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096109A - 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96109A
CN109096109A CN201710473476.0A CN201710473476A CN109096109A CN 109096109 A CN109096109 A CN 109096109A CN 201710473476 A CN201710473476 A CN 201710473476A CN 109096109 A CN109096109 A CN 109096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hodium
butenoate
bis
synthetic method
ad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734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96109B (zh
Inventor
刘旭
刘仲能
刘革
王燕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47347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961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96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96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96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961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7/00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 C07C67/36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by reaction with carbon monoxide or formates
    • C07C67/38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by reaction with carbon monoxide or formates by addition to an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31/00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 B01J31/16Catalysts comprising hydrides, coordination complexes or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coordination complexes
    • B01J31/24Phosphines, i.e. phosphorus bonded to only carbon atoms, or to both carbon and hydrogen atoms, including e.g. sp2-hybridised phosphorus compounds such as phosphabenzene, phosphole or anionic phospholide ligands
    • B01J31/2404Cyclic ligands, including e.g. non-condensed polycyclic ligands, the phosphine-P atom being a ring member or a substituent on the ring
    • B01J31/2409Cyclic ligands, including e.g. non-condensed polycyclic ligands, the phosphine-P atom being a ring member or a substituent on the ring with more than one complexing phosphine-P atom
    • B01J31/2414Cyclic ligands, including e.g. non-condensed polycyclic ligands, the phosphine-P atom being a ring member or a substituent on the ring with more than one complexing phosphine-P atom comprising aliphatic or saturated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7/00Metallocenes
    • C07F17/02Metallocenes of metals of Groups 8, 9 or 10 of the Periodic 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531/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catalytic systems classified in B01J31/00
    • B01J2531/02Compositional aspects of complexes used, e.g. polynuclearity
    • B01J2531/0213Complexes without C-metal link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531/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catalytic systems classified in B01J31/00
    • B01J2531/02Compositional aspects of complexes used, e.g. polynuclearity
    • B01J2531/0225Complexes comprising pentahapto-cyclopentadienyl analogu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531/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catalytic systems classified in B01J31/00
    • B01J2531/80Complexes comprising metals of Group VIII as the central metal
    • B01J2531/84Metals of the iron group
    • B01J2531/842Ir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531/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catalytic systems classified in B01J31/00
    • B01J2531/80Complexes comprising metals of Group VIII as the central metal
    • B01J2531/84Metals of the iron group
    • B01J2531/845Cobal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531/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catalytic systems classified in B01J31/00
    • B01J2531/80Complexes comprising metals of Group VIII as the central metal
    • B01J2531/84Metals of the iron group
    • B01J2531/847Nicke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丙炔转化率低和2‑丁烯酸酯选择性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包括丙炔与一氧化碳和醇的物料与催化剂组合物接触反应得到2‑丁烯酸酯,所述催化剂组合物包括铑络合物和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技术问题,可用于2‑丁烯酸酯的工业生产中。

Description

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2-丁烯酸酯用于香料和有机合成中间体,也用作聚合物单体。20%丁烯酸甲酯与80%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是透明固体树脂,具有软化点高和能溶于如苯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的特性。2-丁烯酸酯在制帽工业中用作硬化剂和上浆剂,油漆软化剂。本发明实现了这种需求和通过阅读下文和附加的权利要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其他需求。
CN1109865提供了一种用丙酮合氰化氢和硫酸的高产率制造α、β-不饱和羧酸酯的方法,该法通过减少反应副产物和循环过程中间产物来实现。是高产率制造高纯度异丁烯酸酯的方法。该改进方法减少了现行制造方法中产生的废物。
CN103539666A公开了一种2-甲基-3-丁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碘单质的作用下,3-卤代丁烯与镁在醚溶剂中进行反应,得到3-卤代-丁烯格氏试剂;(2)步骤(1)得到的3-卤代-丁烯格氏试剂滴加到碳酸酯中进行取代反应,得到所述的2-甲基-3-丁烯酸酯。该制备方法以3-卤代丁烯为起始原料,先制备成3-卤代-丁烯格氏试剂,然后再与碳酸酯进行取代反应,缩短了反应路线,提高了产品的收率,简化了后处理步骤,同时该路线避免了剧毒的氢氰酸的使用,对环境更加友好。
CN101691329涉及一种高立体和区域选择性的3-氟-4-氧-2(反)-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通过2,3-联烯酸酯与1-氯甲基-4-氟-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二(四氟硼酸)盐在无水乙腈中,80℃下搅拌,发生亲电氟化反应,合成3-氟-4-氧-2(反)-丁烯酸酯。本发明操作简单,原料和试剂易得,反应具有高度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产物易分离纯化,适用于高效快速合成3-氟-4-氧-2(反)-丁烯酸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丙炔路线制2-丁烯酸酯中丙炔转化率低和2-丁烯酸酯选择性低的问题,提供催化剂组合物,该组合物用于丙炔路线制2-丁烯酸酯具有丙炔转化率高和2-丁烯酸酯选择性高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包括丙炔与一氧化碳和醇的物料与催化剂组合物接触反应得到2-丁烯酸酯,所述催化剂组合物包括铑络合物和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
本发明采用了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二茂低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在丙炔羰基化合成2-丁烯酸酯的反应中,显著提高了丙炔的转化率和2-丁烯酸酯的选择性,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反应温度优选为25℃~150℃,更优选90℃~130℃。
上述技术方案中,反应压力优选为0.01MPa~10MPa,更优选0.1MPa~2MPa。
上述技术方案中,铑络合物和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的摩尔比优选为0.01~100;进一步优选的,铑络合物和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1~10,更优选为0.2~2,最优选为0.5~1。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的价态优选大于2价。
上述技术方案中,本领域常见的铑络合物都可以用于本发明并取得可比的技术效果,作为非限制性举例,包括铑盐、氢配合物(hydride complex)、羰基化合物、卤化物、氧化物、膦配合物(phosphinecomplex)和它们的混合物;更具体的非限制性举例可以选自三氯化铑、醋酸铑、二羰基乙酰丙酮铑、(乙酰丙酮)(降冰片二烯)铑、双(1,5-环辛二烯)四氟硼酸铑、双(双环戊二烯)四氟硼酸铑、羰基双(三苯膦基)氯化铑、三(三苯基膦)羰基氢化铑、双(1,5-环辛二烯)二氯化铑、四(三苯基膦)氢化铑、三(三苯基膦)氯化铑、铑膦络合物或其混合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铑络合物优选包括二羰基乙酰丙酮铑。
上述技术方案中,金属阳离子为选自元素周期表中铁系中的至少一种金属阳离子。所述高价金属阳离子优选为三价Fe、三价Co、三价Ni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价金属阳离子更优选同时包括三价Fe、三价Co,两者在提高丙炔转化率和2-丁烯酸酯选择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价金属阳离子更优选同时包括三价Fe、三价Ni,两者在提高丙炔转化率和2-丁烯酸酯选择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高价金属阳离子更优选同时包括三价Co和三价Ni,两者在提高丙炔转化率和2-丁烯酸酯选择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优选以如下结构:
其中M为Fe、Co、Ni中至少一种,R为一些代表性实例为苯基、卤代苯基,诸如4-氟苯基、2,6-二氟苯基、2,5-二氯苯基、3,4-二氯苯基、3-氯苯基、3-溴苯基、4-溴苯基、3,4-二溴苯基、2-氟苯基等;单或二(甲基)芳基,诸如4-甲基苯基、3-甲基苯基、2,4-二甲基苯基、3,5-二甲基苯基等,X-为BF4 -和或PF6 -
上述反应优选在溶剂中进行,所述的溶剂优选那些对催化剂组合物能够溶解的那些,C1~C10的饱和醇(作为反应物和溶剂;例如但不限于甲醇、乙醇、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等)、C3~C10的醚(例如但不限于甲乙醚、乙醚、四氢呋喃、3-甲基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等)、分子中含7~10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的苯基(例如但不限于甲苯、乙苯、异丙苯、二甲苯、二乙苯、二异丙苯、三甲苯、四甲苯等等)、C1~C10的卤代烃(例如但不限于二氯甲烷、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和它们的混合物。
本发明催化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将所述组份简单混合后用于2-丁烯酸酯的制备反应,也可以将所述组分先后或同时加入反应体系中使用,对于加入反应体系的先后顺序没有特别限制,均可以得到可比的技术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醇优选为C1~C10的饱和醇。此时相应的2-丁烯酸酯为CH3CH=CH-COOR,其中R为C1~C10的烷基。
本发明中涉及到的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制备方法如下:
上述反应式中,LiCp、TiCp分别表示茂锂和茂钛;
TiOEt表示乙醇钛;
[O]表示氧化剂,可以是对苯醌和/或全氯乙烷。
将新制的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二芳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Fe、Co、Ni中至少一种,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氟硼酸或氟硼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
对催化剂组合物在反应中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确定,例如但不限于丙炔与催化剂组合物的摩尔比为1~10000。
上述反应优选在溶剂中进行,所述的溶剂优选那些对催化剂组合物能够溶解的那些,C1~C10的饱和醇(还可同时做反应原料,例如但不限于甲醇、乙醇、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等)、C3~C10的醚(例如但不限于甲乙醚、乙醚、四氢呋喃、3-甲基四氢呋喃、二氧六环等)、分子中含7~10个碳原子的烷基取代的苯基(例如但不限于甲苯、乙苯、异丙苯、二甲苯、二乙苯、二异丙苯、三甲苯、四甲苯等等)、C1~C10的卤代烃(例如但不限于二氯甲烷、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和它们的混合物。
获得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合物不需要特殊的技术,但是为了得到高活性的催化剂组合物,优选在惰性气氛中进行铑和膦配合基的操作,惰性气氛即氮气、氩气等。本发明催化剂组合物可以在加入其所应用的反应体系之前混合后使用,也可以按照催化剂组合物的组成同时或分别加入其所应用反应体系,当分别加入其所应用的反应体系时对加入的先后顺序也没有特别要求,并且均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并取得可比的技术效果。
反应混合物中丙炔的量可在宽范围内变化。在实际中,反应器中更高浓度的原料有利于反应速率。
若非特别指明,本发明中涉及到的2-丁烯酸酯均为顺式和反式的混合物。
下面通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实施例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虽然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仅为例示目的而加入并不意欲限制本发明范围。除另有说明,所有百分数都为物质的量百分比。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丙炔的转化率可达86.4%,2-丁烯酸酯的选择性可达91.2%,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为82.3%,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89.5%。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对比例1】
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二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为36.1%,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66.9%。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实施例2】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钴,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钴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钴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磷酸盐(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为74.6%,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88.1%。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实施例3】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镍,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镍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镍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磷酸盐(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79.6%,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85.2%。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实施例4】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钴,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钴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磷酸盐(0.06mmol)、三价二茂钴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磷酸盐(0.04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86.4%,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91.2%。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实施例5】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镍,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镍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磷酸盐(0.05mmol)、三价二茂镍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磷酸盐(0.05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为84.1%,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90.0%。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实施例6】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钴,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钴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镍,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镍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镍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磷酸盐(0.03mmol)、三价二茂钴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磷酸盐(0.07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为86.1%,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89.9%。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实施例7】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萘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萘基)膦六氟膦酸盐(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为64.0%,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92.5%。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实施例8】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四氟硼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四氟硼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四氟硼酸盐(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78.1%,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88.7%。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实施例9】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四(三苯基膦)氢化铑(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为75.6%,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95.4%。为便于比较,将催化剂的组成和反应结果列于表1。
【实施例10】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甲苯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二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磷酸盐(0.10mmol)。加入甲苯(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为83.5%,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87.6%。
【实施例11】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2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2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50.0%,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81.1%。
【实施例12】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15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15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82.1%,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86.4%。
【实施例13】
1、配体的合成
将新制的50mmol茂锂或茂钛溶于无水乙醚当中,体系冷却至-30℃,加入50mmol二苯基氯化膦,室温搅拌2小时。硅藻土过滤,滤液冷却至-78℃,滴加50mmol乙醇钛的无水乙醚溶液,自然恢复室温,搅拌2小时。加入25mmol氯化亚铁,回流12小时。溶液冷却到室温,加入60mmol对苯醌或者全氯乙烷,反应10分钟,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用二氯甲烷溶解,硅藻土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溶于丙酮中,加入75mmol六氟磷酸钠,再加入水,二氯甲烷萃取,将溶液滴入乙醚中,过滤得到固体,再用二氯甲烷/乙醚重结晶得到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
2、在四氢呋喃中将丙炔羰化成2-丁烯酸酯
向150毫升高压釜中装入羰基乙酰丙酮铑(0.05mmol)、三价二茂铁阳离子双(二苯基)膦六氟膦酸盐(0.10mmol)。加入四氢呋喃(25mL)、甲醇(10g)和丙炔(50mmol),然后在N2置换反应器。用CO将反应器加压到2.0MPa并加热到60℃。搅拌高压釜,并维持60℃的状态总计3小时。然后冷却高压釜,排放多余的气体,回收内容物。用内标气相色谱法分析内容物,显示有丙炔转化率35.2%,2-丁烯酸酯选择性为93.8%。
表1

Claims (9)

1.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包括丙炔与一氧化碳和醇的物料与催化剂组合物接触反应得到2-丁烯酸酯,所述催化剂组合物包括铑络合物和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温度为25℃~1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压力为0.01MPa~10MP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铑络合物和二茂高价金属阳离子双膦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01~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的价态大于2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铑络合物选自三氯化铑、醋酸铑、二羰基乙酰丙酮铑、(乙酰丙酮)(降冰片二烯)铑、双(1,5-环辛二烯)四氟硼酸铑、双(双环戊二烯)四氟硼酸铑、羰基双(三苯膦基)氯化铑、三(三苯基膦)羰基氢化铑、双(1,5-环辛二烯)二氯化铑、四(三苯基膦)氢化铑、三(三苯基膦)氯化铑、铑膦络合物或其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铑络合物包括二羰基乙酰丙酮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金属阳离子为选自元素周期表中铁系中的至少一种金属阳离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醇为C1~C10的饱和醇。
CN201710473476.0A 2017-06-21 2017-06-21 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Active CN1090961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73476.0A CN109096109B (zh) 2017-06-21 2017-06-21 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73476.0A CN109096109B (zh) 2017-06-21 2017-06-21 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96109A true CN109096109A (zh) 2018-12-28
CN109096109B CN109096109B (zh) 2021-03-30

Family

ID=64795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73476.0A Active CN109096109B (zh) 2017-06-21 2017-06-21 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9610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17417A (en) * 1967-07-14 1970-12-31 Nat Distillers Chem Corp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and chemical process using same
CN1068105A (zh) * 1991-07-03 1993-01-20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乙炔连续羰基化法
CN1127245A (zh) * 1994-07-22 1996-07-24 大世吕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羰基化作用的催化系统和方法
CN1203581A (zh) * 1995-12-07 1998-12-30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炔属不饱和化合物的羰基化方法
CN1241558A (zh) * 1998-03-31 2000-01-19 盖尔德马研究及发展公司 双环芳族化合物及其在人药或兽药以及在化妆工艺中的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17417A (en) * 1967-07-14 1970-12-31 Nat Distillers Chem Corp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and chemical process using same
CN1068105A (zh) * 1991-07-03 1993-01-20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乙炔连续羰基化法
CN1127245A (zh) * 1994-07-22 1996-07-24 大世吕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羰基化作用的催化系统和方法
CN1203581A (zh) * 1995-12-07 1998-12-30 国际壳牌研究有限公司 炔属不饱和化合物的羰基化方法
CN1241558A (zh) * 1998-03-31 2000-01-19 盖尔德马研究及发展公司 双环芳族化合物及其在人药或兽药以及在化妆工艺中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96109B (zh) 2021-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akaoka et al. Hydrogenation of carbon dioxide with organic base by PCIIP-Ir catalysts
Yus From arene-catalyzed lithiation to other synthetic adventures
CN111420709B (zh) 氮杂环卡宾基混配型镍(ii)配合物在合成2-直链烷基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反应中的应用
Aydemir et al. trans-and cis-Ru (II) aminophosphine complexes: Syntheses, X-ray structures and catalytic activity in 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acetophenone derivatives
Akotsi et al. Versatile precursor to ruthenium‐bis (phosphine) hydrogenation catalysts
KR101494149B1 (ko) 촉매 조성물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크로스커플링 화합물의 제조방법
CN106607092B (zh) 催化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Harman et al. The regio-and stereospecific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eta. 2-coordinated arenes
CN106608816A (zh) 制备c4~c8醛的方法
Al-Shboul et al. Catalytic synthesis of vinylphosphanes via calcium-mediated intermolecular hydrophosphanylation of alkynes and butadiynes
CN104302652B (zh) 制备钌卡宾络合物前体和卡宾钌络合物的方法
JP5836119B2 (ja) (p−p)配位した二リンドナー配位子を有するルテニウム錯体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6607093B (zh) 催化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1087274B (zh) 一种制备双(降冰片二烯)四氟硼酸铑的方法
CN109096109A (zh) 2-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CN1792453A (zh) 用于醇均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酯的络合催化剂及其制备工艺和使用方法
CN109678709B (zh) 3-羟基丙酸甲酯的高效制备
KR20120115286A (ko) 알파-올레핀 제조법
CN109096108A (zh) 4,4,4-三氟丁烯酸酯的合成方法
WO2009122408A1 (en) STABLE C - (sup3) - CYCLOMETALATED PINCER COMPLEXES,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 AS CATALYSTS
CN109096070A (zh) 间三氟甲基苯丙醛的生产方法
CN110305171B (zh) 含双噁唑啉衍生的氮杂环卡宾配体和亚磷酸酯配体的混配型镍(ii)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CN114014884A (zh) 一种芳香基含氮杂环硼酸酯的制备方法
CN107108420A (zh) 烯烃的制造方法
CN109096071A (zh) 3-苯丙醛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