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070512A - 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 - Google Patents

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0512A
CN109070512A CN201780028885.8A CN201780028885A CN109070512A CN 109070512 A CN109070512 A CN 109070512A CN 201780028885 A CN201780028885 A CN 201780028885A CN 109070512 A CN109070512 A CN 109070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piece
outer perimeter
pressing roller
perimet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88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鬼松博幸
吉村公孝
籾井山太
川津武史
新井隆司
石原昇
野坂有
山际敏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948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5828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619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0805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619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3706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0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5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28Rolling-down or pressing-down the layers in the building pro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10Building tyres on round cores, i.e. the shape of the core is approximately identical with the shape of the completed tyre
    • B29D30/14Rolling-down or pressing-down the layers in the building pro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长期防止各辊片的破损,由此提高耐久性。本发明的按压辊是用于对由未硫化的橡胶部件制造出的轮胎部件的表面进行按压的按压辊。该按压辊具有支承轴和支承于支承轴并且在支承轴的轴向上排列的多个能够弹性变形的辊片。各辊片具备用于与轮胎部件的表面接触的按压面。各辊片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

Description

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详细而言,涉及将多个辊片在轴向上并排而成的按压辊。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公知有通过卷绕未硫化的带状的橡胶条带来制造轮胎部件的条带卷缠加工方法。通过该方法制造出的轮胎部件存在在各条带的重叠部分截留有空气的情况。另外,存在轮胎部件的表面因条带的边缘而产生少许凸凹不平的情况。以往,为了从这些轮胎部件排出空气,并且使各橡胶条带彼此牢固地粘合,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通过按压辊按压轮胎部件的情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1428号公报
然而,当在表面存在凹凸的轮胎部件的情况下,若各辊片在沿着其形状以上下位移的状态旋转,则存在在辊片产生较大的扭力的情况。存在一部分的辊片因这样的扭力而提前破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长期防止各辊片的破损,由此耐久性优越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
本发明是用于对由未硫化的橡胶部件制成的轮胎部件的表面进行按压的按压辊,其中,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具有支承轴和多个能够弹性变形的辊片,上述辊片支承于上述支承轴,且在上述支承轴的轴向上排列,各上述辊片具备用于与上述轮胎部件的表面接触的按压面,各上述辊片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支承轴。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各上述辊片也可以经由相互独立的轴承支承于上述支承轴。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也可以在至少一个上述辊片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与上述轮胎部件粘着的凹凸部。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上述凹凸部也可以包含具有1.3~2.5μm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上述凹凸部也可以包含滚花部分。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上述滚花部分也可以具有在上述辊片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条状槽,上述条状槽的槽宽为0.5~2.0mm,上述条状槽的深度为0.5~2.0mm。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上述滚花部分也可以具有在上述辊片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条状槽,上述条状槽相对于上述辊片的轴向倾斜。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各上述辊片包含上述支承轴侧的内圈部分、与上述轮胎部件接触的一侧的外圈部分、以及在上述内圈部分与上述外圈部分之间呈螺旋状延伸并将上述内圈部分与上述外圈部分弹性地连接的漩涡状的连结部。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上述各辊片具备上述支承轴侧的内圈部分、与上述轮胎部件接触的一侧的外圈部分、以及将上述内圈部分与上述外圈部分之间弹性地连结的连结部,上述连结部具备:内侧部,其沿着上述内圈部分的外周面在周向上连续延伸,并且不绕上述外周面一周而中断;外侧部,其沿着上述外圈部分的内周面在周向上连续延伸,并且不绕上述内周面一周而中断;以及连接部,其将上述内侧部与上述外侧部之间连接起来,上述内侧部的上述中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与上述外侧部的上述中断的区域的辊径向内侧重叠,上述连接部在上述内侧部的周向的一端与上述外侧部的周向的一端之间相对于辊径向倾斜地延伸。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上述内侧部的上述一端配置于上述外侧部的周向的另一端的辊径向内侧,上述内侧部的周向的另一端配置于上述外侧部的上述一端的辊径向内侧。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也可以在上述内圈部分与上述外圈部分之间设置有多个上述连结部。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各上述辊片的上述连结部的周向的相位也可以分别错位。
在本发明的上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中,上述外圈部分形成为包括第1外圈部分与配置于上述第1外圈部分的辊径向外侧的第2外圈部分在内的至少双层构造,上述第2外圈部分的弹性率小于上述第1外圈部分的弹性率。
本发明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具有支承轴、和支承于支承轴并且在支承轴的轴向上并排的多个能够弹性变形的辊片。各辊片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由此,本发明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即使各辊片在沿着在表面存在凹凸的轮胎部件的形状以上下位移的状态旋转,也能够防止在辊片产生较大的扭力。因此,本发明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能够长期防止各辊片的破损,因此能够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使用了本发明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的轮胎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按压辊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按压辊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辊片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被按在轮胎部件的表面的辊片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6是被按在轮胎部件的按压辊的主视图。
图7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将图8所示的辊片按在轮胎部件的表面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0的(a)是第1辊片的侧视图,图10的(b)是第2辊片的侧视图,图10的(c)是第3辊片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车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比较例的辊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按压辊;2…轮胎部件;6…支承轴;7…辊片;19…按压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对使用了本发明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以下,存在简称为“按压辊”的情况)1的轮胎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按压辊1是用于对由未硫化的橡胶部件制造出的轮胎部件2的表面2s进行按压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部件2例如通过将未硫化的橡胶条带4层叠为螺旋状而形成。橡胶条带4从敷贴器8供给,卷绕于圆筒状的成型设备5。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按压辊1按压轮胎部件2,由此排出截留在层叠的橡胶条带4、4之间的空气。此外,按压辊1例如能够使用于轮胎部件2的成型、轮胎部件2的表面2s的平整等。
图2是图1的按压辊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按压辊1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按压辊1构成为包含支承轴6和多个辊片7。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轴6的轴心6c沿水平方向延伸。该支承轴6例如被安装于驱动机构(省略图示)的臂10支承为能够移动。本实施方式的臂10固定于支承轴6的轴向的一侧。此外,臂10例如也可以固定于支承轴6的轴向的两侧。
在支承轴6设置有一对辊保持机构11、11。一对辊保持机构11、11配置于多个辊片7的轴向的两外侧。这样的一对辊保持机构11、11能够防止多个辊片7的轴向的错位。
本实施方式的一对辊保持机构11、11利用固定螺钉13以能够卸下的方式安装于支承轴6。这样的辊保持机构11、11能够从支承轴6卸下辊片7,因此能够提高辊片7的维护性。
多个辊片7在支承轴6的轴向上并排配置。本实施方式的各辊片7经由相互独立的轴承12支承于支承轴6。图4是表示辊片7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辊片7构成为包含内圈部分16、外圈部分17、和连结部18。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圈部分16、外圈部分17和连结部18形成为一体。辊片7的外径D1(图2所示)例如设定为30~60mm左右。辊片7的宽度W1(图3所示)例如设定为2~8mm左右。
本实施方式的辊片7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作为树脂材料,例如能够采用MC尼龙(Quadrant Polypenco Japan Ltd的注册商标)、6尼龙或者PTFE(聚四氟乙烯)等。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材料,采用具有柔软性并且具有耐冲击性的6尼龙。此外,辊片7不限定于树脂材料,例如,也可以为金属等。另外,内圈部分16、外圈部分17和连结部18也可以是分别不同的材料。
内圈部分16配置于支承轴6(图3所示)侧。在内圈部分16的轴心设置有圆形状的孔部16h。由此,内圈部分16形成为环状。孔部16h的内径设定为与轴承12(图2和图3所示)的外径大致相同。
外圈部分17配置于与轮胎部件2(图1所示)接触的一侧。在外圈部分17的轴心设置有圆形状的孔部17h。由此,外圈部分17形成为环状。本实施方式的孔部17h的内径设定为大于内圈部分16的外径。外圈部分17的外周面(即,辊片7的外周面7o)形成为用于与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1所示)接触的按压面19。
连结部18在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之间呈螺旋状延伸并将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弹性地连接。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18在侧视时形成为漩涡状。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18构成为包含内侧部21、外侧部22和连接部23。上述内侧部21、外侧部22和连接部23形成为一体。
内侧部21固定于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本实施方式的内侧部21在内圈部分16的周向上配置于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外侧部22固定于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本实施方式的外侧部22在外圈部分17的周向上配置于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的一部分。
连接部23在内侧部21与外侧部22之间呈螺旋状(漩涡状)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从内侧部21的周向的一端21a至外侧部22的周向的一端22a,使辊片7的轴心7s与连接部23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L2渐增的方式延伸。另外,在连接部23与内圈部分16之间以及在连接部23与外圈部分17之间设置有呈螺旋状(漩涡状)延伸的间隙24。由此,连接部23能够在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之间进行弹性变形。通过这样的连接部23,辊片7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间隙24包含内圈部分16与连结部18之间的第1间隙24A和外圈部分17与连结部18之间的第2间隙24B。第1间隙24A的宽度W3从内侧部21的一端21a至外侧部22的一端22a渐增。另一方面,第2间隙24B的宽度W4从外侧部22的周向的另一端22b至一端22a渐减。由此,辊片7能够使连接部23的弹性变形量在周向变得均匀。
图5是表示被按在轮胎部件2的表面2s的辊片7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若将辊片7按在轮胎部件2上,则连结部18的连接部23在辊片7的径向上进行弹性变形。通过该连接部23的弹性变形,外圈部分17追随轮胎部件2的凹凸而在辊片7的径向上移动。因此,辊片7能够使外圈部分17的按压面19追随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并且对表面2s产生反作用力。
如图2和图3所示,轴承12配置于各辊片7的内圈部分16的内周面与支承轴6的外周面之间。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轴承12构成为与以往的轴承(滚动轴承)相同。轴承12构成为包含内圈26、外圈27和滚动体28。凭借这样的轴承12,各辊片7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6。此外,作为轴承12,只要能够使各辊片7独立地旋转,则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轴承。另外,轴承12与内圈部分16的固定以及轴承12与支承轴6的固定例如使用粘合剂等。
图6是被按在轮胎部件2的按压辊1的主视图。按压辊1通过多个辊片7,能够在支承轴6的轴向的宽范围内对轮胎部件2进行按压。另外,各辊片7能够独立地进行弹性变形,因此能够追随轮胎部件2的凹凸,并且对轮胎部件2有效地产生反作用力。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按压辊1按压轮胎部件2,由此能够有效地将截留在被层叠的橡胶条带4、4之间的空气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各辊片7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6。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按压辊1即使各辊片7在沿着在表面存在凹凸的轮胎部件2的形状以上下位移的状态旋转,也能够防止在辊片7产生较大的扭力。这样的扭力在连结部18的连接部23中,容易产生内侧部21附近处的切断、外侧部22附近处的切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按压辊1能够长期防止各辊片7的破损,因此能够提高耐久性。
如图4所示,辊片7的周向的弹簧钢性不恒定。因此,如图2和图3所示,辊片7优选以连结部18的螺旋的朝向相互成为反向的方式在支承轴6上并排。由此,按压辊1能够使在支承轴6的轴向邻接的辊片7A、7B的弹簧钢性的趋势形成相反。因此,按压辊1能够使周向的弹簧钢性平均化(均匀化)。由此,按压辊1能够减少对轮胎部件2作用的反作用力的偏差。
然而,轮胎部件2(图6所示)由未硫化的橡胶部件制造,因此具有粘着性。因此,若通过按压辊1对轮胎部件2进行按压,则存在轮胎部件2粘贴于按压辊1,而无法充分地按压轮胎部件2的担忧。因此,如图2所示,优选在按压辊1的至少一个辊片7的外周面7o(按压面19)形成有用于防止与轮胎部件2的粘着的凹凸部31。
本实施方式的凹凸部31包含具有1.3~2.5μm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部分(以下,存在简称为“纹理部分”的情况。)32。十点平均粗糙度(Rz)依据JISB0601(1994)而被测定。另外,纹理部分32能够通过对辊片7的外周面7o进行喷砂加工而形成。
这样的凹凸部31能够缩小辊片7的外周面7o与轮胎部件2的表面2s的接触面积。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辊片7能够防止轮胎部件2粘贴于其外周面7o(即,按压面19)。因此,按压辊1能够有效地按压轮胎部件2的表面2s。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按压辊1的全部的辊片7的外周面7o形成有凹凸部31。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按压辊1能够可靠地防止轮胎部件2粘贴于各辊片7的外周面7o(即,按压面19)。
若凹凸部31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不足1.3μm,则无法充分减小辊片7的外周面7o与轮胎部件2的接触面积。相反,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超过2.5μm,则辊片7的外周面7o与轮胎部件2的接触面积变小,从而无法充分地按压轮胎部件2的表面2s。根据这样的观点,十点平均粗糙度(Rz)优选是1.6μm以上,且优选是2.2μm以下。
凹凸部31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例如也可以根据轮胎部件2的粘贴容易性而使每个辊片7不同。特别是,容易与轮胎部件2粘贴的辊片7优选增大十点平均粗糙度(Rz)。由此,各辊片7能够有效地防止轮胎部件2的粘贴。
本实施方式的凹凸部31例示了包含纹理部分32,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图7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7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放大立体图。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的情况。
该实施方式的凹凸部31包含滚花部分33。本实施方式的滚花部分33构成为具有在辊片7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条状槽34的直纹滚花。此外,滚花部分33并非限定于这样的直纹滚花。例如,滚花部分33也可以是条状槽34交叉的网纹滚花。
这样的滚花部分33与纹理部分32相同,能够减小辊片7的外周面7o与轮胎部件2的接触面积。因此,该实施方式的辊片7能够防止轮胎部件2粘贴于辊片7的外周面7o(即,按压面19),并且有效地按压轮胎部件2的表面2s。
滚花部分33的条状槽34的槽宽W5能够适当地设定。此外,若槽宽W5较小,则无法充分减小辊片7的外周面7o与轮胎部件2的接触面积。相反,若槽宽W5较大,则存在辊片7的外周面7o与轮胎部件2的接触面积变小,从而无法充分地按压轮胎部件2的表面2s的担忧。根据这样的观点,槽宽W5优选是0.5mm以上,另外,优选是2.0mm以下。相同地,条状槽34的深度D5优选是0.5mm以上,并且,优选是2.0mm以下。
条状槽34的槽宽W5和深度D5例如也可以根据轮胎部件2的粘贴容易性而使每个辊片7不同。特别是,容易与轮胎部件2粘贴的辊片7优选增大条状槽34的槽宽W5和深度D5。由此,各辊片7能够有效地防止轮胎部件2的粘贴。
条状槽34也可以相对于辊片7的轴向倾斜。这样的凹凸部31能够增大与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1所示)接触的滚花部分33的棱线的长度,因此能够减小向轮胎部件2的表面2s的陷入。另外,条状槽34相对于辊轴向的角度优选是0~30度。由此,凹凸部31能够防止在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1所示)形成有沿轮胎部件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条纹状的凹凸(省略图示)。
按压辊1例如也可以根据轮胎部件2的粘贴容易性而混合设置具有纹理部分32(图2所示)的辊片7、和具有滚花部分33(图7的(a)所示)的辊片7。此外,滚花部分33与纹理部分32相比,能够有效地减小辊片7的外周面7o与轮胎部件2的接触面积。这样的按压辊1能够有效地防止轮胎部件2粘贴于辊片7的外周面7o(按压面19)。
如图4所示,至此的实施方式的连结部18例示了在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之间呈螺旋状延伸,并将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弹性地连接的情况,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连结部18将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之间弹性地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内圈部分16、外圈部分17和连结部18形成为一体。另外,连结部18构成为包含内侧部21、外侧部22和连接部23。上述内侧部21、外侧部22和连接部23形成为一体。
内侧部21固定于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本实施方式的内侧部21沿着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在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由此,内侧部21形成为圆弧状。本实施方式的内侧部21从其周向的一端21a朝向另一端21b以其厚度W6渐减的方式在周向上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端21b形成为向周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
另外,内侧部21不绕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一周而中断。由此,在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设定有供内侧部21进行配置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内侧部配置区域”的情况。)36、和内侧部21中断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内侧部中断区域”的情况。)37。
该实施方式的内侧部配置区域36在270~330度的角度区域内设定有以辊片7的轴心为中心的中心角度α1。由此,内侧部21牢固地固定于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
外侧部22固定于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本实施方式的外侧部22沿着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在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由此,外侧部22形成为圆弧状。本实施方式的外侧部22从其周向的一端22a朝向另一端22b以其厚度W7渐减的方式在周向上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端22b形成为向周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
另外,外侧部22不绕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一周而中断。由此,在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设定有供外侧部22配置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外侧部配置区域”的情况。)39、和外侧部22中断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外侧部中断区域”的情况。)40。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外侧部22的一端22a相对于辊径向倾斜的情况下,在外侧部22的一端22a中的周向的最内端位置,决定外侧部配置区域39和外侧部中断区域40。
该实施方式的外侧部配置区域39将以辊片7的轴心为中心的中心角度α3设定为与内侧部配置区域36的上述中心角度α1相同范围。由此,外侧部22牢固地固定于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内侧部中断区域37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与外侧部中断区域40的辊径向内侧重叠(即,在辊径向上相向)。
连接部23将内侧部21与外侧部22之间连接起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在内侧部21的一端21a与外侧部22的一端22a之间相对于辊径向倾斜地延伸。
图9是表示将图8的辊片按在轮胎部件2的表面2s的状态下的侧视图。若将辊片7按在轮胎部件2的表面2s上,则连接部23在辊径向上弹性变形。根据该连接部23的弹性变形,外圈部分17以追随轮胎部件2的凹凸的方式在辊片7的径向上移动。因此,辊片7能够使外圈部分17的按压面19追随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并且相对于表面2s产生反作用力。
例如与在辊片7的周向上呈螺旋状延伸的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图4所示)相比,该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在辊片7的周向上配置的区域(周向的长度)较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图4所示)相比,能够提高其刚性。因此,该实施方式的辊片7能够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产生充分的反作用力。
并且,该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呈直线状延伸。这样的直线状的连接部23例如与在辊片7的周向上呈螺旋状延伸的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图4所示)相比,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刚性。因此,该实施方式的辊片7能够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此外,为了均衡地提高对于轮胎部件2的表面2s的凹凸的追随性、反作用力,因连接部23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辊片7的最大行程(即,内圈部分16相对于外圈部分17的相对移动量)优选是5~20mm左右。
如图8所示,连接部23配置于内侧部中断区域37与外侧部中断区域40重叠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重叠区域”的情况。)41。这样的连接部23例如与配置于内侧部中断区域37与外侧部中断区域40不重叠的区域的情况相比,配置于辊径向的宽范围内。由此,连接部23能够增大辊径向的变形量。因此,连接部23能够防止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作用的反作用力增大至必要以上。
该实施方式的连结部18的内侧部21的一端21a配置于外侧部22的另一端22b的辊径向内侧。另外,该实施方式的连结部18的内侧部21的另一端21b配置于外侧部22的一端22a的辊径向内侧。由此,能够使内侧部中断区域37与外侧部中断区域40在辊径向上一致。此外,在辊径向上一致是指:内侧部中断区域37的中心角度α2与外侧部中断区域40的中心角度α4一致。由此,该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仅配置于重叠区域41,因此能够可靠地配置于辊径向的宽范围内。因此,连接部23能够增大辊径向的变形量,因此能够防止辊片7所产生的对轮胎部件2(图9所示)作用的反作用力增大至必要以上。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内侧部中断区域37的中心角度α2和外侧部中断区域40的中心角度α4优选设定在30~90度内。
另外,连接部23相对于辊径向的角度α5能够适当地设定。此外,若角度α5较小,则存在辊片7所产生的对轮胎部件2(图9所示)作用的反作用力增大的担忧。相反,若角度α5较大,则存在未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产生充分的反作用力的担忧。根据这样的观点,角度α5优选设定在30~70度内。
然而,连接部23配置为限定于辊片7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重叠区域41),因此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的反作用力容易因辊片7的旋转角度而产生偏差。因此,按压辊1(图6所示)的各辊片7优选连结部18的周向的相位分别错位。由此,按压辊1能够防止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的反作用力产生偏差。
图10的(a)是多个辊片7中的配置于从一侧S1(图6所示)起为第1个的第1辊片7a的侧视图。图10的(b)是配置于从一侧S1起为第2个的第2辊片7b的侧视图。图10的(c)是配置于从一侧S1起第3个的第3辊片7c的侧视图。这样,在该实施方式中,使辊片7的连结部18的周向的相位从支承轴6的轴向的一侧S1朝向另一侧S2(图6所示)逐渐错位。由此,按压辊1能够有效地防止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作用的反作用力产生偏差。
此外,在支承轴6(图6所示)的轴向邻接的辊片7、7中,若周向的相位的偏差较大,则存在难以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均匀地产生反作用力的担忧。因此,在支承轴6的轴向邻接的辊片7、7中,优选周向的相位各错位10~30度。
在至此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之间设置有一个连结部18的辊片7的情况,但并非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在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之间设置有多个连结部18。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7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对与至此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该实施方式的辊片7设置有一对连结部18A、18B。该实施方式的一对连结部被区分成一方的连结部18A和另一方的连结部18B。
一方的连结部18A具备一方的内侧部21A、一方的外侧部22A和一方的连接部23A。上述一方的内侧部21A、一方的外侧部22A和一方的连接部23A形成为一体。另外,另一方的连结部18B具备另一方的内侧部21B、另一方的外侧部22B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上述另一方的内侧部21B、另一方的外侧部22B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形成为一体。
一方的内侧部21A和另一方的内侧部21B分别固定于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该实施方式的一方的内侧部21A和另一方的内侧部21B沿着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在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由此,一方的内侧部21A和另一方的内侧部21B形成为圆弧状。本实施方式的一方的内侧部21A和另一方的内侧部21B将其厚度保持为恒定,并且分别在周向上延伸。
一方的内侧部21A和另一方的内侧部21B不绕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一周而中断。另外,一方的内侧部21A的周向的一端21Aa与另一方的内侧部21B的周向的另一端21Bb设置为在周向上分离。另外,一方的内侧部21A的周向的另一端21Ab与另一方的内侧部21B的周向的一端21Ba设置为在周向上分离。由此,在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设定有供一方的内侧部21A进行配置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一方的内侧部配置区域”的情况。)36A、供另一方的内侧部21B配置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另一方的内侧部配置区域”的情况。)36B、和一方的内侧部21A与另一方的内侧部21B中断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内侧部中断区域”的情况。)。
在内侧部中断区域包含有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A与另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B。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A是一方的内侧部21A的一端21Aa与另一方的内侧部21B的另一端21Bb之间的区域。另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B是一方的内侧部21A的另一端21Ab与另一方的内侧部21B的一端21Ba之间的区域。
一方的内侧部配置区域36A和另一方的内侧部配置区域36B在100~150度的角度区域内设定有以辊片7的轴心为中心的中心角度α1a、α1b。由此,一方的内侧部21A和另一方的内侧部21B牢固地固定于内圈部分16的外周面16o。
一方的外侧部22A和另一方的外侧部22B分别固定于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该实施方式的一方的外侧部22A和另一方的外侧部22B沿着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在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由此,一方的外侧部22A和另一方的外侧部22B形成为圆弧状。本实施方式的一方的外侧部22A和另一方的外侧部22B将其厚度保持为恒定,并且在周向上分别延伸。
一方的外侧部22A和另一方的外侧部22B不绕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一周而中断。一方的外侧部22A的周向的一端22Aa与另一方的外侧部22B的周向的另一端22Bb设置为在周向上分离。另外,一方的外侧部22A的周向的另一端22Ab与另一方的外侧部22B的周向的一端22Ba设置为在周向上分离。由此,在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设定有供一方的外侧部22A配置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一方的外侧部配置区域”的情况。)39A、供另一方的外侧部22B配置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另一方的外侧部配置区域”的情况。)39B、和一方的外侧部22A与另一方的外侧部22B中断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外侧部中断区域”的情况。)。
在外侧部中断区域包含有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A与另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B。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A是一方的外侧部22A的一端22Aa与另一方的外侧部22B的另一端22Bb之间的区域。另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B是一方的外侧部22A的另一端22Ab与另一方的外侧部22B的一端22Ba之间的区域。
一方的外侧部配置区域39A和另一方的外侧部配置区域39B在100~150度的角度区域内设定有以辊片7的轴心为中心的中心角度α3a、α3b。由此,一方的外侧部22A和另一方的外侧部22B牢固地固定于外圈部分17的内周面17i。
一方的外侧部22A设置为不与一方的内侧部21A的辊径向外侧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外侧部22A与一方的内侧部21A隔着辊片7的轴心而设置于对称位置。另外,另一方的外侧部22B设置为不与另一方的内侧部21B的辊径向外侧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方的外侧部22B与另一方的内侧部21B隔着辊片7的轴心设置于对称位置。
在该实施方式中,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A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与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A的辊径向内侧重叠(即,在辊径向上相向)。另外,另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B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与另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B的辊径向内侧重叠。
该实施方式的一方的连接部23A在一方的内侧部21A的一端21Aa与一方的外侧部22A的一端22Aa之间相对于辊径向倾斜地延伸。另外,另一方的连接部23B在另一方的内侧部21B的一端21Ba与另一方的外侧部22B的一端22Ba之间相对于辊径向倾斜地延伸。因此,该实施方式的一方的连接部23A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图8所示)相同,能够减小在周向上配置的区域(周向的长度)。由此,一方的连接部23A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与图4所示的连接部23相比,能够提高其刚性,因此能够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产生充分的反作用力。
并且,该实施方式的一方的连接部23A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呈直线状延伸。因此,一方的连接部23A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例如与在辊片7的周向上呈螺旋状延伸的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部23(图4所示)相比,能够有效地提高刚性。由此,该实施方式的辊片7能够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方的连接部23A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这两者,因此与图8所示的具有一个连接部23的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能够产生更大的反作用力。另外,一方的连接部23A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隔着辊片7的轴心而设置于对称位置。由此,一方的连接部23A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与配置有限定于辊片7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区域而进行配置的连接部23(图8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均匀地产生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的反作用力。
一方的连接部23A配置于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A与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A重叠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一方的重叠区域”的情况。)41A。这样的一方的连接部23A例如相比于配置于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A与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A不重叠的区域的情况,能够配置于辊径向的宽范围内。
另一方的连接部23B配置于另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B与另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B重叠的区域(以下,存在简称为“另一方的重叠区域”的情况。)41B。这样的另一方的连接部23B例如相比于配置于另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B与另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B不重叠的区域的情况,能够配置于辊径向的宽范围内。
这样,一方的连接部23A和另一方的连接部23B能够增大辊径向的变形量,因此能够防止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作用的反作用力增大至必要以上。
该实施方式的一方的连结部18A的一方的内侧部21A的一端21Aa配置于另一方的外侧部22B的另一端22Bb的辊径向内侧。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另一方的内侧部21B的另一端21Bb配置于一方的外侧部22A的一端22Aa的辊径向内侧。由此,能够使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A与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A在辊径向上一致,因此能够将一方的连接部23A仅配置于一方的重叠区域41A。因此,一方的连接部23A能够增大辊径向的变形量,能够防止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作用的反作用力增大至必要以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另一方的内侧部21B的一端21Ba配置于一方的外侧部22A的另一端22Ab的辊径向内侧。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一方的内侧部21A的另一端21Ab配置于另一方的外侧部22B的一端22Ba的辊径向内侧。由此,能够使另一方的内侧部中断区域37B与另一方的外侧部中断区域40B在辊径向上一致,因此能够将另一方的连接部23B仅配置于另一方的重叠区域41B。因此,另一方的连接部23B能够增大辊径向的变形量,能够防止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作用的反作用力增大至必要以上。
该实施方式的辊片7例示了在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之间设置有2个连结部18A、18B的方式,但并非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在内圈部分16与外圈部分17之间设置有3个以上的连结部18。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7的一个例子的侧视图。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对与至此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该实施方式的辊片7设置有4个连结部18A、18B、18C和18D。各连结部18A~18D分别具备内侧部21、外侧部22和连接部23。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各连结部18A~18D中,外侧部配置区域39的中心角度α3设定为大于内侧部配置区域36的中心角度α1,侧视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
这样的连结部18A~18D能够使内侧部21的刚性小于外侧部22的刚性。由此,各连结部18A~18D能够相对地增大连接部23的内侧部21侧的弹性变形,增大辊径向的变形量。因此,各连结部18A~18D能够防止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作用的反作用力增大至必要以上。
另外,各连结部18A~18D的各连接部23遍布辊片7的周向配置。由此,该实施方式的辊片7与配置有在限定于辊片7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区域进行配置的连接部23(图8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作用的反作用力均匀地产生。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7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对与至此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该实施方式的外圈部分17形成包含第1外圈部分17A与配置于第1外圈部分17A的辊径向外侧的第2外圈部分17B的双层构造。该第2外圈部分17B的弹性率设定为小于第1外圈部分17A的弹性率。
这样的外圈部分17在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侧,第2外圈部分17B与第1外圈部分17A相比能够弹性变形。由此,辊片7能够防止对轮胎部件2的表面2s作用的反作用力增大至必要以上。
形成第1外圈部分17A和第2外圈部分17B的材料能够适当地设定。第1外圈部分17A由与内圈部分16和连结部18相同的材料形成。该实施方式的第1外圈部分17A与内圈部分16以及连结部18形成为一体。另外,第2外圈部分17B例如在第1外圈部分17A采用6尼龙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弹性率小于6尼龙的PTFE或者NBR(丁腈橡胶)。此外,第1外圈部分17A和第2外圈部分17B不限定于这样的材料。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对第1外圈部分17A与第2外圈部分17B进行保持的保持机构35。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机构35构成为包含凹部35a与凸部35b。
该实施方式的凹部35a从第1外圈部分17A的外周面17Ao向辊径向内侧凹陷。该凹部35a设置于第1外圈部分17A的外周面17Ao的轴向的中央部。另外,该实施方式的凹部35a在周向上连续地延伸并呈环状形成于第1外圈部分17A的外周面17Ao。
该实施方式的凸部35b从第2外圈部分17B的内周面17Bi向辊径向内侧突出。该凸部35b设置于第2外圈部分17B的内周面17Bi的轴向的中央部。另外,该实施方式的凸部35b在周向上连续地延伸并呈环状形成于第2外圈部分17B的内周面17Bi。
这样的保持机构35通过在第1外圈部分17A的凹部35a嵌入第2外圈部分17B的凸部35b,能够防止第1外圈部分17A与第2外圈部分17B之间的轴向的错位。由此,该实施方式的辊片7能够在轮胎部件2的表面2s(图6所示)一边滚动,一边稳定地按压轮胎部件2的表面2s。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凹部35a和凸部35b的宽度优选设定为第1外圈部分17A和第2外圈部分17B的宽度的40%~70%。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外圈部分17A的凹部35a和第2外圈部分17B的凸部35b形成为环状,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辊片7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对与至此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该实施方式的第1外圈部分17A的凹部35a在第1外圈部分17A的外周面17Ao上沿周向间隔设置。另外,第2外圈部分17B的凸部35b在第2外圈部分17B的内周面17Bi上沿周向间隔设置。将凸部35b嵌入上述凹部35a,由此不仅能够防止第1外圈部分17A与第2外圈部分17B的轴向的错位,还能够防止周向的错位。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凹部35a和凸部35b的周向的长度优选设定为第1外圈部分17A和第2外圈部分17B的周向的长度的2%~10%。
图13和图14所示的外圈部分17形成包含第1外圈部分17A与第2外圈部分17B的双层构造,但也可以形成3层构造以上。例如,在外圈部分17形成3层构造的情况下,优选配置于第2外圈部分17B的辊径向外侧的第3外圈(省略图示)的弹性率小于第2外圈部分17B的弹性率。
在至此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排出橡胶条带4、4(图6所示)之间的空气的按压辊1,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用于搬运装货台面等被移动体的车轮。图15是表示车轮Wh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对与至此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该实施方式的车轮Wh与至此的实施方式的按压辊1(图6所示)相同,在支承轴6沿支承轴6的轴向配置有多个辊片7。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轴6的轴向的两端设置有对支承轴6进行保持的托架45。该托架45例如安装于装货台面等被移动体(省略图示)。
这样的车轮Wh与图6所示的按压辊1相同,相对于形成于路面(省略图示)的凹凸,能够以使各辊片7独立地产生反作用力的方式进行滚动。由此,即使路面(省略图示)形成有凹凸,车轮Wh也能够追随凹凸并顺畅地滚动。
如图13和图14所示,构成车轮Wh的各辊片7优选具有包含第1外圈部分17A、和弹性率被设定为小于第1外圈部分17A的弹性率的第2外圈部分17B的外圈部分17。这样的外圈部分17能够对辊片7施加缓冲性。因此,车轮Wh能够相对于形成于路面(省略图示)的凹凸灵活地追随,并且通过凹凸缓和被传递的冲击。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成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实施例A]
制造了具有图2~图4所示的基本构造的按压辊(实施例1~4)。实施例1~4使各辊片经由相互独立的轴承支承于支承轴。实施例1的辊片的外周面形成为平滑。实施例2的辊片的外周面形成有具有1.9μm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凹凸部。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辊片的外周面形成有具有槽宽W5为1.2mm、深度D5为1.2mm的滚花部分(图7的(a)、(b)所示)的凹凸部。实施例3的滚花部分的条状槽与辊片的轴向平行地延伸。实施例4的滚花部分的条状槽相对于辊片的轴向以20度的角度倾斜。
为了比较,制造了具有固定于能够旋转的支承轴的多个辊片的按压辊(比较例)。比较例的各辊片与实施例1~4的各辊片不同,无法相互独立地旋转。
然后,使实施例1~4的按压辊和比较例的按压辊滚动2周,记录了已破损的辊片的个数。另外,针对实施例1~4的按压辊,通过目视观察确认与轮胎部件有无粘着(即,有无橡胶附着于辊片的外周面)。共通规格如下。
辊片的材料:6尼龙
辊片的外径:45mm
辊片的个数:7个
测试的结果,比较例的按压辊破损了2个辊片,与此相对,实施例1~4的按压辊的辊片未破损。因此,实施例1~4的按压辊与比较例的按压辊相比,能够长期防止各辊片的破损,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实施例2~4的按压辊与实施例1的按压辊相比,能够防止在辊片的外周面粘贴有轮胎部件。因此,实施例2~4的按压辊与实施例1的按压辊相比,能够有效地按压轮胎部件。实施例4的按压辊的滚花部分的条状槽倾斜,因此与条状槽和辊片的轴向平行地延伸的实施例3的按压辊相比,能够减小向轮胎部件的表面的陷入。
[实施例B]
制造了具有图2和图3所示的基本构造且具有表1所示的辊片的按压辊(实施例1~实施例4)。另外,为了比较,制造了具备具有在周向上呈螺旋状延伸的连接部的辊片(图16所示)的以往的按压辊(比较例)。此外,实施例1~4的辊片的尺寸等根据说明书中的记载而适当地设定,其他的共通规格如下。
辊片的材料:6尼龙
辊片的外径:93mm
辊片的厚度:5mm
辊片的最大行程:10mm
然后,使实施例1~4和比较例的按压辊在配置于轮胎部件的外表面的压敏纸上滚动,并测定了各辊片的反作用力。评价以比较例的反作用力为100的指数显示。数值越大,辊片的反作用力越大,则越良好。测试结果示于表1。
[表1]
比较例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表示辊的图 图16 图8 图10 图11 图12
辊的反作用力(指数)[越大越好] 100 110 120 140 105
测试的结果为,实施例1~4的按压辊与比较例的按压辊相比,能够增大辊片的反作用力,而不损坏相对于凹凸的追随性。

Claims (13)

1.一种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是用于对由未硫化的橡胶部件制成的轮胎部件的表面进行按压的按压辊,其中,
所述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具有支承轴和多个能够弹性变形的辊片,所述辊片支承于所述支承轴,且在所述支承轴的轴向上排列,
各所述辊片具备用于与所述轮胎部件的表面接触的按压面,
各所述辊片以能够相互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各所述辊片经由相互独立的轴承支承于所述支承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在至少一个所述辊片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与所述轮胎部件粘着的凹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所述凹凸部包含具有1.3~2.5μm的十点平均粗糙度Rz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所述凹凸部包含滚花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所述滚花部分具有在所述辊片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条状槽,
所述条状槽的槽宽为0.5~2.0mm,
所述条状槽的深度为0.5~2.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所述滚花部分具有在所述辊片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的条状槽,
所述条状槽相对于所述辊片的轴向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各所述辊片包含所述支承轴侧的内圈部分、与所述轮胎部件接触的一侧的外圈部分、以及在所述内圈部分与所述外圈部分之间呈螺旋状延伸并将所述内圈部分与所述外圈部分弹性地连接的漩涡状的连结部。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所述各辊片具备所述支承轴侧的内圈部分、与所述轮胎部件接触的一侧的外圈部分、以及将所述内圈部分与所述外圈部分之间弹性地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连结部具备:
内侧部,其沿着所述内圈部分的外周面在周向上连续延伸,并且不绕所述外周面一周而中断;
外侧部,其沿着所述外圈部分的内周面在周向上连续延伸,并且不绕所述内周面一周而中断;以及
连接部,其将所述内侧部与所述外侧部之间连接起来,
所述内侧部的所述中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与所述外侧部的所述中断的区域的辊径向内侧重叠,
所述连接部在所述内侧部的周向的一端与所述外侧部的周向的一端之间相对于辊径向倾斜地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所述内侧部的所述一端配置于所述外侧部的周向的另一端的辊径向内侧,
所述内侧部的周向的另一端配置于所述外侧部的所述一端的辊径向内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在所述内圈部分与所述外圈部分之间设置有多个所述连结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各所述辊片的所述连结部的周向的相位分别错位。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其中,
所述外圈部分形成为包括第1外圈部分与配置于所述第1外圈部分的辊径向外侧的第2外圈部分在内的至少双层构造,
所述第2外圈部分的弹性率小于所述第1外圈部分的弹性率。
CN201780028885.8A 2016-05-10 2017-04-17 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 Pending CN1090705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4809 2016-05-10
JP2016094809A JP6658283B2 (ja) 2016-05-10 2016-05-10 ローラ及び押圧ローラ
JP2016-161952 2016-08-22
JP2016161952A JP6708053B2 (ja) 2016-08-22 2016-08-22 タイヤ部材成形用の押圧ローラ
JP2016161953A JP6737065B2 (ja) 2016-08-22 2016-08-22 タイヤ部材成形用の押圧ローラ
JP2016-161953 2016-08-22
PCT/JP2017/015449 WO2017195533A1 (ja) 2016-05-10 2017-04-17 タイヤ部材成形用の押圧ロー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0512A true CN109070512A (zh) 2018-12-21

Family

ID=60266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8885.8A Pending CN109070512A (zh) 2016-05-10 2017-04-17 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4092B2 (zh)
EP (1) EP3450155B1 (zh)
CN (1) CN109070512A (zh)
WO (1) WO201719553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0306A (zh) * 2021-08-13 2021-11-16 合肥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压覆轮及具有其的压覆装置
CN115158741A (zh) * 2022-07-28 2022-10-11 广西华兴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肉鸭保鲜覆膜包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5803B2 (ja) * 2019-04-22 2023-05-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ゴム部材成形用押圧ローラー
CN111231389B (zh) * 2020-03-17 2024-12-27 江阴鑫尚机械有限公司 弹簧自压紧式千层辊
JP2024083971A (ja) * 2022-12-12 2024-06-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ベルト製造装置、折り返しローラー及びベルト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3833U (ja) * 1982-11-25 1984-06-0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複写機の紙送り装置
EP0627302A3 (en) * 1993-05-26 1995-09-27 Veluwse Machine Ind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radial green tire and transmission unit suitable for use in such a device.
US20080000576A1 (en) * 2006-06-28 2008-01-03 Miller Lloyd G Compaction device for fiber placement using interdependent segment travel
US20110024053A1 (en) * 2009-07-28 2011-02-03 Bps Engineering Llc Roller assembly for use during tire construction
JP2011037113A (ja) * 2009-08-10 2011-02-2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押圧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5131428A (ja) * 2014-01-14 2015-07-2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成型用押圧ロール、タイヤ成型装置及びタイヤ成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15508A1 (de) * 1989-05-12 1990-11-15 Feldmuehle Ag Walze zur druckbehandlung von warenbahnen
JP3205333B2 (ja) 1990-07-31 2001-09-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構成材料の自動圧着方法
US20060254695A1 (en) * 2003-05-20 2006-11-16 Tadashi Higuchi Method of producing pneumatic radial tire
EP1754592B1 (en) * 2004-06-08 2011-06-29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re manufacturing
JP2008155418A (ja) * 2006-12-21 2008-07-10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構成部材の圧着方法と圧着装置、及びタイヤ成型装置
JP5480736B2 (ja) 2010-07-07 2014-04-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押圧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964038B2 (ja) 2011-11-29 2016-08-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成形方法及びゴムストリップの積層装置
JP6211454B2 (ja) * 2014-04-11 2017-10-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構成部材の加圧装置及びタイヤ成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83833U (ja) * 1982-11-25 1984-06-06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複写機の紙送り装置
EP0627302A3 (en) * 1993-05-26 1995-09-27 Veluwse Machine Ind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radial green tire and transmission unit suitable for use in such a device.
US20080000576A1 (en) * 2006-06-28 2008-01-03 Miller Lloyd G Compaction device for fiber placement using interdependent segment travel
US20110024053A1 (en) * 2009-07-28 2011-02-03 Bps Engineering Llc Roller assembly for use during tire construction
JP2011037113A (ja) * 2009-08-10 2011-02-2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押圧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N101992558A (zh) * 2009-08-10 2011-03-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按压辊组件和使用它的轮胎制造方法
JP2015131428A (ja) * 2014-01-14 2015-07-2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成型用押圧ロール、タイヤ成型装置及びタイヤ成型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0306A (zh) * 2021-08-13 2021-11-16 合肥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压覆轮及具有其的压覆装置
CN115158741A (zh) * 2022-07-28 2022-10-11 广西华兴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肉鸭保鲜覆膜包装装置
CN115158741B (zh) * 2022-07-28 2024-05-24 广西华兴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检测功能的肉鸭保鲜覆膜包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50155B1 (en) 2021-08-11
EP3450155A1 (en) 2019-03-06
US11104092B2 (en) 2021-08-31
US20190143622A1 (en) 2019-05-16
EP3450155A4 (en) 2019-12-18
WO2017195533A1 (ja) 2017-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0512A (zh) 轮胎部件成型用的按压辊
US9987889B2 (en) Functional component mounting base and tire
US10569601B2 (en) Tire with arched spokes
TWI360511B (zh)
EP3424754A1 (en) Functional component attachment member
JP6215060B2 (ja) タイヤ成型用押圧ロール、タイヤ成型装置及びタイヤ成型方法
US11505003B2 (en) Non-pneumatic tire
CN103282214A (zh) 非充气轮胎
CN101166639A (zh) 噪音降低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备噪音降低装置的充气轮胎
JP2004537699A5 (zh)
JP4148987B2 (ja) 低騒音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010839B (zh) 包括倾斜区块的胎面
US11541699B2 (en) Tire noise reduction device and pneumatic tire provided with same
US10668776B2 (en) Noise reduction apparatus and pneumatic tire provided with same
US10800214B2 (en) Noise reduction device and pneumatic tir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7340999B2 (ja) 非空気圧タイヤ
US20220032688A1 (en) Non-pneumatic tire having reinforced support structure
KR20180024148A (ko) 정전기 감소형 산업용 롤
JP5722051B2 (ja) タイヤ製造装置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JP2018030248A (ja) タイヤ部材成形用の押圧ローラ
JP2019038144A (ja) 成形ドラ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ゴム部材の成形方法
JP2011245880A (ja) 更生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21554B2 (ja) コード供給装置、コード補強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ード貼付装置
JP3142017U (ja) 全方向移動車輪
JP6708053B2 (ja) タイヤ部材成形用の押圧ロー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