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91521B - 触控笔 - Google Patents
触控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91521B CN109491521B CN201710810469.5A CN201710810469A CN109491521B CN 109491521 B CN109491521 B CN 109491521B CN 201710810469 A CN201710810469 A CN 201710810469A CN 109491521 B CN109491521 B CN 1094915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rrel
- pen
- actuating
- stylus
- eng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笔,其包括笔杆、第一笔管、第二笔管、驱动件以及致动件。第一笔管具有第一端部、相对于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以及位于第二端部的第一卡槽。第一端部固定于笔杆。第二笔管套设于第二端部。驱动件设置于第一笔管内,且包括卡合部。卡合部卡合于第一卡槽。致动件穿设于第二笔管与第一笔管,且耦接驱动件。致动件配置用以于受力后朝第一方向移动而使驱动件产生弹性变形,以使卡合部与第一卡槽分离开来,进而使驱动件带动致动件与第二笔管朝反向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笔,尤其涉及一种伸缩式触控笔。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型电脑或销售终端机(POS),大多设置有触控荧幕,使用者可选择以手指或触控笔触碰触控荧幕,以操作电子装置。
常见的触控笔的长度为固定不变的,并且为满足电子产品轻薄化的设计趋势,触控笔的尺寸亦往轻薄短小作发展,以便于使用者携带,或者是收纳于电子装置中的预留空间内。然而,轻薄短小的触控笔并不便于使用者握持,甚而影响到使用者操作上的顺畅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笔,其能提高使用上的灵活度,并提供使用者较佳的操作手感。
本发明的触控笔包括笔杆、第一笔管、第二笔管、驱动件以及致动件。第一笔管具有第一端部、相对于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以及位于第二端部的第一卡槽。第一端部固定于笔杆。第二笔管套设于第二端部。驱动件设置于第一笔管内,且包括卡合部。卡合部卡合于第一卡槽。致动件穿设于第二笔管与第一笔管,且耦接驱动件。致动件配置用以于受力后朝第一方向移动而使驱动件产生弹性变形,以使卡合部与第一卡槽分离开来,进而使驱动件带动致动件与第二笔管朝反向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触控笔能通过按压致动的方式,使其整体长度伸长或回复至初始长度,以提高使用上的灵活度。并且,使用者能依据个人需求而调整触控笔的整体长度,以获致较佳的操作手感。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笔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触控笔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的触控笔的致动件受外力按压后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触控笔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3的触控笔的第二笔管朝第二方向移动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触控笔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触控笔
110:笔杆
111:管体
112:笔芯
113、114:端部
120:第一笔管
121:第一端部
122:第二端部
123:第一卡槽
124:第二卡槽
125:滑槽
130:第二笔管
131:第一空间
132:第一通孔
133:第二空间
134:第二通孔
135:第三卡槽
140:驱动件
141:本体
142:弹性变形部
143:卡合部
143a:第一卡合部
143b:第二卡合部
144:第二连接部
145:让位空间
146:第二定位部
150:致动件
151:致动部
152:限位部
153:按压部
154:第一连接部
155:第一定位部
160:第一弹性件
170:第二弹性件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笔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触控笔的局部剖面示意图。为求清楚表示与便于说明,图1以透视的方式显示出笔杆110的管体111与第二笔管130,并以虚线显示出第二笔管130的内部轮廓。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触控笔100可以是电容式触控笔或电阻式触控笔,本发明对此不多作限制。触控笔100包括笔杆110、第一笔管120、第二笔管130、驱动件140、致动件150、第一弹性件160以及第二弹性件170。
详细而言,笔杆110包括管体111与笔芯112,其中笔芯112穿设于管体111内,且管体111具有相对的两端部113、114。笔芯112局部外露于端部113,以作为触控笔100触碰触控荧幕所用的触控部。第一笔管120具有第一端部121、相对于第一端部121的第二端部122以及位于第二端部122的第一卡槽123,其中第一端部121穿设固定于笔杆110的端部114,且第二笔管130套设于第二端部122(或称,第二端部122穿设于第二笔管130)。第二笔管130保有相对于笔杆110与第一笔管120往复移动的自由度,以与端部114相抵接或移动远离端部114,使得触控笔100的整体长度能够视使用者的个人需求而作调整,以获致较佳的操作手感。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140设置于第一笔管120的第二端部122内,且第一弹性件160的相对两端部分别抵接笔杆110与驱动件140。详细而言,驱动件140包括本体141、弹性变形部142以及卡合部143,其中图2示例性地显示出对称设置的两个弹性变形部142、对称设置的两个卡合部143以及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卡槽123。以下仅就其中一组弹性变形部142、卡合部143以及第一卡槽123举例说明。
请继续参考图1与图2,弹性变形部142连接本体141,其中卡合部143凸设于弹性变形部142的外壁面,且卡合部143卡合于第一卡槽123。当卡合部143卡合于第一卡槽123时,第二笔管130的其中一端部抵接笔杆110的端部114(此时的第一笔管120完全隐藏于管体111与第二笔管130内),且触控笔100的整体长度可维持于初始长度(即图1所示的状态),以便于使用者携带,或者是收纳于相应的电子装置中的预留空间内。进一步而言,卡合部143可通过弹性变形部142所产生的弹性变形,而与第一卡槽123分离开来,以使驱动件140能够在第一笔管120内自由移动,并通过驱动件140带动致动件150与第二笔管130,以达到调整触控笔100的整体长度之目的。
详细而言,第一弹性件160设置于第一笔管120内,其中驱动件140的本体141抵接第一弹性件160的其中一端部,且第一弹性件160的另一端部抵接笔杆110的笔芯112。此时的第一弹性件160处于压缩状态,在卡合部143与第一卡槽123相卡合的情况下,驱动件140无法相对于第一笔管120移动,因此第一弹性件160所积蓄的弹性位能并无法获得释放。
具体而言,第二笔管130还具有朝远离笔杆110的方向依序排列的第一空间131、第一通孔132、第二空间133以及第二通孔134。第一空间131配置用以容纳第一笔管120的第二端部122,并与第一笔管120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第一通孔132连通第一空间131与第二空间133,且第二通孔134连通第二空间133与外界。其中,第一通孔132与第二通孔134分别位于第二空间133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致动件150穿设于第二笔管130与第一笔管120,并以位于第一笔管120内的部分耦接驱动件140。其中,第一弹性件160与致动件150分别位于驱动件140的相对两侧。详细而言,致动件150包括致动部151、限位部152以及按压部153,其中致动部151与按压部153分别位于限位部152的相对两侧,且限位部152连接致动部151与按压部153。致动部151穿过第二空间133、第一通孔132以及第一空间131,并穿入第一笔管120,以抵接弹性变形部142。换言之,按压部153与弹性变形部142分别位于致动部151的相对两侧。限位部152配置在第二空间133内,由于限位部152的外径大于第一通孔132与第二通孔134的内径,因此限位部152被限制在第二空间133内往复移动。按压部153穿设于第二通孔134,且按压部153的至少部分外露于第二通孔134,以供使用者按压。
第二弹性件170设置于第一笔管120内,且第二弹性件170的相对两端部分别连接致动件150与驱动件140。详细而言,致动件150还包括位于第一笔管120内的第一连接部154与第一定位部155。如图2所示,致动部15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54的相对两侧。进一步而言,第一连接部154用以连接对称设置的两个致动部151,其中第一定位部155连接第一连接部154,且朝驱动件140延伸。需说明的是,图2示例性地显示出对称设置的两个致动部151,下文仅就其中一个致动部151举例说明。
另一方面,驱动件140还包括第二连接部144与第二定位部146,其中第二连接部144连接本体141与第二定位部146,且第二连接部144与第二定位部146位于对称设置的两个弹性变形部142之间。第二连接部144与第二定位部146对准于第一定位部155,且朝第一定位部155延伸。第二连接部144可设有让位空间145,配置用以在弹性变形部142受致动部151的推抵而产生弹性变形时能移入其中。
如图2所示,第一定位部155与第二定位部146相互对准,且第二弹性件170的相对两端部分别套设于第一定位部155与第二定位部146。换句话说,第一定位部155与第二定位部146分别穿设于第二弹性件170的相对两端部,且第二弹性件170套设于第一定位部155的一端部抵接第一连接部154。
在本实施例中,卡合部143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卡合部143a与第二卡合部143b,其中第一卡合部143a配置用以固定驱动件140与第一笔管120的相对位置,且第二卡合部143b配置用以固定第二笔管130与第一笔管120的相对位置。进一步而言,第一笔管120的第二端部122还具有第二卡槽124,且第一卡槽123位于笔杆110与第二卡槽124之间(或称,第一卡槽123位于第一端部121与第二卡槽124之间)。换句话说,第二卡槽124与笔杆11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卡槽123与笔杆110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第一笔管120还具有滑槽125,其中滑槽125配置用以连通彼此相对的第一卡槽123与第二卡槽124,且第二卡合部143b能够沿着滑槽125以在第一卡槽123与第二卡槽124之间往复移动。另一方面,第二笔管130还具有第三卡槽135,以供第二卡合部143b穿入其中。需说明的是,图2示例性地显示出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卡槽124、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三卡槽135以及对称设置的两个滑槽125,下文仅就其中一组第二卡槽124、第三卡槽135以及滑槽125举例说明。
如图2所示,当第二笔管130抵接笔杆110时,第三卡槽135对准于第一卡槽123,其中第一卡合部143a卡合于第一卡槽123,且第二卡合部143b穿过第一卡槽123而卡合于第三卡槽135。在此状态下,驱动件140无法相对于第一笔管120移动,且第二笔管130无法相对于第一笔管120移动,故能使触控笔100的整体长度维持于初始长度(即图1所示的状态)。
图3是图1的触控笔的致动件受外力按压后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触控笔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3的触控笔的第二笔管朝第二方向移动后的示意图。图6是图5的触控笔的局部剖面示意图。为求清楚表示与便于说明,图3与图5以透视方式显示出笔杆110的管体111与第二笔管130,并以虚线显示出第二笔管130的内部轮廓。
请参考图3与图4,当第二笔管130抵接笔杆110,且触控笔100的整体长度维持于初始长度时,使用者可施力按压致动件150的按压部153,使按压部153的至少部分移入第二空间133,并使致动件150朝第一方向D1移动(或称,往笔杆110移动)。此时,弹性变形部142受到致动部151的推抵而产生弹性变形,并使第一卡合部143a与第一卡槽123分离开来,以解除驱动件140与第一笔管120之间的结构干涉。同时,第二卡合部143b也会与第三卡槽135分离开来,以解除驱动件140与第二笔管130之间的结构干涉。在弹性变形部142产生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弹性变形部142的至少部分会移入让位空间145,以使第一卡合部143a与第一卡槽123能够顺利地分离开来,以及使第二卡合部143b与第三卡槽135能够顺利地分离开来。
请参考图3至图6,在解除驱动件140与第一笔管120之间的结构干涉,并解除驱动件140与第二笔管130之间的结构干涉后,第一弹性件160所积蓄的弹性位能获得释放,以推动驱动件140往远离于笔杆110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笔管120移动(或称,朝反向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相对于第一笔管120移动)。同时,致动件150与第二笔管130受驱动件140的带动,而朝第二方向D2移动。在驱动件140、致动件150与第二笔管130朝第二方向D2相对于第一笔管120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卡合部143b会自第一卡槽123移入滑槽125,并在移动经过滑槽125后穿过第二卡槽124而卡合于与第二卡槽124相对准的第三卡槽135。同时,第一卡合部143a会自第一卡槽123所在处朝向第二卡槽124所在处移动,并进一步卡合于第二卡槽124。
特别说明的是,在致动件150朝第一方向D1移动,并以其致动部151抵接第一卡合部143a时,致动件150便停止相对于第一笔管120与第二笔管130移动。另一方面,由于致动件150的限位部152仅能够在第二空间133内往复移动,因此限位部152在第二空间133内的移动行程可用以决定致动件150相对于第二笔管130移动的移动行程。
如图3与图4所示,当致动部151抵接第一卡合部143a时,第二弹性件170受到第一连接部154的推抵而产生压缩变形,且为弹性变形。反之,当施加于按压部153上的外力被移除时,第二弹性件170于压缩状态下所积蓄的弹性位能获得释放,以推动致动件150朝第二方向D2相对于第二笔管130移动,使致动部151与第一卡合部143a分离开来,并使按压部153的至少部分自第二通孔134移出第二笔管130,如图5与图6所示。
进一步而言,在解除驱动件140与第一笔管120之间的结构干涉,并解除驱动件140与第二笔管130之间的结构干涉后,笔杆110与第一笔管120固定不动。并且,在施加于按压部153的外力被移除后,限位部152自第二空间133连接第一通孔132的内壁面移往第二空间133连接第二通孔134的另一内壁面,并与第二空间133连接第二通孔134的另一内壁面相抵接。藉此,在致动件150受驱动件140的推动而朝第二方向D2移动时,第二笔管130可被致动件150同步带动而相对于第一笔管120移动,以让第三卡槽135移动远离第一卡槽123(或称,朝第二卡槽124所在处移动),直到第一弹性件160回复至未压缩变形时的初始长度时,致动件150停止相对于第一笔管120移动,且第三卡槽135对准于第二卡槽124。在第三卡槽135对准于第二卡槽124的同时,第二卡合部143b会穿过第二卡槽124而卡合于第三卡槽135,以固定第二笔管130与第一笔管120的相对位置。并且,第一卡合部143a会卡合于第二卡槽124,以固定驱动件140与第一笔管120的相对位置。
如图6所示,触控笔100可通过第二笔管130相对于笔杆110与第一笔管120的相对移动,使原本相抵接的第二笔管130与笔杆110分离开来,而使触控笔100的整体长度伸长,并通过驱动件140与第二笔管130之间的结构干涉以及驱动件140与第一笔管120之间的结构干涉,以固定触控笔100于图6所示的状态。此时,第一笔管120的局部会暴露在笔杆110与第二笔管130之间。在触控笔100的整体长度伸长后,其能够提供使用者较佳的操作手感。相对地,使用者可朝第一方向D1施力按压按压部153,并推动第二笔管130朝第一方向D1相对于第一笔管120移动,以使触控笔100回复至图1与图2所示的状态。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笔能通过按压致动的方式,解除驱动件与第一笔管之间的结构干涉以及驱动件与第二笔管之间的结构干涉,使致动件能受第一弹性件的推动而相对于第一笔管移动,并带动第二笔管相对于第一笔管移动,以使触控笔的整体长度伸长。相对地,使用者亦能通过按压致动的方式,使触控笔的整体长度回复至初始长度。因此,本发明的触控笔在操作上更为灵活。并且,使用者能依据个人需求而调整触控笔的整体长度,以获致较佳的操作手感。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9)
1.一种触控笔,其特征在于,包括:
笔杆;
第一笔管,具有第一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的一第二端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一卡槽,且所述第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笔杆;
第二笔管,套设于所述第二端部并抵接于笔杆;
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笔管内,且包括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
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笔杆,且所述第一弹性件与致动件分别位于所述驱动件的相对两侧;以及
致动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笔管与所述第一笔管,且耦接所述驱动件,所述致动件配置用以于受力后朝第一方向移动而使所述驱动件产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槽分离开来,所述第一弹性件所积蓄的弹性位能获得释放,以推动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致动件与所述第二笔管朝反向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使得所述第二笔管与所述笔杆分离开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弹性变形部,耦接所述致动件,且所述卡合部凸设于所述弹性变形部,所述弹性变形部配置用以受所述致动件的推抵而产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槽分离开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包括:
致动部,位于所述第一笔管内,且耦接所述弹性变形部;以及
按压部,连接所述致动部,其中所述按压部的至少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二笔管,且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弹性变形部分别位于所述致动部的相对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笔管内,且连接所述致动件与所述驱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笔管内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致动部的旁侧且朝向所述驱动件延伸,且所述驱动件还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旁侧且朝向所述第一定位部延伸,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相对两端部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件还包括限位部,连接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致动部,所述第二笔管还具有第一空间、第一通孔、第二空间以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空间配置用以容纳所述第一笔管的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二空间,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空间的相对两侧,所述限位部配置用以在所述第二空间内往复移动,且所述按压部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笔管还具有第二卡槽,位于所述第二端部,且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卡槽之间,在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致动件与所述第二笔管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后,所述卡合部卡入所述第二卡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笔管具有第三卡槽,对准于所述第一卡槽,且所述卡合部包含并列设置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且所述第二卡合部穿过所述第一卡槽而卡合于所述第三卡槽,在所述驱动件产生弹性变形后,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槽分离开来,且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三卡槽分离开来,进而使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致动件与所述第二笔管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入所述第二卡槽时,所述第三卡槽对准于所述第二卡槽,以使所述第二卡合部穿过所述第二卡槽而卡合于所述第三卡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笔管还具有滑槽,连通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滑槽配置用以使所述第二卡合部于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之间往复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810469.5A CN109491521B (zh) | 2017-09-11 | 2017-09-11 | 触控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810469.5A CN109491521B (zh) | 2017-09-11 | 2017-09-11 | 触控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91521A CN109491521A (zh) | 2019-03-19 |
CN109491521B true CN109491521B (zh) | 2021-09-14 |
Family
ID=65687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810469.5A Active CN109491521B (zh) | 2017-09-11 | 2017-09-11 | 触控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49152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96068B (zh) * | 2021-10-29 | 2023-03-11 |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觸控筆 |
CN116578169B (zh) * | 2023-05-16 | 2025-03-25 | 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触控笔定位装置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89512A (en) * | 1994-03-02 | 1999-03-30 | Apple Computer, Inc. | Extendible stylus |
US6914596B2 (en) * | 2001-10-05 | 2005-07-05 | High Tech Computer, Corp. |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with retractable stylus |
KR20060027458A (ko) * | 2004-09-23 | 2006-03-28 | 최효승 | 신장시 심돌출 필기구 |
US7077594B1 (en) * | 2003-02-25 | 2006-07-18 | Palm, Incorporated | Expandable and contractible stylus |
CN2923350Y (zh) * | 2006-06-13 | 2007-07-18 | 马益民 | 一种笔芯可伸缩式笔 |
KR20080107011A (ko) * | 2007-06-05 | 2008-12-10 | 김동주 | 터치펜 |
KR20080107857A (ko) * | 2007-06-08 | 2008-12-11 | 강만희 | 수정볼펜 |
KR20090004727U (ko) * | 2007-11-14 | 2009-05-19 | 이지만 | 스타일러스 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415625B2 (en) * | 2013-03-08 | 2016-08-16 | Paul Cary Fisher | Telescoping writing implement |
US9229547B2 (en) * | 2013-09-24 | 2016-01-05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Expandable electronic stylus |
-
2017
- 2017-09-11 CN CN201710810469.5A patent/CN10949152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89512A (en) * | 1994-03-02 | 1999-03-30 | Apple Computer, Inc. | Extendible stylus |
US6914596B2 (en) * | 2001-10-05 | 2005-07-05 | High Tech Computer, Corp. |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with retractable stylus |
US7077594B1 (en) * | 2003-02-25 | 2006-07-18 | Palm, Incorporated | Expandable and contractible stylus |
KR20060027458A (ko) * | 2004-09-23 | 2006-03-28 | 최효승 | 신장시 심돌출 필기구 |
CN2923350Y (zh) * | 2006-06-13 | 2007-07-18 | 马益民 | 一种笔芯可伸缩式笔 |
KR20080107011A (ko) * | 2007-06-05 | 2008-12-10 | 김동주 | 터치펜 |
KR20080107857A (ko) * | 2007-06-08 | 2008-12-11 | 강만희 | 수정볼펜 |
KR20090004727U (ko) * | 2007-11-14 | 2009-05-19 | 이지만 | 스타일러스 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91521A (zh) | 2019-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26564B (zh) | 觸控筆 | |
CN108628401B (zh) | 电子总成 | |
TW200904295A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sliding keyboard | |
CN107092371B (zh) | 触控笔 | |
EP1983408A2 (en) | Position indicator and coordinate input device | |
CN109491521B (zh) | 触控笔 | |
US9448644B2 (en) | Touch control system | |
CN102595839B (zh) | 弹出模块及其应用的电子装置 | |
JP6125314B2 (ja) | 入力ペン | |
US11537171B2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US7452147B2 (en) | Writing instrument with a lateral button | |
CN103631398B (zh) | 点读笔及其笔套 | |
JP5075787B2 (ja) | カード型装置 | |
US20060257196A1 (en) | Mechanism for positioning a stylus | |
CN110825247B (zh) | 压力感测位置指示装置 | |
CN101316491A (zh)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
CN102109880B (zh) | 按压式触控笔弹出机构 | |
CN204558020U (zh) | 按压式随身存储装置 | |
US9337562B1 (en) | Pressable portable storage device | |
JP4822354B2 (ja) | クリップ付のスライド式筆記具 | |
CN219269279U (zh) | 电子装置 | |
CN101742864A (zh) | 定位机构 | |
KR200447062Y1 (ko) | 스타일러스 펜을 갖는 필기구 | |
CN114764266B (zh) | 触摸板结构 | |
TWI460619B (zh) | 具有觸控筆頭的筆型輸入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