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78569B - 移动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78569B CN109378569B CN201811485320.5A CN201811485320A CN109378569B CN 109378569 B CN109378569 B CN 109378569B CN 201811485320 A CN201811485320 A CN 201811485320A CN 109378569 B CN109378569 B CN 1093785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ing arm
- low
- point
- frequency radiating
- du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2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rating waveband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移动终端设备,所述移动终端设备包括壳体、电路板、第一双频天线和第二双频天线,所述第一双频天线具有第一低频辐射臂和第一高频辐射臂,所述第二双频天线具有第二低频辐射臂和第二高频辐射臂,其中,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一辐射臂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至少部分呈正交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和所述第二辐射臂辐的至少部分辐射或接收的电磁波呈正交设置,从而可以减小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辐射或接收的电磁波相互影响,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双频天线和第二双频天线的隔离,而减小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智能相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等在内设有天线的产品,该等产品因能够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而越来越受用户欢迎,并且带有双频天线的移动终端设备,因其支撑多个频段(例如2.4GHz和5GHz)而使用范围更广,更受用户欢迎。
然而,基于便携性或者空间受限等等因素的考量,用户对移动终端设备的尺寸要求越来越严苛,如此使得移动终端设备内部的空间越来越小,故而在狭小的空间布置天线给设计人员带来困扰,尤其对于具有多个双频天线的移动终端设备,多个双频天线之间会存在相互干扰的问题,会进一步困扰设计人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终端设备,旨在减小双频天线之间的相互干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路板;
第一双频天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双频天线具有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接地点和第一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一馈电点之一连接的第一低频辐射臂、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一馈电点其中另一连接的第一高频辐射臂;以及,
第二双频天线,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双频天线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双频天线具有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二接地点和第二馈电点、与所述第二接地点和所述第二馈电点之一连接的第二低频辐射臂、以及与所述第二接地点和所述第二馈电点其中另一连接的第二高频辐射臂;
其中,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一辐射臂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至少部分呈正交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双频天线与所述第二双频天线的中心距为D,D≤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或者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的辐射半波长。
优选地,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的末段朝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的末段延伸,且两者呈正交设置。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设备还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电路副板,所述电路副板与所述第一双频天线和所述第二双频天线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电路副板邻近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的末段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的末段设置;
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的末段与所述电路副板的长边相对且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的末段与所述电路副板的短边相对且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高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呈相对且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一接地点连接,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一馈电点连接;
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二接地点连接,所述第二高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二馈电点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双频天线还包括第一巴伦部,所述第一巴伦部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一馈电点设置;
所述第二双频天线还包括第二巴伦部,所述第二巴伦部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点和所述第二馈电点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巴伦部和所述第二巴伦部呈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巴伦部包括:
第一巴伦接地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点连接,另一端先朝所述第一馈电点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一馈电点延伸;
第一巴伦馈电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第一巴伦接地连接段另一端延伸,另一端先朝靠近所述第一接地点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一馈电点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馈电点连接;
所述第二巴伦部包括:
第二巴伦接地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点连接,另一端先朝所述第二馈电点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二馈电点延伸;
第二巴伦馈电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第二巴伦接地连接段另一端延伸,另一端先朝靠近所述第二接地点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二馈电点延伸至与所述第二馈电点连接。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相机或智能家居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第二低频辐射臂与第一辐射臂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至少部分呈正交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和所述第二辐射臂辐的至少部分辐射或接收的电磁波呈正交设置,从而可以减小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辐射或接收的电磁波相互影响,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双频天线和第二双频天线的隔离,而减小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提供移动终端设备的天线效果图;
图4为传统设计的回波损耗损耗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终端设备,所述移动终端设备为具有多个双频天线的电子设备,具体地,所述移动终端设备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相机或智能家居设备等等。基于便携性或者空间受限等等因素的考量,用户对移动终端设备的尺寸要求越来越严苛,如此使得移动终端设备内部的空间越来越小,故而在狭小的空间布置多个双频天线,双频天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一旦双频天线之间的距离小到一定的程度,例如半个电磁波的波长时,双频天线之间的干扰尤为明显。
通常来说,双频天线包括一低频段和一高频段,该低频段和高频段都是符合相应标准的频段,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双频天线为WIFI(Wireless Fidelity天线宽带)天线,所述低频段为2.4GHz,所述高频段为5GHz,显而易见的是,频率大的波长就较小,而频率小的波长就大,由此可见,对于多个双频天线,低频段相较于高频段更容易受影响。
鉴于此,本发明双频天线的结构和布设进行改进,图1至2为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设备的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设备为智能相机,请参阅图1至2,所述移动终端设备100包括壳体101、电路板1、第一双频天线2a和第二双频天线2b。
所述第一双频天线2a设于所述壳体101内,所述第一双频天线2a具有连接于所述电路板1的第一接地点21a和第一馈电点22a、与所述第一接地点21a和所述第一馈电点22a之一连接的第一低频辐射臂23a、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地点21a和所述第一馈电点22a其中另一连接的第一高频辐射臂24a。
所述第二双频天线2b设于所述壳体101内且与所述第一双频天线2a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双频天线2b具有连接于所述电路板1的第二接地点21b和第二馈电点22b、与所述第二接地点21b和所述第二馈电点22b之一连接的第二低频辐射臂23b、以及与所述第二接地点21b和所述第二馈电点22b其中另一连接的第二高频辐射臂24b。
其中,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与所述第一辐射臂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至少部分呈正交设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第二低频辐射臂23b与第一辐射臂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至少部分呈正交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辐射臂辐的至少部分辐射或接收的电磁波呈正交设置,从而可以减小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辐射或接收的电磁波相互影响,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双频天线2a和第二双频天线2b的隔离,而减小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为金属壳体101,为此可以但不限于在所述金属壳体101设置有缝隙,以供双频天线发送或接收电磁波。
所述第一双频天线2a与所述第二双频天线2b的中心距为D,因所述第一双频天线2a和所述第二双频天线2b设置为异形结构,而中心难以确定,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接地点21a和所述第二接地点21b之间的距离为中心距D,也可以是将所述第一馈电点22a和所述第二馈电点22b之间的距离为中心距D。D≤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或者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辐射半波长,由前述介绍可知,当双频天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辐射半波长时,双频天线之间的相互影响尤为明显,在此种情况下,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作用和效果尤为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至少部分呈正交设置,可以是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整个呈正交设置,此时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一个完全按照横向延伸,另一沿纵向延伸;当然也可以是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中间一段呈正交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末段朝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的末段延伸,且两者呈正交设置,辐射臂(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能量主要聚集在其末段,相应地,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干扰主要发生在末段,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的末段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末段设置为正交,而不是整个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布置更为自由,如图1和图2可以看出,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先沿着横向延伸,然后朝向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进行第一次弯折延伸,最后朝着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进行第二次弯折延伸,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长度足够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设备100还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1的电路副板3,并且由前述可知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设备100为智能相机,所述移动终端设备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上的第一摄像头4、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路副板3上的第二摄像头5。
所述电路副板3与所述第一双频天线2a和所述第二双频天线2b位于所述电路板1的同一侧,且所述电路副板3邻近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的末段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末段设置,因设置有所述副电路板1,所述副电路板1将与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之间会存在耦合作用,而进一步加剧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之间的相互影响,故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的末段与所述电路副板3的长边相对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的末段与所述电路副板3的短边相对且平行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与所述副电路板1之间形成耦合单元,与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与所述副电路板1之间形成的耦合单元呈正交设置,而可以避免相互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高频辐射臂24b与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24a呈相对且对称设置,如此可以使得所述第一双频天线2a与所述第二双频天线2b的高频分支可以采用同一模具成型。显然本设计不限于此,所述第二高频辐射臂24b与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24a也可以不呈对称设置。
由前述内容可知,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和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24a,与所述第一接地点21a和所述第一馈电点22a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也即,可以是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与所述第一接地点21a连接,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24a与所述第一馈电点22a连接,也可以是,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与所述第一馈电点22a连接,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24a与所述第一接地点21a连接。同理可知,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和所述第二高频辐射臂24b,与所述第二接地点21b和所述第二馈电点22b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具体对应关系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23a与所述第一接地点21a连接,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24a与所述第一馈电点22a连接,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23b与所述第二接地点21b连接,所述第二高频辐射臂24b与所述第二馈电点22b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双频天线2a还包括第一巴伦部25a,所述第一巴伦部25a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点21a和所述第一馈电点22a设置,所述第二双频天线2b还包括第二巴伦部25b,所述第二巴伦部25b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点21b和所述第二馈电点22b设置。所述第一巴伦部25a和所述第二巴伦部25b的设置,可以提高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24a和所述第二高频辐射臂24b之间的隔离。所述第一巴伦部25a和所述第二巴伦部25b呈可以为对称设置,也可以为非对称设置,若采用对称设置,则可以使得所述第一双频天线2a和所述第二双频天线2b之间的结构相同度更高,对应结构相同的模具结构更多,进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巴伦部25a包括第一巴伦接地连接段251a和第一巴伦馈电连接段252a,所述第一巴伦接地连接段251a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点21a连接,另一端先朝所述第一馈电点22a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一馈电点22a延伸,以使得所述第一巴伦接地连接段251a呈L形设置,所述第一巴伦馈电连接段252a一端与所述第一巴伦接地连接段251a另一端延伸,另一端先朝靠近所述第一接地点21a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一馈电点22a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馈电点22a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巴伦馈电连接段252a呈L形设置,如此使得在较小的空间内而能够布设足够长的所述第一巴伦部25a(通常需要长度达到四分之一波长)。
所述第二巴伦部25b包括第二巴伦接地连接段251b和第二巴伦馈电连接段252b,所述第二巴伦接地连接段251b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点21b连接,另一端先朝所述第二馈电点22b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二馈电点22b延伸,以使得所述第二巴伦接地连接段251b呈L形设置,所述第二巴伦馈电连接段252b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巴伦接地连接段251b另一端延伸,另一端先朝靠近所述第二接地点21b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二馈电点22b延伸至与所述第二馈电点22b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巴伦馈电连接段252b呈L形设置,如此使得在较小的空间内而能够布设足够长的所述第二巴伦部25b(通常需要长度达到四分之一波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地点21a和所述第一馈电点22a通过同轴线6与所述电路板1电连接,其中,所述同轴线6的外导体部分(未图示)与所述第一接地点21a连接,所述同轴线6的内导体6a与所述第一馈电点22a连接,采用同轴线6可以减小对第一双频天线2a和所述第二双频天线2b的影响,但本设计不限于此,所述第一接地点21a和所述第一馈电点22a与所述电路板1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显然,所述第二接地点21b和所述第二馈电点22b通过同轴线6与所述电路板1电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与第一接地点21a和第一馈电点22a类同,在此不做赘述。
请进一步参阅图3,图3为本发明提供移动终端设备的天线效果图,从图上看出:第一双频天线2a和第二双频天线2b之间的隔离度均小于-15dB。图4为传统设计的回波损耗损耗图,可见天线的隔离度不足10dB。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路板;
第一双频天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双频天线具有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接地点和第一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一馈电点之一连接的第一低频辐射臂、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一馈电点其中另一连接的第一高频辐射臂;以及,
第二双频天线,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双频天线并排设置,所述第二双频天线具有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二接地点和第二馈电点、与所述第二接地点和所述第二馈电点之一连接的第二低频辐射臂、以及与所述第二接地点和所述第二馈电点其中另一连接的第二高频辐射臂;
其中,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一辐射臂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至少部分呈正交设置;
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的末段朝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的末段延伸,且两者呈正交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频天线与所述第二双频天线的中心距为D,D≤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或者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的辐射半波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设备还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电路副板,所述电路副板与所述第一双频天线和所述第二双频天线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同一侧,且所述电路副板邻近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的末段和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的末段设置;
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的末段与所述电路副板的长边相对且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的末段与所述电路副板的短边相对且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呈相对且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一接地点连接,所述第一高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一馈电点连接;
所述第二低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二接地点连接,所述第二高频辐射臂与所述第二馈电点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频天线还包括第一巴伦部,所述第一巴伦部连接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一馈电点设置;
所述第二双频天线还包括第二巴伦部,所述第二巴伦部连接所述第二接地点和所述第二馈电点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巴伦部和所述第二巴伦部呈对称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巴伦部包括:
第一巴伦接地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点连接,另一端先朝所述第一馈电点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一馈电点延伸;
第一巴伦馈电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第一巴伦接地连接段另一端连接,另一端先朝靠近所述第一接地点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一馈电点延伸至与所述第一馈电点连接;
所述第二巴伦部包括:
第二巴伦接地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地点连接,另一端先朝所述第二馈电点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二馈电点延伸;
第二巴伦馈电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第二巴伦接地连接段另一端连接,另一端先朝靠近所述第二接地点所在侧延伸,而后朝靠近所述第二馈电点延伸至与所述第二馈电点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相机或智能家居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85320.5A CN109378569B (zh) | 2018-12-05 | 2018-12-05 | 移动终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85320.5A CN109378569B (zh) | 2018-12-05 | 2018-12-05 | 移动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78569A CN109378569A (zh) | 2019-02-22 |
CN109378569B true CN109378569B (zh) | 2021-01-22 |
Family
ID=65376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85320.5A Active CN109378569B (zh) | 2018-12-05 | 2018-12-05 | 移动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378569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5594A (zh) * | 2003-02-25 | 2004-09-01 | �ձ�������ʽ���� | 具有高接收效率的天线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49820A (ja) * | 2002-02-22 | 2003-09-05 | Sharp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 |
CN1190020C (zh) * | 2002-06-04 | 2005-02-16 | 智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整合式双频印刷单偶极天线 |
CN104733857A (zh) * | 2015-03-26 | 2015-06-24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小型化高隔离的双频带mimo天线 |
CN205319315U (zh) * | 2015-12-30 | 2016-06-15 | 福建省汇创新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适用于吸顶安装双频高隔离度mimo天线 |
CN105977635B (zh) * | 2016-05-10 | 2018-12-21 | 福建省汇创新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应用于新一代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的小型化定向mimo天线 |
-
2018
- 2018-12-05 CN CN201811485320.5A patent/CN10937856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5594A (zh) * | 2003-02-25 | 2004-09-01 | �ձ�������ʽ���� | 具有高接收效率的天线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78569A (zh) | 2019-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94647B2 (en) | Inverted-F antenna | |
US20140203974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antenna unit thereof | |
CN106921035B (zh) | 天线系统 | |
CN111193104A (zh) | 双频天线装置 | |
TW202329529A (zh) | 天線結構與電子裝置 | |
TWI657619B (zh) | 平面天線模組及電子裝置 | |
CN114079164B (zh) | 一种天线和电子设备 | |
CN112436272B (zh) |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4389020A (zh) | 天线结构 | |
US20080094303A1 (en) | Planer inverted-F antenna device | |
CN111755811A (zh) | 双频段天线 | |
CN107394384B (zh) | 印制槽隙倒f天线及蓝牙通讯装置 | |
CN109378569B (zh) | 移动终端设备 | |
CN102163764A (zh) | 小型立体天线 | |
CN112909541B (zh) |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
US6480156B2 (en) | Inverted-F dipole antenna | |
TWI553962B (zh) | 多模態單極天線 | |
CN103427149B (zh) | 天线及电子装置 | |
TWI528631B (zh) | 平面倒f型天線 | |
CN111373603B (zh) | 通信设备 | |
CN219917591U (zh) | 一种紧凑型紧缩场馈源 | |
CN219067212U (zh) | 双频段环形天线及笔记本电脑 | |
US12062857B2 (en) | Three-dimensional antenna module | |
CN215989221U (zh) |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
US11437717B2 (en) | Antenna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