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4675A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14675A CN109114675A CN201811307584.1A CN201811307584A CN109114675A CN 109114675 A CN109114675 A CN 109114675A CN 201811307584 A CN201811307584 A CN 201811307584A CN 109114675 A CN109114675 A CN 1091146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volute tongue
- air duct
- duct
-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及风管机,风管机,包括:外壳,外壳内开设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换热风道;第一风机,设置于换热风道与第一风道之间;第二风机,设置于换热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第一蜗舌,设置于第一风道内,并与第一风机之间形成第一过风口;以及第二蜗舌,设置于第二风道内,并与第二风机之间形成第二过风口;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两者中至少一者发生形变,以使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风管机在双向出风时,都可以保持子回风口面积较大,以提供足够的回风量,同时保持子出风口面积较小,以聚集换热后的空气,使送风距离较远,保证双向出风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式空调机,简称为风管机,是一种室内空调机,用于输送冷暖风。一般地,风管机需要设计合适的风道,才能获得足够的出风量和更远的送风距离。但是,对于可换向出风的风管机,换向前后风道的结构一样,一个出风方向上的风道无法满足反向出风时的出风需求,风管机双向出风的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管机双向出风效果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双向出风效果较佳的风管机。
一种风管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内开设有第一风道、第二风道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之间的换热风道;
第一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之间;
第二风机,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之间;
第一蜗舌,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并与所述第一风机之间形成第一过风口;以及
第二蜗舌,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与第二风机之间形成第二过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两者中至少一者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过风口和所述第二过风口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
上述风管机中通过可形变的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改变第一过风口和第二过风口的面积,使风管机在双向出风时,都可以保持子回风口面积较大,以提供足够的回风量,同时保持子出风口面积较小,以聚集换热后的空气,使送风距离较远。即,使风管机在一种出风方向上的风道经过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的调整,仍然可以满足反向出风时的出风需求,风管机双向出风的效果较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形变收缩;在所述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形变伸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二蜗舌形变伸长;在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二蜗舌形变收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出风方向为所述外壳的侧方,所述第二风道的进出风方向为所述外壳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上开设有第一主风口和第二主风口,所述第一风道连通于所述第一主风口与所述第一过风口之间,所述第二风道连通于所述第二主风口与所述第二过风口之间;
所述第一风道作为回风通道,所述第二风道作为出风通道时,所述第一主风口为回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为所述子回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为所述子出风口,所述第二主风口为出风口;
所述第二风道作为回风通道,所述第一风道作为出风通道时,所述第二主风口为回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为所述子回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为所述子出风口,所述第一主风口为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固定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壁上,且向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一风机的方向形变伸缩,改变所述第一过风口的面积;所述第二蜗舌固定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上,且向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二风机的方向形变伸缩,改变所述第二过风口的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形变伸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均为记忆金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舌和所述第二蜗舌均在常温下收缩,且所述第一蜗舌在受冷时伸长,所述第二蜗舌在受热时伸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风管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风管机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风管机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风管机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风管机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风管机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风管机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风管机中充吸气装置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风管机100,风管机100包括外壳10、第一风机32、第二风机34、换热器40、第一蜗舌52及第二蜗舌54。
外壳10内开设有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3以及连通于第一风道11与第二风道13之间的换热风道15,外界空气由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3中的一者进入换热风道15进行换热,然后从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3中的另一者流出,流出的换热后的空气可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和制热。
第一风机32设置于换热风道15与第一风道11之间,第二风机34设置于换热风道15与第二风道13之间,通过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的转动,带动空气在外壳流动。并且,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沿一个方向转动时,外壳10内的空气由第一风道11流向第二风道13,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沿另一相反的方向转动时,外壳10内的空气由第二风道13流向第一风道11。如此,通过改变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的转动方向,可以改变外壳10中空气的流向,实现风管机100双向出风的功能。可选地,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为贯流风机。
换热器40设于换热风道15内,且位于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之间,用于加热和冷却流经换热风道15的空气。具体地,风管机100具有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风管机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换热器40加热换热风道15内的空气;风管机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换热器40冷却换热风道15内的空气。
更具体地,在制热模式下,通过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的带动,空气由第一风道11流至第二风道13,第一风道11为回风通道,第二风道13为出风通道,从第二风道13输送暖风。在制冷模式下,通过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34换向带动,空气由第二风道13流至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3为回风通道,第一风道11为出风通道,从第一风道11输送冷风。
第一蜗舌52设置于第一风道11内,并与第一风机32之间形成第一过风口12;第二蜗舌54设置于第二风道13内,并与第二风机34之间形成第二过风口14。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两者中至少一者发生形变,以使第一过风口12和第二过风口14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其中,子回风口在回风气流的流经路径上,子出风口在出风气流的流经路径上。风管机100中通过可形变的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改变第一过风口12和第二过风口14的面积,使风管机100在双向出风时,都可以保持子回风口面积较大,以提供足够的回风量,同时保持子出风口面积较小,以聚集换热后的空气,使送风距离较远。即,使风管机100在一种出风方向上的风道经过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的调整,仍然可以满足反向出风时的出风需求,风管机双向出风的效果较佳。
在第一风道11作为回风通道时,第一过风口12作为子回风口具有较大的过风面积,保证有足够的回风量,保证风管机100的出风量。同时,第二风道13作为出风通道,第二过风口14作为子出风口具有较小的过风面积,将换热后的空气进行聚集后从第二风道13送出,使换热后的空气可以输送到更远的地方,增大送风距离。同样地,第二风道13作为回风通道使,第二过风口14切换为子回风口,具有较大的过风面积,保证有足够的回风量。同时,第一风道11作为出风通道,第一过风口12作为子出风口具有较小的过风面积,将换热后的空气进行聚集后从第一风道11送出,使换热后的空气可以输送到更远的地方,增大送风距离。如此,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风管机均具有足够的回风量和较远的送风距离,在不同送风方向上都能够保证送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制热模式下,用于形成子回风口的第一蜗舌52形变收缩,以形成较大的回风面积;在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子出风口的第一蜗舌52形变伸长,将第一风道11内的空气聚集后送至更远的位置,形成较远的送风距离。如此,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第一蜗舌52根据需求形变,保证多种工作模式下的出风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用于形成子回风口的第一蜗舌52形变收缩,以形成较大的回风面积,并且用于形成子出风口的第二蜗舌54形变伸长,同时保证较远的送风量,保证制热模式下的送风效果。同样地,在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子出风口的第一蜗舌52形变伸长,将第一风道11内的空气聚集后送至更远的位置,形成较远的送风距离;并且用于形成子回风口的第二蜗舌54形变缩短,同时保证有足够的回风量,保证制冷模式下的送风效果。如此,可以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切换风向时,都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进风量和较远的送风距离,保证风管机的双向出风效果。
外壳10上开设有第一主风口16和第二主风口18,第一风道11连通于第一主风口16与第一过风口12之间,第二风道13连通于第二主风口18与第二过风口14之间。第一风道11作为回风通道,第二风道13作为出风通道时,第一主风口16为回风口,第一过风口12为子回风口,外界空气由回风口流至子回风口进入换热风道15。同时,第二过风口14为子出风口,第二主风口18为出风口,换热后的空气由子出风口流至出风口,最后从出风口流出。第二风道13作为回风通道,第一风道11作为出风通道时,第二主风口18为回风口,第二过风口14为子回风口,外界空气由回风口留至子回风口进入换热风道15。同时,第一过风口12为子出风口,第一主风口16为出风口,换热后的空气由子出风口留至出风口,最后从出风口流出。
如此,第一主风口16为开设在外壳10上一个的固定开口,大小形状不可调节,所以通过第一蜗舌52的形变改变第一风道11的结构,调节第一过风口12的面积,进而调节第一风道11内的回风量及送风距离。同样地,第二主风口18为开设在外壳10上的一个固定开口,大小形状不可调节,所以通过第二蜗舌54的形变改变第二风道13的结构,调节第二过风口14的面积,进而调节第二风道13内的回风量及送风距离。
进一步地,第一蜗舌52固定于第一风道11的内壁上,且向靠近和远离第一风机32的方向形变伸缩;第一蜗舌52伸长时,第一过风口12的过风面积变小,第一蜗舌52收缩时,第一过风口12的过风面积变大。如此可以改变第一过风口12的过风面积,保证第一过风口12作为子回风口时回风面积较大,且保证第一过风口12作为子出风口时出风较远。第二蜗舌54固定于第二风道13的内壁上,且第二蜗舌54可向靠近和远离第二风机3414的方向形变伸缩;第二蜗舌54伸长时,第二过风口14的过风面积变小,第二蜗舌54收缩时,第二过风口14的过风面积变大。如此可以改变第二过风口14的过风面积,保证第二过风口14作为子回风口时回风面积较大,且保证第二过风口14作为子出风口时出风较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1的进出风方向为外壳10的侧方,第二风道13的进出风方向为外壳10的下方。具体地,外壳10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主风口16,外壳10的下壁上开设有第二主风口18,如此提供了两个不同的出风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从侧风口或下风口送风。在制热模式下,选择从外壳10侧方进风,从外壳10下方出风,将暖风向下送到底面上,轻盈的热空气从地面升腾而上,快速均匀地改善室内环境温度,提高用户舒适性,有效降低能源损耗。在制冷模式下,选择从外壳10下方进风,从外壳10侧方出风,将冷风输送至室内顶部,沉重的冷空气自天花板沉降而下,快速均匀地盖设室内温度环境,提高制冷模式下用户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根据环境温度边变化形变伸缩,如此在制冷模式下,可以利用第一风道11内的冷风使第一蜗舌52产生形变,进而调节第一风道11的结构,同样可以在制热模式下,利用第二风道13内的热风使第二蜗舌54产形变,继而调节第二风道13的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均为记忆金属,可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发生形变。
具体地,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在常温下收缩,且第一蜗舌52在受冷时伸长,第二蜗舌54在受热时伸长。在制热模式下,第一风道11为回风通道,第一风道11内的温度为常温,第一蜗舌52收缩,提供较大的回风面积;第二风道13为出风风道,第二风道13内温度较高,第二蜗舌54受热后伸长,将第二风道13内的空气聚集后输送到更远的位置处,具有较大的出风距离。在制冷模式下,第二风道13为回风通道,第二风道13内的温度为常温,第二蜗舌54收缩,保证较大的回风面积,第一风道11为出风风道,第一风道11内温度较低,第一蜗舌52受冷后伸长,将第一风道11内的空气聚集后输送到更远的位置处,具有较大的出风距离。
如图4-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发生形变的方式不同。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均具有可收容介质的形变腔,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两者中至少一者通过改变其形变腔内介质的量发生形变,即第一蜗舌52可在其形变腔内充入和排出介质时形变伸长和缩短,第二蜗舌54也可在其形变腔内充入和排出介质时形变伸长和缩短,通过改变形变腔内介质的量控制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的形变,进而使第一过风口1212和第二过风口1414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如此,风管机100可以在不同工作模式下通过调节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的形变量,来调节回风面积和送风距离,保证多种工作模式下均有较好的出风效果。
具体地,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均为充气式蜗舌,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均可在充气时形变伸长,且在排气时形变收缩。即,通过改变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形变腔内空气的量,便可控制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的形变伸缩。
如图6-7所示,进一步地,风管机100还包括充吸气装置60,充吸气装置60连接于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之间,且充吸气装置60控制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中的一者排气,控制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中的另一者吸气,实现对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的充放气。具体地,可以通过充吸气装置60,将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中一者的气体吸走后,冲入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中的另一者中;也可以通过充吸气装置60,单独控制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使第一蜗舌52可以从大气吸气和向大气排气,使第二蜗舌54也可以从大气吸气和向大气排气。
具体地,充吸气装置60包括气泵62和换向阀64,气泵62包括吸气孔和出气孔,换向阀64包括与吸气孔连通的第一进口、与出气孔连通的第二进口以及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出口与第一蜗舌52连通,第二出口与第二蜗舌54连通,且换向阀64的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连通,第二进口与第二出连通,使第一蜗舌52与气泵62的吸气孔连通,第二蜗舌54与气泵62的排气孔连通,使第一蜗舌52排气,第二蜗舌54充气。或者,换向阀64的第一进口与第二出口连通,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连通,使第一蜗舌52与气泵62的出气孔连通,第二蜗舌54与气泵62的吸气孔连通,使第一蜗舌52充气,第二蜗舌54排气。如此,通过调节换向阀64,便可调节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的充排气状态,进而控制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的形变。
可选地,气泵62还包括大气孔,在第一蜗舌52和第二蜗舌54一者中的气流无法充满另一者时,通过大气孔吸取外界空气进行充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风管机100,风管机100不仅可以双向出风,还可以保证任意方向出风时均具有较好的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空调设备还包括与风管机100连接的室外机,室外机与风管及100配合工作,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和制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0),所述外壳(10)内开设有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3)以及连通于所述第一风道(11)与所述第二风道(13)之间的换热风道(15);
第一风机(32),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15)与所述第一风道(11)之间;
第二风机(34),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15)与所述第二风道(13)之间;
第一蜗舌(52),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11)内,并与所述第一风机(32)之间形成第一过风口(12);以及
第二蜗舌(54),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13)内,并与第二风机(34)之间形成第二过风口(14);
其中,所述第一蜗舌(52)和所述第二蜗舌(54)两者中至少一者发生形变,以使所述第一过风口(12)和所述第二过风口(14)中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大的子回风口,另一者形成过风面积较小的子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100)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52)形变收缩;在所述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52)形变伸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100)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制热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52)形变收缩,且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二蜗舌(54)形变伸长;在制冷模式下,用于形成所述子出风口的所述第一蜗舌(52)形变伸长,且用于形成所述子回风口的所述第二蜗舌(54)形变收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1)的进出风方向为所述外壳(10)的侧方,所述第二风道(13)的进出风方向为所述外壳(10)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上开设有第一主风口(16)和第二主风口(18),所述第一风道(11)连通于所述第一主风口(16)与所述第一过风口(12)之间,所述第二风道(13)连通于所述第二主风口(18)与所述第二过风口(14)之间;
所述第一风道(11)作为回风通道,所述第二风道(13)作为出风通道时,所述第一主风口(16)为回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12)为所述子回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14)为所述子出风口,所述第二主风口(18)为出风口;
所述第二风道(13)作为回风通道,所述第一风道(11)作为出风通道时,所述第二主风口(18)为回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14)为所述子回风口,所述第一过风口(12)为所述子出风口,所述第一主风口(16)为出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52)固定于所述第一风道(11)的内壁上,且向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一风机(32)的方向形变伸缩,改变所述第一过风口(12)的面积;所述第二蜗舌(54)固定于所述第二风道(13)的内壁上,且向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二风机(34)的方向形变伸缩,改变所述第二过风口(14)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52)和所述第二蜗舌(54)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形变伸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52)和所述第二蜗舌(54)均为记忆金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机(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舌(52)和所述第二蜗舌(54)均在常温下收缩,且所述第一蜗舌(52)在受冷时伸长,所述第二蜗舌(54)在受热时伸长。
10.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风管机(1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07584.1A CN109114675B (zh) | 2018-11-05 | 2018-11-05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07584.1A CN109114675B (zh) | 2018-11-05 | 2018-11-05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14675A true CN109114675A (zh) | 2019-01-01 |
CN109114675B CN109114675B (zh) | 2024-05-14 |
Family
ID=64853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307584.1A Active CN109114675B (zh) | 2018-11-05 | 2018-11-05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114675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07267A (zh) * | 2019-07-01 | 2019-09-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机盘管及设有其的空调 |
WO2021036405A1 (zh) * | 2019-08-26 | 2021-03-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
CN113007801A (zh) * | 2021-03-15 | 2021-06-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系统 |
CN113494736A (zh) * | 2021-09-08 | 2021-10-12 | 南通道奇家纺有限公司 | 一种车间节能净化空调系统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61496A (ja) * | 1995-03-20 | 1996-10-11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325478A (zh) * | 1998-11-04 | 2001-12-05 |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 包括管道和可膨胀装置的井孔系统 |
KR20040029672A (ko) * | 2002-10-02 | 2004-04-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벽걸이형 공기조화기 |
KR200440722Y1 (ko) * | 2007-03-31 | 2008-06-27 | 이올러스에어컨 주식회사 | 천장형 에어컨의 토출장치 |
DE102007056997A1 (de) * | 2007-10-16 | 2009-04-23 | Kampmann Gmbh | Vorrichtung zur Klimatisierung von Räumen |
CN105180398A (zh) * | 2015-10-12 | 2015-12-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机导风结构、风管机及空调机 |
CN105202626A (zh) * | 2014-06-19 | 2015-12-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风管式空调器 |
CN105276782A (zh) * | 2015-10-12 | 2016-01-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道结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
CN106225070A (zh) * | 2016-08-26 | 2016-12-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管机 |
CN106440030A (zh) * | 2016-09-26 | 2017-02-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管机和空调装置 |
CN107084440A (zh) * | 2017-06-14 | 2017-08-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可换向出风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空调装置 |
CN208952232U (zh) * | 2018-11-05 | 2019-06-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
2018
- 2018-11-05 CN CN201811307584.1A patent/CN1091146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61496A (ja) * | 1995-03-20 | 1996-10-11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325478A (zh) * | 1998-11-04 | 2001-12-05 |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 包括管道和可膨胀装置的井孔系统 |
KR20040029672A (ko) * | 2002-10-02 | 2004-04-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벽걸이형 공기조화기 |
KR200440722Y1 (ko) * | 2007-03-31 | 2008-06-27 | 이올러스에어컨 주식회사 | 천장형 에어컨의 토출장치 |
DE102007056997A1 (de) * | 2007-10-16 | 2009-04-23 | Kampmann Gmbh | Vorrichtung zur Klimatisierung von Räumen |
CN105202626A (zh) * | 2014-06-19 | 2015-12-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风管式空调器 |
CN105180398A (zh) * | 2015-10-12 | 2015-12-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机导风结构、风管机及空调机 |
CN105276782A (zh) * | 2015-10-12 | 2016-01-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道结构、室内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
CN106225070A (zh) * | 2016-08-26 | 2016-12-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管机 |
CN106440030A (zh) * | 2016-09-26 | 2017-02-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管机和空调装置 |
CN107084440A (zh) * | 2017-06-14 | 2017-08-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可换向出风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空调装置 |
CN208952232U (zh) * | 2018-11-05 | 2019-06-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07267A (zh) * | 2019-07-01 | 2019-09-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机盘管及设有其的空调 |
WO2021036405A1 (zh) * | 2019-08-26 | 2021-03-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
CN113007801A (zh) * | 2021-03-15 | 2021-06-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系统 |
CN113494736A (zh) * | 2021-09-08 | 2021-10-12 | 南通道奇家纺有限公司 | 一种车间节能净化空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14675B (zh) | 2024-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14676A (zh)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
CN208952232U (zh)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
CN109114675A (zh)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
CN106403029B (zh)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5135535B (zh) | 风机系统、风管机及空调设备 | |
CN209325921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340909A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7747761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225194A (zh) | 空调器 | |
CN107940548B (zh) | 可旋转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7936275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6766010B (zh) | 一种室内机制热控制方法、室内机及空调 | |
CN109340916A (zh) | 空调器 | |
CN109405080A (zh) | 空调器 | |
CN208952233U (zh)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
CN109140592A (zh)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
CN108386908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9246250U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8488923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 |
CN106051925A (zh) | 空调器 | |
CN109340908A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9945470A (zh) | 一种空调蜗壳及空调器 | |
CN206222503U (zh) | 空调器 | |
CN208042315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8952231U (zh) | 空调设备及风管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