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121404B - 工作台 - Google Patents

工作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21404B
CN109121404B CN201780003563.8A CN201780003563A CN109121404B CN 109121404 B CN109121404 B CN 109121404B CN 201780003563 A CN201780003563 A CN 201780003563A CN 109121404 B CN109121404 B CN 1091214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bench
sub
unit
longitudinal direction
un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35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21404A (zh
Inventor
吉绍山
张家良
陈国军
沃伦·布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CN2017/10163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050073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121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1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21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14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dders (AREA)
  • Workshop Equipment, Work Benches, Supports, Or Storag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作台,包括支撑板和支撑结构,支撑板由第一支撑板单元和第二支撑板单元两部分构成,第一支撑板单元和第二支撑板单元在内侧边相互铰接,在展开后,第一支撑板单元和第二支撑板单元的支撑面拼成一个水平的顶面,在折叠后,在第一支撑板单元和第二支撑板单元之间具有支撑结构放置腔;支撑结构可拆卸地安装在支撑板的底面,所述支撑结构从支撑板上拆卸后能够放入支撑结构放置腔中。工作台不使用时,将支撑板折叠后,再将支撑结构放入支撑结构放置腔中,可以减小存储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工作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作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工作台。
背景技术
传统的工作台通常包括工作台单元和用于支撑该工作台单元的支撑腿组件,工作人员需要利用该工作台工作时,就可以在该工作台单元上通过利用动力工具来加工工件了。但是,这种工作台由于体积较大,不易搬运,也不易储存,比较占用空间。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工作台体积较大、不易搬运、也不易储存,比较占用空间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工作台及便携式工作台组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作台,所述工作台包括工作台单元,包括第一工作台单元和第二工作台单元,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与第二工作台单元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具有第一工作表面,第二工作台单元具有第二工作表面;支架,包括多个支撑腿,所述支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工作台单元;所述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工作表面与第二工作表面共面形成支撑工件的工作表面;所述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与第二工作台单元形成至少部分容纳支架的支架放置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和第二工作台单元形状、尺寸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和与第一部相邻的第二部,所述第二部包括自第一部垂直于纵长方向延伸的多个彼此分隔的凸起部和与多个凸起部对应的凹陷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定义了垂直于纵长方向的中心线,任一凸起部的中心到中心线的距离等于任一对应的凹陷部的中心至中心线的距离,所述任一凸起部沿纵长方向的尺寸与所述任一对应的凹陷部在纵长方向的尺寸相等,所述任一凸起部沿纵长方向的尺寸与所述任一对应的凹陷部在沿垂直于纵长方向的方向上尺寸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中的至少一个沿纵长方向的尺寸与其他凸起部在纵长方向上的尺寸不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设有背离第一工作表面延伸第一腿部及第二腿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具有平行于纵长方向的第一侧面及垂直连接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包括自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延伸的第一腿部及自第一侧面及第三侧面延伸的第二腿部,所述第一腿部及第二腿部均背离第一工作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的第一腿部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的第二腿部相互抵靠,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的第二腿部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的第一腿部相互抵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的第一腿部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的第二腿部配合形成第一弧形外轮廓,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的第二腿部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的第一腿部配合形成第二弧形外轮廓,所述第一弧形外轮廓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弧形外轮廓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设有背离工作表面形成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垂直于第一加强筋的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均呈锐角的第三加强筋及第四加强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进一步包括转轴,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与第二工作台单元通过转轴相对转动,所述转轴的一个自由末端通过第一按压部连接于第一工作台单元,所述转轴的另一自由末端通过第二按压部连接于第二工作台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相对工作台单元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设有朝向第一工作表面凹陷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二工作台单元设有连接支架的一侧设有朝向第二工作表面凹陷的第二凹部,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围成所述支架放置腔,所述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的内壁夹持支架而限制支架在垂直于纵长方向上的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放置腔设有与支架接触的弹性防滑结构,所述弹性防滑结构限制支架沿纵长方向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腿安装块完全容纳于所述凹部内而未超出第一工作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进一步包括连接件,在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工作台单元与第二工作台单元远离相对转动的轴线的侧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设有自第一工作表面的凹陷及贯穿凹陷的通孔,所述工作台包括能够穿过通孔且在旋转后抵靠于凹陷的内壁的支撑腿安装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工作台,包括工作台单元,包括两个结构、尺寸完全相同的子工作台单元,所述工作台子单元具有子工作表面,所述子工作台单元的子工作表面邻接而共同形成工作表面,工作台单元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和与第一部相邻的第二部,所述第二部包括自第一部垂直于纵长方向延伸的多个彼此分隔的凸起部和与多个凸起部对应的凹陷部;转轴,可枢转的连接两个子工作台单元,所述转轴贯穿两个子工作台单元的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定义了垂直于纵长方向的中心线,任一凸起部的中心到中心线的距离等于任一对应的凹陷部的中心至中心线的距离,所述任一凸起部沿纵长方向的尺寸与所述任一对应的凹陷部在纵长方向的尺寸相等,所述任一凸起部沿纵长方向的尺寸与所述任一对应的凹陷部在沿垂直于纵长方向的方向上尺寸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子工作台单元设有背离第一工作表面延伸第一腿部及第二腿部,所述两个子工作台单元配合后,所述两个子工作台单元的第一腿部及第二腿部对工作台进行支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定义了纵长方向且与第二部连接于垂直于纵长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部设有n个沿纵长方向排列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排列形成第一组定位孔,所述第二部设有n/2个沿纵长方向排列的定位孔,所述n为大于0的偶数,第二部的定位孔与部分第一部的定位孔相对平行于纵长方向的直线对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子工作台单元配合后,形成三组纵向间隔的定位孔,每组定位孔间隔相同,两个子工作台单元的第二部的定位孔中心共线而形成第二组定位孔,所述第一组定位孔与第二组定位孔相对于平行于纵长方向的直线对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包括沿纵长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凹陷部、第一凸起部、第二凹陷部、第二凸起部、第三凹陷部、第三凸起部、第四凹陷部、第四凸起部,所述第二部的定位孔包括设于第一凸起部的第一定位孔、设于第二凸起部的两个第二定位孔及设置于第三凸起部的第三定位孔。
上述便携式工作台组件可根据实际需要由上述便携式工作台拼接成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的操作平台,这样上述便携式工作台组件除了易于携带,体积较小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根据不同的工作场合的需要,拼接不同大小的工作台组件,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状态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状态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工作台单元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工作台单元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工作台单元的仰视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二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连接件未显示;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二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了连接件,但未显示工作表面的具体结构;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工件未显示;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了夹持的工件;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了夹持的工件;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作台的第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了夹持的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结合图1、图2及图7,本实施例所述的工作台100,包括工作台单元110和可拆卸地连接于工作台单元110的支架120,该工作台单元110包括形状、尺寸相同的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生产时,只需要一个模具即可,降低了模具成本。
请结合图3及图7,所述工作台还包括连接第一工作台单元112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转轴111,第一工作台单元112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能够相对转轴111旋转形成支架放置腔140,同时支架120折叠后部分收纳于支架放置腔140,两端则裸露出来。也就是说,工作台100具有两个状态,即工作状态与折叠状态(即运输、仓储状态),其中工作状态包括连接支架的第一工作状态及不连接支架的第二工作状态(下面讲详细阐述)。对应的,工作台单元110也具有展开与折叠两个状态,展开状态对应于两个工作状态。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相对工作台单元110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
请参照图1至图3,所述支架120包括支撑腿122和连接杆123,并且支架120能够折叠和展开。支撑腿12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具有支撑腿安装座,一支撑腿安装块124设置在支撑腿122顶端的支撑腿安装座的上表面上,用于与工作台单元110连接。工作台单元110每条边对应的两个支撑腿之间还设置有相互交叉的连接杆123,两根连接杆123在交叉处相互铰接在一起,端部连接到支撑腿安装座上。连接杆123用于将支撑腿122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即支架。支撑腿分为底部支撑腿1221和上部支撑腿1222两部分,所述底部支撑腿中1221具有盲孔,上部支撑腿1222插入在底部支撑腿1221的盲孔,并能沿着盲孔移动,使得由支撑腿122和连接杆123构成的支架可折叠和展开。
下面以第一工作台单元112为例进行阐述,请结合图4至图6,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包括呈矩形状的第一部112a及邻接第一部的第二部112b,所述第二部112b包括多个彼此分隔的凸起部1122和与多个凸起部对应的凹陷部1123。所述第二部可认为是呈矩形状,第二部112b的矩形与第一部112a矩形沿纵长方向对齐。所述第一部112a的上表面与第二部112b的上表面共面且邻接以形成支撑工件的第一工作表面1120。所述第一部112a设有自第一工作表面1120向下的凹陷116,所述凹陷部116内设有向下贯通的大致呈矩形的通孔1161,通孔1161用于固定支架120。所述通孔1161的尺寸与所述支撑腿安装块124大致相同,从而允许支撑腿安装快124穿过。所述支撑腿安装块124穿过通孔1161后,能够被手动旋转一个角度而使得支撑腿安装块124与通孔1161在位置上错开,以使支撑腿安装块124与凹陷部116的底壁接触而相互抵靠,进而将支撑腿120安装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161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允许支撑安装块124穿过,且在旋转后,凹陷部116能够阻止支撑安装块124脱离、确保工作台单元110与与支架120的连接稳定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凹陷部116可完全收纳支撑腿安装块124,避免其突出工作表面1100(或者说第一工作表面1120)而对支撑的工件造成影响。
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具有平行于纵长方向a的第一侧面1126、垂直纵长方向的第二侧面1127及第三侧面1128,即第二侧面1127及第三侧面1128设置于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纵长两侧。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在第一部112a远离第二部112b的顶角处,设有第一腿部1124及第二腿部1125,所述第一腿部1124自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第一侧面1126及第二侧面1127沿背离第一工作表面1120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腿部1125自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第一侧面1126及第三侧面1128沿背离第一工作表面1120的方向延伸,亦即第一腿部1124与第二腿部1125的延伸方向是相同且都是自两个侧面延伸形成的。当然,第一腿部1124(或第二腿部)也可以仅自一个侧面延伸。在工作台单元110处于展开状态时且不连接支架120,第一腿部1124、第二腿部1125呈突出于第一部112a及第二部112b的背离第一工作表面1120的底面。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第一腿部1124、第二腿部1125和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第一腿部1144、第二腿部1145共同作为工作台100的支撑,此时的工作台(无支架)为较为低矮的工作台,亦即前面所述的第二工作状态。
此外,在第一腿部1124与第二腿部1125的延伸方向上,两者的横向尺寸(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尺寸)均沿延伸方向逐渐减小,如此设置的原因,下文再作阐述。
所述凸起部1122与凹陷部1123交错排列;而在垂直于第二部112b的纵长方向a的方向b上,所述凸起部1122及凹陷部1123均保持对齐。具体地,在第二部112b的纵长方向上,凸起部1122与凹陷部的1123的排列次序为:凹陷部1123a,凸起部1122a,凹陷部1123b,凸起部1122b,凹陷部1123c,凸起部1122c,凹陷部1123d,凸起部1122d。其中,凹陷部1123a的纵向尺寸(即在第二部112b的纵长方向的尺寸,下同)及横向尺寸(垂直于纵长方向的尺寸,下同)与凸起部1122d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分别相等,且纵向尺寸为L1;凹陷部1123b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与凸起部1122c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分别相等,且纵向尺寸为L3;凹陷部1123c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与凸起部1122b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分别相等,且纵向尺寸为L4;凹陷部1123d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与凸起部1122a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分别相等,且纵向尺寸为L2;其中L4>L3>L2>L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1122中的至少一个沿纵长方向的尺寸与其他凸起部在纵长方向上的尺寸不相等。值得注意的是凸起部1122b与凹陷部1123c邻接部分是一线段,且该线段将112b的纵长长度一分为二。所述第一部定义了垂直于纵长方向a的中心线,任一凸起部(譬如1122a)的中心到中心线的距离(L2/2+L3+L4)等于任一对应的凹陷部(1123d)的中心到中心线的距离(L2/2+L3+L4),因此,可以说,在中心线两侧,凸起部1122的位置与凹陷部1123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如此设置,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即可和与其形状、尺寸完全相同的第二工作台单元114形配合,最终组成一个呈矩形的规则工作表面。
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设有贯穿第一工作表面1120的若干定位孔1101,所述定位孔1101包括设置于第一部112a的n个定位孔11011及设置于第二部112b的n/2定位孔11012,n为大于0的偶数。所述第一部112a的定位孔11011在b方向上彼此对齐,形成第一组定位孔1101a,第二部112b的定位孔11012也在b方向上彼此对齐。具体地,第二部114的定位孔11012设置于凸起部1122a、1122b、1122c,而凸起部1122d由于尺寸较小,则未设置第二定位孔11012。具体来说,所述第二部114的定位孔11012包括设于第一凸起部的第一定位孔11013a、设于第二凸起部的两个第二定位孔11014a及设置于第三凸起部的第三定位孔11015a。
结合图4可知,在垂直于纵长方向a的b方向上,第二部112b的定位孔11012与部分第一部112a的定位孔11011相对一条平行于纵长方向的直线对称。而由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与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结构完全相同,因此在两者配合时,即在两者的第二部112b进行形配合时,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第二部定位孔11013a、11013b、11013c与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第二部的定位孔11012沿b方向对齐,且在a方向上彼此错开。在b方向上,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第二部的定位孔11012及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第二部的定位孔的组合后形成一列中心共线的新的定位孔,且该列定位孔与第一工作台单元的第一部112a定位孔11011一一对齐。亦即两个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第二部112b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的第二部(未标号)共同形成另外一组类似的第一组定位孔1101a的第二组定位孔1101b,第二组定位孔1101b与第一组定位孔1101a的排布完全相同(即孔间距、尺寸等均相同),可以说第二组定位孔1101b与第一组一定位孔1101a相对于某条平行于方向b的直线对称。当工作台100处于第一状态时,工作台单元110包括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第一组定位孔1101a、第二组定位孔1101b及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第三组定位孔1101c,共三组完全相同的定位孔。三组定位孔1101a、1101b、1101c纵向间隔,每组定位孔间隔相同。这样使工作台100可同时夹持更多长度的工件,如夹持长度(垂直于纵长方向的尺寸)较短的工件,则选用间距较小的第二组定位孔1101b与第一组定位孔1101a(或第三组定位孔1101c);如夹持较长的工件,则选用间距较大的第一组定位孔1101a与第三组定位孔1101c。如此可获得更好的夹持稳定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工作台单元110。
请结合图9至图1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工作台100还包括至少两个夹块190,所述夹块190包括插脚191及夹持部192,所述插脚191插设于第一定位孔1101或第二定位孔内,两个夹持部192之间形成夹持空间。在纵长方向a上,两个定位孔之间的距离是预定的。以第二组定位孔1101b为例,结合图1,在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当插脚191插设于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的112的第一定位孔11013a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的114的第三定位孔11015b时,夹持部192之间形成2*4英寸的夹持区域;当插脚191插设于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的112的第一定位孔11013a与第一工作台单元的112的距离较远的第一定位孔11014a时,夹持部192之间形成2*8英寸的夹持区域;当插脚191插设于所述第二工作台单元的114的第三定位孔11015b与第一工作台单元的112的距离较远的第一定位孔11015a时,夹持部192之间形成2*10英寸的夹持区域;当插脚191插设于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的112的一个第二定位孔11014a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的114的距离较远的第二定位孔11014b时,夹持部192之间形成2*6英寸的夹持区域;当插脚191插设于所述第二工作台单元的114的一个第二定位孔11014b与第一工作台单元的112的第一定位孔11013a时,夹持部192之间形成2*10英寸的夹持区域;当插脚191插设于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的112的一个第二定位孔11014a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的114的距离较远的第二定位孔11014b时,夹持部192之间形成2*6英寸的夹持区域。转轴中心的另一侧与前述同样能够形成2*6英寸及2*8英寸的夹持区域,不再赘述。如此,即可夹持2*4、2*6、2*8、2*10等尺寸的标准工件。这样无论自工作台单元纵长(由第一部的纵长方向定于)两侧的哪一侧,都可以便捷地夹持工件,满足左手用户或右手用户的不同习惯。
所述定位孔1101旁侧还设有对应于定位孔1101的刻度1102,便于用户直观的调节夹持尺寸。图10显示了工作台夹持工件的标准2*4木料200的状态图。图11及图12则分别显示了工作台夹持标准的2*6英寸的短工件300及2*8英寸的工件400的示意图,为便于观察对应尺寸,图11及图12中的工件示意为透明的。
当然,第二组定位孔1101b的形成,还要取决于上述凸起部1122的结构,若每个凸起部的尺寸均相等(即L1=L2=L3=L4),则部分定位孔恰好横跨凸起部1122与1123凹陷部,亦即此时的定位孔为半孔,即使与工作台单元配接后两个半孔能形成定位孔,这样的定位孔由于是两部分组成(存在微小位移),在进行定位时不稳定而导致较大的误差,这样的定位孔是没有意义的。而仅在凸起部尺寸不全部相等时,才可形成类似于第一定位孔11011的第二组定位孔1101b。
下面参照图2及图6,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背离第一工作表面1120的一侧设有加强筋119,以提高支撑强度。所述加强筋119包括平行于纵长方向的第一筋部1191、垂直于第一筋部1191的第二筋部1192、与第一筋部1191呈锐角的第三筋部1193及第四筋部1194。本实施例中,第一筋部1191与第三筋部1193及第四筋部1194均呈45度角,第三筋部1193与第四筋部1194呈垂直设置。所述第一筋部1191、第二筋部1192、第三筋部1193及第四筋部1194互相相交,从而在第一工作台单元的下侧形成若干“米”字形。“米”字形的加强筋119可在四个方向上对工作台单元所受到的应力进行分散,增大支撑强度,有利于提高工作台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19仅形成于第一部112a,第二部112b由于其本身具有较大强度的结构(该结构用于容纳并支撑转轴111,因此要求较高的强度),因此并未另外设置加强筋。
结合图4、图5,所述第一部112a设有形成于其下侧(连接支架的一侧)形成的凹部126,凹陷126沿纵长方向a延伸且贯穿第一部112a的侧面1127及与侧面1127平行的另一侧面1128。
所述第二部112b具有收纳转轴111的多个支撑孔125(图3),所述转轴穿设于支撑孔125而被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可旋转地支撑,第二工作台单元114与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完全相同,因此也以同样的方式对转轴111进行支撑。请结合2,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在第二部112a的边缘还固设有对应支撑孔125的按压部1145,所述按压部1145用于保持转轴的自由末端,限制其仅能作旋转运动。转轴111的另一自由末端则被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另一按压部(未标号)限制。
请结合图1至图3,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和第二工作台单元114分别在靠近各自的第二部的纵长边缘处通过转轴111相互铰接,从而实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相对转动,使得工作台单元110能够展开或折叠(,并且在展开后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和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第一工作表面1120与第二工作表面1140拼成一个水平的顶面(即工作表面1100),用于支撑工件。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凸起部1122a、1122b、1122c、1122d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凹陷部形配合,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凹陷部1123a、1123b、1123c、1123d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凹陷部形配合,从而形成完整、规则且无缝的矩形工作表面1100。当然,也可将转轴111直接一体形成于第一工作台单元112或第二工作台单元114,只要保证两者能够相对转动即可。
请结合图3,所述转轴111的轴线(即相对转动的轴线)平行于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纵长方向a,在本实施例中,轴线同时也平行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纵长方向。也就是说,第一工作台单元112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均沿其纵长方向旋转。
图7及图8显示了工作台100处于折叠状态,且支架120在折叠后被工作台单元110部分收纳。结合图4,在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及第二工作台单元114围绕转轴111相对旋转,直至两者相互抵靠,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凹部126的底壁1261及两个侧壁1262与第二工作台单元对应的另一凹部的底壁及侧壁围设形成呈长方体的支架放置腔140,支架放置腔140纵长两端呈开口状,亦即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凹部126及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另一凹部围成支架放置腔140。所述支架120在折叠后,所述支撑腿122大致呈矩形排列,所述支撑腿120被支架放置腔140的内壁夹持,所述支撑腿安装座则裸露出来,使支架在周向(垂直于支架放置腔的内壁的方向)上被限定。所述支架放置腔140还设置有弹性的防滑垫115,从而限制支架沿支撑腿轴线方向运动,亦即阻止支架自开口滑出。
请继续参照图8,在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第一腿部1124与第二腿部1125的延伸方向上,两者的横向尺寸均沿延伸方向逐渐减小,因而使得工作台单元1100折叠后,第一腿部1124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第二腿部1145至少部分错开且互相抵靠,从而实现形配合(即尺寸大的部分与尺寸小的部分配合),亦即第一工作台单元112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相互抵靠、相互限制,而不会发生相对移动,保证了工作台单元110的折叠状态的稳定。
在工作台单元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的第一腿部1124与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第二腿部1145配合形成第一弧形外轮廓11240,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的第二腿部1125与第二工作台单元的第一腿部1144配合形成第二弧形外轮廓11250,所述第一弧形外轮廓11240连接第一侧面1126与第二侧面1127,所述第二弧形外轮廓11250连接第一侧面1126与第三侧面1128,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收容结构。
当然,如果要稳定夹持支架,需要设置连接结构对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及第二工作台单元114远离转轴的一侧。可为工作台进一步包括可拆卸地连接件160,所述连接件160包括主体部164及位于主体部相反两侧的连接部162,所述连接部162呈孔状,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及第二工作台单元114远离转轴的一侧分别设有柱状的突起一对1129、1149,所述连接部162套设并连接于柱状的突起1129、1149而将第一工作台单元112与第二工作台单元反向转动而脱离。所述两个突起1129(或两个突起1149之间)之间形成把手118。也可不设置连接件160及突起1129、1149,而通过用户握持把手118的握持力直接使支架放置腔140的内壁夹持支架120,当然,这样的设计需要用户施加更大的力,用户体验相对差一些。
另外,所述第一工作台单元112及第二工作台单元114的凸起部可作为整个结构的支撑而直接与地面接触,同时,使所述把手118位于一定高度,便于用户拿取。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工作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单元,包括两个结构、尺寸完全相同的子工作台单元,所述子工作台单元具有子工作表面,所述子工作台单元的子工作表面邻接而共同形成工作表面,所述子工作台单元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和与第一部相邻的第二部,所述第二部包括自第一部垂直于纵长方向延伸的多个彼此分隔的凸起部和与多个凸起部对应的凹陷部;
转轴,可枢转的连接两个子工作台单元,所述转轴贯穿两个子工作台单元的第二部,从而能够使得两个子工作台单元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转换;
所述第一部定义了垂直于纵长方向的中心线,任一凸起部的中心到中心线的距离等于任一对应的凹陷部的中心至中心线的距离,所述任一凸起部沿纵长方向的尺寸与所述任一对应的凹陷部沿纵长方向的尺寸相等,所述任一凸起部沿垂直于纵长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与所述任一对应的凹陷部沿垂直于纵长方向的方向上尺寸相等;
所述子工作台单元具有平行于纵长方向的第一侧面及垂直连接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所述子工作台单元包括自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向背离所述子工作表面延伸的第一腿部及自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三侧面向背离所述子工作表面延伸的第二腿部,所述第一腿部和所述第二腿部在延伸方向上,两者的横向尺寸均沿延伸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工作台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工作台单元;
当所述工作台单元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支架与所述工作台单元连接时形成第一工作台;将所述支架从所述工作台单元上拆卸后,所述两个子工作台单元的第一腿部及第二腿部对工作台单元进行支撑形成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第二工作台;
当所述工作台单元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两个子工作台单元的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至少部分错开且相互抵靠,使得两个所述子工作台单元之间形成容纳至少部分所述支架的支架放置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定义了所述纵长方向且与第二部连接于垂直于纵长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部设有n个沿纵长方向排列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排列形成第一组定位孔,所述第二部设有n/2个沿纵长方向排列的定位孔,所述n为大于0的偶数,所述第二部的定位孔与部分第一部的定位孔相对平行于纵长方向的一条直线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子工作台单元配合后,形成三组间隔的定位孔,每组定位孔间距相同,两个子工作台单元的第二部的定位孔中心共线而形成第三组定位孔,所述第一组定位孔与第三组定位孔相对于平行于纵长方向的另一条直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包括沿纵长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凹陷部、第一凸起部、第二凹陷部、第二凸起部、第三凹陷部、第三凸起部、第四凹陷部、第四凸起部,所述第二部的定位孔包括设于第一凸起部的第一定位孔、设于第二凸起部的两个第二定位孔及设置于第三凸起部的第三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单元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两个所述子工作表面共面形成支撑工件的工作表面;所述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两个所述子工作台单元形成至少部分容纳支架的支架放置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中的至少一个沿纵长方向的尺寸与其他凸起部在纵长方向上的尺寸不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形成第一弧形外轮廓及第二弧形外轮廓,所述第一弧形外轮廓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第二弧形外轮廓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工作台单元设有背离工作表面形成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垂直于第一加强筋的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均呈锐角的第三加强筋及第四加强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子工作台单元通过转轴相对转动,所述转轴的一个自由末端通过第一按压部连接于一个子工作台单元,所述转轴的另一自由末端通过第二按压部连接于另一子工作台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两个子工作台单元相对工作台单元的几何中心呈中心对称。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放置腔设有与支架接触的弹性防滑结构,所述弹性防滑结构限制支架沿纵长方向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进一步包括连接件,在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工作表面上设置的凹陷内,在工作台单元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两个子工作台单元远离相对转动的轴线的侧部。
CN201780003563.8A 2017-04-26 2017-09-13 工作台 Active CN1091214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50997X 2017-04-26
CN2017204519153 2017-04-26
CN201720451915 2017-04-26
CN201720450732X 2017-04-26
CN201720450732 2017-04-26
CN201720450997 2017-04-26
PCT/CN2017/101635 WO2018050073A1 (zh) 2016-09-13 2017-09-13 工作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21404A CN109121404A (zh) 2019-01-01
CN109121404B true CN109121404B (zh) 2022-04-15

Family

ID=64822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3563.8A Active CN109121404B (zh) 2017-04-26 2017-09-13 工作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214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57999A1 (zh) * 2019-09-29 2021-04-0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工具支撑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6824B1 (en) * 1999-11-01 2001-09-11 Keter Plastic Ltd. Collapsible worktable
US6722618B1 (en) * 2002-11-11 2004-04-20 Chervon International Trading Co., Ltd. Foldable support frame for supporting cutting machine
KR100473354B1 (ko) * 2004-03-16 2005-03-09 주식회사리팩 다층형 기계 설치대
CN201077070Y (zh) * 2007-07-06 2008-06-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军械雷达修理所 一种作业台架
US8459734B2 (en) * 2009-07-27 2013-06-11 Matthew Ballard Herschler Briefcase workstation
CN103963036B (zh) * 2013-01-31 2016-04-06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工作台
CN203073552U (zh) * 2013-03-07 2013-07-24 蔡理荣 塑料折叠桌
CA2970456A1 (en) * 2014-12-18 2016-06-23 Keter Plastic Ltd. Workbench and articles associated therewith
US9750339B2 (en) * 2015-02-11 2017-09-05 Dorel Home Furnishings, Inc. Blow-molded table
US20160270522A1 (en) * 2015-03-16 2016-09-22 Lifetime Products, Inc. Table with truss support structure
CN205238204U (zh) * 2015-09-24 2016-05-18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台式工具
CN205968388U (zh) * 2016-07-29 2017-02-22 无锡研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工作台系统
CN206200906U (zh) * 2016-09-13 2017-05-31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工作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21404A (zh)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3785B1 (en) Tool rack
CN109121404B (zh) 工作台
US20130119227A1 (en) Hand-held support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product
WO2018050073A1 (zh) 工作台
US7591444B2 (en) Foldable stand for a display
US20140001795A1 (en) Foldable Artist Bench
US10695901B2 (en) Retention device for hand-held power tools
US20240006834A1 (en) Universal mobile device mount
CN211085016U (zh) 尺寸测量工具及汽车的整车姿态测量工具
US6089554A (en) Portable work platform
CN217317906U (zh) 一种可折叠的多功能工作台
CN201126918Y (zh) 具可固定式转换插头之旋转插头
TWI607720B (zh) 桌板角度調整模組
CN219680130U (zh) 一种支撑杆
CN212706618U (zh) 导向板及工作台系统
CN218073974U (zh) 桌架的快装机构及桌架
CN214699985U (zh) 一种支架
CN212991433U (zh) 可折叠多形态电源插座
CN212698481U (zh) 管件置物装置
CN210739761U (zh) 折叠式支架
US8382049B2 (en) Support device
CN214627063U (zh) 一种手机折叠支架
CN217170328U (zh) 一种便携式建筑设计绘图板
CN217130808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支架
KR102556397B1 (ko) 이중으로 결합되는 다용도 접이식 a형 지지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