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8470B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18470B CN109218470B CN201710543642.XA CN201710543642A CN109218470B CN 109218470 B CN109218470 B CN 109218470B CN 201710543642 A CN201710543642 A CN 201710543642A CN 109218470 B CN109218470 B CN 1092184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creen
- mobile terminal
- connecting mechanism
- detection
- r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18—The hinge comprising input and/or output user interface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25—Rotatable telephones, i.e. the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33—Including a rotatable display body par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5—Cordless tele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35—Slidable or telescopic telephones, i.e. with a relative translation movement of the body parts; Telephon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other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6—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more than one display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本文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包括具有第一显示屏的主机体和至少一个具有第二显示屏的副机体,主机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容置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第一连接机构具有容置于容置机构中的收回状和从容置机构中弹出的伸出状;副机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伸出状的第一连接机构用于与第二连接机构连接,使主机体与副机体组合成多屏终端。本发明通过将两个显示屏之间的连接结构设计为可拆卸机构,可以使移动终端在翻转双屏机和超薄直板机之间自由转换,不仅有效解决了现有翻转双屏机存在整机厚度大的问题,而且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一体化的可拆卸机构具有结构简洁、连接可靠、拆装便利等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以及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为了加强用户体验和便携电子设备的附加值,便携电子设备的实现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例如对于手机来说,现有技术提出了翻转双屏机的概念。翻转双屏机是利用相互连接的两个显示屏,通过折叠和展开两个显示屏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在需要获得更好的影音享受时,展开两个显示屏组合成大屏幕;在通话或携带时,将两个显示屏折叠。
然而,由于现有翻转双屏机是整体结构,且两个显示屏的折叠和展开需要必要的结构支撑和保护,因此现有翻转双屏机存在整机厚度大的问题。目前,现有翻转双屏机折叠起来的厚度通常在10mm左右,这对于追求更好手感直板超薄机的用户来说,现有翻转双屏机像一块厚重的“砖头机”,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解决现有翻转双屏机存在整机厚度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具有第一显示屏的主机体和至少一个具有第二显示屏的副机体,所述主机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容置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具有容置于所述容置机构中的收回状和从所述容置机构中弹出的伸出状;所述副机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伸出状的第一连接机构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连接,使所述主机体与副机体组合成多屏终端。
可选地,所述容置机构包括容置腔和弹出机构,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所述弹出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从所述容置腔中弹出。
可选地,所述弹出机构包括推动框、凹槽、连杆和弹出弹簧;所述推动框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一端顶设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另一端与所述弹出弹簧的活动端连接,所述弹出弹簧的固定端与主机体固定连接;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推动框内,顶部为对称的滑锁结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连杆的固定端与主机体固定连接,活动端插设在凹槽的通孔内。
可选地,所述弹出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中部,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两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主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内腔中的连接轴和连接线,所述连接轴和连接线用于电连接所述副机体。
可选地,所述主壳体的表面开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条状限位槽,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凸起的操作杆,所述凸起的操作杆滑设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操作杆用于控制所述连接轴从主壳体中收回或伸出。
可选地,所述连接轴的内表面设置有簧片,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主机体连接并导通,另一端伸入所述连接轴的内腔中,并与所述连接轴的内表面簧片连接并导通。
可选地,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电连接的簧片或金手指。
可选地,所述连接线为弹簧线缆,所述弹簧线缆包括杆状线缆和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杆状线缆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连接机构的导通状态,并提供控制移动终端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可选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簧片、单屏检测触点和多屏检测触点,所述检测簧片设置在连接轴上,所述单屏检测触点和多屏检测触点分别设置在限位槽的内壁上;在检测簧片与单屏检测触点接触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在检测簧片与多屏检测触点接触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副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副壳体内的顶紧圆柱和顶紧弹簧,所述副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连接轴接触导通金手指或簧片;所述顶紧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副机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紧圆柱连接,所述顶紧弹簧用于使所述顶紧圆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连接轴顶紧。
可选地,所述连接轴为圆锥状杆体,圆锥状杆体邻近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小于远离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所述副壳体具有圆锥状中空腔体,圆锥状中空腔体邻近第一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大于远离第一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
可选地,所述副壳体内表面上的金手指或簧片设置在远离第一连接机构的端部,所述连接轴外表面上的簧片或金手指设置在邻近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使得连接轴部分插入副壳体的中空腔体时,连接轴外表面的簧片或金手指与副壳体内表面的金手指或簧片不接触,只有连接轴完全插入副壳体的中空腔体时,连接轴外表面的簧片或金手指与副壳体内表面的金手指或簧片才完全接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具有第一显示屏的主机体,所述主机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容置机构和用于组合多屏终端的第一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具有容置于所述容置机构中的收回状和从所述容置机构中弹出的伸出状。
可选地,所述容置机构包括容置腔和弹出机构,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所述弹出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从所述容置腔中弹出。
可选地,所述弹出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中部,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主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内腔中的连接轴和连接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簧片、单屏检测触点和多屏检测触点,所述检测簧片设置在连接轴上,所述单屏检测触点和多屏检测触点分别设置在限位槽终点的内壁上;在检测簧片与单屏检测触点接触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在检测簧片与多屏检测触点接触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簧片、单屏检测触点和多屏检测触点;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单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判断多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可选地,所述判断多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包括:
判断多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导通时,进一步判断主机体的连接轴与副机体的金手指是否导通,是则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否则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将两个显示屏之间的连接结构设计为可拆卸机构,可以使移动终端在翻转双屏机和超薄直板机之间自由转换,将两个显示屏通过可拆卸连接机构连接导通,可以作为双屏手机使用,将两个显示屏拆卸分离,主机体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厚度仅为6mm左右的直板超薄机使用。本发明实施例不仅有效解决了现有翻转双屏机存在整机厚度大的问题,而且通过采用弹片与金手指进行可靠的信号传递、采用限位和卡槽结构保证信号连接的准确性,使得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一体化的可拆卸机构具有结构简洁、连接可靠、拆装便利等特点。本发明实施例设计新颖独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多层级的检测,确保只有在主机体与副机体的连接已经完成时,才开始单屏工作模式与多屏工作模式的转换,避免了人为或手机自身软硬件故障出现的屏幕显示混乱,具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实现双屏手机与超薄直板机的自由转换,也可以实现手机的模块化升级。例如,原双屏手机后摄像素为500万,通过更换副机体可以将后摄像素升级为1300万。又如,原副机体显示屏分辨率较低,可以通过更换副机体的显示屏升级为高清屏幕。再如,副机体内也可以自带内存,通过更换副机体达到升级整机内存的效果等。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实施例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实施例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第一连接机构收回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第一连接机构伸出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主机体和副机体连接后展开状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主机体和副机体连接后展开状态的背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主机体和副机体连接后折叠状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主机体和副机体连接后折叠状态的背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连接机构收回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连接机构弹出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连接机构收回和弹出的工作原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轴和弹簧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顶紧圆柱和顶紧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20为本发明实施例双屏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第一实施例
针对现有翻转双屏机存在整机厚度大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第一连接机构收回状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第一连接机构伸出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移动终端的主体结构包括主机体1和第一连接机构10,主机体1包括第一显示屏和容置机构,第一显示屏设置在主机体1的正面,容置机构设置在主机体1的侧面,第一连接机构10具有收回和伸出两种状态。在收回状时,第一连接机构10设置在容置机构内,如图1所示。此时,主机体1作为超薄直板机单独运行。在伸出状时,第一连接机构10从容置机构中弹出,如图2所示。此时,主机体1作为双屏手机的主机体,通过第一连接机构10与副机体连接,组合成展开状或折叠状的双屏或多屏手机。
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的主体结构还包括副机体2和第二连接机构20,副机体2至少包括第二显示屏,副机体2用于通过第二连接机构20与主机体1连接,组合成展开状或折叠状的双屏或多屏手机。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主机体和副机体连接后展开状态的正面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主机体和副机体连接后展开状态的背面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主机体和副机体连接后折叠状态的正面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主机体和副机体连接后折叠状态的背面示意图。在第一连接机构10伸出状时,通过第一连接机构10与第二连接机构20的连接,可以将主机体1和副机体2组合成双屏手机。双屏手机具有至少两种状态: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双屏手机在展开状态时,主机体1的第一显示屏与副机体2的第二显示屏并列设置,形成屏幕扩大一倍的大显示屏,如图3和4所示。双屏手机在折叠状态时,主机体1的第一显示屏与副机体2的第二显示屏叠设在一起,形成正背面的两个显示屏,如图5和6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机构是一种活动结构,可以通过按压方式实现收回和伸出两种状态的转换。具体地,在收回状态时,按压第一连接机构的两端或中部,可以使第一连接机构从容置机构内弹出;在伸出状态时,按压第一连接机构的两端或中部,可以使第一连接机构收回到容置机构内。在第一连接机构收回到容置机构内时,主机体可以作为超薄直板机单独运作,厚度薄,便于携带和使用。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连接机构收回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连接机构弹出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连接机构收回和弹出的工作原理图。如图7、8和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容置机构包括容置腔21和弹出机构22,容置腔21用于容置第一连接机构10,弹出机构22用于将第一连接机构10从容置腔21中弹出。实际实施时,可以在容置腔21的中部位置设置一个弹出机构22,此时按压第一连接机构的中部即可实现收回和伸出两种状态,也可以在容置腔21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弹出机构22,此时同时按压第一连接机构的两端即可实现收回和伸出两种状态。具体地,弹出机构22包括推动框221、凹槽222、连杆223和弹出弹簧224。其中,推动框221设置在容置腔21内,上端顶设在第一连接机构的下方,下端与弹出弹簧224的活动端连接。凹槽222设置在推动框221内,顶部为对称的滑锁结构,底部设置套设连杆223的通孔。连杆223为杆体,连杆223的下端为固定端,与主机体1固定连接,连杆223的上端为活动端,插设在凹槽222下端的通孔内,并在凹槽222内运动。弹出弹簧224的上端为活动端,与推动框221连接,下端为固定端,与主机体1固定连接。实际实施时,凹槽可以采用心形凹槽。
在第一连接机构10处于伸出状态(弹出状态)时,连杆223的活动端(上端)处于凹槽222的底部。当需要收回第一连接机构10时,按压第一连接机构10的中部或同时按压第一连接机构10的两端,弹出弹簧224被向下压缩,连杆223的活动端沿着凹槽222向左上方运动(如图9中A方向),一直运动到凹槽222左上方顶点,此时松开第一连接机构10,在弹出弹簧224的反弹力作用下,第一连接机构10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同时连杆223的活动端沿B方向回落至凹槽222顶部中点,此时第一连接机构10为收回状,如图7所述。
在第一连接机构10处于收回状态时,连杆223的活动端(上端)处于凹槽222的顶部。当需要弹出第一连接机构10时,再次按压第一连接机构10的中部或同时按压第一连接机构10的两端,连杆223的活动端沿着凹槽222向右上方运动(如图9中C方向),一直运动到凹槽222右上方顶点,此时松开第一连接机构10,在弹出弹簧224的反弹力作用下,第一连接机构10向上运动,同时连杆223的活动端沿D方向回落至凹槽222底部,此时第一连接机构10被弹出成伸出状,如图8所述。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连接轴和弹簧线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和11所示,第一连接机构10的主体结构包括主壳体101、连接轴102和作为连接线或信号线的弹簧线缆103,其中,连接轴102和弹簧线缆103均设置在主壳体101的中空腔体内,主壳体101的表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置操作杆105的限位槽104,限位槽104为条状槽,沿主壳体101的轴向延伸。连接轴102为中空的杆体,杆体的外表面和中空的内表面均设置有一系列簧片106,连接轴102远离第二连接机构的一端(或邻近弹簧线缆103的一端)的表面设置有凸起的操作杆105,在连接轴102插入到主壳体101的中空腔体内时,凸起的操作杆105滑设在主壳体101的限位槽104内,并从限位槽104露出,露出的操作杆105高于主壳体101的表面,使用户可以通过拉动操作杆105带动连接轴102沿着限位槽104移动,进而控制连接轴102从主壳体101中轴向伸出或收回到主壳体101中。弹簧线缆103是弹簧与线缆的综合体,可以采用以杆状线缆为中心,杆状线缆外套设弹簧的结构形式,弹簧线缆103的直径小于0.5mm。弹簧线缆103的一端与主机体连接并导通,另一端可以深入到连接轴102的内腔中,并与连接轴102内腔表面的一系列簧片106连接并导通,由此使得连接轴102和弹簧线缆103一同实现主机体1与副机体2的电连接。本发明实施例这种结构设计,不仅可以使得弹簧线缆103在连接轴102伸出和收回过程中保持信号传递,又可以为连接轴102提供必要的弹性力。
此外,为了实现主机体1与副机体2之间信号的通断控制,本实施例还设置了检测组件,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第一连接机构与第二连接机构的导通状态,并提供控制移动终端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检测组件包括检测簧片107、单屏检测触点108和多屏检测触点109,检测簧片107设置在连接轴102上,单屏检测触点108和多屏检测触点109分别设置在限位槽104的内壁上,通过连接轴102与限位槽104之间的相对位置提供控制信号。具体地,检测簧片107设置在连接轴102远离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或邻弹簧线缆103的一端),位于操作杆105位置附近,单屏检测触点108设置在限位槽104起点的内壁上,多屏检测触点109设置在限位槽104终点的内壁上。这样,当操作杆105处于限位槽104起点位置时(连接轴102收回状态),单屏检测触点108与检测簧片107接触导通,检测组件提供控制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连接轴102无电信号和数据信号。当操作杆105处于限位槽104终点位置时(连接轴102伸出状态),多屏检测触点109与检测簧片107接触导通,检测组件提供控制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顶紧圆柱和顶紧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和13所示,第二连接机构20设置在副机体2的侧面,主体结构包括副壳体201、顶紧圆柱202和顶紧弹簧203。其中,副壳体201为中空结构,内表面设置有环状的金手指,金手指用于与第一连接机构10的连接轴102接触导通。顶紧圆柱202和顶紧弹簧203设置在副壳体201的中空腔体内,顶紧弹簧203的一端与副机体2连接,另一端与顶紧圆柱202连接,利用顶紧弹簧203挤压的反作用力提供顶紧圆柱202的顶紧力,使顶紧圆柱202与第一连接机构10的连接轴102的端部顶紧,产生双屏翻转时所需的扭矩。
本实施例中,连接轴102的外形和副壳体201的中空腔体均设计为圆锥形结构。具体地,连接轴102为圆锥状杆体,圆锥状杆体邻近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小于远离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副壳体201具有圆锥状中空腔体,圆锥状中空腔体邻近第一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大于远离第一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副壳体内表面上的金手指设置在远离第一连接机构的端部,连接轴外表面上的簧片设置在邻近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使得连接轴102部分插入副壳体201的中空腔体时,连接轴102外表面的簧片106与副壳体201内表面的金手指有一定距离,无法接触导通,只有当连接轴102完全插入副壳体201的中空腔体时,连接轴102外表面的簧片106与副壳体201内表面的金手指才接触导通。由此,可以减少连接轴102插入时簧片106对副壳体201内表面的横向磨损,增加工作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
实际实施时,连接轴与副壳体之间的电连接结构也可以设计为,在连接轴的外表面设置金手指,在副壳体的内表面设置簧片,同样可以实现连接轴外表面与副壳体内表面的接触导通。
下面通过主机体与副机体的连接过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当需要双屏连接时,主要进行如下操作:
首先,将主机体1的第一连接机构10按压弹出,此时操作杆105处于位置E,弹簧线缆103处于未伸长状态,连接轴102还处于主壳体101的腔体内,如图14所示。
随后,将副机体2的第二连接机构20与主机体1的第一连接机构10对齐,拉动操作杆105,使操作杆105沿着限位槽104移动到位置F。此时,连接轴102伸入第二连接机构20中空结构的副壳体201内,弹簧线缆103随之伸长,如图15和16所示。
之后,继续拉动操作杆105沿着限位槽104移动到位置G(限位槽终点),如图17所示。松开操作杆105,在弹簧线缆的拉力作用下,操作杆105回退到位置H,如图18所示。此时,连接轴102端部与顶紧圆柱202顶紧,并产生双屏旋转所需的扭矩。同时,连接轴102外表面的一系列簧片106与副壳体201内表面设置的环状金手指接触导通,连接轴102内表面的一系列簧片106与弹簧线缆103接触导通,最终实现了双屏手机的信号传递,如图19和20所示。实现双屏手机的信号连接后,主机体1和副机体2可以自由翻转,既可以展平,也可以折叠。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将主机体和副机体之间的连接结构设计为可拆卸机构,可以使移动终端在翻转双屏机和超薄直板机之间自由转换,将主机体和副机体通过可拆卸连接机构连接导通,可以作为双屏手机使用,将主机体和副机体拆卸分离,主机体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直板超薄机使用。本实施例不仅有效解决了现有翻转双屏机存在整机厚度大的问题,而且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一体化的可拆卸机构具有结构简洁、连接可靠、拆装便利等特点。
第二实施例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的技术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通过主机体和副机体之间信号的通断控制移动终端工作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包括:
S10、判断单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是否导通,是则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否则执行步骤S20;
S20、判断多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是否导通,是则执行步骤S30,否则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S30、判断连接轴的簧片与副壳体内表面的金手指是否导通,是则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否则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本实施例中,通过检测组件实现主机体和副机体之间信号的通断控制,检测组件包括检测簧片、单屏检测触点和多屏检测触点,检测簧片设置在连接轴上,单屏检测触点和多屏检测触点分别设置在限位槽的内壁上。具体地,检测组件包括设置在操作杆位置附近的检测簧片、设置在限位槽起点的内壁上的单屏检测触点和设置在限位槽终点的内壁上的多屏检测触点。在主机体与副机体未连接或准备连接时,操作杆处于限位槽起点位置,此时单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接触导通,检测到该导通情况,说明主机体与副机体未连接,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在主机体与副机体连接完成时,操作杆处于限位槽终点位置,此时多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接触导通,检测到该导通情况,说明主机体与副机体已经完成连接,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在主机体与副机体连接过程中,即主机体的连接轴伸入副机体的副壳体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检测连接轴上的簧片是否与金手指导通,如簧片与金手指处于未导通状态,说明主机体与副机体的连接尚未完成,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连接轴无电信号和数据信号。如簧片与金手指处于导通状态,说明主机体与副机体的连接已经完成,则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主机体通过连接轴向副机体传递电信号和数据信号。
通过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可以看出,本实施例通过多层级的检测,确保只有在主机体与副机体的连接已经完成时,才开始单屏工作模式与多屏工作模式的转换,避免了人为或手机自身软硬件故障出现的屏幕显示混乱,具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
实际实施时,主机体通过连接轴向副机体所传递的信号,可以是电信号和数据信号,也可以仅传递电信号,而数据信号通过蓝牙、WIFI等无线传递方式进行传递。开启多屏工作模式后,移动终端可以通过主机体与副机体转动角度的不同来调用不同的显示状态。第一连接机构的收回和弹出,既可以采用手动方式,也可以采用自动方式,例如使用电磁和电动驱动第一连接机构的收回和弹出。
上述实施例是以双屏结构为例描述了本申请技术方案,但实际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实现双屏结构,还可以实现多屏结构。例如,在第一副机体的一侧设置第二连接结构,在另一侧设置第一连接结构,在第二副机体的一侧设置第二连接结构,则可以实现“主机体+第一副机体+第二副机体”的三屏结构。又如,在主机体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连接结构,在第一副机体和的第二副机体一侧设置第二连接结构,则也可以实现“第一副机体+主机体+第二副机体”的三屏结构。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将两个显示屏之间的连接结构设计为可拆卸机构,可以使移动终端在翻转双屏机和超薄直板机之间自由转换,将两个显示屏通过可拆卸连接机构连接导通,可以作为双屏手机使用,将两个显示屏拆卸分离,主机体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直板超薄机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实现双屏手机与超薄直板机的自由转换,也可以实现手机的模块化升级。例如,原双屏手机后摄像素为500万,通过更换副机体可以将后摄像素升级为1300万。又如,原副机体显示屏分辨率较低,可以通过更换副机体的显示屏升级为高清屏幕。再如,副机体内也可以自带内存,通过更换副机体达到升级整机内存的效果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具有第一显示屏的主机体和至少一个具有第二显示屏的副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容置机构和第一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具有容置于所述容置机构中的收回状和从所述容置机构中弹出的伸出状;所述副机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机构;伸出状的第一连接机构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连接,使所述主机体与副机体组合成多屏终端;
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簧片、单屏检测触点和多屏检测触点,所述检测簧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连接轴远离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上,所述单屏检测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位槽起点的内壁上,所述多屏检测触点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位槽终点的内壁上;在所述连接轴处于收回状态时,所述检测簧片与所述单屏检测触点接触导通,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所述连接轴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检测簧片与所述多屏检测触点接触导通,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机构包括容置腔和弹出机构,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所述弹出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从所述容置腔中弹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机构包括推动框、凹槽、连杆和弹出弹簧;所述推动框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一端顶设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另一端与所述弹出弹簧的活动端连接,所述弹出弹簧的固定端与主机体固定连接;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推动框内,顶部为对称的滑锁结构,底部设置有通孔;所述连杆的固定端与主机体固定连接,活动端插设在凹槽的通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中部,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主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内腔中的连接线,所述连接轴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内腔中,所述连接轴和连接线用于电连接所述副机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为开设在所述主壳体的表面的沿轴向延伸的条状限位槽,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凸起的操作杆,所述凸起的操作杆滑设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操作杆用于控制所述连接轴从主壳体中收回或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的内表面设置有簧片,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主机体连接并导通,另一端伸入所述连接轴的内腔中,并与所述连接轴的内表面簧片连接并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电连接的簧片或金手指。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为弹簧线缆,所述弹簧线缆包括杆状线缆和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杆状线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副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副壳体内的顶紧圆柱和顶紧弹簧,所述副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连接轴接触导通的金手指或簧片;所述顶紧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副机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顶紧圆柱连接,所述顶紧弹簧用于使所述顶紧圆柱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连接轴顶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为圆锥状杆体,圆锥状杆体邻近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小于远离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所述副壳体具有圆锥状中空腔体,圆锥状中空腔体邻近第一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大于远离第一连接机构的端部的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壳体内表面上的金手指或簧片设置在远离第一连接机构的端部,所述连接轴外表面上的簧片或金手指设置在邻近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使得连接轴部分插入副壳体的中空腔体时,连接轴外表面的簧片或金手指与副壳体内表面的金手指或簧片不接触,只有连接轴完全插入副壳体的中空腔体时,连接轴外表面的簧片或金手指与副壳体内表面的金手指或簧片才完全接触。
13.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具有第一显示屏的主机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体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容置机构和用于组合多屏终端的第一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具有容置于所述容置机构中的收回状和从所述容置机构中弹出的伸出状;
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检测簧片、单屏检测触点和多屏检测触点,所述检测簧片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连接轴远离第二连接机构的端部上,所述单屏检测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位槽起点的内壁上,所述多屏检测触点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限位槽终点的内壁上;在所述连接轴处于收回状态时,所述检测簧片与所述单屏检测触点接触导通,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所述连接轴处于伸出状态时,所述检测簧片与所述多屏检测触点接触导通,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机构包括容置腔和弹出机构,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所述弹出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从所述容置腔中弹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出机构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中部,或分别设置在所述容置腔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主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壳体内腔中的连接轴和连接线。
16.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单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判断多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多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导通时,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包括:
判断多屏检测触点与检测簧片导通时,进一步判断主机体的连接轴与副机体的金手指是否导通,是则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多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否则提供移动终端处于单屏工作模式的控制信号。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43642.XA CN109218470B (zh) | 2017-07-05 | 2017-07-05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US16/627,959 US11303739B2 (en) | 2017-07-05 | 2018-02-02 |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PCT/CN2018/075080 WO2019007053A1 (zh) | 2017-07-05 | 2018-02-02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43642.XA CN109218470B (zh) | 2017-07-05 | 2017-07-05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18470A CN109218470A (zh) | 2019-01-15 |
CN109218470B true CN109218470B (zh) | 2021-08-24 |
Family
ID=64949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43642.XA Active CN109218470B (zh) | 2017-07-05 | 2017-07-05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03739B2 (zh) |
CN (1) | CN109218470B (zh) |
WO (1) | WO201900705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891426S1 (en) * | 2018-05-11 | 2020-07-28 | Fuvi Cognitive Network Corp. | Mobile device for visual and cognitive communication assistance |
CN109639867A (zh) * | 2019-01-30 | 2019-04-1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本体、显示屏模组、终端及控制方法 |
CN111866233A (zh) * | 2019-04-29 | 2020-10-3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终端 |
USD918898S1 (en) * | 2019-09-18 | 2021-05-11 | Robert Charles DeMaio | Electronic device |
CN113179603B (zh) * | 2021-03-31 | 2022-10-18 | 南阳师范学院 | 一种实景仿真的旅游装置 |
CN113286026B (zh) * | 2021-05-25 | 2024-05-0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3382098A (zh) * | 2021-05-28 | 2021-09-10 | 陈胡滨 | 一种具有子母屏幕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75153A (zh) * | 1999-09-21 | 2002-10-16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第一和第二用户接口的便携式通信设备以及用于便携式通信设备的具有键盘和显示屏的辅助设备 |
CN101605155A (zh) * | 2009-07-01 | 2009-12-16 | 顾宁 | 大显示屏移动电子设备 |
CN203287832U (zh) * | 2013-06-08 | 2013-11-1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扩大移动终端显示屏幕的装置 |
CN103744477A (zh) * | 2013-12-25 | 2014-04-23 | 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可分离式双屏终端及其控制系统 |
CN103941813A (zh) * | 2013-05-23 | 2014-07-23 | 曾林 | 双屏幕移动设备 |
CN206135999U (zh) * | 2016-09-18 | 2017-04-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手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460956B1 (ko) * | 2002-07-03 | 2004-12-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휴대용 정보단말기의 키보드 |
JP2006058808A (ja) * | 2004-08-24 | 2006-03-02 | Pentax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の照明装置 |
US8353598B2 (en) | 2008-08-22 | 2013-01-15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Displa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bile devices |
TWI435220B (zh) | 2011-03-25 | 2014-04-21 | Wistron Corp | 雙螢幕可攜式電腦與雙螢幕可攜式電腦之切換方法 |
US8860656B1 (en) * | 2013-04-18 | 2014-10-14 | Lg Electronics Inc. | Portable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
JP5738927B2 (ja) * | 2013-06-10 | 2015-06-24 |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 電子機器 |
CN104320503A (zh) | 2014-09-28 | 2015-01-28 | 张瞳 | 一种多手机屏幕的拼接系统 |
CN104796504A (zh) * | 2015-04-20 | 2015-07-22 | 张跃 | 折叠式多屏机 |
-
2017
- 2017-07-05 CN CN201710543642.XA patent/CN109218470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02 WO PCT/CN2018/075080 patent/WO201900705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2-02 US US16/627,959 patent/US1130373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75153A (zh) * | 1999-09-21 | 2002-10-16 |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第一和第二用户接口的便携式通信设备以及用于便携式通信设备的具有键盘和显示屏的辅助设备 |
CN101605155A (zh) * | 2009-07-01 | 2009-12-16 | 顾宁 | 大显示屏移动电子设备 |
CN103941813A (zh) * | 2013-05-23 | 2014-07-23 | 曾林 | 双屏幕移动设备 |
CN203287832U (zh) * | 2013-06-08 | 2013-11-1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扩大移动终端显示屏幕的装置 |
CN103744477A (zh) * | 2013-12-25 | 2014-04-23 | 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可分离式双屏终端及其控制系统 |
CN206135999U (zh) * | 2016-09-18 | 2017-04-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手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218470A (zh) | 2019-01-15 |
WO2019007053A1 (zh) | 2019-01-10 |
US11303739B2 (en) | 2022-04-12 |
US20200137207A1 (en) | 2020-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18470B (zh)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796592B (zh) | 伸缩式自旋转摄像头 | |
CN109788097B (zh) | 终端设备 | |
CN109151097B (zh) | 移动终端和显示方法 | |
JP2018508806A (ja) | 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拡張構造、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アセンブリ及び端末 | |
KR101062933B1 (ko) | 휴대용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110995899B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093681A (zh) | 一种底座、移动终端、耳机以及耳机座 | |
CN109769054A (zh) | 壳体组件及具有该壳体组件的智能终端 | |
CN102984893A (zh) | 终端设备 | |
CN200987185Y (zh) | 滑动式半内藏屏幕型移动终端 | |
CN113515174B (zh) | 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 | |
EP2288118B1 (en) | Slidable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elevating mechanism | |
CN207603716U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100578343C (zh) | 投影装置 | |
CN112162649B (zh) | 主动笔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US8081447B2 (en) | Notebook personal computer | |
CN109002196B (zh) | 内嵌软质键盘的电子笔及其实施方法 | |
WO2018113033A1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212586856U (zh) | 一种电子笔 | |
CN210432219U (zh) | 一种带键盘的智能广播主机 | |
WO2018113032A1 (zh) | 一种移动终端 | |
CN113096532B (zh) | 一种开卷考试用方便携带的柔性面板及其携带方法 | |
CN201673835U (zh) | 一种摩托车离合器开关的改良结构 | |
KR20050024021A (ko) |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와이드 스크린 제어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