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24949B - 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924949B CN108924949B CN201710184934.9A CN201710184934A CN108924949B CN 108924949 B CN108924949 B CN 108924949B CN 201710184934 A CN201710184934 A CN 201710184934A CN 108924949 B CN108924949 B CN 1089249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cess network
-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network device
- equipment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5—Maintenance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e.g. signalling of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5—Handover due to radio link fail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8—Management of setup rejection or fail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or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04W36/0094—Definition of hand-off measurement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包括: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双连接。其中,所述双连接中包含的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连接为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从而,加快了双连接工作模式的恢复,满足了低时延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第四代(4th Generation,4G)移动通信中,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连接的可靠性是保证控制面和用户面信息交互的基础。无线链路问题会导致RRC连接不可靠,从而影响通信质量。为了保证RRC连接的可靠性,4G移动通信中引入了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架构。以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为例,在DC架构下,终端设备可以同时与主接入网设备(例如主基站MeNB(Master eNB))和辅接入网设备(例如辅基站SeNB(Secondary eNB))建立通信连接。主接入网设备负责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和数据包分流。辅接入网设备用于帮助主接入网设备承担部分数据服务。现有双连接架构下,终端设备只能支持一个RRC状态,即终端设备只能与一个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而与另一个接入网设备保持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连接为非RRC连接。一般地,主接入网设备需要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控制信令和数据的交互,因此终端设备与主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辅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只进行数据交互,因此与所述终端设备保持通信连接。
随着4G移动无线通信进入规模商用阶段,面向未来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全球研发热点。5G移动通信的其中一类应用场景为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URLLC业务对用户面和控制面的时延要求极为严苛。3GPP TR 38.913中对于时延的要求描述如下:
—控制面的目标时延为10ms;
—用户面的目标时延为上行0.5ms,下行0.5ms;
—移动情况下的目标中断时延为0ms。
由此可见,URLLC业务通常要求数据一旦产生就能够尽快传输出去。RRC连接不可靠可能导致数据传输中断,从而带来中断时延。此外,部分URLLC业务需要使用高频通信。在高频通信中,信道呈现快速衰落。因此,受高频的影响,对于这类业务,由无线链路问题导致的RRC连接不可靠更为严重。
5G通信沿用前述双连接架构以保障更优的通信质量。但是,现有双连接架构的一个问题是,终端设备只与主接入网设备保持RRC连接,当终端设备与主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adio Link Failure,RLF)时,主接入网设备无法继续进行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和数据包分流,而辅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由于没有RRC连接,也不能完成上述工作。因此,一旦主接入网设备发生RLF,则认为双连接都发生RLF。此时,主接入网设备和辅接入网设备均不能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为了恢复正常的双连接工作模式,终端设备需要寻找新的主接入网设备进行RRC连接重建,并重新进行辅接入网设备的添加或更改。
但是,终端设备与主接入网设备进行RRC连接重建的过程中数据传输暂时中断,由此带来的数据中断时延是URLLC业务所不希望的。同时,辅接入网设备的添加或更改都需要通过RRC连接重建过程来完成,延长了双连接架构恢复的时间,不利于URLLC业务目标性能的实现。因此,现有的双连接恢复过程带来的时延无法满足5G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特别是URLLC业务的低时延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可以在终端设备与主接入网设备的无线链路质量较差时与辅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在保持数据传输的同时加快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从而满足低时延的需求。
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双连接。其中,所述双连接中包含的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连接为RRC连接。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预先获取的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从而可以更快恢复RRC连接,缩短了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的时延,且在恢复双连接的过程中传输不中断,满足了低时延的需求。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其中,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之前,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由此,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不受所述触发条件的限制,根据自身的负载情况等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五接入网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配置信息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终端设备在预定时间内未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设备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其中,所述RRC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用于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预先将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和触发条件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从而,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快速恢复RRC连接,缩短了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的时延,且在恢复双连接的过程中传输不中断,满足了低时延的需求。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设置预定时间,其中,所述预定时间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预定时间内未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时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或者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又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二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其中,所述通信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当满足触发条件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其中,所述RRC连接通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和所述触发条件是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的。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快速恢复RRC连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暂时或永久转换为主接入网设备,避免双连接恢复过程中传输中断的同时,缩短了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的时延,从而满足低时延的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添加请求。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添加请求确认。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对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进行配置并向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第四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
再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双连接。其中,所述双连接中包含的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连接为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第五接入网设备。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上述方法中终端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终端设备的结构中可以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所述收发器可以实现所述收发单元的功能。所述处理器可以实现所述处理单元的功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上述方法中终端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收发单元与终端设备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其中,所述RRC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收发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用于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上述方法中接入网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接入网设备的结构中可以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可以实现所述处理单元的功能。所述收发器可以实现所述收发单元的功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入网设备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上述方法中接入网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收发单元与终端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其中,所述通信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当满足触发条件时,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其中,所述RRC连接通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和所述触发条件是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的。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上述方法中接入网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接入网设备的结构中可以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可以实现所述处理单元的功能。所述收发器可以实现所述收发单元的功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入网设备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上述方法中接入网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
针对上述各个方面,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触发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四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五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六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七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八门限值。
针对上述各个方面,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SRB配置信息包含SRB0配置信息或者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为辅助小区群SCG承载或者分离承载。
针对上述各个方面,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起建立RRC连接的随机接入过程。
针对上述各个方面,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测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测量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使用所述测量配置信息测量得到的结果确定是否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个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面所述的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终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接入网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控制所述接入网设备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预先将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和触发条件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从而可以更快恢复RRC连接,缩短了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的时延,且在双连接恢复过程中传输不中断,满足了低时延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建立RRC连接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添加辅接入网设备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基于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100。该通信系统100可以支持具有低时延需求的业务,如URLLC业务。可以理解,该通信系统100同样支持常规时延需求的数据业务。该通信系统100包括至少两个接入网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如图1所示,所述通信系统100例如包含接入网设备10、20和终端设备30。所述接入网设备10、20和所述终端设备30建立DC架构。所述接入网设备10为主接入网设备,所述接入网设备20为辅接入网设备。所述接入网设备10与所述终端设备30之间建立RRC连接,传输控制信息和数据。所述接入网设备10与所述终端设备30通信连接,辅助所述接入网设备10传输数据。接入网设备10和接入网设备20之间通过X2接口通信。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系统100可以为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TDD)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UMTS),及其他应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等。此外,所述通信系统100还可以适用于5G移动通信。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也可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等。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等。例如,终端设备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更可以是5G系统中的新一代接入网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100中所包含终端设备的数量仅仅是一种例举,本发明实施例也并不限制于此。例如,还可以包括更多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的终端设备,为求简明,不在附图中一一描述。此外,在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100中,尽管示出了接入网设备10、接入网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但所述通信系统100可以并不限于包括所述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例如核心网设备或用于承载虚拟化网络功能的设备等,这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在此不一一详述。
如前所述,在双连接架构下,终端设备可以同时与两个接入网设备保持通信连接,两个接入网设备分别为主接入网设备和辅接入网设备。主接入网设备和辅接入网设备都可以有RRC实体,但是终端设备只能够支持一个RRC状态,因此终端设备只与主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所述终端设备与辅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连接为非RRC连接。所述非RRC连接的通信连接可以包括: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多波束(beam)或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multi-panel等。可以理解,所述非RRC连接的通信连接还可以包括其他当前以及5G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支持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之后,所述主接入网设备通过添加所述辅接入网设备构建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DC架构。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的过程可以通过随机接入实现。所述RRC连接建立过程中的信令是在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上发送。所述RRC连接建立过程中涉及的所述SRB主要包括SRB0和SRB1。图2示出了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的简要流程,主要包括:
S201,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发送前导码(preamble)。
其中,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或非竞争的随机接入为所述终端设备分配所述前导码。所述主接入网设备还为所述终端设备分配用于随机接入的上行资源。
S202,所述主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所述前导码后向所述终端设备返回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
S203,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RAR后,通过SRB0向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请求消息RRCConnectionRequest。
S204,所述主接入网设备通过SRB0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建立消息RRCConnectionSetup。所述RRC连接建立消息包含SRB1的配置信息。
S205,所述终端设备通过SRB1向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RRCConnectionSetupComplete。所述主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RRC连接建立完成消息建立S1接口。
通过上述过程,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所述RRC连接与所述终端设备进行控制信息和数据的交互。
此后,所述主接入网设备需要添加所述辅接入网设备进行数据的分流。图3示出了所述主接入网设备添加所述辅接入网设备的简要流程,主要包括:
S301,所述主接入网设备(例如MeNB)向所述辅接入网设备(例如SeNB)发送辅接入网设备添加请求SeNB Addition Request。
其中,所述辅接入网设备添加请求中包含所述辅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S302,所述辅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所述配置信息后,如果接受所述配置,则回复确认(Acknowledgement,ACK)信息。
S303,所述主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所述ACK后,将所述辅接入网设备的信息携带在RRC连接重配置消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
其中,所述辅接入网设备的信息包含所述辅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以及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辅接入网设备发起随机接入的配置信息。
S304,所述终端设备收到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后执行重配置,并向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
S305,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向所述辅接入网设备发送辅接入网设备重配置完成消息SeNB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
S306,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辅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向所述辅接入网设备发起随机接入,从而建立通信连接。
通过上述过程,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主接入网设备、所述辅接入网设备完成双连接架构的构建。
在现有的上述双连接架构下,所述主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可能发生RLF。由于所述终端设备只与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而与所述辅接入网设备之间仅保持通信连接,而没有RRC连接,因此当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主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RLF时,则认为双连接架构的两个链路均发生了RLF。此时,所述终端设备需要寻找新的主接入网设备进行RRC连接的重建。之后,由新的主接入网设备添加原来的或者新的辅接入网设备,从而完成双连接架构的恢复。
但是,RRC连接重建过程中,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主接入网设备和所述辅接入网设备之间均没有数据传输,即数据传输中断。RRC的重建过程信令交互多,时延消耗大,因此造成较大的中断时延。为了恢复双连接架构,还需要通过RRC连接重配置过程重新添加或更改辅接入网设备,造成较大的恢复时延。因此现有的双连接架构工作方式很难满足5G移动通信业务,特别是对低时延有苛刻要求的URLLC业务。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主接入网设备预先将辅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配置信息和触发条件发送给终端设备,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辅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辅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从而,RRC连接可以更快恢复,加速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降低数据传输中断时延,满足了低时延的需求。
图4以交互方式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4,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S401,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双连接中包含的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连接为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
可以理解,在所述双连接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主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为辅接入网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而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如图2、图3所示的过程建立双连接架构,此处不再赘述。
如前所述,所述通信连接为非RRC连接。所述非RRC连接的通信连接可以包括CA、多波束或TRP、multi-panel、以及其他当前以及5G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支持的非RRC连接方式。
S402,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相应的,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
可选的,所述SRB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0配置信息。所述SRB0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在公共控制信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上传输RRC消息的参数信息。
所述SRB配置信息也可以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1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在专用控制信道(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上传输RRC消息的参数信息。
可选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为辅小区群(Secondary Cell Group,SCG)承载配置信息。对于SCG承载配置,下行数据可以通过辅接入网设备直接发送给终端设备,上行数据可以由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辅接入网设备并由所述辅接入网设备直接向上一级发送。
所述SRB配置信息也可以为分离承载(split bearer)。对于分离承载配置,下行数据可以由主接入网设备发送至辅接入网设备,再由所述辅接入网设备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上行数据则由终端发送给辅接入网设备,所述辅接入网设备将数据发送至主接入网设备,并由主接入网设备向上一级发送。
可选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可以包含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分配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以及随机接入所需的上行资源。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方式或者非竞争的随机接入方式为所述终端设备分配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和随机接入资源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专用的,也可以是多个终端设备共用的。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为所述随机接入资源设置第一定时器。如果在所述第一定时器超时前,所述终端设备未使用所述随机接入资源,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释放所述随机接入资源。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将所述随机接入资源分配给其它终端设备使用。由此,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闲置造成的浪费。
可选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测量配置信息。所述测量配置信息包含测量对象、测量时间(测量持续的时间)、测量门限值、测量结果上报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测量配置信息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进行小区测量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测量对象例如可以包含小区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CRS)。
所述测量配置信息也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测量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或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所需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测量对象例如可以包含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或者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or,RSSI)。
所述测量配置信息还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进行波束(beam)测量所需的配置信息。在5G移动通信中,每个无线链路可以包括多个beam,相应的,无线链路的质量可以通过beam来衡量。因此所述beam测量具有比无线链路测量更细的测量粒度。对于beam测量,所述测量对象可以包含测量beam的个数和测量beam的类型(数据信道或控制信道的beam类型)。
可以理解,所述终端设备也可以不使用所述测量配置信息,而采用预定方式确定无线链路质量或小区质量。
所述终端设备可能在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较差时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所述触发条件可以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a)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RLF。
(b)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
(c)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d)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四门限值。
(e)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五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六门限值。
(f)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七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八门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门限值”、“第二门限值”…“第八门限值”仅用于区分不同条件下的门限值,在实际的触发条件中并不限定要存在与上述描述中等量的门限值。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或修改上述各门限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配置信息(例如,安全密钥以及安全算法)、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模式信息(例如,透明模式(Transparent Mode,TM)、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非确认模式(Unacknowledged Mode,UM)之一)以及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逻辑信道配置信息。上述信息为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信管道所需的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携带在RRC连接重配置信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中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例如,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在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的RadioResourceConfigDedicated information element中增加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
S403,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定方式确定无线链路质量。例如,对于S402中所述的触发条件(a),所述终端设备根据预定方式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是否发生RLF。
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在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后持续监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当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的失步指示out-of-sync达到预定数量后,所述终端设备启动T310定时器。若在所述T310定时器超时前,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的同步指示in-sync达到预定数量,则认为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恢复。反之,若在所述T310定时器超时前,所述终端设备收到的所述同步指示in-sync未达到所述预定数量,则认为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RLF。
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RLC层或MAC层的重传次数确定无线链路的质量。例如,当所述RLC层或MAC层达到最大重传次数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RLF。
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确定无线链路质量。例如,对于S402中所述的触发条件(b)至(f),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测量配置信息对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或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进行测量。
若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波束测量,则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波束测量的配置信息进行波束测量。其中,无线链路质量可以使用预定数量的最好波束(best beam)质量来表征。所述预定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若所述终端设备不支持波束测量,则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测量配置信息对无线链路或小区进行测量。例如,所述终端设备测量无线链路的RSRP或RSRQ。又例如,所述终端设备测量小区的小区参考信号。
可以理解,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采用其他可能的方式确定无线链路质量,只要达到能够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触发条件的目的即可。当所述触发条件满足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除上述方式外,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指示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例如,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能由于负载过大等原因不能继续作为主基站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服务。此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后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
可以理解,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如图2所示的流程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直接启用由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预先配置的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减少了RRC连接过程中的信令消耗以及所带来的时延,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更快速的完成RRC连接的重建。
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采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包含的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起随机接入过程。从而,简化设置省略了随机接入前的配置过程,有效减少了建立RRC连接的时延。
可以理解,当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从而,所述终端设备仅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保持RRC连接。此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暂时取代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成为主接入网设备,发挥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前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是否进行角色转换。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在与所述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后,只是暂时取代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成为主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需要确定是否正式转换为主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自身的负载情况确定是否进行角色转换,也可以通过测量附近其它接入网设备的信号质量确定是否进行角色转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进行角色转换。即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正式成为主接入网设备。为了恢复双连接架构,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需要添加新的辅接入网设备进行数据业务的分流。
可选的,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接入网设备间的X2接口进行信息交互,获得第三接入网设备的信息。所述信息例如包括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测量配置信息、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信息等。之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添加所述第三接入网作为新的辅接入网设备并将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第三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如图3所示的流程建立新的双连接架构。该过程主要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添加请求;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添加请求确认;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对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进行配置并向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
此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可以携带在RRC连接重配置信息中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从而恢复正常的双连接工作模式。
在上述过程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直接转换为主接入网设备并添加新的辅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加速了双连接架构的恢复。在双连接恢复过程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保持RRC连接,因此控制信令和数据传输均不发生中断,有效满足了低时延的需求。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不进行角色转换,而是暂时替代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作为主接入网设备,直到确定新的主接入网设备为止。
可选的,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添加新的接入网设备,例如第四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驻留历史信息、其他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历史信息、周围接入网设备的信号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或组合确定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例如,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可以是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测量到的信号质量最好的接入网设备。上述信息可以由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由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X2接口交互得到。此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通过X2接口交互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上下文信息、配置信息以及测量信息等。所述交互的信息可以是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测量的,也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在确定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此后,所述终端设备通过如图2所示的流程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添加新的接入网设备,如第五接入网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终端设备的驻留历史信息、其他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历史信息、周围接入网设备的信号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或组合确定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测量到的周围信号质量最好的接入网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在确定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后,通过如图2所示的流程与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和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均为用于恢复双连接架构的新的接入网设备,而不是特定的某个接入网设备,因此所述“第四”和“第五”仅是对确定方式(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或通过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的区分。
在上述过程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保持RRC连接,因此控制信令和数据传输均不发生中断,有效满足了低时延的需求。
可以理解,在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或第五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后,由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已经建立RRC连接,因此同时存在两个RRC连接。双连接架构中所述终端设备仅与一个接入网设备保持RRC连接,因此其中一个RRC连接需要被释放。
可选的,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从而,所述终端设备仅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或第五接入网设备保持RRC连接。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或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进行比较,确定哪个接入网设备的无线链路质量更好。无线链路质量不好的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而保留无线链路质量好的接入网设备作为新的主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保持RRC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证RRC连接的质量,从而保证双连接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对于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的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不再保持RRC连接,因此可以直接转化为双连接中的辅接入网设备。从而,简化了添加辅接入网设备的过程,加快了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
当然,对于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的接入网设备,也可以中断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此时,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再与新的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从而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描述中所涉及的第三接入网设备、第四接入网和第五接入网设备仅用于标识不同实现方式中的接入网设备,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并不限定要存在与上述描述中等量的接入网设备。
以上描述的是所述终端设备在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从而重新构建双连接的可能的过程。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RRC连接保持良好,从而在长时间内不需要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这意味着,所述终端设备可能要一直保存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以备需要的时候启用。即所述第一配置信息需要长时间占用所述终端设备的一部分存储空间却又不被使用。当所述终端设备的存储空间不足时,该情况可能会导致所述终端设备的工作效率下降。
可选的,针对上述情况,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具备一定时效性。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满足第一条件时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条件可以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a)所述终端设备在预定时间内未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例如,S402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为所述随机接入资源设置第一定时器,该定时器可以同时作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如果在所述第一定时器超时前,所述终端设备未使用所述随机接入资源,则认为所述终端设备也未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从而,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b)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在长时间未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时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从而释放存储空间,提高所述终端设备的工作效率。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此外,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更新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例如,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二消息为RRC连接重配置消息。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还包含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更新配置信息。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后进行解码。如果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仅包含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更新配置信息,则原来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仍然有效。如果所述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也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则所述终端设备丢弃原来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而保存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通过对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进行更新,使得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网络情况实时调整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从而使配置更为灵活。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预先将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和触发条件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从而可以更快恢复RRC连接,缩短了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的时延,从而满足低时延的需求。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发明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图5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终端设备能够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因此,其具体细节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为了节约篇幅,后文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如图1中所示的终端设备30。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单元501和收发单元502。
所述处理单元501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双连接。
其中,所述双连接中包含的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RRC连接。建立RRC连接的信令通过所述收发单元502进行交互。
所述收发单元50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
所述处理单元501还用于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其中,所述触发条件可以包括图4中的S402所述的条件,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可选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如图4所示的S402中所描述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测量配置信息、PDCP配置信息、RLC模式信息以及MAC层逻辑信道配置信息等。
所述SRB配置信息还可以如图4中S402所描述的那样,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0配置信息,或者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可以为SCG承载或分离承载。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还用于根据预定方式确定无线链路质量。所述处理单元501还可以根据所述测量配置信息进行波束测量、无线链路测量或小区测量。从而,所述处理单元501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可选的,所述收发单元50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处理单元501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所述收发单元502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单元501还可以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非RRC连接的通信连接。
所述收发单元502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含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处理单元501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所述收发单元502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501还用于确定第五接入网设备,并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所述收发单元502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当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处理单元501还可以用于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条件可以如图4中步骤S403所描述的那样,这里不再赘述。
所述收发单元502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502还可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以上各单元未尽描述的其他可实现的作用,与如图4所示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中所涉及的相关作用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详述。通过上述各单元之间的协同配合,所述终端设备可以预先获取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和触发条件。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从而可以更快恢复RRC连接,缩短了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的时延,且在双连接恢复过程中传输不中断,满足了低时延的需求。
图6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601和收发器602。图5中所描述的处理单元501可以通过处理器601实现,收发单元502可以通过收发器602实现,所述收发器602可以用于支持终端设备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之间收发数据。所述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603,可以用于存储终端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所述终端设备中的各个组件耦合在一起,用于支持如图4所描述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中所述终端设备的各项功能。
可以理解,图6仅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收发器,处理器,存储器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7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接入网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接入网设备能够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因此,其具体细节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为了节约篇幅,后文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所述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如图1中所示的接入网设备10。所述接入网设备为第一接入网设备,即双连接中的主接入网设备。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处理单元701和收发单元702。
所述处理单元701用于控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收发单元702与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
其中,所述RRC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所述收发单元702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用于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其中,所述触发条件可以包含图4中的S402所述的条件,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可选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如图4所示的S402中所描述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测量配置信息、PDCP配置信息、RLC模式信息以及MAC层逻辑信道配置信息等。
所述SRB配置信息也可以如图4中S402所描述的那样,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0配置信息,或者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可以为SCG承载或分离承载。
所述收发单元702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701还可以用于为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设置预定时间。若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预定时间内未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则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702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702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以上各单元未尽描述的其他可实现的作用,与如图4所示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中所涉及的相关作用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详述。通过上述各单元之间的协同配合,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预先将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和触发条件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从而,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快速恢复RRC连接,缩短了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的时延,且避免了双连接恢复过程中的传输中断,满足了低时延的需求。
图8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接入网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处理器801和收发器802。图7中所描述的处理单元701可以通过处理器801实现,收发单元702可以通过收发器802实现,所述收发器802可以用于支持接入网设备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终端设备之间收发数据。所述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803,可以用于存储终端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所述接入网设备中的各个组件耦合在一起,用于支持如图4所描述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各项功能。
可以理解,图8仅仅示出了接入网设备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接入网设备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收发器,处理器,存储器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入网设备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9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接入网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接入网设备能够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因此,其具体细节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为了节约篇幅,后文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所述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如图1中所示的接入网设备20。所述接入网设备为第二接入网设备,即双连接中的辅接入网设备。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处理单元901和收发单元902。
所述处理单元901用于控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收发单元902与终端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其中,所述通信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RRC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901还用于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
其中,所述RRC连接通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和所述触发条件是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的。
其中,所述触发条件可以包含图4中的S402所述的条件,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可选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如图4所示的S402中所描述的随机接入配置信息、测量配置信息、PDCP配置信息、RLC模式信息以及MAC层逻辑信道配置信息等。
所述SRB配置信息还可以如图4中S402所描述的那样,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0配置信息,或者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可以为SCG承载或分离承载。
可选的,所述收发单元902还用于向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添加请求,并接收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添加请求确认。
所述处理单元901还可以还用于对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进行配置并控制所述收发单元902向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单元902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901还可以用于确定第四接入网设备。
所述收发单元902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所述收发单元902还可以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
以上各单元未尽描述的其他可实现的作用,与如图4所示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中所涉及的相关作用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详述。通过上述各单元之间的协同配合,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可以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快速恢复RRC连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暂时或持续转换为主接入网设备,避免双连接恢复过程中传输中断的同时,缩短了恢复双连接工作模式的时延,从而满足低时延的需求。
图10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接入网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接入网设备包括处理器1001和收发器1002。图9中所描述的处理单元901可以通过处理器1001实现,收发单元902可以通过收发器1002实现,所述收发器1002可以用于支持接入网设备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终端设备之间收发数据。所述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003,可以用于存储终端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所述接入网设备中的各个组件耦合在一起,用于支持如图4所描述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中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各项功能。
可以理解,图10仅仅示出了接入网设备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接入网设备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收发器,处理器,存储器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接入网设备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发明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单元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这两者的结合。软件模块可以存储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本领域中其它任意形式的存储介质中。示例性地,存储介质可以与处理单元连接,以使得处理单元可以从存储介质中读取信息,并可以向存储介质存写信息。可选地,存储介质还可以集成到处理单元中。处理单元和存储介质可以配置于ASIC中,ASIC可以配置于用户终端设备中。可选地,处理单元和存储介质也可以配置于用户终端设备中的不同的部件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上述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三者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这些功能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以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形式传输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便于使得让计算机程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其它地方的通信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通用或特殊电脑可以接入访问的可用媒体。例如,这样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性存储装置,或其它任何可以用于承载或存储以指令或数据结构和其它可被通用/特殊计算机、或通用/特殊处理单元读取形式的程序代码的介质。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被适当地定义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从一个网站站点、服务器或其它远程资源通过一个同轴电缆、光纤电脑、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以例如红外、无线和微波等无线方式传输的也被包含在所定义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所述的碟片(disk)和磁盘(disc)包括压缩磁盘、镭射盘、光盘、DVD、软盘和蓝光光盘,磁盘通常以磁性复制数据,而碟片通常以激光进行光学复制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可以包含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Claims (43)
1.一种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双连接,其中,所述双连接中包含的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连接为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所述双连接中包含的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连接为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连接为非RRC连接;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其中,所述SRB配置信息包含SRB0配置信息或者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为辅助小区群SCG承载或者分离承载;
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四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五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六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七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八门限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起建立RRC连接的随机接入过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测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测量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使用所述测量配置信息测量得到的结果确定是否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第五接入网设备;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终端设备在预定时间内未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11.一种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设备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其中,所述RRC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连接为非RRC连接;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用于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其中,所述SRB配置信息包含SRB0配置信息或者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为辅助小区群SCG承载或者分离承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四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五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六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七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八门限值。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起用于建立RRC连接的随机接入过程。
14.如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测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测量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使用所述测量配置信息测量得到的结果确定是否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15.如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设置预定时间,其中,所述预定时间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预定时间内未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时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或者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或者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17.一种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入网设备与终端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其中,所述通信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所述通信连接为非RRC连接;
当满足触发条件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其中,所述RRC连接通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和所述触发条件是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的,其中,所述SRB配置信息包含SRB0配置信息或者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为辅助小区群SCG承载或者分离承载,
所述触发条件和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有关,和/或,所述触发条件和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有关。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四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五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六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七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八门限值。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添加请求;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添加请求确认;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对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进行配置并向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确定第四接入网设备;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
2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双连接,其中,所述双连接中包含的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连接为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所述双连接中包含的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连接为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连接为非RRC连接;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其中,所述SRB配置信息包含SRB0配置信息或者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为辅助小区群SCG承载或者分离承载;
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四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五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六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七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八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七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八门限值。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所述处理单元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起建立RRC连接的随机接入过程。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测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测量配置信息用于所述处理单元根据使用所述测量配置信息测量得到的结果确定是否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单元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之前,还包括: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27.如权利要求22-26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28.如权利要求22-26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29.如权利要求22-26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第五接入网设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五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连接释放消息。
30.如权利要求22-26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处理单元在预定时间内未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处理单元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32.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收发单元与终端设备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其中,所述RRC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连接为非RRC连接;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信令无线承载SRB配置信息和启用所述SRB配置信息的触发条件,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用于当满足所述触发条件时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其中,所述SRB配置信息包含SRB0配置信息或者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为辅助小区群SCG承载或者分离承载。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四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五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六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七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八门限值。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起用于建立RRC连接的随机接入过程。
35.如权利要求32-3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还包含测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测量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使用所述测量配置信息测量得到的结果确定是否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36.如权利要求32-3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启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37.如权利要求32-3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为所述第一配置信息设置预定时间,其中,所述预定时间用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预定时间内未启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时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丢弃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或者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包含更新的第一配置信息。
38.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控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收发单元与终端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其中,所述通信连接为双连接中的一个连接,所述双连接还包含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所述通信连接为非RRC连接;
当满足触发条件时,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所述接入网设备与所述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其中,所述RRC连接通过启用所述接入网设备的SRB配置信息建立,所述接入网设备的所述SRB配置信息和所述触发条件是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第一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的,其中,所述SRB配置信息包含SRB0配置信息或者SRB0和SRB1配置信息,所述SRB的类型为辅助小区群SCG承载或者分离承载。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条件包含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发生无线链路失败RLF;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一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二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四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五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于第六门限值;
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低于第七门限值,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比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之间的无线链路质量高的值大于第八门限值。
40.如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添加请求;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添加请求确认;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对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进行配置并控制所述收发单元向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发送配置完成消息;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三接入网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41.如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第四接入网设备;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包含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信息用于所述终端设备与所述第四接入网设备建立RRC连接。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RRC连接释放消息。
4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21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84934.9A CN108924949B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PCT/CN2018/079871 WO2018171634A1 (zh) | 2017-03-24 | 2018-03-21 | 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BR112019017284A BR112019017284A2 (pt) | 2017-03-24 | 2018-03-21 |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em rede sem fio, dispositivos, e sistema |
KR1020197026112A KR20190115466A (ko) | 2017-03-24 | 2018-03-21 |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의 통신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
AU2018240244A AU2018240244B2 (en) | 2017-03-24 | 2018-03-21 |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network, apparatus, and system |
EP18771939.8A EP3573416A4 (en) | 2017-03-24 | 2018-03-21 |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IN A WIRELESS NETWORK |
US16/579,506 US11212863B2 (en) | 2017-03-24 | 2019-09-23 | Dual connec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network, apparatus, and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184934.9A CN108924949B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24949A CN108924949A (zh) | 2018-11-30 |
CN108924949B true CN108924949B (zh) | 2021-07-16 |
Family
ID=63584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84934.9A Active CN108924949B (zh) | 2017-03-24 | 2017-03-24 | 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12863B2 (zh) |
EP (1) | EP3573416A4 (zh) |
KR (1) | KR20190115466A (zh) |
CN (1) | CN108924949B (zh) |
AU (1) | AU2018240244B2 (zh) |
BR (1) | BR112019017284A2 (zh) |
WO (1) | WO201817163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873866B2 (en) * | 2017-09-27 | 2020-12-22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for managing radio resource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
CN116033603A (zh) * | 2017-11-16 | 2023-04-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控制、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
EP3777301A1 (en) * | 2018-04-06 | 2021-02-17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Optimized user equipment measurements for fast cell access |
CN111294823B (zh) * | 2018-12-21 | 2021-10-08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Dc操作中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
EP3915316A4 (en) | 2019-01-25 | 2022-10-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UAL CONNECTIVITY SECONDARY CELL GROUP CONFIGURATION AND MULTIPLE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CARRIER AGGREGATION |
WO2020150991A1 (en) * | 2019-01-25 | 2020-07-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lind secondary cell group configuration in multi-radio access technology-dual connectivity |
CN114745748A (zh) * | 2019-02-15 | 2022-07-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最小化路测技术配置方法和基站 |
WO2020197469A1 (en) * | 2019-03-25 | 2020-10-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ser equipment, radio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in for handling communication |
CN111757348B (zh) * | 2019-03-29 | 2023-06-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US11265879B2 (en) * | 2019-07-05 | 2022-03-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Group component carrier based updates |
US20220295366A1 (en) * | 2019-07-19 | 2022-09-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nditional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CN110708721A (zh) * | 2019-09-05 | 2020-01-17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21056166A1 (en) * | 2019-09-24 | 2021-04-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covery from master node link failure in dual-connectivity systems using bearer |
WO2021062677A1 (zh) * | 2019-09-30 | 2021-04-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WO2021067830A1 (en) * | 2019-10-03 | 2021-04-08 | Google Llc | Conditional secondary node operations |
WO2021134763A1 (zh) * | 2020-01-02 | 2021-07-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恢复传输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1356247B (zh) * | 2020-02-27 | 2023-08-15 | 闻泰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连接选择从站的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
CN114095979A (zh) * | 2020-08-24 | 2022-0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装置以及相关设备 |
KR20220041580A (ko) * | 2020-09-25 | 2022-04-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듀얼 심을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셀룰러 통신 전환 방법 |
CN114340033A (zh) * | 2020-10-10 | 2022-04-1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的处理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84633A (zh) * | 2012-08-23 | 2015-04-29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在无线系统中采用多个调度器进行操作 |
CN104684104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双连接方法、双连接切换方法及相应的系统和设备 |
WO2015176738A1 (en) * | 2014-05-19 | 2015-11-26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Re-establishment procedure in dual connectivity networks |
WO2016182670A1 (en) * | 2015-05-14 | 2016-11-17 | Intel IP Corporation | Performing primary cell functions in a secondary cell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811808A1 (en) * | 2013-04-01 | 2014-12-10 | Innovative Sonic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a Regular Buffer Status Report (BSR) in Dual Connectivity |
KR102160754B1 (ko) * | 2013-10-30 | 2020-09-29 |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 무선 시스템에서의 캐리어 집성 구성 |
US9572171B2 (en) * | 2013-10-31 | 2017-02-14 | Intel IP Corporation |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fficient device-to-device channel contention |
US9386483B2 (en) * | 2014-02-07 | 2016-07-05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ndover and re-establishment of connections |
CN106465435A (zh) * | 2014-03-21 | 2017-02-22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双连接重建 |
US9749902B2 (en) * | 2014-08-19 | 2017-08-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mission control and load balancing |
CN104219787A (zh) * | 2014-09-10 | 2014-12-1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恢复无线链路的方法和设备 |
US9980159B2 (en) * | 2014-09-26 | 2018-05-22 | Mediatek Inc. | RRC re-establishment on secondary eNodeB for dual connectivity |
US9867226B2 (en) * | 2015-12-14 | 2018-01-0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dio link failure (RLF) failover in a multi-connectivity environment |
US10602382B2 (en) * | 2016-01-19 | 2020-03-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adio link failur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CN106165488A (zh) * | 2016-06-30 | 2016-11-2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Rrc连接建立方法及设备 |
-
2017
- 2017-03-24 CN CN201710184934.9A patent/CN108924949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3-21 EP EP18771939.8A patent/EP3573416A4/en active Pending
- 2018-03-21 WO PCT/CN2018/079871 patent/WO2018171634A1/zh unknown
- 2018-03-21 KR KR1020197026112A patent/KR20190115466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03-21 AU AU2018240244A patent/AU2018240244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3-21 BR BR112019017284A patent/BR112019017284A2/pt unknown
-
2019
- 2019-09-23 US US16/579,506 patent/US1121286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84633A (zh) * | 2012-08-23 | 2015-04-29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在无线系统中采用多个调度器进行操作 |
CN104684104A (zh) * | 2013-11-29 | 2015-06-03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一种双连接方法、双连接切换方法及相应的系统和设备 |
WO2015176738A1 (en) * | 2014-05-19 | 2015-11-26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Re-establishment procedure in dual connectivity networks |
WO2016182670A1 (en) * | 2015-05-14 | 2016-11-17 | Intel IP Corporation | Performing primary cell functions in a secondary cell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73416A1 (en) | 2019-11-27 |
AU2018240244A1 (en) | 2019-09-12 |
AU2018240244B2 (en) | 2021-05-13 |
KR20190115466A (ko) | 2019-10-11 |
BR112019017284A2 (pt) | 2020-04-28 |
US20200022207A1 (en) | 2020-01-16 |
WO2018171634A1 (zh) | 2018-09-27 |
EP3573416A4 (en) | 2020-01-22 |
US11212863B2 (en) | 2021-12-28 |
CN108924949A (zh) | 2018-1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924949B (zh) | 无线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
EP3041310B1 (en) | Methods of handling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s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s | |
US9832806B2 (en) | Method for processing radio link failure and device therefor | |
TWI679912B (zh) | 處理載波聚合及雙連結的裝置及方法 | |
WO2021018283A1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US20210251032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US12133286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ying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in sidelink transmission | |
US11218929B2 (en)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16636253B (zh) | 小数据传输过程的移动性 | |
JP2024113129A (ja) | 端末装置、通信のための方法、基地局及び基地局の方法 | |
WO2022082584A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 scg deactivation mechanism and a scg activation mechanism in a mr-dc scenario | |
CN111586767B (zh) | 一种终端信息的通信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 |
US20240323775A1 (en) | Reducing handover interruption time using sidelink communication | |
JP7380907B2 (ja) | Lbt失敗を指示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5516918A (zh) | 切换失败的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1072629A1 (zh) | 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250048229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
EP4478828A1 (en) | Path switch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24168719A1 (en) | Multi-path configuration for sidelink (sl) relay | |
WO2024065543A1 (zh) | 失败检测及恢复方法和装置 | |
WO2023050181A1 (zh) | 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 |
WO2024207383A1 (zh) | 路径处理方法及其装置、通信系统 | |
WO2023102748A1 (zh) | 小数据传输失败的上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3130368A1 (zh) | 收发信息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 |
WO2025065633A1 (zh) | 信息接收和发送方法及其装置、通信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