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36987A - 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36987A CN109536987A CN201811598003.4A CN201811598003A CN109536987A CN 109536987 A CN109536987 A CN 109536987A CN 201811598003 A CN201811598003 A CN 201811598003A CN 109536987 A CN109536987 A CN 1095369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point
- electrolyte
- water
- ly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24—Halogens or compounds thereof
- C25B1/26—Chlorine; Compounds thereof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5/00—Operating or servicing cells
- C25B15/08—Supplying or removing reactants or electrolytes; Regeneration of electrolyt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9/00—Cells or assemblies of cells; 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e.g. electrode-diaphragm assemblies; Process-related cell features
- C25B9/17—Cells comprising dimensionally-stable non-movable electrode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该电解装置包括用于溶解溶质以形成电解质溶液的溶解腔以及用于电解电解质溶液以形成电解液的电解腔,所述溶解腔中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溶解腔分割为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的隔离板,所述第一分腔内容纳溶质,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用于供水在所述第一分腔和所述第二分腔内交换的通孔,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在所述第一分腔和/或所述第二分腔流过后进入所述电解腔内。当水在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内交换时,水从不同角度对溶质进行冲击,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避免电解质溶液包含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房餐具食品清洗杀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餐具和食材的卫生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餐具和食材的清洗通常包括浸泡、冲洗,并借助于高温或臭氧进行杀菌,以达到清洗、去农药、去激素、保鲜的效果。然而,高温对一些餐具或食材可能产生破坏,臭氧会破坏食材营养,而且还要考虑对剩余臭氧的处理和吸收。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采用电解液例如氯化钠电解液对餐具和食材清洗的洗涤装置。在采用此类洗涤装置进行餐具或食材的清洗时,需要向洗涤装置中加入电解液。为了向洗涤装置内加入电解液,洗涤装置的前侧通常连通电解装置,电解装置用来形成电解液,电解液进入洗涤装置内,以清洗餐具或食材。现有技术中的电解装置,制备出的电解质溶液中往往含有固体颗粒,容易造成液体通道堵塞,另一方面,由于水流通过溶质腔的流速不稳定,以及流道本身结构的缺陷,往往造成溶质得不到充分溶解,电解质溶液浓度不稳定,不利于电解产生电解液,不仅降低了清洗效果,而且固体颗粒还容易造成洗涤装置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以消除电解质溶液中的固体颗粒,避免由固体颗粒造成的洗涤装置失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包括用于溶解溶质以形成电解质溶液的溶解腔以及用于电解电解质溶液以形成电解液的电解腔,所述溶解腔中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溶解腔分割为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的隔离板,所述第一分腔内容纳溶质,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用于供水在所述第一分腔和所述第二分腔内交换的通孔,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在所述第一分腔和/或所述第二分腔流过后进入所述电解腔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电解装置,通过在溶解腔中设置隔离板,把溶解腔分割为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且溶质存放在第一分腔内,从而,为溶质提供了专门的存放空间。同时,当水在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内交换时,水可以通过通孔从不同角度对溶质进行冲击,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尤其当溶解腔的水流过第二分腔后进入电解腔时,由于第二分腔与第一分腔只通过通孔连通,那么,可以通过设置通孔的合适尺寸,避免第一分腔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内,从而,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
可选地,所述溶解腔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分腔内,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自所述第二分腔穿过通孔进入所述第一分腔内。
这样的结构,进水口处水的压力较大,进入第二分腔内的水也具有较大的压力,从而,当第二分腔内的水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分腔时,会对第一分腔中的溶质产生较大的向上冲击力,向上冲击力与溶质颗粒的重力相配合,使得溶质颗粒处于上浮和下沉的运动状态,进一步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提升最终获得的电解质浓度。并且,水由第二分腔进入第一分腔,可以避免溶质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堵塞通孔,降低了溶解腔的维修成本。同时,还使第一分腔内的溶质均匀消耗,避免现有技术中通过进水口直接进入溶质容纳腔,冲刷溶解进水口附近的溶质,使其消耗较快,一段时间后形成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之间固定的流道,不利于溶解溶质。
可选地,所述溶解腔的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内,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自所述第二分腔穿过通孔进入所述第一分腔内后,由所述通孔回流至第二分腔,所述溶解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分腔的相对两侧。
当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内,可以避免第一分腔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内,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较大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同时,进水口出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相对两侧,可以使得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距离相对较远,从而,可以延长水由进水口到达出水口的流动路径,有助于促进溶质的充分溶解,有利于获得较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提高电解液的电解浓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腔包括由侧夹板分割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溶解腔的进水口位于第一区域内,所述溶解腔的出水口位于第二区域内,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自所述第一区域穿过对应的通孔流向所述第一分腔,所述第一分腔的溶液穿过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通孔流向所述第二区域。
这样的结构,由进水口进入溶解腔内的水要流向出水口,只能自第一区域穿过对应的通孔流向第一分腔,然后,第一分腔的溶液穿过与第二区域对应的通孔流向第二区域,然后流至出水口,保证了溶解腔内溶液的流动路径为进水口→第二分腔→第一分腔→第二分腔→出水口。这样的流动路径,保证了进入第二分腔内的水均可以流过第一分腔溶解溶质,避免了第二分腔内的水在不溶解溶质的情况下直接进入电解腔。
可选地,所述溶解腔的外壁上设置有注水口以及连通注水口和进水口的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上设置有进水阀,在所述进水阀的第一状态下,所述注水口通过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二分腔连通。通过设置进水阀,可以控制向溶解腔内的注水量与注水时间点。
可选地,所述电解装置包括第三分腔,所述第三分腔与第一分腔及第二分腔隔离,且第三分腔与所述电解腔连通,在所述进水阀的第二状态下,所述注水口通过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三分腔连通。
这样的结构,第三分腔可以作为清水流道,当需要向洗涤装置中通入清水进行冲洗或者排出电解液时,可以使得进水阀处于第二状态,由注水口注入的清水便可以流经第三分腔进入电解腔,并最终进入洗涤装置中,以对清洗过后的餐具或食材进行冲洗,除去残留的电解液,或者,将电解腔内的电解液排出至洗涤装置内。这样的电解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向洗涤装置提供电解液或清水,不再需要另外向洗涤装置中连接管路,简化了洗涤装置的前置注液系统。
可选地,所述进水通道沿第一分腔向第二分腔方向延伸,所述进水阀固定于溶解腔的外壁上,且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间切换。
可选地,所述通孔的孔隙为0.3-0.6mm;或者,所述通孔靠近第一分腔一侧的孔隙小于靠近第二分腔一侧的孔隙;或者,所述通孔的形状为条形、圆形。
这种尺寸的通孔孔隙,即使有为溶解的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内并进入电解腔内,由于溶质颗粒的粒径最大只有0.6mm,这种尺寸的颗粒不会堵塞液体通道,从而不会引起洗涤装置失效。通孔靠近第一分腔一侧的孔隙小于靠近第二分腔一侧的孔隙,从而,当水自第二分腔(孔隙较大的一侧)流向第一分腔(孔隙较小的一侧)时,水流流经的通孔开口逐渐缩小,这样可以增大第一分腔侧的冲击力,促进溶质的溶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防止未溶解的颗粒通过通孔落入第二分腔。
可选地,所述电解装置还包括浓度检测槽,所述浓度检测槽中设置有上下浮动的浮动体,所述浓度检测槽与所述第二分腔连通,在所述第二分腔内设置有位于所述浓度检测槽所在区域外围的缓流板,所述缓流板上具有供液体通过的缓流孔或缓流槽。
当电解质溶液浓度较大时,电解质溶液的密度较大;当电解质溶液浓度较小时,电解质溶液的密度较小。从而,可以根据浮动体的状态判断是否需要向第一分腔中添加溶质。缓流板的设置,使得由进水口进入的水会通过缓流板上的缓流槽或缓流孔进入浓度检测槽所对应区域。缓流板的阻挡作用,使得进入浓度检测槽的液体的冲击力减小,避免了液体对浮动体的冲击作用,从而避免了电解质溶液浓度之外的因素对浮动体状态的影响,提高了浮动体的检测准确性。
可选地,所述溶解腔上设置有用于投放溶质的投料口。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2中的D-D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解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腔体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腔体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C-C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溶解腔; | 11—第一分腔; | 12—第二分腔; |
121—第一支撑筋; | 122—第二支撑筋; | 123—连接筋; |
13—隔离板; | 131—通孔; | 14—进水口; |
15/15’—进水口/入口; | 16—注水口; | 17—浓度检测槽; |
171—浮动体; | 18—缓流板; | 181—缓流槽; |
20—电解腔; | 21/21’—第一连通口/出口; | 22—第二连通口; |
23—电解电极; | 24—出液口; | 25—电气端子; |
30—第三分腔; | 40—电磁阀; | 50—溶液流道; |
51—第一竖向隔离筋; | 511—下方迂回口; | 52—第二竖向隔离筋; |
521—上方迂回口; | 53—单向阀; | 531—止逆口; |
532—重力塞; | 60—分隔板; | 71—前侧壁; |
72—后侧壁; | 73—左侧壁; | 74—右侧壁; |
75—顶壁; | 76—底壁; | 100—腔体中部; |
200—腔体底盖; | 300—腔体顶盖; | 400—投料口; |
241—包围壁。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发明的内容。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本发明实施例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溶解腔10和电解腔20。溶解腔10用于溶解溶质以形成电解质溶液,电解腔20用于电解电解质溶液以形成电解液。溶解腔10中设置有隔离板13,隔离板13将溶解腔10分割为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溶质存放在第一分腔11内。隔离板13上设置有通孔131,通孔131用于供水在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内交换。进入溶解腔10的水在第一分腔11和/或第二分腔12流过后进入电解腔20内。在具体使用中,电解装置通常连接在洗涤装置的前侧,电解装置形成的电解液进入洗涤装置内,以清洗餐具或食材。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电解装置,通过在溶解腔10中设置隔离板13,把溶解腔10分割为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且溶质存放在第一分腔11内,从而,为溶质提供了专门的存放空间。现有技术中溶解腔通常只包括一个腔体,该腔体内同时存放溶质并进水,进入腔体内的水只能沿着进水的一个方向冲击溶质,本实施例的电解装置,当水在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内交换时,水可以通过通孔131从不同角度对溶质进行冲击,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尤其当溶解腔的水流过第二分腔12后进入电解腔时,由于第二分腔12与第一分腔只通过通孔131连通,那么,可以通过设置通孔131的合适尺寸,避免第一分腔11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12内,从而,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
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溶解腔和电解腔采用整体式设计,电解装置的内腔中设置有分隔板60,分隔板60的两侧分别为溶解腔10和电解腔20。容易理解的是,电解腔和溶解腔也可以采用分体式设计,二者可以通过水管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后续描述,如图1所示,规定了电解装置的各个方向,依据图1所示的方向,电解装置具有前侧壁71,后侧壁72、左侧壁73、右侧壁74、顶壁75、底壁76,如图3和图4所示。
在具体实施中,隔离板13可以横向设置也可以纵向设置。当隔离板13横向设置时,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呈上下分布,当隔离板13纵向设置时,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呈左右分布,均可以达到以上所述的技术效果。
容易理解的是,在实际实施中,投料方向通常为由上而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隔离板13横向设置,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呈上下分布,即第一分腔11位于第二分腔12的上方。这样的设置方式,方便了溶质的投料,而且,由于水一般自下向上逐渐填充溶解槽,在水自下向上填充溶解槽过程中,第二分腔12中通过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中的水会对位于第一分腔11中的溶质产生较大的向上冲击力,对溶质产生冲击搅拌作用,进一步加速了溶质的溶解,进一步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产。
为了方便向溶解腔内投放溶质,如图1所示,溶解腔上设置有用于投放溶质的投料口400。
在实际实施中,溶解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设置方式:
(1)进水口设置在第一分腔,出水口设置在第二分腔,此时,由进水口进入第一分腔的水会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二分腔中,并通过第二分腔中的出水口流入电解腔内。这样的设置方式,可以避免第一分腔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内,从而,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
(2)进水口设置在第二分腔,出水口设置在第一分腔,此时,由进水口进入第二分腔的水会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分腔中,并通过第一分腔中的出水口流入电解液中。这样的设置方式,由进水口进入第二分腔的水冲击力较大,从而,水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分腔时,会对溶质产生较大的冲击搅拌作用,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
(3)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第一分腔中,此时,由进水口进入第一分腔的水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二分腔中,第二分腔中的水再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回流至第一分腔中,然后通过出水口流入电解液中。这样的设置方式,由第二分腔回流至第一分腔中的水会对位于第一分腔的溶质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只有一个腔体的溶解腔,可以达到促进溶质溶解的效果。
(4)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在第二分腔中,此时,由进水口进入第二分腔的水会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分腔中,然后第一分腔中的水再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回流至第二分腔中,并通过第二分腔中的出水口流入电解液中。这样的设置方式,由进水口进入第二分腔的水冲击力较大,从而,水通过隔离板上的通孔进入第一分腔时,会对溶质产生较大的冲击搅拌作用,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同时,这样的设置方式,由第一分腔回流至第二分腔中的水通过第二分腔中的出水口流入电解液,可以避免第一分腔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内,从而,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溶解腔的进水口14位于第二分腔12内,进入溶解腔的水自第二分腔12穿过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内。进水口14位于第二分腔12内,进水口14压力较大,进入第二分腔12内的水也具有较大的压力,从而,当第二分腔12内的水通过隔离板13上的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内时,会对第一分腔11中的溶质产生较大的向上冲击力,向上冲击力与溶质颗粒的重力相配合,使得溶质颗粒处于上浮和下沉的运动状态,促进溶质溶解,加速电解质溶液的生成,提升最终获得的电解质浓度。并且,水由第二分腔12进入第一分腔11,可以避免溶质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堵塞通孔131,降低了溶解腔的维修成本。同时,这样的结构,还使第一分腔内的溶质均匀消耗,避免现有技术中通过进水口直接进入溶质容纳腔,冲刷溶解进水口附近的溶质,使其消耗较快,一段时间后形成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之间固定的流道,不利于溶解溶质。
当进水口14位于第二分腔12内时,溶解腔的出水口可以设置在第一分腔11内,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分腔12内。在本实施例中,溶解腔的出水口15位于第二分腔12内,进入溶解腔的水自第二分腔12穿过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内后,由通孔131回流至第二分腔12。将溶解腔的出水口15设置在第二分腔12内,溶解腔的电解质溶液由第二分腔12通过出水口15流至电解腔中,而溶质存放在第一分腔11内,从而,可以避免第一分腔11中的较大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12内,避免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包含较大溶质颗粒,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通道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保证了电解腔内的电解效果和电解液质量。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图4为图2中的D-D视图,图5为图1所示的电解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腔体底盖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中腔体中部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进一步促进溶质的溶解,在本实施例中,溶解腔的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可以位于第二分腔12的相对两侧。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相对两侧,可以使得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距离相对较远,从而,可以延长水由进水口14到达出水口15的流动路径,有助于促进溶质的充分溶解,有利于获得较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提高电解液的电解浓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进水口14设置在第二分腔的前侧中部位置,出水口15设置在第二分腔的后侧中部位置。图4中采用箭头指示出水的流动方向,从图4中可以看出,水由进水口14达到出水口15的流动路径较长,而且水由第二分腔进入第一分腔后,为了由第一分腔流至出水口,水需要流经第二分腔的各个角落,可以保证位于第一分腔各个角落处的溶质均可以被水冲击溶解到,提高了溶质的溶解效果。容易理解的是,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具体位置,只要保证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距较远以延长水的流动路径即可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
容易理解的是,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相对两侧,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前侧中部,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后侧中部。在其它实施例中,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的相对两侧,还可以为,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第二分腔的前侧和后侧,或者,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第二分腔的右侧和左侧,只要能够使得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即可。其中,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第二分腔的前侧和后侧,表示,进水口位于前侧,出水口位于后侧,或者,进水口位于后侧,出水口位于前侧。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位于第二分腔的右侧和左侧,表示,进水口位于右侧,出水口位于左侧,或者,进水口位于左侧,出水口位于右侧。当进水口和出水口同时位于第二分腔的前侧时,进水口和出水口需要位于第二分腔的右侧和左侧。只要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分别位于前后、左右中的任一相对两侧即可。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解装置由腔体中部100、腔体底盖200和腔体顶盖300扣合而成,腔体底盖200扣合在腔体中部100的下方,腔体定盖300扣合在腔体中部100的上方。参考图2和图3,腔体底盖200、腔体定盖300上分别设置有与腔体中部100相对应的纵向筋,腔体中部100、腔体底盖200和腔体顶盖300上的纵向筋相互对应配合,将电解装置分解为溶解腔和电解腔,并限定了进水口和出水口。容易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并不限于电解装置由腔体中部100、腔体底盖200和腔体顶盖300扣合而成,可以根据制作工艺要求,设计电解装置的制作方式,只要可以产生本发明实施例电解装置的具体结构即可。
从图6中可以看出,第二分腔12中设置有支撑在底壁120和隔离板13之间第一支撑筋121和第二支撑筋122。第一支撑筋121和第二支撑筋122的设置可以提高隔离板13的结构稳定性,防止长期使用引起的隔离板13变形。
为了保证进入溶解腔的溶液的流动路径为进水口→第二分腔12→第一分腔11→第二分腔12→出水口,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分腔12中设置有侧夹板,侧夹板将第二分腔分割成为相互分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进水口14位于第一区域内,出水口15位于第二区域内。这样的结构,由进水口14进入溶解腔内的水要流向出水口15,只能自第一区域穿过对应的通孔131流向第一分腔11,然后,第一分腔11的溶液穿过与第二区域对应的通孔131流向第二区域,然后流至出水口15,保证了溶解腔内溶液的流动路径为进水口→第二分腔12→第一分腔11→第二分腔12→出水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筋121和第一支撑筋122均沿纵向方向设置,侧夹板包括连接第一支撑筋121和第二支撑筋122的连接筋123,从而,第一支撑筋121、第二支撑筋122和连接筋123共同组成侧夹板,将第二分腔分割成相互分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具体实施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筋123,从而,进水口和出水口直接通过第二分腔连通。经过试验证明,在实际使用中,不设置连接筋123时,可以达到与设置连接筋123时同样的技术效果。
为了防止未溶解的溶质随着溶液进入第二分腔12内,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31的孔隙为0.3mm~0.6mm。从而,即使有为溶解的溶质颗粒进入第二分腔12内并进入电解腔内,由于溶质颗粒的粒径最大只有0.6mm,这种尺寸的颗粒不会堵塞液体通道,从而不会引起洗涤装置失效。
在本实施例中,进入溶解腔内的水由第二分腔12通过通孔131进入第一分腔11内,为了增大水穿过通孔131后产生的冲击力,通孔131靠近第一分腔11一侧的孔隙小于靠近第二分腔12一侧的孔隙。这样的通孔结构,当水自第二分腔(孔隙较大的一侧)流向第一分腔(孔隙较小的一侧)时,水流流经的通孔开口逐渐缩小,这样可以增大第一分腔侧的冲击力,促进溶质的溶解。而且,这样的通孔结构,还可以进一步防止未溶解的颗粒通过通孔落入第二分腔。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31的形状为条形。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通孔的形状,还可以将通孔设置为圆形、椭圆形等形状。
为了控制向溶解腔内注水,如图2所示,溶解腔的外壁上设置有注水口16,以及连通注水口16和进水口14的进水通道。进水通道上设置有进水阀40,进水阀40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进水阀40处于第一状态时,注水口16通过进水通道与进水口14连通,即注水口16通过进水通道与第二分腔12连通。通过设置进水阀40,可以控制向溶解腔内的注水量。在本实施例中,进水阀40可以为电控阀,从而,可以自动控制向溶解腔内的注水量与注水时间点,使得流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可以实时满足需求,提高了电解装置的工作效率。
图8为图1中的C-C剖视图。容易理解的是,在洗涤装置中,采用电解液对餐具或食材进行清洗后,通常还需要向洗涤装置中加入清水对餐具或食材进行冲洗,以除去残留的电解液。为了方便向洗涤装置中加入清水,本发明实施例中,电解装置还包括第三分腔30,第三分腔30与第一分腔11和第二分腔12均隔离,第三分腔30与电解腔20连通。当进水阀40处于第二状态时,注水口16通过进水通道与第三分腔30连通,如图8所示。第三分腔30可以作为清水流道,当需要向洗涤装置中通入清水进行冲洗时或者排出电解液时,可以使得进水阀40处于第二状态,由注水口16注入的清水便可以流经第三分腔30进入电解腔,并最终进入洗涤装置中,以对清洗过后的餐具或食材进行冲洗,除去残留的电解液,或者,将电解腔内的电解液排出至洗涤装置内。这样的电解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向洗涤装置提供电解液或清水,不再需要另外向洗涤装置中连接管路,简化了洗涤装置的前置注液系统。
电解腔向洗涤装置排放电解液,以对洗涤装置内的餐具或食材进行清洗。当清洗完毕时,需要向洗涤装置内加入清水以对餐具或食材进行冲洗取出残余的电解液。本实施例提出的电解装置,集成了第三分腔30,第三分腔30可以用作清水流道。当需要向洗涤装置加入清水时,使得进水阀40处于第二状态,由注水口16进入电解装置内的清水通过第三分腔30进入电解腔内促使电解液从电解腔内排出。当电解液排出后,清水从电解腔排出流入洗涤装置以对洗涤装置内的餐具或食材进行清洗。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分腔30和溶解腔10位于分隔板60的同一侧,第三分腔30靠近电解装置的前侧壁71设置,如图6所示。具体实施中,第三分腔还可以设置在其它合适位置,只要与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均隔离即可。
为了避免液体流经进水通道时能量受损,及保证结构紧凑,如图2所示,注水口16设置在溶解腔的上部,那么,进水通道沿第一分腔11朝向第二分腔12方向延伸,进水通道靠近安装注水口16的外壁设置。进水阀40固定在溶解腔的外壁上,进水阀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实现向溶解腔内加水或向第三分腔加水。
为了对进入电解腔20内的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如图2和图3所示,电解腔20内设置有电解电极23。电解腔20包括用于与洗涤装置连通的出液口24,还包括用于流入电解质溶液的第一连通口21’。为了使得进入电解腔的电解质溶液经过充分电解后才排出电解腔,在本实施例中,自第一连通口21’朝向出液口24流动的液体流经电解电极23。
在本实施例中,自第一连通口21’朝向出液口24流动的液体流经电解电极23,可以保证进入电解腔内的电解质溶液都可以流经电解电极被电解,避免电解质溶液在未被电解的情况下直接流入洗涤装置内,获得了较好的电解效果,提高了电解液的浓度,提高了洗涤装置内的洗涤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可以控制电解腔内的液体停止进入洗涤装置,出液口24位于电解腔20的上部,第一连通口21’位于电解腔20的下部,如图2和图3所示。出液口24设置在上部,当电解腔内液体的液面高度低于出液口24时,电解腔内的液体停止进入洗涤装置,以便洗涤装置完成一次洗涤工作。当需要电解腔内的液体进入洗涤装置时,可以使进水阀40处于第一状态,从而,向溶解腔内注水,溶解腔内的电解质溶液进入电解腔20,使得电解腔20的液面升高至出液口24,电解腔内的液体继续通过出液口24流向洗涤装置。容易理解的是,将电解质溶液电解生成电解液的过程中,会产生电解气泡,通过将出液口24设置在电解腔的上侧,还有利于电解气泡的排出。
为了使得自第一连通口21’朝向出液口24流动的液体流经电解电极23,在本实施例中,电解电极23设置在电解腔的中部。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将出液口设置在电解腔的部,第一连通口设置在电解腔的上部。通过出液口处设置出水阀来控制电解腔与洗涤装置的连通或断开。
溶解腔10和电解腔20通过分隔板60分隔开。第一连通口21’位于分隔板60上,出液口24位于电解腔的其它侧壁上。将第一连通口21’与出液口24设置在电解腔20的不同侧壁上,可以延长液体流经路径,提高电解质溶液的电解效率。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出液口24和第一连通口21’分别位于电解腔20的相对两个侧壁上,出液口24位于电解腔的侧壁上部,第一连通口21’位于电解腔的侧壁下部。这样的结构,进一步延长了第一连通口21’与出液口24之间的流通路径,有利于电解质溶液的充分电解,提高电解液的浓度。当第一连通口21’设置在分隔板60上时,出液口24可以设置在电解腔的与分隔板60相对的侧壁上,在图2中,出液口24设置在电解腔的左侧壁73上。
当电解质溶液通过第一连通口21’进入电解腔内时,为了避免第一连通口21’处的流速过大引起电解腔内液体紊流,第一连通口21’的竖直方向开口尺寸小于水平方向开口尺寸。从而,第一连通口21’呈扁平形状的开孔。这种结构的开孔,可以减小进入电解腔内的液体流速,避免了电解腔内产生上下紊流,保证下游侧的电解质溶液可以缓缓流过电解电极,保证了电解质溶液的充分电解。
从图2中可以看出,出液口24位于电解腔的侧壁上部。出液口24的朝向电解腔的一侧设置有环抱出液口24的包围壁241。电解腔内的电解液自包围壁241的上端流向出液口24。这样的结构,当电解腔内的液体自包围壁241的上端流向出液口24时,液体产生向下方向的冲击,可以促使溶解在电解液内的气泡排出,避免气泡进入洗涤装置影响洗涤装置的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电解装置还包括清水流道,进入电解装置内的清水通过清水流道进入电解腔内促使电解液从电解腔内排出。清水流道通过第二连通口22与电解腔20连通,如图8所示。第二连通口22和出液口24分别位于电解腔的下部和上部。这样的结构,当需要向洗涤装置中加入清水以冲洗餐具或食材时,从位于下部的第二连通口22进入的清水可以先将电解液从出液口24排入洗涤装置内,当电解液排空后,清水才进入洗涤装置,从而,清水可以对洗涤装置内残余的电解液进行彻底清洗。
在本实施例中,出液口24位于电解腔的侧壁上部,相应地,第二连通口22位于电解腔的侧壁下部。这样的结构,延长了第二连通口22与出液口24之间的流通路径,有利于电解液的充分排出。当出液口24和第二连通口22位于同一侧壁上时,可以将出液口和第二连通口分别设置在该侧壁的不同侧的上部和下部,使得出液口和第二连通口在同一侧壁上呈对角设置。也可以以电解腔整体为参考,使得出液口和第二连通口呈类对角设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三分腔30用作清水流道,第二连通口22位于分隔板60的前侧下部,出液口24位于左侧壁73的后侧上部,第二连通口22和出液口24呈类对角设置。将出液口和第二连通口对角设置,可以使得清水可以更加充分地将电解液从电解腔内排出。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将第三分腔30用作清水流道,而是单独设置清水流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口21’和第二连通口22均位于电解腔的侧壁下部,具体地,第一连通口21’和第二连通口22均位于分隔板60的下部。为了避免清水与电解质溶液混合,第一连通口21’和第二连通口22分别设置在分隔板60下部的两侧,第一连通口21’设置在分隔板60下部后侧,第三分腔30靠近前侧壁71设置,因此,第二连通口22设置在分隔板60的下部前侧。
结合图3、图4和图5,电解电极呈片状电极,电解电极沿水平方向设置,并且,电解电极上设置有过孔。这样结构的电解电极可以布满电解腔的截面区域,电解电极上过孔的设置,可以增大电解质溶液与电解电极的接触面积,提高电解质溶液的电解效率。
容易理解的是,电解电极也可以沿竖直方向设置,也可以起到电解电解质溶液的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电解电极也可呈柱状电极。
如图7所示,电解腔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使电解电极与外部电气部件连接的电气端子25,外部电气部件通过电气端子25控制控制电解电极的极性。
溶解腔形成电解质溶液后,电解质溶液需要流入电解腔内以形成电解液。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解装置还包括溶液流道,溶解腔10内的电解质溶液通过溶液流道进入电解腔20内进行电解以形成电解液。溶液流道具有入口15’和出口21,入口15’与溶解腔10连通,出口21与电解腔连通。
为了避免电解质溶液中的微小颗粒进入电解腔,在本实施例中,溶液流道呈上下迂回状,如图3所示。当电解质溶液流经上下迂回状的溶液流道时,电解质溶液中的微小颗粒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在溶液流道的下部角落中,避免微小颗粒进入电解腔。并且,后续的电解质溶液继续流经溶液流道时,可以冲击先前沉积在下部角落中的微小颗粒,促使微小颗粒溶解,从而避免微小颗粒大量沉积堵塞溶液流道。
为了形成上下迂回状的溶液流道,溶液流道内设置有竖向隔离筋。竖向隔离筋包括依次交替设置的第一竖向隔离筋51和第二竖向隔离筋52。第一竖向隔离筋51自电解装置的顶壁向下延伸,第一竖向隔离筋51的延伸末端与电解装置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溶液流道的下方迂回口511。第二竖向隔离筋52自电解装置的底壁向上延伸,第二竖向隔离筋52的延伸末端与电解装置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溶液流道的上方迂回口521,上方迂回口521位于上部。
这种结构的溶液流道,不仅使得溶液流道呈上下迂回状,而且上方迂回口521位于上部,使得溶解腔内的电解质溶液的液面高度要高于上方迂回口521的底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解质溶液可以通过溶液流道流入电解腔内。从而,保证了溶解腔内的液面高度和储水量。当向溶解腔内加入符合要求的水量时,大量水的加入不仅有利于溶解腔内的电解质充分溶解,还有利于使得溶解腔内的电解质溶液达到饱和浓度,从而提高电解液的杀菌离子浓度,提高杀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溶解腔的进水口14和出水口15均位于第二分腔12内,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保证进入第二分腔12内的水可以进入第一分腔11内,上方迂回口521的高度大于隔离板13的高度。溶解腔内的电解质溶液要通过溶液流道进入电解腔,则溶解腔内的电解质溶液的液面高度就要大于上方迂回口521的高度,从而,溶解腔内形成的电解质溶液的液面高度就会高于隔离板13。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二分腔12内的水会向上运动通过通孔131以冲击位于第一分腔11内的溶质,促进溶质的溶解,而且避免了进入第二分腔12内的水不进入第一分腔直接从出水口进入溶液流道。从而,当第二分腔内不设置用于将第二分腔分割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侧夹板时,可以达到与设置侧夹板时同样的技术效果。
当电解腔内的电解液液面达到上方迂回口521的底边时,为了防止液体由溶液流道倒流回溶解腔内,溶液流道内设置有单向阀53,在单向阀53的作用下,溶液流道内的液体自溶解腔流向电解腔,防止溶液由电解腔倒流至溶解腔。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单向阀53包括设置在溶液流道的自下而上流段内的止逆口531以及设置在止逆口531上方的重力塞532。当电解质溶液停止向电解腔流动时,重力塞532在重力的作用下堵塞止逆口531,溶液流道被阻断,电解腔内的溶液不会经溶液流道回流至溶解腔内;当电解质溶液流经溶液流道向电解腔流动时,在流体冲击力作用下,重力塞532向上运动离开止逆口531,溶液流道通过止逆口连通,电解质溶液通过溶液流道从溶解腔10流向电解腔20。这种结构的单向阀,与溶液流道的结构相匹配,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为了防止较大的溶质颗粒进入溶液流道内,溶液流道的入口15位于第二分腔12内。为了进一步简化电解装置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溶液流道的入口15’即为溶解腔的出水口15,溶液流道的出口21即为电解腔的第一连通口21’。
为了使得电解装置的结构更合理,在本实施例中,溶液流道50和清水流道(即第三分腔30)设置在溶解腔10的相对两侧,如图4所示。这种设置方式,不仅使得电解装置的结构更加合理,而且也缩短了清水流道的路径长度。
本发明提出的电解装置,包括用于容纳溶质并形成电解质溶液的溶解腔。在溶解腔中,溶质被水溶解形成电解质溶液。当溶质量不足时,形成的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会下降,影响电解液的浓度,降低洗涤效果。
为了及时提醒客户向溶解腔内添加溶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解装置,还包括浓度检测槽17,浓度检测槽17中设置有上下浮动的浮动体171,如图4和图7所示。根据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同,浮动体171呈漂浮状态或沉滞于浓度检测槽17底部的状态。为了保证浮动体171的检测准确性,浓度检测槽17与第二分腔12连通。电解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浮动体171状态的检测单元,检测单元根据浮动体171的不同状态发出不同的检测信息。
容易理解的是,当电解质溶液浓度较大时,电解质溶液的密度较大;当电解质溶液浓度较小时,电解质溶液的密度较小。从而,当浮动体171呈漂浮状态时,说明电解质溶液浓度较大,当浮动体171沉滞于浓度检测槽底部时,说明电解质溶液浓度较小,表明第一分腔中溶质量不足,需要向第一分腔中添加溶质。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单元根据浮动体171的不同状态发出不同的检测信息,当检测单元发出与浮动体沉滞于浓度检测槽底部的状态相对应的信息时,用于便可以通过该信息得知需要向电解装置中添加溶质,不再需要用户经常观测溶质量是否充足,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溶解腔的进水口14位于第二分腔内。进水口14处的水压较大,为了避免由进水口14进入的水冲击浮动体造成浮动体检测误差,如图6所示,在第二分腔12内设置有位于浓度检测槽所对应区域外围的缓流板18,所述缓流板18上具有供液体通过的缓流槽181。在其它实施例中,缓流槽还可以设置为缓流孔。
这样的结构,由进水口14进入的水会通过缓流板18上的缓流槽181进入浓度检测槽所对应区域,缓流板18的阻挡作用,使得进入浓度检测槽的液体的冲击力减小,避免了液体对浮动体的冲击作用,从而避免了电解质溶液浓度之外的因素对浮动体状态的影响,使得浮动体的浮动状态可以精确地反馈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提高了浮动体的检测准确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电解装置,可以获得浓度较大的电解液,当电解液进入洗涤装置内对餐具或果蔬洗涤时,可以提高洗涤效果。同时,该电解装置的电解液中几乎不含有未溶解的溶质颗粒,避免了溶质颗粒引起的堵塞和洗涤装置失效。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通”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溶解溶质以形成电解质溶液的溶解腔以及用于电解电解质溶液以形成电解液的电解腔,所述溶解腔中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溶解腔分割为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的隔离板,所述第一分腔内容纳溶质,所述隔离板上设置有用于供水在所述第一分腔和所述第二分腔内交换的通孔,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在所述第一分腔和/或所述第二分腔流过后进入所述电解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腔的进水口位于第二分腔内,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自所述第二分腔穿过通孔进入所述第一分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腔的出水口位于第二分腔内,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自所述第二分腔穿过通孔进入所述第一分腔内后,由所述通孔回流至第二分腔,所述溶解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分腔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腔包括由侧夹板分割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溶解腔的进水口位于第一区域内,所述溶解腔的出水口位于第二区域内,进入所述溶解腔的水自所述第一区域穿过对应的通孔流向所述第一分腔,所述第一分腔的溶液穿过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通孔流向所述第二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腔的外壁上设置有注水口以及连通注水口和进水口的进水通道,所述进水通道上设置有进水阀,在所述进水阀的第一状态下,所述注水口通过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二分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装置包括第三分腔,所述第三分腔与第一分腔及第二分腔隔离,且第三分腔与所述电解腔连通,在所述进水阀的第二状态下,所述注水口通过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三分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沿第一分腔向第二分腔方向延伸,所述进水阀固定于溶解腔的外壁上,且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间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隙为0.3-0.6mm;或者,所述通孔靠近第一分腔一侧的孔隙小于靠近第二分腔一侧的孔隙;或者,所述通孔的形状为条形、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装置还包括浓度检测槽,所述浓度检测槽中设置有上下浮动的浮动体,所述浓度检测槽与所述第二分腔连通,在所述第二分腔内设置有位于所述浓度检测槽所在区域外围的缓流板,所述缓流板上具有供液体通过的缓流孔或缓流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腔上设置有用于投放溶质的投料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98003.4A CN109536987A (zh) | 2018-12-26 | 2018-12-26 | 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98003.4A CN109536987A (zh) | 2018-12-26 | 2018-12-26 | 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36987A true CN109536987A (zh) | 2019-03-29 |
Family
ID=65858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98003.4A Pending CN109536987A (zh) | 2018-12-26 | 2018-12-26 | 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53698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86913A (zh) * | 2022-03-29 | 2022-07-01 | 嘉庚创新实验室 | 电化学反应设备及其储存装置 |
Citation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478A (zh) * | 1993-02-22 | 1994-09-21 | 日本英泰克株式会社 | 电解水生成方法及其装置 |
CN1128980A (zh) * | 1994-05-31 | 1996-08-14 | 东陶机器株式会社 | 含氯离子的流水的电解装置及电解方法 |
CN1129746A (zh) * | 1994-10-28 | 1996-08-28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电解水制造装置 |
CN1232887A (zh) * | 1998-02-27 | 1999-10-27 | 安时乐株式会社 | 电解水发生装置 |
CN2440514Y (zh) * | 2000-07-06 | 2001-08-01 | 曹国斌 | 高效高浓度消毒灭菌液电解装置 |
CN2523767Y (zh) * | 2002-02-10 | 2002-12-04 | 林绍金 | 一种次氯酸钠发生装置 |
CN200981896Y (zh) * | 2006-06-08 | 2007-11-28 | 北京新新旭清技贸有限公司 | 新型电解法二氧化氯协同消毒剂发生器 |
WO2009088941A1 (en) * | 2008-01-04 | 2009-07-16 | Puricore, Inc. |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generation of a biocidal liquid |
KR100947847B1 (ko) * | 2009-05-01 | 2010-03-18 | 주식회사 덕영엔지니어링 | 복합 살균수 제조 장치 |
CN101728226A (zh) * | 2008-10-23 | 2010-06-09 | 亚泰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分离装置及分离方法 |
CN201785505U (zh) * | 2010-07-19 | 2011-04-06 | 江苏泽宇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NaClO发生器 |
CN102021602A (zh) * | 2010-07-19 | 2011-04-20 | 江苏泽宇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次氯酸钠发生器 |
CN202129032U (zh) * | 2011-07-01 | 2012-02-01 | 淄博永大化工有限公司 | 化盐池 |
CN103058332A (zh) * | 2012-12-26 | 2013-04-24 | 王玉华 | 家用电功能酸性离子水发生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203018384U (zh) * | 2012-12-14 | 2013-06-26 | 王伟东 | 一种电解水清洗消毒设备 |
CN103342374A (zh) * | 2013-07-25 | 2013-10-09 | 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卤液的纯化装置及其工艺 |
CN203333776U (zh) * | 2013-06-27 | 2013-12-11 | 陈维军 | 高效电解法的二氧化氯发生器 |
CN103601269A (zh) * | 2013-11-11 | 2014-02-26 | 郑平林 | 一种产生高浓度电位水的系统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3599557A (zh) * | 2013-11-11 | 2014-02-26 | 郑平林 | 一种应用高浓度电位水对养鸡场进行空气消毒的系统装置 |
CN204509466U (zh) * | 2015-01-28 | 2015-07-29 | 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水池消毒装置 |
CN204608171U (zh) * | 2015-01-28 | 2015-09-02 | 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化盐箱结构 |
CN104941350A (zh) * | 2014-03-26 | 2015-09-30 | 章晓俊 | 一种氯化钠空气净化器 |
CN105201052A (zh) * | 2015-09-16 | 2015-12-30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水槽及其清洗方法 |
CN105483748A (zh) * | 2015-12-28 | 2016-04-13 | 东莞市汇腾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消毒液制作设备 |
CN105543884A (zh) * | 2015-12-25 | 2016-05-04 | 成都飞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柠檬清洗水制备装置系统 |
CN206002971U (zh) * | 2016-08-30 | 2017-03-08 | 成都润兴消毒药业有限公司 | 用于消毒制剂的溶解箱 |
CN207091514U (zh) * | 2017-07-04 | 2018-03-13 | 广东利德泰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进水控制功能的消毒液制作设备 |
CN209734588U (zh) * | 2018-12-26 | 2019-12-06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浓度检测功能的电解设备 |
-
2018
- 2018-12-26 CN CN201811598003.4A patent/CN10953698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478A (zh) * | 1993-02-22 | 1994-09-21 | 日本英泰克株式会社 | 电解水生成方法及其装置 |
CN1128980A (zh) * | 1994-05-31 | 1996-08-14 | 东陶机器株式会社 | 含氯离子的流水的电解装置及电解方法 |
CN1129746A (zh) * | 1994-10-28 | 1996-08-28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电解水制造装置 |
CN1232887A (zh) * | 1998-02-27 | 1999-10-27 | 安时乐株式会社 | 电解水发生装置 |
CN2440514Y (zh) * | 2000-07-06 | 2001-08-01 | 曹国斌 | 高效高浓度消毒灭菌液电解装置 |
CN2523767Y (zh) * | 2002-02-10 | 2002-12-04 | 林绍金 | 一种次氯酸钠发生装置 |
CN200981896Y (zh) * | 2006-06-08 | 2007-11-28 | 北京新新旭清技贸有限公司 | 新型电解法二氧化氯协同消毒剂发生器 |
WO2009088941A1 (en) * | 2008-01-04 | 2009-07-16 | Puricore, Inc. |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generation of a biocidal liquid |
CN101728226A (zh) * | 2008-10-23 | 2010-06-09 | 亚泰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分离装置及分离方法 |
KR100947847B1 (ko) * | 2009-05-01 | 2010-03-18 | 주식회사 덕영엔지니어링 | 복합 살균수 제조 장치 |
CN201785505U (zh) * | 2010-07-19 | 2011-04-06 | 江苏泽宇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NaClO发生器 |
CN102021602A (zh) * | 2010-07-19 | 2011-04-20 | 江苏泽宇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次氯酸钠发生器 |
CN202129032U (zh) * | 2011-07-01 | 2012-02-01 | 淄博永大化工有限公司 | 化盐池 |
CN203018384U (zh) * | 2012-12-14 | 2013-06-26 | 王伟东 | 一种电解水清洗消毒设备 |
CN103058332A (zh) * | 2012-12-26 | 2013-04-24 | 王玉华 | 家用电功能酸性离子水发生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203333776U (zh) * | 2013-06-27 | 2013-12-11 | 陈维军 | 高效电解法的二氧化氯发生器 |
CN103342374A (zh) * | 2013-07-25 | 2013-10-09 | 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卤液的纯化装置及其工艺 |
CN103601269A (zh) * | 2013-11-11 | 2014-02-26 | 郑平林 | 一种产生高浓度电位水的系统装置及控制方法 |
CN103599557A (zh) * | 2013-11-11 | 2014-02-26 | 郑平林 | 一种应用高浓度电位水对养鸡场进行空气消毒的系统装置 |
CN104941350A (zh) * | 2014-03-26 | 2015-09-30 | 章晓俊 | 一种氯化钠空气净化器 |
CN204608171U (zh) * | 2015-01-28 | 2015-09-02 | 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化盐箱结构 |
CN204509466U (zh) * | 2015-01-28 | 2015-07-29 | 明达实业(厦门)有限公司 | 一种水池消毒装置 |
CN105201052A (zh) * | 2015-09-16 | 2015-12-30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水槽及其清洗方法 |
CN105543884A (zh) * | 2015-12-25 | 2016-05-04 | 成都飞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柠檬清洗水制备装置系统 |
CN105483748A (zh) * | 2015-12-28 | 2016-04-13 | 东莞市汇腾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消毒液制作设备 |
CN206002971U (zh) * | 2016-08-30 | 2017-03-08 | 成都润兴消毒药业有限公司 | 用于消毒制剂的溶解箱 |
CN207091514U (zh) * | 2017-07-04 | 2018-03-13 | 广东利德泰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进水控制功能的消毒液制作设备 |
CN209734588U (zh) * | 2018-12-26 | 2019-12-06 |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浓度检测功能的电解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86913A (zh) * | 2022-03-29 | 2022-07-01 | 嘉庚创新实验室 | 电化学反应设备及其储存装置 |
CN114686913B (zh) * | 2022-03-29 | 2024-02-06 | 嘉庚创新实验室 | 电化学反应设备及其储存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437308B1 (ko) | 수처리장치 | |
US6632336B2 (en) | Acidic liquid atomizer | |
CN109666948A (zh) | 一种电解装置 | |
KR101222455B1 (ko) | 수소환원수 제조장치 | |
CN107252572A (zh) | 一种高效低耗水封锂离子电池薄膜萃取工艺 | |
CN109536987A (zh) | 一种新型结构的电解装置 | |
JP5360634B2 (ja) | 炭酸ガス含有濃度制御が可能な炭酸ガス含有殺菌水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10983722A (zh) | 一种无洗涤剂的新型环保洗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5852760A (zh) | 一种大容量净化水槽 | |
US20090008243A1 (en) | Chlorine generator | |
CN210001637U (zh) | 一种洗涤设备 | |
KR20100003641U (ko) | 전기분해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정수기 | |
CN113646268B (zh) | 氯消毒水生成装置 | |
ES2387302T3 (es) | Control del flujo interno en celdas electrolíticas | |
CN209779009U (zh) | 一种酸性电解槽及应用其的电解产线 | |
CN218841694U (zh) | 一种气液混合的灌装机 | |
JP6448043B1 (ja) | 電解イオン水生成方法及び電解イオン水生成装置 | |
CN213940655U (zh) | 一种水箱及洗碗机 | |
JP2001137854A (ja) | 次亜塩素酸含有の除菌水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に用いる高濃度食塩水の生成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次亜塩素酸含有の除菌水製造装置 | |
CN213963281U (zh) | 一种水箱及洗碗机 | |
KR20180059126A (ko) | 기체 혼합 액체를 이용한 세정 장치의 출수 모듈 구조 | |
CN109081480A (zh) | 一种酸性蚀刻液废水末端处理系统 | |
CN105852768A (zh) | 一种商用净化水槽 | |
JP2006263701A (ja) | 微量吐水可能な炭酸ガス含有殺菌水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10409579A (zh) | 节约清洁型坐便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