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878A - 一种在电话系统中完成电话呼叫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电话系统中完成电话呼叫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878A CN1094878A CN94101504.1A CN94101504A CN1094878A CN 1094878 A CN1094878 A CN 1094878A CN 94101504 A CN94101504 A CN 94101504A CN 1094878 A CN1094878 A CN 10948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dress register
- subscriber
- message
- hlr
- c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xchange Systems With Centralized Control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Sub-Exchange Stations And Push- Button Telephones (AREA)
- Interface Circuits In Exchan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移动电信网中实现自动回叫
的方法。一主叫用户被永久地连接在一公共电话交
换网中而被叫用户是在公共陆地移动网中的移动单
元。主叫户拨号,参考号被存在初始地址寄存器中的
队列中。当被叫户空闲以接收呼叫时,主叫户获悉该
结果。主叫户随后拿起话机,在两用户之间的连接被
建立。当被叫户应答时,该呼叫被认为已建立。然
后,初始地址寄存器从队列中删去参考号码。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叫用户呼叫被叫用户而被叫用户没应答时完成一次包括呼叫的方法。所述用户是一电信系统的一部分,该电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用户之一经移动电信网连接,而另一用户经移动电信网或经一公共电话交换网连接。被叫用户被永久地登记在一个初始地址(home location)寄存器中和临时地登记在一个访问地址寄存器中,该访问地址寄存器是为初始地址寄存器所知的,并被采用到移动网中。
当今,移动电话学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技术。许多移动电信系统(欧洲GSM系统为它们之一)已经通过了最初基本发展阶段,这些系统的设计者们目前正致力于这些系统的进一步改进以及其它与系统改进和可选择受理的业务的引入有关的事务。陆地范围公共电话交换网长期以来一直包括可选择受理的业务,例如“当被叫用户忙于另一呼叫时的自动回叫”或“当被叫用户不应答时的自动回叫”。这种已知技术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在该数据库中建立有有关用户的识别码,并且该数据库与一个管理主叫用户和/或被叫用户的电话交换机相连。把这种技术移植到移动电信系统中的问题在于,用户在该系统中是移动的。因为在电信网络或系统中移动用户地址位置经常是移动的。所以当有可能建立一呼叫连接,特别是当初始化“自动回叫业务”和执行这种业务之间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时,在确定用户位置方面会遇到许多困难。这种性质的业务也可在某些移动电信系统中找到。例如,可从日本专利说明书JP3-190,494中了解本领域已知的自动回叫业务技术。根据该公知方法、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二者的识别码都存贮在一个存贮单元中等待被叫能够接收该呼叫。当找到被叫用户借助于从存储单元取出的数据建立一个呼叫连接。这一在早期专利说明书中描述的技术的缺陷在于当最初试图呼叫被叫时,存贮地址仅用于移动用户所在的网孔区域。当该移动用户移出该网孔区域时,则不再可能定位该移动用户。因此这种技术仅适于较小的网络。日本专利说明书JP-3-235,563也公开了一种自动回叫方法,其中用户数据被存贮在一个被叫移动单元中。虽然这种方法解决了寻找移动用户的问题,但它需要在每一移动单元中提供使其具有该业务的附加的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蜂窝移动电信网中提供自动回叫,即使是在从初始化该回叫业务的时刻到执行该业务的时刻主叫用户和/或被叫用户在网络中已移动相当长距离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该业务。按照本发明,通过在移动电信网中一现存中央数据库中存贮这两个用户的位置识别字符来解决上述的问题。中央数据库,所谓的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具有传统的目的,即保留在系统中登记的所有移动单元在网络中所在位置的记录,以及在该时刻其所在位置。通过把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与该系统内的局部数据库即所谓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连接可使上述目的成为可能,所述VLR中存贮有一个业务区域码,它揭示了移动单元在每一瞬间恰好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据本发明,初始地址寄存器知道所有移动单元登记在哪些访问地址寄存器的能力被用于在回叫之前定位上述用户。这样使得即使是在初始回叫和执行回叫之间的时间间隔期间用户已从一个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移到一个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的情况下呼叫也能够被建立。在这方面,有关的移动用户不需要附加的设备,这不同于早期的已知技术,在公知技术中是需要附加设备的。参照本发明最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将对本发明作更详细的描述。在随后的权利要求书中对本发明的特征进行了陈述。
图1是一个框图,它说明在一陆地范围公共电话交换网中的一主叫用户和在一GSM型蜂窝移动电信网中一被叫用户之间的业务情况。
图1a是揭示一发明的方法的流程图,在该方法中使用了按照图1所示的结构。
图2是一个示意图,示出了在一GSM型移动电信网中的一主叫用户和在一陆地范围公共电话交换网中的一被叫用户之间的业务情况。
图2a是说明一发明的方法的流程图,在该方法中使用了按照图2所示的结构。
图3是一说明在一GSM型移动通信网中一主叫用户与一被叫用户之间的业务情况的示意框图。
图3a是说明一发明的方法的流程图,在该方法中使用了根据图3所示的结构。
GSM型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包括一个网关移动电话业务交换中心,该交换中心与几个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相连接,每个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依次连接有多个基站控制器。在所谓GSM建议中对GSM网作了详细的规定,并且在建议GSM03.02中对这种网的结构作了特别地描述。每个基站控制器连接有多个基站。每一个基站监视着一个地理区域,该区域被称作网孔。PLMN网还包括一个中央数据库,一个所谓的初始地址寄存器,它与网关或中央移动电话业务交换中心相连接,并且还与PLMN网中的所有本地移动电话交换中心相连接。那些订购了移动电信网的移动单元被注册在初始地址寄存器中。每个本地移动电话交换中心包括一个被称作访问地址寄存器的本地数据库,所有在任何给定瞬间位于由本地移动电话业务交换中心管理的网孔之一的移动单位被登记在该访问地址寄存器中。
图1仅示出了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基站控制器BSC、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和基站BS中的各一个,它们都是执行本发明所必需的。为了清楚起见,重复的上述单元已从该图中删去。属于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并在此时位于由访问地址寄存器VLR控制的一网孔区域内的一移动单元B1同时被暂时登记在该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和永久地登记在前述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初始地址寄存器HLR总是被告知在那瞬间移动单元B1所登记的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图1还示出了本发明所必需的陆地范围公共电话交换网的一部分。该公共电话交换网包括一个与PLMN网中网关移动交换中心连接的本地交换机LE。两个网的这种单一连接意味着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和PLMN网之间的所有信令必须通过网关移动电话业务交换中心GMSC。主叫用户A1,即所谓的A用户被永久连接到本地交换机LE,而前述的移动单元B1,它是被叫用户,即所谓的B用户经一无线链路与基站BS通信。该无线链路在图中以粗虚线示出。前面所述的节点GMSC、HLR、MSC、BSC、BS、LE和A1之间的永久连接在图中以粗实线示出。信令(将在下面作更详细的描述)当然经永久连接链路传送,尽管为了清楚的缘故信令已被画在上述链路的一侧。图中信令用细实线画出。信令线路上的箭头表示信令的方向。本地交换机LE和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之间的信令透明地通过网关MSC,这在图1中用一包括双向箭头的细实线示出,并且对该信令是一样的。暂时缩减信令是想使图1的叙述更容易理解。图1中所示的并且是执行本发明所必需的信令并不能代表建立一呼叫所执行的全部的信令规约。图1中仅示出了两个网PSTN和PLMN中的信令,而在文中公开了两个有关用户A1,B1之间的信令。图1中也没有示出被认为属于公知技术的信令。
上述的移动电信系统PLMN按照GSM建议工作。然而,可以理解,所描述的发明也可用于类似的系统。下面详细描述的示例性的实施例包括“忙时自动回叫”业务。如前面提到的、在自动回叫的情况下,重要的是能够确定被叫移动用户B1的位置,即使是在该移动用户在地理上已移出很长距离并已进入由另一访问寄存器控制的一网孔区域内时。下面提出的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执行这种基本功能并且包括下列规约步骤:
-A用户A1呼叫B用户B1并试图建立一个呼叫连接。
-A用户A1通过忙或占线音即一串快速的短单音信号获悉B用户B1正忙于另一呼叫。这两步骤是本领域公知的并构成传统信令技术的一部分,因而这里将不作详细讨论。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下列进一步的步骤:
-A用户A1在其电话键盘上拨数字“5”,由此请求一“忙时自动回叫”业务。
-该业务请求被传送到本地交换机LE。
-一个消息1“完成呼叫”从本地交换机LE经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透明地发送到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消息1到达初始地址寄存器导致了一个参考号码CRefi的产生,该号码被放置在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一队列10的最后。该队列包括分配给不同的已试图建立到B用户的呼叫的用户的参考号码。如果没有较早作出的想要建立到B用户B1连接的尝试,则创建队列10并且消息1“完成呼叫”的参考号码被放置在该队列的首位。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知道在那瞬间恰好B用户B1被登记在哪个访问地址寄存器中,它把消息1“完成呼叫”转移到访问地址寄存器VLR中。
-访问地址寄存器VLR登记消息1“完成呼叫”并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一个证实消息2“完成呼叫被证实”。
-初始地址寄存器把证实消息2连同参考号码CRefi一起经中央移动交换中心透明地转移到本地交换机LE。
-A用户A1由忙音的终止获悉证实消息2,此后,A用户通过放下他的电话手机解除它与本地交换机LE的连接。
-当与另一用户的当前呼叫结束时,B用户B1空闲以接收呼叫。
-B用户B1的本地移动电话业务交换中心通知访问地址寄存器VLR用户B1的新状态。该信令在图1中没有示出。
-一个消息3“B空闲”从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通过发送一个证实消息4“B空闲被确认”给访问地址寄存器VLR确认消息3“B空闲”。
-参考号码CRefi(此时它被认为排在队列10的队首)从初始地址寄存器HLR连同消息3“B空闲”一起经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透明地被发送到本地交换机LE。
-A用户A1通过一串快速短振铃信号获悉B用户B1空闲等待接收呼叫,由此A用户通过拿起他的电话手机确认该消息,随后本地交换机LE得知A用户的新状态,即A用户已应答。这种在A用户A1和本地交换机LE之间的信令是一种公知技术,因而在图1没有示出。
-一包括B用户B1电话号码的起始地址消息IAM1连同参考号码CRefi从本地交换机LE被发送给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
随后的三个程序步骤属于GSM移动电话中的一般信令规约,因而不在图1中进行说明。这三个规约步骤的目的是找出一移动台漫游号码MSRN1,当建立连接时该漫游号码MSRN1被暂时分配给B用户B1。后来,这个漫游号码变成被发送给B用户在那瞬间恰好使用的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的起始地址消息。
-一个关于被分配给B用户B1的漫游号码的探询间从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它包含揭示在那一时刻B用户B1所在访问地址寄存器的信息)把参考/探询转移到该访问地址寄存器VLR。
-访问地址寄存器VLR经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发送与B用户B1的漫游号码相关的信息给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
在图中示出了下列规约步骤:
-通过从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向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发送启始地址消息IAM1和移动台漫游号码MSRN1建立从A用户A1到B用户B1的连接。按照本发明,参考号码CRefi伴随着起始地址消息IAM1和漫游号码MSRN1一起发送。然后该参考号码被传送到访问地址寄存器VLR。
-通过一个普通信号B用户B1得知A用户A1的呼叫,随后B用户通过拿起他的电话手机或通过某种相应的动作应答该呼叫,由此连接认为被建立。
-B用户B1的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通知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该B用户B1的新状态,即B用户已应答。这一信令没在图1中示出。
-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发送一消息5“B已应答”连同参考号码CRefi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从队列10中除去参考号码CRefi。作为一种额外保护性措施,当执行上述方法时,根据本发明有可能允许参考号码CRefi伴随涉及B用户的移动业务漫游号码MSRN1的探询一起发送。在这种情况中,该参考号码沿着两个不同的路由从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被传送到本地移动交换中心。关于这点,参考号码CRefi按上述方法从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直接被传送到本地移动交换中心,而且还经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传送。这样,当连接一呼叫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参考号码丢失,例如由于与来自另一用户的呼叫相撞而致使其丢失,则这种冗余发送能确保该参考号码CRefi的传送。
还应该指出,当一移动单元从一个访问地址寄存器转换到另一个寄存器时,信令以一种方式实现,这种方式传统上是与所谓的在移动电信系统或网络中漫游相关联的。用于确定移动单元位置的规约在GSM建议03.12中作出规定。本发明自动回叫规约不受这种“漫游”的影响,并且参考号码CRefi总是被存贮在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它被告知访问地址寄存器中的变化。
图1a是描述上述规约的流程图。该流程图和下列后续规约的简化描述可用来与图1及相应描述一起来阅读。在本流程图文字部分中的简称及缩写参考图1,这些简称和缩写在上述实例中已作了描述。所述规约的方法参考该流程图自A用户A1已呼叫B用户B1并在收到忙音之后请求“忙时自动回叫”业务以后部分开始。然后本方法按照下面的描述并根据图1a继续:
-按照方框100,消息“完成呼叫”从本地交换机LE被发送到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101,参考号码CRefi被产生并被放置在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的队列尾。
-按照方框102,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发送消息“完成呼叫”给访问地址寄存器VLR。
-按照方框103,VLR发送证实消息“完成呼叫被证实”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104,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发送证实消息“完成呼叫被证实”和参考号码CRefi给本地交换机LE。
-按照方框105,B用户B1变为可用,通过终止一个当前呼叫。B用户B1的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通知访问地址寄存器该B用户的新状态。
-按照方框106,消息“B空闲”从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被发送到初始地址寄存器HLR。然后该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向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证实该消息。
-按照方框107,参考号码CRefi和消息“B空闲”从HLR被发送到本地交换机LE。
-按照方框108,A用户A1获悉B用户B1空闲以接收他的呼叫,则A用户A1拿起他的电话手机。
-按照方框109,启动地址消息IAM1和参考号码CRefi从本地交换机LE被发送给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按照方框110,参考号码CRefi从本地移动交换中心MSC被发送给访问地址寄存器VLR。
-按照方框111,借助于启动地址消息IAM1该呼叫被连接,并且B用户B1应答。
-按照方框112,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发送参考号码CRefi和消息“B已应答”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113,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从队列中除去CRefi。
现在将讨论另一发明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一般地说使用了如上面所述的相同的GSM型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下面被详细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涉及了“当被叫用户没有应答时的自动回叫”业务。在这种情况下,主叫用户是一个属于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的移动单元,而被叫用户是一个与公共网永久连接的单元。
与图1类似,图2仅示出了执行本发明必需的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基站控制器BSC、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和基站BS。一个属于PLMN网并暂时位于一由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控制的网孔区域内的移动单元A2早已参考图1进行了描述,它被暂时登记在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和永久登记在早已提及的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如前所述,初始地址寄存器总是知道在任何给定瞬间恰好移动单元A2被登记在哪个访问地址寄存器中。图2还示出了执行本发明所必需的PSTN网的那些部分,即本地交换机LE。在该实例中,移动单元A2是主叫用户,即所谓A用户,并经一无线链路与基站BS通信。被叫用户B2,即所谓B用户与本地交换机LE永久连接。参照图1所作附图细节的描述可直接用于图2。图2中所示且为本发明必需的信令并不表示当连接一呼叫时所执行的全部信令。该图仅示出了两个网PSTN和PLMN中的信令,而发往和来自两所涉及用户A2,B2的信令仅以文字给出。图中也没有示出属于公知技术的信令。
在自动回叫业务的执行中,当主叫用户在地理上已移出好长距离并已进入由一不同于其始初呼叫时登记该A用户的访问地址寄存器的寄存器控制的一网孔区域内时,重要的是确定移动用户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为确定主叫A用户A2的位置。下面提出的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完成这种基本功能且包括下列规约步骤:
-A用户A2试图与B用户B2建立一呼叫连接。
-A用户A2通过一没有跟着应答的振铃控制音获悉B用户B2“没有应答该呼叫”。这两个步骤是本技术领域所公知的。所涉及的信令规约属于传统技术,因而将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
-A用户A2通过在其电话键盘上拨数字“2”,请求业务“当被叫用户不应答时自动回叫”。
-通过经基站BS,基站控制器BSC和本地移动电话交换中心MSC正常地发送信令,这一请求被发送到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该信令没有在图2中示出。
-一消息21“完成呼叫”从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通过GMSC中心透明地把消息21“完成呼叫”转换到本地交换机LE。
-本地交换机LE登记该消息21“完成呼叫”,并经GMSC中心透明地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一个证实信号22“完成呼叫被证实”连同一个参考号码MRefi。
-参考号码MRefi被存贮在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的一个存贮地址11中,该存贮地址属于A用户A2,并包含为建立自A用户到不同用户的连接的各参考号码。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把证实22“完成呼叫被证实”转换到访问地址寄存器VLR。
-A用户A2获悉证实22,之后A用户释放其与PLMN网的连接。
-B用户B2被启动,例如通过B用户拿起它的电话手机或以某些其它方式,以表示它空闲以接收呼叫。
-B用户B2通过一传统信令规约通知本地交换机LE它的新状态。该信令没在图2中示出。
-一消息23“B空闲”从本地交换机LE透明地经GMSC中心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经访问地址寄存器VLR把“B空闲”消息23及参考号MRefi转换到本地MSC。
-A用户A2获悉B用户B2空闲以接收呼叫,例如通过一串快速的短振铃信号。A用户确认这个信息,例如通过拿起他的电话手机,之后本地MSC获悉A用户的新状态,即A用户已确认该呼叫能被连接。在A用户A2和本地MSC之间实现的信令是公知技术,因此在图中没有示出。
-根据已知规约连接该呼叫。通过将一启始地址消息IAM2连同B用户的电话号码及参考号码MRefi一起经GMSC中心透明地从本地MSC发送给本地交换机LE。
-B用户B2通过传统的振铃信号获悉来自A用户A2的呼叫,和B用户通过起他的电话手机应答该呼叫。于是呼叫被认为接通。
-B用户B2利用一传统信令规约通知本地交换机LE他的新状态,即B用户已应答,该信令规约在图2中没有示出。
-本地交换机LE透明地通过GMSC中心发送一个“B已应答”消息24连同参考号码MRefi通过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从其存贮地址11除去参考号码MRefi。
图2a是一个说明上述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图和下列关于本方法的简化描述是可与图2及相关描述一起来阅读。本流程图文字部分中的缩写和简称已在上述实例并参考图2作了描述。参照该流程图所述方法自A用户A2已呼叫B用户B2并在接到忙音之后请求业务“当被叫用户忙于另一个呼叫时自动回叫”以后开始。该方法按照下列描述并根据图2a进行:
-按照方框200,“完成呼叫”消息从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201,初始地址寄存器HLR把“完成呼叫”消息转换到本地交换机LE。
-按照方框202,本地交换机LE发送证实消息“完成呼叫被证实”和参考号码MRefi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203,参考号码被存贮在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的一个存贮地址11。
-按照方框204,初始地址寄存器HLR把证实消息22“完成呼叫被证实”转换到访问地寄存器VLR,之后A用户接到通知。
-按照方框205,B用户B2被启动并可用于呼叫连接。然后B用户B2通知本地交换机LE他的新状态。
-按照方框206,消息“B空闲”从本地交换机LE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207,初始地址寄存器HLR把“B空闲”消息连同参考号码MRefi一起转换到本地MSC。
-按照方框208,A用户A2获悉B用户B2空闲以接收呼叫,A用户通过拿起他的电话手机或通过某种相应的移动电话规程确认这一消息。然后本地MSC获悉A用户的新状态,即A用户已确认该呼叫能够被连接。
-按照方框209,启始地址消息IAM2连同参考号码从本地MSC被发送给本地交换机LE。
-按照方框210,B用户B2得知来自A用户A2的呼叫,随后,B用户通过拿起他的电话手机应答该呼叫,并且该呼叫由此被认为已建立。由此,B用户B2通知本地交换机LE他的新状态。
-按照方框211,本地交换机LE发送了消息“B已应答”以及参考号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212,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从所述存贮地址中除去参考号MRefi。
上述“当被叫用户没有应答呼叫时自动回叫”业务的示例性实施例已参考当主叫用户是一移动单元而被叫用户被永久地连接在陆地范围公共电话交换网时的情况作了描述。然而,可以理解,按照本发明的这种业务能够在当所涉及的用户中或者一个或者两个是一移动单元或者都是移动单元时的情况中执行。它也适用于前面描述的涉及“当被叫用户忙于另一呼叫时自动回叫”的实施例。
现在将讨论另一个发明的方法。本方法利用了与上面一般所述相同的GSM型PLMN网。下面更详细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涉及一种业务“当被叫用户忙于另一呼叫时自动回叫”。在这种情况下,主叫用户和被叫用户都是属于PLMN网的移动单元。
与前面的图一样,图3仅示出了执行本发明所必需的PLMN网的那些单元。该PLMN网包括一个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它的功能已在前面的实施例中进行了描述。在图3的实施例中,该初始地址寄存器HLR连接到两个移动业务交换中心,这里被称为第一和第二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A和MSCB。为了清楚起见,其它与初始地址寄存器HLR连接的交换中心已从图中删去。两个移动交换中心的每一个都与各自的基站控制单元连接,它们被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基站控制单元BSCA和BSCB。每个基站控制单元连接有一个相应的基站,被称为第一和第二基站BSA和BSB。每个MSCA和MSCB中心包括一个各自的访问地址寄存器,这里分别称为第一和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和VLRB。与参考前面各实施例的描述类似,一个属于PLMN网并暂时位于一由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控制的网孔区域内的第一移动单元A3被暂时登记在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中和永久地登记在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这些也适应于位于另一网孔区域内并由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控制VLRB的一个第二移动单元B3。在所说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单元A3是主叫用户,即所谓A用户,第二移动单元B3是被叫用户,即所谓B用户。如前所述,初始地址寄存器总是知道在任意瞬时恰好移动单元A3和B3被登记在哪个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或VLRB中。移动单元与PLMN网之间的通信运行与前面所述的方式一样。在前面各图所详细描述的技术也适用于图3。图3中所示且为本发明必需的信令并不表示当建立一呼叫连接时所执行的全部信令规约。该图仅示出了在PLMN网中执行的信令,而发往和来自两相关用户A3,B3的信令仅以文字的形式给予公开。图中也没有示出属于公知技术的信令。
当执行一自动回叫业务时,重要的是能够确定相关移动用户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即确定主叫A用户A3和被叫B用户B3的位置。这也适用于当用户中的一个或者两个都已在地理上移出好长距离并已进入由一不同于初始呼叫时登记了上述用户的访问地址寄存器VLR控制的网孔区域时的那些情况。下面提出的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执行这些基本功能并包括下列规约步骤:
-A用户A3呼叫B用户B3打算建立一个呼叫连接。
-A用户A3通过忙音,即一串快速的短单音信号获悉B用户B3忙于来自另一用户的呼叫。上述两步骤是本领域公知的,信令规约构成传统技术的一部分,因而不作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
-A用户A3在其电话键盘上拨数字“5”,以此请求业务“当被叫用户忙于另一呼叫时自动回叫”。
-A用户A3通过经第一基站BSA、第一基站控制单元VSCA和第一本地MSCA中心发信令通知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其新状态。这个信令具有传统类型,因而在图3中没有示出。
-一消息31“完成呼叫”从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当消息31到达初始地址寄存器HLR时,产生一参考号码CRefj,它被放置在该初始地址寄存器中的一队列12的最后。该队列包含识别已尝试呼叫B用户的不同用户的参考号码。如果没有较早作出的想要建立到B用户B3连接的尝试,则创建队列12,并且消息31“完成呼叫”的参考号码CRefj被放置在该队列的首位。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它知道在特定时刻B用户B3被登记在哪个访问地址寄存器中,把“完成呼叫”消息31转换到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登记“完成呼叫”消息并发送一个证实消息32“完成呼叫被证实”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把该证实消息32“完成呼叫被证实”转换到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
-A用户A3获悉证实消息32,之后,A用户释放他与PLMN网的连接。
-当结束与另一用户的当前呼叫时,B用户B3变得可用以接收呼叫。
-B用户B3的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B通知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用户B3的新状态。该信令被认为是公知的,因而在图3中没有示出。
-一消息33“B空闲”从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通过发送一证实消息34“B空闲被证实”给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证实消息33“B空闲”。
-参考号码CRefj(它被假设排到队列12的首位)连同“B空闲”消息33一起从初始地址寄存器HLR被发送给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
-A用户A3例如通过一串快速短振铃信号获悉B用户B3空闲以接收呼叫,随后,A用户确认该信息。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获悉A用户的新状态,即A用户已确认呼叫将被连接。A用户和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之间的信令是一种公开技术,因而在图中没有示出。
下面三个规约步骤属于GSM移动通信技术中的传统信令规约,因而在图中没有示出。这三个规约步骤的目的是找到一移动台漫游号码MSRN3,当建立连接时,该号码能被临时分配给B用户B3。后来,该漫游号码产生一发送给当时由B使用的本地交换机的起始地址消息IAM3。它具有用户B3的电话号码。
-与B用户B3的漫游号码相关的一个探询从第一本地MSCA中心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它包含关于登记了B用户B3的访问地址寄存器的信息,把参考/探询转换到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第二访问者位置寄存器VLRB经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发送与B用户B3的漫游号码相关的信息给第一MSCA中心。
下列规约步骤在图中示出:
-通过从第一本地MSCA中心向第二MSCB中心发送一启始地址消息IAM3和移动台漫游号码MSRN3,从A用户A3到B用户B3的一个连接被建立。根据本发明,参考号码CRefj伴随着启始地址消息IAM3和漫游号码MSRN3。该参考号码然后被传送到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B用户B3通过传统的信令获悉来自A用户A3的呼叫,由此,B用户有通过拿起他的电话手机或通过执行某些其它相应的移动电话规约应答该呼叫,并且该呼叫被认为已建立连接。
-B用户B3的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通知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B用户的新状态,即B用户已应答。这个信令被认为是传统的,因而没有在图3中示出。
-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发送一个“B已应答”消息35连同参考号码CRefj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将参考号码CRefj从队列12中删去。
作为一种额外保护性措施,当执行本发明的方法时,有可能允许参考号码CRefj伴随涉及B用户的漫游号码MSRN3的探询一起发送。然后该参考号码沿两不同路由从第一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A被传送到第二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B。关于这点,如上面的描述,参考号码CRefj从第一本地MSCA中心直接被传送到第二本地MSCB中心,并且还通过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传送。这样,即使在接续呼叫的时刻由于某种原因或其它而丢失参考号码,例如由于与来自另一用户的呼叫相撞的结果使参考号码丢失,这种冗余发送也能确保该参考号码CRefj的传送。
图3a是说明上述方法的流程图。该流程图和该方法的下列简化描述可与图3及相应描述一起来阅读。在本流程图文字部分中的缩写及简称连同前面实施例并参照图3的描述一起已被作了说明。参考该流程图所述方法自A用户A3已呼叫B用户B3并在收到忙音之后请求业务“当被叫用户忙于另一呼叫时自动回叫”之后一时刻开始。然后本方法按照下面的描述并根据图3a继续:
-按照方框300,消息“完成呼叫”从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301,参考号码被产生并被放置在初始地址寄存器中一队列的最后。
-按照方框302,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将消息“完成呼叫”传送到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按照方框303,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发送一证实消息“完成呼叫被证实”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304,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将证实消息“完成呼叫被证实”传送到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A用户A3获悉这个证实,之后A用户通过放回他的电话手机或通过某些相应的移动电话规程释放该连接。
-按照方框305,通过结束与另一用户的当前呼叫B用户B3变为空闲以接收呼叫。B用户B3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B通知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B用户的新状态。
-按照方框306,一个消息“B空闲”从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307,参考号码CRefj连同“B空闲”消息从初始地址寄存器HLR被发送给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A用户A3得知B用户B3可用于接收呼叫。
-按照方框308,A用户拿起他的电话手机或执行某些相应的移动电话规约。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获悉A用户的新状态,即A用户已应答。
-按照方框309,通过从第一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A向第二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B发送一个启始地址消息IAM3和参考号码,一个从A用户A3到B用户B3的连接被建立。
-按照方框310,参考号码从MSCB被传送到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按照方框311,B用户B3获悉来自A用户A3的呼叫,B用户通过拿起他的电话手机,或通过执行某些其它相应的电话规约响应该呼叫,并且该呼叫被认为已接通。B用户B3的本地业务交换中心通知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B用户的新状态,即B用户已应答。
-按照方框312,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发送一个“B已应答”消息连同参考号码CRefj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按照方框313,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从队列中删去参考号码CRefj。
在上述的示意实施例中,自动回叫业务出现在正常发生的业务情况中,这三种情况即:
1.主叫A用户永久地与陆地范围电话网连接,而被叫B用户是一个移动单元。
2.主叫A用户是一个移动单元,而被叫B用户永久地与陆地范围电话网连接。
3.主叫A用户和被叫B用户均为移动单元,它们位于一移动电信网中由不同访问地址寄存器控制的网孔内。
在上述三种业务情况中,某种结构的变形是可能的。例如,两个移动单元可以位于由同一访问地址寄存器控制的网孔内。将会很容易地看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也能确定两个用户的位置。还可以想象,移动单元可以位于不同的移动电信网中,并且这些单元能够由不同的初始地址寄存器确定位置。这种结构在建立一个呼叫连接之前需要通过一个公共电话交换网。根据本发明,上述情况的实现利用了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一种组合。如将会理解的,所述三个实施例的几种其它变形是可以想象的,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这些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使用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某些移动电信网包括一个以上的初始地址寄存器也是可能的。然而,这种变形对本发明的范围不具有限制作用,但是只是将会看到作为上述情况的一种变形,其中各移动单元属于不同的移动电信网,但具有不需要通过公共电话交换网的差别。如前所述,本发明能被应用于所有移动通信系统,其中移动单元集中登记在该系统中,例如美国数字系统ADC。这还意味着本文件中使用的术语移动单元可以给予不同的解释,这取决于是否移动电信网控制车载用户、步行用户、寻呼系统、数据终端等等。
Claims (5)
1、一种在电信系统中完成电话呼叫的方法,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一个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和一个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所述两个网通过一个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相互连接,其中移动电信系统中的一主叫用户(A1),即所谓A用户被连接到公共电话在交换网(PSTN)中的一个本地交换机(LE),而其中一被叫用户(B),即所谓B用户是一移动单元,它能够经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中的一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进行通信,并且其中B用户被永久地登记在一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和暂时登记在由该初始地址寄存器知道的一个访问地址寄存器(VLR)中,所述地址寄存器属于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用户(A1)呼叫B用户(B1);
A用户(A1)获悉B用户(B1)“不能通话”,其中本发明方法包括进一步的步骤:
A用户(A1)拨一个号码请求一个业务“完成电话呼叫”;
一个“完成呼叫”消息(1)从本地交换机(LE)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完成呼叫”消息产生一参考号码(CRefi)放置在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的一队列(10)的尾部,所述队列属于B用户(B1)并包含由不同用户作的连接B用户的尝试的参考号码;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把“完成呼叫”消息(1)转换到访问地址寄存器(VLR);
访问地址寄存器(VLR)登记“完成呼叫”消息(1)并发送一证实消息(2)“完成呼叫被证实”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发送证实消息(2)“完成呼叫被证实”连同参考号码(CRefi)给本地交换机(LE);
A用户A1获悉证实(2),之后A用户释放与本地交换机(LE)的连接;
B用户变为空闲以接收呼叫;
一个消息(3)“B空闲”从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通过发送一个证实消息(4)“B空闲被证实”给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证实“B空闲”消息(3);
放置在队列(10)首位的参考号码(CRefi)从初始地址寄存器连同“B空闲”消息(3)一起被发送给本地交换机(LE),随后A用户(A1)得知B用户(B1)空闲;
当A用户(A1)空闲时,借助于一启始地址消息(IAM1)一个呼叫连接被建立,一参考号码(CRefi)伴随着该起始地址消息也一起从本地交换机(LE)传送到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SMC)以及从该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传送到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之后,该参考号码被传送到访问地址寄存器(VLR);
B用户(B1)应答该呼叫;
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发送一个消息(5)“B已应答”连同参考号码(CRefi)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以及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从队列(10)中删去参考号码(CRefi)。
2、一种在电信系统中完成电话呼叫的方法,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一个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和一个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所述两个网通过一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SMC)相互连接,其中在移动电信网中的一主叫用户(A2),即所谓A用户是一移动单元,它经一个在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中的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通信,而在移动电信网中一被叫用户(B2)即所谓B用户,与一在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中的本地交换机(LE)连接,并且A用户被永久地登记在一个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和被暂时登记在一个由初始地址寄存器知道的访问地址寄存器中,所述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属于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用户(A2)呼叫B用户(B2);
A用户(A2)获悉B用户(B2)“不能通话”,
其中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下列附加步骤:
A用户(A2)拨一号码请求一业务“完成电话呼叫”;
一消息(21)“完成呼叫”从访问地址寄存器(VLR)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将“完成呼叫”消息(21)转接到本地交换机(LE);
本地交换机(LE)登记该“完成呼叫”消息(21),并发送一证实消息(22)“完成呼叫被证实”连同一参考号码(MRefi)到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参考号码(MRefi)被存贮在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的一存贮地址(11)中,该存贮地址属于A用户(A2)并包含为建立A用户与不同用户连接尝试的参考号码;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将证实(22)“完成呼叫被证实”转接到访问地址寄存器(VLR);
A用户(A2)获悉证实(22)之后A用户释放与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的连接;
B用户(B)变为空闲以接收呼叫;
一消息(23)“B空闲”从本地交换机(LE)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经访问地址寄存器(VLR)将“B空闲”消息(23)连同参考号码(MRefi)转换到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之后,A用户(A2)得知B用户(B2)空闲以接收该呼叫;
根据一已知规约,当A用户(A2)空闲时,借助于一启始地址消息(IAM2),一个呼叫连接被建立,其中参考号码(MRefi)伴随启始地址消息从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经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到达本地交换机(LE);
B用户(B2)应答该呼叫;
本地交换机(LE)发送一消息(24)“B已应答”连同参考号码(MRefi)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和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从存贮地址(11)中删去参考号码(MRefi)。
3、一种在电信系统中完成电话呼叫的方法,所述电信系统包括一个公共陆地移动网,其中一主叫用户(A3),即所谓A用户是一个经一第一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A)通信的移动单元,其中移动电信系统中的一被叫主户(B),即所谓B用户是一个经一第二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B)通信的移动单元,上述两个用户被永久登记在一个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中,并且每个用户被暂时登记在该初始地址寄存器知道的且被分别指定为第一(VLRA)和第二(VLRB)访问地址寄存器的一个相应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VLRB)中,每个访问地址寄存器属于两个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A,MSCB)中之一,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用户(A3)呼叫B用户(B3);
A用户(A3)获悉B用户(B3)“不能通话”,根据本发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
A用户(A3)拨一号码请求一业务“完成电话呼叫”;
一消息(31)“完成呼叫”从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完成呼叫”消息产生一参考号码(CRefj),它被放置在初始地址寄存器中一队列(12)的最后,所述队列属于B用户B3,并包含已尝试与B用户建立连接的不同用户的参考号码;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把“完成呼叫”消息(31)转接到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登记该“完成呼叫”消息并发送一证实消息(32)“完成呼叫被证实”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将该证实消息(32)“完成呼叫被证实”传送到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
A用户(A3)获悉该证实消息(32),之后A用户释放与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的连接;
B用户(B3)变为可用以接收呼叫;
一消息(33)“B空闲”从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被发送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通过发送一证实消息(34)“B空闲被证实”给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证实该“B空闲”消息(33);
队列(12)中的第一参考号码(CRefj)从初始地址寄存器(HLR)连同“B空闲”消息(33)一起被发送到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VLRA),之后A用户(A3)得知B用户(B3)空闲;
当A用户(A3)空闲时,借助于一启始地址消息(IAM3)一个呼叫连接被建立,其中当所述消息从第一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A)被发送到第二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B)时,参考号码(CRefj)伴随着该起始地址消息一起传送,之后该参考号码被传送给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
B用户(B3)应答该呼叫;
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VLRB)发送一消息(35)“B已应答”连同参考号码(CRefj)一起给初始地址寄存器(HLR);和
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从队列(12)中删去该参考号码(CRefj)。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建立一呼叫连接时,参考号码(CRefi)也经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从网关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被传送到访问地址寄存器(VLR),以便实现一种冗余、更可靠的参考号码的传输。
5、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建立一呼叫连接时,参考号码(CRefj)也经初始地址寄存器(HLR)从第一访问地址寄存器被传送到第二访问地址寄存器,以便实现一种冗余、更可靠的参考号码的传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SE9300367 | 1993-02-05 | ||
SE9300367A SE470578B (sv) | 1993-02-05 | 1993-02-05 | Förfaranden för att fullborda ett telefonsamtal i ett telesyste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878A true CN1094878A (zh) | 1994-11-09 |
CN1069474C CN1069474C (zh) | 2001-08-08 |
Family
ID=20388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41015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9474C (zh) | 1993-02-05 | 1994-02-05 | 电信系统中被叫用户忙时自动回叫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406616A (zh) |
EP (1) | EP0635191B1 (zh) |
JP (1) | JP2813466B2 (zh) |
CN (1) | CN1069474C (zh) |
AT (1) | ATE171034T1 (zh) |
AU (1) | AU674733B2 (zh) |
CA (1) | CA2131891A1 (zh) |
DE (1) | DE69413149T2 (zh) |
DK (1) | DK0635191T3 (zh) |
ES (1) | ES2123765T3 (zh) |
FI (1) | FI944627A (zh) |
HK (1) | HK1014333A1 (zh) |
MY (1) | MY109961A (zh) |
NZ (1) | NZ261642A (zh) |
RU (1) | RU2106071C1 (zh) |
SE (1) | SE470578B (zh) |
SG (1) | SG43098A1 (zh) |
TR (1) | TR28895A (zh) |
WO (1) | WO1994018805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50072C (zh) * | 2003-01-08 | 2009-01-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非用户发起的增值业务实现系统及方法 |
CN101309329B (zh) * | 2007-05-14 | 2011-04-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呼叫完成业务的激活及发生时的实现方法 |
CN1549638B (zh) * | 2003-05-20 | 2011-11-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公话的实现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95983C (fi) * | 1992-08-17 | 1996-04-10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Järjestely telekopiosiirtoa varten digitaalisessa solukkoradioverkossa |
SE505175C2 (sv) * | 1994-12-01 | 1997-07-07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Förfarande och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för att åstadkomma ett abonnentstyrt uppkopplingsförlopp i ett telekommunikationsnät |
CA2159383C (en) * | 1994-12-22 | 1999-01-12 | Bruce Merrill Bales | Automatic call back under control of a telephone terminal |
FI97510C (fi) * | 1994-12-23 | 1996-12-27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Menetelmä puhelun hinnan laskentaperusteiden parantamiseksi matkapuhelinverkossa |
US6453037B1 (en) * | 1995-04-19 | 2002-09-17 | Mci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 Remot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for automatic number identification screening |
JP3582169B2 (ja) * | 1995-08-15 | 2004-10-27 | Kddi株式会社 | 異種移動通信網間中継装置 |
FI102346B1 (fi) * | 1996-02-05 | 1998-11-13 |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 Lyhytsanomien jonotusmekanismi |
US5933784A (en) * | 1996-06-28 | 1999-08-03 | Synacom Technology, Inc. | Signaling gateway system and method |
US5761289A (en) * | 1996-08-13 | 1998-06-02 | At&T Corp | 800 number callback |
US5991621A (en) * | 1996-09-16 | 1999-11-23 | Ericsson Inc. | Optimized routing of calls to roaming subscribers with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5884179A (en) * | 1996-09-16 | 1999-03-16 | Ericsson Inc. | Optimized routing of terminating calls with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6032043A (en) * | 1996-09-25 | 2000-02-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Home location register feature dispatching and arbitration in a wireless intelligent network |
JP3956064B2 (ja) * | 1997-05-29 | 2007-08-08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US5995848A (en) * | 1997-07-21 | 1999-11-3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pleting calls to busy mobile subscribers in a radio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7003304B1 (en) | 1997-09-19 | 2006-02-21 | Thompson Investment Group, Llc | Paging transceiver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vely retrieving messages |
US6253061B1 (en) | 1997-09-19 | 2001-06-26 | Richard J. Helferich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information to a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US6636733B1 (en) | 1997-09-19 | 2003-10-21 | Thompson Trust | Wireless messaging method |
US6826407B1 (en) | 1999-03-29 | 2004-11-30 | Richard J. Helferich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audio and visual messaging |
US6122509A (en) * | 1997-09-29 | 2000-09-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connecting a call at a selected time in a radio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6983138B1 (en) * | 1997-12-12 | 2006-01-03 | Richard J. Helferich | User interface for message access |
US6138008A (en) * | 1998-01-16 | 2000-10-24 | At&T Corp. | Wireless telephone menu system |
US6061559A (en) * | 1998-03-26 | 2000-05-0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connecting a disconnected low priority call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JPH11298958A (ja) * | 1998-04-08 | 1999-10-29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移動体通信網における自動リダイヤル方法および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
JPH11331425A (ja) * | 1998-05-08 | 1999-11-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自動着信検出手段付き電話装置 |
US6477383B1 (en) | 1998-05-27 | 2002-11-05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a notification function with respect to a predetermined state of each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hereof |
FI981670L (fi) * | 1998-07-28 | 2000-01-29 | Abacus Solutions Oy |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palvelun toteuttamiseksi puhelinverkossa ja/tai matkaviestinverkossa |
US6154644A (en) * | 1998-09-08 | 2000-11-28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 System and method of implementing an interactive callback feature in a radio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
RU2144264C1 (ru) | 1998-11-05 | 2000-01-10 | ЯН Давид Евгеньевич |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код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на расстоянии (варианты) и портатив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код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на расстоянии |
US6339640B1 (en) * | 1998-12-18 | 2002-01-15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callback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CA2364807A1 (en) | 1999-02-26 | 2000-08-31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Voice messaging platform as intelligent peripheral |
US7010111B1 (en) | 1999-02-26 | 2006-03-07 | Avaya Technology Corp. | Audible confirmation using text to speech conversion |
JP4360514B2 (ja) | 1999-02-26 | 2009-11-11 | アバイア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音声メッセージシステム |
US6810034B1 (en) | 1999-02-26 | 2004-10-26 | Avaya Technology Corp. | Automatic conversion of telephone number to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
CA2365003A1 (en) | 1999-02-26 | 2000-08-31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Billing system and method |
US6473615B1 (en) * | 1999-05-21 | 2002-10-29 | Ericsson Inc. | Selective call notifi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7162020B1 (en) * | 1999-06-14 | 2007-01-09 | Ascendent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with one of plural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a single telephone number |
AU5610800A (en) * | 1999-06-14 | 2001-01-02 | Wilshire Cellular,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one of plural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a single telephone number |
US7292858B2 (en) | 1999-06-14 | 2007-11-06 | Ascendent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with one of plural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a single telephone number during a disaster and disaster recovery |
US6804509B1 (en) * | 1999-06-18 | 2004-10-12 | Shmuel Ok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notifying a caller that a cellular phone destination is available |
US6501837B1 (en) | 1999-07-09 | 2002-12-31 | Worldquest Network, Inc. | Telephone call connection architecture |
US6539079B1 (en) * | 1999-11-12 | 2003-03-25 | Ameritech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enhanced call waiting |
JP3546946B2 (ja) * | 1999-11-12 | 2004-07-2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コールバック通信方法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
JP2002209018A (ja) * | 2000-08-28 | 2002-07-26 | Alcatel | 移動体オペレータに対する呼配信を可能にする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US6810260B1 (en) * | 2000-11-21 | 2004-10-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ed call-back subscriber service |
KR100405600B1 (ko) * | 2000-12-16 | 2003-11-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지능망에서 착신 이동통신 가입자의 통화중 상태 호 처리방법 |
US7225230B1 (en) | 2001-06-28 | 2007-05-29 |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 message status notification |
US6934367B1 (en) | 2001-06-28 | 2005-08-23 |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voicemail message certification and reply using a temporary voicemail service |
US7027567B1 (en) | 2001-06-28 | 2006-04-11 |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 message status notification and reply using various electronic media |
US6865260B1 (en) | 2001-06-28 | 2005-03-08 |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lectronic message status certification |
US6778638B1 (en) | 2001-09-04 | 2004-08-17 |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 Processes and systems for creating maintenance reports fo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US7308094B1 (en) | 2001-09-04 | 2007-12-11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 Processes and systems for screening work orders |
US7289605B1 (en) | 2001-09-04 | 2007-10-30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 Processes and systems for creating and for managing trouble tickets and work orders |
US7624033B1 (en) | 2001-09-04 | 2009-11-24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L.P. | Processes and systems for managing status changes to work orders |
US7647391B1 (en) | 2001-09-04 | 2010-01-12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L.P. | Processes and systems for creating and for managing trouble tickets and work orders |
US6917669B1 (en) | 2001-09-04 | 2005-07-12 |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 Processes and systems for managing testing of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US7130399B1 (en) | 2001-09-04 | 2006-10-31 |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ssembling telephone line records |
US7340037B1 (en) | 2001-09-04 | 2008-03-04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 Processes and systems for correlating work orders |
US7149300B1 (en) * | 2002-11-14 | 2006-12-12 | Bellsouth Ip Corporation | Transfer function for messaging platform in public telephone system |
CN101955095B (zh) * | 2009-07-20 | 2013-02-27 | 杭州优迈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多目标卡的无线远程电梯召唤的操控系统及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307410A1 (fr) * | 1975-04-10 | 1976-11-05 | Chemarin Auguste | Procede pour le rappel automatique d'un abonne telephonique demandeur et de l'abonne demande lorsque celui-ci cesse d'etre occupe ou d'etre en situation de non-reponse |
DE2812953C2 (de) * | 1978-03-23 | 1983-11-17 |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uenchen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Rückrufverbindungen in einem zentralgesteuerten Fernsprechvermittlungssystem, insbesondere in einer zentralgesteuerten Fernsprechnebenstellenanlage |
DE2937643C2 (de) * | 1979-09-18 | 1982-05-19 | TE KA DE Felten & Guilleaume Fernmeldeanlagen GmbH, 8500 Nürnberg | Verfahren zum Aufbau einer Funkverbindung zwischen festen und beweglichen Funkstationen |
ATE98073T1 (de) * | 1987-08-25 | 1993-12-15 | Siemens Ag | Verfahren fuer eine programmgesteuerte fernsprechvermittlungsanlage, bei der von einer teilnehmerstelle den aufbau einer sprechverbindung betreffende leistungsmerkmale einleitbar sind. |
KR910002934B1 (ko) * | 1988-08-31 | 1991-05-10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전자식 간이 교환 장치의 통화 대기 및 교대통화방법 |
DE3926305C2 (de) * | 1989-08-09 | 1998-06-10 | Bosch Gmbh Robert | Überleiteinrichtung |
DE4035400A1 (de) * | 1990-01-25 | 1991-08-01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rueckrufes unter einbeziehung eines drahtlosen personenrufsystems |
JP2782895B2 (ja) * | 1990-02-13 | 1998-08-06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動機呼返し方式 |
US5091942A (en) * | 1990-07-23 | 1992-02-25 | Ericsson Ge Mobile Communications Holding, Inc. | Authentication system for digital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
SE9100117L (sv) * | 1991-01-14 | 1992-07-15 | Ellemtel Utvecklings Ab | Naetstruktur foer mobiltelefonnaet |
CA2061090A1 (en) * | 1991-03-11 | 1992-09-12 | Richard A. Miska | Personal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all bridging |
DE4292232T1 (de) * | 1991-07-03 | 1994-07-21 | Motorola Inc | Gesprächsübergabedienst in einem Funktelephon-Kommunikationssystem |
US5303287A (en) * | 1992-08-13 | 1994-04-12 |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 Integrated personal/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architecture |
JPH101596A (ja) * | 1996-06-19 | 1998-01-06 |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 多層プリント配線板用層間電気絶縁材料 |
-
1993
- 1993-02-05 SE SE9300367A patent/SE470578B/sv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4
- 1994-01-27 MY MYPI94000212A patent/MY109961A/en unknown
- 1994-01-28 TR TR00051/94A patent/TR28895A/xx unknown
- 1994-01-28 EP EP94907027A patent/EP0635191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1-28 AT AT94907027T patent/ATE171034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4-01-28 AU AU60473/94A patent/AU674733B2/en not_active Ceased
- 1994-01-28 NZ NZ261642A patent/NZ261642A/en unknown
- 1994-01-28 JP JP6517936A patent/JP281346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4-01-28 RU RU94045925A patent/RU2106071C1/ru active
- 1994-01-28 DE DE69413149T patent/DE69413149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1-28 ES ES94907027T patent/ES2123765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1-28 SG SG1996003632A patent/SG43098A1/en unknown
- 1994-01-28 CA CA002131891A patent/CA213189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1994-01-28 WO PCT/SE1994/000066 patent/WO1994018805A1/en active IP Right Grant
- 1994-01-28 DK DK94907027T patent/DK0635191T3/da active
- 1994-02-04 US US08/191,913 patent/US5406616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2-05 CN CN94101504A patent/CN106947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4-10-04 FI FI944627A patent/FI944627A/fi unknown
-
1998
- 1998-12-24 HK HK98115633A patent/HK1014333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50072C (zh) * | 2003-01-08 | 2009-01-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非用户发起的增值业务实现系统及方法 |
CN1549638B (zh) * | 2003-05-20 | 2011-11-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公话的实现方法 |
CN101309329B (zh) * | 2007-05-14 | 2011-04-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呼叫完成业务的激活及发生时的实现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FI944627A0 (fi) | 1994-10-04 |
DE69413149T2 (de) | 1999-01-28 |
EP0635191A1 (en) | 1995-01-25 |
WO1994018805A1 (en) | 1994-08-18 |
RU2106071C1 (ru) | 1998-02-27 |
AU674733B2 (en) | 1997-01-09 |
SE470578B (sv) | 1994-09-19 |
TR28895A (tr) | 1997-07-17 |
ATE171034T1 (de) | 1998-09-15 |
CN1069474C (zh) | 2001-08-08 |
JPH07505754A (ja) | 1995-06-22 |
DK0635191T3 (da) | 1999-06-07 |
US5406616A (en) | 1995-04-11 |
SG43098A1 (en) | 1997-10-17 |
FI944627A (fi) | 1994-10-04 |
DE69413149D1 (de) | 1998-10-15 |
SE9300367D0 (sv) | 1993-02-05 |
NZ261642A (en) | 1996-07-26 |
CA2131891A1 (en) | 1994-08-18 |
HK1014333A1 (en) | 1999-09-24 |
SE9300367L (sv) | 1994-08-06 |
JP2813466B2 (ja) | 1998-10-22 |
ES2123765T3 (es) | 1999-01-16 |
AU6047394A (en) | 1994-08-29 |
MY109961A (en) | 1997-10-31 |
EP0635191B1 (en) | 1998-09-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474C (zh) | 电信系统中被叫用户忙时自动回叫的方法 | |
CN1498029B (zh) | 应急回叫方法 | |
US20060160531A1 (en) | Method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uccess rate in simultaneous call trial between subscriber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CN1084123C (zh) | 电信系统 | |
CN1600043A (zh) | 与msc间分组数据切换相关的电路交换呼叫建立与呼叫路由的优化 | |
CN1370369A (zh) | 分组交换电话网内的移动性 | |
CN1149371A (zh) | 在通信网中使用信令辅助重拔建立呼叫的方法和装置 | |
CN1223130C (zh) | 一种码分多址系统中实现回铃音业务的方法 | |
CN1055817C (zh) | 蜂窝状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 | |
CN1859496A (zh) | 一种实现多媒体彩铃业务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96817C (zh) | 混合的蜂窝通信设备和方法 | |
CN1209901C (zh) | 处理电话呼叫的方法和电话系统 | |
CN1518383A (zh) | 一种多号业务的实现方法及通信网络 | |
CN1167285C (zh) | 基于移动智能业务实现移动网一号多机业务的方法 | |
CN1213624C (zh) | 基于扩展补充业务实现移动网一号多机业务的方法 | |
US20040235462A1 (en) | Notification of calling party when mobile called party becomes available | |
CN1633187A (zh) | 基于用户小交换机的通信系统及其实现通信的方法 | |
CN1283116C (zh) | 一种实现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改号通知的方法 | |
CN1098006C (zh) | 附属公用有线网络的蜂窝系统 | |
CN1957626A (zh) | 智能动态消息寻址系统及方法 | |
CN1176033A (zh) | 指示一个等待语音消息给电话用户的方法 | |
CN1708075A (zh) | 一种实现固话漫游业务的方法及系统 | |
CN1225931C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未完成来电短消息通知的方法 | |
CN100442883C (zh) | 无线网络中提供固定电话接入服务的系统及方法 | |
CN1276616C (zh) | 通信网络中对固定终端实现移动管理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