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9211A -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19211A CN109219211A CN201810756352.8A CN201810756352A CN109219211A CN 109219211 A CN109219211 A CN 109219211A CN 201810756352 A CN201810756352 A CN 201810756352A CN 109219211 A CN109219211 A CN 1092192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diode
- module
- energy storage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i.e. where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is not relevant
- H05B47/10—Controlling the light sourc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11/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the switching-on in case an undesired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might result
- H02H11/002—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the switching-on in case an undesired electric working condition might result in case of inverted polarity or connection; with switching for obtaining correct conn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取电控制电路,包括开态取电模块、单向导通模块、储能控制模块以及第一开关模块;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分别与所述开态取电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开态取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充电口连接;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开态取电时,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对应的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所述开态取电模块用于在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控制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提供的第一相电流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向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所在回路关断的照明元件不会因为窜入的电流而发生被点亮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控制开关是一种以电子控制原理为基础的智能控制系统,其作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有智能控制开关一般能够利用储能控制模块控制多个照明电路的打开和关闭,极大的简化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布线复杂度,但是这也使得各个照明系统的开关一般距离比较近,相互之间容易发生串扰,导致处在关闭的照明电路中的照明元件有可能发生被点亮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以保证所在回路关断的照明元件不会因为窜入的电流而发生被点亮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所述取电控制电路包括开态取电模块、单向导通模块、储能控制模块以及第一开关模块;
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分别与所述开态取电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开态取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充电口连接;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
开态取电时,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对应的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所述开态取电模块用于在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控制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提供的第一相电流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向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用于防止流过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的电流窜扰到所在回路关断的负载所在回路中;
其中,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为火线线路,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为零线线路;或,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为零线线路,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为火线线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中,开态取电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单向导通模块与储能控制模块的充电口连接,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与第一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而由于第一相市电线路分别与开态取电模块的输入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控制端连接;因此,第一开关模块控制对应的负载所在回路导通的时候,一方面利用开态取电模块控制第一相市电线路提供的第一相电流通过单向导通模块向储能控制模块充电,使得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流出的电流输送至第二相市电线路,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单向导通模块的单向导通性能,防止流过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的电流窜扰到所在回路关断的负载所在回路中,这样就能够保证在开态取电时,所在回路关断的负载不会因为窜入的电流而发生瞬间取电。而如果本发明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所控制得多个负载为照明元件时,该取电控制电路就能够防止流过所在回路导通的照明元件的电流窜扰到所在回路关断的照明元件所在回路中,从而保证在开态取电时,所在回路关断的照明元件不会因为窜入的电流而发生被点亮的情况。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开关,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所述取电控制电路,以及与多个负载一一对应的多个可控开关;每个所述可控开关串接在对应负载所在回路中;每个所述可控开关用于控制对应负载所在回路导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智能控制开关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照明系统,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所述的智能控制开关,以及多个作为负载的照明元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一中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第一开关模块、储能控制模块之间的连接原理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一中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一中单路单向导通电路与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一中多路开态取电电路、第一开关模块、储能控制模块之间的连接原理框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一中多路开态取电电路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一中多路单向导通电路与多路开态取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一中关态取电模块的连接关系对应的电路图;
图9为本实施例四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五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七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图;
图12为本实施例八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九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图;
图14为本实施例十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图;
图15为本实施例十一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电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多个负载取电,该取电控制电路包括开态取电模块1、单向导通模块2、储能控制模块3以及多个第一开关模块K1;多个第一开关模块K1与多个负载一一对应;
第一相市电线路S1分别与开态取电模块1的输入端和多个第一开关模块K1的控制端连接,开态取电模块1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单向导通模块2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与多个第一开关模块K1的输入端连接,多个第一开关模块K1的输出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
在开态取电时,第一开关模块K1用于在第一相市电线路S1的控制下使得对应的负载所在回路导通;开态取电模块1用于在至少一路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控制第一相市电线路S1提供的第一相电流通过单向导通模块2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单向导通模块用于防止流过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的电流窜扰到所在回路关断的负载所在回路中。
基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结构以及开态取电过程可知:开态取电模块1的输出端通过单向导通模块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与第一开关模块K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开关模块K1的输出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而由于第一相市电线路S1分别与开态取电模块1的输入端和第一开关模块K1的控制端连接;因此,第一开关模块K1控制对应的负载所在回路导通的时候,一方面利用开态取电模块1控制第一相市电线路提供的第一相电流通过单向导通模块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使得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流出的电流输送至第二相市电线路S2,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单向导通模块的单向导通性能,防止流过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的电流窜扰到所在回路关断的负载所在回路中,这样就能够保证在开态取电时,所在回路关断的负载不会窜入电流。而如果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所控制得多个负载为照明元件时,该取电控制电路就能够防止流过所在回路导通的照明元件的电流窜扰到所在回路关断的照明元件所在回路中,从而保证在开态取电时,所在回路关断的照明元件不会因为窜入的电流而发生点亮。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为火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S2为零线线路,当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为零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S2为火线线路。
另外,上述第一开关模块K1在第一相市电线路S1的控制下使得对应的负载所在回路导通的前提是,当前第一开关模块K1对应的负载所在回路应当配备开关,以控制第一相市电线路S1是否传输至当前负载对应的第一开关模块。
例如:当前负载所在回路配备的开关控制第一相市电线路S1传输至当前负载对应的第一开关模块,则当前负载所在回路导通,也就是说,当前负载为照明元件时,当前照明元件打开。
当前负载所在回路配备的开关控制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不传输至当前负载对应的第一开关模块,则当前负载所在回路关断,也就是说,当前负载为照明元件时,当前照明元件关闭。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2和图4,上述每个第一开关模块K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第一相市电电路S1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第一电阻R1与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与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的输出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
假设当前负载所在回路配备的开关导通,则当前负载对应的第一开关模块K1控制当前负载所在回路导通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相市电线路S1提供的第一相电流依次通过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传输至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的控制端,使得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导通,这样就能够使得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流出的电流通过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传输至第二相市电线路S2,从而使得当前负载第一开关模块K1对应的负载所在回路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和图5,本实施例中开态取电模块1的种类多种多样,例如: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或多路开态取电电12;且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只对应实现一个负载的开态取电控制,多路开态取电电路12可以实现对多个负载的开态取电控制。
当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中,假设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所控制的负载的个数为N个,开态取电模块1包括N个单路开态取电电路,单向导通模块2包括与N个所述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一一对应的N个单路单向导通电路21;每个单路单向导通电路21与负载一一对应,每个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用于在对应所述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控制第一相电流通过单路单向导通电路21向储能控制模块充电;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每个单路单向导通电路21包括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与对应的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
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的第二输出端与对应的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
基于上述单路单向导通电路21的结构可知:由于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与对应的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2的第二输出端与对应的第二三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因此,当前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当前负载对应的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只能单向的向储能控制模块充电,而当前负载所在回路关断时,如果有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的电流通过储能控制模块3要进入当前负载对应的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则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能够阻挡这些电流进入当前负载对应的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中,因此,假设当前负载所在回路关断时,有其他负载所在回路的电流是无法窜入到当前负载中的。
进一步,请参阅图2-图4,每个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包括第一充放电路111、第一整流电路131,以及控制第一充放电路111的第一控制电路121;
第一相市电线路S1通过第一充放电路111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第一相市线路S1与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第一控制电路12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控制电路12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充放电路111的控制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
具体工作时,由于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和第一控制电路131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而第一控制电路131的输出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因此,第一控制电路121能够准确的获知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和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的电压变化,从而判断储能控制模块3是否充电饱和。
例如:第一控制电路121在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未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对应的第一充放电路111关断,使得第一相电流通过第一整流电流121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在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对应的第一充放电路111导通,使得第一相电流通过取电的负载对应的第一充放电路3输送至第二相市电线路S2,以防止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过饱和。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4,每个单路开态取电电路11中,第一充放电路111包括第一MOS开关管M1和第四二极管D4,第一MOS开关管M1也可以采用具有体二极管的MOS开关管,无需单独设置第四二极管D4,这样设置同样起到反向导通的目的,第一控制电路121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A1、第一正相输入电路、第一负相输入电路和第一可控电路;其中,
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出端与第一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比较信号输入端和对应的第二三极管D3的阳极连接;
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出端还与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基准信号输入端和对应的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
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与第一可控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可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可控电路的输出端与对应的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出端还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第一电源端连接,第一可控电路的输出端还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第二电源端连接;
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二电阻R2与第一MOS开关管M1的控制端连接,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与第一MOS开关管M1的第一电极连接,第一MOS开关管M1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第一MOS开关管M的第一电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第一MOS开关管M1的第二电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
储能控制模块充电状态时,第四二极管D4处在反向截止状态,第一运算放大器A1用于在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未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第一可控电路和第一MOS开关管M1关断,使得第一相电流向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在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对应的第一可控电路和第一MOS开关管M1导通,使得第一相电流通过第一MOS开关管M1输送至第二相市电线路S2。
具体工作时,第一相市电线路S1提供的第一相电流流向第一MOS开关管M1的第一电极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时,第一MOS开关管M1截止,第四二极管D4反向截止,因此,第一MOS开关管M1的第一电极和第一MOS开关管M1的第二电极(或者说第四电极D4的阳极和第四电极D4的阴极)之间的电压差逐渐升高,利用这种电压差的存在,使得第一相电流经过第一整流电路121的整流后通过第二二极管D2给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而第一相电流还会通过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阻R1控制第一开关模块K1导通,使得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流出的电流通过第一开关模块K1输送至第二相市电线路S2,保证对应负载所在回路导通。
在上述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一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比较信号输入端和对应的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因此,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比较信号输入端可以看做间接的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而由于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不仅与第一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而且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出端还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因此,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比较信号输入端还可以看做间接的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
而由于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出端还与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基准信号输入端和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且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因此,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负相输入端可以看做间接的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而由于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出端还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因此,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基准信号输入端还可以看做间接的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此外,由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与第一可控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可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可控电路的输出端与对应的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相接,因此,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可以看做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基准信号输入端构成反馈回路,使得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输出的信号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第一基准信号输入端的电压变化有着很紧密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第一运算放大器A1能够通过间接的连接关系获取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使得第一运算放大器A1能够根据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变化输出不同的信号;具体的,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表示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未饱和时,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此时是没有信号输出的,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表示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饱和时,第一运算放大器A1有信号输出,控制第一MOS开关管M1导通,这样第一MOS开关管M1两端的电压差就会下降;与此同时,第一运算放大器A1所输出的信号也能够控制第一可控电路导通,使得部分电流能够通过第三二极管D3进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后,从第一开关模块K1流出,构成电通路。而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呈现储能控制模块3处在充电未饱和时,第一运算放大器A1又停止信号输出,使得第一MOS开关管M1关断,这样第一MOS开关管M1两端的电压差就会上升,保持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与此同时,由于第一运算放大器A1停止信号输出,使得第一可控电路关断,部分电流通过第三二极管D3进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后,从第一开关模块K1流出。
不仅如此,第一整流电路131的输出端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一电源端连接,使得第一相电流被整流后,能够分出部分电流送入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一电源端;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二电源端经第三二极管D3、第一开关模块K1与第二相市电线路导通。
而考虑到市电电压为交流电,其周期性的存在电压正负变化,如果要使得储能控制模块3在充电状态时,第四二极管D4处在反向截止状态,则第一相市电线路的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的电压时才是充电周期,即图中所举电路原理图的例子为交流电半波取电。
可选的,请参阅图4,第一整流电路131包括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第一正相输入电路包括第一双向稳压管W1、第一电容C1和第三电阻R3;第一负相输入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第一可控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J1、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
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与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
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还通过第一双向稳压管W1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正相输入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21的另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
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还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基准信号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R4还通过第六电阻R6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
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输出端通过第七电阻R7与第一三极管J1的控制端连接,第五电阻R5还通过第八电阻R8与第一三极管J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三极管J1的输出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
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还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第一电源端连接,第一三极管J1的输出端还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第二电源端连接。
具体工作时,第一相市电线路S1提供的第一相电流通过第五二极管D5后分别通过第六二极管D6和第一双向稳压管W1,从第一双向稳压管W1流出的电流进入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比较信号输入端,而从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流出的电流分别进入第二二极管D2、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第一电源端,以及第四电阻R4,从第四电阻R4流出的电流分为两路,一路经第六电阻R6、第三二极管D3进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另一路经第五电阻R5进入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基准信号输入端,以向第一运算放大器A1提供参考电压;另外,从第一双向稳压管W1流出的电流还分为两路,一路向第一电容C1充电,另一路通过第三电阻R3、第三二极管D3进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
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呈现储能控制模块3处在充电未饱和时,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小于第一稳压二极管W1和第三电阻R3的电压之和,第三电阻R3两端的电压小于第一稳压二极管W1的两端电压或第六电阻R6的两端电压,此时第一运算放大器A1没有信号输出,使得第一MOS开关管M1关断,这样第一MOS开关管M1两端的电压差就会上升,保持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与此同时,由于第一运算放大器A1没有信号输出,使得第一三极管J1关断,这样从第五电阻R5流出的电流不会通过第一三极管J1、第三二极管D3进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后,从第一开关模块K1流出,从而保证储能控制模块3处在充电状态。而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表示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饱和时,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等于第一稳压二极管W1和第三电阻R3的电压之和,第三电阻R3两端的电压大于第一稳压二极管W1的两端电压或第六电阻R6的两端电压,这样第一运算放大器A1有信号输出,使得第一MOS开关管M1导通,且第一运算放大器A1所输出的信号通过第七电阻R7后控制第一三极管J1导通,使得从第五电阻R5流出的电流也能够通过第一三极管J1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第二电源端,另一路通过第三二极管D3进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并从第一开关模块K1流出,构成电通路。
当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中,假设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所控制的负载的个数为N个,开态取电模块1包括M个多路开态取电电路12,单向导通模块2包括与M个多路开态取电电路12一一对应的M个多路单向导通电路22;每个多路开态取电电路12与k个负载对应,每个多路开态取电电路12用于在对应的k个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控制第一相电流通过多路单向导通电路22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M、N、k均为自然数,K=M,M、N可以均为1。此处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多路开态取电电路对应的k个负载中,只要k个负载中的一个负载所在回路导通,则多路开态取电电路12就能够通过多路单向导通电路22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5-图7,每个多路单向导通电路12包括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每个多路开态取电电路12包括k个第二整流电路122、k个泄流电路X、k个第二充放电路112以及控制k个第二充放电路112的第二控制电路132;k个第二整流电路122、k个泄流电路X、k个第二充放电路112、以及k个负载一一对应。
第一相市电线路S1分别与k个第二整流电路122的输入端连接,k个第二整流电路122的输出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与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连接,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
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与第二控制电路132的输入端连接,每个第二整流电路122的输出端还与第二控制电路132的比较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二控制电路132的输出端分别与k个第二充放电路112的控制端以及k个泄流电路X的输入端连接,k个泄流电路X的输出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第一相市电线路S1分别通过k个第二充放电路112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
具体工作时,由于第二整流电路122的输出端通过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单向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与第二控制电路13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控制电路132的输出端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当第二控制电路132在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未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对应的第二充放电路112关断,使得第一相电流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在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对应的第二充放电路112导通,使得第一相电流通过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对应的第二充放电路112输送至第二相市电线路S2。
另外,第二控制电路132的输出端不仅与k个第二充放电路112的控制端,还与k个泄流电路X的输入端连接,k个泄流电路X的输出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这样对第二充放电路112的MOS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由于第二整流电路122的输出端通过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单向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这样即使其他单路开态取电电路或多路开态取电电路有电流串扰到当前多路开态取电电路,但因为第二整流电路122的输出端通过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单向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也是无法通过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串扰到当前多路开态取电电路中。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除了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二控制电路132、与当前负载对应的第二整流电路122、与当前负载对应的第二充放电路112以及与当前负载对应的第一开关电路K1处在工作状态外,其他的第二整流电路122、第二充放电路112和第一开关电路K1并不在工作状态。
可选的,请参阅图5-图7,每个多路开态取电模电路12中,每个第二充放电路112包括第二MOS开关管M2和第九二极管D9,第二控制电路132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A2、第二正相输入电路、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第二可控电路和k个第二电容C2,k个第二电容C2与k个第二充放电路112中的第二MOS开关管M2一一对应;k个第二电容C2与k个泄流电路X一一对应;
k个第二整流电路112的输出端还与第二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比较信号输入端和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与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基准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与第二可控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可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可控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
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还依次通过第九电阻R9分别与k个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每个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泄流电路X的输入端和对应的第二MOS开关管M2的控制端连接,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与第二MOS开关管M2的第一电极连接,第二MOS开关管M2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第二MOS开关管M2的第一电极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连接,第二MOS开关管M2的第二电极与第九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
泄流电路X为稳压管14。
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一电源端连接,第二可控电路的输出端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二电源端连接;
储能控制模块充电状态,第九二极管D9处在反向截止状态,第二运算放大器A2用于在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未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对应的第二可控电路和第二MOS开关管M2关断,使得第一相电流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在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二可控电路和第二MOS开关管M2导通,使得第一相电流通过第二MOS开关管M2输送至第二相市电线路S2。
具体工作时,第一相市电线路S1提供的第一相电流流向第二MOS开关管M2的第一电极和第九二极管D9的阴极时,第二MOS开关管M2截止,第九二极管D9反向截止,因此,第二MOS开关管M2的第一电极和第二MOS开关管M2的第二电极(或者说第九电极D9的阳极和第九电极D9的阴极)之间的电压差逐渐升高,利用这种电压差的存在,使得第一相电流经过第二整流电路122的整流后通过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单向给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同时电压差还会控制第一开关模块K1导通,使得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流出的电流通过第一开关模块K1输送至第二相市电线路S2,保证形成电通路。
在上述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二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比较信号输入端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因此,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比较信号输入端可以看做间接的与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连接;而由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不仅与第二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而且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还通过第八二级管D8单向连接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因此,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比较信号输入端还可以看做间接的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
另外,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还与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1的基准信号输入端和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还与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连接,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与能控制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与第二可控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可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可控电路的输出端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相接。
这样设计后,基准信号输入端的基准信号由储能控制模块3输出端提供。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第二运算放大器A2能够根据储能情况进行控制;具体的,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表示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未饱和时,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此时是没有信号输出的,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表示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饱和时,第二运算放大器A2有信号输出,控制第二可控电路导通,使得第二MOS开关管M2导通,这样第二MOS开关管M2两端的电压差就会下降;与此同时,第二运算放大器A2所输出的信号也能够控制第二可控电路导通,使得部分电流能够通过第二可控电路从第一开关模块K1流出,构成电通路;而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呈现储能控制模块3处在充电未饱和时,第二运算放大器A2又停止信号输出,使得第二MOS开关管M2关断,这样第二MOS开关管M2两端的电压差就会上升,保持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与此同时,由于第二运算放大器A2停止信号输出,使得第二可控电路关断,从而保证储能控制模块3继续处在充电状态。
不仅如此,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一电源端连接,使得第一相电流被整流后,能够分出部分电流送入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一电源端;而由于第二可控电路的输出端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二电源端连接。
而考虑到市电电压为交流电,其周期性的存在电压正负变化,如果要使得储能控制模块3在充电状态时,第九二极管D9处在反向截止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道的是,市电电压的一半周期为正半周,另一半周期为负半周,因此,要使得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实质上是一种半波充电,而当前负载所在回路导通也实质上是一种半波导通。
进一步,请参阅图7,每个第二整流电路121包括k个第十二极管D10,第二正相输入电路包括第二稳压管W2、第三电容C3和第十电阻R10,第二负相输入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R11;第二可控电路包括第二三极管J2、第十二电阻D12和第十三电阻D13;
第一相市电线路S1分别与k个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连接,k个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k=2。
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还通过第二稳压管W2分别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正相输入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和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和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地线线路连接,即经对应的第一开关电路K1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
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基准信号输入端连接;
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与第二三极管J2的控制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二三极管J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三极管J2的输出端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具体的,第二三极管J2的输出端分别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J2的输出端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二电源端连接。
具体工作时,第一相市电线路S1提供的第一相电流流后通过第十二极管D10后分别通过第八二极管D8和第二稳压管W2,从第二稳压管W2流出的电流进入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比较信号输入端,从第二稳压管W2流出的电流还分为两路,一路向第三电容C1充电,另一路通过第十十电阻R10进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而从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流出的电流分别进入第七二极管D7、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一电源端,同时,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所流出的电流还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进入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基准信号输入端,为第二运算放大器A2提供参考电压。
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呈现储能控制模块3处在充电未饱和时,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小于第二稳压二极管W2和第十电阻R10的电压之和,第十电阻R10两端的电压小于第二稳压二极管W2的两端电压或储能控制模块3输出端的电压,此时第二运算放大器A2没有信号输出,使得第二MOS开关管M2关断,这样第二MOS开关管M2两端的电压差就会上升,保持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与此同时,由于第二运算放大器A2没有信号输出,使得第二可控电路关断,从而保证储能控制模块3处在充电状态。而当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表示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饱和时,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的电压差等于第二稳压二极管W2和第十电阻R10电压之和,第十电阻R10两端的电压大于第二稳压二极管W2的两端电压或储能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电压,这样第二运算放大器A2有信号输出,第二运算放大器A2所输出的电流经第九电阻R9后,向第二电容C2充电,第二电容C2升压控制第二MOS开关管M2导通,以使得第二MOS开关管M2两端的电压降低。
另外,第二运算放大器A2所输出的信号通过第十二电阻R12后控制第二三极管J2导通,使得从第十一电阻R11流出的电流也能够通过第二三极管J2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第二电源端,另一路从第一开关模块K1流出,构成电通路。
而为了使得所有负载所在回路关断时,能够继续为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因此,在负载的个数为N个时,请参阅图8和图10,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基础上,还增设了电源转换模块以及s个负载一一对应的s个关态取电模块,s为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Q;每个关态取电模块包括限流控制电路5和第三整流电路123,电源转换模块P1一般为低功耗电源模块,能够使得高压小电流转换成低压大电流。
具体的,请参阅图10,第二相市电线路S2分别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和限流控制电路5的控制端连接,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出端与储能控制模块3的充电口连接,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和电源转换模块P1的公共负极分别与限流控制电路5的输入端连接,限流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与第一相市电线路S1连接;
当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为火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S2为零线线路,限流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通过第三整流电路(图8未示出)与第一相市电线路S1连接;当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为零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S2为火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分别通过第三整流电路(图8未示出)分别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连接和限流控制电路5的控制端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整流电路123可以为半波整流电路或全波整流电路,只要具有整流功能即可。
另外,本实施例中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和限流控制电路5的控制端所连接的第二相市电线路S2的市电相位可以与开态取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的第一相市电相位相同,也可以不同。
工作时,当所有负载所在回路关断时,此时第二相市电线路提供的第二相电流控制限流控制电路5导通,并通过电源转换模块P1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此外,电源转换模块P1的公共负极流出的电流和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流出的电流通过限流控制电路5流向第二相市电电路S2中。
进一步,如图8所示,每个限流控制电路5包括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第二相市电线路S2分为两路,一路与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连接,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另一路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连接,电源转换模块P1的公共负极和储能控制模块3的公共负极分别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的输入端连接;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的输出端与第三整流电路123得输入端连接。
当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为火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S2为零线线路,所述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的输出端通过第三整流电路(图8未示出)与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连接;
当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为零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S2为火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S2通过所述第三整流电路(图8未示出)与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连接。
下面以第一相市电线路S1为火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S2为零线线路为例说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限流控制电路5和电源转换模块P1的详细工作过程。
具体工作时,供电方向为,一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进入电源转换模块P1进行电流转换,使得电流从高压小电流转换成低压大电流,以利用低压大电流向储能控制模块3充电,另一路依次通过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十四电阻R14控制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导通,使得进入电源转换模块P1的电流从电源转换模块P1的公共负极流出后,经第十五电阻R15限流,依次通过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和第三整流电路123传输至零线。
而为了防止电流串路,如图14所示,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出端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公共负极通过第四电容C4连接,每个关态取电模块还包括第十二二极管,第二相市电线路S2通过二极管D13、D14(即每路的第十二二极管)、第十六电阻R16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当至少两个负载对应具有关态取电模块时,如果当前负载所在回路关断,其他负载所在回路导通,可以利用当前负载对应的关态取电模块所配备的二极管D13或D14,防止其他负载对应的关态取电模块所在回路中的电流通过电源转换模块P1串扰到当前负载所在回路。
而上述实施例中的储能控制模块3的结构多种多样,例如:请参阅图9-图15,该储能控制模块3包括稳压芯片U1、主控制芯片U3和执行芯片U2;其中,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出端分别与稳压芯片U1的充电口和执行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稳压芯片U1的输出端与主控芯片U3的输入端连接;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二极管D13与稳压芯片U1的充电口连接,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出端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公共负极通过至少第一储能元件连接,稳压芯片U1的输入端与稳压芯片U1的公共负极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储能元件连接,稳压芯片U1的输出端与稳压芯片U1的公共负极通过至少一个第三储能元件连接。这些储能元件可以为储能电容或其他储能元件,以在稳压芯片U1的输出端电压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储能电容放电,补充电能。
需要注意的是,请参阅图9-图15,本实施例中的稳压芯片还可向开关的指示灯电路Z供电,起到指示作用。
实施例二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控制开关,该智能控制开关包括取电控制电路和多个可控开关,多个负载与多个可控开关一一对应;每个可控开关串接在对应负载所在回路中,每个可控开关用于控制对应负载所在回路导通,该可控开关通过执行芯片U2控制工作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控制开关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的,每个可控开关设在取电控制电路中第一相市电线路S1或第二相市电线路S2。
另外,每个可控开关串接在对应负载所在回路中,只需要将可控开关接入到对应负载所在回路中,而无需像现有技术智能家居中零火开关那样单独接入零线,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应用于智能控制开关中,解决了现有智能家居中零火开关所产生的重新布线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可控开关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为双控继电器、单控磁保持继电器或双控磁保持继电器、机械式双控开关,或多位双控单火触摸开关。当可控开关为双控继电器、单控磁保持继电器或双控磁保持继电器时,能够带大功率负载,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控制开关的应用范围更广。
实施例三
基于上述智能控制开关,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照明系统,该智能照明系统包括上述智能控制开关以及多个作为负载的照明元件,智能控制开关中的可控开关能够控制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或关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控制开关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的,如图9-图15所示,照明元件可设在第一相市电线路S1或第二相市电线路S2,进一步,照明元件可以与对应的可控开关同时设在第一相市电线路S1,也可以同时设在第二相市电线路S2;
当然也可以是照明元件设在第一相市电线路S1,照明元件对应的双控开关设在第二相市电线路S2,或者照明元件设在第二相市电线路S2,照明元件对应的双控开关设在第一相市电线路S1。而且,由于只要将多个可控开关串接入对应的负载所在电路中。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照明系统,该智能照明系统包括智能控制开关和两个照明元件,第一负载对应为第一照明元件L1,第二负载对应为第二照明元件L2。智能控制开关包括取电控制电路和两个磁保持继电器REL,对应第一照明元件的磁保持继电器为第一磁保持继电器,对应第二照明元件的磁保持继电器为第二磁保持继电器;其中,取电控制电路中包括两个单路开态取电电路、两个单路单向导通电路、一个关态取电模块,第一相市电线路为火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为零线线路,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以并联的形式设在零线线路,第二磁保持继电器和第一磁保持继电器以并联的形式设在火线线路;关态取电模块中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公共负极通过第四电容C4连接,限流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通过第三整流电路123与火线线路连接。
图9示出的智能照明系统的具体连接关系已经在实施例一、二和三相应部分进行描述,在此不多做说明。下面对图9所示的智能照明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9所示,当图9中的两个磁保持继电器REL均关闭时,第一照明元件L1、第二照明元件L2都处在关态,零线线路提供的零线电流经第二照明元件分为两路,一路依次通过第十一二极管D11和第十四电阻R14控制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打开,另一路经第十六电阻R16,从电源转换模块P1(又称低功耗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进入电源转换模块P1进行电流转换,使得高压小电流转换为低压大电流,然后分别输送给稳压芯片U1和主控芯片U3,从而使得主控芯片U3处在关态时处再待机状态,而稳压芯片U1的输出端电压为3V,能够给执行芯片U2和开关的指示灯电路Z供电,使得执行芯片U2能够始终处在带电的待机状态,而开关的指示灯电路Z能够实现夜间指示作用。另外,电源转换模块P1的公共负极的电流还能够通过第十五电阻R15、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以及第三整流电路123半波整流输送到火线线路,从而保证关态取电为电通路,而由于每个单路开态取电电路与储能控制电路3的公共负极连接的端口都为第三二极管D3,这也保证了电流无法在第三二极管D3反向截止的状态进入单路开态取电电路中。
如果电流从火线线路传入,则因为此时两个磁保持继电器REL均关闭,且整流电路为反向截止状态,无法进入电路中,这就保证了关态取电时,电路中没有较大电流存在,保证了电路的安全性。
当第一照明元件L1对应的磁保持继电器REL关闭,第二照明元件L2对应的磁保持继电器REL打开时,第一照明元件L1处在开态取电状态,而当第二照明元件L2对应的磁保持继电器REL关闭,第一照明元件L1对应的磁保持继电器REL打开时,第二照明元件L2处在开态取电状态。鉴于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处在开态取电状态的工作原理一样,下面以第一照明元件L1的开态取电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照明元件L1的开态取电时,初始状态,第一MOS开关管M1关断、第一三极管J1关断,火线线路提供的火线电流通过磁保持继电器REL分为三路,第一路火线电流在第四二极管D2的作用下(第四二极管D2反向截止,火线电流的电压为正),使得第一MOS开关管M1两端的电压升高,在电压升高的过程中,第二路火线电流通过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一电阻R1控制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打开,第三路火线电流依次通过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和第二二极管D2分别给稳压芯片U1和主控芯片U3供电,使得主控芯片U3在第一照明元件L1开态时取电,而稳压芯片U1给执行芯片U2和开关的指示灯电路Z供电。而且,稳压芯片U1的公共负极的电流通过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第一照明元件L1进入零线线路。另外,在稳压芯片U1的公共负极和输入端之间可以连接一些电容,和/或在稳压芯片U1的公共负极和输出端之间可以连接储能模块(储能模块为多个电容),以实现储能。
当稳压芯片U1充电未达到饱和时,第三电阻R3的两端电压小于第六电阻R6电阻(或第一稳压二极管W1),第一运算放大器A1没有信号输出,从而保证第一MOS开关管M1两端的电压持续升高,以保证稳压芯片U1处在充电状态;
当稳压芯片U1充电达到饱和时,第三电阻R3的两端电压等于第六电阻R6电阻(或第一稳压二极管W1),或者第一稳压二极管W1和第三电阻的电压之和等于稳压芯片U1的输入端和公共负极所连接的储能电容的电压之和;
当稳压芯片U1充电达到过饱和时,第三电阻R3的两端电压大于第六电阻R6电阻(或第一稳压二极管W1),第一运算放大器A1有信号输出,使得信号分为两路,一路通过第七电阻R7控制第一三极管J1打开,使得电流能够通过第八电阻R8、第一三极管J1、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以及第一照明元件L1进入零线线路,另一路通过第二电阻R2控制第一MOS开关管M1导通,使得第一MOS开关管M1的两端电压下降,减少给稳压芯片U1充电。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单路开态取电电路中的第一运算放大器A1通过输出信号或不输出信号,能够控制稳压芯片U1芯片的充电状态,如此往复循环,就能构成一个动态的充电平衡。
另外,当第一照明元件的开态取电时,即使有电流从第一照明元件对应的单路开态取电电路向第二照明元件对应的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窜入,但是由于第二照明元件对应的单路单向导通电路的单向导通作用,阻止了该电流进入第二照明元件对应的单路开态取电电路中,使得这些电流只能够通过导通的第一可控硅开关管Q1,从第一照明元件处进入零线线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都处在打开状态,即使二者之间存在窜扰,也不会影响对应照明元件的运行。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工作原理与实施例四相同,其结构除了以下不同之处之外其他部分均相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中,第一相市电线路为零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为火线线路,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以并联的形式设在零线线路;第一可控开关与第一照明元件L1串联,第二可控开关与第二照明元件L2串联,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均为多位机械双控开关。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提供的具体结构和工作过程描述可以参见实施例一相应部分的描述。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工作原理与实施例四相同,其结构除了以下不同之处之外其他部分均相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中,将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替换成一个多位双控单火触摸开关,当然也可以将多位双控机械开关替换成实施例二提供的智能控制开关。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11,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工作原理与实施例四相同,其结构与实施例四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中,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所连接的市电为零线线路,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市电为火线线路,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的输入端所连接的市电为零线线路,单路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出端所连接的市电为火线线路;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通过第三整流模块123与火线线路连接。
第一照明元件和第二照明元件以并联的形式设在零线线路,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以并联的形式设在火线线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电路工作原理为:关态取电和开态取电时,在零线电流的控制下实现稳压芯片U1、主控芯片U3的取电。
实施例八
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结构与实施例四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中,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所连接的市电为火线线路,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市电为零线线路,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的输入端所连接的市电为火线线路,单路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出端所连接的市电为零线线路;火线线路通过第三整流模块123与限流控制电路5的控制端连接,火线线路通过第三整流模块123、第十四二极管D14以及第十六电阻R16与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另外,限流控制电路5中零线电流也可以直接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而不需要第十一二极管D11。
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以并联的形式设在零线线路,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以并联的形式设在火线线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电路工作原理为:关态取电和开态取电时,在火线电流的控制下实现稳压芯片U1、主控芯片U3的取电。
进一步,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提供的具体结构和工作过程描述可以参见实施例一相应部分的描述。
实施例九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的结构与实施例四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电路中,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所连接的市电为火线线路,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市电为零线线路,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的输入端所连接的市电为零线线路,单路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出端所连接的市电为火线线路,火线线路通过第三整流电路123与限流控制电路5的控制端连接,火线线路通过第三整流电路123、第十四二极管D14、第十六电阻R16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连接;其中,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以并联的形式接入到零线线路,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以并联的形式接入到火线线路。另外,限流控制电路5中零线电流也可以直接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第二可控硅开关管Q2的控制端连接,而不需要第十一二极管D11。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开态取电时,单路开态取电电路在零线电流的控制下实现稳压芯片U1、主控芯片U3、以及对应照明元件的取电,关态取电时,是在火线电流的控制下实现稳压芯片U1、主控芯片U3的取电。
进一步,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参见实施例一相应部分的描述。
实施例十
请参阅图14,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四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关态取电模块为两个,限流控制电路5为两个,分别对应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以并联的形式设在零线线路,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以并联的形式设在火线线路,零线电流通过第十二二极管、第十六电阻R16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连接;每个关态取电模块中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通过第三整流模块123与火线线路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四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同,只是在关态取电时,两个限流控制电路均可以在零线电流的控制下实现稳压芯片U1、主控芯片U3的取电。
实施例十一
请参阅15,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四提供的智能照明系统的结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的关态取电模块为多路开态取电电路,单向导通模块为多路单向导通电路,该多路开态取电电路和多路单向导通电路对应两个照明元件,分别为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并且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所连接的市电为火线线路,限流控制电路5的输出端连接的市电为零线线路,多路开态取电电路的输入端所连接的市电为火线线路,多路单向导通电路的输出端所连接的市电为零线线路;火线线路通过第三整流模块123、第十四二极管D14、以及第十六电阻R16与电源转换模块P1的输入端连接;其中,第一照明元件L1和第二照明元件L2以并联的形式接入到零线线路,第一可控开关和第二可控开关以并联的形式接入到火线线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取电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为:关态取电时,在火线电流的控制下实现稳压芯片U1、主控芯片U3的取电,开态取电时,在火线电流的控制下实现稳压芯片U1、主控芯片U3的取电。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电控制电路包括开态取电模块、单向导通模块、储能控制模块以及第一开关模块;
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分别与所述开态取电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开态取电模块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充电口连接;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
开态取电时,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对应的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所述开态取电模块用于在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控制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提供的第一相电流通过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向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所述单向导通模块用于防止流过所在回路导通的负载的电流窜扰到所在回路关断的负载所在回路中;
其中,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为火线线路,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为零线线路;或,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为零线线路,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为火线线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可控硅开关管,所述第一相市电电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可控硅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与所述第一可控硅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硅开关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的个数为N个,所述开态取电模块包括N个单路开态取电电路;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与N个所述单路开态取电电路一一对应的N个单路单向导通电路;每个所述单路单向导通电路与所述负载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用于在对应所述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控制第一相电流通过对应的所述单路单向导通模块向储能控制模块充电;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单路单向导通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
所述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充电口连接;
所述单路开态取电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单路开态取电电路包括第一充放电路、第一整流电路,以及控制所述第一充放电路的第一控制电路;
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通过所述第一充放电路与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和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充放电路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用于在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未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一充放电路关断,使得所述第一相电流通过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向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在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一充放电路导通,使得所述第一相电流通过所述第一充放电路输送至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单路开态取电模电路中,所述第一充放电路包括第一MOS开关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一正相输入电路、第一负相输入电路和第一可控电路;其中,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比较信号输入端和对应的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基准信号输入端和对应的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可控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可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电路的输出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一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可控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二电源端连接;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还通过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MOS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与所述第一MOS开关管的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一MOS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所述第一MOS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MOS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状态,所述第四二极管处在反向截止状态,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用于在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未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一可控电路和所述第一MOS开关管关断,使得所述第一相电流向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在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一可控电路和所述第一MOS开关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一相电流通过所述第一MOS开关管输送至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包括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所述第一正相输入电路包括第一双向稳压管、第一电容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一负相输入电路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一可控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
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还通过所述第一双向稳压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还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基准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还通过第六电阻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还通过所述第八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还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一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第二电源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的个数为N个,所述开态取电模块包括M个多路开态取电电路;所述单向导通模块包括与M个所述多路开态取电电路一一对应的M个多路单向导通电路;每个所述多路开态取电电路与k个所述负载对应,每个所述多路开态取电电路用于在对应的k个所述负载所在回路导通时,控制第一相电流通过所述多路单向导通电路向储能控制模块充电;M、N、k均为自然数,K=M,M、N可以均为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多路单向导通电路包括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每个所述多路开态取电电路包括k个第二整流电路、k个泄流电路、k个第二充放电路以及控制k个所述第二充放电路的第二控制电路;k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k个所述泄流电路、k个所述第二充放电路、以及k个所述负载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分别与k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k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充电口连接;
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的基准信号输入端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的比较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k个所述第二充放电路的控制端以及k个所述泄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k个所述泄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分别通过k个所述第二充放电路与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用于在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未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二充放电路关断,使得所述第一相电流向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在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二充放电路导通,使得所述第一相电流通过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二充放电路输送至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多路开态取电模电路中,每个所述第二充放电路包括第二MOS开关管和第九二极管,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二正相输入电路、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第二可控电路和k个第二电容,k个第二电容与k个所述第二充放电路一一对应,k个第二电容与k个所述泄流电路一一对应;
k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正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比较信号输入端和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连接;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基准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可控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负相输入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可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连接;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还依次通过第九电阻分别与k个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每个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泄流电路的输入端和对应的所述第二MOS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与所述第二MOS开关管的第一电极连接,所述第二MOS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所述第二MOS开关管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MOS开关管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还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一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二电源端连接;
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状态,所述第九二极管处在反向截止状态,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用于在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未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二可控电路和所述第二MOS开关管关断,使得所述第一相电流向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在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充电饱和时,控制所在回路导通的所述负载对应的所述第二可控电路和所述第二MOS开关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一相电流通过所述第二MOS开关管输送至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包括k个第十二极管;所述第二正相输入电路包括第二稳压管、第三电容和第十电阻;所述第二负相输入电路包括第十一电阻;所述第二可控电路包括第二三极管、第十二电阻和第十三电阻;
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分别与k个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k个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
k个所述第十二极管的阴极还通过所述第二稳压管分别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比较信号输入端、第三电容的一端和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和第十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连接;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十一电阻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基准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十二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通过所述第十三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输出端与对应第一开关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的个数为N个,所述取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电源转换模块和与s个所述负载一一对应的s个关态取电模块,每个所述关态取电模块包括限流控制电路以及第三整流电路;其中,s为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N的整数;
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限流控制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充电口连接,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公共负极分别与所述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相市电线路连接;
当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为火线线路,第二相市电线路为零线线路,所述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三整流电路与第二相市电线路连接;
当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为零线线路,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为火线线路,所述第二相市电线路通过所述第三整流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和所述限流控制电路的控制端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限流控制电路包括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一二极管和第二可控硅开关管;
两相市电线路的其中一相市电线路与第十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串联第十四电阻后与第二可控硅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公共负极和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可控硅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硅开关管的输出端串联第三整流单元后与另一相市电线路连接;
或者,两相市电线路的其中一相市电线路串联第三整流单元后与第十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十一二极管的阴极串联第十四电阻后与第二可控硅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公共负极和所述储能控制模块的公共负极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可控硅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可控硅开关管的输出端与另一相市电线路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公共负极通过第四电容连接,每个所述关态取电模块还包括第十二二极管,作为输入的一相市电线路通过第十二二极管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包括稳压芯片、主控芯片和执行芯片;其中,
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稳压芯片的充电口和所述执行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执行芯片的控制端连接;其中,
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二极管与稳压芯片的充电口连接,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公共负极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储能元件连接,所述稳压芯片的输入端与所述稳压芯片的公共负极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储能元件连接,所述稳压芯片的输出端与所述稳压芯片的公共负极通过至少一个第三储能元件连接。
16.一种智能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取电控制电路,以及与多个负载一一对应的多个可控开关;每个所述可控开关串接在对应负载所在回路中;每个所述可控开关用于控制对应负载所在回路导通。
17.根据权利要16所述的智能控制开关,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可控开关设在第一相市电线路或第二相市电线路。
18.一种智能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智能控制开关,以及多个作为负载的照明元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元件设在所述第一相市电线路或第二相市电线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62973.8A CN107370142A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
CN2017105629738 | 2017-07-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19211A true CN109219211A (zh) | 2019-01-15 |
CN109219211B CN109219211B (zh) | 2021-03-09 |
Family
ID=6030672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62973.8A Pending CN107370142A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
CN201810756718.1A Active CN108832610B (zh) | 2017-07-11 | 2018-07-11 | 开态取电结构、取电模块、智能开关及多位智能双控开关 |
CN201810756352.8A Active CN109219211B (zh) | 2017-07-11 | 2018-07-11 |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62973.8A Pending CN107370142A (zh) | 2017-07-11 | 2017-07-11 |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
CN201810756718.1A Active CN108832610B (zh) | 2017-07-11 | 2018-07-11 | 开态取电结构、取电模块、智能开关及多位智能双控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3) | CN107370142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46318A (zh) * | 2019-07-31 | 2019-11-12 |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中途掣开关 |
CN111538268A (zh) * | 2020-04-27 | 2020-08-14 | 罗洁洁 | 单火取电智能开关、无线控制装置与供电控制系统 |
CN111885788A (zh) * | 2020-07-15 | 2020-11-03 | 深圳市欧瑞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开态取电电路、智能单火线开关模块及智能单火线开关 |
CN112649651A (zh) * | 2021-01-07 | 2021-04-13 | 宁波拓邦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 一种交流输入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和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70142A (zh) * | 2017-07-11 | 2017-11-21 |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
CN108377597B (zh) * | 2018-04-08 | 2024-06-04 | 深圳绿米联创科技有限公司 | 单火线开关的电流调节电路、方法及智能家居系统 |
CN108882474A (zh) * | 2018-04-16 | 2018-11-23 | 华阴市四维智开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火线触摸开关 |
CN108832920B (zh) * | 2018-05-16 | 2023-12-15 |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 开态取电结构、取电模块、智能开关及多位智能双控开关 |
CN110324950B (zh) * | 2019-07-01 | 2023-06-16 | 何锐平 | 一种单火线多开单控触摸开关 |
CN111405732B (zh) * | 2020-04-01 | 2021-09-28 | 广州市珠江灯光科技有限公司 | 灯具双向信号放大方法及控制系统 |
CN111665764A (zh) * | 2020-06-28 | 2020-09-15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开关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智能开关和控制系统 |
CN111865282A (zh) * | 2020-08-07 | 2020-10-30 | 深圳市欧瑞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单火线开关电路、装置及单火线开关 |
CN113271015A (zh) * | 2021-06-16 | 2021-08-17 | 东营三丽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隔离型串联取电模块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6144A (zh) * | 2010-10-17 | 2011-05-25 | 尹文庭 | 二线制电子开关的工作电源和功率解决方案 |
CN103796387A (zh) * | 2013-12-27 | 2014-05-14 | 陈俞好 | 一种led驱动装置、电池充电器及其驱动控制电路 |
CN205385465U (zh) * | 2016-01-20 | 2016-07-13 |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电磁继电器的单火线取电电路及单火线开关 |
CN205793566U (zh) * | 2016-05-30 | 2016-12-07 |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单火线开关 |
CN107370142A (zh) * | 2017-07-11 | 2017-11-21 |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56306B2 (ja) * | 2009-01-21 | 2013-08-07 | Toa株式会社 | 電源回路及びこの電源回路を備えたパワーアンプ、並びに放送設備 |
CN104601008B (zh) * | 2013-12-03 | 2018-03-27 | 暴亮 | 一种智能供电系统 |
CN104682388B (zh) * | 2015-03-20 | 2018-06-19 | 宋刚 | 一种二线制电子开关断态供电电路及智能开关 |
CN105072777B (zh) * | 2015-09-07 | 2018-07-27 | 重庆慧居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物联网单火无线智能开关 |
CN106130521A (zh) * | 2016-07-01 | 2016-11-16 | 上海小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单火取电智能电子墙壁开关取电电路实现方法 |
-
2017
- 2017-07-11 CN CN201710562973.8A patent/CN107370142A/zh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7-11 CN CN201810756718.1A patent/CN108832610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11 CN CN201810756352.8A patent/CN1092192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6144A (zh) * | 2010-10-17 | 2011-05-25 | 尹文庭 | 二线制电子开关的工作电源和功率解决方案 |
CN103796387A (zh) * | 2013-12-27 | 2014-05-14 | 陈俞好 | 一种led驱动装置、电池充电器及其驱动控制电路 |
CN205385465U (zh) * | 2016-01-20 | 2016-07-13 | 深圳拓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电磁继电器的单火线取电电路及单火线开关 |
CN205793566U (zh) * | 2016-05-30 | 2016-12-07 |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单火线开关 |
CN107370142A (zh) * | 2017-07-11 | 2017-11-21 |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46318A (zh) * | 2019-07-31 | 2019-11-12 |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中途掣开关 |
CN111538268A (zh) * | 2020-04-27 | 2020-08-14 | 罗洁洁 | 单火取电智能开关、无线控制装置与供电控制系统 |
CN111885788A (zh) * | 2020-07-15 | 2020-11-03 | 深圳市欧瑞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开态取电电路、智能单火线开关模块及智能单火线开关 |
CN112649651A (zh) * | 2021-01-07 | 2021-04-13 | 宁波拓邦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 一种交流输入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和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19211B (zh) | 2021-03-09 |
CN107370142A (zh) | 2017-11-21 |
CN108832610A (zh) | 2018-11-16 |
CN108832610B (zh) | 2020-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19211B (zh) | 一种取电控制电路、智能控制开关及智能照明系统 | |
US8130524B2 (en) | Bi-directional DC to DC power converter having a neutral terminal | |
JP5645109B2 (ja) | 2線式負荷制御装置 | |
CN107257600B (zh) | 一种可兼容单火线或零火线接入的开关装置及检测电路 | |
CN103188855A (zh) | 主动泄流电路、发光元件电源供应电路与triac控制方法 | |
CN103312308A (zh) | 一种晶闸管触发装置和方法 | |
CN105025632A (zh) | 一种开关调色的led灯具及其控制电路 | |
CN104981060B (zh) | 一种可降低灯芯数量的线性恒流led驱动装置 | |
US20150115926A1 (en) | Power supply device | |
CN203456389U (zh) | 一种继电器驱动电路 | |
CN114844491B (zh) | 一种单火线智能开关及单火线多控开关 | |
CN205005298U (zh) | 一种开关调色的led灯具及其控制电路 | |
CN110890792B (zh) | 开关型室温采集装置 | |
US20230253877A1 (en) |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and dc-dc multiplexing converter and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7154730A (zh) | 一种新能源发电用高效双向变换电路及控制方法 | |
CN103200735B (zh) | 一种防止led闪烁的led驱动器 | |
CN216057574U (zh) | 多段开关降压电路和led灯具 | |
CN215010046U (zh) | 一种整流装置及用电设备 | |
CN201435856Y (zh) | 一种单线制智能开关 | |
CN110601323B (zh) | 充电装置及驱动电源产生电路 | |
CN212573046U (zh) | 开态取电电路、智能单火线开关模块及智能单火线开关 | |
CN210183238U (zh) | 电源电路、芯片及智能开关 | |
CN217563383U (zh) | 一种低功耗待机电路 | |
CN111885788A (zh) | 开态取电电路、智能单火线开关模块及智能单火线开关 | |
CN216752162U (zh) | 单火线控制装置以及开关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