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95535B - 把持处置器具以及把持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把持处置器具以及把持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95535B CN109195535B CN201680086015.1A CN201680086015A CN109195535B CN 109195535 B CN109195535 B CN 109195535B CN 201680086015 A CN201680086015 A CN 201680086015A CN 109195535 B CN109195535 B CN 1091955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ath
- grip piece
- piece
- respect
- gri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812—Surgical forceps with a single pivotal connec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17/32009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08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085—Forceps, sciss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61B18/1447—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wherein sliding surfaces cause opening/closing of the end effec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2017/00526—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32—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jaw memb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32—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jaw members
- A61B2017/2933—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jaw members camming or guiding means
- A61B2017/2936—Pins in guiding slo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32—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jaw members
- A61B2017/2939—Details of linkages or pivot poi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32—Transmission of forces to jaw members
- A61B2017/2944—Translation of jaw memb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47—Pivo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17/32009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 A61B2017/320094—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performing clamping oper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把持处置器具包括:护套,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第一把持片,其设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以及第二把持片,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护套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所述第二把持片包括突起,该突起在相对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并且与所述第二把持片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开闭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在所述护套的顶端部设有凹部,该凹部与所述突起卡合,并具有朝向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的凹陷形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一对把持片之间把持处置对象的把持处置器具以及把持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57117号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在一对把持片之间把持处置对象的把持处置器具。在上述那样的把持处置器具中,一对把持片中的至少一者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护套的顶端部。而且,通过使至少一者的把持片相对于护套转动,从而一对把持片之间打开或者关闭。
发明内容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57117号说明书那样的把持处置器具中,在护套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护套的把持片分别设有孔。而且,通过相对于这些孔贯穿销等,把持片被安装为相对于护套能够转动。在如前述那样利用销等将把持片安装于护套的情况下,将把持片安装于护套的作业较为繁琐。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一对把持片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护套能够转动的结构中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护套安装把持片的把持处置器具。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把持处置器具包括:护套,其具有长度轴线,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设置;第一把持片,其设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第二把持片,其以相对于所述护套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该第二把持部通过相对于所述护套转动从而该第二把持片与所述第一把持片之间开闭,在该第二把持片与所述第一把持片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突起,其设于所述第二把持片,该突起在相对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且与所述第二把持片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开闭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以及凹部,其在所述护套的顶端部与所述突起卡合,该凹部具有朝向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的凹陷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把持处置器具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护套以及可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护套以及可动构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护套、末端执行器、可动构件以及按压构件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图6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护套、第二把持片以及可动构件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与护套之间的卡合脱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护套、第二把持片以及可动构件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相对于第一把持片以某种程度关闭状态下的第二把持片与护套之间的连结部分(第二连结部)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相对于第一把持片从图11以某种程度打开的状态下的第二把持片与护套之间的连结部分(第二连结部)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相对于第一把持片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从图12进一步打开的状态)下的第二把持片与护套之间的连结部分(第二连结部)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设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的突起的概略图。
图15是以与突起的突出方向大致平行地穿过突起的倾斜面的截面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与护套之间的连结部分(第二连结部)的剖视图。
图16是以与突起的突出方向大致平行地穿过突起的倾斜面的截面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与护套之间的卡合脱离的状态下的第二连结部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参照例所涉及的第二把持片的支承构件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1的图。如图1所示那样,把持处置器具1具有长度轴线C。在此,在把持处置器具1,将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的一方侧设为顶端侧(箭头C1侧),将与顶端侧相反的一侧设为基端侧(箭头C2侧)。
把持处置器具1包括能够用于保持的壳体4、与壳体4的顶端侧连结的护套5以及设于护套5的顶端部的末端执行器6。在壳体4连接有线缆7的一端。线缆7的另一端以能够分离的方式连接于电源单元(未图示)。此外,在壳体4设有把手(固定手柄)11,并且在壳体4以手柄(可动手柄)12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该手柄(可动手柄)12。通过使手柄12相对于壳体4转动,从而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打开或者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位于顶端侧,在相对于把手11打开或者关闭的动作中手柄12相对于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地移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某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位于基端侧。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手柄12相对于长度轴线C位于与把手11相反的一侧,相对于把手11打开或者关闭的动作的移动方向相对于长度轴线C交叉(也可以是大致垂直)。
护套5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此外,末端执行器6包括第一把持片13和第二把持片14,该第二把持片14与第一把持片13之间进行开闭。手柄12和第二把持片14之间借助在护套5的内部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可动构件(轴)17连结。通过将作为开闭操作输入部的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打开或者关闭,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以及壳体4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使一对把持片13、14之间打开或者关闭。在此,手柄12仅在规定的移动范围相对于把手11进行开动作以及闭动作。因此,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以及壳体4能够沿着长度轴线C在规定的移动范围内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最大程度地打开时,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以及壳体4最大程度地向基端侧移动,把持片13、14之间最大程度地打开。此外,在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最大程度地关闭时,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以及壳体4最大程度地向顶端侧移动,把持片13、14之间最大程度地关闭。通过使把持片13、14之间关闭,在把持片13、14之间将血管等生物体组织作为处置对象进行把持。末端执行器6的开闭方向(箭头Y1以及箭头Y2的方向)相对于长度轴线C交叉(成为大致垂直)。此外,将与长度轴线C交叉,并且,相对于末端执行器6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末端执行器6(护套5)的宽度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把持片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护套5的顶端部。另外,第一把持片13只要是设于护套5的顶端部且与第二把持片14之间能够开闭的结构即可。例如,在某一实施例中,第一把持片13与护套5为一体,或者固定于护套5。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把持片13也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护套5的顶端部。在又一实施例中,在护套5贯穿有杆构件(未图示),利用杆构件(探头)的从护套5向顶端侧突出的突出部分形成第一把持片13。此外,在某一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在壳体4安装旋转操作旋钮(未图示)。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旋转操作旋钮相对于壳体4绕长度轴线C旋转,从而护套5以及末端执行器6与旋转操作旋钮一同相对于壳体4绕长度轴线C旋转。由此,调整末端执行器6的绕长度轴线C的角度位置。
图2是表示护套5、第二把持片14以及可动构件17的图。此外,图3是表示第二把持片14的结构的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第二把持片14包括支承构件21。在支承构件21安装有夹持部22。夹持部22例如包括由导电材料形成的电极(未图示)。夹持部22与第一把持片13相对。而且,在第二把持片14与第一把持片13之间关闭且在第二把持片14与第一把持片13之间把持着处置对象之际,夹持部22和第一把持片13与处置对象抵接。
在支承构件21设有构件主体24和从构件主体24的基端朝向基端侧突出的两个突出片23A、23B(第一突出片23A以及第二突出片23B)。突出片23A、23B分别从构件主体24的基端朝向第二把持片14关闭的一侧延伸设置。突出片23A、23B在第二把持片14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离开地设置。在突出片23A的基端部设有在宽度方向上贯穿突出片23A的孔25A。此外,在突出片23B的基端部设有在宽度方向上贯穿突出片23B的孔25B。孔25A以及孔25B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相对。
此外,突出片23A包括在宽度方向上与突出片23B相对的相对面26A。此外,突出片23B包括在宽度方向上与突出片23A(相对面26A)相对的相对面26B。在相对面26A设有从相对面26A朝向相对面26B(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突起27A。此外,在相对面26B设有从相对面26B朝向相对面26A(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突起27B。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27A、27B在相对于长度轴线C交叉(大致垂直)并且与第二把持片14的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开闭的开闭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方向即末端执行器6(护套5)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突出。突起27A、27B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包括圆周面29A、29B,该圆周面29A、29B具有中心轴线28A、28B,并以中心轴线28A、28B为中心。圆周面29A、29B形成突起27A、27B的侧面(外周面)。即,突起27A以及突起27B分别在与宽度方向(突起27A、27B突出的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具有圆形状(圆弧形状)的曲面。
图4是表示护套5以及可动构件17的结构的图。如图4所示那样,护套5包括从壳体4的内部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的筒状部(圆筒部)30和设于护套5的顶端部的U字部31。U字部31与筒状部30的顶端侧连续。U字部31在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朝向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的一侧开口。U字部31的顶端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U字部31的基端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窄)。
U字部31包括形成U字形状的底的底面部32和在宽度方向上设于底面部32两侧的侧面部33A、33B。侧面部33A、33B包括基端侧侧面部34A、34B和设于基端侧侧面部34A、34B的顶端侧的顶端侧侧面部35A、35B。在第二把持片14(末端执行器6)的开闭方向上,基端侧侧面部34A、34B的长度与顶端侧侧面部35A、35B的长度相比较长。因此,在基端侧侧面部34A、34B(的顶端)与顶端侧侧面部35A、35B(的基端)之间形成在把持片13、14(末端执行器6)的开闭方向上的台阶36A、36B。
在护套5的内部,可动构件17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可动构件17设有从壳体4的内部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的筒状部(未图示)和从该筒状部(圆筒部)的顶端朝向顶端侧突出的突出部18。突出部18设于可动构件17的顶端部。突出部18穿过侧面部33A与侧面部33B之间延伸设置。此外,突出部18在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长度轴线C位于与底面部32相反的一侧。在突出部18的顶端部设有孔19。孔19在第二把持片14(末端执行器6)的宽度方向上贯穿突出部18。
如图2所示那样,在第二把持片14安装于护套5的状态下,可动构件17的突出部18的顶端部在宽度方向上位于突出片23A与突出片23B之间。此外,设于突出部18的孔19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孔25A与孔25B之间。在孔25A、孔19以及孔25B贯穿有连结销(未图示)等。即,利用孔25A、孔19、孔25B以及连结销等形成第一连结部43,可动构件17在与突起27A、27B不同的部位(第一连结部43)向第二把持片14连结。通过使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从而在第一连结部43,使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护套5转动的驱动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
在U字部31,孔38A从侧面部33A延伸设置到底面部32。此外,在U字部31,孔38B从侧面部33B延伸设置到底面部32。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孔38A、38B包括作为圆弧形状的曲面的圆弧部39A、39B。圆弧部39A、39B的圆弧形状的中心位于比圆弧部39A、39B靠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关闭的一侧。在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观察的情况下,孔38A、38B朝向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关闭的一侧开口。即,孔38A、38B包括朝向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关闭的一侧开口的开口40A、40B。通过如前述那样形成孔38A、38B,孔(凹部)38A、38B具有朝向与突起27A、27B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的凹陷形状。
如图2所示那样,在第二把持片14安装于护套5的状态下,护套5的顶端部(U字部31)在宽度方向上位于突出片23A与突出片23B之间。而且,设于突出片23A的突起27A与护套5的孔38A卡合,设于突出片23B的突起27B与护套5的孔38B卡合。由此,第二把持片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护套5。即,利用突起27A和孔38A形成第二连结部44A,利用突起27B和孔38B形成第二连结部44B。
在利用手柄12的操作输入使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时,在第一连结部43,使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护套5转动的驱动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而且,第二把持片14以第二连结部44A、44B为支点相对于护套5转动并且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或者关闭。
在利用手柄12的操作输入使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向基端侧移动时,在第一连结部43,使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护套5转动的驱动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而且,第二把持片14以第二连结部44A、44B为支点相对于护套5转动并且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随着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第二把持片14与第一把持片13所成的角度变大。在从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关闭的状态打开至某种程度(某种角度)之际,第二把持片14的突起27A、27B在第二连结部44A、44B中以与孔38A、38B的圆弧部39A、39B抵接的状态相对于孔38A、38B转动。此时,突起27A、27B以及孔38A、38B的各个曲面彼此(圆周面29A、29B与圆弧部39A、39B)抵接。因此,在第二连结部44A、44B,圆周面29A、29B与圆弧部39A、39B之间产生的摩擦轻减,突起27A、27B相对于孔38A、38B易于转动。
在第二把持片14从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以某种程度(某种角度)打开的状态进一步打开之际,突起27A、27B在第二连结部44A、44B(孔38A、38B)中朝向开口40A、40B移动。即,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以某种程度(某种角度)打开的状态和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之间,随着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突起27A、27B朝向凹陷形状的孔38A、38B的开口40A、40B移动。而且,在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最大程度地移动到基端侧时,成为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此时,突起27A、27B在孔38A、38B(第二连结部44A、44B)中位于比开口40A、40B靠内侧(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的一侧)。
在某一实施例中,在护套5的内部安装有按压构件50。在该情况下,杆构件贯穿于护套5,利用杆构件(探头)的从护套5向顶端侧突出的突出部分形成第一把持片13。通过在护套5的内部设置按压构件50,从而防止杆构件与护套5的接触。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按压构件50的结构的图。此外,图6是表示杆构件(第一把持片13)贯穿于护套5,按压构件50以及第二把持片14安装于护套5的状态的图。如图6所示那样,在护套5设有在宽度方向上分别贯穿基端侧侧面部34A、34B的孔60A、孔60B。
如图5所示那样,按压构件50在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具有U字形状,并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按压构件50包括形成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截面中的U字形状的底部的底面部51和在宽度方向上设于底面部51的两侧并形成U字形状的侧壁的侧面部52A、52B。按压构件50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从侧面部52A的外表面到侧面部52B的外表面的长度)比护套5的U字部3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从侧面部33A的内表面到侧面部33B的内表面的长度)短。在侧面部52A设有在宽度方向上朝向侧面部52A的外侧突出的突起53A。此外,在侧面部52B设有在宽度方向上朝向侧面部52B的外侧突出的突起53B。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在按压构件50安装于护套5的状态下,突起53A卡合于孔60A,突起53B卡合于孔60B。由此,按压构件50的相对于护套5的移动被限制。即,通过使突起53A、53B卡合于孔60A、60B,从而按压构件50有效地固定于护套5。
图7是表示图6的A-A线截面的图。如图7所示那样,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关闭的状态下,在宽度方向上侧面部33A、33B(顶端侧侧面部35A、35B)位于可动构件17以及探头(杆构件)的两侧。在宽度方向上第二把持片14的突出片23A位于侧面部33A的外侧。此外,在宽度方向上第二把持片14的突出片23B位于侧面部33B的外侧。在护套5的U字部31的内侧配置有按压构件50。因此,在宽度方向上在护套5的侧面部33A、33B的内侧配置有按压构件50的侧面部52A、52B中的相对应的一者。因此,在处置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之际,利用侧面部52A、52B防止在宽度方向上从外侧向护套5的内部流入生物体组织等。通过防止向护套5的内部流入生物体组织等,从而有效地防止在护套5的内部产生因生物体组织等造成的组织堵塞。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器具1进行处置之际,手术操作者保持壳体4,在把持片13、14之间配置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然后,通过使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关闭,将把持片13、14之间关闭。由此,在把持片13、14之间把持处置对象。
在把持处置器具1的制造中,在护套5的内部配置有可动构件17的状态下,第二把持片14分别安装于护套5以及可动构件17。在本实施例中,首先,第二把持片14安装于护套5。在第二把持片14安装于护套5之际,第二把持片14的突起27A、27B从开口40A、40B朝向与孔38A、38B开口的方向相反的一侧插入于护套5的孔38A、38B。然后,从开口40A、40B插入的突起27A、27B抵接于圆弧部39A、39B。通过使突起27A、27B抵接于圆弧部39A、39B,从而形成第二连结部44A、44B。然后,第二把持片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护套5。
接下来,在第二把持片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护套5的状态下,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可动构件17安装。在第二把持片14安装于可动构件17之际,使第二把持片14以第二连结部44A、44B为支点相对于护套5转动,以设于突出部18的孔19位于孔25A、25B之间的状态配置第二把持片14。然后,在设于突出部18的孔19位于孔25A、25B之间的状态下使连结销等贯穿于孔25A、孔19以及孔25B。通过使连结销等贯穿于孔25A、孔19以及孔25B,从而第二把持片14连结于可动构件17。然后,利用孔25A、25B以及孔19形成第一连结部43。
在本实施例中,设于护套5的孔38A、38B朝向与设于第二把持片14的突起27A、27B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因此,通过将突起27A、27B从开口40A、40B向孔38A、38B插入,在孔38A、38B中使突起27A、27B朝向与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移动,能够在连结部(第二连结部44A、44B)连结第二把持片14和护套5。因此,不需要将连结销等贯穿于用于连结的构件(即,护套5以及第二把持片14)的工序,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把持片14安装于护套5。
此外,在护套5,孔38A、38B相对于长度轴线C设于与可动构件17的突出部18以及孔19相反的一侧。因此,由孔38A、38B以及突起27A、27B形成的第二连结部44A、44B相对于长度轴线C位于与由孔19、孔25A、25B以及连结销等形成的第一连结部43相反的一侧。通过使第二连结部44A、44B相对于长度轴线C位于与第一连结部43相反的一侧,从而在护套5确保第二连结部44A、44B与第一连结部43之间的距离。在此,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开闭之际,在第一连结部43,用于使第二把持片14开闭的驱动力从可动构件17向第二把持片14传递,第二把持片14以第二连结部44A、44B为支点转动。即,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开闭之际,第二连结部44A、44B成为第二把持片14的转动的支点,第一连结部43成为第二把持片14的转动的力点。因此,在护套5,通过确保第二连结部44A、44B与第一连结部43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第二把持片14的转动的支点与力点之间的距离。通过确保第二把持片14的转动的支点与力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在使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护套5转动之际,向力点施加的力变小。因此,能够以比较小的力(即使向手柄12施加的操作力较小)使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护套5转动,能够使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开闭。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以及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如下变形而得到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8是表示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观察本实施方式中的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以及壳体4最大程度地向基端侧移动后的状态(即,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最大程度地打开了的状态)的样子的概略图。如图8所示那样,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截面中,将穿过第一连结部43和第二连结部44A(44B)的直线规定为直线LA(LB)。在本变形例中,孔38A(38B)朝向与第二把持片14的宽度方向交叉并且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与直线LA(LB)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方向开口。此外,在孔38A、38B,与孔38A、38B开口的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积随着朝向开口40A、40B而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设于护套5的孔38A、38B朝向与设于第二把持片14的突起27A、27B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把持片14安装于护套5。
此外,在使用把持处置器具1的情况下,有时对第二把持片14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的方向上作用有过剩的力。此时,第二把持片14以第二连结部44A、44B为支点相对于护套5转动,并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通过使第二把持片14以第二连结部44A、44B为支点相对于护套5转动,从而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向基端侧移动。然后,在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位于最靠基端侧的状态(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可动构件17的相对于护套5的移动停止。此时,第二把持片14成为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即,第二把持片14与第一把持片13之间的角度成为最大的角度(规定的角度)。
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通过限制手柄12的相对于把手11打开的动作,从而限制可动构件17的相对于护套5的向基端侧的移动。因此,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当向第二把持片14作用朝向打开方向的力时,作用有将第二把持片14以第一连结部43为支点相对于护套5向打开方向转动的力矩力。而且,在突起27A、27B作用有以第一连结部43为中心沿着绕轴线方向移动的力。即,在突起27A、27B作用有使突起27A、27B向与穿过第一连结部43和第二连结部44A、44B(突起27A、27B)的直线LA、LB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孔38A、38B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截面中朝向与穿过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第一连结部43和第二连结部44A、44B的直线LA(LB)交叉的方向开口。即,孔38A、38B向突起27A、27B以第一连结部43为中心绕轴线移动的方向开口。因此,通过从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使突起27A、27B以第一连结部43为中心移动,从而突起27A、27B在孔38A、38B中朝向开口40A、40B移动。通过使突起27A、27B在孔38A、38B中朝向开口40A、40B移动,从而第二把持片14以第一连结部43为支点相对于护套5转动。然后,如图9所示那样,突起27A、27B经过开口40A、40B向孔38A、38B的外侧脱出。通过使突起27A、27B从孔38A、38B脱出,从而第二连结部44A、44B处的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脱离。通过使第二连结部44A、44B处的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脱离,从而第二把持片14能够以第一连结部43为支点相对于可动构件17转动。
此外,孔38A、38B的与孔38A、38B开口的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积随着朝向开口40A、40B而变大。因此,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的方向上的过剩的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的情况下,突起27A、27B容易从开口40A、40B向孔38A、38B的外侧脱出。
如上所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的方向上的过剩的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的情况下,在第二连结部44A、44B,通过使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脱离,从而第二把持片14能够以第一连结部43为支点相对于可动构件17转动。通过使第二把持片14以第一连结部43为支点相对于可动构件17转动,从而防止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的过剩的力经由第一连结部43以及可动构件17向壳体4的内部机构等(例如,从手柄12向第二把持片14传递操作力的机构)传递。通过防止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的过剩的力经由第一连结部43以及可动构件17向壳体4的内部机构等传递,从而有效地防止在第一连结部43、第二连结部44A、44B以及壳体4的内部等产生破损。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图10是表示从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可动构件17相对于护套5以及壳体4最大程度地向基端侧移动后的状态(即,手柄12相对于把手11最大程度地打开了的状态)的样子的概略图。如图10所示那样,孔38A(38B)包括圆弧部39A(39B)、平面部41A、41B(第一平面)以及平面部42A,42B(第二平面)。平面部41A、41B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从圆弧部39A(39B)的基端侧的端部(一端)朝向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关闭的一侧延伸设置。此外,平面部42A(42B)从圆弧部39A(39B)的顶端侧的端部(另一端)朝向与直线LA(LB)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利用平面部41A(41B)与平面部42A(42B)之间形成开口40A(40B)。平面部41A(41B)与平面部42A(42B)之间的距离随着从圆弧部39A(39B)朝向开口40A(40B)而变大。
如上所述那样,突起27A、27B随着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而朝向孔38A、38B的开口40A、40B移动。在本变形例中,直到成为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的瞬间或者即将到达该瞬间,突起27A、27B与圆弧部39A、39B抵接。然后,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突起27A、27B位于不与圆弧部39A、39B抵接的位置(图10参照)。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仅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才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突起27A、27B在孔38A、38B中朝向开口40A、40B移动,在第二连结部44A、44B,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脱离。因此,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的方向上的过剩的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的情况下,有效地防止在第一连结部43、第二连结部44A、44B以及壳体4的内部等产生破损。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图11是从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以某种程度关闭后的状态下的第二连结部44A(44B)的概略图。此外,图12是从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观察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从图11以某种程度打开后的状态下的第二连结部44A(44B)的概略图。此外,图13是从宽度方向的一方侧观察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后的状态(从图12进一步打开的状态)下的第二连结部44A(44B)的概略图。如图11至图13所示那样,在本变形例中也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同样,护套5的孔38A、38B包括圆弧部39A、39B、平面部41A、41B以及平面部42A,42B。在此,在孔38A、38B,将与平面部41A、41B以及平面部42A,42B大致垂直的方向(开口的宽度方向)上的平面部41A、41B与平面部42A,42B之间的尺寸(开口的宽度)设为X0。
在第二把持片14的突起27A(27B),平面部71A(71B)以及平面部72A(72B)沿着突起27A(27B)的突出方向延伸设置。平面部71A(71B)以及平面部72A(72B)相对于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在与宽度方向(突起27A(27B)的突出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由平面部71A(71B)、72A(72B)形成直线。在突起27A(27B)的外周面,在平面部71A(71B)和平面部72A(72B)之间形成有曲面部73A(73B)以及曲面部74A(74B)。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由曲面部73A(73B)以及曲面部74A(74B)形成圆弧形的曲线。
在此,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将与由平面部71A(71B)、72A(72B)形成的直线大致垂直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与第一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此外,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将突起27A(27B)的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即,平面部71A(71B)与平面部72A(72B)之间的距离)设为X1(第一尺寸),将突起27A(27B)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设为X2(第二尺寸)。在本变形例中,以成为X1≤X0<X2的方式将平面部71A(71B)、72A(72B)设置于突起27A(27B)。即,在与宽度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关于突起27A(27B)的尺寸(宽度),仅第一方向上的尺寸(X1)比孔38A(38B)的开口的宽度(X0)小。此外,如图13所示那样,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以突起27A(27B)的第一方向成为与孔38A(38B)的开口的宽度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将平面部71A(71B)、72A(72B)设置于突起27A(27B)。即,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孔38A(38B)的开口的宽度方向上的突起27A(27B)的尺寸成为X1。因此,仅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突起27A(27B)在孔38A(38B)的开口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孔38A(38B)的开口的宽度(X0)小。
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以某种程度关闭的状态下,在第二连结部44A、44B,突起27A、27B的曲面部73A、73B以及曲面部74A、74B与孔38A、38B的圆弧部39A、39B抵接(参照图11)。在从图11的状态将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时,第二把持片14的突起27A、27B在护套5的孔38A、38B中相对于护套5旋转(参照图12)。如上所述那样,在本变形例中,仅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孔38A、38B的开口的宽度方向上的突起27A、27B的尺寸比孔38A、38B的开口的宽度(X0)小。因此,仅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突起27A、27B能够朝向孔38A、38B的开口移动。即,仅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在第二连结部44A、44B,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能够脱离。
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的方向上的过剩的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二连结部44A、44B中使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脱离,从而有效地防止在第一连结部43、第二连结部44A、44B以及壳体4的内部等产生破损。而且,在本变形例中,仅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状态下,在第二连结部44A、44B,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能够脱离。因此,在本变形例中,能够有效地防止在除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最大程度地打开的情况以外的状态下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脱离。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4至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如下变形而得到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把持片14的突起27B(27A)的图。如图14所示那样,突起27B(27A)包括倾斜面75B(75A)以及倾斜面76B(76A),该倾斜面75B(75A)以及倾斜面76B(76A)随着从相对面26B(26A)朝向突起27B(27A)的突出方向而朝向突起27B(27A)的中心轴线28B(28A)。倾斜面75B(75A)以及倾斜面76B(76A)相对于中心轴线28B(28A)设于相对于彼此相反的一侧。此外,倾斜面75B(75A)以及倾斜面76B(76A)在与第二把持片14的宽度方向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截面中,与穿过第一连结部43以及第二连结部44B(44A)的直线LB(LA)大致平行地设置。即,突起27B(27A)包括朝向与直线LB(LA)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方向的倾斜面75B(75A)、76B(76A)。
图15是表示第二连结部44A(44B)中的与第二把持片14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截面的图。此外,图16是表示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脱离的状态下的与第二把持片14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截面的图。如图15所示那样,在第二连结部44A(44B),在突起27A(27B)卡合于孔38A(38B)的状态下,倾斜面75B(75A)以及倾斜面76B(76A)分别与孔38A(38B)的边缘抵接。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之际,使突起27A(27B)向与直线LA(LB)交叉的(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的力作用于突起27A(27B)。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突起27A(27B)向倾斜面75A(75B)所朝向的方向移动的力作用于突起27A(27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的方向上的过剩的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的情况下,在倾斜面75A(75B)与孔38A(38B)抵接的抵接部,使突起27A(27B)向倾斜面75A(75B)所朝向的方向移动的过剩的力作用于突起27A(27B)。由此,在第二连结部44A(44B),突起27A(27B)沿着倾斜面75A(75B)在第二把持片14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护套5朝向外侧移动。即,在倾斜面75A(75B),倾斜面75A(75B)与孔38A(38B)的边缘抵接的抵接部沿着倾斜面75A(75B)朝向与突起27A(27B)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移动。因此,第二把持片14的突出片23A(23B)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护套5向外侧移动。然后,突起27A(27B)向孔38A(38B)的外侧脱出(参照图16)。通过使突起27A(27B)向孔38A(38B)的外侧脱出,从而在第二连结部44A、44B,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脱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打开的方向上的过剩的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的情况下,在第二连结部44A、44B,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脱离。通过使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脱离,从而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有效地防止在第一连结部43、第二连结部44A、44B以及壳体4的内部等产生破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把持片14安装于护套5的状态中,在第二把持片14相对于第一把持片13关闭方向上的过剩的力作用于第二把持片14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在该情况下,在倾斜面76A(76B)与孔38A(38B)抵接的抵接部,使突起27A(27B)向倾斜面76A(76B)所朝向的方向移动的过剩的力作用于突起27A(27B),在第二连结部44A、44B,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脱离。通过使第二把持片14与护套5之间的卡合(连结)脱离,从而有效地防止在第一连结部43、第二连结部44A、44B以及壳体4的内部等产生破损。
有时,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等的把持处置器具1在第一把持片13和第二把持片14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并向被把持的处置对象施加处置能量从而对处置对象进行密封(以及切开)。在某一实施例中,作为处置能量使用高频电流。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把持片13以及第二把持片14分别设置电极(未图示)。通过从电源单元(未图示)向这些电极供给电能,从而经由处置对象在电极间流动高频电流。
在另一实施例中,作为处置能量使用超声波振动。在该情况下,壳体4的内部设有超声波换能器(未图示),在超声波换能器连接有经由护套5的内部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的探头(未图示)。而且,利用探头从护套5突出的突出部形成第一把持片13。从电源单元向超声波换能器供给电能,在超声波换能器中产生超声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经由探头(第一把持片13)向处置对象传递(施加)。
在又一实施例中,作为处置能量使用由设于末端执行器的发热体(未图示)产生的热量。在该情况下,从能量控制装置3的电源单元46向发热体供给电能,由发热体产生的热量被向处置对象施加。
此外,还可以是,使高频电流、超声波振动以及由发热体产生的热量等之中的多个处置能量同时向被把持的处置对象施加。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把持处置器具(1)包括:护套(5),其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第一把持片(13),其设于所述护套(5)的顶端部;第二把持片(14),其以相对于所述护套(5)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护套(5)的顶端部;突起(27A、27B),其设于所述第二把持片(14),该突起(27A、27B)在相对于所述长度轴线C交叉且与所述第二把持片(14)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13)开闭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以及凹部(38A、38B),其在所述护套的顶端部与所述突起(27A、27B)卡合,该凹部(38A、38B)具有朝向与所述突起(27A、27B)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的凹陷形状。
(参照例)
接下来,使用图17说明本发明的参照例。需要说明的是,对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有时,使用本实施方式等的把持处置器具1在第一把持片13与第二把持片14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通过向被把持的处置对象流动前述的高频电流,从而对处置对象进行密封(以及切开)。在该情况下,护套5以及可动构件17分别包括导电部,并且第一把持片13包括由导电材料形成的电极(第一电极)。而且,在第二把持片13,支承构件21由导电材料形成,夹持部22包括由导电材料形成的电极(第二电极)。
此外,把持处置器具1经由线缆等(未图示)连接于电源单元(未图示)。而且,从电源单元输出的电能(高频能量)向第一把持片13的电极供给。此外,从电源单元输出的电能经由可动构件17向第二把持片14供给,并且在第二把持片14经由支承构件21向夹持部22的电极供给。通过在把持片13、14之间把持有处置对象的状态下从能量输出源向第一把持片13以及夹持部22供给电能,从而经由被把持的处置对象在第一把持片13以及夹持部22之间流动高频电流。
图17是表示本参照例的第二把持片14的支承构件21的图。如图17所示那样,在突出片23B的相对面26B设有涂覆部81B(图17的斜线所示的范围)。在涂覆部81B被实施了绝缘涂覆处理,涂覆部81B具有电绝缘性。由图17可知,相对面26B中的孔25B(与可动构件17之间的连结部)的周边部以及孔82B(与护套5之间的连结部)的周边部不实施涂覆处理。因此,从电源单元输出的电能经由护套5以及可动构件17被有效地向支承构件2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相对面26A也是,与相对面26B同样地设有涂覆部81A(未图示),并被实施了前述的涂覆处理。
在本参照例中,在向第一把持片13、支承构件21以及夹持部22供给从电源单元输出的电能之际,即使是在第一把持片13和突出片23A、23B的相对面26A、26B之间夹设有导电性的物质(生理食盐水以及血液等)的情况下,由于在相对面26A、26B设有电绝缘性的涂覆部81A、81B,因此防止高频电流经由导电性的物质在第一把持片13与突出片23A、23B之间流动。通过防止高频电流在第一把持片13与突出片23A、23B之间流动,能够使所期望的高频电流向在第一把持片13与第二把持片14之间被把持的处置对象流动。通过使所期望的高频电流向在第一把持片13与第二把持片14之间被把持的处置对象流动,能够得到针对处置对象的所期望的处置(密封或者切开)性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但本发明并不被前述的实施方式等所限定,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10)
1.一种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该把持处置器具包括:
护套,其具有长度轴线,并沿着所述长度轴线延伸设置;
第一把持片,其设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
第二把持片,其以相对于所述护套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该第二把持片通过相对于所述护套转动从而该第二把持片与所述第一把持片之间开闭,在该第二把持片与所述第一把持片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
突起,其设于所述第二把持片,该突起在相对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且与所述第二把持片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开闭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以及
凹部,其在所述护套的顶端部与所述突起卡合,该凹部具有朝向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的凹陷形状,
该把持处置器具还包括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沿着所述护套的所述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并且在与所述突起不同的部位连结于所述第二把持片,该可动构件相对于所述护套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把持片相对于所述护套转动,
所述第二把持片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打开至规定的角度,
所述凹部的所述凹陷形状朝向与如下直线交叉的方向开口,该直线为穿过所述第二把持片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打开了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的、连结所述可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把持片的连结部以及所述凹部的直线,
所述突起在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具有所述凹部的开口的宽度以下的第一尺寸,并且,在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具有比所述开口的宽度大的第二尺寸,
在所述第二把持片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打开了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开口的宽度方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凹部在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截面中包括:圆弧形状的曲面;第一平面,其从所述曲面的一端朝向所述凹部的开口延伸设置;以及第二平面,其从所述曲面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开口延伸设置,随着朝向所述开口该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离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突起在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截面中具有圆弧形状的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凹部在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截面中具有圆弧形状的曲面,
在所述第二把持片相对于所述护套转动的状态下,所述突起的所述曲面抵接于所述凹部的所述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凹部在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截面中具有圆弧形状的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该把持处置器具还包括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沿着所述护套的所述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并且在与所述突起不同的部位连结于所述第二把持片,该可动构件相对于所述护套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把持片相对于所述护套转动,
所述凹部相对于所述长度轴线位于与连结所述第二把持片与所述可动构件的连结部相反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该把持处置器具还包括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沿着所述护套的所述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并且在与所述突起不同的部位连结于所述第二把持片,该可动构件相对于所述护套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把持片相对于所述护套转动,
所述突起具有沿着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的中心轴线,
所述突起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随着朝向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而朝向所述突起的中心轴线,该倾斜面朝向与穿过连结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第二把持片的连结部以及所述突起的直线交叉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该把持处置器具还包括按压构件,该按压构件设于所述护套的内部,在与所述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中形成为U字形状,并且,该按压构件具有底面部和设于所述底面部的两侧并形成侧壁的侧面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把持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护套限定在宽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护套的侧面的孔,
所述按压构件具有从所述侧面部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护套所限定的所述孔卡合的突出部。
10.一种把持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该把持处置器具包括:
护套,其具有长度轴线;
第一把持片,其设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
第二把持片,其限定第一孔,在该第二把持片与所述第一把持片之间把持生物体组织,所述第二把持片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打开至规定的角度;
可动构件,其沿着所述护套的所述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并且限定第二孔,该可动构件相对于所述护套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把持片相对于所述护套转动;
突起,其设于所述第二把持片,该突起在相对于所述长度轴线交叉且与所述第二把持片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开闭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以及
凹部,其设于所述护套的顶端部,该凹部具有朝向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的凹陷形状,
所述可动构件在与所述突起不同的部位连结于所述第二把持片,
所述凹部的所述凹陷形状朝向与如下直线交叉的方向开口,该直线为穿过所述第二把持片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打开了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的、连结所述可动构件和所述第二把持片的连结部以及所述凹部的直线,
所述突起在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具有所述凹部的开口的宽度以下的第一尺寸,并且,在与所述突起突出的方向交叉且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具有比所述开口的宽度大的第二尺寸,
在所述第二把持片相对于所述第一把持片打开了所述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开口的宽度方向平行,
其中,
所述把持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所述护套的内部配置有所述可动构件的状态下,将所述突起插入所述凹部;
使所述第二把持片以所述突起为支点相对于所述护套转动,从而使所述第一孔配置于所述第二孔之间;以及
在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状态下,使连结构件贯穿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6/065455 WO2017203628A1 (ja) | 2016-05-25 | 2016-05-25 | 把持処置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95535A CN109195535A (zh) | 2019-01-11 |
CN109195535B true CN109195535B (zh) | 2021-05-04 |
Family
ID=6041167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86015.1A Active CN109195535B (zh) | 2016-05-25 | 2016-05-25 | 把持处置器具以及把持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 |
CN201680085992.XA Pending CN109310449A (zh) | 2016-05-25 | 2016-06-15 | 把持处置器具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85992.XA Pending CN109310449A (zh) | 2016-05-25 | 2016-06-15 | 把持处置器具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190083118A1 (zh) |
EP (2) | EP3466352A4 (zh) |
JP (2) | JPWO2017203628A1 (zh) |
CN (2) | CN109195535B (zh) |
WO (2) | WO201720362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37263B (zh) * | 2018-06-27 | 2020-07-31 |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 | 一种气管导管镊 |
WO2020205374A1 (en) * | 2019-03-29 | 2020-10-08 | Gyrus Acmi, Inc. D/B/A Olympus Surgical Technologies America | Forceps with two-part drive bar |
US11191538B1 (en) * | 2020-06-08 | 2021-12-07 | Covidien Lp | Surgical stapling device with parallel jaw closure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32118B1 (en) * | 1999-10-05 | 2002-08-13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Multifunctional curved blade for use with an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 |
CN201379622Y (zh) * | 2009-03-20 | 2010-01-13 | 丁钋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标本取出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77771B1 (en) * | 1994-07-29 | 2005-02-09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Medical instrument for use in combination with endoscopes |
US5662667A (en) * | 1995-09-19 | 1997-09-02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Surgical clamping mechanism |
EP1698289B1 (en) * | 1996-10-04 | 2008-04-30 | United States Surgical Corporation | Instrument for cutting tissue |
US6214023B1 (en) | 1999-06-21 | 2001-04-10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removable clamp arm |
US6325811B1 (en) | 1999-10-05 | 2001-12-04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Blades with functional balance asymmetries for use with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s |
JP2001187059A (ja) * | 1999-12-28 | 2001-07-10 | Aisin Kiko Co Ltd | 手術用クリップ打込装置 |
JP2004313540A (ja) * | 2003-04-17 | 2004-11-11 | Olympus Corp | 超音波処置装置 |
CN100486542C (zh) * | 2004-01-13 | 2009-05-13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超声波处置器具 |
US20060079877A1 (en) * | 2004-10-08 | 2006-04-13 | Houser Kevin L | Feedback mechanism for use with an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 |
US20090088785A1 (en) | 2007-09-28 | 2009-04-02 | Shinya Masuda | Surgical operating apparatus |
US9314261B2 (en) * | 2007-12-03 | 2016-04-19 | Covidien Ag | Battery-powered hand-held ultrasonic surgical cautery cutting device |
US8974477B2 (en) | 2008-08-29 | 2015-03-10 |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 Ultrasonic operating apparatus |
CA2766945A1 (en) * | 2010-02-04 | 2011-08-11 | Aesculap Ag | 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surgical device |
US8864009B2 (en) * | 2010-09-30 | 2014-10-21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Tissue thickness compensator for a surgical stapler comprising an adjustable anvil |
CA2816875A1 (en) * | 2010-11-05 | 2012-05-10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modular end effector |
US9510895B2 (en) * | 2010-11-05 | 2016-12-06 | Ethicon Endo-Surgery, Llc |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modular shaft and end effector |
US9072523B2 (en) * | 2010-11-05 | 2015-07-07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Medical device with feature for sterile acceptance of non-sterile reusable component |
US9119657B2 (en) * | 2012-06-28 | 2015-09-01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Rotary actuatable closure arrangement for surgical end effector |
WO2014148281A1 (ja) * | 2013-03-18 | 2014-09-25 |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処置具 |
US10349967B2 (en) * | 2014-02-28 | 2019-07-16 | Ethicon Llc |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removable handle assembly |
US10285724B2 (en) * | 2014-07-31 | 2019-05-14 | Ethicon Llc | Actuation mechanisms and load adjustment assemblies for surgical instruments |
US10327796B2 (en) * | 2014-12-19 | 2019-06-25 | Ethicon Llc |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dual modes |
-
2016
- 2016-05-25 EP EP16903110.1A patent/EP346635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6-05-25 WO PCT/JP2016/065455 patent/WO2017203628A1/ja unknown
- 2016-05-25 CN CN201680086015.1A patent/CN109195535B/zh active Active
- 2016-05-25 JP JP2018518865A patent/JPWO2017203628A1/ja active Pending
- 2016-06-15 JP JP2018518937A patent/JPWO2017203720A1/ja active Pending
- 2016-06-15 EP EP16903199.4A patent/EP3466354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6-06-15 WO PCT/JP2016/067818 patent/WO2017203720A1/ja unknown
- 2016-06-15 CN CN201680085992.XA patent/CN109310449A/zh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11-20 US US16/196,235 patent/US2019008311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8-11-21 US US16/198,319 patent/US1100030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32118B1 (en) * | 1999-10-05 | 2002-08-13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Multifunctional curved blade for use with an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 |
CN201379622Y (zh) * | 2009-03-20 | 2010-01-13 | 丁钋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标本取出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203628A1 (ja) | 2017-11-30 |
US20190090893A1 (en) | 2019-03-28 |
JPWO2017203628A1 (ja) | 2019-03-28 |
US20190083118A1 (en) | 2019-03-21 |
EP3466354A4 (en) | 2020-02-05 |
WO2017203720A1 (ja) | 2017-11-30 |
US11000302B2 (en) | 2021-05-11 |
EP3466354A1 (en) | 2019-04-10 |
EP3466352A1 (en) | 2019-04-10 |
CN109195535A (zh) | 2019-01-11 |
EP3466352A4 (en) | 2019-11-27 |
JPWO2017203720A1 (ja) | 2019-04-04 |
CN109310449A (zh) | 2019-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1008943A (ja) | 超音波処置具 | |
CN109195535B (zh) | 把持处置器具以及把持处置器具的制造方法 | |
US20190231376A1 (en) | Surgical treatment instrument | |
CN107920838B (zh) | 抓持处置器具 | |
JP6147449B2 (ja) | 医療機器及び超音波手術装置 | |
EP3485823A1 (en) | Grasping and treating device | |
WO2016052096A1 (ja) | 処置装置 | |
US20170224410A1 (en) | Grasping treatment instrument | |
WO2018131125A1 (ja) | 把持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WO2019012682A1 (ja) | 処置具 | |
WO2017208400A1 (ja) | 処置具 | |
JP2019516479A (ja) | 超音波手術器具のための受動的切開機構 | |
US12167851B2 (en) | Treatment instrument | |
US20230157717A1 (en) | Ultrasonic treatment too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ultrasonic treatment tool | |
CN115955945A (zh) | 处置器具 | |
US20240423700A1 (en) | Treatment tool | |
US20220395319A1 (en) | Treatment tool,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reatment tool, and method of reprocessing treatment tool | |
WO2021152753A1 (ja) | 処置具、及び処置具の製造方法 | |
JP2025043375A (ja) | 処置具 | |
WO2017221397A1 (ja) | 把持処置具 | |
JPWO2018104995A1 (ja) | 処置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