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64017B - 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364017B CN109364017B CN201811022455.8A CN201811022455A CN109364017B CN 109364017 B CN109364017 B CN 109364017B CN 201811022455 A CN201811022455 A CN 201811022455A CN 109364017 B CN109364017 B CN 1093640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needle
- layer
- drug
- separation layer
- needle ti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06—Organic compounds, e.g. natural or synthetic hydrocarbons, polyolefins, mineral oil, petrolatum or ozokerite
- A61K47/26—Carbohydrates, e.g. sugar alcohols, amino sugars, nucleic acids, mono-, di- or oligo-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polysorbates, sorbitan fatty acid esters or glycyrrhizi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carbomers, poly(meth)acrylates, or polyvinyl pyrrolidon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6—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gums, starch, alginate, dextrin, hyaluronic acid, chitosan, inulin, agar or pecti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61K9/0021—Intradermal administration, e.g. through microneedle arrays, needleless injec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53—Methods for producing microneedl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包括针体和基层,所述针体包括支撑分离层和针尖载药层,所述支撑分离层与所述基层连接。所述针尖载药层由高分子赋形材料制备而成,所述支撑分离层由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与小分子糖制备而成,所述基层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通过控制支撑分离层的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类别、比例和固含量,调整支撑分离层的高度和溶解速度,使得针尖载药层能完全嵌入皮内并能与基底快速分离,解决了传统可溶性微针无法完全刺入体内、需要长时间佩戴导致的药物递送效率低下和皮肤刺激性等问题,提高微针给药系统的递药效率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生物医药制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经皮给药制剂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并发挥作用的制剂,药物在皮肤局部或全身而发挥药效,避免可口服给药的胃肠道毒副作用和注射给药的疼痛。但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阻碍,仅有一小部分小分子药物可以有效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疗效,大部分药物尤其是大分子药物难以快速、足量地以被动方式穿过皮肤角质层。微针经皮给药作为经皮给药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结合了注射给药的疗效和经皮给药的安全方便以及高顺应性,成为生物药物最有前景的给药方式。
传统的可溶性微针通过胶布等贴剂将承载着针尖的基层固定于皮肤上,给药时间有赖于针尖的溶解速度。如此,无柔韧性的基层与人体皮肤的贴合不牢可造成给药不充分,且针尖在给药途中容易发生不规则断裂从而造成给药剂量的不精确,长时间佩戴贴片和频繁给药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红斑等刺激和过敏,可能产生安全隐患,从而使患者依从性降低。
申请号为201610080970.6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主动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在传统微针的针尖及基底层之间设置有中间层,在微针使用时,中间层接触到皮肤表面的水分及少量皮肤内溢出的组织液,中间层溶解,针尖能主动与基底分离,并留在皮肤内,到达真皮层并将药物释放到角质层以下的皮肤中。
然而该方案仍然存在传统可溶性微针递送药物效率较低的问题,由于药物均匀分布在微针针体中,且皮肤具有弹性的问题,导致针体难以完全刺入皮肤,从而分布在接近基底部的药物暴露于皮肤表面,皮肤短时间自愈导致微针造成的孔道闭合,未刺入部分及皮肤表面残留的药物由于外部接触而损失或无法渗透进入体内,导致药物浪费,经皮递药效率降低,递送至体内的药物剂量不准确。且在较为干燥的皮肤表面使用时,皮肤内组织液渗出量有限,可能会延长中间层溶解速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分离型、可持续释药的可溶性微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包括针体和基层,包括针体和基层,所述针体包括支撑分离层和针尖载药层,所述支撑分离层与所述基层连接;
所述支撑分离层由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与小分子糖制备而成;
所述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选自透明质酸、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小分子糖选自蔗糖、果糖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分子聚合物为透明质酸,所述小分子糖为蔗糖;或
所述高分子聚合物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小分子糖为蔗糖,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K17PF、聚乙烯吡咯烷酮K30、聚乙烯吡咯烷酮K60、聚乙烯吡咯烷酮K9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与小分子糖的质量比为(1:4)~(4:1)。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载药层的形状为锥形、高度为450μm~550μm;所述支撑分离层形状为柱形、高度为550μm~650μm;所述锥形和所述柱形的底面积为60000μm2~90000μm2。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载药层的形状为四棱锥形;所述支撑分离层形状为四棱柱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载药层的形状为圆锥形;所述支撑分离层形状为圆柱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载药层由高分子赋形材料制备而成,选自:右旋糖酐、壳聚糖、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二醇、羟丙甲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明胶、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和/或
所述基层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及其衍生物的单体聚合物或共聚物、聚乙烯醇、透明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得到针尖载药层溶液、支撑分离层溶液和基层溶液;
(2)将所述针尖载药层溶液加入到微针阴模中,低温条件下低速离心,刮去多余的针尖载药溶液并在室温条件下继续离心干燥;
(3)加入所述支撑分离层溶液,低温条件下低速离心,刮去多余的支撑分离层溶液;
(4)加入所述基层溶液,再次离心;
(5)将整个微针阴模常温干燥后,将微针从微针阴模中取出,即得所述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针阴模包括至少一个下沉槽,槽内含有排列形成阵列的微针凹形结构,所述微针凹形结构与微针针体的形状相适配;
所述微针针体包括针尖载药层和支撑分离层,所述针尖载药层形状为锥形、高度为450μm~550μm;所述支撑分离层形状为柱形、高度为550μm~650μm;所述锥形和所述柱形的底面积为60000μm2~90000μm2;
所述微针凹形结构的底部为锥形腔,与微针针体的针尖载药层相适配,所述微针凹形结构中连接底部和灌注口的部位,为柱形腔,与微针针体的支撑分离层相适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载药层溶液由高分子赋形材料和药物溶解于水中得到,所述高分子赋形材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2~4);和/或
所述支撑分离层溶液由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溶解于水中得到,所述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包括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与小分子糖,所述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与小分子糖的质量比为(1:4)~(4:1);和/或
所述支撑分离层溶液中,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固含量为30%~50%;和/或
所述基层溶液为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溶解于无水乙醇或水中得到,所述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固含量为30%~5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所述将针尖载药层溶液加入到微针阴模中,所述低温离心的条件为0℃~10℃,离心时间为3~30分钟;所述室温离心的条件为20℃~30℃,离心时间为30~90分钟;和/或
步骤(3)所述将支撑分离层溶液加入到微针阴模中,低温离心条件为0℃~10℃,离心时间为3~30分钟;和/或
步骤(4)所述将基层溶液加入到微针阴模中,离心时间为3~20分钟。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1)本发明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通过设计针体包括支撑分离层和针尖载药层的微针结构,并结合对支撑分离层的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选择,采用分子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与小分子糖的复合物,一方面高分子聚合物对水有大的亲和能力及易被水所润湿的效果,可加快支撑分离层的溶解速度,使得针尖载药层能与基底快速分离,另一方面,小分子糖极易溶于水而发挥“致孔”作用,当与释放介质接触快速溶解产生微小孔洞,使得释放介质进一步渗透进入材料内部,加速支撑分离层的溶解。通过上述方案,解决了传统可溶性微针需要长时间佩戴导致的药物递送效率低下和皮肤刺激性等问题,提高微针给药系统的安全性。
(2)本发明所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支撑分离层的高度设置可克服皮肤弹性形变,有利于将针尖载药层完全刺入皮内,溶解后使得针尖载药层完全嵌入皮内并在组织液的作用下缓慢溶解释放包载药物,发挥持续释药的作用,在实现高效递药效率的同时减少给药次数。
(3)本发明所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解决了传统可溶性微针长期佩戴导导致的皮肤刺激、过敏性伤害、皮内断裂以及废弃物二次伤害等风险,具有生产制备方便,无废弃物二次伤害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制备实施例1所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的阴模结构侧视图;
图3为用于制备实施例1所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的阴模结构俯视图;
图4为用于制备实施例1所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的实物图;
图5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
图6为对比例2所述的分离型可溶性微针结构图;
图7为显微镜下拍摄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在明胶模拟的皮肤内的分离情况图;
图8为显微镜下拍摄实施例1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与对比例1传统微针刺入明胶模30秒后的针体分离情况图,其中A为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刺入明胶前,B为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刺入明胶后,C为传统可溶性微针刺入明胶前,D为传统可溶性微针刺入明胶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以下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分离层为透明质酸与蔗糖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包括基层和针体,其中针体由针尖载药层和支撑分离层构成,所述支撑分离层位于针尖载药层与基层之间,用于连接针尖载药层与基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针体总长度为1000μm;针尖载药层形状为四棱锥形,其高度为450μm;支撑分离层形状为四棱柱形,其高度为550μm;底面棱长均为250μm。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针尖载药层溶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右旋糖酐,按质量比为1:4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赋形材料右旋糖酐溶液,即针尖载药层溶液。
2)支撑分离层溶液的制备
称取质量比为4:1的寡切酶聚透明质酸钠透明质酸和蔗糖,加入去离子水使得固含量为50%,搅拌溶解。
3)基层溶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质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K90,加入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得到固含量为30%的基层溶液。
4)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的制备
微针阴模:本实施例中的微针阴模如图2~4所示,包括至少一个下沉槽,槽内含有排列形成阵列的微针凹形结构,所述微针凹形结构与微针针体的形状相适配;
其中,所述微针凹形结构的底部为四棱锥形腔,高度为450μm,底面棱长为250μm,与微针针体的针尖载药层相适配;所述微针凹形结构中连接底部和灌注口的部位,为四棱柱形腔,高度为550μm,底面棱长为250μm,与微针针体的支撑分离层相适配。图2为微针阴模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微针阴模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微针阴模实物图。
将针尖载药溶液加入到上述能够与微针形状相适配的微针阴模中,温度为0℃~10℃、转速为4000rpm条件下低速离心3分钟,刮去多余的针尖载药溶液,使溶液恰好填满微针阴模凹形结构中的锥形腔,并在温度为20℃~30℃、转速为4000rpm条件下继续离心30分钟干燥;加入支撑分离层溶液,温度为0℃~10℃、转速为4000rpm条件下低速离心3分钟,刮去多余的支撑分离层溶液,使溶液恰好填满微针阴模凹形结构的柱形腔,即恰好填满微针凹形结构;向下沉槽中,加入基层溶液,0℃~10℃条件下再次3000rpm离心10分钟;将整个微针阴模置于常温干燥器中干燥24小时,干燥后将微针从微针阴模中取出,即得所述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如图5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分离层为聚乙烯吡咯烷K17PF与蔗糖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该微针包括基层和针体,其中针体由针尖载药层和支撑分离层构成,所述支撑分离层位于针尖载药层与基层之间,用于连接针尖载药层与基层。本实施例中,针体总长度为1050μm;针尖载药层形状为四棱锥形,其高度为450μm;支撑分离层形状为四棱柱形,其高度为600μm;底面棱长均为300μm。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针尖载药层溶液的制备
聚乙烯醇(PVA104),按质量比为1:3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在90℃的油浴锅中加热搅拌溶解,得到赋形材料聚乙烯醇溶液,即针尖载药层溶液。
2)支撑分离层溶液的制备
称取质量比为4:1的聚乙烯吡咯烷K17PF和蔗糖,加入去离子水使得固含量为50%,搅拌溶解。
3)基层溶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质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K60,加入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得到固含量为40%的基层溶液。
4)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的制备
实施例2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微针阴模结构也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具体如下:
将适量针尖载药溶液加入到能够与微针形状相适配的微针阴模中,温度为0℃~10℃、转速为4000rpm条件下低速离心3分钟,刮去多余的针尖载药溶液并在温度为20℃~30℃、转速为4000rpm条件下继续离心30分钟干燥;加入适量支撑分离层溶液,温度为0℃~10℃、转速为4000rpm条件下低速离心3分钟,刮去多余的支撑分离层溶液;加入基层溶液,0℃~10℃条件下再次3000rpm离心5分钟;将整个微针阴模置于常温干燥器中干燥24小时,干燥后将微针从微针阴模中取出,即得所述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无支撑分离层的传统右旋糖酐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针尖载药层溶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右旋糖酐,按质量比为1:4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得到赋形材料右旋糖酐溶液,即针尖载药层溶液。
2)基层溶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质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K90,加入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得到固含量为30%的基层溶液。
3)传统可溶性微针的制备
将针尖载药溶液加入到与微针结构适配的微针阴模中,温度为0℃~10℃、转速为4000rpm条件下低速离心3分钟,刮去多余的针尖载药溶液;加入基层溶液,0℃~10℃条件下3000rpm离心5分钟;将整个微针阴模置于常温干燥器中干燥24小时,干燥后将微针从微针阴模中取出,即得所述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右旋糖酐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该微针依次包括有至少一个针尖、中间层与基底,其针尖与本发明实施例1中针尖载药层类似,组分相同,但对比例2不包括如实施例1所述的支撑分离层,而是包括一层将基层与基底分开的中间层,其结构特征如图6所示。中间层溶液的制备包括:称取一定量壳聚糖盐酸盐,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得到0.2g/m1的壳聚糖盐酸盐溶液,称取一定量的泊洛沙姆溶解于壳聚糖盐酸盐溶液中,得到0.4g/m1的泊洛沙姆胶状物质。
其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针尖溶液注入到与微针结构适配的微针阴模中,4000rpm离心20min,刮去多余的针尖溶液,然后加入20μ1中间层泊洛沙姆溶液,喷涂均匀,放入常温干燥箱中干燥1小时,然而加入基层溶液,再次4000rpm离心20min,把微针阴模放到常温干燥箱中常温干燥24小时,把微针从微针阴模中取出,得到中间层为泊洛沙姆的可溶性微针,即得所述主动分离型可溶性微针。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右旋糖酐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其结构特征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步骤2)支撑分离层溶液的制备中,本对比例的步骤如下:
称取一定量的卡波姆971,加入去离子水中,搅拌溶解得到0.03g/m1的卡波姆凝胶状物质。
对比例4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右旋糖酐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其结构特征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微针的针体总长度为1450μm;针尖载药层形状为四棱锥形,其高度为450μm;支撑分离层形状为四棱柱形,其高度为1000μm;底面棱长均为250μm。
实施例3
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中制备的可溶性微针进行针尖载药层与基层的分离性测试,具体方法操作为:
取适量明胶加入到超纯水中充分溶胀30min后,转移至65℃水浴锅中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使得其质量分数为20%。将溶解后的明胶溶液趁热倒入适宜大小的培养皿,使得明胶溶液在培养皿中高度约1cm,待明胶溶液温度降至室温形成具有一定硬度、不能流动的凝胶开始微针贴片分离性测试。将明胶凝胶切成适宜大小置于显微镜下,将剪成单排的微针按压至明胶凝胶表面,观察并记录微针的快速分离部分溶解时间,结果如图7所示,可见,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在刺入明胶10秒后开始明显分离,30秒后实现载药针尖层与基底层的完全分离;而对比例1的微针与基底之间,不存在支撑分离层,两者无法分离。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1中制备的可溶性微针的针体按压至明胶凝胶表面,30s后观察微针针体的溶解情况,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备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在刺入明胶30秒后实现载药针尖层与基底层的完全分离,基层无残留针尖;对比例1所述的传统微针针体仍然存在,无法实现载药针尖层与基底层的快速分离,结果如图8所示。
实施例4
对实施例1与对比例2-4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进行针尖的分离性测试,具体方法操作为:
将制备的可溶性微针倒置固定于离心管上部,往离心管中缓慢注入去离子水或生理盐水,将水面没过针尖,与微针基底接触,观察针尖随时间变化的分离情况。
结果表明,虽然实施例1与对比例2制备的可溶性微针在15秒内针尖基本能完全与基层分离而掉落,均能实现载药针尖与基底的快速分离的效果,但当应用于较为干燥的皮肤时,皮肤内组织液渗出量有限,在湿度不够的情况下,对比例2(即申请号为201610080970.6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主动分离型可溶性微针)中间层的溶解速率较慢、溶解时间将被延长;而相同应用条件下,本发明专利制备的可溶性微针由于合理的高度设置而刺入皮肤内,比对比例2接触更多皮肤内组织液而溶解分离,故当应用于较为干燥的皮肤时具有较佳优势;而对比例3(以卡波姆制备支撑分离层),其中间支撑分离层的溶解速率相较实施例1也较慢。对比例4中,其使用的材料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也如实施例1设置了支撑分离层加长针体长度,因此对比例4能够实现载药针尖与基底的快速分离的效果,也因高度设置可完全刺入皮肤内,支撑分离层能接触到皮肤内的组织液,实现应用于干燥皮肤时也能快速分离的效果,但是由于其针体长度较长,刺入皮肤较深,加重使用者的痛感;且由于支撑分离层的高度较高,可能导致微针的机械强度下降,使用时微针针体发生断裂而无法刺入皮肤,难以实现药物的经皮递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以上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针体和基层,所述针体包括支撑分离层和针尖载药层,所述支撑分离层与基层连接;
所述支撑分离层由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与小分子糖制备而成;
所述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为透明质酸,所述小分子糖为蔗糖;或
所述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小分子糖为蔗糖,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K17PF、聚乙烯吡咯烷酮K30、聚乙烯吡咯烷酮K60、聚乙烯吡咯烷酮K90;
所述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与小分子糖的质量比为4:1;
所述针尖载药层的高度为450 μm ~ 550 μm;所述支撑分离层的高度为550 μm ~ 650μm;
所述针尖载药层由高分子赋形材料制备而成,选自:右旋糖酐、壳聚糖、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二醇、羟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明胶、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基层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备而成,选自:聚乙烯吡咯烷酮及其衍生物的单体聚合物或共聚物、聚乙烯醇、透明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载药层的形状为锥形;所述支撑分离层形状为柱形;所述锥形和所述柱形的底面积相同,为60000 μm2 ~90000μ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总长度为1000μm;所述针尖载药层形状为四棱锥形,其高度为450 μm;所述支撑分离层形状为四棱柱形,其高度为550 μm;四棱锥形和四棱柱的底面棱长均为250 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总长度为1050μm;所述针尖载药层形状为四棱锥形,其高度为450 μm;所述支撑分离层形状为四棱柱形,其高度为600 μm;四棱锥形和四棱柱的底面棱长均为300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得到针尖载药层溶液、支撑分离层溶液和基层溶液;
(2)将所述针尖载药层溶液加入到微针阴模中,低温条件下低速离心,刮去多余的针尖载药溶液并在室温条件下继续离心干燥;
(3)加入所述支撑分离层溶液,低温条件下低速离心,刮去多余的支撑分离层溶液;
(4)加入所述基层溶液,再次离心;
(5)将整个微针阴模常温干燥后,将微针从微针阴模中取出,即得所述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阴模包括至少一个下沉槽,槽内含有排列形成阵列的微针凹形结构,所述微针凹形结构与微针针体的形状相适配;
所述微针针体包括针尖载药层和支撑分离层,所述针尖载药层形状为锥形;所述支撑分离层形状为柱形;所述锥形和所述柱形的底面积为60000 μm2 ~ 90000 μm2;
所述微针凹形结构的底部为锥形腔,与微针针体的针尖载药层相适配,所述微针凹形结构中连接底部和灌注口的部位,为柱形腔,与微针针体的支撑分离层相适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载药层溶液由高分子赋形材料和药物溶解于水中得到,所述高分子赋形材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2 ~ 4);和/或
所述支撑分离层溶液由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溶解于水中得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分离层溶液中,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固含量为30%~5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溶液为将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溶解于无水乙醇或水中得到,所述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固含量为30%~50%。
10.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将针尖载药层溶液加入到微针阴模中,所述低温离心的条件为0℃~10℃,离心时间为3~30分钟;所述室温离心的条件为20℃~30℃,离心时间为30~90分钟;和/或
步骤(3)所述将支撑分离层溶液加入到微针阴模中,低温离心条件为0℃~10℃,离心时间为3~30分钟;和/或
步骤(4)所述将基层溶液加入到微针阴模中,离心时间为3~20分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22455.8A CN109364017B (zh) | 2018-09-03 | 2018-09-03 | 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022455.8A CN109364017B (zh) | 2018-09-03 | 2018-09-03 | 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64017A CN109364017A (zh) | 2019-02-22 |
CN109364017B true CN109364017B (zh) | 2022-04-01 |
Family
ID=65404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022455.8A Active CN109364017B (zh) | 2018-09-03 | 2018-09-03 | 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3640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38136A (zh) * | 2019-05-22 | 2019-12-06 | 中山大学 | 一种用于经皮递送难溶性药物的胶束复合凝胶微针的制备 |
CN111218013B (zh) * | 2020-01-22 | 2022-08-23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一种交联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JP2023523952A (ja) | 2020-04-28 | 2023-06-08 | ティコナ・エルエルシー |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センブリ |
KR102740788B1 (ko) * | 2020-07-02 | 2024-12-09 |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멀티 레이어 마이크로니들 구조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CN114324196B (zh) * | 2020-09-29 | 2024-06-11 | 华中科技大学 | 用于增强皮肤光透明性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制备及应用 |
CN112451500B (zh) * | 2020-12-18 | 2022-05-17 | 南京鼓楼医院 | 一种磁响应载药微针机器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3332589B (zh) * | 2021-05-26 | 2023-05-09 | 四川大学 | 用于口腔黏膜给药的装载双重药物的聚合物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332588B (zh) * | 2021-05-26 | 2023-05-09 | 四川大学 | 用于口腔黏膜给药的尖端载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795221A (zh) * | 2022-03-09 | 2022-07-29 |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 一种柔性微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569583B (zh) * | 2022-03-14 | 2023-10-17 | 中山大学 | 一种快速分离型脂质体复合缓释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917182B (zh) * | 2022-06-13 | 2023-06-13 | 南京大学 | 一种可即时分离的缓释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8615231A (zh) * | 2023-03-07 | 2024-09-10 |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 右美托咪定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CN116549827B (zh) * | 2023-06-13 | 2024-08-02 | 中日友好医院(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 | 用于向胃壁递送药物的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药物递送系统 |
CN116440062B (zh) * | 2023-06-15 | 2023-09-26 |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 一种搭载左西孟旦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683358B1 (en) * | 2011-03-07 | 2015-06-03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Microneedle devices and methods |
TWI554289B (zh) * | 2012-06-29 | 2016-10-21 | 國立成功大學 | 鑲嵌式經皮藥物釋放貼片及其製造方法 |
JP5472771B1 (ja) * | 2012-09-28 | 2014-04-16 | コスメディ製薬株式会社 | 段差に薬物を保持したマイクロニードル |
EP3283158B1 (en) * | 2015-04-17 | 2023-04-05 |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 Drug delivery devices having separable microneedles |
WO2017209774A1 (en) * | 2016-06-03 | 2017-12-07 | Sanova Bioscience Inc | Microneedle patch containing hyaluronic acid for cosmetic use |
CN106474620A (zh) * | 2016-09-22 | 2017-03-08 | 北京化工大学 | 一种药物可控释放的聚合物微针、制备方法及微针贴片 |
CN107875115B (zh) * | 2017-10-26 | 2021-08-03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
2018
- 2018-09-03 CN CN201811022455.8A patent/CN10936401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364017A (zh) | 2019-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64017B (zh) | 快速分离型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117137B (zh) | 一种胶囊式中空载药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917176B (zh) | 一种可植入型缓释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 |
JP5879126B2 (ja) | 相転移ポリマーマイクロニードル | |
CN113491675B (zh) | 一种预防瘢痕的微针创口贴及其制备方法 | |
TWI528975B (zh) | 微針經皮傳輸裝置及應用其之微針經皮傳輸方法 | |
CN113332588B (zh) | 用于口腔黏膜给药的尖端载药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 |
KR101832716B1 (ko) | 정량 투여가 가능하며 약물 투입 속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미세바늘 구조체 및 제조방법 | |
CN108392728A (zh) | 一种丝素蛋白多层复合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0870943A (zh) | 一种可植入型两段式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 |
JP2020500173A (ja) |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送達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JP2012505164A5 (zh) | ||
CN111388407A (zh) | 一种基于多巴胺凝胶的微针阵列及其制备和应用 | |
CN114569583B (zh) | 一种快速分离型脂质体复合缓释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07927A (zh) | 一种基于电场驱动给药的微针阵列药贴及制备方法 | |
CN108403617A (zh) | 曲安奈德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
KR20170135773A (ko) | 정량 투여가 가능하며 약물 투입 속도 조절이 가능한 미세바늘 구조체 | |
WO2021244630A1 (zh) | 一种耐热型可植入式聚合物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JP2024500424A (ja) | 不溶性の経皮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及びその調製方法並びに応用 | |
CN107233296B (zh) | 胸腺五肽可溶性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011131A (zh) | 一种温度响应释放药物的可溶性微针及其应用 | |
CN110840823B (zh) | 一种传递体复合自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8045035A (zh) | 一种纤维增强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5154883A (zh) | 一种可更换载药储层的水凝胶微针及其制备方法 | |
CN212141151U (zh) | 一种用于胰岛素传递的可自动调控释放速率的微针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29 Address after: 510006 Room 501, floor 2, building 1, No. 1078, Xingye Avenue East, Hualong Town,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EWORLD PHARMACEUT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275 No. 135 West Xingang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Haizhuq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UN YAT-SEN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