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84759B - 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84759B CN109384759B CN201811547274.7A CN201811547274A CN109384759B CN 109384759 B CN109384759 B CN 109384759B CN 201811547274 A CN201811547274 A CN 201811547274A CN 109384759 B CN109384759 B CN 10938475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pirin
- compound
- group
- drug
- blo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1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hetero atom,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 C07D31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x-membered rings having one oxygen atom as the only hetero atom,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ortho- or peri-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or ring systems
- C07D311/04—Benzo[b]pyrans, not hydrogenated in the carbocyclic ring
- C07D311/22—Benzo[b]pyrans, not hydrogenated in the carbocyclic ring with oxygen or sulfur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in position 4
- C07D311/26—Benzo[b]pyrans, not hydrogenated in the carbocyclic ring with oxygen or sulfur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in position 4 with aromatic rings attached in position 2 or 3
- C07D311/28—Benzo[b]pyrans, not hydrogenated in the carbocyclic ring with oxygen or sulfur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in position 4 with aromatic rings attached in position 2 or 3 with aromatic rings attached in position 2 only
- C07D311/30—Benzo[b]pyrans, not hydrogenated in the carbocyclic ring with oxygen or sulfur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in position 4 with aromatic rings attached in position 2 or 3 with aromatic rings attached in position 2 only not hydrogenated in the hetero ring, e.g. flavo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6—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liver or gallbladder disorders, e.g. hepatoprotective agents, cholagogues, litholytic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5/00—Drugs for genital or sexual disorders; Contraceptiv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5/00—Drugs for genital or sexual disorders; Contraceptives
- A61P15/04—Drugs for genital or sexual disorders; Contraceptives for inducing labour or abortion; Uterotonic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61P19/08—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bone diseases, e.g. rachitism, Paget's disease
- A61P19/1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for bone diseases, e.g. rachitism, Paget's disease for osteoporos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61P25/2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for treating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g. nootropic agents, cognition enhancers, drugs for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or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senses
- A61P27/02—Ophthalmic agents
- A61P27/12—Ophthalmic agents for catarac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senses
- A61P27/16—Otologica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6—Antihyperlipidemic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04—Antibacterial ag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0—Antimycotic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12—Antivira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8—Antiallergic ag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9/00—General protective or antinoxious agents
- A61P39/06—Free radical scavengers or antioxida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 A61P7/02—Antithrombotic agents; Anticoagulants; Platelet aggregation inhibi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 A61P7/10—Antioedematous agents; Diuretic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eating ischaemic 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e.g. antianginal drugs, coronary vasodilators, drug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tinopathy, cerebrovascula insufficiency, renal arterioscleros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2—Antihypertensi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Onc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eurology (AREA)
-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Diabet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Gynecology & Obstetrics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Obesity (AREA)
- Psychiatr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regnancy & Childbirth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具体涉及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本发明所述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其结构如下所示:,其中R1为(CH2)n,R2、R3选自H或O‑(CH2)n‑OH,R4选自H或(CH2)n‑OH,其中n为1‑10的整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具体涉及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首位杀手,2016年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是1765万,远远超过肿瘤(各种肿瘤)的人数(893万)。在中国,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的死亡人数远高于全部肿瘤的死亡人数,美国的情况类似。虽然抗血小板药临床效果肯定,但出血副作用是现有抗血小板药物的最大问题。现有抗血小板药物均有程度不同的出血副作用。一方面,严重的出血副作用(如颅内出血)可以致命,比血栓本身的危害更严重。另一方面,出血副作用限制了通过增加剂量提高抗血小板、抗血栓效果的可能。因此我们仍然需要抗血栓效果更好、出血副作用更小的抗血小板药。
以阿司匹林为例,其具有抗炎、镇痛和退热,而且广泛应用于对抗心血管疾病,用于减少所有心血管的高风险群体中的死亡率。目前已证实阿司匹林对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血栓栓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川崎病、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阿尔茨海默、血管性痴呆、肿瘤、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降低耳毒性抗生素对听力损害、胆道蛔虫、先兆子痫、白内障、避孕、不孕、流产、多发性硬化、肝纤维化等具有广泛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的损害为主,其次是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其中消化系统损害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血液系统损害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加重出血倾向。而且有研究表明中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用药人群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大于60岁的人群,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其中年龄大于等于75岁的老年人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成年组明显升高(43.8%vs23.7%,增高近一倍),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以及上消化道和脑出血。因此,其诱发的胃肠道出血和脑出血日益被公众健康所关注,限制了临床的进一步应用。
胃肠道出血方面,目前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几乎一半患者中会使胃肠道出血的危险系数升高三倍,即使在预防心梗中相对低的剂量下,内窥镜对照研究表明在所有阿司匹林的剂量都会增加出血的危险。Cryer B在一项研究中发现,10%的患者在服用10-300mg/天的低剂量阿司匹林,12周之后内窥镜检查发现有溃疡。胃肠道副作用的危险限制了有高血栓事件概率的患者群体使用阿司匹林,在随机群体中严重胃肠道出血的危险高于阿司匹林可预防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作用。阿司匹林导致胃肠道出血主要通过两个途径:(1)化学毒性:阿司匹林为疏水性酸(pKa 3.5),它在低pH值下为脂溶性,并且它能破坏覆盖上皮细胞的疏水层从而允许腔容物进入,产生刺激,当阿司匹林在胃内崩解时,使白三烯等细胞毒性物质释放增多,进而刺激并损伤胃黏膜。此外,阿司匹林也会损伤肠黏膜屏障,最后导致溃疡。(2)生物毒性:阿司匹林吸收后在全身的分布吸收过程中通过胃肠道时抑制了环加氧酶,减弱它们的保护作用,并导致调节胃酸分泌和血流的前列腺素(的生成减少,引起消化道粘膜的损伤。虽然肠溶阿司匹林降低其在胃中的化学损伤毒性,但是仍然无法避免阿司匹林肠道吸收导致肠道粘膜损伤出血,因此,目前的解决方案仍不充分有效。针对这个缺陷,业内一直尝试将阿司匹林制备成阿司匹林酯前药,该前药的理论是:本身无活性但在体内代谢时形成活性治疗剂,由于阿司匹林的羧基成酯,阻断了羧酸与胃粘膜之间直接接触引起的化学毒性,直至在进入胃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浆内释放出阿司匹林。但是阿司匹林成酯后,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中容易降解,并在胃肠中释放阿司匹林,难以避免阿司匹林对胃肠粘膜的损害,另外基于该设计理论,仍未解决生物化学带来的肠胃出血以及脑出血的副作用,尤其未充分考虑脑出血的副作用。
脑出血方面,阿司匹林导致脑微出血(CMB)的风险直至在近些年,才被医学界广泛重视。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公布的JPPP研究,在日本47个地区的1007个诊所开展,共纳入了14,464例年龄在60-85岁的参与者,患者因高血压、血脂异常或糖尿病就诊。随机接受非盲法的阿司匹林或非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胆固醇血症的老年患者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100mg/日)进行一级预防未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卒中的风险,而且服用阿司匹林组显著增加了脑出血(需要输血)或住院治疗的发生率达85%。该研究的卒中部分在国际卒中大会(ISC)2015年会公布,结果显示,在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亚洲人群中,阿司匹林在卒中一级预防方面未产生任何净临床获益。5年时阿司匹林和对照组的致命和非致命性卒中累积发生率基本相似,分别为2.068%和2.299%。与对照组相比,阿司匹林虽然降低了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但脑出血的发生率升高了,不过二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董曼丽报道与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老年人相比,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在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时,脑部出现可见微出血的状况更普遍,而且服用这些药物的剂量越大,脑微出血的可见程度越高。Wong等对无症状CMB与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对2l例应用阿司匹林后发生脑出血的患者和21例应用阿司匹林但无脑出血的患者进行GRE-MRI检查。结果表明,脑出血组的脑微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脑出血组,而且数量较多,提示脑微出血可能是阿司匹林相关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大量的研究证据已表明阿司匹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不再受到支持。
另外抗血小板药在导致脑微出血发病增加的同时,还增加了脑内出血发病率,Jianting Qiu等在《Stroke》中报道了抗血小板治疗同脑微出血和脑内出血的Meta分析情况,在统计分析1997-2017年报道的37个研究和20988个受试者的相关文献报道后,研究人员计算了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与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患者CM B发病率和分布(局部脑叶、深部/幕下)的合并比值比(OR),并计算了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CMBs患者与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CMBs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的OR值。与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相比,接受抗血小板的患者发生CMBs更常见,抗血小板治疗与局部脑叶MBs显著相关,而与深部/幕下MBs。与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相比,接受抗血小板的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更高。这些结果表明抗血小板药增加了脑微出血的发病风险,而且在脑微出血患者中与抗血小板药相关的脑内出血发病率更高。由于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的关系的研究有限,对阿司匹林导致脑出血的风险持不同意见,但是该项研究包括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多个研究的大量样本,基于大量的临床样本,该研究有力的确证了抗血小板药物增加了脑微出血的发病风险。因此,如何避免阿司匹林导致脑微出血已是老年人脑卒中用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的药物设计缺少有效的解决方法。
由于脑微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依赖于CMB的部位和数量,在对缺血性疾病的研究中,CMB与认知功能减退相关,CMB破坏了额叶和基底核的联系,其成为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有CMB的患者继发性脑出血的风险也大幅升高,多发性CMB的患者脑出血或再发出血的风险显著上升,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卒中的CMB患者出血并发症的概率显著升高,同时大量研究表明CMB还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增加,而且CMB是大面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另外,从脑微出血在需要抗栓治疗患者中的检出率来看,Pasquin报道了脑微出血在既往无缺血性卒中病史的“健康”人群中发生率约为5%,在已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发生率为22.9%~43.6%,其中,由小血管病变参与的缺血性卒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发生率约为36%,大动脉硬化血栓性梗死中的发生率约为46%,心源性脑栓塞中的发生率约为3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发生率为8%,在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中发生率约为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为4%。可见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无症状的脑微出血患者更易发展为症状性脑出血,脑微出血患者在亚洲人群中多与复发性脑出血密切相关,而欧美人群则多和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可见脑微出血对亚洲人群危害更大。因此,从脑微出血到引起死亡的脑出血实际损害已经及正在发生,且直接危及生命,但至今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脑出血又已经严重加大了口服阿司匹林的风险,解决这一问题对药物学家而言刻不容缓,是目前临床用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抗血小板药普遍存在抵抗的问题,如阿司匹林抵抗导致病人用药后抗血小板作用不明显,进而更容易出现出血事件。虽然肠溶阿司匹林制剂减少了对胃的刺激,但是有研究报道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和服用普通的阿司匹林相比,肠溶阿司匹林生物利用度降低,肠溶性是阿司匹林出现抵抗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采用肠溶阿司匹林并未真正解决出血问题,在某种情况下,肠溶导致了阿司匹林抵抗,反而加重了出血。
综上,针对胃肠出血以及脑微出血,如果对阿司匹林进行适当的结构改造,既能防止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局部出血,又能够大幅度减少甚至杜绝脑微出血及实质性脑出血,同时仍能够保留阿司匹林的抗栓活性,无疑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除了上述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的水杨酸反应也是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之一,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剂量大于100mg/kg/天、超过2天的水杨酸盐可导致慢性毒性,以及潜在的威胁生命的急性中毒(过量),儿童偶然摄入导致中毒。慢性水杨酸盐中毒可表现为隐性无特异症状。轻度慢性水杨酸盐中毒,或水杨酸反应,通常在大剂量反复服用后发生。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耳鸣,耳聋,出汗,恶心和呕吐,头痛,以及意识错乱,水杨酸的血浆浓度进一步升高,可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另外动物试验显示高剂量水杨酸引起肾损害,水杨酸盐在不同种类的动物可能有致畸性。另一方面,由于阿司匹林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及葡萄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一次服药后1~2小时水杨酸达血药峰值。在体内阿司匹林仅以极低的比例存在,大部分以水杨酸的形式存在,体内高浓度的水杨酸进一步导致水杨酸反应。因此,如何在保证阿司匹林的有效浓度同时,降低水杨酸体内浓度来降低水杨酸反应,也是目前阿司匹林药物改进中未解决的问题。
由于阿司匹林药效作用的发挥,包括抗血栓作用都依赖其以原型阿司匹林吸收入血发挥作用,而并非其水解物水杨酸。阿司匹林口服吸收后迅速降解为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水杨酸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0-20分钟和0.3-2小时,体内仅有少部分以阿司匹林原型的形式存在,导致其无法高效的发挥阿司匹林活性。目前的临床用药也仍然需要每天服用。
可见,目前的阿司匹林药物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低效、安全性低、短效、稳定性差。为了解决阿司匹林这些问题,人们尝试对阿司匹林做了大量的前药设计,但是受限于阿司匹林前药结构、阿司匹林自身结构以及体内代谢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前药失败。Nielsen报道了苯酚的阿司匹林酯前药在体内代谢途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酯在体内转化为水杨酸而不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酯前药在人组织和血液中存在两种可能的代谢途径:途径(1),阿司匹林酯前药吸收入血后在血液和血浆作用下,阿司匹林与载体连接的酯键上裂解,之后释放阿司匹林,这是前药设计的理想代谢途径;途径(2),阿司匹林酯前药吸收入血后在血液和血浆作用下,在阿司匹林自身的乙酰基裂解生成水杨酸酯,最终进一步生成水杨酸,而不释放阿司匹林,当生成水杨酸则失去了抗凝血活性。因而途径2是应当极力避免的。然而Nielsen的研究所设计的26个不同前药化合物中在相关的血液或者血浆中温育时没有一个释放超过0.5%的阿司匹林。因此,阿司匹林前药的化合物实际上在体外或在体内不起阿司匹林的作用,相反它们释放相应的水杨酸酯。
为了使阿司匹林酯发挥前药的作用,该设计挑战是如何避免阿司匹林酯在人血浆的存在下错误的酯基水解。Nielsen在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阿司匹林的体内酯酶代谢可能的途径之一,如当阿司匹林进入血液后,其乙酰基被人血浆中占优势的酯酶-丁酰胆碱酯酶水解形成水杨酸。阿司匹林在血液pH下带负电,而丁酰胆碱酯酶处理带负电的底物时实际上不是处于最有效的状态,而酯化后的阿司匹林,其负电荷被脱除,此时乙酰基变为更适合的丁酰胆碱酯酶底物,因此引入新酯基会大大加速阿司匹林上乙酰基酯的体内代谢速度。该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稀释的血浆中的半衰期为一小时左右,但阿司匹林酯经历同样的脱乙酰过程的半衰期小于一分钟,天然乙酸苯酯如阿司匹林酯是丁酰胆碱酯酶最有效的水解底物类型之一。为了使酯键水解代谢在正确的位置发生,与阿司匹林成酯的载体基团必须具有竞争性的与乙酰基互补的结构,即它必须至少是与乙酰基一样有吸引力的BuChE酶底物,甚至是出现促进它们自己水解与此同时抑制邻近乙酰基的水解。Neilsen在设计了26个前药中,发现仅阿司匹林的2-羟乙酰胺酯可成功地与乙酰基水解竞争,但也仅只是部分成功,仅有50%按照途径(1)水解。因此,由于体内实际的代谢情况远比这种酯酶模拟的情况要复杂,要设计这样一个成酯载体基团,很多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酯前药在体内要绝大部分按照途径(1)代谢被证明是极其困难的。
已知的阿司匹林前药中,乙酰氨基酚-贝诺酯的阿司匹林酯上市约30年,但是大量研究发现其对人的给药剂量在体内不产生阿司匹林释放。另外NO-阿司匹林前药酯的研究最为广泛,它基于NO促进粘膜防御,抵消了由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损伤,一氧化氮和阿司匹林还具有互补的药理作用,有时具有协同的药理作用,所以在理论上可预见这种前药设计能显示更好的药理作用以及更小的副作用。NCX-4016是一种NO-阿司匹林药物的原型化合物,是过去十年最广泛推销的药物开发之一,曾被生物医学界寄予厚望。它能体内生成NO并具有抗血小板的作用,在动物模型中NCX-4016也表现出比阿司匹林更大的胃耐受性,但是对阿司匹林酯前药的关键评价指标是其在人血浆或血液中温育时能否水解成阿司匹林,NCX-4016是取代苯酚的阿司匹林酯,目前的研究也没有NCX-4016在人血浆中的水解代谢数据,Corazzi等在2005年报道该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它的靶点而不释放阿司匹林。NCX-4016从2002年开始的临床试验,最终因为药物吸收以及临床实验中其抑制COX不如用阿司匹林抑制COX强烈疗效,未有显著优势,导致临床实验失败。而其它NO-阿司匹林前药设计在体内尽管可能释放一氧化氮,但前药都沿典型的水杨酸途径的水解,并不能释放大量的阿司匹林。
在WO2009/080795A1公开的一种有效阿司匹林前药中,其公开了一系列25个阿司匹林异山梨酯化合物前药,虽然这些前药的母体结构都相同,仅是异山梨醇的5位取代基不同,便导致了这些前药的代谢途径存在巨大差别,比如下式举例的几个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17在不存在5位取代时,该前药的99%按照途径2代谢成水杨酸酯,仅有1%代谢成阿司匹林;化合物7即使在5位用六元杂环成酯取代,该前药的82%按照途径2代谢成水杨酸酯;当5位取代是苯甲酸类似物取代,化合物20则80%按照途径1代谢成阿司匹林,仅有20%按照途径2代谢成水杨酸酯;即使5位取代都是苯甲酸类似物取代,化合物1和20之间的代谢也存在显著差别,化合物1仅有60%按照途径1代谢成阿司匹林,而40%的按照途径2代谢成水杨酸酯。可见,与阿司匹林成酯的载体基团结构微小改变都可能导致代谢途径的巨大差别,进而影响阿司匹林在体内的有效释放。
虽然WO2009/080795A1获得了绝大部分按照途径1释放阿司匹林的阿司匹林异山梨酯化合物前药,但是该结构设计仍存在较多不足,首先,该前药在50%、80%人血浆的体外实验,并非全血浆,因而该实验并不能很好的反应该前药在体内实际代谢情况;另外,该前药在人血浆实验中,在10分钟左右药物便消失,作用时间短,因而,10分钟后阿司匹林以原型存在量以及比例更少,实际临床应用中无法发挥阿司匹林原型药物的作用;其次,NO的释放仅能通过粘膜防御来抵消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损伤,并不能解决阿司匹林脑微出血的问题;最后,载体基团异山梨酯的酯键在水介质、酸碱下极不稳定,易发生水解,因而该前药存在以下潜在风险,即在前药贮存一段时间内,异山梨酯的酯键受湿或者在胃肠环境下发生大部分水解,最终导致前药在吸收入血后的代谢途径发生变化,但是该前药并没有证实其抵抗水解的优越性,难以成药。因此,不管是药物成药性,还是目前对阿司匹林临床治疗的需求来看,该方法提供的阿司匹林前药在临床上,仍远远不能满足稳定、安全、有效的临床需求。
另一方面,阿司匹林酯前药对水、湿的稳定性,也同样存在诸多挑战。阿司匹林的乙酰基对水及其它亲核试剂的水解相当不稳定,阿司匹林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自身催化,阿司匹林具有羧基和乙酰基,羧基能激活附近的水分子产生攻击乙酰基的氢氧根。理论上阿司匹林羧基成酯能掩蔽羧基,从而抑制自身催化,但是引入第二化学活性的酯具有提高乙酰基反应活性的作用(以及增加另一个不稳定的位置),其带来新的酯键在水环境下容易水解,进而引发新的不稳定性。Bundgaard报道2-乙酸基苯甲酸N-羟烷基酰胺酯的下式三个化合物的水解稳定性情况:
其中上述3个阿司匹林前药的拟一级水解速率存在较大差别,如化合物I、II的水解速率在pH0.15-6.02之间相近,而化合物III则与化合物I、II存在显著差别。即使结构相近的化合物I、II在中性、偏碱性环境下,两者的水解速率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阿司匹林酯前药的水稳定性、酸碱稳定性,也同样会受到成酯的载体基团结构微小变化所带来的显著影响。以上这些不利因素导致阿司匹林酯前药的研发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这些影响难以通过理论准确预计,而且实际的效果也与理论预计的相差甚远。
在阿司匹林成酯的载体基团选择上,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抗氧化等多种药学活性,比如槲皮素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缺血、保护血管、增强免疫功能、降血压、提高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肿瘤、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抗血栓的作用。但由于槲皮素类物质的水溶性、脂溶性比较差,药物成药以及体内吸收都极不理想。目前研究报道,在大鼠体内实验中,槲皮素给药剂量在40mg/kg下在口服灌胃,普通的槲皮素混悬液的最高血药浓度仅为3.5ng/ml,在组织分布中,槲皮素在胃组织分布最高,其次为血、肝、肾、心、肺、脾,而在脑组织和肌肉中均未检测出,可见槲皮素难以透过血脑屏障,无法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
近些年也出现了用黄酮类化合物与阿司匹林成酯的研究,比如胥俊报道了阿司匹林葛根素酯的制备,葛根素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影响作用不同和抗血栓机理不同,根据药物设计的拼合原理,以葛根素为母体,通过酰化反应对葛根素B环羟基结构进行修饰使两种药物结合成酯。虽然研究表明成酯后减轻了胃肠出血的副作用,但是成酯药物对ADP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同阿司匹林相当,在疗效并未获得提高,同时该研究并没有进一步研究阿司匹林葛根素酯的体内代谢情况,阿司匹林葛根素酯在体内是否按照途径1的方式在体内释放阿司匹林并未阐明,在体内,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也仅能确定是阿司匹林成酯掩蔽了其结构中的酸性羧基,减小对胃粘膜的化学刺激。该研究还表明阿司匹林葛根素酯水溶性反而有所减弱,仅为葛根素的0.87倍,这与理论预计的也相差甚远,对黄酮-葛根素的水溶性改进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阿司匹林与黄酮的前药设计中并不能按理论达到预期效果,而体内代谢的复杂因素更是使前药设计难以预测。
另外,目前黄酮成酯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作为成酯药物整体的抗癌作用以及药物水溶性的改善上,并未改善黄酮在体内实际的吸收、分布、代谢等问题,以及在体内的实际效果。比如CN101591318A公开了3,5,7-三羟基类衍生物和用途,并在黄酮的A、C环上的羟基选择进行C1-C5酰基化,但是该研究并未研究成酯的理化成药性包括水溶性、稳定性、体内代谢情况,而是仅考察了成酯衍生物对人体肿瘤细胞的体外活性。如CN 107163096A公开了曲克芦丁酰胺类衍生物和用途,该结构在曲克芦丁的B环上的羟乙基成酯,同样该研究并未将其作为前药设计,而是考察成酯衍生物体外对HT-29(人结肠癌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因此,目前关于阿司匹林和黄酮成酯前药的研究并不深入,也未涉及体内代谢是否能生成有效量的阿司匹林,能否提高黄酮在体内吸收,前药是否稳定,能否减少阿司匹林的胃肠出血和脑微出血的副作用。
虽然阿司匹林与黄酮成酯作为前药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天然黄酮产物具有改善血小板功能,能调整PGI2和TXA2的平衡,提高PGI2水平,降低TXA2/PGI2比值,抑制血小板聚集,促使受损血管内皮恢复功能,将阿司匹林与黄酮成酯来达到两者在抗血栓协同作用,对于临床研发仍极具吸引力,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在体内水解、吸收、代谢出符合抗血小板聚集设计要求的阿司匹林酯药物研究成功。
阿司匹林与黄酮醇酯化是一个不错的设想,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是化合物吸收以后应该既能有效按照途径1释放阿司匹林,又能有效释放黄酮醇(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达到治疗作用,同时避免胃肠出血,尤其是脑微出血的副作用,降低水杨酸反应,减少阿司匹林抵抗效应,并且提高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药效。要获得上述优势,该前药酯类首先必须是一种能在血液或者血浆中转化为阿司匹林的酯,同时其能抵抗水、胃液的水解以保证其药剂学的稳定性,还能在人血浆的存在下快速水解释放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提高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血药浓度,从而达到高效、低毒、长效、稳定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该药物相比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高效、低毒、长效、稳定的突出特点。
在高效方面,本发明药物能在体内中有效释放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且能保持较高的有效血药浓度。更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药物能有效按照途径1释放阿司匹林原型,减少水杨酸的释放,又能有效释放高血药浓度的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并减少阿司匹林抵抗效应。
相比阿司匹林,本发明药物的阿司匹林血药浓度以及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同等摩尔剂量下,本发明药物的阿司匹林最高血药浓度是单用阿司匹林的3倍以上,同时在2h-12h仍能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而单用阿司匹林在2h后血药浓度极低,2h后被迅速代谢消除,难以发挥阿司匹林原型药物疗效。
同时与单用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相比,本发明药物极显著的提高了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且在较长时间内(在12h之后)维持较高血药浓度。解决了目前槲皮素类物质因生物利用度低、迅速被代谢而难以在临床发挥疗效的难题。
本发明另一方面突出优势还在于安全性更高,本发明药物能显著减少出血倾向,有效避免阿司匹林的消化道出血包括胃肠出血,尤其在阿司匹林导致脑微出血、脑内出血具有突出的临床优势,能明显减少脑微出血点,在老年群体用药更加安全。同时药物在体内同时有效释放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协同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
在水杨酸反应方面,本发明药物在体内水杨酸累积浓度显著降低,水杨酸最高血药浓度不超过阿司匹林在体内代谢的1/3,因而,本发明药物所带来的水杨酸反应副作用也显著降低。
长效性方面,本发明药物在体内能够长时间的持续稳定释放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从抗血栓持续作用时间来看,与阿司匹林相比的,本发明的药物抗血栓作用时间超过12小时,而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在12小时后基本消失。
稳定性方面,本发明的前药酯相比其它酯类药物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不仅能抵抗水的水解以保证其药剂学的稳定性,而且在酸性、碱性环境下仍具有优异抗水解稳定性,但同时该前药在吸收入血后在血液或者血浆中能快速水解释放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
另外,本发明药物能有效跨越血脑屏障,并携带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跨越血脑屏障,真正在体内实现了槲皮素类物质在脑组织中高浓度的分布。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其结构如下所示:
其中R1为(CH2)n,其中n为1-10的整数,n进一步优选为1、2、3、4、5,更优选2;
R2、R3选自H或O-(CH2)n-OH,其中n为1-10的整数,n进一步优选为1、2、3、4、5,优选2,更进一步优选R2为H,且R3为O-(CH2)n-OH;
R4选自H或(CH2)n-OH,其中n为1-10的整数,n进一步优选为1、2、3、4、5,优选2。
其中-(CH2)n-包括直链或者支链结构。
本发明的化合物优选R1为(CH2)n,R2为O-(CH2)n-OH,R3为H,R4为H或(CH2)n-OH,n进一步优选为1、2、3、4、5,更优选2;
本发明的化合物优选R1为(CH2)n,R2为H,R3为O-(CH2)n-OH,R4为H,n进一步优选为1、2、3、4、5,更优选2;
本发明的化合物优选R1为(CH2)n,R2为H,R3为O-(CH2)n-OH,R4为(CH2)n-OH,n进一步优选为1、2、3、4、5,更优选2;
优选为R1为CH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OH;
优选为R1为CH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2OH;
优选为R1为CH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2OH;
优选为R1为CH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OH;
优选为R1为CH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3OH;
优选为R1为CH2,R2为H,R3为O(CH2)3OH,R4为(CH2)3OH;
优选为R1为(CH2)2,R2为H,R3为O(CH2)3OH,R4为(CH2)3OH;
优选为R1为(CH2)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2OH;
优选为R1为(CH2)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OH;
优选为R1为(CH2)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2OH;
优选为R1为(CH2)3,R2为H,R3为O(CH2)3OH,R4为(CH2)3OH;
优选为R1为(CH2)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3OH;
优选为R1为CH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3OH;
本发明的化合物最优选R1为(CH2)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2-OH。
所述络合物为金属络合物或氨基酸络合物。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含上述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和药用辅料。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含上述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和可药用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含上述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和药用辅料以及可药用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或者药物制剂,其包含作为活性成分的上述化合物,以及低于0.2%的3-O-乙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杂质。其中低于0.2%是指3-O-乙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占本发明化合物和3-O-乙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重量百分比。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以进一步制备成口服固体制剂、口服液体制剂、注射剂或局部外用制剂。所述口服固体制剂选自片剂、胶囊、颗粒。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主要步骤:采用酯化反应,将式II的黄酮醇和阿司匹林酯化反应制备得到,
其中R1、R2、R3、R4如上所述。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主要步骤:将式II黄酮醇和阿司匹林按投料摩尔比为1:1~3加入,并加入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以及吸水剂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其中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摩尔量为式II黄酮醇的1~3倍,在-30~5℃的温度下酯化反应10~72小时,过滤,结晶。
更优选DMAP的摩尔量为DCC的0.05-1倍,优选0.1倍。
其中式II的黄酮醇优选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在体内能代谢成有效物质的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相应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在体内也具有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生物活性或者其治疗疾病的活性。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上述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其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上述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其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疾病药物中的应用,优选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川崎病、耳毒性抗生素对听力损害、胆道蛔虫、胆结石、先兆子痫、白内障、避孕、不孕、流产药物中的用途。
所述镇痛包括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月经痛。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认知功能降低、痴呆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痴呆为阿尔茨海默、血管性痴呆。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多发性硬化、肝纤维化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肿瘤、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药物中的用途。
所述肿瘤为消化系统肿瘤(包括食道癌、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胆管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肺癌、非小细胞癌、宫颈癌、脑肿瘤,优选结肠癌、直肠癌、肝癌,或者优选脑肿瘤。所述脑肿瘤为脑胶质瘤。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药物中的用途,优选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溃疡、糖尿病渐进性坏死溃疡、糖尿病肾病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血管疾病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还可以在制备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动脉硬化、心房纤维性颤动、心室增大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缺血疾病药物中的用途,优选缺血性脑血管病。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脑梗死、脑缺血(如短暂性脑缺血)、脑卒中疾病药物中的用途。所述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血栓、抗血栓栓塞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血栓栓塞性中风、静脉血栓、动脉血栓、脑血栓、肺栓塞、脑栓塞、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手术或介入治疗引起的血栓栓塞、药物引起的血栓栓塞、孕期血栓栓塞并发症、人造表面(例如支架、血液氧合器、分流器、血管入口、血管移植物、人造瓣膜等)上的血栓形成、血液透析引发的血栓、凝血病(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综合症、卡-梅综合征、I-型膜增殖性肾炎和血管球性肾炎病人的肾功能恶化和晚期肾病、再狭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肿瘤诱导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的用途,优选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肿瘤相关的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微出血药物中的用途,所述微出血为脑微出血、消化道微出血、毛细血管微出血。优选脑微出血。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上述化合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脑出血后的抗血栓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缺血、保护血管、增强免疫功能、降血压、提高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血栓性静脉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水肿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还可以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脑铁代谢沉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铁代谢蛋白、神经元和/或小胶质细胞的脑铁代谢蛋白、脑神经系统损伤、脑神经炎性损伤、小胶质细胞炎症、脑铁过载的神经炎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具有抵抗水的水解稳定性作用,具有抵抗酸碱水解的稳定性作用。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具有在血液或者血浆中能快速释放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作用。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能减少水杨酸在体内释放。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具有预防或治疗脑微出血或脑出血作用。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药物组合物在体内至少50%释放成阿司匹林,更优选55%以上、60%以上、65%以上、70%以上、75%以上、80%以上、85%以上、90%以上、99以上释放成阿司匹林。
同时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上述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治疗疾病药物中的应用,优选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川崎病、耳毒性抗生素对听力损害、胆道蛔虫、胆结石、先兆子痫、白内障、避孕、不孕、流产药物中的用途。
所述镇痛包括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月经痛。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认知功能降低、痴呆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痴呆为阿尔茨海默、血管性痴呆。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肿瘤、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药物中的用途。
所述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包括食道癌、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胆管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肺癌、非小细胞癌、宫颈癌、脑肿瘤,优选结肠癌、直肠癌、肝癌,或者优选脑肿瘤。所述脑肿瘤为脑胶质瘤。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药物中的用途,优选在制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渐进性坏死溃疡、糖尿病肾病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血管疾病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还可以在制备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动脉硬化、心房纤维性颤动、心室增大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缺血疾病药物中的用途,优选缺血性脑血管病。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脑梗死、脑缺血(如短暂性脑缺血)、脑卒中疾病药物中的用途。所述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或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抗血栓、抗血栓栓塞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血栓栓塞性中风、静脉血栓、动脉血栓、脑血栓、肺栓塞、脑栓塞、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手术或介入治疗引起的血栓栓塞、药物引起的血栓栓塞、孕期血栓栓塞并发症、人造表面(例如支架、血液氧合器、分流器、血管入口、血管移植物、人造瓣膜等)上的血栓形成、血液透析引发的血栓、凝血病(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凝血综合症、卡-梅综合征、I-型膜增殖性肾炎和血管球性肾炎病人的肾功能恶化和晚期肾病、再狭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肿瘤诱导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的用途,优选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肿瘤相关的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预防或治疗微出血药物中的用途,所述微出血为脑微出血、消化道微出血、毛细血管微出血。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上述化合物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脑出血后的抗血栓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缺血、保护血管、增强免疫功能、降血压、提高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血栓性静脉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水肿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还可以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脑铁代谢沉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铁代谢蛋白、神经元和/或小胶质细胞的脑铁代谢蛋白、脑神经系统损伤、脑神经炎性损伤、小胶质细胞炎症、脑铁过载的神经炎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其5-羟基,4-酮基络合物或其溶剂化物的治疗活性代谢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用途。
其中上述治疗活性代谢物选自本发明药物的代谢物,以及阿司匹林、水杨酸、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以及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进一步代谢的活性代谢物中一种或多种,或者本发明的治疗活性代谢物不包括阿司匹林、水杨酸、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以及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进一步代谢的活性代谢物。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化合物相比现有阿司匹林药物更加高效,其能有效按照途径1主要释放阿司匹林原型,减少水杨酸的释放;同时能减少阿司匹林抵抗效应,显著的提高了阿司匹林的有效性。
2、本发明的化合物相比现有阿司匹林药物,能显著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本发明药物能显著减少出血倾向,有效避免阿司匹林的消化道出血包括胃肠出血,尤其在防止阿司匹林导致脑微出血、脑内出血方面具有突出的临床优势,能明显减少脑微出血点,使老年群体用药更加安全。
3、本发明药物在体内水杨酸累积浓度显著降低,其水杨酸反应的副作用也显著降低。
4、本发明的化合物极显著的提高了槲皮素类物质在体内的吸收,也相应的极大提高了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体内治疗活性,为槲皮素类物质真正实现临床有效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5、本发明药物更加长效,本发明药物在体内能够长时间的持续稳定释放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与阿司匹林相比,本发明的药物抗血栓作用时间超过12小时,而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在12小时后基本消失。
6、本发明药物能有效跨越血脑屏障,同时其释放的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也能跨越血脑屏障,真正在体内实现了槲皮素类物质在脑组织中高浓度的分布,解决了长期以来槲皮素类物质难以进入脑组织的难题。
7、本发明药物性质稳定,更加适宜成药,本发明的前药酯相比其它酯类药物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不仅能抵抗水的水解以保证其药剂学的稳定性,而且在酸性、碱性环境下仍具有优异抗水解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化合物1的H-NMR谱图
图2:本发明化合物1的C-NMR谱图
图3:本发明化合物1的红外谱图
图4:大鼠口服阿司匹林后水杨酸血药浓度曲线图
图5:大鼠口服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血药浓度曲线图
图6:大鼠口服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后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血药浓度曲线图
图7:大鼠口服本发明化合物1后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血药浓度曲线图
图8:大鼠口服本发明化合物1后水杨酸血药浓度曲线图
图9:大鼠口服本发明化合物1后阿司匹林血药浓度曲线图
图10:大鼠口服本发明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混合物后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血药浓度曲线图
图11:大鼠口服本发明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混合物后水杨酸血药浓度曲线图
图12:大鼠口服本发明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混合物后阿司匹林血药浓度曲线图
图13:药物凝血时间延长百分比曲线图
图14:抗脑微出血实验空白组小鼠大脑表面脑微出血点图
图15:抗脑微出血实验阿司匹林组小鼠大脑表面脑微出血点图
图16:抗脑微出血实验模型组小鼠大脑表面脑微出血点图
图17:抗脑微出血实验化合物1组小鼠大脑表面脑微出血点图
图18:抗脑微出血实验联合用药组小鼠大脑表面脑微出血点图
图19:抗脑微出血实验模型组(图19A)、化合物1组(图19B)、阿司匹林组(图19C)、联合用药组(图19D)的脑微出血切片的HE染色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3-O-((2-乙酰氧基)-苯甲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制备
1)将曲克芦丁(10g=10.9mmol,曲克芦丁色谱纯度85%,含量81%),溶解在380ml水中,再加入20ml浓硫酸,加热回流3个小时,停止反应降温,冷却至室温后抽虑,再用水洗至中性,得到滤饼,65℃真空干燥,得到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5.66g,色谱纯度90.2%,收率56.6%。
2)在100ml三口瓶反应瓶中,将无水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2g=4.6mmol,含水量低于0.1%)室温搅拌溶解在DMF(40ml)中,再加入阿司匹林(1.66g=9.2mmol),再向其中加入DCC(1.9g=9.2mmol)和10%DMAP,在-5~5℃下搅拌反应,12小时后反应结束,反应液过滤,加入10倍饱和冰盐水,搅拌,析出固体,抽滤,得到湿的滤饼。
3)滤饼加入甲醇40ml,水浴加热至回流溶解,热滤,滤液加入无水硫酸钠,静置1小时,过滤,浓缩回收甲醇,得黏状物,再加入乙醇30ml,加热回流半小时,过滤,室温析晶过夜,得到粗品1.5g,将粗品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为100:3)为洗脱液,分段收集流份,TLC和HPLC检测,合并,减压浓缩干燥,得到化合物1:3-O-((2-乙酰氧基)-苯甲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也命名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3-O-邻乙酰氧基苯甲酸酯】,ESI-MS:597.1[M+H]+;1H NMR(150MHZ,CDCl3)δ12.06(s,1H,5-OH),4.16(t,2H,Ar OCH2),4.08(t,2H,Ar OCH2),3.92(t,2H,Ar OCH2),4.97(t,1H,C2H4OH),4.87(t,1H,C2H4OH),4.84(t,1H,C2H4OH),2.19(s,3H,COCH3),7.52~7.84(t,2H,ArH),7.37~8.27(br.d,2H,ArH),6.48(br.s,1H,6-ArH),6.90(br.s,1H,8-ArH),7.51(br.s,1H,2′-ArH),7.16(d,1H,5′-ArH),7.54(br.d,1H,6′-ArH)。
13C NMR(600MHz,DMSO)δ174.7,168.9,165.1,160.9,160.8,156.6,156.0,151.6,151.0,148.1,135.8,132.0,130.0,126.7,124.7,122.0,120.6,120.6,113.1,112.8,104.4,98.8,93.5,70.6,70.5,70.3,59.29,59.25,59.2,20.5。
实施例2:3-O-((2-乙酰氧基)-苯甲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制备
(1)将曲克芦丁(100g=119.9mmol,曲克芦丁色谱纯度92%,含量89%),溶解在3800ml水中,再加入200ml浓硫酸,加热回流3个小时,停止反应,保温90℃以上过滤,再用热水洗至中性,得到滤饼,65℃真空干燥,得到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55.4g,色谱纯度93.8%,收率55.4%。
(2)在500ml玻璃反应瓶中,将(1)得到的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10g(23.0mmol)溶解在DMF(200ml)中备用,加入阿司匹林12.4g(68.9mmol),向其中加入DCC12g和12%DMAP,在-5~-15℃下搅拌反应,18小时后反应结束,反应液过滤,滤液加入15倍饱和冰盐水,搅拌,析出固体,抽滤,得到湿的粗品。
(3)将(2)得到的粗品加入甲醇200ml,搅拌状态下水浴加热至回流溶解,热滤,滤液加入无水硫酸钠,静置2小时,过滤,浓缩回收甲醇,得黏状物,再加入乙醇200ml,搅拌加热溶解,回流1小时,过滤,室温析晶过夜,得到粗品9.33g,将粗品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为100:6)为洗脱液,分段收集流份,TLC和HPLC检测,合并,减压浓缩干燥,得到化合物1:3-O-((2-乙酰氧基)-苯甲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也命名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3-O-邻乙酰氧基苯甲酸酯】,其色谱纯度为97.5%。
实施例3:3-O-((2-乙酰氧基)-苯甲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制备
(1)将曲克芦丁(100g=121.3mmol,曲克芦丁色谱纯度93%,含量90%),溶解在3800ml水中,再加入200ml浓硫酸,加热回流3个小时,停止反应,保温80℃以上过滤,再用热水洗至中性,得到滤饼,滤饼加入乙醇-水(40:60)混合溶剂4500ml,搅拌加热回流30分钟,热滤,滤饼65℃真空干燥,得到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53.1g,色谱纯度95.1%,收率53.1%。
(2)在500ml玻璃反应瓶中,将(1)得到的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10g(23.0mmol)溶解在DMF(200ml)中备用,加入阿司匹林8.3g(46.1mmol),再向其中加入DCC15g和15%DMAP,在-15~-25℃下搅拌反应,26小时后反应结束,反应液过滤,滤液加入15倍饱和冰盐水,搅拌,析出固体,抽滤,得到湿的粗品。
(3)粗品(2)加入甲醇200ml,水浴加热至回流溶解,热滤,滤液加入无水硫酸镁,静置2小时,过滤,浓缩除尽甲醇,得黏状物,再加入乙醇250ml,搅拌加热溶解,回流1小时,过滤,室温析晶过夜,得到粗品9.01g。将粗品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用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为100:3)为洗脱液,分段收集流份,TLC和HPLC检测,合并,减压浓缩干燥,得到化合物1:3-O-((2-乙酰氧基)-苯甲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也命名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3-O-邻乙酰氧基苯甲酸酯】,其色谱纯度为98.6%,经HPLC检测,化合物1的终产品还含有约0.17%的3-O-乙酰基-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
实施例4:稳定性实验
4.1化合物水解稳定性实验:
分别测定化合物1在水、人工胃液、盐酸溶液、人工肠液在37℃水浴中保温:0h、1h、3h、5h、7h,然后取样测定化合物1的含量,以分析化合物1的水解稳定性能。
其中,人工胃液配置:取浓盐酸23.4ml加水100配制成稀盐酸。取上述稀盐酸1.64ml,加水约80ml与胃蛋白酶1g混匀,加水稀释成100ml即得人工胃液;
人工肠液配置:取0.68g磷酸二氢钾,加50ml水溶解,用浓度为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成pH=6.8的溶液,另取1g胰蛋白酶,加适量水溶解,将两种溶液混合均匀,加水稀释成100ml,即得人工肠液。
盐酸溶液为0.1mol/L。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色谱柱:0.25m×4.6mm,固定相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流动相:乙腈:磷酸二氢钠溶液为35:65,检测波长:254nm。
表1水解稳定性实验结果
以上结果表明,通常的酯类化合物在水性、酸性、碱性环境下酯键极易断裂而降解,然而本发明的化合物1不仅能对抗水性、酸性、碱性的降解,而且也能抵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降解,在水溶液、人工胃液、盐酸溶液中即使放置7小时,化合物1基本不降解,具有出乎意料的水解稳定性。而且即使在人工肠液下,7小时后其含量仍能保持在70%左右。
由于本发明化合物1在胃液中稳定不降解,不会产生阿司匹林、水杨酸等酸性物质,相应也不会对胃产生刺激作用以及胃出血风险,也无需对药物进行肠溶包衣,因而,相比已有的阿司匹林药物,本发明药物在无需进行肠溶包衣的情况下,既能有效减少胃肠刺激以及胃肠出血的副作用,也能避免采用肠溶制剂带来的阿司匹林抵抗问题,显著提高药物的有效性。
4.2高湿、高温、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实验
高温试验:取少量化合物1,放置在适宜的开口洁净容器中,摊成≤5mm厚的薄层,60℃烘箱中放置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化合物1的含量。
高湿试验:取少量化合物1,开口置恒湿密闭容器中,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5%条件下放置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化合物1的含量。
光照试验:取少量化合物1,开口放置在太阳光照下放置10天,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化合物1的含量。
表2高温、高湿、光照稳定性实验结果
以上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化合物受湿、热、光下基本不降解,可见化合物1在高温、高湿、光照条件下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实施例5:大鼠体内吸收、代谢实验
将24只SD雄性大鼠(体重300g左右)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A组: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40mg/kg;B组: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组,给药剂量96.44mg/kg;C组:化合物1组,给药剂量132.66mg/kg;D组:合用组(阿司匹林: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摩尔比=1:1),给药剂量阿司匹林40mg/kg+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96.44mg/kg。给药前12h动物禁食禁水。
给药前取空白血,即为0min。大鼠灌胃给予上述药液,按取血点进行目内眦取血,取血点为:5min,15min,30min,1h,2h,4h,6h,8h,12h,24h,36h,(取血4h后可给大鼠适当给水以保持血量)。取全血约0.5mL于1.5mL肝素化的离心管中(第一滴血舍去),于4℃,3000r/min离心15min;取血浆上清100μL加2%磷酸乙腈(含内标:苯甲酸)500μL,涡旋1min,于4℃,13000r/min离心10min,精密吸取上清500μL,氮气吹干。
2%磷酸乙腈(含内标)的配制:①16mg苯甲酸溶解在甲醇中,用甲醇定容至10mL,②0.5mL苯甲酸内标,用2%磷酸乙腈定容至100mL,③2%磷酸乙腈配制:2ml磷酸用乙腈定容至100mL。
色谱质谱条件:
1、液相色谱条件:色谱仪器:Agilent 1200Series,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3.5μm,2.1×150mm。柱温:室温
表3液相色谱流动相条件
2、质谱条件:质谱仪器型号:AB SCIEX API 4000,MRM负模式
表4质谱条件
Entrance Potential(EP):-10
Collision Cell Exit Potential(CXP):-20
Collision Gas(CAD):6
Curtain Gas(CUR):30
Ion Source Gas1(GS1):40
Ion Source Gas2GS2):30
IonSpray Voltage(IS):-4500.00
Temperature(TEM):550.0
实验结果见附图4-12,在同等摩尔剂量下,A组与C组相比,单用阿司匹林和本发明化合物1在血浆中阿司匹林的达峰时间相近,但本发明化合物1的阿司匹林最高血药浓度为A组的3倍以上,且化合物1的阿司匹林血药浓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40ng/ml以上),一直是A组的最高血药浓度的2倍左右。从时间来看,A组阿司匹林在2h后血药浓度低于5ng/ml(接近检测限量下限),而化合物12h后的血药浓度仍为40ng以上。因此,本发明化合物1代谢的原型阿司匹林比单用阿司匹林血药浓度以及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且能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另一方面,A组的水杨酸最高累积血药浓度却是C组的近3倍,且在24小时内,A组的水杨酸血药浓度一直是C组的两倍以上,而C组长期维持在1000ng/ml以下。因此,同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本发明化合物1代谢的水杨酸血药浓度低,相应的水杨酸反应也比单服用阿司匹林低的多,更加安全。
从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来看,单用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在血药浓度(约250ng/ml)在1h达峰,在2h时血药浓度迅速下降仅为20ng/ml左右,2-12小时间药物血药浓度基本处于20ng/ml;而采用本发明的化合物1(C组),在同等摩尔剂量下,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最高血药浓度近400ng/ml(是单用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1.6倍),而且在1h-6h之间,药物血药浓度在150ng/ml以上(是单用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7倍以上),8h-12h血药浓度仍在100ng/ml以上(参见附图6-7)。因此,本发明化合物1相比单用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极显著的提高了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的吸收,生物利用度也显著提高,且在较长时间内(在12h之后)维持较高血药浓度,能够长效发挥疗效。
联合用药的D组,并未发现相互协同的作用,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跟其单用时的吸收、代谢相近。
实施例6:人血浆的体外代谢实验
进食后取人血在含有肝素的取血管中,离心15min后,去上清血浆备用,取1ml血浆,加入0.5ml阿司匹林、化合物1的药物溶液,涡旋30s,37℃水浴中静置保温,分别在1min、10min、30min取样,并用HPLC测定阿司匹林、水杨酸的含量。
表5体外血浆实验结果
由于原型阿司匹林在血浆环境中迅速降解为水杨酸,因而,本发明药物在血浆环境下分解出的原型药物阿司匹林同样将迅速转化成水杨酸,并逐步积累使水杨酸浓度升高。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在最初始阶段的1min,主要分解出原型药物阿司匹林(基本上100%分解出原型阿司匹林),而水杨酸未检测出,但随着分解的阿司匹林增多,阿司匹林也转化成水杨酸,水杨酸浓度也随之增高,而即使在10min时,在代谢物中阿司匹林在血浆比例也在54%以上(以阿司匹林和水杨酸的摩尔总和为基准),因此,本发明药物使主要按照途径(1),在血液和血浆作用下,阿司匹林与载体连接的酯键上裂解,实现了以原型阿司匹林释放为主的降解途径。另外,本发明药物在人体血浆中能持续长时间稳定释放原型阿司匹林,从而使本发明药物既高效,又长效。
实施例7:抗凝血实验
20±2g体重ICR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阿司匹林组、化合物1A组、化合物1B组。空白组:灌胃空白溶剂;阿司匹林组:5mg/ml阿司匹林(0.028mmol/ml);化合物1A组:16.5mg/ml(0.028mmol/ml);化合物1B组:8.5mg/ml(0.014mmol/ml)。各组小鼠分别灌胃给药一次,给药量0.1ml/20g体重。
采用毛细管法测定凝血时间:空腹过夜(约12h),单次给药后按照设定时间用内径为1mm的毛细玻璃管插入小鼠内眦球后静脉丛取血,至毛细血管内血柱至5cm(至少5cm)处,每隔30s折断毛细管一小段,检查有无凝血柱出现。计算从毛细血管采血到出现凝血柱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分别在给药后1小时、3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18小时、24小时测定凝血时间(每个时间点各组小鼠不重复采血,即各组小鼠仅在相应时间点采血一次)。
以下是单次给药后1小时、3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18小时、24小时凝血时间实验结果。
表6单次给药后1小时凝血时间
组别 | 例数 | 凝血时间(s) |
空白 | 11 | 221±35.23 |
阿司匹林组 | 13 | 247±34.97 |
化合物1A组 | 13 | 256±51.40 |
化合物1B组 | 13 | 275±36.43## |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P<0.01
实验结果表明,在给药后1小时,阿司匹林和本发明的化合物1具有明显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化合物1A组的P>0.05,无显著差异,但是化合物1B组的P<0.01,两者具有极显著差异。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化合物1A组、化合物1B组的P>0.05,即在1小时阿司匹林和本发明化合物1的抗凝、抗血栓作用无显著差异。
表7单次给药后3小时凝血时间
组别 | 例数 | 凝血时间(s) |
空白 | 11 | 215±20.56 |
阿司匹林组 | 13 | 263±32.76## |
化合物1A组 | 13 | 270±32.40## |
化合物1B组 | 13 | 265±24.02## |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P<0.01
实验结果表明,在给药后3小时,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和本发明的化合物1A组、化合物1B组的P<0.01,均具有明显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化合物1A组、化合物1B组的P>0.05,即在3小时阿司匹林和本发明化合物1的抗凝、抗血栓作用无显著差异。
表8单次给药后4小时凝血时间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P<0.05,##表示与空白组比较P<0.01,*表示与阿司匹林组比较P<0.05
实验结果表明,在给药后4小时,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和本发明的化合物1A组、化合物1B组的P<0.05,均具有明显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化合物1B组的P<0.05,即在4小时,阿司匹林和本发明化合物1的抗凝、抗血栓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本发明化合物1的抗凝、抗血栓效果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表9单次给药后8小时凝血时间
组别 | 例数 | 凝血时间(s) |
空白 | 11 | 196±33.23 |
阿司匹林组 | 13 | 221±30.38## |
化合物1A组 | 13 | 245±48.40## |
化合物1B组 | 13 | 254±37.83##* |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P<0.01,*表示与阿司匹林组比较P<0.05
实验结果表明,在给药后8小时,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和本发明的化合物1A组、化合物1B组的P<0.01,均具有明显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化合物1B组的P<0.05,即在8小时,阿司匹林和本发明化合物1的抗凝、抗血栓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本发明化合物1的抗凝、抗血栓效果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表10单次给药后12小时凝血时间
组别 | 例数 | 凝血时间(s) |
空白 | 13 | 230±18.71 |
阿司匹林组 | 13 | 258±45.06 |
化合物1A组 | 13 | 323±81.36##* |
化合物1B组 | 13 | 305±64.61##* |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P<0.01,*表示与阿司匹林组比较P<0.05
实验结果表明,在给药后12小时,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组的P>0.05,而本发明的化合物1A组、化合物1B组的P<0.01,即在给药后12小时,本发明化合物仍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而阿司匹林组抗凝抗血栓作用消失。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化合物1A组、化合物1B组的P<0.05,即在12小时,阿司匹林和本发明化合物1的抗凝、抗血栓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本发明化合物1的抗凝、抗血栓效果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表11单次给药后16小时凝血时间
组别 | 例数 | 凝血时间(s) |
空白 | 13 | 203±24.96 |
阿司匹林组 | 13 | 217±34.97 |
化合物1A组 | 13 | 247±49.22##* |
化合物1B组 | 13 | 238±41.46# |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P<0.05,##表示与空白组比较P<0.01,*表示与阿司匹林组比较P<0.05
实验结果表明,在给药后16小时,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组的P>0.05,而本发明的化合物1A组P<0.01、化合物1B组的P<0.05,即在给药后16小时,本发明化合物仍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而阿司匹林组抗凝抗血栓作用消失。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本发明化合物1在16小时的抗凝、抗血栓效果仍显著优于阿司匹林。
表12单次给药后18小时凝血时间
组别 | 例数 | 凝血时间(s) |
空白 | 13 | 185±22.52 |
阿司匹林组 | 13 | 187±20.90 |
化合物1A组 | 13 | 199±25.26##* |
化合物1B组 | 13 | 208±14.24##* |
##表示与空白组比较P<0.01,*表示与阿司匹林组比较P<0.05
实验结果表明,在给药后18小时,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组的P>0.05,而本发明的化合物1B组的P<0.01,即在给药后18小时,本发明化合物仍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而阿司匹林组抗凝抗血栓作用消失。
表13单次给药后24小时凝血时间
组别 | 例数 | 凝血时间(s) |
空白 | 11 | 131±24.27 |
阿司匹林组 | 14 | 132±21.56 |
化合物1A组 | 14 | 133±28.13 |
化合物1B组 | 14 | 137±19.39 |
实验结果表明,在给药后24小时,与空白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化合物1A组以及化合物1B组的P>0.05,即在给药后24小时后,在上述剂量下,本发明化合物1和阿司匹林抗凝抗血栓作用无明显差异。
综上以上实验结果,进一步计算各时间点药物凝血时间延长百分比A,其中A=(药物组凝血时间-空白组凝血时间)/空白组凝血时间*100%,并以A值为纵轴,时间为横轴,制作曲线图,具体参见附图13。
本发明的化合物1在阿司匹林同等摩尔剂量以及一半摩尔剂量在用药前期具有相当作用的抗凝、抗血栓效果,但是在4小时之后,本发明的化合物1抗凝抗血栓效果显著优于阿司匹林,因而本发明的化合物在抗凝、抗血栓更加高效。另外,阿司匹林在8-12小时之间,其抗凝、抗血栓作用逐渐降低,在12小时之后基本消失,而本发明化合物1在12小时、16小时、18小时之后仍然保持着稳定的抗凝、抗血栓效果,因此,在抗凝、抗血栓作用持续时间来看,本发明的化合物1作用更长效。
实施例8:抗脑微出血实验
采用LPS致脑急性微出血动物模型,选用10-12周龄C57BL/6小鼠,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化合物1组、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联用组。阿司匹林组:灌胃60mg/kg阿司匹林,化合物1组:灌胃189.49mg/kg化合物1,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联用组:灌胃60mg/kg阿司匹林+144.67mg/kg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空白基质溶液。以上各组小鼠灌胃,1次/日,给药量0.1ml/10g体重。
各组小鼠连续给药3天后,于0、6、24小时(除空白组),分别腹腔注射LPS 3mg/kg(给予LPS后仍给予治疗药物),于首次注射后48小时,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处死,预冷PBS心脏灌流5min,取脑,观察大脑表面微出血点数量(包括嗅球、大脑、小脑和脑干,文献:小脑/脑干出血点>嗅球>大脑皮层)。冰冻切片,厚15μm/张,嗅球、小脑每隔12-13张切1张,大脑每隔24-25张切1张,每只约切60张左右,HE染色检测脑微出血个数。
表14化合物1对LPS致脑急性微出血的影响
*与模型组相比,P<0.05
#与化合物1组相比P<0.05
实验结果表明,与化合物1组相比较,单用阿司匹林或者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联用的脑微出血点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都会导致脑微出血点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化合物1组的脑微出血点无显著性差异,本发明的化合物1能显著减少脑微出血点。
附图14-18为示例性表示同一批小鼠脑微出血点图片,空白组大脑表面无微出血点,模型组大脑表面有5个出血点,阿司匹林组大脑表面有10个出血点,阿司匹林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联用组大脑表面有12个出血点,而化合物1组大脑表面仅有2个出血点。为进一步验证上述脑微出血点实际情况,切片HE染色的结果(参见附图19)也证实了本发明的化合物能减少脑微出血,而阿司匹林会加剧脑微出血的增加。
因而,阿司匹林的应用容易导致脑微出血,并且加剧脑微出血点的增加,即使与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联用的情况下,也不能减缓或者减少脑微出血,因而,阿司匹林或者阿司匹林与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联用都会加剧脑出血的风险,然而本发明的化合物相比阿司匹林能显著减少脑微出血点。因此,本发明通过该实验,意外的发现本发明的化合物能显著减少脑微出血,并对脑微出血具有一定预防和修复作用,有效减少了阿司匹林在临床中导致脑出血的致命风险。另外,即使阿司匹林通过联合应用具有血管保护作用的物质如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也不能有效对抗阿司匹林脑微出血副作用。
实施例9:脑组织分布实验
大鼠给药方法:口服灌胃,大鼠(200g):每次给浓度为5.6mg/ml化合物1药液1ml,每天两次(早晚各一次)。
取脑:将大鼠用乙醚麻醉,用生理盐水进行心脏灌注清洗,将大脑的血管清洗干净,然后加入甲醇(含内标),研磨提取,离心,取上清液,用HPLC法测定化合物1以及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在脑组织中的含量。
表15化合物1及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含量
时间 | 化合物1(μg/g) | 三羟乙基槲皮素(μg/g) |
130min | 0.540 | 0.211 |
225min | 0.216 | 0.301 |
300min | 0.197 | 0.121 |
400min | 0.173 | 0.100 |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化合物1和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在脑组织分布的含量较高,而且化合物1在脑组织中能有效的代谢产生高浓度的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因此,本发明的化合物1能有效的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同时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也透过血脑屏障,被携带进入脑组织并发挥疗效,而目前的槲皮素类物质在脑组织分布极低,难以跨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这极大的提高了槲皮素类物质在体内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大脑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结合上述抗脑微出血实验,化合物1以及3′,4′,7-三(-O-羟乙基)槲皮素进入脑组织并高浓度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本发明化合物1在抗脑微出血的突出作用及优势。
参考文献
1、Cryer B.2002Gastrointestinal safety of low-dose aspirin.Am J ManagCare.Dec;8(22Suppl):S701-8.
2、李萍,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致消化道出血68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54(35)35,72-73。
3、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更新版),中华内科杂志,2013,52(3):264-270。
4、董曼丽,阿司匹林对脑微出血的影响,云南医药,2015,36(1),57-59。
5、WONG KS,CHAN YL,LIU JY,et al Asympmicrobleeds as a risk factor foraspi rin-associat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Neumlogy,2003,60:51l-513.
6、Niels Mmk Nielsen,Hans Bundgaard,Evaluation of Glycolamide Estersand Various Other Esters of Aspirin as True Aspirin Prodrugs,Journal ofMedicinal Chemistry,1989,32(3),727-734.
7、Hans Bundgaard,Niels Mark Nielsen and Anders Buur,Aspirin prodrugs:synthesis and hydrolysis of 2-acetoxybenzoate esters of various IV-(hydroxyalkyl)amid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44(1988)151-158.
8、胥俊,阿司匹林葛根素酯的制备及其药效学初步研,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
9、李正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曲克芦丁含量,药物研究,2009,18(2),23-24。
10、余芳,曲克芦丁在大鼠体内和体外的代谢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4。
12、Zoltan Ungvari,etal,Cerebral microhemorrhages:mechanisms,consequences,and prevention,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312:H1128–H1143,2017.
13、Mohammad Zamanian,Antifatigue effects of troxerutin on exerciseendurance capacity,oxidative stress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levels intrained male rats,Fundamental&Clinical Pharmacology,31(2017),447–455.
14、Reza Badalzadeh,Beneficial Effect of Troxerutin on Diabetes-Induced Vascular Damages in Rat Aorta:Histopathological Alterations andAntioxidation Mechanism,Int J Endocrinol Metab,2015April;13(2):e25969.
15、Yuerong Wang,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in micetreated with troxerutin,PLOS ONE,12(11),2017.
16、Gianni Belcaro,5-Year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Edema and IncreasedCapillary Filtration in Venous Hypertension and Diabetic MicroangiopathyUsing O-(β-Hydrox yethyl)-Rutosides:AProspective Comparative ClinicalRegistry,Angiology,Volume59 Supplement 1,March 2008 14S-20S.
Claims (14)
1.一种式I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结构如下所示:
其中R1为(CH2)n,R2为O-(CH2)n-OH,R3为H或者R2为H,R3为O-(CH2)n-OH,R4选自H或(CH2)n-OH,其中n为1-10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特征在于:n为1、2、3、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特征在于:n为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特征在于:R1为(CH2)n,R2为H,R3为O-(CH2)n-OH,R4为(CH2)n-O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特征在于:R1为CH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OH;或R1为CH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2OH;或R1为CH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2OH;或R1为CH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OH;或R1为CH2,R2为H,R3为O(CH2)3OH,R4为(CH2)3OH;或R1为(CH2)2,R2为H,R3为O(CH2)3OH,R4为(CH2)3OH;或R1为(CH2)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2OH;或R1为(CH2)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OH;或R1为(CH2)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2OH;或R1为(CH2)3,R2为H,R3为O(CH2)3OH,R4为(CH2)3OH;或R1为(CH2)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3OH;或R1为CH2,R2为H,R3为OCH2OH,R4为(CH2)3OH;或R1为CH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3O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其特征在于:R1为(CH2)2,R2为H,R3为O-(CH2)2-OH,R4为(CH2)2-OH。
7.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主要步骤:采用酯化反应,将式II的黄酮醇和阿司匹林进行酯化反应制备得到,
其中R1、R2、R3、R4如上权利要求1所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式II黄酮醇和阿司匹林按投料摩尔比为1:1-3加入,并加入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以及吸水剂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其中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摩尔量为式II黄酮醇的1-3倍,在-30~5℃的温度下酯化反应10-72小时,过滤,结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DMAP的摩尔量为DCC的0.05-1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酯化反应的温度为-30~5℃。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预防或治疗肿瘤、血小板聚集、微出血药物中的用途。
12.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用途。
13.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在制备抗血栓栓塞药物中的用途。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途,所述的微出血为脑微出血、消化道微出血、毛细血管微出血。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47274.7A CN109384759B (zh) | 2018-12-18 | 2018-12-18 | 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
PCT/CN2019/124182 WO2020125478A1 (zh) | 2018-12-18 | 2019-12-10 | 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47274.7A CN109384759B (zh) | 2018-12-18 | 2018-12-18 | 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84759A CN109384759A (zh) | 2019-02-26 |
CN109384759B true CN109384759B (zh) | 2019-07-23 |
Family
ID=65430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47274.7A Active CN109384759B (zh) | 2018-12-18 | 2018-12-18 | 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384759B (zh) |
WO (1) | WO202012547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42825B (zh) * | 2019-10-16 | 2021-06-15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黄酮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免疫增强剂中的应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468741A1 (en) * | 2010-12-16 | 2012-06-27 | Bel/Novamann International s.r.o. | Novel quercetin derivatives, their preparatio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em and their use |
CN102659735A (zh) * | 2012-04-18 | 2012-09-12 | 郑州大学 | 槲皮素-3-o-酰基酯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E20070934A1 (en) * | 2007-12-21 | 2009-06-24 | Trinity College Dublin | Efficient aspirin prodrugs |
-
2018
- 2018-12-18 CN CN201811547274.7A patent/CN109384759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2-10 WO PCT/CN2019/124182 patent/WO202012547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468741A1 (en) * | 2010-12-16 | 2012-06-27 | Bel/Novamann International s.r.o. | Novel quercetin derivatives, their preparatio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em and their use |
CN102659735A (zh) * | 2012-04-18 | 2012-09-12 | 郑州大学 | 槲皮素-3-o-酰基酯及其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Synthesis and Bioactivity of Quercetin Aspirinates;Chenjuan Lu, 等;《Bull. Korean Chem. Soc.》;20141231;第35卷(第2期);518-5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125478A1 (zh) | 2020-06-25 |
CN109384759A (zh) | 2019-0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11641B1 (ko) | 치환된 퀴나졸리논을 위한 경구 즉시 방출 제형 | |
CN101203219B (zh) | 消炎用药程式 | |
WO2013060258A1 (zh) | 伸筋草碱a-c、其制法和其药物组合物与用途 | |
WO2011026401A1 (zh) | 偶联有一氧化氮供体的抗肿瘤天然药物及其医药用途 | |
JP7490557B2 (ja) | ベルベリンを含む組成物 | |
US20190255036A1 (en) | Compound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neuropathic pain and depression | |
CN107488162B (zh) | 一类双环醇类衍生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 |
JPH01157995A (ja) | 鎮痛−抗炎症活性を有するガングリオシドの内部エステル | |
EP2172206A1 (en) | The method for a sequoyitol-containing extract obtaining from the genus of trifolium, sobyean and ginkgo biloba and use thereof | |
Jiang et al. | Metformin and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based anti-inflammatory nanoplatform for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suppression and metastatic tumor treatment | |
CN109384759B (zh) | 一种药物化合物及其制备与用途 | |
WO2015192758A1 (zh) | 瓦草五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抗肿瘤的药物用途 | |
CN1112198C (zh) | 叶下珠及同属植物醇提物的制药中的应用 | |
CN113214209B (zh) | 橙皮素与卡马西平共晶物及制备方法和其组合物与用途 | |
WO2004032941A1 (fr) | Compositions pharmaceutiques contenant de la polydatine ou ses sels et utilisations de ces dernieres | |
CN109675050A (zh) | 以喜树碱为母核的类似物与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偶联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 |
CN1325502C (zh) | 岩白菜素五乙酰化物及其应用 | |
CN112851626B (zh) | 一类左旋双环吗啉,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和应用 | |
Dong et al. |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 of a colon-targeting resin microcapsule loading a novel prodrug, 3, 4, 5-tributyryl shikimic acid | |
CN103381173B (zh) | 苦丁茶皂苷d的制药用途 | |
CN113214207A (zh) | 橙皮素与甜菜碱共晶物a及制备方法和其组合物与用途 | |
CN103709015B (zh) | 银杏酚c17:1在肝癌治疗中的用途 | |
CN113214206B (zh) | 橙皮素与甜菜碱共晶物b及制备方法和其组合物与用途 | |
CN112823790B (zh) | 一种银杏萜内酯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 |
BR112019011748A2 (pt) |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para preparar uma composição sólida em pó, composição sólida em pó, formulações farmacêuticas, nutracêuticas e cosméticas e uso de composição sólida em pó e de formulações farmacêuticas, nutracêuticas e cosmética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