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565892B - 一种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5892B
CN109565892B CN201780049289.8A CN201780049289A CN109565892B CN 109565892 B CN109565892 B CN 109565892B CN 201780049289 A CN201780049289 A CN 201780049289A CN 109565892 B CN109565892 B CN 1095658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obtaining
role
public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2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5892A (zh
Inventor
后藤史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565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8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5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8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4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 H04W12/043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using a trusted network node as an anchor
    • H04W12/0433Key management protoco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712Fixed beam scanning
    • G06K7/10722Photodetector array or CCD scan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using light without selection of wavelength, e.g. sensing reflected white light
    • G06K7/1404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 G06K7/1408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the method be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code
    • G06K7/14172D b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1/00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3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e.g. by encry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4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 H04W12/047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without using a trusted network node as an anchor
    • H04W12/0471Key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Leader-follow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oxic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通过不使用无线LAN的特定获得方法来获得第一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并且向该第一其它通信装置通知该第一其它通信装置在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角色。另外,通过该特定获得方法来获得第二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并且向该第二其它通信装置通知该第二其它通信装置在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角色。所通知的角色中的一个角色是P2P组所有者并且另一角色是P2P客户端。由于这些通知,能够在第一其它通信装置和第二其它通信装置之间进行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程序。
背景技术
与用于在无需接入点(以下称为AP)介入的情况下在通信装置之间直接进行基于无线LAN的通信的技术相对应的Wi-Fi直连(Wi-Fi Direct,注册商标;以下将称为WFD)在用作无线LAN行业组的Wi-Fi联盟中被标准化。
根据WFD,在直接进行无线LAN通信的通信装置其中之一作为AP操作时,进行通信。根据WFD,作为AP操作的装置的角色将被称为P2P组所有者(以下称为GO)。另一方面,参与GO所生成的网络的装置的角色将被称为P2P 客户端(以下称为CL)。根据WFD,通过将参与GO所生成的网络所需的通信参数从GO发送至CL来在这些装置之间共享该通信参数,之后基于共享的通信参数来执行根据WFD的无线通信。
为了防止共享的通信参数泄漏到不进行WFD的通信的其它装置,考虑通过使用公钥加密方法来更安全地共享通信参数。这里,需要在装置之间更安全地共享使用公钥加密方法所需的公钥。
专利文献1公开了移动终端通过使用用于读取QR码(QR code,注册商标) 的功能来简单且安全地获得接入点的信息所用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6193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可以通过读取QR码来更安全地获得公钥。
然而,为了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进行WFD的通信,这些装置至少之一需要设置有用于启用该方法的独特功能。例如,在上述示例中,这些装置至少之一需要设置有用于读取QR码的功能,并且未设置有用于读取QR码的功能的装置不能进行使用上述方法的基于WFD的通信。
有鉴于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是使得即使未设置有用于获得公钥的独特功能的装置也能够通过共享通信参数来开始WFD的通信。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通信装置,包括:第一获得部件,用于通过不使用无线LAN的特定获得方法来获得第一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第一通知部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得部件的获得,来向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通知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在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角色;第二获得部件,用于通过所述特定获得方法来获得第二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以及第二通知部件,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得部件的获得,来向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通知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在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角色,其中,所述第一通知部件和所述第二通知部件所通知的角色中的一个角色是P2P组所有者且另一角色是P2P客户端,并且基于这两个通知在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之间能够进行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未设置有用于获得公钥的独特功能的装置也可以通过共享通信参数来开始WFD的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装置的硬件框图。
图2是通信装置的硬件框图。
图3是设置装置的软件功能框图。
图4是通信装置的软件功能框图。
图5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的示例。
图6是根据实施例的设置装置的操作流程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操作流程图。
图8是根据实施例的设置装置和通信装置之间的操作序列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设置装置和通信装置之间的操作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的通信装置。以下将说明使用符合IEEE 802.11系列的无线LAN系统的示例,但通信模式不必局限于符合IEEE 802.11的无线LAN。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确认,而并不意图受以下的各个实施例限制。
图1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以下将说明的设置装置的结构的示例的硬件框图。101表示整个装置。102表示用于通过执行存储单元103中所存储的控制程序来控制整个装置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102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CPU (中央处理单元)。控制单元102还与其它装置进行与通信参数有关的设置控制。103表示用于存储控制单元102所执行的控制程序以及诸如通信参数等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单元。在控制单元102执行存储单元103中所存储的控制程序时,进行以下将说明的各种操作。存储单元103例如包括诸如ROM、RAM、 HDD、闪速存储器或可拆卸且可安装的SD卡等的存储介质。
104表示无线通信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符合IEEE 802.11系列的无线 LAN等的无线通信。无线通信单元104包括进行无线通信的芯片。无线通信包括例如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注册商标)(以下将表示为NFC) 等的短距离无线通信。105表示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进行各种显示,并且具有能够实现诸如LCD或LED等的用户可以从视觉上识别出的信息的输出、或者诸如扬声器等的声音输出的功能。显示单元105设置有用于输出视觉信息和声音信息至少之一的功能。显示单元105还执行QR码的显示。关于QR 码,除通过显示单元105的显示外,QR码可以以贴纸等的形式贴附至通信装置的壳体,或者也可以贴附至说明手册或者销售通信装置时的纸板箱等的包装。106表示天线控制单元,并且107表示无线LAN天线。108表示用户进行各种输入等并且操作通信装置所用的输入单元。109表示通过拍摄QR码等而用作读取部件的摄像单元。
图2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的以下将说明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的示例的硬件框图。201表示整个装置。202表示用于通过执行存储单元203中所存储的控制程序来控制整个装置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202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CPU。控制单元202还与其它装置进行与通信参数有关的设置控制。203表示用于存储控制单元202所执行的控制程序以及诸如通信参数等的各种信息的存储单元。在控制单元202执行存储单元203中所存储的控制程序时,进行以下将说明的各种操作。存储单元203例如包括诸如ROM、RAM、HDD、闪速存储器或可拆卸且可安装的SD卡等的存储介质。
204表示无线通信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符合IEEE 802.11系列的无线 LAN等的无线通信。无线通信单元204包括进行无线通信的芯片。无线通信包括例如NFC等的短距离无线通信。205表示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进行各种显示,并且具有能够实现诸如LCD或LED等的用户可以从视觉上识别出的信息的输出、或者诸如扬声器等的声音输出的功能。显示单元205设置有用于输出视觉信息和声音信息至少之一的功能。显示单元205还执行QR码的显示。关于QR码,除通过显示单元205的显示外,QR码可以以贴纸等的形式贴附至通信装置的壳体,或者也可以贴附至说明手册或者销售通信装置时的纸板箱等的包装。206表示天线控制单元,并且207表示无线LAN天线。208表示用户进行各种输入等并且操作通信装置所用的输入单元。应当注意,图1 所示的结构是示例,并且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其它硬件结构。例如,在通信装置是打印机的情况下,除图1所示的结构外,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打印单元。另外,在通信装置是照相机的情况下,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拍摄单元。
图3是表示执行以下将说明的通信控制功能的设置装置的软件功能块的结构的示例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将各个通信装置的功能块作为程序存储在相应的存储单元103中,并且在控制单元102执行这些程序时执行功能。控制单元102在根据控制程序进行对各硬件的控制以及信息的计算和加工时,实现各个功能。可以将这些功能块中所包括的部分或全部块转换成硬件。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功能块中所包括的部分或全部块例如包括ASIC(专用集成电路)。
301表示整个软件功能块。302表示通信参数提供单元。通信装置成为通信参数提供源,并且执行通信参数的生成或加密或者向对向装置(opposed device)提供通信参数等。通信参数提供单元302执行以下将说明的参数提供处理。303表示认证处理单元,其通过使用通信装置所获得的QR码信息等来执行与对向装置的认证处理。认证处理单元303执行以下将说明的设置装置的认证处理。304表示无线LAN包接收单元且305表示无线LAN包发送单元,并且与对向装置执行符合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LAN通信。306表示数据存储单元,其存储并保持软件本身以及诸如无线LAN参数、认证信息和条形码种类等的信息。上述功能块是示例,多个功能块可以构成单个功能块,或者可以将任何功能块分成进行多个功能的块。
图4是表示执行以下将说明的通信控制功能的通信装置的软件功能块的结构的示例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将各个通信装置的功能块作为程序存储在相应的存储单元203中,并且在控制单元202执行这些程序时执行功能。控制单元202在根据控制程序进行对各硬件的控制以及信息的计算和加工时,实现各个功能。可以将这些功能块中所包括的部分或全部块转换成硬件。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功能块中所包括的部分或全部块例如包括ASIC。
401表示整个软件功能块。402表示通信参数共享单元,其执行通信参数的提供或接收处理、以及通信参数的加密处理和加密后的通信参数的解密处理等。通信参数共享单元402执行以下将说明的参数提供处理和参数接收处理由。403表示认证处理单元,其通过使用所接收到的消息中所包括的信息等来与对向装置执行认证处理。认证处理单元403执行以下将说明的通信装置的认证处理。404表示网络构建处理单元,其通过使用所接收到的通信参数来执行无线LAN网络的构建或参与处理。网络构建处理单元404执行以下将说明的网络构建处理和网络参与处理。405表示无线LAN包接收单元,406 表示无线LAN包发送单元,并且与对向装置执行符合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 LAN通信。407表示数据存储单元,其存储并保持软件本身以及诸如无线LAN 参数、认证信息和条形码种类等的信息。应当注意,上述功能块是示例,并且多个功能块可以构成单个功能块,或者可以将任何功能块分成进行多个功能的块。
图5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系统结构,其例示了智能电话501、打印机502、膝上型PC503和无线LAN 504(以下将称为网络504)。
根据本实施例,用作设置装置的智能电话501读取用作通信装置的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的QR码,并且向各个通信装置通知在基于WFD的通信中的角色。所通知的角色中的一个角色是GO,并且另一角色是CL。被通知了GO和CL的相应角色的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503根据所通知的角色进行操作,并且在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之间开始基于WFD的通信。智能电话501是设置装置的一个示例,并且设置装置也可以是例如打印机、照相机、PC、数字电视机、各种数字消费性电子产品和可穿戴装置等的其它各种装置。另外,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是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并且也可以是例如智能电话、照相机、数字电视机、各种数字消费性电子产品和可穿戴装置等的其它各种装置。
应当注意,设置装置是通信装置的一类,但根据本实施例,设置有用于通过不使用无线LAN的特定获得方法来获得其它通信装置的公钥的功能的通信装置将被称为设置装置,以区别于未设置有这种功能的通信装置。另一方面,未设置有这种功能的通信装置将被简称为通信装置。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智能电话501是设置装置的一个示例,并且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是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另外,根据本实施例,使用QR码的公钥获得方法是上述特定获得方法的示例。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读取QR码的功能是用于通过特定获得方法获得其它通信装置的公钥的功能的示例。特定获得方法的其它示例还可以是NFC、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或除无线LAN之外的无线通信。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通过特定获得方法获得其它通信装置的公钥的功能的示例包括NFC读取器/写入器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用作设置装置的智能电话501具有先前所述的图1和图3 的结构。另外,用作通信装置的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具有先前所述的图2和图4的结构。
图6是示出智能电话501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6在通过经由显示单元105和输入单元108的用户操作指示了处理开始时,由控制单元102开始。另外,在控制单元102读出并执行存储单元103中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进行图6的各个步骤。
在处理开始之后,智能电话501要求用户经由显示单元105和输入单元 108将处理推进为“双装置模式”或者将处理推进为“三装置模式”(S601)。这里,“双装置模式”是指智能电话501通过智能电话501和其它通信装置构成网络的模式。另一方面,“三装置模式”是指智能电话501使用智能电话501通过包括第一其它通信装置和第二其它通信装置的两个装置构成网络的模式。
智能电话501判断选择哪个模式,并且在选择双装置模式的情况下(S602 中为“否”),读取连同智能电话501一起构成网络的对方装置(opposite device) 的QR码(S603)。然后,智能电话501通过使用从所读取的QR码所获得的信息来进行与对方装置共享通信参数的处理,之后连同对方装置一起构成网络 (S604)。具体地,在S603中,智能电话501从所读取的QR码获得对方装置的公钥和对方装置的识别信息。然后,智能电话501通过使用公钥的公钥加密方法与对方装置共享通信参数。此外,智能电话501可以通过在选择双装置模式的情况下与对方装置执行WFD来构成无线网络。
在S602的判断中选择三装置模式的情况下(S602中为“是”),智能电话501 读取其它通信装置(例如,打印机502)的QR码。然后,智能电话501从所读取的QR码获得其它通信装置的公钥和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S605)。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可以是MAC地址和UUID等,并且从QR码获得的信息还可以包括除这些之外的信息。在获得公钥之后,智能电话501计算所获得的公钥的哈希值,并且将包括该哈希值的认证请求发送至其它通信装置(S606)。这里,在通过所读取的QR码识别出其它通信装置的地址的情况下,智能电话501可以指定该地址并通过单播发送认证请求。在未识别出其它通信装置的地址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广播发送认证请求。
在认证请求包括正确的哈希值并且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智能电话 501从其它通信装置接收到表示认证成功的认证响应(S607中为“是”)。另一方面,在由于例如包括错误的哈希值因此认证处理失败的情况下,智能电话501 从其它通信装置接收到表示认证失败的认证响应(S607中为“否”)。可选地,在一定时间段内没有返回对认证请求的响应的情况下,智能电话501判断为认证处理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电话501在显示单元105上显示错误,并且向用户通知处理失败以结束该处理(S608)。
在接收到表示认证成功的认证响应的情况下(S607中为“是”),智能电话 501使用公钥加密方法来计算加密密钥,并且将认证确认发送至其它通信装置(S609)。智能电话501和其它通信装置通过认证处理而进入一起保持随后的加密处理所使用的共享密钥的状态。在发送了认证确认之后,智能电话501 等待从其它通信装置发送来的设置请求(S610)。
在从其它通信装置接收到设置请求时,智能电话501决定其它通信装置在基于WFD的通信中的角色(S611)。作为角色决定方法,根据读取QR码的顺序来决定WFD中的角色。也就是说,智能电话501将在S602中选择“三装置模式”之后较早读取了QR码的对方装置决定为GO。然后,将较晚读取了QR码的对方装置决定为CL。在决定了其它通信装置的角色之后,智能电话501向其它通信装置通知所决定的角色和其它通信装置为了执行WFD所使用的通信参数作为设置响应(S612)。利用在其它通信装置之间共享的加密密钥对 S612中所发送的信息进行加密。这里通知的通信参数包括WFD的通信所使用的加密方法的信息、加密密钥,认证方法和认证密钥。另外,包括接收到了通信参数的多个其它通信装置所构建的WFD的网络标识符(例如,SSID)。此外,还可以包括WFD的通信中使用的无线信道的信息(例如,2.4GHz频带中的1ch、2ch或3ch等的信息)。除通信参数之外,作为在S612中向其它通信装置通知的信息,还可以包括表示在S612中已发送了WFD中的角色和通信参数的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以及该其它通信装置的公钥。
在执行了上述处理之后,智能电话501结束处理。S611中的针对WFD中的角色的决定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并且例如,可以将较早读取了QR码的对方装置设置为CL且可以将较晚读取了QR码的对方装置设置为GO。另外, S612中所通知的信息可以仅是S611中所决定的WFD中的角色。然而,如果在 S612中进行WFD的通信所使用的通信参数的通知,则之后可以省略在其它通信装置执行WFD时GO决定通信参数所用的处理。另外,如果进行通信信道的通知,则由于之后避免了在其它通信装置执行WFD时对所有信道进行搜索以搜索对方装置,因此可以简化搜索处理。同样,如果进行了表示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的通知,则之后可以简化用于在其它通信装置执行WFD时搜索对方装置的处理。
图7是示出打印机502或膝上型PC 503(以下将称为通信装置)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根据本实施例,图7在装置的电力输入等的定时使通信装置的无线LAN通信功能有效时,由控制单元102开始。图7还可以在通过经由显示单元105和输入单元108的用户操作选择了处理开始时,由控制单元102开始。可选地,在具有将QR码显示在显示单元上的功能的装置的情况下,图7 还可以在显示单元上显示QR码时开始。在控制单元102读出并执行存储单元 103中所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时,进行图7。
在处理开始之后,通信装置等待从设置装置发送来的认证请求(S701)。在接收到认证请求的情况下(S701中为“是”),通信装置检查认证请求中所包括的哈希值与通信装置所保持的公钥信息的哈希值是否一致(S702)。在哈希值彼此不一致的情况下(S702中为“否”),通信装置将表示认证失败的认证响应发送至设置装置,并且结束图7所示的处理(S703)。在S703中,通信装置还可以在显示单元205上显示错误。另外,在步骤S703中通信装置发送认证响应之后,通信装置可以通过返回到S701而不结束处理来再次等待认证请求。在这种情况下,该重复处理也可以持续预定的时间段。在哈希值彼此一致的情况下(S702中为“是”),通信装置将表示认证成功的认证响应发送至设置装置(S704)并且等待从设置装置发送来的认证确认(S705)。
在接收到认证确认的情况下(S705中为“是”),通信装置将设置请求发送至设置装置(S706)并且等待设置响应(S707)。在接收到设置响应的情况下 (S707中为“是”),通信装置通过使用加密密钥对设置响应中所包括的加密后的信息进行解密(S708)。
通信装置检查解密后的信息并且判断在该信息中是否包括表示WFD中的角色的信息(S709)。在判断为包括WFD中的角色的情况下,通信装置判断在解密后的信息中是否包括通信参数(S714)。在判断为不包括通信参数的情况下,为了与其它通信装置执行基于WFD的通信,通信装置将本通信装置设置为从设置装置通知的角色,并且与其它通信装置执行通信参数的设置处理 (S715)。通信参数的设置处理与在S701~S708中执行的处理相似,并且在S715 中,与用作WFD通信对方的其它通信装置而不是设置装置进行这些处理。通过S715中的通信参数的设置处理,从GO向CL提供利用相互共享的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后的通信参数,并且将这些通信参数设置在执行WFD的各个装置中。在S714中判断为包括了通信参数的情况下或者在S715的处理结束之后,通信装置搜索执行WFD的对方装置(S716)。然后,基于所设置的通信参数与作为搜索的结果而找到的对方装置执行基于WFD的通信(S717)。在S716的搜索处理中,在从设置装置接收到的信息中包括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指定该识别信息的搜索。另外,在从设置装置接收到的信息中包括WFD的通信中所使用的无线信道的信息的情况下,通过仅搜索该无线信道而不是搜索所有信道来执行搜索处理。
另一方面,在S709中判断为在解密后的信息中不包括WFD中的角色的情况下,通信装置执行对方装置的搜索处理(S710)。此时,在设置装置中选择“双装置模式”而不是“三装置模式”。因此,作为S710中的搜索处理的结果,通信装置找到设置装置作为对方装置(S711)。在S711中找到对方装置的情况下,与所找到的对方装置进行WFD的角色决定处理(S712)。具体地,在通信装置和设置装置之间执行在WFD中标准化的组所有者协商,以决定哪个装置成为GO且哪个装置成为CL。之后,从作为GO操作的装置向作为CL操作的装置提供通信参数,并且通过使用这些通信参数来完成基于WFD的连接处理(S713)。
图8示出在智能电话501、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之间执行的处理操作的序列。
智能电话501从用户接收用于开始登记处理的指示(F801),并且开始图6 所示的流程。然后,读取打印机502的QR码以获得打印机502的公钥和打印机502的识别信息(F802)。智能电话501根据所获得的公钥计算哈希值,并且将包括该哈希值的认证请求发送至打印机502(F803)。在接收到认证请求时,打印机502执行图7所示的流程,并且在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发送表示认证成功的认证响应(F804)。在接收到认证响应时,智能电话501发送认证确认 (F805)。然后,针对从打印机502接收到的设置请求(F806),发送设置响应(F807)。所发送的设置响应包括打印机502在基于WFD的通信中的角色。另外,还可以包括基于WFD的通信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的信息以及用于进行基于 WFD的通信的通信参数。
在F807中发送设置响应之后,智能电话501读取膝上型PC 503的QR码,并且获得膝上型PC 503的公钥和膝上型PC 503的识别信息(F808)。智能电话 501根据所接收到的公钥计算哈希值,并且将包括该哈希值的认证请求发送至膝上型PC 503(F809)。在接收到认证请求时,膝上型PC 503执行图7的流程,并且在认证成功的情况下,发送表示认证成功的认证响应(F810)。
在接收到认证响应时,智能电话501发送认证确认(F811)。针对从膝上型 PC 503接收到的设置请求(F812),智能电话501发送设置响应(F813)。所发送的设置响应包括膝上型PC 503在基于WFD的通信中的角色。另外,包括打印机502的公钥和打印机502的识别信息。此外,还可以包括基于WFD的通信所使用的通信信道的信息和用于进行基于WFD的通信的通信参数。
在F807和F813各自中,在从智能电话501发送的设置响应中包括用于进行基于WFD的通信的通信参数的情况下,省略F814~F818的处理,并且进行F819的处理。也就是说,作为GO的角色操作的装置根据从智能电话501通知的通信参数来生成网络,并且作为CL的角色操作的装置参与该网络,由此构建WFD的网络(F819)。
另一方面,在F807和F813各自中从智能电话501发送来的设置响应中不包括用于进行基于WFD的通信的通信参数的情况下,进行F814的处理。在图 8的示例中,将说明从智能电话501通知了膝上型PC 503作为GO操作并且打印机502作为CL操作的情况。在从智能电话501接收到设置响应之后,膝上型 PC 503计算打印机502的公钥的哈希值,并且将包括该哈希值的认证请求发送至打印机502(F814)。在接收到认证请求并且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打印机502发送表示认证成功的认证响应(F815)。在接收到认证响应时,膝上型 PC 503发送认证确认(F816)。然后,针对从打印机502接收到的设置请求 (F817),膝上型PC 503将进行基于WFD的通信所需的通信参数包含在设置响应中,并且将该设置响应发送至打印机502(F818)。之后,膝上型PC 503根据向打印机502所通知的通信参数来生成网络,并且打印机502参与该网络,由此构建WFD的网络(F819)。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未设置有 QR码的读取功能的情况下,在使用智能电话501时,也可以通过使用公钥的更安全的方法来进行WFD的连接。
<第二实施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每当智能电话501读取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的 QR码时,进行WFD中的角色的通知。与此对比,根据本实施例,在智能电话501读取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这两者的QR码之后,向各个装置通知 WFD中的角色。以下将详细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应当注意,通信系统的结构、各个装置的结构以及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的操作流程与第一实施例的这些相同,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图9示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智能电话501、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之间所执行的处理操作的序列。
在处理F801~F813中与图8不同的点在于:在F807和F813各自中,在从智能电话501通知的信息中不包括WFD中的角色。在图9中的F807和F813中,智能电话501通知在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进行WFD的通信时所使用的诸如SSID和通信信道等的信息。
在F813之后,智能电话501向膝上型PC 503和打印机502各自发送角色设置请求(F901、F902)。角色设置请求包括智能电话501所决定的、在打印机502 和膝上型PC 503进行WFD的通信时的各个装置的角色。作为角色决定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可以基于读取QR码的顺序来决定WFD中的角色。也就是说,较早读取了QR码的对方装置可被设置为GO且较晚读取了QR码的对方装置可被设置为CL,并且也可以采用相反的顺序。可选地,可以根据从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各自读取的QR码来获得表示装置类型的信息,以基于该装置类型来决定GO和CL。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的决定方法:在装置类型是打印机的情况下优先设置GO,或者在装置类型是移动终端的情况下优先设置CL,等等。可选地,可以根据从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各自读取的 QR码来获得WFD标准所标准化的意图(intent)值,以基于该意图值来决定GO 和CL。可选地,通过智能电话501的显示单元显示读取了QR码的对方装置的信息,可以要求用户选择将哪个装置设置为GO且将哪个装置设置为CL。
发送至膝上型PC 503的角色设置请求包括打印机502的识别信息和打印机502的公钥。另一方面,发送至打印机502的角色设置请求包括膝上型PC 503的识别信息和膝上型PC 503的公钥。包括膝上型PC 503和打印机502的各个装置可以基于这些信息来识别膝上型PC 503或打印机502基于WFD进行通信所针对的对方装置、以及该对方装置的密钥。另外,由于利用各个通信装置共享的加密密钥对从智能电话501发送至各个通信装置的角色设置请求进行加密,因此可以将该角色设置请求安全地通知至相应的通信装置。
接收到角色设置请求的膝上型PC 503和打印机502各自将角色设置响应发送至智能电话501(F903、F904)。后续处理(F814~F819)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相同。
根据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即使在打印机502和膝上型PC 503 未设置有QR码的读取功能的情况下,在使用智能电话501时,也可以通过使用公钥的更安全的方法来进行WFD的连接。另外,在要决定各个通信装置在 WFD中的角色时,智能电话501可以在获得通信装置的信息之后作出该决定。
<其它实施例>
可以组合上述各个实施例,并且用户还可以根据设置装置中的设置等选择性地切换各个实施例。根据各个实施例,例示了在设置装置从各个通信装置获得识别信息和公钥之后的后续通信完全使用基于无线LAN的通信来进行的示例,但该通信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通过诸如蓝牙等的其它无线通信执行。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例,说明了通过使用QR码的图像拍摄来获得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的示例,但代替QR码的拍摄,也可以使用诸如NFC或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无线通信。另外,也可以使用诸如IEEE 802.11ad 或TransferJet(注册商标)等的其它无线通信。在使用无线通信来获得公钥的情况下,在该无线通信中期望通过加密通信等来确保安全。
应当注意,未设置有用于获得公钥的这些独特功能的装置还包括处于当前未使用这些功能的设置或模式的装置。也就是说,即使在提供这些特定功能作为装置本身具有的功能时,处于作为该装置的当前设置的不能使用这些功能的状态的装置也被视为未设置有用于获得公钥的这些独特功能的装置。可选地,处于由于装置的故障等因而当前暂时不能使用这些独特功能的状态的装置也被视为未设置有这些独特功能的装置。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例,QR码是设置装置所读取的图像的示例,所读取的图像不限于QR码,并且还可以使用诸如一维条形码以及除QR码以外的二维条形码等的其它图像。另外,根据上述实施例,设置装置可以通过其它方法从各个通信装置获得公钥。例如,智能电话501可以通过使用QR码的图像拍摄从打印机502获得公钥,并且通过除QR码以外的方法(例如,NFC)从膝上型PC 503获得公钥。
本发明也可以通过以下处理来实现: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程序经由网络或存储介质供给至系统或装置,并且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出并执行该程序。另外,本发明也可以由实现一个或多个功能的电路(例如,ASIC)实现。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因此,添加了所附权利要求书以公开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要求2016年8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57860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包含其全部内容。

Claims (11)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获得部件,用于通过不使用无线LAN的特定获得方法来获得第一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
第一通知部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得部件的获得,来向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通知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在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角色和用于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搜索处理的通信信道;
第二获得部件,用于通过所述特定获得方法来获得第二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以及
第二通知部件,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得部件的获得,来向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通知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在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角色和所述通信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通知部件和所述第二通知部件所通知的角色中的一个角色是P2P组所有者且另一角色是P2P客户端,并且基于这两个通知在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之间能够进行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知部件在所述第二获得部件获得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之前,向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通知角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知部件在所述第二获得部件获得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之后,向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通知角色。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通知部件进行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的通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一发送部件,用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获得部件所获得的公钥来向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发送认证请求;以及
第二发送部件,用于通过使用所述第二获得部件所获得的公钥来向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发送认证请求,
其中,在基于所述第一发送部件所发送的认证请求的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知部件进行向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的通知,并且在基于所述第二发送部件所发送的认证请求的认证处理成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知部件进行向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的通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读取部件,用于读取图像,
其中,所述特定获得方法是用于从所述读取部件所读取的图像获得信息的获得方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图像是条形码或二维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包括:
决定部件,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得部件的获得和所述第二获得部件的获得的顺序,来决定所述第一其它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其它通信装置各自在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角色,
其中,所述第一通知部件和所述第二通知部件进行所述决定部件所决定的角色的通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知部件和所述第二通知部件通过使用无线LAN来进行通知。
10.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获得步骤,用于通过不使用无线LAN的特定获得方法来获得第一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
第一通知步骤,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得步骤中的获得,来向所述第一通信装置通知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在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角色和用于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搜索处理的通信信道;
第二获得步骤,用于通过所述特定获得方法来获得第二通信装置的识别信息和公钥;以及
第二通知步骤,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得步骤中的获得,来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通知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在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中的角色和所述通信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通知步骤和所述第二通知步骤中所通知的角色中的一个角色是P2P组所有者且另一角色是P2P客户端,并且基于这两个通知在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之间能够进行基于Wi-Fi直连的通信。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程序,所述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
CN201780049289.8A 2016-08-10 2017-08-04 一种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095658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7860 2016-08-10
JP2016157860A JP6746427B2 (ja) 2016-08-10 2016-08-10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CT/JP2017/028410 WO2018030296A1 (ja) 2016-08-10 2017-08-04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5892A CN109565892A (zh) 2019-04-02
CN109565892B true CN109565892B (zh) 2022-10-28

Family

ID=61162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289.8A Active CN109565892B (zh) 2016-08-10 2017-08-04 一种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9177B2 (zh)
EP (1) EP3500050B1 (zh)
JP (1) JP6746427B2 (zh)
KR (1) KR20190037317A (zh)
CN (1) CN109565892B (zh)
WO (1) WO20180302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2496B2 (ja) * 2018-03-30 2022-04-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と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7115027B2 (ja) 2018-05-22 2022-08-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と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9587667B (zh) * 2018-11-23 2021-06-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US10938558B2 (en) * 2018-12-17 2021-03-02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Authentication for connecting a barcode reader to a client computing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1541A (zh) * 2013-05-10 2013-11-1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设备的配置方法及装置、系统
CN103428892A (zh) * 2012-05-24 2013-12-04 巴法络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设定方法和无线连接装置
CN104349319A (zh) * 2013-08-01 2015-02-1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配置多设备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5284176A (zh) * 2013-05-31 2016-01-2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连接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65018A (ja) * 2003-08-18 2005-03-10 Nec Corp 無線lan接続システム、無線lan接続方法及び無線端末
GB2419067A (en) * 2004-10-06 2006-04-12 Sharp Kk Deciding whether to permit a transaction, based on the value of an identifier sent over a communications channel and returned over a secure connection
JP2006261938A (ja) 2005-03-16 2006-09-28 Sony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489701B2 (en) * 2007-01-30 2013-07-16 Microsoft Corporation Private virtual LAN spanning a public network for connection of arbitrary hosts
EP2114108B1 (en) * 2008-04-28 2013-02-13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of 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operating with a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an idle mod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868791B2 (en) * 2008-09-29 2014-10-21 Toshiba America Research,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multiple connectivity options
US20110026504A1 (en) * 2009-07-31 2011-02-03 Sony Corporation Continuous group ownership in an ieee 802.11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KR101598886B1 (ko) * 2009-10-13 201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단말기에서 무선랜을 이용한 피어투피어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US20110225305A1 (en) * 2010-03-10 2011-09-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group owner intent
US20120173620A1 (en) * 2010-12-29 2012-07-05 Microsoft Corporation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esilient wireless groups
KR101836876B1 (ko) * 2011-03-02 2018-03-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네트워크 연결을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20120233266A1 (en) * 2011-03-11 2012-09-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Peer-to-peer group with renegotiation of group owner
JP2012222645A (ja) * 2011-04-11 2012-11-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EP2519071B1 (en) 2011-04-30 2019-01-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egating group ownership in a wi-fi peer to peer network
US8874769B2 (en) * 2011-06-30 2014-10-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cilitating group access control to data objects in peer-to-peer overlay networks
US9288228B2 (en) * 2011-08-05 2016-03-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nnection setup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KR101814810B1 (ko) * 2011-08-08 2018-01-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다이렉트를 이용한 와이파이 피투피 그룹을 형성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1867089B1 (ko) * 2011-09-14 2018-06-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레거시 와이파이와 와이파이 p2p의 동시 사용 방법
EP2823688B1 (en) * 2012-03-07 2017-06-14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a peer-to-peer connection
US9026604B2 (en) * 2012-06-18 2015-05-05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 replacement administrator for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6069939B2 (ja) * 2012-08-08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機器、通信設定方法および通信設定プログラム
US9258712B2 (en) * 2012-09-04 2016-02-09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haring wireless network configurations
JP6214159B2 (ja) * 2012-12-28 2017-10-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9066197B2 (en) * 2013-01-22 2015-06-2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power save control for tethering connections
US9100942B2 (en) * 2013-03-14 2015-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Fi Direct connection using machine-readable labels
CN104144424B (zh) * 2013-05-07 2018-05-11 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配置设备和无线设备
KR102060547B1 (ko) * 2013-06-12 2020-0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기기 등록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061941A1 (zh) * 2013-10-28 2015-05-0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密钥配置方法和装置
KR20160078475A (ko) * 2013-10-30 2016-07-04 후아웨이 디바이스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키 구성 방법, 시스템, 및 장치
US9361541B2 (en) * 2013-12-11 2016-06-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evice pairing in a network
US20150229475A1 (en) * 2014-02-10 2015-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Assisted device provisioning in a network
EP3182744B1 (en) * 2014-08-12 2019-10-30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termina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509670B2 (en) * 2014-08-19 2016-11-29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secure communications in an Ad-Hoc network
US9654552B2 (en) * 2014-08-21 2017-05-16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legating group ownership for the formation of a new group
JP2016076852A (ja) * 2014-10-07 2016-05-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5636166A (zh) * 2014-10-31 2016-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之间发现的方法及装置
CN107005839B (zh) 2014-11-06 2020-09-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通过受信网络实体引导wi-fi直接通信
WO2016118523A1 (en) * 2015-01-19 2016-07-28 InAuth,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usted path secure communication
JP6482299B2 (ja) * 2015-01-30 2019-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524717B2 (ja) * 2015-03-04 2019-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機器、通信モード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モード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160270020A1 (en) * 2015-03-13 2016-09-15 Intel IP Corporation Secure device provisioning of wi-fi devices in a multi-domain environment
JP6501597B2 (ja) * 2015-04-09 2019-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EP3700124B1 (en) * 2015-08-24 2021-10-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ecurity authentication method,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07223326B (zh) * 2016-01-11 2021-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访问权限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5682253A (zh) * 2016-03-02 2016-06-15 上海小蚁科技有限公司 建立通信的方法、设备、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70357339A1 (en) * 2016-06-10 2017-12-1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Variable display properties as a function of input device type and input parameter values
CN106211359B (zh) * 2016-07-18 2020-01-03 上海小蚁科技有限公司 使装置获得服务的方法以及装置
US9774626B1 (en) * 2016-08-17 2017-09-26 Wombat Security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ssessing and classifying reported potentially malicious messages in a cybersecurit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8892A (zh) * 2012-05-24 2013-12-04 巴法络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设定方法和无线连接装置
CN103391541A (zh) * 2013-05-10 2013-11-1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设备的配置方法及装置、系统
CN105284176A (zh) * 2013-05-31 2016-01-2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连接的方法及设备
CN104349319A (zh) * 2013-08-01 2015-02-1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配置多设备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30296A1 (ja) 2018-02-15
EP3500050A4 (en) 2020-04-15
EP3500050A1 (en) 2019-06-19
KR20190037317A (ko) 2019-04-05
US11259177B2 (en) 2022-02-22
EP3500050B1 (en) 2023-06-21
CN109565892A (zh) 2019-04-02
JP2018026722A (ja) 2018-02-15
JP6746427B2 (ja) 2020-08-26
US20190174310A1 (en)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18571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US10547468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US10581837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KR102200766B1 (ko) 통신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직접 통신을 용이하게 하기 위한 프로그램
JP6482311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10966261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6482299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135519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7028460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9565892B (zh) 一种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55275B (zh)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6472259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7028457A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705429B2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196248B2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23218759A1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