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2341A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02341A CN108702341A CN201780011618.XA CN201780011618A CN108702341A CN 108702341 A CN108702341 A CN 108702341A CN 201780011618 A CN201780011618 A CN 201780011618A CN 108702341 A CN108702341 A CN 1087023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tage
- signal
- symbol
- sending device
- circu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9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0000005713 exacerb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7274 generation of a signal involved in cell-cell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101100042610 Arabidopsis thaliana SIGB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30
- 241001591005 Sig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30
- 101150117326 sig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30
- 101100421503 Arabidopsis thaliana SIG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8—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8—Arrangements for impedance ma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17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03K19/018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us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nly
- H03K19/018557—Coupling arrangements; Impedance matching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04—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04—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 H04B3/16—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egative-impedance network used
- H04B3/18—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egative-impedance network used wherein the network comprises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12—Channel estimation of impulse respons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78—Line equalisers; line build-ou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发送装置设置有:驱动器单元,其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并且被配置为能够设定各个电压状态中的电压;以及控制单元,其使驱动器单元通过设定对应于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来执行加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发送信号的发送装置、在这种发送装置中使用的发送方法,以及包括这种发送装置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结合电子设备的高功能性和多功能性,电子设备安装有各种装置,诸如半导体芯片、传感器和显示装置。在这些装置之间交换许多数据,并且这种数据的数量已经随着电子设备的高功能性和多功能性而增加。因此,通常使用高速接口来交换数据。例如,高速接口能够以几Gbps的速率发送和接收数据。
已经公开了各种技术以便提高高速接口处的通信性能。例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各自公开了通过使用三个发送路径来发送三个差分信号的通信系统。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执行预加重的通信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H06-261092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号8064535
专利文献3: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号2011-142382
发明内容
如所述,期望提高通信性能,并且期望在通信系统中进一步提高通信性能。
期望提供一种可提高通信性能的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包括驱动器部和控制部。驱动器部能够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并且设定每个电压状态中的电压。控制部设定基于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使驱动器部执行加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发送方法包括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以及设定基于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执行加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包括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发送装置包括驱动器部和控制部。驱动器部能够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并且设定每个电压状态中的电压。控制部设定基于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使驱动器部执行加重。
在根据本公开的相应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中,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每个电压状态中的电压都是可设定的。另外,设定基于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执行加重。
根据本发明的相应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通过设定基于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来执行加重,这使得可提高通信性能。应注意,本文描述的效果不一定是限制性的,而是可以具有本公开中描述的任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2]是描述由图1中所说明的通信系统发送和接收的信号的电压状态的示图。
[图3]是描述由图1中所说明的通信系统发送和接收的信号的电压状态的另一个图。
[图4]是描述由图1中所说明的通信系统发送和接收的符号的转换的示图。
[图5]是说明图1中所说明的发送器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6]是说明图5中所说明的发送符号发生器的操作示例的表。
[图7]是说明图5中所说明的输出部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8]是说明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9]是说明图7中所说明的加重控制器的操作示例的表。
[图10A]是描述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操作示例的示图。
[图10B]是描述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示图。
[图10C]是描述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示图。
[图11A]是描述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示图。
[图11B]是描述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示图。
[图11C]是描述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示图。
[图12A]是描述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示图。
[图12B]是描述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示图。
[图12C]是描述图7中所说明的驱动器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示图。
[图13]是说明图1中所说明的接收器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14]是描述图13中所说明的接收器的接收操作的示例的示图。
[图15A]是说明图7中所说明的发送器的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5B]是说明图7中所说明的发送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5C]是说明图7中所说明的发送器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6A]是说明图1中所说明的通信系统的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6B]是说明图1中所说明的通信系统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6C]是说明图1中所说明的通信系统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6D]是说明图1中所说明的通信系统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6E]是说明图1中所说明的通信系统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7A]是说明当执行去加重操作时在没有发送路径的情况下的信号的示例的眼图。
[图17B]是说明当执行去加重操作时在已通过发送路径的情况下的信号的示例的眼图。
[图18A]是说明当没有执行去加重操作时在没有发送路径的情况下的信号的示例的眼图。
[图18B]是说明当没有执行去加重操作时已通过发送路径的情况下的信号的示例的眼图。
[图19A]是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通信系统的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9B]是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通信系统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9C]是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通信系统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9D]是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通信系统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19E]是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通信系统的另一个操作示例的时序波形图。
[图20]是说明根据修改示例的发送器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21]是说明图20中所说明的输出部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22]是描述由根据另一个修改示例的通信系统发送和接收的信号的电压状态的示图。
[图23]是描述由根据另一个修改示例的通信系统发送和接收的信号的电压状态的示图。
[图24]是说明应用根据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智能电话的外观配置的透视图。
[图25]是说明应用根据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应用处理器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26]是说明应用根据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示图像传感器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27]是说明应用根据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车辆控制系统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应注意,描述按以下顺序给出。
1.实施方式
2.应用示例
<1.实施方式>
[配置示例]
图1说明了根据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1)的配置示例。通信系统1通过去加重来实现通信性能的提高。
通信系统1包括发送装置10、发送路径100和接收装置30。发送装置10包括三个输出终端ToutA、ToutB和ToutC。发送路径100包括线路110A、110B和110C。接收装置30包括三个输入终端TinA、TinB和TinC。另外,发送装置10的输出终端ToutA和接收装置30的输入终端TinA经由线路110A彼此耦接,发送装置10的输出终端ToutB和接收装置30的输入终端TinB经由线路110B彼此耦接,而发送装置10的输出终端ToutC和接收装置30的输入终端TinC经由线路110C彼此耦接。在该示例中,线路110A到110C中的每一个具有约50[Ω]的特征阻抗。
发送装置10从输出终端ToutA输出信号SIGA,从输出终端ToutB输出信号SIGB,并且从输出终端ToutC输出信号SIGC。另外,接收装置30经由输入终端TinA接收信号SIGA,经由输入终端TinB接收信号SIGB,并且经由输入终端TinC接收信号SIGC。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可以采用三个电压状态SH、SM和SL。
图2说明了三个电压状态SH、SM和SL。电压状态SH是与三个高电平电压VH(VH0、VH1和VH2)对应的状态。在高电平电压VH0、VH1和VH2中,高电平电压VH0是最低电压。高电平电压VH2是最高电压。电压状态SM是与三个中间电平电压VM(VM0、VM1plus和VM1minus)对应的状态。在中间电平电压VM0、VM1plus和VM1minus中,中间电平电压VM1minus是最低电压。中间电平电压VM1plus是最高电压。电压状态SL是与三个低电平电压VL(VL0、VL1和VL2)对应的状态。在低电平电压VL0、VL1和VL2中,低电平电压VL0是最高电压。低电平电压VL2是最低电压。在不应用去加重的情况下,高电平电压VH2是高电平电压。在不应用去加重的情况下,中间电平电压VM0是中间电平电压。在不应用去加重的情况下,低电平电压VL2是低电平电压。
图3说明了信号SIGA、SIGB和SIGC的电压状态。发送装置10使用三个信号SIGA、SIGB和SIGC来发送六个符号“+x”、“-x”、“+y”、“-y”、“+z”和“-z”。例如,在发送符号“+x”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设定为电压状态SH,将信号SIGB设定为电压状态SL,并且将信号SIGC设定为电压状态SM。在发送符号“-x”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设定为电压状态SL,将信号SIGB设定为电压状态SH,并且将信号SIGC设定为电压状态SM。在发送符号“+y”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设定为电压状态SM,将信号SIGB设定为电压状态SH,并且将信号SIGC设定为电压状态SL。在发送符号“-y”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设定为电压状态SM,将信号SIGB设定为电压状态SL,并且将信号SIGC设定为高电平电压SH。在发送符号“+z”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设定为电压状态SL,将信号SIGB设定为电压状态SM,并且将信号SIGC设定为电压状态SH。在发送符号“-z”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设定为电压状态SH,将信号SIGB设定为电压状态SM,并且将信号SIGC设定为电压状态SL。
发送路径100使用这样的信号SIGA、SIGB和SIGC来发送符号的序列。换句话说,三条线路110A、110B和110C用作一个通道,通过该通道发送符号的序列。
(发送装置10)
如图1中所说明,发送装置10包括时钟发生器11、处理器12和发送器20。
时钟发生器11生成时钟信号TxCK。时钟信号TxCK具有例如2.5[GHz]的频率。应注意,时钟信号TxCK不限于此,并且例如,在使用所谓的半速率架构来配置发送装置10中的电路的情况下还可以具有1.25[GHz]的频率。时钟发生器11包括例如PLL(锁相环),并且例如基于要从发送装置10的外部提供的参考时钟(未说明)而生成时钟信号TxCK。此后,时钟发生器11将该时钟信号TxCK供应给处理器12和发送器20。
处理器12通过执行预定处理来生成转换信号TxF0到TxF6、TxR0到TxR6和TxP0到TxP6。在这里,一组转换信号TxF0、TxR0和TxP0指示由发送装置10发送的符号的序列中的符号的转换。同样地,一组转换信号TxF1、TxR1和TxP1指示符号的转换,一组转换信号TxF2、TxR2和TxP2指示符号的转换,一组转换信号TxF3、TxR3和TxP3指示符号的转换,一组转换信号TxF4、TxR4和TxP4指示符号的转换,一组转换信号TxF5、TxR5和TxP5指示符号的转换,以及一组转换信号TxF6、TxR6和TxP6指示符号的转换。换句话说,处理器12生成七组转换信号。在下文中,适当地使用转换信号TxF、TxR和TxP来表示七组转换信号中的任何一组。
图4说明了转换信号TxF、TxR和TxP与符号的转换之间的关系。分配给每个转换的三位数值依次指示转换信号TxF、TxR和TxP的值。
转换信号TxF(翻转)使符号在“+x”与“-x”之间进行转换,使符号在“+y”与“-y”之间进行转换,并且使符号在“+z”与“-z”之间进行转换。具体地,在转换信号TxF为“1”的情况下,使符号进行转换以改变其极性(例如,从“+x”变为“-x”),并且在转换信号TxF为“0”的情况下,不执行这种转换。
在转换信号TxF为“0”的情况下,转换信号TxR(旋转)和TxP(极性)使符号“+x”与除“-x”之外的那些符号之间、在“+y”与除“-y”之外的那些符号之间以及在“+z”与除“-z”之外的那些符号之间进行转换。具体地,在转换信号TxR和TxP为“1”和“0”的情况下,在图4中使符号在保持极性的同时顺时针转换(例如,从“+x”变为“+y”)。在转换信号TxR和TxP为“1”和“1”的情况下,在图4中使符号改变极性并且顺时针转换(例如,从“+x”变为“-y”)。另外,在转换信号TxR和TxP为“0”和“0”的情况下,在图4中使符号在保持极性的同时逆时针转换(例如,从“+x”变为“+z”)。在转换信号TxR和TxP为“0”和“1”的情况下,在图4中使符号改变极性并且逆时针转换(例如,从“+x”变为“-z”)。
处理器12生成七组这样的转换信号TxF、TxR和TxP。另外,处理器12将这七组转换信号TxF、TxR和TxP(转换信号TxF0到TxF6,TxR0到TxR6和TxP0到TxP6)供应给发送器20。
发送器20基于转换信号TxF0到TxF6、TxR0到TxR6和TxP0到TxP6生成信号SIGA、SIGB和SIGC。
图5说明了发送器20的配置示例。发送器20包括串行器21F、21R和21P、发送符号发生器22以及输出部26。
串行器21F通过基于转换信号TxF0到TxF6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依次串联化转换信号TxF0到TxF6而生成转换信号TxF9。串行器21R通过基于转换信号TxR0到TxR6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依次串联化转换信号TxR0到TxR6而生成转换信号TxR9。串行器21P通过基于转换信号TxP0到TxP6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依次串联化转换信号TxP0到TxP6而生成转换信号TxP9。
发送符号发生器22基于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符号信号Tx1、Tx2和Tx3以及符号信号D1、D2和D3。发送符号发生器22包括信号发生器23和触发器24。
信号发生器23基于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以及符号信号D1、D2和D3来生成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符号信号Tx1、Tx2和Tx3。具体地,信号发生器23基于由符号信号D1、D2和D3指示的符号(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和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来确定如图3中所说明的当前符号NS,并且输出符号NS作为符号信号Tx1、Tx2和Tx3。
触发器24基于时钟信号TxCK执行符号信号Tx1、Tx2和Tx3的采样,并且分别输出采样结果作为符号信号D1、D2和D3。
图6说明了发送符号发生器22的操作示例。该图6说明了基于由符号信号D1、D2和D3指示的符号DS以及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而生成的符号NS。将符号DS为“+x”的情况描述为示例。在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为“000”的情况下,符号NS为“+z”。在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为“001”的情况下,符号NS为“-z”。在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为“010”的情况下,符号NS为“+y”。在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为“011”的情况下,符号NS为“-y”。在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为“1xx”的情况下,符号NS为“-x”。在这里,“x”指示可以采用“1”和“0”中的任一个。这同样适用于符号DS为“-x”、“+y”、“-y”、“+z”和“-z”中的任一个的情况。
输出部26基于符号信号Tx1、Tx2和Tx3、符号信号D1、D2和D3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信号SIGA、SIGB和SIGC。
图7说明了输出部26的配置示例。输出部26包括驱动器控制器27N、驱动器控制器27D、加重控制器28A、28B和28C,以及驱动器部29A、29B和29C。
驱动器控制器27N基于符号信号Tx1、Tx2、Tx3和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信号MAINAN、SUBAN、MAINBN、SUBBN、MAINCN和SUBCN。具体地,驱动器控制器27N基于由符号信号Tx1、Tx2和Tx3指示的当前符号NS来计算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的电压状态,如图3中所说明。另外,在将信号SIGA设定为电压状态SH的情况下,例如,驱动器控制器27N将信号MAINAN和SUBAN分别设定为“1”和“0”。在将信号SIGA设定为电压状态SL的情况下,驱动器控制器27N将信号MAINAN和SUBAN分别设定为“0”和“1”。在将信号SIGA设定为电压状态SM的情况下,驱动器控制器27N将信号MAINAN和SUBAN都设定为“1”或“0”。这同样适用于MAINBN和SUBBN信号以及MAINCN和SUBCN信号。另外,驱动器控制器27N将信号MAINAN和SUBAN供应给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MAINBN和SUBBN供应给加重控制器28B,并且将信号MAINCN和SUBCN供应给加重控制器28C。
驱动器控制器27D基于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符号信号D1、D2和D3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信号MAINAD、SUBAD、MAINBD、SUBBD、MAINCD和SUBCD。驱动器控制器27D包括与驱动器控制器27N相同的电路配置。另外,驱动器控制器27D将信号MAINAD和SUBAD供应给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MAINBD和SUBBD供应给加重控制器28B,并且将信号MAINCD和SUBCD供应给加重控制器28C。
加重控制器28A基于信号MAINAN和SUBAN以及信号MAINAD和SUBAD来生成八个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驱动器部69A基于八个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来生成信号SIGA。
加重控制器28B基于信号MAINBN和SUBBN以及信号MAINBD和SUBBD来生成八个信号UPBA0、UPBB0、UPBA1、UPBB1、DNBA0、DNBB0、DNBA1和DNBB1。驱动器部69A基于八个信号UPBA0、UPBB0、UPBA1、UPBB1、DNBA0、DNBB0、DNBA1和DNBB1来生成信号SIGB。
加重控制器28C基于信号MAINCN和SUBCN以及信号MAINCD和SUBCD来生成八个信号UPCA0、UPCB0、UPCA1、UPCB1、DNCA0、DNCB0、DNCA1和DNCB1。驱动器部69A基于八个信号UPCA0、UPCB0、UPCA1、UPCB1、DNCA0、DNCB0、DNCA1和DNCB1来生成信号SIGC。
图8说明了驱动器部29A的配置示例。应注意,这同样适用于驱动部29B和29C。驱动器部29A包括M个电路UA0(电路UA01到UA0M)、N个电路UB0(电路UB01到UB0N)、M个电路UA1(电路UA11到UA1M)、N个电路UB1(电路UB11到UB1N)、M个电路DA0(电路DA01到DA0M)、N个电路DB0(电路DB01到DB0N)、M个电路DA1(电路DA11到DA1M)、N个电路DB1(电路DB11到DB1N)。在这里,“M”大于“N”。应注意,这是非限制性的,并且例如“M”可替代地小于“N”。
电路UA01到UA0M、UB01到UB0N、UA11到UA1M以及UB11到UB1N中的每一个包括晶体管91和电阻器92。在该示例中,晶体管91是N沟道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FET(场效应晶体管)。在电路UA01到UA0M中的每一个中,向晶体管91的栅极提供信号UPAA0,向其漏极提供电压V1,并且其源极耦接到电阻器92的一端。在电路UB01到UB0M中的每一个中,向晶体管91的栅极提供信号UPAB0,向其漏极提供电压V1,并且其源极耦接到电阻器92的一端。在电路UA11到UA1M中的每一个中,向晶体管91的栅极提供信号UPAA1,向其漏极提供电压V1,并且其源极耦接到电阻器92的一端。在电路UB11到UB1M中的每一个中,向晶体管91的栅极提供信号UPAB1,向其漏极提供电压V1,并且其源极耦接到电阻器92的一端。在电路UA01到UA0M、UB01到UB0N、UA11到UA1M以及UB11到UB1N中的每一个中,电阻器92的一端耦接到晶体管91的源极,并且其另一端耦接到输出终端ToutA。在该示例中,晶体管91的导通状态中的电阻值与电阻器92的电阻值之和为“50×(2×M+2×N)”[Ω]。
电路DA01到DA0M、DB01到DB0N、DA11到DA1M以及DB11到DB1N中的每一个包括电阻器93和晶体管94。在电路DA01到DA0M、DB01到DB0N、DA11到DA1M以及DB11到DB1N中的每一个中,电阻器93的一端耦接到输出终端ToutA,并且其另一端耦接到晶体管94的漏极。在该示例中,晶体管94是N沟道MOS型FET。在电路DA01到DA0M中的每一个中,向晶体管94的栅极供应信号DNAA0,其漏极耦接到电阻器93的另一端,并且其源极接地。在电路DB01到DB0M中的每一个中,向晶体管94的栅极供应信号DNAB0,其漏极耦接到电阻器93的另一端,并且其源极接地。在电路DA11到DA1M中的每一个中,向晶体管94的栅极供应信号DNAA1,其漏极耦接到电阻器93的另一端,并且其源极接地。在电路DB11到DB1M中的每一个中,向晶体管94的栅极供应信号DNAB1,其漏极耦接到电阻器93的另一端,并且其源极接地。在该示例中,电阻器93的电阻值与晶体管94的导通状态中的电阻值之和为“50×(2×M+2×N)”[Ω]。
图9说明了加重控制器28A的操作示例。图10A到图10C分别说明了当信号SIGA被设定为电压状态SH时驱动器部29A的操作示例。图11A到图11C分别说明了当信号SIGA被设定为电压状态SM时驱动器部29A的操作示例。图12A到图12C分别说明了当信号SIGA被设定为电压状态SL时驱动器部29A的操作示例。在图10A到图10C、图11A到图11C和图12A到图12C中,在电路UA01到UA0M、UB01到UB0N、UA11到UA1M以及UB11到UB1N之间,各自由实线指示的电路指示晶体管91被导通,而各自由虚线指示的电路指示晶体管91被关断。类似地,在电路DA01到DA0M、DB01到DB0N、DA11到DA1M以及DB11到DB1N之间,各自由实线指示的电路指示晶体管94被导通,而各自由虚线指示的电路指示晶体管94被关断。应注意,在这里使用加重控制器28A和驱动器部29A作为示例给出描述。然而,这同样也适用于加重控制器28B和驱动器部29B,以及加重控制器28C和驱动器部29C。
在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都是“0”或“1”的情况下,如图11A到图11C中所说明,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三个中间电平电压VM0、VM1plus和VM1minus中的任一个。
具体地,如图9中所说明,例如,在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0”和“0”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0”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设定为“11001100”。这使在驱动器部29A中,电路UA01到UA0M和UB01到UB0N中的晶体管91导通,并且使电路DA01到DA0M和DB01到DB0N中的晶体管94导通,如图11B中所说明。结果,信号SIGA的电压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0,并且驱动器部29A的输出端接电阻器(输出阻抗)变为约50[Ω]。这同样适用于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1”和“1”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0”的情况。另外,这同样适用于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0”和“0”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为“1”和“1”的情况。另外,这同样适用于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1”和“1”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为“1”和“1”的情况。
另外,在例如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0”和“1”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0”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设定为“11011000”。这使在驱动器部29A中,电路UA01到UA0M、UB01到UB0N以及UB11到UB1N中的晶体管91导通,并且使电路DA01到DA0M中的晶体管94导通,如图11A中所说明。结果,信号SIGA的电压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1plus,并且驱动器部29A的输出端接电阻器(输出阻抗)变为约50[Ω]。这同样适用于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0”和“1”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为“1”和“1”的情况。
另外,在例如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1”和“0”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0”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设定为“10001101”。这使在驱动器部29A中,电路UA01到UA0M中的晶体管91导通,并且使电路DA01到DA0M、DB01到DB0N以及DB11到DB1N中的晶体管94导通,如图11C中所说明。结果,信号SIGA的电压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1minus,并且驱动器部29A的输出端接电阻器(输出阻抗)变为约50[Ω]。这同样适用于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1”和“0”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为“1”和“1”的情况。
另外,在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1”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三个低电平电压VL0、VL1和VL2中的任一个,如图12A到图12C中所说明。
具体地,在例如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1”和“0”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1”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设定为“00001111”。这使在驱动器部29A中,电路DA01到DA0M、DB01到DB0N、DA11到DA1M以及DB11到DB1N中的晶体管94导通,如图12C中所说明。结果,信号SIGA的电压变为低电平电压VL2,并且驱动器部29A的输出端接电阻器(输出阻抗)变为约50[Ω]。
另外,在例如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0”和“0”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1”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设定为“01001110”。这使在驱动器部29A中,电路UB01到UB0M中的晶体管91导通,并且使DA01到DA0M、DB01到DB0N以及DA11到DA1M中的晶体管94导通,如图12B中所说明。结果,信号SIGA的电压变为低电平电压VL1,并且驱动器部29A的输出端接电阻器(输出阻抗)变为约50[Ω]。这同样适用于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1”和“1”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1”的情况。
另外,在例如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0”和“1”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1”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设定为“01011010”。这使在驱动器部29A中,电路UB01到UB0M以及UB11到UB1N中的晶体管91导通,并且使DA01到DA0M以及DA11到DA1M中的晶体管94导通,如图12B中所说明。结果,信号SIGA的电压变为低电平电压VL0,并且驱动器部29A的输出端接电阻器(输出阻抗)变为约50[Ω]。
另外,在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为“1”和“0”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三个高电平电压VH0、VH1和VH2中的任一个,如图10A到图10C中所说明。
具体地,在例如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0”和“1”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信号MAINAN和SUBAN为“1”和“0”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设定为“11110000”。这使在驱动器部29A中,电路UA01到UA0M、UB01到UB0N、UA11到UA1M以及UB11到UB1N中的晶体管91导通,如图10A中所说明。结果,信号SIGA的电压变为高电平电压VH2,并且驱动器部29A的输出端接电阻器(输出阻抗)变为约50[Ω]。
另外,在例如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0”和“0”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信号MAINAN和SUBAN为“1”和“0”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设定为“10110001”。这使在驱动器部29A中,电路UA01到UA0M、UA11到UA1M以及UB11到UB1N中的晶体管91导通,并且使DB11到DB1N中的晶体管94导通,如图10B中所说明。结果,信号SIGA的电压变为高电平电压VH1,并且驱动器部29A的输出端接电阻器(输出阻抗)变为约50[Ω]。这同样适用于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1”和“1”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信号MAINAN和SUBAN为“0”和“1”的情况。
另外,在例如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信号MAINAD和SUBAD为“1”和“0”并且与当前符号NS有关信号MAINAN和SUBAN为“1”和“0”的情况下,加重控制器28A将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设定为“10100101”。这使在驱动器部29A中,电路UA01到UA0M以及UA11到UA1M中的晶体管91导通,并且使DB01到DB0N以及DB11到DB1N中的晶体管94导通,如图10C中所说明。结果,信号SIGA的电压变为高电平电压VH0,并且驱动器部29A的输出端接电阻器(输出阻抗)变为约50[Ω]。
以此方式,输出部26基于当前符号NS来设定输出终端ToutA、ToutB和ToutC处的电压状态,并且基于当前符号NS和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来设定每个电压状态下的电压电平。此时,发送装置10充当为所谓的2抽头FIR(有限脉冲响应)滤波器并且执行去加重操作。这允许通信系统1提高通信性能。
(接收装置30)
如图1中所说明,接收装置30包括接收器40和处理器32。
接收器40接收信号SIGA、SIGB和SIGC,并且基于信号SIGA、SIGB和SIGC来生成转换信号RxF、RxR和RxP以及时钟信号RxCK。
图13说明了接收器40的配置示例。接收器40包括电阻器41A、41B和41C、开关42A、42B和42C、放大器43A、43B和43C,时钟发生器44、触发器45和46,以及信号发生器47。
电阻器41A、41B和41C各自用作通信系统1的端接电阻器。在该示例中,电阻值约为50[Ω]。电阻器41A的一端耦接到输入终端TinA,并且被供应信号SIGA。电阻器41A的另一端耦接到开关42A的一端。电阻器41B的一端耦接到输入终端TinB,并且被供应信号SIGB。电阻器41B的另一端耦接到开关42B。电阻器41C的一端耦接到输入终端TinC并且被供应信号SIGC,而电阻器41C的另一端耦接到开关42C的一端。
开关42A的一端耦接到电阻器41A的另一端,而开关42A的另一端耦接到开关42B和42C的另一端。开关42B的一端耦接到电阻器41B的另一端,而开关42B的另一端耦接到开关42A和42C的另一端。开关42C的一端耦接到电阻器41C的另一端,而开关42C的另一端耦接到开关42A和42B的另一端。在接收装置30中,开关42A、42B和42C各自被设定为导通状态,而电阻器41A到41C各自用作端接电阻器。
放大器43A的正输入终端耦接到放大器43C的负输入终端以及电阻器41A的一端,并且被供应信号SIGA。放大器43A的负输入终端耦接到放大器43B的正输入终端以及电阻器41B的一端,并且被供应信号SIGB。放大器43B的正输入终端耦接到放大器43A的负输入终端以及电阻器41B的一端,并且被供应信号SIGB。放大器43B的负输入终端耦接到放大器43C的正输入终端以及电阻器41C的一端,并且被供应信号SIGC。放大器43C的正输入终端耦接到放大器43B的负输入终端以及电阻器41C的一端,并且被供应信号SIGC。放大器43C的负输入终端耦接到放大器43A的正输入终端以及电阻器41A,并且被供应信号SIGA。
该配置允许放大器43A输出基于信号SIGA与信号SIGB之间的差值AB(SIGA-SIGB)的信号,允许放大器43B输出基于信号SIGB与信号SIGC之间的差值BC(SIGB-SIGC)的信号,并且允许放大器43C输出基于信号SIGC与信号SIGA之间的差值CA(SIGC-SIGA)的信号。
图14说明了在接收器40接收符号“+x”的情况下放大器43A、43B和43C的操作示例。应注意,开关42A、42B和42C各自处于导通状态,因此省略其图示。在该示例中,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H,信号SIGB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L,而信号SIGC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M。在这种情况下,电流Iin依次流入输入终端TinA、电阻器41A、电阻器41B和输入终端TinB。另外,与电压状态SH对应的电压被供应给放大器43A的正输入终端,而与电压状态SL对应的电压被供应给放大器43A的负输入终端,由此差值AB变为正(AB>0)。因此,放大器32A输出“1”。另外,与电压状态SL对应的电压被供应给放大器43B的正输入终端,而与电压状态SM对应的电压被供应给放大器43B的负输入终端,由此差值BC变为负(BC<0)。因此,放大器43B输出“0”。另外,与电压状态SM对应的电压被供应给放大器43C的正输入终端,而与电压状态SH对应的电压被供应给放大器43C的负输入终端,由此差值CA变为负(CA<0)。因此,放大器43C输出“0”。
时钟发生器44基于来自放大器43A、43B和43C中的每一个的输出信号来生成时钟信号RxCK。
触发器45将来自放大器43A、43B和43C中的每一个的输出信号延迟到落后时钟信号RxCK一个时钟周期,并且输出每个延迟后的输出信号。触发器46将来自触发器45的三个输出信号中的每一个延迟到落后时钟信号RxCK一个时钟周期,并且输出每个延迟后的输出信号。
信号发生器47基于来自触发器45和46中的每一个的输出信号以及时钟信号RxCK来生成转换信号RxF、RxR和RxP。转换信号RxF、RxR和RxP分别对应于发送装置10(图5)中的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并且每个转换信号表示符号的转换。信号发生器47基于由来自触发器45的输出信号来自触发器46的输出信号指示的符号来识别符号的转换(图4),并且生成转换信号RxF、RxR和RxP。
处理器32(图1)基于转换信号RxF、RxR和RxP以及时钟信号RxCK执行预定处理。
在这里,驱动器部29A、29B和29C各自对应于本公开中的“驱动器部”的具体示例。信号SIGA、SIGB和SIGC各自对应于本公开中的“数据信号”的特定示例。驱动器控制器27N和27D以及加重控制器28A、28B和20C各自对应于本公开中的“控制部”的具体示例。发送符号发生器22对应于本公开中的“信号生成部”的具体示例。电路UA01到UA0M、UB01到UB0N、UA11到UA1M以及UB11到UB1N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一子电路”的具体示例。电路DA01到DA0M、DB01到DB0N、DA11到DA1M以及DB11到DB1N中的每一个对应于本公开中的“第二子电路”的具体示例。
[工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的工作和效果。
(整体操作概述)
首先,参考图1、图5和图7描述通信系统1的整体操作的概述。发送装置10中的时钟发生器11生成时钟信号TxCK。处理器12执行预定处理,由此生成转换信号TxF0到TxF6、TxR0到TxR6和TxP0到TxP6。在发送器20(图5)中,串行器21F基于转换信号TxF0到TxF6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转换信号TxF9。串行器21R基于转换信号TxR0到TxR6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转换信号TxR9。串行器21P基于转换信号TxP0到TxP6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转换信号TxP9。发送符号发生器22基于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符号信号Tx1、Tx2和Tx3以及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符号信号D1、D2和D3。
在输出部26(图7)中,驱动器控制器27N基于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符号信号Tx1、Tx2和Tx3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信号MAINAN、SUBAN、MAINBN、SUBBN、MAINCN和SUBCN。驱动器控制器27D基于与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有关的符号信号D1、D2和D3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信号MAINAD、SUBAD、MAINBD、SUBBD、MAINCD和SUBCD。加重控制器28A基于信号MAINAN、SUBAN、MAINAD和SUBAD来生成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加重控制器28B基于信号MAINBN、SUBBN、MAINBD和SUBBD来生成信号UPBA0、UPBB0、UPBA1、UPBB1、DNBA0、DNBB0、DNBA1和DNBB1。加重控制器28C基于信号MAINCN、SUBCN、MAINCD和SUBCD来生成信号UPCA0、UPCB0、UPCA1、UPCB1、DNCA0、DNCB0、DNCA1和DNCB1。驱动器部29A基于信号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和DNAB1来生成信号SIGA。驱动器部29B基于信号UPBA0、UPBB0、UPBA1、UPBB1、DNBA0、DNBB0、DNBA1和DNBB1来生成信号SIGB。驱动器部29C基于信号UPCA0、UPCB0、UPCA1、UPCB1、DNCA0、DNCB0、DNCA1和DNCB1来生成信号SIGC。
在接收装置30(图1)中,接收器40接收信号SIGA、SIGB和SIGC,并且基于信号SIGA、SIGB和SIGC来生成转换信号RxF、RxR和RxP以及时钟信号RxCK。处理器32基于转换信号RxF、RxR和RxP以及时钟信号RxCK执行预定处理。
(详细操作)
接下来,详细描述发送装置10的操作。在发送装置10中,输出部26基于当前符号NS来设定输出终端ToutA、ToutB和ToutC中的每一个中的电压状态,并且基于当前符号NS和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来设定每个电压状态下的电压电平。
图15A说明了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从电压状态SH转换到另一个电压状态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变化。应注意,这同样适用于信号SIGB和SIGC。在图15A中,1UI(单位间隔)是发送一个符号的周期。另外,ΔV是高电平电压VH0与中间电平电压VM0之间的差值,并且类似地,是中间电平电压VM0与低电平电压VL0之间的差值。高电平电压VH0、中间电平电压VM0和低电平电压VL0各自是作为去加重操作的基础的电压。
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从电压状态SH转换到电压状态SM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从三个高电平电压VH(VH0、VH1和VH2)中的任一个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1minus。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H,并且因此信号MAINAD和SUBAD是“1”和“0”。当前符号N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M,并且因此信号MAINAN和SUBAN例如是“0”和“0”。因此,如图9中所说明,驱动器部29A基于从加重控制器28A供应的信号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中间电平电压VM1minus。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加重控制器28A将转换后的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中间电平电压VM1minus,其比作为基础的中间电平电压VM0低一个步长。
另外,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从电压状态SH转换到电压状态SL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从三个高电平电压VH(VH0、VH1和VH2)中的任一个变为低电平电压VL2。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H,并且因此信号MAINAD和SUBAD是“1”和“0”。当前符号N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L,并且因此信号MAINAN和SUBAN是“0”和“1”。因此,如图9中所说明,驱动器部29A基于从加重控制器28A供应的信号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低电平电压VL2。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2ΔV),并且因此,加重控制器28A将转换后的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低电平电压VL2,其比作为基础的低电平电压VL0低两个步长。
应注意,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保持在电压状态SH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从三个高电平电压VH(VH0、VH1和VH2)中的任一个变为高电平电压VH0。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H,并且因此信号MAINAD和SUBAD是“1”和“0”。当前符号N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H,并且因此信号MAINAN和SUBAN是“1”和“0”。因此,如图9中所说明,驱动器部29A基于从加重控制器28A供应的信号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高电平电压VH0。以此方式,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在发送装置10中的多个单位间隔中保持在电压状态SH的情况下,在第二个以及后续单位间隔中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高电平电压VH0。换句话说,高电平电压VH0是去加重电压。
图15B说明了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从电压状态SM转换到另一个电压状态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变化。
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从电压状态SM转换到电压状态SH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从三个中间电平电压VM(VM0、VMplus1和VM1minus)中的任一个变为高电平电压VH1。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M,并且因此信号MAINAD和SUBAD是“0”和“0”。当前符号N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H,并且因此信号MAINAN和SUBAN是“1”和“0”。因此,如图9中所说明,驱动器部29A基于从加重控制器28A供应的信号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高电平电压VH1。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加重控制器28A将转换后的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高电平电压VH1,其比作为基础的高电平电压VH0高一个步长。
另外,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从电压状态SM转换到电压状态SL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从三个中间电平电压VM(VM0、VMplus1和VM1minus)中的任一个变为低电平电压VL1。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M,并且因此信号MAINAD和SUBAD是“0”和“0”。当前符号N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L,并且因此信号MAINAN和SUBAN是“0”和“1”。因此,如图9中所说明,驱动器部29A基于从加重控制器28A供应的信号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低电平电压VL1。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加重控制器28A将转换后的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低电平电压VL1,其比作为基础的低电平电压VH0低一个步长。
应注意,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保持在电压状态SM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从三个中间电平电压VM(VM0、VM1plus和VM1minus)中的任一个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0。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M,并且因此信号MAINAD和SUBAD是“0”和“0”。当前符号N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M,并且因此信号MAINAN和SUBAN是“0”和“0”。因此,如图9中所说明,驱动器部29A基于从加重控制器28A供应的信号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中间电平电压VM0。以此方式,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在发送装置10中的多个单位间隔中保持在电压状态SM的情况下,在第二个以及后续单位间隔中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中间电平电压VM0。
图15C说明了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从电压状态SL转换到另一个电压状态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变化。
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从电压状态SL转换到电压状态SM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从三个低电平电压VL(VL0、VL1和VL2)中的任一个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1plus。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L,并且因此信号MAINAD和SUBAD是“0”和“1”。当前符号N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M,并且因此信号MAINAN和SUBAN是“0”和“0”。因此,如图9中所说明,驱动器部29A基于从加重控制器28A供应的信号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中间电平电压VM1plus。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加重控制器28A将转换后的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中间电平电压VM1plus,其比作为基础的中间电平电压VM0高一个步长。
另外,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从电压状态SL转换到电压状态SH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从三个低电平电压VL(VL0、VL1和VL2)中的任一个变为高电平电压VH2。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L,并且因此信号MAINAD和SUBAD是“0”和“1”。当前符号N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H,并且因此信号MAINAN和SUBAN是“1”和“0”。因此,如图9中所说明,驱动器部29A基于从加重控制器28A供应的信号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高电平电压VH2。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2ΔV),并且因此,加重控制器28A将转换后的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高电平电压VH2,其比作为基础的高电平电压VH0高两个步长。
应注意,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保持在电压状态SL的情况下,信号SIGA的电压从三个低电平电压VL(VL0、VL1和VL2)中的任一个变为低电平电压VL0。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L,并且因此信号MAINAD和SUBAD是“0”和“1”。当前符号NS中的电压状态是电压状态SL,并且因此信号MAINAN和SUBAN是“0”和“1”。因此,如图9中所说明,驱动器部29A基于从加重控制器28A供应的信号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低电平电压VL0。以此方式,在信号SIGA的电压状态在发送装置10中的多个单位间隔中保持在电压状态SL的情况下,在第二个以及后续单位间隔中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低电平电压VL0。换句话说,低电平电压VL0是去加重电压。
以此方式,发送装置10根据由于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中的电压状态的转换而产生的电压的转换量来设定转换后的电压。具体地,在电压状态向较高状态转换一个步长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转换后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电压(例如,中间电平电压VM0或高电平电压VH0)高一个步长的电压。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发送装置10设定一个步长的正加重电压。另外,在电压状态向较高状态转换两个步长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转换后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电压(例如,高电平电压VH0)高两个步长的电压。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发送装置10设定两个步长的正加重电压。另外,在电压状态向较低状态转换一个步长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转换后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电压(例如,中间电平电压VM0或低电平电压VL0)低一个步长的电压。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发送装置10设定一个步长的负加重电压。另外,在电压状态向较低状态转换两个步长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将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电压(例如,低电平电压VL0)低两个步长的电压。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发送装置10设定两个步长的负加重电压。以此方式,发送装置10根据电压的转换量设定加重电压使得加重电压在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中与转换量成比例。
图16A到图16E分别说明了在符号从“+x”转换到除“+x”之外的任何符号的情况下通信系统1的操作示例。图16A说明符号从“+x”转换为“-x”的情况。图16B说明符号从“+x”转换为“+y”的情况。图16C说明符号从“+x”转换为“-y”的情况。图16D说明符号从“+x”转换为“+z”的情况。图16E说明符号从“+x”转换为“-z”的情况。在图16A到图16E中的每一个中,(A)说明了分别在发送装置10的输出终端ToutA、ToutB和ToutC处的信号SIGA、SIGB和SIGC的波形,而(B)说明了接收装置30中的差值AB、BC和CA的波形。另外,实线分别说明了执行去加重操作时的波形,而虚线分别说明了不执行去加重操作时的波形。另外,转换前的信号SIGA的电压是三个高电平电压VH中的任一个。然而,在附图中,为了便于描述,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高电平电压VH0。类似地,转换前的信号SIGB的电压被设定为低电平电压VL0,而转换前的信号SIGC的电压被设定为中间电平电压VM0。
如图16A的(A)中所说明,在符号从“+x”和“-x”转换的情况下,信号SIGA从高电平电压VH0变为低电平电压VL2。信号SIGB从低电平电压VL0变为高电平电压VH2。信号SIGC保持在中间电平电压VM0中。换句话说,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2ΔV),并且因此,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低电平电压VL0低两个步长的低电平电压VL2。另外,信号SIGB的转换量约为(+2ΔV),并且因此,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B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高电平电压VH0高两个步长的高电平电压VH2。此时,如图16A的(B)中所说明,差值AB(SIGA-SIGB)的发送量约为(-4ΔV),并且因此,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AB下降四个步长。另外,差值BC(SIGB-SIGC)的转换量约为(+2ΔV),并且因此,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BC增大两个步长。另外,差值CA(SIGC-SIGA)的转换量约为(+2ΔV),并且因此,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CA增大两个步长。
如图16B的(A)中所说明,在符号从“+x”转换到“+y”的情况下,信号SIGA从高电平电压VH0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1minus。信号SIGB从低电平电压VL0变为高电平电压VH2。信号SIGC从中间电平电压VM0变为低电平电压VL1。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ΔV),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中间电平电压VM0低一个步长的中间电平电压VM1minus。另外,信号SIGB的转换量约为(+2ΔV),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B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高电平电压VH0高两个步长的高电平电压VH2。另外,信号SIGC的转换量约为(-ΔV),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C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低电平电压VL0低一个步长的低电平电压VL1。此时,如图16B的(B)中所说明,差值AB(SIGA-SIGB)的发送量约为(-3ΔV),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AB下降三个步长。另外,差值BC(SIGB-SIGC)的转换量约为(+3ΔV),并且因此,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BC增大三个步长。
如图16C的(A)中所说明,在符号从“+x”转换到“-y”的情况下,信号SIGA从高电平电压VH0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1minus。信号SIGB保持在低电平电压VL0中。信号SIGC从中间电平电压VM0变为高电平电压VH1。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中间电平电压VM0低一个步长的中间电平电压VM1minus。另外,信号SIGC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C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高电平电压VH0高一个步长的高电平电压VH1。此时,如图16C的(B)中所说明,差值AB(SIGA-SIGB)的发送量约为(-ΔV),并且因此,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AB下降一个步长。另外,差值BC(SIGB-SIGC)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BC下降一个步长。另外,差值CA(SIGC-SIGA)的转换量约为(+2ΔV),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CA增大两个步长。
如图16D的(A)中所说明,在符号从“+x”转换到“+z”的情况下,信号SIGA从高电平电压VH0变为低电平电压VL2。信号SIGB从低电平电压VL0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1plus。信号SIGC从中间电平电压VM0变为高电平电压VH1。换句话说,信号SIGA的转换量约为(-2ΔV),并且因此,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A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低电平电压VL0低两个步长的低电平电压VL2。另外,信号SIGB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B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中间电平电压VM0高一个步长的中间电平电压VM1plus。另外,信号SIGC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C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高电平电压VH0高一个步长的高电平电压VH1。此时,如图16D的(B)中所说明,差值AB(SIGA-SIGB)的转换量约为(-3ΔV),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AB下降一个步长。另外,差值CA(SIGC-SIGA)的转换量约为(+3ΔV),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CA增大三个步长。
如图16E的(A)中所说明,在符号从“+x”转换到“-z”的情况下,信号SIGA保持在高电平电压VH0中。信号SIGB从低电平电压VL0变为中间电平电压VM1plus。信号SIGC从中间电平电压VM0变为低电平电压VL1。换句话说,信号SIGB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B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中间电平电压VM0高一个步长的中间电平电压VM1plus。另外,信号SIGC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发送装置10将信号SIGC的电压设定为比作为基础的低电平电压VL0低一个步长的低电平电压VL1。此时,如图16E的(B)中所说明,差值AB(SIGA-SIGB)的转换量约为(-ΔV),并且因此,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AB下降一个步长。另外,差值BC(SIGB-SIGC)的转换量约为(+2ΔV),并且因此,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BC增大两个步长。另外,差值CA(SIGC-SIGA)的转换量约为(-ΔV),与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相比,转换后的差值CA下降一个步长。
以此方式,根据通信系统1中的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中的电压的转换量来设定加重电压。换句话说,发送装置10对信号SIGA、SIGB和SIGC(单端信号)中的每一个执行去加重操作。结果,在通信系统1中,可提高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的波形质量,并且因此可提高通信性能。
另外,在通信系统1中,通过以此方式将加重电压设定为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还根据电压的转换量将加重电压设定为各自作为差分信号的差值AB、BC和CA中的每一个。结果,在通信系统1中,可提高差值AB、BC和CA中的每一个的波形质量,并且因此可提高通信性能。
图17A和图17B分别说明了在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下信号SIGA与信号SIGB之间的差值AB,信号SIGB与信号SIGC之间的差值BC以及信号SIGC与信号SIGA之间的差值CA的眼图。图18A和图18B分别说明了在不执行去加重操作的情况下信号SIGA与信号SIGB之间的差值AB,信号SIGB与信号SIGC之间的差值BC以及信号SIGC与信号SIGA之间的差值CA的眼图。图17A和图18A分别说明了在没有发送路径100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的输出终端ToutA、ToutB和ToutC处的眼图。图17B和图18B分别说明了在存在发送路径100的情况下接收装置30的输入终端TinA、TinB和TinC处的眼图。在通信系统1中,如图17B和图18B中所说明,执行去加重操作使得可提供更宽的眼图开度,其结果是可提高通信性能。
(对比示例)
接下来,在与对比示例进行对比的同时,给出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描述。根据对比示例的通信系统1R包括发送装置10R。发送装置10R执行预加重操作。发送装置10R包括耦接到输出终端ToutA的两个驱动器部29RA、耦接到输出终端ToutB的两个驱动器部29RB,以及耦接到输出终端ToutC的两个驱动器部29RC。发送装置10R例如允许两个驱动器部29RA一起操作以将输出阻抗设定为约25[Ω],允许两个驱动器部29RB一起操作以将输出阻抗设定为约25[Ω],并且允许两个驱动器部29RC一起操作以将输出阻抗设定为约25[Ω]。发送装置10R以此方式减小输出阻抗,由此执行预加重操作。
图19A到图19E分别说明了在符号从“+x”转换到除“+x”之外的任何符号的情况下通信系统1R的操作示例。例如,如图19A中所说明,在符号从“+x”转换为“-x”的情况下,信号SIGA通过比低电平电压VL0低的电压从高电平电压VH0变为低电平电压VL。信号SIGB通过比高电平电压VH0高的电压从低电平电压VL0变为高电平电压VH。信号SIGC保持在中间电平电压VM0中。此时,在发送装置10R输出符号“x”的前半周期(例如,0.5UI)中,两个驱动器部29RA一起操作以将输出阻抗设定为约25[Ω],两个驱动器部29RB一起操作以将输出阻抗设定为约25[Ω],并且两个驱动器部29RC一起操作以将输出阻抗设定为约25[Ω]。这同样适用于图19B到图19E中所说明的其它符号转换。应注意,前半周期的长度为0.5UI;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替代地,长度可以长于0.5UI。
以此方式,在根据对比示例的通信系统1R中,输出阻抗被设定为约25[Ω],由此执行预加重操作。这导致输出阻抗与发送路径100的特征阻抗不匹配的周期。这可能会导致波形质量恶化并且因此导致通信系统1R中的通信性能恶化。另外,在通信系统1R中,输出阻抗在输出中间电平电压VM0时瞬间变为约25[Ω],这导致由戴维南端接(Thevenintermination)引起的直流电流的增加,其结果是功耗与直流电流增加有关。另外,两个驱动器部29RA、两个驱动器部29RB和两个驱动器部29RC被设置在通信系统1R中。这导致电路面积的增加。
相反,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1中,改变要导通的晶体管91和94的数量,由此执行去加重操作,并且因此,可保持输出阻抗约为50[Ω]。结果,输出阻抗与发送路径100的特征阻抗匹配,这使得可提高波形质量并因此提高通信性能。另外,在通信系统1中,与根据对比示例的通信系统1R相比,可以抑制由戴维南端接引起的直流电流,这使得可降低功耗。另外,在通信系统1中,逐个提供驱动器部29A、29B和29C,与根据对比示例的通信系统1R相比,这使得可减小电路面积。
[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电压的转换量,在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中设定加重电压。因此,可提高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的波形质量,并且因此可提高通信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改变要导通的晶体管91和94的数量,由此设定加重电压,同时将输出阻抗保持在约50[Ω]。这使得可提高通信性能并降低功耗。
[修改示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出部26基于符号信号Tx1、Tx2和Tx3、符号信号D1、D2和D3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信号SIGA、SIGB和SIGC。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在下文中,详细描述根据本修改示例的发送装置10A。
图20说明了发送装置10A的发送器20A的配置示例。发送器20A包括发送符号发生器22A和输出部26A。发送符号发生器22A基于转换信号TxF9、TxR9和TxP9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符号信号Tx1、Tx2和Tx3。输出部26A基于符号信号Tx1、Tx2和Tx3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信号SIGA、SIGB和SIGC。
图21说明了输出部26A的配置示例。输出部26A包括驱动器控制器27N以及触发器17A、17B和17C。驱动器控制器27N基于与当前符号NS有关的符号信号Tx1、Tx2和Tx3以及时钟信号TxCK来生成信号MAINAN、SUBAN、MAINBN、SUBBN、MAINCN和SUBCN。触发器17A将信号MAINAN和SUBAN延迟落后于时钟信号TxCK一个时钟周期以分别将它们输出为信号MAINAD和SUBAD。触发器17B将信号MAINBN和SUBBN延迟落后于时钟信号TxCK一个时钟周期以分别将它们输出为信号MAINBD和SUBBD。触发器17C将信号MAINCN和SUBCN延迟落后于时钟信号TxCK一个时钟周期以分别将它们输出为信号MAINCD和SUBCD。
利用这样的配置,仍然可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修改示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10执行去加重操作;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发送装置10可以执行预加重操作。图22说明了三个电压状态SH、SM和SL。电压状态SH是与三个高电平电压VH(VH0、VH1和VH2)对应的状态。电压状态SM是与三个中间电平电压VM(VM0、VM1plus和VM1minus)对应的状态。电压状态SL是与三个低电平电压VL(VL0、VL1和VL2)对应的状态。在不应用去加重的情况下,高电平电压VH0是高电平电压。在不应用预加重的情况下,中间电平电压VM0是中间电平电压。在不应用预加重的情况下,低电平电压VL0是低电平电压。利用这样的配置,仍然可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类似的效果。
[修改示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信号SIGA、SIGB和SIGC中的每一个提供三个电压状态SH、SM和SL;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的通信系统。
图23说明了在根据本修改示例的通信系统中使用的n个电压状态S(1)到S(n)。电压状态S各自对应于n个电压。具体地,例如,电压状态S(1)对应于n个电压V(1)0、V(1)1V(1)2、......和V(1)n-1。电压状态S(2)对应于n个电压V(2)(n-1)×0.5减、...、V(2)1减、V(2)0、V(2)1加、...和V(2)(n-1)×0.5加。电压状态S(n-1)对应于n个电压V(n-1)(n-1)×0.5减、...、V(n-1)1减、V(n-1)0、V(n-1)1加、...和V(n-1)(n-1)×0.5加。电压状态S(n)对应于n个电压V(n)0、V(n)1、V(n)2、...和V(n)n-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三个信号SIGA、SIGB和SIGC来发送数据;然而,这不是限制性的。可以通过使用不超过两个信号或不少于四个信号来发送数据。
[其它修改示例]
另外,可以组合这些修改示例中的两个或更多个。
<2.应用实例>
接下来描述已在前述实施方式和修改示例中描述的通信系统的应用示例。
(应用实例1)
图25说明了应用根据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的智能电话300(多功能移动电话)的外观。各种装置安装在智能电话300中。根据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应用于在这些装置之间交换数据的通信系统。
图24说明了在智能电话300中使用的应用处理器310的配置示例。应用处理器310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311、存储器控制器312、电源控制器313、外部接口314、GPU(图形处理单元)315、媒体处理器316、显示控制器317和MIPI(移动行业处理器接口)接口318。在该示例中,CPU311、存储器控制器312、电源控制器313、外部接口314、GPU315、媒体处理器316和显示控制器317耦接到系统总线319以允许经由系统总线319进行相互数据交换。
CPU 311根据程序来处理在智能电话300中处置的各种信息。存储器控制器312控制在CPU311执行信息处理时使用的存储器501。电源控制器313控制智能电话300的电源。
外部接口314是用于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的接口。在该示例中,外部接口314耦接到无线通信部502和图像传感器410。无线通信部502与移动电话基站进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部502包括例如基带部、RF(射频)前端部分和其它部件。图像传感器410获取图像,并且包括例如CMOS传感器。
GPU 315执行图像处理。媒体处理器316处理诸如语音、字母和图形等信息。显示控制器317经由MIPI接口318控制显示器504。MIPI接口318将图像信号发送到显示器504。例如,可以使用YUV格式信号、RGB格式信号或任何其它格式信号作为图像信号。例如,MIPI接口318基于从包括晶体谐振器的振荡器电路330供应的参考时钟进行操作。例如,根据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应用于MIPI接口318与显示器504之间的通信系统。
图26说明了图像传感器410的配置示例。图像传感器410包括传感器部411、ISP(图像信号处理器)412、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编码器413、CPU414、RAM(随机存取存储器)415、ROM(只读存储器)416、电源控制器417、I2C(内部集成电路)接口418以及MIPI接口419。在该示例中,这些块耦接到系统总线420以允许经由系统总线420进行相互数据交换。
传感器部411获取图像,并且由例如CMOS传感器配置。ISP412对由传感器部411获取的示图像执行预定处理。JPEG编码器413对由ISP412处理的示图像进行编码以生成JPEG格式图像。CPU 414根据程序来控制图像传感器410的相应块。RAM 415是在CPU 414执行信息处理时使用的存储器。ROM 416存储要在CPU 414中执行的程序、通过校准获得的设定值,以及任何其它信息。电源控制器417控制图像传感器410的电源。I2C接口418从应用处理器310接收控制信号。虽然未说明,但是除了控制信号之外,图像传感器410还从应用处理器310接收时钟信号。具体地,图像传感器410可基于各种频率的时钟信号进行操作。MIPI接口419将图像信号发送到应用处理器310。例如,可以使用YUV格式信号、RGB格式信号或任何其它格式信号作为图像信号。例如,MIPI接口419基于从包括晶体谐振器的振荡器电路430供应的参考时钟进行操作。例如,根据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应用于MIPI接口419与应用处理器310之间的通信系统。
(应用实例2)
图27说明了应用根据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的车辆控制系统600的配置示例。车辆控制系统600控制汽车、电动车辆、混合动力电动车辆、两轮车辆等的操作。该车辆控制系统600包括驱动系统控制单元610、车身系统控制单元620、电池控制单元630、车外信息检测单元640、车载信息检测单元650和集成控制单元660。这些单元经由通信网络690彼此耦接。例如,可以使用符合任何标准的网络(诸如CAN(控制器局域网)、LIN(本地互连网络)、LAN(局域网)和FlexRay(注册商标))作为通信网络690。每个单元包括例如微计算机、存储部、驱动要控制的装置的驱动电路、通信I/F等。
驱动系统控制单元610控制与车辆的驱动系统有关的装置的操作。车辆状态检测部611耦接到驱动系统控制单元610。车辆状态检测部611检测车辆的状态。车辆状态检测部611包括例如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加速器踏板和制动器踏板的操作量或转向角的传感器,或任何其它传感器。驱动系统控制单元610基于由车辆状态检测部611检测的信息来控制与车辆的驱动系统有关的装置的操作。例如,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应用于驱动系统控制单元610与车辆状态检测部611之间的通信系统。
车身系统控制单元620控制安装在车辆上的各种装置(诸如无钥匙进入系统、电动车窗装置和各种灯)的操作。
电池控制单元630控制电池631。电池631耦接到电池控制单元630。电池631向驱动电动机供电,并且包括例如二次电池、冷却系统等。电池控制单元630从电池631获取诸如温度、输出电压和剩余电池量等信息,并且基于该信息来控制电池631的冷却系统等。例如,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应用于电池控制单元630与电池631之间的通信系统。
车外信息检测单元640检测车外信息。成像部641和车外信息检测单元642耦接到车外信息检测单元640。成像部641捕获车辆外部的示图像,并且包括例如飞行时间(ToF)相机、立体相机、单摄相机、红外相机等。车外信息检测部642检测车外信息,并且包括例如检测天气和气候的传感器、检测车辆周围的其它车辆、障碍物、行人等的传感器,以及任何其它传感器。车外信息检测单元640基于由成像部641获取的示图像以及由车外信息检测部642检测到的信息来识别例如天气和气候、路况等,并且检测物体,诸如车辆周围的其它车辆、障碍物、行人、标志和道路上的字母,或者检测物体与车辆之间的距离。例如,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应用于车外信息检测单元640与成像部641和车外信息检测部642中的每一个之间的通信系统。
车载信息检测单元650检测车内信息。驾驶员状态检测部651耦接到车载信息检测单元650。驾驶员状态检测部651检测驾驶员的状态,并且包括例如相机、生物传感器、麦克风等。车载信息检测单元650基于驾驶员状态检测部651检测到的信息来监控例如驾驶员的疲劳程度或驾驶员的集中程度、驾驶员是否在打瞌睡以及任何其它因素。例如,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应用于车载信息检测单元650与驾驶员状态检测部651之间的通信系统。
集成控制单元660控制车辆控制系统600的操作。操作部661、显示部662和仪表板663耦接到集成控制单元660。乘员操作该操作部661。操作部661包括例如触摸板、各种按钮、开关等。显示部662显示图像,并且由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等配置。仪表板663显示车辆的状态,并且包括诸如速度计、各种警告灯等仪表。例如,任何前述实施方式等的通信系统应用于集成控制单元660与操作部661、显示部662和仪表板663中的每一个之间的通信系统。
虽然上面已经参考实施方式和修改示例以及电子设备的应用示例描述了该技术,但是该技术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等,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修改。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当前符号NS和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来设定每个电压状态中的电压电平等,这是非限制性的。替代地,可以基于例如当前符号NS、领先一个符号的符号DS以及领先两个符号的符号来设定每个电压状态的电压电平。在这种情况下,发送装置充当为所谓的3抽头FIR滤波器并且执行去加重操作。应注意,该技术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基于包括当前符号NS的四个或更多个符号来设定每个电压状态的电压电平。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效果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可具有其它效果。
应注意,该技术可以具有以下配置。
(1)一种发送装置,包括:
驱动器部,驱动器部能够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并且设定每个电压状态中的电压;以及
控制部,设定基于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使驱动器部执行加重。
(2)根据(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包括第一电压状态、第二电压状态以及处于第一电压状态与第二电压状态之间的第三电压状态,并且
在从第一电压状态转换到第二电压状态的情况下的加重电压大于在从第一电压状态转换到第三电压状态的情况下的加重电压。
(3)根据(2)所述的发送装置,
其中驱动器部包括:
第一驱动器部,第一驱动器部选择性地将第一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设定为第一电压状态、第二电压状态和第三电压状态中的任一个;
第二驱动器部,第二驱动器部选择性地将第二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设定为第一电压状态、第二电压状态和第三电压状态中的任一个;以及
第三驱动器部,其选择性地将第三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设定为第一电压状态、第二电压状态和第三电压状态中的任一个,并且
其中第一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第二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和第三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彼此不同。
(4)根据(3)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数据信号指示符号的序列,并且
控制部根据符号的序列来设定第一输出终端、第二输出终端和第三输出终端中的每一个处的加重电压。
(5)根据(4)所述的发送装置,进一步包括:
信号生成部,信号生成部基于指示符号转换的转换信号来生成指示符号的第一符号信号以及第二符号信号,第二符号信号指示领先由第一符号信号指示的符号一个符号的符号,
其中,控制部基于第一符号信号和第二符号信号来设定第一输出终端、第二输出终端和第三输出终端中的每一个处的加重电压。
(6)根据(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第一驱动器部、第二驱动器部和第三驱动器部基于第一符号信号来分别设定第一输出终端、第二输出终端和第三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
(7)根据(4)所述的发送装置,进一步包括信号生成部,信号生成部基于指示符号转换的转换信号来生成指示符号的符号信号,
其中控制部基于由符号信号指示的符号的序列来设定第一输出终端、第二输出终端和第三输出终端中的每一个处的加重电压。
(8)根据(3)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第一驱动器部包括:
第一电路,第一电路被设置在从第一电源到第一输出终端的路径上;以及
第二电路,第二电路被设置在从第二电源到第一输出终端的路径上,并且
控制部设定第一电路的阻抗与第二电路的阻抗的阻抗比,并且由此设定在第一输出终端处的加重电压。
(9)根据(8)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控制部设定阻抗比以使第一电路的阻抗与第二电路的阻抗的并联阻抗是恒定的。
(10)根据(8)或(9)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第一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子电路,每个第一子电路包括被设置在从第一电源到第一输出终端的路径上的第一电阻器和第一晶体管,
第二电路包括多个第二子电路,每个第二子电路包括被设置在从第二电源到第一输出终端的路径上的第二电阻器和第二晶体管,并且
控制部设定多个在第一电路中的第一晶体管中要导通的第一晶体管的数量,并且设定多个在第二电路中的第二晶体管中要导通的第二晶体管的数量,并且由此设定第一输出终端处的加重电压。
(11)根据(10)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多个第一子电路被分组为多个第一组,
多个第二子电路被分组为多个第二组,并且
控制部使第一电路中的多个第一晶体管以第一组为单位导通和关断,并且使第二电路中的多个第二晶体管以第二组为单位导通和关断,并且由此设定第一输出终端处的加重电压。
(12)根据(1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多个第一组包括第一子组和第二子组,并且
属于第一子组的第一子电路的数量与属于第二子组的第一子电路的数量不同。
(13)根据(1)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每个电压状态中的电压能够被设定为具有与预定数量相同的电压数量,电压彼此不同。
(14)根据(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加重包括去加重。
(15)根据(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加重包括预加重。
(16)一种发送方法,包括:
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并且
设定基于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执行加重。
(17)一种被设置有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通信系统,发送装置包括:
驱动器部,驱动器部能够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并且设定每个电压状态中的电压;以及
控制部,控制部设定基于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使驱动器部执行加重。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2月22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6-031222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引入本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它们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17)
1.一种发送装置,包括:
驱动器部,所述驱动器部能够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并且设定每个所述电压状态中的电压;以及
控制部,设定基于所述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使所述驱动器部执行加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包括第一电压状态、第二电压状态以及处于所述第一电压状态与所述第二电压状态之间的第三电压状态,并且
在从所述第一电压状态转换到所述第二电压状态的情况下的加重电压大于在从所述第一电压状态转换到所述第三电压状态的情况下的加重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装置,
其中所述驱动器部包括:
第一驱动器部,所述第一驱动器部选择性地将第一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设定为所述第一电压状态、所述第二电压状态和所述第三电压状态中的任一个;
第二驱动器部,所述第二驱动器部选择性地将第二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设定为所述第一电压状态、所述第二电压状态和所述第三电压状态中的任一个;以及
第三驱动器部,所述第三驱动器部选择性地将第三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设定为所述第一电压状态、所述第二电压状态和所述第三电压状态中的任一个,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所述第二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和所述第三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彼此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数据信号指示符号的序列,并且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符号的序列来设定所述第一输出终端、所述第二输出终端和所述第三输出终端中的每一个处的加重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装置,进一步包括:
信号生成部,所述信号生成部基于指示符号转换的转换信号来生成指示所述符号的第一符号信号以及第二符号信号,所述第二符号信号指示领先由所述第一符号信号指示的符号一个符号的符号,
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一符号信号和所述第二符号信号来设定所述第一输出终端、所述第二输出终端和所述第三输出终端中的每一个处的加重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部、所述第二驱动器部和所述第三驱动器部基于所述第一符号信号来分别设定所述第一输出终端、所述第二输出终端和所述第三输出终端处的电压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送装置,进一步包括信号生成部,所述信号生成部基于指示符号转换的转换信号来生成指示所述符号的符号信号,
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符号信号指示的所述符号的序列来设定所述第一输出终端、所述第二输出终端和所述第三输出终端中的每一个处的所述加重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驱动器部包括:
第一电路,所述第一电路被设置在从第一电源到所述第一输出终端的路径上;以及
第二电路,所述第二电路被设置在从第二电源到所述第一输出终端的路径上,并且
所述控制部设定所述第一电路的阻抗与所述第二电路的阻抗的阻抗比,并且由此设定在所述第一输出终端处的加重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设定所述阻抗比以使所述第一电路的阻抗与所述第二电路的阻抗的并联阻抗是恒定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多个第一子电路,每个所述第一子电路包括被设置在从所述第一电源到所述第一输出终端的路径上的第一电阻器和第一晶体管,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多个第二子电路,每个所述第二子电路包括被设置在从所述第二电源到所述第一输出终端的路径上的第二电阻器和第二晶体管,并且
所述控制部设定在所述第一电路中的多个第一晶体管中要导通的第一晶体管的数量,并且设定在所述第二电路中的多个第二晶体管中要导通的第二晶体管的数量,并且由此设定所述第一输出终端处的加重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第一子电路被分组为多个第一组,
多个所述第二子电路被分组为多个第二组,并且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电路中的多个所述第一晶体管以所述第一组为单位导通和关断,并且使所述第二电路中的多个所述第二晶体管以所述第二组为单位导通和关断,并且由此设定所述第一输出终端处的加重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组包括第一子组和第二子组,并且
属于所述第一子组的第一子电路的数量与属于所述第二子组的第一子电路的数量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每个所述电压状态中的电压能够被设定为具有与所述预定数量相同的电压数量,所述电压彼此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加重包括去加重。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所述加重包括预加重。
16.一种发送方法,包括:
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并且
设定基于所述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执行加重。
17.一种被设置有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通信系统,所述发送装置包括:
驱动器部,所述驱动器部能够通过使用三个或更多个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来发送数据信号并且设定每个所述电压状态中的电压;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设定基于所述预定数量的电压状态之间的转换的加重电压,并且由此使所述驱动器部执行加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07017.8A CN114006796B (zh) | 2016-02-22 | 2017-01-18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31222 | 2016-02-22 | ||
JP2016031222 | 2016-02-22 | ||
PCT/JP2017/001545 WO2017145585A1 (ja) | 2016-02-22 | 2017-01-18 |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07017.8A Division CN114006796B (zh) | 2016-02-22 | 2017-01-18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02341A true CN108702341A (zh) | 2018-10-23 |
CN108702341B CN108702341B (zh) | 2021-11-23 |
Family
ID=5968632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1618.XA Active CN108702341B (zh) | 2016-02-22 | 2017-01-18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CN202111307017.8A Active CN114006796B (zh) | 2016-02-22 | 2017-01-18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07017.8A Active CN114006796B (zh) | 2016-02-22 | 2017-01-18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0693685B2 (zh) |
EP (1) | EP3422649B1 (zh) |
JP (2) | JP6950674B2 (zh) |
KR (1) | KR102612111B1 (zh) |
CN (2) | CN108702341B (zh) |
SG (1) | SG11201806229UA (zh) |
TW (1) | TWI722090B (zh) |
WO (1) | WO20171455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2090B (zh) * | 2016-02-22 | 2021-03-21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 |
US10419246B2 (en) | 2016-08-31 | 2019-09-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PHY training pattern for adaptive equalization, adaptive edge tracking and delay calibration |
WO2018174569A1 (en) | 2017-03-22 | 2018-09-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ransmission using harq in communication or broadcasting system |
KR102422140B1 (ko) * | 2017-11-07 | 2022-07-1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 및 그를 위한 주행 모드 제어 방법 |
US10298381B1 (en) | 2018-04-30 | 2019-05-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phase clock data recovery with adaptive tracking for a multi-wire, multi-phase interface |
US10333690B1 (en) | 2018-05-04 | 2019-06-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alibration pattern and duty-cycle distortion correction for clock data recovery in a multi-wire, multi-phase interface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4672A (zh) * | 2003-06-20 | 2005-02-02 | 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低压差分信号的数据传输设备 |
CN1841934A (zh) * | 2005-03-31 | 2006-10-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用于串行通信的高速驱动器 |
US20070273425A1 (en) * | 2006-05-25 | 2007-11-29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De-emphasi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digital signals through capacitively loaded lines |
US20110163791A1 (en) * | 2010-01-05 | 2011-07-07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Output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pre-emphasis function |
US20120049897A1 (en) * | 2010-08-26 | 2012-03-01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Output buffer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
CN202998056U (zh) * | 2012-12-11 | 2013-06-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预加重装置 |
CN103283148A (zh) * | 2010-12-28 | 2013-09-04 |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预加重的电压模式驱动器 |
CN104423406A (zh) * | 2013-08-30 | 2015-03-18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压驱动器和电流驱动器的发送器 |
CN104426365A (zh) * | 2013-08-23 | 2015-03-18 | 美格纳半导体有限公司 | 电流控制模式直流至直流转换器 |
CN104678311A (zh) * | 2015-01-29 | 2015-06-03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压状态的检测装置 |
US20150319014A1 (en) * | 2014-05-05 | 2015-11-05 | Global Unichip Corporation | Voltage mode transmitter |
WO2015182047A1 (en) * | 2014-05-30 | 2015-12-03 | Sony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unit, reception uni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60012765A1 (en) * | 2014-07-14 | 2016-01-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isplay driver ic for driving with high speed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60861B2 (ja) | 1993-03-02 | 2003-01-07 | 株式会社ソニー木原研究所 | シリアルディジタルデータの伝送方法及び伝送装置 |
JP3573701B2 (ja) * | 2000-09-14 | 2004-10-06 | Nec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出力バッファ回路 |
JP2003309461A (ja) * | 2002-04-15 | 2003-10-31 | Nec Electronics Corp | 出力バッファ回路 |
JP5017903B2 (ja) * | 2006-03-30 | 2012-09-0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プリエンファシス調整方式及び方法 |
US9231790B2 (en) * | 2007-03-02 | 2016-0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phase phase and polarity encoded serial interface |
US8064535B2 (en) | 2007-03-02 | 2011-1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hree phase and polarity encoded serial interface |
JP2009077099A (ja) | 2007-09-20 | 2009-04-09 | Panasonic Corp | 信号送信機、信号受信機及び多重差動伝送システム |
US8446168B2 (en) * | 2010-12-14 | 2013-05-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e-emphasis technique for on-chip voltage-driven single-ended-termination drivers |
US8669792B2 (en) * | 2011-09-02 | 2014-03-11 | Kool Chip, Inc. | Voltage mode driver using pre-emphasis and de-emphasis signals |
CN102545884B (zh) * | 2012-02-17 | 2014-04-16 | 无锡芯骋微电子有限公司 | 带有高效能预加重均衡的电压型数据发送器 |
US20140112401A1 (en) * | 2012-06-15 | 2014-04-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3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an n-phase polarity data communications link |
US9325543B2 (en) | 2012-11-11 | 2016-04-26 | Ethertronics, Inc. | Multi-mode active circuit control and activation system |
US9065399B2 (en) * | 2013-06-14 | 2015-06-23 | Altera Corporation | Programmable high-speed voltage-mode differential driver |
US9276731B2 (en) * | 2013-08-08 | 2016-03-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phase signal transition alignment |
JP6295559B2 (ja) | 2013-09-13 | 2018-03-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信号送信装置、信号受信装置及び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
TWI752898B (zh) * | 2014-03-25 | 2022-01-21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發訊裝置及通訊系統 |
US9148198B1 (en) * | 2014-05-21 | 2015-09-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ogrammable pre-emphasis circuit for MIPI C-PHY |
US9473291B2 (en) * | 2014-07-08 | 2016-10-18 | Intel Corporation |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switching jitter |
EP3175767A4 (en) | 2014-08-01 | 2018-03-28 | Olympus Corporation | Control device and endoscope system |
KR20160121224A (ko) | 2015-04-10 | 2016-10-19 |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 고속 통신을 위한 전송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인터페이스 회로 및 시스템 |
US9470566B1 (en) | 2015-04-14 | 2016-10-18 | Onicon, Inc. | Transducer mounted between two spaced-apart interior surfaces of a cavity in the wall of a flow tube |
KR20170025868A (ko) * | 2015-08-31 | 2017-03-08 |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 고속 통신을 위한 전송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인터페이스 회로 및 시스템 |
TWI748976B (zh) * | 2016-02-02 | 2021-12-11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發送裝置及通信系統 |
TWI722090B (zh) * | 2016-02-22 | 2021-03-21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 |
TW202337178A (zh) * | 2016-03-01 | 2023-09-16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發送裝置、發送方法及通信系統 |
JP6780296B2 (ja) * | 2016-05-31 | 2020-11-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CN109479039B (zh) * | 2016-07-26 | 2022-01-04 |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JP7079206B2 (ja) * | 2016-12-14 | 2022-06-01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
2017
- 2017-01-12 TW TW106100925A patent/TWI722090B/zh active
- 2017-01-18 US US16/074,260 patent/US10693685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1-18 WO PCT/JP2017/001545 patent/WO201714558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1-18 KR KR1020187020839A patent/KR102612111B1/ko active Active
- 2017-01-18 EP EP17756027.3A patent/EP3422649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1-18 JP JP2018501048A patent/JP6950674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1-18 SG SG11201806229UA patent/SG11201806229UA/en unknown
- 2017-01-18 CN CN201780011618.XA patent/CN108702341B/zh active Active
- 2017-01-18 CN CN202111307017.8A patent/CN114006796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02 US US16/890,262 patent/US11218344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9-16 JP JP2021150997A patent/JP7259904B2/ja active Active
- 2021-12-01 US US17/539,905 patent/US1175042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74672A (zh) * | 2003-06-20 | 2005-02-02 | 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低压差分信号的数据传输设备 |
CN1841934A (zh) * | 2005-03-31 | 2006-10-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用于串行通信的高速驱动器 |
US20070273425A1 (en) * | 2006-05-25 | 2007-11-29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De-emphasi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digital signals through capacitively loaded lines |
US20110163791A1 (en) * | 2010-01-05 | 2011-07-07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Output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pre-emphasis function |
US20120049897A1 (en) * | 2010-08-26 | 2012-03-01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Output buffer circuit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
CN103283148A (zh) * | 2010-12-28 | 2013-09-04 |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预加重的电压模式驱动器 |
CN202998056U (zh) * | 2012-12-11 | 2013-06-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预加重装置 |
CN104426365A (zh) * | 2013-08-23 | 2015-03-18 | 美格纳半导体有限公司 | 电流控制模式直流至直流转换器 |
CN104423406A (zh) * | 2013-08-30 | 2015-03-18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压驱动器和电流驱动器的发送器 |
US20150319014A1 (en) * | 2014-05-05 | 2015-11-05 | Global Unichip Corporation | Voltage mode transmitter |
WO2015182047A1 (en) * | 2014-05-30 | 2015-12-03 | Sony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unit, reception uni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160012765A1 (en) * | 2014-07-14 | 2016-01-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isplay driver ic for driving with high speed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
CN104678311A (zh) * | 2015-01-29 | 2015-06-03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压状态的检测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马春明,解大等: "SVG的电压控制策略", 《电力自动化设备 分析与研究》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422649B1 (en) | 2020-05-13 |
US20190386855A1 (en) | 2019-12-19 |
JP2021185721A (ja) | 2021-12-09 |
EP3422649A1 (en) | 2019-01-02 |
US11750421B2 (en) | 2023-09-05 |
US20220191068A1 (en) | 2022-06-16 |
US20200304346A1 (en) | 2020-09-24 |
CN114006796A (zh) | 2022-02-01 |
CN114006796B (zh) | 2024-04-05 |
US10693685B2 (en) | 2020-06-23 |
CN108702341B (zh) | 2021-11-23 |
US11218344B2 (en) | 2022-01-04 |
WO2017145585A1 (ja) | 2017-08-31 |
KR20180117599A (ko) | 2018-10-29 |
KR102612111B1 (ko) | 2023-12-11 |
TWI722090B (zh) | 2021-03-21 |
JP6950674B2 (ja) | 2021-10-13 |
SG11201806229UA (en) | 2018-08-30 |
JP7259904B2 (ja) | 2023-04-18 |
EP3422649A4 (en) | 2019-01-16 |
JPWO2017145585A1 (ja) | 2019-01-24 |
TW201733279A (zh) | 2017-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02341A (zh)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
US11476893B2 (en) |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8702342B (zh)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
US10554234B2 (en) |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0812053B2 (en) |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8476182A (zh)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
JP7416779B2 (ja)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