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637C - 墨盒 - Google Patents
墨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637C CN1086637C CN94116858A CN94116858A CN1086637C CN 1086637 C CN1086637 C CN 1086637C CN 94116858 A CN94116858 A CN 94116858A CN 94116858 A CN94116858 A CN 94116858A CN 1086637 C CN1086637 C CN 108663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chamber
- print cartridge
- ink cartridge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1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6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68 de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28 down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其包含:向记录头提供油墨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仅与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三腔室,第二腔室仅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连通;第三腔室这样定位,其沿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侧壁从壳体前壁至后壁的方向延伸,壳体的底壁具有这样的形状,当在使用中墨盒连接至喷墨记录装置上时,形成第三腔室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底壁的设置高度高于形成第一和第二腔室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底壁。这样的结构就进一步减小喷墨装置的尺寸。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更换的、组合式、一体化的墨盒,它与喷墨头相连、并存储供喷墨头使用的墨水,该墨盒应用于喷墨记录装置。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特殊的内部结构的墨盒,并提供给喷墨头和打印机,其使用该墨盒,并且被应用于记录的一些装置,例如复印机、传真机等等以及通讯设备,办公室工作设备组合装置、打印机等应用喷墨技术的装置。
近年来,一些喷墨记录装置已逐渐做得小型化,并且已提出了一些改进的配置,以适应于个人使用的需求。特别是在供个人使用的一些记录装置的情况下,使用如一种将其中的记录头部和墨盒部一体化后作为一个单独单元的一体化的可更换墨盒装置的类型,对于小型结构和低成本已成为一种优选的配置。
在这类装置中,单色记录(通常用于记录字符)类型的装置大多只使用黑色墨水。然而,即使是在这种供个人使用的装置中,因使用方式的多样性已发展为增加了对彩色记录(包括多色调记录)或全色记录的需要。
实现这种彩色记录的最简单的结构是准备所需数量的支架,其安装记录头盒一体化类型的墨盒,和将记录头一体化型墨盒,该墨盒已注入所需色彩的墨水,安装到该支架上。但在这样的结构中,对每一个被安装的记录头盒一体化类型的墨盒,都需要有一个支架,因而使整个装置体积庞大。
另一方面,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198861/1990中提出了一种墨盒,其中记录头部和墨盒部可以分开,以便有效利用比墨盒中所装的墨水的寿命要长的记录头。同样在上面所提及的申请中,还提供了一种可用于四种色彩(黄、青色、品红、黑)完成彩色记录的一体化的墨盒结构。
然而,在这种四色彩一体化型的墨盒中,由于进行彩色记录图像的色彩不同,而使得各种色彩的墨水的使用频率也不相同。通常在形成图像时,黑色墨水的耗费率要多于其它颜色的墨水,因此当除黑色以外,其它颜色的墨水还剩余足够数量时,就不得不更换墨盒。
另一方面,对于这种可更换型墨盒,由于墨盒的更换频率增加而引起从外部渗入喷墨记录头与墨盒结合部的气泡数量的增加,而这些气泡将会使喷墨记录头中喷墨不稳定。
此外较频繁地更换喷墨记录头增大了安装在喷墨记录头和墨盒之间的过滤芯损坏的可能性。
进而,在多浓度记录的情况下,因在所记录的图像中需使用不同浓度的墨水以实现多灰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形成图像的高光部分的淡色墨水的使用频率增高,这也将引起和彩色记录相类似的问题。
另一方面,考虑到个人使用习惯,常会使用特定色彩的墨水。在这种情况下,事先组装了的墨盒就不能满足使用特定色彩的要求。
通过研究各种结构的墨盒的内部构造,没有发现有说服力的关于这类可更换性的减小了体积装置这方面的现有技术文献。作为现有技术的文献的日本专利申请522/1990号中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的墨盒,其中墨盒相对其整个结构来说,只用于储存墨水。该文献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墨盒,在其上部有一个第一级储墨部分,只用于储存大量墨水,喷墨记录头位于下部,在喷墨记录头与储墨部分之间,有一个多孔件。在这个发明中,由于多孔件未封装在储墨部分中,而只设置在墨水流经的路径中,所以改善了墨水的使用效率,此外,通过在多孔件的一侧形成一个用于储存墨水的第二级储墨部分,使得在记录时施加到记录头上的负压基本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当温度升高时(压力降低),它能储存因空气膨胀而从第一级储墨部分中流出的墨水。
但是,在上述文献中所公开的发明里,多孔件被从上面的第一级储墨部中流出的墨水弄得非常湿,并已存留了大量的墨水,因此多孔件中基本不存在负压。所以即使受到很小的震动,墨水也会经记录头上的喷嘴溅射出来。所以所公开的这种墨盒并不实用。另外如果可更换墨盒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墨水容器是安装在喷墨记录头上其用于封闭结构,也会造成墨水通过多孔件溢漏出,因此也未能在实际应用中使用。
另一方面,已知一种墨盒,其中墨水被封装在一个袋中,而这个袋与一个弹簧结构相联系以维持袋中的负压稳定。但是这种结构成本昂贵,而且制造能维持这种性能的弹簧结构是很困难的。
总之,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发现一种用于喷墨(非接触记录型)记录装置的墨盒价钱合理而且技术上也令人满意。
本申请人除对现有技术中的墨盒的可更换性进行研究外,还对下列问题进行了研究。作为适用于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的墨水容器,要求它能够在打印时,根据记录头的喷墨量,平缓地供应墨水,而在机器不使用时,不会产生墨水的溢漏。为了满足这两项要求而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对于喷墨打印机的技术特性而言,重要的是要具有这样的基本结构:有一个放置负压产生件和具有与大气连通的通气部的第一存储部,和与第一存储部相连通的第二存储部,第二存储部在基本上处于密封条件下直接存储用于供给第一存储部的墨水。
另一方面,本申请通过研究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不同的接触型记录技术,对喷墨打印机技术领域的技术特性作了综述。一般来说,通过与记录媒体接触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中的笔由具有墨水吸附能力和保持能力的记录笔芯供应墨水。因此,这种记录笔芯必须放置在空气中,而且还需要有一个墨水浸渍体用于在饱和条件下保持与记录笔芯直接接触部分的墨水。也就是说,接触式记录技术与喷墨打印领域的技术特性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检索,找到了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16385/1982。该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记录装置的笔,其采用了上述的记录笔芯(多孔墨水吸收芯),并通过与记录媒体接触来进行记录。
在上述申请中公开的发明包括下述基本构件,一个与设置在下面的记录笔芯相接触的第一吸收件和位于与大气相通一侧的可轻微吸收墨水但比第一吸收件吸收墨水性能差的第二吸收件,还有一个从记录笔芯向下延伸出来的中心空腔以及一个用于从两边中心空腔供应墨水的密闭储墨室。以这种结构,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引起密闭储墨室内的空气膨胀而使墨水流出时,墨水进入第一吸收件,而未能被第一吸收件吸收的剩余的墨水,则由第二吸收件吸收,从而使墨水不致于从记录笔芯中滴出。上述申请还包括一个给定宽度的凹槽,其沿中心空腔和密闭储墨室之间的同间隔壁不同的一个侧表面的最下端到最上端之间延伸,当两个密闭储墨室中之一变空而只储存空气时,用于将因热膨胀而产生的多余体积的空气,从通气孔中排出。
本发明人试图将上述的储墨结构应用于只有极少技术相似性的非接触记录型喷墨头时,发现了新的问题,即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墨水通过通气孔溢出。而且由于作为墨水浸渍体的第一吸收体,在饱和条件下,不存在负压而使墨水聚集在直接与记录笔芯接触的区域中,与喷墨技术是不同的。这些新问题过去没被记录笔设备领域的人员认识到,也没有人提出稳定负压的技术建议。
肯定的是,上述申请中给定宽度的凹槽具有促进墨水中空气排出的功能,但它也会促进墨水通过通气孔溢出。此外,在储墨腔两边的墨水的消耗量是不均衡的。所以一旦有一个储墨腔中的墨水用完了,尽管另一个储墨腔中还有相当多的墨水,也不能进行喷墨记录。这显然是浪费储墨腔中的墨水,而使喷墨技术不完善,这个问题是由大量的空气渗入第一吸收件而造成墨水供应堵塞而引起的。
在一份共同转让的发明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墨盒,它可以解决上面所提到的问题。该发明将使喷墨技术在下述的基本结构中具有有效的性能,这个基本结构包括放置负压产生件和具有与空气连通的通气部分的第一储墨腔,与第一储墨腔相通并基本保持密封条件下和直接储存供给第一储墨腔墨水的第二储墨腔。按照这种结构,由于墨盒具有从储墨腔开始使用到使用完为止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负压基本稳定的结构。因此有可能提供可更换的墨盒,而使喷墨头和打印机适用于相对高速的记录。
本发明人试图提出一种墨盒,它能够改进具有共同转让发明的结构的支架安装型墨盒中的储墨腔,并且还可使喷墨装置尺寸减小。在这种尝试中,如果在已有的第一和第二储墨腔的储墨的墨盒中附加较多的储墨腔时,如果所附加的储墨腔设置在墨水供应部的后端就会增大装置的尺寸,另一方面,如果将所增加的储墨腔设置在墨水输送部的下侧,在附加储墨腔中所保存的墨水量就会增加。进而如果附加储墨腔放置在上侧,则对应于第一储墨腔和封闭的第二储墨腔之间的墨水水位差的墨水供给速度以及在气-液交换中附加墨腔中的墨水,都会使因墨水溢漏以及环境条件变化时吸收件中的墨水吸收区域的变化而造成墨水供应不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它能够改善具有共同转让的发明结构的支架安装型墨盒中的储墨腔室,以进一步减小喷墨装置的尺寸。
当设置附加的墨腔时,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墨水的输送特性随储墨盒的固有振动频率的改变而变化。所以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解决上面提出问题的结构的墨盒。
另外,如果采用附加墨腔,就需要使用各种合理结构的间隔件以防止降低墨盒强度,需要改进墨水的输送特性、需要设置附加墨腔的底部区域以减少墨水的残留量。还要留出一个间隙位置以改善附加墨水腔分隔部分的墨水输送特性以及改善气体和液体的交换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它能够减少更换频率并改善用于保证能够稳定供应墨水的墨盒的安装性能。
不尽如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装置和用于这种喷墨打印装置的墨盒,它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在前述的墨盒的基本结构中,包括放置负压产生件并有与大气相连通的通气孔的第一储墨腔和与第一储存腔相连通的且基本维持密封条件的直接储存墨水以供给第一储存腔的第二储存腔。(这种结构在下文中将称作“前述基本结构”)。如果灌的墨水是高表面张力的,则会因未知原因而产生墨水的溢漏。这是在现有技术中所未预见的新现象。本发明人已经认识到需要分析这种现象以提出具有较高可靠性的墨盒。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可用于初次注入和再注入的再加注墨水,这可以使具有两个储墨腔的盒结构特性更稳定,而且相对于背景技术的用于喷墨中的墨盒具有新颖性。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和喷墨装置,它可以减少气泡渗入的几率以及防止记录头过滤芯的损坏,通常这种损坏是由于用其它方法更换墨盒芯而引起的。本发明还可以使墨盒的更换简单、消除使喷墨不稳定因素而使之形成稳定图像。本发明还使喷墨打印装置无需增加体积就可以使之进行彩色记录,并且还为单色墨盒和至少两种颜色或至少多容积的墨盒提供可相容的结构。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装置,它具有可拆卸式安装墨盒的支架,使其为多个记录头输送墨水成为可能。该支架可拆卸地分别安装使多个墨盒一体化的装黑色墨水的第一墨盒和使多个墨盒一体化的用于盛装除黑色以外的其余三种颜色墨水的第二墨盒,第一和第二墨盒设有一个啮合部,用于在啮合部的凹凸啮合,并用以达成减少墨盒的更换频率、改善安装性能和达成能稳定供应墨水。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它包括设置负压产生件并具有与大气相通的通气孔的第一储存腔室,和通过仅有的一个微细连通部分与第一储存腔连通的第二储存腔,其具有基本保持密封状态并直接存储墨水以供应第一储存室,其中储墨密封部分在第一和第二储存腔侧仅与第二储存腔连通,从而可以实现整个结构的尺寸减小,避免墨水输送不畅并可以避免弯月液位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使提供的这种墨盒其利用分割件提供的支架来支撑。和具有用于第一和第二储存腔之间的分隔件相配合的凹槽以及一个储墨腔密封件其相对支架简便定位并能够与墨盒记录头一侧的连接部分准确地连接的同时保持自身的自由度。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连接至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墨盒,其包括具有前壁、后壁、侧壁、顶壁和底壁的壳体,并且包含:
第一腔室,其向记录头提供油墨,该第一腔室包含负压产生材料,并且具有与大气连通的通气孔;
第二腔室,其沿从壳体前壁至后壁的方向设置在第一腔室的后面,设有第一腔室的储墨部,并且通过连通孔与第一腔室连通;
第三腔室,其设有第二腔室的储墨部,并且仅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腔室除了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连通外在本质上是封闭的;
其特征在于,第三腔室这样定位,其沿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侧壁从壳体前壁至后壁的方向延伸,壳体的底壁具有这样的形状,当在使用中墨盒连接至喷墨记录装置上时,形成第三腔室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底壁的设置高度高于形成第一和第二腔室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底壁。
特别是,本发明的墨盒进一步包括一通道,该通道沿在第一和第二腔室之间延伸的一个间隔壁延伸,该通道内没有负压产生材料。
特别是,所述第三腔室包含至少一个加强壁。
特别是,第一和第二腔室之间的连通孔被限定在划分第一和第二腔室的一个间隔壁和墨盒的一个内壁之间,第一腔室具有一个油墨供应出口,该出口限定在面对所述间隔壁的前壁内。
特别是,所述油墨供应出口允许记录头供应管的插入,所述负压产生材料在所述出口附近通过所述供应管的插入而被压缩。
特别是,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由限定所述连通孔的间隔壁分隔,所述间隔板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内,这样,所述间隔板偏置于所述间隔壁的位置,空气和油墨流动的通道设置在所述间隔板和第三腔室,以允许空气和油墨的流动。
特别是,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由限定所述连通孔的间隔壁分隔,所述间隔板位于所述第三腔室内,以远离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的各壁,并且在墨盒使用过程中的最上方的位置也能够跨过所述间隔壁连通。
特别是,加强元件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腔室的一个壁上,该壁面对着设有所述第三腔室的侧壁,所述加强元件沿对应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的所述壁的一个区域延伸。
特别是,肋沿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的一个侧壁延伸,以调节容器的自然振动频率。
特别是,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的容积之和与所述第一腔室的容积的比值在3∶1至1∶1之间。
特别是,所述连通孔通过一封闭的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的中心部分连通,该中心部分在使用过程中处于最上方的位置。
特别是,贮存有黑色油墨。
特别是,所述油墨的表面张力在20×10-3Nm-1至55×10-3Nm-1之间。
特别是,本发明的墨盒进一步包括三个容器,分别容纳黄色油墨、品红色油墨和青色油墨,每个所述的进一步包括的容器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但不包括第三腔室。
特别是,本发明的墨盒墨盒具有隔间,以使墨盒组件定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墨盒。
根据本发明的墨盒具有多个被供应墨水的记录头并且适宜安装在一个具有分割件使之能够单独可拆卸安装的支架上,一个一体化墨盒,其中至少有两个墨盒是彼此被做成一体的,在带有分离件的支架上,有为实现可拆卸安装一体化墨盒的与分离件相合的凹槽。
本发明的喷墨装置包括一个具有用于独立安装对多个记录头供应墨水的墨盒的分离件的支架,其中至少2个单个墨盒被一体化了,其具有与分离件相配的凹槽,以便将一体化墨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支架上,当被安装在支架上时,该一体化墨盒与记录头相连。
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一种墨盒和一种能够进行彩色记录并且不会引起喷墨装置的尺寸增大的喷墨装置,其中一个墨盒装有单色墨水另一个墨盒装有至少两种墨水或多倍量的墨水,它们可相互交换地安装。
本发明的优选结构使其具有有益的技术效果。
微细的连通部被定位于将第一和第二储墨腔分开的间隔壁与喷墨盒体的内表面之间,而且一个墨水供应口被定位在面向间隔壁的第一储存部的表面上;
微细连通部被定位在隔开第一和第二储存腔的间隔壁和喷墨盒体的内表面之间,而供墨口定位在面向间隔壁第一储存部的表面上。墨水供应口允许喷墨头的供应管的插入,供墨口附近的负压产生件是一个可压缩区域,利用供应管的插入朝前方压缩微细连通口,而且墨水被注入到在第一储存部的负压产生件、第二存储腔和密封的墨水储存部中。
墨盒的第二存储腔和密闭储墨部与第一储存腔的累积体积的体积比率在1∶3到1∶1的范围内。
墨盒中具有一个促进气-液交换的构造,其从微细连通部延伸到与第一储存腔中的负压产生件相对的位置。
具有优点的密闭的储墨部的优选结构是下述结构之一或其任意组合:
一种墨盒,其具有一个分隔第一和第二储存腔并确定微细连通部的间隔壁,和位于封密储墨腔部的并可从间隔壁的延伸位置拆除的分隔板。分隔板允许墨水和大气空气相互移动,可不增加盒壁的厚度就能增加强度,从而可以避免在外力作用下墨水的移动;
一种墨盒,其具有一个分隔第一储墨腔和第二储墨腔并且确定微细连通部分的间隔壁,和一个分割板,其位于密闭储墨腔中并与第一储墨腔和第二储墨腔的表面侧相分离,在其上部有连通部,以此可以改善墨水与大气的交换能力,并由此改善墨水的供应特性;
一种墨盒,其具有一个通气的封闭路径,该路径具有一个位于第一储存腔的中心部的上部的开口部并且与通气孔连通,因此可以减小吸收体的体积并且可增加墨水的存储量,而另一方面即使由于不可预料的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导致墨水活性的改变,也可以防止墨水从通气孔中溢漏;
一种墨盒,其具有用于调节墨盒表面侧的固有振动频率的几根肋条,并分别延伸到第一和第二存储腔中,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固有振动频率的变化而引起墨水输送特性的改变的问题。
微细连通部被限定在分隔第一和第二储存腔的间隔壁和墨盒体内表面之间,一个供墨口,其被限定在与间隔壁相对的第一储存腔的表面上,而且墨盒的封闭储量部的底表面应位于比第一第二储墨腔的底表面要高的位置,以便使储墨腔中的墨水残留量近似为零。第二储墨部在空间上可以做得更紧凑,从第二储墨腔到第一储墨腔的墨水供给更有效,可取的结构是储墨部的底表面至少在使用时位于比供墨口更高的位置,因此在第一储墨腔中的墨水消耗完之前,能确切实现第一与第二储墨腔之间的墨水的稳定连通。
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优点和特征将通过下面以优选实施例的形式给出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为清楚。
本发明从以下所给出的详细说明和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能够得到更充分的理解,但是这些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而只是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发明。
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墨盒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墨盒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墨盒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墨盒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5A、5B、5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架与墨盒盒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墨盒盒体的内部结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墨盒盒体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A到8C是局部剖视图以及概图示意图;
图9是表示喷墨装置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图7和图8中所示墨盒的外观透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喷墨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透视图。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可更换墨盒和记录头盒主体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透视图。
如图1所示,记录头盒主体1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包括使多个喷墨记录头一体化的记录头2,和一个可更换的墨盒3。记录头2和可更换墨盒3在一开口4以自由接合的形式相连接。参考标号5表示一支架,记录头盒主体1就安装在其上。参考标号6表示与支座凹凸啮合的啮合部分。实际上啮合部分6是由支座5上所提供的一些肋条构成的,当单独放置可更换墨盒时,起空间分隔以及定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可更换墨盒3中,一体化组合的墨盒3A上形成可收纳肋条的槽7,以便于将墨盒3A安放在支架5上。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组合成一体化的墨盒3A内分别贮存着黄、青色、品红色的,为彩色记录用的墨水。另一方面,在单独放置的墨盒3B中贮存有黑色墨水。
考虑到形成图像情况下的使用性能以及相互之间具有不同使用条件的墨的制作,而将那些使用状况基本一致的墨水整体化,从而提高了墨盒的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因为一体化墨盒上,具有与支架5上的肋条6相啮合的肋条槽7,在图示的情况下,一套一体化墨盒,利用这些肋条作为导轨将被准备地定位到三个记录头上。也就是说,使肋条6和接收槽7相啮合,并从后面朝记录头方向推该盒体,则三个开口部4就可以同时并且准确地被连接,而不是产生位置5的偏置。由于用于配合肋条6的肋条接收槽7,其适用于没被一体化的单个墨盒的分开和定位,因此即使当使用的是这种组合成一体的墨盒3A时,也能兼容单个墨盒的固定。
肋条6和肋条接收槽7被调节为将墨盒3A和3B松动地固定到支架5上,以允许墨盒在一定程度上的晃动。这是因为可更换墨盒3(3A和3B)和记录头之间的连接是所谓的自由接合。其中记录头的连接管只是简单地插入到盒的开口4中,这种自由接合有助于流动性的改善以及在降低成本的前题下简便地实现更换墨盒,而且在保持一定水平的连接可靠性的条件下,允许某些部分的墨盒、支座等存在有公差。
为了保持上述的效果,并不要求将墨盒完全地固定到支架上,但是由于支座在记录中是在盒体准直方向上运动的,在支架运动方向上的加速度会作用到墨盒上,在这种情况下,在记录头的连接管4的顶端所设置的过滤器和墨盒3中的负压发生件,在自由接合部压力下被相互固定。当墨盒安装好以后,如果有加速度作用,就会引起过滤器和负压产生件之间压固点的位移。如多次重复这种位移就会磨损负压产生件。此外,由于负压产生件的磨损而产生的粉尘会堵塞过滤器,而且还可能由于有气泡通过结合部渗入而造成喷墨不畅。所以至少在三个结合点处应使墨盒3的表面垂直于加速度的方向,以限制压固点的位移,以便简便地固定该墨盒。在图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利用肋条6和肋条接收槽7,在盒体底部的两点或多点上来限制这种位移,另一方面,如用后面描述的图5所示的连接,利用盖上的肋条来限制盖上部的一个或多个点。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墨盒的底部,位移在盒体的整个长度上被限制了。而另一方面,在墨盒的上部,基本在墨盒的半个长度上限制了位移,因此墨盒相对于支架的运动可以被有效地限制了。
应当理解,应有为限制与作用在盒上的加速度方向垂直表面上的位移的位置设置肋条以限制墨盒的位移,但对于本发明来说,其并不是必要的,而且也不需要垂直于加速度的方向,只要能够有效地限制墨盒的位移,在任何点上都可以。
图5A表示的是支座整体结构的透视图。其上安装有墨盒3和记录头2。为支座5用的顶盖50,其设置在安装记录头单元2的转动用的枢轴部分的两个端部。盖50盖住墨盒3。盖50的背部表面上有作为啮合部而与图1中所述的墨盒3上的肋条接收槽7相啮合的肋条51。由此,肋条51与墨盒3的顶部接触,用以限制因支座移动的加速度而造成的墨盒的位移。也就是说,墨盒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啮合部中的凹凸啮合而被更准确地保持住。
图5A、5B和5C中所示构造的墨盒3A,3B和3C可以分别装到支座5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支座5上的肋条6与墨盒底部的肋条接收槽7相啮合。
应当指出,支座5上的肋条6与51的尺寸和墨盒3D的肋条接收槽7的尺寸之间的关系如图5中所示。
首先支座上的盖50上面的肋条51,其底部厚度为1.5毫米,两肋条51之间分别在底部形成11.2毫米间隙。这样,当肋条51与肋条接收槽7相啮合时,上述的间隙就进入距盒侧表面12毫米宽度的部分中,这时长度为21mm的肋条51以距22.2毫米长的肋条接收槽7顶点3毫米的深度,插入到肋条接收槽7中。由此,如上所述,从位移上限制了墨盒。肋条接收槽7形成在距墨盒侧表面12毫米的位置,槽的宽度为1.7毫米,深度为6毫米,长度如上所述为22.2毫米。
另一方面,支架5上的肋条6的高度为13毫米,肋条6的上端与墨盒3D的底部的啮合深度估计为13.5毫米。另一方面相邻的肋条底部之间的间隔为11.62毫米,于是宽度为11毫米的墨盒3D部分被啮合在由这些肋条之间所限定的间隙中。
应注意图5A和图5B所示的墨盒3D和3C也就是其它的参照附图2,3,4,7和8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墨盒。而且图5A中所示的墨盒有4根肋条并与图2和图3及前述的实施例相对应。5A-5C同样也可用于是有任何数目肋条的实施例。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黄、青色、品红墨水分别存储在一体化的墨盒3A中,同时黑色墨水存储在单独的单个墨盒3B中,以这种结构就可以进行全色记录。
此外,还可以在一体化墨盒3A和单独的单个墨盒3B中存储同样颜色的但浓度不同的墨水。特别是通过一体化墨盒中存储具有不同浓度的同色墨水,就可以用更多的色调进行多层次记录。
当然,还可以根据使用者具体的使用方式,使用墨水的各种组合形式。
例如,可以在组合一体化墨盒3A中,注入低染料或颜料浓度的墨水,而在单独的单个的墨盒3B中,注入具有正常或稍高浓度的染料或颜料的墨水。
如果是利用这种组合形式的墨盒进行记录,则无需更换墨盒就可以在长时期内记录图像的高光部分。
还有,可在组合一体化墨盒3A中,分别盛装比通常使用的墨水较低的、非常低或稍低的颜料浓度的墨水,而在所述的单独的单个墨盒3B中,盛放具有通常墨水的两倍颜料浓度的墨水,如果用这种组合来进行记录,就可以实现非常好的灰度层次的多色调图像。而用于盛放比其它墨水使用频繁的具有通常墨水两倍颜料浓度的墨水,墨盒的更换频率也会很低。
(第二实施例)
在某种记录方式下,某种专门的墨水可能比其余的墨水的用量要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大量使用的墨水盛放在一体化的墨盒中以增加其量。
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将有三个被分开的储存室用于储存三种墨水的一体化墨盒3A和体积容量基本是单独的单个墨盒的两倍的而且两容积相连通的大型一体化墨盒进行一体化就可以减少墨水消耗量大的墨盒的更换频度。
利用减少更换墨盒的频度,使因更换墨盒而产生的气泡渗入也减少了,而且墨盒更换频度的降低也有效地减少了对安装在记录头结合部的过滤器的不利影响。
(第三实施例)
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使用量大的墨盒3C为一体化墨盒,另一个墨盒3B则采用单个的分开的墨盒形式。
以这种结构,就可以使墨盒适应各种墨水的消耗量变动的情况。
应当指出,可以盛放大体上两倍墨水量的墨盒3C是在邻近单个的分开墨盒侧与记录头相连接,在一体化墨盒的另一侧,没有连接部。
当然,在使两个单个墨盒形成一体化时,对这些墨盒分别设置同记录头相连通的部分,而且将其中不使用的连通部用密封或其它方法堵住。
(第四实施例)
图4所示的结构中,使用了两组一体化墨盒3C,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使用由两个单个的墨盒一体化而构成的墨盒,而且与记录头相连通。
所示的实施例是由两组可更换的组合的一体化墨盒构成,每一组墨盒可分别盛放相同的墨水组合物,这里每一组墨盒都装有高色调墨水和低色调墨水,在组合的方式下,两个记录头可以形成三种色调的图像。这种结构适于进行高速记录而且允许对每个更换的墨盒组,方便地更换墨盒。由此可以减少记录头过滤件的损坏,从而增加记录头的可靠性。
另外,在各个墨盒组中可以分别盛装不同墨水的组合物。例如,可以在一组墨盒中装黑色和青色两种颜色的墨水,而且,在以组合方式的使用中,记录头可以形成两种颜色的图像。
不需说,但应指出的是,可以将四个单个的墨盒一体化来形成一个墨盒,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理所当然,对于各个墨盒在储墨腔之间都形成有肋条接收槽,用以配合支座上的肋条。
这种墨盒可以减少更换墨盒的工作量,因而对于四种墨水的消耗率基本上相等的形成图像记录的这种类型的使用者来说,是相当有效的。
应指出,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墨盒形式可以是这种类型的,所有的多孔吸收体都贮藏在墨盒中,以便利用吸收体中所吸收的墨水,来存储墨水。但是可取的是下文中所描述的结构构成的墨盒。
如图6所示,所示墨盒实施例的本体3A(3B、3C)包括一个负压产生件放置部53,其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储墨腔,其中形成有用于与喷墨记录头2相连通的开口4,并收容负压产生件52。以及作为第二储墨腔用的贮墨部56,其跨越肋条54与负压产生件放置部分53相邻,并与墨盒底部55的连通部分57相连通,以储存墨水。
应当指出的是,在图6中参考号58指示的是将负压产生件放置部53与大气连通用的通气孔58,59指示的是用于加强储墨56强度的一条肋条。60指示的是用于向墨盒装墨水的开口,61是用于密封该口的密封件。在肋条54上形成有槽54A,其用于使储墨部56中的墨水和从通气孔58中导入到负压产生件放置部53的空气之间进行气液交换。这样,最初消耗负压产生件放置部53中的墨水。当放置部53中的墨水液面达到槽口54A时,储墨部56中的墨水靠气液交换通过连通部分57,供给放置部53,以供消耗。
关于本发明利用再注入墨水的墨盒的结构的其它特征,将在下文中予以讨论。
如果不考虑存储条件和使用条件,前述的结构,在与大气连通部附近构成的负压产生件的区域为不储存墨水区,其有利于防止墨盒中的墨水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从通气孔中溢漏。特别是在用密封件封住通气孔的情况下,其可有效地防止密封件的脱落。而在使用条件下,这个区域可以根据墨盒的需要有效地供给一定量的空气。通气孔附近的区域不仅可以完全封闭墨水的溢出,而且还能减缓墨水渗透的速度,可先用墨水浸湿这个区域,而后去除墨水来建立该区域。
另一方面,本发明可利用在与间隔壁相对一侧所提供的一个由墨水供应口或墨水供应管所压缩或可压缩的压缩区,在负压产生体内为第二储墨腔中的墨水稳定供应建立一条基本稳定的墨水供应通路,并由此形成微细的连通部。墨水供应口位于比相对于墨盒下表面的微细连通部分要靠上的位置。应当指出的是本发明中所说的“供应管”应理解为不仅包括专用于喷墨的管,而且还包括阀结构和墨盒中所提供的使负压产生体变形的连接件。这样的配置的效果是为使墨水移动的方向大体恒定,并允许耗尽第二储墨腔中的全部墨水。而且即使在用完后,利用空气从间隔壁相对开口的流动,限制第二储存腔中空气的负压条件,允许消耗负压发生体中的墨水,以减少剩余的墨水量。
尤其是,利用上述所对应的结构,利用所提供的不被供应管压缩的负压产生体的区域,和负压产生体被压缩的区域,可以在未被压缩区限定一条不定向的墨水供应通路,以达成上述的效果,并且利用被压缩区域的墨水保存能力,可以进一步减少残留的墨水量。
因此,本发明最可取的结构是满足上述的要求的结构。很显然单个的结构和上述的任何两个结构的组合结构,都将会产生极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本发明上述结构的墨盒同使用者的手或手指接触是常有的。在正常使用中,墨盒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当施加大的压力,就会使贮墨的贮存腔产生变形,尽管其取决于腔室的尺寸。为了解决外部施加压力的问题,而需要以某个间距设置一些间隔壁,该间距大于形成微细连通口的间隔壁之间的间距。
本发明的前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其借助于视为记录头的抽吸装置的吸入或排放,由于在打印开始之前负压产生体内的墨水状态已被调整,因此可以利用墨盒的原有功能来实施墨盒中的墨水的排出。
应指出,微细连通部到间隔壁的高度最好大于负压产生件的孔洞的平均直径(可取的是在微细连通部附近的平均直径),并且小于或等于5毫米。如需要达到更稳定的性能,微细连通部的高度最好小于或等于3毫米,而且负压产生体的放置腔体的体积的储墨量与只进行贮存墨水的储存腔体的储墨容量的比大于或等于1∶1,而小于或等于1∶3,最佳值为1∶1.5。
另外,如在前述结构中的墨水的溢漏,其通常出现在最初向墨盒中注入墨水或再灌注时,产生这种通常在储存腔中不会产生的墨水溢漏的原因在于,当墨水流经负压产生区与盒体的间隔壁之间的缝隙时,具有很强的从开口部分,诸如通气孔或供墨口或密封区域溢出的倾向,而不会暂时保持在负压产生件内。所以本发明中,作为对适应于本发明前述结构的墨水状态的研究结果,发现上述的倾向在墨水的表面张力超过55dyn/cm(25℃)时变得尤为明显。而当墨水的表面张力小于或等于50dyn/cm时,则不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具有相当稳定的特性。
另一方面,如果墨水的表面张力小于或等于55dyn/cm,在负压产生件内可以获得稳定的传输特性。如在该结构中,作为气体的空气和作为液体的墨水之间的气/液界面,是建立在负压产生件之中,则该界面可以长时间稳定地保持。这对于具有第一储墨腔内从微细连通部延伸到背对负压产生件的气液交换促进机构的墨盒是有利的,因为线型界面可以通过墨水性质和结构特性的同时结合在稳定的条件下可建立。
相反,如果对于前述结构,墨水的表面张力小于20dyn/cm(25℃)时,尽管在正常的条件下不会造成墨水的溢漏,但通过施加冲击仍可观察到墨水的溢漏。其结果发现,如果墨水的表面张力大于或等于20dyn/cm时,借助于墨水的特性和前述优点的结合,可以有效地防止墨水的溢漏。进而,当墨水的表面张力在大于或等于25dyn/cm到小于或等于50dyn/cm的范围时,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的效果,即避免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具有稳定的性能。
(第五实施例)
图7和图8A-8C表示的是本发明墨盒的第五实施例,其是图2所示的大容量型墨盒的改进。图7表示的是包括局部剖和剖面的三侧视图,图8A是各局部剖的透视图,图8B和图8C是剖面示意图。
如图7如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墨盒3D,包括一个和前面实施例中的单个墨盒3B结构基本相同的主部10和比主部10的全部体积小的体积的子部11。
在主部10中,包括装填负压产生件52的负压产生件放置部53和墨水储存部56,其隔着肋条54与负压产生件放置部53相邻。贮存在墨水储存部56中的墨水,借助气—液交换,经连通部57进入负压产生件设置部。
另一方面,子部11是和上述墨水储存部56相类似的空腔部,并且由包括作为本发明的封闭墨水储存部的墨水储存部9。墨水储存部9与主部10中的墨水储存部56经边界之间形成的连通表面相连通。也就是说,墨水储存区9和储存部56形成一个连续腔室。这样,储存在两个储墨区内的墨水经由连通部57供给负压产生件放置部53。
如上所述,墨盒3D的结构与图2、3和4中所示的墨盒3C是有大体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在前述实施例中所示的墨盒3C一侧半个主体的结构与图7所示的前述实施例的主部10具有相类似的结构。而且在一个部分具有负压产生件放置区。另一方面,墨盒3C的另一侧的另外半个部分的结构与子部11相类似,由一个空腔形的墨水储存部构成。所示的墨盒3D的实施例和前述实施例之间的差异在于,墨盒3D的所示实施例的子部11(墨水储存区9)的底表面9A位于比主部10的底表面高的水平面上,而和墨盒3C的前述实施例具有相同的底表面高度。
虽然墨盒3D的所示实施例与墨盒3C的前述实施例如上所述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与传统的墨盒相比,都具有下列优点,在传统的墨盒结构中只是部分地使用了负压产生件。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已知结构的墨盒中,有一个相当于上述子部11(墨水储存区9)的部分设置在相当于上述主部10之上。在上面所述结构的墨盒中,虽然具有没增加墨盒空间的优点,但墨水储存区中的墨水相对于作为与喷墨记录头的连通部的墨水供应口(该开口与图7的开口4相类似)水压差分布(即储墨区内的墨水液面)变得相当大,从而使与墨水消耗相关的气液交换相对应的压力环境的变化变大。尽管这种压力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被负压产生件吸收掉,但吸收的效果不能总是令人满意的。另一方面,为了满意地吸收这种影响,需要额外成本以增加负压产生件的体积等。
相反,如果像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在墨盒3C和3D中的一样,将相当于子部的部分设置在相当于主部部分的旁边,则水压差分布就能一样的小,以减少与墨水消耗相关的压力环境的可能变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墨盒3C和3D中,储存在相当于子部部分中的墨水,仅通过墨盒的后部(图7和图8中的实施例中的连通表面8)供给到主部,气液变换只在主部中的墨水通路中进行。所以有可能减少负压产生件的负荷,该产生件通过气—液交换,接收由墨水储存部供应的墨水。然而负压产生件的数量和气—液交换的量是由所连接的喷墨头的喷墨量决定的,但通过气液交换所能接受的墨水量通过限制产生气—液交换部分,使其它变得相当小,就可以不再需要增加负压产生件的数量了。
在本发明的墨盒3C和3D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各个结构中,主部的肋条54被定位在各自被后移的位置(离开口4远的位置),以便容纳子部(见图7和图8),而且负压产生件的设置区的体积相对地被变大,在这种情况下,主部的墨水储存区56的空间相对被变窄,对所限定的该储存部分或墨盒容器壁的间隔壁54之间的缝隙以及容器中的其它部件会带来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间隙太小,墨水移动所受到的毛细作用力将变大。
在图7所示的墨盒实施例中,凸出板62或墨水注入部60与肋条54或墨盒容器壁之间的间隙最好大于或等于2毫米,更可取的是大于或等于3毫米。但它还因墨水的组分和墨盒的材料的不同而变化。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墨盒3C和3D中,在负压产生件设置区53上表面的中心部的附近,通常配置一个通气孔58的内开口58A,如图7所示。更详细地说,内开口58A的中心位置距离墨盒开口4所在的表面为12毫米,而距离形成有肋条15的侧表面5.5毫米。内开口58A所在的位置应为,当向墨盒中注入墨水时或墨盒处于不使用的状态时,是所受的物理冲击或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最难到达的位置。
应当指出,内开口58A的位置的配置并不只限于上述的位置,所希望的是内开口58A的位置在朝向形成有开口4表面、距离负压产生件设置区的中心8毫米的范围内,而且当内开口58A的位置超出上述范围时,也要求在这上述范围向左和向右为8毫米和5毫米的范围内。
利用所考虑的通气开口的配置,从防止墨水溢漏,特别是通过具有负压产生件设置区和空腔形储墨区结构中的通气孔的溢漏,以及作为在本发明的墨盒中的墨水从储存区向负压产生件设置区的流动的溢漏的观点来看,其效果是明显的。
除了与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墨盒3C和3D共同的优点以外,图7和图8所示的墨盒3D还有以下优点。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墨盒结构中,一般有可能有如下问题。
在与图7和8的实施例相关的讨论中,墨水储存区56中的墨水可能会留下少量没被使用。所剩余的墨水量由肋条54的下端部的位置与开口4、负压产生件52的高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所决定。
首先,涉及墨水储存区56的负压产生件设置区53底表面之间间隙的尺寸,所存在的条件是该尺寸最好是约0.1-20毫米,而更可取的是约0.5到5毫米,以便使墨水从墨水储存区56平滑地输送到(供应到)负压产生件设置区53,并且从气液交换的观点,在供气的反方向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口4下端的高度高于或等于肋条54的下端部的高度,则墨水就很难从开口4溢漏。所以最好是开口4下端部的高度高于或等于肋条54的下端部的高度。
这里,留下没有用的墨水数量取决于开口4的下端部与上端部之间的高度范围。也就是说当墨水是经由如图6所示的结合部(连通管)51被供给时,如果在负压产生件52中的墨水的液面变为低于或等于开口4的上端,通过上端部渗入到喷墨记录头中的空气,就会引起喷墨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立即停止使用这个墨盒。
另一方面,如果结合部51是完全插入负压产生件52中的,就可以防止空气的渗入。但是,如果负压产生件52中的墨水液面低于或等于开口4的下端部,则将会有更多的墨水不能利用。所以,在这个墨水液面以下的墨水会剩余下来而不能被利用。
考察了上面的事实,而得出剩余的未被利用的墨水量是可以通过减少墨盒在低于或等于开口上端部的部分的内部体积来减少的。
图7和图8所示的墨盒3D在设计时,考虑了上面所提及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将墨水储存区9的底面9A的位置设置在比开口4的下端、最好是比开口4的上端更高的地方,就可以减少低于或等于开口4的上端或下端的墨盒部的内部体积。由此剩余未用的墨水量就可以减少,用以改进墨水的使用效率。
图7和图8所示的墨盒3D除具有上述的结构外,在墨水储存区9中还有两根内部肋条9B和9C。在墨盒的外表面上有五根肋条。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出,作为分隔板的内部肋条9B和9C沿墨盒的纵方向被设置在与主部10的肋条54相互不同的位置。这样,墨盒的强度可以有效地被加强了。还为内部肋条9B和9C提供了侧狭缝91B和91C以及上面的狭缝92B、92C,它们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不会堵塞墨水储存区9中的墨水和空气的流动。也就是说,墨水储存区9中的墨水基本上从侧狭缝91B和91C流进主部10的墨水储存区56中,在主部10中的肋条56处,进行气液交换过程中,渗入到墨水储存区9中的气泡,在开始消耗墨水时,经上面的狭缝92B和92C。而且,由于有肋条9B和9C,可以限制墨水在墨水储存区9和56中的反向流动。
外部肋条15如图15所示,被形成在主部10的整个侧表面上,即肋条15通过具有不同固有振动频率的墨水储存区56和负压产生件设置区53两个区延伸。这样,就可以平均固有振动频率以吸收墨盒内由于墨水从喷墨头中喷出而产生的压力振动。其结果抑制了压力振动的共振,而且由于吸收了振动而使墨水的供应更平稳。
进而,如图7和图8中所示的墨盒,通过将肋条54从中心部向后移动而使墨水储存区56与图6中所示的墨盒相比,具有较小的底部。因此,尽管通过附加墨水储存区9而增大了墨水储存区的体积,但仍可以减少墨水储存区56底部所剩余的未用的墨水量。
如上所述,在墨盒的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主部10内设置了负压控制装置,如负压发生件52,而在子部11中只设置了储存墨水的储存区。以这种结构,用类似的肋条结构的负压产生件的设计规则,就可能使前面实施例中的单个墨盒3B具有基本相同的墨水保持和墨水供应能力。
图10是表示图7和图8中的墨盒的外观透视图。如图所示,通气孔58和开口4被形成在主部10的一端。
图9表示的是控制喷墨记录装置61中前述实施例中的墨盒的更换,和多色调记录、彩色模式、单色模式等等转换的电路方框图。
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由使用者通过手动操纵键盘控制部62,向控制部输入指令信号64去控制安装在记录部65中的墨盒和记录头架。所示结构可以让使用者方便地通过手动控制模式转换开关,即使在更换墨盒和记录头时,也适于装置主体操作,从而增强了本发明的墨盒和记录头的操作性能和应用性能。
图11是使用了上述本发明的墨盒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11中,标号101表示打印机,102表示设置在打印机101外壳前上部的操作键盘,103表示设置在外壳前面一个开口处的送纸盒,104表示从送纸盒103中输出的纸(用于记录的媒体),105表示用于接收经由打印机101内的纸张馈送路径输出的纸,106表示基本上呈L形截面的主体盖。主体盖106用于盖住设置在外壳右前部处的开口部107,并用绞链108可转动地安装在开口107的内端。在外壳内有一个由导轨(未画出)支撑的支架110。支架110设置在沿导轨9的纵方向或纸张馈送路径上的纸张的宽度方向上。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架110通常包括一个由导轨等保持的平台110a,一个形成在用于安装记录头平台110a上的靠近导轨的开口部分(未画出),一个用于罩住墨盒3Y、3M、3C和3BK的墨盒罩110b,以及一个防止放在罩110b中的墨盒掉出来的墨盒支架110c。
平台110a由导轨在其后端部可滑动地支撑着,而其前端部安装在未画出的导板上。应当指出,导板可以作为纸张馈送路径送入的纸张中脱落的纸张的保持件。导板具有可根据纸张厚度以悬臂形式将平台相对于导轨举起的功能。
在平台110a的开口部分,喷墨头(未画出)装成喷墨口向下的状态。
墨盒罩110b上有一个通孔,可以在前后方向同时罩住四个墨盒3Y、3M、3C和3BK。在墨盒罩外部的两侧,有与墨盒保持架110c上的凸起啮合的凹槽。
在平台110a的前端部,墨盒保持架110c通过连接件116可转动地安装在其上。从罩110b到连接件116之间的距离是根据墨盒3Y、3M、3C和3BK放在罩中时,从墨盒罩110b的前端部伸出的长短来确定的。盒保持架110c通常是矩形平板状的。对于墨盒保持架110c其具有一对从下部伸出的、由连接件116固定的、用于和墨盒罩110b上的凹槽110d啮合的凸起110e,使保持架110c密闭起来。而且对于墨盒保持架110c还有啮合孔120其与各个墨盒的3Y、3M、3C和3BK的耳部的平板部分相啮合。啮合孔120的位置、结构和大小由相对的耳部决定。
如上所述,通过在本发明的喷墨装置中所使用可更换的墨盒,可以减少更换墨盒的频率。而且可以减少由于更换墨盒所引起的气泡渗入进结合部以及过滤件的损坏,同时也方便了更换操作。
由于上述效果可以消除那些引起喷墨不稳定的因素,因而能够稳定地记录图像。
此外,通过控制记录装置主体,可以方便地转换打印模式。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可能提供一种墨盒及喷墨记录装置,它具有兼容性,可以安装单色墨盒和包括至少有两种颜色墨水的或增加了容量的墨盒。
因而有可能提供适应使用者要求的墨盒及喷墨记录装置。
尽管参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能做出前述结构的其它变型的简化或增加的结构。所以,本发明不应理解为只局限于已提出的各个实施例,而是要包括所有的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相同或等同范围内的可能实施例。
Claims (16)
1.一种可连接至喷墨记录装置上的墨盒,其包括具有前壁、后壁、侧壁、顶壁和底壁的壳体,并且包含:
第一腔室(53),其向记录头提供油墨,该第一腔室包含负压产生材料(5 2),并且具有与大气连通的通气孔(58);
第二腔室(56),其沿从壳体前壁至后壁的方向设置在第一腔室的后面,设有第一腔室的储墨部,并且通过连通孔(5 7)与第一腔室连通;
第三腔室(9),其设有第二腔室的储墨部,并且仅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腔室除了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连通外在本质上是封闭的;
其特征在于,第三腔室(9)这样定位,其沿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侧壁从壳体前壁至后壁的方向延伸,壳体的底壁具有这样的形状,当在使用中墨盒连接至喷墨记录装置上时,形成第三腔室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底壁的设置高度高于形成第一和第二腔室的一个壁的一部分底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通道(54a),该通道(54a)沿在第一和第二腔室(53和56)之间延伸的一个间隔壁延伸,该通道内没有负压产生材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9)包含至少一个加强壁(9b,9c)。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腔室(53和56)之间的连通孔(57)被限定在划分第一和第二腔室的一个间隔壁和墨盒的一个内壁之间,第一腔室具有一个油墨供应出口(4),该出口(4)限定在面对所述间隔壁的前壁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供应出口(4)允许记录头供应管的插入,所述负压产生材料在所述出口附近通过所述供应管的插入而被压缩。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53和56)由限定所述连通孔(57)的间隔壁分隔,所述间隔板(9b,9c)位于所述第三腔室(9)内,这样,所述间隔板(9b,9c)偏置于所述间隔壁的位置,空气和油墨流动的通道设置在所述间隔板(9b,9c)和第三腔室(9),以允许空气和油墨的流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53和56)由限定所述连通孔(57)的间隔壁分隔,所述间隔板(9b,9c)位于所述第三腔室(9)内,以远离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的各壁,并且在墨盒使用过程中的最上方的位置也能够跨过所述间隔壁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加强元件(15)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腔室(53和56)的一个壁上,该壁面对着设有所述第三腔室(9)的侧壁,所述加强元件(15)沿对应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53和56)的所述壁的一个区域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肋(15)沿所述第一和第二腔室(53和56)的一个侧壁延伸,以调节容器的自然振动频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56)和所述第三腔室(9)的容积之和与所述第一腔室(53)的容积的比值在3∶1至1∶1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58)通过一封闭的通道与所述第一腔室(53)的中心部分(58a)连通,该中心部分(58a)在使用过程中处于最上方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贮存有黑色油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的表面张力在20×10-3Nm-1至55×10-3Nm-1之间。
14.一种墨盒组件,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墨盒,进一步包括三个容器,分别容纳黄色油墨、品红色油墨和青色油墨,每个所述的进一步包括的容器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但不包括第三腔室。
15.一种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其包含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墨盒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墨盒具有隔间,以使墨盒组件定位。
16.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或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墨盒组件、或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墨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522493 | 1993-08-19 | ||
JP205224/93 | 1993-08-19 | ||
JP06182828A JP3133906B2 (ja) | 1993-08-19 | 1994-07-11 | インク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182828 | 1994-07-11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353414A Division CN1149152C (zh) | 1993-08-19 | 2001-09-29 | 墨盒及装有该墨盒的喷墨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780A CN1107780A (zh) | 1995-09-06 |
CN1086637C true CN1086637C (zh) | 2002-06-26 |
Family
ID=2650148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411685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6637C (zh) | 1993-08-19 | 1994-08-18 | 墨盒 |
CNB011353414A Expired - Lifetime CN1149152C (zh) | 1993-08-19 | 2001-09-29 | 墨盒及装有该墨盒的喷墨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353414A Expired - Lifetime CN1149152C (zh) | 1993-08-19 | 2001-09-29 | 墨盒及装有该墨盒的喷墨装置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179415B1 (zh) |
EP (2) | EP0639462B1 (zh) |
JP (1) | JP3133906B2 (zh) |
KR (1) | KR0152453B1 (zh) |
CN (2) | CN1086637C (zh) |
CA (1) | CA2130301C (zh) |
DE (2) | DE69421350T2 (zh) |
ES (1) | ES2138046T3 (zh) |
SG (2) | SG77711A1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7109926A1 (fr) * | 2006-03-24 | 2007-10-04 | Zhejiang Tianma Electronic Co., Ltd. | Cartouche en mode insertion |
US8105429B2 (en) | 2008-07-08 | 2012-01-3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set,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recorded matter,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US8142007B2 (en) | 2004-10-13 | 2012-03-2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composition set |
CN101518998B (zh) * | 2008-02-29 | 2013-01-1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不透明层的形成方法、记录方法、组合墨液 |
US8480799B2 (en) | 2007-09-18 | 2013-07-0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recording non-aqueous ink composition,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ter |
US8518169B2 (en) | 2007-01-29 | 2013-08-2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set, ink container,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ed matter |
US8523343B2 (en) | 2010-01-28 | 2013-09-0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queous ink composition,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ter |
US8530538B2 (en) | 2005-03-29 | 2013-09-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omposition |
US8614264B2 (en) | 2010-01-28 | 2013-12-2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queous ink composition,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erial |
US8673994B2 (en) | 2006-11-30 | 2014-03-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omposition, two-pack curing ink composition set, and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ter using thes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76785B1 (en) | 1983-10-13 | 2001-08-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supplied printer head and ink container |
JP3513979B2 (ja) * | 1994-09-16 | 2004-03-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US6145974A (en) * | 1983-10-13 | 2000-11-1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supplied printer head and ink container |
US6247803B1 (en) | 1983-10-13 | 2001-06-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plenishing ink in the tank cartridge |
US6474798B1 (en) | 1984-10-11 | 2002-11-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supplied printer head and ink container |
JP3311195B2 (ja) * | 1994-03-30 | 2002-08-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該記録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インクタンク |
US6238042B1 (en) | 1994-09-16 | 2001-05-2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printer and method of charging ink into said cartridge |
EP0710568B1 (en) * | 1994-11-02 | 2000-01-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type recording unit, and printer with it |
US6142617A (en) | 1995-04-27 | 2000-11-0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 container configured for use with compact supply station |
US5956057A (en) * | 1996-08-30 | 1999-09-21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 container having electronic and mechanical features enabling plug compatibility between multiple supply sizes |
DE69616612T2 (de) * | 1995-02-28 | 2002-08-01 | Canon K.K., Tokio/Tokyo | Tintenstrahldrucker und darauf montierte Tintenkassette |
GB2299786B (en) * | 1995-04-05 | 1999-05-26 | Seiko Epson Corp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JP3479392B2 (ja) * | 1995-08-01 | 2003-12-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連結構造 |
JP3280202B2 (ja) * | 1995-08-01 | 2002-04-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US6003965A (en) * | 1995-09-01 | 1999-12-21 | Videojet Systems International, Inc. | Ink and solvent container for ink jet printers |
JPH10235890A (ja) | 1996-06-25 | 1998-09-08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3332779B2 (ja) | 1996-07-31 | 2002-10-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液体収納容器 |
JP3530684B2 (ja) * | 1996-07-31 | 2004-05-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タンク |
US6464338B1 (en) * | 1996-07-31 | 2002-10-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head with separable tank holding member and recording unit |
DE19733678B4 (de) * | 1996-08-02 | 2005-08-04 | Seiko Epson Corp. | Tintenpatrone |
IT1293663B1 (it) | 1996-08-02 | 1999-03-08 | Seiko Epson Corp | Cartuccia di inchiostro e dispositivo stampante che utilizza tale cartuccia di inchiostro. |
JP3295339B2 (ja) * | 1996-08-30 | 2002-06-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タンク、ホルダー、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キャップ |
JP3513377B2 (ja) | 1996-12-05 | 2004-03-3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充填方法、該充填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充填ユニットと該充填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
KR100209516B1 (ko) * | 1997-02-05 | 1999-07-15 | 윤종용 | 잉크젯 프린트 헤드의 잉크 저장 장치 및 방법 |
JPH10226086A (ja) * | 1997-02-12 | 1998-08-25 | Oki Data:Kk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DE69838765T2 (de) | 1997-03-03 | 2008-03-06 | Seiko Epson Corp. | Tintenstrahldrucker |
US6786420B1 (en) | 1997-07-15 | 2004-09-07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Data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the form of ink dots on cards |
US6618117B2 (en) | 1997-07-12 | 2003-09-09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microcontroller |
US6690419B1 (en) | 1997-07-15 | 2004-02-10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Utilising eye detection methods for image processing in a digital image camera |
US20040119829A1 (en) | 1997-07-15 | 2004-06-24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Printhead assembly for a print on demand digital camera system |
US7110024B1 (en) | 1997-07-15 | 2006-09-19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Digital camera system having motion deblurring means |
US6624848B1 (en) | 1997-07-15 | 2003-09-23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Cascading image modification using multiple digital cameras incorporating image processing |
US6879341B1 (en) | 1997-07-15 | 2005-04-12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Digital camera system containing a VLIW vector processor |
SG95595A1 (en) * | 1998-05-13 | 2003-04-23 | Seiko Epson Corp | Ink cartridge for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
DE29924675U1 (de) | 1998-05-18 | 2004-09-30 | Seiko Epson Corp. | Tintenstrahldrucker und zugehöriger Tintentank |
AUPP702098A0 (en) | 1998-11-09 | 1998-12-03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Image cre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RT73) |
US7118481B2 (en) | 1998-11-09 | 2006-10-10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Video gaming with integral printer device |
AUPP702198A0 (en) | 1998-11-09 | 1998-12-03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Image cre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RT79) |
AUPP701798A0 (en) | 1998-11-09 | 1998-12-03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Image cre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RT75) |
US7154580B2 (en) | 1998-11-09 | 2006-12-26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Image recordal and generation apparatus |
KR20040097350A (ko) * | 1998-11-09 | 2004-11-17 | 실버브룩 리서치 피티와이 리미티드 | 프린터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비디오 게임 콘솔 |
JP3592112B2 (ja) * | 1998-12-24 | 2004-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
AUPQ056099A0 (en) | 1999-05-25 | 1999-06-17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A method and apparatus (pprint01) |
US6655785B1 (en) * | 1999-08-25 | 2003-12-02 | Xerox Corporation | Print elemen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print head |
JP2001063084A (ja) * | 1999-08-26 | 2001-03-13 | Canon Inc | インクタンク保持部材および該保持部材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
CN1294022C (zh) | 1999-10-12 | 2007-01-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用于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 |
JP3697137B2 (ja) * | 2000-03-31 | 2005-09-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搭載方法 |
EP1967367B1 (en) * | 2000-10-20 | 2011-08-3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
JP4871222B2 (ja) * | 2000-10-20 | 2012-02-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CA2379725C (en) | 2001-04-03 | 2007-06-1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artridge |
US6779874B2 (en) * | 2001-07-31 | 2004-08-24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Device for ensuring proper toe-heel installation of a detachable printer component |
US6481838B1 (en) * | 2001-09-05 | 2002-11-1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 tube connection to printhead carriage cover |
US6962408B2 (en) | 2002-01-30 | 2005-11-0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ing-fluid container |
US7744202B2 (en) * | 2002-01-30 | 2010-06-29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ing-fluid container |
CN100513185C (zh) * | 2002-03-29 | 2009-07-1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盒及墨盒对 |
SI1602491T1 (sl) * | 2002-11-26 | 2008-06-30 | Seiko Epson Corp | Kartuša |
JP3624950B2 (ja) * | 2002-11-26 | 2005-03-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US7004564B2 (en) * | 2003-07-31 | 2006-02-2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ing-fluid container |
US7448734B2 (en) * | 2004-01-21 | 2008-11-11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Inkjet printer cartridge with pagewidth printhead |
US7410240B2 (en) * | 2004-03-04 | 2008-08-12 | Fujifilm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JP3793222B2 (ja) * | 2004-07-02 | 2006-07-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インクセ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20070035596A1 (en) * | 2005-08-10 | 2007-02-1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Ink jet cartridge |
JP2007090643A (ja) * | 2005-09-28 | 2007-04-12 | Brother Ind Ltd |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プリンタ |
DE202006020593U1 (de) | 2005-09-29 | 2009-04-23 | Brother Kogyo K.K., Nagoya | Tintenpatrone und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
JP2007144905A (ja) * | 2005-11-30 | 2007-06-14 | Ricoh Co Ltd | 液供給装置、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114878B2 (ja) * | 2006-06-30 | 2013-0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823038B2 (ja) * | 2006-12-06 | 2011-1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記録ヘッド、インク収納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US20080146689A1 (en) * | 2006-12-19 | 2008-06-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wo-part curable ink composition set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printed product using the same |
JP4811291B2 (ja) * | 2007-02-16 | 2011-11-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容器 |
US8894197B2 (en) | 2007-03-01 | 2014-11-2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set,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erial |
JP2010046947A (ja) * | 2008-08-22 | 2010-03-0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収容体、液体収容体の着脱構造、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6131529B2 (ja) * | 2012-04-25 | 2017-05-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流体噴射装置 |
US9421781B2 (en) | 2012-10-15 | 2016-08-2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ecording apparatus |
JP6136247B2 (ja) | 2012-12-25 | 2017-05-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保持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6230231B2 (ja) * | 2012-12-28 | 2017-11-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タンク |
EP2839962B1 (en) | 2013-08-19 | 2018-11-0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ontainer |
US9738084B2 (en) * | 2014-01-21 | 2017-08-2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eplaceable liquid supply having cut outs and latch |
JP6281342B2 (ja) | 2014-03-17 | 2018-02-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
JP6394039B2 (ja) * | 2014-04-14 | 2018-09-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17209796A (ja) | 2016-05-23 | 2017-11-30 |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造形装置及び造形方法 |
KR102008700B1 (ko) * | 2017-09-15 | 2019-08-09 | 유지열 | 탈수가 용이한 자루걸레 |
JP7099208B2 (ja) * | 2018-09-12 | 2022-07-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7246978B2 (ja) | 2019-03-15 | 2023-03-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充填方法 |
JP7391637B2 (ja) | 2019-12-03 | 2023-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貯蔵装置および液体充填方法 |
JP7494480B2 (ja) * | 2020-02-17 | 2024-06-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 |
WO2021242232A1 (en) * | 2020-05-27 | 2021-12-0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k supply tanks |
KR200493521Y1 (ko) * | 2020-06-15 | 2021-04-15 | 이충모 | 케이블 클램프 |
CN111959126B (zh) * | 2020-08-27 | 2022-03-22 |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 墨盒 |
CN112123944A (zh) * | 2020-10-20 | 2020-12-25 | 东莞市图创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 墨盒及打印设备 |
CN115107373B (zh) * | 2021-03-19 | 2023-08-2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盒 |
CN115214237A (zh) * | 2021-04-21 | 2022-10-21 | 上海锐尔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自动混色喷染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03482A (ja) * | 1987-10-16 | 1989-04-20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EP0408241A2 (en) * | 1989-07-13 | 1991-01-16 | Ing. C. Olivetti & C., S.p.A. | Print head for a thermal ink jet printer |
JPH03140376A (ja) * | 1989-10-26 | 1991-06-14 | Pilot Corp:The | 耐水性インキ組成物 |
EP0488829A2 (en) * | 1990-11-30 | 1992-06-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container and recording head having same |
EP0529879A1 (en) * | 1991-08-29 | 1993-03-03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Leak resistant ink-jet pen |
JP3140376B2 (ja) * | 1995-10-27 | 2001-03-05 |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 吸収式空調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94550A (ja) * | 1982-05-10 | 1983-11-12 | Canon Inc | インクカセット |
US5156471A (en) * | 1984-05-22 | 1992-10-2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supplied wire dot matrix printer head |
US4635080A (en) * | 1984-03-30 | 1987-01-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injec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
DE3528064A1 (de) | 1984-08-06 | 1986-02-13 | Canon K.K., Tokio/Tokyo | Fluessigkeitsstrahlaufzeichnungskopf und damit versehenes fluessigkeitsstrahlaufzeichnungsgeraet |
JPS61158465A (ja) | 1984-12-28 | 1986-07-18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
US4719475A (en) | 1985-04-10 | 1988-01-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used therein |
US4664708A (en) * | 1985-11-12 | 1987-05-12 | Xerox Corporation | Waterfast ink jet compositions |
JPS649279A (en) | 1987-06-30 | 1989-01-12 | Ricoh Kk | Method of ink jet recording |
US4920362A (en) * | 1988-12-16 | 1990-04-24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Volumetrically efficient ink jet pen capable of extreme altitude and temperature excursions |
US4794409A (en) | 1987-12-03 | 1988-12-2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 jet pen having improved ink storage and distribution capabilities |
US4831389A (en) * | 1987-12-21 | 1989-05-16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Off board ink supply system and process for operating an ink jet printer |
US5182581A (en) | 1988-07-26 | 1993-01-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unit having an ink tank section containing porous material and a recording head section |
JP2675825B2 (ja) | 1988-08-19 | 1997-1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JP2845916B2 (ja) | 1989-01-13 | 1999-0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納容器,液体噴射記録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
JP2575205B2 (ja) | 1989-01-13 | 1997-0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タンク |
DE69019834T2 (de) | 1989-01-17 | 1995-12-07 | Canon Kk | Tintenstrahldruck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Einbau eines Tintenstrahldruckkopfes in eine Tintenstrahldruckvorrichtung. |
JP2622178B2 (ja) | 1989-01-17 | 1997-06-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該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954225B2 (ja) | 1989-01-28 | 1999-09-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タンク |
US5185615A (en) | 1990-04-11 | 1993-02-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vering ejection at a particular orifice by ejecting ink from adjacent orifices |
JPH04156339A (ja) | 1990-10-19 | 1992-05-28 | Fujitsu Ltd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3032569B2 (ja) | 1990-11-16 | 2000-04-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インク記録装置 |
JPH04214362A (ja) | 1990-12-10 | 1992-08-05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ヘッドとインクタンクとを一体とした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
US5233369A (en) | 1990-12-27 | 1993-08-03 | Xerox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ink to an ink jet printer |
JP3123000B2 (ja) | 1991-05-17 | 2001-01-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かかるインクを用いた機器 |
US5430471A (en) | 1991-08-30 | 1995-07-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ontainer, recording head using sam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US5521624A (en) * | 1991-10-24 | 1996-05-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Thin type of ink jet cartridge |
JP2960235B2 (ja) | 1991-11-12 | 1999-10-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容器、これを用いた記録ヘッド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する記録装置 |
JPH05338306A (ja) * | 1992-06-11 | 1993-12-21 | Fuji Xerox Co Ltd | シリアルプリンタ |
JP2683187B2 (ja) | 1992-07-24 | 1997-11-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納容器 |
CA2290700C (en) | 1992-07-24 | 2004-08-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container, ink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ink container |
CA2101017C (en) | 1992-07-24 | 1999-10-26 | Masahiko Higuma | Ink jet cartridge, ink jet head and printer |
US5408746A (en) * | 1993-04-30 | 1995-04-25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Datum formation for improved alignment of multiple nozzle members in a printer |
JPH0752404A (ja) | 1993-08-09 | 1995-02-28 | Fuji Xerox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
-
1994
- 1994-07-11 JP JP06182828A patent/JP313390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4-08-12 US US08/289,209 patent/US617941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8-17 CA CA002130301A patent/CA2130301C/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8-18 EP EP94306091A patent/EP063946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8-18 SG SG1999004247A patent/SG77711A1/en unknown
- 1994-08-18 SG SG1996004426A patent/SG73386A1/en unknown
- 1994-08-18 EP EP99200745A patent/EP0931660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8-18 DE DE69421350T patent/DE69421350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8-18 KR KR1019940020365A patent/KR015245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4-08-18 DE DE69434345T patent/DE69434345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8-18 ES ES94306091T patent/ES2138046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4-08-18 CN CN94116858A patent/CN108663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1
- 2001-09-29 CN CNB011353414A patent/CN114915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03482A (ja) * | 1987-10-16 | 1989-04-20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EP0408241A2 (en) * | 1989-07-13 | 1991-01-16 | Ing. C. Olivetti & C., S.p.A. | Print head for a thermal ink jet printer |
JPH03140376A (ja) * | 1989-10-26 | 1991-06-14 | Pilot Corp:The | 耐水性インキ組成物 |
EP0488829A2 (en) * | 1990-11-30 | 1992-06-0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container and recording head having same |
EP0529879A1 (en) * | 1991-08-29 | 1993-03-03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Leak resistant ink-jet pen |
JP3140376B2 (ja) * | 1995-10-27 | 2001-03-05 |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 吸収式空調装置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142007B2 (en) | 2004-10-13 | 2012-03-2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composition set |
US8530538B2 (en) | 2005-03-29 | 2013-09-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omposition |
WO2007109926A1 (fr) * | 2006-03-24 | 2007-10-04 | Zhejiang Tianma Electronic Co., Ltd. | Cartouche en mode insertion |
US8673994B2 (en) | 2006-11-30 | 2014-03-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omposition, two-pack curing ink composition set, and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ter using these |
US9790386B2 (en) | 2006-11-30 | 2017-10-1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omposition, two-pack curing ink composition set, and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ter using these |
US9169410B2 (en) | 2006-11-30 | 2015-10-2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omposition, two-pack curing ink composition set, and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ter using these |
US8518169B2 (en) | 2007-01-29 | 2013-08-2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set, ink container,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ed matter |
US8480799B2 (en) | 2007-09-18 | 2013-07-0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recording non-aqueous ink composition,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ter |
CN101518998B (zh) * | 2008-02-29 | 2013-01-1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不透明层的形成方法、记录方法、组合墨液 |
US9034427B2 (en) | 2008-02-29 | 2015-05-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ethod of forming opaque layer, recording process, ink set,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US8105429B2 (en) | 2008-07-08 | 2012-01-3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set,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recorded matter,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US8614264B2 (en) | 2010-01-28 | 2013-12-2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queous ink composition,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erial |
US8523343B2 (en) | 2010-01-28 | 2013-09-0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Aqueous ink composition,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ed matt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69434345D1 (de) | 2005-05-25 |
CA2130301A1 (en) | 1995-02-20 |
DE69421350T2 (de) | 2000-05-11 |
JPH07108688A (ja) | 1995-04-25 |
EP0639462B1 (en) | 1999-10-27 |
AU679080B2 (en) | 1997-06-19 |
CN1149152C (zh) | 2004-05-12 |
DE69434345T2 (de) | 2005-10-06 |
CA2130301C (en) | 1999-12-14 |
AU7032394A (en) | 1995-05-11 |
CN1107780A (zh) | 1995-09-06 |
ES2138046T3 (es) | 2000-01-01 |
EP0931660A2 (en) | 1999-07-28 |
SG73386A1 (en) | 2000-06-20 |
EP0639462A3 (en) | 1995-10-18 |
DE69421350D1 (de) | 1999-12-02 |
JP3133906B2 (ja) | 2001-02-13 |
KR950005553A (ko) | 1995-03-20 |
CN1341515A (zh) | 2002-03-27 |
EP0931660A3 (en) | 1999-11-24 |
SG77711A1 (en) | 2001-01-16 |
KR0152453B1 (ko) | 1998-12-01 |
US6179415B1 (en) | 2001-01-30 |
EP0639462A2 (en) | 1995-02-22 |
EP0931660B1 (en) | 2005-04-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637C (zh) | 墨盒 | |
CN1202959C (zh) | 一种墨盒 | |
CN1198729C (zh) |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 |
CN1262420C (zh) | 墨盒、液体流动控制器及调节液体流动的方法 | |
CN1171730C (zh) | 用于喷液头的液体容器 | |
CN1281417C (zh) | 液体容器、液体使用装置、记录装置以及喷墨墨盒 | |
CN1286652C (zh) | 一种喷墨式记录设备用的墨盒 | |
CN1280101C (zh) | 用于打印机的盛装油墨的墨盒 | |
CN1278861C (zh) | 充注油墨方法 | |
CN1087231C (zh) | 一种容器和包括该容器的喷墨头组件及打印机 | |
CN1317133C (zh) | 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 |
CN1694813A (zh) | 液体供应系统、流体连通结构、供墨系统和利用该流体连通结构的喷墨记录头 | |
CN1603117A (zh) | 液体供应系统和装有该系统的设备 | |
CN1277921A (zh) | 液体容器 | |
CN1475357A (zh) | 墨盒及包含该墨盒的真空包装产品 | |
CN1081545C (zh) | 用于喷墨记录头的墨盒 | |
CN1500642A (zh) | 墨盒和调节流体流动的方法 | |
CN1287985C (zh) | 供液方法及系统、储液容器、喷墨头架和记录头架 | |
CN201604354U (zh) | 喷墨打印机的墨盒及喷墨打印机 | |
JP2004090414A (ja) | 液体収容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
CN1907716A (zh) | 一种喷墨式记录设备用的墨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81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626 |