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735435A - 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35435A
CN108735435A CN201810348722.4A CN201810348722A CN108735435A CN 108735435 A CN108735435 A CN 108735435A CN 201810348722 A CN201810348722 A CN 201810348722A CN 108735435 A CN108735435 A CN 108735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joint
coil piece
magnetic core
coil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487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35435B (zh
Inventor
长谷川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35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5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35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54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substantially closed in itself, e.g. toroi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3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1/00Resistors, capacitors or inductors
    • H10D1/20Indu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够减少线圈的电阻值的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电感器具有环状的芯部(30)与卷绕于芯部(30)的第一线圈(40A)和第二线圈(40B)。芯部(30)具有内侧表面(30c)、外侧表面(30d)、第一端面(30a)以及第二端面(30b)。第一线圈(40A)和第二线圈(40B)包含具有一匝大小的长度的第一线圈件(41A)和具有一匝大小的长度的第二线圈件(42A),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包围芯部(30)的内侧表面(30c)、第一端面30a、外侧表面30d以及第二端面(30b),第一线圈件(41A)在其末端具有与第二线圈件(42A)接合的接合部(51a),第二线圈件(42A)在其末端具有与接合部(51a)接触的接合面(57a)。

Description

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公知具有环状的磁芯与卷绕于磁芯的线圈的电感器。作为这种电感器的线圈,存在如下的线圈:由不足一匝的多个线圈件和将多个线圈件中的磁芯周向相邻的线圈件彼此电连接的基板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7044号公报
然而,在如上述那样将多个线圈件以及基板相互接合而形成的线圈中,在形成一匝大小的线圈的情况下,在该线圈的两端中的与其他的一匝大小的线圈连接的连接位置以外的位置形成有一个连接位置。这样的连接位置使线圈的电阻值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线圈的电阻值的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是具备环状的磁芯与卷绕于上述磁芯的线圈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上述磁芯具有:内侧表面、外侧表面、连接上述内侧表面与上述外侧表面的第一端面和连接上述内侧表面与上述外侧表面并且与上述第一端面对置的第二端面,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将具有卷绕于上述磁芯的一匝大小的长度并呈能够覆盖上述磁芯的上述内侧表面、上述外侧表面和上述第一端面的形状的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配置于上述磁芯的周围;第二工序,将上述第二线圈件弯折,使上述第二线圈件上沿着上述磁芯的中心轴线比上述磁芯的上述第二端面突出的突出部覆盖上述第二端面,使上述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与上述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接触;以及第三工序,该工序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和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接合而形成上述线圈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在第二工序中,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弯折而覆盖磁芯的第二端面,从而第二线圈件被连续地卷绕于磁芯的内侧表面、第一端面、外侧表面以及第二端面。由此,不形成每个一匝大小的线圈的两端的连接位置以外的连接位置。因此,连接位置减少,因此能够减少线圈的电阻值。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上述第三工序中,通过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面和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熔融而形成的熔接部,将上述接合面和上述接合部接合。
根据该结构,熔接部由与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的每一个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在熔接部与第一线圈件之间、熔接部与第二线圈件之间不易产生在不同种类金属彼此的接合时容易出现的界面。因此,与例如使用焊料等接合材料将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线圈的电阻值。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朝向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弯折,从而使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面与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将第二线圈件的一个突出部弯折而覆盖磁芯的第二端面,从而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与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接触,即仅通过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弯折一次,而能够形成一匝大小的线圈。因此,将第二线圈件弯折,以覆盖磁芯的第二端面,并且使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从第二端面突出,将接合部朝向突出部弯折,从而与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与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接触的情况相比,将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弯折的次数减少。因此,能够容易形成线圈。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上述第二工序中,使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的末端与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嵌合,而使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面与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的侧表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与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嵌合,因此能够限制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与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间的接触位置因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弯折后形成的弹性后效发生移动。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上述接合面的面积大于该第二线圈件的平均截面积的线圈件,作为上述第二线圈件。
根据该结构,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的面积大于第二线圈件的平均截面积,因此能够相应地增大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的侧表面与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减小第一线圈件与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部分的电阻值。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平均截面积是指将部件的体积除以电流路径(长度)而得的值。这里,电流路径(长度)是指通过部件的中心轴线的路径(长度)。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在上述接合部形成有台阶部的线圈件,作为上述第一线圈件,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弯折而与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台阶部抵接地,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与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嵌合。
根据该结构,在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被台阶部相对于第一线圈件定位的状态下,使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嵌合于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因此能够抑制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与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接合时的错位。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使用上述接合部呈圆柱状的线圈件,作为上述第一线圈件,使用上述接合面为设置于该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的末端并嵌合于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的凹圆柱面的线圈件,作为上述第二线圈件。
根据该结构,即使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与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所成的角度、即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绕着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的轴线所处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的侧表面与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的接触面积也不发生变化,或者,即使发生了变化,变化也很小。因此,第一线圈件与第二线圈件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因此,即使在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与嵌合于该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的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存在变动,也能够抑制因这样的变动引起的上述接触面积的减少,进而能够抑制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与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之间的接合部分的电阻值的增大。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在上述磁芯安装有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部件,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弯折,从而在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与上述磁芯之间夹持绝缘部件。
根据该结构,在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弯折时,突出部按压绝缘部件。换言之,在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弯折时,突出部不直接按压磁芯。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按压磁芯而引起的磁芯的破损。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在上述磁芯安装有用于对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形成支承的支承夹具,在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形成了弯折后,拔出夹持于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与上述磁芯之间的上述支承夹具。
根据该结构,在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弯折时,突出部按压支承夹具。换言之,在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弯折时,突出部不直接按压磁芯。因此,能够抑制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按压磁芯而引起的磁芯的破损。此外,拔出支承夹具,从而能够抑制电感器的重量增加。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上述第一工序中,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配置于上述磁芯的上述外侧表面侧,将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配置于上述磁芯的上述内侧表面侧,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朝向上述内侧表面侧弯折,从而使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面与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将第二线圈件的突出部从磁芯的外侧朝向内侧弯折,因此用于将突出部弯折的弯折工具(在通过冲压机将突出部弯折的情况下,该弯折工具为上模)配置于磁芯的外侧。因此,与在磁芯的内侧配置弯折工具等的情况相比,本结构容易配置弯折工具等,因此容易将突出部弯折。因此,能够容易形成线圈。
在上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上述第一工序中,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配置于上述磁芯的上述内侧表面侧,将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配置于上述磁芯的上述外侧表面侧,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将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突出部朝向上述外侧表面侧弯折,从而使上述第二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面与上述第一线圈件的上述接合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在磁芯周向,磁芯的外侧表面侧的空间大于内侧表面侧的空间,因此例如在多匝线圈的情况下,即在磁芯周向接合面和接合部分别并排设有多个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周向相邻的接合面彼此和接合部彼此的绝缘距离。
解决上述课题的电感器具有环状的磁芯与卷绕于上述磁芯的线圈,上述磁芯具有内侧表面、外侧表面、连接上述内侧表面与上述外侧表面的第一端面和连接上述内侧表面与上述外侧表面并且与上述第一端面对置的第二端面,上述线圈包含具有一匝大小的长度的第一线圈件和具有一匝大小的长度的第二线圈件,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包围上述磁芯的上述内侧表面、上述第一端面、上述外侧表面和上述第二端面,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中的一者在其末端具有与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接合的接合部,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在其末端具有与上述接合部接触的接合面。
根据该结构,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在磁芯的内侧表面、第一端面、外侧表面以及第二端面被连续地卷绕,从而在一匝大小的线圈的两端部以外的位置不形成连接位置。因此,接合位置减少,因此能够减少线圈的电阻值。
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经由上述接合部的侧表面与上述接合面之间的熔接部接合。
根据该结构,熔接部由与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各自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在熔接部与第一线圈件之间、熔接部与第二线圈件之间不易产生在不同种类金属彼此接合中容易出现的界面。因此,例如,与使用焊料等接合材料将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线圈的电阻值。
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上述接合面的面积大于上述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平均截面积。
根据该结构,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面的面积大于第一线圈件的平均截面积,因此能够相应地增大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部的侧表面与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面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减小第一线圈件与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部分的电阻值。
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中的一者的上述接合部呈圆柱状,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上述接合面为设置于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末端并嵌合于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中的一者的上述接合部的凹圆柱面。
根据该结构,即使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中的一者的接合部与另一方的接合面所成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即,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绕着接合部的轴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接合部的侧表面与接合面的接触面积也不发生变化,或者,即使发生了变化,变化也为微量。因此,第一线圈件与第二线圈件的配置上的自由度提高。因此,即使在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中的一者的接合部与嵌合于该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中的一者的接合部中的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突出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存在有变动,也能够抑制因这样的变动引起的上述接触面积的减少,进而能够抑制接合面与接合部之间的接合部分的电阻值的增大。
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上述接合部和上述接合面位于上述磁芯的上述第二端面侧,并且位于上述内侧表面侧或者上述外侧表面侧,上述电感器进一步具备夹于上述第一线圈件和上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覆盖上述第二端面的部分与上述磁芯的上述第二端面之间且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部件,上述绝缘部件覆盖上述磁芯的上述内侧表面侧和上述外侧表面侧中的在与上述接合部和上述接合面所处一侧相反侧的上述第二端面的端部。
根据该结构,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与绝缘部件接触,从而能够抑制与磁芯接触。因此,能够通过绝缘部件抑制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直接按压磁芯。
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上述接合部和上述接合面位于比上述磁芯的上述内侧表面靠内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用于将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弯折而使之从磁芯的外侧表面覆盖第二端面的弯折工具(在通过冲压机将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弯折的情况下,该弯折工具为上模)配置于磁芯的外侧。因此,与在磁芯的内侧配置弯折工具等的情况相比,该结构容易配置弯折工具等,因此容易将突出部弯折。因此,能够容易形成线圈。
在上述电感器中,优选上述接合部和上述接合面位于比上述磁芯的上述外侧表面靠上述磁芯的外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磁芯的靠外侧表面侧的空间大于靠内侧表面侧的空间,因此,例如在多匝线圈的情况下,即,在磁芯周向接合面和接合部分别并排设置多个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增大周向相邻的接合面的绝缘距离和接合部的绝缘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能够减少线圈的电阻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感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电感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电感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简要俯视图。
图4是图3的4-4线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图3的立体图。
图6是将第二线圈的局部放大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0中(a)和(b)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1中(a)和(b)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2中(a)和(b)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电感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线圈件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电感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电感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简要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电感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简要俯视图。
图19中(a)和(b)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电感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简要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电感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简要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电感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简要俯视图。
图23是表示电感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芯部以及第一线圈件~第五线圈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4中(a)和(b)是表示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5中(a)~(c)是表示变形例的电感器的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26中(a)~(c)是表示变形例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7中(a)~(c)是表示变形例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8中(a)和(b)是变形例的电感器的简要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感器;30…芯部(磁芯);30a…第一端面;30b…第二端面;30c…内侧表面;30d…外侧表面;40A…第一线圈(线圈);40B…第二线圈(线圈);41A、41B…第一线圈件;42A、42B…第二线圈件、51a、51d、51e、51f、71a…接合部;51c…台阶部;57a、57c、77a…接合面;58、78…熔接部;59a、79a…突出部;60…绝缘部件;130…支承夹具;46A、46B、47A、47B…电极用部件;48A、48B…连接片;40A…第一线圈;41A~45A…第一~第五线圈件;46A…第一电极用部件;47A…第二电极用部件;48A…连接片;40B…第二线圈;41B~45B…第一~第五线圈件;46B…第一电极用部件;47B…第二电极用部件;48B…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存在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而放大表示结构要素的情况。另外,结构要素的尺寸比率存在与实际的尺寸比率或者其他的附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4,对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感器1具备:长方体状的壳体10、收容于壳体10的芯部30、第一线圈40A以及第二线圈40B、安装于壳体10的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壳体10具有供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安装的第一壳体11以及安装于第一壳体11的第二壳体12。壳体10例如由聚苯硫醚树脂等树脂、陶瓷构成。
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安装于第一壳体11的底部13的下表面。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由金属制的板件构成,具有从底部13的下表面弯折至侧表面的形状。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配置于底部13的四角。
如图2所示,芯部30是环状的磁芯。更加详细而言,芯部30在俯视时呈由一对直线部31、将一对直线部31中的一端部彼此连结的第一曲部32以及将一对直线部31中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的第二曲部33形成的长圆状。利用与周向垂直的平面剖切芯部30而得到的剖面形状呈矩形状。如图2所示,芯部30在轴向具有成为正反的关系的第一端面30a和第二端面30b。另外,芯部30具有内侧表面30c和外侧表面30d。第一端面30a和第二端面30b将内侧表面30c与外侧表面30d连接。第一端面30a与第一壳体11的底部13对置。第二端面30b与第一端面30a、第二壳体12的顶板14对置。
芯部30例如由软铁氧体、铁等金属系材料、金属磁性体构成。在使用金属系材料的情况下,优选在芯部30的表面粘贴有绝缘片材、涂覆绝缘剂等来形成绝缘覆膜。
在芯部30卷绕有第一线圈40A和第二线圈40B。第一线圈40A由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构成。第二线圈40B由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第一电极用部件46B、第二电极用部件47B以及连接片48B构成。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具有圆形状的截面。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线径相互相等。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线径例如为2mm。此外,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线径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不足2mm,例如也可以为1mm。
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具有圆柱形状,立设于第一壳体11的底部13。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埋入第一壳体11的底部13,直至其下端部的局部与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接触的位置。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21。第二电极用部件47A电连接于第二电极端子22。由此,第一线圈40A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21和第二电极端子22。第一电极用部件46B电连接于第三电极端子23。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电连接于第四电极端子24。由此,第二线圈40B电连接于第三电极端子23和第四电极端子24。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分别与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例如通过铆接等机械方式电连接,或者通过接合材料电连接。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的线径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线径相等。
各连接片48A、48B具有四棱柱状。各连接片48A、48B延伸至覆盖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连接片48A将第五线圈件45A与第二电极用部件47A连接。连接片48B将第五线圈件45B与第二电极用部件47B连接。各连接片48A、48B的外形尺寸、即粗细(剖面的一边的长度)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线径相等。
此外,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的线径以及各连接片48A、48B的外形尺寸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的至少一者的线径也可以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线径不同。另外,例如,各连接片48A、48B的至少一者的外形尺寸也可以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线径不同。
第一线圈40A的向芯部30卷绕的卷绕方向与第二线圈40B的向芯部30卷绕的卷绕方向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40A的圈数(匝数)与第二线圈40B的圈数(匝数)相同。第一线圈40A和第二线圈40B的圈数为5。第一线圈40A和第二线圈40B例如被利用为初级侧线圈和次级侧线圈、或者是共模扼流线圈。此外,第一线圈40A的圈数和第二线圈40B的圈数分别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第一线圈40A的圈数与第二线圈40B的圈数也可以互不相同。另外,在芯部30上可以仅卷绕第一线圈40A和第二线圈40B中任一者,也可以卷绕三种以上的线圈。
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第一电极用部件46A、46B、第二电极用部件47A、47B以及连接片48A、48B例如由纯铜(Cu)等导电材料构成。另外,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第一电极用部件46A、46B、第二电极用部件47A、47B以及连接片48A、48B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此外,作为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第一电极用部件46A、46B、第二电极用部件47A、47B以及连接片48A、48B,可以使用通常采用的金属材料,例如金(Au)、银(Ag)、铝(Al)等,也可以使用向铜(Cu)镀敷镍(Ni)等获得的材料等。优选使用这些金属材料中的电阻率较低的金属材料。
对第一线圈40A和第二线圈40B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线圈40A的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配置于芯部30的一对直线部31中的一者,第二线圈40B的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配置于芯部30的一对直线部31中的另一者。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沿着芯部30的周向,即沿着直线部31延伸的方向按顺序排列。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分别呈相同形状。如图3所示,第一线圈40A和第二线圈40B的俯视的形状,相对于利用沿着直线部31延伸方向的直线连结芯部30的第一曲部32的中央和第二曲部33的中央而获得的假想线VL具有线对称形状。
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具有一匝大小的长度。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表面被绝缘覆膜覆盖,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两端部不被绝缘覆膜覆盖。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线圈件42A包含内侧直线部51、第一屈曲部52、第一直线部53、第二屈曲部54、外侧直线部55、第三屈曲部56以及第二直线部57。内侧直线部51比芯部30的内侧表面30c靠内侧,并向沿着芯部30的中心轴线C的方向延伸。在内侧直线部51的末端,即在第二线圈件42A的不被绝缘覆膜覆盖的一端部形成有接合部51a。接合部51a的至少局部从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突出。第一屈曲部52与内侧直线部51的靠芯部30的第一端面30a侧的端部连续地形成,从该端部朝向外侧屈曲。在利用与周向垂直的平面剖切芯部30而得到的剖视图(以下,简称“芯部30的剖视”)时,第一屈曲部52覆盖由芯部30的内侧表面30c和第一端面30a构成的角部。第一直线部53从第一屈曲部52朝向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延伸。第一直线部53覆盖芯部30的第一端面30a。第二屈曲部54与第一直线部53的靠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侧的端部连续地形成,从该端部朝向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侧屈曲。在芯部30的剖视图中,第二屈曲部54覆盖由芯部30的第一端面30a和外侧表面30d构成的角部。外侧直线部55比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靠外侧,并向沿着中心轴线C的方向延伸。第三屈曲部56与外侧直线部55的靠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侧的端部连续地形成,从该端部朝向内侧屈曲。在芯部30的剖视图中,第三屈曲部56覆盖由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和第二端面30b构成的角部。第二直线部57从第三屈曲部56朝向芯部30的内侧表面30c且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延伸。第二直线部57覆盖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第二直线部57的末端构成第二线圈件42A的不被绝缘覆膜覆盖的另一端部。第二直线部57的末端面构成接合面57a。此外,第一线圈件41A、41B、第二线圈件42B、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为与第二线圈件42A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线圈40A的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部51a以及第二线圈40B的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部51a在芯部30的内侧沿着直线部31延伸的方向排列为一列。如图5所示,芯部30的轴向(沿着中心轴线C的方向)的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部51a的位置相互相同。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的第二直线部57相互平行,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第二直线部57相互平行。
第一电极用部件46A配置于,相对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在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部51a相反的一侧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相邻的位置。第一电极用部件46B配置于,相对于第一线圈件41B的接合部51a,在与第二线圈件42B的接合部51a相反的一侧与第一线圈件41B的接合部51a相邻的位置。在比芯部30靠外侧的位置,且在芯部30的周向上,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与第五线圈件45A隔开间隔配置。在比芯部30靠外侧的位置,且在芯部30的周向上,第二电极用部件47B与第五线圈件45B隔着间隔配置。
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面57a接合于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接合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第三线圈件43A的接合面57a接合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第四线圈件44A的接合面57a接合于第三线圈件43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面57a接合于第四线圈件44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在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部51a上,接合有连接片48A中的一端部。连接片48A中的另一端部接合于第二电极用部件47A。由此,形成有第一线圈40A。此外,第二线圈40B也相同地,通过将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第一电极用部件46B、第二电极用部件47B以及连接片48B接合而形成。
如图5所示,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的上述接合部分通过熔接接合。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第一电极用部件46B、第二电极用部件47B以及连接片48B也同样通过熔接接合。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熔接不是如钎焊那样使用接合材料的熔接,而是指不使用接合材料,仅利用构成接合部分的部件接合。更加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的各接合部分,形成有将彼此的部件熔融形成的熔接部58。
熔接部58例如通过激光熔接形成。激光熔接例如使用YAG激光、纤维激光等。通过激光的照射使各接合部分局部熔融,从而能够将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接合。这样在各接合部分中,仅包含进行接合的两部件的材料,不包含焊料等接合材料。在使用接合材料接合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的情况下,在通过接合材料接合的两部件之间形成有材料不同的物质带来的两个界面。而且,因这样的界面的存在而使由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与接合材料构成的第一线圈的电阻值增大。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40A包含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不包含接合材料。因此,与使用了接合材料的第一线圈相比,第一线圈40A的电阻值变小。第二线圈40B也与第一线圈40A相同。
如图6所示,第二线圈40B的连接片48B的端面48x、48y与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以及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的侧表面形成为相互嵌合的形状。即,连接片48B的端面48x由仿照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的形状(嵌合后接触的各自的面的形状为相同的形状)形成。连接片48B的端面48y由仿照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的侧表面的形状形成。具体而言,连接片48B的端面48x为曲率与和圆柱状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嵌合的该侧表面相等的凹圆柱面。连接片48B的端面48y为曲率与和圆柱状的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的侧表面嵌合的该侧表面相等的凹圆柱面。此外,端面48x的凹圆柱面的在周向上的长度与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的在半周上的长度相等,端面48y的凹圆柱面的在周向上的长度与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的侧表面的在半周上的长度相等。
接下来,参照图7~图14,对上述的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包含线圈件配置工序(步骤S1)、芯部配置工序(步骤S2)、线圈件弯折工序(步骤S3)、熔接工序(步骤S4)、电极连接工序(步骤S5)以及壳体安装工序(步骤S6)。这里,线圈件配置工序和芯部配置工序与“第一工序”对应,线圈件弯折工序与“第二工序”对应,熔接工序与“第三工序”对应。
图8示出了线圈件配置工序。如图8所示,将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安装于夹具100。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收容于夹具100的第一收容部101,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收容于夹具100的第二收容部102。在第一收容部101以及第二收容部102形成有用于供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排列的多个槽103。各槽103具有半圆形状。
如图8所示,对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而言,将具有圆形状的剖面的直线状的棒材弯折,而形成内侧直线部51、第一屈曲部52、第一直线部53以及第二屈曲部54。另一方面,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不形成有第三屈曲部56(参照图4)。这样,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形成为J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第二屈曲部54延伸,且不形成有第三屈曲部56的直线部称为“第三直线部59”。第三直线部59具有1/2匝大小的长度。
第一收容部101夹持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各自的内侧直线部51和第三直线部59地对它们形成支承。另外,第一收容部101支承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各自的第一屈曲部52、第一直线部53以及第二屈曲部54。与第一收容部101相同,第二收容部102也支承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内侧直线部51、第一屈曲部52、第一直线部53、第二屈曲部54以及第三直线部59。此时,各槽103形成为使内侧直线部51与第三直线部59在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排列方向上错开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排列间距的1/2大小。这里,排列间距是指线圈件的排列方向相邻的线圈件的接合部的中心间距。
图9和图10示出了芯部配置工序。如图9所示,向临时固定于夹具100的第一收容部101和第二收容部102的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内侧直线部51与第三直线部59之间插入芯部30。由此,如图10中(a)所示,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内侧直线部51以及第三直线部59沿着芯部30的直线部31延伸的方向排列。另外,如图10中(b)所示,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第三直线部59具有从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突出的突出部59a。此外,与第二线圈件42A、42B相同,第一线圈件41A、41B、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也具有突出部59a。
图11示出了线圈件弯折工序。在图11中,示出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弯折。如图11中(a)所示,将临时固定有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夹具100(参照图10)载置于冲压机110的下模113。然后,通过第一上模111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各突出部59a弯折。
第一上模111从芯部30的外侧朝向内侧移动。第一上模111在从芯部30的外侧向内侧移动的期间,向沿着芯部30的直线部31的方向,移动上述排列间距的1/2大小。因此,在各突出部59a施加有图11中(a)的空心箭头所示的方向的力,将各突出部59a弯折,使各突出部59a的成为末端面的接合面57a在芯部30的直线部31(参照图3)延伸的方向上,成为与第三直线部59的与各突出部59a对应的靠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侧的部分不同的位置。在将各突出部59a这样朝向内侧弯折后,如图11中(b)所示,通过第二上模112将各突出部59a朝向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弯折。由此,由第三直线部59形成外侧直线部55、第三屈曲部56以及第二直线部57(均参照图4)。另外,由突出部59a形成第三屈曲部56以及第二直线部57。
此外,在线圈件弯折工序中,与第二线圈件42A、42B的各突出部59a相同,第一线圈件41A、41B、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突出部59a也弯折。这里,冲压机110通过第一上模111将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的全部同时弯折,通过第一上模111将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突出部59a的全部同时弯折。另外,冲压机110通过第二上模112将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各突出部59a的全部同时弯折。
如图12中(a)所示,在线圈件弯折工序结束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接触。这样,将第二线圈件42A的突出部59a弯折,从而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接触。另外,相同地,第三线圈件43A的接合面57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接触,第四线圈件44A的接合面57a与第三线圈件43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接触,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面57a与第四线圈件44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接触。另外,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也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相同地被形成。
图12表示熔接工序,图12中(b)示出了第一线圈件41A、41B以及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熔接。
熔接工序包含将电极用部件和连接片连接于线圈件的工序。更加详细而言,如图12中(a)所示,在夹具120分别安装有第一电极用部件46A、46B以及第二电极用部件47A、47B,将对芯部30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组装体做保持的夹具100安装于夹具120。由此,第一电极用部件46A、46B与第一线圈件41A、41B的接合面57a接触。另外,将连接片48A安装于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和第二电极用部件47A的侧表面,将连接片48B安装于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和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的侧表面。
接下来,如图12中(a)和(b)所示,从同一方向、具体而言以与内侧直线部51延伸的方向平行地入射地,从上方向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的各接合部分照射激光。由此,能够熔接各接合部分。图12中(b)的粗线箭头表示激光的照射位置和照射方向。激光的照射位置是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电极用部件46A间的接触位置、第二线圈件42A~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线圈件41A~第四线圈件44A间的接合部51a的接触位置,以及连接片48A与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部51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间的接触位置(参照图12中(a))。此外,第二线圈件42B~第五线圈件45B、第一电极用部件46B、第二电极用部件47B以及连接片48B的各接合部分也被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的各接合部分相同地熔接。此外,作为激光熔接装置,例如能够使用YAG激光器、纤维激光器。由此,形成第一线圈40A以及第二线圈40B。
图13示出了电极连接工序。如图13所示,将第一线圈40A、第二线圈40B以及芯部30安装于已安装有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的第一壳体11。然后,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通过铆接、接合材料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
图14示出了壳体安装工序。如图14所示,将第二壳体12安装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例如通过粘合剂固定于第一壳体11。此外,也可以通过嵌合将第二壳体12固定于第一壳体11。
此外,在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中,电极连接工序也可以在熔接工序之前。在该情况下,在第一电极端子21~第四电极端子24连接有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的第一壳体11安装有卷绕了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一线圈件45B的芯部30。之后,将连接片48A、48B安装于第五线圈件45A、45B以及第二电极用部件47A、47B,熔接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一线圈件45B、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连接片48A、48B的接合部分。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此外,以下,对第一线圈40A的效果进行说明,但第二线圈40B也能够获得与第一线圈40A相同的效果。
(1-1)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在芯部30的内侧表面30c、第一端面30a、外侧表面30d以及第二端面30b被连续地卷绕,从而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的形成两匝大小的线圈所需的线圈件接合位置成为一处。即,不形成一匝大小的第一线圈40A的两端部以外的连接位置。因此,接合位置减少,因此能够减少第一线圈40A的电阻值。此外,第一线圈件41A以及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也相同,连接位置减少,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一线圈40A的电阻值。此外,如上述那样接合位置减少,因此能够缩短熔接工序的熔接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因此,能够减少电感器1的制造成本。
(1-2)经由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之间的熔接部58,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接合。因此,由于熔接部58由与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分别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所以不易在熔接部58与第一线圈件41A之间、熔接部58与第二线圈件42A之间产生在不同种类金属彼此的接合中容易出现的界面。因此,例如,与使用焊料等接合材料将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第一线圈40A的电阻值。此外,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的熔接部58、第二线圈件42A~第五线圈件45A的熔接部58、以及连接片48A与第五线圈件45A、第二电极用部件47A的熔接部58,也和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的熔接部58相同。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一线圈40A的电阻值。
(1-3)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和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比芯部30的内侧表面30c靠内侧。即,将第二线圈件42A的第三直线部59从比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靠外侧处弯折。由此,用于使第二线圈件42A的第三直线部59从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覆盖第二端面30b地弯折的冲压机110的第一上模111配置于芯部30的外侧,因此容易配置第一上模111。由此,容易将第二线圈件42A弯折,因此能够容易形成第一线圈40A。另外,第一线圈件41A、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也相同容易弯折,因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形成第一线圈40A。
此外,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部51a和接合面57a沿着芯部30的直线部31并排为一列,并且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1A~45A的相邻的接合部51a之间的距离较短,因此由激光熔接形成的接合部51a和接合面57a的熔接处理所花费的时间缩短。
另外,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的第二直线部57相互大体平行。由此,能够通过第一上模111将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同时弯折。因此,能够缩短形成第一线圈40A的时间。
(1-4)在线圈件弯折工序中,第二线圈件42A的突出部59a朝向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弯折,从而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接触。这样,仅通过弯折一次第二线圈件42A的突出部59a,就能够形成一匝大小的第一线圈40A。因此,与将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和第二线圈件42A的突出部双方弯折而形成一匝大小的第一线圈40A的情况相比,将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弯折的次数减少。因此,能够容易形成第一线圈40A。此外,第一线圈件41A、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的突出部59a也与第二线圈件42A的突出部59a同样弯折,因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形成第一线圈40A。
(1-5)在熔接工序中,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部51a和接合面57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和第二电极用部件47A、以及连接片48A的各接合部分全部向上方露出。因此,能够从同一方向对接合部分照射由激光熔接装置形成的激光。另外,不需要相对于激光熔接装置,变更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电极用部件46A以及第二电极用部件47A、连接片48A的姿势,或者,即使变更了姿势,姿势的变更量也变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熔接处理。此外,能够从一方向肉眼确认熔接部58,因此能够容易确认产生了熔接不良的熔接部。
(1-6)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部51a和第二电极用部件47B呈圆柱状,连接片48B的端面48x、48y为与接合部51a和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的曲率相等的凹圆柱面。因此,即使连接片48B的绕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部51a的轴线的位置和接片48B的绕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的轴线的连位置各自发生了变化,连接片48B与第五线圈件45B和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的接触面积也不变化,或者,即使发生了变化,该变化也为微量。因此,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部51a、第二电极用部件47B以及连接片48B的配置上的自由度提高。因此,即使在第二电极用部件47B相对于第五线圈件45B的位置存在有变动,也能够抑制因这样的变动引起的上述接触面积的减少,进而第五线圈件45B和第二电极用部件47B与连接片48B的接合部分的电阻值的增大。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图17,对电感器1和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中,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两端部的形状和接合构造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另外,针对相同的结构部件彼此的关系也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第二线圈件42B的内侧直线部51的接合部51a的外径小于内侧直线部51的主体部51b的外径。由此,在主体部51b与接合部51a之间形成有台阶部51c。此外,如图16所示,第一线圈件41B的内侧直线部51的接合部51a也呈与第二线圈件42B的接合部51a相同的形状。
如图16所示,第二线圈件42B的突出部59a的端面、即第二直线部57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线圈件41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形成为相互嵌合的形状。即,第二线圈件42B的接合面57a形成为仿照第一线圈件41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的形状(嵌合后接触的各自的表面的形状为相同的形状)。因此,若将第二线圈件42B的第三直线部59的突出部59a朝向第一线圈件41B的接合部51a弯折,而使突出部59a与台阶部51c抵接,则第二线圈件42B的突出部59a的端面嵌合于第一线圈件41B的接合部51a。这样,将彼此的形状对应且相互面接触的部分设为嵌合部分。通过这样的嵌合部分,第一线圈件41B与第二线圈件42B的接合变得容易。
具体而言,第二线圈件42B的接合面57a为曲率与和第一线圈件41B的圆柱状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嵌合的该侧表面相等的凹圆柱面。此外,该凹圆柱面的在周向上的长度与第一线圈件41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的半周的长度相等。这样,第二线圈件42B的接合面57a形成为面积大于第二线圈件42B的平均截面积。这里,平均截面积是将部件的体积除以电流路径(长度)所得的值。
此外,如图17所示,第一线圈件41A、第二线圈件42A以及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也同样形成有台阶部51c。另外,第一线圈件41A、第二线圈件42A以及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面57a也同样为凹圆柱面。因此,如图17所示,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形成为相互嵌合的形状。第三线圈件43A、43B的接合面57a与第二线圈件42A、42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形成为相互嵌合的形状。第四线圈件44A、44B的接合面57a与第三线圈件43A、43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形成为相互嵌合的形状。第五线圈件45A、45B的接合面57a与第四线圈件44A、44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形成为相互嵌合的形状。第五线圈件45A、45B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与连接片48A、48B的端面48x形成为相互嵌合的形状。
与内侧直线部51(参照图15)相同,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形成有接合部49x和台阶部49y。第一线圈件41A、41B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电极用部件46A、46B的接合部49x的侧表面形成为相互嵌合的形状。即,第一线圈件41A、41B的接合面57a形成为仿照第一电极用部件46A、46B的接合部49x的侧表面的形状(嵌合后接触的各自的表面的形状为相同的形状)。各连接片48A、48B的端面48y与第二电极用部件47A、47B的侧表面形成为相互嵌合的形状。即,各连接片48A、48B的端面48y形成为仿照第二电极用部件47A、47B的侧表面的形状(嵌合后接触的各自的表面的形状为相同的形状)。
在制造电感器1时,在使用了激光照射面积(点径)较大,且峰值的照射能量较高的激光装置,例如YAG激光器,作为向这些嵌合部分照射激光的激光装置的情况下,相对于上述各嵌合部分点状地照射激光。作为YAG激光器,例如能够使用峰值能量:7kW、照射时间:10ms、照射能量:70J、点径:0.5mm、功率密度:约350W/cm2的激光装置。通过激光将构成各接合部分的两个部件分别熔融,通过固化形成熔接部58。此外,在图17中,为了方便,仅对第三线圈件43A的接合部51a与第四线圈件44A的接合面57a的嵌合部分和第四线圈件44B的接合部51a与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面57a的嵌合部分标注附图标记“58”,但熔接部58也形成于其他的嵌合部分的每一个。
另外,在使用了激光照射面积(点径)较小,且峰值的照射能量较低的激光装置,例如纤维激光器,作为照射激光的装置的情况下,沿着上述嵌合部分连续地照射激光。作为纤维激光器,例如能够使用峰值能量:1kW、照射时间:200ms、照射能量:200J、点径:0.04mm、功率密度:约8000W/cm2的激光装置。在该情况下,熔接部58形成为沿着与接合面57a和接合面57a嵌合的接合部51a、49x的侧表面延伸。另外,熔接部58形成为沿着各连接片48A、48B的端面48x、48y和与端面48x、48y嵌合的接合部51a、49x的侧表面延伸。这样照射面积较小的激光能够集中照射位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控制照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相对于其他的部分的激光的反射、照射。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此外,以下,对第一线圈件41A与第二线圈件42A接合的部分的效果进行说明,但第一线圈件41A与第一电极用部件46A的接合部分、第二线圈件42A~第五线圈件45A的接合部分、第五线圈件45A、连接片48A以及第二电极用部件47A的接合部分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另外,第二线圈40B的各接合部分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2-1)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嵌合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即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相互以仿照的形状接触。因此,不易在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将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接合时容易传递激光的热。因此,能够增大接合部51a的侧表面与接合面57a的接合面积。其结果,接合部分的电阻值减小,从而能够向第一线圈40A流经大电流。例如,能够将能够流经15A等级的大电流的电感器设为能够流经20A等级的大电流的电感器。另外,容易传递热,因此通过恒定输出的激光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接合,从而能够提高熔接处理的处理速度。另一方面,即使使用较低的输出的激光也能够进行良好的接合。
此外,将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嵌合,因此能够限制因将第二线圈件42A的突出部59a形成了弯折时的弹性后效而使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接触位置移动这种情况出现。
(2-2)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的面积大于第二线圈件42A的平均截面积,因此能够相应地增大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缩小第一线圈件4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部分的电阻值。
另外,在熔接工序中,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和第二线圈件42A的平均截面积相等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容易使熔接部58的熔敷面积大于第二线圈件42A的平均截面积。因此,容易提高第一线圈件4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部分处的接合强度。另外,在只要能够最低限度地确保与第二线圈件42A的平均截面积相等的熔敷面积即可的情况下,能够不高精度地进行第一线圈件4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所使用的机械式对位(例如激光熔接装置的激光的照射位置)而形成熔接部58。因此,能够缩短熔接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2-3)将第二线圈件42A的突出部59a在被第一线圈件41A的台阶部51c相对于第一线圈件41A定位的状态下嵌合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因此,在熔接工序中,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不易产生错位,从而能够缩短熔接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2-4)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呈圆柱状,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为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曲率相等的凹圆柱面。因此,即使第二线圈件42A的突出部59a(第二直线部57)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所成的角度,即第二线圈件42A的第二直线部57的绕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轴线改变了位置,接合部51a的侧表面与接合面57a的接触面积也不变化,或者,即使发生了变化,变化也为微量。因此,第一线圈件4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配置上的自由度提高。因此,即使在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与嵌合于该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的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之间的位置关系存在有变动,也能够抑制因这样的变动引起的上述接触面积的减少,进而第一线圈件41A与第二线圈件42A接合的接合部分的电阻值的增大。另外,在熔接工序中,不易产生第一线圈件4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错位,因此能够抑制熔接不良的产生而实现成品率的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8以及图19,对电感器1和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一部分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另外,针对相同的结构部件彼此的关系也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18所示,在芯部配置工序(图7的步骤S2)中,在芯部30的各直线部31上分别安装有支承夹具130。支承夹具130例如为树脂制。支承夹具130覆盖第二端面30b的包含外周缘的外周部分。支承夹具130在直线部31延伸的方向上覆盖芯部30的与配置有第一线圈41A~第五线圈45A、第一线圈41B~第五线圈45B的区域对应的第二端面30b。本实施方式的支承夹具130在直线部31延伸的方向遍布直线部31的整体覆盖第二端面30b。如图19中(a)所示,支承夹具130覆盖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的靠第二端面30b侧的端部。
图19示出了线圈件弯折工序(图7的步骤S3)。在图19中,示出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弯折。如图19中(a)所示,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第三直线部59与支承夹具130的覆盖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的外周部131接触。在该状态下,冲压机110的第一上模111将第三直线部59的突出部59a朝向内侧弯折,因此突出部59a以支承夹具130的外周部131与第三直线部59的接触部分为支点被弯折。
然后,如图19中(b)所示,在冲压机110的第二上模112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突出部59a弯折而使第一线圈件41A、41B的接合面57a与接合部51a接触后,各支承夹具130沿着芯部30的直线部31(参照图18)延伸的方向被拔出。此外,第一线圈件41A、41B和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的突出部59a也与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突出部59a相同地被弯折。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3-1)在将第二线圈件42A的第三直线部59的突出部59a弯折时,存在第三直线部59以第二屈曲部54为支点倒向内侧的情况。因此,将支承夹具130预先安装于芯部30,从而在将突出部59a弯折时,第三直线部59被支承夹具130支承。即,在将突出部59a弯折时,突出部59a按压支承夹具130。换言之,在将突出部59a弯折时,突出部59a不直接按压芯部30。因此,能够抑制突出部59a按压芯部30而引起的芯部30的破损。此外,拔出支承夹具130,从而能够抑制电感器1的重量增加。此外,第一线圈件41A、41B、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也能够获得支承夹具130带来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20和图21,对电感器1和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在追加绝缘部件60这点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另外,针对相同的结构部件彼此的关系也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20所示,在芯部30的各直线部31安装有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制的绝缘部件60。绝缘部件60覆盖芯部30的包含第二端面30b的外周缘的外周部分和外侧表面30d的靠第二端面30b侧的端部。由此,绝缘部件60保护芯部30避免受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等其他的部件损伤。在绝缘部件60形成有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对应的槽部61。
在将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第三直线部59形成了弯折时,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配置于绝缘部件60的一个槽部61,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配置于绝缘部件60的另一个槽部61。由此,如图21所示,绝缘部件60中的一者被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与第二线圈件42A的第二直线部57夹持。此外,第一线圈件41A、41B、第二线圈件42B、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与绝缘部件60的关系,和第二线圈件42A与绝缘部件60的关系相同。这样,绝缘部件60中的一者支承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的第三屈曲部56以及第二直线部57,绝缘部件60中的另一者支承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第三屈曲部56以及第二直线部57。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4-1)通过安装于芯部30的绝缘部件60,在将第二线圈件42A的突出部59a弯折时,突出部59a按压绝缘部件60。换言之,在将突出部59a弯折时,突出部59a不直接按压芯部30。因此,能够抑制突出部59a按压芯部30而引起的芯部30的破损。此外,第一线圈件41A、41B、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也能够获得绝缘部件60带来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22~图24,对电感器1和电感器1的制造方法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中,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结构的局部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另外,针对相同的结构部件彼此的关系也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包含外侧直线部71、第一屈曲部72、第一直线部73、第二屈曲部74、内侧直线部75、第三屈曲部76以及第二直线部77。第一屈曲部72位于芯部30的外侧,第二屈曲部74位于芯部30的内侧。如图22所示,第二直线部77的接合面77a与外侧直线部71的接合部71a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激光熔接形成熔接部78。此外,在图22中,为了方便,仅对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部71a与第三线圈件43A的接合面77a的接合部分以及第四线圈件44B的接合部71a与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面77a的接合部分标注附图标记“78”,但熔接部78也分别形成于其他的接合部分。
这样,熔接部7比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靠芯部30的外侧。另外,连接片48A、48B将第五线圈件45A、45B的外侧直线部71与第二电极用部件47A、47B连接。因此,连接片48A、48B比芯部30靠外侧。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片48A、48B的长度短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片48A、48B的长度。
如图23所示,线圈件弯折工序之前的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在配置于芯部30的内周侧的部分形成有第三直线部79。第三直线部79如图24中(a)以及(b)所示被弯折。
图24示出了线圈件弯折工序。在图24中,示出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第三直线部79(突出部79a)的弯折。如图24中(a)所示,保持芯部30、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参照图23)的夹具(省略图示)载置于冲压机140的下模143。然后,通过第一上模141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突出部79a朝向外侧弯折。然后,如图24中(b)所示,通过第二上模142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突出部79a以接近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的方式弯折,第二线圈件42A、42B的接合面77a与第一线圈件41A、41B的外侧直线部71的接合部71a接触。这样,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突出部79a朝向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侧弯折,从而第二线圈件42A、42B的接合面77a与第一线圈件41A、41B的接合部71a接触。第一线圈件41A、41B以及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的突出部79a也与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突出部79a相同地被弯折。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以第一实施方式的(1-3)以外的效果为基准的效果之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5-1)在电感器1中,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侧的空间大于内侧表面30c侧的空间。因此,能够分别增大在芯部30的周向并排的接合面57a和接合部51a的在芯部30周向上相邻的接合面57a的绝缘距离、以及接合部51a的绝缘距离。
(5-2)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7B配置于壳体10的四角,从而能够在壳体10内有效地利用未配置芯部30和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无用空间。因此,能够使电感器1小型化。
(变形例)
与上述各实施方式有关的说明是本发明的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所能够取得的形态的例示,并不是想对其形态进行限制。本发明的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能够取得例如以下所示的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和将互不矛盾的至少两个变形例组合得到的形态。
·也可以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接合面57a与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的嵌合构造应用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感器1。
·也可以将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当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应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下,支承夹具130覆盖芯部30的包含第二端面30b的内周缘在内的内周部和内侧表面30c中的靠第二端面30b侧的端部。
·也可以将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60应用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五实施方式。当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应用绝缘部件60的情况下,绝缘部件60覆盖芯部30的包含第二端面30b的内周缘在内的内周部和内侧表面30c中的靠第二端面30b侧的端部。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由接合面57a和接合部51a形成的嵌合构造能够任意地变更。上述嵌合构造例如也可以变更成图25中(a)~(c)所示的嵌合构造。此外,在图25中,对与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的嵌合构造进行说明,但针对由其他的线圈件的接合面和接合部形成的嵌合构造也能够相同地变更。
如图25中(a)所示,在第二线圈件42A上的与接合部5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具有圆形状的开口的贯通孔57b。贯通孔57b的内径稍小于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d的外径。在贯通孔57b中压入有接合部51d。即,贯通孔57b与接合部51d使用过盈配合构造接合。在该情况下,贯通孔57b的内周面成为与接合部51d的侧表面嵌合的接合面。另外,贯通孔57b的直径设定为,使其内周面的面积大于第二线圈件42A的主体部51b的平均截面积。这样,将贯通孔57b与接合部51d形成过盈配合构造,从而贯通孔57b的内周面与接合部51d的侧表面在整周上可靠地接触。采用这样的过盈配合构造,从而接合部51d的侧表面与贯通孔57b的内周面不分离,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线圈件41A与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在制造工序中脱离。此外,也可以在贯通孔57b与接合部51d的连接不采用上述的过盈配合构造,而向贯通孔57b无间隙地嵌入接合部51d。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合面57a和接合部51a的嵌合构造采用上述的过盈配合构造。在该情况下,只要使接合部51a的侧表面的曲率(圆柱面的曲率)稍大于接合面57a的曲率(凹圆柱面的曲率),使接合部51a的侧表面与接合面57a嵌合即可。
也可以是,如图25中(b)所示,第一线圈件41A的接合部51e的外径与主体部51b的外径相等。在该情况下,第二线圈件42A的接合面57a的凹圆柱面包含其周向的长度不足接合部51e的侧表面的半周的部分。
也可以是,如图25中(c)所示,在由具有矩形状截面的矩形线形成的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中,形成第一线圈件41A的圆柱状的接合部51f与第二线圈件42A的凹圆柱面的接合面57c相互嵌合的嵌合构造。使用这样的矩形线,从而与使用具有圆形状截面的圆线的情况相比,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的平均截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减少第一线圈件41A和第二线圈件42A的电阻值。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如图26中(a)所示,支承夹具130具有从支承夹具130的外周部131朝向芯部30的第一端面30a延伸的延长部132。延长部132支承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第二屈曲部54和外侧直线部55。如图26中(b)所示,在线圈件弯折工序中,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突出部59a弯折,如图26中(c)所示,在突出部59a的接合面57a与第一线圈件41A、41B的接合部51a形成了接触后,拔出支承夹具130。根据该结构,如图26中(b)所示,在将突出部59a弯折时,延长部132支承第三直线部59。由此,能够抑制第三直线部59的突出部59a以外的部分倒向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侧。因此,能够由突出部59a容易形成第三屈曲部56。此外,即便在将第一线圈件41A、41B、第三线圈件43A~第五线圈件45A、第三线圈件43B~第五线圈件45B的突出部59a弯折时,图26中(a)所示的支承夹具130的延长部132也同样支承第三直线部59。
·也可以是,将图26所示的变形例的支承夹具的结构应用于第四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60的结构。即,绝缘部件60也可以具有覆盖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并且朝向第一端面30a延伸的延长部。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分别安装于芯部30的一对直线部31的两个绝缘部件60一体化。由此,简化在芯部30安装绝缘部件60的工序,因此能够容易制造电感器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载置有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夹具100也可以为从内侧直线部51(75)与外侧直线部55(71)的侧方对它们形成夹持的夹具。即,变形例的夹具100不支承第一直线部53(73)。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靠芯部30的内周侧的部分和靠芯部30的外周侧的部分双方设置突出部59a,将这些突出部59a弯折,从而使接合面57a与接合部51a接触。例如,如图27中(a)所示,在第一线圈件41A、41B的内侧直线部51设置有突出部59a。在突出部59a的末端形成有接合部51a。如图27中(b)所示,将第二线圈件42A、42B的突出部59a向内侧弯折,如图27中(c)所示,将第一线圈件41A、41B的内侧直线部51的突出部59a向外侧弯折,从而接合面57a与接合部51a接触。因此,接合面57a与接合部51a间的熔接部58位于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通过熔接形成熔接部58时,在由芯部30的第二端面30b与外侧表面30d构成的角部处积存由熔接带来的热。因此,能够抑制芯部30的性能降低。此外,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也能够相同地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6B以及连接片48A、48B的各接合部分除了激光熔接之外,也可以通过电阻熔接、扩散熔接、超声波熔接等其他的熔接方法进行。
·即使在接合部分产生了上述的在不同种类金属彼此的接合中容易出现的界面,也只要将电感器的电阻损失收束于允许范围内即可,例如也可以通过焊料将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6B以及连接片48A、48B的各接合部分接合。在该情况下,由焊料构成熔接部。
·使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各电极用部件46A、46B、47A、46B以及连接片48A、48B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但也能够由互不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优选选择物理性质的差异较小的金属。例如,当在接合部分使用激光熔接的情况下,优选选择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率、熔融温度的差较小的金属材料,在使用电阻熔接的情况下,除了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率之外,还优选选择电阻率的差异较小的金属材料。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芯部30的形状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在俯视时也可以将芯部30的形状形成多边形、椭圆形、圆形等环状。另外,利用与周向垂直的平面剖切芯部30的剖面形状不限定于矩形状,也可以为除此以外的多边形、椭圆形、圆形等。作为其一个例子,也可以在芯部30的截面形状的四角中的与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的第三屈曲部56(76)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曲面34。具体而言,如图28中(a)所示,在第三屈曲部56位于芯部30的外侧的情况下,在芯部30的剖视时,曲面34形成于由芯部30的外侧表面30d与第二端面30b构成的角部。另外,如图28中(b)所示,在第三屈曲部76位于芯部30的内侧的情况下,在芯部30的剖视时,曲面34形成于由芯部30的内侧表面30c与第二端面30b构成的角部。
·在利用与周向垂直的平面剖切芯部30而得到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椭圆形、圆形等的情况下,第一线圈件41A~第五线圈件45A、第一线圈件41B~第五线圈件45B优选形成仿照芯部30的剖面形状的形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电感器1也可以具有四个铁氧体磁珠芯部。在第一线圈40A和第二线圈40B分别安装有两个铁氧体磁珠芯部。铁氧体磁珠芯部形成为以与芯部30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

Claims (18)

1.一种电感器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感器具备环状的磁芯与卷绕于所述磁芯的线圈,
所述磁芯具有:内侧表面、外侧表面、连接所述内侧表面与所述外侧表面的第一端面以及连接所述内侧表面与所述外侧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面对置的第二端面,
所述电感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将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配置于所述磁芯的周围,其中的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具有卷绕于所述磁芯的一匝大小的长度,并呈能够覆盖所述磁芯的所述内侧表面、所述外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端面的形状;
第二工序,将所述第二线圈件弯折,使所述第二线圈件上沿着所述磁芯的中心轴线比所述磁芯的所述第二端面突出的突出部覆盖所述第二端面,使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与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接合部接触;以及
第三工序,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接合面和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接合而形成所述线圈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通过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面和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熔融而形成的熔接部,将所述接合面和所述接合部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弯折,从而使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面与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使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嵌合,而使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面与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的侧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所述接合面的面积大于该第二线圈件的平均截面积的线圈件,作为所述第二线圈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在所述接合部形成有台阶部的线圈件,作为所述第一线圈件,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弯折而与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台阶部抵接地,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嵌合。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所述接合部呈圆柱状的线圈件,作为所述第一线圈件,
使用所述接合面为设置于该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的末端并嵌合于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的凹圆柱面的线圈件,作为所述第二线圈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在所述磁芯安装有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部件,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弯折,从而在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磁芯之间夹持绝缘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在所述磁芯安装有用于对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形成支承的支承夹具,在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形成了弯折后,拔出夹持于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磁芯之间的所述支承夹具。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配置于所述磁芯的所述外侧表面侧,将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配置于所述磁芯的所述内侧表面侧,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内侧表面侧弯折,从而使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面与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配置于所述磁芯的所述内侧表面侧,将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配置于所述磁芯的所述外侧表面侧,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将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突出部朝向所述外侧表面侧弯折,从而使所述第二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面与所述第一线圈件的所述接合部接触。
12.一种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环状的磁芯、与
卷绕于所述磁芯的线圈,
所述磁芯具有内侧表面、外侧表面、连接所述内侧表面与所述外侧表面的第一端面以及连接所述内侧表面与所述外侧表面并且与所述第一端面对置的第二端面,
所述线圈包含具有一匝大小的长度的第一线圈件和具有一匝大小的长度的第二线圈件,
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包围所述磁芯的所述内侧表面、所述第一端面、所述外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端面,
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中的一者在其末端具有与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接合的接合部,
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在其末端具有与所述接合部接触的接合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经由所述接合部的侧表面与所述接合面之间的熔接部接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所述接合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线圈件和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平均截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中的一者的所述接合部呈圆柱状,
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所述接合面为设置于所述第一线圈件以及所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末端并嵌合于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中的一者的所述接合部的凹圆柱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和所述接合面位于所述磁芯的所述第二端面侧且位于所述内侧表面侧或者所述外侧表面侧,
所述电感器进一步具备夹持于所述第一线圈件和所述第二线圈件中的另一者的覆盖所述第二端面的部分与所述磁芯的所述第二端面之间且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部件,
所述绝缘部件覆盖所述磁芯的所述内侧表面侧和所述外侧表面侧中的与所述接合部和所述接合面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所述第二端面的端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和所述接合面位于比所述磁芯的所述内侧表面靠内侧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部和所述接合面位于比所述磁芯的所述外侧表面靠所述磁芯的外侧。
CN201810348722.4A 2017-04-20 2018-04-18 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7354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3859A JP6631584B2 (ja) 2017-04-20 2017-04-20 インダクタ及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7-083859 2017-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5435A true CN108735435A (zh) 2018-11-02
CN108735435B CN108735435B (zh) 2021-01-05

Family

ID=63854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48722.4A Active CN108735435B (zh) 2017-04-20 2018-04-18 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127527B2 (zh)
JP (1) JP6631584B2 (zh)
CN (1) CN10873543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4697A (zh) * 2020-02-19 2021-08-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3410024A (zh) * 2020-03-16 2021-09-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CN113410023A (zh) * 2020-03-16 2021-09-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
CN113674969A (zh) * 2020-05-15 2021-11-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部件
US12278040B2 (en) 2020-02-19 2025-04-1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8548B2 (ja) * 2017-12-07 2021-03-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8112975B4 (de) * 2018-05-30 2024-02-22 Vacuumschmelze Gmbh & Co. Kg Induktiv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US11532419B2 (en) * 2018-12-21 2022-12-20 Sumida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CN111383830B (zh) * 2018-12-29 2021-05-28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磁性单元
KR102189800B1 (ko) * 2019-03-18 2020-12-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JP7342559B2 (ja) * 2019-09-19 2023-09-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JP2021048319A (ja) * 2019-09-19 2021-03-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インダクタ部品の製造方法
JP7173065B2 (ja) * 2020-02-19 2022-11-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JP7514773B2 (ja) 2021-01-22 2024-07-11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静止誘導機器
WO2023008007A1 (ja) * 2021-07-30 2023-02-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008013A1 (ja) * 2021-07-30 2023-02-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WO2024180924A1 (ja) * 2023-03-01 2024-09-0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290733A (de) * 1950-05-26 1953-05-15 Siemens Ag Drosselspule.
JPH0590035A (ja) * 1991-09-25 1993-04-09 Tokin Corp 組立型チヨークコイル
JP2004087854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磁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719788A (zh) * 2014-12-19 2016-06-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165034A (zh) * 2014-04-08 2016-11-23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抑制器扼流圈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18823C2 (de) * 1982-04-22 1984-06-20 LGZ Landis & Gyr Zug AG, Zug Meßwandleranordnung mit zwei Magnetkernen
JPS60174222U (ja) * 1984-04-25 1985-11-19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静止誘導電気機器
US4746891A (en) * 1985-04-19 1988-05-24 Square D Company High saturation three coil current transformer
US4683513A (en) * 1986-04-07 1987-07-28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Dual current transformer current sensing method and sensor
JPH06302437A (ja) * 1993-04-13 1994-10-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力用コイル部品
JP6065680B2 (ja) 2012-08-10 2017-01-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基板を備える電気機器
WO2015181848A1 (ja) * 2014-05-27 2015-12-0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巻線部品の取付け構造及びこの取付け構造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JP2016187031A (ja) * 2014-12-19 2016-10-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169621A1 (ja) * 2016-04-01 2017-10-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290733A (de) * 1950-05-26 1953-05-15 Siemens Ag Drosselspule.
JPH0590035A (ja) * 1991-09-25 1993-04-09 Tokin Corp 組立型チヨークコイル
JP2004087854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磁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165034A (zh) * 2014-04-08 2016-11-23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抑制器扼流圈
CN105719788A (zh) * 2014-12-19 2016-06-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4697A (zh) * 2020-02-19 2021-08-2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2278040B2 (en) 2020-02-19 2025-04-15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3410024A (zh) * 2020-03-16 2021-09-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CN113410023A (zh) * 2020-03-16 2021-09-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
CN113410023B (zh) * 2020-03-16 2023-08-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
CN113410024B (zh) * 2020-03-16 2023-10-3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和其制造方法
US12027302B2 (en) 2020-03-16 2024-07-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3674969A (zh) * 2020-05-15 2021-11-1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器部件
US12027296B2 (en) 2020-05-15 2024-07-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Inductor compon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82227A (ja) 2018-11-15
JP6631584B2 (ja) 2020-01-15
US20210375531A1 (en) 2021-12-02
CN108735435B (zh) 2021-01-05
US11756722B2 (en) 2023-09-12
US20180308625A1 (en) 2018-10-25
US11127527B2 (en) 202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5435A (zh) 电感器和电感器的制造方法
CN108701540B (zh) 线圈部件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208111262U (zh) 线圈部件
JP6547683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00541680C (zh) 板构件、使用该板构件的磁性元件以及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JP6065122B2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及び巻線型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07533898B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8129376A (ja) コイル装置
JP2006190662A (ja) 配線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製造に用いる抵抗溶接機
US11875930B2 (en) I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nductor component
CN113196619A (zh) 线圈接合体和线圈接合体的制造方法
JP4664006B2 (ja) インダクタ
JP3669877B2 (ja) 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部品
CN113228471A (zh) 线圈接合体和线圈接合体的制造方法
JP2020074486A (ja) コイル部品
CN219778670U (zh) 线圈部件
CN218497926U (zh) 线圈部件
JP5602780B2 (ja) 端子部材と端子と端子の製造方法
KR100869338B1 (ko) 슬림형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044566B2 (ja) 表面実装型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36855B2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JP2022053504A (ja) コイル装置
KR101481414B1 (ko) 융착된 권선코일의 단선을 방지하는 파워인덕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