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28295A - 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与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电动载具 - Google Patents
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与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电动载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928295A CN108928295A CN201810660611.7A CN201810660611A CN108928295A CN 108928295 A CN108928295 A CN 108928295A CN 201810660611 A CN201810660611 A CN 201810660611A CN 108928295 A CN108928295 A CN 1089282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rning
- sensor
- speed
- configuration
- process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9/00—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signal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Q1/00 - B60Q7/00, e.g. haptic signalling
- B60Q9/008—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signal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Q1/00 - B60Q7/00, e.g. haptic signalling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防碰撞及警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感测电动载具的周遭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基于第一行进轨迹以及第一组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一警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系统及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与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非汽车的电动载具。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高涨,近年来电动机车的普及率逐渐提高。电动机车以电能驱动,因此可以使用再生能源。此外,电动机车除可显著地减少排碳量之外,还可以减少燃烧汽油产生的有害物质之排放量。不同于传统的油耗式机车,电动机车不需要使用到内燃机以进行能量转换,因此其发出的噪音远小于油耗式机车。
然而,电动机车的低噪音特性可能会影响到驾驶人或是行人的安全。例如,当电动机车处于汽车驾驶的视线死角时,汽车驾驶无法藉由声音确认电动机车的位置。此外,其余车辆之驾驶或是行人时常未察觉到行驶中的电动机车,因而难以闪避电动机车,致使交通事故发生及人员伤亡。
因此,如何提高电动载具的安全性系为本领域人员致力研究的目标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包括:第一传感器、处理器以及第一警示模块。第一传感器安装于电动载具的前方,并且感测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处理器耦接于第一传感器,所述处理器接收第一行进轨迹的信息,并基于第一行进轨迹以及第一组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第一警示模块耦接于处理器,并且响应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一警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载具,其包括:第一传感器、处理器以及第一警示模块。第一传感器安装于电动载具的前方,并且感测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处理器耦接于第一传感器,所述处理器接收第一行进轨迹的信息,并基于第一行进轨迹以及第一组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第一警示模块耦接于处理器,并且响应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一警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防碰撞及警示方法,其包括:感测电动载具的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基于第一行进轨迹以及第一组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一警示。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系统可同时具有用以感测前方与后方物体之动向传感器(300MHz~300GHz),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警示模块。第一警示模块可发出警示藉以提示行人或其他驾驶人注意行驶中的电动载具。第二警示模块可发出警示藉以提示电动载具的驾驶人注意后方来车。
附图说明
包含附图以便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且附图并入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一种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的方块图。
图2A、2B以及2C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符合第一组态的行车情况的示意图。
图3A、3B以及3C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符合第二组态的行车情况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防碰撞及警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防碰撞及警示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电动载具;
100: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
110:处理器;
120、140:传感器;
130、150:警示模块;
160:控制面板;
20、40、50:物体;
30、32:感测范围;
321:视线死角区域;
c1、c2:控制信号
d1、d2:距离阈值;
i1、i2:第一行进轨迹信息
v1、v2、v3:速度;
400、500:防碰撞及警示方法;
S410、S430、S450、S510、S530、S550: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地参考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图式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为提高电动载具的安全性,本发明揭露适用于一种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及方法。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一种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的方块图,在本揭露的实施例中,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被设置于电动载具10(如绘示于图2中的电动载具10)之中,其中,电动载具10可例如是电动机车或电单车等可由电能驱动的载具。电动载具10配置了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110、第一传感器120以及第一警示模块130。
第一传感器120可例如安装于电动载具10的前方,并且可例如是微波雷达(300MHz~300GHz)、光达、超音波传感器、摄影机等传感器,或是该些传感器的组合。第一传感器120可感测出物体的行进轨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20量测出电动载具10之前方物体与电动载具10之间的距离,并且量测出前方物体的速度与方位,从而帮助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预测出所述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20可例如是使用千兆赫(GHz)等级的第一频率(例如77GHz)的电磁波进行感测,且第一传感器120的感测角度可为±50度,并且可具有夹角为100度的扇形感测范围,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一传感器120可基于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而调整(例如:透过处理器110调整)所使用以进行感测的第一频率。例如,基于与前方物体的距离的不同,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可以改变第一传感器120的感测范围,使得第一传感器120在前方物体的距离较长时使用较长距离的感测范围,并且在前方物体的距离较短时使用较短距离的感测范围。或者,基于电动载具10的速度的不同,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可以改变第一传感器120的感测范围,使得第一传感器120在电动载具10的速度(或电动载具10与前方物体的相对速度)较快时使用较长距离的感测范围,并且在电动载具10的速度(或电动载具10与前方物体的相对速度)较慢时使用较短距离的感测范围。在此情况下,处理器110可控制第一传感器120改变所使用的第一频率,即,降低第一频率的频率(例如:载波频率)以进行长距离的感测,或提高第一频率的频率(例如:载波频率)以进行短距离的感测。
另一方面,第一传感器120也可基于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而调整(例如:透过处理器110调整)所使用以进行感测的第一频率的扫描频率。例如,当第一传感器120为光达时,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可以基于与前方物体的距离的不同而改变第一传感器120的扫描频率,使得第一传感器120在与前方物体之间的距离较长时降低第一频率的频率(例如:扫描频率),并且在与前方物体之间的距离较短时提高第一频率的频率(例如:扫描频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20可以是具有多种传感器的复合式传感器。例如,第一传感器120可包括微波传感器、光达传感器、超音波传感器以及摄影机的至少其中之一种传感器种类,且可基于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而调整(例如:透过处理器110调整)所使用的传感器种类。举例来说,当前方物体距离电动载具10较远时,第一传感器120可切换(例如:透过处理器110切换)为使用较适合进行长距离侦侧的光达传感器,并且将除了光达传感器的其余种传感器关闭,藉以节省耗电量。当前方物体距离电动载具10稍近一些时,第一传感器120可切换(例如:透过处理器110切换)为使用较适合进行中距离侦侧的微波传感器,并且将除了微波传感器的其余种传感器关闭,藉以节省耗电量。当前方物体距离电动载具10更近一些时,第一传感器120可切换(例如:透过处理器110切换)为使用较适合进行短距离侦测的超音波传感器,并且将除了超音波传感器的其余种传感器关闭,藉以节省耗电量。第一传感器120还可以是例如摄影机等具备影像撷取功能的装置。摄影机可以撷取前方物体的影像,并且以任一种影像辨识算法计算出前方物体的距离或速度等信息。
处理器110耦接于第一传感器120,并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或是其他可程序化之一般用途或特殊用途的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可程序化控制器、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SIC)或其他类似组件或上述组件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自第一传感器120接收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的相关信息(以下称为:第一行进轨迹信息(例如:速度、距离、方位)i1),并基于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以及第一组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c1,其中第一组态可由用户依其需求配置。第一组态的各种实施态样将会于后续说明。
第一警示模块130耦接于处理器110,并且用以发出警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警示模块130响应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c1,而向电动载具10的前方物体发送第一警示。发送第一警示可以提示电动载具10附近的行人或其他驾驶人电动载具10的存在,避免人们未察觉电动载具10而酿成事故。发出第一警示的实施方式可例如是由喇叭发出警示音或以警示灯号(可使用电动载具既有的灯具(例如:方向灯)或于车身额外安装其他灯具来实施)的方式表现,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须注意的是,上述内容虽以前方物体为例说明了向前方用路人发出第一警示的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传感器120的感测范围也可能包括电动载具10的其他方向(例如:左侧或右侧)或是被设置于电动载具10的其他方向,使得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也能感测其他方向的用路人并对其发出第一警示。
可选地,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更可以包括第二传感器140以及第二警示模块150。第二传感器140可例如安装于电动载具10的后方,并且可以是一种微波雷达(300MHz~300GHz)。第二传感器140可利用微波感测出物体的行进轨迹。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140量测出电动载具10之后方物体与电动载具10之间的距离,并且量测出后方物体的速度,从而帮助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预测出获得所述后方物体的第二行进轨迹。处理器110可自第二传感器140接收后方物体的第二行进轨迹的相关信息(以下称为:第二行进轨迹信息(例如:速度、距离、方位)i2),并基于后方物体的第二行进轨迹以及第二组态产生第二控制信号c2,其中第二组态可由用户依其需求配置。第二组态的各种实施态样将会于后续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140可例如亦是可以使用千兆赫(GHz)等级的第二频率(例如24GHz)的电磁波进行感测,且第二传感器140的感测角度可为±50度,并且可具有夹角为100度的扇形感测范围,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二传感器140可基于后方物体的第二行进轨迹而调整所使用以进行感测的第二频率。例如,基于与后方物体的距离的不同,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可以改变第二传感器140的感测范围,使得第二传感器140在后方物体的距离较长时使用较长距离的感测范围,并且在后方物体的距离较短时使用较短距离的感测范围。或者,基于后方物体的速度的不同,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可以改变第二传感器140的感测范围,使得第二传感器140在后方物体的速度(或后方物体与电动载具10的相对速度)较快时使用较长距离的感测范围,并且在后方物体的速度(或后方物体与电动载具10的相对速度)较慢时使用较短距离的感测范围。在上述的情况下,处理器110可控制第二传感器140改变所使用的第二频率,即,降低第二频率的频率(例如:载波频率)以进行长距离的感测,或提高第二频率的频率(例如:载波频率)以进行短距离的感测。
另一方面,第二传感器140也可基于后方物体的第二行进轨迹而调整所使用以进行感测的第二频率的扫描频率。例如,当第二传感器140为光达时,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可以基于与后方物体的距离的不同而改变第二传感器140的扫描频率,使得第二传感器140在与后方物体之间的距离较长时降低第二频率的频率(例如:扫描频率),并且在与后方物体之间的距离较短时提高第二频率的频率(例如:扫描频率)。
第二警示模块150耦接于处理器110,并且用以发出第二警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警示模块150响应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c2,而向电动载具10的驾驶人发送第二警示。发送第二警示可以提示驾驶人后方来车的动向,保障驾驶人的安全(即,防后车碰撞)。发出第二警示的实施方式可例如是由喇叭发出警示音、以灯号(例如:LED)的方式表现或在仪表板或面板上显示警示的影像,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140可以是具有多种传感器的复合式传感器。例如,第二传感器140可包括微波传感器、光达传感器、超音波传感器以及摄影机的至少其中之一种传感器种类,且可基于后方物体的第二行进轨迹而调整(例如:透过处理器110调整)所使用的传感器种类。举例来说,当后方物体距离电动载具10较远时,第二传感器140可切换(例如:透过处理器110切换)为使用较适合进行长距离侦侧的光达传感器,并且将除了光达传感器的其余种传感器关闭,藉以节省耗电量。当后方物体距离电动载具10稍近一些时,第二传感器140可切换(例如:透过处理器110切换)为使用较适合进行中距离侦侧的微波传感器,并且将除了微波传感器的其余种传感器关闭,藉以节省耗电量。当后方物体距离电动载具10更近一些时,第二传感器140可切换(例如:透过处理器110切换)为使用较适合进行短距离侦测的超音波传感器,并且将除了超音波传感器的其余种传感器关闭,藉以节省耗电量。第二传感器140还可以是例如摄影机等具备影像撷取功能的装置。摄影机可以撷取前方物体的影像,并且以任一种影像辨识算法计算出后方物体的距离或速度等信息。
须注意的是,上述内容虽以后方物体为例说明了向电动载具10之驾驶人发出第二警示以提示后方来车的方法,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二传感器140的感测范围也可能包括电动载具10的其他方向(例如:左侧或右侧)或是被设置于电动载具10的其他方向,使得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也能感测其他方向的来车,并向电动载具10的驾驶人发出第二警示。
可选地,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更可以包括控制面板160,其可以配置用以产生第一控制信号c1的第一组态以及用以产生第二控制信号c2的第二组态。控制面板160可以具有人机接口(User Interface, UI)。在一实施例中,驾驶人可利用所述人机接口(UI)开启/关闭发送第一警示及/或第二警示的功能。在另一实施例中,驾驶人可利用所述人机接口配置/修改第一组态以及第二组态。在一实施例中,当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发出第一警示或第二警示时,控制面板160上可透过影像或灯号提示驾驶人。
在一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由接收自第一传感器120的第一行进轨迹信息i1获得对应于前方物体的第一距离与第一速度。处理器110并可基于第一行进轨迹信息i1与第一组态来产生控制第一警示模块130的第一控制信号c1,使得第一警示模块130响应于接收第一控制信号c1而向电动载具10的前方物体发送第一警示。所述第一组态的态样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的至少一者:当第一距离短于第一距离阈值(threshold)时,发送第一警示;当电动载具10的速度与第一速度的速度差值大于第一速度阈值时,发送第一警示;当电动载具10转弯时,发送第一警示;当电动载具10启动后,持续发送第一警示直至电动载具10关闭;当电动载具10的速度与第一速度的速度差值小于第二速度阈值时,不发送第一警示;以及当电动载具10的速度小于第三速度阈值时,不发送第一警示。以下将就第一组态的各种态样进行说明。
具体来说,参照图2A、2B以及2C。图2A、2B以及2C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符合第一组态的行车情况的示意图。第一组态可以为「当第一距离短于第一距离阈值时,发送第一警示」,其中第一距离可以是电动载具10与前方物体的距离,且第一距离阈值可由使用者依其需求而配置。在图2A中,假设电动载具10具有第一距离阈值d1,在此情况下,当电动载具10与前方物体20的距离d2短于第一距离阈值d1时,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即会透过第一警示模块130发送第一警示给前方物体20,提示前方物体20注意电动载具10的动线。此外,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的处理器110还可以基于电动载具10的速度而配置第一距离阈值d1的大小。例如,当电动载具10的速度较快时,第一距离阈值d1可被配置为较长。如此可使前方物体20提早注意到行进中的电动载具10。
在图2B中,第一组态可以为「当电动载具10的速度与第一速度的速度差值大于第一速度阈值时,发送第一警示」,其中第一速度可以是电动载具10之前方物体的速度。假设电动载具10的速度为v1且前方物体20的第一速度为v2,在此情况下,当前方物体20处于电动载具10的感测范围30内,并且电动载具10的速度v1以及前方物体20的第一速度v2的差值(假设为+10公里/小时)大于第一速度阈值(假设为+5公里/小时)时,代表电动载具10不久后将有可能撞击前方物体20。此时,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会透过第一警示模块130发送第一警示给前方物体20。在另一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速度阈值为0,此时若前方物体20处于电动载具10的感测范围30内并且电动载具10的速度v1高于前方物体20的第一速度v2时,第一警示模块130即会发送第一警示。
在图2B中,第一组态也可以为「当电动载具10的速度与第一速度的速度差值小于第二速度阈值时,不发送第一警示」。若电动载具10的速度v1以及前方物体20的第一速度v2的差值(即v1-v2,假设为+2公里/小时)小于第一速度阈值(假设为+5公里/小时),即代表电动载具10正以非常慢的速度接近前方物体20。在此情况下,电动载具10的驾驶人将拥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以应付突发的交通事件(例如:前方物体20突然停止),因此,第一警示模块130将不发送第一警示。
在图2C中,第一组态可以为「当电动载具10转弯时,发送第一警示」。在此情况下,当电动载具10进行转弯时,电动载具10可透过感测范围30侦测到物体40。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可响应于侦测到物体40而控制第一警示模块130发送第一警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电动载具10只要进行任何转弯动作,第一警示模块130均会发送第一警示,不论是否有侦测到任何电动载具10有可能会碰撞到的物体。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组态可以配置为「使电动载具10在启动时即开始持续的发送第一警示,直至电动载具10关闭为止」,其中第一警示可例如是预先录制的低沉引擎声,用以仿真一般油耗式载具发出的声音,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组态可以配置为「当电动载具10的速度小于第三速度阈值时,不发送第一警示」。例如,当电动载具10处于怠速状况时,其速度趋近于0公里/小时并且小于第三速度阈值(假设为+0.5公里/小时),第一警示模块130将不发送第一警示。如此,可避免电动载具10处于怠速状况时仍持续发送第一警示,产生非必要的噪音。
当第一组态包括多种组态时,第一组态中的各个组态分别具有与所述各个对应的优先度。当同时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态的情形出现时,处理器110将会基于较高优先度的组态决定是否控制第一警示模块130发送第一警示,端视实际设计/使用情况而论。
另一方面,在一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由接收自第二传感器140的第二行进轨迹信息i2获得对应于后方物体的第二距离与第二速度。处理器110并可基于第二行进轨迹信息i2与第二组态来产生控制第二警示模块150的第二控制信号c2,使得第二警示模块150响应于接收第二控制信号c2而向电动载具10的驾驶人发送第二警示。所述第二组态的态样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的至少一者:当第二距离短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发送第二警示;当第二速度与电动载具10的速度的速度差值大于第四速度阈值时,发送所述第二警示;当第二速度与电动载具10的速度的速度差值小于第五速度阈值时,不发送所述第二警示;以及当后方物体位处于电动载具10的视线死角时,发送第二警示。以下将就第二组态的各种态样进行说明。
具体来说,参照图3A、3B以及3C。图3A、3B以及3C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符合第二组态的行车情况的示意图。第二组态可以「为当第二距离短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发送第二警示」,其中第二距离可以是电动载具10与后方物体的距离,且第二距离阈值可由使用者依其需求而配置。在图3A中,假设电动载具10具有第二距离阈值D1,在此情况下,假设后方物体50与电动载具10的距离D2短于第二距离阈值D1时,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即会透过第二警示模块150发送第二警示给电动载具10的驾驶人,提示驾驶人注意后方物体50。此外,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的处理器110还可以基于电动载具10的速度而配置第二距离阈值D1的大小。例如,当电动载具10的速度较后方物体50快时,较不容易发生追撞事故,故第二距离阈值D1可被配置为较长。
在图3B中,第二组态可以为「当第二速度与电动载具10的速度的速度差值大于第四速度阈值时,发送所述第二警示」,其中第二速度可以是电动载具10之后方物体的速度。假设电动载具10的速度为v1且后方物体50的第二速度为v3,在此情况下,当后方物体50处于电动载具10的感测范围32内,并且第二速度v3与电动载具10的速度v1的速度差值(假设为+10公里/小时)大于第四速度阈值(假设为+5公里/小时)时,代表后方物体50不久后将有可能撞击电动载具10。此时,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会透过第二警示模块150发送第二警示给电动载具10的驾驶人。在另一实施例中,假设第四速度阈值为0,此时若后方物体50处于电动载具10的感测范围32内并且电动载具10的速度v1小于后方物体50的第二速度v3时,第二警示模块150即会发送第二警示。
在图3B中,第二组态也可以为「当第二速度与电动载具10的速度的速度差值小于第五速度阈值时,不发送所述第二警示」。若后方物体50的第二速度v3与电动载具10的速度v1的速度差值(即v3-v1,假设为+2公里/小时)小于第五速度阈值(假设为+5公里/小时),即代表后方物体50正以非常慢速的速度接近电动载具10。在此情况下,电动载具10较不容易被后方物体50追撞,因此,第二警示模块150将不发送第二警示。
在图3C中,第二组态可以为「当后方物体位处于电动载具10的视线死角时,发送第二警示」。如图3C所示,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可在电动载具10的感测范围32之中配置视线死角区域321(即盲区)。当后方物体50进入视线死角区域321时,电动载具10的驾驶人较不容易注意到后方物体50,故第二警示模块150将发送第二警示。本文中的「视线死角区域(或盲区)」指代驾驶人的可视范围中较不容易注意到或看到的区域,「视线死角区域(或盲区)」并不限于图3C所绘视线死角区域321。
相似地,当第二组态包括多种组态时,第二组态中的各个组态分别具有与所述各个对应的优先度。当同时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形出现时,处理器110将会基于较高优先度的组态决定是否控制第二警示模块150发送第二警示。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防碰撞及警示方法400的流程图,防碰撞及警示方法400可由前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或电动载具10实施。在步骤S410,感测电动载具的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在步骤S430,基于第一行进轨迹以及第一组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在步骤S450,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一警示。
图5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绘示出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防碰撞及警示方法500的流程图,防碰撞及警示方法500可由前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100或电动载具10实施。在步骤S510,感测电动载具的后方物体的第二行进轨迹。在步骤S530,基于第二行进轨迹以及第二组态产生第二控制信号。在步骤S550,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二警示。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系统可同时具有用以感测前方与后方物体之动向传感器,分别对应于不同的警示模块。第一警示模块可在电动载具行进时,基于一组特定的组态而发出警示,藉以提示行人或其他驾驶人注意行驶中的电动载具。第二警示模块可在电动载具行进时,基于另一组特定的组态而发出警示,藉以提示电动载具的驾驶人注意后方来车。此外,本发明可因应于不同的路况而自由地调整传感器的感测范围,以使警示模块能在较适当的时机发送警示,避免在较不必要的情况下产生警示因而干扰电动载具之驾驶或电动载具附近的用路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包括:
第一传感器,安装于电动载具的前方,并且感测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
处理器,耦接于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处理器接收所述第一行进轨迹的信息,并基于所述第一行进轨迹以及第一组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以及
第一警示模块,耦接于所述处理器,并且响应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一警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动载具的后方,并且感测后方物体的第二行进轨迹,其中所述处理器接收所述第二行进轨迹的信息,并基于所述第二行进轨迹以及第二组态产生第二控制信号;以及
第二警示模块,耦接于所述处理器,并且响应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二警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面板,用以配置所述第一组态以及所述第二组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行进轨迹的所述信息包括第一距离以及第一速度,且所述第一组态包括下列至少一者:
当所述第一距离短于第一距离阈值时,发送所述第一警示;
当所述电动载具的速度与所述第一速度的速度差值大于第一速度阈值时,发送所述第一警示;
当所述电动载具转弯时,发送所述第一警示;
当所述电动载具启动后,持续发送所述第一警示直至所述电动载具关闭;
当所述电动载具的所述速度与所述第一速度的所述速度差值小于第二速度阈值时,不发送所述第一警示;以及
当所述电动载具的所述速度小于第三速度阈值时,不发送所述第一警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电动载具的所述速度而配置所述第一距离阈值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第一行进轨迹而调整所述第一传感器使用的第一频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传感器包括微波传感器、光达传感器、超音波传感器以及摄影机的至少其中之一种传感器种类,且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第一行进轨迹而调整所述第一传感器使用的传感器种类。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组态中的各个组态均具有对应于各所述组态的优先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行进轨迹的所述信息包括第二距离以及第二速度,且所述第二组态包括下列至少一者:
当所述第二距离短于第二距离阈值时,发送所述第二警示;
当所述第二速度与所述电动载具的速度的速度差值大于第四速度阈值时,发送所述第二警示;
当所述第二速度与所述电动载具的所述速度的所述速度差值小于第五速度阈值时,不发送所述第二警示;以及
当所述后方物体位处于所述电动载具的视线死角时,发送所述第二警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电动载具的所述速度而配置所述第二距离阈值的大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第二行进轨迹而调整所述第二传感器使用的第二频率。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传感器包括微波传感器、光达传感器、超音波传感器以及摄影机的至少其中之一种传感器种类,且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第二行进轨迹而调整所述第二传感器使用的传感器种类。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组态中的各个组态均具有对应于各所述组态的优先度。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警示模块向所述前方物体发送所述第一警示,且所述第二警示模块向所述电动载具的驾驶人发送所述第二警示。
15.一种电动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动载具的前方,并且感测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
处理器,耦接于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处理器接收所述第一行进轨迹的信息,并基于所述第一行进轨迹以及第一组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以及
第一警示模块,耦接于所述处理器,并且响应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一警示。
16.一种适用于电动载具的防碰撞及警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测电动载具的前方物体的第一行进轨迹;
基于所述第一行进轨迹以及第一组态产生第一控制信号;以及
响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而发送第一警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60611.7A CN108928295A (zh) | 2018-06-25 | 2018-06-25 | 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与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电动载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60611.7A CN108928295A (zh) | 2018-06-25 | 2018-06-25 | 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与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电动载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28295A true CN108928295A (zh) | 2018-12-04 |
Family
ID=64447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60611.7A Pending CN108928295A (zh) | 2018-06-25 | 2018-06-25 | 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与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电动载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92829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34606B (zh) * | 2020-09-04 | 2021-07-21 | 鼎天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雷達裝置的機車車燈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14817A1 (de) * | 1992-05-05 | 1993-11-11 | Daimler Benz Ag | Verfahren zur Anzeige der geschwindigkeitsbedingten Gefahrenträchtigkeit der Fahrsituation eines Fahrzeugs,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
CN2921988Y (zh) * | 2006-06-22 | 2007-07-11 | 何志荣 | 车辆后方警示系统 |
CN201322805Y (zh) * | 2008-11-13 | 2009-10-07 | 刘加友 | 全数字智能型汽车防撞雷达 |
CN101767539A (zh) * | 2008-12-30 | 2010-07-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巡航控制方法及巡航装置 |
CN102303562A (zh) * | 2010-11-11 | 2012-01-04 | 徐洁纯 | 一种汽车防后车追尾的预警装置 |
CN103253265A (zh) * | 2013-05-27 | 2013-08-21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主动避撞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489333A (zh) * | 2013-09-30 | 2014-01-01 | 张瑞 | 一种智能交通防碰撞系统及智能交通防碰撞预警方法 |
CN104943689A (zh) * | 2015-06-03 | 2015-09-30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主动防撞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6671961A (zh) * | 2017-03-02 | 2017-05-17 | 吉林大学 | 一种基于电动汽车的主动防碰撞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444256A (zh) * | 2017-07-31 | 2017-12-08 | 合肥光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全方位防碰撞系统及其方法 |
-
2018
- 2018-06-25 CN CN201810660611.7A patent/CN10892829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214817A1 (de) * | 1992-05-05 | 1993-11-11 | Daimler Benz Ag | Verfahren zur Anzeige der geschwindigkeitsbedingten Gefahrenträchtigkeit der Fahrsituation eines Fahrzeugs,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
CN2921988Y (zh) * | 2006-06-22 | 2007-07-11 | 何志荣 | 车辆后方警示系统 |
CN201322805Y (zh) * | 2008-11-13 | 2009-10-07 | 刘加友 | 全数字智能型汽车防撞雷达 |
CN101767539A (zh) * | 2008-12-30 | 2010-07-0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巡航控制方法及巡航装置 |
CN102303562A (zh) * | 2010-11-11 | 2012-01-04 | 徐洁纯 | 一种汽车防后车追尾的预警装置 |
CN103253265A (zh) * | 2013-05-27 | 2013-08-21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主动避撞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489333A (zh) * | 2013-09-30 | 2014-01-01 | 张瑞 | 一种智能交通防碰撞系统及智能交通防碰撞预警方法 |
CN104943689A (zh) * | 2015-06-03 | 2015-09-30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主动防撞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6671961A (zh) * | 2017-03-02 | 2017-05-17 | 吉林大学 | 一种基于电动汽车的主动防碰撞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444256A (zh) * | 2017-07-31 | 2017-12-08 | 合肥光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全方位防碰撞系统及其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34606B (zh) * | 2020-09-04 | 2021-07-21 | 鼎天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雷達裝置的機車車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79319B (zh) | 一种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07374312U (zh) | 车辆碰撞警告系统 | |
EP3560778A1 (en) | Vehicle collision avoidance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
CN101782646B (zh) | 全周环境感测系统及方法 | |
CN204855800U (zh) | 车载雷达系统 | |
CN103568941A (zh) | 一种汽车驾驶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JP2003256998A (ja) | 車両制御装置 | |
JP2011189916A (ja) | 車両の警報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 | |
CN202782866U (zh) | 基于雷达探测的智能汽车前照灯系统 | |
CN105882519A (zh) | 车辆驻车开门时的防碰撞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204249904U (zh) | 一种车辆换道辅助预警装置 | |
CN107235006A (zh) | 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声光告警三角警示牌 | |
CN202966104U (zh) | 一种汽车防追尾装置 | |
TWI694017B (zh) | 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統、方法及使用該方法的電動載具 | |
TWM566171U (zh) | 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統及電動載具 | |
CN108928295A (zh) | 防碰撞及警示功能系统与方法,及使用所述方法的电动载具 | |
JP5333260B2 (ja) | 車両接近音制御装置 | |
CN103978931A (zh) | 车辆接近通知装置 | |
CN110303982B (zh) | 公交车避让行人时提示后方来车的反应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 |
CN202911625U (zh) | 一种换道预警装置 | |
CN103487799A (zh) | 测速方法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 |
CN105667428A (zh) | 一种基于24GHz微波雷达的盲区警示方法 | |
CN202518190U (zh) | 一种车身侧后方雷达行车辅助装置 | |
CN202879398U (zh) | 汽车安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 |
CN104608689A (zh) | 一种机动车在低速时的环境探测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