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2143B -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92143B CN109392143B CN201710687313.2A CN201710687313A CN109392143B CN 109392143 B CN109392143 B CN 109392143B CN 201710687313 A CN201710687313 A CN 201710687313A CN 109392143 B CN109392143 B CN 1093921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ndom access
- subcarrier interval
- message
- user equipment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7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36963 noncom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860 com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41—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collision treat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28—Variable divis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6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38—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using contention-free random access [CFR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其中,基站侧的随机接入方法包括: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因此,本发明的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ary,简称LTE)协议采用四步随机接入机制。而当前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支持基于竞争的四步随机接入机制以及基于非竞争的三步随机制接入机制。其中,由于5G NR中引入了上行和下行多波束操作,并且支持不同的参数,例如:子载波间隔(Sub Carrier Spacing,简称SCS),所以需要考虑5G NR系统中随机接入消息的SCS配置方法。
具体地,当前5G NR支持的基于竞争的四步随机接入机制如图1所示。其中,Msg.1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简称PRACH)传输,Msg.2和Msg.4都是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PDSCH)传输,Msg.3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PUSCH)传输。
当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通过下行小区搜索过程首先选择一个小区时,它将接收到剩余系统信息(Remaining System Information,简称RMSI)中的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简称RACH)配置,从中读取到Msg.1对应的PRACH的SCS和时频资源等参数。携带RMSI的PDSCH和相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使用相同的SCS发送。
当前5G NR支持的基于非竞争的三步随机制接入机制如图2所示。与传统的四步随机接入机制的差异在于Msg.0,直接指示了随机接入Msg.1采用的前导码,而不是由UE在预先约定的前导码集合中随机选取。
因此,在5G通信系统中,需要考虑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SCS配置方法。但是,目前5G标准只给出Msg.1的SCS通过RMSI统一配置,针对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其他消息的SCS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其中,上述方案中,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包括: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其中,上述方案中,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包括: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上述方案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上述方案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消息接收模块,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一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第二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第二消息发送模块,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第七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六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八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第十一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八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第十二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第九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第十四消息接收模块,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十六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十五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第一存储器、第一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第一存储器、第一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第二存储器、第二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第二存储器、第二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在5G NR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1~Msg.4都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在5G NR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0~Msg.2也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而保证5G NR的随机接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5G NR支持的基于竞争的四步随机接入机制的流程图;
图2表示现有技术中5G NR支持的基于非竞争的三步随机接入机制的流程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侧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侧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图;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侧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侧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图;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模块示意图之一;
图8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模块示意图之二;
图9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模块示意图之一;
图10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模块示意图之二;
图1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框图;
图1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可互换使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
第一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基站,该随机接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为基站侧所执行的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当用户设备需要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会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还是进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其中,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即Msg.1)采用的前导码是由用户设备在预先定义的前导码集合中随机选取的。而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即Msg.1)采用的前导码是在基站发送给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即Msg.0)中指示的前导码。
另外,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通过RMSI统一配置。
步骤32: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简称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RMSI中的随机接入信道(RandomAccess Channel,简称RACH)配置参数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即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三种:
第一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三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其中,对于上述三种方式,当基站联合考虑RMSI、寻呼(Paging)和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来设计搜索PDCCH信道的控制资源集(Control-resourceset,CORESET)时,Msg.2的子载波间隔的配置并不同于PBCH的子载波间隔,但与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另外,Msg.2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重新配置。
另外,由于Msg.2和RMSI都是承载在PDSCH信道上,因此基站可以配置与传输RMSI的PDSCH相同的子载波间隔。即优选地,基站默认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从而不需要发送任何信令通知用户设备,节省了信令开销。此外,如果基站判断需要更改Msg.2的子载波间隔,基站可以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指示Msg.2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或者通过RRC高层信令或RMSI通知用户设备采用与PBCH相同的子载波间隔。
步骤33: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发送调度传输消息(即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四种:
第一种: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三种: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第四种: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Msg.2包含的参数中指示。
针对Msg.3的四种确定方式,进一步地,基站默认配置Msg.3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从而不需要发送任何信令通知用户设备,节省了信令开销。此外,网络还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重新指示Msg.3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3的子载波间隔;或者通过RRC高层信令或RMSI通知用户设备采用与PBCH相同的子载波间隔,或者在Msg.2包含的参数中指示Msg.3的子载波间隔。
步骤34: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发送冲突解决消息(即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四种:
第一种: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三种: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Msg.2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四种: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针对Msg.4的四种确定方式,其中,由于Msg.2与Msg.4均在PDSCH信道上传输,所以进一步地,基站默认配置Msg.4的子载波间隔与Msg.2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从而不需要发送任何信令通知用户设备,节省了信令开销。
此外,网络还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重新指示Msg.4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3的子载波间隔;或者通过RRC高层信令或RMSI通知用户设备采用与PBCH相同的子载波间隔或采用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在通过上述步骤31~34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进一步地,第八子载波间隔默认采用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进一步地,第九子载波间隔通过RMSI统一配置;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优选地,在通过上述步骤31~34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进一步地,第一子载波间隔通过RMSI统一配置;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在RRC连接建立之后,可以通过RRC信令来配置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一个或多个带宽部分(Band Width Part,简称BWP)。其中,每个BWP的子载波间隔也可以由RRC信令配置。当激活的BWP使用与RRC连接建立过程的子载波间隔不同时,在用户设备失去上行定时同步(即上行失步)的情况下,则需要指定连接态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用户设备的行为。其中,无论配置一个或多个BWP,PRACH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在不同的载波上都相同。
如果用户设备失去了上行同步,用户设备将释放所有与BWP和/或参数(numerology)有关的专用RRC配置。一旦网络已经在随机接入过程中识别出用户设备,网络则可以重新为用户设备配置一个或多个BWP和/或参数(numerology)。
其中,当用户设备初始接入时采用的是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时,该用户设备在发生上行失步时,可以采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或者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进行随机接入。
当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采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接入时,网络无法识别是哪个用户设备在PRACH信道上发送了Msg.1。因此,用户设备在控制资源集合(Control-resource set,简称CORESET)上监视PDCCH调度的Msg.2。其中,该CORESET由PBCH上携带的MIB配置。另外,在此随机接入过程中,Msg.2默认采用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而在PUSCH上发送的Msg.3使用与在初始接入过程中相同的子载波间隔,Msg.4同样也使用与初始接入过程中相同的子载波间隔。
当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采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接入时,无论BWP的配置取值如何,在连接态下的用户设备至少应配置CORESET相关联的搜索空间,用于监视调度PRACH传输的PDCCH命令。因此,PDCCH命令和对应的调度Msg.2的PDCCH可以在相同的搜索空间内进行监测,即Msg.2和Msg.0使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其中,基于RMSI中提供的RACH配置参数,Msg.0中的PDCCH命令指示了包括Msg.1的子载波间隔等在内的PRACH传输参数。
此外,通过上述过程,一旦成功完成了上行同步的RRC连接重建立(无论是否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网络可以在配置的BWP中恢复专用下行分配的调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在5G NR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1~Msg.4都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并且在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重新接入的过程中,也可为重新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而保证5G NR的随机接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第二实施例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基站,该随机接入方法包括:
步骤41: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为基站侧所执行的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当用户设备需要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会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还是进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其中,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即Msg.1)采用的前导码是由用户设备在预先定义的前导码集合中随机选取的。而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即Msg.1)采用的前导码是在基站发送给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即Msg.0)中指示的前导码。
优选地,第八子载波间隔与PBCH传输采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步骤42: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其中,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通过RMSI统一配置。
步骤43: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若本次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则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即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两种:
第一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来自源小区的Msg.0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Msg.0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其中,对于上述两种方式,进一步地,如果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用于非切换过程,基站默认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来自源小区的Msg.0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从而不需要发送任何信令通知用户设备,节省了信令开销。而如果基站判断需要更改Msg.2的子载波间隔,基站则可以在Msg.0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重新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进一步地,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若本次随机接入用于切换过程,则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即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三种:
第一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来自源小区的Msg.0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如果切换过程由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接收功率(SS-RSRP)测量触发,则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测量目标小区的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SS)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如果切换过程由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CSI-RSRP)测量触发,则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测量目标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Msg.0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其中,对于上述三种方式,进一步地,如果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用于非切换过程,则基站默认Msg.2的子载波间隔使用与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相同的子载波间隔,节省了信令开销。除非在Msg.0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重新配置,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
对于默认情况,如果切换过程由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接收功率(SS-RSRP)测量触发,则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测量目标小区的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SS)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如果切换过程由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CSI-RSRP)测量触发,则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测量目标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优选地,在通过上述步骤41~43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进一步地,第八子载波间隔默认采用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进一步地,第九子载波间隔通过RMSI统一配置;
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在RRC连接建立之后,可以通过RRC信令来配置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一个或多个BWP。其中,每个BWP的子载波间隔也可以由RRC信令配置。当激活的BWP使用与RRC连接建立过程的子载波间隔不同时,在用户设备失去上行定时同步(即上行失步)的情况下,则需要指定连接态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用户设备的行为。其中,无论配置一个或多个BWP,PRACH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在不同的载波上都相同。
如果用户设备失去了上行同步,用户设备将释放所有与BWP和/或参数(numerology)有关的专用RRC配置。一旦网络已经在随机接入过程中识别出用户设备,网络则可以重新为用户设备配置一个或多个BWP和/或参数(numerology)。
其中,当用户设备初始接入时采用的是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时,该用户设备在发生上行失步时,则需要采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进行随机接入。
当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采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接入时,无论BWP的配置取值如何,在连接态下的用户设备至少应配置CORESET相关联的搜索空间,用于监视调度PRACH传输的PDCCH命令。因此,PDCCH命令和对应的调度Msg.2的PDCCH可以在相同的搜索空间内进行监测,即Msg.2和Msg.0使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其中,基于RMSI中提供的RACH配置参数,Msg.0中的PDCCH命令指示了包括Msg.1的子载波间隔等在内的PRACH传输参数。
此外,通过上述过程,一旦成功完成了上行同步的RRC连接重建立,网络可以在配置的BWP中恢复专用下行分配的调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在5G NR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0~Msg.2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并且在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重新接入的过程中,也可为重新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而保证5G NR的随机接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第三实施例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该随机接入方法包括:
步骤51: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为基站侧所执行的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当用户设备需要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会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还是进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其中,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即Msg.1)采用的前导码是由用户设备在预先定义的前导码集合中随机选取的。而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即Msg.1)采用的前导码是在基站发送给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即Msg.0)中指示的前导码。
另外,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通过RMSI统一配置。
步骤52: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即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三种:
第一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三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其中,对于上述三种方式,当基站联合考虑RMSI、寻呼(Paging)和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来设计搜索PDCCH信道的控制资源集(Control-resourceset,CORESET)时,Msg.2的子载波间隔的配置并不同于PBCH的子载波间隔,但与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另外,Msg.2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重新配置。
另外,由于Msg.2和RMSI都是承载在PDSCH信道上,因此基站可以配置与传输RMSI的PDSCH相同的子载波间隔。即优选地,基站默认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从而不需要发送任何信令通知用户设备,节省了信令开销。此外,如果基站判断需要更改Msg.2的子载波间隔,基站可以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指示Msg.2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或者通过RRC高层信令或RMSI通知用户设备采用与PBCH相同的子载波间隔。
步骤53: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发送调度传输消息(即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四种:
第一种: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三种: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第四种:Msg.3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Msg.2包含的参数中指示。
针对Msg.3的四种确定方式,进一步地,基站默认配置Msg.3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从而不需要发送任何信令通知用户设备,节省了信令开销。此外,网络还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重新指示Msg.3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3的子载波间隔;或者通过RRC高层信令或RMSI通知用户设备采用与PBCH相同的子载波间隔,或者在Msg.2包含的参数中指示Msg.3的子载波间隔。
步骤54: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发送冲突解决消息(即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四种:
第一种: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传输RMSI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三种: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Msg.2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四种:Msg.4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针对Msg.4的四种确定方式,其中,由于Msg.2与Msg.4均在PDSCH信道上传输,所以进一步地,基站默认配置Msg.4的子载波间隔与Msg.2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从而不需要发送任何信令通知用户设备,节省了信令开销。
此外,网络还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RMSI中的RACH配置参数重新指示Msg.4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3的子载波间隔;或者通过RRC高层信令或RMSI通知用户设备采用与PBCH相同的子载波间隔或采用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通过上述步骤51~54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进一步地,第八子载波间隔默认采用PBCH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进一步地,第九子载波间隔通过RMSI统一配置;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优选地,通过上述步骤51~54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进一步地,第一子载波间隔通过RMSI统一配置;
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在RRC连接建立之后,可以通过RRC信令来配置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一个或多个BWP。其中,每个BWP的子载波间隔也可以由RRC信令配置。当激活的BWP使用与RRC连接建立过程的子载波间隔不同时,在用户设备失去上行定时同步(即上行失步)的情况下,则需要指定连接态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用户设备的行为。其中,无论配置一个或多个BWP,PRACH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在不同的载波上都相同。
如果用户设备失去了上行同步,用户设备将释放所有与BWP和/或参数(numerology)有关的专用RRC配置。一旦网络已经在随机接入过程中识别出用户设备,网络则可以重新为用户设备配置一个或多个BWP和/或参数(numerology)。
其中,当用户设备初始接入时采用的是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时,该用户设备在发生上行失步时,可以采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或者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进行随机接入。
当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采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接入时,网络无法识别是哪个用户设备在PRACH信道上发送了Msg.1。因此,用户设备在CORESET上监视PDCCH调度的Msg.2。其中,该CORESET由PBCH上携带的MIB配置。另外,在此随机接入过程中,Msg.2默认采用传输RMSI的子载波间隔,而在PUSCH上发送的Msg.3使用与在初始接入过程中相同的子载波间隔,Msg.4同样也使用与初始接入过程中相同的子载波间隔。
当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采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接入时,无论BWP的配置取值如何,在连接态下的用户设备至少应配置CORESET相关联的搜索空间,用于监视调度PRACH传输的PDCCH命令。因此,PDCCH命令和对应的调度Msg.2的PDCCH可以在相同的搜索空间内进行监测,即Msg.2和Msg.0使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其中,基于RMSI中提供的RACH配置参数,Msg.0中的PDCCH命令指示了包括Msg.1的子载波间隔等在内的PRACH传输参数。
此外,通过上述过程,一旦成功完成了上行同步的RRC连接重建立(无论是否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网络可以在配置的BWP中恢复专用下行分配的调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在5G NR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1~Msg.4都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并且在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重新接入的过程中,也可为重新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而保证5G NR的随机接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第四实施例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该随机接入方法包括:
步骤61: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本发明的实施例,为基站侧所执行的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当用户设备需要进行初始接入时,基站会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还是进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其中,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即Msg.1)采用的前导码是由用户设备在预先定义的前导码集合中随机选取的。而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进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时,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即Msg.1)采用的前导码是在基站发送给用户设备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即Msg.0)中指示的前导码。
优选地,第八子载波间隔与PBCH传输采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步骤62: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其中,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通过RMSI统一配置。
步骤63: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若本次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则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即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两种:
第一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来自源小区的Msg.0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Msg.0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其中,对于上述两种方式,进一步地,如果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用于非切换过程,基站默认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来自源小区的Msg.0的子载波间隔相同,从而不需要发送任何信令通知用户设备,节省了信令开销。而如果基站判断需要更改Msg.2的子载波间隔,基站则可以在Msg.0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重新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进一步地,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即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若本次随机接入用于切换过程,则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即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的确定方式存在如下三种:
第一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与来自源小区的Msg.0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如果切换过程由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接收功率(SS-RSRP)测量触发,则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测量目标小区的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SS)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如果切换过程由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CSI-RSRP)测量触发,则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测量目标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第二种:Msg.2所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在Msg.0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配置。
其中,对于上述三种方式,进一步地,如果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用于非切换过程,则基站默认Msg.2的子载波间隔使用与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相同的子载波间隔,节省了信令开销。除非在Msg.0中的RACH配置参数中重新配置,从而可以灵活配置Msg.2的子载波间隔。
对于默认情况,如果切换过程由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接收功率(SS-RSRP)测量触发,则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测量目标小区的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SS)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如果切换过程由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接收功率(CSI-RSRP)测量触发,则Msg.2的子载波间隔与测量目标小区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子载波间隔相同。
优选地,通过上述步骤61~63,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在RRC连接建立之后,可以通过RRC信令来配置用户设备所采用的一个或多个BWP。其中,每个BWP的子载波间隔也可以由RRC信令配置。当激活的BWP使用与RRC连接建立过程的子载波间隔不同时,在用户设备失去上行定时同步(即上行失步)的情况下,则需要指定连接态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用户设备的行为。其中,无论配置一个或多个BWP,PRACH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在不同的载波上都相同。
如果用户设备失去了上行同步,用户设备将释放所有与BWP和/或参数(numerology)有关的专用RRC配置。一旦网络已经在随机接入过程中识别出用户设备,网络则可以重新为用户设备配置一个或多个BWP和/或参数(numerology)。
其中,当用户设备初始接入时采用的是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时,该用户设备在发生上行失步时,则需要采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进行随机接入。
当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采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重新接入时,无论BWP的配置取值如何,在连接态下的用户设备至少应配置CORESET相关联的搜索空间,用于监视调度PRACH传输的PDCCH命令。因此,PDCCH命令和对应的调度Msg.2的PDCCH可以在相同的搜索空间内进行监测,即Msg.2和Msg.0使用相同的子载波间隔。其中,基于RMSI中提供的RACH配置参数,Msg.0中的PDCCH命令指示了包括Msg.1的子载波间隔等在内的PRACH传输参数。
此外,通过上述过程,一旦成功完成了上行同步的RRC连接重建立,网络可以在配置的BWP中恢复专用下行分配的调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在5G NR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0~Msg.2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并且在用户设备发生上行失步重新接入的过程中,也可为重新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而保证5G NR的随机接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包括有:基于竞争的初始随机接入过程,在此之后用户设备上行失步时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和用户设备上行失步时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以及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在此之后用户设备上行失步时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为了区分上述不同过程中出现的各个消息,对于同一种消息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名称。
即,上述描述中出现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和“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指的均是Msg.1;
上述描述中出现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和“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指的均是Msg.2;
上述描述中出现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第二调度传输消息”指的均是Msg.3;
上述描述中出现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第二冲突解决消息”指的均是Msg.4;
上述描述中出现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和“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指的均是Msg.0。
第五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如图7所示,该基站700包括:
第一消息接收模块701,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一消息发送模块7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第二消息接收模块703,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第二消息发送模块704,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优选地,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三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三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四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优选地,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四消息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五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第五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接收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第六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在5G NR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1~Msg.4都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而保证5G NR的随机接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第六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如图8所示,该基站800包括:
第七消息发送模块801,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六消息接收模块802,用于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八消息发送模块803,用于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优选地,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九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七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十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在5G NR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0~Msg.2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而保证5G NR的随机接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第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如图9所示,该用户设备900包括:
第十一消息发送模块901,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八消息接收模块902,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第十二消息发送模块9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第九消息接收模块904,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优选地,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优选地,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第十消息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十三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十一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接收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优选地,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第十四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十二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第十五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第十三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接收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在5G NR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1~Msg.4都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而保证5G NR的随机接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第八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如图10所示,该用户设备1000包括:
第十四消息接收模块1001,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十六消息发送模块1002,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十五消息接收模块1003,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优选地,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优选地,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第十六消息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十七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十七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接收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的方式或者网络配置的方式,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各个消息确定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从而在5G NR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中,Msg.0~Msg.2可以有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机接入过程中各个消息的子载波间隔无法确定的问题,进而保证5G NR的随机接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
第九实施例
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第一存储器1120、第一处理器1100及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器1120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第一处理器1100,用于读取第一存储器1120中的程序,控制第一收发机1110在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首先,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接着,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再次,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最后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在图11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第一处理器110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1120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第一收发机1110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第一处理器110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第一存储器1120可以存储第一处理器110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第一收发机1110还用于: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其中,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第一收发机1110: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第一处理器1100,还用于读取第一存储器1120中的程序,控制第一收发机1110在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首先,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然后,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最后,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第一收发机1110还用于: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第十实施例
为了更好的实现上述目的,如图1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第二处理器1210;通过总线接口1220与所述第二处理器1210相连接的第二存储器1230,所述第二存储器1230用于存储所述第二处理器121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程序和数据,以及通过总线接口1220与所述第二处理器1210相连接的第二收发机1240,用于在第二处理器1210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收发机1240能够在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首先,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接着,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再次,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最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第二收发机1240还用于: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其中,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第二收发机1240还用于: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第二收发机1240还能够在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首先,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然后,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最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第二收发机1240还用于: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第二处理器121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第二存储器1230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第二收发机1240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1250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第二处理器121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第二存储器1230可以存储第二处理器121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者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示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执行上述方法的部分或者全部步骤的指令;且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于一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存储介质。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中,显然,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发明的等效方案。并且,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步骤可以自然地按照说明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但是并不需要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执行,某些步骤可以并行或彼此独立地执行。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的全部或者任何步骤或者部件,可以在任何计算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介质等)或者计算装置的网络中,以硬件、固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加以实现,这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说明的情况下运用他们的基本编程技能就能实现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在任何计算装置上运行一个程序或者一组程序来实现。所述计算装置可以是公知的通用装置。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也可以仅仅通过提供包含实现所述方法或者装置的程序代码的程序产品来实现。也就是说,这样的程序产品也构成本发明,并且存储有这样的程序产品的存储介质也构成本发明。显然,所述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公知的存储介质或者将来所开发出来的任何存储介质。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中,显然,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发明的等效方案。并且,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步骤可以自然地按照说明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但是并不需要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执行。某些步骤可以并行或彼此独立地执行。
第十一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上述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其中,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上述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第十二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上述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第十三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其中,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上述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其中,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上述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第十四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其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上述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0)
1.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三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四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五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六子载波间隔以及所述第七子载波间隔不完全相同;
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9.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15.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三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四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五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六子载波间隔以及所述第七子载波间隔不完全相同;
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或者携带在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为:物理广播信道传输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传输剩余系统信息采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携带在剩余系统信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23.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非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同步信号块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当切换过程中的所述参考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携带在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中的随机接入信道配置参数中。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五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五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2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消息接收模块,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一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第二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第二消息发送模块,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三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四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五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六子载波间隔以及所述第七子载波间隔不完全相同;
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四消息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五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第五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接收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第六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3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七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六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八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3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十一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八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第十二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第九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三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四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五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六子载波间隔以及所述第七子载波间隔不完全相同;
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
第十消息接收模块,用于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十三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十一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接收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32.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十四消息接收模块,用于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第十六消息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第十五消息接收模块,用于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33.一种基站,包括第一存储器、第一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三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四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五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六子载波间隔以及所述第七子载波间隔不完全相同;
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34.一种基站,包括第一存储器、第一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35.一种用户设备,包括第二存储器、第二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三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四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五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六子载波间隔以及所述第七子载波间隔不完全相同;
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36.一种用户设备,包括第二存储器、第二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3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发送的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三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四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五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六子载波间隔以及所述第七子载波间隔不完全相同;
其中,完成初始接入过程之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3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3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二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三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一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四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五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六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七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所述第一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二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三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四子载波间隔、所述第五子载波间隔、所述第六子载波间隔以及所述第七子载波间隔不完全相同;
其中,完成随机初始接入过程之后,所述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所述用户设备上行失步,且基站指示所述用户设备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随机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传输剩余系统信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
根据所述第三随机接入响应消息,采用发送所述第一调度传输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二调度传输消息;
采用接收所述第一冲突解决消息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二调度传输消息发送的第二冲突解决消息,完成上行同步。
4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基站指示用户设备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机制进行初始接入时,采用预先配置的第八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
根据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采用预先配置的第九子载波间隔,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
采用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或者网络配置的第十一子载波间隔,接收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四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发送的第四随机接入响应消息,完成初始接入过程;
其中,当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用于小区切换过程时,所述预先约定的第十子载波间隔为:源小区发送所述第二随机接入前导码指示消息所应用的子载波间隔,或者目标小区触发切换过程的参考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687313.2A CN109392143B (zh) | 2017-08-11 | 2017-08-11 |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JP2020529793A JP7299888B2 (ja) | 2017-08-11 | 2018-07-20 |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方法、基地局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
PCT/CN2018/096452 WO2019029340A1 (zh) | 2017-08-11 | 2018-07-20 | 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KR1020207006284A KR102386663B1 (ko) | 2017-08-11 | 2018-07-20 | 랜덤 액세스 방법, 기지국 및 사용자 기기 |
US16/633,563 US11470648B2 (en) | 2017-08-11 | 2018-07-20 | Random access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EP18843925.1A EP3668218B1 (en) | 2017-08-11 | 2018-07-20 | Random access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TW107125450A TWI687121B (zh) | 2017-08-11 | 2018-07-24 | 隨機接取方法、基地台及使用者設備 |
JP2023035372A JP7511699B2 (ja) | 2017-08-11 | 2023-03-08 |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方法、基地局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687313.2A CN109392143B (zh) | 2017-08-11 | 2017-08-11 |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92143A CN109392143A (zh) | 2019-02-26 |
CN109392143B true CN109392143B (zh) | 2021-04-30 |
Family
ID=65272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687313.2A Active CN109392143B (zh) | 2017-08-11 | 2017-08-11 |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70648B2 (zh) |
EP (1) | EP3668218B1 (zh) |
JP (2) | JP7299888B2 (zh) |
KR (1) | KR102386663B1 (zh) |
CN (1) | CN109392143B (zh) |
TW (1) | TWI687121B (zh) |
WO (1) | WO201902934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711432B1 (en) * | 2017-11-16 | 2023-07-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Window length of random access response in new radio |
CN110831226B (zh) * | 2018-08-08 | 2023-11-21 | 夏普株式会社 | 由用户设备执行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
CN119012398A (zh) * | 2019-03-28 | 2024-11-22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第一随机接入模式回退到第二随机接入模式的机制 |
CA3138244A1 (en) * | 2019-05-02 | 2020-11-05 | Ntt Docomo, Inc.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user equipment |
US11627608B2 (en) * | 2019-12-31 | 2023-04-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dicating system timing information in high band communications |
CN113260022B (zh) * | 2020-02-07 | 2022-12-23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设备 |
CN111711928B (zh) * | 2020-04-28 | 2021-03-16 | 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一种基于智能水表的多区域水资源供需风险评价方法及系统 |
CN114599114A (zh) * | 2020-12-07 | 2022-06-07 |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被用于中继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5538A (zh) * | 2009-03-13 | 2009-08-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载波随机接入的方法和系统 |
CN104186010A (zh) * | 2012-03-16 | 2014-12-03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无线系统中的随机接入过程 |
CN106961746A (zh) * | 2016-01-11 | 2017-07-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随机接入过程中消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036576B2 (en) | 2010-05-02 | 2015-05-1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10862634B2 (en) | 2014-03-07 | 2020-12-0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FDM with flexible sub-carrier spacing and symbol duration |
EP3195508A1 (en) | 2014-09-08 | 2017-07-2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with differen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durations |
EP4184848B1 (en) | 2016-01-11 | 2024-07-31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methods |
CN116056223A (zh) | 2016-01-13 | 2023-05-0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支持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个服务的方法和设备 |
US11089579B2 (en) * | 2016-01-13 | 2021-08-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services in advanced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10098120B2 (en) | 2016-01-19 | 2018-10-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grants for narrowband internet-of-things |
CN106993335B (zh) | 2016-01-21 | 2022-03-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前导码发送、接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
CN107040338B (zh) * | 2016-02-04 | 2020-11-06 | 株式会社Kt | 用于配置用于NB-IoT UE发送上行信号的资源单元的方法和设备 |
JP6624604B2 (ja) | 2016-02-05 | 2019-12-25 |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 アップリンクサブキャリア間隔指示方法、基地局および端末 |
US10673672B2 (en) * | 2016-09-30 | 2020-06-02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and random access for flexible radio communication |
-
2017
- 2017-08-11 CN CN201710687313.2A patent/CN109392143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20 US US16/633,563 patent/US114706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7-20 EP EP18843925.1A patent/EP3668218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7-20 WO PCT/CN2018/096452 patent/WO2019029340A1/zh unknown
- 2018-07-20 KR KR1020207006284A patent/KR102386663B1/ko active Active
- 2018-07-20 JP JP2020529793A patent/JP729988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7-24 TW TW107125450A patent/TWI687121B/zh active
-
2023
- 2023-03-08 JP JP2023035372A patent/JP7511699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5538A (zh) * | 2009-03-13 | 2009-08-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载波随机接入的方法和系统 |
CN104186010A (zh) * | 2012-03-16 | 2014-12-03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无线系统中的随机接入过程 |
CN106961746A (zh) * | 2016-01-11 | 2017-07-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随机接入过程中消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R1-1708106, Relation among NR-PBCH, SIBs and subcells;Panasonic;《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9》;20170504;第1、2节 * |
R1-1710636, 4-step RACH procedure discussion;Samsung;《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NR AH #2》;20170616;第1、2.2、2.5节 * |
R1-1713282, NR 4-Step Random Access Procedure;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0》;20170810;第2节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87121B (zh) | 2020-03-01 |
JP7511699B2 (ja) | 2024-07-05 |
JP2023071935A (ja) | 2023-05-23 |
CN109392143A (zh) | 2019-02-26 |
JP7299888B2 (ja) | 2023-06-28 |
US20200163124A1 (en) | 2020-05-21 |
KR102386663B1 (ko) | 2022-04-14 |
US11470648B2 (en) | 2022-10-11 |
TW201911933A (zh) | 2019-03-16 |
EP3668218B1 (en) | 2022-02-23 |
KR20200032213A (ko) | 2020-03-25 |
EP3668218A4 (en) | 2020-07-22 |
EP3668218A1 (en) | 2020-06-17 |
JP2020530737A (ja) | 2020-10-22 |
WO2019029340A1 (zh) | 2019-0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92143B (zh) |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
KR102394892B1 (ko) | 모니터링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 |
CN109803443B (zh) | 用于随机接入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JP6732102B2 (ja) |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
JP7161530B2 (ja) | 帯域幅部切替えによるランダムアクセス | |
EP419560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ai network model support capabilit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ai network model support capability, and storage medium,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 |
JP6440720B2 (ja) | D2d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 |
US11523440B2 (en) |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terminal | |
JP2014507093A (ja) | 省電力方法、アクセスポイント装置、及び局装置 | |
CN113678566A (zh) | 通信网络中的带宽部分切换 | |
US10356833B2 (en) |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resource conten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 |
CN114071746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10477551B2 (en) |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load balancing | |
CN110719633A (zh) | 一种上行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 |
EP3684133B1 (en) | Method for configuring scheduling request, terminal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 |
JP7320105B2 (ja) | 帯域幅部切替えによるランダムアクセス | |
CN117479302A (zh) | 一种寻呼响应方法及其装置 | |
CN115119328A (zh) |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8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