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84767A - 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及其构造 - Google Patents
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及其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84767A CN109484767A CN201710823308.XA CN201710823308A CN109484767A CN 109484767 A CN109484767 A CN 109484767A CN 201710823308 A CN201710823308 A CN 201710823308A CN 109484767 A CN109484767 A CN 1094847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nd
- constraint element
- long
- constraint
- seg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rticles
- B65D63/10—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Filamentary elements, e.g. strings, threads or wires; Joints between ends thereof
- B65D63/1018—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s, e.g. buckles, wedges, tongue and slot, locking head and teeth or the like
- B65D63/1027—Joint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of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s, e.g. buckles, wedges, tongue and slot, locking head and teeth or the like the integral securing member being formed as a female and male locking member, e.g. locking head and locking teeth, or the li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rticles
- B65D63/10—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Filamentary elements, e.g. strings, threads or wires; Joints between end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563/00—Flexible elongated elements, e.g. straps for bundling or supporting atricles
- B65D2563/10—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Filamentary elements, e.g. strings, threads, wires; Joints between ends thereof
- B65D2563/101—Details of 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 B65D2563/103—Details of non-metallic straps, tapes or bands details of the male locking member, e.g. locking teeth on the stra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第一、先准备单条束带,其具备多个约束单元与一定长度的长带,这些约束单元被联结构造连在一起而可分开,每个约束单元有至少一卡掣结构;第二、裁剪长带为余留段与第一段,以第一段通过至少一个约束单元的卡掣结构,共同围成只能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一封闭环;第三、分开联结构造,使前述约束单元连同第一封闭环从单条束带独立出来,充当第一束带使用……余者类推。如此,根据所述方法制作的束带构造,达到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束缚的技术,特别是指一种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以及实现该方法的束带构造。
背景技术
美国第2007/0234524号专利案的束带,是由一条长带(Zip Tie Strap)与一个约束单元(Zip Tie Fastener)组成,二者并未连在一起,而是各自独立的。其中,该长带二侧边之一形成一排连续的齿(Ridges)。该约束单元有一卡掣结构,该卡掣结构包括:二通孔(Strap Receiving Openings),每个通孔是贯穿约束单元;二卡掣部(Pawls),每个卡掣部在相应的通孔能摆动,其有若干棘齿(Engaging Teeth)。
在长带二端分别穿过约束单元的通孔时,该卡掣部的棘齿咬住长带的齿,限制长带配合约束单元围成一只能缩减束缩范围的封闭环(Closed Loop),用来束紧如电线等线材。
另外,中国台湾第M397949号专利案公开一条束带,同样是由长带和约束单元组成。差异处在于:该长带结合约束单元成为单条束带,不像美国第2007/0234524号专利案的束带,该长带与约束单元是分开的。
该束带的单条构造,也见于中国第CN1623861号以及中国台湾第I576530号等专利案的公开内容。
该束带的基础是长带与约束单元,无论二者是分开或设计为一体,只能围成单一缩减式束缩范围的封闭环。而且,束缩范围与长带余留的长度成反比。简单的说,束缩范围的容积愈窄(或小),长带的余留部分愈多(或长);束缩范围的容积愈宽(或大),长带的余留部分愈少(或短)。
可惜的是,单条束带的束缩范围只有单圈,数量无法增加,不能变成两个或以上的束缩范围来使用。
另外,束带余留的长带占用一定空间,对线材的整理造成阻碍。倘若,长带裁剪多余的部分,则有浪费的疑虑。更何况,长带的材质为高分子聚合物,废弃后的处理,会造成环境保护的困扰。
因此,如何改善单条束带造成的弊端,就成为本发明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采用可分离的联结构造,使多个约束单元连在一起,搭配长带完成单条束带,每个约束单元配合局部的长带围成单圈封闭环,以致单条束带拥有多圈束缩范围,既能整理线材、减少空间的占用,还能降低长带的废弃率,避免环境遭受无谓的污染。
根据上述方法,本发明提供新的束带构造,其主要目的在于:联结构造分离后,每圈封闭环属于独立的新束带,达到单条束带分开为多条束带使用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序执行下列步骤:
a.准备束带:由多个约束单元、一定长度的长带与至少一联结构造组成的单条束带,其中,每个约束单元有至少一卡掣结构,该长带与其中之一约束单元设计为一体,每个联结构造是可分开的,其将两个约束单元连在一起;
b.形成封闭环:裁剪长带为余留段与第一段,第一段长带通过一个以上约束单元的卡掣结构,共同围成只能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一封闭环;
c.第一束带独立:配合第一段长带围成第一封闭环的约束单元,因联结构造分开而从单条束带独立出来,充当第一束带使用;
d.取得第二束带:从长带的余留段裁剪出第二段,束带剩余的约束单元之一因联结构造分开再次独立出来,用卡掣结构限制第二段长带通过却不退出,共同围成只能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二封闭环,取得独立的第二束带;
……余者类推,达到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效果。
所述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其中,该联结构造选自可分开的凹凸结构、能被外力分开的薄片式连接部或是能被外力分开的狭长段其中之一。
一种束带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长带,包括:一前端与一联结端,分别在长带的不同端;一第一面与一第二面,分别在长带的两侧;二排棘齿,每排棘齿形成于长带的第一面或第二面;
一第一约束单元与一第二约束单元,其中的一约束单元与长带的联结端设计为一体,该第一约束单元与第二约束单元各有一允许长带通过却不易退出的卡掣结构;
一联结构造,其将第一约束单元与第二约束单元连在一起,该联结构造是可分开的;
当长带裁剪为第一段与第二段,该第一段是长带余留的段落,通过第一约束单元的卡掣结构围成一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一封闭环,构成一第一束带使用;该第二段通过第二约束单元的卡掣结构围成一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二封闭环,构成一第二束带使用;分开联结构造后,以致第一约束单元与第二约束单元各自独立,达到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目的。
所述的束带构造,其中,该联结构造选自能被外力分开的薄片式连接部、可分开的凹凸结构或是能被外力分开的狭长段之一。
所述的束带构造,其中,该连接部表面有一缺口与一对应缺口的薄弱部。
所述的束带构造,其中,该联结构造是二连接第一约束单元和第二约束单元的边条,一穿孔形成于二边条之间。
至中任一项所述的束带构造,其中,该卡掣结构包括:一通孔,其贯穿相应的约束单元;一卡掣部,其连接相应的约束单元而可在通孔往复运动。
所述的束带构造,其中,该卡掣部有若干斜齿,用来咬住长带的棘齿。
所述的束带构造,其中,该斜齿根部至通孔的壁面保持一定高度,该高度等于长带厚度;
在长带穿过通孔时,该长带被卡掣部咬住,不易退出第一约束单元或第二约束单元。
所述的束带构造,其中,该斜齿根部至通孔的壁面保持一定高度,该高度是长带厚度的多倍;
在长带穿过通孔且相叠时,该长带被卡掣部咬住,不易退出第一约束单元或第二约束单元;
解除长带相叠关系,该卡掣部不再咬住长带,该长带退出第一约束单元或第二约束单元,等待再次利用。
缘于上述目的的达成,本发明的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依序进行“准备束带”、“形成封闭环”、“第一束带独立”、“取得第二束带”……余者类推等步骤,达到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效果。
在“准备束带”步骤,由多个约束单元、一定长度的长带与至少一联结构造组成的单条束带,其中,每个约束单元有至少一卡掣结构,该长带与其中之一约束单元设计为一体,每个联结构造是可分开的,其将两个约束单元连在一起。
从“形成封闭环”角度切入,裁剪长带为余留段与第一段,第一段长带通过一个以上约束单元的卡掣结构,共同围成只能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一封闭环。
在“第一束带独立”方面,配合第一段长带围成第一封闭环的约束单元,因联结构造分开而从单条束带独立出来,充当第一束带使用。
接着是“取得第二束带”步骤,从长带的余留段裁剪出第二段,束带剩余的约束单元之一因联结构造分开再次独立出来,用卡掣结构限制第二段长带通过却不退出,共同围成只能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二封闭环,取得独立的第二束带。
如此,本发明上述的方法,以单条长带搭配多个约束单元为基础,这些约束单元被所需的联结构造连在一起,每个约束单元配合局部的长带围成单圈封闭环,以致单条束带拥有多圈束缩范围,既能整理线材、减少空间的占用,还能降低长带的废弃率,避免环境遭受无谓的污染。
其次,该联结构造是可以分开的。当联结构造分离后,每圈封闭环隶属于独立的新束带,以致本发明根据上述方法设计的单条束带,能分开取得多条束带来使用。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构造、特征和优点,更加浅显易懂,兹举一个以上较佳的实施例,配合所附的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束带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束带第一实施例局部的剖视图。
图3、图4是束带第一实施例不同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束带第二实施例局部的剖视图。
图6、图7是束带第二实施例不同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束带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束带第四实施例局部的剖视图。
图10、图11是束带第四实施例不同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图13是联结构造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束带10;第一束带10A;第二束带10B;切断面12、12A、12B、12C、14A;连接部14、14A;残留部14B、14C;边条14D;穿孔14E;缺口14F;薄弱部14G;狭长段14G;第一封闭环16;第二封闭环16A;第三封闭环16B;第四封闭环16C;长带20;第一段20A;第二段20B;第三段20C;前端21;联结端22;第一面23;长沟23A、24A;侧边23B、24B;棘齿23C、24C;第二面24;第一约束单元30;卡掣结构30A、40A、50A;通孔31、34、41、41A、44、47、51、54;卡掣部32、35、42、42A、45、48、52、55;斜齿33、36、43、46、53、56;第二约束单元40;第三约束单元50。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绘制单条束带10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用二联结构造将三个约束单元连在一起,其中之一约束单元与一定长度的长带20设计为一体。其中,每个约束单元有至少一卡掣结构,能配合局部的长带20围成单圈封闭环。而且,每个联结构造可被外力分开,符合上述方法关于「准备束带」对“单条”束带10的要求。
图中,该长带20有一前端21与一联结端22,分别在长带20的不同端,界定长带20的两侧为第一面23与第二面24。该长带20还有二长沟23A、24A,每道长沟23A或24A形成于长带20的第一面23或第二面24。该长带20还有二排棘齿23C、24C,每排棘齿23C或24C形成于长带20的第一面23或第二面24,每个棘齿23C或24C突出相应的长沟23A或24A,并沿长带20的宽度方向连接于二侧边23B或24B之间。在本实施例,该棘齿23C、24C是斜齿,二者倾斜方向是不同的。某些实施例中,该棘齿23C、24C倾斜方向是相同的,也属于本发明的容许范围。
这些约束单元结构是大致相同的,区分为第一约束单元30、第二约束单元40与第三约束单元50,以第一约束单元30与长带20的联结端22设计为一体。每个约束单元30、40、50各有一允许长带20通过却不易退出的卡掣结构30A、40A、50A。
其中,所述的卡掣结构30A包括:一贯穿第一约束单元30的通孔31与一卡掣部32。该卡掣部32根部连接通孔31底部的壁面,可在通孔31相对第一约束单元30往复运动。该卡掣部32有若干斜齿33,用来咬住长带20的棘齿23C或24C。该斜齿33根部至通孔31顶部的壁面保持一第五高度H5,该第五高度H5等于长带20厚度。
该卡掣结构40A包括:二贯穿第二约束单元40的通孔41、44与二卡掣部42、45,这些卡掣部42、45连接通孔41、44底部或顶部的壁面,可在通孔41、44相对第二约束单元40来回摆动。该卡掣部42、45有若干斜齿43、46,用来咬住长带20的棘齿23C、24C。其中,该斜齿43根部至通孔41顶部的壁面保持一第四高度H4,该第四高度H4是长带20厚度的两倍。另外,该斜齿46根部至通孔44底部的壁面保持一第三高度H3,该第三高度H3等于长带20厚度。
所述的卡掣结构50A大致等于卡掣结构40A,其包括:二贯穿第三约束单元50的通孔51、54与二卡掣部52、55,这些卡掣部52、55连接通孔51、54底部或顶部的壁面,可在通孔51、54相对第三约束单元50往复运动(或来回摆动)。所述的卡掣部52、55有若干斜齿53、56,用来咬住长带20的棘齿23C、24C。其中,该斜齿53根部至通孔51顶部的壁面保持一第二高度H2,该第二高度H2是长带20厚度的两倍。另外,该斜齿56根部至通孔54底部的壁面保持一第一高度H1,该第一高度H1等于长带20厚度。
图中,二联结构造都是薄片式连接部14、14A。这些连接部14、14A将第一、第二和第三约束单元30、40、50结合在一起。
从使用状态来看,该束带10如图3般拥有单独的第三封闭环16B,隶属于基本的束缩范围。该第三封闭环16B的束缩范围能够缩减,足以约束一些如电线的线材。
具体而言,在长带20穿过通孔51且相叠时,该棘齿23C啮合斜齿53,以致长带20被卡掣部52咬住不易退出。所述的长带20前端21穿过通孔54,以棘齿24C啮合斜齿56,使长带20被卡掣部55咬住而不易退出。如此,所述的长带20相对第三约束单元50位移,只能缩减第三封闭环16B的束缩范围,不会解除第三封闭环16B的约束功能。
在图2、图4中,该长带20切成三截:第一段20A、第二段20B与第三段20C。其中,该第三段20C自长带20的前端21至一切断面12C,配合第三约束单元50的卡掣结构50A围成第三封闭环16B。
此处所称的第二段20B,是指长带20从切断面12A到切断面12B的段落。该第二段20B(即局部的长带20)穿过通孔41且相叠时,该棘齿23C(参考图3)啮合斜齿43,以致第二段20B被卡掣部42咬住不易退出,共同围成一第二封闭环16A。该第二段20B其余的部分穿过通孔44,以棘齿24C(参考图3)啮合斜齿46,使第二段20B被卡掣部45咬住而不易退出。如此,该第二段20B的二端(即靠近切断面12A和切断面12B的端部)往第二约束单元40外部拉动,只会缩减第二封闭环16A的束缩范围,不会解除约束效能。
此处所称的第一段20A,是指长带20的联结端22至一切断面12的段落。该第一段20A穿过通孔31时,该棘齿24C(参考图3)啮合斜齿33,以致第一段20A被卡掣部32咬住不易退出,共同围成一第一封闭环16。因为联结端22连接第一约束单元30且固定不动,所以第一段20A的自由端(即靠近切断面12的端部)往第一约束单元30外部拉动,只能缩减第一封闭环16的束缩范围。
图中,该长带20的第二段20B与第三段20C在通孔41、51相叠关系是能够解除的。具体结构,请参阅台湾第I576530号专利案,于此不予赘述。
解除长带20相叠关系,该卡掣部42的斜齿43不再咬住第二段20B的棘齿23C(参考图3);该卡掣部52的斜齿53不再咬住第三段20C的棘齿23C(参考图3)。因此,该第二段20B退出第二约束单元40,使第二封闭环16A呈现开放状态,等待再次利用。同样的,所述的第三段20C退出第三约束单元50,让第三封闭环16B恢复开放状态,可供再次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束带是单条构造,却比传统式束带多出两个封闭环的束缩范围,符合前述方法关于“形成封闭环”的要求,故单条束带具备多条束带的使用范畴。
图5、图6是单条束带10的第二实施例,其构造大致相同于第一实施例,差异处在于:首先,没有第三约束单元。换言之,该束带10的基础是长带20与第一、第二约束单元30、40,该第一、第二约束单元30、40被连接部14结合在一起。
其次,该卡掣结构40A的卡掣部42A在通孔41A的位置,不同于第一实施例。换句话说,二卡掣部42A、45的方位是一致的,都是与通孔41A、44顶部的壁面设计为一体。
再者,该斜齿33(参考图2或图3)、43、46根部至通孔31、41A、44的壁面保持一定高度,均等于长带20厚度。
当长带20切成两截:第一段20A、第二段20B,该第一段20A自长带20的联结端22至切断面12,配合第一约束单元30的卡掣结构30A围成第一封闭环16。该第二段20B从切断面12A到长带20的前端21,配合第二约束单元40的卡掣结构40A围成第二封闭环16A。如此,单条束带10同样具备多条束带的使用范畴。
更进一步,该连接部14被外力(如刀具或剪刀)分开为二残留部14B、14C,使第一约束单元30离开第二约束单元40且各自独立,得以取得第一束带10A和第二束带10B。此刻,该第一束带10A拥有第一封闭环16,拉动第一段20A能缩减第一封闭环16的束缩范围,符合上述方法关于“第一束带独立”的要件。
另外,该第二束带10B具备第二封闭环16A,拉动长带20前端21或靠近切断面12A的端部,均可缩减第二封闭环16A的束缩范围。如此,该第二束带10B相当于“从长带20的余留段裁剪出第二段20B,束带10剩余的约束单元之一因联结构造分开再次独立出来,用卡掣结构40A限制第二段20B通过却不退出,共同围成只能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二封闭环16A”的描述,符合上述方法有关于“第二束带自单条束带独立出来”的取得要件。
图5、图7绘制束带10不同的使用状态,其与图6的差异处在于:该第二段20B方位是颠倒的。
易言的,该第二段20B紧邻切断面12A的端部穿过卡掣结构40A的通孔44,以致长带20的前端21穿过卡掣结构40A的通孔41A,同样能配合第二约束单元40围成第二封闭环16A。
图8是单条束带10的第三实施例,其构造大致相同于第二实施例,差异处在于:首先,该第二约束单元40的卡掣结构40A,只保留二通孔41A、44其中之一。当然,二卡掣部42A、45同样保留其中之一(参阅图5)。
其次,多了第三约束单元50与连接部14A(参阅图1)。而且,该第三约束单元50的卡掣结构50A,只保留通孔54与卡掣部55等部分(参阅图1)。
因此,该长带20分成两截,通常会用第一段20A穿过第一约束单元30的卡掣结构30A,共同围成第一封闭环16,充当第一束带10A(见第5~7图)使用。第二段20B分别穿过第二约束单元40的卡掣结构40A,以及第三约束单元50的卡掣结构50A(参考图1-图3),共同围成第二封闭环16A,充当第二束带10B(见图5-图7)使用。
再者,每个联结构造是二边条14D,每个边条14D连接第一、第二约束单元30、40以及第二、第三约束单元40、50。这些边条14D相隔一定距离,以致第一、第二约束单元30、40配合二边条14D围成一穿孔14E。同样的,该第二、第三约束单元40、50配合二边条14D也围成另一个穿孔14E。
图9、图10是单条束带10的第四实施例,其构造大致相同于第二实施例,差异处在于:首先,该卡掣结构30A多了通孔34与卡掣部35。而且,该斜齿33根部到通孔31顶部壁面的高度,大致等于长带的两倍厚度。
其次,该卡掣结构40A多了通孔47和卡掣部48。另外,该卡掣结构40A的二卡掣部42、45方位是颠倒的。而且,该斜齿46根部到通孔44顶部壁面的高度,是长带20厚度的两倍。
使用时,所述的长带分成两截:第一段20A与第二段20B。在第一段20A穿过通孔31且相叠时,该第一段20A被卡掣部32咬住,不易退出第一约束单元30。解除第一段20A相叠关系,该卡掣部32不再咬住第一段20A,以致第一段20A离开第一约束单元30,等待再次利用。
同样的,该第二段20B紧邻切断面12A的端部穿过通孔41,以致卡掣部42咬住第二段20B。在第二段20B邻近前端21处穿过通孔44且相叠时,该卡掣部45咬住第二段20B相应的部位,阻止第二段20B退出第二约束单元40。解除第二段20B相叠关系,该卡掣部45不再咬住第二段20B,以致第二段20B离开第二约束单元40,等待再次利用。
因为连接部14分开的缘故,所以第一约束单元30连同残留部14B独立出来,配合第一段20A共同构成第一束带10A。至于第二约束单元40则与残留部14C在一起,搭配第二段20B共同构成第二束带10B。
如图9、图11所示,该束带不同的使用状态。所述的第一束带10A以第一段20A穿过通孔31却不相叠,令切断面12(见图10)的端部穿过通孔34,直到卡掣部35咬住第一段20A为止,能够在第一约束单元30两侧围成第一、第三封闭环16、16B。
另外,所述的第二束带10B用第二段20B紧邻切断面12A(见图10)的端部进入通孔41,以致卡掣部42咬住第二段20B相应的部位。该第二段20B的前端21穿过通孔44却不相叠,转向穿过通孔47,使卡掣部48咬住第二段20B相应的部位,足以在第二约束单元40两侧围成第二、第四封闭环16A、16C。
在图12中,绘制该联结构造其他的实施例,是在连接部14表面形成一缺口14F,界定连接部14对应缺口14F处有一薄弱部14G。即使不用切割工具,也能用力弯折薄弱部14G,使连接部14分成两段。
又如图13,表现该联结构造不同的实施例,是在第一、第二约束单元30、40之间连接一狭长段14H。即使不用切割工具,也能扭断狭长段14H成为两段,达到第一约束单元30与第二约束单元40分开的效果。
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联结构造也可以是能够组合与分开的凹凸结构,方便多个约束单元结合在一起,并视需要予以拆卸,同样具备外力分开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序执行下列步骤:
a.准备束带:由多个约束单元、一定长度的长带与至少一联结构造组成的单条束带,其中,每个约束单元有至少一卡掣结构,该长带与其中之一约束单元设计为一体,每个联结构造是可分开的,其将两个约束单元连在一起;
b.形成封闭环:裁剪长带为余留段与第一段,第一段长带通过一个以上约束单元的卡掣结构,共同围成只能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一封闭环;
c.第一束带独立:配合第一段长带围成第一封闭环的约束单元,因联结构造分开而从单条束带独立出来,充当第一束带使用;
d.取得第二束带:从长带的余留段裁剪出第二段,束带剩余的约束单元之一因联结构造分开再次独立出来,用卡掣结构限制第二段长带通过却不退出,共同围成只能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二封闭环,取得独立的第二束带;
……余者类推,达到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联结构造选自可分开的凹凸结构、能被外力分开的薄片式连接部或是能被外力分开的狭长段其中之一。
3.一种束带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长带(20),包括:一前端(21)与一联结端(22),分别在长带(20)的不同端;一第一面(23)与一第二面(24),分别在长带(20)的两侧;二排棘齿(23C、24C),每排棘齿(23C、24C)形成于长带(20)的第一面(23)或第二面(24);
一第一约束单元(30)与一第二约束单元(40),其中的一约束单元与长带(20)的联结端(22)设计为一体,该第一约束单元(30)与第二约束单元(40)各有一允许长带(20)通过却不易退出的卡掣结构(30A、40A);
一联结构造,其将第一约束单元(30)与第二约束单元(40)连在一起,该联结构造是可分开的;
当长带(20)裁剪为第一段(20A)与第二段(20B),该第一段(20A)是长带(20)余留的段落,通过第一约束单元(30)的卡掣结构(30A)围成一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一封闭环(16),构成一第一束带(10A)使用;该第二段(20B)通过第二约束单元(40)的卡掣结构(40A)围成一缩减束缩范围的第二封闭环(16A),构成一第二束带(10B)使用;分开联结构造后,以致第一约束单元(30)与第二约束单元(40)各自独立,达到单条束带(10)可多条使用的目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束带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联结构造选自能被外力分开的薄片式连接部(14)、可分开的凹凸结构或是能被外力分开的狭长段(14H)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束带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14)表面有一缺口(14F)与一对应缺口(14F)的薄弱部(14G)。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束带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联结构造是二连接第一约束单元(30)和第二约束单元(40)的边条(14D),一穿孔(14E)形成于二边条(14D)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束带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卡掣结构(30A、40A)包括:一通孔(31、41、44),其贯穿相应的约束单元;一卡掣部(32、42、45),其连接相应的约束单元而可在通孔(31、41、44)往复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束带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卡掣部(32、42、45)有若干斜齿(33、43、46),用来咬住长带(20)的棘齿(23C、24C)。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束带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斜齿(33、43、46)根部至通孔(31、41、44)的壁面保持一定高度,该高度等于长带(20)厚度;
在长带(20)穿过通孔(31、41、44)时,该长带(20)被卡掣部(32、42、45)咬住,不易退出第一约束单元(30)或第二约束单元(4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束带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斜齿(33、43、46)根部至通孔(31、41、44)的壁面保持一定高度,该高度是长带(20)厚度的多倍;
在长带(20)穿过通孔(31、41、44)且相叠时,该长带(20)被卡掣部(32、42、45)咬住,不易退出第一约束单元(30)或第二约束单元(40);
解除长带(20)相叠关系,该卡掣部(32、42、45)不再咬住长带(20),该长带(20)退出第一约束单元(30)或第二约束单元(40),等待再次利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823308.XA CN109484767A (zh) | 2017-09-13 | 2017-09-13 | 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及其构造 |
PCT/CN2017/000608 WO2019051624A1 (zh) | 2017-09-13 | 2017-09-22 | 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及其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823308.XA CN109484767A (zh) | 2017-09-13 | 2017-09-13 | 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及其构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84767A true CN109484767A (zh) | 2019-03-19 |
Family
ID=65687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823308.XA Withdrawn CN109484767A (zh) | 2017-09-13 | 2017-09-13 | 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及其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484767A (zh) |
WO (1) | WO201905162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51082A (zh) * | 2019-08-23 | 2019-11-15 | 李自存 | 一种多用型扎带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
US11738922B2 (en) | 2021-06-22 | 2023-08-29 | HellermanTyton Corporation | Pawl-latching devices |
EP4183699A1 (en) | 2021-10-21 | 2023-05-24 | Hellermann Tyton GmbH | Automatic bundling tool device for bundling a bundling good by means of differently shaped one-piece-ties |
US12253197B2 (en) | 2022-06-21 | 2025-03-18 |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 Bi-directional buttonhead ties |
EP4296188A1 (en) * | 2022-06-21 | 2023-12-27 |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 Bi-directional buttonhead ti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1004356C1 (nl) * | 1996-10-24 | 1998-04-27 | Guno Maximiliaan Valies | Bindstrip. |
US7263745B2 (en) * | 2005-08-02 | 2007-09-04 | Kenji Mori | Binding band |
CN102123920A (zh) * | 2008-07-16 | 2011-07-13 | 罗伯特·贝尔德·沃森 | 改进型扎带 |
CN102859821A (zh) * | 2010-02-25 | 2013-01-02 | 李英钟 | 没有扔掉部分的长度调节束线带 |
US9021665B2 (en) * | 2011-01-14 | 2015-05-05 | Kevin Fong Chen | Elastic zip ti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10030Y (zh) * | 1997-09-29 | 1999-03-10 | 吴昌生 | 排状束带扣 |
US20070234524A1 (en) * | 2006-04-07 | 2007-10-11 | Craig Witt | Dual lock zip tie |
CN103342192B (zh) * | 2013-07-08 | 2016-01-20 | 胡小青 | 一种具有防丢扎带的线缆组件 |
US8739387B1 (en) * | 2013-11-05 | 2014-06-03 | Dov Frishberg | Reusable cable tie |
TWI576530B (zh) * | 2016-04-28 | 2017-04-01 | Ming-De Huang | Reusable tie belt |
-
2017
- 2017-09-13 CN CN201710823308.XA patent/CN109484767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9-22 WO PCT/CN2017/000608 patent/WO201905162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1004356C1 (nl) * | 1996-10-24 | 1998-04-27 | Guno Maximiliaan Valies | Bindstrip. |
US7263745B2 (en) * | 2005-08-02 | 2007-09-04 | Kenji Mori | Binding band |
CN102123920A (zh) * | 2008-07-16 | 2011-07-13 | 罗伯特·贝尔德·沃森 | 改进型扎带 |
CN102859821A (zh) * | 2010-02-25 | 2013-01-02 | 李英钟 | 没有扔掉部分的长度调节束线带 |
US9021665B2 (en) * | 2011-01-14 | 2015-05-05 | Kevin Fong Chen | Elastic zip ti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051624A1 (zh) | 2019-03-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84767A (zh) | 单条束带可多条使用的方法及其构造 | |
CN105167340B (zh) | 一种金属线材及使用该金属线材的拉链 | |
TWI605218B (zh) | Recyclable belt | |
EP2703585A3 (de) | Schlosseinrichtung für einen Passivflügel mit Riegelstangeneinrichtung mit Manipulationsschutzeinrichtung | |
US20050115028A1 (en) | Adjustable and detachable binding device | |
DE102013007433A1 (de) | Panikhaken | |
CN208248899U (zh) | 一种双面齿扎带 | |
DE3140668A1 (de) | Haltevorrichtung mit haken | |
CN1935603A (zh) | 分体式自锁扎带 | |
CN203081097U (zh) | 封条锁 | |
CN208099456U (zh) | 一种隐形式拉链下止固定修剪工具 | |
CN201228671Y (zh) | 固设于散热器风扇的多段式弹性连接件 | |
CN206078202U (zh) | 修枝剪 | |
CN201228085Y (zh) | 一种开口打包扣 | |
US20150090079A1 (en) | Knot Untier | |
CN206068486U (zh) | 一种易剪断扎带 | |
TWI629221B (zh) | Single strip can be used in multiple ways and its construction | |
JP2015058973A (ja) | 合成樹脂製結束バンド | |
CN204969019U (zh) | 一种折叠式手抄网 | |
CN202704193U (zh) |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自锁式尼龙扎带 | |
CN201743360U (zh) | 组合式被芯 | |
CN202323333U (zh) | 一种席草工艺编织绳 | |
CN209610047U (zh) | 一种安全带锁扣 | |
CN203173091U (zh) | 一种束线索带 | |
CN106628597A (zh) | 一体式捆扎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