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49121B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49121B CN109449121B CN201811265735.1A CN201811265735A CN109449121B CN 109449121 B CN109449121 B CN 109449121B CN 201811265735 A CN201811265735 A CN 201811265735A CN 109449121 B CN109449121 B CN 1094491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channel layer
- source
- crystal
- dr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4/0123—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 H10D84/0126—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 H10D84/0165—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devices
- H10D84/0167—Manufacturing their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4/0123—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 H10D84/0126—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 H10D84/0165—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devices
- H10D84/017—Manufacturing their source or drain regions, e.g. silicided source or drain reg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4/0123—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 H10D84/0126—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 H10D84/0165—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devices
- H10D84/0195—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device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vertical IGFE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4/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aterial-based technologies
- H10D84/03—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aterial-based technologies using Group IV technology, e.g. silicon technology or silicon-carbide [SiC] technology
- H10D84/03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aterial-based technologies using Group IV technology, e.g. silicon technology or silicon-carbide [SiC] technology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e.g. SiGe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8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 H10D84/82—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of only field-effect components
- H10D84/83—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of only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f only insulated-gate FETs [IGFET]
- H10D84/85—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8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 H10D84/82—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of only field-effect components
- H10D84/83—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of only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f only insulated-gate FETs [IGFET]
- H10D84/85—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 H10D84/856—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the complementary IGFETs having different architectures than each other, e.g. high-voltage and low-voltage CMO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8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 H10D84/82—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of only field-effect components
- H10D84/83—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at least one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s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on of IGFETs of only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f only insulated-gate FETs [IGFET]
- H10D84/85—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 H10D84/857—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comprising an N-type well but not a P-type well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4/0123—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 H10D84/0126—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 H10D84/0165—Integrating together multiple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2/00 or H10D30/00, e.g. integrating multiple IGB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insulated gates, e.g. IGFETs the components including complementary IGFETs, e.g. CMOS devices
- H10D84/0172—Manufacturing their gate conductors
- H10D84/0177—Manufacturing their gate conductors the gate conductors having different materials or different implant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在衬底上形成的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均包括:在衬底上从下至上依次叠置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以及绕沟道层的至少部分外周形成的栅堆叠;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的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不同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领域,具体地,涉及竖直型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这种半导体器件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水平型器件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中,源极、栅极和漏极沿大致平行于衬底表面的方向布置。由于这种布置,缩小水平型器件所占的面积,一般要求源极、漏极和栅极所占的面积缩小,使器件性能变差(例如,功耗和电阻增加),故水平型器件的面积不易进一步缩小。与此不同,在竖直型器件中,源极、栅极和漏极沿大致垂直于衬底表面的方向布置。因此,相对于水平型器件,竖直型器件所占的面积更容易缩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至少部分地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改进特性的竖直型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这种半导体器件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在衬底上形成的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均包括:在衬底上从下至上依次叠置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以及绕沟道层的至少部分外周形成的栅堆叠;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的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不同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包括:在衬底上从下至上设置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的叠层;从堆叠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分别限定出第一器件的有源区和第二器件的有源区,且使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的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不同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以及分别绕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有源区中的沟道层的至少部分外周形成相应器件的栅堆叠。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部分地由上述半导体器件形成的集成电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半导体器件包括竖直型器件,相比于水平型器件能够大幅度地缩小面积,节省空间。栅堆叠绕沟道层的至少部分外周形成且沟道形成于沟道层中,从而栅长可以由沟道层的厚度确定,可以实现对栅长的较好控制。另外,可以将不同器件的沟道层的至少一部分侧壁设置为沿不同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由于载流子在不同晶体晶面或晶面族方向上可以具有不同的迁移率,于是可以调节不同器件的沟道层中的载流子迁移率,进而调节不同器件的导通效果,以优化半导体器件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至1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19至2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流程中部分阶段的示意图。
贯穿附图,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
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当将一层/元件称作位于另一层/元件“上”时,该层/元件可以直接位于该另一层/元件上,或者它们之间可以存在居中层/元件。另外,如果在一种朝向中一层/元件位于另一层/元件“上”,那么当调转朝向时,该层/元件可以位于该另一层/元件“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可以包括在衬底上形成的多个竖直型器件。各竖直型器件可以包括在衬底上依次叠置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各层之间可以彼此邻接,当然中间也可能存在其他半导体层,例如泄漏抑制层和/或开态电流增强层(带隙比相邻层大或小的半导体层)。在第一源/漏层和第二源/漏层中可以形成器件的源/漏区,且在沟道层中可以形成器件的沟道区。分处于沟道区两端的源/漏区之间可以通过沟道区形成导电通道。不同竖直器件的有源区叠层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同器件特别是不同导电类型的器件的沟道层的至少一部分侧壁可以沿不同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由于载流子在不同晶体晶面或晶面族方向上可以具有不同的迁移率,于是可以调节不同器件的沟道层中的载流子迁移率,进而调节不同器件的导通效果,以优化半导体器件的整体性能。例如,在沟道层为单晶半导体材料或者为Si、SiGe或Ge晶体之一的情况下,n型器件的沟道层侧壁中至少部分可以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因为该晶面或晶面族有利于电子的迁移率;而p型器件的沟道层侧壁中至少部分可以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因为该晶面或晶面族有利于空穴的迁移率。另外,在器件为不同导电类型时,可以形成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配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并非对沟道层的所有侧壁进行优化(即,使它们均沿期望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而是只对部分侧壁进行优化。例如,为提升器件可靠性和降低工艺波动,可以对沟道层进行倒角处理。此时,侧壁的圆角部分可能并非沿着期望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又如,可以对沟道层的侧壁中面积较大的侧壁进行优化,而忽略面积较小的侧壁的影响,例如在纳米片的情况下。此种情况下,侧壁的晶面不是单一晶面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器件的第一源/漏层可以沿[100]晶向或沿<100>晶向族指向其第二源/漏层的方向,该指向平行于{100}晶面族和{110}晶面族,即{100}晶面族和{110}晶面族可以大致垂直于衬底,使得沿{100}晶面族或{110}晶面族延伸的沟道层侧壁可以大致垂直于衬底。
在沟道层的侧壁沿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时,沟道层的相邻侧壁之间可能形成尖角。这种尖角并不稳定,可能降低器件的可靠性和造成器件性能的波动。为此,可以对沟道层进行倒角处理,使得沟道层的相邻侧壁所形成的角可以为相对和缓的圆角。
沟道层可以由单晶半导体材料构成,以改善器件性能,例如降低沟道电阻。不同器件的沟道层的单晶半导体材料可以具有相同的晶向,和/或可以具有相同的晶体结构。这样,这些器件的沟道层可以用同样的基体制造,制造方便且缺陷较少。
当然,第一、第二源/漏层也可以由单晶半导体材料构成。这种情况下,沟道层的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源/漏层的单晶半导体材料可以是共晶体。沟道层单晶半导体材料的电子或空穴迁移率可以大于第、第二源/漏层的电子或空穴迁移率。另外,第一、第二源/漏层的禁带宽度可以大于沟道层单晶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
栅堆叠可以绕沟道层的至少部分外周形成。于是,栅长可以由沟道层自身的厚度来确定,而不是如常规技术中那样依赖于刻蚀时间来确定。沟道层例如可以通过外延生长来形成,从而其厚度可以很好地控制。因此,可以很好地控制栅长。
衬底上不同器件的沟道层可以实质上共面,例如它们可以在大致平行于衬底表面的平面上延伸。在一个示例中,各器件的沟道层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可以基本上共面。因此,各器件的沟道层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相应地可以具有不同的沟道长度。
栅堆叠可以自对准于沟道层。例如,栅堆叠和沟道层可以基本大致共面。在一个示例中,沟道层的上表面和栅堆叠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可以基本共面,和/或沟道层的下表面和栅堆叠的至少部分下表面可以基本共面。例如,沟道层的外周可以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外周向内凹入。这样,所形成的栅堆叠可以嵌于沟道层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凹入中。栅堆叠在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的叠置方向(竖直方向,例如大致垂直于衬底表面)上的范围处于所述凹入在该方向上的范围之内。于是,可以减少或甚至避免与源/漏区的交迭,有助于降低栅与源/漏之间的寄生电容。
在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为不同导电类型器件的情况下(例如,第一器件为n型器件,第二器件为p型器件),栅堆叠特别是其中的栅导体层可能需要对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分别不同地形成(例如,以不同功函数的栅导体材料来分别形成n型器件和p型器件的栅导体层)。例如,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可以分别包括具有适合功函数且自对准于相应沟道层的相应栅导体材料。
另外,为了便于制造到栅导体层的电接触,还可以包括将栅导体层引出的栅极接触垫。这种栅极接触垫可以与栅堆叠(具体地,栅导体层)电接触,并沿着远离沟道层的方向延伸(例如,延伸超出有源区外周)。有利地,为了便于制造,可以利用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一(例如,第一器件)的栅导体层来形成这种栅极接触垫,即便对于另一器件(例如,第二器件)。例如,一种器件(例如,第一器件)的栅导体层可以从相应凹入向外延伸从而充当栅极接触垫,另外其栅导体层的另一部分可以延伸至另一种器件(例如,第二器件)的栅导体层,从而充当栅极接触垫。
有源区中的各层可以通过外延生长形成,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其厚度。例如,第一源/漏层可以是在衬底上外延生长的半导体层,沟道层可以是在第一源/漏层上外延生长的半导体层,第二源/漏层可以是在沟道层上外延生长的半导体层。
这种半导体器件例如可以如下制造。具体地,可以在衬底上从下至上设置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的叠层。例如可以通过衬底自身或者通过在衬底上外延生长来设置第一源/漏层。接着,可以在第一源/漏层上外延生长沟道层,并可以在沟道层上外延生长第二源/漏层。在外延生长时,可以控制所生长的沟道层的厚度。由于分别外延生长,至少一对相邻层之间可以具有清晰的晶体界面。另外,可以分别对各层进行不同掺杂,于是至少一对相邻层之间可以具有掺杂浓度界面。对于沟道层,可以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得其在第一器件区域和第二器件区域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例如,可以在生长沟道层之后对其在某器件区域中的部分进行减薄处理(例如,刻蚀),或者在某器件区域进一步生长沟道层(即,加厚);或者,可以在生长第一源/漏层之后对其在某器件区域中的部分进行减薄处理(例如,刻蚀),然后再生长沟道层。
对于堆叠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可以分别在第一器件区域和第二器件区域中限定出第一器件的有源区和第二器件的有源区。例如,可以将它们依次选择性刻蚀为所需的形状。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的有源区可以由相同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来得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沿一定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来形成沟道层的侧壁。当然,在限定有源区时通常利用相同的掩模,于是第一源/漏层和第二源/漏层的侧壁也可以沿相同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于是,有源区可以呈方柱状。另外,对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特别是在它们具有不同导电类型时,它们各自的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可以沿不同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
为了便于在后继工艺中连接第一源/漏层中形成的源/漏区,对第一源/漏层的刻蚀可以只针对第一源/漏层的上部,从而第一源/漏层的下部可以延伸超出其上部的外周。然后,分别绕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有源区中的沟道层的至少部分外周形成相应器件的栅堆叠。
另外,可以使沟道层的外周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外周向内凹入,以便限定容纳栅堆叠的空间。例如,这可以通过选择性刻蚀来实现。这种情况下,栅堆叠可以嵌入该凹入中。为了保持沟道层的侧壁仍然沿相应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沟道层的凹入可以通过各向同性刻蚀来实现。
为了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可以将沟道层的相邻侧壁之间形成的尖角处理为相对和缓的圆角。
在第一、第二源/漏层中可以形成源/漏区。例如,这可以通过对第一、第二源/漏层掺杂来实现。例如,可以进行离子注入、等离子体掺杂等。根据一有利实施例,可以在沟道层的外周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外周形成的凹入中,形成牺牲栅,然后在第一、第二源/漏层的表面上形成掺杂剂源层,并通过例如退火使掺杂剂源层中的掺杂剂经第一、第二源/漏层进入有源区中。牺牲栅可以阻止掺杂剂源层中的掺杂剂直接进入沟道层中。但是,可以有部分掺杂剂经由第一、第二源/漏层而进入沟道层靠近第一源/漏层和第二源/漏层的端部。如果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具有不同的导电类型,则可以分别进行掺杂。
可以分别在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的沟道层的凹入中形成针对相应器件的栅堆叠。如果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具有不同导电类型且分别形成不同的栅堆叠,则它们的栅堆叠可以分别先后形成。在后一次形成栅堆叠时,可以利用其中的栅导体层来形成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的栅极接触垫。这可以通过对栅导体层进行构图来形成。
本公开可以各种形式呈现,以下将描述其中一些示例。
图1至1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流程的示意图。在以下,以分别形成n型器件和p型器件为例进行描述,以便更详尽地展现形成不同导电类型器件的情况。应当理解,当然也可以形成相同导电类型的器件。
如图1所示,提供衬底1001。该衬底1001可以是各种形式的衬底,包括但不限于体半导体材料衬底如体Si衬底、绝缘体上半导体(SOI)衬底、化合物半导体衬底如SiGe衬底等。在以下的描述中,为方便说明,以体Si衬底为例进行描述。在此,提供p型硅晶片作为衬底1001。在衬底1001中,例如可以通过离子注入,形成n型阱区1001w。p型器件可以形成在n型阱区1001w上(因此将其称作p型器件区域);而n型器件可以形成在p型Si衬底1001的其他区域上(因此将其称作n型器件区域)。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衬底1001可以是(100)单晶硅、单晶锗硅或单晶锗晶圆。此时,与(100)晶面垂直的晶面中既有{100}晶面族的晶面又有{110}晶面族的晶面,有利于下述器件的制造。
在衬底1001上,可以通过例如外延生长,依次形成第一源/漏层1031、沟道层1003和第二源/漏层1005。例如,第一源/漏层1031可以包括SiGe(Ge的原子百分比可以为约10-40%),厚度为约20-50nm;沟道层1003可以包括Si,厚度为约10-100nm;第二源/漏层1005可以包括SiGe(Ge的原子百分比可以为约10-40%),厚度为约20-50nm。第一源/漏层1031、沟道层1003和第二源/漏层1005的材料选择不限于此,可以包括能够提供适当刻蚀选择性的其他半导体材料。例如,沟道层1003可以包括Si:C、Ge或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另外,沟道层1003可以包括与第一源/漏层1031、第二源/漏层1005相同的构成组分,但是组分含量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例如,都是SiGe,但是其中Ge的原子百分比不同),只要沟道层1031相对于之上的第一源/漏层1031以及之上的第二源/漏层1005具备刻蚀选择性。
接下来,可以限定器件的有源区。例如,这可以如下进行。具体地,如图2(a)和2(b)(图2(a)是截面图,图2(b)是俯视图,其中的AA′线示出了截面的截取位置)所示,可以在图1所示的第二源/漏层1005上形成光刻胶(未示出),通过光刻(曝光和显影)将光刻胶构图为所需形状。在此,可以根据晶体晶面或晶面族方向来对光刻胶进行构图。例如,对于左侧的p型器件,期望其沟道侧壁沿着(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故而可以将相应光刻胶构图为侧壁平行于衬底1001的(110)晶面或{110}晶面族(由于沟道层外延生长在衬底1001上,故而也平行于沟道层的(110)晶面或{110}晶面族)的大致矩形图案。类似地,对于右侧的n型器件,期望其沟道侧壁沿着(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故而可以将相应光刻胶构图为侧壁平行于衬底1001的(100)晶面或{100}晶面族(由于沟道层外延生长在衬底1001上,故而也平行于沟道层的(100)晶面或{100}晶面族)的大致矩形图案。然后,以构图后的光刻胶为掩模,依次对第二源/漏层1005、沟道层1003和第一源/漏层1031进行选择性刻蚀如反应离子刻蚀(RIE)。刻蚀进行到第一源/漏层1031中,但并未进行到第一源/漏层1031的底面处,以便于后继制造接触部。于是,刻蚀后第二源/漏层1005、沟道层1003以及第一源/漏层1031的上部形成方柱状。RIE例如可以按大致垂直于衬底表面的方向进行,从而两个方柱状也大致垂直于衬底表面。之后,可以去除光刻胶。
在该示例中,分别在p型器件区域和n型器件区域构图针对p型器件和n型器件的有源区。在此,为描述方便起见,将针对p型器件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分别标示为1031p、1003p和1005p,将针对n型器件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分别标示为1031n、1003n和1005n。在该阶段,第一源/漏层1031在p型器件和n型器件区域之间尚连续,图2(a)中以虚线示意性示出了p型器件区域和n型器件区域之间的边界。在以下的描述中,当对p型器件区域和n型器件区域统一进行描述时,使用1031、1003和1005的附图标记;而当需要对p型器件区域和n型器件区域分别进行描述时,则分别使用1031p、1003p和1005p以及1031n、1003n和1005n的附图标记。
如图图2(a)和2(b)所示,刻蚀后p型器件区域的第二源/漏层1005p、沟道层1003p和第一源/漏层1031p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而n型器件区域的第二源/漏层1005n、沟道层1003n和第一源/漏层1031n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
然后,如图3(a)和3(b)(图3(a)是正视截面图,图3(b)是俯视截面图,其中的11′线示出了俯视截面的截取位置,AA′线示出了正视截面的截取位置)所示,可以使沟道层1003的外周相对于第一源/漏层1031和第二源/漏层1005的外周凹入(在该示例中,沿大致平行于衬底表面的横向方向凹入)。该凹入的上下侧壁分别由沟道层1003与第二源/漏层1005以及沟道层1003与第一源/漏层1031之间的界面限定。例如,这可以通过相对于第一源/漏层1031和第二源/漏层1005,进一步各向同性地选择性刻蚀(例如可以使用TMAH溶液进行湿法刻蚀)沟道层1003来实现。例如,可以使用原子层刻蚀(ALE)或数字化刻蚀,来进行选择性刻蚀,以便更精确地控制刻蚀的量。
这样,就分别限定了各器件的有源区(刻蚀后的第一源/漏层1031、沟道层1003和第二源/漏层1005)。在该示例中,各器件的有源区均大致呈方柱状。在p型器件的有源区中,第一源/漏层1031p的上部和第二源/漏层1005p的外周实质上对准,而沟道层1003p的外周相对凹入。如图3(b)所示,由于采用各向同性刻蚀,沟道层1003p在刻蚀前后基本保持共形,从而呈横向尺寸较小的方柱状,且其侧壁中至少部分依然保持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在n型器件的有源区中,第一源/漏层1031n的上部和第二源/漏层1005n的外周实质上对准,而沟道层1003n的外周相对凹入。如图3(b)所示,由于采用各向同性刻蚀,沟道层1003n在刻蚀前后基本保持共形,从而呈横向尺寸较小的方柱状,且其侧壁中至少部分依然保持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各凹入的上下侧壁均分别由沟道层1003与半第二源/漏层1005以及沟道层1003与第一源/漏层1031之间的界面限定。
如图3(b)所示,沟道层1003p的侧壁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从而其相邻侧壁之间形成尖角。同样地,沟道层1003n的侧壁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从而其相邻侧壁之间形成尖角。这种尖角在随后的工艺中可能损坏,导致工艺的不稳地性、器件可靠性的下降和器件性能的波动。为此,可以对这种尖角进行倒角处理,以使其圆滑。例如,可以通过氧化(且随后去除氧化层),来将这种尖角处理为圆角,参见图4(b)。
在沟道层1003相对于第一源/漏层1031的上部和第二源/漏层1005的外周而形成的凹入中,随后将形成栅堆叠。为避免后继处理对于沟道层1003造成影响或者在该凹入中留下不必要的材料从而影响后继栅堆叠的形成,可以在该凹入中填充一材料层以占据栅堆叠的空间(因此,该材料层可以称作“牺牲栅”)。例如,这可以通过在图3(a)和3(b)所示的结构上淀积氮化物,然后对淀积的氮化物进行回蚀如RIE。可以以大致垂直于衬底表面的方向进行RIE,氮化物可仅留在凹入内,形成牺牲栅1007,如图4(a)和4(b)(图4(a)是正视截面图,图4(b)是俯视截面图,其中的11′线示出了俯视截面的截取位置,AA′线示出了正视截面的截取位置)所示。这种情况下,牺牲栅1007可以基本上填满上述凹入。
另外,还可以制作浅沟槽隔离(STI)。例如,可以通过在需要隔离之处刻蚀沟槽,然后在沟槽中填充氧化物,来形成STI 1051,如图5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多种STI工艺,在此不再赘述。STI 1051可以分别设置在p型器件的有源区周围以及n型器件的有源区周围。
接下来,可以在第一源/漏层1031和第二源/漏层1005中形成源/漏区。这可以通过对第一源/漏层1031和第二源/漏层1005进行掺杂来形成。例如,这可以如下进行。
具体地,如图6(a)所示,可以在图5所示的结构上形成p型掺杂剂源层1009p。例如,p型掺杂剂源层1009p可以包括氧化物如氧化硅,其中含有p型掺杂剂如B。在此,掺杂剂源层1009p可以是一薄膜,例如厚度为约2-10nm,从而可以通过例如化学气相淀积(CVD)或原子层淀积(ALD)等大致共形地淀积在图5所示结构的表面上。
另外,可选地,为了避免与随后形成的n型掺杂剂源层之间的交叉污染,可以进一步在p型掺杂剂源层1009p上形成扩散阻挡层1053,如图6(b)所示。例如,扩散阻挡层1053可以包括氮化物、氮氧化物、氧化物等,厚度为约0.5-5nm。
然后,如图7所示,可以对p型掺杂剂源层1009p(以及扩散阻挡层1053)进行构图(例如,通过光刻),使其留于需要进行p型掺杂的区域。在该示例中,p型掺杂剂源层1009p可以留于p型器件区域(因为其源/漏层需要p型掺杂)以及n型器件区域中将形成体接触的区域(如果有的话,因为对于n型器件可以形成p型的体接触区)。
接着,如图8所示,可以在图7所示的结构上形成n型掺杂剂源层1009n。例如,n型掺杂剂源层1009n可以包括氧化物,其中含有n型掺杂剂如As或P,厚度为约2-10nm。n型掺杂剂源层1009n可以按p型掺杂剂源层1009p相同的方式形成。n型掺杂剂源层1009n可以覆盖需要n型掺杂的区域,例如n型器件区域(因为其源/漏层需要n型掺杂)以及p型器件区域中将形成体接触的区域(如果有的话,因为对于p型器件可以形成n型的体接触区)。
可选地,还可以在n型掺杂剂源层1009n形成另一扩散阻挡层(图中未示出),以抑制向外扩散或交叉污染。
接着,如图9所示,可以通过例如在约800-1100℃下进行退火,使掺杂剂源层1009p和1009n中包含的掺杂剂进入有源区中,从而在其中形成掺杂区,如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更具体地,在p型器件区域中,可以在第一源/漏层1031p中形成p型器件的源/漏区之一1011p-1,且在第二源/漏层1005p中形成p型器件的另一源/漏区1011p-2。类似地,在n型器件区域中,可以在第一源/漏层1031n中形成n型器件的源/漏区之一1011n-1,且在第二源/漏层1005n中形成n型器件的另一源/漏区1011n-2。之后,可以去除掺杂剂源层1009p和1009n以及扩散阻挡层1053。
尽管有牺牲栅1007存在,但是掺杂剂也可以经由第一源/漏层1031和第二源/漏层1005而进入沟道层1003中,从而在沟道层1003的上下两端处形成一定的掺杂分布(例如形成延伸区),如图中的椭圆虚线圈所示。这种掺杂分布可以降低器件导通时源/漏区与沟道之间的电阻,从而提升器件性能。
在以上示例中,通过从掺杂剂源层向有源区中驱入(drive in)掺杂剂来形成源/漏区,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离子注入、等离子体掺杂(例如,沿着图5中结构的表面进行共形掺杂)等方式,来形成源/漏区。当然,可以对需要p型掺杂的区域和需要n型掺杂的区域分别进行。在对一个区域进行处理时,可以利用例如光刻胶遮挡另一区域。这种分区域处理在CMOS工艺中是常见的。另外,如果形成相同导电类型的器件,则还可以在生长源/漏层时进行原位掺杂。
在以上示例中,先形成p型掺杂剂源层1009p,然后再形成n型掺杂剂源层1009n。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它们的顺序可以交换。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接触电阻,还可以对源/漏层进行硅化处理。例如,可以在图9所示的结构(去除掺杂剂源层和扩散阻挡层)上淀积一层NiPt(例如,Pt含量为约2-10%,厚度为约2-10nm),并在约200-400℃的温度下退火,使NiPt与Si发生反应,从而生成SiNiPt。之后,可以去除未反应的剩余NiPt,在源/漏层的表面形成硅化物1501,如图10所示。在该示例中,硅化物1501还形成在第一源/漏层1031的下部(未被刻蚀的部分)的水平表面上。
接下来,可以形成栅堆叠。为了减少栅堆叠与源/漏层之间的交迭,可以在有源区周围形成电介质层,以遮挡下层的源/漏层1031。例如,如图11(a)和11(b)所示,可以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上淀积氧化物,并对其回蚀,以形成电介质层1013,该电介质层1013作为第一隔离层。在回蚀之前,可以对淀积的氧化物进行平坦化处理如化学机械抛光(CMP)或溅射。在此,电介质层1013的顶面可以位于沟道层1003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这有助于形成自对准的栅堆叠,这将在以下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形成第一隔离层时,可以保留牺牲栅1007,以避免第一隔离层的材料进入要容纳栅堆叠的上述沟道层1003相对于第一源/漏层1031、第二源/漏层1005的凹入中。之后,可以去除牺牲栅1007,以释放沟道层1003相对于第一源/漏层1031、第二源/漏层1005的凹入中的空间。例如,可以相对于电介质层1013(氧化物)以及第一源/漏层1031、第二源/漏层1005(SiGe)和沟道层1003(Si),选择性刻蚀牺牲栅1007(氮化物)。
然后,可以在凹入中形成栅堆叠。在此,可以针对p型器件和n型器件,分别形成不同的栅堆叠。以下,以先形成p型器件的栅堆叠为例进行描述。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先形成n型器件的栅堆叠。
具体地,如图12所示,可以在图11(b)所示的结构(去除牺牲栅1007)上依次淀积栅介质层1015和针对p型器件的栅导体层1017p,并对所淀积的栅导体层1017p(以及可选地栅介质层1015)进行回蚀,使其在凹入之外的部分的顶面不高于且优选低于沟道层1003的顶面。例如,栅介质层1015可以包括高K栅介质如HfO2;栅导体层1017p可以包括金属栅导体。另外,在栅介质层1015和栅导体层1017p之间,还可以形成功函数调节层。在形成栅介质层1015之前,还可以形成例如氧化物的界面层。
由于电介质层1013的顶面设置,栅堆叠仅与沟道层1003在竖直方向上的侧面相交迭,而与第一、第二源/漏层各自在竖直方向上的侧面不交迭。即,栅堆叠自对准于沟道层1003。这样,栅堆叠可以嵌入到凹入中,从而与沟道层1003的整个高度相交迭。
然后,如图13所示,可以对栅导体层1017p进行选择性刻蚀如RIE。刻蚀可以有源区特别是顶端的第二源/漏层为掩模。例如,可以以大致垂直于衬底表面的方向进行RIE,于是栅导体层1017p可仅留在凹入内。刻蚀可以停止于栅介质层1015。然后,如图14所示,可以利用例如光刻胶1055遮蔽p型器件区域中的栅导体层1017p(当前处于凹入内),并露出n型器件区域中的栅导体层1017p。之后,可以通过选择性刻蚀如湿法腐蚀,去除n型器件区域中的栅导体层1017p。于是,形成了针对p型器件的栅堆叠(1015/1017p),该栅堆叠嵌入在p型器件的沟道层1003p的凹入中。
接下来,可以形成针对n型器件的栅堆叠。n型器件的栅堆叠也可以类似地形成。例如,如图15所示,可以形成针对n型器件的栅导体层1017n。例如,可以在图14所示的结构(去除光刻胶1055)上淀积栅导体层1017n,并对所淀积的栅导体层1017n进行回蚀,使其在凹入之外的部分的顶面不高于且优选低于沟道层1003的顶面。例如,栅导体层1017n可以包括金属栅导体。另外,在栅介质层1015和栅导体层1017n之间,还可以形成功函数调节层。在该示例中,n型器件和p型器件可以共用相同的栅介质层1015;当然,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去除栅介质层1015,并针对n型器件另外形成栅介质层。由于n型器件沟道层1003n和p型器件沟道层1003p是同时经过薄膜生长和选择性刻蚀而形成的,n型器件沟道层1003n的上表面与p型器件沟道层1003p的上表面基本共面,n型器件沟道层1003n的下表面与p型器件沟道层1003p的下表面基本共面。
可以看到,栅导体层1017n不仅形成于n型器件区域中,还形成于p型器件区域中,且与栅导体层1017p相接触。之后,可以利用栅导体层1017n制作栅极接触垫,以便随后制作到栅极的接触部。
当然,形成栅堆叠的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在形成针对p型器件的栅堆叠之后,可以利用光刻胶遮蔽p型器件区域,并通过选择性刻蚀如RIE,去除栅导体层1017p在n型器件区域的部分。然后,可以在n型器件区域中形成针对n型器件的栅堆叠(例如,在保留光刻胶遮蔽p型器件区域的情况下)。
接下来,可以对栅导体层1017n进行构图,形成栅极接触垫,以便于后继互连制作。例如,如图16(a)和16(b)(图16(a)是截面图,图16(b)是俯视图,其中的AA′线示出了截面的截取位置)所示,可以在图15所示的结构上形成光刻胶1019。该光刻胶1019例如通过光刻构图为覆盖栅导体层1017n露于凹入之外的一部分,且露出栅导体层1017n露于凹入之外的其他部分。在该示例中,如图16(b)所示,光刻胶1019在p型器件区域和n型器件区域可以分别呈从相应有源区的外周向外沿一定方向延伸的条状。为便于构图,p型器件区域和n型器件区域上的光刻胶条彼此实质上对准。
然后,如图17(a)和17(b)(图17(a)为截面图,图17(b)为俯视图,其中的AA′线示出了截面的截取位置)所示,可以光刻胶1019为掩模,对栅导体层1017n进行选择性刻蚀如RIE。这样,栅导体层1017n除了留于凹入之内的部分之外,被光刻胶1019遮挡的部分得以保留,并用作栅极接触垫。随后,可以通过这种栅极接触垫来实现到栅堆叠的电连接。
在该示例中,如图17(b)所示,p型器件的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n型器件的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栅极接触垫1017n在p型器件区域和n型器件区域可以分别呈从相应有源区的外周向外沿一定方向延伸的条状。
然后,可以如图18所示,在图17(a)和17(b)所示的结构上形成层间电介质层1057。例如,可以淀积氧化物并对其进行平坦化如CMP来形成层间电介质层1057。在层间电介质层1057中,可以形成到n型阱区以及p型器件的源/漏区和栅导体层的电接触部1023p-1至1023p-4,可以形成到p型衬底以及n型器件的源/漏区和栅导体层的电接触部1023n-1至1023n-4。这些接触部可以通过在层间电介质层1057中刻蚀孔洞,,并在其中填充导电材料如金属(例如,钨)来形成。在填充金属之前,可以在接触孔的内壁上形成阻挡层如TiN。
根据该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可以包括均为竖直器件形式的p型器件和n型器件。p型器件和n型器件各自均包括沿竖直方向叠置的第一源/漏层1031、沟道层1003和第二源/漏层1005。在第一源/漏层1031和第二源/漏层1005中形成了源/漏区。沟道层1003横向凹入,栅堆叠绕沟道层1003的外周形成,且嵌于该凹入中,p型器件和n型器件的沟道层1003p和1003n的侧壁沿不同晶面延伸。各器件还包括从栅导体向外延伸的栅极接触垫。
图19至2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流程中部分阶段的示意图。
为了通过减小源/漏与栅之间的正对面积从而降低源/漏与栅之间的重叠电容,还可以对源/漏层进行细化处理。例如,如图19所示,可以在图9所示的结构(去除掺杂剂源层和扩散阻挡层)中,选择性刻蚀源/漏层,使其横向尺寸减少(甚至可以小于沟道层)。可选地,为了降低接触电阻,可以对细化处理后的源/漏层进行硅化处理,在源/漏层的表面处形成硅化物,硅化处理的过程在上文中结合图10已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之后,如图20所示,可以在第二源/漏层1005、第一源/漏层1031的侧壁中相对于牺牲栅1007凹入的侧壁上形成遮蔽层1007’,该遮蔽层1007’的侧壁与牺牲栅1007的侧壁实质上共面。例如可以通过侧墙(spacer)形成工艺,利用低k介质来形成低k介质侧墙1007′。在后续过程中,栅叠层形成于沟道层1003相对于侧墙1007’所形成的凹入中。
接下来,在沟道层1003相对于遮蔽层1007’的凹入中形成栅堆叠、形成栅极接触垫、以及形成两个器件各自的电接触部的工艺可以按上文结合图10至18描述的工艺进行,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例如,通过集成多个这样的半导体器件以及其他器件(例如,其他形式的晶体管等),可以形成集成电路(IC),并由此构建电子设备。因此,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半导体器件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与集成电路配合的显示屏幕以及与集成电路配合的无线收发器等部件。这种电子设备例如智能电话、计算机、平板电脑(PC)、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移动电源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SoC)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上述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具体地,可以在芯片上集成多种器件,其中至少一些是根据本公开的方法制造的。
在以上的描述中,对于各层的构图、刻蚀等技术细节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形成所需形状的层、区域等。另外,为了形成同一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设计出与以上描述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的方法。另外,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限定。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33)
1.一种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从下至上设置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的叠层;
通过沿特定的晶面族形成掩模,从堆叠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分别限定出第一器件的有源区和第二器件的有源区,且使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的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不同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以及
分别绕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有源区中的沟道层的至少部分外周形成相应器件的栅堆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和/或第二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器件为n型器件,其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而第二器件为p型器件,其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或者
第一器件为p型器件,其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而第二器件为n型器件,其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器件为n型器件,其沟道层的半导体材料为Si、SiGe或Ge晶体之一并且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而第二器件为p型器件,其沟道层的半导体材料为Si、SiGe或Ge晶体之一并且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或者
第一器件为p型器件,其沟道层的半导体材料为Si、SiGe或Ge晶体之一并且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而第二器件为n型器件,其沟道层的半导体材料为Si、SiGe或Ge晶体之一并且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器件的第一源/漏层指向第二源/漏层的方向是沿[100]晶向或沿<100>晶向族,和/或所述第二器件的第一源/漏层指向第二源/漏层的方向是沿[100]晶向或沿<100>晶向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且第二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且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晶向与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的晶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且第二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且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晶体结构与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的晶体结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限定第一器件的有源区包括:
依次对第一器件的第二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一源/漏层进行选择性刻蚀以形成侧壁沿第一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的图案,并通过各向同性刻蚀使得沟道层的外周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外周凹入;
在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凹入中形成第一器件的牺牲栅;
限定第二器件的有源区包括:
依次对第二器件的第二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一源/漏层进行选择性刻蚀以形成侧壁沿第二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的图案,并通过各向同性刻蚀使得沟道层的外周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外周凹入;
在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凹入中形成第二器件的牺牲栅。
9.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限定第一器件的有源区还包括:在对第一器件的沟道层进行各向同性刻蚀后,将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相邻侧壁形成的尖角处理为圆角;并且/或者
限定第二器件的有源区还包括:在对第二器件的沟道层进行各向同性刻蚀后,将第二器件沟道层的相邻侧壁形成的尖角处理为圆角。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限定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的有源区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器件的第一源/漏层和第二源/漏层的表面上形成掺杂剂源层;以及
使掺杂剂源层中的掺杂剂进入第一器件的第一、第二源/漏层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在限定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的有源区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在第二器件的第一源/漏层和第二源/漏层的表面上形成另一掺杂剂源层;以及
使另一掺杂剂源层中的掺杂剂进入第二器件的第一、第二源/漏层中。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形成牺牲栅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在第一器件的第一、第二源/漏层的表面上形成硅化物;和/或
在第二器件的第一、第二源/漏层的表面上形成硅化物。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的栅堆叠包括:
在衬底上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的有源区的周围形成第一隔离层,其中第一隔离层的顶面处于沟道层的顶面与底面之间;
去除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的牺牲栅,以释放沟道层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凹入中的空间;
在第一隔离层上依次形成第一器件的栅介质层和栅导体层;
回蚀栅导体层,去除栅导体层在所述凹入之外的部分;
去除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凹入中的栅导体层;
在第二器件的所述凹入中形成第二器件的栅导体层;以及
回蚀第二器件的栅导体层,使栅导体层在所述凹入之外的部分的顶面低于沟道层的顶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形成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的栅极接触垫,栅极接触垫分别从相应栅堆叠中的栅导体层沿着远离沟道层的方向延伸,且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中至少之一的栅导体层和相应的栅极接触垫包括不同的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中任一个的栅导体层来形成栅极接触垫。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衬底上设置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的叠层包括:
在衬底上外延生长第一半导体层,作为第一源/漏层;
在第一源/漏层上外延生长第二半导体层,作为沟道层;以及
在沟道层上外延生长第三半导体层,作为第二源/漏层。
17.一种半导体器件,根据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制造,所述半导体器件包括:
衬底;
在衬底上形成的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均包括:在衬底上从下至上依次叠置的第一源/漏层、沟道层和第二源/漏层,以及绕沟道层的至少部分外周形成的栅堆叠;
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的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不同的晶体晶面或晶面族延伸,且沟道中的电流方向实质上垂直于衬底。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
第一器件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和/或第二器件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
第一器件为n型器件,其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而第二器件为p型器件,其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或者
第一器件为p型器件,其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而第二器件为n型器件,其沟道层的侧壁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
第一器件为n型器件,其沟道层的半导体材料为Si、SiGe或Ge晶体之一并且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而第二器件为p型器件,其沟道层的半导体材料为Si、SiGe或Ge晶体之一并且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或者
第一器件为p型器件,其沟道层的半导体材料为Si、SiGe或Ge晶体之一并且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10)晶面或{110}晶面族延伸,而第二器件为n型器件,其沟道层的半导体材料为Si、SiGe或Ge晶体之一并且沟道层的侧壁中至少部分沿(100)晶面或{100}晶面族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器件的第一源/漏层指向第二源/漏层的方向沿[100]晶向或沿<100>晶向族,和/或所述第二器件的第一源/漏层指向第二源/漏层的方向沿[100]晶向或沿<100>晶向族。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
第一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且第二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且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晶向与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的晶向相同。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
第一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且第二器件的沟道层是半导体的单晶材料,且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晶体结构与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的晶体结构相同。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
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相邻侧壁所形成的角为圆角;并且/或者
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的相邻侧壁所形成的角为圆角。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沟道层的外周相对于第一、第二源/漏层的外周向内凹入。
26.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上表面与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的上表面基本共面和/或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下表面与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的下表面基本共面。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各自还包括:从栅堆叠中的栅导体层沿着远离沟道层的方向横向延伸的栅极接触垫,其中,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中至少之一的栅导体层和相应的栅极接触垫包括不同的材料。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的栅极接触垫包括相同的材料。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中任一个的栅导体层和相应的栅极接触垫包括相同的材料,且成一体延伸。
3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上表面与第一器件的栅堆叠的至少部分的上表面基本共面且第一器件的沟道层的下表面与第一器件的栅堆叠的至少部分的下表面基本共面,和/或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的上表面与第二器件的栅堆叠的至少部分的上表面基本共面且第二器件的沟道层的下表面与第二器件的栅堆叠的至少部分的下表面基本共面。
3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至少部分地由如权利要求17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形成的集成电路。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与所述集成电路配合的显示器以及与所述集成电路配合的无线收发器。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下至少一个:智能电话、计算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和/或移动电源。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65735.1A CN109449121B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PCT/CN2018/113052 WO2020082406A1 (zh) | 2018-10-26 | 2018-10-31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US17/250,770 US20210193533A1 (en) | 2018-10-26 | 2018-10-31 |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device |
US18/477,004 US20240021483A1 (en) | 2018-10-26 | 2023-09-28 |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65735.1A CN109449121B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49121A CN109449121A (zh) | 2019-03-08 |
CN109449121B true CN109449121B (zh) | 2022-04-19 |
Family
ID=65549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65735.1A Active CN109449121B (zh) | 2018-10-26 | 2018-10-26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210193533A1 (zh) |
CN (1) | CN109449121B (zh) |
WO (1) | WO202008240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92857B (zh) | 2021-02-09 | 2023-08-25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侧壁互连结构中带散热管道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4446963A (zh) * | 2021-12-01 | 2022-05-06 | 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 | 半导体存储单元结构、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78533A (ja) * | 1994-08-31 | 1996-03-22 | Nec Corp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7312485B2 (en) * | 2000-11-29 | 2007-12-25 | Intel Corporation | CMOS fabrication process utilizing special transistor orientation |
US6943407B2 (en) * | 2003-06-17 | 2005-09-13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Low leakage heterojunction vertical transistors and high performance devices thereof |
US7482214B2 (en) * | 2003-12-30 | 2009-01-27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Transistor design and layout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ith strain |
US20070148939A1 (en) * | 2005-12-22 | 2007-06-2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Low leakage heterojunction vertical transistors and high performance devices thereof |
US7456450B2 (en) * | 2006-02-09 | 2008-11-2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MOS devices with hybrid channel orientation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US8183628B2 (en) * | 2007-10-29 | 2012-05-22 | Unisantis Electronics Singapore Pte Ltd. |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
CN101404321B (zh) * | 2008-10-31 | 2011-04-20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一种垂直沟道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 |
US10833193B2 (en) * | 2016-09-30 | 2020-11-10 |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device |
US9882025B1 (en) * | 2016-09-30 | 2018-01-30 | Globalfoundries Inc. | Methods of simultaneously forming bottom and top spacers on a vertical transistor device |
CN106298778A (zh) * | 2016-09-30 | 2017-01-04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
2018
- 2018-10-26 CN CN201811265735.1A patent/CN109449121B/zh active Active
- 2018-10-31 WO PCT/CN2018/113052 patent/WO202008240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10-31 US US17/250,770 patent/US2021019353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3
- 2023-09-28 US US18/477,004 patent/US20240021483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021483A1 (en) | 2024-01-18 |
CN109449121A (zh) | 2019-03-08 |
WO2020082406A1 (zh) | 2020-04-30 |
US20210193533A1 (en) | 2021-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87384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
US11652103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device | |
CN106252352A (zh) | 半导体设置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设置的电子设备 | |
CN111584486A (zh) | 具有交错结构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 |
US20240021483A1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device | |
WO2020073377A1 (zh) | 并联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并联结构的电子设备 | |
WO2023024299A1 (zh) | 具有双栅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1106177A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
WO2020155432A1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
CN109411538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
CN112582464B (zh) | 应变竖直沟道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 |
CN113659012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
CN111326509B (zh) | 包括电容器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1063728B (zh) | C形有源区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 |
CN111463288A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
CN110098250B (zh) | 带体区的竖直型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相应电子设备 | |
US12250831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
CN113257918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
WO2018059108A1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该器件的电子设备 | |
CN111063684B (zh) | 具有c形有源区的半导体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 |
CN111668294B (zh) | 带导电层的竖直型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1244161B (zh) | C形沟道部半导体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 |
CN109473429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 |
CN111063683B (zh) | 具有u形沟道的半导体装置及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 |
WO2024216702A1 (zh) | 具有连续栅长的竖直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