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11154B - 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11154B CN108811154B CN201710315394.3A CN201710315394A CN108811154B CN 108811154 B CN108811154 B CN 108811154B CN 201710315394 A CN201710315394 A CN 201710315394A CN 108811154 B CN108811154 B CN 1088111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gical channel
- communication physical
-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 uplink scheduling
- prior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based on age of data to be s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 H04W72/569—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of the traffic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终端设备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MAC PDU中;终端设备在上行调度资源上以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将MAC PDU发送至所述基站。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有利于保障了优先级高的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资源和业务最大化匹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传统通信系统中,单个用户同时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业务,这些业务需要不同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例如时延、速率等。一般来说,不同QoS需求的业务会被划分到不同的逻辑信道中,某些逻辑信道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优先级,某些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优先级比较低。如果采用轮流调度的方式,高的数据传输优先级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业务服务质量可能难以满足,如果始终优先满足高的数据传输优先级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业务需求,就会出现低的数据传输优先级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业务需求可能长期得不到满足的境况。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当上行调度资源(Uplink grant)到达时,不同逻辑信道的数据可以复用到一个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edia AccessControlProtocol Date Unit,MAC PDU)中。逻辑信道具有固定的数据传输优先级,通过采用令牌桶机制进行数据包的复用。这种方式既可以优先保障高的数据传输优先级的逻辑信道的业务,又同时保障了低的数据传输优先级的逻辑信道的业务。但这种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将就有不同QoS需求的数据包装载到一个MAC PDU中,并在物理层采用相同的传输参数发送该MAC PDU。通过相同传输参数传输具有不同QoS需求的逻辑信道中的业务,这难以实现业务和资源的匹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和设备能够确定逻辑信道的优先级,保障了优先级高的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资源和业务最大化匹配。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MAC 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所述MAC PDU。
与现有技术相比,结合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信息,确定逻辑信道数据传输优先级,然后根据逻辑信道数据传输优先级顺序将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MAC PDU中,保障了优先级高的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资源和业务最大化匹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高于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者系统信息块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也可以是所述逻辑信道A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当所述逻辑信道A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小于所述逻辑信道B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
其中,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指但不限于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单向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空口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需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续确定优先级做准备。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是指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逻辑信道B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单个逻辑信道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通信物理特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都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时,则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第二优先级可以与所述第一优先级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是指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逻辑信道A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是指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逻辑信道B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引入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和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并根据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和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可精确确定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优先级,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数据传输优先级顺序将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保障了优先级高的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资源和业务最大化匹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逻辑信道A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则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所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逻所述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所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所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通过引入逻辑信道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终端设备可以进一步精准确定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1,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1将所述逻辑信道A中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终端设备不将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所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其中,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指但不限于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单向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空口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TTI需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终端设备通过确认上行调度资源是否满足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保障了逻辑信道中数据的Qos。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2,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且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满足逻辑信道D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2将所述逻辑信道D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逻辑信道D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包括:
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MAC PDU。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对应关系;
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SIB,所述SIB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第一装载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MAC PDU,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将所述MAC PDU发送至所述基站。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高于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者系统信息块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在确定模块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之前,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系信道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其中,所述第二接收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都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时,则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第二优先级与所述第一优先级相同或者不同。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逻辑信道A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时,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所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所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所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所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所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所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1,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二装载模块,用于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1将所述逻辑信道A中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第二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三装载模块,用于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终端设备不将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第三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三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二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其中,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指但不限于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单向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空口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TTI需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2,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四装载模块,用于当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且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满足逻辑信道D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2将所述逻辑信道D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逻辑信道D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其中,所述第四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四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二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四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三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MAC PDU。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对应关系;
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三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三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SIB,所述SIB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四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四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四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三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数据存储器;
与所述耦合的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存储有可执行程序代码的数据存储器;
与所述耦合的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如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中所描述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首先、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其次,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再次、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MAC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最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将所述MAC PDU发送至所述基站。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引入通信物理特性,并根据通信物理特性确定逻辑信道的传输数据优先级,最后根据逻辑信道传输数据优先级传输逻辑信道中的数据,有利于保障了数据传输优先级高的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资源和业务最大化匹配。
本发明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应用场景包括:终端设备101和基站102。该终端设备101与基站102之间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上述终端设备101,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常见的终端例如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device,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
上述基站102可为宏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分布式基站或者其他类型的基站。
上述终端设备101在向上述基站102发送数据包之前,该基站102向上述终端设备101发送配置信息;该终端设备101根据配置信息中的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和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确定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优先级,接着终端设备101根据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优先级顺序将逻辑信道中的数据装在到MAC PDU中,并在上行调度资源上以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将该MAC PDU发送至上述基站102。
其中,上述通信物理特性又称为“Numerology”。通信物理特性为该通信物理特性对应通信系统中所采用的不同的参数的集合。该通信物理特性对应但不限定以下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子载波宽度(subframe spacing,又称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yclicPrefix,CP)长度、符号(Symbol)个数、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位置、时隙长度和帧格式等。不同的通信物理特性可以对应上述不同的参数。
请参见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其中,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包括该上行调度资源的时、频位置等信息。
其中,上述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可以是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标识或者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
上述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上述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标识可以用于计算得到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例如,假定通信物理特性只包含子载波宽度,且该子载波宽度可以通过公式15kHz*2n来计算获得,其中n可以为非负整数或者负整数,则通信物理特性标识可以指n。
S202、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具体地,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高于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其中,上述第一优先级可以用于确定逻辑信道数据传输优先级。
可选地,上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是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RRC信令或者上述SIB,进而为逻辑信道配置的;上述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是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RRC信令或者上述SIB,进而为上述逻辑信道A和上述逻辑信道B配置的。
可选地,上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侧的;上述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侧的。
可选地,上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也可以是逻辑信道A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当逻辑信道A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小于逻辑信道B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时,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高于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指但不限于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单向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空口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TTI需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其中上述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时延需求可以由基站通过上述RRC信令或者上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举例说明,比如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的数据包空口传输时延需求分别为0.5ms和1ms,则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高于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即上述终端设备优先将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其中,在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系信道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具体是终端设备首选通信物理特性指示的物理层参数来传输逻辑信道中的数据。
具体地,上述N个逻辑系信道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上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为上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部分逻辑信道(即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需要解释说明的是,由于上述N个逻辑信道中有的逻辑信道没有被配置通信物理特性,故上述对应关系可为上述N1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上述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上述N1为小于或等于N的整数。
所述对应关系可以是显示的,也可以是隐式的,在本发明中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1所示,表1为逻辑信道标识与通信物理特性标识对应关系表。
表1
逻辑信道1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1,通信物理特性标识2 |
逻辑信道2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3 |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标识与通信物理特性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认该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其中,上述逻辑信道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上述通信物理特性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2所示,表2为逻辑信道标识与通信物理特性对应关系表。
表2
逻辑信道1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1,通信物理特性2 |
逻辑信道2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3 |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标识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确认该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其中,上述逻辑信道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3所示,表3为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对应关系表。
表3
逻辑信道1 | 通信物理特性1,通信物理特性2 |
逻辑信道2 | 通信物理特性3 |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确认该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4所示,表4为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标识对应关系表。
表4
逻辑信道1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1,通信物理特性标识2 |
逻辑信道2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3 |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认该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上述通信物理特性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5所示,表5为通信物理特性顺序表。
表5
通信物理特性1,通信物理特性2 |
通信物理特性3 |
通信物理特性4 |
其中表5中通信物理特性是按照逻辑信道标识顺序依次排列的,每行对应一个逻辑信道,可以按照逻辑信道标识从低到高或者按照逻辑信道标识从高到低排列。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6所示,表6为通信物理特性标识顺序表。
表6
通信物理特性1标识,通信物理特性2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3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4标识 |
其中表6中通信物理特性标识是按照逻辑信道标识顺序依次排列的,每行对应一个逻辑信道,可以按照逻辑信道标识从低到高或者按照逻辑信道标识从高到低。
可选的,上述基站在逻辑信道的配置消息中,携带通信物理特性标识或者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上述通信物理特性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上述通信物理特性标识可以用于计算得到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例如,假定通信物理特性只包含子载波宽度,且该子载波宽度可以通过公式15kHz*2n来计算获得,其中n可以为非负整数或者负整数,则通信物理特性标识可以指n。
根据上述表1-表6所示的任意一种可选方式或者多种可选方式的组合,上述终端设备可以获取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在本发明中,也不排除其它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对应关系获取方式。
具体地,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是指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逻辑信道B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
举例说明,假设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为上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当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逻辑信道B未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且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2时,由于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中的Numerology2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2一致,故上述终端设备确定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其中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PDU中。
当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逻辑信道B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且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1,由于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中的Numerology1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均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不一致,故上述终端设备确定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其中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具体地,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都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时,则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
其中,上述第二优先级用于进一步确定逻辑信道数据传输优先级,所述第二优先级与所述第一优先级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是指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逻辑信道A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是指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逻辑信道B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举例说明,假设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为上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当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逻辑信道B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2和Numerology3且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2时,或者;
当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逻辑信道B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2和Numerology3且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5时,或者;
当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均未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终端设备无法根据逻辑信道的通信物理特性和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来确定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优先级。此时需要通过引入逻辑信道的第二优先级。
终端设备确定逻辑A的第二优先级和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当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时,则终端设备确定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当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低于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时,则终端设备确定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其中,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可选地,上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是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RRC信令或者上述SIB,进而为逻辑信道配置的;上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是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RRC信令或者上述SIB,进而为上述逻辑信道A和上述逻辑信道B配置的。可选地,上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侧的;上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是预配置在终端设备侧的。
可选地,所述第二优先级可以与所述第一优先级相同或者不同。
具体地,逻辑信道A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则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具体为上述终端设备首选默认通信物理特性指示的物理层参数来传输逻辑信道终端中的数据;上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具体为上述终端设备次要选择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指示的物理层参数来传输逻辑信道终端中的数据,可以理解为在传输数据时,终端设备首先考虑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当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不存在或者不满足条件时,再选择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上述对应关系可以是显示的,也可以是隐式的,在本发明中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7所示,表7为逻辑信道标识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对应关系表。
表7
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 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 |
逻辑信道1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1,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2 |
逻辑信道2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3 |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标识与通信物理特性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逻辑信道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通信物理特性。其中,上述逻辑信道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上述通信物理特性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8所示,表8为逻辑信道标识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对应关系表。
表8
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 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 |
逻辑信道1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1, | 通信物理特性2 |
逻辑信道2标识 | 通信物理特性3 |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标识与通信物理特性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逻辑信道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通信物理特性。其中,上述逻辑信道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9所示,表9为逻辑信道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对应关系表。
表9
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 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 |
逻辑信道1 | 通信物理特性1, | 通信物理特性2 |
逻辑信道2 | 通信物理特性3 |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逻辑信道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10所示,表7为逻辑信道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对应关系表。
表10
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 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 |
逻辑信道1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1,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2 |
逻辑信道2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3 |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逻辑逻辑信道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通信物理特性。其中,上述通信物理特性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11所示,表11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顺序表。
表11
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 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
通信物理特性1 | |
通信物理特性2 | |
通信物理特性3 | 通信物理特性3 |
其中表11中通信物理特性是按照逻辑信道标识顺序依次排列的,每行对应一个逻辑信道,可以按照逻辑信道标识从低到高或者按照逻辑信道标识从高到低排列。
可选的,上述对应关系可以如下表12所示,表12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顺序表。
表12
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 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1 |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2 |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3 | 通信物理特性标识2 |
其中表12中通信物理特性标识是按照逻辑信道标识顺序依次排列的,每行对应一个逻辑信道,可以按照逻辑信道标识从低到高或者按照逻辑信道标识从高到低。
可选的,基站在发给逻辑信道的配置消息中,携带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基站在发给逻辑信道的配置消息中,携带默认通信物理特性标识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标识。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上述通信物理特性标识用于指示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
可选的,上述通信物理特性标识可以用于计算得到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例如,假定通信物理特性只包含子载波宽度,且该子载波宽度可以通过公式15kHz*2n来计算获得,其中n可以为非负整数或者负整数。则通信物理特性标识可以指n。
根据上述表7-表12所示的任意一种可选方式或者多种可选方式的组合,上述终端设备可以获取逻辑信道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在本发明中也不排除其它逻辑信道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对应关系获取方式。
举例说明,假设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为上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当上述逻辑信道A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上述逻辑信道B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2和Numerology3且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2时;或者,
当上述逻辑信道A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上述逻辑信道A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上述逻辑信道B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上述逻辑信道B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5和Numerology6且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7时;或者,
当上述逻辑信道A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上述逻辑信道A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上述逻辑信道B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3、上述逻辑信道B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4和Numerology5且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3时;或者,
当上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上述逻辑信道A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上述逻辑信道B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2和Numerology3、上述逻辑信道B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4和Numerology5且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3时;可以理解成上述逻辑信道A和上述逻辑信道B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均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A和上述逻辑信道B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均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或者,
当上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上述逻辑信道A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上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上述逻辑信道B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5且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3时;或者,
当上述逻辑信道A和上述逻辑信道B都没有被配置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时;
由于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或者,
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或者,
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上述终端设备无法根据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和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确定上述逻辑信道A和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此时需要引入一个逻辑信道的第二优先级,上述终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的第二优先级确认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如下:
上述终端设备确定上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上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上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上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则上述终端设备确定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反之,述终端设备确定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上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具体地,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举例说明,假设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为上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当上述逻辑信道A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上述逻辑信道B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2和Numerology3且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1时,由于上述逻辑信道A的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2和Numerology3)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都不一致,故上述终端设备确定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当上述逻辑信道A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上述逻辑信道A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上述逻辑信道B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上述逻辑信道B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5且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4时,由于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和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3和Numerology5)都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4)都不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中的Numerology4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4)一致,故上述终端设备确定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当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上述逻辑信道B未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2,由于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中的Numerology2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2一致,可以理解为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故上述终端设备确定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当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上述逻辑信道B未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3,由于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1和Numerology2)均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3不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中的Numerology3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3一致,可以理解为,上述逻辑信道A和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均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故上述终端设备确定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当上述逻辑信道A未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包括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上述逻辑信道B未被配置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5,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3,由于上述逻辑信道A未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可以理解为上述逻辑信道A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5)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3不一致,且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Numerology3和Numerology4)中的Numerology3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为Numerology3一致,上述逻辑信道B未被配置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可以理解,上述逻辑信道B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故上述终端设备确定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可选地,上述终端设备可根据逻辑信道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参数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述参数包括子载波宽度、CP长度、符号个数、RB位置、时隙长度和帧格式中的至少一个。
比如,当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中的符号个数比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中的符号个数少时,上述终端设备确定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上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可选地,当只存在一个逻辑信道时,该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优先级最高,不需要进行逻辑信道数据传输优先级的确定。
S203、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MAC 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需要解释说明的是,终端设备将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发送到基站具体是将该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MAC PDU中,再通过上行调度资源将该MAC PDU发送至该基站。由于终端设备获取上行调度资源后,该上行调度资源的大小是固定的,因此终端设备在向上述MAC PDU中装载数据时,需要考虑上行调度资源的大小。
比如上述逻辑信道A和上述逻辑信道B中都有数据需要发送给基站,该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上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且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大小只能满足装载上述逻辑信道A中数据,此时,上述终端设备就只将数据传输优先级较高的逻辑信道A中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若上述上行调度资源较大,上述终端设备将数据传输优先级较高的逻辑信道A中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后,上述上行调度资源还有空闲资源传输额外的数据,则上述终端设备将上述逻辑信道B中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MAC PDU中,对于某个确定的上行调度资源,按照逻辑信道数据传输优先级依次装载,每个逻辑信道装载到MAC PDU的数据量大小和/或占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时、频位置,本发明中不作限制,例如,单个逻辑信道初始装载到MAC PDU时的最大装入的数据量大小可以参照现有LTE机制(令牌桶机制)。
可选的,当所有N个逻辑信道都被服务之后,即所有N个逻辑信道中的数据都被装入MAC PDU中,此时仍然有上行调度资源剩余时,按照逻辑信道数据传输优先级依次装载,每个逻辑信道装载到MAC PDU的数据量大小和/或占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时、频位置,本发明中不作限制,例如可以参照LTE机制,尽量多的装配数据传输优先级较高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而不再受初始装载最大数据量大小制约。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1,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1将所述逻辑信道A中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在将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之前,上述终端设备生成一个随机概率P1,当该随机概率P1与上述概率P1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则上述终端设备将上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可选地,上述第一预设条件可为上述随机概率P1大于上述概率P1、上述随机概率P1小于上述概率P1、上述随机概率P1大于或者等于上述概率P1、上述随机概率P1小于或者等于上述概率P1,上述随机概率P1等于上述概率P1或者其他条件。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终端设备不将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指但不限于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单向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空口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传输时间间隔需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
其中,当上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为多项时,上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指无法满足多个时延需求中的某一项。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所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可以指但不限于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端到端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单向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空口传输时延需求、逻辑信道中数据包的TTI需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将上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之前,上述终端设备确认上述上行调度资源是否满足上述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当上述上行调度资源满足上述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上述终端设备将上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若上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上述逻辑信道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上述终端设备不将上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可选地,上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上述基站向上述终端设备发送上述RRC信令或者SIB,进而为上述逻辑信道C配置的。
可选地,上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预配置在上述终端设备侧的。
举例说明,假定基站通过RRC信令配置的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空口传输时延需求为0.5ms,即逻辑信道C中所有数据包的空口传输时延都需要小于等于0.5ms。上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之后,需要时间进行收发转换等其它处理,当其确认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0.5ms空口传输时延需求时,上述终端设备不将上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或者,由于数据传输优先级较高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需要首先占用了上行调度资源中的部分资源,考虑到收发转换等其它处理时间和被数据传输优先级较高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占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时、频率位置,剩余的上行调度资源难以满足上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空口传输时延需求,此时上述终端设备不将上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PDU中;
或者,由于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可能也需要占用上行调度资源中的部分资源,考虑到收发转换等其它处理时间、被数据传输优先级较高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占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时、频率位置、MAC CE占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时、频率位置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剩余的上行调度资源难以满足上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空口传输时延需求,此时上述终端设备不将上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或者,假定基站配置的时延需求为端到端时延需求,终端设备考虑基站处理时延,收发转换时延、上行调度资源的时、频位置等,确定该上行调度资源难以满足端到端时延需求,则上述终端设备不将上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2,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满足逻辑信道D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2将所述逻辑信道D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逻辑信道D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将上述逻辑信道D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之前,上述终端设备生成一个随机概率P2,上述终端设备在确认上述上行调度资源是否满足上述逻辑信道D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时,同时确认上述随机概率P2与上述概率P2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当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上述终端设备才将上述逻辑信道D中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PDU中;当上述两个条件中任意一个条件不满足时,上述终端设备不会将上述逻辑信道D中的数据装载到上述MAC PDU中。
可选地,上述第二预设条件可为上述随机概率P2大于上述概率P2、上述随机概率P2小于上述概率P2、上述随机概率P2大于或者等于上述概率P2、上述随机概率P2小于或者等于上述概率P2,上述随机概率P2等于上述概率P2或者其他条件。
S204、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所述MAC PDU。
具体地,上述终端设备通过上行调度资源将上述MAC PDU按照上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包含的参数所指示的形式发送上述MAC PDU。
可选的,所述MAC PDU中还可以包括缓冲区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用于指示逻辑信道组对应的缓冲区数据量大小;其中,上述缓冲区数据量大小指与所述逻辑信道组对应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缓冲区数据量和与所述逻辑信道组对应的无线链路层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协议层缓冲区数据量之和;或者,
上述缓冲区数据量大小指与所述逻辑信道组对应的PDCP层缓冲区数据量;或者,
上述缓冲区数据量大小指与所述逻辑信道组对应的RLC层缓冲区数据量;或者,
上述缓冲区数据量大小指与所述逻辑信道组对应的PDCP层缓冲区数据量、RLC层缓冲区数据量和新接入子层缓冲区数据量之和;其中新接入子层位于PDCP层之上,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流到承载的映射,即将具有不同Qos需求的数据流映射到不同或者相同的承载上,具体可以参考3GPP TR 38.304。
其中,逻辑信道组可以包含至少一个逻辑信道。
可选的上述缓冲区状态报告可以通过MAC CE来承载,其中MAC CE可以放置在MACPDU的包头位置;
可选的,上述缓冲区状态报告用于指示MAC PDU组成之前缓冲区数据量大小,而非MAC PDU组成之后缓冲区数据量大小;
可以看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首先、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其次,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再次、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MAC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最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将所述MAC PDU发送至所述基站。
请参见图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301、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S302、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MAC PDU。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对应关系;
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SIB,所述SIB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地,上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预配置于上述终端设备侧的。
请参见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终端设备400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401,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400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确定模块402,用于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具体地,所述确定模块402具体用于:
当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高于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时,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者系统信息块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其中,在确定模块402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之前,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405,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系信道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其中所述第二接收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具体地,所述确定模块402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
具体地,所述确定模块402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都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时,则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第二优先级与所述第一优先级相同或者不同。
具体地,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所述确定模块402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具体地,所述确定模块402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上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包含上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的情况;即所述对应关系中不包含上述逻辑信道A与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情况;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默认通信物理特性;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A或者B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可选通信物理特性。
第一装载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1,所述终端设备400还包括:
第二装载模块406,用于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1将所述逻辑信道A中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第二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三装载模块407,用于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终端设备不将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所述逻辑信道A中数据对应的时延需求是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其中所述第三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三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二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2,所述终端设备400还包括:
第四装载模块408,用于当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且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满足逻辑信道D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2将所述逻辑信道D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逻辑信道D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其中所述第四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其中所述第四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二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其中所述第四装载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三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发送模块404,用于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所述MAC PDU。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模块(第一接收模块401,确定模块402,第一装载模块403,发送模块404,第二接收模块405,第二装载模块406,第三装载模块407,第四装载模块408)用于执行上述方法的相关步骤。比如,上述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执行上述步骤S201的相关内容,上述确定模块用于执行上述步骤S202的相关内容,上述第一装载模块、第二装载模块、第三装载模块和第四装载模块用于执行上述步骤S203的相关内容,上述发送模块用于执行上述步骤S204的相关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400是以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此外,以上第一接收模块401,确定模块402,第一装载模块403,发送模块404,第二接收模块405,第二装载模块406,第三装载模块407,第四装载模块408可通过图6所示的终端设备的处理器601来实现
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基站500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501,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其中,所述基站500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503,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可选地,所述基站500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504,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三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三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可选地,所述基站500还包括:
第四发送模块505,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SIB,所述SIB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四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四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四发送模块可以与所述第三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接收模块502,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MAC PDU。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模块(第一发送模块501,接收模块502,第二发送模块503、第三发送模块504和第四发送模块505)用于执行上述方法的相关步骤。比如,上述第一发送模块、第二发送模块、第三发送模块和第四发送模块用于执行上述步骤S301的相关内容,上述接收模块用于执行上述步骤S302的相关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500是以模块的形式来呈现。这里的“模块”可以指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此外,以上第一发送模块501,接收模块502,第二发送模块503、第三发送模块504和第四发送模块505可通过图7所示的基站的处理器701来实现。
如图6所示,终端设备600可以以图6中的结构来实现,该终端设备6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1,至少一个存储器602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603。所述处理器601、所述存储器602和所述通信接口603通过所述通信总线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处理器601可以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以上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603,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6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所述存储器602用于存储执行以上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601来控制执行。所述处理器601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6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步骤S201-204的相关内容。
如图7所示,基站700可以以图7中的结构来实现,该基站7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701,至少一个存储器702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703。所述处理器701、所述存储器702和所述通信接口703通过所述通信总线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处理器701可以是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以上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703,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
存储器7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所述存储器702用于存储执行以上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701来控制执行。所述处理器701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70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步骤S301-302的相关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为上述终端设备所用的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设计的程序,通过执行存储的程序,保障了优先级高的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资源和业务最大化匹配。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为上述基站所用的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设计的程序,通过执行存储的程序,保障了优先级高的逻辑信道的数据传输,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资源和业务最大化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36)
1.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所述MAC PDU;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高于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时,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者系统信息块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都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时,则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第二优先级与第一优先级相同或者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逻辑信道A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则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第二优先级与第一优先级相同或者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1,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1将所述逻辑信道A中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1,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1将所述逻辑信道A中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9.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终端设备不将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所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10.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2,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且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满足逻辑信道D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2将所述逻辑信道D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逻辑信道D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
11.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中装载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所述M个逻辑信道是基于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来确定的;
其中,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不被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所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基站通过RRC信令或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对应关系;
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终端设备发送系统信息块SIB,所述SIB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第一装载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所述MAC PDU;
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高于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时,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或者系统信息块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一优先级由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模块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之前,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对应关系,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其中所述第二接收模块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至少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和逻辑信道B都没有被配置对应的通信物理特性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时,则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第二优先级与第一优先级相同或者不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逻辑信道A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所述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1,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二装载模块,用于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1将所述逻辑信道A中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第二装载模块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1,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二装载模块,用于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1将所述逻辑信道A中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所述第二装载模块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2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5至22任意一项所述终端设备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三装载模块,用于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终端设备不将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第三装载模块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三装载模块与第二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所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24.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7所述终端设备的全部特征,并且,所述对应关系还包括与所述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相对应的概率P2,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四装载模块,用于当逻辑信道D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且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满足逻辑信道D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时,所述终端设备按照概率P2将所述逻辑信道D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逻辑信道D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其中,所述第四装载模块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25.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所述MAC PDU中装载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所述M个逻辑信道是基于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来确定的;
其中,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不被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所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基站通过RRC信令或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对应关系;
所述对应关系包括用于指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N1个逻辑信道与通信物理特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所述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N1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其中,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RRC信令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三发送模块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系统信息块SIB,所述SIB用于为N个逻辑信道中的每个逻辑信道配置第一优先级、第二优先级和时延需求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第四发送模块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29.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所述MAC PDU发送;
其中,
当逻辑信道A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则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第二优先级与第一优先级相同或者不同。
30.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所述MAC PDU发送;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终端设备不将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3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第一装载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所述MAC PDU;
其中,逻辑信道A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逻辑信道B对应通信物理特性分为默认通信物理特性和/或可选通信物理特性,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时;或者,
当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默认通信物理特性中的每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不一致,且所述逻辑信道A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和所述逻辑信道B对应的可选通信物理特性中的任意一个通信物理特性均与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一致时;
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
当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高于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确定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一数据传输优先级和所述逻辑信道B的数据传输优先级为第二数据传输优先级,即优先将所述逻辑信道A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
其中,所述默认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一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可选通信物理特性用于指示对应的逻辑信道中的数据在进行发送时第二优选使用的物理层参数;所述逻辑信道A和所述逻辑信道B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两个逻辑信道;
所述逻辑信道A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所述逻辑信道B的第二优先级由所述基站通过所述RRC信令或者所述SIB进行配置的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3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所述上行调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使用的上行调度资源的信息和用于指示上行调度资源通信物理特性的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
第一装载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每个逻辑信道对应的数据传输优先级,将N个逻辑信道中的M个逻辑信道的数据装载到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MAC PDU中,所述M为小于或等于所述N的整数;
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行调度资源上以所述上行调度资源的通信物理特性发送所述MAC PDU;
其中,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
第三装载模块,用于当所述上行调度资源无法满足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则所述终端设备不将所述逻辑信道C的数据装载到所述MAC PDU中;其中,所述第三装载模块与所述第一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三装载模块与第二装载模块相同或者不同;
其中,所述逻辑信道C为所述N个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逻辑信道,所述逻辑信道C中数据的时延需求是基站通过RRC信令或者SIB进行配置或者预配置在所述终端设备侧。
3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10或29至30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34.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35.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硬件执行时,能够实现执行权利要求1至10或29至30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36.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硬件执行时,能够实现执行权利要求1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15394.3A CN108811154B (zh) | 2017-05-05 | 2017-05-05 | 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
EP18794371.7A EP3611988B1 (en) | 2017-05-05 | 2018-04-27 |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PCT/CN2018/084956 WO2018201992A1 (zh) | 2017-05-05 | 2018-04-27 | 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
US16/673,693 US20200068602A1 (en) | 2017-05-05 | 2019-11-04 |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315394.3A CN108811154B (zh) | 2017-05-05 | 2017-05-05 | 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11154A CN108811154A (zh) | 2018-11-13 |
CN108811154B true CN108811154B (zh) | 2021-02-12 |
Family
ID=64015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15394.3A Active CN108811154B (zh) | 2017-05-05 | 2017-05-05 | 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068602A1 (zh) |
EP (1) | EP3611988B1 (zh) |
CN (1) | CN108811154B (zh) |
WO (1) | WO201820199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16984A1 (zh) | 2019-08-01 | 2021-02-0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CN113037685B (zh) * | 2019-12-24 | 2022-08-30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和电子设备 |
WO2021098069A1 (en) * | 2020-02-21 | 2021-05-27 | Zte Corporation | A method of data transmission in unlicensed band |
CN115428566A (zh) * | 2020-04-10 | 2022-12-0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发送数据的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
CN114938524A (zh) * | 2020-07-03 | 2022-08-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US11696299B2 (en) * | 2021-04-01 | 2023-07-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dication of unoccupied data channel occasion |
CN116017750A (zh) * | 2021-10-22 | 2023-04-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
CN114040510B (zh) * | 2021-11-15 | 2023-12-05 | 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
CN115134060B (zh) * | 2022-06-20 | 2025-01-07 | 京东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CN117858262B (zh) * | 2024-03-07 | 2024-05-14 | 成都爱瑞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 基站资源调度优化方法、装置、基站、设备、介质及产品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24650A1 (zh) * | 2009-04-30 | 2010-1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同步方法、基站、终端与通信系统 |
CN102612093A (zh) * | 2012-03-30 | 2012-07-25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基于载波聚合的LTE-Advanced 系统中的上行跨层资源调度方法 |
CN103580778A (zh) * | 2012-07-20 | 2014-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968020B1 (ko) * | 2008-06-18 | 2010-07-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랜덤 액세스 절차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그 단말 |
EP2993844B1 (en) * | 2013-05-22 | 2018-10-2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riority scheduling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
WO2017026667A1 (en) * | 2015-08-12 | 2017-02-1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
2017
- 2017-05-05 CN CN201710315394.3A patent/CN108811154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4-27 EP EP18794371.7A patent/EP3611988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4-27 WO PCT/CN2018/084956 patent/WO2018201992A1/zh unknown
-
2019
- 2019-11-04 US US16/673,693 patent/US2020006860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24650A1 (zh) * | 2009-04-30 | 2010-1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上行同步方法、基站、终端与通信系统 |
CN102612093A (zh) * | 2012-03-30 | 2012-07-25 | 西安交通大学 | 一种基于载波聚合的LTE-Advanced 系统中的上行跨层资源调度方法 |
CN103580778A (zh) * | 2012-07-20 | 2014-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MAC with multiple numerologies/multiple TTI lengths;Nokia,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6》;20161104;正文1-3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201992A1 (zh) | 2018-11-08 |
EP3611988A1 (en) | 2020-02-19 |
CN108811154A (zh) | 2018-11-13 |
US20200068602A1 (en) | 2020-02-27 |
EP3611988A4 (en) | 2020-04-22 |
EP3611988B1 (en) | 2021-03-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11154B (zh) | 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设备 | |
KR102551556B1 (ko) | D2d 통신을 위한 d2d 데이터 자원을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EP3567966B1 (en) | Semi-static scheduling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 |
US11324020B2 (en) | Data scheduling and transmission for different logical channels | |
EP385583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of radio resource assignmen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20190073527A (ko) | 리소스 할당 방법, 단말, 장치 및 시스템 | |
KR102232476B1 (ko) |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 |
CN103096480B (zh) | 传输时间间隔的确定方法、基站和无线网络控制器 | |
EP3565303B1 (en) |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 |
EP3641454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user equipment | |
EP3627733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 |
US10506580B2 (en) |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EP3661311B1 (en) |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system,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 |
WO2012136087A1 (zh) | 一种资源调度的方法及系统及一种终端 | |
EP3767994A1 (en) |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JP6608528B2 (ja) | 無線通信の方法、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端末機器 | |
EP4037423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sidelink oper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 |
EP3584985B1 (en) |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 |
EP3509369A1 (en) | Signal sending method and device | |
EP4239947A1 (en)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 |
JP2020519078A (ja) | 無線通信方法、端末装置と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 |
WO2012062169A1 (zh) | 广播和接收系统信息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
CN107872897B (zh) | 一种进行上行数据操作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8307467A (zh) | 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终端 | |
CN111034242B (zh) | 一种发送小区配置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