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9041887A - 培养容器及在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生物的系统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培养容器及在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生物的系统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41887A
CN109041887A CN201810489617.2A CN201810489617A CN109041887A CN 109041887 A CN109041887 A CN 109041887A CN 201810489617 A CN201810489617 A CN 201810489617A CN 109041887 A CN109041887 A CN 109041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tube body
culture vessel
opening
cul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896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41887B (zh
Inventor
曹家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obot Bio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obot Bio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obot Bio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Drobot Bio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41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41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41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418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A01G9/029Receptacl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1/00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arts thereof
    • A01N1/10Preservation of living parts
    • A01N1/14Mechanical aspects of preservation; Apparatu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 A01N1/146Non-refrigerated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orting or storing living parts whilst preserv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A01G9/029Receptacles for seedlings
    • A01G9/0299Handling or transporting of soil blocks 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30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1/00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arts thereof
    • A01N1/10Preservation of living parts
    • A01N1/14Mechanical aspects of preservation; Apparatu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 A01N1/142Apparat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1/00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u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08Flask, bottle or test tub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24Gas permeable par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34Internal compartments or parti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38Caps; Covers; Plugs; Pouring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50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orientating the apparatu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3/00Means for introduction, transport, positioning, extraction, harvesting, peeling or sampling of biological material in or from the apparatus
    • C12M33/04Means for introduction, transport, positioning, extraction, harvesting, peeling or sampling of biological material in or from the apparatus by injection or suction, e.g. using pipettes, syringes, need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48Automatic or computerized contr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培养容器,其包括:一管体,于其相对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及一盖子,可安装于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且可自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移除,其中,该盖子包含一容置部以容置供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该容置部在该盖子安装于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时为容纳于该管体内。另外,移转培养标的生物的方法及系统系包含在两个培养容器之间交换盖子。

Description

培养容器及在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生物的系统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培养容器、及在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生物的系统与方法。
背景技术
果蝇属(Drosophila species)如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亦已知为果蝇(fruit flies))系被密集用于基因研究中,并为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习知模式生物。果蝇培养通常系于小管或瓶子中进行。为了长时间维持果蝇原种,培养的果蝇必须周期性地转移至新的小管或瓶子中。此转移程序在涉及数千原种的大规模培养时相当具有挑战性,其中,于各个小管或瓶子中的该培养生物必须转移至新的、干净的小瓶或瓶子中,且不可引入可能改变该培养原种的污染物。
一些既有设备可利用机器手臂以加速转移。例如,为了由一培养管将果蝇培养株(culture of fruit fries)转移至新的培养管,该转移程序包含迷昏果蝇、打开两个培养管、以机器手臂将该两个培养管对位以使它们对应的开口彼此紧密接触、以及将该果蝇由目前的培养管转移至新的培养管。此方法相当耗时且需要精密控制,例如培养管必须适当对位,如此果蝇的转移才不会引入污染物、或果蝇才不会掉落在培养管外,而污染后续加工处理的培养管。
因此,可以更有效率方式达成转移、并解决或改善至少上述议题的设计,仍有其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培养容器、及在多个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生物的系统及方法。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培养容器,其包括:一管体,于其相对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及一盖子,可安装于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且可自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移除,其中,该盖子包含一容置部以容置供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该容置部在该盖子安装于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时为容纳于该管体内。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转移系统,其包括:一第一传送系统,用以沿第一路径运送至少第一培养容器,其中,该第一培养容器包含一个具有至少一开口的第一管体,该第一管体的开口由一个可移除的第一盖子封闭,该第一盖子包含第一容置部以容置供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该第一容置部在该第一盖子安装于该第一管体时为容纳于该第一管体内;一第二传送系统,用以沿第二路径运送至少第二培养容器,其中,该第二培养容器包含一个具有至少一开口的第二管体,该第二管体的开口由一个可移除的第二盖子封闭,该第二盖子包含第二容置部以容置供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该第二容置部在该第二盖子安装于该第二管体时为容纳于该第二管体内;以及一交换单元,设置于该第一传送系统和该第二传送系统之间,该交换单元可在该第一培养容器和该第二培养容器之间交换该第一盖子和第二盖子,使该第一盖子安装至该第二管体,而该第二盖子安装至该第一管体。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转移方法,其包括:提供一第一培养容器,其中有一标的生物,该第一培养容器包含一第一管体、一第一盖子及一第一透气性拴塞,该第一管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两个开口,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一透气性拴塞分别封闭该第一管体的该两个开口,该第一盖子包含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为容纳于该第一管体内并具有供该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及该标的生物的新子代;提供一个干净的第二培养容器,其中,该第二培养容器包含一第二管体、一第二盖子及一第二透气性拴塞,该第二管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两个开口,该第二盖子和该第二透气性拴塞分别封闭该第二管体的该两个开口,该第二盖子包含一第二容置部,该第二容置部为容纳于该第二管体内并具有供该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及于该第一培养容器和该第二培养容器之间交换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使该第一盖子安装至该第二管体,而该第二盖子安装至该第一管体。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培养容器的立体图。
图2绘示图1的培养容器的分解图。
图3绘示图1的培养容器中所设有的盖子的侧视图。
图4绘示培养容器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5绘示培养容器的另一不同结构的侧视图。
图6绘示图1的培养容器用以培养并维持标的生物的应用示意图。
图7绘示培养容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绘示图7的培养容器用以培养并维持标的生物的应用示意图。
图9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能够在多个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标的生物的自动化转移系统的简易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初始提供予转移系统的含有标的生物的培养容器和干净的培养容器的示意图,其中培养容器为类似于图1所示的结构。
图11A和图11B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初始提供予转移系统的含有标的生物的培养容器和干净的培养容器的示意图,其中培养容器为类似于图7所示的结构。
图12绘示图9的转移系统在其第一传送系统中所设有的旋转平台的立体图。
图13绘示图9的转移系统中所设有的接收盘的立体图。
图14绘示图9的转移系统在其第二传送系统中所设有的旋转平台的立体图。
图15绘示图9的转移系统中所设有的另一接收盘的立体图。
图16绘示图9的转移系统中所设有的麻醉单元的一例示结构的立体图。
图17绘示图9的转移系统中的麻醉单元的另一例示结构的立体图。
图18绘示图9的转移系统中所设有的交换单元的一例示结构的立体图。
图19绘示图9的转移系统中所设有的密封单元的一例示结构的示意图。
图20绘示图9的转移系统中所设有的列印单元的立体图。
图21为自动化转移系统的方法步骤的流程图。
图22A和图22B分别绘示由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初始培养容器经转移后所得到的两个培养容器的示意图。
图23A和图23B分别绘示由图11A及图11B所示的初始培养容器经转移后所得到的两个培养容器的示意图。
图24A和图24B分别绘示图22A和图22B的培养容器在其盖子上附着有密封膜的示意图。
图25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能够在多个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标的生物的自动化转移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6绘示图25的转移系统中所设有的交换单元的一例示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的实施例提供培养容器,及能够快速移转培养容器中所生长的标的生物的系统及方法。图1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培养容器100的侧视图,图2绘示培养容器100的分解图,而图3绘示培养容器100的盖子104的侧视图。参照图1-3,培养容器100可用以培养并维持标的生物的族群。可于培养容器100中生长并维持的生物例如包含,但非限于,果蝇属例如果蝇、或任何其他可作为实验模式的昆虫。培养容器100可包含一管体102及可移除的盖子104。管体102可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管体102的形状例如可包含,但非限于,大致为圆柱形(如图所示)、截锥形、棱柱形等。管体102具有中空内部,及分别位于管体102相对两端的两个开口103、105,其与管体102的中空内部相连。为了方便观察封于培养容器100中的标的生物,管体102可由透明材料所制,例如透明玻璃或塑胶。
盖子104可安装于管体102的开口103、或自管体102的开口103移除。盖子104可包含一容置部106及一通孔108。容置部106可被配置于盖子104上面向管体102的内侧,且可设计为能够容置供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例如营养物质、药物等。依据一实施例,容置部106可包含一基底表面110及一周围壁112,基底表面110及周围壁112相连接以至少部分定义一凹处114,其中适于容置可消化的物质。当盖子104安装至管体102上并封闭管体102的开口103时,容置部106为容纳于管体102内,且周围壁112自基底表面110朝向管体102的另一开口105突出。
盖子104安装至管体102并封闭管体102的开口103时,通孔108即可与管体102的中空内部相连通,使流体得经由通孔108流入培养容器100。依据一实施例,盖子104上在相对于管体102的外侧可包含一个具有侧壁118的凹处116,而通孔108可延伸通过盖子104并在凹处116的侧壁118上和位于盖子104内侧的容置部106的一侧上分别具有开口。举例而言,通孔108可于容置部106的一侧具有开口108A,如图1和图3所示。藉此,通孔108可与凹处116相连接。凹处116可具有扩大尺寸,以利于流体流入凹处116,并接着经由通孔108流入至培养容器100内部。通孔108及/或位于培养容器100内部的开口108A可为足够小到能够防止培养容器100中所培养的标的生物经由通孔108逃脱。
参照图1-3,盖子104还可包含一或多个密封承接表面,其可设置于凹处116的邻近处。依据一实施例,盖子104上可设有两个密封承接表面120、122。密封承接表面120、122可以彼此大致平行而沿凹处116周围延伸。举例而言,密封承接表面120、122可由凹处116的侧壁118突出于不同高度的凸缘部所定义。依据一实施例,各密封承接表面120、122可为环形状。然而,密封承接表面120、122可为任何合适的形状。于应用时,各密封承接表面120、122可接受密封膜附着以封闭凹处116并防止流体通过盖子104的通孔108而进入管体102的中空内部。
可应用任何适当技术将盖子104接附至管体102。依据一实施例,可藉由盖子104与管体102之间的干涉配合(interference fit)而将盖子104接附至管体102。举例而言,参照图1和图3,盖子104可包含一耦合部124,当盖子104被组装以封闭开口103时,耦合部124可与管体102的侧壁表面形成摩擦接触。例如,耦合部124可插入至开口103并与管体102内为邻接开口103的部分表面形成摩擦接触。为方便于盖子104与管体102的组装和移除,盖子104与管体102之间的摩擦接触可以藉由盖子104在耦合部124上所形成的锥形状达成。
图4绘示一变化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可藉由盖子104与管体102之间的螺纹旋合,而使盖子104接附至管体102。参照图4,盖子104可包含耦合部126,其具有螺纹部128,且管体102可具有另一螺纹部130,其沿开口103周围延伸。螺纹部128、130可彼此啮合,使盖子104接附至管体102。
参照图1和图4,当盖子104安装至管体102时,于管体102的内侧壁表面和容置部106之间可形成一间隙G,其中,间隙G可沿容置部106的高度延伸至容置部106的端缘106A。管体102和容置部106的尺寸设计,可使间隙G(尤其在容置部106的端缘106A处)足够小到能够防止培养生物于间隙G通过。
图5绘示另一变化型结构的侧视图,其中,管体102'在邻接于盖子104的容置部106处可具有锥形部102A'。间隙G可形成于锥形部102A'的内侧壁与容置部106之间。由于锥形部102A',间隙G可朝向容置部106的端缘106A逐渐减缩。因此,于端缘106A处之间隙G为最小,以防止培养生物通过。
参照图1-5,盖子104还可包含一抓握部132。盖子104接附至管体102时,抓握部132可自管体102的外侧表面侧向地突出。抓握部132可沿盖子104圆周连续地延伸,或于盖子104圆周上局部突出。抓握部132可便于抓取盖子104,以利于管体102上组装及移除盖子104。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培养容器100还可包含透气性拴塞136,其为可移离地安装至管体102并封闭管体102的开口105。透气性拴塞136可允许空气通过以供培养容器100内所培养的生物呼吸,同时可防止培养标的生物经由管体102的开口105逃离培养容器100。透气性拴塞136可包含透气材料。透气性拴塞136的材料例如包含,但不限于,棉、透气纤维、多孔或可穿孔材料等。
依据至少一实施例,所述的培养容器100例如为具有长形状的培养管。举例而言,管体102的长度介于约5公分(cm)和约20cm之间。管体102的半径例如介于约0.5cm和约6cm之间。盖子104的高度例如介于约1cm和约10cm之间。又,盖子104的半径例如介于约0.5cm和约6cm之间。
然而,应理解培养容器100并未限制于管状实施例,其可为其他型式。举例而言,培养容器100亦可为用以繁殖标的生物较大族群的培养瓶而实施。
图6绘示培养容器100用以培养并维持标的生物T的族群的例示性应用图。标的生物T例如包含,但非限于,果蝇或其他标的昆虫。封于培养容器100内的生物可包含成虫型式及非成虫型式,如卵、幼虫、及/或蛹。以盖子104封闭管体102的开口103,且透气性拴塞136封闭管体102的开口105时,培养容器100可用以培养标的生物T的族群。盖子104的容置部106中可容置有标的生物T在培养容器100内生长时所需摄取的消耗物质138。消耗物质138例如包含,但非限于,营养物质、药物等。另外,盖子104的容置部106中可接收标的生物的新子代T',其可包含,但非限于,非成虫型式如卵、幼虫、及/或蛹。举例而言,标的生物的新子代T'可附着于消耗物质138及/或容置部106的壁112上。又,密封膜140可附着至两个密封承接表面120、122之一(例如所示的密封承接表面120),以防止不欲物质或污染物经由盖子104的通孔108导入至培养容器100内部。当培养标的生物T时,可以盖子104位于培养容器100底部且透气性拴塞136位于顶部的型式放置培养容器100,以利于空气能够通过透气性拴塞136进入培养容器100。
图7绘示另一不同结构的培养容器100'的立体图。参照图7,培养容器100'可与前述实施例具有类似结构,包含管体102,其于相对两端分别具有两个开口103、105,可移除的盖子104'可封闭开口103,且透气性拴塞136可封闭另一开口105。管体102可具有一内凸缘160,其位于靠近开口105处。透气性拴塞136封闭开口105时可与内凸缘160相接触。内凸缘160可阻挡透气性拴塞136,并防止其过度移动至管体102中。盖子104'类似于前述实施例,但不具有通孔108。更具体而言,盖子104'可包含容置部106,其用于容置可被培养标的生物摄取的消耗物质。容置部106可设置于盖子104'上面向管体102的内侧,并可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类似结构。又,盖子104'可包含一颈部(throttle portion)162,其邻接于容置部106和抓握部132。颈部162较抓握部132窄,且颈部162的周围表面可设有多个凸肋164。依据一实施例,包含容置部106、抓握部132、颈部162及凸肋164的盖子104'可一体成型而为单一部件。盖子104'可部分插入管体102,使凸肋164接触开口103的周缘,且颈部162和凸肋164至少部分地暴露于管体102的外侧。凸肋164和开口103的周缘之间的接触可确保盖子104'停止在适当位置以封闭管体102的开口103,且有助于安装及移除盖子104'。
图8绘示培养容器100'用以培养并维持标的生物T的族群的例示性应用的示意图。培养容器100'可用以培养该标的生物T的族群,系以盖子104'封闭管体102的开口103,且透气性拴塞136封闭管体102的开口105。盖子104'的容置部106中可容置有可被封于培养容器100'内生长的标的生物T摄取的消耗物质138。另外,盖子104'的容置部106中还可容置有标的生物的新子代T',其可包含但非限于,生物的非成虫型式如卵、幼虫、及/或蛹。举例而言,标的生物的新子代T'可附着于消耗物质138及/或容置部106的壁112上。当培养标的生物T时,可以盖子104'位于培养容器100'底部且透气性拴塞136位于顶部的型式放置培养容器100',以利于空气能够通过透气性拴塞136而进入培养容器100'。
标的生物T培养于培养容器100或100'中一段时间后,生物的新子代T'及死亡有机质会累积于培养容器100或100'内部。因此,会需要转移至新的培养容器以继续培养标的生物T。
图9绘示一种能够在多个培养容器100A、100B之间转移培养标的生物的自动化转移系统200的简易示意图。各培养容器100A、100B可具有相同结构,其例如为前述培养容器100或100'的结构。图10A和图10B绘示培养容器100A、100B具有类似于图1所示的培养容器100的实施例,其中,图10A系绘示初始提供予转移系统200的培养容器100A的示意图,而图10B系绘示初始提供予转移系统200的培养容器100B的示意图。参照第10A图,初始提供的培养容器100A可包含标的生物T的培养,其例如为果蝇或其他昆虫。培养容器100A包含管体102A,其分别以盖子104A封闭其一端且以透气性拴塞136封闭其相对另一端。盖子104A可与前述的盖子104具有相同结构,包含通孔108和为容纳于培养容器100A的管体102A内的容置部106。盖子104A的容置部106中具有可被标的生物T摄取的消耗物质138(例如包含营养物质、药物等),及标的生物T的新子代T',其可包含生物的非成虫型式如卵、幼虫、及/或蛹。
参照图10B,初始提供的培养容器100B为干净的培养容器,不含有培养生物。同样地,培养容器100B包含一管体102B,分别以盖子104B封闭其一端且以透气性拴塞136封闭其相对另一端。盖子104B可与前述的盖子104具有相同结构,包含通孔108和为容纳于培养容器100B内的容置部106。盖子104B的容置部106中具有可被标的生物T摄取的消耗物质138。
图11A和图11B绘示另一实施例,其于转移系统200中所处理的培养容器100A、100B具有类似于图7所示的培养容器100'的结构,其中,图11A绘示初始提供予转移系统200的培养容器100A的示意图,而图11B绘示初始提供予转移系统200的培养容器100B的示意图。参照图11A,初始提供的培养容器100A中包含标的生物T的培养,其例如为果蝇或其他昆虫。培养容器100A包含一管体102A,分别以盖子104A封闭其一端且以透气性拴塞136封闭其相对另一端。盖子104A可与图7和图8所示的盖子104'具有相同结构,包含为容纳于培养容器100A的管体102A内的容置部106。盖子104A的容置部106中具有可被标的生物T摄取的消耗物质138(例如包含营养物质、药物等),及标的生物T的新子代T',其可包含生物的非成虫型式如卵、幼虫、及/或蛹。
参照图11B,初始提供的培养容器100B为干净的培养容器,不含有培养生物。同样地,培养容器100B包含一管体102B,分别以盖子104B封闭其一端且以透气性拴塞136封闭其相对另一端。盖子104B可与前述的盖子104'具有相同结构,包含为容纳于培养容器100B内的容置部106。盖子104B的容置部106中具有可被标的生物T摄取的消耗物质138。
参照图9,自动化转移系统200可包含两个传送系统202、204、一麻醉单元206、一交换单元208、一读取单元214、一列印单元216及两个检验单元218、220。
传送系统202可定义出运输路径P1,而培养容器100A可沿运输路径P1运送并处理。依据一实施例,传送系统202可包含一容器供给部222、一旋转平台224及一容器卸除部226。容器供给部222可包含坡道或输送带,并可运送成排的培养容器100A。容器供给部222可以盖子104A位于管体102A顶部的型式,将初始提供的各培养容器100A传送至旋转平台224。
依据一实施例,培养容器100A可为手动置放,使培养容器100A的盖子104A位于管体102A的顶端。依据另一实施例,可于传送系统202的前设置一机械设备,其能够翻转培养容器100A,使培养容器100A的盖子104A位于管体102A的顶端。举例而言,培养容器100A可于初始被置放于一支架上,并利用翻转单元201(例如包含机械手臂)翻转支持架及置于其中的培养容器100A,使培养容器100A的盖子104A位于管体102A的顶端。
配合图9、10A及11A,图12绘示旋转平台224的立体图。参照图9、10A、11A及12,旋转平台224可包含一固定基台228、及枢接至固定基台228的转盘230。固定基台228可包含侧壁232,其沿转盘230周围延伸并具有一开口234,使培养容器能够通过开口234装载于旋转平台224及/或自旋转平台224卸载。转盘230可具有多个开槽236,其为沿一圆圈彼此间隔分布。开槽236的形状和尺寸可设为容置一培养容器100A,尤其培养容器100A的管体102A。各培养容器100A的管体102A可分别经由开口234而装载于转盘230的开槽236中,而转盘230接着可沿着运输路径P1的弧形部分旋转,以将置于开槽236中的管体102A由容器供给部222经交换单元208运送至容器卸除部226。
容器卸除部226可包含坡道或转送带。容器卸除部226可沿着运输路径P1设置于交换单元208的下游,并将处理后的培养容器100A'由旋转平台224前往接收盘240运送。
图13绘示接收盘240的立体图。接收盘240可包含螺旋形轨道241以接收处理后的培养容器100A'。处理后的容器100A'可被推移通过接收盘240的开口241A并进入螺旋形轨道241以便暂存。螺旋形轨道241的形状可有助于将处理后的培养容器100A'自容器卸除部226卸除。
继续参照图9,传送系统204可定义出运输路径P2,而培养容器100B可沿运输路径P2运送并处理。依据一实施例,传送系统204可与传送系统202具有类似结构,包含一容器供给部242、一旋转平台244及一容器卸除部246。容器供给部242可包含坡道或输送带,并可运送成排的培养容器100B。容器供给部242可以盖子104B位于管体102B顶部的型式,将初始提供的各培养容器100B传送至旋转平台244。
配合图9、10B及11B,图14绘示旋转平台244的立体图。参照图9、10B、11B及14,旋转平台244可包含一固定基台248、及枢接至固定基台248的转盘250。固定基台248可包含侧壁252,其系沿转盘250周围延伸并具有一开口254,使培养容器能够经由开口254装载于旋转平台244及/或自旋转平台244卸载。转盘250可具有多个开槽256,其沿一圆圈彼此间隔分布。开槽256的形状及尺寸可设为容置一培养容器100B,尤其培养容器100B的管体102B。各培养容器100B的管体102B可分别经由开口254而装载于转盘250的开槽256中,而转盘250接着可沿着运输路径P2的弧形部分旋转,以将置于开槽256中的管体102B由容器供给部242经交换单元208运送至容器卸除部246。
参照图9,容器卸除部246可包含坡道或输送带。容器卸除部246可沿着运输路径P2设置于交换单元208的下游,并将处理后的培养容器100B'由旋转平台244前往接收盘258运送。
图15系绘示接收盘258的立体图。接收盘258可类似于接收盘240,包含螺旋形轨道259以接收处理后的培养容器100B'。处理后的容器100B'可被推移通过接收盘258的开口259A并进入螺旋形轨道259以便暂存。螺旋形轨道259的形状可有助于将处理后的培养容器100B'自容器卸除部246卸除。
参照图9,麻醉单元206可设置于传送系统202的邻近处,且沿运输路径P1位于交换单元208的上游。麻醉单元206可麻醉培养容器100A内的标的生物T。例如,当培养容器100A具有图10A所示的结构时,麻醉单元206可通过盖子104A的通孔108注入麻醉物质至培养容器100A内;或当培养容器100A具有图11A所示的结构时,麻醉单元206可通过透气性拴塞136注入麻醉物质至培养容器100A内。被麻醉的部分生物,大多为成虫,接着可藉由重力作用而落于透气性拴塞136上。
配合图9,图16绘示一种能够通过盖子104A注入麻醉物质至图10A所示的培养容器100A内的麻醉单元206的结构立体图。参照图9、10A及16,依据一实施例,麻醉单元206可包含一固定支撑架260、及相互连接的喷嘴262和导管264。麻醉物质如二氧化碳,可沿导管264流向喷嘴262。喷嘴262可为朝下的,且可移动式连接至固定支撑架260,使喷嘴262得上下移动。喷嘴262可向下移动至邻近培养容器100A的较低位置,以便通过盖子104A注入麻醉物质至培养容器100A内,且可向上移动至较高位置以清空路径供培养容器100A移位。
参照图10A所示的实施例,于麻醉单元206处理的培养容器100A可具有一个附着于盖子104A(例如其密封承接表面120)上的密封膜150,以防止流体通过通孔108流入培养容器100A内。依据一实施例,麻醉单元206的喷嘴262还可具有一个适于刺穿密封膜150的形状,以便注入麻醉物质至培养容器100A内。
配合图9,图17绘示一种能够通过透气性拴塞136注入麻醉物质至图11A所示的培养容器100A内的麻醉单元206的结构立体图。图17所示的麻醉单元206非常类似于图16所示者,包含固定支撑架260、及相互连接的喷嘴262和导管264。于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喷嘴262可为朝上的,且可移动式连接至固定支撑架260,使喷嘴262得上下移动。喷嘴262可向上移动至邻近培养容器100A的较高位置,以便通过透气性拴塞136注入麻醉物质至培养容器100A内,且可向下移动至较低位置以清空路径供培养容器100A移位。
依据一实例,麻醉单元206可设置于旋转平台224的邻近处,如图9所示。当麻醉物质被注入至培养容器100A内的后,旋转平台224即可由麻醉单元206运送培养容器100A前往交换单元208。
配合图9,图18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交换单元208的立体图。参照图9和图18,交换单元208可沿运输路径P1设置于麻醉单元206的下游并位于两个传送系统202、204之间,其中,两个传送系统202、204得以盖子104A、104B分别位于管体102A、102B的顶部的型式分别运送培养容器100A、100B前往交换单元208。交换单元208可在两个培养容器100A、100B之间交换盖子104A、104B,使初始接附于管体102A的盖子104A变成接附至管体102B,而初始接附于管体102B的盖子104B变成接附至管体102A。更具体而言,交换单元208可分别自管体102A、102B上分离两个盖子104A、104B,相对于管体102A、102B对调盖子104A、104B,并接附盖子104A至管体102B及盖子104B至管体102A。
依据一实施例,交换单元208可包含一旋转部266和两个手臂268。旋转部266例如包含一支撑杆270及一横杆272,且支撑杆270和横杆272为相固接。支撑杆270可绕枢转轴线R旋转,而横杆272可大致垂直于枢转轴线R延伸。两个手臂268可在枢转轴线R的直径两端处连接至旋转部266的横杆272。两个手臂268可在邻近抓握部132处分别抓取两个盖子104A、104B。各手臂268可于管体102A或102B分离或接附盖子104A或104B,而旋转部266可旋转以相对于管体102A、102B对调盖子104A、104B。
依据一实施例,除了绕行枢转轴线R旋转外,旋转部266和两个手臂268还可沿着枢转轴线R同步滑动。旋转部266和两个手臂268可沿枢转轴线R向上滑动以相对于管体102A、102B分别分离盖子104A、104B,绕枢转轴线R旋转以相对于旋转平台224、244上为静态的管体102A、102B移动并对调两个盖子104A、104B,接着向下滑动以分别接附盖子104A至管体102B及盖子104B至管体102A。
继续参照图9,在交换单元208处交换两个盖子104A、104B之后,培养容器100A变成由盖子104B接附至管体102A所组成的培养容器100A',而培养容器100B变成由盖子104A接附至管体102B所组成的培养容器100B'。接着,培养容器100A'可由传送系统202沿运输路径P1运送以进行后续处理,同时,培养容器100B'可由传送系统204沿运输路径P2运送以进行后续处理。
参照图9,于初始提供予转移系统200的培养容器100A、100B的盖子104A、104B具有图10A和图10B所示的结构时,转移系统200还可包含两个密封单元210、212。密封单元210可沿运输路径P1设置于邻近旋转平台224并位于交换单元208的下游,而密封单元212可沿运输路径P2设置于邻近旋转平台244并位于交换单元208的下游。密封单元210可将密封膜附着至管体102A上的盖子104B(例如于其密封承接表面120上),而密封单元212可将密封膜附着至管体102B上的盖子104A(例如于其密封承接表面122上)。
配合图9,图19绘示一个适用于各密封单元210、212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各密封单元210、212可包含一进料筒274、一绞筒276及一加热器278。呈卷状的密封膜279可缠绕于进料筒274上并与绞筒276连接。绞筒276可旋转以自进料筒274拉开密封膜279,而加热器278可将密封膜热附着至盖子104A或104B的密封承接表面120或122上。
继续参照图9,读取单元214可在交换单元208的下游处设置于邻近运输路径P2。读取单元214的实施例例如包含扫瞄装置。读取单元214可读取培养容器100B'中接附于管体102B的盖子104A上所设有的识别码。读取单元214所取得的识别码可包含关于初始维持在管体102A和盖子104A所组成的培养容器100A内的标的生物T的资讯。
列印单元216可在交换单元208的下游设置于运输路径P1的邻近处。依据读取单元214在盖子104A上所读取的编码,列印单元216可于培养容器100A'中接附于管体102A的盖子104B上列印识别码。识别码可包含的资讯,例如为标的生物T的描述、转移日期、及其他有用资讯。以此方式,可适当地追踪培养标的生物T的转移链。
配合图9,图20绘示列印单元216的立体图。列印单元216可包含一荧幕280及一列印枪282。荧幕280可显示列印单元216的各种资讯或设定。列印单元216可接收为读取单元214在接附至管体102B的盖子104A上所读取的编码相对应的数据,并可藉由列印枪282于接附至管体102A的盖子104B上列印对应的识别码。
继续参照图9,检验单元218、220可包含扫瞄装置。检验单元218可设置于旋转平台224的邻近处,且沿运输路径P1位于列印单元216的下游,例如在容器卸除部226之前。检验单元220可设置于旋转平台244的邻近处,且沿运输路径P2位于读取单元214的下游,例如在容器卸除部246之前。检验单元218、220可分别读取接附于管体102A的盖子104B上的资讯、及接附于管体102B的盖子104A上的资讯,并在培养容器100A'、100B'经由容器卸除部226、246释出至接收盘240、258之前核对资讯是否一致。
于自动化的转移系统200中,在两个培养容器100A、100B之间交换盖子104A、104B的步骤可于一个受限制的环境中进行,以避免培养容器受污染。参照图7,此受限制的环境例如由加压室284所提供,其可围住至少部分传送系统202、204(包含旋转平台224、244)、麻醉单元206、交换单元208、密封单元210、212、读取单元214、及检验单元218、220。加压室284可包含多个开口284A、284B、284C、284D以分别让容器卸除部226、容器供给部222、容器供给部242及容器卸除部246通过。以此方式,传送系统202、204可分别运送培养容器进出加压室284。加压室284可维持其内部压力高于外部环境压力,以防止污染物导入加压室284内。
配合图9-20,图21绘示自动化转移系统200为将标的生物T自培养容器100A转移至培养容器100B所执行的方法步骤的流程图。培养容器100A、100B例如为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或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于起始步骤302,将封有标的生物T的培养容器100A提供予传送系统202。标的生物T例如包含,但非限于,果蝇或其他昆虫。封于培养容器100A中的生物可包含成虫型式及非成虫型式,如卵、幼虫、及/或蛹。所有的培养容器100A可具有相同结构,其例如为图10A或图11A所示。据此,各培养容器100A可包含管体102A、为封闭管体102A的开口103的盖子104A、及封闭管体102A的开口105的透气性拴塞136。盖子104A的容置部106被容纳于管体102A内,且容置部106中具有标的生物T可摄取的消耗物质138、及生物的新子代T',其可包含,但非限于,生物的非成虫型式如卵、幼虫、及/或蛹。培养容器100A可以盖子104A位于管体102A顶部的型式提供予传送系统202。
于步骤304,干净的培养容器100B被提供至传送系统204。所有的培养容器100B可具有相同结构,其例如为图10B或图11B所示。初始提供的干净培养容器100B可为经消毒的容器,其中无培养生物。各培养容器100B可包含管体102B、为封闭管体102B的开口103的盖子104B、及封闭管体102B的开口105的透气性拴塞136。盖子104B的容置部106被容纳于管体102B内部,且容置部106中具有标的生物T可摄取的消耗物质138。培养容器100B可以盖子104B位于管体102B顶部的型式提供予传送系统204。
于步骤306,麻醉单元206可麻醉各培养容器100A内的标的生物T,其中,麻醉单元206可通过盖子104A上所提供的通孔108、或通过透气性拴塞136注入麻醉物质(如二氧化碳)至各培养容器100A内。举例而言,就图10A所示设有通孔108的盖子104A的实施例,麻醉单元206的喷嘴262可刺穿盖子104A上的密封膜150,接着通过通孔108注入麻醉物质至培养容器100A内。就图11A所示无通孔108的盖子104A的实施例,麻醉单元206的喷嘴262可在相对于盖子104A的另一端处通过透气性拴塞136伸入至管体102A内,并注入麻醉物质至培养容器100A内。于培养容器100A被运送进入加压室284之后,麻醉单元206可在旋转平台224的邻近处注入麻醉物质至各培养容器100A内。藉此,被麻醉的部分生物T,尤其其成虫型式,可藉由重力作用而落于透气性拴塞136上。同时,部分生物T,包含其新子代T',可保留于盖子104A的容置部106中。
于后续步骤308中,部分被麻醉的生物T保留于管体102A内,而交换单元208可于两个培养容器100A、100B之间交换其盖子104A、104B,使盖子104A接附至管体102B而盖子104B接附至管体102A。部分生物T,尤其其新子代T',从而可转移至由管体102B和盖子104A所组成的新培养容器中。
当两个培养容器100A、100B以两个盖子104A、104B分别位于两个管体102A、102B顶部定位时,可执行步骤308。举例而言,参照图9和图18,传送系统202的旋转平台224可旋转以将一个培养容器100A由麻醉单元206运送至交换单元208,而传送系统204的旋转平台244可旋转以将一个培养容器100B运送至交换单元208。在两个管体102A、102B于旋转平台224、244上维持静态下,交换单元208的旋转部266和两个手臂268接着可沿枢转轴线R向下滑动,使两个手臂268分别抓住盖子104A、104B,其中,两个手臂268可分别抓住盖子104A、104B的抓握部132、或颈部162(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接着,交换单元208的旋转部266和两个手臂268可向上滑动以自管体102A、102B分离盖子104A、104B,绕枢转轴线R旋转以移动并交换两个盖子104A、104B相对于两个管体102A、102B的位置,向下滑动以分别将盖子104A封闭管体102B并将盖子104B封闭管体102A,最后向上滑动以放开盖子104A、104B并清空管体102A、102B前往下游的路径。在交换单元208完成盖子对调后,传送系统202上的培养容器100A即可变成培养容器100A',其由管体102A和盖子104B彼此连接所组成;而传送系统204上的培养容器100B则可变成培养容器100B',其由管体102B和盖子104A彼此连接所组成。
图22A和图22B分别绘示由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初始培养容器100A、100B经转移后所得到的培养容器100A'和培养容器100B'的示意图。参照图22,于培养容器100A'中,标的生物T(大多数为其成虫型式)可能仍然昏迷于透气性拴塞136上,且盖子104B的容置部106中所设有的消耗物质138可用以在培养容器100A'内继续培养标的生物T。参照图22B,于培养容器100B'中,盖子104A的容置部106中可具有标的生物的新子代T',其可包含生物的非成虫型式如卵、幼虫、及/或蛹。又,盖子104A上的密封膜150呈破裂,为因当盖子104A接附至管体102A时,于麻醉单元206将麻醉物质注入培养容器100A所造成。
图23A和图23B分别绘示由图11A及图11B所示的初始培养容器100A、100B经转移后所得到的培养容器100A'和培养容器100B'的示意图。参照图23A,于培养容器100A'中,标的生物T(大多数为其成虫型式)可能仍然昏迷于透气性拴塞136上,且盖子104B的容置部106中所设有的消耗物质138可用以在培养容器100A'内继续培养标的生物T。参照图23B,于培养容器100B'中,盖子104A的容置部106中可具有标的生物的新子代T',其可包含生物的非成虫型式如卵、幼虫、及/或蛹。
继续参照图21,于步骤310,旋转平台244可将培养容器100B'往交换单元208的下游运送至读取单元214,其可读取接附至管体102B的盖子104A上的识别码。
于步骤312,旋转平台224可进一步运送培养容器100A'至列印单元216,其可依据步骤310在盖子104A上所读取的编码,而于接附至管体102A的盖子104B上列印识别码。依据一实例,盖子104B上所列印的识别码可类似于盖子104A上者。依据一些实施例,盖子104B上所列印的识别码可包含资讯,例如标的生物T的描述、转移日期等。以此方式,可充分地识别培养标的生物T,并适当地追踪其转移链。
于图22A和图22B所示的培养容器100A'、100B'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还可包含以密封单元212将密封膜150附着至管体102B上的盖子104A,且以密封单元210将密封膜150附着至管体102A上的盖子104B。举例而言,密封单元210可将密封膜150附着至盖子104B的密封承接表面120,而密封单元212可将密封膜150附着至盖子104A的密封承接表面122(盖子104A的另一密封承接表面可能已经有另一密封膜150附着其上)。培养容器100A'由盖子104B置于管体102A上及密封膜150附着至盖子104B的密封承接表面120上所组成,其如图24A所示。培养容器100B'由盖子104A置于管体102B上及密封膜150附着至盖子104A的密封承接表面122上所组成,其如图24B所示。
参照图21,于步骤314,在培养容器100A'、100B'分别被释出至接收盘240、258之前,检验单元218、220可分别读取培养容器100A'、100B'在盖子104B、104A上的识别码,并查验它们是否一致。若它们并不一致,可采取适当的订正步骤。举例而言,转移系统200可停止转移程序,并发出警告讯息请求进一步查验及/或订正。或者,有疑义的培养容器100A'及/或100B'可被自动撤出以进一步查验及/或订正。
于培养容器100A'、100B'已通过检验单元218、220之后,传送系统202、204于步骤316可分别运送培养容器100A'、100B'离开加压室284,并分别将它们释出至接收盘240、258。标的生物T的新子代T'从而可于培养容器100B'中生长及维持,而培养容器100A'则可留作原种备份(backup stock)。可翻转培养容器100A'、100B',使培养容器100A'、100B'的盖子104位于底部,以利于培养标的生物T。
图25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可于培养容器100A、100B之间转移培养标的生物的自动化转移系统200'的示意平面图。如同前述,转移系统200'可包含两个传送系统202'、204'、一麻醉单元206、一交换单元208'、一读取单元214、列印单元216及一检验单元218。
如同前述实施例,传送系统202'可定义出运输路径P1',而培养容器100A可沿运输路径P1'成排运送并处理;传送系统204'可定义出运输路径P2',而培养容器100B可沿运输路径P2'成排运送并处理。两个运输路径P1'、P2'大致线性且彼此平行,且各传送系统202'、204'可包含一或多个输送带。两个传送系统202'、204'可以盖子104A、104B位于管体102A、102B顶部的型式分别运送培养容器100A、100B。
为便于定位培养容器100A、100B于合适的转向,转移系统200'还可包含一翻转单元201,其设置于传送系统202'、204'的上游。翻转单元201可具有一个能够容纳较大量培养容器100A、100B的空间。翻转单元201可将培养容器100A、100B旋转180度,使盖子104A、104B分别位于管体102A、102B的顶部。
如同前述,麻醉单元206可设置于传送系统202'的邻近处,并位于交换单元208'的上游。麻醉单元206可注入麻醉物质至培养容器100A内,以麻醉培养容器100A内的标的生物。麻醉单元206例如具有类似于图16或图17所示的结构。
交换单元208'为沿运输路径P1'设置于麻醉单元206的下游。交换单元208'可位于两个传送系统202'、204'之间,而传送系统202'、204'可以盖子104A、104B分别于管体102A、102B顶部的型式分别运送培养容器100A、100B前往交换单元208'。如同前述,交换单元208可于两个培养容器100A、100B之间交换盖子104A、104B,使初始培养容器100A中为接附于管体102A的盖子104A变成接附至管体102B,而初始培养容器100B中为接附于管体102B的盖子104B变成接附至管体102A。
配合图25,图26绘示交换单元208'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5和图26,交换单元208'可包含一旋转部266'、及两个延伸于旋转部266'上方的手臂268'。旋转部266'可为转盘。传送系统202'、204'可分别运送培养容器100A、100B到旋转部266'上,使旋转部266'可在其管体102A、102B下方提供支持。两个手臂268'可垂直地移动,且可分别于其抓握部132抓持两个盖子104A、104B。各手臂268'可相对于管体102A或102B分离或接附盖子104A或104B,而旋转部266'可在两个手臂268'维持盖子104A、104B静止的状态下旋转以移动两个管体102A、102B。藉此,交换单元208'可对调两个盖子104A、104B相对于两个管体102A、102B的位置。
依据一些实施例,交换单元208'还可包含一气帘269',其可防止气体或污染物进入培养容器100A、100B为进行对调盖子104A、104B的定位空间。此可防止由盖子104B接附至管体102A所组成的培养容器100A'及由盖子104A接附至管体102B所组成的培养容器100B'受到污染。
参照图25,读取单元214可在交换单元208'的下游设置于运输路径P2'的邻近处。读取单元214可读取接附于管体102B的盖子104A上的识别码。
列印单元216可在交换单元208'的下游设置于运输路径P1'的邻近处。依据读取单元214在盖子104A上所读取的编码,列印单元216可于接附至管体102A的盖子104B上列印识别码。检验单元218可沿运输路径P1'设置于列印单元216的下游处,并可查验列印单元216在盖子104B上所列印的识别码是否正确。
参照图25,当培养容器100A、100B具有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的结构时,转移系统200'还可包含两个密封单元210、212。两个密封单元210、212可分别沿运输路径P1'、P2'位于交换单元208'的下游,且分别设置于传送系统202'、204'的邻近处,例如,密封单元210、212可设置于交换单元208'和列印单元216之间。如同前述,密封单元210可将密封膜附着至管体102A上的盖子104B,而密封单元212可将密封膜附着至管体102B上的盖子104A。
参照图25,转移系统200'还可包含一翻转单元219,其位于邻近传送系统202'、204'在翻转单元201的相对侧端。翻转单元219可将培养容器100A'、100B'旋转180度,使盖子104B、104A分别位于管体102A、102B底部。
如同前述的转移系统200,转移系统200'可执行图21所示的的方法步骤,以在培养容器之间转移标的生物。
此处所述的培养容器、系统及方法的优点,包含能够培养大量原种的标的生物,并以有效率的方式转移标的生物。比起转移生物本身,本发明所述的系统及方法为转移培养容器的盖子,且盖子中可容置标的生物的新子代,此方式可显著有利于转移操作。
可理解所描述的结构与方法系用以说明特定实施例的上下脉络。该等实施例为例示性而非限制性。各种变化、修饰、添加及改良系为可能。据此,此处以单一实例所述的组成可能可具有多个实例。于例示性构形中以抽象组成所示的结构与功能,可以组合的结构或组成进行实施。该等或其他变化、修饰、添加及改良均可由后述申请专利范围的范畴所涵盖。
附图标记列表
100、100'、100A、100A'、100B、100B' 培养容器
102、102'、102A、102B管体 102A'锥形部
104、104'、104A、104B盖子
103、105、108A、234、241A、254、259A 开口
106容置部 106A端缘
108通孔 110基底表面
112周围壁 114凹处
116凹处 118侧壁
120、122密封承接表面 124、126耦合部
128、130螺纹部 132抓握部
136透气性拴塞 138消耗物质
140、150、279密封膜 G间隙
160内凸缘 162颈部
164凸肋
T标的生物 T'标的生物的新子代
200、200'自动化转移系统
201、219翻转单元 202、202'、204、204'传送系统
206麻醉单元 208、208'交换单元
210、212密封单元 214读取单元
216列印单元 218、220检验单元
222、242容器供给部 224、244旋转平台
226、246容器卸除部 228、248固定基台
230、250转盘 232、252侧壁
236、256开槽 240、258接收盘
241、259螺旋形轨道 260固定支撑架
262喷嘴 264导管
266、266'旋转部 268、268'两手臂
269'气帘 270支撑杆
272横杆 274进料筒
276绞筒 278加热器
278加热器 280荧幕
282列印枪 284加压室
284A、284B、284C、284D加压室
开口
P1、P1'、P2、P2'运输路径 R枢转轴线
302、304、306、308、310、312、
314、316、318、320步骤

Claims (24)

1.一种培养容器,包括:
一管体,于其相对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及
一盖子,可安装于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且可自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移除,其中,该盖子包含一容置部以容置供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该容置部在该盖子安装于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时为容纳于该管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容器,其中,该容置部包含一基底表面及一周围壁,该基底表面和该周围壁彼此连接以至少部分定义一凹处,其适于容置可被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其中,当该盖子安装于该管体的该第一开口时,该周围壁为自该基底表面朝向该管体的该第二开口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容器,其中,该盖子还包含一抓握部,当该盖子安装于该管体时,该抓握部为自该管体的外侧表面侧向地突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容器,还包括一透气性拴塞,其可移离地安装并封闭该管体的该第二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养容器,其中,该管体具有一内凸缘,该透气性拴塞封闭该管体的该第二开口时可与该内凸缘相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容器,其中,该盖子还包含一颈部,其周围表面设有多个凸肋,该盖子可部分插入该管体,使该多个凸肋接触该第一开口的周缘,且该颈部至少部分暴露于该管体的外侧,其中,该多个凸肋与该第一开口的周缘间的接触使该盖子停止于封闭该第一开口的位置。
7.一种转移系统,包括:
一第一传送系统,用以沿第一路径运送至少第一培养容器,其中,该第一培养容器包含一个具有至少一开口的第一管体,该第一管体的开口由一个可移除的第一盖子封闭,该第一盖子包含第一容置部以容置供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该第一容置部在该第一盖子安装于该第一管体时为容纳于该第一管体内;
一第二传送系统,用以沿第二路径运送至少第二培养容器,其中,该第二培养容器包含一个具有至少一开口的第二管体,该第二管体的开口由一个可移除的第二盖子封闭,该第二盖子包含第二容置部以容置供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该第二容置部在该第二盖子安装于该第二管体时为容纳于该第二管体内;以及
一交换单元,设置于该第一传送系统和该第二传送系统之间,该交换单元可在该第一培养容器和该第二培养容器之间交换该第一盖子和第二盖子,使该第一盖子安装至该第二管体,而该第二盖子安装至该第一管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移系统,其中,该交换单元是在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维持于静态下移动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或在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维持于静态下移动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以便交换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相对于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移系统,其中,该交换单元包括一旋转部,其可交换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相对于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移系统,其中,该交换单元还包括两个手臂,该两个手臂在该旋转部的枢转轴线的直径两端处连接至该旋转部,该两个手臂中的每一者可于管体分离或安装盖子,且该旋转部和该两个手臂可在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维持于静态下旋转以移动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移系统,其中,该两个手臂中的每一者可在盖子上所设有的抓握部处抓住盖子。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移系统,其中,该交换单元还包括两个延伸于该旋转部上方的手臂,该两个手臂中的每一者可于管体分离或安装盖子,且该旋转部可在该两个手臂维持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于静态下旋转以移动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移系统,还包括一麻醉单元,其设置于该第一传送系统的邻近处并位于该交换单元的上游,该麻醉单元可麻醉该第一培养容器中的标的生物。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移系统,其中,该麻醉单元可通过该第一管体上在相对于该第一盖子的另一端注入麻醉物质至该第一培养容器内。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移系统,还包括一读取单元及一列印单元,该读取单元设置于第二路径的邻近处,该列印单元设置于第一路径的邻近处,该读取单元可读取在该第二管体所安装的该第一盖子上所设有的编码,而依据该第一盖子上所读取的编码,该列印单元可在该第一管体所安装的该第二盖子上列印识别码。
16.如权利要求7所的转移系统,其中,该第一传送系统包括一第一旋转平台、一第一容器供给部及一第一容器卸除部,该第一容器供给部用以将由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一盖子所组成的该第一培养容器运送至该第一旋转平台,该第一旋转平台包含至少一第一开槽以容置该第一管体,该第一旋转平台可将容置于该第一开槽中的该第一管体由该第一容器供给部经该交换单元而运送至该第一容器卸除部;该第二传送系统包括一第二旋转平台、一第二容器供给部及一第二容器卸除部,该第一容器供给部用以将由该第二管体和该第二盖子所组成的该第二培养容器运送至该第二旋转平台,该第二旋转平台包含至少一第二开槽以容置该第二管体,该第二旋转平台可将容置于该第二开槽中的该第二管体由该第二容器供给部经该交换单元而运送至该第二容器卸除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移系统,其中,该第一容器供给部和该第一容器卸除部的任一者包含坡道或输送带。
1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移系统,其中,该第一传送系统和该第二传送系统可以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分别位于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顶部的型式分别运送该第一培养容器和该第二培养容器前往该交换单元。
1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移系统,还包括一加压室,该交换单元系设置于该加压室内,而该第一传送系统和该第二传送系统可分别运送该第一培养容器和该第二培养容器至该加压室内。
20.一种利用转移系统转移培养标的生物的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培养容器,其中有一标的生物,该第一培养容器包含一第一管体、一第一盖子及一第一透气性拴塞,该第一管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两个开口,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一透气性拴塞分别封闭该第一管体的该两个开口,该第一盖子包含一第一容置部,该第一容置部为容纳于该第一管体内并具有供该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及该标的生物的新子代;
提供一个干净的第二培养容器,其中,该第二培养容器包含一第二管体、一第二盖子及一第二透气性拴塞,该第二管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两个开口,该第二盖子和该第二透气性拴塞分别封闭该第二管体的该两个开口,该第二盖子包含一第二容置部,该第二容置部为容纳于该第二管体内并具有供该标的生物消化的物质;及
于该第一培养容器和该第二培养容器之间交换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使该第一盖子安装至该第二管体,而该第二盖子安装至该第一管体。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于该第一培养容器和该第二培养容器之间交换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的步骤包括维持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于静态并移动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或维持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于静态并移动该第一管体和该第二管体。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于该第一培养容器和该第二培养容器之间交换该第一盖子和该第二盖子的步骤之前,麻醉该第一培养容器内的该标的生物。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中,麻醉该第一培养容器内的该标的生物的步骤包括通过该第一管体上在相对于该第一盖子的另一端注入麻醉物质至该第一培养容器内。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读取在该第二管体所安装的该第一盖子上所设有的编码;及
依据该第一盖子上所读取的编码,在该第一管体所安装的该第二盖子上列印识别码。
CN201810489617.2A 2017-05-22 2018-05-21 培养容器及在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生物的系统与方法 Active CN1090418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09719P 2017-05-22 2017-05-22
US62/509,719 2017-05-22
US15/692,520 US10863737B2 (en) 2017-05-22 2017-08-31 Culture container, and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a cultured organism between culture containers
US15/692,520 2017-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41887A true CN109041887A (zh) 2018-12-21
CN109041887B CN109041887B (zh) 2022-08-12

Family

ID=62217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89617.2A Active CN109041887B (zh) 2017-05-22 2018-05-21 培养容器及在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生物的系统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3737B2 (zh)
EP (1) EP3406701A1 (zh)
JP (2) JP2018196372A (zh)
CN (1) CN109041887B (zh)
CA (1) CA3005538A1 (zh)
TW (1) TWI7638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27688A1 (en) 2017-10-26 2019-05-0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rosophila Stock Maintenance
US20210244015A1 (en) * 2020-02-11 2021-08-12 Verily Life Sciences Llc Insect release device
KR102510462B1 (ko) * 2021-03-25 2023-03-16 (주)삼우에스앤티 미생물 배양배지 용기 인쇄방법
TWI837752B (zh) * 2022-08-02 2024-04-01 豐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數值監控與特徵辨識分析系統及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06438A (en) * 1976-09-03 1978-08-15 Nelson Roger K Method of handling Drosophila
US4212267A (en) * 1978-12-08 1980-07-15 Patterson Irvin G Insect study station
CN203027935U (zh) * 2013-01-25 2013-07-03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新型的可拆卸式平底试管
CN204069846U (zh) * 2014-09-17 2015-01-07 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菌丝体培养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51589A (en) * 1937-07-08 1939-03-21 Falls Olive Container for termites
GB1015519A (en) 1964-08-14 1966-01-05 Walter Alfred Shields Means for intermittently conveying vials
AU614936B2 (en) * 1986-08-28 1991-09-19 Oxoid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culturing motile microorganisms
US4865090A (en) 1988-04-29 1989-09-12 Beckman Instruments, Inc. Vial holder
US5272926A (en) * 1991-11-13 1993-12-28 Wilkins Judd R Microbial retrieval and sampling pipette with a removable cover
WO1997010807A1 (en) 1995-09-22 1997-03-27 Gore Hybrid Technologies, Inc. Improved cell encapsulation device
US5928935A (en) 1995-09-26 1999-07-27 Reuss, Jr.; William Alexander Biological specimen containment and incubation device
US5827174A (en) 1995-09-26 1998-10-27 Reuss, Jr.; William Alexander Biological speciman containment and incubation pouch
US6223687B1 (en) * 1997-04-07 2001-05-01 Harry N. Windle High efficiency vermiculture process and apparatus
EP1301591A4 (en) * 2000-07-13 2004-05-26 Invitrogen Corp METHOD AND COMPOSITIONS FOR QUICK PROTEIN AND PEPTIDE EXTRACTION AND INSULATION USING LYSIS MATRIZE
JP2004016045A (ja) * 2002-06-13 2004-01-22 Olympus Corp 培養装置
US10006075B2 (en) * 2009-05-15 2018-06-26 Biomerieux, Inc. Automated loading mechanism for microbial detection apparatus
KR101243702B1 (ko) * 2010-11-24 2013-03-14 신일순 초파리 알 채집용기
WO2012115959A2 (en) * 2011-02-21 2012-08-30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aring insect larvae
NL2010666B3 (en) * 2013-04-19 2018-11-21 Buhler Changzhou Insect Tech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breeding insects, u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rates.
JP2014212724A (ja) * 2013-04-25 2014-11-17 実行データサイエンス株式会社 収容容器及びサンプル管理方法
KR101393108B1 (ko) 2013-07-18 2014-05-13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간이 동물세포 배양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동물세포 배양방법
CN203523578U (zh) * 2013-10-14 2014-04-09 贾庆林 果蝇换瓶器
AU2016219904B2 (en) 2015-02-20 2020-07-02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Syringe systems, piston seal systems, stopper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and assembly
US20180066218A1 (en) * 2015-03-18 2018-03-08 Rohto Pharmaceutical Co., Ltd. Apparatus to produce cultured cell products
CN205567525U (zh) * 2016-03-14 2016-09-14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单个果蝇的培养容器及组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06438A (en) * 1976-09-03 1978-08-15 Nelson Roger K Method of handling Drosophila
US4212267A (en) * 1978-12-08 1980-07-15 Patterson Irvin G Insect study station
CN203027935U (zh) * 2013-01-25 2013-07-03 浙江师范大学 一种新型的可拆卸式平底试管
CN204069846U (zh) * 2014-09-17 2015-01-07 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菌丝体培养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18732A (ja) 2022-08-15
US20180332842A1 (en) 2018-11-22
CA3005538A1 (en) 2018-11-22
CN109041887B (zh) 2022-08-12
TWI763850B (zh) 2022-05-11
JP7423687B2 (ja) 2024-01-29
EP3406701A1 (en) 2018-11-28
US10863737B2 (en) 2020-12-15
TW201900015A (zh) 2019-01-01
JP2018196372A (ja) 2018-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41887A (zh) 培养容器及在培养容器之间转移培养生物的系统与方法
AU2004245933B2 (en) Bioreactor for grow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supported on a liquid surface
CN1894397B (zh) 细胞培养装置
US20070113474A1 (en) Bioreactor for grow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supported on a liquid surface
CN109661582A (zh) 自动化细胞处理系统和方法
US20070072289A1 (en) Application apparatus of 3-dimensional klinostat and grow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KR20080025186A (ko) 살아있는 알을 식별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03087956B1 (en) Roboti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stocks of small organisms
JP2012517829A (ja) 生体材料を処理するための無菌バイオリアクタ・システム
CN102599077B (zh) 无菌连接装置
US20160083680A1 (en) Biomaterial handling device
US2010022180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rowing plants, a biomass, or microrganisms in water through photosynthesis
US20180332818A1 (en) Culture Container, and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a Cultured Organism Between Culture Containers
CN209778894U (zh) 一种用于污染物暴露试验的二氧化碳培养箱
CN115956496B (zh) 一种防止发霉过程的培育装置及方法
EP1925660A1 (en) Bioreactor for grow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supported on a liquid surface
JP4389614B2 (ja) 培養システム
KR100189574B1 (ko) 분무식 식물조직배양 장치
CN210886038U (zh) 一种医学检验微生物培养瓶
Barnett A method for the observation of long term development in chick embryos
US2018033281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a cultured organism between culture containers
JPS63222626A (ja) 植物培養育成施設
JP2008283871A (ja) 培養装置
CN101724546A (zh) 藻-浮游动物联动培养装置
JP2000209979A (ja) 水換え不要ビン水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