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21439B - 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21439B CN108821439B CN201810639352.XA CN201810639352A CN108821439B CN 108821439 B CN108821439 B CN 108821439B CN 201810639352 A CN201810639352 A CN 201810639352A CN 108821439 B CN108821439 B CN 10882143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anode
- cathode
- surface water
- microalga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use of alga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6—Biochemical fuel cells, i.e. cells in which microorganisms function as catalys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6—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pH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8—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otany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涉及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目的是解决生物电化学系统无法同时去除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中氨氮、硝氮和磷的问题。系统由阳极室、阴极室、外电路、阴离子交换膜、阳离子交换膜、阳极和阴极构成,阳极室的敞开口覆盖有阴离子交换膜,阴极室的敞开口覆盖有阳离子交换膜,阳极上接种有电化学活性菌,阴极室中的阴极液中接种有微藻。方法:将阳极室和阴极室浸没于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中,将有机废水通入阳极室,最后回收阴极室中的出水。本发明氨氮去除率达到94%;硝氮去除率达到92%;磷除率达到96%。本发明适用于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的营养盐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人口的密集程度的增加、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居民生活产生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水环境质量出现明显的恶化态势。其中,由于河流、湖泊以及其它地表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积累富集,形成含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富营养化现象。富营养化污染已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世界性环境问题。
目前己有的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物理方法主要有电动修复、离子交换法等,但其去除费用高,且去除不具选择性,不彻底,只是发生了污染物的转移或浓缩等;化学方法目前采用投加化学药剂与水体污染物发生反应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但化学药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等较难控制,并且成本较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生物方法是指通过微生物制剂、水生植物等使水体水质得到改善。但是微生物制剂需要额外投加有机物作电子供体,水生植物修复周期长,处理受季节影响,短期内效果不明显。
生物电化学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技术,以微生物作为催化剂,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同步实现了污水处理和产电,是微生物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会摄取一定量的氮和磷,但是通过这种途径在生物电化学系统中去除的营养盐非常有限。如将氮磷作为其主要去除对象,就要对微生物接种类型、运行工艺和运行条件做适当的选择和调整。目前已有的利用生物电化学系统去除氮磷营养盐的原理为:以硝酸盐作为阴极的电子受体,通过反硝化菌将硝酸盐转化成氮气而去除;通过调节阴极室曝气强度,控制溶解氧含量,实现阴极同步自养硝化和反硝化去除氨氮的目的;关于除磷的报道较少,磷酸铵镁沉淀是磷去除的一个重要途径,原理是氧还原反应,将阴极pH升高,将磷以磷酸铵镁沉淀的形式去除。
目前的生物电化学系统去除营养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的生物电化学系统无法同时去除氨氮、硝氮和磷:由于氮的去除路径硝化过程需要好氧条件,反硝化过程需要厌氧条件,磷去除需要聚磷菌好氧条件吸收磷,厌氧条件释放磷,而由于生物电化学系统是厌氧环境,因此,在目前关于生物电化学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利用生物电化学系统同步去除氨氮、硝氮和磷的报道。
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地表水体积大,若采用生物电化学系统进行异位去除地表水中的营养盐污染,需要将水体远程运送到别处修复,易在运输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同时能耗大,成本高,生态破坏大,因此生物电化学系统异位去除形式过程复杂,不适合体积大的地表水体。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原位去除并回收地表水体中营养盐的生物电化学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发明立足于此,结合微藻与电化学活性菌,构建一个原位去除地表水中营养盐并同步产电的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生物电化学系统无法同时去除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中氨氮、硝氮和磷的问题,提出一种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
本发明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由阳极室、阴极室、外电路、阴离子交换膜、阳离子交换膜、阳极和阴极构成;
所述阳极室的其中一个侧壁为敞开口,阳极室的敞开口覆盖有阴离子交换膜;阴极室其中一个侧壁为敞开口,阴极室的敞开口覆盖有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和阳离子交换膜相对设置;阳极室顶部的排水口与阴极室底部的进水口之间设置有连通管道;阳极设置于阳极室内部,阴极设置于阴极室内部;外电路由外电阻、导线和电信号采集记录仪构成;外电阻两端分别通过导线与阳极和阴极连接,电信号采集记录仪与外电阻并联;
电信号采集记录仪实时记录外电阻两端电压;所述电信号采集记录仪11购买于泓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PISO-813;
所述阳极上接种有电化学活性菌;所述电化学活性菌包括但不限于地杆菌(Geobacter) 和希瓦氏菌(Shewanella);所述地杆菌为G.sulfurreducens sp. 、G.metallireducens sp. 等;所述希瓦氏菌为Shewanella loihica PV-4、Shewanella marisflavi EP1等;
所述阳极接种电化学活性菌的方法为:将阳极置于容积为28ml的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腔室中,按体积比为1:1加入生活污水和配水1构成的进水;配水1为乙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配水1中乙酸钠浓度为1g/L,碳酸氢钠的浓度为50mmol/L,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中连接1000Ω的外电阻,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换水周期为两天,当连续两个换水周期的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最大电压相同时,即完成阳极的接种,接种后的阳极上附着有电化学活性菌,电化学活性菌来源于生活污水;
所述阳极室顶部至少设置有一个排水通孔,水通孔内设有胶塞;
所述阴极室顶部至少设置有一个排水通孔,水通孔内设有胶塞;
所述阳极室中的阳极液为有机废水,pH为6.5~8.5,COD为200~8000mg/L;有机废水为生活污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食品加工厂废水、畜牧场废水或垃圾渗滤液;
所述阴极室中的阴极液为阳极室出水;
所述阴极室中的阴极液中接种有微藻;所述微藻为小球藻、栅藻、纤维藻、新月藻、毛枝藻、衣藻、鱼腥藻、念珠藻、衣藻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阳极为碳纤维刷、碳布、碳纸、碳毡、碳棒、碳颗粒电极、石墨刷、石墨毡、石墨板、石墨棒、石墨颗粒电极中的一种;
所述阴极上负载有铂碳催化剂;阴极为碳纤维刷、碳布、碳纸、碳毡、碳棒、石墨刷、石墨毡、石墨板、石墨棒中的一种。
所述阳极室的主体形状为长方体或圆柱体;
所述阴极室的主体形状为长方体或圆柱体;
所述阳极室和阴极室的主体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聚碳酸树酯、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
利用上述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按照以步骤进行:
将阳极室和阴极室浸没于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中,将有机废水通入阳极室,利用阳极上的电化学活性菌降解有机物,阳极室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传递给阴极,阴极室中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还原成水,阳极室和阴极室中间产生的电场驱动地表水体中带电营养盐离子的迁移,带正电的氨根离子进入阴极室,带负电的硝酸根和磷酸根进入阳极室,连通管道将阳极室中的阳极液从阴极室底部的进水口输入至阴极室;随着阳极出水进入阴极,进入阴极液的营养盐被微藻吸收利用,从而使地表水体中的营养盐得到原位去除,最后回收阴极室中的出水,即完成。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将本发明装置置于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所处的原位环境中,阳离子交换膜一侧与阴极液接触,另一侧直接与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原位环境接触;阴离子交换膜一侧与阳极液接触,另一侧直接与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原位环境接触;将有机废水通入阳极室,利用生物阳极上的电化学活性菌降解有机物,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传递给阴极,阴极液中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还原成水,因此在阳极室和阴极室中间产生电场,电场驱动地表水体中带电营养盐离子的迁移,带正电的氨根离子进入阴极室,带负电的硝酸根和磷酸根进入阳极室,连通管道将阳极室中的阳极液从阴极室底部的进水口输入至阴极室;随着阳极出水进入阴极,进入阴极液的营养盐被微藻吸收利用,从而使地表水体中的营养盐得到原位去除;最后回收阴极室中的出水。
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装置具有有机废水处理、生物产电和地表水体营养盐污染原位修复三重功能,解决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原位修复地表水体营养盐污染时无法同时去除氨氮、硝氮和磷的技术难题,实现地表水体营养盐原位修复过程的连续运行,避免原位修复对地表水体造成有机物、微生物、微藻等二次污染问题,且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成本低。
2、本发明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降低了有机废水的COD,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经过阳极电化学活性菌的降解作用,将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实现了有机废水的处理;
3、本发明装置原位修复受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不破坏地表水体的自然条件,具有速度快、干扰小、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其中,本发明是将装置原位浸没于待修复的地表水体中,仅通过离子交换膜进行离子的迁移,几乎不会对地表水体产生干扰;现有地表水原位修复技术的修复时间长,净化效果受季节变化影响大,本发明不受季节变化影响,与人工湿地相比具有速度快的优点;本发明装置的氨氮去除率达到94%以上;硝氮去除率达到92%以上;磷去除率达到96%以上;
4、本发明装置在原位修复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的同时,实现了有机污染物去除和生物产电的功能,回收的电能可以抵消一部分的成本,并且装置的运行不需要投加化学药剂,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地表水体中营养盐的治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装置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装置的电压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3为实施例1中的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中氨氮的浓度变化曲线;
图4为实施例1中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中硝氮的浓度变化曲线;
图5为实 施例1中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中磷的浓度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合理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
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由阳极室1、阴极室2、外电路、阴离子交换膜4、阳离子交换膜5、阳极6和阴极7构成;
所述阳极室1的其中一个侧壁为敞开口,阳极室1的敞开口覆盖有阴离子交换膜4;阴极室2其中一个侧壁为敞开口,阴极室2的敞开口覆盖有阳离子交换膜5;阴离子交换膜4和阳离子交换膜5相对设置;阳极室1顶部的排水口与阴极室2底部的进水口之间设置有连通管道9;阳极6设置于阳极室1内部,阴极7设置于阴极室2内部;外电路由外电阻10、导线和电信号采集记录仪11构成;外电阻10两端分别通过导线与阳极6和阴极7连接,电信号采集记录仪11与外电阻10并联;
所述阳极6上接种有电化学活性菌;所述阳极室1中的阳极液为有机废水,pH为6.5~8.5,COD为200~8000mg/L;所述阴极室2中的阴极液为阳极室1出水;所述阴极室 2中的阴极液中接种有微藻8。
本实施方式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施方式装置具有有机废水处理、生物产电和地表水体营养盐污染原位修复三重功能,解决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原位修复地表水体营养盐污染时无法同时去除氨氮、硝氮和磷的技术难题,实现地表水体营养盐原位修复过程的连续运行,避免原位修复对地表水体造成有机物、微生物、微藻等二次污染问题,且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成本低。
2、本实施方式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降低了有机废水的COD,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经过阳极电化学活性菌的降解作用,将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实现了有机废水的处理;
3、本实施方式装置原位修复受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不破坏地表水体的自然条件,具有速度快、干扰小、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其中,本实施方式是将装置原位浸没于待修复的地表水体中,仅通过离子交换膜进行离子的迁移,几乎不会对地表水体产生干扰;现有地表水原位修复技术的修复时间长,净化效果受季节变化影响大,本实施方式不受季节变化影响,与人工湿地相比具有速度快的优点;本发明装置的氨氮去除率达到94%以上;硝氮去除率达到92%以上;磷除率达到96%以上;
4、本实施方式装置在原位修复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的同时,实现了有机污染物去除和生物产电的功能,回收的电能可以抵消一部分的成本,并且装置的运行不需要投加化学药剂,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地表水体中营养盐的治理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所述有机废水为生活污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食品加工厂废水、畜牧场废水或垃圾渗滤液。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所述电化学活性菌为地杆菌(Geobacter)或希瓦氏菌(Shewanella);所述地杆菌为G.sulfurreducens sp.或G. metallireducens sp. ;所述希瓦氏菌为Shewanella loihica PV-4或Shewanella marisflavi EP1。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所述阳极室1顶部至少设置有一个排水通孔,水通孔内设有胶塞;所述阴极室2顶部至少设置有一个排水通孔,水通孔内设有胶塞。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所述阳极6接种电化学活性菌的方法为:将阳极6置于容积为28ml的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腔室中,按体积比为1:1加入生活污水和配水1构成的进水;配水1为乙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配水1中乙酸钠浓度为1g/L,碳酸氢钠的浓度为50mmol/L,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中连接 1000Ω的外电阻,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换水周期为两天,当连续两个换水周期的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最大电压相同时,即完成阳极6的接种。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所述微藻8为小球藻、栅藻、纤维藻、新月藻、毛枝藻、衣藻、鱼腥藻、念珠藻、衣藻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所述阳极6为碳纤维刷、碳布、碳纸、碳毡、碳棒、碳颗粒电极、石墨刷、石墨毡、石墨板、石墨棒、石墨颗粒电极中的一种。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不同的是:所述阴极7上负载有铂碳催化剂;阴极7为碳纤维刷、碳布、碳纸、碳毡、碳棒、石墨刷、石墨毡、石墨板、石墨棒中的一种。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不同的是:所述阳极室1和阴极室2的主体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聚碳酸树酯、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他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利用如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将阳极室1和阴极室2浸没于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中,将有机废水通入阳极室1,利用阳极6上的电化学活性菌降解有机物,阳极室1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传递给阴极7,阴极室2中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还原成水,阳极室1和阴极室2中间产生的电场驱动地表水体中带电营养盐离子的迁移,带正电的氨根离子进入阴极室2,带负电的硝酸根和磷酸根进入阳极室1,连通管道9将阳极室1中的阳极液从阴极室2底部的进水口输入至阴极室2;随着阳极出水进入阴极,进入阴极液的营养盐被微藻吸收利用,从而使地表水体中的营养盐得到原位去除,最后回收阴极室2中的出水,即完成。
本实施方式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施方式装置具有有机废水处理、生物产电和地表水体营养盐污染原位修复三重功能,解决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用于原位修复地表水体营养盐污染时无法同时去除氨氮、硝氮和磷的技术难题,实现地表水体营养盐原位修复过程的连续运行,避免原位修复对地表水体造成有机物、微生物、微藻等二次污染问题,且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成本低。
2、本实施方式装置在运行过程中降低了有机废水的COD,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经过阳极电化学活性菌的降解作用,将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实现了有机废水的处理;
3、本实施方式装置原位修复受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不破坏地表水体的自然条件,具有速度快、干扰小、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其中,本实施方式是将装置原位浸没于待修复的地表水体中,仅通过离子交换膜进行离子的迁移,几乎不会对地表水体产生干扰;现有地表水原位修复技术的修复时间长,净化效果受季节变化影响大,本实施方式不受季节变化影响,与人工湿地相比具有速度快的优点;本发明装置的氨氮去除率达到94%以上;硝氮去除率达到92%以上;磷除率达到96%以上;
4、本实施方式装置在原位修复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的同时,实现了有机污染物去除和生物产电的功能,回收的电能可以抵消一部分的成本,并且装置的运行不需要投加化学药剂,进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地表水体中营养盐的治理成本。
采用以下实施例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由阳极室 1、阴极室2、外电路、阴离子交换膜4、阳离子交换膜5、阳极6和阴极7构成;所述阳极室1的其中一个侧壁为敞开口,阳极室1的敞开口覆盖有阴离子交换膜4;阴极室2其中一个侧壁为敞开口,阴极室2的敞开口覆盖有阳离子交换膜5;阴离子交换膜4和阳离子交换膜5相对设置;阳极室1顶部的排水口与阴极室2底部的进水口之间设置有连通管道9;阳极6设置于阳极室1内部,阴极7设置于阴极室2内部;外电路由外电阻10、导线和电信号采集记录仪11构成;外电阻10两端分别通过导线与阳极6和阴极7连接,电信号采集记录仪11与外电阻10并联;
所述阳极6上接种有电化学活性菌;所述阳极室1中的阳极液为有机废水,pH为6.5~8.5,COD为200~8000mg/L;所述阴极室2中的阴极液为阳极室1出水;所述阴极室 2中的阴极液中接种有微藻8;所述有机废水为生活污水;所述电化学活性菌为地杆菌(Geobacter);所述地杆菌为G.sulfurreducens sp. ;所述阳极室1顶部设置有一个排水通孔,水通孔内设有胶塞;所述阴极室2顶部设置有一个排水通孔,水通孔内设有胶塞;
所述阳极6接种电化学活性菌的方法为:将阳极6置于容积为28ml的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腔室中,按体积比为1:1加入生活污水和配水1构成的进水;配水1为乙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配水1中乙酸钠浓度为1g/L,碳酸氢钠的浓度为50mmol/L,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中连接1000Ω的外电阻,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换水周期为两天,当连续两个换水周期的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最大电压相同时,即完成阳极6的接种;
所述微藻8为小球藻;所述阳极为碳纤维刷;所述阴极7为负载铂碳催化剂的碳布;所述阳极室1的主体形状为长方体;所述阴极室2的主体形状为长方体;所述阳极室1 和阴极室2的主体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酯;
取200mL模拟营养盐污染水的配水2置于水槽内,向阳极室1内加入25mL模拟生活污水作为阳极液,阳极室1出水作为阴极室2进水,阴极室2内加入小球藻,外电阻 10为500Ω;所述模拟生活污水中乙酸钠浓度为0.4g/L,碳酸氢钠浓度为2.0g/L,氯化钾浓度为0.13g/L,硫酸镁浓度为0.015g/L,氯化钙浓度为0.02g/L;所述配水2中氯化铵浓度为12.6mg/L,硝酸钾浓度为22.4mg/L,磷酸氢二钾浓度为3.5mg/L;
电信号采集记录仪11每隔60秒采集外电阻10两端的电压,每隔30分钟计算一个平均值,观察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反应器启动3h后,电压达到了 300mV左右;在反应器运行的第3h~15h,电压缓慢下降,基本维持在200mV以上。15h 之后,随着阳极进水中的有机物被消耗,电压迅速下降。
当系统产生电流时,对不同时间的地表水体进行取样分析,结果如图3~5所示;图3 为实施例1中的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中氨氮的浓度变化曲线;经过24小时的处理,地表水体中的氨氮浓度由3.36mg/L降低到0.19mg/L,去除率为94.3%;图4为实施例1中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中硝氮的浓度变化曲线;硝氮浓度由3.14mg/L降到0.23mg/L,去除率为92.7%;图5为施例1中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体中磷的浓度变化曲线。磷浓度从 0.64mg/L到0.02mg/L,去除率是96.9%;
实施例1证明,本发明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可实现原位修复地表水体的营养盐污染,装置的运行不仅不需要电能,还能将生物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输出,因此能耗低;装置的运行不需要投加化学药剂,因此成本低。
Claims (9)
1.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由阳极室(1)、阴极室(2)、外电路、阴离子交换膜(4)、阳离子交换膜(5)、阳极(6)和阴极(7)构成;
所述阳极室(1)的其中一个侧壁为敞开口,阳极室(1)的敞开口覆盖有阴离子交换膜(4);阴极室(2)其中一个侧壁为敞开口,阴极室(2)的敞开口覆盖有阳离子交换膜(5);阴离子交换膜(4)和阳离子交换膜(5)相对设置;阳极室(1)顶部的排水口与阴极室(2)底部的进水口之间设置有连通管道(9);阳极(6)设置于阳极室(1)内部,阴极(7)设置于阴极室(2)内部;外电路由外电阻(10)、导线和电信号采集记录仪(11)构成;外电阻(10)两端分别通过导线与阳极(6)和阴极(7)连接,电信号采集记录仪(11)与外电阻(10)并联;
所述阳极(6)上接种有电化学活性菌;所述阳极室(1)中的阳极液为有机废水,pH为6.5~8.5,COD为200~8000mg/L;所述阴极室(2)中的阴极液为阳极室(1)出水;所述阴极室(2)中的阴极液中接种有微藻(8);
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将阳极室(1)和阴极室(2)浸没于营养盐污染的地表水中,将有机废水通入阳极室(1),利用阳极(6)上的电化学活性菌降解有机物,阳极室(1)产生的电子通过外电路传递给阴极(7),阴极室(2)中微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还原成水,阳极室(1)和阴极室(2)中间产生的电场驱动地表水体中带电营养盐离子的迁移,带正电的铵根离子进入阴极室(2),带负电的硝酸根和磷酸根进入阳极室(1),连通管道(9)将阳极室(1)中的阳极液从阴极室(2)底部的进水口输入至阴极室(2);随着阳极出水进入阴极,进入阴极液的营养盐被微藻吸收利用,从而使地表水体中的营养盐得到原位去除,最后回收阴极室(2)中的出水,即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废水为生活污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食品加工厂废水、畜牧场废水或垃圾渗滤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活性菌为地杆菌( Geobacter) 或希瓦氏菌( Shewanella);所述地杆菌为G. sulfurreducens sp.或G. metallireducens sp.;所述希瓦氏菌为Shewanella loihica PV-4或Shewanella marisflavi EP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室(1)顶部至少设置有一个排水通孔,排水通孔内设有胶塞;所述阴极室(2)顶部至少设置有一个排水通孔,排水通孔内设有胶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6)接种电化学活性菌的方法为:将阳极(6)置于容积为28ml的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腔室中,按体积比为1:1加入生活污水和配水1构成的进水;配水1为乙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配水1中乙酸钠浓度为1g/L,碳酸氢钠的浓度为50mmol/L,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中连接1000Ω的外电阻,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换水周期为两天,当连续两个换水周期的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最大电压相同时,即完成阳极(6)的接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8)为小球藻、栅藻、纤维藻、新月藻、毛枝藻、鱼腥藻、念珠藻、衣藻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6)为碳纤维刷、碳布、碳纸、碳毡、碳棒、碳颗粒电极、石墨刷、石墨毡、石墨板、石墨棒、石墨颗粒电极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7)上负载有铂碳催化剂;阴极(7)为碳纤维刷、碳布、碳纸、碳毡、碳棒、石墨刷、石墨毡、石墨板、石墨棒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室(1)和阴极室(2)的主体材质为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聚碳酸树酯、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39352.XA CN108821439B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639352.XA CN108821439B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21439A CN108821439A (zh) | 2018-11-16 |
CN108821439B true CN108821439B (zh) | 2021-07-13 |
Family
ID=64143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39352.XA Active CN108821439B (zh) | 2018-06-20 | 2018-06-20 | 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2143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087278B1 (ko) * | 2019-01-24 | 2020-03-10 | 국방과학연구소 | 바이오 연료 전지 및 바이오 연료 전지 시스템 |
CN110240367B (zh) * | 2019-07-19 | 2024-03-12 | 河北大学 | 一种碳氮磷同步高效去除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CN112390374A (zh) * | 2020-11-11 | 2021-02-23 | 厦门理工学院 | 提高微藻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和脱氮除磷性能方法 |
CN112811743A (zh) * | 2021-02-22 | 2021-05-18 | 上海海洋大学 | 海产品低温暂养水除沫系统 |
CN113479991B (zh) * | 2021-06-02 | 2022-04-26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微生物电解池阴极去除地下水中砷酸盐的系统和方法 |
CN115520954B (zh) * | 2022-06-23 | 2024-03-12 |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对虾促生长养殖中的应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64794A (zh) * | 2014-07-14 | 2014-09-24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原位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
CN104377378A (zh) * | 2014-04-28 | 2015-02-25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微生物电化学装置和方法 |
CN106898803A (zh) * | 2015-12-18 | 2017-06-27 | 王冰 | 一种多效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实现方法 |
-
2018
- 2018-06-20 CN CN201810639352.XA patent/CN10882143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77378A (zh) * | 2014-04-28 | 2015-02-25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微生物电化学装置和方法 |
CN104064794A (zh) * | 2014-07-14 | 2014-09-24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原位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
CN104064794B (zh) * | 2014-07-14 | 2016-04-13 | 中国海洋大学 | 一种原位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
CN106898803A (zh) * | 2015-12-18 | 2017-06-27 | 王冰 | 一种多效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实现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21439A (zh) | 2018-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21439B (zh) | 原位修复地表水体中营养盐污染的浸没式微藻-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及修复方法 | |
CN101710625B (zh) | 燃料电池系统和污水处理产电及还原重金属的方法 | |
CN102276064B (zh) | 厌氧-好氧一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处理系统 | |
CN102276068B (zh) | 河道生态构建与水体修复系统 | |
CN105152351A (zh) | 一种光电人工湿地及其应用 | |
CN109231469B (zh) | 一种太阳能水体生态修复浮床系统 | |
CN104377378A (zh) | 一种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微生物电化学装置和方法 | |
CN103956510A (zh) | 一种同步脱氮除磷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 | |
CN110240367B (zh) | 一种碳氮磷同步高效去除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
Shi et al. |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 fuel cell and constructed wetland coupling system | |
CN105084554A (zh) | 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和装置 | |
CN106673178A (zh) | 一种受污染水体原位修复的微生物氧化还原装置及修复方法 | |
CN102250783B (zh) | 一种氨氧化菌富集培养的方法 | |
CN205740505U (zh) | 利用微生物电化学处理污水的装置 | |
CN203871429U (zh) | 一种同步脱氮除磷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 | |
CN104577171A (zh) | 一种设有外加磁场的高效除磷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 | |
CN208098886U (zh) | 燃料电池处理有机废水同步修复土壤重金属的系统 | |
CN110204033A (zh) | 一种微生物电化学铵化回收废水中硝态氮的方法 | |
CN104961245A (zh) | 一种河湖边坡水体生物净化系统 | |
CN113461170B (zh) | 一种快速培养自养反硝化电缆细菌的方法、设备、及应用 | |
CN111054740B (zh) | 微生物电化学驱动的硫酸盐还原系统原位修复镉、铅污染农田土壤的装置和方法 | |
CN205527897U (zh) | 一种磷酸铵镁-电氧化一体化集成装置 | |
CN111268862B (zh) | 一种利用蒽醌类中药植物内含物作为氧化还原中介体强化mfc产电的方法 | |
CN204375849U (zh) | 一种设有外加磁场的高效除磷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 | |
CN209161601U (zh) | 一种用于盐碱地改良的微生物脱盐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