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7438A - 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87438A CN108887438A CN201810785106.5A CN201810785106A CN108887438A CN 108887438 A CN108887438 A CN 108887438A CN 201810785106 A CN201810785106 A CN 201810785106A CN 108887438 A CN108887438 A CN 1088874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ddock
- parts
- probiotics
- sack
- fermen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34—Tea substitutes, e.g. matè; Extracts or infusions thereof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400/00—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 A23V2400/41—Pediococcus
- A23V2400/427—Pentosaceu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400/00—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 A23V2400/61—Propionibacterium
- A23V2400/621—Propionicum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该技术方案首先制备了用于饮料调配的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在去除活菌的同时基本保持益生菌代谢产物的主要营养功效。由于发酵液中活菌数量趋近于零,因而在与饮料混配后,不会因微生物生长代谢而影响饮料风味。此外,本发明围绕发酵液中的异味成分进行了针对性处理,使乳酸、丙酸等主要的酸性异味物质得到充分降解,再加之发酵培养基成分全部来自天然植物,因此,用于调配的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对饮料风味几乎不存在负面影响。本发明所制备的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既保持了良好的风味口感,又具有一定的肠道益生功效,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益生菌饮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益生菌饮品泛指添加有食品级益生菌的饮料制品,得益于益生菌的存在,饮料不仅具有原本的气味特征,而且赋予其一定的营养保健功效。现有技术中食品级的益生菌已经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其性质及代谢特点在常规技术认知范围内也已经获得了普遍认可。以此为基础,添加有益生菌的食品、饮品层出不穷,已经成为食品领域中一项重要分支。现有技术中,益生菌饮品主要以乳制品为主,由于以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等为主的益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酸产气,同时会产生一定的酵解气味,而乳酸、丁酸等物质以及相应的发酵气味与乳制品本身气息相协调,因此在乳制品中引入益生菌所得的饮品具有易于接受的风味特征。
然而,果蔬饮料不同于乳制品,益生菌在饮料中的发酵作用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会丧失果蔬饮料的植物气味和口感。但是,益生菌添加至果蔬饮料后,势必会以果汁、糖分为营养快速增殖,因此对果蔬饮料的天然口味具有明显影响。现有技术研究表明,益生菌在人体内的保健功效一方面来自其自身的直接生长作用,另一方面则来自其代谢产物;前者主要实现菌群调节并建立平衡,后者则通过甾醇、卟啉、维生素、乳酸、醋酸等次级代谢产物实现营养补充、促进肠道蠕动等功效。而在对饮料风味的影响方面,前者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且由于发酵方向、进程随环境影响较大,因此益生菌活菌对饮料风味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而后者则对饮料风味影响有限,作为代谢产物的生长因子、维生素等成分本身不具有气味和味道,而有机酸虽然具有味道但也有限且可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剔除益生菌活菌,而主要利用其代谢产物进行饮料调配,则有望在不影响饮料风味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肠道益生作用。然而,采取何种发酵方式、怎样的剔除手段、如何筛选并分离功效性成分,在现有技术中尚未得到明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益生菌活菌在添加至果茶中后,因自身生长代谢而影响饮料自然口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包括:柚子果实匀浆,百里香果肉匀浆,果葡糖浆,白砂糖,蜂蜜,黄原胶,瓜尔胶,食用葡萄糖,低聚果糖,柠檬酸,DL-苹果酸,维生素C,三氯蔗糖,食品用香精,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水。
作为优选,所述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是将费氏丙酸菌与戊糖片球菌进行混合培养,收集其发酵液进行灭菌,再进行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物。
作为优选,其中柚子果实匀浆的质量分数为28%,百里香果肉匀浆的质量分数为18%,蜂蜜的质量分数为7%。
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上述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松花粉15份、红糖10份、豆粕粉6份、马铃薯匀浆9份,水60份混合均匀,调整pH至7.8,以121℃的温度灭菌30min,冷却至37℃,以0.1%的接种量向其中接入戊糖片球菌,培养至菌体浓度108cfu/mL;将葡萄糖7份,酵母粉2份,蛋白胨1份,柠檬酸0.25份、醋酸钠0.2份、麦芽汁4份、酪蛋白1.5份、碳酸氢铵0.05份、水84份混合均匀,调整pH至7.2,以121℃的温度灭菌30min,冷却至37℃,以0.1%的接种量向其中接入费氏丙酸菌,培养至菌体浓度5×107cfu/mL;
2)取孔径为0.5μm的整张滤膜,在无菌环境下围成袋状,将步骤1)所得的戊糖片球菌培养液与费氏丙酸菌培养液以等体积在袋中混合,扎紧袋口,保持袋内液面到袋子底端的距离为袋子总高度的1/5;配制含有以下成分的发酵培养基:蔗糖2份,果葡糖浆3份,柚子汁5份,玉米浆7份,绿茶浸泡液1份,水22份;灭菌后装入发酵罐,发酵培养基的装入量是袋子中混合培养液体积的5倍,而后将装有混合培养液的袋子下部没入发酵培养基中,保持袋子的上端口高于发酵培养基液面30cm以上,同时,袋子内的混合培养液液面不高于袋子外的发酵培养基液面;在发酵罐侧壁设置仓壁振动器,以3000次/min的频率持续振打,以37℃的温度,避光条件下培养8d;而后取出袋子,将其中的液体用无菌水稀释至2倍体积,而后过0.22μm孔径的滤器,将滤液加入至发酵罐中,收集发酵罐中液体;
3)取无菌金属容器,将步骤2)所得产物加入其中,向该容器的液面以上位置持续通入甲烷气体,将空气置换完全后,继续通入甲烷气体并将甲烷气压提升至2.5个大气压,密封该容器;而后将容器整体置于超声振荡器中,在61℃条件下,以20KHz的频率超声处理5min;取出容器,在30min之内将其降温至0℃,泄压至常压,将该容器在0℃条件下以3000rpm的转速离心5min,取出容器,在室温条件下自然恢复至室温,得到无菌发酵液;
4)取步骤3)所得的无菌发酵液,以每100mL所述无菌发酵液对应4g碳酸钙的比例向其中加入碳酸钙粉末,混匀后于室温条件下搅拌反应10min,而在4℃条件下以2000rpm的转速离心15min,收集上清液,即得到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
5)取柚子果实匀浆,百里香果肉匀浆,果葡糖浆,白砂糖,蜂蜜,黄原胶,瓜尔胶,食用葡萄糖,低聚果糖,柠檬酸,DL-苹果酸,维生素C,三氯蔗糖,食品用香精,水,调配成为饮料,将该饮料与所述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以85:15体积比混合均匀,即得到所述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
作为优选,步骤5)中,在混合调配前先将白砂糖和蜂蜜混合,经一次过滤去除蜂尸和固体杂质,而后经二次过滤去除蜂蜡和固体杂质,再进行灭菌,而后再将该白砂糖和蜂蜜的混合物用于混合调配。
作为优选,步骤5)中,所述柚子果实匀浆在混合调配前先进行腌渍。
作为优选,步骤3)中,离心过程中,容器中为冰水混合物,该冰水混合物中液体与固体的质量比为3:1。
本发明提供了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该技术方案以缓解益生菌对饮料风味造成影响而采取了全新的制备方法。具体来看,该方法先对费氏丙酸菌和戊糖片球菌分别进行单独扩增,而后在0.5μm孔径的滤膜袋中混合,将滤膜袋整体置于以天然成分构成的发酵培养基中,由于戊糖片球菌的直径约为0.8~1μm,费氏丙酸菌宽度超过1μm,因此能将绝大部分微生物笼罩于滤膜袋内部,为后续发酵产物的无菌化处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该孔径基本不影响蛋白、糖、脂类等成分的正常通过,而且,通过仓壁振动器的振捣作用,也有助于促进滤膜袋内外的物质交换。发酵完成后取出滤膜袋,将其中少量液体过0.22μm滤膜,将滤液与发酵罐中液体混合,从而使发酵产物中营养成分得到充分保留,而微生物基本被去除。
为了进一步去除其中可能残留的微生物,本发明将发酵液在高压甲烷环境下,以61℃的相对低温进行灭菌,同时辅以低频率的超声震荡作用,由于甲烷不溶于水,而且在加压条件下具有更大的表面张力,因此在超声震荡条件下对细胞壁破坏作用更强。这种协同效应使灭菌作用异常充分,而且避免使用高温、高频条件,保证蛋白、糖等成分不会被破坏。超声处理后,通过降温手段将发酵液调整为冰水混合物,在0℃条件下充分离心可使冰晶在微观层面上对微生物进一步破壁,从而完成整个灭菌过程。最后,本发明利用碳酸钙对影响风味的乳酸、丙酸等成分进行反应,并通过离心去除生成的乳酸钙絮状沉淀以及过量的碳酸钙,从而极大缓解了发酵液中的酸性异味。
本发明所制备的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在去除了活菌的同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对发酵液中总蛋白、总糖以及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成分含量不具有显著影响,有理由相信经该方法所制备的发酵液,能够保持或基本保持益生菌代谢产物的主要营养功效。同时,本发明对微生物实现了有效的去除作用,使发酵液中活菌数量趋近于零,因而在与饮料混配后,不会因微生物生长代谢而影响饮料风味。此外,本发明围绕发酵液中的异味成分进行了针对性处理,使乳酸、丙酸等主要的酸性异味物质得到充分降解,再加之发酵培养基成分全部来自天然植物,因此,用于调配的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对饮料风味几乎不存在负面影响。本发明所制备的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既保持了良好的风味口感,又具有一定的肠道益生功效,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1)将松花粉15份、红糖10份、豆粕粉6份、马铃薯匀浆9份,水60份混合均匀,调整pH至7.8,以121℃的温度灭菌30min,冷却至37℃,以0.1%的接种量向其中接入戊糖片球菌,培养至菌体浓度108cfu/mL;将葡萄糖7份,酵母粉2份,蛋白胨1份,柠檬酸0.25份、醋酸钠0.2份、麦芽汁4份、酪蛋白1.5份、碳酸氢铵0.05份、水84份混合均匀,调整pH至7.2,以121℃的温度灭菌30min,冷却至37℃,以0.1%的接种量向其中接入费氏丙酸菌,培养至菌体浓度5×107cfu/mL;
2)取孔径为0.5μm的整张滤膜,在无菌环境下围成袋状,将步骤1)所得的戊糖片球菌培养液与费氏丙酸菌培养液以等体积在袋中混合,扎紧袋口,保持袋内液面到袋子底端的距离为袋子总高度的1/5;配制含有以下成分的发酵培养基:蔗糖2份,果葡糖浆3份,柚子汁5份,玉米浆7份,绿茶浸泡液1份,水22份;灭菌后装入发酵罐,发酵培养基的装入量是袋子中混合培养液体积的5倍,而后将装有混合培养液的袋子下部没入发酵培养基中,保持袋子的上端口高于发酵培养基液面30cm以上,同时,袋子内的混合培养液液面不高于袋子外的发酵培养基液面;在发酵罐侧壁设置仓壁振动器,以3000次/min的频率持续振打,以37℃的温度,避光条件下培养8d;而后取出袋子,将其中的液体用无菌水稀释至2倍体积,而后过0.22μm孔径的滤器,将滤液加入至发酵罐中,收集发酵罐中液体;
3)取无菌金属容器,将步骤2)所得产物加入其中,向该容器的液面以上位置持续通入甲烷气体,将空气置换完全后,继续通入甲烷气体并将甲烷气压提升至2.5个大气压,密封该容器;而后将容器整体置于超声振荡器中,在61℃条件下,以20KHz的频率超声处理5min;取出容器,在30min之内将其降温至0℃,泄压至常压,将该容器在0℃条件下以3000rpm的转速离心5min,取出容器,在室温条件下自然恢复至室温,得到无菌发酵液;
4)取步骤3)所得的无菌发酵液,以每100mL所述无菌发酵液对应4g碳酸钙的比例向其中加入碳酸钙粉末,混匀后于室温条件下搅拌反应10min,而在4℃条件下以2000rpm的转速离心15min,收集上清液,即得到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
在以上制备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的过程中,将步骤2)所得产物作为实验组1,将步骤3)所得产物作为实验组2,将步骤4)所得产物作为实验组3。
另取以上步骤1)所得产物,执行以下步骤:将步骤1)所得的戊糖片球菌培养液与费氏丙酸菌培养液以等体积混合,得到混合培养液;配制含有以下成分的发酵培养基:蔗糖2份,果葡糖浆3份,柚子汁5份,玉米浆7份,绿茶浸泡液1份,水22份;灭菌后装入发酵罐,发酵培养基的装入量是混合培养液体积的5倍,而后将所示混合培养液加入至发酵培养基中;在发酵罐侧壁设置仓壁振动器,以3000次/min的频率持续振打,以37℃的温度,避光条件下培养8d;而后向其中加入与上述混合培养液等体积的无菌水,混匀。将发酵罐中液体作为实验组4。
另取以上步骤1)所得产物,执行以下步骤:取孔径为0.5μm的整张滤膜,在无菌环境下围成袋状,将步骤1)所得的戊糖片球菌培养液与费氏丙酸菌培养液以等体积在袋中混合,扎紧袋口,保持袋内液面到袋子底端的距离为袋子总高度的1/5;配制含有以下成分的发酵培养基:蔗糖2份,果葡糖浆3份,柚子汁5份,玉米浆7份,绿茶浸泡液1份,水22份;灭菌后装入发酵罐,发酵培养基的装入量是袋子中混合培养液体积的5倍,而后将装有混合培养液的袋子下部没入发酵培养基中,保持袋子的上端口高于发酵培养基液面30cm以上,同时,袋子内的混合培养液液面不高于袋子外的发酵培养基液面;在发酵罐侧壁设置仓壁振动器,以3000次/min的频率持续振打,以37℃的温度,避光条件下培养8d;而后将袋子中的液体加入至发酵罐中,用无菌水润洗袋子2次(每次的无菌水用量为上述混合培养液体积的1/2),润洗后的液体也加入至发酵罐中。将发酵罐中液体作为实验组5。
分别对上述实验组1~5进行活菌计数,实验结果如以下表1所示。
表1各实验组中活菌计数结果(cfu/mL)
实验组1 | 实验组2 | 实验组3 | 实验组4 | 实验组5 |
3.22×102 | 0 | 0 | 6.77×108 | 6.16×108 |
由实验组4、实验组比较可以发现,当以完全相同的营养条件和培养条件对戊糖片球菌和费氏丙酸菌进行混合发酵时,采用本发明所采用的滤膜袋对菌体增殖不具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尽管本发明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滤膜袋对菌体加以限制,但两种益生菌仍能保持与自由分散在发酵罐中的发酵模式同等水平的增殖效果,这为发酵产物的正常累积提供了保证。
由实验组5和实验组1相比较可以发现,本发明步骤2)中通过滤膜袋对菌体加以限制,能有效避免微生物向外扩散,步骤2)所得的发酵液中微生物含量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为后续进一步除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由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比较可以发现,本发明步骤3)所采用的灭菌手段效果显著,微生物被完全杀灭,活菌数量达到0。而且步骤4)(即实验组3)保持了步骤3)的灭菌效果,使产物用于饮料调配后,不会在饮料中产生进一步的发酵作用。
以下,分别检测实验组1~5中总糖、总蛋白、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的含量,以实验组5的各成分含量作为100%,其他实验组相应核算,实验结果如以下表2所示。
其中,总糖检测方法如下:
1、试剂
1.1斐林试剂
碱性洒石酸铜甲液:称CuSO4·5H2O 34.69g,加入水定容500mL。若有沉淀,需过滤。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酒石酸钾钠173g与NaOH 50g加水定溶500mL,必要时过滤。
1.2标准葡萄糖
精密称取1g经过60~70℃干燥8h至恒重的纯葡萄糖,加水溶解后加入4mL浓盐酸,并以水烯释至1000mL,此溶液每mL相当于1mL葡萄糖。
2、测定方法
吸取样品10mL于250mL容量瓶中,加少量水,摇匀,慢慢加入5mL醋酸锌溶液,摇匀,放置2~3min后,再加入亚铁氰化钾溶液5mL,摇匀,加水定容,放置5min过滤。吸滤液5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6M HCI 5mL在70℃左右水浴中水解,保温15min,取出冷却后,加甲基红指示剂l滴,用稀NaOH溶液中和,加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测定用。准确吸取组成斐林试剂的甲、乙溶液各2mL于150mL三角瓶中,加水10mL,由微量滴定管加入葡萄糖溶液,在沸腾状态下,加次甲基兰指示剂3滴,滴定呈蓝色消退,砖红色出现记下V0,同时平行操作3次,取平均值。准确吸取组成斐林试剂的甲、乙溶液各2mL于150mL三角瓶中,准确吸取待测5-10mL于斐林试剂中,加水5mL在煮沸状态下,加次甲基兰指示剂3滴,用标准葡萄糖溶液滴定,记下V值,同时作平行测定。计算公式:总糖量g/100mL=(V0-V)×葡萄糖浓度×稀释倍数×100%/样品量×吸取测定样品液毫升数。
总蛋白检测方法如下:
1、仪器与试剂: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大试管15支、旋涡混合器等。
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mg/m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如有需要,标准蛋白质还可预先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氮含量,计算出其纯度,再根据其纯度,称量配制成标准蛋白质溶液。牛血清清蛋白用H2O或0.9%NaCl配制,酪蛋白用0.05N NaOH配制。
双缩脲试剂:称取1.5克硫酸铜和6克酒石酸钾钠,用500mL水溶解,在搅拌下加入300毫升10%NaOH溶液,用水稀释到1升,贮存于塑料瓶中(或内壁涂以石蜡的瓶中)。此试剂可长期保存。若贮存瓶中有黑色沉淀出现,则需要重新配制。
2、测定方法
标准曲线的测定:取12支试管分两组,分别加入0,0.2,0.4,0.6,0.8,1.0毫升的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水补足到1毫升,然后加入4毫升双缩脲试剂。充分摇匀后,在室温(20~25℃)下放置30分钟,于540nm处进行比色测定。用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液。取两组测定的平均值,以蛋白质的含量为横坐标,光吸收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样品的测定:取2~3个试管,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未知样品的蛋白质浓度。注意样品浓度不要超过10mg/mL。
烟酸的测定采用GB 5009.89-2016所规定的方法执行;维生素B2的测定采用GB5009.85-2016所规定的方法执行;维生素B6的测定采用GB 5009.154-2016所规定的方法执行。
表2各实验组中营养成分含量检测结果(%)
由表1可以发现,与实验组4相比较,实验组5中糖、蛋白、烟酸等营养成分几乎处于同一水平,未见明显降低,这与以上表1中菌体增殖情况的比较结果类似,表明本发明所采用的滤膜袋培养法对发酵产物累积不具有负面影响。而将实验组1与实验组5比较可以发现,尽管滤膜袋对菌体起到了有效的阻截作用,但并不影响营养成分的内外交换,利用滤膜袋去除了活菌的发酵液(实验组1)与未去除活菌的发酵液(实验组5)营养水平较为接近,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滤膜袋拦截菌体的工艺不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
将实验组1~3比较发现,后续的灭菌和除酸工艺对包括总糖、总蛋白、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成分在内的营养物质并未造成较大破坏,最终所得的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与原始发酵液相比,营养成分保留率达到95%以上。
实施例2
取实施例1中所提供的实验组5、实验组1、实验组3,分别执行以下操作:取柚子果实匀浆,百里香果肉匀浆,果葡糖浆,白砂糖,蜂蜜,黄原胶,瓜尔胶,食用葡萄糖,低聚果糖,柠檬酸,DL-苹果酸,维生素C,三氯蔗糖,食品用香精,水,调配成为饮料,将该饮料与各实验组对象以85:15体积比混合均匀;分别得到三种饮料,其中以实验组5为原料制备的饮料作为实验组5A,以实验组1为原料制备的饮料作为实验组1A,以实验组3为原料制备的饮料作为实验组3A。
另取柚子果实匀浆,百里香果肉匀浆,果葡糖浆,白砂糖,蜂蜜,黄原胶,瓜尔胶,食用葡萄糖,低聚果糖,柠檬酸,DL-苹果酸,维生素C,三氯蔗糖,食品用香精,水,调配成为饮料,将该饮料作为实验组6A。
另购买市售康师傅蜂蜜柚子茶作为实验组7A。
将实验组5A、1A、3A、6A、7A在20℃条件下恒温贮藏60d,而后通过感官评分法评价各组饮料的气味和口感。评分标准如下:
0分:口感浑厚,异味明显,无鲜果饮料特征;
1分:口感浑浊,几乎不存在植物气息,略带异味,几乎无鲜果饮料特征;
2分:口感略浑浊,植物气息与发酵气味混杂,鲜果饮料特征不明显;
3分:口感无清爽感,具植物气息,略有发酵气味,有一定的鲜果饮料特征;
4分:口感较清爽,具植物气息,除果味外还带有醇类气味,鲜果饮料特征明显;
5分:口感清爽,具植物气息,鲜果饮料特征明显。
实验随机选择300名受试者,每名受试者依次品尝实验组5A、实验组1A、实验组3A、实验组6A、实验组7A的饮料,而后随即进行评分,并对各实验组所得平均分进行计算,平均分如以下表3所示:
表3各实验组饮料所得平均分结果
实验组5A | 实验组1A | 实验组3A | 实验组6A | 实验组7A |
0.863 | 2.307 | 4.713 | 4.86 | 4.690 |
由以上表可以发现,将益生菌直接分散于发酵罐中发酵,所得发酵产物直接用于饮料调配(实验组5A),在贮藏过程中饮料风味受到严重影响,完全丧失鲜果饮料的原有特征。而采用本发明滤膜袋配方法,将几乎不含活菌的发酵液用于饮料调配(实验组1A),在贮藏过程中仍旧会对饮料风味产生较明显的影响,难以作为果味饮料进行销售。而利用本发明方法进一步灭菌并去除异味后,所调配的饮料(实验组3A)保持了良好的鲜果饮料特征,与不添加发酵产物的饮料(实验组6A)以及市售其他鲜果饮料(实验组7A),具有同等的饮用感受。以上实验结果证明,本发明所制备的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在添加益生菌发酵成分的情况下保持了良好的风味特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其特征在于包括:柚子果实匀浆,百里香果肉匀浆,果葡糖浆,白砂糖,蜂蜜,黄原胶,瓜尔胶,食用葡萄糖,低聚果糖,柠檬酸,DL-苹果酸,维生素C,三氯蔗糖,食品用香精,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是将费氏丙酸菌与戊糖片球菌进行混合培养,收集其发酵液进行灭菌,再进行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其特征在于其中柚子果实匀浆的质量分数为28%,百里香果肉匀浆的质量分数为18%,蜂蜜的质量分数为7%。
4.权利要求1所述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松花粉15份、红糖10份、豆粕粉6份、马铃薯匀浆9份,水60份混合均匀,调整pH至7.8,以121℃的温度灭菌30min,冷却至37℃,以0.1%的接种量向其中接入戊糖片球菌,培养至菌体浓度108cfu/mL;将葡萄糖7份,酵母粉2份,蛋白胨1份,柠檬酸0.25份、醋酸钠0.2份、麦芽汁4份、酪蛋白1.5份、碳酸氢铵0.05份、水84份混合均匀,调整pH至7.2,以121℃的温度灭菌30min,冷却至37℃,以0.1%的接种量向其中接入费氏丙酸菌,培养至菌体浓度5×107cfu/mL;
2)取孔径为0.5μm的整张滤膜,在无菌环境下围成袋状,将步骤1)所得的戊糖片球菌培养液与费氏丙酸菌培养液以等体积在袋中混合,扎紧袋口,保持袋内液面到袋子底端的距离为袋子总高度的1/5;配制含有以下成分的发酵培养基:蔗糖2份,果葡糖浆3份,柚子汁5份,玉米浆7份,绿茶浸泡液1份,水22份;灭菌后装入发酵罐,发酵培养基的装入量是袋子中混合培养液体积的5倍,而后将装有混合培养液的袋子下部没入发酵培养基中,保持袋子的上端口高于发酵培养基液面30cm以上,同时,袋子内的混合培养液液面不高于袋子外的发酵培养基液面;在发酵罐侧壁设置仓壁振动器,以3000次/min的频率持续振打,以37℃的温度,避光条件下培养8d;而后取出袋子,将其中的液体用无菌水稀释至2倍体积,而后过0.22μm孔径的滤器,将滤液加入至发酵罐中,收集发酵罐中液体;
3)取无菌金属容器,将步骤2)所得产物加入其中,向该容器的液面以上位置持续通入甲烷气体,将空气置换完全后,继续通入甲烷气体并将甲烷气压提升至2.5个大气压,密封该容器;而后将容器整体置于超声振荡器中,在61℃条件下,以20KHz的频率超声处理5min;取出容器,在30min之内将其降温至0℃,泄压至常压,将该容器在0℃条件下以3000rpm的转速离心5min,取出容器,在室温条件下自然恢复至室温,得到无菌发酵液;
4)取步骤3)所得的无菌发酵液,以每100mL所述无菌发酵液对应4g碳酸钙的比例向其中加入碳酸钙粉末,混匀后于室温条件下搅拌反应10min,而在4℃条件下以2000rpm的转速离心15min,收集上清液,即得到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
5)取柚子果实匀浆,百里香果肉匀浆,果葡糖浆,白砂糖,蜂蜜,黄原胶,瓜尔胶,食用葡萄糖,低聚果糖,柠檬酸,DL-苹果酸,维生素C,三氯蔗糖,食品用香精,水,调配成为饮料,将该饮料与所述费氏丙酸菌-戊糖片球菌共发酵产物以85:15体积比混合均匀,即得到所述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在混合调配前先将白砂糖和蜂蜜混合,经一次过滤去除蜂尸和固体杂质,而后经二次过滤去除蜂蜡和固体杂质,再进行灭菌,而后再将该白砂糖和蜂蜜的混合物用于混合调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柚子果实匀浆在混合调配前先进行腌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离心过程中,容器中为冰水混合物,该冰水混合物中液体与固体的质量比为3: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85106.5A CN108887438A (zh) | 2018-07-17 | 2018-07-17 | 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85106.5A CN108887438A (zh) | 2018-07-17 | 2018-07-17 | 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87438A true CN108887438A (zh) | 2018-11-27 |
Family
ID=64349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85106.5A Pending CN108887438A (zh) | 2018-07-17 | 2018-07-17 | 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8743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22995A (zh) * | 2018-08-06 | 2019-01-04 | 江西花圣食品有限公司 | 果蔬酵素蜂蜜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149960A (zh) * | 2019-12-31 | 2020-05-15 | 湖南橘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消食解腻发酵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9439A (zh) * | 2008-02-04 | 2011-01-05 | 东丽株式会社 | 通过连续发酵实施的乳酸的制造方法 |
CN104509907A (zh) * | 2014-12-09 | 2015-04-15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一种复合植物酵素醋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205347414U (zh) * | 2016-02-02 | 2016-06-29 | 河南工业大学 | 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 |
CN107668455A (zh) * | 2017-11-21 | 2018-02-09 | 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益生菌发酵百香果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2018
- 2018-07-17 CN CN201810785106.5A patent/CN10888743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9439A (zh) * | 2008-02-04 | 2011-01-05 | 东丽株式会社 | 通过连续发酵实施的乳酸的制造方法 |
CN104509907A (zh) * | 2014-12-09 | 2015-04-15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一种复合植物酵素醋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205347414U (zh) * | 2016-02-02 | 2016-06-29 | 河南工业大学 | 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 |
CN107668455A (zh) * | 2017-11-21 | 2018-02-09 | 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益生菌发酵百香果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张德权 主编: "《羊肉加工与质量控制》", 31 August 2016,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汤远会: "高功能膜技术在食品与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 * |
马同江等 编著: "《新编食品添加剂手册》", 31 December 1989, 农村读物出版社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22995A (zh) * | 2018-08-06 | 2019-01-04 | 江西花圣食品有限公司 | 果蔬酵素蜂蜜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
CN111149960A (zh) * | 2019-12-31 | 2020-05-15 | 湖南橘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消食解腻发酵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16826B2 (ja) | 菌糸体の液体組織培養物の製造及び使用のための方法 | |
CN102161951B (zh) | 果香蜂蜜酒的制备方法 | |
CN102429024A (zh) | 一种营养均衡长保质期的儿童液态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919938A (zh) | 一种刺梨醋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06395A (zh) | 一种含青稞的乳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232591B (zh) | 一种苦瓜浆水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2244096A (zh) | 一种含益生菌的富硒调制乳粉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614614B (zh) | 一种活性乳酸菌发酵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887438A (zh) | 益生菌柚子百香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054173B (zh) | 一种富含果聚糖的果蔬汁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402005A (zh) | 一种益生菌发酵剂及其在发酵制备具有乙醇降解功能发酵乳中的应用 | |
CN113907345A (zh) | 一种青梅酵素原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9136003A (zh) | 白枇杷果酒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6635681B (zh) | 一种猴头菇草莓配制酒的制备方法 | |
CN109832614A (zh) | 一种桑葚发酵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022536A (zh) | 溴甲酚紫与杜氏小管联合高效检测食醋中产气菌的方法 | |
CN107603846A (zh) | 一种降血压珍珠李果醋及其加工方法 | |
CN107668427A (zh) | 一种无蔗糖玉米紫薯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06396B (zh) | 一种含青稞调味奶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4804923A (zh) | 无防腐剂恒温酿造葡萄酒方法 | |
CN103045451B (zh) | 猕猴桃发酵果醋及工艺 | |
CN109832620A (zh) | 一种紫苏发酵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986849B (zh) | 一种含果醋的酸性乳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5044477B (zh) | 一种日本棒束孢菌株及其应用 | |
CN108064962A (zh) | 一种复合蛋白组合物、复合蛋白发酵乳基料、可常温保存的复合蛋白饮料及制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7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