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2656B - 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控制面网元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控制面网元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02656B CN108702656B CN201680082267.7A CN201680082267A CN108702656B CN 108702656 B CN108702656 B CN 108702656B CN 201680082267 A CN201680082267 A CN 201680082267A CN 108702656 B CN108702656 B CN 1087026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station
- network element
- plane network
- connection
- hand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6—Hand-off prepa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d-to-end data ses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04W36/085—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involving beams of access poi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8—Mobility data transf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6—Transport layer protocols, e.g. TCP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over wirel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控制面网元和通信系统。该通信方法包括:用户设备UE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该第一基站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单元PDU连接进行通信;该UE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控制面网元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分为接入网和核心网两部分。在非漫游场景下的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架构中,无线接入网是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能够实现无线接入有关的功能。演进的EPC关键逻辑网元包括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MME)、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Data Network Gateway,P-GW)。
在EPC架构下,由于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因特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地址是由P-GW对外提供路由功能,因此当UE发生移动后,UE业务流的IP地址及上下行路径需要锚定在P-GW处,以保证IP的连续性。随着UE位置的移动,UE需要执行从源基站到目标基站的切换,且在切换过程中需要通过目标基站与源基站对应的网关建立分组数据网(Packet Data Network,PDN)连接。因此,UE移动后切换流程复杂,时延比较长,且切换完成后建立的承载最后被浪费,导致用户体验质量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控制面网元和通信系统,能够在UE移动后减少业务流切换的时延以及避免切换完成后建立的承载的浪费。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该第一基站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单元PDU连接进行通信;
该UE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UE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基站切换,且UE在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时通过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其中,第一PDU连接为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UE在执行基站切换过程中,向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使得第二基站不需要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方法还包括:
该UE在接入到该第二基站后,通过该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该第二转发面网元为该第二基站对应的网关;
该UE通过该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
UE在发生移动后,不需要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在UE接入到第二基站后,UE与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UE可以通过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UE在执行该切换时,向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包括:
该UE向该第二基站发送连接重配完成消息,该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UE在执行基于X2接口的基站的切换时,可以在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来实现向第二基站发送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UE在执行基于S1接口的基站的切换时,还可以在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或切换完成消息中携带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来实现向第二基站发送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UE通过该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之后,该通信方法还包括:
在达到预设时间阈值时,该UE释放该第一PDU连接。
在UE通过第二PDU进行通信时,可以触发定时器,当定时器到达预设时刻,UE释放第一PDU连接。此外,通过预先设定定时器可以防止按照源路径返回的释放第一PDU连接的报文的丢失。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UE在该第一基站通过第一MPTCP子流进行通信,该第一MPTCP子流为根据第一PDU连接建立的;该方法还包括:该UE根据该第二PDU连接,建立第二MPTCP子流;其中,该UE通过该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包括:该UE通过该第二MPTCP子流进行通信。
UE、与UE进行通信的对端都支持MPTCP协议时,UE建立PDU连接之后,可以建立对应的MPTCP子流,并通过MPTCP子流进行通信。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UE通过该第二MPTCP子流进行通信之后,该通信方法还包括:
在达到预设时间阈值时,该UE释放该第一MIPTCP子流。
在UE通过第二MPTCP子流进行通信后,可以触发定时器,当定时器到达预设时刻,UE可以释放第一MPTCP子流。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基站接收用户设备UE在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时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UE在该第一基站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网络PDU连接进行通信,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该第二基站根据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确定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UE从第一基站切换到第二基站时,向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且UE在第一位置(即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通过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该第一PDU连接为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第二基站接收到UE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确定不需要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基站接收用户设备UE在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时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包括:
该第二基站接收该UE发送的连接重配完成消息,该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第二基站接收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还可以是UE在完成基于X2接口的基站的切换后通过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实现的。
第二基站接收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可以是UE在完成基于S1接口的基站的切换后,通过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实现的;或者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也可以是UE在切换过程中发送的切换完成消息中携带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在第一基站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该第二基站为该UE准备从该第一基站切换到的基站;
该UE向控制面网元发送连接请求消息,该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以使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建立分组数据单元PDU连接,该PDU连接为该UE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该第二转发面网元是由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选择的。
UE在第一基站(即第一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时,与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PDU连接(即第一PDU连接),从而UE可以通过该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UE在要发生移动时,提前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该ID,使得控制面网元根据该ID,建立UE与第二GW的第二PDU连接,避免了UE在执行基站切换过程中,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通信方法还包括:
该UE通过该PDU连接进行通信。
控制面网元根据该ID,建立第二PDU连接,并通过该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该UE根据该PDU连接,建立MPTCP子流;其中,该UE通过该PDU连接进行通信包括:该UE通过该MPTCP子流进行通信。
UE、与UE进行通信的对端都支持MPTCP协议时,UE建立PDU连接之后,可以建立对应的MPTCP子流,并通过MPTCP子流进行通信。例如,该UE在该第一基站通过第一MPTCP子流进行通信,该第一MPTCP子流为根据第一PDU建立的。控制面网元根据该ID,建立第二PDU连接,该UE根据第二PDU连接,建立第二MPTCP子流,从而该UE通过该第二MPTCP子流进行通信。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
控制面网元接收用户设备UE发送的分组数据网络PDU连接请求消息,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二基站的标识ID,该第二基站为该UE准备从当前接入的第一基站切换到的基站;
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建立PDU连接,该PDU连接为该UE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该第二转发面网元是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选择的。
UE在要发生移动时,提前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PDU连接请求消息,且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该ID。控制面网元接收第二基站的标识ID,并根据该ID建立第二PDU连接,避免了UE切换到第二基站后,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建立PDU连接,包括:
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确定该第二转发面网元;
该控制面网元建立该第二基站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使得该UE在该第一基站切换到该第二基站的切换之后,完成经由该第二基站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该PDU连接。
控制面网元根据第二基站的ID,提前确定第二基站对应的转发面网元,从而可以提前建立好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之间的默认承载。在UE完成基站切换后,即完成了第二PDU连接。因此,在UE执行基站切换的过程中,避免了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建立,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建立PDU连接,包括:
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确定该第二转发面网元;
该控制面网元建立该PDU连接,该PDU连接为该UE经由该第一基站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控制面网元根据第二基站的ID,提前确定第二基站对应的转发面网元,从而可以使得UE可以建立通过第一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在UE切换到第二基站后,即完成了第二PDU连接(即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这样避免了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建立,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UE,该UE包括执行该第一方面中的方法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各模块。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执行该第二方面中的方法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各模块。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UE,该UE包括执行该第三方面中的方法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各模块。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面网元,该控制面网元包括执行该第四方面中的方法或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各模块。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五方面的UE和上述第六方面的基站。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七方面的UE和上述第八方面的控制面网元。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UE,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了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了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UE,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了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面网元,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了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用于指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指令。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用于指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指令。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用于指示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指令。
第十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用于指示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指令。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本申请实施例中,UE在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时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当UE发生移动后,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或者UE在发生移动之前,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并将该第二基站的ID发送给控制面网元,使得控制面网元根据该ID确定第二转发面网元,并建立UE与第二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使得第二基站能够在UE发生移动后避免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切换方案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X2接口切换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S1接口切换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PDN连接建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PDN连接释放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模型架构图;
图9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0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模型架构图;
图11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模型架构图;
图13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模型架构图;
图15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6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7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8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1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的示意性框图;
图21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面网元的示意性框图;
图2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图2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图2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控制面网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结合用户设备和基站各个实施例。用户设备也可以称为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
基站可用于与移动设备通信,基站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UMTS)或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Access,WiMAX)通信系统等。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演进的分组核心网EPC系统架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接入网(Gsm EdgeRadio Access Network,GERAN)、服务GPRS支持节点(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SGSN)、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和服务器。该系统应用于非漫游场景下,它的无线接入网是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演进的分组核心网的关键逻辑网元包括MME、S-GW和P-GW。
MME主要完成信令面功能的处理,如用户的鉴权、切换、空闲状态终端的移动性管理、用户上下文以及承载管理等。
S-GW是一个用户面功能实体,可以完成分组数据的路由和转发,且作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系统内的一个数据锚点,用于终止E-UTRAN的接口,同时在一定地理区域下也是E-UTRAN切换场景下本地移动性管理的锚点。
P-GW是连接外部数据网的GW,是3GPP接入网和非3GPP接入网络之间的用户面锚点。用户设备可以通过连接到P-GW创建分组数据网PDN连接来访问外部PDN,这些PDN可以是网络、虚拟私有网络、IP多媒体业务网络或由运营商提供的无线应用协议网络等。
在实际的网络部署中,逻辑网元S-GW和P-GW可以分离也可以合一,除个别情况(如漫游)外,逻辑网元S-GW和P-GW都是合一部署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GW可以是逻辑网元S-GW和P-GW的统称。
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Multipath 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MPTCP)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TCP)的改进协议,允许一条TCP连接同时通过多条路径进行数据的传送。MPTCP技术通过TCP层之上增加一个额外的MPTCP子层来实现应用层与传输层之间的隔离。用户可以通过动态建立多个子流的方式实现对应用层业务在传输层的多路径传输和负载均衡。
MPTCP连接的建立与常规的TCP连接一样,也是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不同的是这些发送的报文字段中携带了MP-CAPABLE选项,通过该选项可以明确远程主机是否支持MPTCP,以及可以使主机之间交流信息,如证实附加子流的建立。
MPTCP连接初始化的具体流程如下:
1、主机A向对端主机B发送握手信号(synchronous,SYN)包,该SYN包中携带有MP_CAPABLE选项,MP_CAPABLE选项中含有A的密钥;
2、对端主机B向主机A发送SYN/确认字符(Acknowledgement,ACK)包携带了MP_CAPABLE选项,MP_CAPABLE选项含有B的密钥;
3、主机A向对端主机B发送ACK包携带了MP_CAPABLE选项,MP_CAPABLE选项含有A和B的密钥,密钥的作用是对新增加的子流进行证实。
主机通过信息交流能够获得双方的IP地址信息,通过未用的地址对建立新的子流。理论上支持通信的任何一方都能在现有的连接上首先请求建立子流,但最好能在连接建立的请求端开始。新子流通过发送通用TCP的SYN/ACK包建立,SYN/ACK包中包括加入连接TCP选项(MP_JOIN),使用MP_CAPABLE选项中的验证码来识别新子流加入的连接的合法性,在TCP选项(MP_JOIN)握手过程中会协商加密策略。
MPTCP子流建立的具体流程如下:
1、主机A使用新地址向对端主机B发送携带了MP_JOIN选项的SYN包,MP_JOIN选项中含有Token-B,Token-B的作用是告诉主机B要在哪个MPTCP会话上建立新的子流;
2、对端主机B向主机A发送SYN/ACK包携带了MP_JOIN选项,MP JOIN选项含有HMAC-B是B的鉴权信息;
3、主机A向对端主机发送携带了MP_JOIN选项的ACK包,MP_JOIN选项含有HMAC-A是A的鉴权信息。
标准TCP中发送端使用标识(FIN)包告知接收端数据发送完毕,MPTCP中FIN有相同的语义和作用。只有当某条子流的发送端和接收端都相互确认对方的FIN后,该子流才能被彻底关闭。MPTCP为了子流可以独立工作和向后兼容标准TCP,每个FIN只会影响到发送该FIN包的某条子流,FIN只能关闭特定的子流。当应用层调用套接字上的close()函数时,表明应用程序没有数据再需要发送,标准TCP中这时候会产生一个FIN包来关闭连接,MPTCP则使用DATA_FIN来完成相同的功能,DATA_FIN不但可以代表没有数据再发送,还可以证明在它之前发送的所有数据都被接收端成功接收。DATA_FIN与标准TCP的FIN具有相同的语义和行为,只是它的作用域是在MPTCP连接级,发送DATA_FIN后,将关闭整个MPTCP连接,但只有在所有数据均被成功接收后才会被DATA_ACK确认,一旦一个DATA_FIN被确认,所有子流必须被断开。
具体的MPTCP关闭连接的流程如下:
1、主机A向对端主机B发送DATA_FIN消息;
2、对端主机B向主机A发送DATA_ACK消息;
3、删除地址。
在MPTCP连接的生命周期内,如果某个IP地址突然不可用,则此IP的主机应该向对端发送一个REMOVE_ADDR选项,告知对端某个IP地址不可用,从而将不可用的IP地址从MPTCP连接中删除,当一个IP地址被删除后,与此IP地址相关联的任何子流都被断开。
现有技术中,支持MPTCP的终端设备的切换方案如图2所示。当支持MPTCP的UE及服务器需要建立连接时,UE发起MPTCP连接的初始化并建立MPTCP子流1,其后UE就可以使用MPTCP子流1进行通信,UE所使用的地址是源GW分配的地址(IP1)。当UE移动并到达目标基站所在的小区范围内,首先UE按照现有切换流程执行基站切换(即从源基站切换到目标基站上),以及在目标基站与源GW之间建立PDN连接,以及通过UE与服务器之间的MPTCP子流2进行通信。切换之后,目标基站通过目标GW建立新的PDN连接,目标GW为UE分配新的IP地址(IP2)。此时,UE有2个IP地址(IP1和IP2),UE使用IP2建立MPTCP子流3,再关闭基于IP1的MPTCP子流2,最后再释放UE与源GW之间的PDN连接。
具体地,UE按照现有切换流程执行基站切换,以及在目标基站与源GW之间建立PDN连接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基于X2接口的切换和基于S1接口的切换。
X2接口主要用于eNB间传输数据,X2接口在终端从一个eNB移动到另一个eNB时使用,来实现数据的转发。图3示出了基于X2接口的切换流程:
1、UE通过源基站与GW的PDN连接进行通信;
2、源基站向UE发送切换准备消息,该切换准备消息中携带目标基站的标识(Identity,ID),该切换准备消息可以是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移动控制消息。具体地,源基站向UE发送测量消息,指示UE检测需要的测量参数。UE根据该测量消息检测测量参数,并向源基站上报测量报告。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确定UE即将切换到的目标基站,并向UE发送携带目标基站ID的RRC移动控制消息。
3、源基站向目标基站发送前传数据消息;
4、UE根据目标基站的ID,向目标基站发送同步消息,以同步到目标基站;
5、目标基站根据同步消息,向UE响应上行资源配置消息;
6、UE接收该上行资源配置消息,并向目标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
7、可选地,目标基站接收到该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后,可以向UE发送下行数据,由于源基站与目标基站之间的转发隧道,因此,该下行数据可以是服务器依次通过GW、源基站、转发隧道、目标基站向UE发送的;
8、可选地,UE收到目标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后,可以向目标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9、目标基站接收该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后,可以向MME发送路径切换请求消息;
10、MME根据路径切换请求消息向GW发送更新承载请求消息,以更新承载;
11、GW向MME返回更新承载响应消息;
12、MME根据更新承载响应消息,向目标基站发送路径切换确认消息;
13、在目标基站与GW建立连接的过程中,服务器可以通过GW向源基站发送下行数据,并在下行数据发送结束后发送结束标识,以表示原路径上已经没有下行报文;
14、源基站向目标基站发送结束标识;
15、目标基站接收结束标识,目标基站向源基站发送释放资源消息,用于释放源基站上UE的上下文。
S1接口是eNB和MME之间的接口。图4示出了基于S1接口的切换流程:
1、UE通过源基站与GW的PDN连接进行通信;
2、源基站决定发起基于S1接口的切换,例如,源基站向UE发送RRC移动控制消息,该RRC移动控制消息中携带目标基站的标识ID。源基站向UE发送测量消息,指示UE检测需要的测量参数。UE检测测量参数,并向源基站上报测量报告,源基站根据测量报告确定发起基于S1接口的切换;
3、源基站向MME发送切换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切换到目标基站;
4、MME向目标基站发送该切换请求消息,该切换请求消息在目标基站创建UE的上下文;
5、目标基站向MME发送切换响应通知消息;
6、MME向GW发送创建转发隧道请求消息,用于建立转发隧道实现间接转发;
7、GW向MME发送创建转发隧道响应消息,转发隧道可以实现服务器依次通过GW、源基站、GW、目标基站与UE进行通信;
8、MME向源基站发送切换命令,用于UE执行基站切换;
9、源基站向UE发送该切换命令;
10、UE根据切换命令向目标基站同步消息,以同步到目标基站;
11、目标基站根据同步消息,向UE响应上行资源配置消息;
12、UE根据上行资源配置消息,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完成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UE在发送切换完成消息之前还会向目标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在此不进行赘述。
13、可选地,目标基站接收到该切换完成消息后,可以向UE发送下行数据,该下行数据可以是根据转发隧道,由源基站发送到源网关、再到目标基站得到的;
14、可选地,UE还可以向目标基站发送上行数据;
15、目标基站接收切换完成消息后,可以向MME发送切换通知消息;
16、由于基站的切换,MME向GW发送更新承载请求消息,以更新承载;
17、GW向MME返回更新承载响应消息;
18、可选地,服务器可以通过GW、目标基站向UE发送下行数据;
19、MME根据更新承载响应消息,向源基站发送释放源基站上UE的上下文;
20、源基站向MME返回释放完成消息;
21、MME向GW发送删除转发隧道请求消息;
22、GW向MME返回删除转发隧道完成消息。
PDN连接是指UE与一个外部分组网络PDN之间,EPS系统提供的IP连接,PDN连接业务可支持一个或者多个业务数据流的传输。
图5示出了建立PDN连接的详细流程:
1、UE向MME发送PDN连接请求消息;
2、MME向GW发送会话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创建默认承载;
3、GW向MME返回会话请求响应消息,以表示已经完成创建默认承载;
4、MME向基站发送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建立S1承载;
5、基站向UE发送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重配消息;
6、UE向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
7、基站向MME发送承载建立完成消息;
8、UE在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层构建一个带有EPS承载标识符的PDN连接完成消息,通过直传消息(Direct Transfer)发送给基站;
9、基站向MME发送PDN连接完成消息;
10、MME向GW发送更新承载消息;
11、GW向MME发送更新承载响应消息,并开始发送缓存的下行数据报文。
如图6示出了PDN连接的释放过程如下:
1、UE向MME发送PDN连接断开请求消息;
2、MME向GW发送删除承载会话请求消息;
3、GW向MME发送删除承载会话响应消息;
4、MME向基站发送去激活承载请求消息;
5、基站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消息;
6、UE向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
7、基站向MME发送去激活承载响应消息;
8、UE在NAS层构建一个去激活EPS承载上下文消息,并发送给基站;
9、基站向MME发送去激活EPS承载上下文消息。
因此,现有技术中,源侧PDN连接在基站切换后的数据传输依赖于源侧基站/GW与目标侧基站/GW之间的承载,导致基站与周边的GW间必须实现互联部署,导致网络规划复杂;以及目标侧PDN连接需要在完成切换后才能创建,导致数据路径的切换时延较长。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与UE进行通信的对端可以是服务器,也可以是数据网络,为描述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以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PDN、GW和MME分别为LTE网络架构中的名称,且分别对应于其他网络的分组数据单元(packet data unit,PDU)、转发面网元和控制面网元等,为描述方便,本申请实施例以PDU连接、转发面网元和控制面网元为例进行描述,但本申请并不限于此。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应注意,这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110,UE在第一位置时,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
该第一位置可以是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基站对应的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且该第一转发面网元为UE分配的IP地址为IP1。具体地,UE通过第一基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PDU连接请求,控制面网元通过第一基站找到第一转发面网元,从而UE通过第一基站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具体地,PDU连接过程如图5所示,为避免重复,在此不进行赘述。
120,根据IP1,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对服务器发起MPTCP连接的初始化,并建立MPTCP子流1。从而,UE可以使用MPTCP子流1进行通信。UE根据IP1,发起的MPTCP连接初始化的具体流程如上述可知,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应注意,UE与服务器可以是能够同时支持MPTCP的用户终端。还应理解,该子流还可以是UE与服务器同时支持的TCP的连接,或者其他改进的协议的子流等,本申请实施例以MPTCP子流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130,当UE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UE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消息,该切换准备消息中携带有第二基站的标识ID。
UE移动到第二位置(即第二位置为第二基站覆盖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时,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本申请实施例以UE基于X2接口执行切换,首先,UE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消息,例如,该切换准备消息可以是RRC移动控制消息。
应理解,UE接收该切换准备消息之前,第一基站向UE发送测量消息,指示UE检测需要的测量参数。UE根据该测量消息检测测量参数,并向第一基站上报测量报告。第一基站根据测量报告确定UE即将切换到的目标基站,并向UE发送携带第二基站标识ID的RRC移动控制消息。
140,当UE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服务器依次通过第一转发面网元、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下行数据(即前传数据),其中,第一基站可以通过第一转发隧道向第二基站发送前传数据。
该步骤也可以与步骤130同时发生,或者是在130步骤之后,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150,UE根据第二基站的标识ID,向该第二基站发送同步消息,以保持该UE与该第二基站的同步。
160,第二基站接收到同步消息,并向UE返回上行资源配置消息。
170,UE接收该上行资源配置消息,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该连接重配完成消息用于指示UE已经完成资源配置,该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相对现有技术中,UE接入到第二基站后,UE建立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UE执行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过程中,向第二基站发送的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有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不需要发起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从而第二基站不需要与周边的转发面网元间有互联部署,减少网络规划的复杂度,以及减少了业务流路径的切换时延。
应理解,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该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对比现有技术中的图3,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还可以携带在步骤170之前的其他消息中,例如,同步消息,或者是其他未显示的消息中,或者可以是单独发送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UE在接入第二基站之后,可以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该下行数据可以是在基站切换过程中,服务器依次通过第一转发面网元、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发送的,其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通过第一转发隧道连接。
180,UE完成基站切换后,建立第二PDU连接。
UE完成基站切换之后,可以建立与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第二PDU连接,且第二转发面网元为UE分配IP地址。
190,UE根据该第二PDU连接,建立第二MPTCP子流进行通信。
UE根据第二转发面网元分配的IP地址(IP2),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与服务器建立MPTCP子流2。例如,UE使用IP2通过发送通用TCP的SYN/ACK包与对端服务器建立MPTCP子流2,该SYN/ACK包中包括加入连接TCP选项(MP JOIN)。具体地,建立MPTCP子流的过程与上述介绍的MPTCP子流的建立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从而,UE可以使用MPTCP子流2进行通信。
可选地,如果服务器支持多个IP地址的接口,服务器可以在向UE发送下行数据时,将包括服务器接口的多个IP地址的地址信息发送给UE。UE在发起新的PDU连接时,可以选择与距离该UE最近的服务器接口的IP地址连接。
200,在达到预设时刻时,UE释放第一PDU连接。
UE在执行基站切换的过程中,服务器可以通过第一转发隧道向第二基站发送下行数据,在基站切换之后,可以将这些下行数据发送给UE,从而使得UE接收到这些下行数据。
在UE与服务器通过MPTCP子流2进行通信后,触发定时器,为保证基站切换过程和第二PDU建立过程中下行数据能够尽量发送完全,在定时器到达预设时刻,UE释放第一PDU连接。
例如,UE在MPTCP子流2传输的报文里携带REMOVR_ADDR选项,通知对端服务器删除旧地址IP1,并触发定时器,保证MPTCP子流1上已有的报文可以发送到UE。具体的PDU连接的释放过程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通过预先设定定时器可以防止服务器向源路径发送释放第一PDU连接时报文的丢失。
综上可知,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UE在发生移动后,不需要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且通过第一转发隧道还可以实现下行数据的发送,直到UE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后,根据第二PDU连接建立MPTCP子流进行通信,并触发定时器,在到达预设时刻,释放第一PDU连接。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UE在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时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当UE发生移动后,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使得第二基站在UE发生移动后能够避免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术语的含义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同。
310,UE在第一位置时,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以实现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该第一位置可以是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UE在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内时,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且第一转发面网元为UE分配的IP地址为IP1。具体地,UE通过第一基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PDU连接请求,控制面网元通过第一基站找到第一转发面网元,从而UE通过第一基站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具体地,PDU连接过程可参照图5所示,在此不进行赘述。
320,根据IP1,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向服务器发起MPTCP连接的初始化,并建立MPTCP子流1。从而,UE可以使用MPTCP子流1进行通信。UE根据IP1,发起的MPTCP连接初始化的具体流程如上述可知,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应注意,UE与服务器可以是能够同时支持MPTCP的用户终端。还应理解,该子流还可以是UE与服务器同时支持的TCP的连接,或者其他改进的协议的子流等,本申请实施例以MPTCP子流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330,UE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基站确定发起基于S1接口的切换。
具体地,第二位置可以为第二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任意位置,第一基站向UE发送测量消息,指示UE检测需要的测量参数。UE根据该测量消息检测测量参数,并向第一基站上报测量报告,第一基站根据测量报告确定发起基于S1接口的切换。
340,第一基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切换需求消息。
350,控制面网元根据该切换需求消息,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360,第二基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切换请求响应消息。
370,控制面网元接收该切换请求响应消息,并向第一转发面网元发送创建转发隧道请求消息,建立第一转发面网元与第二基站的第二转发隧道。
380,第一转发面网元向控制面网元返回创建转发隧道响应消息,指示建立完成该第二转发隧道。
390,控制面网元向第一基站发送基站切换命令,并通过第一基站发送给UE;
400,第一基站向UE发送该基站切换命令,指示UE执行基站切换;
410,UE向第二基站发送同步消息,以保持该UE与该第二基站的同步;
420,第二基站接收到同步消息,并向UE发送上行资源配置消息;
430,UE接收该上行资源配置消息,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切换完成消息,该切换完成消息用于指示UE已经完成基站切换,该切换完成消息中携带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当UE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UE业务流的IP地址及上下行路径需要锚定在转发面网元处,以保证IP的连续性。因此,当UE接入到第二基站后,还会建立通过第二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UE在执行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时,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完成消息中携带有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不需要发起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从而第二基站不需要与周边的转发面网元间有互联部署,减少网络规划的复杂度,以及减少了数据路径的切换时延。
应理解,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还可以携带在该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对比现有技术中的图4,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还可以携带在切换完成消息之前的其他消息中,例如,同步消息,或者是其他未显示的消息中,或者可以是单独发送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440,第二基站接收到切换完成消息后,向控制面网元发送切换通知消息,以通知控制面网元该UE已经完成基站切换。
应理解,UE根据上行资源配置消息,还可能向第二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还应理解,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也可以携带在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UE完成基站切换之后,可以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UE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该下行数据是在基站切换过程中,由服务器依次通过第一转发面网元、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第二基站发送到UE得到的。
450,UE完成基站切换之后,建立第二PDU连接。
UE完成基站切换之后,可以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且第二转发面网元为UE分配地址IP2。
460,UE根据所述第二PDU连接,建立第二MPTCP子流进行通信。
UE根据该IP2地址,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与服务器建立MPTCP子流2。具体地,发起MPTCP子流的过程与上述介绍的MPTCP子流的建立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从而,UE通过该MPTCP子流2进行通信。
可选地,如果服务器支持多个IP地址的接口,服务器可以在向UE发送下行数据时,将包括服务器接口的多个IP地址的地址信息发送给UE。UE在发起新的PDU连接时,可以选择与距离该UE最近的服务器接口的IP地址连接。
470,在达到预设时刻时,UE释放第一PDU连接。
UE在执行基站切换的过程中,服务器可以依次通过第一转发面网元、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向第二基站发送下行数据,在UE接入到第二基站之后,可以将这些下行数据发送给UE。因此,为保证切换过程中的下行数据的能够尽量发送完全,在预设时刻之后,UE才释放第一PDU连接。这样,通过预先设定定时器可以防止服务器向源路径发送释放第一PDU连接时报文的丢失。
例如,UE在MPTCP子流2传输的报文里携带REMOVR_ADDR选项,通知对端服务器删除旧地址IP1,并触发定时器,保证MPTCP子流1上已有的报文可以发送到UE。具体的PDU连接的释放过程可参照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可知,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UE在发生移动后,不需要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且通过第二转发隧道还可以实现下行数据的发送,直到UE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后,UE根据第二PDU连接建立MPTCP子流进行通信,并触发定时器,在到达预设时刻,释放第一PDU连接。
应理解,上述相应信息的具体指示方式可参考前述各实施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UE在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时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当UE发生移动后,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执行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使得第二基站在UE发生移动后能够避免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术语的含义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同。
510,UE在第一位置时,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以实现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该第一位置可以是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UE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且第一转发面网元为UE分配的IP地址为IP1。具体地,UE通过第一基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PDU连接请求,控制面网元通过第一基站找到第一转发面网元,从而建立UE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具体地,PDU连接过程可参照图5所示,在此不进行赘述。
520,根据IP1,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向服务器发起MPTCP连接的初始化,并建立MPTCP子流1。从而,UE可以使用MPTCP子流1进行通信。
应注意,UE与服务器为能够同时支持MPTCP的用户终端。还应理解,该子流还可以是UE与服务器同时支持的TCP协议的连接,或者其他改进的协议的子流等,本申请实施例以MPTCP子流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530,当UE要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UE获取切换准备消息,该切换准备消息中携带第二基站的标识ID。
540,该UE获知第二基站的ID之后,就可以向控制面网元发送PDU连接请求消息,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有第二基站的标识ID。
550,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确定第二转发面网元,从而实现建立第三PDU连接,该第三PDU连接用于该UE通过第一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可选地,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ID,建立PDU连接,包括:
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确定该第二转发面网元;
该控制面网元建立该PDU连接,该PDU连接为该UE经由该第一基站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具体而言,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可以提前确定第二转发面网元,从而可以使得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PDU连接(可以表示为第三PDU连接)。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还可以携带有建立该第三PDU连接所需的其他信息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560,UE根据第二转发面网元分配的IP地址,建立MPTCP子流3,UE通过该MPTCP子流3进行通信。
570,UE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基站切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切换可以是基于S1接口的基站切换,也可以是基于X2接口的基站切换。具体的基站切换过程如图3中的步骤2至步骤15;或者为图4中的步骤2至步骤22。
应理解,UE完成基站切换后,也就是完成了UE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可以表示为第二PDU连接),该第二PDU连接用于UE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具体地,UE执行基于S1接口或基于X2接口的基站切换,在UE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时,表示UE已经完成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基站切换。在UE执行基于X2接口的基站切换时,该下行数据可以是服务器依次通过第二转发面网元、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发送的;或者在UE执行基于S1接口的基站切换时,该下行数据可以是服务器依次通过第二转发面网元、第一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第二基站发送到UE。
580,UE完成基站切换,即完成MPTCP子流的切换,通过切换的MPTCP子流2进行通信。
590,UE通过MPTCP子流2进行通信后,UE释放第一PDU连接。
UE通过MPTCP子流2通信后,UE可以进行MPTCP子流1的关闭,以及进行第一PDU连接的释放,为避免重复具体的流程,不再详细赘述。
综上可知,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UE在要发生移动时获取第二基站的ID,根据该ID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并与第一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三PDU连接,通过该第三PDU连接进行通信,直到UE移动到第二位置完成基站切换后,与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根据第二PDU连接建立MPTCP子流进行通信,并释放第一PDU连接。
应理解,上述相应信息的具体指示方式可参考前述各实施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UE在要发生移动时,提前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该第二基站的ID,使得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UE建立通过第一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第三PDU连接,直到UE从第一基站切换到第二基站之后,UE完成建立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第二PDU连接,并通过该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避免了UE在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图1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术语的含义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同。
710,UE在第一位置时,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以实现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UE在当前位置(即第一位置)时,UE所属的基站为第一基站。UE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且第一转发面网元为UE分配的IP地址为IP1。具体地,UE通过第一基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PDU连接请求,控制面网元通过第一基站找到第一转发面网元,从而建立UE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具体地,PDU连接过程可参照图5所示,在此不进行赘述。
720,根据IP1,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与服务器发起MPTCP连接的初始化,并建立MPTCP子流1。从而,UE可以使用MPTCP子流1进行通信。
应注意,UE与服务器为能够同时支持MPTCP的用户终端。还应理解,该子流还可以是UE与服务器同时支持的TCP协议的连接,或者其他改进的协议的子流等,本申请实施例以MPTCP子流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730,当UE要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UE获取切换准备消息,该切换准备消息中携带第二基站的标识ID。
740,UE向控制面网元发送PDU连接请求消息,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有第二基站的标识ID。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可以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
750,控制面网元根据该ID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之间的默认承载。
可选地,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建立PDU连接,包括:
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确定该第二转发面网元;
该控制面网元建立该第二基站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使得该UE在该第一基站切换到该第二基站的切换之后,完成经由该第二基站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该PDU连接。
具体而言,该控制面网元接收到该PDU连接请求消息,根据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的第二基站的标识ID确定第二转发面网元,并向第二转发面网元发送创建会话请求消息,第二转发面网元向控制面网元返回创建会话请求响应消息,之后,控制面网元向第二基站发送承载建立请求消息,第二基站向控制面网元返回承载建立响应消息,控制面网元向第二转发面网元发送更新承载请求消息,第二转发面网元向控制面网元返回更新承载响应消息,从而完成第二基站与第二网关之间的默认承载。
760,UE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基站切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切换可以是基于S1接口的基站切换,也可以是基于X2接口的基站切换。具体的基站切换过程如图3中的步骤4、步骤5和步骤6;或者为图4中的步骤10至步骤12。
应理解,UE完成基站切换后,也就是完成了UE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可以表示为第二PDU连接),该第二PDU连接用于UE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770,UE根据第二转发面网元分配的IP地址(IP2),建立MPTCP子流2,UE通过该MPTCP子流2进行通信。
具体地,UE使用IP2通过发送通用TCP的SYN/ACK包与对端服务器建立MPTCP子流2,该SYN/ACK包中包括加入连接TCP选项(MP_JOIN),从而实现通过MPTCP子流2与服务器的通信。
780,UE通过MPTCP子流2进行通信后,UE释放第一PDU连接。
UE通过MPTCP子流2通信后,UE可以进行MPTCP子流1的关闭,以及第一PDU连接的释放,为避免重复具体的流程,不再详细赘述。
综上可知,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UE在要发生移动时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根据该ID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并提前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直到UE移动到第二位置完成基站切换后,完成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根据第二PDU连接建立的MPTCP子流进行通信,并释放第一PDU连接。
应理解,上述相应信息的具体指示方式可参考前述各实施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UE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之前,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确定第二基站对应的第二转发面网元,并提前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在UE完成基站切换后,根据UE与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的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使得UE在发生移动时提前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应注意,这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910,UE在第一位置时,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从而,UE可以通过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
920,当UE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UE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切换准备消息,该切换准备消息中携带有第二基站的标识ID。
930,服务器依次通过第一转发面网元、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下行数据(即前传数据),其中,第一基站可以通过第一转发隧道向第二基站发送前传数据。
该步骤也可以与步骤920同时发生,或者是在920步骤之后,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940,UE根据第二基站的标识ID,向该第二基站发送同步消息,以保持该UE与该第二基站的同步。
950,第二基站接收到同步消息,并向UE返回上行资源配置消息。
960,UE接收该上行资源配置消息,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该连接重配完成消息用于指示UE已经完成资源配置,该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可选地,UE在完成基站切换之后,可以接收第二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该下行数据可以是在基站切换过程中,服务器依次通过第一转发面网元、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发送的,其中,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通过第一转发隧道连接。
970,UE执行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后,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并通过该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
980,在达到预设时刻时,UE释放第一PDU连接。
应理解,上述相应信息的具体指示方式可参考前述各实施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UE在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时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当UE发生移动后,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使得第二基站在UE发生移动后能够避免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
图1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术语的含义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同。
1110,UE在第一位置时,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以实现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1120,UE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基站确定发起基于S1接口的切换。
1130,第一基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切换需求消息。
1140,控制面网元根据该切换需求消息,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1150,第二基站向控制面网元发送切换响应通知消息。
1160,控制面网元接收该切换响应通知消息,并向第一转发面网元发送创建转发隧道请求消息,建立第一转发面网元与第二基站的第二转发隧道。
1170,第一转发面网元向控制面网元返回创建转发隧道响应消息,指示建立完成该第二转发隧道。
1180,控制面网元向第一基站发送基站切换命令,并通过第一基站发送给UE;
1190,第一基站向UE发送该基站切换命令,指示UE执行基站切换;
1200,UE向第二基站发送同步消息,以保持该UE与该第二基站的同步;
1210,第二基站接收到同步消息,并向UE发送上行资源配置消息;
1220,UE接收该上行资源配置消息,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切换完成消息,该切换完成消息用于指示UE已经完成基站切换,该切换完成消息中携带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当UE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UE业务流的IP地址及上下行路径需要锚定在转发面网元处,以保证IP的连续性。因此,当UE完成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基站切换后,第二基站会发起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UE在完成基站切换的过程中,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完成消息携带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基站不需要发起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从而第二基站不需要与周边的转发面网元间有互联部署,减少网络规划的复杂度,以及减少了数据路径的切换时延。
应理解,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还可以携带在该RRC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对比现有技术中的图4,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还可以携带在切换完成消息之前的其他消息中,例如,同步消息,或者是其他未显示的消息中,或者可以是单独发送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1230,第二基站接收到切换完成消息后,向控制面网元发送切换通知消息,以通知控制面网元该UE已经完成基站切换。
1240,UE完成基站切换之后,建立第二PDU连接。
UE完成基站切换之后,可以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且第二转发面网元为UE分配IP地址。
1250,在达到预设时刻时,UE释放第一PDU连接。
应理解,上述相应信息的具体指示方式可参考前述各实施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UE在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时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当UE发生移动后,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使得第二基站在UE发生移动后能够避免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
图1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术语的含义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同。
1310,UE在第一位置时,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以实现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1320,当UE要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UE获取切换准备消息,该切换准备消息中携带第二基站的标识ID。
1330,该UE获知第二基站的标识ID之后,就可以向控制面网元发送PDU连接请求消息,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二基站的标识ID。
1340,控制面网元根据该PDU连接请求消息确定第二转发面网元,从而实现建立第三PDU连接,该第三PDU连接用于该UE通过第一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1350,UE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基站切换,UE完成基站切换后,也就是完成了UE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该第二PDU连接用于UE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1360,UE与服务器通信后,UE释放第一PDU连接。
应理解,上述相应信息的具体指示方式可参考前述各实施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UE在要发生移动时,提前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该第二基站的ID,使得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建立通过第一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第三PDU连接,当UE从第一基站切换到第二基站时,UE完成建立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第二PDU连接,通过该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避免了UE在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图1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交互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术语的含义与前述各实施例相同。
1510,UE在第一位置时,UE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一PDU连接,以实现UE通过第一基站、第一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1520,当UE要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UE获取切换准备消息,该切换准备消息中携带第二基站的标识ID。
1530,UE向控制面网元发送PDU连接请求消息,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二基站的标识ID。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可以确定第二转发面网元。
1540,控制面网元根据该ID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之间的默认承载。
1550,UE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基站切换,UE接入第二基站之后,也就是完成了UE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可以表示为第二PDU连接),该第二PDU连接用于UE通过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进行通信。
1560,UE通过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后,UE释放第一PDU连接。
应理解,上述相应信息的具体指示方式可参考前述各实施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UE在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之前,控制面网元获取第二基站的ID,并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并提前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在UE接入第二基站之后,根据UE与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的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使得UE在发生移动时提前建立第二基站与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上文中详细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下面将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设备。
图1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设备17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9所示,该用户设备1700包括:
切换模块1710,用于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该第一基站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单元PDU连接进行通信;
发送模块1720,用于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模块1720具体用于:
向该第二基站发送连接重配完成消息,该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地,该UE 1700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接入到该第二基站后,通过该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该第二转发面网元为该第二基站对应的网关;
通信模块,用于通过该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
可选地,该UE 1700还包括:
释放模块,用于在达到预设时间阈值时,释放该第一PDU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设备17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用户设备,并且用户设备17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UE,在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时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当UE发生移动后,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使得第二基站在UE发生移动后能够避免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
图2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19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20所示,该基站1900包括:
接收模块1910,用于接收用户设备UE在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时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UE在该第一基站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网络PDU连接进行通信,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处理模块1920,用于根据该接收模块1910接收的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确定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接收模块1910具体用于:
接收该UE发送的切换完成消息,该切换完成消息消息中携带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基站19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基站,并且第二基站19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基站,接收到UE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根据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确定不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图2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UE 20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21所示,该UE 2000包括:
获取模块2010,用于在第一基站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该第二基站为该UE准备从该第一基站切换到的基站;
发送模块2020,用于向控制面网元发送连接请求消息,该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以使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建立分组数据单元PDU连接,该PDU连接为该UE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该第二转发面网元是由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选择的。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该UE 2000还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通过该PDU连接进行通信。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UE,在要发生移动时,提前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该第二基站的ID,使得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使得UE与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PDU连接,避免了UE在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设备20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设备,并且用户设备20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2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面网元21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22所示,该控制面网元2100包括:
接收模块2110,用于接收用户设备UE发送的分组数据网络PDU连接请求消息,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二基站的标识ID,该第二基站为该UE准备从当前接入的第一基站切换到的基站;
处理模块2120,用于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建立PDU连接,该PDU连接为该UE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该第二转发面网元是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选择的。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面网元,接收UE发送的第二基站的标识ID,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并建立UE与第二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避免了UE在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模块2120具体用于:
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确定该第二转发面网元;
建立该第二基站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使得所述UE在所述第一基站切换到所述第二基站的切换之后,完成经由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二转发面网元的所述PDU连接。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模块2120具体用于:
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确定该第二转发面网元;
建立该PDU连接,该PDU连接为该UE经由该第一基站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面网元,接收UE发送的第二基站的标识ID,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并建立UE与第二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避免了UE在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面网元21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控制面网元,并且控制面网元21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2200。如图23所示,如图23所示,通信系统2200包括:
前述本申请实施例的UE 1700和本申请实施例的基站1900。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2300。如图24所示,如图24所示,通信系统2300包括:
前述本申请实施例的UE 2000和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面网元2100。
图25示出了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402(例如具有计算和处理能力的通用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处理器对用户设备内各模块和器件进行管理和调度。还包括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405或者其他通信接口,存储器2406,和至少一个总线系统2403。用户设备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2403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2403可能包括数据总线、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2403。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2402,或者用于执行存储器2406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计算机程序。存储器2406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需要的信令或数据、程序等等。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行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通过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405(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2406存储了程序24061,处理器2402执行程序24061,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该第一基站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单元PDU连接进行通信;
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用户设备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用户设备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UE在第一基站覆盖的范围时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PDU连接进行通信,当UE发生移动后,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该UE在执行该切换时,向该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使得第二基站在UE发生移动后能够避免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UE 24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用户设备,并且UE 24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26示出了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502(例如具有计算和处理能力的通用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还包括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505或者其他通信接口,存储器2506,和至少一个总线系统2503。第二基站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2503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2503可能包括数据总线、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2503。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2502,或者用于执行存储器2506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计算机程序。存储器2506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需要的信令或数据、程序等等。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行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通过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505(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2506存储了程序25061,处理器2502执行程序25061,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网络接口2505接收用户设备UE在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时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该UE在该第一基站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网络PDU连接进行通信,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第二基站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根据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确定不建立与该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该基站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基站,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基站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第二基站接收到UE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根据该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确定不建立与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基站25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第二基站,并且第二基站25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27示出了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602(例如具有计算和处理能力的通用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处理器对用户设备内各模块和器件进行管理和调度。还包括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605或者其他通信接口,存储器2606,和至少一个总线系统2603。用户设备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2603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2603可能包括数据总线、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2603。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2602,或者用于执行存储器2606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计算机程序。存储器2606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需要的信令或数据、程序等等。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行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通过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605(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2606存储了程序26061,处理器2602执行程序26061,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网络接口2605在第一基站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该第二基站为该UE准备从该第一基站切换到的基站;
通过网络接口2605向控制面网元发送连接请求消息,该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以使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建立PDU连接,该PDU连接为该UE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该第二转发面网元是由该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选择的。
需要说明的是,该用户设备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用户设备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UE在要发生移动时,提前获取第二基站的标识ID,并向控制面网元发送该第二基站的ID,使得控制面网元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使得UE与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PDU连接,避免了UE在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UE 26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通信方法的用户设备,并且UE 26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28示出了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网元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702(例如具有计算和处理能力的通用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还包括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705或者其他通信接口,存储器2706,和至少一个总线系统2703。控制面网元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2703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2703可能包括数据总线、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2703。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2702,或者用于执行存储器2706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计算机程序。存储器2706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需要的信令或数据、程序等等。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行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通过至少一个网络接口2705(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2706存储了程序27061,处理器2702执行程序27061,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网络接口2705接收用户设备UE发送的分组数据网络PDU连接请求消息,该PDU连接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二基站的标识ID,该第二基站为该UE准备从当前接入的第一基站切换到的基站;
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建立PDU连接,该PDU连接为该UE与该第二转发面网元的连接,该第二转发面网元是根据该第二基站的标识ID选择的。
需要说明的是,该控制面网元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面网元,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控制面网元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控制面网元接收UE发送的第二基站的标识ID,根据该第二基站的ID,选择第二转发面网元,并建立UE与第二转发面网元的PDU连接,避免了UE在切换过程中通过第二基站与第一转发面网元建立的连接,从而降低了业务流切换时延以及降低了对网络部署的需求。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面网元27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控制面网元,并且控制面网元27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前述各个方法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存储用于指示上述任一种方法的程序指令。
可选地,该存储介质具体可以为存储器2406、存储器2506、存储器2606和存储器2706中的任一种。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该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UE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所述UE在所述第一基站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单元PDU连接进行通信;
所述UE在执行所述切换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不建立与所述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执行所述切换时,向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UE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连接重配完成消息,该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所述UE在接入到所述第二基站后,通过所述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所述第二转发面网元为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网关;
所述UE通过所述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UE通过所述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之后,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在达到预设时间阈值时,所述UE释放所述第一PDU连接。
5.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基站接收用户设备UE在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时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所述UE在所述第一基站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网络PDU连接进行通信,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不建立与所述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所述第二基站根据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确定不建立与所述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站接收用户设备UE在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时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第二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连接重配完成消息,所述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7.一种用户设备UE,其特征在于,包括:
切换模块,用于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UE在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时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单元PDU连接进行通信;
发送模块,用于在执行所述切换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不建立与所述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UE,其特征在于,发送模块具体用于:
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连接重配完成消息,该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UE,其特征在于,所述UE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接入到所述第二基站后,通过所述第二基站、第二转发面网元建立第二PDU连接,所述第二转发面网元为所述第二基站对应的网关;
通信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PDU连接进行通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UE,其特征在于,所述UE还包括:
释放模块,用于在达到预设时间阈值时,释放所述第一PDU连接。
1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UE在执行从第一基站到第二基站的切换时发送的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所述UE在所述第一基站覆盖的小区时通过经由第一转发面网元的第一分组数据网络PDU连接进行通信,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基站不建立与所述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确定不建立与所述第一转发面网元的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接收模块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UE发送的连接重配完成消息,所述连接重配完成消息中携带所述无承载切换指示信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6/093217 WO2018023544A1 (zh) | 2016-08-04 | 2016-08-04 | 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控制面网元和通信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02656A CN108702656A (zh) | 2018-10-23 |
CN108702656B true CN108702656B (zh) | 2021-02-09 |
Family
ID=61072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82267.7A Active CN108702656B (zh) | 2016-08-04 | 2016-08-04 | 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控制面网元和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841848B2 (zh) |
EP (1) | EP3481101A4 (zh) |
CN (1) | CN108702656B (zh) |
RU (1) | RU2719366C1 (zh) |
WO (1) | WO20180235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036055A (ja) * | 2017-01-05 | 2020-03-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コア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WO2021070744A1 (en) * | 2019-10-11 | 2021-04-15 | Nec Corporation | Controlling and restricting mof user identities per ue |
TWI793399B (zh) * | 2020-02-14 | 2023-02-21 |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 使用者裝置及資料流量傳遞之排程方法 |
CN113556787B (zh) * | 2020-04-23 | 2022-10-04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专网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2020112B (zh) * | 2020-07-27 | 2021-10-01 | 北京邮电大学 | Sdn架构下基于mptcp的异构网络切换方法和系统 |
CN114071606B (zh) * | 2020-08-06 | 2023-10-27 | 北京佰才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方法、装置及控制设备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65239A (zh) * | 2007-08-09 | 2009-02-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转发的方法、演进基站和长期演进网络 |
CN105376814A (zh) * | 2014-08-11 | 2016-03-02 | 思科技术公司 | 切换时的呼叫保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21898B1 (ko) * | 2005-06-14 | 2013-01-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시그널링 방법 |
CN101453765B (zh) * | 2007-12-04 | 2012-07-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网络切换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
EP2273820A1 (en) * | 2009-06-30 | 2011-01-12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Inter-VPLMN handover via a handover proxy node |
EP2276306B1 (en) * | 2009-07-17 | 2013-04-03 | HTC Corporation | Apparatus for setting the transmission priority of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positioning protocol data |
WO2011129273A1 (ja) * | 2010-04-14 | 2011-10-2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位置管理装置、パケットゲートウェイ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
CN102065429B (zh) * | 2010-12-28 | 2013-06-26 |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安全的无线城域网的用户终端切换方法 |
CN103517356B (zh) * | 2012-06-28 | 2017-04-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进行切换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WO2014044333A1 (en) * | 2012-09-24 | 2014-03-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Traffic shaping and steering for a multi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connection |
CN104602307A (zh) * | 2013-10-30 | 2015-05-06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及系统 |
EP3085192B1 (en) * | 2013-12-18 | 2019-03-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ultipath tcp subflow establishing on single ip connection |
US20170034866A1 (en) * | 2014-01-31 | 2017-02-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Between Two eNBs to Agree on Radio Resource Configuration for a UE Which Supports Dual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eNBs |
EP3132622B1 (en) * | 2014-04-15 | 2019-09-25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Interworking with bearer-based system |
EP3188434B1 (en) * | 2014-09-30 | 2023-11-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Address management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over multi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US20180199394A1 (en) * | 2015-03-06 | 2018-07-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node for traffic aggregation |
WO2017030343A1 (ko) * | 2015-08-17 | 2017-02-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게이트웨이를 재배정하는 방법 및 전용 베어러를 생성하는 방법 |
EP3459217B1 (en) * | 2016-05-16 | 2020-07-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ransporting udp packets over an mptcp connection |
US10159101B2 (en) * | 2016-05-20 | 2018-12-18 | Blackberry Limited | Using WLAN connectivity of a wireless device |
-
2016
- 2016-08-04 WO PCT/CN2016/093217 patent/WO2018023544A1/zh unknown
- 2016-08-04 EP EP16911141.6A patent/EP3481101A4/en active Pending
- 2016-08-04 CN CN201680082267.7A patent/CN108702656B/zh active Active
- 2016-08-04 RU RU2019105707A patent/RU2719366C1/ru active
-
2019
- 2019-01-31 US US16/263,962 patent/US1084184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65239A (zh) * | 2007-08-09 | 2009-02-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转发的方法、演进基站和长期演进网络 |
CN105376814A (zh) * | 2014-08-11 | 2016-03-02 | 思科技术公司 | 切换时的呼叫保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481101A1 (en) | 2019-05-08 |
US10841848B2 (en) | 2020-11-17 |
RU2719366C1 (ru) | 2020-04-17 |
US20190166532A1 (en) | 2019-05-30 |
CN108702656A (zh) | 2018-10-23 |
EP3481101A4 (en) | 2019-07-31 |
WO2018023544A1 (zh) | 2018-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73889B2 (en) | Handover apparatus and method | |
CN108028783B (zh) | 切换移动边缘平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8702656B (zh) | 通信方法、用户设备、基站、控制面网元和通信系统 | |
KR101552303B1 (ko) |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 |
CN108029054B (zh) | 锚点更换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1983518B (zh) | 用于为切换提供多跳密码分离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 |
US12225615B2 (en) | Signaling handovers of terminals between user plane function network elements | |
US8358627B2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mobile station | |
US11265738B2 (en) | Data exchange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19071643A1 (zh) | 网络切换之后返回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核心网设备 | |
CN112399507A (zh) |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US11638185B2 (en) | Cell handover method and device | |
CN103037452A (zh) | 支持话音业务连续性的方法 | |
CN104380798B (zh) | 一种网络切换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
CN113661734B (zh) | 用于优化系统间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0622562B (zh) | 路径转换的方法和基站 | |
CN111629406B (zh) | 一种切换处理的方法、相关设备、程序产品以及存储介质 | |
WO2016161551A1 (zh) | 用于多流汇聚的方法和装置 | |
TW202420855A (zh) | 數據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 |
KR101128527B1 (ko) | 이종망간 핸드오버시의 패킷 손실 최소화 방법 | |
WO2015042883A1 (zh) | 上行业务传输方法、下行业务传输方法和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