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987346A -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87346A
CN108987346A CN201710406670.7A CN201710406670A CN108987346A CN 108987346 A CN108987346 A CN 108987346A CN 201710406670 A CN201710406670 A CN 201710406670A CN 108987346 A CN108987346 A CN 1089873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layer
ho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i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066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71040667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87346A/zh
Publication of CN108987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734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B12/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for one transistor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 H10B12/03Making the capacitor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12/00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devices
    • H10B12/30DRAM devices comprising one-transistor - one-capacitor [1T-1C] memory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半导体存储器包括:半导体衬底,形成有多个内存数组结构中的第一焊盘以及内存数组结构之外且位于所述第一焊盘外周的若干第二焊盘;双面电容器阵列,形成于所述第一焊盘上,所述双面电容器包括U型的第一导电层、电容介质以及第二导电层;及支架筒,形成于所述第二焊盘上,所述支架筒包括虚置孔以及在所述虚置孔內的U型截面的第一导电层。本发明以多重图案方法以及边界工艺强化的支撑架结构,制造出六方阵列排布的双面电容器,具有较大的高度与宽度比,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下的电容值,同时通过设计边际区域的掩膜图形,可以获得形貌良好的边际电容器结构,提高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能力及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器件及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DRAM)是计算机中常用的半导体存储器件,由许多重复的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通常包括电容器10和晶体管11;晶体管11的栅极与字线13相连、漏极与位线12相连、源极与电容器10相连;字线13上的电压信号能够控制晶体管11的打开或关闭,进而通过位线12读取存储在电容器10中的数据信息,或者通过位线12将数据信息写入到电容器10中进行存储,如图1所示。
现有的动态随机存储器中的电容器多为单面电容器结构,严重限制了单位面积内电容值的提高。
另外,现有的电容阵列对边际的处理通常采用矩形窗口的掩蔽层20,如图2所示,这种矩形窗口的掩蔽层通常会从位于边际的若干电容器21的位置穿过,从而导致这些位于边际的若干电容器的部分缺失,大大降低了电容器阵列的整体性能,并且影响了后续电容器与其它芯片进行金属连接及封装应用的稳定性。
鉴于以上所述,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结构、并可有效提高电容器与其它芯片进行金属连接及封装应用的稳定性的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实属必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实现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结构、并可有效提高电容器与其它芯片进行金属连接及封装应用的稳定性的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1)提供一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有多个在内存数组结构中的第一焊盘、以及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且位于所述第一焊盘外周的若干第二焊盘;2)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交替层叠的介质层及支撑层;3)于所述介质层上形成第一掩膜以及第二掩膜,所述第一掩膜用于刻蚀所述介质层以形成与所述第一焊盘对应的电容孔以及与所述第二焊盘对应的虚置孔,所述第二掩膜用于掩蔽位于所述电容孔及所述虚置孔之外的外围区域,且所述第二掩膜的边缘沿着距离最靠近的电容孔或虚置孔的一预设间距弯曲;4)基于所述第一掩膜及所述第二掩膜于所述介质层中刻蚀出直至所述第一焊盘的电容孔及直至所述第二焊盘的虚置孔;5)于所述电容孔、所述虚置孔及所述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一导电层;6)形成多个开口,所述开口至少暴露部分的所述介质层,藉由所述开口进行湿法腐蚀去除所述介质层,所述开口相对偏离所述虚置孔;及7)对应于所述电容孔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层内表面及外表面的电容介质,并形成覆盖所述电容介质外表面的第二导电层,由所述电容孔位置制备出双面电容器。
优选地,所述介质层的材质包括氧化硅或氮氧化硅,所述介质层中掺杂有硼或磷,所述支撑层的材质包括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湿法腐蚀采用的腐蚀液包括氢氟酸溶液。
优选地,步骤6)包括:6-1)形成多个暴露所述介质层的所述开口;以及6-2)藉由所述开口进行湿法腐蚀去除所述介质层。
优选地,步骤6)中,一个所述开口仅与一个所述电容孔交叠,或者一个所述开口同时与多个所述电容孔交叠。
优选地,步骤3)包括:3-1)于所述介质层上依次形成多晶硅层、第一介电膜层、第一碳或聚合物层以及第一子掩膜层;3-2)于所述第一子掩膜层上依次形成第二碳或聚合物层、第二介电薄膜以及第二子掩膜层,其中,所述第一子掩膜层的第一窗口与第二子掩膜层的第二窗口交迭排列以形成电容孔窗口,且所述第一窗口与第二窗口之间的夹角为55~65°或115~125°,所述多晶硅层、第一介电膜层、第一碳或聚合物层、第一子掩膜层、第二碳或聚合物层、第二介电薄膜以及第二子掩膜层共同组成所述第一掩膜;以及3-3)于所述第二子掩膜上形成所述第二掩膜,且所述预设间距使得步骤4)刻蚀出的位于边际区域的电容孔及虚置孔的形貌与位于内部的电容孔的形貌一致。
优选地,所述预设间距为相邻的两所述电容孔之间间距的30%~80%。
优选地,所述电容孔及所述虚置孔的深宽比均为5~20。
优选地,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范围为0.5~5μm。
优选地,所述双面电容器与所述虚置孔呈六方阵列排布,并且所述虚置孔混编在所述双面电容器的周边区域。
优选地,还包括步骤8),于所述电容孔内形成上电极,所述上电极不形成于所述虚置孔内,所述虚置孔被封闭为气囊室,作为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无电性功能的支架筒。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半导体存储器,包括: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有多个在内存数组结构中的第一焊盘以及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且位于所述第一焊盘外周的若干第二焊盘;双面电容器阵列,形成于所述第一焊盘上,所述双面电容器包括U型截面且底部连接所述第一焊盘的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内表面及外表面的电容介质以及位于所述电容介质表面的第二导电层;及支架筒,形成于所述第二焊盘上,所述支架筒包括虚置孔以及在所述虚置孔內的U型截面且底部连接所述第二焊盘的第一导电层。
优选地,所述双面电容器阵列呈六方阵列排布。
优选地,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为5~20。
优选地,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范围为0.5~5μm。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氮化物及金属硅化物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形成的化合物;所述电容介质包括ZrOx、HfOx、ZrTiOx、RuOx、SbOx、AlOx中的一种或上述材料所组成群组中的两种以上所形成的叠层。
优选地,所述双面电容器与所述支架筒呈六方阵列排布,并且所述支架筒混编在所述双面电容器的周边区域。
优选地,还包括形成于双面电容器阵列上的上电极,其中,所述支架筒内为中空形态,所述上电极不填入所述虚置孔內。
优选地,所述虚置孔被封闭为气囊室,作为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无电性功能的支架筒。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多重图案方法制造六方阵列排布的双面电容器,所述电容器具有较大的高度与宽度比,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下的电容值,提高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能力;
2)本发明通过边界工艺强化的支撑架结构,并于边际区域形成无电性功能的支架筒,使得电容器架构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不易于电容酸槽工艺与等离子蚀刻工艺中产生缺陷,可制作出低缺陷及具有稳定结构电容器,并且使其在后续的化学机械研磨时有较强的边际结构;
3)本发明通过设计边际区域的掩膜图形,可以获得形貌良好的边际电容器结构,提高电容器阵列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动态随机存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现有技术中的电容阵列对边际的处理采用的矩形窗口的掩蔽层结构示意图。
图3a~图17显示为本发明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各步骤所呈现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01 半导体衬底
102 间隔层
103 第一焊盘
104 第二焊盘
105 第一介质层
106 第一支撑层
107 第二介质层
108 第二支撑层
109 多晶硅层
110 第一介电膜层
111 第一碳或聚合物层
112 第一子掩膜层
113 第二碳或聚合物层
114 第二介电薄膜
114’ 第二子掩膜层
115 第二掩膜
116 电容孔窗口
117 电容孔
117’ 虚置孔
118 第一导电层
119 第三介电薄膜
120 第三碳或聚合物层
121 第四介电薄膜
121’ 光刻掩膜
122 开口
123 电容介质
124 第二导电层
125 上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3a~图1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3a~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如图3a~图3b所示,首先进行步骤1),提供一半导体衬底101,所述半导体衬底101中形成有内存数组结构、所述内存数组结构包括有多个第一焊盘103、以及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焊盘103外周的若干第二焊盘104。
所述内存数组结构还包括有晶体管字符线(Word line)及位线(Bitline),所述第一焊盘103与第二焊盘104电性连接所述内存数组结构内的晶体管源极。
所述第一焊盘103呈六方阵列排布,与后续制作的双面电容器的排布相对应。
所述第一焊盘103之间,以及第一焊盘103与第二焊盘104之间通过间隔层102进行隔离,所述间隔层102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SiN)、氧化硅(SiO2)、氧化铝(Al2O3)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隔层102的材料选用为SiN。其中,图3a显示为所述第一焊盘103及第二焊盘104的平面图形,图3b显示为图3a中A-A’处的截面图形。
如图4所示,然后进行步骤2),于所述半导体衬底101上形成交替层叠的介质层及支撑层。
作为示例,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Atomic Layer Deposition)或等离子蒸气沉积工艺(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形成所述介质层及支撑层,所述介质层及支撑层的电阻率从2×10^11(Ωm)到1×10^25(Ωm)之间,整体厚度可选为3纳米到500纳米之间。
作为示例,所述介质层的材质包括氧化硅或氮氧化硅,所述介质层中掺杂有硼或磷,所述支撑层的材质包括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介质层的材料与所述支撑层的材料不同,且在同一腐蚀液中两者的腐蚀速率不同,具体表现为在同一腐蚀液中,所述介质层的腐蚀速率远远大于所述支撑层的腐蚀速率,使得当所述介质层被完全去除时,所述支撑层几乎被完全保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层的材料为SiO2,所述支撑层的材料为SiN,所述湿法腐蚀采用的腐蚀液包括氢氟酸溶液。
所述介质层和支撑层的数量可以依据后续双面电容器的所需要的高度进行设定,其层叠的数量可以为1~10次或者更多,其中,以2~5次为宜。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半导体衬底101上依次形成第一介质层105、第一支撑层106、第二介质层107及第二支撑层108。
所述第一介质层105及第二介质层107在后续工艺过程中会被去除,而所述第一支撑层106及第二支撑层108用于在后续工艺过程中所述第一介质层105及第二介质层107被去除后作为支撑框架,由于本实施例增加了所述支撑框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后续制作电容器时结构的机械强度,更可以避免后续工艺(如研磨等)时对电容器造成的破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层105及第二介质层107中掺杂有硼或磷,可以保证关键尺寸的均匀性,并提高所述第一介质层105及第二介质层107的去除速率。
如图5~图8所示,接着进行步骤3),于所述介质层上形成第一掩膜以及第二掩膜115,所述第一掩膜用于刻蚀所述介质层以形成与所述第一焊盘103对应的电容孔117以及与所述第二焊盘104对应的虚置孔117’,所述第二掩膜115用于掩蔽位于边际区域的电容孔117及虚置孔117’的之外的外围区域,且所述第二掩膜115的边缘沿着距离最靠近的电容孔117或虚置孔117’的一预设间距a弯曲。
作为示例,步骤3)包括:
如图5所示,首先进行步骤3-1),于所述介质层上依次形成多晶硅层109、第一介电膜层110、第一碳或聚合物层111以及第一子掩膜层112。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介电膜层110及多数第一子掩膜层112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或氮氧化硅中的一种。
如图6所示,然后进行步骤3-2),于所述第一子掩膜层112上依次形成第二碳或聚合物层113、第二介电薄膜114以及第二子掩膜层114’,其中,所述第一子掩膜层112的第一窗口与第二子掩膜层114’的第二窗口交迭排列以形成电容孔窗口116,且所述第一窗口与第二窗口之间的夹角为55~65°或115~125°,所述多晶硅层109、第一介电膜层110、第一碳或聚合物层111、第一子掩膜层112、第二碳或聚合物层113、第二介电薄膜114以及第二子掩膜层114’共同组成所述第一掩膜。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介电薄膜及第二子掩膜层114’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或氮氧化硅中的一种。
所述第一窗口与第二窗口之间的夹角为55~65°或115~125°,可有利于后续获得六方阵列排布的电容孔。
所述第一窗口与所述第二窗口交迭排列成的电容孔窗口116,其平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优选为具有一个内角为60°的菱形,其作用为当自所述电容孔窗口116向下刻蚀时,由于所述第一掩膜由多晶硅层109、第一介电膜层110、第一碳或聚合物层111、第一子掩膜层112第二碳或聚合物层113、第二介电薄膜114以及第二子掩膜层114’共同组成,其在刻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刻蚀窗口,因此,最终刻蚀出的电容孔117及虚置孔117’的平面形状为圆形或近似圆形。
如图7~图8所示,最后进行步骤3-3),于所述第二子掩膜上形成第二掩膜115,所述第二掩膜115的窗口区域用于定义电容器数组的区域,所述第二掩膜115用于掩蔽位于边际区域的电容孔117及虚置孔117’的外围区域,且所述第二掩膜115的边缘与最靠近的电容孔117或虚置孔117’之间具有一预设间距a,使得后续步骤4)刻蚀出的位于边际区域的电容孔117及虚置孔117’的形貌与位于内部的电容孔117的形貌一致,最终形成的第一掩膜及第二掩膜115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
作为示例,所述第二掩膜115可选用为光刻胶或者光刻胶及硬掩膜所组成的叠层。所述第二掩膜115的一个具体示例如图8所示,其具体地表现为边界呈多段相连的弧线状,以最大的保证位于边际区域的电容孔117及虚置孔117’的形貌与位于内部的电容孔117的形貌一致。
作为示例,所述预设间距a为相邻的两所述电容孔117之间间距b的30%~80%,优选地,所述预设间距a为相邻的两所述电容孔117之间间距b的40%~60%,这个间距既能保证边际区域的电容孔可以获得完整的形貌,又可以保护边际外围的其它电容孔或其它功能区域不会因刻蚀工艺而造成缺陷。
如图9所示,接着进行步骤4),基于所述第一掩膜及第二掩膜115于所述介质层中刻蚀出直至所述第一焊盘103的电容孔117及直至所述第二焊盘104的虚置孔117’。
具体地,当自所述电容孔窗口116向下刻蚀时,由于所述第一掩膜由多晶硅层109、第一介电膜层110、第一碳或聚合物层111、第一子掩膜层112第二碳或聚合物层113、第二介电薄膜114以及第二子掩膜层114’共同组成,其在刻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的刻蚀窗口,因此,最终刻蚀出的电容孔117及虚置孔117’的平面形状为圆形或近似圆形。
作为示例,所述电容孔117及虚置孔117’的深宽比均为5~20,优选为6~10。本实施例通过设计第一掩膜的层叠结构,可以获得较大深宽比的电容孔117及虚置孔117’,从而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电容值,提高存储器件的集成度及性能。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孔117及虚置孔117’的深度为0.5~5μm。
如图10所示,接着进行步骤5),于所述电容孔117、所述虚置孔117’及所述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一导电层118,所述第一导电层118作为后续双面电容器的第一电极板。
作为示例,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Atomic Layer Deposition)或等离子蒸气沉积工艺(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于所述电容孔117、所述虚置孔117’及所述介质层表面沉积第一导电层118,所述第一导电层118包括金属氮化物及金属硅化物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形成的化合物,如氮化钛(Titanium Nitride),硅化钛(Titanium Silicide),硅化镍(Titanium Silicide),硅氮化钛(TiSixNy),所述第一导电层118的电阻率为2×10^-8(Ωm)到1×10^2(Ωm)之间。
如图11a~图14所示,接着进行步骤6),形成多个开口122,所述开口122至少暴露部分的所述介质层,藉由所述开口122进行湿法腐蚀去除所述介质层,所述开口相对偏离所述虚置孔117’(即没有显露所述虚置孔117’)。
具体地,步骤6)包括:
步骤6-1),形成多个暴露所述介质层的开口122。
作为示例,步骤6-1)中,一个所述开口122仅与一个所述电容孔117交叠,或者一个所述开口122同时多个所述电容孔117交叠。
作为示例,图11b-图11c显示为所述开口122的几种平面布局图。其中,图11b中示出了一个开口122对应1个、2个、3个、4个、5个通孔的情形。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图11c所示的布局方式,多个开口122的形状均为三角形,且每个开口122均与3个电容孔交叠。
本实施例中,电容孔仅有一部分与所述开口122交叠,从而每个电容孔周围均会保留一部分支撑结构,以保证后续湿法腐蚀过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118的结构稳定性。
作为示例,采用干法刻蚀形成所述开口122,首先于所述介质层之上形成第三介电薄膜119、第三碳或聚合物层120、第四介电薄膜121及光刻掩膜121’,如图11a所示,藉由所述光刻掩膜121’刻蚀所述第四介电薄膜121、第三碳或聚合物层120、第三介电薄膜119、第一导电层118以及第二支撑层108,以形成所述开口122,如图12所示。
之后,去除所述光刻掩膜121’、第四介电薄膜121及第三碳或聚合物层120,保留所述第三介电薄膜119,如图13所示。
步骤6-2),藉由所述开口122进行湿法腐蚀去除所述介质层。
作为示例,所述湿法腐蚀采用的腐蚀液包括氢氟酸溶液,所述介质层的腐蚀速率远远大于所述支撑层的腐蚀速率,当所述介质层被完全去除时,所述支撑层几乎被完全保留,如图14所示。
如图15所示,接着进行步骤7),对应于所述电容孔117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层118内表面及外表面的电容介质123,并形成覆盖所述电容介质123外表面的第二导电层124,由所述电容孔117位置以制备出双面电容器,所述虚置孔117’被保留的所述第三介电薄膜119遮挡,而没有形成所述电容介质123及所述第二导电层124。
作为示例,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范围为0.5~5μm。所述双面电容器与所述虚置孔117’呈六方阵列排布,并且所述虚置孔117’混编在所述双面电容器的周边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介质123选用为高K介质,以提高单位面积电容器的电容值,其包括ZrOx、HfOx、ZrTiOx、RuOx、SbOx、AlOx中的一种或上述材料所组成群组中的两种以上所形成的叠层。
作为示例,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Atomic Layer Deposition)或等离子蒸气沉积工艺(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形成覆盖所述电容介质123外表面的第二导电层124,所述第二导电层124包括金属氮化物及金属硅化物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形成的化合物,如氮化钛(Titanium Nitride),硅化钛(Titanium Silicide),硅化镍(Titanium Silicide),硅氮化钛(TiSixNy),所述第二导电层124的电阻率为2×10^-8(Ωm)到1×10^2(Ωm)之间。
如图16及图17所示,其中,图17为图16中单个双面电容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最后进行步骤8),于所述电容孔117内形成上电极125,所述上电极125不形成于所述虚置孔117’内,所述虚置孔117’被封闭为气囊室,作为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无电性功能的支架筒,用以增强双面电容器结构的稳定性,并且使其在后续的化学机械研磨时有较强的边际结构。
作为示例,所述上电极125包括钨、钛、镍、铝、铂、氮化钛、N型多晶硅、P型多晶硅中的一种或上述材料所组成群组中的两种以上所形成的叠层。
如图16及图17所示,图17为图16中单个双面电容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导体存储器,包括:半导体衬底101,所述半导体衬底101中形成有多个在内存数组结构中的第一焊盘以及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且位于所述多个第一焊盘103外周的若干第二焊盘104,所述内存数组结构还包括有晶体管字符线(Word line)及位线(Bitline),所述第一焊盘103与第二焊盘104电性连接所述内存数组结构内的晶体管源极;以及双面电容器阵列,形成于所述第一焊盘103上,所述双面电容器包括具有U型截面且底部连接所述第一焊盘103的第一导电层118、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18内表面及外表面的电容介质123以及位于所述电容介质123表面的第二导电层124;支架筒,形成于所述第二焊盘104上,所述支架筒包括虚置孔117’以及在所述虚置孔117’內的U型截面且底部连接所述第二焊盘104的第一导电层118。所述双面电容器内覆盖有上电极125,其中,所述支架筒内为中空形态,所述上电极125不填入所述虚置孔117’內,所述虚置孔117’被封闭为气囊室,作为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无电性功能的支架筒。
作为示例,所述双面电容器阵列呈六方阵列排布。采用六方阵列排布的双面电容器,与四方阵列排布的电容器相比,其单位电容所占的面积可以减少达14%左右,大大提高了电容器的密度,提高了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能力。
作为示例,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为5~20,优选为6~10。通过设计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电容值,提高存储器件的集成度及性能。
作为示例,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范围为0.5~5μm。
作为示例,所述第一导电层118及第二导电层124的材料包括金属氮化物及金属硅化物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形成的化合物;所述电容介质123包括ZrOx、HfOx、ZrTiOx、RuOx、SbOx、AlOx中的一种或上述材料所组成群组中的两种以上所形成的叠层;所述上电极125包括钨、钛、镍、铝、铂、氮化钛、N型多晶硅、P型多晶硅中的一种或上述材料所组成群组中的两种以上所形成的叠层。
作为示例,所述双面电容器与所述支架筒呈六方阵列排布,并且所述支架筒混编在所述双面电容器的周边区域。
作为示例,还包括形成于双面电容器阵列上的上电极125,其中,所述支架筒内为中空形态,所述上电极125不填入所述虚置孔117’內。
作为示例,所述虚置孔117’被封闭为气囊室,作为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无电性功能的支架筒。
本实施例的半导体存储器(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具有双面电容器结构,且所述双面电容器结构具有较大的高度与宽度比,其单位面积的电容值可超出普通单面电容器的2倍以上,可以在相同的存储单元面积上实现更大的电容值,提高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能力。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多重图案方法制造六方阵列排布的双面电容器,且所述电容器具有较大的高度与宽度比,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下的电容值,提高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储能力;
2)本发明通过边界工艺强化的支撑架结构,即是于边际区域形成无电性功能的支架筒,使得电容器架构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不易于电容酸槽工艺与等离子蚀刻工艺中产生缺陷,可制作出低缺陷及具有稳定结构电容器,并且使其在后续的化学机械研磨时有较强的边际结构;
3)本发明通过设计边际区域的掩膜图形,可以获得形貌良好的边际电容器结构,提高电容器阵列的整体性能。
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5)

1.一种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提供一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有多个在内存数组结构中的第一焊盘、以及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且位于所述第一焊盘外周的若干第二焊盘;
2)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形成交替层叠的介质层及支撑层;
3)于所述介质层上形成第一掩膜以及第二掩膜,所述第一掩膜用于刻蚀所述介质层以形成与所述第一焊盘对应的电容孔以及与所述第二焊盘对应的虚置孔,所述第二掩膜用于掩蔽位于所述电容孔及所述虚置孔之外的外围区域,且所述第二掩膜的边缘沿着距离最靠近的电容孔或虚置孔的一预设间距弯曲;
4)基于所述第一掩膜及所述第二掩膜于所述介质层中刻蚀出直至所述第一焊盘的电容孔及直至所述第二焊盘的虚置孔;
5)于所述电容孔、所述虚置孔及所述介质层表面形成第一导电层;
6)形成多个开口,所述开口至少暴露部分的所述介质层,藉由所述开口进行湿法腐蚀去除所述介质层,所述开口相对偏离所述虚置孔;及
7)对应于所述电容孔形成覆盖所述第一导电层内表面及外表面的电容介质,并形成覆盖所述电容介质外表面的第二导电层,由所述电容孔位置制备出双面电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的材质包括氧化硅或氮氧化硅,所述介质层中掺杂有硼或磷,所述支撑层的材质包括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湿法腐蚀采用的腐蚀液包括氢氟酸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包括:
6-1)形成多个暴露所述介质层的所述开口;及
6-2)藉由所述开口进行湿法腐蚀去除所述介质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一个所述开口仅与一个所述电容孔交叠,或者一个所述开口同时与多个所述电容孔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包括:
3-1)于所述介质层上依次形成多晶硅层、第一介电膜层、第一碳或聚合物层以及第一子掩膜层;
3-2)于所述第一子掩膜层上依次形成第二碳或聚合物层、第二介电薄膜以及第二子掩膜层,其中,所述第一子掩膜层的第一窗口与第二子掩膜层的第二窗口交迭排列以形成电容孔窗口,且所述第一窗口与第二窗口之间的夹角为55~65°或115~125°,所述多晶硅层、第一介电膜层、第一碳或聚合物层、第一子掩膜层、第二碳或聚合物层、第二介电薄膜以及第二子掩膜层共同组成所述第一掩膜;及
3-3)于所述第二子掩膜上形成所述第二掩膜,且所述预设间距使得步骤4)刻蚀出的位于边际区域的电容孔及虚置孔的形貌与位于内部的电容孔的形貌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距为相邻的两所述电容孔之间间距的30%~80%,所述电容孔及所述虚置孔的深宽比均为5~20,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范围为0.5~5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电容器与所述虚置孔呈六方阵列排布,并且所述虚置孔混编在所述双面电容器的周边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8),于所述电容孔内形成上电极,所述上电极不形成于所述虚置孔内,所述虚置孔被封闭为气囊室,作为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无电性功能的支架筒。
9.一种半导体存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中形成有多个在内存数组结构中的第一焊盘以及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且位于所述第一焊盘外周的若干第二焊盘;
双面电容器阵列,形成于所述第一焊盘上,所述双面电容器包括U型截面且底部连接所述第一焊盘的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内表面及外表面的电容介质以及位于所述电容介质表面的第二导电层;及
支架筒,形成于所述第二焊盘上,所述支架筒包括虚置孔以及在所述虚置孔內的U型截面且底部连接所述第二焊盘的第一导电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电容器阵列呈六方阵列排布。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为5~20,所述双面电容器的高度范围为0.5~5μm。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氮化物及金属硅化物中的一种或两种所形成的化合物;所述电容介质包括ZrOx、HfOx、ZrTiOx、RuOx、SbOx、AlOx中的一种或上述材料所组成群组中的两种以上所形成的叠层。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电容器与所述支架筒呈六方阵列排布,并且所述支架筒混编在所述双面电容器的周边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双面电容器阵列上的上电极,其中,所述支架筒内为中空形态,所述上电极不填入所述虚置孔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半导体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虚置孔被封闭为气囊室,作为排除在所述内存数组结构之外无电性功能的支架筒。
CN201710406670.7A 2017-06-02 2017-06-02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Withdrawn CN1089873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06670.7A CN108987346A (zh) 2017-06-02 2017-06-02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06670.7A CN108987346A (zh) 2017-06-02 2017-06-02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87346A true CN108987346A (zh) 2018-12-11

Family

ID=64501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06670.7A Withdrawn CN108987346A (zh) 2017-06-02 2017-06-02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87346A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5381A (zh) * 2019-03-29 2020-10-09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双面电容结构及其形成方法、dram存储器
CN112133625A (zh) * 2019-06-24 2020-12-25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掩膜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存储器及其形成方法
CN112563206A (zh) * 2019-09-25 2021-03-26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存储器电容的制作方法
CN112652529A (zh) * 2019-10-09 2021-04-13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半导体器件的电容孔制备方法
CN112908881A (zh) * 2021-01-25 2021-06-04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参数获取、检测标准的获取及检测方法
CN113659075A (zh) * 2020-05-12 2021-11-16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电容打开孔的形成方法和存储器电容的形成方法
CN114121811A (zh) * 2020-08-27 2022-03-01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N114203637A (zh) * 2020-09-17 2022-03-18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WO2022083168A1 (zh) * 2020-10-23 2022-04-28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WO2022095462A1 (zh) * 2020-11-05 2022-05-1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WO2022188322A1 (zh) * 2021-03-12 2022-09-15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EP4002504A4 (en) * 2020-05-12 2023-03-01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forming capacitor opening hol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memory capacitor
US11869930B2 (en) 2020-03-16 2024-01-09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12075612B2 (en) 2020-04-27 2024-08-27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and memory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12132077B2 (en) 2021-03-12 2024-10-29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5381A (zh) * 2019-03-29 2020-10-09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双面电容结构及其形成方法、dram存储器
CN112133625A (zh) * 2019-06-24 2020-12-25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掩膜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存储器及其形成方法
CN112133625B (zh) * 2019-06-24 2024-05-21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掩膜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存储器及其形成方法
CN112563206A (zh) * 2019-09-25 2021-03-26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存储器电容的制作方法
CN112563206B (zh) * 2019-09-25 2022-06-07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存储器电容的制作方法
CN112652529A (zh) * 2019-10-09 2021-04-13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半导体器件的电容孔制备方法
CN112652529B (zh) * 2019-10-09 2022-03-2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及半导体器件的电容孔制备方法
US11869930B2 (en) 2020-03-16 2024-01-09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12075612B2 (en) 2020-04-27 2024-08-27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and memory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EP4002504A4 (en) * 2020-05-12 2023-03-01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forming capacitor opening hol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memory capacitor
CN113659075A (zh) * 2020-05-12 2021-11-16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电容打开孔的形成方法和存储器电容的形成方法
CN113659075B (zh) * 2020-05-12 2023-07-11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电容打开孔的形成方法和存储器电容的形成方法
CN114121811A (zh) * 2020-08-27 2022-03-01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N114121811B (zh) * 2020-08-27 2024-06-28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N114203637A (zh) * 2020-09-17 2022-03-18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CN114203637B (zh) * 2020-09-17 2024-10-29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WO2022083168A1 (zh) * 2020-10-23 2022-04-28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制作方法及半导体结构
US12082397B2 (en) 2020-10-23 2024-09-03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11622488B2 (en) 2020-11-05 2023-04-04 G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22095462A1 (zh) * 2020-11-05 2022-05-12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制造方法
CN112908881B (zh) * 2021-01-25 2022-06-24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参数获取、检测标准的获取及检测方法
CN112908881A (zh) * 2021-01-25 2021-06-04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参数获取、检测标准的获取及检测方法
WO2022188322A1 (zh) * 2021-03-12 2022-09-15 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US12132077B2 (en) 2021-03-12 2024-10-29 Changxin Memory Technologies, Inc.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01976B (zh)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8987346A (zh)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393909B (zh) 双面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47864B (zh) 半导体存储器件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2089877B (zh) 形成多个电容器的方法
CN108550569B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电容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8538822A (zh) 半导体电容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8428702A (zh) 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制造方法
CN109309020B (zh) 半导体结构
CN104037176B (zh) 接触结构以及采用所述接触结构的半导体存储元件
CN108010913A (zh) 半导体存储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30675A (zh) 一种存储单元及存储器
CN108110025A (zh) 电容器阵列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94192A (zh) 半导体元件以及其制作方法
CN208271885U (zh) 半导体电容装置
CN106910743A (zh) 三维非易失性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783855A (zh) 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3314669A (zh) 双面电容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208589442U (zh) 电容阵列结构
CN207517691U (zh) 电容器阵列结构
CN112951770B (zh) 存储器的制作方法及存储器
TWI396261B (zh) 堆疊式隨機動態存取記憶體之低寄生電容位元線之製造方法
CN113809080B (zh) 一种叠层电容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7852646U (zh) 半导体存储器
WO2022057410A1 (zh) 半导体器件、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