束;
初炒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B1、当所述PLC控制单元接收到由所述光电开关818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内有料的信号、由所述霍尔元件519检测到的所述炒茶偏心轮514停止转动(即炒茶偏心轮514上的铁磁性部件与霍尔元件519正对)且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炒板518处于复位状态(上止点位置)的信号以及由所述出茶行程开关521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的出料口打开分别向其下方的炒锅投料;
步骤B2、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持续开启的时间达到设定的投料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上述四个出料口关闭,光电开关818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无遮挡,输出无料信号,为下次初炒供料环节作准备;启动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炒茶电机513实施炒茶,同时重复上述步骤A1~A5以实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的储料;
所述投料过程:当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与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投料时,PLC控制单元发出控制信号,通过储料气动电磁阀812以控制储料活塞杆815缩回储料气缸814内,并抽出储料隔板816,打开储料斗811,让茶叶下落到炒锅一511和炒锅二512内;当下料时间到达PLC控制单元设定的时间5s后,PLC控制单元再次发出控制信号,通过储料气动电磁阀812控制储料活塞杆815伸出,并带动储料隔板816关闭储料斗811,为前面的装备供料做准备;本发明中所有气动储料装置的投料方式一样;
实施炒茶时:PLC控制单元控制炒茶电机513通电,并通过炒茶偏心轮514、炒茶连杆515、炒茶摇杆516和炒板支撑曲轴517带动炒板518开始炒茶;同时,加热底座520对炒锅一511、炒锅二512进行加热;在炒茶的过程中,通风机536经过加热管537在炒锅上方给茶叶通风,防止只有锅底加热,茶叶受热不均匀,影响茶叶色泽,干燥不均匀,容易碎茶;
步骤B3、当达到设定的炒茶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出茶活塞杆523回缩以实施四个炒锅同时出茶,待出茶结束,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出茶活塞杆523伸出以实施四个炒锅复位动作,至此初炒环节结束;
摊凉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C1、初炒后的珠茶在制品由位于炒锅下方的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10输送到第二立式提升机120,茶叶依次经过茶叶摊凉机700内上下交错布置的水平输送带机构,茶叶在水平输送带机构上的停留时间由PLC控制单元设定,其原理是根据摊凉时间,经PLC控制单元计算得到驱动电机转速,经过变频电机调速实现,至此摊凉环节结束;
复炒供料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D1、所述摊凉后的珠茶在制品从茶叶摊凉机700的摊凉出料口704落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上,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运行,当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22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停止运行、第二称重输送机220运行5s、第四水平输送机440反向运行5s,使得茶叶落入到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内,以上时间为不特定时间,由PLC控制单元程序设定,以确保第二称重输送机220上茶叶全部送入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内;
步骤D2、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22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停止运行、第二称重输送机220运行10s、第四水平输送机440正向运行10s,使得茶叶落入到所述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内,以上时间为不特定时间,由PLC控制单元程序设定,以确保第二称重输送机220上茶叶全部送入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内;
步骤D3、所述光电开关818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被茶叶遮挡并输出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以及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内分别有料的信号,至此复炒供料环节结束;
复炒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E1、当所述PLC控制单元接收到由所述光电开关818检测到的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内有料的信号、由所述霍尔元件519检测到的所述炒茶偏心轮514停止转动(即炒茶偏心轮514上的铁磁性部件与霍尔元件519正对)且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炒板518处于复位状态(上止点位置)的信号以及由所述出茶行程开关521检测到的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的出料口打开分别向其下方的炒锅投料;
步骤E2、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持续开启的时间达到设定的投料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两个出料口关闭,光电开关818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无遮挡,输出无料信号,为下次复炒供料环节作准备;启动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炒茶电机513实施炒茶,同时重复上述步骤D1~D3以实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的储料;
步骤E3、当达到设定的炒茶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出茶活塞杆523回缩以实施两个炒锅同时出茶,待出茶结束,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出茶活塞杆523伸出以实施两个炒锅复位动作,至此复炒环节结束,复炒后的珠茶在制品由位于炒锅下方的第二振动式输送机620输送到下一工序。
以上为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的工作流程,连续化生产时,按照以上过程依次循环进行,从而实现珠茶连续化做形。
Claims (6)
1.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PLC控制单元、对茶叶依次进行加工的初炒单元、摊凉单元以及复炒单元;
所述初炒单元包括第一立式提升机(110)、第一称重输送机(210)、第一分料机构、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10)以及多台双锅曲毫机;所述双锅曲毫机的各个炒锅上方分别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气动储料装置;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出料落在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出料落在第一分料机构上,所述第一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气动储料装置中,所述双锅曲毫机出料落在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10)上;
所述摊凉单元包括茶叶摊凉机(700)以及将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10)出料输送至茶叶摊凉机(700)上的第二立式提升机(120),所述茶叶摊凉机(700)包括多个上下交错布置的水平输送带机构,所述茶叶摊凉机(700)中上方水平输送带机构出料落在下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上且上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与下方水平输送带机构的运行方向相反,所述茶叶摊凉机(700)中上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与下方水平输送带机构交错重叠长度为400~500mm;
所述复炒单元包括第三立式提升机(130)、第二称重输送机(220)、第二分料机构、第二振动式输送机(620)以及至少一台双锅曲毫机,所述复炒单元中双锅曲毫机的炒锅上方也分别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气动储料装置;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将茶叶摊凉机(700)出料输送至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220)上,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220)出料落在第二分料机构上,所述第二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复炒单元的气动储料装置中,所述复炒单元的双锅曲毫机出料落在第二振动式输送机(620)上;
所述初炒单元双锅曲毫机的台数是复炒单元双锅曲毫机台数的多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炒单元中双锅曲毫机有两台且分别为第一双锅曲毫机(510)与第二双锅曲毫机(540);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的炒锅上方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与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所述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炒锅上方设有向对应炒锅内投料的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与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所述第一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以及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中;
所述复炒单元包括第三双锅曲毫机(570),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炒锅上方分别设有向炒锅内投料的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与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所述第二分料机构用于将茶叶分别等量投入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与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料机构由从上向下呈台阶状布置且运行方向平行的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以及第三水平输送机(430)构成;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输送带右端与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420)输送带左端重叠,重叠长度为150mm,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420)输送带右端与第三水平输送机(430)输送带左端重叠,重叠长度为150mm;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内,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二水平输送机(420)上;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420)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内,所述第二水平输送机(420)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三水平输送机(430)上;所述第三水平输送机(430)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内,所述第三水平输送机(430)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内;
所述第二分料机构由第四水平输送机(440)构成,所述第四水平输送机(440)左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内,所述第四水平输送机(440)右端作为出料口时相应出料落在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内;
所述茶叶摊凉机(700)包括摊凉机架(701)、摊凉电机(702)、摊凉输送带(703)、摊凉输送带转动轴、摊凉出料口(704),所述摊凉电机(702)通过联轴器与摊凉输送带转动轴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第二双锅曲毫机(540)以及第三双锅曲毫机(570)各自包括炒茶组件、出茶组件以及热风组件;
所述炒茶组件包括炒锅一(511)、炒锅二(512)、炒茶电机(513)以及炒板支撑曲轴(517),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的底部分别设加热底座(520),所述炒茶电机(513)驱动轴上安装有炒茶偏心轮(514),所述炒板支撑曲轴(517)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炒茶用的炒板(518)以及与炒板支撑曲轴(517)垂直的炒茶摇杆(516),所述炒茶偏心轮(514)与炒茶摇杆(516)之间通过炒茶连杆(515)连接,所述炒茶电机(513)驱动炒茶偏心轮(514)转动并通过炒茶连杆(515)、炒茶摇杆(516)带动炒板支撑曲轴(517)往复摆动以使得炒板(518)实施翻炒动作;
所述出茶组件包括双锅机架(539)、出茶安装座以及出茶气缸(522),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固定安装在出茶安装座上,炒锅一(511)、炒锅二(512)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40°,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前方设有安装在双锅机架(539)上的出茶主动轴(525),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后方设有安装在双锅机架(539)上且与出茶主动轴(525)平行布置的出茶从动轴(532),所述出茶安装座固定安装在出茶从动轴(532)上,所述出茶主动轴(525)上垂直固定有出茶主动杆(524)以及出茶主动摇杆(529);所述出茶安装座上固定有出茶从动摇杆(541),所述出茶从动摇杆(541)上固定有与所述出茶从动轴(532)平行的出茶联动轴(531);所述出茶主动摇杆(529)与所述出茶联动轴(531)之间通过出茶连杆(530)连接;所述出茶主动摇杆(529)、出茶连杆(530)、出茶从动摇杆(541)与双锅机架(539)组成双摇杆机构;所述出茶连杆(530)轴端加工有螺纹段,所述出茶联动轴(531)轴端设有供所述螺纹段通过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出茶连杆(530)且与所述螺纹段螺纹配合的螺母;所述出茶气缸(522)上的出茶活塞杆(523)与所述出茶主动杆(524)驱动连接,所述出茶活塞杆(523)回缩则驱动出茶主动杆(524)转动并带动与出茶从动摇杆(541)固定连接的出茶主动轴(525)转动,并通过所述双摇杆机构实现出茶安装座上的炒锅一(511)、炒锅二(512)转动60~70°以实施出茶过程;
所述热风组件包括沿风路依次安装的通风机(536)、加热管(537)以及将加热后的热风通入炒锅一(511)和炒锅二(512)内的通风管(538),所述炒锅一(511)和炒锅二(512)上方安装有环形锅圈,所述通风管(538)沿所述锅圈内壁布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组件还包括霍尔元件(519),所述炒茶偏心轮(514)上设有与所述霍尔元件(519)配合用于检测所述炒茶偏心轮(514)是否停止转动且炒板(518)是否处于复位状态的铁磁性部件;所述炒板(518)为弧形炒板,所述炒板(518)底部边缘为与炒锅锅底曲率半径一致的弧形边,所述炒板(518)板面对应的圆心角为85°,所述炒板(518)板面的曲率半径为425mm,所述弧形边对应的圆心角为180°;所述炒板(518)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0.5-1.5mm,当所述炒板(518)板面位于铅垂位置时,所述炒板(518)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0.5mm;当所述炒板(518)在两个摆动极限位置时,所述炒板(518)底部边缘与锅底间隙为1.5mm;
所述出茶组件还包括安装在双锅机架(539)上且用于检测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出茶后是否复位的出茶行程开关(521),当所述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复位时,所述出茶安装座与所述出茶行程开关(521)触点接触;
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以及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各自包括储料斗(811)、储料气缸(814)以及用于控制储料气缸(814)内储料活塞杆(815)是否动作的储料气动电磁阀(812),所述储料斗(811)出口处设有储料隔板(816);所述储料活塞杆(815)实施伸缩动作以带动储料隔板(816)动作以打开储料斗(811)出口或关闭储料斗(811)出口,所述储料斗(811)中还设有用于检测对应储料斗中是否装有茶叶的光电开关(818)。
6.一种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初炒供料环节、初炒环节、摊凉环节、复炒供料环节以及复炒环节控制过程,定义水平输送机输送带向右运行时为正向;
初炒供料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A1、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运行,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210)运行、第一水平输送机(410)反向运行,使得茶叶全部落入到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内;
步骤A2、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210)运行、第一水平输送机(410)正向运行、第二水平输送机(420)反向运行,以使得茶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全部落入到所述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内;
步骤A3、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210)运行、第一水平输送机(410)正向运行、第二水平输送机(420)正向运行、第三水平输送机(430)反向运行,以使得茶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第三水平输送机(430)全部落入到所述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内;
步骤A4、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一称重输送机(21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立式提升机(110)停止运行、第一称重输送机(210)运行、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以及第三水平输送机(430)正向运行,以使得茶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水平输送机(410)、第二水平输送机(420)、第三水平输送机(430)全部落入到所述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内;
步骤A5、所述光电开关(818)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被茶叶遮挡并输出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以及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内分别有料的信号,至此初炒供料环节结束;
初炒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B1、当所述PLC控制单元接收到由所述光电开关(818)检测到的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内有料的信号、由所述霍尔元件(519)检测到的所述炒茶偏心轮(514)停止转动且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炒板(518)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以及由所述出茶行程开关(521)检测到的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的出料口打开分别向其下方的炒锅投料;
步骤B2、所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持续开启的时间达到设定的投料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上述四个出料口关闭,所述光电开关(818)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无遮挡,输出无料信号,为下次初炒供料环节作准备;启动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炒茶电机(513)实施炒茶,同时重复上述步骤A1~A5以实现第一气动储料装置(810)、第二气动储料装置(820)、第三气动储料装置(830)、第四气动储料装置(840)的储料;
步骤B3、当达到设定的炒茶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出茶活塞杆(523)回缩以实施四个炒锅同时出茶,待出茶结束,所述第一双锅曲毫机(510)和第二双锅曲毫机(540)的出茶活塞杆(523)伸出以实施四个炒锅复位动作,至此初炒环节结束;
摊凉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C1、初炒后的珠茶在制品由位于炒锅下方的第一振动式输送机(610)输送到第二立式提升机(120),茶叶依次经过茶叶摊凉机(700)内上下交错布置的水平输送带机构,茶叶在水平输送带机构上的停留时间由PLC控制单元设定,至此摊凉环节结束;
复炒供料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D1、所述摊凉后的珠茶在制品由茶叶摊凉机(700)的出料口落到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上,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运行,当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22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停止运行、第二称重输送机(220)运行、第四水平输送机(440)反向运行,使得茶叶全部落入到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内;
步骤D2、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运行继续供料,当所述第二称重输送机(220)上茶叶量达到设定重量时,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立式提升机(130)停止运行、第二称重输送机(220)运行、第四水平输送机(440)正向运行,使得茶叶全部落入到所述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内;
步骤D3、所述光电开关(818)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被茶叶遮挡并输出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以及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内分别有料的信号,至此复炒供料环节结束;
复炒环节控制过程如下:
步骤E1、当所述PLC控制单元接收到由所述光电开关(818)检测到的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内有料的信号、由所述霍尔元件(519)检测到的所述炒茶偏心轮(514)停止转动且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炒板(518)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以及由所述出茶行程开关(521)检测到的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炒锅一(511)、炒锅二(512)处于复位状态的信号,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的出料口打开分别向其下方的炒锅投料;
步骤E2、所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持续开启的时间达到设定的投料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上述两个出料口关闭,光电开关(818)的红外线发光管的红外线无遮挡,输出无料信号,为下次复炒供料环节作准备;启动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炒茶电机(513)实施炒茶,同时重复上述步骤D1~D3以实现第五气动储料装置(850)、第六气动储料装置(860)的储料;
步骤E3、当达到设定的炒茶时间后,所述PLC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出茶活塞杆(523)回缩以实施两个炒锅同时出茶,待出茶结束,所述第三双锅曲毫机(570)的出茶活塞杆(523)伸出以实施两个炒锅复位动作,至此复炒环节结束,复炒后的珠茶在制品由位于炒锅下方的第二振动式输送机(620)输送到下一工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67835.XA CN109566777B (zh) | 2018-12-21 | 2018-12-21 | 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67835.XA CN109566777B (zh) | 2018-12-21 | 2018-12-21 | 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66777A CN109566777A (zh) | 2019-04-05 |
CN109566777B true CN109566777B (zh) | 2022-06-07 |
Family
ID=65930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67835.XA Active CN109566777B (zh) | 2018-12-21 | 2018-12-21 | 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56677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94125B (zh) * | 2018-04-02 | 2023-05-26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做青系统及做青方法 |
CN110301509B (zh) * | 2019-06-19 | 2022-04-19 | 安徽农业大学 | 一种多段连续式茶叶提香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292075B (zh) * | 2019-06-19 | 2022-03-08 | 安徽农业大学 | 一种珠茶炒干机 |
CN110292076B (zh) * | 2019-06-19 | 2022-04-19 | 安徽农业大学 | 一种多段连续式茶叶烘焙机及其控制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733796U (zh) * | 2010-07-23 | 2011-02-09 | 杭州千岛湖丰凯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扁形茶全自动流水生产线 |
CN202635487U (zh) * | 2012-05-23 | 2013-01-02 | 杭州千岛湖丰凯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扁形茶全程流水化生产成套设备 |
CN105410228A (zh) * | 2015-12-15 | 2016-03-23 | 贵州赐力茶叶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茶叶自动曲毫方法及设备 |
CN206078894U (zh) * | 2016-08-02 | 2017-04-12 | 衢州学院 | 一种翻锅式快速出料的炒茶机 |
CN106819155A (zh) * | 2015-12-04 | 2017-06-13 | 长沙湘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茶叶加工生产线及其控制系统 |
CN206579870U (zh) * | 2017-02-03 | 2017-10-24 | 美灵宝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 散状茶叶自动分包装置 |
-
2018
- 2018-12-21 CN CN201811567835.XA patent/CN10956677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733796U (zh) * | 2010-07-23 | 2011-02-09 | 杭州千岛湖丰凯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扁形茶全自动流水生产线 |
CN202635487U (zh) * | 2012-05-23 | 2013-01-02 | 杭州千岛湖丰凯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扁形茶全程流水化生产成套设备 |
CN106819155A (zh) * | 2015-12-04 | 2017-06-13 | 长沙湘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功能茶叶加工生产线及其控制系统 |
CN105410228A (zh) * | 2015-12-15 | 2016-03-23 | 贵州赐力茶叶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茶叶自动曲毫方法及设备 |
CN206078894U (zh) * | 2016-08-02 | 2017-04-12 | 衢州学院 | 一种翻锅式快速出料的炒茶机 |
CN206579870U (zh) * | 2017-02-03 | 2017-10-24 | 美灵宝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 散状茶叶自动分包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66777A (zh) | 2019-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66777B (zh) | 一种基于自动称重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 |
CN109733903B (zh) | 基于自动供料的珠茶连续化做形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 |
CN110280446A (zh) | 灌胶充电器的灌胶生产线 | |
CN101986852A (zh) | 一种全自动炒茶机及炒茶工艺 | |
CN107367159A (zh) | 一种黄花菜烘干设备 | |
CN205240803U (zh) | 一种用于茶叶自动生产线的均匀上料提升机 | |
CN207556284U (zh) | 一种自动上下料层次固化炉 | |
CN110653141B (zh) | 不锈钢保温杯的喷涂预热装置 | |
CN109160277B (zh) | 一种建筑设计用石膏模具烘干装置 | |
CN201640383U (zh) | 蜗牛蒸煮加工装置 | |
CN111699784A (zh) | 一种玉米选种和拌种设备 | |
CN109163530B (zh) | 一种生物饲料烘干装置 | |
CN103211038B (zh) | 一种滚筒式汆碱漂洗卤制生产线 | |
CN203762181U (zh) | 一种扁形茶自动化加工成套设备 | |
CN106720181A (zh) | 一种水产品加工烘干消毒系统 | |
CN204817082U (zh) | 一种自动涂布装置 | |
CN208165892U (zh) | 一种气门提升机 | |
CN103829161B (zh) | 一种肠粉机 | |
CN109012292A (zh) | 辣椒加工搅拌装置 | |
CN207859742U (zh) | 一种多层隧道连续自动烘烤设备 | |
CN109297285A (zh) | 一种低温旋流转盘物料干化机的布风结构 | |
CN104384091A (zh) | 智能热固光固两用金属板涂料上光印铁干燥系统 | |
CN108030020A (zh) | 一种微菜烫青装置 | |
CN207936719U (zh) | 一种烘干系统 | |
CN108285940A (zh) | 一种能够染整多种涂料的皮革染色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