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80693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080693B CN109080693B CN201810509280.7A CN201810509280A CN109080693B CN 109080693 B CN109080693 B CN 109080693B CN 201810509280 A CN201810509280 A CN 201810509280A CN 109080693 B CN109080693 B CN 1090806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release
- cylindrical portion
- flat portion
- fast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向装置包括柱轴(8)、柱护套(11)、紧固机构(5)、第一齿构件(50)、第二齿构件(60)、施力构件(70)以及释放构件(80),其中,紧固机构(5)包括具有第一平坦部分(43)的紧固轴(40),释放构件(80)包括具有第二平坦部分(81e)的筒形部分(81)和释放部分(82),其中,释放构件(80)构造成致使释放部分(82)与第二齿构件(60)接合;并且在第一平坦部分(43)和第二平坦部分(81e)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的突出部分(110)与第一平坦部分(43)和第二平坦部分(81e)中的另一者弹性地接合,并且限制第一平坦部分(43)与第二平坦部分(81e)之间的间隙。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7-83936(JP2007-83936A)公开了一种具有伸缩调节能力的转向装置。在该转向装置中,在上侧的可动侧护套上设置有齿部,并且在下侧的固定侧护套上设置有齿构件。固定侧护套支承齿构件,使得齿构件能够围绕销竖直摆动。固定侧护套支承与操作杆一体旋转的调整螺栓(紧固轴),并且柱杆(筒形构件)被装配到紧固轴上。在筒形构件的外周上形成有凸轮表面。当通过操作杆执行锁定操作时,与紧固轴一起旋转的筒形构件的凸轮表面向上推动齿构件,使得齿构件摆动,并且齿构件压靠齿部。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制造误差,当齿构件压靠齿部分时施加的载荷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锁定操作期间会使压力载荷过大或使操作杆上的操作载荷增大。因此,考虑到为了锁定,可以通过使用施力构件(energizing member)施加的力而使齿构件旋转并移位到啮合位置,并且为了解锁,可以通过释放构件抵抗施力构件而使齿构件旋转并移位到非啮合位置。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紧固轴的外周表面与筒形构件的内周表面之间的接合可能存在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当释放构件和齿构件在从解锁状态到锁定状态的过渡中彼此分离时,释放构件抵抗施力构件施加的力的施加反作用力被立即释放,会在紧固轴与筒形构件之间产生锤击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锤击声的产生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柱轴,该柱轴构造成沿第一轴线方向伸出及缩回;柱护套,该柱护套包括下护套和配装至下护套的上护套,柱护套支承柱轴,使得柱轴构造成旋转,柱护套构造成在伸缩调节期间沿第一轴线方向伸出及缩回;紧固机构,该紧固机构包括紧固轴,该紧固轴由下护套支承并构造成旋转,紧固轴在紧固轴的外周表面上具有第一平坦部分,该第一平坦部分沿第二轴线方向延伸,第二轴线方向是紧固轴的轴线方向,紧固机构构造成经由紧固轴使下护套紧固并保持上护套;第一齿构件,该第一齿构件构造成沿第一轴线方向与上护套一体地移动;第二齿构件,该第二齿构件由下护套支承,使得第二齿构件构造成旋转,第二齿构件构造成在第二齿构件旋转时与第一齿构件啮合;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构造成在紧固机构紧固上护套时对第二齿构件进行弹性地施力,使得第二齿构件与第一齿构件啮合;以及释放构件,该释放构件包括:筒形部分,该筒形部分配装到紧固轴上,筒形部分具有形成于筒形部分的内周表面上的第二平坦部分,第二平坦部分面向第一平坦部分,从而构造成传递扭矩;以及释放部分,该释放部分设置在筒形部分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构造成与第二齿构件接合,其中:当释放构件随着紧固轴的旋转而朝向紧固释放侧旋转时,释放构件致使释放部分与第二齿构件接合,并且因此致使第二齿构件克服施力构件而旋转,从而移位至非啮合侧;并且在第一平坦部分和第二平坦部分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与第一平坦部分和第二平坦部分中的另一者弹性地接合,并且限制第一平坦部分与第二平坦部分之间的间隙。
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转向装置中,在解锁状态下,释放构件的释放部分与第二齿构件接合,从而抵抗施力构件将第二齿构件保持处于未啮合状态。在从解锁状态至锁定状态的过渡期间,当释放部分和第二齿构件彼此脱离时,释放构件抵抗施力构件施加的力的施加反作用力被立即释放。同时,由于突出部分设置在紧固轴的外周表面的第一平坦部分和释放构件的筒形部分的内周表面的第二平坦部分中的至少一者中,并且与第一平坦部分和第二平坦部分中的另一者弹性地接合,因此两个平坦部分之间的间隙被限制。因此,根据上述方面的转向装置,能够在释放施力反作用力时抑制在两个平坦部分之间的锤击声的产生。
在上述方面中,至少一个狭缝可以形成在筒形部分中,所述狭缝从筒形部分的第一端部沿第二轴线方向延伸;并且突出部分可以布置在由于狭缝设置在筒形部分中而在筒形部分的周向方向上不连续的周向不连续区域中。
利用根据上述方面的转向装置,在组装时,当释放构件的筒形部分配装并组装至紧固轴时,能够通过在筒形部分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的作用容易地使筒形部分发生弹性变形,以将筒形部分组装至紧固轴。
在上述方面中,狭缝可以从所述第一端部沿第二轴线方向延伸至筒形部分的中间部分;并且筒形部分可以包括从所述中间部分沿第二轴线方向至筒形部分的第二端部布置的周向连续区域,该周向连续区域在筒形部分的周向方向上连续。
利用根据上述方面的转向装置,由于狭缝设置在释放构件的筒形部分中,因此即使在周向方向上不连续的周向不连续区域中发生损坏等,也能够通过在筒形部分的周向方向上连续的周向连续区域防止筒形部分从紧固轴脱落。
在上述方面中,可以设置有一对狭缝,使得狭缝布置在沿着与第一平坦部分和第二平坦部分面向彼此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而面向彼此的位置处;周向不连续区域可以被狭缝划分为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和处于与释放部分侧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周向区域;并且突出部分可以布置在相反侧周向区域中的第二平坦部分上。
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转向装置中,在非啮合状态下,由第二齿构件经由释放部分施加至释放构件的筒形部分的接合反作用力沿相反侧周向区域的第二平坦部分与紧固轴的第一平坦部分分离的方向作用,第二平坦部分位于相对于释放部分侧相反的一侧并且设置有突出部分。因此,根据上述方面的转向装置,能够减轻施加于突出部分的载荷。因此,能够抑制突出部的永久变形,从而能够长时间抑制第一平坦部分与第二平坦部分之间锤击声的产生。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筒形部分可以具有:一对直线边缘部分,所述一对直线边缘部分平行于第二轴线方向沿狭缝直线地延伸;以及弯曲边缘部分,该弯曲边缘部分以弯曲的形状将直线边缘部分彼此连接并且限定狭缝的闭合端部。第一相邻部分的曲率半径可以大于第二相邻部分的曲率半径,第一相邻部分是弯曲边缘部分的与相反侧周向区域相邻的部分,第二相邻部分是弯曲边缘部分的与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相邻的部分。
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转向装置中,在设置在筒形部分中的弯曲边缘部分中,限定狭缝的闭合端部的弯曲边缘部分在轴线方向上延伸,施加至第一相邻部分的应力趋于高于施加至第二相邻部分的应力。第一相邻部分与相反侧周向区域相邻,相反侧周向区域布置在相对于释放部分侧相反的一侧并且设置有突出部分,并且第二相邻部分与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相邻。因此,在上述方面中,在限定狭缝的闭合端部的弯曲边缘部分中,第一相邻部分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相邻部分的曲率半径。因此,在根据上述方面的转向装置中,在弯曲边缘部分中,能够减轻第一相邻部分上的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基本结构的示意性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2为转向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为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4为齿锁定机构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5A为释放构件的沿着释放构件的筒形部分的轴线方向截取的截面图;
图5B为图5A中所示的释放构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5C为从内周表面侧观察到的释放构件的筒形部分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6A为处于非啮合状态下的齿锁定机构及其周边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以及
图6B为处于啮合状态下的齿锁定机构及其周边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局部截面示意性侧视图。参照图1,转向装置1包括转向输入机构2、转向输出机构3、支承机构4、紧固机构5以及齿锁定机构6。转向输入机构2包括柱轴8、小齿轮轴9、中间轴10和柱护套11。中间轴10置于柱轴8与小齿轮轴9之间。柱轴8插入柱护套11中,并且柱护套11因此支承柱轴8使得柱轴8能够旋转。
柱轴8包括与方向盘12连接的上轴13以及与中间轴10连接的下轴14。上轴13和下轴14以例如花键配合或锯齿配合方式配装至彼此,使得上轴13和下轴14能够在柱轴线方向X上相对于彼此滑动。柱轴8能够沿柱轴线方向X伸出及收回。在小齿轮轴9上形成有小齿轮9a。
柱护套11包括呈筒形形状的上护套15和下护套16。上护套15和下护套16配装至彼此,使得筒形的上护套15和下护套16能够在柱轴线方向X上相对于彼此滑动。柱护套11能够沿柱轴线方向X伸出及收回。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转向装置构造成实现伸缩调节。本发明中的“伸缩调节”是指例如对包括构造成相对于彼此滑动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装置的长度通过使第一构件相对于第二构件滑动来进行调节:。上护套15例如是内护套,而下护套16例如是外护套。转向输出机构3具有齿条轴17和拉杆(未示出)。在齿条轴17上形成有与小齿轮9a啮合的齿条17a。拉杆的一端与齿条轴17连接,并且拉杆的另一端与转向轮(未示出)连接。
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12时,小齿轮轴9通过柱轴8和中间轴10旋转。小齿轮轴9的旋转通过齿条和小齿轮机构被转换成齿条轴17在轴线方向上的往复运动。齿条轴17的往复运动改变转向轮的转向角度。
支承机构4相对于车身22支承转向输入机构2。支承机构4包括下固定托架18、柱托架19、倾斜枢轴20和上固定托架21。下固定托架18固定至车身22。柱托架19固定至下护套16。倾斜枢轴20由下固定托架18支承。倾斜枢轴20经由柱托架19支承柱护套11,使得柱护套11能够绕倾斜枢轴20的中央轴线CC倾斜。
图2为转向装置1的示意性立体图。如图1中所示,上固定托架21固定至车身22。如图2中所示,上固定托架21包括安装在车身22上的安装板23和从安装板23的左右方向(相当于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沿倾斜方向Y向下侧延伸的一对侧板24。如图2中所示,下护套16包括设置在侧板24之间的一对紧固部分25。在下护套16中形成有狭缝26。狭缝26从柱轴线方向X上的上端部分(方向盘12侧的端部部分)沿柱轴线方向X向下侧延伸。紧固部分25分别设置在狭缝26的两侧。当紧固机构5对紧固部分25进行紧固时,下护套16的直径能够弹性地减小。
在下护套16中形成有沿轴线方向X延伸的导引槽27。固定至上护套15的导引突出部28装配至导引槽27。当导引槽27经由导引突出部28导引上护套15沿轴线方向移动时,导引槽27也限制上护套15相对于下护套16的旋转。另外,因为导引槽27和导引突出部28配装至彼此,所以防止了上护套15从下护套16脱落。
图3为转向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沿着图1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如图3中所示,紧固机构5包括操作杆29、紧固轴40、旋转凸轮31、第一紧固构件32(非旋转凸轮)、螺母33、第二紧固构件34以及夹置构件35。紧固轴40由螺栓构成并且包括轴部分41和头部部分42。轴部分41包括第一端部41a、第二端部41b以及设置在第一端部41a与第二端部41b之间的中间部分41c。头部部分42与轴部分41的第一端部41a连接。在轴部分41的第二端部41b的外周表面41d上设置有螺纹部分41e,并且螺母33被旋拧至螺纹部分41e。在轴部分41的中间部分41c的外周表面41d上形成有沿作为紧固轴40的中央轴线方向的紧固轴方向J延伸的一对第一平坦部分43。在第一平坦部分43之间限定了厚度W。
在上固定托架21的侧板24的每个侧板中均形成有沿倾斜方向Y延伸的倾斜用长孔38。下护套16的紧固部分25设置在侧板24之间并且分别具有沿着对应的侧板24的内侧表面24b延伸的板状形状。侧板24的内侧表面24b分别面向对应的紧固部分25的外侧表面25a。在下护套16的紧固部分25的每个紧固部分中形成有由圆孔构成的紧固轴插入孔39。紧固轴40的轴部分41插入上固定托架21的两个侧板24中的倾斜用长孔38中并插入下护套16的两个紧固部分25的紧固轴插入孔39中。
操作杆29、旋转凸轮31和第一紧固构件32(相当于非旋转凸轮)置于紧固轴40的头部部分42与一个侧板24(图3中左侧的侧板)之间。旋转凸轮31、第一紧固构件32(非旋转凸轮)、第二紧固构件34和夹置构件35由紧固轴40的轴部分41的外周表面支承。操作杆29与紧固轴40的头部部分42连接,使得操作杆29能够与紧固轴40一体地旋转。操作杆29的旋转操作由驾驶员执行。紧固轴40的轴部分41的中央轴线C1相当于操作杆29的旋转中心。
第二紧固构件34和夹置构件35置于另一个侧板24(图3中右侧的侧板)与螺母33之间。第二紧固构件34沿着所述另一个侧板24的外侧表面24a布置并且具有紧固所述另一个侧板24的功能。夹置构件35包括垫圈36和滚针轴承37。垫圈36与螺母33接触。滚针轴承37置于垫圈36与第二紧固构件34之间。
旋转凸轮31与操作杆29连接,使得旋转凸轮31与操作杆29一体地旋转。限制旋转凸轮31相对于紧固轴40沿紧固轴方向J(紧固轴40的中心轴线C1的方向)移动。非旋转凸轮(第一紧固构件32)通过凸轮与旋转凸轮31接合并且紧固所述一个侧板24。旋转凸轮31和非旋转凸轮(第一紧固构件32)用作将操作杆29的操作扭矩转换成紧固轴40的轴向力的力转换机构,其中,轴向力为用于紧固侧板24的紧固力。
第一紧固构件32(非旋转凸轮)和第二紧固构件34分别具有紧固板部分32a、34a和凸台部分32b、34b。紧固板部分32a、34a分别紧固对应的侧板24,并且凸台部分32b、34b分别被配装至对应的倾斜用长孔38。当凸台部分32b、34b中的每个凸台部分被配装至对应的倾斜用长孔38时,紧固构件32、34中的每个紧固构件的旋转被限制。此外,第一紧固构件32(非旋转凸轮)和第二紧固构件34被紧固轴40支承使得第一紧固构件32和第二紧固构件34能够沿紧固轴方向J移动。
当操作杆29沿锁定方向旋转时,旋转凸轮31相对于第一紧固构件32(非旋转凸轮)旋转。接着,第一紧固构件32沿紧固轴方向J移动,并且上固定托架21的侧板24被夹持且紧固在两个紧固构件32、34的紧固板部分32a、34a之间。因此,上固定托架21的侧板24分别紧固下护套16的对应的紧固部分25。因此,限制下护套16沿倾斜方向Y移动,从而实现倾斜锁定。另外,由于两个紧固部分25都被紧固,因而下护套16的直径弹性地减小并紧固上护套15。因此,限制上护套15沿轴线方向X移动,从而实现伸缩锁定。
接下来,描述齿锁定机构6。图4为齿锁定机构6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如图4中所示,齿锁定机构6包括第一齿构件50、第二齿构件60、施力构件70和释放构件80。图5A为释放构件80的截面图,图5B为图5A中所示的释放构件8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并且图5C为从内侧观察到的释放构件80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图6A为处于非啮合状态下的齿锁定机构6及其周边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图6B为处于啮合状态下的齿锁定机构6及其周边区域的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如图4中所示,第一齿构件50固定至上护套15的外周表面15a。在第一齿构件50中,在柱轴线方向X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第一齿51。第一齿构件50是通过在长板中沿柱轴线方向X以规定的间隔形成多个槽52而获得的。如此,第一齿构件50由长板形成。第一齿51中的每个齿可以形成在相邻的槽52之间。
在图4和图6A中所示,第二齿构件60包括环形凸台部分61、第二齿形成臂62和凸轮从动臂63。如图4和图6A中所示,凸台部分61配装到由下护套16支承的支承轴45上。第二齿构件60通过凸台部分61被支承轴45支承使得第二齿构件60能够旋转。第二齿形成臂62延伸以从凸台部分61的外周表面61a突出,并且在第二齿形成臂62的远端端部中形成有第二齿64。凸轮从动臂63延伸以从凸台部分61的外周表面61a突出,并且在凸轮从动臂63的远端端部中形成有呈凸形弯曲形状的接合部分65。第二齿形成臂62和凸轮从动臂63设置成在凸台部分61的周向方向上彼此分隔开。这两个臂62、63通过凸台部分61彼此连接在沿着凸台部分61的轴线方向观察形成大体V形形状的位置处。这两个臂62、63与凸台部分61一体地旋转。
如图4中所示,施力构件70例如由扭转螺旋弹簧构成。施力构件70包括螺旋部分71、第一接合部分72和第二接合部分73。螺旋部分71设置成环绕第二齿构件60的凸台部分61的外周表面61a。第二接合部分73与设置在下护套16的紧固部分25中的接合孔25b接合。第一接合部分72从螺旋部分71的一端延伸并且与凸轮从动臂63接合。
如图4和图6B中所示,施力构件70弹性地施力并经由凸轮从动臂63使第二齿构件60向与第一齿构件50啮合的一侧旋转。如图4和图5A中所示,释放构件80包括筒形部分81和释放部分82。筒形部分81配装到紧固轴40的形成有一对第一平坦部分43的部分上。筒形部分81沿轴线方向延伸并且包括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端部81a、轴线方向上的第二端部81b、外周表面81c以及内周表面81d。
在筒形部分81的内周表面81d中,一对第二平坦部分81e分别形成为面向紧固轴40的第一平坦部分43,使得传递扭矩。释放部分82由从筒形部分81的外周表面81c沿径向向外突出的渐缩凸轮突出部构成。释放部分82(凸轮突出部)能够与第二齿构件60的凸轮从动臂63的接合部分65接合。
在筒形部分81中形成有一对狭缝83。狭缝83中的每个狭缝从筒形部分81中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端部81a延伸至轴线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狭缝83分别设置在沿着与第一平坦部分43和第二平坦部分81e面向彼此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而面向彼此的位置处。在筒形部分81中,存在从筒形部分81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端部81a至筒形部分81的轴线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设置有狭缝83的区域。该区域被称为周向不连续区域90,周向不连续区域90中,筒形部分81由于狭缝83而在周向方向K上变得不连续。这意味着周向不连续区域90是在筒形部分81的周向方向上存在空隙的部位。同时,在筒形部分81中,存在未形成狭缝83的区域,该区域从筒形部分81的轴线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开始至轴线方向上的第二端部81b。该区域被称为在周向方向K上连续的周向连续区域100。这意味着周向连续区域100形成在筒形部分81的周向方向上的整个圆周中。
周向不连续区域90被狭缝83分成位于设置有释放部分82的一侧的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91和位于与释放部分82侧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周向区域92。如图5A、图5B和图5C中所示,在筒形部分81的周向不连续区域90的相反侧周向区域92中,在内周表面81d的第二平坦部分81e中形成有突出部分110。突出部分110包括顶部111和一对倾斜表面部分112、113。顶部111由与第二平坦部分81e平行的平坦部分构成。倾斜表面部分112、113相对于筒形部分81的轴线方向(相当于紧固轴方向J)分别设置在顶部111的两侧并且沿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
如图6A和图6B中所示,突出部分110与紧固轴40的第一平坦部分43弹性地接合,从而限制第一平坦部分43与第二平坦部分81e之间的间隙。如图5A中所示,狭缝83中的每个狭缝均包括敞开端部83a和闭合端部83b。筒形部分81包括弯曲边缘部分85和一对直线边缘部分84。直线边缘部分84限定位于直线边缘部分之间的狭缝83并且沿筒形部分81的轴线方向延伸。弯曲边缘部分85经由弯曲部将直线边缘部分84连接并限定闭合端部83b。在弯曲边缘部分85中,第一相邻部分85b的曲率半径R2大于第二相邻部分85a的曲率半径R1(R2>R1),第一相邻部分85b为与相反侧周向区域92相邻的部分,第二相邻部分85a为与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91相邻的部分。
接下来,描述齿锁定机构6的操作。在图6A中所示的解锁状态下,释放构件80的释放部分82与第二齿构件60的凸轮从动臂63的接合部分65接合。因此,释放构件80抵抗施力构件70将第二齿构件60的第二齿64保持处于非啮合状态。在非啮合状态下,第二齿64被释放而不与第一齿51啮合。当操作杆29和紧固轴40从图6A中所示的解锁状态(非啮合状态)沿锁定方向(图6A中逆时针方向)绕紧固轴40的中央轴线C1旋转时,释放构件80的释放部分82(凸轮突出部)与第二齿构件60的凸轮从动臂63的接合部分65彼此断开接合,如图6B中所示。因此,通过施力构件70使包括凸轮从动臂63的第二齿构件6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由于施力构件70的作用,第二齿构件6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第二齿64与第一齿51啮合。因此,实现了齿锁定。因此,实现了第二齿64与第一齿51啮合的啮合状态。
相反,当操作杆29从图6B中所示的锁定状态(啮合状态)沿解锁方向(图6B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释放部分82与凸轮从动臂63的接合部分65接合,并且克服施力构件70经由凸轮从动臂63而使第二齿构件6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6A中所示。因此,第二齿64与第一齿51不再彼此啮合,并且齿锁定被释放。
如图6A所示,根据实施方式,在解锁状态下,释放构件80允许释放部分82与第二齿构件60接合,并且抵抗施力构件70将第二齿构件60保持处于非啮合状态。在从图6A所示的解锁状态到图6B所示的锁定状态的过渡期间,当释放部分82与第二齿构件60彼此脱离时,释放构件80的抵抗施力构件70施加的力的施加反作用力立即释放。
在未设置突出部分110并且分别在紧固轴40的第一平坦部分43与释放构件80的圆柱部分81的第二平坦部分81e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当释放施加反作用力时,在两个平坦部分43、81e之间会产生锤击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在释放构件80的平坦部分81e中并且与紧固轴40的平坦部分43弹性地接合的突出部分110的作用来限制两个平坦部分43、81e之间的间隙。因此,在解除施加反作用力时,能够限制在两平坦部分43、81e之间产生锤击声。
此外,突出部分110设置于由于设置在筒形部分81中的狭缝83而在筒形部分81的周向方向K上不连续的周向不连续区域90中。因此,在组装时,当释放构件80的筒形部分81装配并组装至紧固轴40时,可以通过沿圆筒部分8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狭缝83的作用容易地使筒形部分81的周向不连续区域90发生弹性变形,以将圆筒部分81组装至紧固轴40。因此,能够限制突出部分110,从而不会导致齿锁定机构6的组装性能差。
此外,释放构件80的筒形部分81中的狭缝83从筒形部分81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端部81a延伸至轴线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从中间部分到筒形部分81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二端部81b的区域用作在筒形部分81的周向方向K上连续的周向连续区域100。因此,即使在释放构件80的筒形部分81中设置有狭缝83的周向不连续区域90中出现损坏等,也能够通过筒形部分81的周向连续区域100防止筒形部分81从紧固轴40脱落,从而实现故障保护。
此外,释放构件80的筒形部分81的周向不连续区域90被狭缝83划分成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91和处于与释放部分侧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周向区域92。突出部分110设置在相反侧周向区域92的第二平坦部分81e中。同时,在图6A所示的非啮合状态下,释放构件80的筒形部分81经由释放部分82从第二齿构件60接受的接合反作用力沿着第二平坦部分81e与第一平坦部分43分离的方向作用。突出部分110设置在相反侧周向区域92的第二平坦部分81e中,并且第一平坦部分43形成在紧固轴40中。因此,能够减小施加到突出部分110的载荷。因此,能够抑制突出部分110的永久变形,从而可以长时间地抑制在两个平坦部分43、81e之间产生锤击声。
此外,筒形部分81包括直线边缘部分84和弯曲边缘部分85。直线边缘部分84限定狭缝83并且平行于轴线方向延伸。弯曲边缘部分85通过弯曲部将直线边缘部分84彼此连接并且限定狭缝83的闭合端部83b。在弯曲边缘部分85中,施加至第一相邻部分85b的应力趋于高于施加至第二相邻部分85a的应力。第一相邻部分85b与相反侧周向区域92相邻,相反侧周向区域92布置在与释放部分侧相反的一侧并设置有突出部分110。第二相邻部分85a与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91相邻。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弯曲边缘部分85中,第一相邻部分85b的曲率半径R2大于第二相邻部分85a的曲率半径R1。因此,在弯曲边缘部分85中,可以减轻第一相邻部分85b上的应力集中,从而提高耐久性。
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分110例如设置在筒形部分81的周向不连续区域90中的相反侧周向区域92中的第二平坦部分81e中。替代性地,尽管未图示,但突出部分110可以设置在筒形部分81的周向不连续区域90中的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91的第二平坦部分81e中。此外,突出部分110可以设置在两个第二平坦部分81e中。
此外,尽管没有示出,但是突出部分110可以设置在紧固轴40的第一平坦部分43中。这意味着突出部分110仅需要设置在紧固轴40的第一平坦部分43和筒形部分81的第二平坦部分81e中的至少一者中。此外,尽管未示出,然而紧固轴40的外周表面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一平坦部分43,并且因此紧固轴40的一部分的截面呈D形。而且,筒形部分81的内周表面81d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二平坦部分81e。
此外,尽管未示出,但是可以在单个平坦部分中设置多个突出部分110。此外,尽管未示出,但也可以在筒形部分81中设置一个狭缝83。在这种情况下,狭缝83也可以沿筒形部分81的轴线方向从第一端部81a延伸至第二端部81b。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本发明中做出各种改变。
Claims (5)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包括:
柱轴(8),所述柱轴(8)构造成沿第一轴线方向(X)伸出及缩回;
柱护套(11),所述柱护套(11)包括下护套(16)和配装至所述下护套(16)的上护套(15),所述柱护套(11)支承所述柱轴(8)使得所述柱轴(8)构造成旋转,所述柱护套(11)构造成在伸缩调节期间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X)伸出及缩回;
紧固机构(5),所述紧固机构(5)包括紧固轴(40),所述紧固轴(40)由所述下护套(16)支承并构造成旋转,所述紧固轴(40)在所述紧固轴(40)的外周表面上具有第一平坦部分(43),所述第一平坦部分(43)沿第二轴线方向(J)延伸,所述第二轴线方向(J)是所述紧固轴(40)的轴线方向,所述紧固机构(5)构造成经由所述紧固轴(40)使所述下护套(16)紧固并保持所述上护套(15);
第一齿构件(50),所述第一齿构件(50)构造成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X)与所述上护套(15)一体地移动;
第二齿构件(60),所述第二齿构件(60)由所述下护套(16)支承使得所述第二齿构件(60)构造成旋转,所述第二齿构件(60)构造成在所述第二齿构件(60)旋转时与所述第一齿构件(50)啮合;
施力构件(70),所述施力构件(70)构造成在所述紧固机构(5)紧固所述上护套(15)时对所述第二齿构件(60)弹性地施力,使得所述第二齿构件(60)与所述第一齿构件(50)啮合;以及
释放构件(80),所述释放构件(80)包括:
筒形部分(81),所述筒形部分(81)配装到所述紧固轴(40)上,所述筒形部分(81)具有形成于所述筒形部分(81)的内周表面上的第二平坦部分(81e),所述第二平坦部分(81e)面向所述第一平坦部分(43),从而构造成传递扭矩;以及
释放部分(82),所述释放部分(82)设置在所述筒形部分(81)的外周表面(81c)上并且构造成与所述第二齿构件(60)接合,其中:
当所述释放构件(80)随着所述紧固轴(40)的旋转而朝向紧固释放侧旋转时,所述释放构件(80)致使所述释放部分(82)与所述第二齿构件(60)接合,并且因此致使所述第二齿构件(60)克服所述施力构件(70)旋转,从而移位至非啮合侧;并且
在所述第一平坦部分(43)和所述第二平坦部分(81e)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有突出部分(110),所述突出部分(110)与所述第一平坦部分(43)和所述第二平坦部分(81e)中的另一者弹性地接合,并且抑制所述第一平坦部分(43)与所述第二平坦部分(81e)之间的间隙,
在所述筒形部分(81)中形成有至少一个狭缝(83),所述狭缝(83)从所述筒形部分(81)的第一端部(81a)沿所述第二轴线方向(J)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分(110)布置在由于所述狭缝(83)设置在所述筒形部分(81)中而在所述筒形部分(81)的周向方向(K)上不连续的周向不连续区域(90)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83)从所述第一端部(81a)沿所述第二轴线方向(J)延伸至所述筒形部分(81)的中间部分;并且
所述筒形部分(81)包括从所述中间部分沿所述第二轴线方向(J)至所述筒形部分(81)的第二端部(81b)布置的周向连续区域(100),所述周向连续区域(100)在所述筒形部分(81)的所述周向方向(K)上连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狭缝(83)设置成使得所述狭缝(83)布置在沿着与所述第一平坦部分(43)和所述第二平坦部分(81e)面向彼此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而面向彼此的位置处;
所述周向不连续区域(90)被所述狭缝(83)划分为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91)和处于与释放部分侧相反的一侧的相反侧周向区域(92);并且
所述突出部分(110)布置在所述相反侧周向区域(92)中的所述第二平坦部分(81e)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部分(81)具有:
一对直线边缘部分(84),所述一对直线边缘部分(84)沿所述狭缝(83)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方向(J)直线地延伸;以及
弯曲边缘部分(85),所述弯曲边缘部分(85)以弯曲的形状将所述直线边缘部分(84)彼此连接并且限定所述狭缝(83)的闭合端部(83b),其中,第一相邻部分(85b)的曲率半径(R2)大于第二相邻部分(85a)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一相邻部分(85b)是所述弯曲边缘部分(85)的与所述相反侧周向区域(92)相邻的部分,所述第二相邻部分(85a)是所述弯曲边缘部分(85)的与所述释放部分侧周向区域(91)相邻的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16936A JP6774908B2 (ja) | 2017-06-14 | 2017-06-14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7-116936 | 2017-06-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080693A CN109080693A (zh) | 2018-12-25 |
CN109080693B true CN109080693B (zh) | 2022-04-26 |
Family
ID=62492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09280.7A Active CN109080693B (zh) | 2017-06-14 | 2018-05-24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11397B2 (zh) |
EP (1) | EP3415402B1 (zh) |
JP (1) | JP6774908B2 (zh) |
CN (1) | CN10908069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940881B2 (en) * | 2016-07-19 | 2021-03-09 | Nsk Ltd. | Steering device |
JP6941542B2 (ja) * | 2017-11-17 | 2021-09-29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11066093B2 (en) * | 2018-05-04 | 2021-07-20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locking assembly |
JP7104881B2 (ja) * | 2018-05-08 | 2022-07-22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7351684B2 (ja) * | 2019-09-13 | 2023-09-27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US11613297B2 (en) * | 2021-02-25 | 2023-03-28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Telescopic unlocking mechanism |
US11685421B1 (en) * | 2021-12-17 | 2023-06-27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pring bumper assembly for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
JP2023136735A (ja) * | 2022-03-17 | 2023-09-29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12122445B2 (en) * | 2022-12-23 | 2024-10-22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Telescopic unlocking mechanism |
US11891111B1 (en) * | 2022-12-23 | 2024-02-06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Telescopic unlocking mechanism |
US12151737B1 (en) * | 2023-05-04 | 2024-11-26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Locking mechanism for steering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273338A (en) * | 1992-12-02 | 1994-06-15 | Torrington Co | Steering column clamping mechanism. |
EP1180466B1 (en) * | 2000-08-11 | 2005-02-09 | Koyo Seiko Co., Ltd. | Tilt adjustable steering apparatus |
US6792824B2 (en) * | 2002-08-24 | 2004-09-21 |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 Tilt-telescope steering column |
DE60307218T2 (de) * | 2003-01-06 | 2007-10-25 | Mando Corp., Pyungtaek | Neigungseinstell-Einheit für Lenksäulen |
JP4247996B2 (ja) * | 2005-03-18 | 2009-04-02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固定装置 |
JP4205687B2 (ja) * | 2005-03-31 | 2009-01-07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07083936A (ja) | 2005-09-26 | 2007-04-05 | Fuji Kiko Co Ltd |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EP2423073B1 (en) * | 2009-04-20 | 2014-05-07 | NSK Ltd. |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for steering wheel |
JP5662115B2 (ja) * | 2010-01-20 | 2015-01-28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685124B2 (ja) * | 2011-03-26 | 2015-03-18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723226B2 (ja) * | 2011-06-07 | 2015-05-27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DE102011054597A1 (de) * | 2011-10-19 | 2013-04-25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Lenkspindellagereinheit |
DE102011054598B3 (de) * | 2011-10-19 | 2013-01-17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pindellagereinheit zur drehbaren Lagerung einer Lenkspindel |
WO2014084262A1 (ja) * | 2012-11-28 | 2014-06-05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JP2014218228A (ja) * | 2013-05-10 | 2014-11-20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270141B2 (ja) * | 2014-03-24 | 2018-01-31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410644B2 (ja) * | 2015-03-09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410645B2 (ja) * | 2015-03-09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7047826A (ja) * | 2015-09-03 | 2017-03-09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7094768A (ja) | 2015-11-18 | 2017-06-01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10112640B2 (en) * | 2016-10-26 | 2018-10-30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restriction assembly |
-
2017
- 2017-06-14 JP JP2017116936A patent/JP67749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5-21 US US15/984,655 patent/US10611397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5-24 CN CN201810509280.7A patent/CN109080693B/zh active Active
- 2018-05-30 EP EP18175110.8A patent/EP3415402B1/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774908B2 (ja) | 2020-10-28 |
EP3415402A3 (en) | 2019-01-09 |
EP3415402B1 (en) | 2020-01-01 |
JP2019001281A (ja) | 2019-01-10 |
US20180362069A1 (en) | 2018-12-20 |
US10611397B2 (en) | 2020-04-07 |
CN109080693A (zh) | 2018-12-25 |
EP3415402A2 (en) | 2018-1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80693B (zh) | 转向装置 | |
JP5429297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10053134B2 (en) | Steering system | |
JP5321688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8011268B2 (en) | Steering column system | |
JP6635297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626342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11225280B2 (en) | Steering device | |
CN108238091A (zh) | 转向装置 | |
JP6261284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626162B2 (ja) | テーパースナップリングの固定構造 | |
JP2014180908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7593208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2018130995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73852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667106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387298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JTEKT Corp. Applicant after: Toyota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Osaka City, Osaka of Japan Applicant before: JTEKT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