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909847B - 散热器立柱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立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09847B
CN108909847B CN201810558325.XA CN201810558325A CN108909847B CN 108909847 B CN108909847 B CN 108909847B CN 201810558325 A CN201810558325 A CN 201810558325A CN 108909847 B CN108909847 B CN 1089098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ttom plate
longitudinal beam
upright post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583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09847A (zh
Inventor
隋军
汤小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5832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098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098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098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098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098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器立柱。其包括内板和外板;内板包括内底板和内侧板;内侧板固定设置在内底板相对的两侧;外板包括外底板和外侧板;外侧板固定设置在外底板相对的两侧;内侧板与外侧板贴合,内底板和外底板贴合。本发明将散热器立柱的结构进行改变为内外双层结构,使得散热器立柱能够较为方便的与纵梁前端进行固定连接,进而保证了散热器立柱的稳定性,提高了碰撞传感器固定支架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了在正碰过程中因纵梁前端压溃变形导致的散热器立柱与纵梁的结构失效,避免了正碰传感器与纵梁端板发生撞击导致信号的终止;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散热器立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器立柱。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有些车型在低速标定碰撞过程中,由于散热器立柱与纵梁搭接区域的焊点强度不足,导致在碰撞过程中,纵梁前端压溃变形,导致散热器立柱与纵梁的搭接区域的焊点失效,正碰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发生旋转变形,导致正碰传感器与纵梁端板发生撞击,碰撞传感器受到撞击,接插件损坏,碰撞信号终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立柱与纵梁前端的搭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立柱与纵梁前端的搭接结构,包括内板和外板;
所述内板包括内底板和内侧板;
所述内侧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内底板相对的两侧;
所述外板包括外底板和外侧板;
所述外侧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底板相对的两侧;
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贴合,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底板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内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内定位孔;
所述外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外定位孔;
所述内定位孔和所述外定位孔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板上设置有多个凸起;
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内侧板远离相对的内侧板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板的端部设置有折弯;
所述折弯的方向为远离相对的内侧板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外底板远离所述内底板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用于将所述外板与纵梁前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立柱连接板和纵梁连接板;
所述立柱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立柱连接板与所述纵梁连接板垂直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连接板和所述纵梁连接板一体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外板连接的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外底板包括与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连接斜板;
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内底板贴合;
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立柱连接板连接;
所述连接斜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纵梁连接板与纵梁焊接。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立柱,将散热器立柱的结构进行改变为内外双层结构,使得散热器立柱能够较为方便的与纵梁前端进行固定连接,进而保证了散热器立柱的稳定性,提高了碰撞传感器固定支架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了在正碰过程中因纵梁前端压溃变形导致的散热器立柱与纵梁的结构失效,避免了正碰传感器与纵梁端板发生撞击导致信号的终止;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内外板结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外板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外板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内板的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连接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连接部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散热器立柱;2:连接部;3:纵梁;4:外板;5:内板;6:外底板;7:外侧板;8:外定位孔;9:第一底板;10:连接斜板;11:第二底板;12:通孔;13:内底板;14:内侧板;15:内定位孔;16:凸起;17:凹槽;18:折弯;19:立柱连接板;20:纵梁连接板;21:连接孔;22:焊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图10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散热器立柱,其包括内板5和外板4;
所述内板5包括内底板13和内侧板14;
所述内侧板14固定设置在所述内底板13相对的两侧;
所述外板4包括外底板6和外侧板7;
所述外侧板7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底板6相对的两侧;
所述内侧板14与所述外侧板7贴合,所述内底板13和所述外底板6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立柱1的内板5和外板4通过外侧板7对内侧板14的夹持实现内侧板14和外侧板7的连接。
也就是说,两块内侧板14的外壁的最大间距等于或略大于两块外侧板7之间的内壁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内板5由内底板13和内侧板14构成槽状结构,外板4由外底板6和外侧板7构成槽状结构,同时,两个槽状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板14与内底板1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需要指出的是,内侧板14与内底板13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但其不仅仅局限于焊接,其还可以是其他的固定连接方式,如还可以是一体设置、还可以是铆接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使得内侧板14固定设置在内底板13的相对两侧,使得内板5形成槽状结构即可。
同理,外侧板7和外底板6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焊接或一体设置或铆接等,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将外侧板7固定设置在外底板6的相对两侧,使得外板4形成槽状结构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内底板13上设置有多个内定位孔15;
所述外底板6上设置有多个外定位孔8;
所述内定位孔15和所述外定位孔8一一对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底板13和外底板6上均设置有定位孔,内底板13上为内定位孔15,外底板6上为外定位孔8,内定位孔15和外定位孔8一一对应设置后,能够实现内底板13和外底板6之间的位置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内定位孔15和外定位孔8均为圆形孔。
需要指出的是,内定位孔15和外定位孔8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但其不仅仅局限于圆形孔,其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孔型,如还可以是方形孔、六角形孔等,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通过内定位孔15和外定位孔8来实现内板5和外板4之间的定位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内侧板14上设置有多个凸起16;
所述凸起16设置在所述内侧板14远离相对的内侧板14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侧板14上设置有多个凸起16,且通过该凸起16使得内侧板14的外侧与外侧板7的内侧相抵,而在凸起16和凸起16之间形成的凹槽17,能够使得内侧板14和外侧板7之间形成间隙,便于将内侧板14和外侧板7进行分离。
也就是说,通过凸起16能够增加内侧板14和外侧板7之间的压力,使得内板5和外板4搭接在一起,通过凹槽17能够降低内侧板14和外侧板7之间的摩擦,进而便于将内板5从外板4中取出。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内侧板14的端部设置有折弯18;
所述折弯18的方向为远离相对的内侧板14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侧板14的端部,具体的说是内侧板14的下方设置了折弯18,且折弯18的方向为两块内侧板14相互远离的方向。
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内板5不会完全进入到外板4内,而使得内板5和外板4之间形成一个90°的夹角,而通过该夹角使得散热器立柱1与纵梁3的前端进行定位,即分别贴合在纵梁3相邻的两个侧面上,进而保证了散热器立柱1与纵梁3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折弯18的角度为0-90°,具体为0-45°,其中,以30°为最佳。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外底板6远离所述内底板13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2,用于将所述外板4与纵梁3前端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底板6上设置有与纵梁3前端进行固定的连接部2,通过连接部2来保证外底板6与纵梁3前端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连接部2包括立柱连接板19和纵梁连接板20;
所述立柱连接板19的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板20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立柱连接板19与所述纵梁连接板20垂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包括立柱连接板19和纵梁连接板20,连接部2整体呈L型,其中,立柱连接板19与散热器立柱1的外底板6固定连接,纵梁连接板20与纵梁3前端进行固定连接。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立柱连接板19和所述纵梁连接板20一体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连接板19与纵梁连接板20之间为一体设置,进而能够保证立柱连接板19与纵梁连接板20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需要指出的是,立柱连接板19和纵梁连接板20可以是一体设置,但其不仅仅局限于一体设置,其还可以是焊接、铆接等固定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就是说,其只要能够将立柱连接板19和纵梁连接板20进行固定连接,进而能够保证立柱连接板19和纵梁连接板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连接强度即可。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立柱连接板19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外板4连接的连接孔21。
在本实施例中,立柱连接板19上设置有连接孔21,在外底板6上设置有螺纹孔或通孔12,将连接孔21与螺纹孔或通孔12对齐后,使用螺栓依次穿过连接孔21和螺纹孔或通孔12后,将立柱连接板19固定设置在外底板6上,进而将连接部2与外板4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在立柱连接板19和纵梁连接板20的连接处设置有焊接孔22,能够通过焊接孔22将纵梁连接板20与纵梁3前端进行点焊,同时在纵梁连接板20的周围也进行点焊,进而增强纵梁连接板20与纵梁3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外底板6包括与第一底板9、第二底板11和连接斜板10;
所述第一底板9与所述内底板13贴合;
所述第二底板11与所述立柱连接板19连接;
所述连接斜板10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9和所述第二底板11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底板6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与内底板13贴合,一部分与连接斜板10贴合,另一部分将内底板13和连接斜板10进行分离,以方便连接斜板10与外底板6的螺栓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外底板6的三部分分别为与内底板13贴合的第一底板9,与连接斜板10贴合的第二底板11,以及将第一底板9和第二底板11固定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斜板10。
通过连接斜板10的连接,使得第二底板11向远离内底板13的方向延伸,进而使得立柱连接板19能够与第二底板11进行螺栓连接,保证了外底板6能够与立柱连接板19进行连接,进一步保证了散热器立柱1与连接部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连接强度。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立柱,将散热器立柱的结构进行改变为内外双层结构,使得散热器立柱能够较为方便的与纵梁3前端进行固定连接,进而保证了散热器立柱的稳定性,提高了碰撞传感器固定支架结构的稳定性,减少了在正碰过程中因纵梁3前端压溃变形导致的散热器立柱1与纵梁3的结构失效,避免了正碰传感器与纵梁3端板发生撞击导致信号的终止;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立柱的内外板结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7)

1.一种散热器立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板和外板;
所述内板包括内底板和内侧板;
所述内侧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内底板相对的两侧;
所述外板包括外底板和外侧板;
所述外侧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底板相对的两侧;
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贴合,所述内底板和所述外底板贴合;
所述外底板远离所述内底板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用于将所述外板与纵梁前端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部包括立柱连接板和纵梁连接板;
所述立柱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立柱连接板与所述纵梁连接板垂直设置;
在所述立柱连接板和所述纵梁连接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焊接孔;
所述内侧板上设置有多个凸起;
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内侧板远离相对的内侧板的一侧;
所述凸起和相邻的所述凸起之间形成的凹槽,能够使得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之间形成间隙,便于将所述内侧板和所述外侧板进行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内定位孔;
所述外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外定位孔;
所述内定位孔和所述外定位孔一一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板的端部设置有折弯;
所述折弯的方向为远离相对的内侧板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连接板和所述纵梁连接板一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外板连接的连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底板包括与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连接斜板;
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内底板贴合;
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立柱连接板连接;
所述连接斜板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连接板与纵梁焊接。
CN201810558325.XA 2018-06-01 2018-06-01 散热器立柱 Active CN1089098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8325.XA CN108909847B (zh) 2018-06-01 2018-06-01 散热器立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8325.XA CN108909847B (zh) 2018-06-01 2018-06-01 散热器立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09847A CN108909847A (zh) 2018-11-30
CN108909847B true CN108909847B (zh) 2020-07-07

Family

ID=64418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58325.XA Active CN108909847B (zh) 2018-06-01 2018-06-01 散热器立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0984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5526A (en) * 1994-05-19 1996-11-19 Novamax Technologies, Inc. Composite laminate beam for radiator support
KR100262193B1 (ko) * 1995-10-06 2000-07-15 정몽규 라디에이터 서포트 로워 멤버의 보강구조
KR100423332B1 (ko) * 2002-03-21 2004-03-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전방차체구조
CN202863119U (zh) * 2012-10-09 2013-04-1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机舱散热器框立柱与机舱纵梁的连接结构
CN105270482B (zh) * 2015-09-22 2017-09-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半封闭式前端结构
CN206374553U (zh) * 2016-12-29 2017-08-04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散热器框架组件
CN206664521U (zh) * 2017-03-09 2017-11-24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散热器框架加强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09847A (zh) 2018-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68885B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纵梁的加强单元
US10689876B2 (en) Beam-to-column connection systems and moment-resisting frames including the same
US11456501B2 (en) Lower box body and battery box
US8393671B2 (en) Steering support frame
EP3536530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O2020043186A1 (zh)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及车辆
JP2018172888A (ja) 建築物の架構構造
CN108909847B (zh) 散热器立柱
KR20220053285A (ko) 스페이스 프레임의 센터 필러 연결 구조
CN111806480A (zh) 轨道车辆侧墙及轨道车辆
CN116533824A (zh) 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车辆
CN111424851B (zh) 一种单边u型耗能连接组件及一种预制内墙
US20220316202A1 (en) Column-to-beam connection systems including a shear component
CN113338500A (zh) 一种幕墙与钢梁的连接结构及外围护系统
JP5537065B2 (ja) 耐力フレームの構造
JP2009030266A (ja) 壁パネル取付構造
CN220577371U (zh) 一种连接结构、防撞机构以及车辆
CN218986265U (zh) 拖车装置和车辆
CN218929594U (zh) 机舱扭力盒与侧围总成连接结构及车辆
CN220764512U (zh) 门槛梁加强结构及车辆
JP3893061B2 (ja) ユニット式建物
CN219753519U (zh) 支撑型钢结构
CN222663377U (zh) 防撞横梁总成和车辆
CN219584295U (zh) 车辆a柱防撞块、车辆a柱组件和车辆
CN215284985U (zh) 高可靠性的中心横梁加强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