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腔静脉滤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过滤血栓效果佳,固定稳定的,可延长植入时间和可回收的下腔静脉过滤器。
背景技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因素包括肥胖、有静脉血栓史、静脉曲张、凝血机制异常、糖尿病、口服避孕药、外伤、分娩等,均与血流缓慢、血粘度增高和血管內膜受损有关。DVT的最严重并发症是因为血栓脱落所致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PE起病急骤,进展迅速,一般肺血栓栓塞患者死于发病最初的一小时内。此外,PE后综合症(如胸闷、气短,活动或劳累时加重,肺动脉高压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60%~70%的下肢DVT患者会发生PE。以美国为例,PE的年发病人数为75万~90万人,年致死人数为12万~15万。
由于PE在下肢DVT患者的高发病率及其凶险特征(起病急骤和迅速致死),如何预防DVT并发PE是减少死亡率的重点。目前国內外均以抗凝作为治疗DVT和预防PE的主要方法,包括低分子肝素治疗和随后的口服华法令治疗。但研究表明,在严格的抗凝治疗下,仍有多达33%的患者会再次发生PE。因为有抗凝治疗的禁忌(如有高度出血危险的外伤或手术病史者、有出血性脑卒中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以及有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等),这些DVT和/或PE患者是不能接受抗凝治疗。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时,药物可以通过胎盘而影响胎儿的发育。在以上这些情况下,通过介入方法在下腔静脉内放置VCF就成为预防PE的唯一措施。
目前临床使用的VCF是一种用金属丝编织或整块金属经激光雕刻而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经股静脉或右颈內静脉放入下腔静脉,形成网状防护结构阻挡血流中较大的血栓。研究显示,一般的小的血栓栓子很难致使肺血栓栓塞,只有当血栓栓子直径大于7.5mm时,才会使肺动脉栓塞患者危机生命。VCF本身对下肢DVT无任何治疗作用,它的意义在于阻止脱落的较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发生PE。临床回顾性分析显示,放置VCF可以有效地预防PE,使DVT患者PE的发生率由60%~70%下降到0.9%~6%,而致死性PE的发生率降低到0.7%~4%。目前临床应用的VCF主要分为第一代(永久型)VCF和第二代(可回收型和临时型)VCF。
第一代(永久型)VCF一经置入下腔静脉就不能调整位置,也不能取出。长期安放可出现滤器的移位、复发性PE及下腔静脉阻塞等。Decousus随机研究发现,滤器置入后近期PE的发生减少,但2年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再发PE的情况明显增多。Obergassel等总结26篇文献共2646例使用永久型VCF的病人,发现安放时间越长,并发症越高,如穿透血管达41%,移位达26%,血栓性闭塞达30%。有发明CN101147705A采用陶瓷膜改善镍钛合金表面的性能,提高金属的生物相容性,促使内皮细胞快速爬附,以降低其诱使血栓的形成。但是永久滤器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和引发其他并发症。为此,80年代中期开始了可回收VCF的实验研究。
第二代VCF包括可回收型VCF和临时型VCF。临时型VCF置入下腔静脉后仍然系于经皮穿刺的导管或导丝上,滤器的取出较为方便及可以随时取出,其缺点是存在感染的风险,增加穿刺静脉损伤、出血及血栓形成的风险,给患者行动带来不便。临时型VCF现已很少使用。可回收型VCF置入下腔静脉后,如患者度过产生血栓危险期后,则可应用特殊的回收系统通过介入的方法经颈內静脉或股静脉将下腔静脉内的VCF回收,从而避免了长期留置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病情需要则可作为永久型VCF留在原位置,无须更换。临床研究表明,可回收型VCF和永久性VCF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效果相同。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在可回收型VCF置入后10天内予以取出,因为经动物实验已证实:滤器置入后可被下腔静脉壁的血管内皮细胞爬附,发生内皮化,这一过程在7~10天内基本完成。
临床上,某些患者,如盆腔骨折,需要将VCF放置在下腔静脉内延长至2~3个月,以达到中远期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效果。目前,只能将滤器永久的滞留在人体内以达到此效果。有发明CN103031523A和CN103007361A指出将有细胞毒性的铜金属镀在VCF表面,起到延缓滤器表面被血管内皮细胞爬附的速度。但是金属铜的重金属长期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和诱使滤器表面的继发血栓形成,致使血管堵塞,影响血流通过。另有发明CN103027763A在下腔静脉过滤器表面使用不利于内皮细胞生长的高分子涂层来延缓内皮爬附;缺点是具有细胞毒性的高分子涂层不仅对内皮细胞产生毒性,同时其毒性也会诱使滤器表面的继发血栓形成,以致血管堵塞。
另外,中国专利CN105361974A公开了一种下腔静脉过滤器,该下腔静脉过滤器的双层结构和网格过滤盘,可以较好地过滤了血栓,增强了器械自中心的功能,兼顾固定和可回收两个关键效果之间的平衡,但该滤器的伞状支撑杆结构紧贴血管壁,容易被内皮化,在血管内的植入时间仍然受限。美国专利US20100160954A1公开了一种可抽取的腔静脉滤器,具有两层支撑位点,防止过滤器随血管血流移动,同时避免了沿支撑杆长度方向贴合血管壁,使支撑杆末端端点接触血管壁,避免了滤器内皮化,但该滤器支撑位点固定性效果欠佳,使其缺乏较好的自中心性。
目前已公认理想的腔静脉滤器必须包括以下特征包括:①不会引起继发血栓形成,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②能有效捕获脱落的血栓,但不影响静脉回流;③能安全可靠的固定于下腔静脉壁,不易移动;④滤器输送系统管径细,释放机制简单;⑤趋中性好,易于被抓捕器套紧以便于回收;⑥无铁磁性,不影响磁共振成像;⑦机械稳定性好,不易变形、断裂、散架;⑧无严重并发症;⑨可以回收,甚至可在植入2~3月后可回收。随着滤器的不断改进,某些滤器已具备以上大部分特征,但至目前为止,任何一种滤器均不能再同时满足上述这些特征。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发展一种滤器容易置入;捕获血栓效率高而不影响下腔静脉血流;以及滤器能安全固定于下腔静脉壁,趋中性好,易于被抓捕器套紧以便于回收,更重要的是可延长植入时间的可回收的下腔静脉滤器。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发展一种下腔静脉滤器,容易置入、捕获血栓效率高而不影响下腔静脉血流、以及滤器能安全固定于下腔静脉壁,趋中性好,易于被抓捕器套紧以便于回收,更重要的是可延长植入时间的下腔静脉滤器。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下腔静脉滤器,包括:回收钩1、连接部件12和多根支撑杆,所述连接部件12设置在回收钩1的下方,连接部件内部设置有与推送装置连接的部件,连接部件12的下部分出多根第一支撑杆4,第一支撑杆4的远端分出一条第二支撑杆2和两条第三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2远端的一部分向上或向下弯曲,形成一个钩型;第三支撑杆5继续向下伸展,展开时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呈内弧形展开,且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靠拢;展开时各支撑杆张开,整体形成滤网状。
其中,优选多根第一支撑杆4以连接部件12的下部为中心均匀分出。和/或者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以第一支撑杆4为中心向下分出。和/或者第二支撑杆2近端与所分出其的第一支撑杆4几乎在同一直线上。
本发明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呈内弧形展开,这种设计可减少支撑杆与血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减少被内皮化的可能性;同时,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靠拢,可使本发明具备更多的多点支撑作用,可起到稳定滤器在血管内形态的作用,当滤器在血管内轻度倾斜时,多端点贴着血管壁,以防止更多倾斜,从而保持滤器在血管内的趋中性。
优选所述第一支撑杆4、第二支撑杆2条数分别为4-8根,优选为6根;优选所述第三支撑杆5条数为8-16根,优选为12根。
第一支撑杆4、第三支撑杆5的优选长度范围分别为8-16mm和10-16mm。
上述支撑杆根数的设置,是经过大量试验得出的,可由多根支撑杆均匀分布,形成规则的滤网状,根数太少不利于于滤器主体在血管内放置的稳定性,根数太多不好加工,同时也浪费材料。第一支撑杆4、第三支撑杆5及第二支撑杆2的长度范围的限制,使滤器主体更加适合放置于肾静脉和髂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位置,防止下肢血栓上行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
进一步优选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在距离其末端10-15mm范围处靠拢,末端略分叉张开,使滤器植入后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支撑杆2远端弯曲部分的长度为4-20毫米,弯曲的曲率半径为3-10毫米,弯曲角度为90-270度。
第二支撑杆2经过上述形状的设置,可防止滤器在血液的冲刷下发生位移,本发明优选向上或向下弯曲,形成一个钩型的支撑杆,此结构的钩型支撑杆可以更为牢固的钩着血管内壁,进一步提高滤器主体的自中心性。
所述第二支撑杆2和第三支撑杆5的末端端点3和6均为球状圆头,贴着血管内壁。
本发明所有支撑杆的末端端点均为球状圆头,支撑血管,可防止刺伤血管壁。向上或向下弯曲的第二支撑杆2和位于下方的第三支撑杆5的这种设计使得滤器有两层支撑血管的位点,使得滤器有较好的自中心性,防止滤器在植入后发生倾斜。这样的设计同时大大减少器械与血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加大内皮细胞的爬附难度,延缓内皮组织覆盖支撑杆的时间。即使有内皮化发生,多根支撑杆的设计,在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可轻松将支撑杆从内皮组织中抽出,减少器械分离时对血管的损伤。
优选所述末端端点3球状圆头的直径约为25-45毫米。优选所述末端端点6球状圆头直径约为35-65毫米。
支撑杆末端球状圆头直径不应太小,太小影响在血管内壁的支撑作用,圆头直径太大不好将支撑杆从内皮组织中抽出;由于第二支撑杆2更容易被内皮组织覆盖,端点3的圆直径应设置的小一些,使其与血管壁的接触减小,从而延缓内皮组织覆盖支撑杆2的时间。
当下腔静脉滤器呈平面展开时,第二支撑杆2的末端为端点3,所述对称的两个末端端点3之间的距离D1比血管直径大5-10mm,所述第三支撑杆5的末端为端点6,对称的两个末端端点6之间的距离D2比血管直径大15-25mm。
本发明D1、D2均大于血管直径,D2又大于D1的这种设计,可使滤器主体在血管内更稳固,进一步防止滤器发生位移。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替代方式为:不含有第二支撑杆2或者第二支撑杆2不进行弯曲。
所述下腔静脉滤器优选采用镍钛合金管整体激光切割成型,滤器的滤网状结构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
本发明的腔静脉滤器采用镍钛合金管整体激光切割成型,其所采用的镍钛合金管具有抗磁性,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其结构具有极好的机械稳定性,不易断裂和散架,可保持其结构完整性。
所述连接部件12与推送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圈套连接。推送装置优选为推送杆。
如用螺纹连接时,连接部件的连接螺母和滤器主体可采用同种材料。
当滤器主体为镍钛合金管时,连接螺母也采用镍钛合金制作而成,避免在器械上引入不同种类的材料,从而避免滤器发生自腐蚀而破坏器械的机械性能和产生有毒物质,使得本发明的滤器更有利于延长临时放置的时间和用于永久植入人体内。
本发明中所述涉及尺寸的“约”或“略”指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尺寸差异或误差,优选如±1mm以内,或±0.5mm以内,或者更优选±0.2mm以内。
本发明的可延长植入时间和可回收的下腔静脉滤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的下腔静脉过滤器可经过介入的方法临时放置于下腔静脉内,预防在下肢静脉内形成的血栓上行引起肺栓塞。通过本发明的实施,可延长下腔静脉过滤器在血管内的临时放置时间,有效预防继发的肺栓塞,安全度过肺栓塞的危险期。在血栓形成危险期过后,可顺利将下腔静脉过滤器取出,从而避免将下腔静脉过滤器永久留植在血管内,引发永久植入的后续风险和并发症。
本发明的下腔静脉过滤器结构使得滤器有两层支撑血管的位点,同时多个端点的设计大大减少器械与血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将面面接触转换成点点接触,加大内皮细胞的爬附难度,可延长下腔静脉过滤器在血管内的时间至2~3个月,同时用于保持滤器在血管内的趋中性。
本发明的下腔静脉过滤器两层支撑血管的位点结构,使得滤器有较好的自中心性,防止滤器在植入后发生倾斜。
本发明的下腔静脉过滤器多根杆的设计,在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可轻松将支撑杆从内皮组织的抽出,回收操作方便。
本发明的下腔静脉过滤器在下腔静脉固定稳定,支撑杆球状圆头的设置,能有效防止过滤器对病人血管壁的损伤。
本发明产品采用镍钛合金管整体激光切割成型,所采用的镍钛合金具有抗磁性,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
本发明产品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其结构具有极好的机械稳定性,不易断裂和散架,保持其结构完整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下腔静脉过滤器在血管内的示意图。
图2本发明下腔静脉过滤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本发明下腔静脉过滤器第二至第四实施例的上视平面展开图。
图4本发明下腔静脉过滤器第五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5本发明下腔静脉过滤器第六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6本发明下腔静脉过滤器第七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7本发明一种植入下腔静脉过滤器的推送装置示意图。
图8本发明一种回收下腔静脉过滤器的管腔抓捕系统示意图。
图中:1-回收钩;2、4、5、10-支撑杆;3、6-球状圆头;7-下腔静脉;8-髂静脉;9-肾静脉;11-支撑杆分支处;12-连接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事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内容不局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腔静脉滤器可经过介入的方法放置于肾静脉9和髂静脉8之间的下腔静脉7位置,防止下肢血栓上行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如图2或4所示,我们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其结构具有极好的机械稳定性,不易断裂和散架,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回收钩1,用于滤器的回收。连接部件12设置在回收钩1的下方,连接部件内部设置有与推送装置连接的部件,连接部件与推送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圈套连接。连接部件12的下端往下分出多根第一支撑杆4,且每根支撑杆4在11处分成一根第二支撑杆2和两根第三支撑杆5,其中支撑杆2的远端向上端或向下端弯曲,形成一个钩型,并支撑血管,第三支撑杆5继续向下伸展,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呈内弧形展开,且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靠拢,展开时各支撑杆张开,整体形成滤网状。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腔静脉滤器可经过介入的方法放置于肾静脉9和髂静脉8之间的下腔静脉7位置,防止下肢血栓上行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如图2所示,我们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其结构具有极好的机械稳定性,不易断裂和散架,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腔静脉滤器采用镍钛合金管整体激光切割成型,其所采用的镍钛合金管具有抗磁性,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回收钩1,用于滤器的回收。连接部件12设置在回收钩1的下方,连接部件内部设置有与推送装置连接的部件,连接部件与推送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圈套连接。如用螺纹连接时,连接螺母也采用镍钛合金制作而成,避免在器械上引入不同种类的材料,从而避免滤器发生自腐蚀而破坏器械的机械性能和产生有毒物质,使得本发明的滤器更有利于延长临时放置的时间和用于永久植入人体内。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部件12的下端往下分出多根第一支撑杆4,且支撑杆4以连接部件12的下部为中心均匀分出,每根支撑杆4在11处分成一根第二支撑杆2和两根第三支撑杆5,其中支撑杆2的远端向上弯曲,形成一个钩型,并支撑血管,第二支撑杆2近端与所分出其的第一支撑杆4几乎在同一直线上。第三支撑杆5继续向下伸展,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以第一支撑杆4为中心向下分出,并呈内弧形展开,且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靠拢,展开时各支撑杆张开,整体形成滤网状。如图3所示,当滤器主体平铺展开时,对称两端点3之间的距离D1小于对称两端点6之间的距离D2。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腔静脉滤器可经过介入的方法放置于肾静脉9和髂静脉8之间的下腔静脉7位置,防止下肢血栓上行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如图4所示,我们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其结构具有极好的机械稳定性,不易断裂和散架,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腔静脉滤器采用镍钛合金管整体激光切割成型,其所采用的镍钛合金管具有抗磁性,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回收钩1,用于滤器的回收。连接部件12设置在回收钩1的下方,连接部件内部设置有与推送装置连接的部件,连接部件与推送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圈套连接。如用螺纹连接时,连接螺母也采用镍钛合金制作而成,避免在器械上引入不同种类的材料,从而避免滤器发生自腐蚀而破坏器械的机械性能和产生有毒物质,使得本发明的滤器更有利于延长临时放置的时间和用于永久植入人体内。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部件12的下端往下分出4-8根第一支撑杆4,且支撑杆4以连接部件12的下部为中心均匀分出,每根支撑杆4在11处分成一根第二支撑杆2和两根第三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2共有4-8根,第三支撑杆5共有8-16根。其中支撑杆2的远端向下端弯曲,形成一个钩型,并支撑血管,第二支撑杆2近端与所分出其的第一支撑杆4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支撑杆2的末端端点3为球状圆头。第三支撑杆5继续向下伸展,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以第一支撑杆4为中心向下分出,并呈内弧形展开,且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靠拢,其末端略分叉张开。支撑杆5的末端端点6为球状圆头,支撑血管。展开时各支撑杆张开,整体形成滤网状。如图3所示,当滤器主体平铺展开时,对称两端点3之间的距离D1小于对称两端点6之间的距离D2。
实施例4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腔静脉滤器可经过介入的方法放置于肾静脉9和髂静脉8之间的下腔静脉7位置,防止下肢血栓上行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如图2所示,我们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其结构具有极好的机械稳定性,不易断裂和散架,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腔静脉滤器采用镍钛合金管整体激光切割成型,其所采用的镍钛合金管具有抗磁性,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回收钩1,用于滤器的回收。连接部件12设置在回收钩1的下方,连接部件内部设置有与推送装置连接的部件,连接部件与推送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圈套连接。如用螺纹连接时,连接螺母也采用镍钛合金制作而成,避免在器械上引入不同种类的材料,从而避免滤器发生自腐蚀而破坏器械的机械性能和产生有毒物质,使得本发明的滤器更有利于延长临时放置的时间和用于永久植入人体内。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部件12的下端往下分出6根长度为8-16mm的第一支撑杆4,且支撑杆4以连接部件12的下部为中心均匀分出,每根支撑杆4在11处分成一根第二支撑杆2和两根第三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2共有6根,第三支撑杆5共有12根,每根长度为10-16mm。其中支撑杆2的远端向上端或向下端弯曲,形成一个钩型,并支撑血管,第二支撑杆2弯曲部分的长度为4-20毫米,弯曲的曲率半径为3-10毫米,弯曲角度为90-270度。第二支撑杆2近端与所分出其的第一支撑杆4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支撑杆2的末端端点3为直径为25-45毫米的球状圆头。第三支撑杆5继续向下伸展,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以第一支撑杆4为中心向下分出,并呈内弧形展开,且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在距离其末端10-15mm处靠拢,末端略分叉张开。支撑杆5的末端端点6为直径为35-65毫米的球状圆头,支撑血管。展开时各支撑杆张开,整体形成滤网状。如图3所示,当滤器主体平铺展开时,对称两端点3之间的距离D1小于对称两端点6之间的距离D2,且D1比血管直径大5-10mm,D2比血管直径大15-25mm.。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腔静脉滤器可经过介入的方法放置于肾静脉9和髂静脉8之间的下腔静脉7位置,防止下肢血栓上行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如图4所示,我们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其结构具有极好的机械稳定性,不易断裂和散架,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腔静脉滤器采用镍钛合金管整体激光切割成型,其所采用的镍钛合金管具有抗磁性,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回收钩1,用于滤器的回收。连接部件12设置在回收钩1的下方,连接部件内部设置有与推送装置连接的部件,连接部件与推送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圈套连接。如用螺纹连接时,连接螺母也采用镍钛合金制作而成,避免在器械上引入不同种类的材料,从而避免滤器发生自腐蚀而破坏器械的机械性能和产生有毒物质,使得本发明的滤器更有利于延长临时放置的时间和用于永久植入人体内。如图4所示,连接部件12的下端往下分出4-8根长度为8-16mm的第一支撑杆4,且支撑杆4以连接部件12的下部为中心均匀分出,每根支撑杆4在11处分成一根第二支撑杆2和两根第三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2共有4-8根,第三支撑杆5共有8-16根,每根长度为10-16mm。其中支撑杆2的远端向下端弯曲,形成一个接近垂直的支撑杆,并支撑血管。第二支撑杆2近端与所分出其的第一支撑杆4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支撑杆2的末端端点3为直径为25-45毫米的球状圆头。第三支撑杆5继续向下伸展,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以第一支撑杆4为中心向下分出,并呈内弧形展开,且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在距离其末端10-15mm处靠拢,末端略分叉张开,其下端10位置形成一个接近竖直的支撑杆10。支撑杆5的末端端点6为直径为35-65毫米的球状圆头,支撑血管。展开时各支撑杆张开,整体形成滤网状。
实施例6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腔静脉滤器可经过介入的方法放置于肾静脉9和髂静脉8之间的下腔静脉7位置,防止下肢血栓上行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如图5所示,我们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腔静脉滤器采用镍钛合金管整体激光切割成型,其所采用的镍钛合金管具有抗磁性,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其结构具有极好的机械稳定性,不易断裂和散架,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回收钩1,用于滤器的回收。连接部件12设置在回收钩1的下方,连接部件内部设置有与推送装置连接的部件,连接部件与推送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圈套连接。如用螺纹连接时,连接螺母也采用镍钛合金制作而成,避免在器械上引入不同种类的材料,从而避免滤器发生自腐蚀而破坏器械的机械性能和产生有毒物质,使得本发明的滤器更有利于延长临时放置的时间和用于永久植入人体内。如图5所示,连接部件12的下端往下分出4-8根长度为8-16mm的第一支撑杆4,且支撑杆4以连接部件12的下部为中心均匀分出,每根支撑杆4在11处分成一根第二支撑杆2和两根第三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2共有4-8根,第三支撑杆5共有8-16根,每根长度为10-16mm。其中支撑杆2向下端呈直线伸展,并支撑血管。第二支撑杆2近端与所分出其的第一支撑杆4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支撑杆2的末端端点3为直径为25-45毫米的球状圆头。第三支撑杆5继续向下伸展,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以第一支撑杆4为中心向下分出,并呈内弧形展开,且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在距离其末端10-15mm处靠拢,末端略分叉张开,支撑杆5的末端端点6为直径为35-65毫米的球状圆头,支撑血管。展开时各支撑杆张开,整体形成滤网状。
实施例7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腔静脉滤器可经过介入的方法放置于肾静脉9和髂静脉8之间的下腔静脉7位置,防止下肢血栓上行进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如图6所示,我们采用单层过滤网的设计。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腔静脉滤器采用镍钛合金管整体激光切割成型,其所采用的镍钛合金管具有抗磁性,不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其结构具有极好的机械稳定性,不易断裂和散架,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回收钩1,用于滤器的回收。连接部件12设置在回收钩1的下方,连接部件内部设置有与推送装置连接的部件,连接部件与推送装置的连接方式可为螺纹连接,卡扣连接和圈套连接。如用螺纹连接时,连接螺母也采用镍钛合金制作而成,避免在器械上引入不同种类的材料,从而避免滤器发生自腐蚀而破坏器械的机械性能和产生有毒物质,使得本发明的滤器更有利于延长临时放置的时间和用于永久植入人体内。如图6所示,连接部件12的下端往下分出4-8根长度为8-16mm的第一支撑杆4,且支撑杆4以连接部件12的下部为中心均匀分出,每根支撑杆4在11处分成两根第三支撑杆5,第三支撑杆5共有8-16根,每根长度为10-16mm。第三支撑杆5继续向下伸展,同一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两条第三支撑杆5以第一支撑杆4为中心向下分出,并呈内弧形展开,且相邻两根第一支撑杆4分出的相邻两条第三支撑杆5的下端在距离其末端10-15mm处靠拢,末端略分叉张开,其下端10位置形成一个接近竖直的支撑杆10。支撑杆5的末端端点6为直径为35-65毫米的球状圆头,支撑血管。展开时各支撑杆张开,整体形成滤网状。
实施例8 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目的:评价新型腔静脉滤器的可行性和器械的安全性;评价不同时间窗是回收性能和滤器表面内皮化程度,以确定回收时间窗。
实验方法:动物实验(预实验)时间:2个月
动物实验用动物:羊(约40公斤)1头
●在植入完成后服用阿司匹林30天,在有效的抗凝治疗下出现腔静脉、髂静脉浮动性血栓。
●在终点时间,血管造影评估腔静脉滤器的移位程度,使用抓捕器回收,回收后处死动物。
动物实验过程辅助使用的设备:血管造影机。
在麻醉状态下,观察动物体征,在血管造影机的观察下,采用如图7所示的推送装置将实施例4的腔静脉滤器进行输送到腔静脉,在终点时间采用如图8所示的抓捕系统套住腔静脉滤器的回收钩回收滤器,观察评估滤器表面的内皮化程度。
结果及结论:采用本发明下腔静脉过滤器可经过介入的方法临时放置于下腔静脉内,预防在下肢静脉内形成的血栓上行引起肺栓塞。通过本发明的实施,可延长下腔静脉过滤器在血管内的临时放置时间,有效预防继发的肺栓塞,安全度过肺栓塞的危险期。在血栓形成危险期过后,可顺利将下腔静脉过滤器取出,从而避免将下腔静脉过滤器永久留植在血管内,引发永久植入的后续风险和并发症。
本发明的下腔静脉过滤器结构使得滤器有两层支撑血管的位点,同时多个端点的设计大大减少器械与血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将面面接触转换成点点接触,加大内皮细胞的爬附难度,可延长下腔静脉过滤器在血管内的时间至2~3个月,同时用于保持滤器在血管内的趋中性。
本发明的下腔静脉过滤器两层支撑血管的位点结构,使得滤器有较好的自中心性,防止滤器在植入后发生倾斜。
本发明的下腔静脉过滤器多根杆的设计,在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可轻松将支撑杆从内皮组织的抽出,回收操作方便。
采用其他实施例的下腔静脉过滤器进行上述动物实验,有着基本一致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上述实施例1~7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